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蔡伟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

蔡伟发表论文

他之后没有消息了,因为重视家庭了,很少出现在新闻里,也没信息在互联网出现,而且没有小道消息披露,所以没什么消息,祝他生活幸福。

蔡伟,一个与大多数人相似的平凡人,他的前半生过着再普通不过的生活,当过工人、下过岗、蹬过三轮、摆过摊。但发生在2009年那个春天的故事,彻底改变了蔡伟的后半生,如果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那书籍对于蔡伟来说就是改变命运的钥匙。

从小对语文兴趣颇深的蔡伟,在工作后也没有放弃对知识的探索,在古文学上的探究让他与裘锡圭先生相识,一个努力多年的千里马遇到了他人生中的伯乐,在2009年4月,在裘先生与几位教授的联名推荐下,蔡伟获得了参加复旦大学博士生入学考试的机会,皇天不负有心人,他最终以优异成绩被复旦大学录取,开始攻读古文字学博士学位,人生道路的转折就此开始。

对古代典籍的真心热爱

蔡伟的出身很普通,父母都是工人,也没什么文化,家中更是鲜有人对于古文学有深入的了解与研究。唯独蔡伟,对古文学有着极深的兴趣,蔡伟在从小的学习中,对语文学习就很感兴趣,到1991年高中毕业时,因为自己太过于偏科,将心思全扑在了语文这一个科目上。

蔡伟不出意外的落榜了,失去了高考这个改变命运的机会后,他就进入了锦州的一个工厂上班,成为了一名工人,但这不是他学习生涯的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上班后的蔡伟并没有就此放弃对文学的学习,他在闲暇之时就去工厂附近的图书馆、书店去看书。而且他看的书并非一般的小说、散文类书籍,而是专业性很强的古籍文献。

因为自己的生活并不宽裕,古籍文献的价格又较高,他开始将自己感兴趣的资料誊抄下来,平时翻阅出来细细研读。1994年,工厂不景气,蔡伟被迫下岗,他开始摆地摊、蹬三轮车养活自己。但生活的苦难并没有磨灭他对于知识的那种渴望,他一直在坚持,读书已经成为了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只是由于妻子生病,他没有从前那么宽裕的时间去读书了。他这38年的人生,与古文典籍深深的系在了一起,他仿佛如一只雄鹰,在积蓄着力量,等待展翅翱翔的一天,就在这个时候,改变他一生命运的那个人出现了。

人生伯乐——裘锡圭先生

蔡伟在就读高二的时候,在《文史》上偶然看到了裘先生关于“小学(中国古代对文学学、音韵学和训学的统称)”的一篇论文,自那以后,他开始对“小学”进行研究,并取网名为“抱小”在一些网站上发表文章,裘先生恰巧看到了蔡伟的文章,两人开始了网上的交流,而且就此一发不可收拾。

1997年,两人因为裘先生《<神乌赋>初探》这篇文章关系变得更加紧密了,蔡伟致信裘先生,认为文中“佐子”应为“嗟子”更为恰当,裘先生也觉得蔡伟的提议十分有道理,后再《文物》在发表文章对该问题进行了交代。

裘先生被蔡伟对于古文学的向往以及他自身知识的丰富程度给震撼到了,他觉得蔡伟当真是一个研究古文学的人才。但由于蔡伟妻子的病愈严重,他没有空闲的时间去写文章,裘先生感到可惜,便邀请他来上海,参与《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的编纂工作。

在上海工作一年后,同事们也被这个高中学历的古文学“专家”给震惊到了,也感受到了他对于古文学心底里的那种热爱。在裘先生以及各位教授的推荐下,蔡伟被复旦大学破格录取,攻读博士学位,从一个蹬车子的三轮车夫,摇身一变成博士生,颇有鲤鱼跃龙门的感觉。“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句话在蔡伟身上体现出来了。

蔡伟毕业后的全新生活

在裘先生这个伯乐的帮助下,蔡伟进入复旦大学学习,并且师从裘先生,开始了古文学的系统学习,因为自己是越过了本科、硕士阶段而直接攻读博士,尽管自己知识储备有一些,但学习中依然感觉有些不足,蔡伟便从基础学起,开始长达六年的学习。

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他于2015年成功毕业。毕业后的蔡伟进入安顺学院图书馆工作,他自己说到:“能做我最喜欢的学术研究,就是我最大的幸福。”蔡伟在安顺学院任教期间,继续钻研自己的课题。

在2018年还受邀参加清华大学的学术研讨会并发表了《先秦秦汉古书校字九则》的会议论文。至今,蔡伟依旧坚持着自己的学习与研究,实现了人生的华丽逆转,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自己热爱的事业,成为了真正的人生赢家。

蔡伟的逆袭并非偶然

当大家感慨于蔡伟的华丽逆转时,不妨回头看看,蔡伟一路走来,其实也历经了太多的磨难,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蔡伟的逆袭也并非偶然,人世间的成功没有哪个不是厚积薄发,蔡伟亦然如此。爱迪生曾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蔡伟在古文学道路上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我们不得而知,但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我们有目共睹。当我们下班后,大肆潇洒的时候,他在图书馆中汲取着知识的营养,洗涤他自己的灵魂;当我们抱怨生活有着太多磨难的时候,他选择了不去抱怨生活的不公,将自己全部的闲暇精力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事业之中。

当我们以为人生过半而放弃努力的时候,他依旧坚持着自己最初所热爱的东西。蔡伟的逆袭并非偶然,他用勤奋成就了自己。榜样的力量往往是强大的,能指引人前进的,蔡伟可以称之为一个榜样。他自己只有高中学历,生活贫苦,妻子疾病缠身,可这些磨难没有打倒他,并且没有让他放弃了自己热爱的东西。

我们现在的社会中,有多少人没有了自己人生的追求,有多少人因为生活而将自己的热爱封存起来。吾辈当自强,人生要有追求,人生要有信念,人生要有努力,蔡伟带给我们的,是让我们不要忘记自己所热爱的东西,是让我们有为它而付出努力的勇气,以及为它坚持下去的毅力,读书如此,其他亦如此。

是奇才,大家不应该忽略他数10年来不断的钻研。

现今复旦博士蔡伟已经从复旦大学毕业,毕业之后的蔡伟也从事着古代文献学研究,他发表的论文在国际上也非常知名。

蔡伟发表的论文

高中毕业生,三轮车夫,还有下岗的工人。看似三个词语代表着截然不同的三个人生,恐怕大家都不会想到,这三个词语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将一个复旦大学的博士生联络起来。有这么一个特殊的人物,是一个只要高中学历的三轮车车夫,名叫蔡伟,被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讨中心破格的录取为博士研讨生。往常的蔡伟,在贵州的一个学校授课。

每当他看到本人的学生,都不由会联想到本人的过往,本人在求学道路上的坎坷,他本人就是依托着学问改动了命运,他希望他的学生也可以如此。

但是蔡伟历来都没有跟本人的学生们讲过那段日子,那个艰辛求学的日子。那个时分的蔡伟,需求每天售卖五十根冰棍,才干买到一本价值五元的二手书籍。

在每年的冬天,他将《老子》《庄子》等等书本包上厚厚的书皮,放入袋子里面,塞到保温箱内的夹层当中,只需本人有一丁点的闲暇时间,就拿来翻看阅读。

往常的蔡伟,自称本人的学术不算差,但是也不可以算好,每一年都可以发表一两篇的学术论文。但是更多的时间里,蔡伟更喜欢一个人呆在办公室里,被曾经泛黄的古书所包围,畅游在学问的海洋当中,无法自拔。

蔡伟的电脑显现屏幕被竖着放置,以便于蔡伟可以放大查看那些早已含糊不清,不能分辨的古文图片了。在察看的同时,蔡伟还时不时地拿起毛笔,在宣纸上写下小楷。

而蔡伟所研讨的范畴,名为“小学”,这个是中国古代对文字学还有音韵学和训诂学的统称,而蔡伟的工作,就是将在他人眼中看起来晦涩难懂的文字,翻译出我们如今的语句。

手里握着武汉大学简帛研讨中心主办的专业学术季刊,蔡伟翻看到了本人所发表的文章。这个学问,是大多数人都感到生疏的学问,而古书的年代越长远,就意味着其中的内容就愈加的难以读懂。

曾经的蔡伟在高考落榜了以后,就进入到了橡胶厂打工,维持生活,蔡伟没有钱,贫穷,也没有高等的学历,更没有技术,高考落榜的他,面前只剩下了两条路,本人做买卖或者卖力气给他人打工。

蔡伟曾经在食堂的后厨做帮厨,干了一年,每个月的工资很低,只要一百块钱,还是个暂时工。主要就是蒸馒头,后来的他,攒下了一些钱,用这些钱买了一辆三轮车。

在三轮车上绑上了大木箱,放进去几个保温箱,上面盖上棉被,每天就蹬着三轮车,来到各个商场的门口摆摊,靠这样的方式,维持本人的生活。

蔡伟的家住在七层高楼,那时分的小区,普遍没有电梯,只能每天一大早,一个一个的将保温箱抬到楼下,然后每天晚上再一个接一个的送回楼上。

这些保温箱加在一同足足有三四十斤重。而且蔡伟的车上还放置着折叠椅和太阳伞,每当天气不好的时分,天要下雨,蔡伟就将伞翻开,本人坐在伞下看书,等着天气放晴。

蔡伟每天骑着三轮车卖冰棍,雪糕五角一根,冷饮一块钱一瓶,但是天气太热,雪糕总是卖着卖着就消融了,只好本人吃掉一些,吃不了的就只能扔掉。到了冬天,冷饮也卖不进来,他就改行,卖炒瓜子,一个月的收入相当低。

生活过得非常的困难,有时一个月连五百块也挣不到,每当本人在摆摊的闲暇时间里,蔡伟就靠读书来打发时间,路上来来回回行走的路人丢掉的废弃烟盒,就成了蔡伟的本子,用来做笔记。

由于条件艰辛。蔡伟开不起店铺,家里面也拿不出租店面的钱来,摆了十几年的小摊,本人每个月的收入,勉强能吃上饭,由于贫穷,蔡伟惧怕生病,担忧生病。

更是极少购置新衣服,十多年来,历来没有交过一次的取暖费,在东北的冬天,气温最低能到达零下的十多度,冰冷的空气进入到屋子里面,水管常常被冻住,人在晚上睡觉,要躲进好几床被子当中。

三、依托学问改动命运

上天终归是眷顾每一个不幸且奋发努力的人们的。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当中,蔡伟都沉浸在古代的文字当中不能自拔,深深的堕入了学问的海洋里面。

许多人都说蔡伟穷酸,本人连饭都吃不饱了,还四处瞎揣摩这些闲书,游手好闲,就连家里的人也看不懂他的研讨,不了解蔡伟,而蔡伟也没有能够讯问的教师,就每一本书认真的看。

当蔡伟自学古文四五年以后,此时24岁的蔡伟给复旦大学的教授裘锡圭、清华大学的主任李学勤等等著名的学者写了信,表达了本人的见地,向他们讨教并且提出倡议。

功夫不负有心人,复旦大学破格的录取了这个被生活所丢弃,但是自强不息的男人,来到了复旦大学,停止进修学习,由于根底较差,来来回回,蔡伟用了六年的时间才毕业。

毕业以后,由于年龄较大,第一学历的缘由,找工作不顺利,但是接纳到了远在贵州的安顺学院的约请,从此,蔡伟终于在阅历了多年的灾难生活之后,扎根下来。

蔡伟也深深的晓得本人的阅历特殊,也走过许多坎坷的道路,如今的他在努力的恶补那些曾经没有学习过的根底学问,这也为他在研讨学问上带来了极大的艰难,这也是别人生当中的遗憾。

许多事情都能通知我们,胜利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经过持之以恒的努力,不怕吃苦不怕流汗的拼劲。而蔡伟固然本人的年龄曾经大了,但是他在学习的道路上,仍然像一个年轻的学子,在废寝忘食的学习着。蔡伟的故事充沛地通知我们,人的终身起点不论有多低,都要想尽方法要往高处走,前方总会有本人的伯乐。

我认为这真的算是奇才,而且我们没有资格去嘲笑别人,这是别人的努力所结的果。另外这样的精神才更值得我们学习。

在后来他过得很好,而且他在学校中学到了许多知识。他也成为了一名老师,给许多学生讲课。

当然是奇才,虽然他是一个三轮车夫,但工作之余却一直在钻研着古文字。

蔡勇发表论文

1992年7月参加工作。1992年7月至1992年11月,在北京首钢总公司财务部综合财务处(华夏银行筹建处)工作;1992年11月至2002年12月,江门财贸学校教师、助讲、讲师、高级讲师,2006年2月,被评为副教授;1993年5月至1996年5月,任江门财贸学校团委副书记;1996年5月至2001年1月,任江门财贸学校会计教研室副主任(1997年开始主持教研室全面工作);2001年1月至2001年5月,任江门商业技工学校校长;2001年5月至2004年7月,任江门财贸学校副校长;2004年7月至2006年4月,任江门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系临时负责人;2006年4月至2009年11月,任学院经济管理系系主任;2006年12月至今,任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2009年8月至今,任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党委组织部部长、人事处处长;2010年4月至今,任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财务会计等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在《财会通讯》、《中国农业会计》、《财会研究》等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40多篇学术论文,主编出版教材3部,所主持的《会计核算基础》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1998年荣获“广东省南粤教坛新秀”称号,2006年荣获广东高校“三有一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9年荣获“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称号,2008年被确定为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第五批院级培养对象。

率先发现了氟离子对AlGaN/GaN异质结二维电子气的调制现象,并提出了物理解释;基于这一新发现,成功地研制出高性能增强型AlGaN/GaN HEMTs。开发出GaN基单片集成新技术,研制出可在375 ℃ 高温下正常工作的GaN基DCFL电路。发明了利用化学机械研磨(CMP)实现垂直结构大功率GaN LED的新技术。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及会议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申请美国专利六项,其中两项处于公告期,申请中国专利两项。

法律思维论文参考文献

最近我在写毕业论文,想得最多的就是参考文献不知道在哪找?不知道你们会不会也有这样是问题呢?以下是我为您搜集整理的法律思维论文参考文献,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1、期刊论文类

1.鲁丽丽:《形式与非形式逻辑——论法律逻辑之定位》,《现代物业》2013年第5期。

2.成静:《论法律逻辑学与法律思维能力的培养》,《安康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3.杨娟:《法律思维研究综述——从语言的角度》,《经济管理者》2012年第24期。

4.庾晋鹏:《从法律推理到法律论证——法律逻辑内涵的逐渐丰富》,《经济师》2012年第11期。

5.李瑜青、张建:《法律思维内涵与特征再思考》,《东方法学》2012年第2期。

6.王利明:《论法律思维》,《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12年第2期。

7.孙培福:《法律方法中的逻辑真谛》,《齐鲁学刊》2012年第1期。

8.王新娟、张斌:《法律方法与法律思维的培养——以问题意识为导向的宪法案例教学》,《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年第9期。

9.梁开银:《法律思维: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的契合点——论法学教育与司法考试的互动与改良》,《法学评论》2011年第4期。

10.郭瑞昌:《论中国传统法律思维方式的现代化》,《沧桑》2011年第2期。

11.李义松、苏胜利:《环境公益诉讼的环保逻辑与法律逻辑》,《青海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12.项庭庭:《浅议法律思维》,《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13.马玉波:《法律逻辑的思维模式选择——谈谈刑法案例分析的方法》,《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年第10期。

14.郭新杰、葛宇宁:《试论法律逻辑的品质》,《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15.周占生:《法律思维路径之辨——以规范结构为基点》,《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16.王萍:《对法律思维研究的整理与思考》,《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17.印大双:《法律逻辑与大众逻辑之博弈》,《理论与改革》2009年第2期。

18.徐楠:《浅议法律逻辑研究的转向》,《沧桑》2009年第1期。

19.聂小明:《关于法律思维方式特征的内在观察》,《滁州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20.杨建军:《逻辑思维在法律中的.作用及其限度》,《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21.孙光宁:《法律思维模式及其选择》,《长白学报》2008年第2期。

22.张瑞峰、巴尔:《论法律思维在中国法治建设中的作用》,《社会纵横》(新理论版)2008年第1期。

2、学位论文类

1.卞叶:《论法律类型及其类型思维》,硕士学位论文,苏州大学,2013年。

2.黄笑君:《论法官的法律思维》,硕士学位论文,广州大学,2012年。

3.郎盛科:《论我国司法审判中的法律推理》,硕士学位论文,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4.施榕娜:《法律规则与道德评价对法律推理的影响》,硕士学位论文,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5.张林波:《法律领域的逻辑应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6.王建荣:《论法律推理与法律解释》,硕士学位论文,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7.胡媛:《试论中国法律逻辑及其发展方向》,硕士学位论文,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8.杨冠祥:《法律逻辑研究的新视角》,硕士学位论文,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9.付云云:《法律推理之路》,硕士学位论文,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10.王萍:《论法律思维的概念》,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0年。

11.胡桂哲:《形式法律推理与实质法律推理的比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大学,2010年。

12.蔡勇:《论法律推理中的实质推导》,硕士学位论文,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13.邢杰:《从法官裁判视角看法律推理》,硕士学位论文,燕山大学,2008年。

14.王亮亮:《法律逻辑的生命源》,硕士学位论文,燕山大学,2008年。

15.范春莹:《法律思维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8年。

16.罗冰:《民法教学中法律思维的培养》,硕士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3、著作类

1.郑永流(译):《法律思维导论》,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

2.张斌峰著:《法律逻辑学导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3.李静著:《法律思维训练与法律文书写作——推理、结构与修辞》,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版。

4.杨力著:《法律思维与法学经典阅读——以哈特〈法律的概念〉为样本》,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5.范春莹著:《法律思维研究》,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

6.缪四平著:《法律逻辑——关于法律逻辑理论与应用分析的思考与探索》,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7.关老健著:《法律逻辑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8.郑智航著:《法律内在逻辑的基调演变》,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

9.陈瑞华著:《法律人的思维方式》(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10.黄伟力著:《法律逻辑学导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1.葛洪义主编:《法律方法与法律思维》,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12.穆晓军著:《经理人必备的法律思维》,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3.焦宝乾著:《法律论证:思维与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4.赵利、黄金华著:《法律逻辑学》,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5.龙卫球著:《法学的日常思维》,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16.张大松主编:《法律逻辑学案例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蔡清发表论文

环艺设计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紧张而又充实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毕业前都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有计划的、比较正规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那么应当如何写毕业论文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环艺设计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于金阳.艺术玻璃在环艺设计中的工艺制备[J].国际公关,2020(05):164-165.

[2]李一鸣,李岩斌.环艺设计“空间”的感知与界定[J].戏剧之家,2020(03):212.

[3]陈祉音.浅析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研究[J].福建茶叶,2020,42(01):71-72.

[4]肖昶.高校环艺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比分析[J].福建茶叶,2020,42(01):87.

[5]肖昶.建筑设计中的环艺设计理念的开发创新[J].居舍,2020(03):111+123.

[6]张海兰.论数字绘画艺术对环艺手绘效果图教学的影响[J].建材与装饰,2020(01):202-203.

[7]周帆扬.三维虚拟VR技术在环艺设计中应用探析[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9,40(06):52-54.

[8]张悦.经济转型视角下环境艺术设计的新思路[J].现代营销(信息版),2019(12):97.

[9]李爽.环艺设计中实用与审美的结合研究[J].居舍,2019(32):110.

[10]毛悦.探讨室内设计的文化环艺理念[J].居舍,2019(31):107.

[11]王生权.传统色彩元素在现代环艺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普洱学院学报,2019,35(05):85-86.

[12]韩晓明.“工匠精神”融入高职环艺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的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9(19):138-139.

[13]王菲,王桂锋.基于环艺专业不同方向的工程图学与AutoCAD教学融合设计探究[J].科技视界,2019(27):188-190.

[14]唐丹.设计学 环艺效果图《k歌沐足豪华包间》[J].中国民族博览,2019(07):13.

[15]崔晨馨.《老街区改造设计》环艺[J].大众文艺,2019(13):267.

[16]刘颖.建筑空间思维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居舍,2019(20):96.

[17]李爽.虚拟现实技术在环艺设计教育中的创新应用[J].地产,2019(13):62.

[18]王生权.室内环艺设计中的人文意趣探究[J].普洱学院学报,2019,35(03):76-77.

[19]刘佳男.环艺室内设计中的材料美探究[J].建材与装饰,2019(17):81-82.

[20].我校艺术学院学生优秀作品选登[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9(03):2.

[21].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艺术学部[J].装饰,2019(06):146.

[22]周帆扬.非线性设计在环艺中的应用创造[J].艺术科技,2019,32(06):234+253.

[23]李茂泉.浅析生肖图案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科技,2019,32(06):41-42.

[24]彭云群.《工业风餐厅设计效果图》环艺[J].大众文艺,2019(10):7.

[25]孙欣怡.钢笔速写在环境艺术设计手绘中的重要性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9(09):84-85.

[26]黄友慧,陈雪.四川省高职院校环艺专业教育现状与发展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12):171-172.

[27]王瑾文.试论当代美学在室内环艺设计中的应用[J].河南建材,2019(02):262+265.

[28]王默.简析环艺设计中古典美与功能的适合[J].艺术科技,2019,32(03):211.

[29]范丽慧.环艺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国际公关,2019(03):138.

[30]黄鹏.基于虚拟现实的环艺建模设计研究[J].电子设计工程,2019,27(05):44-47.

[31]程龙.环艺室内设计的现代化发展要求[J].建材与装饰,2019(07):107-108.

[32]高俊晓.景观造型元素在环艺设计中的应用[J].居舍,2019(02):85+189.

[33]朱雯慧.环艺设计中传统元素的作用及适合性探讨[J].艺术科技,2019,32(01):222.

[34]金林彩,张志辉.区域文化基础上的高校环艺课程体系研究[J].农家参谋,2019(02):161.

[35]周丽霞.手工印染饰品在现代环艺设计中的应用[J].染整技术,2018,40(12):72-73.

[36]刘闰双.从《红楼梦》看家庭环艺设计对学生诗情的涵养功能[J].中国校外教育,2018(33):22-23.

[37]梅文兵.“互联网+”背景下高职环艺设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8(19):138-139+142.

[38]王怀忠,唐姣.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平台搭建探究[J].经贸实践,2018(19):269.

[39]韩明玥.浅谈高职环艺专业实训项目的应用与实施[J].课程教育研究,2014(10):213.

[40]陈虹宇,凌宝玉.文化的逻辑:不止于设计——以环艺专业博物馆展陈设计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8(09):119-120.

[41]段晶晶.数字技术影响下的环境艺术设计方法研究[J].现代交际,2018(16):86-87.

[42]陈晔.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与生态文明观[J].艺海,2018(08):94-96.

[43]徐欣怡.浅析我国高校环艺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8(15):135.

[44]郑毅.设计成本自动跟踪分析系统在环境艺术中的应用[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35(08):62-65.

[45]权凤.浅析非茶场所环艺设计中茶文化装饰的融入策略[J].福建茶叶,2018,40(09):116.

[46]翟宇.基于环艺设计教育中的创新性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8(14):155.

[47]李继侠.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福建茶叶,2018,40(08):106.

[48]孙薇.环境艺术设计融入茶元素的造型结合[J].福建茶叶,2018,40(08):111.

[49]张悦.浅谈废渣陶艺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应用问题[J].农家参谋,2018(13):262.

[50]祁铁英.论古典元素在现代环艺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住宅设施,2018(06):24-25+21.

[51]刘洋.中国传统色彩元素在现代环艺设计中的应用[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8,20(03):68-69+79.

[52]张枞.我国茶文化在环艺软装中的运用[J].福建茶叶,2018,40(07):351.

[53]张怀强.基于茶文化的现代建筑环境艺术设计思路分析[J].福建茶叶,2018,40(07):109.

[54]杨旭东.室内环艺设计中的人文意趣分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05):240-241.

[55]彭金奇.论环境艺术对现代茶馆设计的重要性[J].福建茶叶,2018,40(06):488.

[56]申泽,杨瑛.论优秀的现代环艺设计师素质的几点思考[J].西部皮革,2018,40(08):134.

[57]高峰.环艺专业家具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18(07):133.

[58]苏莉.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统文化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8(13):118.

[59]刘义付.生态理念视野下环境艺术设计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8,9(03):167-168.

[60]雷祯祥.环艺设计中数字技术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8(05):75.

[61]谭茗洋,朱晓青.论古典元素在现代环艺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交际,2018(04):123-124.

[62]冉临春.探讨古典艺术在当代环艺设计中的应用[J].山东工业技术,2018(04):245.

[63]解丽洁.关于环艺设计与空间的研究[J].戏剧之家,2018(05):139.

[64]刘旭.BIM技术在高校环艺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艺术科技,2018,31(02):158.

[65]杨帅.北欧高校图书馆环艺设计理念分析研究[J].价值工程,2018,37(06):214-215.

[66]周耀,关圣锡.艺术玻璃在环艺设计中的工艺制备[J].设计,2018(01):142-143.

[67]施锋.关于环艺设计与空间的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30(24):110-112.

[68]张岩.环艺设计中传统元素的作用及适合性[J].建材与装饰,2017(50):121.

[69]王楠.地域文化在环艺设计中的应用与价值[J].艺术科技,2017,30(12):349.

[70]周耀,关圣锡.分析环艺设计中艺术玻璃的应用形式[J].设计,2017(23):68-69.

[71]杨军.试论环艺设计的安全环保意识[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7(11):59-60.

[72]邓后平.景观造型元素在环艺设计中的应用[J].智库时代,2017(15):48+50.

[73]宋妮.茶元素与环艺景观设计的结合点分析[J].福建茶叶,2017,39(11):280-281.

[74]陈虹宇,黄韵,周健.“设计的表现”与“表现的设计”——环艺专业设计表现课程研究与创新[J].建筑与文化,2017(11):185-186.

[75]周耀,关圣锡.艺术玻璃在环艺设计中的表现形式分析[J].设计,2017(21):150-151.

[76]董玥,孟梅林.对生态性环艺设计的分析和思考[J].普洱学院学报,2017,33(05):68-69.

[77]康凯.手绘效果图在环艺设计中的重要性初探[J].艺术科技,2017,30(06):297.

[78]王庆伟.环艺设计对改善雾霾污染的手段与效果论证[J].戏剧之家,2017(20):139+141.

[79]黄红春.基于地域文化传承的环境设计教育研究[J].大众文艺,2017(16):266.

[80]董雨.古典艺术在当代环艺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大众文艺,2017(15):142.

[81]康凯.探究环艺设计中的古典美与功能的适合性[J].大众文艺,2017(14):64.

[82]杨桦.试论茶树在城市景观园林环艺设计中的应用[J].福建茶叶,2017,39(07):104-105.

[83]徐启春.传统建筑装饰在现代环艺设计中的传承与应用[J].大众文艺,2017(13):56-57.

[84]任鹏程,张小茜.传统建筑装饰在现代环艺设计中的运用探讨[J].艺术科技,2017,30(03):314.

[85]唐力.浅议室内环艺设计中的人文元素设计[J].大众文艺,2017(12):77.

[86]张媛.废品陶瓷的美学意义及其在环艺设计中的运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7(10):59.

[87]冉临春.分析环艺设计素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才智,2017(14):37.

[88]蔡清.陶瓷环艺设计中的生活元素浅析[J].陶瓷学报,2017,38(02):281-283.

[89]程辉.有教无类 师生情缘——怀念我的导师杨文会先生[J].雕塑,2017(02):71.

[90]徐晓宇.回族传统图饰纹样在环艺设计中的应用[J].山东工业技术,2017(07):202.

[91]万若妍.简析环艺设计中的古典美与功能的适合性[J].山东工业技术,2017(07):215.

[92]尤毛毛.谈家居配饰在环艺设计中的运用[J].山东工业技术,2017(07):221.

[93]赵晓路.关于环艺专业家具设计课必要性及发展的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17(05):132-133.

[94]刘续威.浅谈室内设计中家具的分隔作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7(10):239.

[95]王刚.浅析高校环艺课程中传统元素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7(07):24.

[96]陈庆福.浅谈环艺设计的创作方法[J].大众文艺,2017(03):74.

[97]何方园.VR技术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7(01):69-70.

[98]熊清华.人类学视域中的环境艺术设计[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0(01):33-37.

[99]栾宇,郭佳.环艺展示空间中灯光的运用探究[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12):95-96.

[100]刘婷婷,李江.立足日常生活 扎根地缘文化──沈康的建筑环艺设计教学与实践[J].装饰,2016(11):64-69.

[101]王金瑞,郭涌.仿真技术与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之我见[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24):42+56.

工程造价论文致谢(精选5篇)

论文致谢是很多毕业生都必须要撰写的,其表现了作者感恩的道德情操和谦虚的学术精神,让我们一起认真地写份论文致谢吧。致谢词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工程造价论文致谢(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时光如流水转瞬即逝,眼看着三年的硕士生涯就要结束了,在这三年不长不短的时光里,我的导师教授给了我很多帮助和指导,不论是学业上还是生活中,老师的存在就像是一面镜子,让我看见自己,发现自己,让自己成为更好。以后,以后老师便不会常常出现在我的日常生活里了,但我会把这面镜子放在心里,时刻拿出来提醒自己,约束自己。谢谢金鑫老师。

同时也非常感谢企业导师唐勇主任,在一年多的实习中,唐主任对我的实习非常关心,对我的论文选题、论文安排都给予了重大的帮助。唐主任知识渊博、积极向上、乐观幽默,对我的生活和工作也给予了很多指导和帮助,使我学习到了很多做人做事的经验。非常感谢唐主任!

感谢过程所所长张新平博士、所长助理蔡清白博士、醋酸酯加氢项目组负责人高振明师兄,感谢你们对我的严格要求和谆谆教诲,使我们尽早地完成从稚气的学生到成熟的工作者的蜕变。你们渊博的知识,对工作一丝不苟的`精神,成熟的工作方法都非常值得我学习。

特别感谢张金忠师兄,在实习的这段时间,张师兄的言传身教让我受益匪浅,不仅学习到了许多实验技巧、化工方面的知识,也宽阔了我的视野,更汲取了许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张师兄做事认真的态度、专业知识和项目整体性的思维都非常值得我学习。非常感谢张师兄!

感谢xx师兄、xx同学、刘x同学的共同砥砺,你们的陪伴让这段实习生涯变得绚丽多彩,你们能及时指出我工作上的缺失,在迷惘中帮我解惑。感谢你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上对我的帮助,促进我们共同进步。

又是一年毕业季,记得刚来的时候,怀揣着幻想,踏进了校园。愿望在这片田野上里,充实自己,强大自己……就这样,大学三年,像一阵风,嗖的一下,就戛然而止了。我们该离校了,就像鸟雏,该自己学会飞翔,该自己出去觅食。在此,衷心地感谢我的导师熊丹,谢谢您,对我学业上的赞助!谢谢您,生活上无微不至的关怀!还有我亲爱的同学们,谢谢一路上有你们的陪伴!让我的大学生活过得那么的充实,那么的丰厚多彩!

此论文的工作是在我的导师的悉心领导下完成的,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工作法子给了我极大的赞助和影响。在此衷心感谢三年来x老师对我的关切和领导。

毕业的日期一天天地逼近,三年的学习生活一天天地减少,感谢三年来给予我教诲的老师, 他们不仅让我在大学里满足对知识的渴求,还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和人际交往的技巧,至此论文完成之际,谨向所有关心和帮助我的老师和同学致意忠心的感谢。

本论文从构思到完成得到了多方面的帮助和支持,特别感谢导师于海老师给我的在论文工作的悉心指导,于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工作方法给了我极大的帮助和影响。同时,本人还感谢张工的大力支持和无私奉献,感谢同学们在论文进行的时候对我的无私帮助。在此向大家致谢!

时间匆匆,三年的时光,恍如昨日。数不清的画面历历在目。在半年辛苦的努力下,论文终于完成。“博学笃行,盛德日新”的湘潭大校训始终激励着我、熏陶着我。湘潭大学的求学经历让我获得了知识,开拓了视野,磨砺了意志,提升了能力,这都得益于湘潭大学严谨的学风,利益于湘潭大学老师严格的教导,利益于同学们和睦的相处。

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姜军松老师。从论文的选题,写作方法和文章框架的拟定到最终论文的完成,姜老师以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及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的影响着我。在此谨向姜老师致以诚挚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其次,要感谢研究生期间给予我帮助和指导老师与同学们,让我在这短暂的两年时光不仅有了学术上的进步,提升了综合素养,更收获了宝贵的师生情谊和同学情谊,丰富了我的人生。

最后,要衷心感谢参加答辩请阅论文的各位教授、专家,恳请您的批评指正。

本论文的工作是在我的导师xxx教授的悉心领导下完成的,xxx教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的工作法子给了我极大的赞助和影响。从论文选题、到论文改动以及最后的定稿,xxx老师都在第一光阴给予评论和领导意见。xxx老师渊博的学识和严谨治学的态度让我受益匪浅,成为我今后工作和学习的典范,再次深深感谢刘子先老师。

另外,我还要感谢我的家人和同事,特别是撰写论文这段繁忙而充实的日子里,他们给了我许多赞助,没有他们的支持和鼓励,我的工作和学习是不可能完成的。再次向给予我赞助的所有人表示诚挚的感谢。

蔡文伯发表论文

安昌强,宋仲和,陈国英,陈立华,庄真,傅竹武,吕梓龄,胡家富.1993.中国西北地区剪切波三维速度结构.地球物理学报,36(3):317~325

陈国英,宋仲和,安昌强,陈立华,庄真,傅竹武,吕梓龄,胡家富.1991.华北地区三维地壳上地幔结构.地球物理学报,34(2):172~181

陈立华,宋仲和,安昌强,陈国英,庄真,傅竹武,胡家富,吕梓龄.1992.中国南北带地壳上地幔三维面波速度结构和各向异性.地球物理学报,35(5):574~583

董颐珍.1997.秦巴地区QB-1测线地震测深成果介绍.见:袁学诚主编,阿尔泰-台湾地学断面论文集.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65~175

高锐,吴功建.1996.地球物理综合解释模型与现今地球动力学过程。《青藏高原岩石圈结构构造和形成演化》.北京:地质出版社,138~148

阚荣举,韩源.1992.云南遮放至马龙地学断面说明书.北京:地震出版社

李立.1996.中国大陆地壳上地幔电性特征.地球物理学报,36(增刊):136~139

李秋生,卢德源,高锐,李敬卫,范井义,熊贤明,张之英,刘文,李英康,闫全人,李德兴.2000.横跨西昆仑-塔里木接触带的爆炸地震探测.中国科学(D 辑),30(增刊):16~21

林中洋,蔡文伯,陈学波,王椿镛.1992.青海门源至福建宁德地学断面说明书.北京:地震出版社

卢德源,李秋生,高锐,李英康,李德兴,刘文,张之英.2000.横跨天山的人工爆炸地震剖面.科学通报,45(9):982~987

卢造勋,夏怀宽.1992.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至辽宁东沟地学断面(说明书).北京:地震出版社

马杏垣,刘昌栓,刘国栋.1991.江苏响水至内蒙古满都拉地学断面说明书.北京:地质出版社

潘裕生,孔祥儒主编.1998.青藏高原岩石圈结构演化和动力学.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20

彭聪,高锐.2000.中国大陆及邻近海域岩石圈/软流圈结构横向变化研究.北京:地震出版社

宋仲和,安昌强,陈国英,陈立华,庄真,傅竹武,吕梓龄,胡家富.1991.中国西部三维速度结构及其各向异性.地球物理学报,34(6):694~707

宋仲和,陈国英,安昌强,陈立华,庄真,傅竹武,吕梓龄,胡家富.1992.中国东部及其相邻海域S波三维速度结构.地球物理学报,35(3):316~330

孙武城,马宝林,宋松岩,胡鸿翔.1992.湖北随州至内蒙古喀喇沁旗地学断面说明书.北京:地震出版社

孙武城,徐杰,扬主恩,张先康.1992.上海奉贤至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地学断面说明书.北京:地震出版社

汪集旸.1997.深部地热岩石圈研究中的意义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见:张炳喜,洪大卫,吴宣志编,岩石圈研究的现代方法.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13~126

吴功建,高锐,余钦范,程庆云,孟令顺,董学斌,崔作舟,尹周勋,沈显杰,周姚秀.1991.青藏高原“亚东—格尔木地学断面”综合地球物理调查与研究.地球物理学报,34(5):552~562

熊绍柏,赖明惠,刘若宾,于桂生.1993.屯溪—温州地带的岩石圈结构与速度分布.见:李继亮主编,东南大陆岩石圈结构与地质演化.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50~256

胥颐,刘福田,刘建华,孙若昧.2000.天山地震带的地壳结构与强震构造环境.地球物理学报,43(2):184~193

徐新忠,齐雄飞,扬长来,党淑娟.1993.青海花石峡—甘肃阿克塞人工爆破地震测深成果.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北京:地震出版社,80p

徐新忠,王有学,蒋亚明,党淑娟,聂定平.1997.新疆可可托海-甘肃阿克塞人工爆破地震测深剖面的地壳速度结构研究及其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见袁学诚主编,阿尔泰-台湾地学断面论文集.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13

尹周勋,赖明惠,熊绍柏,刘宏兵,滕吉文,孔祥儒.1999.华南连县—博罗—港口地带地壳结构及速度分布的爆炸地震探测结果.地球物理学报,42(3):383~392

袁学诚主编.1996.中国地球物理图集,国际岩石圈委员会201 号出版物,北京:地质出版社

张贻侠,孙运生,张兴洲,杨宝俊.1998.中国满洲里-绥芬河地学断面.北京:地质出版社

章惠芳.1988.广西柳州爆破观测和桂东地区地壳结构.中国大陆深部构造的研究与进展.北京:地质出版社

章惠芳.1988.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泉州爆破深地震测深资料的再解释.中国地震,4(2):96~102

赵俊猛,李植纯,马宗晋.2003.天山分段性的地球物学分析.北京:地学前缘,第10特刊,125~131

郑晔,滕吉文.1989.随县—马鞍山地带地壳与上地幔结构及郯庐构造带南段的某些特征.地球物理学报,32(6):48~659

朱介寿.1997.中国及其邻区地球三维结构初始模型的建立.地球物理学报,40(5):623~638

庄真,傅竹武,吕梓龄,胡家富,宋仲和,陈国英,安昌强,陈立华.1992.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地壳与上地幔剪切波三维速度结构.地球物理学报,35(6):694~709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