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江苏地下空间学术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

江苏地下空间学术论文发表

隧道及地下工程风险管理与评估、基于风险的隧道及基坑支护结构设计、隧道及地下工程动态信息化施工、软土隧道纵向稳定性与长期沉降。 主要学术研究经历 起止年月 研究经历 2005-今 率先开展岩土及地下工程的风险管理理论与应用研究 2000-2004 岩土及地下工程现场监测及工程控制对策研究 1995-1999 岩土及地下工程稳定性的动态概率反馈分析 1990-1995 岩土及地下结构随机逆反分析和不确定性直接反分析法 黄宏伟.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工程风险与保险研究分会, 同济大学岩土大楼, 2009年6月25日.黄宏伟.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风险管理专业委员会, 同济大学岩土大楼, 2005年1月20日. 主编和参编专著5部,主编部级指南和规范各1部,参编部级指南和规范各1部,发表各类学术论文206篇,被CSCD收录35篇,被SCI收录20篇,被EI收录近百余篇,被国际邀请主题和特邀大会报告6次。 主、承办的国际会议H.W. Huang (Chair). First China-Japan Workshop on Tunnelling Safety & Risk (CJTSR2009), Shanghai, China, August 28-29, 2009.H.W. Huang(Executive-Chairman). 6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Geotechnical Aspects of Underground Construction in Soft Ground (IS-Shanghai 2008), Shanghai, China, April 10-12, 2008.H.W. Huang(Chair).The Firs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Geotechnical Safety & Risk (ISGSR2007), Shanghai, China, October 18-19, 2007国内、国际主旨及特邀报告H.W. HUANG. Keynote Lecture, Risk Management and Its Application in Mountainous Highway Construction. 2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Geotechnical Safety and Risk (IS-Gifu2009), Gifu, Japan, Jun 11-12, 2009.Hongwei HUANG. Chair of Session “Geotechnical Assessment, Characterization and Design for Risk Management”, Georisk 2011, Risk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in Geoengineering, June 26-28 2011, Atlanta, USA.Hongwei Huang, Structural Deformation and Internal Force Sensing of Shield Tunnel based on Wireless MEMS Inclinometer, The 7th China-Japan Conference on Shield Tunneling, Xian, China, 2013.09.20-22Hongwei Huang, Selecting the optimal probability model for geotechnical reliability analysis, 4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Geotechnical Safety and Risk (ISGSR 2013), Hong Kong, 4-6 December 2013黄宏伟,岩土及地下工程风险管理进展,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岩土工程与结构安全,南京,2013年8月4日Hongwei Huang, Robust Tunnel Design Method (RTDM), 1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il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Paris, Sep. 2-6, 2013H.W. HUANG. Risk Analysis of Soil Transition Tunneling. 14th GSJ Symposium Geo-risks and Risk Management,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Tokyo,Japan, Jun. 15, 2009.H.W. HUANG. Influence Analysis of Deep Excavation on the Nearby Underground Road by Centrifuge Model Test. 2008 KGS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Conference, Gwangju Korea, Oct.9-11, 2008. (大陆第一个特邀)黄宏伟. 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的风险分析与控制. 2010中国城市轨道工程技术论坛, 重庆, 2010年12月27日.黄宏伟. 边坡开挖工程中的风险定量分析. 2010年水利水电风险分析及可靠度设计方法学术会议, 宜昌三峡, 2010年1月15日.黄宏伟. 边坡工程风险分析及贝叶斯反分析技术. 第十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研讨会, 2010, 温州, 2010年11月7日.黄宏伟. 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全过程技术风险评估与管理. 政府工程项目的社会风险与工程保险专题研讨会, 中国上海, 2009年6月22日.黄宏伟. 软土深基坑开挖的风险分析. 第五届全国基坑工程会议, 中国天津, 2008年11月16-18日.黄宏伟. 上海轨道交通网络建设期风险分析研究初探. 海峡两岸轨道交通建设与环境工程高级技术论坛, 中国杭州, 2008年11月5-6日.黄宏伟. 上海长江隧道工程动态风险管理研究. 城市地铁建设国际高级研讨会, 中国北京, 2008年10月18日.黄宏伟.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风险管理. 2007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关键技术论坛, 中国广州, 2007年10月13日. 迄今主持和参加国家级、省部级、国际合作、以及企业公司咨询项目等100多项,近年来结合上海城市建设对地下工程施工对周围环境影响进行研究,提出结合实测数据的动态概率监控与非线性信息化施工反馈方法;并针对软土长期沉降和地铁运营沉降问题,提出软土地下结构的长期时效与纵向稳定性研究。近几年来,针对地下工程建设中频发的灾害事故,同时也瞄准国际最新进展,开创性地开展了隧道及地下工程的风险评估与控制研究。 项目名称 项目来源 起止时间 负责或参加 完成情况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地铁盾构隧道结构变形的智慧感知及风险预警可视化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51278381) 2013.1-2016.12 负责 正在进行 基于风险分析的土体本构模型选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法国际合作交流基金(编号:51161130523) 2012.1-2014.12 负责 正在进行 软土盾构隧道管片结构纵向力学性态风险分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50879058) 2009.1-2011.12 负责 完成 盾构隧道与土体共同作用的纵向变形性态及纵向设计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50279032) 2003.1-2005.12 负责 完成 基坑围护结构与土体系统模型的反馈分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59609007) 1997.1-1999.12 负责 完成 软土盾构隧道在局部渗流条件下的长期性态和破坏机理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50608058) 2007.1-2009.12 参与 完成 隧道围岩可视化数字地层信息系统与施工监控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40172095) 2002.1-2004.12 参与 完成 受施工扰动影响的土体环境稳定理论和控制方法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59738160) 1998.1-2001.12 参与 完成 深基坑稳定性的动态概率监控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59478043) 1995.1-1997.12 参与 完成 国家科技部“973” “863”项目、“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 超长线状地下结构状态智慧感知理论与方法 国家科技部“973”项目课题三(编号:2011CB013800) 2011-2016 负责 正在进行 软土地下空间开发工程安全与环境控制关键技术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子课题(编号:2012BAJ01B02) 2012-2015 负责 正在进行 长大隧道工程风险评价与安全预警技术研究 国家科技部“863”项目(编号:2006AA04Z442) 2007-2009 负责 完成 长大盾构隧道理论分析和风险控制研究 国家科技部“863”项目(编号:2006AA11Z118) 2007-2009 参与 完成 省部级科研项目 港珠澳大桥珠海连接线拱北隧道建设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 交通运输部建设科技项目 2014.3-2016.1 子课题负责人 正在进行 山区公路隧道灾害预警集成技术与集成装备 云南省科技厅重点项目(编号:2008AD013) 2008.1-2011.12 负责 完成 山区高速公路工程风险分析与控制对策研究 交通部西部科技项目(合同号:2006-318-799-107) 2006.1-2008.12 合作方负责 完成 连拱隧道建设关键技术的研究子项-连拱隧道中施工反馈 交通部西部科技项目(合同号:2002-318-000-22) 2002.6-2004.12 子项负责 完成 山区公路隧道灾害预警集成技术与集成装备 云南省科技厅重点项目(编号:2008AD013) 2008.1-2011.12 负责 正在进行 隧道工程的施工监控及预警、报警系统及风险管理系统研究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编号:04dz12021) 2004.8-2006.12 负责 完成 紧靠黄浦江防汛墙的超长、超大地下交通枢纽建造技术研究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编号:04dz12002) 2004.8-2006.12 负责 完成 厅级科研项目 小间距隧道设计施工技术研究 云南省交通厅科技攻关项目(编号:TST(2004)538119B) 2004.12-2006.12 负责 完成 软岩地区高速公路隧道可视化监控技术 浙江省交通厅(编号:2005H048) 2005.3-2008.12 负责 完成 人才基金项目 城市轨道交通隧道安全智慧感知及风险预警 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计划(编号:12XD1405100) 2012-2014 负责 正在进行 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风险管理及建设期间的智能反馈与环境控制分析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编号:NCET-04-0368) 2005.1-2007.12 负责 完成 软土深基础开挖变形的数学及力学耦合分析 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 2001-2002.10 负责 完成 基坑稳定性的非线性系统反演分析 上海市首批曙光计划(编号:95SG03) 1996-1998 负责 完成 其他科研项目 港珠澳大桥珠海连接线南湾隧道及拱北隧道安全风险评估 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010-2011 负责 完成 渤海湾跨海通道战略规划工程风险评估 交通部规划研究院 2010-2011 负责 完成 上海长江隧道工程的施工动态风险管理研究 上海长江隧桥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2008-2009 负责 完成 武汉长江公路隧道运营灾害评估与风险预警研究 武汉长江隧道建设公司 2008-2009 负责 完成 青岛胶州湾隧道施工风险评估及控制技术研究 中铁隧道设计研究院 2008-2009 负责 完成 汕头市苏埃通道工程风险评估与控制研究 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008-2009 负责 完成 苏州轨道交通1号线土建工程技术风险分析与控制研究 苏州轨道交通有限公司 2008-2011 负责 完成 大连湾海底隧道风险评估 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007-2008 负责 完成 崇明至启东长江公路通道工程风险评估 上海长江隧桥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2007-2008 负责 完成 甬江沉管隧道的安全可靠评估分析 宁波市沿海高速公路管理有限公司甬江隧道分公司 2006-2008 负责 完成 琼州海峡跨海公路通道规划研究 交通部规划研究院 2005-2007 风险子项负责 完成 (1)一种盾构隧道纵向结构模型试验装置,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1110301432.2,2013年04月10日,专利权人:同济大学,设计人:黄宏伟,王慧,刘印,龚文平,张东明(2)一种地层抗力作用特性模拟试验部件,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1110301434.2,2013年04月10日,专利权人:同济大学,设计人:黄宏伟,龚文平,张东明,王慧,刘印(3)圆形隧道应急抢修快装拱型支护钢架,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0810204323.7,2012年6月6日,专利权人:同济大学,设计人:黄宏伟,胡群芳,叶永峰(4)多级、主控加载小量程隧道卧式平面模型试验装置系统,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0910197932.9,2011年9月14日,专利权人:同济大学,设计人:黄宏伟,胡群芳,张东明,江帆,王飞(5)盾构隧道接头构造的模拟方法,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0910196100.5,2011年4月27日,专利权人:同济大学,设计人:黄宏伟,张冬梅,樊振宇(6)可模拟盾构隧道管片接头的试验模型的制作方法,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0810038954.6,2010年6月23日,专利权人:同济大学,设计人:黄宏伟,张冬梅,黄栩,李罡(7)隧道周边位移快速量测系统,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0610118470.3,2009年12月9日,专利权人:同济大学,设计人:黄宏伟,谢雄耀,王国欣,徐凌,杜军,江涛(8)三轴软土流变试验机,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200820058709.7,2009年3月4日,专利权人:同济大学,设计人:朱合华,黄宏伟,张冬梅,周键,何之民,吴晓峰(9)锚索孔内快速堵水装置及其堵水方法,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0410066663.X,2009年3月4日,专利权人:同济大学,设计人:薛亚东,黄宏伟,肖亚宁,王志清,万世文,宋献忠,靳京学(10)基于探地雷达的盾构隧道沉降控制方法,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0610147258.X,2008年12月24日,专利权人:同济大学,设计人:黄宏伟,谢雄耀,杜军,张丰收,田海洋(11)快速膨胀堵水封孔器,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200420090475.6,2005年11月23日,专利权人:同济大学,设计人:薛亚东,黄宏伟(12)盾构隧道壁后注浆地质雷达探测用的测试装置,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200320122949.6,2005年2月2日,专利权人:同济大学,设计人:黄宏伟,谢雄耀,刘遹剑,杜军 (1)盾构施工风险事故数据库系统V1.0,证书号:软著登字第0475045号,登记号:2012SR107009,2012年6月1日,著作权人:同济大学,设计人:黄宏伟,胡群芳,刘爽,王魁(2)基于全寿命期风险分析的工程方案决策系统(V1.0),证书号:软著登字第0173393号,登记号:2009SR046394,2009年9月20日,著作权人:同济大学(3)长大公路隧道运营安全风险事故数据库查询系统(简称:公路隧道重大运营事故查询)(V1.0),证书号:软著登字第121467号,登记号:2008SR34288,2008年10月1日,著作权人:同济大学(4)宝钢地下工程施工风险分析软件(V1.0),证书号:软著登字第0184538号,登记号:2009SR057539,2008年6月30日,著作权人:同济大学(5)盾构隧道施工风险管理与控制软件(简称:TRM(Tunnel Risk Management))(V2.0),证书号:软著登字第102122号,登记号:2008SR14943,2008年4月26日,著作权人:同济大学(6)盾构隧道施工风险管理软件(简称:TRM(Tunnel Risk Management))(V1.0),证书号:软著登字第067596号,登记号:2007SR01601,2006年10月23日,著作权人:同济大学(7)3DTOS隧道三维动态监控系统(简称:3DTOS)(V1.0),证书号:软著登字第065935号,登记号:2006SR18269,2006年6月1日,著作权人:黄宏伟,谢雄耀,赵永辉,金淼,江涛,刘长祥

看发是什么期刊,

以第一作者身份已在“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土木工程学报”、“岩土工程学报”、“同济大学学报”、“中国公路学报”、“岩土力学”、“长安大学学报”、“中国铁道科学”、“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现代隧道技术”、“公路交通科技”、“公路”、“中外公路”、“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铁道建筑”等核心刊物及各种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SCI检索1篇,EI检索14篇。

南京工业大学不是985大学也不是211大学。全国共有115所211大学,39所985大学,其中江苏有11所211大学,2所985大学,目前教育部门不再接受211和985大学申报,已经统筹为双一流大学建设。

南京工业大学简介

南京工业大学(Nanjing Tech University),简称南工,位于“六朝古都”——江苏南京,具有百年办学历史,是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全国百强省属高校”、江苏省重点建设高校、江苏省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江苏省人才强校试点高校、国家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

2001年5月,原化工部南京化工大学与原建设部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合并组建南京工业大学。原南京化工大学的前身可追溯到创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原南京建筑工程学院的前身可追溯到创建于1915年的同济医工学堂。

截至2021年11月,学校设有新模范马路校区和江浦校区,占地面积近4000亩。

师资力量

截至2021年11月,学校有教职工3000余人,拥有高级职称人员1400余人,其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7人、第七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第八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级人才132人次,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团队13个,省部级重点高层次人才139人次、省部级重点高层次团队35个;有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

教学建设

截至2021年6月,学校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2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7个、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9门、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5个、江苏省品牌专业8个、江苏省特色专业10个、江苏省重点专业类12个(涵盖30个专业)、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软件类)试点专业2个、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8个。

重点学科:

国家级重点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

江苏省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1个):材料科学与工程

江苏省重点学科(1个):材料科学与工程

江苏高校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2个):生物化工、化工过程机械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16个):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工业生物技术与医药制造、公共安全与节能、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先进能源技术与装备、土木工程防灾与节能、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安全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土木工程

重点专业:

江苏省品牌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生物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安全工程、制药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江苏省特色专业:自动化、建筑学、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应用化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城市规划、环境工程。

江苏省重点专业类:机械类(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机械工程、车辆工程)、材料类(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金属材料工程)、自动化类(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土木类(土木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化工与制药类(化学工程与工艺、化学)、地质类(勘查技术与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类(环境工程、水质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建筑类(建筑学、城乡规划)、安全科学与工程类(安全工程、消防工程)、生物工程(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工程管理、工业工程)

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软件类)试点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

院系专业

截至2021年6月,学校设有11个学部、28个学院,开办本科专业91个。

科研

截至2021年6月,学校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技术研究推广中心1个、国家级科研公共服务平台1个、省部级研究中心2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5个。

2020年,学校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493篇,其中Nature子刊7篇;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4项(含重点项目3项、优青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课题8项;国家社科基金11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获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中国石化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3项等省部级奖21项,中国专利奖2项。获批江苏省前沿引领技术基础研究专项1项,省杰青项目2项、省优青项目4项。

南京工业大学校徽标志采用欧洲传统盾形徽章纹样,总体结构由工业大学的简称“T”和“U”组成。内部图案分别有龙、虎、青铜鼎、人形纹、“1902”和书本图样。

龙和虎代表该校所在地南京(南京素有“龙盘虎踞”的美誉),同时表达了南京工业大学人才荟萃,藏龙卧虎之义;青铜鼎是江苏省人民政府2002年为祝贺南工办学百年所赠,象征着该校踏实严谨的学风与雄厚的科研实力,并传达了“一言九鼎,诚实守信,努力拼搏,问鼎科学巅峰”的治学精神。

鼎内部的人形纹由“工”和“大”组合而成,又形似汉字“天”,传达“教育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并蕴藏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内涵,1902传达该校具有悠久的办学历史,书象征着教育机构。中文字体采用“毛体”,雄浑有力,符合该校的定位;英文字体采用“古罗马体”,古朴大方。

211工程和985工程简介

211工程,即在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家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重点建设工作,是中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其中,一部分重点高等学校和一部分重点学科,接近或达到国际同类学校和学科的先进水平,大部分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上取得较大成绩,适应地区和行业发展需要,总体处于国内先进水平,起到骨干和示范作用。

985工程,1998年5月4日,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提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985工程一期建设率先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开始实施。

江苏211大学名单(11所):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苏州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河海大学、江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

江苏985大学名单(2所):南京大学、东南大学

985/211工程的不同

定义不同

985大学即参加“985工程“的大学,即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211大学即参与“211工程”的大学,即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

实施时间不同

1999年,“985工程”正式启动建设。

1995年11月,211工程正式启动。

涵盖大学不同

985大学都是211大学,但211大学不一定是985大学。

建设内容不同

“985工程”建设任务为机制创新、队伍建设、平台建设、条件支撑和国际交流与合作等五个方面。

“211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学校整体条件、重点学科和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三大部分。

江苏地下空间学术期刊投稿

1、《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杂志社要求来稿应注意论点明确,所论述的问题要求有所创新,文字简炼,公式正确、数据可靠。论文字数不限,做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2、、来稿文章字数以5000-9000为宜,文稿题名不超过20个字,论文摘要约250-300个字(写明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关键词3-5 个;英文题名一般不超过10个实词,英文摘要一般150个词以上;参考文献采用顺序编码(按文中出现先后顺序编号)。图表名称和参考文献均需中英文(作者姓全为大写)对应。3、文稿首页下方附第一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学历、职务、主要工作或研究方向等)。若来稿有基金资助背景,请写明何种基金及基金编号,列在第一作者简介下方,最好附基金项目复印件,对受基金项目资助的论文本刊将优先发表。4、文稿后请附作者详细联系方式,包括通讯地址、电话号码、E-mail等。来稿用计算机打印在A4纸上,文中图、表应随文出现,插图线条清晰、注字清楚(能制版印刷),表格采用“三线表”格式,表名、图名一律中英文并列。5、《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编辑部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采用顺序编码制,请按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所引文献必须是作者直接阅读参考过的、最主要的、公开出版文献。未公开发表的、且很有必要引用的,请采用脚注方式标明。

不可以,城市建设期刊不可发表农业论文,农业论文只能在生物或者农业相关的期刊发表城市建设期刊只能发表和城市建设相关的内容

楼主,论文录用了吗,求分享

这个不是很清楚,但是知道光审稿一般是半年左右

江苏学术论文发表时间

问题一:论文发表时间怎么看 引言又称前言,属于整篇论文的引论部分。其写作内容包括:研究的理由、目的、背景、前人的工作和知识空白,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预期的结果及其在相关领域里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问题二:论文出刊时间是指发表时间吗 不是 是指论文刊登发表时间 问题三:论文发表时间和出版时间 15分 表示没听过这两个。提醒一下,核心期刊不可能随便授权给别人的。因为核心期刊并不缺投稿。如果不是学校对期刊等级有要求的话,就不要发核心期刊了,因为发表核心期刊很难,审稿时间也特别长。我当初是在摆渡上输入“壹品优”再输入“刊”这个网站咨询的,你们也可以去交流下。 问题四:发表论文的周期是多少 你首先得写好论文吧,其次找个正规机构帮你代发,现在都这样的,有钱就能发,不过正常发表论文是有一个过程的,从审稿到发表到见刊最快的话也得一个月。好的期刊甚至好几个月大半年。具体的话还是看具体的期刊的,太快的话就要考虑真实性了。欣启论文不错,你可以咨询一下。 问题五:发表评职称的论文,有效期是什么时间? 这个我知道啊 问题六:课题发表的论文有效时间从什么时候算,是从课题立项时算,还是开题时算? 学术论文发表的一些步骤与细节详解 一篇优秀的学术论文从选题到构建框架再到写作和发表,每一项都是作者的心血,每个阶段都需要认真对待,精心思考。对于首次发表论文的同学来说,完成一篇论文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一篇学术论文比作文要严谨的多。本文就给大家总结了学术论文发表的一些步骤和详细的细节。 1、找到自己感兴趣或者以后要从事的研究领域。兴趣很重要,但是也不是全部,因为有些兴趣是培养起来的,就像学术兴趣。这里,对于论文初学者,首先的步骤应该是看看相关论著即书籍,书籍中对该领域有一个大致的介绍和一个前沿的概述,这里你可以找到你想研究的内容,也就是缩小了你的研究范围。 (注:这里不推荐直接看期刊文献,一般来说,别人提出的问题都是为自己的论文服务的,当然会找到自己解决的办法,所以你想去期刊找到研究领域,其实对于初学者比较难) 2、大致看相应的期刊。了解了自己想研究的领域之后,就该阅读期刊了,整理处研究的进程,还有那些领域亟待补充,这样就形成了自己研究的具体内容,也就是自己的论题了。 (注:这时候不要想着完全弄懂别人的期刊,如果你想在某个杂志投稿,该杂志的文风至关重要,这是该杂志的喜好,比如有的杂志喜欢较为严谨的数学推理,而有的杂志较为随和等,以想写领域的优秀论文为模板,能够大大缩减写作时间) 3、构建论文的框架。论文是应该从概括到具体,为了你写论文能有一个指导性的东西避免迷茫,必须构建一个论文框架,一般来说,论文基本都由:标题、摘要、序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作者简介等构成,具体的可以搜索一个想发表的期刊的论文模板来参考。 注:论文框架如果没有好的布局,可以先参照别人的,等到能容扩充完毕,进行修改,加入自己思想,就有创新了) 4、分版块扩充内容。在构建好框架后,这个时候就可以根据框架各个板块进行内容扩充了,也就是更加细化地研究板块,这时候可以更加具体详尽地搜索相应期刊的研究,并整理,返现他们研究的不足,提出自己的研究看法。 (注:板块扩充中可能会遇到自己的心仪句子即想说但是不知道怎样表达的,这时候就需要复制下来,并在后面做如下的笔记(作者.论文名称.期刊.出版年.多少卷)等信息,方便以后引用,否则,引用的时候你会找不到参考文献,浪费大量时间!,参考文献格式还有一个引用的小技巧,即在gooole学术搜索“xxx论文”点击引用,就可以自动生成引用文献的格式信息了) 5、修改浓缩。板块扩充完毕之后,就应该进行修改浓缩了,论文应该够精简凝练,所以,没有为主题服务的内容都应该去掉,一方面能够省不少版面费,另一方面使其科学性和可读性更强。 (注:这个阶段不要随意投稿,因为如果不是你理想的最终版本,投稿除去,出现错别字、予语义病状、逻辑问题、等等问题,再次修改后头同样的杂志社,审核通过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你中意的期刊毕竟只有那么几家,所以还是要认真修改后再投稿) 6、定问之后给老师或者你的boss,让他们提意见。他们在这领域应该还是有自己的建树和研究的,他们的一键往往有着杂志社的影子,所以这是最后的润色,不容小觑。 (注:导师估计没多少时间给你审阅,可能会给你很少的一键,一方面可能是没有时间,另一方面可能是对你的领域不是很了解,再次是他也有自己的事情,所以不用怪来时,根据其意见润色即可) 7、向杂志社投稿,恭候佳音。修改成最终版本后,就可以选择投稿了,由于好的杂志投稿时间比较长,这个就要衡量自己能否等待了,也有别的小办法,提高录用的速度,比如挂导师的名字(导师很牛的话)等。 发表论文选择九品论文网,带你体验服务!所推荐刊物100%为正刊,绝不推荐非法刊物、特刊、增刊、带后缀......>> 问题七:以论文 所刊登正式刊物在线论文发表时间计算 需要有页码吗 你说的什么呀,怎么一点都看不懂 问题八:科研立项时间是2015年,发表论文统计数据时间可否提前一点 可以很明确的说,不行。 首先,如果你的立项时间是2015年10月,那么你的发表论文时间超过10月的全部不能算,甚至你在10月和11月发的成果别人还会质疑,项目刚开始,怎么会有成果。 其次,在以前,这方面就管理很严格了,现在随着经费管理,结题把关越来越严,因此更难了。 最后,如果是发表成果超出结题时间,别人还是会允许的 问题九:职称论文发表时间问题 我当时发论文的时候,记得周期好像是一个多月吧,算是快的了,不知道你时间是啥要求。我发的时间也早了,好像在欣启论文网发的,主要单位一起组织发的,所以我不太记得是不是一个月 问题十:硕士研究生发表一篇小论文需要多长时间 硕士毕业,需不需要发表小论文,争议很大。复古派坚称,如果硕士文凭到手之时,居然连一篇像样的学术小论文都未曾发表,于情于理皆不合;现代派则宣扬,研究生扩招使得硕士文凭注水已成不争事实,与其强迫学生为赋新词强说愁地编论文,还不如彻底取消这一硬性规定;更有骑墙派,认为二者皆有理,适宜与否只可相机而动,随机应变。盛嚣尘上的辩论,不仅让学生迷惑,更令部分导师渐生疑虑,硕士生究竟要不要发表小论文呢?如果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发表论文才能毕业,学生也就责无旁贷,自会想尽一切法满足论文答辩资格的审查要求。研究水平高者或参与项目多者,写起论文自然轻车熟路,得心应手。无心向学者或独立鼓捣者,无外援可引,须凭一己之力,CNKI是其最大的学术资源保障,复制粘贴是其最好的论文写作利器,在东拼西凑、人人为我的精神指引下,完成一篇小论文亦属手到擒来的小事。既然发表是最紧要的目的,不管论文水平高低,发表即等同于成功。几百人民币是论文发表的通行证,至于文章是否真有学术价值,是否真能体现研究者的科研素养,对很多硕士生所写的论文,用这种标准去衡量,本身就是一种苛求。特别是那些只需要两年就完成学业的小硕士,指望他们在一年修学分一年写毕业论文的紧张态势下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恐怕更是强人所难。总之,学校要论文,学生就会坚定地实施发表万岁战略,这就是目前高校的常态。如果学校不做强制性要求,那么研究生还需要发表小论文吗?恐怕大多数学生的选择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既然学校都不做硬性规定,还劳那个神?有时间的话,应该多考几个证书、多去几个现场单位实习才是正道。可是,来读研究生,居然连篇像样的论文都写不出来,为什么不直接参加工作?仅仅为一张不断贬值的文凭耗费几年大好光阴,真那么合算吗?要写出一篇高质量的论文,究竟有多难?科技进步到今天,简单的研究大多已经被前人收入囊中,遗留的尽是难啃的骨头。好不容易找到一块看起来好啃的,却发现早已有人捷足先登,轮到你啃时上面已经没什么肉了。例如,写项目评价方面的文章,以前只需要用模糊评价法对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排序即可,现在如果还只知用这种研究方法,那就贻笑大方了。言必称复杂系统,书则要系统思维,论更需精益求精,论文写作难度的增加直接决定了硕士研究生写作意愿和投入度正在逐渐消解。既然好写的都消失殆尽,剩下全是难写的,而不发表论文又于己无伤,从理性的角度决断,自然是不写为上上之策。是否愿意花费很多心思去完成一篇精致的小论文,这是很多研究生的困惑。仅仅为了一篇文章,付出如此之多,真的值得吗?这样的疑问我相信在很多学生的脑海中不止一次地出现。回想尚未踏入研究生学习之时,很多学生都曾梦想要在学问的道路上有所斩获,为什么最后却行之不远呢?因为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走上了岔路,拐上了捷径,甚至自作聪明、心甘情愿地被人导引上了歪路。等到回望之时,发现物是人非事事休,于是草草收场。硕士阶段写作的小论文,往往是大多数学生人生的处女作,弥足珍贵。如果没有心血注入,就有点暴殄天物了。论文水平的高低,受很多因素所限,不见得写得出的文字都是上品,因此我们不强求硕士生写出的论文一定字字珠玑,但我们必须能从论文的一字一句中读出作者的呕心沥血。俗话说看棋长三级,意思是一个人不一定能下出高水平的棋,但高手下出的招数他却可以欣赏。就如同足球迷都会津津乐道于马拉多纳的过五关斩六将,却少有人能如梅西一样复制同样的精彩。写作学术论文更是如此。我们写出来的文字,往往并非我们心里所想的文字,而是我们的表达能力和思考层级所能达到的范畴。没有人不想写出传世经典,但想到不一定能做到。大部分人也许都摆脱不了著名的韩乔生定律,即在解说......>>

评职称都是按刊物的刊期来算的,如果刊物是9月的刊,那就是9月的,哪怕是7月收的刊物。

严格意见上来讲,就没有发表时间这一说,都是出版时间,按《出版物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等,连续出版物是不允许提前出刊的,像这种9月的刊期,8月出版的,都是违法操作的,就是为了评职称提前拿到刊物而操作的。

按相关规定,连续出版物一般为当月或次月出版,一般来说,月刊为每月15日出版,旬刊为每月5、15、25日出版,半月刊为每月10日、20日出版。

概念

职称论文发表,顾名思义,就是在学术期刊公开发表论文,用于评定职称。“论文”是指精深而有系统的学术文章,是课题研究、问题讨论的表达形式。论文发表就是专门对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领域中某一问题,进行探讨、分析论证的文章发表在国家正式出版物上,由于利益驱使,市面上充斥着很多假刊,发表论文前一定要认真鉴别,避免上当。

你好,根据一般习惯,是以杂志实际出版的日期为准,因为自它印刷并公开发行的时候就已经达到了出版的事实标准。杂志上标注的刊期只是杂志社为了杂志的时效性所以都会把时间往后写,这样当你8月收到9月杂志的时候不会觉得晚。特别是对一些在市场上公开销售的刊物来说,这样能避免读者买杂志总觉得像是买到过期的一样,保持读者的新鲜感。一般杂志从收稿到编辑、校对、印刷、发行都会有不同的时长,刊期越长(月刊、双月刊、季刊)出版周期就越长,特别好的学术期刊,长的甚至半年一年,所以你发表时一定要注意问清杂志的出版时间能不能赶上你的时间需要,以免做了无用功。要发表可以再问我,我就是杂志编辑

首先想发表一篇期刊论文就一定要具备一定的专业认知,这里包括的是“了解整体流程、效率最大化、不走弯路”。

如果你是个新手小白的话,就和我一起往下慢慢看吧~

2022最新发表期刊论文详细流程:

国外城市地下空间论文发表

如果是毕业论文,写起来比较难,但是把握的好的话,也不怎么难,不过,我还是建议你可以去找一个叫品学论文网的帮你,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之前我的论文也是想自己写,但是写到第三章写不下去了,我是采用建模的方法做的,连建模软件都不会,要重新学至少得一个多月啊,哪有时间,还好找品学论文网的老师帮了忙,特别省心,呵呵,如果没找他们,肯定又得拖一年了。建议自己不会的话,最好找品学论文的高手参谋下。

论文关键词:生态建筑 研究现状 存在问题 对策 论文摘要:本文对我国生态建筑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指出我国生态建筑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生态建筑的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生态化的思想是人类的取向和必然选择,城市和建筑设计的生态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牛态工程是既古老又年轻,既通俗又深奥的一门学科。研究内容涉及到农业生态工程、生态,及生态城镇建设、节水与废水处理及利用、山区小流域治理与开发等众多领域。生态建筑作为其中的一个领域引起建筑界的高度重视,其作为一门学科诞生至今不过40多年的历史,20世纪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尔把生态学Ecology和建筑学Architecture两词合并成为Arcology,即生态建筑学。此后麦克哈格、吴良墉等建筑师开始了生态建筑的研究,经过几十年的探索,生态建筑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一、我国生态建筑设计的研究现状在20世纪80年代顾孟潮就提出了“未来的世界是生态建筑学的时代”的观点,1994年5月,中国政府颁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锄,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提出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1972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以后,我国环境保护运动日益扩大和深人,以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目标的绿色革命蓬勃展开。1996年3月,中国国家环保局推出两大举措:一是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二是实施“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计划”—在九五期间重点治理淮河、海河、辽河等的污染。199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正式将“绿色建筑体系研究列为九五重点资助课题”,1998年又将“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人居环境研究”列为重点资助项目。2000年我国颁布了《建筑节能技术政策》;2001年,建设部通过雄录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贝邸首次明确提出了绿色生态小区的概念、内涵;2001年开始实行仁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2001年我国第一部生态住宅评估标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删出台,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以节约资源、防污染、保护生态为主题,创造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推进住宅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我国生态建筑发展存在的问题1、缺乏对生态建筑的正确理解生态建筑的概念国内外学术界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但核心的内容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运用建筑学、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合理安排组织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关系,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同时具有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和建筑物的自我调节能力,并具有节地、节水、节能、减少污染、延长建筑寿命、改善生态环境等优点。但是有人认为只要将建筑物周围加一些绿化就是生态建筑,在建筑物内部点缀一些植物就是生态建筑,建筑物单纯的节能就是生态建筑,还有人认为建筑的平面将来有重新划分的可能就是生态建筑等等。但这些观点只停留在生态建筑的表面,对生态建筑的理解是不全面的。2、缺乏对农村生态建筑的系统研究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生态建筑的系统研究不平衡,其中城乡的差别较大。目前各个学科研究的重点大多局限在比较发达的城市,缺乏对农村居住环境的系统研究,特别是东北地区。大部分的研究都从本学科(生态学、环境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农业建筑学、能源学)的专业角度出发,虽然研究的内容较为丰富,但是各个学科之间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进行深人的研究,特别是如何在特定地区将人居环境与植物环境工程结合起来是函待解决的课题。3、缺乏生态建筑的广泛实践目前,我国建筑界发表了许多关于生态建筑的论文,这些论文对于宣传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推动生态建筑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绝大多数的论文都停留在关于生态建筑设计的理论框架、设计原则及生态学理论对建筑学的指导、国外先进生态建筑的经验介绍,缺乏实际工程实践模式、计算机模拟、环境效果的测试分析。三、我国生态建筑设计的发展思路与对策从本质上讲,生态建筑设计是一种由生态伦理观、生态美学观共同驾驭的城市建筑发展观。在实践中的生态建筑设计思路可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1、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文原则。 国际建筑师联合会第十四次会议宣言指出:“经济规划、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应当是探索并满足人的各种需求”。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不仅是建筑发展的最终目标,而且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在未来建筑设计中,要充分认识和确定人的主体地位和人与自然的双向互动关系,强调把关心人、尊重人的宗旨具体体现在城市空间的创造中,以适应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市民的多样化需求。2、善于因地制宜,尊重环境属性。根据生态学的进化论,生态建筑设计包含着资源的经济利用问题,其中首要的是土地的利用问题。今后城市的发展,势必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内展开,为了节省有限的土地,必须建立高效的空间体系,如在地面上建立亲和大自然、充满人情味的低层高密度建筑;利用生态技术建立起巨构城市,向地上空间要效益;充分开展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研究等,使城市地面、地下、空中连接为有机协调的立体网络。生态建筑设计强调与环境具有最佳关系,对环境破坏最小,一并充分发挥环境效益。与环境互选共生、共同增长是生态建筑设计的重要原因之一。建筑的选择做到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与周围的环境特点以及当地的地理与气候特征相适应,做到“因地制宜”。3、增强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和协调。建筑物作为联系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桥梁,应尽可能多地将自然的元素引人使用者身边,这也是生态原则的一个重要体现。人是自然环境的一分子,人的活动必须建立在生态化的基础上,必须与环境建立起一种新的结合和协调关系。从建筑设计到建筑建造、使用、报废的全过程中,生态建筑对环境的破坏影响最小。与以往建筑设计相同,生态建筑应致力于为人类提供品质最佳的空间和环境,即使建筑本身对环境污染很小,极为节能,但如果人们的各项活动无法在建筑空间中顺利展开,其空间的存在与人的功能需求格格不人,这样的建筑无疑是失败的。生态建筑的功能应更趋合理,空间更加宜人,更有助于使用者与自然环境间的交流。它应该具备更良好的物理环境,尽可能地采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并具有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4、增加“绿色”面积,保护生态平衡生态建筑外部与自然相呼应,内部空间的设计也应绿色化,即通过精心的室内设计,将室外的绿色引人室内环境。绿色植物可以制造氧气,吸收各种有害气体、虑尘、调节湿度、温度、减少噪音等。生态建筑的兴起为绿化环境开辟了广阔天地。通过建筑设计,可以使室内空间室外化,运用绿化、水面等划分空间,这些设计手法在建筑创作上最为常见。如建筑物内的共享大厅、内庭院,在其上部加一个可调节的开启式屋顶,根据时间季节的变化,由计算机或人工控制,达到室内温湿度的调节,又可使室内外空间连成一体。另一种设计手法也被建筑师经常应用:屋面绿化。不仅美化了环境,获得了良好的景观,而且对屋面刚性防水有维护作用。生态建筑在保护生态平衡、提高人居的自然度方面大有作为。根据以上发展思路,生态建筑设计对策可以在以下几个具体环节上进行操作。首先,在宏观环境方面,城市规划设计要根据生态原则了解城市发展的自然过程,用它来指导土地的利用和开发建设,同时协调好城市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在空间利用方式、强度、结构和功能配置等方面与自然生态系统相适应;区域规划,则要与城市整体环境所设立的系统相衔接,研究探讨城市改造、更新过程中的复合生态问题等。其次,在微观环境方面,如单体建筑设计、园林景观设计等,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建筑与自然因素的关系。由于微观环境方面极具广泛性和灵活性,所以,其具体途径和式、法非常丰富,蕴含着广阔的创造性生机。另外,要完善生态建筑设计法律和规范。法律规范是建筑设计的基本依,直接影响我国生态建筑研究的战略方向。在生态建设方面,目前我国已颁布了仲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M-)、《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Z}、佚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R113等法律法规,对我国节约建筑能耗,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政府通过立法对建材选择、每平米能耗标准,对生态技术研究、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等进行规范,不仅使建筑设计中采用的生态策略具有法律依,而且限制不利于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建设行为,鼓励有利于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建设行为,从而推动生态建筑的发展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结束语生态化的思想是人类的取向和必然选择,城市和建筑设计的生态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它契合了“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共识;另一面它为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生态建筑理论的发展将导致建筑科学技术内容的极大丰富与建筑艺术创造的相应发展,推动整个建筑学不断向前发展。

比较容易发表论文的测绘类期刊有《测绘科学技术学报》、《遥感学报》、《地理科学进展》创、《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1、《测绘科学技术学报》创于1984年,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主管、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主办的测绘科学学术期刊。本刊在国内外有广泛的覆盖面,题材新颖,信息量大、时效性强的特点,其中主要栏目有:学科进展、学术研究、应用工程等。

办刊宗旨:本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针,贯彻执行江主席“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积极报道和反映测绘科学最新研究成就,传播和积累军事测绘科学知识。

2、《遥感学报》创刊于1997年,由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中国环境遥感学会主办。致力于报道遥感领域及其相关学科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研究报告和阶段性研究简报以及高水平的述评。着重反映本领域的新概念、新成果、新进展。

内容涉及遥感基础理论,遥感技术发展及遥感在农业、林业、水文、地矿、海洋、测绘等资源环境领域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研究,遥感与GIS及空间定位系统(GPS)的结合及其应用等方面。

3、《地理科学进展》创刊于1982年,是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综合性学术刊物。获奖情况: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主要刊登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反映国内外地理学研究动态。发表论文的领域为资源与环境、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区域研究及地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成果与新技术。

4、《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创刊于1985年,由河北省地理科学研究所主办。包括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科学两大部分,具体栏目有:3S研究与应用、数字城市与数字国土、区域经济、环境与生态、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研究等。

基本涵盖了地理学、地理信息科学的前沿与热点,侧重报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的新研究成果。

江苏学术论文发表时间表

肯定算的是9月份发表的。严格意见上来讲,就没有发表时间这一说,都是出版时间,按《出版物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等,连续出版物是不允许提前出刊的,像这种9月的刊期,8月出版的,都是违法操作的,就是为了评职称提前拿到刊物而操作的。按相关规定,连续出版物一般为当月或次月出版,一般来说,月刊为每月15日出版,旬刊为每月5、15、25日出版,半月刊为每月10日、20日出版。8年专业发表经验,希望我可以帮到您

评职称都是按刊物的刊期来算的,如果刊物是9月的刊,那就是9月的,哪怕是7月收的刊物。

严格意见上来讲,就没有发表时间这一说,都是出版时间,按《出版物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等,连续出版物是不允许提前出刊的,像这种9月的刊期,8月出版的,都是违法操作的,就是为了评职称提前拿到刊物而操作的。

按相关规定,连续出版物一般为当月或次月出版,一般来说,月刊为每月15日出版,旬刊为每月5、15、25日出版,半月刊为每月10日、20日出版。

概念

职称论文发表,顾名思义,就是在学术期刊公开发表论文,用于评定职称。“论文”是指精深而有系统的学术文章,是课题研究、问题讨论的表达形式。论文发表就是专门对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领域中某一问题,进行探讨、分析论证的文章发表在国家正式出版物上,由于利益驱使,市面上充斥着很多假刊,发表论文前一定要认真鉴别,避免上当。

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季刊)。主要刊登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领域研究论文。本刊竭诚欢迎校内外作者踊跃来稿。来稿时请注意以下事项:1. 来稿以5 500~10 000字为宜,重大选题可不受字数限制。来稿请登录本刊在线投稿系统,网址为:http://hyxb.jssc.edu.cn。2. 来稿的中文题名一般不超过20字,必要时可加副题名。作者姓名署于题名下方,应标明主要作者的工作单位全称,所在省市及邮政编码,用圆括号括起,署于作者姓名下方。3. 来稿请在正文前附200字左右的论文摘要和3~8个关键词,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以第三人称书写,不用“本文”“我们”等作主语,不分段。关键词尽量从《汉字主题词表》选用。4. 题名、作者姓名、作者单位、摘要和关键词请译成规范英文,置于参考文献后。5. 论文层次序号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如“1”“2.1”等,层次不超过2层,之后的层次可用(1)的形式表示。6. 图和表应精选,能用文字说明的问题尽量不用图表,图不超过六幅,简单图宽50 mm,复杂图宽130 mm,表一律采用三线表,不用竖线和斜线。7. 量、单位和符号一律按照国家标准与国标标准书写。量的符号用斜体、单位符号用正体。8. 参考文献主要选用已发表的文献,并按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编写和标注。几种主要的参考文献著录格式为(方括号内为文献类型标识):(1)专著[M]、论文集[C]、学位论文[D]、报告[R][序号]作者.书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具体页码.(2)期刊文集[J][序号]作者.题名[J].刊名,年(期):起止页码.(3)报纸文章[N][序号]作者.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4)电子文献[EB/OL][序号]作者.题名[EB/OL].(上网时间)[引用时间].网址.9. 请对文章第一作者的出生年、性别、籍贯、职称、学位等做出介绍。10. 本刊对来稿有文字修改权,如不同意修改或删节请来稿时声明。投稿后2个月未收到录用通知者可自行处理稿件,恕不退稿。在规定时间内请勿一稿多投。来稿一经发表按本刊规定付给稿酬,并赠当期学报2册。

出版时间跟你发表时间是不一样的,所以要区分开来,我的经验告诉我,早点发表会好些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