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在AER上发表的审计论文

发布时间:

在AER上发表的审计论文

【审计论文下载】【摘要】外部审计的审计论文下载需求来源于企业受托责任和代理冲突。在独立审计的审计论文下载市场中,审计需求对审计质量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近年来,审计失败的案例时有发生,严重的案件甚至致使会计师事务所倒台。此背景下,探讨我国审计行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尤为重要。对于解决目前的审计问题来说,不能仅仅停留在解决表面问题上,更要治本。审计就从其本质上来说是买卖“审计服务”,在审计市场上,审计需求特征对审计产品的供给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如果市场上存在着对高质量审计的需求,那么审计的供给者—事务所之间的竞争就会促使提供高质量审计的事务所脱颖而出,从而提高整体的审计质量;相反,如果审计缺乏这种需求,甚至存在着对低质量审计的需求,那么那些提供低质量的事务所就会占据提供高质量的事务所的审计市场,审计质量因此而降低。本文试图避开传统的从会计师事务所压价竞争的角度谈论审计质量,而是从研究独立审计市场的需求出发,结合我国目前的证券市场、公司治理和政府监管,力求在根本上找出我国审计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并提出解决的思路。具体可以列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从独立审计的代理冲突中区别审计的自愿性需求和强制性需求;其二,从独立审计的信息需求,说明审计能够增加会计信息的价值和信号作用;其三,从独立审计的保险需求,说明在注册会计师承担民事责任下,审计所承担的市场风险转移。本文的总体思路就是理论原因-结合中国实际-提出建议与思考关键词:审计需求、代理冲突、信息质量、保险作用需要网址 私聊

一、引言

信息系统审计(IS Audit)的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使得审计人员开始关注电子数据的采集、分析与处理,被人们称为EDP审计,这是信息系统审计的早期萌芽。20世纪90年代,信息系统日益复杂,如何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和有效变得越来越重要,信息系统审计开始在美、日、澳、英等国普及起来。2001年,国家审计署将注册信息系统审计师(CISA)考试引入我国,十余年来各行各业都开展了如火如荼的信息系统审计实践。准则是审计工作的基本规范,信息系统审计准则是信息系统审计师共同遵循的标准,对于促进信息系统审计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日本通产省 (Ministry of Economy Trade and Industry,简称METI)早在1985年就颁布了信息系统审计准则,还成立了日本系统审计师协会 (JSSA)。

美国也成立了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协会(ISACA),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信息系统审计准则指南,并在全球

范围内应用推广。我国审计署以实务公告形式颁布了《信息系统审计指南》,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也以具体准则形式颁布了信息系统审计准则,为规范我国的信息系统审计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然而,由于信息系统审计的技术复杂性,以及我国信息化发展的阶段特征等客观原因,目前我国的信息系统审计理论与实务研究都尚处于百花争放时期,关于信息系统审计对象、范围和目标等基础概念的理解众口不一,更是缺少系统化的信息系统审计准则体系,严重制约了我国信息系统审计行业的发展。

二、信息系统审计概念内涵

信息系统审计概念,国内外尚没有统一定义。美国著名学者Ron A·Weber认为,IS审计是一个获取证据,对信息系统是否能保证资产的安全,数据的完整,以及是否有效的使用了组织资源并有效地实现了组织目标做出评价和判断的过程。该定义得到较为广泛的流传,印度审计署颁布的IT审计手册也采用了该定义。ISACA协会则认为,信息系统审计是一个搜集和评估证据过程,以确定信息系统和相关资源是否受到充分保护、是否能保障数据和系统的完整性、是否能提供相关和可靠信息、是否有效使用组织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并建立了有效内部控制体系可以合理保障组织运营和控制目标。日本通产省(METI)在1996年修订了信息系统审计准则,指出信息系统审计是为了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与有效,由独立于审计对象的IT审计师,以第三方的客观立场对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系统进行综合检查与评价,向IT审计对象的最高领导,提出问题与建议的一连串的活动。中国内审协会颁布的《中国内部审计具体准则28号——信息系统审计》中指出,信息系统审计是指由组织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对信息系统及其相关的信息技术内部控制和流程开展的一系列综合检查、评价与报告活动。国家审计署颁布的《信息系统审计指南———计算机审计实务公告第34号》认为,信息系统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依法对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和安全性进行检查监督的活动。

上述定义有差异,也有共同之处,本文从审计目标、审计对象和审计内容这些概念进行了对比分析。

目前学术界和业界对于信息系统审计的对象有较为统一认识,但学者们对审计目标、审计内容的理解存在较大分歧。信息系统审计是源于信息系统和审计理论的新兴交叉学科,观点分歧代表了信息系统审计的不同定位。日本的信息系统审计师考试是一种全国信息处理人员水平考试,因此日本信息系统审计强调对信息技术和软件规划开发等内容的审计,并不提及审计师的专业判断;其它观点多出自审计师视角,审计师们通常更多关注控制与风险,所以审计内容通常是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审计等;另外,审计又区分为国家审计,社会审计与内部审计,有着不同业务领域性质与要求,导致各领域对信息系统审计目标理解的多样化。

基于上述讨论,本文提出信息系统审计是审计主体遵循一定标准规范搜集与评估证据,判断信息系统及相关资产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有效性,提出审计意见与建议,促进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从该定义可知,信息系统审计的对象是系统及相关资产,主要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基础设施、数据、人和相关管理制度。信息系统审计有三大目标:安全性、可靠性和有效性。其中,系统安全性是指信息系统资源是否受到妥善保护,不因自然和人为的因素而遭到破坏、更改或者泄露系统中的信息。系统可靠性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硬件、软件和数据的可靠性。硬件的可靠性是指在一个指定的时间周期内,在给定的'控制条件下,硬件系统执行所需功能的成功概率。软件的可靠性是指在运行环境中,在规定的运行时间内或规定的运行次数下,程序和所有数据元素运行不同测试用例的无差错概率。数据的可靠性是指数据的真实、准确和完整,它取决于系统对数据的处理过程是否准确无误,以及确保数据可靠的控制措施是否有效。系统有效性也有三方而的内涵:一是指信息系统的处理过程是否符介国家法律和有关规章制度的要求(合规性);二是指信息系统是否能够实现既定的业务目标(效益性);三是指系统的效率性即系统利用各种资源输出用户所需要信息的及时程度和运行速度。

三、信息系统审计准则国际经验

目前,国际上影响力较大的信息系统审计准则有四个,分别是国际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协会(ISACA)、日本通产省信息系统审计标准,以及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颁布的全球技术审计指南和美国审计总署(GAO)颁布的联邦信息系统控制审计手册。

(一)ISACA的信息系统审计准则体系1994年,电子数据审计师协会(EDPAA)更名为ISACA协会,该协会是目前最有影响力的信息系统审计专业人员的国际性组织。它在全世界许多国家举办注册信息系统审计师(CISA)考试,还制定和颁布信息系统审计准则体系来规范和指导CISA工作。ISACA的信息系统审计准则体系由ISA标准、指南和程序三部分构成。信息系统审计标准是整体准则体系的总纲,是制定指南和程序的基础。审计标准规定了审计章程、独立性、职业道德和胜任能力,以及审计工作执行的基本行为规范,是CISA执行审计业务必须遵循的标准,具有强制性。目前ISACA共颁布了16条审计标准,42项审计指南,为CISA执行审计业务中如何遵守审计标准提供指引,任何偏离指南的行为必须有充分的理由,属于“强烈推荐遵循”。审计程序是依据审计标准与审计指南制定的,为CISA提供审计业务的程序与步骤,类似一种工作范例,并不强制要求。到目前为止有效的ISA程序共有9 项。

(二)日本的信息系统审计准则日本通产省(METI)于1985年发布了信息系统审计准则,1996年进行了修订。该准则由一般标准、执行标准和报告标准三部分组成。一般标准描述了信息系统审计的目标、对象、人员和流程等。执行标准描述了信息系统审计的具体实施内容,强调系统审计师应关注信息系统规划、开发到运行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风险。报告标准描述了信息系统审计结果的收集整理,以及根据审计结论应采取的措施。

(三)IIA的全球技术审计指南(GTAG)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的内部审计国际实务准则框架(IPPF)是内部审计规范体系的标杆。IIA非常重视信息系统审计,IPPF在“实务指南”层次用相当篇幅详细规范了信息系统审计的内容与方法。自从2005年发布第1号全球信息技术审计指南(GTAG)指南起至今,IIA已发布了16项信息系统审计指南,内容涉及信息系统控制、应用控制审计、制订IT审计计划、IT项目审计和信息安全治理等等。

(四 )联邦 信息系统控制审计手册 (FISCAM)2009年美国审计总署(GAO)发布了联邦信息系统控制审计手册(FISCAM),在该手册的指导下,GAO每年还安排若干审计项目对政府部门信息系统控制进行审查评估。FISCAM的IT控制包括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其中一般控制包括:实体安全控制、访问控制、应用软件开发和变更控制、职责分离控制、应急计划;应用控制包括:应用级一般控制、输入控制、处理控制、输出控制、接口控制、数据管理系统控制。FISCAM对以上各类控制的审计程序与步骤进行了详细说明。

ISACA作为专门的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协会,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信息系统审计准则体系,它采用总分式分层体系,16项审计标准是总纲,自2005年发布后基本保持稳定,而42项审计指南一半以上是新增或新修订的,不断更新的审计指南赋予了审计标准新的内涵与外延,审计程序则重在描述审计程序与步骤。日本通产省的审计准则采取一体化形式,整套准则的内容相当于ISACA的审计标准层次。

从准则具体内容上看,日本的信息系统审计师属于计算机行业,其审计标准具有明显信息技术特征,主要规范了信息系统审计目标、审计对象、审计人员资质和审计方法,尤其详细明确了信息系统规划、开发和运行全过程的关键风险点;而ISACA的审计标准更多关注信息系统审计的审计特征,主要规范审计权力责任、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审计计划、审计证据、审计记录、审计抽样和审计报告等内容。ISACA协会的审计指南与IIA协会的GTAG指南的操作性程度不同,前者类似我国的具体准则,GTAG指南则围绕不同的审计业务详细描述审计工作思路,审计方法、技术与工具等。

从是否强制性要求来看,ISACA协会的准则体系中既包含强制性遵循的审计标准、强烈推荐遵循的审计指南和非强制性要求的审计程序,还包含ISACA制订或编写的出版物以支持实务工作。IIA协会的GTAG指南处于IPPF框架的实务指南层次,属于强烈推荐遵循;美国审计总署GAO颁布的FISACM是非强制性要求的手册,用以指导实务工作。

四、我国信息系统审计准则现状

我国目前颁布的信息系统审计准则规范屈指可数,主要有审计署以实务公告形式颁布的信息系统审计指南,中国内审协会发布的信息系统审计具体准则。

(一)信息系统审计指南为指导和规范国家审计机关组织开展信息系统审计,2012年,审计署发布了《信息系统审计指南———计算机审计实务公告第34号》。该指南在借鉴国外信息系统审计指南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审计机关依法审计的法定职能,以及我国目前信息系统审计实践现状,提出了包含应用控制审计、一般控制审计、项目管理审计3大块的信息系统审计内容框架,重点描述了89项审计事项的审计要点。此外,审计署还在2013年出版了与该指南配套的《信息系统审计实务》,针对指南的各审计事项,分别描述了审计目标、审计程序、应取得的资料和常见错弊与定性依据等。

(二)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8号———信息系统审计为规范组织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开展信息系统审计活动,保证审计质量,中国内审协会颁布了《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8号———信息系统审计》,自2009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该准则对信息系统审计的一般原则、信息技术风险评估、信息系统审计内容、信息系统审计方法,审计报告和后续工作共五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规定,明确提出信息系统审计包括对组织层面信息技术控制、信息技术一般性控制及业务流程层面相关应用控制的审计。

综合来说,我国目前尚未建立信息系统审计行业协会,审计署发布了信息系统审计指南,属于非强制性要求,更高级别的强制性要求准则尚未发布;内审协会的信息系统审计具体准则虽属于强烈推荐遵循层次,但与IIA协会相比,其信息系统审计准则和相关指南还有极大的丰富与细化空间。总体来看,我国的信息系统审计准则体系缺少系统性与结构性,尚没有建立完整的信息系统审计准则体系。目前,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独立审计都在各自业务领域内开展了一些信息系统审计实践探索,但各界人士对信息系统审计的基本原则与规范还缺少共识,长此以往将给我国信息系统审计行业发展带来混乱。

五、结论

信息系统审计准则是信息系统审计师共同遵循的标准,对促进我国信息系统审计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从准则制定的社会背景来看,我国的社会信息化水平与美国、日本等国家存在客观的差距,ISACA,IIA和FISCAM等准则指南均基于相对完善的内部控制(IT控制)环境,而我国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化建设正处于飞速发展时期,大部分被审单位的IT控制体系尚在建立之中,如果按照国外规范开展我国信息系统审计,过于理想化的审计意见建议很难得到认同。

第二,从准则的框架结构来说,ISACA,IIA和日本通产省的框架结构,不太符合中国人的理解习惯。ISACA采用的审计标准、指南和程序的三层框架结构,跟我国的内部审计准则体系,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准则和国家审计准则采用的常用结构也不一样,不太符合我国审计师的认知习惯。

第三,从准则的具体内容来看,由于我国信息系统审计方面的法律法规还非常不完善。目前只有信息系统安全方面颁布了安全保护条例和强制性标准,IT运维服务、外包、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公开与政务服务等方面尚缺乏充分的审计依据。审计环境决定了我国信息系统审计准则在明确信息系统审计目标、规范信息系统审计内容等方面都需要充分考虑本土国情。但是,国外ISACA,IIA,FISACM等信息系统审计准则指南历经2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相对成熟的体系,相关观点已为我国审计师熟识。而且,国家的信息系统审计准则需要在国际舞台上相互交流与合作。

因此,制定我国信息系统审计准则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是:坚持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既立足本土国情又实现国际接轨。本文借鉴ISACA,IIA和FISCAM等准则指南的优秀经验,参照我国国家审计准则的体系框架,考虑信息系统审计新业务的不同特征,尝试提出如下图1所示的中国信息系统审计准则体系框架。

该框架采用了审计准则、审计指南和实务手册三层结构。审计准则是强制性要求,审计指南是强烈推荐遵循,实务手册是非强制性要求。审计准则分成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两层,基本准则可包括五块内容,分别是总则、信息系统审计道德规范、信息系统审计作业准则、信息系统审计质量控制准则和附则。审计指南包括通用指南和专业指南两类,如面向一般信息系统的通用指南,针对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ERP系统的专业指南,或者体现行业信息系统特征(如金融、通信行业)的专业指南等等。指南的内容框架可以采用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的基本框架,但在设计具体事项,或者明确审计内容重点时,应充分考虑我国企业或政府部门的信息化发展阶段及当前法律环境。实务手册是审计指南的具体化,详细规范审计内容、审计程序、审计依据、审计技术方法和典型错弊等相关知识点。实务手册可根据审计指南来加以制定,也可以针对某类突出问题(如电子银行、IT外包等)进行特别规范。

为逐步完善我国信息系统审计准则体系,我们建议采取如下策略:首先,以审计署为主导,协调整合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内审协会以及高校的相关专家资源,组建信息系统审计准则研究课题组和专家咨询小组,激发信息系统审计职业界的积极讨论与参与。其次,成立类似ISACA的中国信息系统审计行业协会专门机构,以信息系统审计职业化建设为主线,组织修订与持续完善信息系统审计准则体系;组织信息系统审计师职业教育,提升信息系统审计师职业素质;总结我国信息系统审计优秀经验,积极开展与国外相关协会和政府机关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最后,人才是行业持续发展的源泉,也是准则规范有效实施的载体。建议增设我国信息系统审计师职业资格考试,明确我国信息系统审计师应具备的素质、知识与技能以及任职资格,既能保障准则规范的有效实施,也为促进我国信息系统审计行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张文秀:《国外信息系统审计规范、国家文化差异与制度移植》,《审计研究》2012年第5期。

[2]石爱中、周德铭、王智玉、杨蕴毅:《信息系统审计实务———中国计算机审计实务报告》,时代经济出版社2012年版。

审计实证研究硕士论文

我国的法律环境和证券市场的发展程度与西方国家存在着巨大差异,在此情况下,适合于西方经济条件下的审计师选择信号传递理论在中国是否依然成立,目前尚缺乏充分的证据,我国关于此方面的研究也很少。以下是审计实证研究硕士论文,欢迎阅读。

摘 要:随着实证思想在审计理论研究中的渗透和贯彻,实证审计学的研究将会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我们要理解审计,必须把它放入现实中,并观察审计是怎么运行的。解析运行中的各种现象,是需要审计事实(审计主体行为的集合)的,而审计事实的取得要通过收集各种资料并对资料进行 分析 。这就需要借鉴实证法了。本文把审计风险与实证法相结合来对审计风险相关 内容 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审计风险;重要性

实证审计理论研究内容涉及若干个课题。笔者仅就作为 现代 审计理论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审计风险的实证研究做一探讨。这个课题的研究包括三个大的方面:对重要性概念的实证研究;建立分析审计风险的模型;确定重要性概念的内容。

一、对重要性概念的实证研究

审计重要性直接决定着审计工作开展的范围、审计检查的内容、采用的审计 方法 和必须实施的工作步骤,直接决定着审计工作质量的高低。因此,对重要性概念的认识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方面的研究可以采用实证的方法:

1.市场研究。即研究公开财务信息对股票价格的 影响 。根据市场对某项财务信息的反映来确定它是否重要。但是在市场研究中,我们不能肯定市场反应来自某种特定的信息,因此要设计有控制的实验来调查某一财务信息变量的市场反应,从而确定其重要性。

2.实验研究。实验通过使用假想的数据,了解实验对象针对这些数据的相应对策,这些变量是根据诸如净收入的百分比、事项性质、流动资产的百分比、盈利趋势等来安排的。实验对象可以是审计师、财务人员和一般百姓,这样可通过对统一财务变量进行不同的数据实验来确定该财务变量的重要界限,而且还可以发现在 社会 中哪些事项是相对重要的。

3.对审计实务的描述性研究。主要是对 会计 师事务所的实务指南的描述,以及法院对一些自身建立的判决结果。研究证明,绝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是具有重要性的定量化依据的。美国学者Lee在1984年的一项研究中描述了30个大的英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程序中有关重要性的内容,结果仅7个没有。

二、建立分析审计风险的模型

《独立审计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随着审计风险影响范围的扩大,审计风险也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前者一般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承担的 法律 责任以及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而后者是指审计行业因审计风险而可能遭受的损失,一般表现为因审计失败而引起的中介市场份额的减少或业务范围的受限。本文要讨论的是狭义的审计风险。因而建立的模型是 目前 审计职业界普遍使用的由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1983年提出的审计风险模型,该模型认为审计风险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三要素组成,由于审计过程中三要素的存在,未能揭示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漏报给审计关系人造成客观损失,其可能性(审计风险)用P表示。P=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审计主体总是希望将P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并以此估计检查风险。如果审计主体高估固有风险、控制风险,若再主观上将检查风险控制在一个较低水平,会产生误拒风险,这时必须扩大审计范围,增加审计程序,来尽量降低检查风险;反之,若低估固有风险、控制风险,而主观上又将检查风险控制在一个较高水平,将产生误受风险和道德风险,可能发生在审计过程中未查出重大错报和漏报,或有意减少审计程序和审计成本,此时审计人员应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并将审计风险降到可接受水平。根据上述模型,审计主体在确定可接受的审计风险时,首先要评估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在此基础上推算可接受的检查风险。

审计风险能直观反映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可能产生的后果。但在 应用 该模型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模型可以扩展;(二)模型并不唯一;(三)模型可以定量、定性或定量定性结合使用;(四)模型具有主观性。

三、确定重要性概念的内容

在市场 经济 环境中,审计人员面临的信息资料多如牛毛,在成本———效益的原则下,支出和时间是非常重要的,审计人员总会把记忆力集中在重要的经济业务、会计事项甚至舞弊和差错等方面,而不会与鸡毛蒜皮的事纠缠不休。为此,人们提出了重要性概念,并对它加以规范和补充。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对重要性的定义是:“如果信息的错报或漏报会影响使用者根据会计报表采取的经济决策,信息就具有重要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对重要性的定义是:“一项会计信息的错报或漏报是重要的,旨在特定环境下,一个理性的人依赖该信息所做的决策可能因为这一错报或漏报得以变化或修正。”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对重要性的定义是:“重要性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等会计资料中出现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由此可见,各国对重要性的认识是基本一致的,也就是说,可以这样来定义重要性:信息的错报或漏报可能影响到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即为重要性。

在审计过程中,需要运用重要性概念的情形有二:

①是在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重要性被看作审计所允许的可能或潜在的未发现错误或漏报的程度,即审计人员在运用审计程序以检查 会计 报表的错报或漏报是所允许的误差范围。

②是在评价审计结果时,重要性被看作是某一错报或漏报(或汇总的错报或漏报)是否 影响 会计报表使用者判断和决策的标志。而且,在实际工作中对重要性作初步判断时要结合以往的审计经验,并同时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 企业 规模及特定的环境。企业规模的大小对重要性的判断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说,规模大的企业,重要性的绝对数较大,相对数较小;反之,其绝对数较小,相对数较大。同样,不同企业面临不同的环境也会影响重要性的判断。如某一金额对某个企业会计报表来说是重要的,而对另一个企业来说就可能是不重要的。而且,对某一特定企业来说,重要性还会因时间的不同而有所改变。

2.有关法规对财务会计的要求。财务会计法规越来越要求企业必须采取更加稳健的会计政策,以断绝企业粉饰财务报告的路子。如果有新的财务会计法规需要企业去实施,那么这些法规的目的无外是为了真实反应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因此,当有关法规对被审计单位存在特别的要求,或者企业存在可由管理当局自主决定处理的会计事项时,审计人员应从严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

3.审计项目。对于不同的审计项目,要有不同的重要性标准。审计人员应对数额高、波动幅度大、会计报表使用者比较关心的项目,从严制定重要性水平。

4.错误的.性质。如果错误的性质严重,即使错误的金额较小,也应看作是重要的错误。例如,现金短缺800元,如果短缺是由于盘点差错引起的,则属于不重要错误;如果短缺是由于出纳监守自盗引起的,则属于重要错误了。因为故意的错误说明管理不善,而管理不善往往隐含着更严重的 问题 。可能引起严重后果的错误,是要看作重要错误的。

5.会计报表各项目的性质及相互关系。会计报表项目的重要程度是有差别的。一般而言,会计报表使用者更关心流动性较高的项目,审计人员应对此从严制定重要性水平,由于会计报表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在制定重要性水平时,必须考虑这种相互联系。

6.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的评估结果。由于被审计单位建立的内部控制存在固有的限制,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必须注意内部控制对审计的影响。如果内部控制比较健全,可依赖程度高,可以将重要性水平定得高一些,以节省审计成本;反之,应把审计重要性水平定得低一些,以保证审计的质量。由于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呈反方向关系,如果审计风险评估为高水平,则意味着重要性水平较低,此时应收集较多的审计证据,以降低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

[1]葛家澍等著。会计大典。第十卷,1999年。

[2]石爱中等著。审计 研究 ,2002年。

[3]罗伯特。K.莫茨(美国)等著。审计 理论 结构,1990年。

[4]财政部。审计,2004年。

审计费用的研究在国外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Simunic(1980)首次构建了审计收费定价模型,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1977年美国377家上市公司的包括审计费用在内的数据,考察了可能影响审计收费的10大因素,发现上市公司的资产规模是决定审计收费的最重要因素,虽然我国对于审计费用的研究起步较晚,但也涌现出许多成果,大部分都集中于影响因素的研究。本文的目的就是以 Simunic 模型为基础,建立一个检验我国上市公司审计收费影响因素的回归模型,并据此对我国审计收费影响因素及其含义进行判断和分析。

一、研究假设和模型设计

(一)研究假设

根据上文的文献回顾,学者们大都认为被审计单位的规模是影响审计费用的最主要因素,在美国,公司规模对审计收费的解释力度可以达到50%以上,这种影响力在我国市场中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上市公司的规模越大,其经纪业务和会计事项就越多,建立的内部控制体系也会更加复杂,其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也可能越高,注册会计师需要相应地增加内部控制测试范围和实质性测试范围,这必然会导致审计工作量的增加和审计费用的提高。据此,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在其他条件相同的前提下,被审计的上市公司规模与审计费用正相关。

审计风险一直被认为是影响审计费用的重要因素。审计风险越高,会计师事务所发表审计意见后面临的被证监会和证券交易所处罚的可能性就越大,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就越大,审计费用也就越高,

本文选取了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流动比率、资本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等作为审计风险的衡量指标。其中,我们预测存货周转率与应收账款周转率与审计费用负相关,因为存货与应收装款愈多,注册会计师进行盘点和函证的工作量越大,占用的审计资源就越多,审计的复杂程度更高,审计风险也会相应增加。同时,我们预测流动比率、资本负债率与审计费用负相关,两者越高,公司的偿债能力越强,偿债压力越小,审计风险也就较小,审计费用相应较低。净资产收益率与审计费用负相关,以为该指标越低说明公司面临的管制风险越大,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越大,审计风险增加,审计费用就相应的增加。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2:在其他条件相同的前提下,聘请“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对上市公司进行审计,审计费用相对较高。

二、研究样本与实证结果

(一)研究样本

本文以公布2007年至2010年年度财务报告的深沪两地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总体,数据来自于CCER经济金融数据库,数据分析软件为SPSS。为了确保研究的意义和精确性,在选择2007年至2010年的数据为样本时,我们进行了如下剔除:

1.为了体现数据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剔除了披露不规范、不完整的上市公司数据(例如未披露审计费用)

2.剔除了从CCER经济金融数据库收集不到的有关审计和财务数据的上市公司。

3.为了体现一般审计费用规律,剔除了被ST、PT的上市公司。

4.剔除了金融类上市公司。

根据以上标准,我们共筛选出4748组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数据。

(二)实证结果

1.描述性统计

a.存在多个众数。显示最小值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审计费用的均值较大,而标准差为0.073,说明取对数后的审计费用在各上市公司之间的差距较大;总资产取对数后均值为21.548,数值也很大,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规模较大;ROE的均值较小,但极大值8.935,极小值-8.944,可见ROE在我国上市公司间的差距比较明显,我国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在我们分析的所有数据中,获得标准无保留意见的财务报告占79%,说明大部分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都得到了注册会计师的肯定;而聘用“四大”作为审计事务所的上市公司只占到5%,说明大部分上市公司为了以较低的审计费用获得令自己满意的审计意见,通常会聘请“四大”以外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其进行审计。

2.相关性分析。我们选择了与审计费用相关的八个变量就他们对审计费用的影响程度进行研究,列示了各变量之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及其显著性,其中剔除了Big4与Opinion两个品质型变量。

3.主成分分析。我们将数量型数据进行标准化,利用SPSS对上述8个解释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对于初始特征值,前五个变量的累积解释程度达到了93.067%,而进行旋转后的变量成分解释程度有所降低,但是前五个变量仍然能够达到87.561%。旋转成分矩阵的结果并不十分理想,不能筛选出我们需要的数据。

三、研究结论及不足

本文对影响审计费用的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通过上面的实证研究,我们发现上市公司规模、审计风险、审计会计师事务所以及审计报告意见是影响审计费用的主要因素,他们对审计费用的决定作用不容忽视,其中上市公司规模和审计事务所的作用更加明显。“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收费相比我国国内的其他会计师事务所而言要高很多,这不利于我国国内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

结束语:同时,本文在研究中也存在一些局限性:第一,本文并未考虑审计事务所变更和上市公司子公司数量对审计费用的影响。以前的学者上市公司子公司数量会影响审计复杂程度,从而影响审计费用。本文认为,审计的复杂程度可以通过上市公司规模或者周转率等财务指标衡量,因此未进行考虑;第二,没有考虑上市公司行业在审计费用方面的区别。这些因素可能对本文的研究结果带来一定的影响。

在AER上发表论文

看你发的等级和作者排位的,如果发的是aer,res这样的。那早就拿全奖漂洋过海了,发的是经济研究管理世界这样的国内顶尖的,排到第三位作者的话。复试拿出来的话人家还是认的,提问时肯定是占便宜的。二类以上的经管类期刊只要不是增刊或者本校的大学学报什么的基本还是有用的,再差就别拿出来了,还不如奖学金或者优秀干部之类的奖状有用呢

要看学校,有些学校认,有些则根本不做类似统计。如果你去了之后发现学校属于后者,那么面试的时候可以有意识把话题往你论文的方向上牵引,这样可以得到相似的效果。

呵呵挺厉害的啊,恩复试会加分的,我的意思是,你在大学里取得的成绩会直接影响你的复试成绩。加油吧!!

发表论文是否加分要看你所发刊物和所报考学校的要求,有的学校可以加分,有的学校就不管这个了。咨询你所报高校研招办或相关院系!

在AER发表论文

aer收录在美国经济学会权威期刊数据库。美国经济评论AmericanEconomicReview简称AER,由美国经济学会主办,创刊于1911。AER是经济学理论领域学术影响最高的顶级核心经济学期刊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学家学者最向往发表论文的经济圣殿。美国经济评论在2011创刊百年之际,由美国经济研究局和斯坦福、麻省理工等高校资深经济学家组成委员会,评选出对经济学影响深远,并被广泛传播和应用的20篇顶级论文。

呵呵挺厉害的啊,恩复试会加分的,我的意思是,你在大学里取得的成绩会直接影响你的复试成绩。加油吧!!

发表论文是否加分要看你所发刊物和所报考学校的要求,有的学校可以加分,有的学校就不管这个了。咨询你所报高校研招办或相关院系!

aer即美国经济评论《美国经济评论》(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是同行评审的经济学领域期刊基本介绍1911年创刊,由美国经济学会每季发行一次(发行月份为3、6、9、12月),2011年之后改为双月刊(发行月份为2、4、6、8、10、12月),另外还有每年5月出版美国经济学会年会的论文及会议议程的专辑。它在经济学领域,被视为最具有学术声望的重要期刊之一。现任编辑为耶鲁大学的Pinelopi koujianou Goldberg教授,前两任编辑分别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Robert A. Moffitt教授和伯南克。 许多著名的学术文章见于此期刊,如:The Cost of Capital, Corporation Finance and the Theory of Investment (1958), by Franco Modigliani and MertonGustibus Non Est Disputandum (1977), by George Stigler and Gary Becker.A Theory of Production (1928), by Paul Douglas and Charles Cobb.

中国在AER上发表多少篇论文

ei会议论文每年中国有253篇。EI摘要是目前全球最早的工程文摘资源。目前收录了253种中国内地期刊。国际会议,简而言之,就是世界各地不定期举办的学术研讨会,针对某个会议主题面向世界征文,会后以此次会议名称为刊名,以会议论文集的形式出版,并递交EI-CA数据库检索。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Nature、 Science、cell三大期刊共发表2362篇文章,2018年我国在三大期刊发表论文332篇,占这三种期刊当年全部论文总数(2157篇)的15.49%。

从来没有出过国,所以很不懂,有个问题一直迷惑我:AER、JPE这些世界顶级期刊,美国经济学者发的难度有多大?跟中国经济学者发《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相比呢?我瞎猜,按供需分析的话,都是两本好期刊篇幅供给一样,美国经济学者数量,再加上一些其他国家投稿者,总共跟中国经济学者数量可能也差不多吧?(中国学经济学的很多)。如果美国学者发AERJPE跟中国学者发《经济研究》《管理世界》难度差不多,那说明中国发《经济研究》的学者也很了不起,没有什么自暴自弃的,只不过美国人天时地利而已,其实我们也很努力,也很聪明!

目前我们是排在第2位的,我们的一些论文是非常不错的,影响力是比较大的,研究的东西是比较好的。

怎么找aer上面发表的论文

第一:在百度上输入nature搜索网页。点击nature网页进入nature杂志官网。

第二:进入nature官网后找到网页中间的Nature Journal下方的nature contents,上面标记这周nature期刊发表article的数目和内容,点击即可进入nature期刊文献。

第三:完成第二步后会出现这期所有的nature期刊内容,包括news之类的,只关注重点。

第四:网页往下拉直至找到article和letter。article代表本期nature上面已经发表了的实验结果。

导读读书可以明智,到底是如何明智的呢?来源:“绿萝格子”微信公众号大脑的功能分区大脑又叫端脑,约由140亿个细胞(神经元)构成。典型的神经元细胞(图源:pixabay)根据空间位置,大脑皮层大致被分为颞叶(绿色)、额叶(蓝色)、顶叶(黄色)和枕叶(红色)。每个脑叶具有不同的功能区分。脑功能分区(图源来源:google)额叶:高级认知功能,比如学习、语言、决策、抽象思维、情绪等,自主运动的控制。顶叶:躯体感觉,空间信息处理,视觉信息和体感信息的整合。颞叶:听觉,嗅觉,高级视觉功能(例如物体识别),分辨左右,长期记忆。枕叶:视觉处理。阅读行为可以在大脑颞叶内累积数据通过读书可以在大脑的颞叶内不断累积信息数据。颞叶是大脑中掌管人的记忆、听觉和视觉的地方,具有储存本人“经历”的功能。也就是说,读书等于增加自己的经历。当我们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需要眼睛、大脑配合使用,甚至还会调动感官、想象力,我们对书籍主人公的经历感同深受;对文章作者的想法产生理解和共鸣;对作者的经历发表感叹,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都在我们的大脑中逐渐变成数据,成为了自己的经历。阅读行为有助于大脑分泌多巴胺人在遇到快乐的事情时,大脑会分泌一种叫做“多巴胺”(被称为人体的快乐因子)的物质。很显然的,当我们感到快乐的时候,我们很本能的会愿意在体验一次让自己感到快乐的事情。大脑在分泌多巴胺的时候,大脑神经元的回路得到锻炼,心智得到强化。这也解释了通过注射兴奋剂获得快乐进而形成依赖的原因。与阅读行为不同的是,注射兴奋剂是从体外提供多巴胺,大脑得不到锻炼;而阅读是大脑分泌多巴胺,是一种自然的过程。当我们重复做一件事情时,我们经常会感觉无聊,多半是因为这件事情对我们的挑战不足。阅读是学习新事物的一种方式,在阅读的过程中你要尝试理解作者的意图、掌握作者惯用的表达方式,这些对大脑来说都是挑战。大脑具备化辛苦为快乐的机制,适度的挑战可以让你感受到快乐。书籍磨炼语言,锻炼大脑人类终其一生都在使用语言。一个人能不能准确地表达自我,体现在语言上;一个人能不能把握情感体现在语言上……因此语言能力的差异决定了人在感受事物的方式、看待世界的方式、面对世界的行动方式以及与他人的交往方式。每个人都有自己惯用的词汇和表达方式,通过阅读,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表达自己;更可以自然而然地熟悉和记住作者的语言习惯、词汇用法,可以领悟作者的语言风格。大量的科学实验案例证实了“父母的语言是决定孩子特定神经元回路的优势、持久性和修剪其他神经元回路的必要刺激因素。父母的词汇量和说话的方式对孩子的数学能力、空间推理、自身行为约束和道德品质等诸多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阅读可以磨炼语言,刺激神经元回路再生,进而在一定的程度上锻炼心智。经过多次反复校对、凝结作者数年心血的优质的书籍最能磨炼语言。一个极为可怕的事实是,看一个人的文章就可以了解他头脑的聪明程度。因为文章反映了一个人的见解、深度、视野格局、语言……等等。所以我们要多读书,并不断的磨炼自己的语言能力,因为读书对人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需要时间来慢慢体现,不要指望一本书就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一个人。常读书可预防认知功能障碍?据美国“健康日”网站2013年的一篇报道,《神经病学》杂志刊登的一项新研究显示,从儿时开始养成读书、写信等习惯,有助于防止记忆丧失等认知障碍症(老年痴呆症)临床症状。思维、学习和记忆能力更强的人群能够延缓认知障碍症的发生。美国拉什大学医学院中心完成的这项研究开始于1997年,当时研究人员调查了294名55岁以上参试者与思维有关的活动习惯,跨度涉及儿童期、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每位患者去世后,对患者临床评估数据一无所知的研究人员对其进行大脑解剖分析,旨在发现是否存在认知障碍症症状。之后,将这些数据与普通人群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一些老人在死亡之前,大脑中就出现了认知障碍症迹象,但是却并没有外显。这表明,进行阅读、写作等刺激认知的活动对大脑具有保护作用,可延缓认知障碍症症症状的出现。此外,晚年经常进行脑力活动的人发生脑力下降的危险比一般人群低32%,而那些不经常动脑者记忆力等认知能力下降速度快48%。新研究负责人、神经与行为科学教授罗伯特·威尔森博士表示,保持大脑活跃有助于大脑中某些“线路”有效运行。责编 | 苏沐

查询方法:用户打开任意浏览器,输入网址后,用户登录中国知网后,点击知网首页上方的个人/机构馆按钮,在知网数字图书馆中点击进入我的个人数字图书馆,在学术搜索框中输入发表文章标题。

点击检索后即可查询到在知网中发表过的文章内容。用户可以在个人图书馆中建立多个栏目,点击图书馆上方的智能建馆,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建馆对应信息,勾选完毕后即可创建新的栏目。

如何自己进行论文查重:

用户打开任意浏览器,输入网址后,点击网站进入知网检测的网页,找到对应的知网检测入口。

进入论文提交页面,按照要求输入论文题目、文章作者,上传待测论文,支付相应的查重费用后,点击提交检测,系统自动开始进行知网检测。知网检测时间为30-60分钟,知网检测完成后,在下载检测结果页面下载知网检测报告。

如何查发表论文在哪个网:

用户打开百度浏览器,输入网址后,用户登录中国知网,点击知网首页上方的个人/机构馆按钮,在知网数字图书馆中点击进入我的个人数字图书馆,在学术搜索框中输入发表文章标题。

点击检索后即可查询到在知网中发表过的文章内容。用户可以在个人图书馆中建立多个栏目,点击图书馆上方的智能建馆,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建馆对应信息,勾选完毕后即可创建新的栏目。

aer收录在美国经济学会权威期刊数据库。美国经济评论AmericanEconomicReview简称AER,由美国经济学会主办,创刊于1911。AER是经济学理论领域学术影响最高的顶级核心经济学期刊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学家学者最向往发表论文的经济圣殿。美国经济评论在2011创刊百年之际,由美国经济研究局和斯坦福、麻省理工等高校资深经济学家组成委员会,评选出对经济学影响深远,并被广泛传播和应用的20篇顶级论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