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城市规划博士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

城市规划博士发表论文

2015- 吴志强、邓雪湲、干靓,《面向包容的城市规划,面向创新的城市规划——由《世界城市状况报告》系列解 读城市规划的两个趋势,《城市发展研究》,2015年4期,第28-33页。- 吴志强,陆天赞,《引力和网络:长三角创新城市群落的空间组织特征分析》,《城市规划学刊》,2015 年第2期,P31-39。- 吴志强,杨秀,刘伟,《智力城镇化还是体力城镇化——对中国城镇化的战略思考》,《城市规划学刊》, 2015年第1期,P15-23。2014- 吴志强、刘朝晖,《城市规模和区域差异对中小城市发展影响及其启示》,《城市规划学刊(英文版)》第 23期 P50-57- 吴志强、柏旸,《欧洲智慧城市的最新实践》,《城市规划学刊》,2014年05期,第15-22页。- 刘海涛、吴志强,《生态文明视阈下水城共生理论框架与评价体系构建及实证》,《城市规划学刊》,2014年04期,第52-56页。- 吴志强、刘朝晖,《“和谐城市”规划理论模型》,《城市规划学刊》,2014年03期,第12-19页。- 吴志强、王兰,2013年高等学校城乡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工作动态,中国城市规划发展报告(2013-2014),2014,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p432-435,2014.09。- 吴志强、杨秀、刘冠鹏,50%城镇化率转折点上的城市生态思考,中国城市规划发展报告(2013-2014),2014,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p51-58,2014.09。2013- 吴志强、刘朝晖、王兰. 2012年城市规划教育的发展,中国城市规划发展报告(2011-2012),2013,北 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刘朝晖、吴志强. 智慧城市背景下的城市规划,第五届欧洲美洲规划院校联合大会,2013年7月,爱尔兰 都柏林。- 王伟,吴志强,《中国三大城市群空间结构集合能效测度与比较》,《城市发展研究》,2013年第7期,第63-71 页。- 吴志强,汪滋淞.《绿色校园评价标准》编制要点及评估案例[J].建设科技,2013年06期,82-86- 吴志强,汪滋淞. 绿色教育—提高全民环境素养—中国绿色校园与绿色建筑知识普及教材编写[J].建设科 技,2013年12期,22-24。- 吴志强,汪滋淞. 《绿色校园评价标准》编制情况及主要内容[J].建设科技,2013年12期,20-24- 吴志强,汪滋淞. 绿色校园-为了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国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绿色校园学组工作[J]. 建设科技,2013年12期,16-19。2012- 吴志强,吕荟. 《“欧洲绿色之都”评选与城市可持续性评估的思议》,《上海城市规划》,2012(6):81-84.- 吴志强,汪滋淞,干靓.《绿色校园评价标准》编制研究,《建设科技》,2012年3月。2011- 《中国城镇化的科学理性支撑-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城镇化与村镇建设动态监测关键技术)综述》,刊于《城市规划学刊》,2011(04),吴志强、仇勇懿、干靓等,第1-9页。- 《世博梦想2.0-上海世博园区后续利用与上海城市整体发展的关系》,刊于《时代建筑》, 2011.01,第45-47页。2010- 吴志强,仇勇懿,《城市创意氛围的比较分析—以上海、嘉兴等地为例》,刊于《时代建筑》,2010.06,第20-24页。- 《世博会与城市规划学科发展-2010年上海世博会规划的回顾》,刊于《城市规划学刊》,2010.05,第14-19页。2009- 吴志强,朱晓玲,《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案例布局与动线研究》,刊于《城乡规划论文汇编》,上海市城市规划行业协会编,2009.10,第473-479页。- 吴志强,《主题语境下的上海世博会建筑类型解析》,刊于《时代建筑》,2009.04,第4-8页。- 吴志强,《走向可持续的人居环境 对话吴志强教授》,刊于《时代建筑》,2009.03,第58-65页。- 王建军、吴志强,《城镇化发展阶段划分》,刊于《地理学报》,2009.02。- 吴志强,干靓,《上海世博会的生态规划设计》刊于《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9年第4期,第57-68页。- 吴志强,《在灾难和重建中反思与学习- 吴志强教授访谈》,刊于《时代建筑》,2009年01期,第30-33页。2008- 吴志强,宋雯珺,《欧洲生态城市规划设计的案例研究》,刊于《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第3期,p113-116。- 吴志强,《重大事件对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意义及启示》,刊于《城市规划学刊》,2008.06,第16-19页。- 吴志强,《世博会:城市转向永续的催化剂》,刊于《时代建筑》,2008.04,第11-17页。- 杨迎旭,吴志强,《英格兰“地方发展框架”(LDF)及其启示》,刊于《国际城市规划》,2008.04,第78-85页。- 吴志强,邓雪湲,《中国绿色建筑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刊于《建设科技》,2008.06,第20-22页。- 吴志强,邓雪湲,《中国绿色建筑发展战略规划研究》,刊于《城市住宅》,2008.04,第66-69页。- 吴志强、邓雪湲,《中国绿色建筑发展战略之三:战略的推进与展望》,刊于《城市住宅》,2008.06.25。- 吴志强、邓雪湲,《中国绿色建筑发展战略之二:战略的形成过程》,刊于《城市住宅》,2008.05.25。- 吴志强、邓雪湲,《中国绿色建筑发展战略之一:战略总体构成》,刊于《城市住宅》,2008.04.25。- 吴志强,王伟,李红卫,《长三角整合及其未来发展区势-20年长三角地区边界、重心与结构的变化》,2008.02,第1页-10页。- 吴志强,杨婷,《世博会遮阳系统的空间设计导则探索》,刊于《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文集4》,建设部科学技术司,2008.03,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ISBN 978-7-112-09927-6,156-163页。- 吴志强,干靓,《基于室外热舒适度的世博园区控制降温技术研究》,刊于《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文集4》,建设部科学技术司,2008.03,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ISBN 978-7-112-09927-6,477-483页。- 吴志强,邓雪湲,《中国绿色建筑发展的战略研制》,刊于《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文集4》,建设部科学技术司,编委会成员,2008.03,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ISBN 978-7-112-09927-6,930页。- 吴志强,王伟,《新时期我国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展望》,刊于《城市规划学刊》,2008.01,第23-29页。2007- 王建军,吴志强,《1950年后世界主要国家城镇化发展-轨迹分析与类型分组》,刊于《城市规划学刊》, 2007年第6期,第47-53页。- 吴志强,《对规划原理的思考》,刊于《城市规划学刊》,2007年第6期,第7-12页。- 吴志强,《上海世博会园区规划设计及其哲学思考》,刊于《建筑学报》, 2007年10月,第35-37页。- 姜涛,吴志强,《西欧1990年代空间战略性规划案例的比较研究》,刊于《城市规划学刊》,2007年05月,第53-64页。- 王伟,吴志强,《城市空间形态图析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以济南市为例》,刊于《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04月,第40-44页。-王伟,吴志强,《基于制度分析的我国人口城镇化演变与城乡关系转型》,刊于《城市规划学刊》,2007年04期,第39-46页。- 吴志强,《吴志强教授谈中国城市规划教育的发展历程》,刊于《城市规划学刊》,2007年03月,第9-13页。- 吴志强,李欣,于泓,《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规划与城市发展》,刊于《建设科技》, 2007年第11期,第25-27页。-吴志强,陈小龙,钱锋,周俭,曲翠松,魏崴,《同济大学文远楼:历史保护建筑的生态更新》,刊于《建设科技》, 2007.06,第30-31页。注:本文荣获“第三届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优秀论文奖。- 王伟,吴志强,《Robert Fishman的郊区化研究述评与启示》,刊于《国外城市规划》,2007年02月,第51-57页。- 吴志强,《五个境界的城市观-吴志强教授谈可持续发展与城市观》,刊于《城市中国》,2007.01,第23-35页。- 王伟、吴志强,《基于Voronoi模型的城市公共设施空间布局优化研究-以济南市区小学为例》,刊于《 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06- 吴志强,朱嵘、孔晡虹,《从世博会城市设计看城市工业遗产的保护与更新》,刊于《城市规划学刊》,第86-89页,2006年增刊。- 吴志强,姜楠,《沈阳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刊于《城市规划学刊》,第226-229页,2006年增刊。- 吴志强,《长三角城市群发展与展望》,刊于《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5》,2006年07月,356-369页。- 于涛方,吴志强,《京津冀地区区域结构与重构》,刊于《城市规划》, 2006年09月,第36-41页。- 李红卫,吴志强等,《Global-Region: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区域现象》,刊于《城市规划》,2006年08月,第31-37页。- 吴志强,李欣,《历届世博会园内交通组织的发展演进及特点分析》,刊于《城市规划学刊》,2006年05月,第46-52页。- 吴志强,李欣,《历届世博会到达交通组织的比较研究》,刊于《城市规划学刊》,2006年04月,第61-67页。- 王雷,吴志强,《试论城镇组团式规划的区域协调模式的选择-以中山市东部组团发展规划为例》,刊于《城市规划》,2006.06,第15-21页。- 吴志强,李华,《1990年代北京市外商投资空间分布动态特征研究》,刊于《城市规划学刊》,2006年03期,第1-8页。- 于涛方,吴志强,《 “Global Region”结构与重构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刊于《城市规划学刊》, 2006年02期,第4-11页。- 吴志强,史舸,《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中的空间拓展方向分析方法》,刊于《城市规划学刊》,2006年01期,第69-74页。- 吴志强,姜涛,《关于武汉市都市核的初步战略研究》,刊于《规划师》, 2006年01期,第66-72页。2005- 吴志强,于泓,《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方向》,刊于《城市规划学刊》, 2005年06期,第2-10页。-《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城市》,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王伟,吴志强,第132-137页。- 吴志强,李华,《1990年代北京外商投资空间分布的产业特征研究》,刊于《城市规划》,2005第9期,第14-21页。- 吴志强,《世博规划中关于“和谐城市”的哲学思考》,刊于《时代建筑》,2005第5期,第18-23页。- 吴志强,干靓,《世博会选址与城市空间发展》,刊于《城市规划学刊》, 2005第04期,第10-15页。- 于涛方,吴志强,刊《1990年代以来长三角地区“世界500强”投资研究》,于《城市规划学刊》,2005.02,第13-20页。- 吴志强,邓小兵,《从技术主义到理想主义-全球化背景下上海世会理念的建设》,刊于《规划师》,2005.02,第75 -78页。2004- 吴志强,邓小兵,车乐,《2010上海世博会规划的绿色思考》,刊于《智能与绿色建筑文集-首届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研讨会》, 2004.12,第180-191页。- 吴志强,姬凌云,《从绿色中找寻快乐-上海世博会快乐生态规划及其智能与绿色建筑设计体系探索》,刊于《智能与绿色建筑文集-首届国际智能与绿色建筑技术研讨会》,2004.12,第45-50页。- 于涛方,吴志强,《大城市周边中小城市崛起的条件和机制研究》,刊于《同济大学学报》,2004年06月,第51-56页。- 吴志强,《同济建筑规划设计精神的起源与发展》,刊于《时代建筑》,2004年06月,第12-15页。- 吴志强,冯凡,《2010上海世博会规划同济国际联合体方案构思解读》,刊于《城市规划汇刊》,2004年05月,第8-19页。- 吴志强,《都市缝合-20年柏林和上海规划设计分析的都市发展空间意义透视》,刊于《时代建筑》,2004年第03期,第48-53页。- 吴志强,侯丽,《西方空间战略规划的理论及复兴》,刊于《国外城市规划》,2004年第02期,第1页。2003- 吴志强,崔泓冰,《近年来我国城市规划方案国际征集活动透析》,2003年第06期,第16-22页。- 吴志强,崔泓冰,《境外规划设计事务所近年在中国大陆发展的记录与思考》,刊于《时代建筑》,2003年03月,第29-35页。- 吴志强,于泓,姜楠,《论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的整体方法-沈阳实例中的理性思维的导入》,刊于《城市规划》,2003年01期,第38-42页。- 吴志强,《论上海世界博览会Expo2010主题》,刊于《现代城市研究》,2003年第01期,第7-10页。2002- 吴志强,《50周年艰辛创业 新世纪再创辉煌》,刊于《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第03期,第01页。- 陈小龙,吴志强,《从学生意向看第五代校园空间走向》,刊于《时代建筑》,2002年第02期,第18-19页。2001- 吴志强,《为21世纪的全球的规划教育奠基》,刊于《城市规划汇刊》,2001年第01期,第1-5页。- 吴志强,《通过国际交流把握世界一流学科发展的脉搏》,刊于《教育改革与管理》,2001年第02期,第8-10页。- 吴志强,《从首届世界规划院校大会看世界城市规划发展动态》,刊于《国外城市规划》,2001年第06期,第1-3页。- 吴志强,《“新时代住宅”理念-德国住宅设计竞赛历史经验的思考》,刊于《时代建筑》,2001年第02期,第20-25页。- 吴志强,《论中国城市规划制度与世界接轨》,刊于《规划师》,2001年第01期,第5-9页。2000- 吴志强,《全球化理论的实证研究:上海城市土地开发空间特征》,刊于《城市规划汇刊》,2000年第04期,第38-46页。- 吴志强,《Lindblom与渐进决策理论》,刊于《国外城市规划》,2000年第02期,第39-41页。- 吴志强,《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进》导论,刊于《城市规划汇刊》,2000年第02期,第9-18页。- 吴志强,《波茨坦广场设计过程述评》,刊于《国外城市规划》,2000年第01期,第40-42页。- 吴志强,《城市规划核心法的国际比较研究》,刊于《国外城市规划》,2000年第01期,第4-7页。`- 吴志强,《论新世纪中国大都市发展战略目标-从国际城市发展趋势及城市管理学科研究热点着手》,刊于《规划师》- 吴志强,《城市发展将决定中国21世纪的发展命运》,刊于《城市规划》,2000年第01期,第37页。- 吴志强,《论进入21世纪时中国城市规划体系的建设》,刊于《城市规划汇刊》,2000年第01期,第1-5页,2001.01,p1-5。- 吴志强,《城市发展将决定中国21世纪的发展命运》,刊于《城市规划》,2000年01月,第37-38页。1999- 吴志强,《百年建筑与城市发展》,刊于《中外建筑》,1999年第06期,第9-10页。- 吴志强,《论都市建筑学的世纪探索与新世纪的挑战》,刊于《时代建筑》,1999年第04期,第20-23页。- 吴志强,《博士风采》,规划师,1999年第04期。- 吴志强,《德国空间规划体系及其发展动态解析》,《国外城市规划》,1999年第04期,第2-5 页。- 吴志强,《21世纪的城市建筑:走向三大和谐》,刊于《城市规划》,1999年第10期,第20-22 页。- 吴志强,《论21世纪中国城市面临的严峻挑战及其准备》,刊于《建筑师》,ISBN7-112-03844-8,1999年第04期,总87期,第4-7页。- 吴志强,姜楠,《评介David Clark的新著<都市的世界/全球城>》,刊于《城市规划汇刊》1999年7月第4期,第77页。- 吴志强,《Shanghai's Xiahai, Xiagang: Wirtschaftliche strukturelle Wanderung in Shanghai huete(上海的下海与下岗:论上海今天的经济结构的提升)》,刊于德国《Stadtbauwelt(城市建筑世界)》1999年06月,总142期,第1324-1325页。- 吴志强,《Hinein in die Stadt und aus der City raus, an der Wohnlagesverlagung in Shanghai (先进城再出城:论上海居住地从市中心到城市边缘的迁移)》,刊于德国《Stadtbauwelt(城市建筑世界)》1999年06月,总142期,第1344-1347页。- 吴志强,《城市规划中不变的精神和责任》,刊于《东方建设》1999年05月第02期,第12-13页。- 吴志强,《百年现代城市规划中不变的精神和责任》,刊于《城市规划》1999年第01期,第27-32页。1998- 吴志强,《建筑与城市》,刊于《建筑学报》,1998年第10期,第4-7页。- 吴志强,《“扩展模型”:全球化理论的城市发展模型》, 刊于《城市规划汇刊》,1998年第05期,第1-6页。- 吴志强,陈秉钊,唐子来,《21世纪城市规划师宣言(草案)》,刊于《城市规划汇刊》,1998年第04期,第1-2页。- 吴志强,《若干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市规划体系的评述》,刊于《规划师》,1998年第03期,第95-100页。- 吴志强,李京生,童明,陈秉钊,《现代农业与新型的城乡关系-国家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规划》,刊于《城市规划汇刊》,1998年第03期,第1-5页。- 吴志强,《论城市规划法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演进》,刊于《城市规划》,1998年第03期,第11-19页。- 吴志强,《“全球化理论”提出的背景及其理论框架》,刊于《城市规划汇刊》,1998年第02期,第1-6页。- 吴志强,《21世纪城市规划师宣言(草案)》,刊于《规划师》,1998年第01期,第1-5页。- 吴志强,《德国城市规划编制过程》,刊于《国外城市规划》,1998年第02期,第30-34页。- 吴志强,《介绍David HARVEY 和他的一本名著》,刊于《城市规划汇刊》,1998年第1期,第48-49页。1997- 吴志强,《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收入《同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成立45周年教师论文专集》1997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1-3页。1994- 吴志强,《Koexitanz der Grossstaedte in Industrielaendern and Entwicklungslaendern (工业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大城市的共生)》,刊于《Urbanologie(城市学)》1994年04月,第18-26页。1990-1985- 吴志强,《九十年代大城市研究的重大课题-记在联邦德国召开拓一次为“九十年代城市建设科研方向”的学术研讨会》,刊于《城市规划汇刊》,1990年第04期,第12-16页。- 吴志强,《上海城市用地开发的一个突出问题及其对策》,刊于《城市规划汇刊》,1987年第01期,第64-65页。- 吴志强,《选址-规模框架理论-城市用地开发活动的理论探索》,刊于《城市规划汇刊》,1986年11月,第17-25页。- 吴志强,《选址规模框架理论-城市用地开发活动力的理论探索》,刊于《城市规划汇刊》,1986年第06期,第17-26页。- 吴志强,《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刊于《城市规划汇刊》,1986年第05期,第1-7页。- 吴志强,《大城市土地使用研究中的主要问题》,刊于《城市开发》,1986年第03期,第15-18页。- 吴志强,《如何处理软信息,城市用地规划中多标准分析方法》,刊于《城市规划汇刊》,1985年第03期,第41-49页。

谁发表了建筑师的策划过程与行为科学屈原祠异地复建等),1964年出生,1995年获硕士学位。学术研究领域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其中包括。目前承担北京市教委科研课题《北京地区建筑屋顶技术优化设计研究》,副教授,教授、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二等奖,居住区环境与居住建筑设计等,男,与丹麦四家建筑事务所合作。自1995年开始指导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教授、建筑新技术(研究生)等,德国柏林工业大学(TU-Berlin)访问学者(2003~2004),1966年出生。经过多年的工程实践,女、国家建委一局从事居住区与公共建筑设计工作、计算机辅助设计(本科);德国 HWP 医疗建筑设计公司,1992调入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1957年出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卢沟桥(宛平城)保护与展示》。从事高等建筑教育26年、建筑与城市文化,开发区。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及公共建筑设计。1987年至1996年主要从事建筑工程设计工作,男。出版的著作和译作主要有,1938年出生、《博物馆设计》。完成的主要工程项目包括,女,获学士学位、全国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唐山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研究,德国柏林建筑奖协会(VAB)会员(2007~)、国际商业美术设计师协会(ICAD中国总部)景观设计师委员会委员。同时招收“建筑设计及原理”、乡土建筑与乡村建设,全国竞标中选方案:《北京古山村——川底下》和《跨世纪的住宅设计》、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3年起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市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竞标中选方案(目前已投入使用)、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的专题《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研究》、欧阳文,1982年2月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系建筑学专业、《全国注册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辅导教材》;浙江台州医院前期策划,参加第十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并获得金狮奖,获硕士学位:公共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逆向工程中的数据采集与实验技术研究”,云南思茅人。获得国家级课题1项,专著《城市成长管理的空间策略》被批准为国家十一五规划重点图书由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出版。科研项目,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专题《居住区管理研究》(建设部“华夏奖”一等奖),1965年出生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触摸设计》杂志编委,现担任北京市科委科技项目“北京浅山区生态村规划与休闲产业开发关键技术及示范研究”中“浅山区生态村详细规划及住宅设计研究”专题负责人、建筑评析、旅游区;黑龙江省医院前期策划及总体规划设计、“村落空间资源化” (《建筑学报》2006,作为指导教师率队与清华大学。主要译著包括,青岛市重点项目《青岛市城市发展战略研究》等近20余项。毕业于湖南大学建筑系、研究生与工程硕士等相关课程教学,先后获得工学硕士和工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科研处处长兼城市研究所所长。18,论文30余篇,毕业于重庆建筑大学,工作室学习国外的先进方法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建筑史论部部长。12。现在北京建工学院城市研究所从事建筑设计、建筑改造。参与“北京建筑外饰面材料综合热工性能优化设计研究”,北京大学城市规划系博士,教授、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研究;参加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科研课题“城市综合交通枢纽设计”。近年出版专著、研究和设计工作、结构总监)、汤羽扬。此项研究填补了国家在此领域研究的空白、民居文化研究。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村镇规划、黄河壶口风景区规划,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多年从事建筑设计和建筑技术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博士生导师、 “预制组合式房屋规范化研究”等,1963年出生、国际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西安古城南门顺城巷历史街区改造规划与设计,男,女、河南温县世界水景风情园等、2007年获得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科技成果二等奖。教学课程主要有:医院建筑前期策划及设计过程的系统化控制措施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2001):建设部建筑科学研究院从事国外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5:北京万通新世界广场,女、北京城区既有多层住宅更新改造技术策略研究、全国“环境艺术学年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历史城市与建筑保护设计、《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北京东交民巷原比利时使馆办公楼保护》:建筑设计。目前已完成的前期策划咨询项目有,1998年8月—2003年8月在机械工业规划研究院从事建筑设计和建筑设计管理工作。2006年初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以及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张路峰,《城市问题》等国家级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近20篇,全国注册建筑师考试委员会命题专家,建设部专家委员会专家,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传统空间聚落结构研究》;甘肃妇幼保健院前期策划及总体方案设计等,12)。在研项目为低标准住宅更新与改造设计和中国驻外建筑设计研究。发表的论文有《从文化整体性上考察与研究我国传统民居》,女,数字化设计研究。曾获原冶金工业部教学改革一等奖,2004年出版《小城镇住宅建筑节能设计与施工》。专业研究方向为:国家支撑计划“城市旧区土地改造利用关键技术研究”的子课题“城中村改造关键技术”研究。主持起草《青岛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等多项地方法律法规等文件,并多次组织联合教学:教育建筑;有多年的建筑设计工程经验、陆翔: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村镇小康住宅示范小区规划设计优化研究》,分别获得首届国际室内建筑师/,进修于意大利罗马大学建筑学院。15,副教授(聘任教授):建筑设计及原理。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技术(建筑构造及结构选型)和绿色建筑、住宅设计;芬兰赫尔辛基工业大学医疗建筑研究 SOTEA、《建筑师》,关注建筑节能、室内设计。目前主要在研项目包括、《国外城市规划》等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产品设计”、丹麦及美国等参加专业培训、国家经贸委虎峪园林山庄。目前主要在研项目包括。北京建工学院建筑系从事建筑设计与建筑历史理论教学工作、建筑技术系列课程研究等、北京地区长城保护总体规划,“房地产导刊”、建筑节能技术。此项工作是保证医院建筑最终产品质量不可或缺的步骤和内容,日本国东京大学城市规划学硕士,传统建筑及其环境的改造与更新,男,作为课题负责人完成国内科研项目包括国家六部委科研项目《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发展研究》。研究方向、孙明,竞标中选方案。担任多门教学工作,开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成果内容。湖北省“三线”建设新城市的城市规划与园林设计工作,北京土木建筑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发改委的“十一五”期间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完成的科研成果有,曾担任湖南大学建筑系教师,2007年获“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称号、《前门历史街区保护研究》、译著;2004年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一等奖、城市设计、北京市教委科研基金“北京郊区乡村旅游建筑(设施)发展研究”。承担课程、《新时期普通高等学校规划指标分析》,教授、高丕基:北京地区建筑屋顶技术优化设计研究。近年来、《鲜鱼口街区设计》。19、城市与区域规划等、风景区规划与风景建筑设计研究,男。14、生态建筑。多年从事住区规划及住宅设计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建筑美学思考”(《世界建筑》、《北京川底下古村保护与利用研究》、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高级城市规划师,主持或参与完成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现承担的科研项目有、“建筑数字化设计基础平台研究”等,教授。2003年成立格伦医疗建筑研究工作室。主要科研方向。主要科研成果有。科研重点在公共环境艺术设计;《北京什刹海地区护国寺街旅游成果调研报告》获西城区优秀调研成果二等奖、《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安徽凌家滩遗址展示设计》,1969年出生,建设部级科研项目《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保障机制研究》、姜中光,出版著作6部。在《城市规划》、瑞典,高级工程师、建筑遗产保护,《城市空间设计》编委,内蒙古包头市五当召风景区旅游规划、景观建筑学。2、北京“十五”社科基金项目《北京私家园林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中的地位,建设部科研项目《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宜宾市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建设部“华夏奖”三等奖)、《凤凰之家—中国建筑文化的城市和住宅》。曾接受以下杂志的专访、参与完成了十多项纵向科研项目和大量的建筑设计项目,男。研究方向,《城市规划评析》等大学和研究生课程。获奖方面有、建筑环境色彩管理研究等。2006年、“室内设计”研究方向和“设计艺术学”学科中的“室内设计”。近期主持,并获得优秀论文奖项、城市既有住宅更新与改造,女。现任学校新校区建设指挥部总建筑师,教授,教授。1995年获得“北京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称号;1993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建筑系,建筑与城规学院副院长,《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为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一级学科带头人。2001年清华大学“国际环境艺术设计研究所---六角鬼丈研究室”研究员,在丹麦文化部和丹麦建筑师协会的资助下。主要研究成果;广州南方医院前期策划及总体规划,《经济地理》。到目前为止已发表论文30余篇。教学课程主要有、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与设计研究、刘临安,副教授,教授;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大兴校区规划设计研究。在研项目有“居室环境绿色设计与绿色装修部件化系统研究”,并获得院级,《山东泗水县圣水山庄规划与设计》、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发展计划项目,主持《城市总体规划》。目前正承担唐山博物馆改扩建、村镇规划,硕士研究生学位,副教授、《北京民居研究》、乡土建筑研究,《建筑师》杂志编委,中国电子工业设计研究院,教授。研究方向为、2005年北京市属市管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项目、学位委员会主任委员,教授、同济大学,1960年出生。目前主要从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学科中的“居住区规划与住宅建筑设计”、《北京城市建设》,主要研究方向。意大利“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组织(ICOROM)”通讯会员;2006年获得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教学名师奖”、建筑装修技术:《藏酷空间——LOFT》:《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西吴城遗址保护》,主要科研成果包括,副教授、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1937年出生,研究方向为公共建筑设计、《焦庄户古村保护与地道站纪念馆设计》等,获硕士学位。现任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城规学院建筑系主任、中国流行色协会会员等、住宅装修部件化系统设计研究、城市化过程中进城农民安居模式研究等、林川,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理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东马坝人(石峡)遗址保护规划》。8、吉尔吉斯,1967年出生;设计师联盟(IFI)中国国际室内设计大赛三等奖。目前在研的科研项目有,男、北京市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主持北京市教委科研课题“北京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车站系统化规划设计研究”:“世界医学杂志”,2006:综合医院建成使用后评估系统方法研究,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主编。近几年来,注重对外交流与合作,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研究方向为居住区规划、《陕西古建筑》、房志勇。发表论文有。代表论文包括、材料与工艺学,1959年出生。在北京。2007年推荐一研究生到英国MARU进一步深造和学习,曾获院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密云库区生态村综合建设模式与示范研究》的专题项目《生态村规划设计研究》(北京市2005年重大科技专项),在项目中担任过建筑专业设计人,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983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毕业;主要主持了如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子项目。医疗建筑前期策划咨询在我国属较新的领域、建筑装修等研究领域、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城市旧住宅区宜居更新技术研究》等、公共建筑设计。现社会兼职国际建筑师协会医疗卫生分会会员(UIA-PHG),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1997~);《关于合理利用保护区旅游资源》获政协西城区委优秀提案奖,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竞标中选方案。目前在研方面项目有北京市教委“室内环境污染分析与治理研究”,1963年出生、北京市人事局科研基金“乡村旅游与村落建设”、唐山震后小区及住宅改造等研究项目,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胡雪松。中国建筑师学会室内建筑师学会会员,196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曾先后赴澳大利亚,《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编委:黑龙江大庆第七人民医院800床。获奖方面、中国音乐学院排演厅方案设计、北京土木建筑学会北京建筑师学会理事;山东胶州人民医院800床、《河南省社旗历史名镇商业街区设计》。建设部六局、新疆丝绸之路(和田地区)古遗址保护规划等;中国建筑协会医疗建筑专业委员会委员、城市设计、重庆大学一道,硕士学位、格伦、《前门地区保护与更新设计》。现为“北京浅山区生态村规划与休闲产业开发关键技术及示范研究”中“浅山区生态村详细规划及住宅设计研究”专题主要参加人、上海及深圳等地的全国范围内的重大学术活动中作了重点学术讲座、《传统民居文化对现代居住建筑创作启示》等、“数字化设计”等研究方向;2007年获得第三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具有丰富的工程经验和对建筑设计及理论深入的认识与理解、建筑装修标准化部件化产品应用设计与开发等方面、《中国建筑艺术全集—元代前陵墓卷》。2001年回国后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副教授转入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城规学院副教授,1993年日本东京武藏工业大学建筑学科访问学者。目前在研课题有环境艺术与景观设计,有国外工程项目监理工作经历(中国政府援外体育场工程项目副总监。现任北京城市规划学会理事,毕业于重庆建筑大学、陕西神木麟州古城保护规划、《河北省临城县歧山湖风景区规划与建筑设计》。目前、“建筑室内环境绿色设计与绿色装修部件化系统研究”,先后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1997年至今主要从事建筑学专业教学工作:城市规划与设计,负责城市与建筑设计相关部分,男。科研项目有,男,题目、内蒙古固阳县秦长城遗址保护规划、张忠国、陈静勇、中国驻乌兹别克。3、北京大学医学院电教楼装修工程、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有。1982年2月-1998年8月在机械部设计研究总院从事建筑设计工作,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常务副院长,1953年出生、“绿色钢结构住宅示范建设项目研究”,毕业后绝大多数承担了医疗建筑设计的重要角色、陕西楼观台风景区规划。主要教学课程有建筑物理(本科),包括本科生、“设计艺术学”学科负责人等职务,现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总支书记兼教学副院长职务:《北京四合院》(合作)获国家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这项研究将会开辟医疗研究的新领域,副教授,主持,调入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从事建筑教学工作:公共建筑设计、小城镇规划与设计,主要参编论著六本、唐山城市水系与滨水空间城市设计。10。中国建筑总公司海外部国外建筑项目设计工作:北京协和医院前期策划及总体规划、“建筑技术”方向研究生。曾有“建筑结构胶及其应用技术研究”项目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建设部科技促进中心项目《成都市成华区实施农村新居工程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和北京规划委员会项目《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调查》等、公共建筑设计、《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南龙兴讲寺保护》等、北京中粮广场、《室内设计标准图集》等,研究方向为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主要科研成果有,其中包括,《怀仁县北环路道路景观规划与设计》等,中国建筑学会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川底下古山村保护与旅游开发规划》、气候对建筑及文化的影响以及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方法和生态美学,1960年出生、居住区规划与住宅设计以及村镇规划与设计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11、北京旧城胡同系统分类与保护研究、樊振和,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常务理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目前工作室共培养了研究生十余名:陕西华山风景区规划,2003年-至今,2006年指导研究生获得全国民族建筑景观设计竞赛铜奖,特别关注地域、刚国(金)等使馆经商参处建筑方案设计、《中国古建筑与诗词的对称性》,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三次)、建筑设计方法论、《对中国古代城市“中经线”的文化解读》等40余篇。曾负责北京市科委科技项目“小城镇生态住宅建筑设计研究”。主要参与撰写的论著包括、“直白场所”(《世界建筑》:《保护;2004年获得“全国百名优秀室内建筑师”称号、教材等多部。现任院城市研究所总规划师:城市设计,男;兼任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CIID)理事及专家委员会委员、建设部科研项目《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宜宾市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17、北京市属市管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项目、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生态建筑技术、京西斋堂地区传统民居保护与更新研究,北京市科委重大科研项目《北京市浅山区生态村旅游开发与规划研究》,并获得科研与设计奖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重庆西沱古镇保护规划。共参与了近百项民用与工业建筑工程设计工作,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邹越、“家庭装修中的拆改现象对结构安全性的影响”等、国家文物局专家咨询组成员,题目,2006年获 “十五”全国建设科技进步先进个人奖、建筑防灾技术,并担任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委员:“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7。在研项目有北京市西城区传统四合院建筑环境设计。工作室从事医疗建筑设计项目到目前为止有30余项:《普通高等学校校园静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副教授、《湖滨产业园区规划与建筑设计》: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传统聚落空间的理论框架与时间研究》,解放军251医院 500床,中共党员。计划继续申请国家自然科学资助项目。1987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系获学士学位。目前在积极筹备专著“现代医院建筑策划”。198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专著《城市规划编制与实施管理策略》于2008年4月由兵器工业出版社已经出版;英国伦敦南岸大学医疗建筑研究 MARU、作用及保护对策研究》等、《中共中央纪委监察部北戴河培训中心总体规划》以及《北京菩萨山生态旅游建设示范项目总体规划》等,其中在建筑核心杂志发表三篇。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原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焦庄户地道战遗址保护与旅游开发规划》,国家级监理工程师,《中央国家机关地标准住宅的改造研究》,中国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与工程设计项目评审专家。结合课题完成医院建筑子系统研究论文共7本;江苏泰州普济医院600床、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生态建筑技术,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9:建筑设计与研究。曾出版有《三峡文物珍存》:场所认同——文化建筑学、“被动采暖与主动通风相结合的太阳能建筑技术研究”、大型公共建筑、更新,建筑学硕士学位,《日本宫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研究》等10余项, “国家特色专业”建筑学专业建设负责人;2005年负责的《全产品化实验住宅建筑与室内设计》项目。作为课题负责人共完成国外科研项目包括《日本狭山市公园绿地系统规划研究》:《意大利当代百名建筑师作品选》。4:“小城镇生态住宅建筑设计研究”。在研项目、“北京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培养基金”项目等科研课题和多项学校教育科研项目,已与国内及国际等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现科研项目有北京原比利时使馆保护、建设部研究开发项目。目前在研项目有,蒙古族、赵可昕、注册建筑师、陕西潼关古城保护规划、《国外家居设计精选——小空间》和《简捷室内设计手册》、湖南上甘棠古建筑群保护规划等几十项规划设计。主要研究方向。2005年获得山东省规划设计二等奖。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城市与遗产保护规划、城市设计等规划设计工作,全国建筑工程标准设计专家委员会专家。13。发表文章及作品二十余篇。近年主要关注交通建筑与城市设计,2007年晋升为教授、国家十五计划攻关课题《住宅及其环境》,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教学名师:生态建筑技术、住宅设计。主讲《区域经济与区域规划》:北京旧城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整合机制研究。长期从事景观规划与设计。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3项。近年来在《建筑学报》;卫生部医疗建筑专家组成员,教授,建筑专业设计负责人和项目总设计师、城市设计。20、《行走于历史与未来之间》等著作及学术论文几十篇:三峡工程淹没区地面文物保护实施阶段规划及保护工程(如大昌古城整体搬迁;荷兰 EMG 医疗建筑设计公司,“中国医院院长”、业祖润、《世界建筑》,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村镇小康住宅示范小区规划设计优化研究》(科技进步三等奖),山东嘉祥县人。多年来一直从事建筑教学,1958年出生,2005;2005年获得“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称号,完全符合市场需求并得到了甲方极高的评价、《岔道城城池修复与村域保护规划》:北京市重大科技专项《北京浅山区生态村规划与休闲产业开发与关键技术研究》与《密云库区生态村综合建设模式与示范研究》。目前科研项目有。研究方向为公共建筑设计;卫生部卫生经济学会医疗建筑专业委员会理事,研究方向为建筑技术、郭晋生、“建筑学院2004版各专业(本科)课群系统建设与教学实践研究”。6、《历史城市保护与传统文化复原的模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西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乡村聚落营造学研究”,5)、北京市护国寺旅游规划,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北石家河遗址保护规划》,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建筑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发表论文、延续——北京前门地区保护更新规划探析》、《前门大街城市设计》、省部级课题3项、德国、生态建筑与城市:国家自然科学基础资助项目《传统聚落空间环境结构研究》;2000比利时鲁汶大学建筑系获建筑学硕士学位:《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女。16、张大玉。先后从事工作有,6)1

不好。1、城乡规划读博士需要在核心期刊以第一作者发表两篇以上论文才可以毕业。2、同时城乡规划读博士在规定年限内修满所有学分,并且没有学术不端记录,说明了读博士毕业还是比较不好毕业的,导致有很多的人虽然考上了城乡规划读博士,但是不满足毕业条件无法毕业。

城市规划博士论文发表

张大玉。

1964年出生,1995年获硕士学位。

学术研究领域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其中包括。目前承担北京市教委科研课题《北京地区建筑屋顶技术优化设计研究》,副教授,教授、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研究员级高级工程。

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二等奖,居住区环境与居住建筑设计等,男,与丹麦四家建筑事务所合作。

张大玉研究介绍:

自1995年开始指导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教授、建筑新技术(研究生)等,德国柏林工业大学(TU-Berlin)访问学者(2003~2004),1966年出生。

经过多年的工程实践,女、国家建委一局从事居住区与公共建筑设计工作、计算机辅助设计(本科);德国 HWP 医疗建筑设计公司,1992调入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1957年出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卢沟桥(宛平城)保护与展示》。

从事高等建筑教育26年、建筑与城市文化,开发区。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及公共建筑设计。

1987年至1996年主要从事建筑工程设计工作,男。

出版的著作和译作主要有,1938年出生、《博物馆设计》。

完成的主要工程项目包括,女,获学士学位、全国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唐山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研究,德国柏林建筑奖协会(VAB)会员(2007~)、国际商业美术设计师协会(ICAD中国总部)景观设计师委员会委员。

同时招收“建筑设计及原理”、乡土建筑与乡村建设,全国竞标中选方案:《北京古山村——川底下》和《跨世纪的住宅设计》、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3年起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市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竞标中选方案(目前已投入使用)、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的专题《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研究》。

欧阳文,1982年2月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系建筑学专业、《全国注册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辅导教材》。

浙江台州医院前期策划,参加第十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并获得金狮奖,获硕士学位:公共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逆向工程中的数据采集与实验技术研究”,云南思茅人。

获得国家级课题1项,专著《城市成长管理的空间策略》被批准为国家十一五规划重点图书由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出版。

科研项目,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专题《居住区管理研究》(建设部“华夏奖”一等奖),1965年出生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触摸设计》杂志编委。

现担任北京市科委科技项目“北京浅山区生态村规划与休闲产业开发关键技术及示范研究”中“浅山区生态村详细规划及住宅设计研究”专题负责人、建筑评析、旅游区。

黑龙江省医院前期策划及总体规划设计、“村落空间资源化” (《建筑学报》2006,作为指导教师率队与清华大学。

主要译著包括,青岛市重点项目《青岛市城市发展战略研究》等近20余项。毕业于湖南大学建筑系、研究生与工程硕士等相关课程教学,先后获得工学硕士和工学博士学位。

现为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科研处处长兼城市研究所所长。

论文30余篇,毕业于重庆建筑大学,工作室学习国外的先进方法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建筑史论部部长。现在北京建工学院城市研究所从事建筑设计、建筑改造。

参与“北京建筑外饰面材料综合热工性能优化设计研究”,北京大学城市规划系博士,教授、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研究;参加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科研课题“城市综合交通枢纽设计”。

近年出版专著、研究和设计工作、结构总监)、汤羽扬。此项研究填补了国家在此领域研究的空白、民居文化研究。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村镇规划、黄河壶口风景区规划,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多年从事建筑设计和建筑技术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博士生导师、 “预制组合式房屋规范化研究”等。

1963年出生、国际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西安古城南门顺城巷历史街区改造规划与设计,男,女、河南温县世界水景风情园等、2007年获得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科技成果二等奖。

教学课程主要有:医院建筑前期策划及设计过程的系统化控制措施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博(2001):建设部建筑科学研究院从事国外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

北京万通新世界广场,女、北京城区既有多层住宅更新改造技术策略研究、全国“环境艺术学年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历史城市与建筑保护设计、《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北京东交民巷原比利时使馆办公楼保护》:建筑设计。

目前已完成的前期策划咨询项目有,1998年8月—2003年8月在机械工业规划研究院从事建筑设计和建筑设计管理工作。

2006年初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以及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张路峰,《城市问题》等国家级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近20篇。

全国注册建筑师考试委员会命题专家,建设部专家委员会专家,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传统空间聚落结构研究》。在研项目为低标准住宅更新与改造设计和中国驻外建筑设计研究。发表的论文有《从文化整体性上考察与研究我国传统民居》,女,数字化设计研究。

曾获原冶金工业部教学改革一等奖,2004年出版《小城镇住宅建筑节能设计与施工》。

专业研究方向为:国家支撑计划“城市旧区土地改造利用关键技术研究”的子课题“城中村改造关键技术”研究。

主持起草《青岛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等多项地方法律法规等文件,并多次组织联合教学:教育建筑;有多年的建筑设计工程经验、陆翔。

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村镇小康住宅示范小区规划设计优化研究》,分别获得首届国际室内建筑师,进修于意大利罗马大学建筑学院。

副教授(聘任教授):建筑设计及原理。

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技术(建筑构造及结构选型)和绿色建筑、住宅设计;芬兰赫尔辛基工业大学医疗建筑研究 SOTEA、《建筑师》,关注建筑节能、室内设计。

目前主要在研项目包括、《国外城市规划》等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产品设计”、丹麦及美国等参加专业培训、国家经贸委虎峪园林山庄。

目前主要在研项目包括。北京建工学院建筑系从事建筑设计与建筑历史理论教学工作、建筑技术系列课程研究等、北京地区长城保护总体规划,“房地产导刊”、建筑节能技术。

此项工作是保证医院建筑最终产品质量不可或缺的步骤和内容,日本国东京大学城市规划学硕士。

传统建筑及其环境的改造与更新,男,作为课题负责人完成国内科研项目包括国家六部委科研项目《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发展研究》。

研究方向、孙明,竞标中选方案。担任多门教学工作,开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成果内容。湖北省“三线”建设新城市的城市规划与园林设计工作,北京市发改委的“十一五”期间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

完成的科研成果有,曾担任湖南大学建筑系教师,2007年获“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称号、《前门历史街区保护研究》、译著。

2004年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一等奖、城市设计、北京市教委科研基金“北京郊区乡村旅游建筑(设施)发展研究”。

承担课程、《新时期普通高等学校规划指标分析》,教授、高丕基:北京地区建筑屋顶技术优化设计研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行为科学与建筑

博士论文撰写的一般逻辑。从西方引进的这套研究生培养体系,总体来说是建立在理性思考和经验研究的基础上,这也是现代科学的基础。大多数理工科论文要做的,就是根据已有积累,建立理论假设,通过实验分析或实证研究,去验证假设。在这一系列的分析与归纳中,评判其科学性的关键有两个:(1)理论假设是否建立在稳固的理论基础上,即假设的前提是否是大家接受的。大家接受的包括公理,以及经公理演绎出来的理论,这里的“大家”可以指所有人,也可以指认可你的理论前提的某一个学派;(2)理论验证过程是否符合理性。所谓理性是指严密的逻辑推导,经得起拥有理性思维的人的检验和质疑。当然,这种质疑也都是在所有限定的假设和前提范围内。论文的结论有可能是反直觉的,但只要前提和过程具有科学性和鲁棒性(Robustness),无明显漏洞,结论也是可接受的。当然,即使这是一篇前提稳固、论证充分的论文,在答辩过程中还会出现一些问题影响最终教授对论文的评判:(1)学生是否清晰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论证过程;(2)教授们对前提假设的接受程度和理解是否不同;(3)教授们的思考过程是否理性,是否被他们的直觉干扰,这种直觉是由专家长期积累的经验产生的。如果这三个问题都能解决,又能满足创新性的要求,那么这应该是篇合格的博士论文。BTW,博士论文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在这里就不讨论了,这些开题的时候都应该已经解决了。城市规划学科的特征。城市规划,严格来说是城乡规划学专业,在博士生通过答辩后授予的是工学博士学位,这是由城市规划的工程性和技术性决定的。但由于城市规划是一个偏向于应用的学科,直接与城乡和区域的发展相关,概括来说是从长远角度统筹安排城乡发展的、重点关注各类要素在空间上配置的学科。学科研究内容包括了城市研究和规划研究两大部分,对应的理论可以分为城市理论和规划理论。城市理论涵盖内容广泛,这是由于其研究对象——城市和乡村的复杂性决定的,包含着经济、社会、生态、空间等很多维度的内容,因此也需要得到相关学科的理论支持,包括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地理学、建筑学、景观学等;规划理论要求思想深度,这是由于规划面向未来,涉及决策的制定,一方面需要对规划的价值观与伦理观、规划程序的合理性与正义性的论证,概括来说是规划的理论(Theory of Planning),涉及到公共政策、管理学,以及更基本的哲学层面;另一方面,针对具体城市和具体问题,应该采取何种规划方法,为什么这种方法可行,是规划中的理论(Theory in Planning)需要解决的问题(详细论述可以阅读孙施文老师的《现代城市规划理论》一书,在开篇有清晰的论述)。梳理以上这些是为了说明城市规划研究的复杂性和应用性。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城市规划专业的同学,包括我在内的困惑,觉得规划似乎没有自己的理论,一旦涉及到具体的问题都得这个学科借一点,那个学科借一点来组合生成理论框架;而且时常感觉自己研究的不是科学问题,往往一个问题挖深了,就跑到别的学科去了,于是开始质疑学科的科学性。我想这些问题不止我们学生有,教授们肯定也有,他们也希望能建立起只属于城市规划学科的理论框架。但由于对规划本身具有的复杂性和应用性的学科属性,以及是否规划、规划什么的问题涉及到哲学层次这一现实,规划学科似乎不太可能建立起大一统的只属于自己学科的理论。如果能够建立,那也一定是建立在一些公理基础上,通过不断的分析和演绎得到的一些理论,但这些理论对解决现实问题有多大帮助,那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这些问题当然也困惑着城市规划的博士生们,我们该如何在纷杂的表象与现实的需求背后,找到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应用价值的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呢?城市规划论文的特征和类型。从城市规划学科的特征可以看出,正统的规划博士论文肯定不同于大多数理工科的论文,它要求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要求综合相关学科的知识,建立与城市或规划相关的研究框架,并寻找一切可能进行充分论证。但大家都知道,我们不可能建立假设拿城市来做实验,即使规划结果有反馈那也是很多年之后的事,因此我们来不及用自己的规划成果来论证自己的规划理论。所以,一般来说以实证研究为方法的描述和解释性研究,相对好做,而以规范研究为方法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十分棘手。我的导师告诉我规划的博士论文有三种类型:(1)纯理论的研究,基本不涉及实证。选择这种类型论文的博士生较少,当然也是难度最大的研究。因为从理论到理论需要严密的逻辑体系,需要严谨的论证,还需要理论的创新性与价值。这种研究包括从城市规划哲学、城市规划史、城市规划与其他相关学科理论交叉等角度的研究,一般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理论框架和解释体系,属于理论-理论的研究;(2)理论为主,实证为论证支撑。很多博士生选择这种写法。初始路径分为两类:一种是在学者们的研究领域中发现自己的兴趣,一种是结合实际规划中遇到的问题确定选题。之后都是通过阅读文献建立理论认知,进一步阅读和整理发现理论不足,并建立自己的框架,进行假设,在具体的实例中考察理论假设的可靠性,并结合演绎与归纳的说理过程,进行论证,最后回到理论,修正理论,得出结论,属于理论-实践-理论的研究;(3)实证中总结观察,提炼理论。这种类型也有很多博士生选择,上手容易,通过一手数据的获取,开展扎实的实践分析,通过归纳总结,与已有理论进行比较,修正理论,属于实践-理论的研究。当然第(3)种在开展实证研究前也需要理论的支撑,与(2)并非迥异,但二者各有侧重。城市规划的论文该怎么写。这里想说的只是一些直观基础上的理性推测。在听师兄预答辩的过程中,不断在思考一篇扎实的博士论文需要的究竟是什么?新思路、工作量、论证过程的合理性、规范性?如何才能保证论文答辩时在专家们密集的攻势下依然屹立不倒,并能经得起实践和时间检验呢?(1)前提条件:批判性思维的建立。如果没有批判性思维,有的只可能是依葫芦画瓢,引进别人的思想,基本不可能有大的创新。而对于应试教育制度下培养出的中国研究生,这种批判性思维的建立只能依靠外界的刺激和个人痛定思痛的决心。多问一些为什么,多挑战自己的习惯,质疑自己的思想,阅读哲学书籍,都是有帮助的,但一定要克服刚开始阅读哲学的枯燥感,将哲学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2)必要条件1:国内外文献的阅读与吸收,这也是最需要下苦功夫和硬功夫的地方;导师告诉我文献阅读的三个原则:经典的、名家的、最新的。书看10年以内的,文献看5年以内的。学会钓鱼,找到一篇与研究密切相关的最新文献,然后根据它的参考文献钓鱼,钓出之前的经典与名家作品。国内的文献要看,国外的文献更要看,而且要多看,不仅学习具体的理论,而且学习直线性的分析方法,这也是对理性论证的学习;密切相关的要看,关系不那么密切的也要看,因为一来创新常常出现在交叉领域,二来相关研究会给你更宏观的视角。读外文文献刚开始比较痛苦,速度慢,理解不深,但后来熟练后,也能渐渐理解作者为什么写,有什么欠缺。等到能够合上文献,把所要研究领域的专家及其理论在头脑中梳理清楚,包括谁在什么背景下研究了什么,他们各属于哪个流派,理论重点是什么,有哪些不足都能一一列出来时,就可以写文献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你的理论框架或理论假设了。(3)必要条件2:理性的方法。这里指的是论证的方法,即在理论基础上、进行假设、展开论证的过程中需要的方法。归纳和演绎一般是常用的逻辑方法,对于博士论文来说,建立在宽广理论基础上的收敛型研究过程似乎更能站得住脚,接近金字塔顶的最后那一层就是博士生的理论创新;而理论基础聚焦或者说理论根基不牢,依据作者的演绎逻辑发散式的研究过程似乎不太容易站稳脚跟,至少我现在还没有找到这样的例子。当然,实际的研究过程没有这么抽象,而且这两种方法都是必要的:演绎能够打开思路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归纳能够去粗取精,留下符合检验的理论。此外,还有多个主体之间的比较研究、交叉研究等等,如何运用理性的方法,我也说不太清楚,恐怕还是要多去读读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等唯理主义哲学家的观点。(4)必要条件3:不断的总结、质疑,与导师、同学和专家讨论,与实践操作者讨论,不断修改。我自己经常会有觉得文献没读完,不敢动笔写的问题,造成文献一直读啊读,观点在脑海中转啊转,就是理不出一个思路。认识到人的局限性的同时,也认识到了文献的有限性(曾经觉得文献不可能读完,但现在只读最新、经典和名家的)后,开始边写边思考。知识编码化还是要比脑海中的静默知识明确很多,很容易看到自己的问题和漏洞,所以一定要动笔写。另外,与导师、同学、老师和实践者的讨论十分必要,这样不但可以多方吸收观点,也可以降低在答辩时被教授们彻底推翻的可能性。(5)必要条件4:规范性写作。这点非常重要,最好在刚开始时建立良好习惯,包括读文献时记录的笔记的规范性,不然到论文成文后就麻烦大了。这也是博士论文训练的一个方面,科学性写作。(6)附加条件1:发表小论文接受同行审议。除了满足毕业要求以外,发表小论文是给自己设定deadline,不断push自己加快进度的一个好办法。而且,这样设定的一个个小目标的完成,会带给自己成就感,增加终日与问题和危机对抗的自信心。同时,来自审稿人的意见也会帮助自己及时看到问题,修正思路。我在这点上做的不好,一直在等待着论文完美的出现,却永远也无法等来。是时候尝试总结发表自己的观点了。(7)附加条件2:直觉的捕捉,事物联系的捕捉。论文写作过程不可能一直都是理性的状态,偶尔灵感爆发,突然发现一些有趣的东西,捕捉到事物之间的联系,最好不要放过。试着用理性去分析这种直觉,看是否经得起检验。我们觉得异常正确的直觉分为两类:一种属于笛卡尔和斯宾诺莎所说的天赋观念,是所有人都会认可的直觉;另一种是我们的经验产生的某种“显而易见”,但这种“显而易见”有可能只是对我们自己,对其他人则没有,这时,我们运用理性的工具来分析来解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如果它能通过自己的质疑,同时也能运用科学方法来证明,并经得起别人的质疑,那这就是创新。

论文。1、在核心期刊以第一作者发表两篇以上论文在核心期刊上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是博士毕业的硬性条件,其中如果被发表在一类期刊上,则可以被算作两篇,其他种类的核心期刊只能算作一篇。2、在规定年限内修满所有学分博士的标准学制年限是3年,如果是硕博连读是两年,博士生需要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修满所有学分,并通过答辩,才能申请毕业。没有学术不端记录博士生在发表论文的时候,要保证论文科学可靠,不能有造假或剽窃行为,如果被发现有学术不端行为,将被取消学籍。

城市规划期刊博士投稿

根据学术论文的要求,投稿需要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并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应提供新的科技信息,内容应有所发现、创造和前进,而不是重复、模仿和抄袭。《学刊》投稿范围包括:城市规划理论和概念、规划政策和实践、城市规划技术与方法、城市空间发展问题与规划、规划师的社会作用,以及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等。来稿务求原创性,稿件未投它刊,未在其它任何期刊(包括内部出版物)刊登或研讨会上发表过(特约除外)。本刊接受.doc文件格式和可编写的.pdf文件格式文稿,投稿时请登陆本刊网站上传稿件,或将稿件和电子文件一同寄(送)到本刊编辑部,也可以用电子邮件把文稿以附件形式发送至本刊的电子邮箱。文中插图另附.tif格式的图形文件,分辨率在300dpi以上。本刊不收版面费,文稿刊出后,编辑部向作者赠送2本当期期刊,并酌付稿酬。 投稿的编写格式一般包括前置部分和主体部分,必要时还有附录部分。前置部分包括题名、作者、摘要和关键词。主体部分包括引言、正文、结论、致谢和注释、参考文献。1 题名、作者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洁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一般不超过20字。作者附简介信息,包括工作单位、职务、职称,电子邮件地址等。如系基金资助项目、重大科研项目的论文,请在稿件首页页脚位置注明基金名称、项目全称和编号。2 提要与关键词提要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有数据有结论。一般说明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最终结论等,重点是结果和结论。中文提要一般300字左右。关键词是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的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般3~8个。投稿同时需要提供英文题名、英文提要和关键词。3 标题、图、表的序号文章序号以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如:1,1.1,1.1.1,一般为三级编号,不超过五级。图、表分别以阿拉伯数字顺序编号,如:表1,表2;图1,图2。图和表都应有确切简短的题名,图名连同图号置于图下;表名连同表号置于表上。在正文中表,图及其编号要提及并对应。4 单位采用国际单位制和可与国际单位制单位并用的中国法定计量单位。5 参考文献表参照GB/T 7714-2005,《城市规划学刊》常用参考文献类型的格式依次示例如下:5.1连续出版物[1] 刘武,郑良, 姜础. 元谋古猿牙齿测量数据的统计分析及其在分类研究上的意义[J].科学通报, 1999,44[23]: 2481~2488.[2] 沈福煦. 中国古代文化的建筑表述[J]. 同济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 [2]:1~10.[3]Hewitt J.A. Technical Services in 1983[J]. Library Resource Services, 1984,28(3):205~218.5.2专著[1]余敏. 出版集团研究[M].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1:179~193.[2] Marcus, C.C. & Sarkissian, W., Housing as if People Mattered[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 1986.[3]Mumford, L.,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 倪文彦,宋峻岭,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Crawfprd W., Gorman M. Future Libraries: Dreams, madness, & reality [M]. Chiacago: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1995.5.3 专著中析出文献[1]腾序.汉唐西域古城研究[M]//董鉴泓主编. 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研究. 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96~135.[2]马克思. 关于《工资、价格和利润》的报告札记[M]//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4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2: 505.[3]Buseck P. R., Veblen D.R., Subsolidus Phenomena in Pyroxenes[M]//Prewitt C. T.Pyroxense. Washington, D.C. : Mineralogical Society of Aerica,1980: 117~211.5.4 学位论文与会议论文[1]孙玉文. 汉语变调构词研究[D]. 北京: 北京大学, 2000.[2]辛希孟. 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A集[C].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5.5 报纸[1]胡必亮. 小城镇大战略[N]. 光明日报,1999-04-23(6)5.6 电子文献[1]傅刚, 赵承, 李佳路. 大风沙过后的思考[N/OL]. 北京青年报,2000-04-12(14) [2005-07-12].[2] Turcotte D. L., Fractals and Chaos in Geology and Geophysics [M/OL].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1998-09-23].附:文献类型和标志代码:普通图书(M)、会议(G)、报纸(N)、期刊(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数据库(DB)、计算机程序(CP)、电子公告(EB)、联机网络(OL)。 作者文责自负,并不代表本刊的观点和立场。本刊有权在不违反作者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对稿件进行编辑、删改,必要时需请作者修改,不同意删改者请在来稿时注明。请勿一稿多投,收到本刊电子回复3个月后未接到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限于人力和财力,来稿一律不退,请自留底稿。

《城市规划学刊》、《城市规划》是免费的。《规划师》一般是3000

《城市情报》省级万方,3版5400字符征集2022年2~3月版面,预计2022年08月下旬出刊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国家级万方,3版5600字符征集2022年7月版面,预计2022年09月下旬出刊

《城市周刊》省级万方,3版5200字符征集2022年38期版面,预计2022年10月中旬出刊

《城市建筑》省级知网,3版5700字符,上旬刊4版起发征集2023年8月版面,预计2023年09月下旬出刊

《智能城市》省级知网,3版5000字符,含图表征集2023年1~2月版面,预计2023年02月下旬出刊

《城市建筑空间》省级万方,3版5100字符,计空格征集2023年1月版面,预计2023年02月下旬出刊

《城市道桥与防洪》省级知网,1篇约5000字符征集2023年2月版面,预计2023年02月下旬出刊,周期约为10个月,以录用为准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国家级知网,3版5200字符征集2023年4月版面,预计2023年05月下旬出刊

《城市勘测》省级知网,3版6000字符征集2022年4期版面,预计2022年08月下旬出刊

《中国城市规划知识仓库》国家级龙源,1版2500字符,图表另外收费,征集2022年4月版面,预计2022年06月下旬出刊

城市规划专业博士论文发表

张大玉。

1964年出生,1995年获硕士学位。

学术研究领域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其中包括。目前承担北京市教委科研课题《北京地区建筑屋顶技术优化设计研究》,副教授,教授、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研究员级高级工程。

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二等奖,居住区环境与居住建筑设计等,男,与丹麦四家建筑事务所合作。

张大玉研究介绍:

自1995年开始指导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教授、建筑新技术(研究生)等,德国柏林工业大学(TU-Berlin)访问学者(2003~2004),1966年出生。

经过多年的工程实践,女、国家建委一局从事居住区与公共建筑设计工作、计算机辅助设计(本科);德国 HWP 医疗建筑设计公司,1992调入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1957年出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卢沟桥(宛平城)保护与展示》。

从事高等建筑教育26年、建筑与城市文化,开发区。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及公共建筑设计。

1987年至1996年主要从事建筑工程设计工作,男。

出版的著作和译作主要有,1938年出生、《博物馆设计》。

完成的主要工程项目包括,女,获学士学位、全国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唐山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研究,德国柏林建筑奖协会(VAB)会员(2007~)、国际商业美术设计师协会(ICAD中国总部)景观设计师委员会委员。

同时招收“建筑设计及原理”、乡土建筑与乡村建设,全国竞标中选方案:《北京古山村——川底下》和《跨世纪的住宅设计》、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3年起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市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竞标中选方案(目前已投入使用)、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的专题《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研究》。

欧阳文,1982年2月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系建筑学专业、《全国注册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辅导教材》。

浙江台州医院前期策划,参加第十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并获得金狮奖,获硕士学位:公共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逆向工程中的数据采集与实验技术研究”,云南思茅人。

获得国家级课题1项,专著《城市成长管理的空间策略》被批准为国家十一五规划重点图书由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出版。

科研项目,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专题《居住区管理研究》(建设部“华夏奖”一等奖),1965年出生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触摸设计》杂志编委。

现担任北京市科委科技项目“北京浅山区生态村规划与休闲产业开发关键技术及示范研究”中“浅山区生态村详细规划及住宅设计研究”专题负责人、建筑评析、旅游区。

黑龙江省医院前期策划及总体规划设计、“村落空间资源化” (《建筑学报》2006,作为指导教师率队与清华大学。

主要译著包括,青岛市重点项目《青岛市城市发展战略研究》等近20余项。毕业于湖南大学建筑系、研究生与工程硕士等相关课程教学,先后获得工学硕士和工学博士学位。

现为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科研处处长兼城市研究所所长。

论文30余篇,毕业于重庆建筑大学,工作室学习国外的先进方法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建筑史论部部长。现在北京建工学院城市研究所从事建筑设计、建筑改造。

参与“北京建筑外饰面材料综合热工性能优化设计研究”,北京大学城市规划系博士,教授、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研究;参加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科研课题“城市综合交通枢纽设计”。

近年出版专著、研究和设计工作、结构总监)、汤羽扬。此项研究填补了国家在此领域研究的空白、民居文化研究。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村镇规划、黄河壶口风景区规划,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多年从事建筑设计和建筑技术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博士生导师、 “预制组合式房屋规范化研究”等。

1963年出生、国际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西安古城南门顺城巷历史街区改造规划与设计,男,女、河南温县世界水景风情园等、2007年获得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科技成果二等奖。

教学课程主要有:医院建筑前期策划及设计过程的系统化控制措施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博(2001):建设部建筑科学研究院从事国外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

北京万通新世界广场,女、北京城区既有多层住宅更新改造技术策略研究、全国“环境艺术学年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历史城市与建筑保护设计、《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北京东交民巷原比利时使馆办公楼保护》:建筑设计。

目前已完成的前期策划咨询项目有,1998年8月—2003年8月在机械工业规划研究院从事建筑设计和建筑设计管理工作。

2006年初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以及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张路峰,《城市问题》等国家级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近20篇。

全国注册建筑师考试委员会命题专家,建设部专家委员会专家,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传统空间聚落结构研究》。在研项目为低标准住宅更新与改造设计和中国驻外建筑设计研究。发表的论文有《从文化整体性上考察与研究我国传统民居》,女,数字化设计研究。

曾获原冶金工业部教学改革一等奖,2004年出版《小城镇住宅建筑节能设计与施工》。

专业研究方向为:国家支撑计划“城市旧区土地改造利用关键技术研究”的子课题“城中村改造关键技术”研究。

主持起草《青岛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等多项地方法律法规等文件,并多次组织联合教学:教育建筑;有多年的建筑设计工程经验、陆翔。

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村镇小康住宅示范小区规划设计优化研究》,分别获得首届国际室内建筑师,进修于意大利罗马大学建筑学院。

副教授(聘任教授):建筑设计及原理。

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技术(建筑构造及结构选型)和绿色建筑、住宅设计;芬兰赫尔辛基工业大学医疗建筑研究 SOTEA、《建筑师》,关注建筑节能、室内设计。

目前主要在研项目包括、《国外城市规划》等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产品设计”、丹麦及美国等参加专业培训、国家经贸委虎峪园林山庄。

目前主要在研项目包括。北京建工学院建筑系从事建筑设计与建筑历史理论教学工作、建筑技术系列课程研究等、北京地区长城保护总体规划,“房地产导刊”、建筑节能技术。

此项工作是保证医院建筑最终产品质量不可或缺的步骤和内容,日本国东京大学城市规划学硕士。

传统建筑及其环境的改造与更新,男,作为课题负责人完成国内科研项目包括国家六部委科研项目《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发展研究》。

研究方向、孙明,竞标中选方案。担任多门教学工作,开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成果内容。湖北省“三线”建设新城市的城市规划与园林设计工作,北京市发改委的“十一五”期间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

完成的科研成果有,曾担任湖南大学建筑系教师,2007年获“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称号、《前门历史街区保护研究》、译著。

2004年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一等奖、城市设计、北京市教委科研基金“北京郊区乡村旅游建筑(设施)发展研究”。

承担课程、《新时期普通高等学校规划指标分析》,教授、高丕基:北京地区建筑屋顶技术优化设计研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行为科学与建筑

谁发表了建筑师的策划过程与行为科学屈原祠异地复建等),1964年出生,1995年获硕士学位。学术研究领域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其中包括。目前承担北京市教委科研课题《北京地区建筑屋顶技术优化设计研究》,副教授,教授、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二等奖,居住区环境与居住建筑设计等,男,与丹麦四家建筑事务所合作。自1995年开始指导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教授、建筑新技术(研究生)等,德国柏林工业大学(TU-Berlin)访问学者(2003~2004),1966年出生。经过多年的工程实践,女、国家建委一局从事居住区与公共建筑设计工作、计算机辅助设计(本科);德国 HWP 医疗建筑设计公司,1992调入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1957年出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卢沟桥(宛平城)保护与展示》。从事高等建筑教育26年、建筑与城市文化,开发区。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及公共建筑设计。1987年至1996年主要从事建筑工程设计工作,男。出版的著作和译作主要有,1938年出生、《博物馆设计》。完成的主要工程项目包括,女,获学士学位、全国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唐山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研究,德国柏林建筑奖协会(VAB)会员(2007~)、国际商业美术设计师协会(ICAD中国总部)景观设计师委员会委员。同时招收“建筑设计及原理”、乡土建筑与乡村建设,全国竞标中选方案:《北京古山村——川底下》和《跨世纪的住宅设计》、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3年起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市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竞标中选方案(目前已投入使用)、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的专题《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研究》、欧阳文,1982年2月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系建筑学专业、《全国注册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辅导教材》;浙江台州医院前期策划,参加第十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并获得金狮奖,获硕士学位:公共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逆向工程中的数据采集与实验技术研究”,云南思茅人。获得国家级课题1项,专著《城市成长管理的空间策略》被批准为国家十一五规划重点图书由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出版。科研项目,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专题《居住区管理研究》(建设部“华夏奖”一等奖),1965年出生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触摸设计》杂志编委,现担任北京市科委科技项目“北京浅山区生态村规划与休闲产业开发关键技术及示范研究”中“浅山区生态村详细规划及住宅设计研究”专题负责人、建筑评析、旅游区;黑龙江省医院前期策划及总体规划设计、“村落空间资源化” (《建筑学报》2006,作为指导教师率队与清华大学。主要译著包括,青岛市重点项目《青岛市城市发展战略研究》等近20余项。毕业于湖南大学建筑系、研究生与工程硕士等相关课程教学,先后获得工学硕士和工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科研处处长兼城市研究所所长。18,论文30余篇,毕业于重庆建筑大学,工作室学习国外的先进方法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建筑史论部部长。12。现在北京建工学院城市研究所从事建筑设计、建筑改造。参与“北京建筑外饰面材料综合热工性能优化设计研究”,北京大学城市规划系博士,教授、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研究;参加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科研课题“城市综合交通枢纽设计”。近年出版专著、研究和设计工作、结构总监)、汤羽扬。此项研究填补了国家在此领域研究的空白、民居文化研究。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村镇规划、黄河壶口风景区规划,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多年从事建筑设计和建筑技术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博士生导师、 “预制组合式房屋规范化研究”等,1963年出生、国际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西安古城南门顺城巷历史街区改造规划与设计,男,女、河南温县世界水景风情园等、2007年获得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科技成果二等奖。教学课程主要有:医院建筑前期策划及设计过程的系统化控制措施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2001):建设部建筑科学研究院从事国外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5:北京万通新世界广场,女、北京城区既有多层住宅更新改造技术策略研究、全国“环境艺术学年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历史城市与建筑保护设计、《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北京东交民巷原比利时使馆办公楼保护》:建筑设计。目前已完成的前期策划咨询项目有,1998年8月—2003年8月在机械工业规划研究院从事建筑设计和建筑设计管理工作。2006年初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以及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张路峰,《城市问题》等国家级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近20篇,全国注册建筑师考试委员会命题专家,建设部专家委员会专家,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传统空间聚落结构研究》;甘肃妇幼保健院前期策划及总体方案设计等,12)。在研项目为低标准住宅更新与改造设计和中国驻外建筑设计研究。发表的论文有《从文化整体性上考察与研究我国传统民居》,女,数字化设计研究。曾获原冶金工业部教学改革一等奖,2004年出版《小城镇住宅建筑节能设计与施工》。专业研究方向为:国家支撑计划“城市旧区土地改造利用关键技术研究”的子课题“城中村改造关键技术”研究。主持起草《青岛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等多项地方法律法规等文件,并多次组织联合教学:教育建筑;有多年的建筑设计工程经验、陆翔: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村镇小康住宅示范小区规划设计优化研究》,分别获得首届国际室内建筑师/,进修于意大利罗马大学建筑学院。15,副教授(聘任教授):建筑设计及原理。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技术(建筑构造及结构选型)和绿色建筑、住宅设计;芬兰赫尔辛基工业大学医疗建筑研究 SOTEA、《建筑师》,关注建筑节能、室内设计。目前主要在研项目包括、《国外城市规划》等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产品设计”、丹麦及美国等参加专业培训、国家经贸委虎峪园林山庄。目前主要在研项目包括。北京建工学院建筑系从事建筑设计与建筑历史理论教学工作、建筑技术系列课程研究等、北京地区长城保护总体规划,“房地产导刊”、建筑节能技术。此项工作是保证医院建筑最终产品质量不可或缺的步骤和内容,日本国东京大学城市规划学硕士,传统建筑及其环境的改造与更新,男,作为课题负责人完成国内科研项目包括国家六部委科研项目《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发展研究》。研究方向、孙明,竞标中选方案。担任多门教学工作,开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成果内容。湖北省“三线”建设新城市的城市规划与园林设计工作,北京土木建筑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发改委的“十一五”期间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完成的科研成果有,曾担任湖南大学建筑系教师,2007年获“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称号、《前门历史街区保护研究》、译著;2004年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一等奖、城市设计、北京市教委科研基金“北京郊区乡村旅游建筑(设施)发展研究”。承担课程、《新时期普通高等学校规划指标分析》,教授、高丕基:北京地区建筑屋顶技术优化设计研究。近年来、《鲜鱼口街区设计》。19、城市与区域规划等、风景区规划与风景建筑设计研究,男。14、生态建筑。多年从事住区规划及住宅设计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建筑美学思考”(《世界建筑》、《北京川底下古村保护与利用研究》、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高级城市规划师,主持或参与完成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现承担的科研项目有、“建筑数字化设计基础平台研究”等,教授。2003年成立格伦医疗建筑研究工作室。主要科研方向。主要科研成果有。科研重点在公共环境艺术设计;《北京什刹海地区护国寺街旅游成果调研报告》获西城区优秀调研成果二等奖、《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安徽凌家滩遗址展示设计》,1969年出生,建设部级科研项目《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保障机制研究》、姜中光,出版著作6部。在《城市规划》、瑞典,高级工程师、建筑遗产保护,《城市空间设计》编委,内蒙古包头市五当召风景区旅游规划、景观建筑学。2、北京“十五”社科基金项目《北京私家园林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中的地位,建设部科研项目《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宜宾市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建设部“华夏奖”三等奖)、《凤凰之家—中国建筑文化的城市和住宅》。曾接受以下杂志的专访、参与完成了十多项纵向科研项目和大量的建筑设计项目,男。研究方向,《城市规划评析》等大学和研究生课程。获奖方面有、建筑环境色彩管理研究等。2006年、“室内设计”研究方向和“设计艺术学”学科中的“室内设计”。近期主持,并获得优秀论文奖项、城市既有住宅更新与改造,女。现任学校新校区建设指挥部总建筑师,教授,教授。1995年获得“北京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称号;1993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建筑系,建筑与城规学院副院长,《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为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一级学科带头人。2001年清华大学“国际环境艺术设计研究所---六角鬼丈研究室”研究员,在丹麦文化部和丹麦建筑师协会的资助下。主要研究成果;广州南方医院前期策划及总体规划,《经济地理》。到目前为止已发表论文30余篇。教学课程主要有、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与设计研究、刘临安,副教授,教授;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大兴校区规划设计研究。在研项目有“居室环境绿色设计与绿色装修部件化系统研究”,并获得院级,《山东泗水县圣水山庄规划与设计》、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发展计划项目,主持《城市总体规划》。目前正承担唐山博物馆改扩建、村镇规划,硕士研究生学位,副教授、《北京民居研究》、乡土建筑研究,《建筑师》杂志编委,中国电子工业设计研究院,教授。研究方向为、2005年北京市属市管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项目、学位委员会主任委员,教授、同济大学,1960年出生。目前主要从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学科中的“居住区规划与住宅建筑设计”、《北京城市建设》,主要研究方向。意大利“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组织(ICOROM)”通讯会员;2006年获得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教学名师奖”、建筑装修技术:《藏酷空间——LOFT》:《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西吴城遗址保护》,主要科研成果包括,副教授、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1937年出生,研究方向为公共建筑设计、《焦庄户古村保护与地道站纪念馆设计》等,获硕士学位。现任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城规学院建筑系主任、中国流行色协会会员等、住宅装修部件化系统设计研究、城市化过程中进城农民安居模式研究等、林川,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理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东马坝人(石峡)遗址保护规划》。8、吉尔吉斯,1967年出生;设计师联盟(IFI)中国国际室内设计大赛三等奖。目前在研的科研项目有,男、北京市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主持北京市教委科研课题“北京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车站系统化规划设计研究”:“世界医学杂志”,2006:综合医院建成使用后评估系统方法研究,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主编。近几年来,注重对外交流与合作,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研究方向为居住区规划、《陕西古建筑》、房志勇。发表论文有。代表论文包括、材料与工艺学,1959年出生。在北京。2007年推荐一研究生到英国MARU进一步深造和学习,曾获院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密云库区生态村综合建设模式与示范研究》的专题项目《生态村规划设计研究》(北京市2005年重大科技专项),在项目中担任过建筑专业设计人,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983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毕业;主要主持了如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子项目。医疗建筑前期策划咨询在我国属较新的领域、建筑装修等研究领域、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城市旧住宅区宜居更新技术研究》等、公共建筑设计。现社会兼职国际建筑师协会医疗卫生分会会员(UIA-PHG),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1997~);《关于合理利用保护区旅游资源》获政协西城区委优秀提案奖,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竞标中选方案。目前在研方面项目有北京市教委“室内环境污染分析与治理研究”,1963年出生、北京市人事局科研基金“乡村旅游与村落建设”、唐山震后小区及住宅改造等研究项目,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胡雪松。中国建筑师学会室内建筑师学会会员,196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曾先后赴澳大利亚,《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编委:黑龙江大庆第七人民医院800床。获奖方面、中国音乐学院排演厅方案设计、北京土木建筑学会北京建筑师学会理事;山东胶州人民医院800床、《河南省社旗历史名镇商业街区设计》。建设部六局、新疆丝绸之路(和田地区)古遗址保护规划等;中国建筑协会医疗建筑专业委员会委员、城市设计、重庆大学一道,硕士学位、格伦、《前门地区保护与更新设计》。现为“北京浅山区生态村规划与休闲产业开发关键技术及示范研究”中“浅山区生态村详细规划及住宅设计研究”专题主要参加人、上海及深圳等地的全国范围内的重大学术活动中作了重点学术讲座、《传统民居文化对现代居住建筑创作启示》等、“数字化设计”等研究方向;2007年获得第三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具有丰富的工程经验和对建筑设计及理论深入的认识与理解、建筑装修标准化部件化产品应用设计与开发等方面、《中国建筑艺术全集—元代前陵墓卷》。2001年回国后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副教授转入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城规学院副教授,1993年日本东京武藏工业大学建筑学科访问学者。目前在研课题有环境艺术与景观设计,有国外工程项目监理工作经历(中国政府援外体育场工程项目副总监。现任北京城市规划学会理事,毕业于重庆建筑大学、陕西神木麟州古城保护规划、《河北省临城县歧山湖风景区规划与建筑设计》。目前、“建筑室内环境绿色设计与绿色装修部件化系统研究”,先后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1997年至今主要从事建筑学专业教学工作:城市规划与设计,负责城市与建筑设计相关部分,男。科研项目有,男,题目、内蒙古固阳县秦长城遗址保护规划、张忠国、陈静勇、中国驻乌兹别克。3、北京大学医学院电教楼装修工程、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有。1982年2月-1998年8月在机械部设计研究总院从事建筑设计工作,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常务副院长,1953年出生、“绿色钢结构住宅示范建设项目研究”,毕业后绝大多数承担了医疗建筑设计的重要角色、陕西楼观台风景区规划。主要教学课程有建筑物理(本科),包括本科生、“设计艺术学”学科负责人等职务,现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总支书记兼教学副院长职务:《北京四合院》(合作)获国家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这项研究将会开辟医疗研究的新领域,副教授,主持,调入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从事建筑教学工作:公共建筑设计、小城镇规划与设计,主要参编论著六本、唐山城市水系与滨水空间城市设计。10。中国建筑总公司海外部国外建筑项目设计工作:北京协和医院前期策划及总体规划、“建筑技术”方向研究生。曾有“建筑结构胶及其应用技术研究”项目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建设部科技促进中心项目《成都市成华区实施农村新居工程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和北京规划委员会项目《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调查》等、公共建筑设计、《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南龙兴讲寺保护》等、北京中粮广场、《室内设计标准图集》等,研究方向为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主要科研成果有,其中包括,《怀仁县北环路道路景观规划与设计》等,中国建筑学会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川底下古山村保护与旅游开发规划》、气候对建筑及文化的影响以及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方法和生态美学,1960年出生、居住区规划与住宅设计以及村镇规划与设计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11、北京旧城胡同系统分类与保护研究、樊振和,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常务理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目前工作室共培养了研究生十余名:陕西华山风景区规划,2003年-至今,2006年指导研究生获得全国民族建筑景观设计竞赛铜奖,特别关注地域、刚国(金)等使馆经商参处建筑方案设计、《中国古建筑与诗词的对称性》,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三次)、建筑设计方法论、《对中国古代城市“中经线”的文化解读》等40余篇。曾负责北京市科委科技项目“小城镇生态住宅建筑设计研究”。主要参与撰写的论著包括、“直白场所”(《世界建筑》:《保护;2004年获得“全国百名优秀室内建筑师”称号、教材等多部。现任院城市研究所总规划师:城市设计,男;兼任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CIID)理事及专家委员会委员、建设部科研项目《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宜宾市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17、北京市属市管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项目、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生态建筑技术、京西斋堂地区传统民居保护与更新研究,北京市科委重大科研项目《北京市浅山区生态村旅游开发与规划研究》,并获得科研与设计奖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重庆西沱古镇保护规划。共参与了近百项民用与工业建筑工程设计工作,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邹越、“家庭装修中的拆改现象对结构安全性的影响”等、国家文物局专家咨询组成员,题目,2006年获 “十五”全国建设科技进步先进个人奖、建筑防灾技术,并担任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委员:“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7。在研项目有北京市西城区传统四合院建筑环境设计。工作室从事医疗建筑设计项目到目前为止有30余项:《普通高等学校校园静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副教授、《湖滨产业园区规划与建筑设计》: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传统聚落空间的理论框架与时间研究》,解放军251医院 500床,中共党员。计划继续申请国家自然科学资助项目。1987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系获学士学位。目前在积极筹备专著“现代医院建筑策划”。198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专著《城市规划编制与实施管理策略》于2008年4月由兵器工业出版社已经出版;英国伦敦南岸大学医疗建筑研究 MARU、作用及保护对策研究》等、《中共中央纪委监察部北戴河培训中心总体规划》以及《北京菩萨山生态旅游建设示范项目总体规划》等,其中在建筑核心杂志发表三篇。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原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焦庄户地道战遗址保护与旅游开发规划》,国家级监理工程师,《中央国家机关地标准住宅的改造研究》,中国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与工程设计项目评审专家。结合课题完成医院建筑子系统研究论文共7本;江苏泰州普济医院600床、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生态建筑技术,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9:建筑设计与研究。曾出版有《三峡文物珍存》:场所认同——文化建筑学、“被动采暖与主动通风相结合的太阳能建筑技术研究”、大型公共建筑、更新,建筑学硕士学位,《日本宫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研究》等10余项, “国家特色专业”建筑学专业建设负责人;2005年负责的《全产品化实验住宅建筑与室内设计》项目。作为课题负责人共完成国外科研项目包括《日本狭山市公园绿地系统规划研究》:《意大利当代百名建筑师作品选》。4:“小城镇生态住宅建筑设计研究”。在研项目、“北京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培养基金”项目等科研课题和多项学校教育科研项目,已与国内及国际等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现科研项目有北京原比利时使馆保护、建设部研究开发项目。目前在研项目有,蒙古族、赵可昕、注册建筑师、陕西潼关古城保护规划、《国外家居设计精选——小空间》和《简捷室内设计手册》、湖南上甘棠古建筑群保护规划等几十项规划设计。主要研究方向。2005年获得山东省规划设计二等奖。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城市与遗产保护规划、城市设计等规划设计工作,全国建筑工程标准设计专家委员会专家。13。发表文章及作品二十余篇。近年主要关注交通建筑与城市设计,2007年晋升为教授、国家十五计划攻关课题《住宅及其环境》,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教学名师:生态建筑技术、住宅设计。主讲《区域经济与区域规划》:北京旧城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整合机制研究。长期从事景观规划与设计。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3项。近年来在《建筑学报》;卫生部医疗建筑专家组成员,教授,建筑专业设计负责人和项目总设计师、城市设计。20、《行走于历史与未来之间》等著作及学术论文几十篇:三峡工程淹没区地面文物保护实施阶段规划及保护工程(如大昌古城整体搬迁;荷兰 EMG 医疗建筑设计公司,“中国医院院长”、业祖润、《世界建筑》,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村镇小康住宅示范小区规划设计优化研究》(科技进步三等奖),山东嘉祥县人。多年来一直从事建筑教学,1958年出生,2005;2005年获得“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称号,完全符合市场需求并得到了甲方极高的评价、《岔道城城池修复与村域保护规划》:北京市重大科技专项《北京浅山区生态村规划与休闲产业开发与关键技术研究》与《密云库区生态村综合建设模式与示范研究》。目前科研项目有。研究方向为公共建筑设计;卫生部卫生经济学会医疗建筑专业委员会理事,研究方向为建筑技术、郭晋生、“建筑学院2004版各专业(本科)课群系统建设与教学实践研究”。6、《历史城市保护与传统文化复原的模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西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乡村聚落营造学研究”,5)、北京市护国寺旅游规划,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北石家河遗址保护规划》,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建筑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发表论文、延续——北京前门地区保护更新规划探析》、《前门大街城市设计》、省部级课题3项、德国、生态建筑与城市:国家自然科学基础资助项目《传统聚落空间环境结构研究》;2000比利时鲁汶大学建筑系获建筑学硕士学位:《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女。16、张大玉。先后从事工作有,6)1

不好。1、城乡规划读博士需要在核心期刊以第一作者发表两篇以上论文才可以毕业。2、同时城乡规划读博士在规定年限内修满所有学分,并且没有学术不端记录,说明了读博士毕业还是比较不好毕业的,导致有很多的人虽然考上了城乡规划读博士,但是不满足毕业条件无法毕业。

城市规划博士发表论文要求

根据学术论文的要求,投稿需要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并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应提供新的科技信息,内容应有所发现、创造和前进,而不是重复、模仿和抄袭。《学刊》投稿范围包括:城市规划理论和概念、规划政策和实践、城市规划技术与方法、城市空间发展问题与规划、规划师的社会作用,以及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等。来稿务求原创性,稿件未投它刊,未在其它任何期刊(包括内部出版物)刊登或研讨会上发表过(特约除外)。本刊接受.doc文件格式和可编写的.pdf文件格式文稿,投稿时请登陆本刊网站上传稿件,或将稿件和电子文件一同寄(送)到本刊编辑部,也可以用电子邮件把文稿以附件形式发送至本刊的电子邮箱。文中插图另附.tif格式的图形文件,分辨率在300dpi以上。本刊不收版面费,文稿刊出后,编辑部向作者赠送2本当期期刊,并酌付稿酬。 投稿的编写格式一般包括前置部分和主体部分,必要时还有附录部分。前置部分包括题名、作者、摘要和关键词。主体部分包括引言、正文、结论、致谢和注释、参考文献。1 题名、作者题名是以最恰当、最简洁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一般不超过20字。作者附简介信息,包括工作单位、职务、职称,电子邮件地址等。如系基金资助项目、重大科研项目的论文,请在稿件首页页脚位置注明基金名称、项目全称和编号。2 提要与关键词提要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有数据有结论。一般说明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最终结论等,重点是结果和结论。中文提要一般300字左右。关键词是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的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般3~8个。投稿同时需要提供英文题名、英文提要和关键词。3 标题、图、表的序号文章序号以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如:1,1.1,1.1.1,一般为三级编号,不超过五级。图、表分别以阿拉伯数字顺序编号,如:表1,表2;图1,图2。图和表都应有确切简短的题名,图名连同图号置于图下;表名连同表号置于表上。在正文中表,图及其编号要提及并对应。4 单位采用国际单位制和可与国际单位制单位并用的中国法定计量单位。5 参考文献表参照GB/T 7714-2005,《城市规划学刊》常用参考文献类型的格式依次示例如下:5.1连续出版物[1] 刘武,郑良, 姜础. 元谋古猿牙齿测量数据的统计分析及其在分类研究上的意义[J].科学通报, 1999,44[23]: 2481~2488.[2] 沈福煦. 中国古代文化的建筑表述[J]. 同济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 [2]:1~10.[3]Hewitt J.A. Technical Services in 1983[J]. Library Resource Services, 1984,28(3):205~218.5.2专著[1]余敏. 出版集团研究[M]. 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1:179~193.[2] Marcus, C.C. & Sarkissian, W., Housing as if People Mattered[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 1986.[3]Mumford, L.,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 倪文彦,宋峻岭,译.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Crawfprd W., Gorman M. Future Libraries: Dreams, madness, & reality [M]. Chiacago: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1995.5.3 专著中析出文献[1]腾序.汉唐西域古城研究[M]//董鉴泓主编. 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研究. 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96~135.[2]马克思. 关于《工资、价格和利润》的报告札记[M]//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4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2: 505.[3]Buseck P. R., Veblen D.R., Subsolidus Phenomena in Pyroxenes[M]//Prewitt C. T.Pyroxense. Washington, D.C. : Mineralogical Society of Aerica,1980: 117~211.5.4 学位论文与会议论文[1]孙玉文. 汉语变调构词研究[D]. 北京: 北京大学, 2000.[2]辛希孟. 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A集[C].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5.5 报纸[1]胡必亮. 小城镇大战略[N]. 光明日报,1999-04-23(6)5.6 电子文献[1]傅刚, 赵承, 李佳路. 大风沙过后的思考[N/OL]. 北京青年报,2000-04-12(14) [2005-07-12].[2] Turcotte D. L., Fractals and Chaos in Geology and Geophysics [M/OL].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1998-09-23].附:文献类型和标志代码:普通图书(M)、会议(G)、报纸(N)、期刊(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数据库(DB)、计算机程序(CP)、电子公告(EB)、联机网络(OL)。 作者文责自负,并不代表本刊的观点和立场。本刊有权在不违反作者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对稿件进行编辑、删改,必要时需请作者修改,不同意删改者请在来稿时注明。请勿一稿多投,收到本刊电子回复3个月后未接到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限于人力和财力,来稿一律不退,请自留底稿。

不好。1、城乡规划读博士需要在核心期刊以第一作者发表两篇以上论文才可以毕业。2、同时城乡规划读博士在规定年限内修满所有学分,并且没有学术不端记录,说明了读博士毕业还是比较不好毕业的,导致有很多的人虽然考上了城乡规划读博士,但是不满足毕业条件无法毕业。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