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陈雄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

陈雄发表论文

陈雄是1930年11月生,广东汕头人,是一名中共党员,长期从事经济学、国际经济、第三产业经济、市场学等学科的教学和理论工作,先后主编和参与编写专著7部,撰写论文40余篇,总计120多万字。

王梓坤和他的小组研究布朗运动与位势理论和多参数马氏过程。1980年他与R.K.Getoor几乎同时独立地解决了布朗运动的首出时与末离时的联合分布问题。1984年他利用多重随机积分给出了多指标Ornstein-Uhlenbeck过程的定义,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国外J.B.Walsh于1986年也提出了基本上一致的定义。后来王梓坤又将两种定义作了统一的处理。1980年,王梓坤的研究专著《生灭过程与马尔可夫链》作为“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专著”丛书的第5号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对他在生灭过程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较为系统地概括和总结。此后王梓坤与杨向群合作对该书进行了扩充,1992年由德国Springer-Verlag出版社出版了英文版。美国《数学评论》介绍说:“本书后三章的许多结果来源于作者个人的研究,这是一部雅致而明晰的著作(an elegant and lucid book)”,又对英文版评论道:“这本专著带给英文读者中国概率论学派70年代所获得的许多结果”。实际上,该书的大部分结果是在50年代末至60年代取得的!1983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了王梓坤著的《布朗运动与位势》。1984年,王梓坤调入北京师范大学后与李占柄共同主持马氏过程讨论班,继续在马氏过程与位势理论、多参数马氏过程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李占柄1961年7月毕业于前苏联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专业。1961年8月开始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他曾于1980年10月至1982年1月访问美国麻省州立大学,1991年11月至1992年6月访问乌克兰基辅大学。李占柄长期从事随机过程,非线性方程和数学物理方面的研究。八十年代,他在对一类满足某种非线性Fokker-Planck方程的马氏过程的研究中所采用的扩散逼近方法受到M.Crandall和R.Gardner的好评,在高维Burger方程的研究中曾解决了著名学者Ya.G.Sinai提出的一个问题,在非平衡系统的Master方程的建立及稳定性、基本粒子的方程机制、辐射源交叉定位的精度分析几方面也有多项研究成果。1990年,王梓坤和李占柄培养的博士陈雄毕业留数学系任教,充实了马氏过程方向的研究力量。陈雄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多参数马氏过程方向,在多参数OU过程和多参数Poisson型随机微分方程的研究中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成果。陈雄1993年出国工作,此后若干年中仍继续有关方向的研究。1988年,王梓坤由于在概率论、科学教育和研究方法论等方面的成就获澳大利亚麦克里(Macquarie)大学荣誉科学博士学位。1988年底至1989年初,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E.B.Dynkin应邀访华,在南开大学和北京师大做了Dawson-Watanabe超过程方面的系列讲座。此后,王梓坤和李占柄带领他们的研究组开始该方向的研究。DW超过程是大规模微观粒子群体随机演化的数学模型,在生物、物理等学科中有很强的应用背景。1989年,李占柄在一篇短文中阐述了Dynkin关于DW超过程分枝机制积分表示的猜想。1990年,王梓坤给出了DW超过程Laplace泛函的幂级数展开。同年李增沪证明了分枝机制的积分表示,这个表示是超过程定义中几个基本的公式之一。Dynkin [Ann. Probab. 1993]利用他的结果解释DW超过程模型的普适性:如果超过程是由某个分枝粒子系统取极限得到的,则其分枝机制一定具有特定的积分表示形式。 1991年11月,王梓坤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同年,他发表了关于DW超过程的综述文章,向国内学术界系统地介绍了国际上在测度值马氏过程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王梓坤在文中提到带有移民的和多物种的测度值分枝过程是值得研究的模型。李增沪在1992年发表的论文中引入了一类带移民的测度值分枝过程,并研究了相应的粒子系统的收敛。他同年的另一篇论文利用非局部分枝DW超过程构造了一般的多物种模型。基于上述思想,李增沪后来与D.A.Dawson等合作系统研究了非局部分枝DW超过程的构造,并作为应用导出了多物种型、年龄结构型、质量结构型、随机控制型等超过程。对于上述模型的统一化处理和存在性的简洁证明被美国《数学评论》认为是他们构造的“真正好的特色(the really nice feature)”。1993年,王梓坤利用多参数随机积分定义了一类多参数无穷维OU过程,并给出了其分布相互绝对连续的充要条件。同年,李增沪、李占柄和王梓坤给出了Feller条件下测度值移民过程的完整刻画,并得到了此类过程的大数定律。1995年,李增沪和Shiga研究了测度值分枝扩散过程的游弋(excursions)和相应的移民过程的构造。Dawson和Perkins [Math. Surv. Monogr. AMS 1999 / Lect. Notes Math. 2002]两次收录了李增沪和Shiga关于测度值游弋的定理,用来研究DW超过程的“丛束(cluster)”分解。Dawson和Gorostiza等人[Electron. J. Probab., 2004]利用李增沪和Shiga给出的移民过程的理论框架深入研究了多层群体过程。作者们在论文中称“由进入律决定的移民过程的存在性最初是由李和Shiga建立的”,而他们的移民模型“可纳入李和Shiga研究的由边界进入的移民过程的框架(the framework of immigration processes from the boundary)”。1994年10月李增沪从日本回国后留在数学系作博士后,1996年10月开始任教于数学系。通常的Dawson-Watanabe超过程是封闭的微观粒子系统随机演化的数学模型。比这种模型更有理论和实际意义的是开放系统模型,或称为移民超过程。1995年,李增沪发现DW超过程的伴随移民过程的分布概率族{N(t): t≧0}满足斜卷积方程N(r+t) = [N(r)Q(t)]*N(t),其中{Q(t): t≧0}是DW超过程的转移半群,他最早把该方程的解称为“斜卷积半群”。李增沪证明斜卷积半群与无穷可分概率进入律之间的1-1对应关系,并在此后的论文中发展了相应的移民超过程理论。斜卷积半群作为开放系统的研究工具也适用于若干其它模型。例如,李增沪与Dawson等后来将斜卷积半群应用于广义Mehler半群的研究,给出了Hilbert空间值OU过程的完整刻画。他们还将斜卷积半群工具应用于数理金融的研究,部分地回答了Duffie等[Ann. Appl. Probab. 2003]提出的仿射金融模型的正则性问题,并建立了该模型与随机介质移民分枝过程的联系。Bojdecki和Gorostiza [Math. Nachr. 2002]写道“李通过引进和使用斜卷积半群的概念发展了移民系统的一套理论(a theory of immigration systems)”, Schmuland和Sun [Statist. Probab. Lett. 2001]称其成果为“重要的一整套工作(an important body of work)”。Gorostiza在德国《数学文摘》上称斜卷积半群“对移民分枝过程起着关键的作用(play a key role in immigration branching processes)”。1996年,北京师大出版社再版了王梓坤的《概率论基础及其应用》,并以《随机过程通论》为题重编再版了他的《随机过程论》、《生灭过程与马尔可夫链》和《布朗运动与位势》。1999年,王梓坤研究了多参数无穷维OU过程分布的绝对连续性和渐进行为,他的新著《马尔可夫过程与今日数学》由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1998年12月至1999年12月李增沪获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博士后研究基金资助访问东京工业大学,其间还获日本文部省的追加研究经费,并于1999年3月应邀访问加拿大Fields数学所。1999年,李增沪与Shiga等合作给出了Fleming-Viot超过程可逆性的充要条件,从而解决了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T. Kurtz提出的猜想。FV超过程来源于基因遗传的研究,可逆性的充要条件曾是该领域长期的遗留问题。李增沪等的结果表明:具有可逆平稳分布的遗传系统的变异算子必然具有某种简单形式,有明确的遗传学含义。他们的结果引发了国内外学者对有关问题的后续研究。例如,Handa [Probab. Theory Related Fields 2002]在紧性条件下给出了李增沪等的部分结果的另外一个证明,并推广到有重组的模型。Schmuland和Sun [Comptes Rendus Mathematical Reports, Royal Society of Canada 2002]再次重新证明了上述的部分结果。这些作者们在论文中多次提到可逆性问题已被李增沪等解决,而充要条件被反复重证也说明了国际上对该问题的关注程度。1999年,洪文明和李增沪研究了随机环境下的移民超过程,他们发现和证明的波动极限性质被美国《数学评论》认为是“令人惊讶的”现象。2000年,洪文明和王梓坤研究了广义介质分枝移民超过程的大数定律和中心极限定理。李增沪2000年6月至2001年5月访问加拿大Fields数学所和Carleton大学。2001年,李增沪与Dawson等合作利用对偶方法构造了一类具有相依空间运动的超过程。2001年6月在复旦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的洪文明回到数学系任教,并于2001年11月至2002年11月访问加拿大Carleton大学。2002年,王梓坤荣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王梓坤在数学方面的研究主要在概率论方面,他的工作紧随着这门学科的发展而前进.他是我国概率论的先导之一.我国概率论能有今天的国际地位,有他的一份贡献.概括地说,60年代初,他研究马尔科夫链的构造,彻底解决了生灭过程的构造与泛函分布问题;70年代,他研究马尔科夫过程与位势论的关系,求出了布朗运动与对称稳定过程未离球的时间与位置的分布,并研究地震的统计预报问题,著有《布朗运动与位势》、《概率与统计预报》等著作;80年代,他研究多指标马尔科夫过程,在国际上最先引进多指标Ornstein-Uhlenbeck过程的定义,并研究了它的性质;90年代初,除继续上述工作外,还从事超过程的研究,这是当前国际上最活跃的课题之一.上述各课题都是当时国际上的重要方向.始终紧随时代的发展,力求在科研重要前沿作出成果,力求成果及方法的概率意义,是王梓坤数学研究的特色.(1)首创极限过渡的概率方法,彻底解决了生灭过程的构造问题.随机运动从0开始,可一直伸展到无穷远的时刻,因此要决定一随机过程,必须在无限长的时间中观察它的运动(即给出它的全部有限维分布).能否在有限的时间内就决定随机过程呢?即在短时间内观察到过程的一些所谓“无穷小”特征后,利用这些特征就能决定它在无限长的时间中的概率分布呢?这就是构造论所要解决的问题.并不是每个过程都能如此,人们首先从一些特殊的马尔科夫过程开始研究,1958年前后,差不多同时,概率论大家费勒(W.Feller)与王梓坤都研究生灭过程的构造,但方法不同.费勒用分析方法,王梓坤用概率方法(即他首创的极限过渡法),因而各有特色.苏联概率论专家尤什克维奇(A.A.Юшкквич)在《Transaction Fourth Prague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Theory,Statistical Decision Functions,Random Processes》(1965)一书第381—387页上评论说:“费勒构造了生灭过程在轨道到达无穷以后的各种延拓……同时王梓坤用极限过渡的方法找出了生灭过程所有的延拓.”并在他与Е.Б.ДьIнкин合著的《МарковскиеПроцессы,ТеоремыиЗадачи》一书中加以引用.极限过渡方法后来由一些人所发展.(2)1961年,王梓坤首创用差分方法研究生灭过程泛函的分布以及停时与首达时的分布,得到了深刻的结果.这两项工作后来被国内一些同行所发展,同时为一些国外大学、研究所所称道.剑桥大学教授肯多尔(D.G.Kendall)在评论此项研究时说:“我认为,这篇文章除作者所说的应用外,还有许多重要的应用,例如,在传染病研究中……这问题是困难的,如本文中所提出的技巧是值得研究的.”1980年,王梓坤又用递推方法研究积分型泛函,发表了论文.此文发表后,收到9个国家(美国、法国、联邦德国、民主德国、印度、捷克、以色列、荷兰、意大利)的17个单位(大学或研究所)来信,索取此文的单行本.(3)关于马尔科夫过程一般性质(遍历性、零一律、常返性、Martin边界等)的研究,见论文[4,7,8].(4)1980年以后,研究马尔可夫过程与位势论的联系,发表了论文[22,25,26]及书.1983年后研究多指标马尔可夫过程.见论文[23,27,30].(5)除马尔可夫过程的研究外,王梓坤还开创了我国随机泛函分析方向的研究(见论文[51]).在他的带动下,目前国内这方面的工作已很多.上述(1)、(2)、(3)中的研究成果大都总结在王梓坤的专著[41,44]中.(6)在国内最早研究多指标马尔科夫过程.在国际上最早引进多指标奥恩斯坦-乌伦贝克(Ornstein-Uhlenbeck)过程(简记为OUP)的定义,并取得了较系统的成果.从单指标过程发展到多指标过程,正如从单变量函数发展到多变量函数,问题的复杂性和困难程度大大增加.OUP是一种重要的随机过程,在物理中有重要应用.但前人只研究了单指标情况,而多指标OUP,则是王梓坤首先研究的.后来不少人继续这项研究.王梓坤还从事于超过程的研究,已取得了“超过程的幂级数展开”等一些成果.此外,他还对“随机性”、“混沌”等深感兴趣,见论文[35,39].(7)著书多种.其中《概率论基础及其应用》、《随机过程论》和《生灭过程与马尔科夫链》三书,从基础到前沿,构成一完整体系.其中第三本主要是王梓坤研究成果的专著,列入科学出版社“纯粹与应用数学专著”第5号,其英文修订本见[41].《Mathematical Re-view》评论此书说:“这是一本优美、清澈的书.”此三书对我国的概率论教学与科研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一些大学(如南开大学、北京师大、中山大学等)用作研究生、大学生及教师进修用的教材. 在这方面王梓坤主要做了以下两项工作:(1)领导南开大学统计预报组的学术研究,此组首创“随机转移预报方法”、“利用国外大震以报国内大震的相关区方法”等,曾多次报中过一些地震,受到国家地震局重视,并获天津市科技二等奖.结合地震还进行了地极移动的理论研究(详见论文[11—15]).(2)与部队同志合作,完成了在计算机上模拟随机过程的研究,提出了理论方案,并编出了计算程序.由于有关方面的规定,此项工作在内部交流,未能公开发表.3.关于科学方法及科普工作.王梓坤认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培养能力.因此,他很注重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特别是著名学者的经验和体会,更能引起他的兴趣.1977年,他把60年代关于学习方法的演讲内容,加上平日的笔记,归纳整理成一篇文章《科学发现纵横谈》.1977年发表在《南开大学学报》上.次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了单行本.这是一本别具一格的读物,数学界老前辈苏步青在该书“序”中对此书作了确切的评价:“王梓坤同志纵览古今,横观中外,从自然科学发展的长河中,挑选出不少有意义的发现和事实,努力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分析总结,阐明有关科学发现的一些基本规律,并探求作为一个自然科学工作者,应该力求具备一些怎样的品质.这些内容,作者是在‘四人帮’形而上学猖獗、唯心主义横行的情况下写成的,尤其难能可贵.”苏老还说,“作者是一位数学家,能在研讨数学的同时,写成这样的作品,同样是难能可贵的.”“纵横谈”,以清新独特的风格,简洁流畅的笔调,扎实丰富的内容吸引了广大读者;书中不少章节堪称优美动人的散文,情理交融,回味无穷,使人陶醉于美的享受之中.有些篇章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继“纵横谈”之后,王梓坤在《红旗》杂志、《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等报刊上发表科普文章数十篇,1985年他又出版了另一本书《科海泛舟》.这些著作也都对读者有很大影响.

买椟还珠新传文/陈雄 楚国的张氏家族和郑国的李氏家族,世代经商,是商场上的老对手,两大家族明争暗斗,各有胜负,都积累了相当的财富。 楚国的张氏家族传到张卫这一代,开始做珠宝生意,生意奇好。相比之下,郑国的李氏家族传到李之这一代,生意开始走下坡路。 李之决定放下面子,亲自到张卫的珠宝店去取经。 李之一进店,正好碰到老板张卫,与张卫寒暄了几句,他就开始打量这家装修十分精美的商店,他被橱窗里一个精美的盒子迷住了。 这个盒子真漂亮啊! 李之让店员把盒子拿给他看,他发现盒子用上等木兰精制而成,散发着一种非常独特的香味,这种香味刚闻时并不觉得有什么特殊,但时间稍长就能闻到持久的馥郁之香,可以想见,制作商肯定是用一种价值昂贵的香料把匣子熏了很长时间。再看盒子上面,别致地点缀着18颗珠宝、9朵玫瑰、3块翡翠,组成绝美的“心”形。 李之打开盒子,发现里面放着一颗珍珠。不过,成色非常一般。 李之问张卫:“这颗珍珠,怎么卖?” 张卫笑笑:“如果是李老板要,我就打8折,1万钱卖给你!” 李之凭着多年走南闯北经商的眼力,推测那颗珍珠最多值2000钱,也就是说那个盒子张卫要卖8000钱。盒子虽好,但也不值这么多钱啊。于是他跟张卫讨价还价:“珍珠我不要,我就要这个盒子,张兄能否1000钱卖给我?” 张卫一口回绝:“你把盒子买走了,我这珍珠就像脱了毛的鸡,不好看,怎么卖?” 但李之实在是太爱这个盒子了,他一咬牙,花了1万钱买下这颗珍珠。他拿走了盒子,但珍珠没还给张卫。大概他心里想:“张卫你够黑的了,凭什么要把珍珠还你啊?” 李之一走,张卫就对他的儿子吹上了:“儿啊,看到了吗?这已经是我靠盒子卖出的第1908颗珍珠了!” 儿子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这回连我们的老对手李之也上了套啊!” 张卫大笑:“督促包装部的车间主任,让工人加班加点生产盒子,争取年底前我们的公司在咸阳上市!” 但让张卫没想到的是,两个星期以后,楚国工商局找到张卫,指出其生产的珠宝盒子为仿冒产品,要全部没收。工商局工作人员拿出一个新盒子让张卫看,张卫看到这个盒子,不由大惊失色,这不就是他卖给李之的盒子吗?只是上面多了几行字:此包装已由李之独家申请专利,专利号:123456789,仿冒必究。 就这样,张卫的珍珠盒子停止生产,还赔了钱给李之。张卫的珠宝生意大大受挫,门庭冷落。 一个月后,张卫从《咸阳晚报》上看到,李之成立了一个广告文化传播公司,专门抢注商品,几乎是一夜之间成了郑国首富。 原来,先前各国的商家都没有商标注册意识,等到李之抢注了他们的商标,才想起和李之去交涉,李之就空手套白狼,将这些厂家的商标又高价转让给他们。李之抢注的商标有:“屈原牌啤酒”、“孟子牌书包”、“张仪牌润喉片”、“雎鸠牌鸟笼”、“子牙牌钓具”……被李之抢注商标的厂家对李之恨之入骨,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但是李之的抢注完全合法,商家也只能自认倒霉。 张卫看罢,叹息一声,马上叫来儿子,宣布自己的临时决定:“你明天就动身,火速到咸阳大学报到,学法律!” 买椟还珠新解文/张红灵买下木匣子,退还了里面装的珍珠。那位卖珠的楚人还未等买椟的郑人走远,就哈哈大笑起来:连珠比椟值钱都不知道,真是个大蠢货。那位买椟的郑人对楚人的笑骂充耳不闻,大步流星地走了。他此时心情好得很,因为如愿地买到了椟。可是谁都清楚,用买珠的钱只买了一个包装盒,得不偿失嘛。卖珠的楚人兜里揣着银子心里偷着乐,他想,要是再把宝珠卖了,就等于一颗宝珠卖两次,真的是太走运了。于是他把宝珠放在桌上吆喝起来,人们哄地就围上来,可瞧过一眼就走开了,说什么夜明珠?不就是一破玻璃球么,还想在大庭广众之下招摇撞,没门儿。楚人急忙辩解,可没人相信。夜明珠?有你这样卖夜明珠的么?连只盒子都没有,傻子才会信你这个玩意儿是夜明珠。楚人落荒而逃。而买椟郑人呢,他走到集市东头也卖起珠来。不到一个时辰,就卖出了十颗珠。哦,怪不得他刚才只要椟,原来他自己有宝珠?此言大错!他卖出去的根本不是什么宝珠,而是一文不值的玻璃珠!怎么会这样呢?原来珠没了那漂漂亮亮的盒子包装,它就不值钱;因为没人相信它是一颗珍珠。反之,将一颗玻璃球放在那只精美的包装盒里,它就成了一颗价值连城的夜明珠。因为大家都不怀疑,你能不信吗?于是,一切便在情理之中。所以为什么每年中秋月饼大战,比的不是月饼,而是装月饼的盒盒。制止过度包装文/边人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前不久联合发文,制止商品的过度包装。 何谓“过度包装”?古人有很好的例子。《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写道:“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重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这就是著名的“买椟还珠”成语的由来 。虽然,这个寓言式的故事是讥诮郑人的舍本逐末,但旧语新说,我们也不能不看到楚人的“过度包装”对郑人所产生的误导。 千年已过,“椟”之华贵,在我们今天的消费生活中被真实地放大,各类商品的过度包装令人眼花缭乱,其尤以中秋月饼为最。这个应时的吃食,在包装上花样迭出而登峰造极。“桂椒、珠玉、玫瑰、羽翠”,古人的这些包装之术,与今人之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了。 纸盒、木盒、铁盒,或金、或银、或铜,一层、两层、三层,总之,一块月饼几乎是“藏在深闺人莫识”,其包装已数倍于被包装物的价值。而这“包装”思想还在发展,“包装”手段还在延伸:配以洋酒,装以名茶,饰以古币,美以青瓷,一盒小小的月饼假以如此繁复,窒息了最为简单的吃的意义,使普通百姓只能“敬”而远之;而年年大量的“豪华月饼”身归何处?也实在难问其详。哀其不幸,我们还有贻笑珠椟颠倒的勇气吗? 制止过度包装,就从月饼开始!不仅仅是为节约物质资源和防止产生大量的环境次生危害,更为重要的是不让这个千年传承的美好食物染上别一重异味。毋庸讳言,一些月饼已让我们嗅出了“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味道。包装里放置豪室、华车之钥匙,使之“月饼”价格升至数十万元之巨,这已不是包装了,而是赤裸裸地送之以礼行之以贿。过度包装,已衍生为一块催生腐败的土壤! 制止过度包装,为节约型社会所需;制止过度包装,为廉洁型社会更需!!

楚雄陈西贝发表论文

建校近五十年来,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办学水平不断提升,文化教育和特色教育两个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为国家、省、市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社会认同度、美誉度明显提高。学校连续培养了市中考状元 ――史劲、李娟,清华大学研究生和博士毕业生―― 韩庆、韩文利等, 北京大学优秀学子――魏静、廖琼等7人。还培养了直接参加“神五”、“神六”航空航天飞船研制,为我国嫦娥工程等重大航天活动做出了骄人成绩的北京航空航天轨道控制中心主任―― 唐歌实;受到国家民委高度关注的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工艺研究所创建者―― 殷志鹏等。 特色教育方面,学校培养了国家女子排球队队员,“世界杯女子排球赛”、“世界女排锦标赛”、“奥运会女排比赛”冠军队员――巫丹(原我校82级学生);培养了国家女子柔道队队员,2000年“悉尼奥运会女子柔道78公斤级”冠军――唐琳(原我校91级学生);培养和输送了四川象棋队棋手、现中国象棋“国家大师” ――谢卓淼(原我校95级学生)。还有田径“亚洲女飞人” ――刘晓梅、乒乓球冠军陈西平、“超级女声”陈西贝等。她们为国家、为四川、为内江争了光,为体育和艺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内江七中更有优秀的领导班子,内江七中现任校长,谢锦玲 原内江二中副校长,执教19年来,一直担任重点班的语文教学及班主任工作,关爱学生,注重教书育人。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九五”重点项目《转型期中小学生个性、品德发展与教育》课题组的子课题《尊重平等教育与学生个性品德发展》的研究工作,并被课题组评为课题先进工作者。所撰写的德育论文5篇,分别荣获全国、市级一等奖。所教班级多次被评为市级文明班、优秀中队、先进团支部。本人也先后5次被评为全国、市级德育工作先进个人、优秀班主任、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团队工作支持者。业务能力强、熟悉高中、初中语文教学,所教历届毕业班学生参加中考及高考,语文成绩均名列市直、全市同类学校前茅。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能力,指导学生参加全国、省、市语文基础知识及作文大赛均获奖,本人也先后12次被全国、市级大赛组委会授予“优秀辅导教师”的光荣称号。 勇于教改,多次承担省、市级语文示范课教学,1996年代表内江市参加“四川省青年教师语文优质课竞赛”荣获一等奖。先后多次参加省、市教师技能大赛,分别荣获一等奖、优秀奖。教研能力强,现系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会员,于2001年被该学会评为全国优秀语文教师。独立撰写论文十多篇,分别荣获全国、省、市论文参评一等奖、二等奖,并在全国、省、市级刊物上发表,还参与了省、市级出版物的编写。积极参加省、市科研课题的研究,2001年荣获内江市人民政府第二届教学成果三等奖。由于教育教学成绩突出,1998年破格评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1999年被推荐为内江市青年骨干教师后备人选,2003年,被市教育局评为高中教育教学优秀学科教师,2003年,荣获内江市青年骨干教师的光荣称号!学校风景:

厦门大学陈雄发表的论文

黄鸣奋有关数字媒体艺术理论的研究是20世纪90年代中叶起步的。从那时以来,已经在该领域发表论文近百篇,出版著作7部,获得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项,省级人民政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副省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另获省级人民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该项目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其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在艺术领域应用的理论探索(1996-2000)1996年率先在全校开设“电脑艺术学”课程(2001年获福建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997年在《厦门大学学报》第4期发表论文《电脑艺术学刍议》,1998年又出版专著《电脑艺术学》(学林出版社)。这部书是国内该领域第一部专著。它系统考察了计算机与艺术之间相互渗透的意义,2000年获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3年获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为了弄清数字媒体艺术的来龙去脉,又将研究范围扩大到电影、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多种电子媒体与艺术的关系,出版了教材《电子艺术学》(科学出版社,1999)等成果。当时全国的同类研究甚少,学术界有许多人对数字媒体艺术不理解,甚至对其是否值得研究表示怀疑。虽然如此,黄鸣奋没有放弃自己对这一新生事物生命力的信心。其二,数码媒体艺术理论建构的推进(2000-2005)在这一阶段,数字媒体艺术理论研究列入了我国各级政府部门的社会科学规划,逐渐获得学术界的承认。以此为背景,黄鸣奋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超文本之兴:信息科技与文学变革》(2000-2002)、《因特网与艺术发展》(2003-2005),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网络媒体与艺术发展》,福建省社科基金项目《信息革命与我国文艺理论建设》(1998-2000)、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数码媒体与文艺学创新》(2003-2004)。他以传播学为参照系,系统分析了网络媒体的兴起对于传统艺术观念的冲击,出版了专著《比特挑战缪斯:网络与艺术》(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考察超文本、超媒体技术的艺术价值及理论意义,出版了专著《超文本诗学》(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2003年获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6年获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考察虚拟环境中人及智能体活动的艺术特性,出版了专著《数码戏剧学》(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从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角度阐述现阶段的网络艺术与19世纪以来包括电报艺术、传真艺术、电话艺术、慢扫描电视艺术等在内的电信艺术的联系,出版了专著《网络媒体与艺术发展》(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2005年获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对信息化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以计算机及网络为依托的新媒体艺术进行形态学分类,出版了专著《数码艺术学》(学林出版社,2004。2005年获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在研究生教学方面,黄鸣奋、秦俭、巫汉祥联合申报的《信息科技应用:艺术理论与教学实践创新》获福建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其三,追踪世界学术前沿与关注本国艺术产业并重(2005-)在这一阶段,出版专著《互联网艺术》(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除一般意义上的理论探索外,还加强了与数码媒体艺术有关的产业研究。2005年,黄鸣奋的《互联网与艺术产业》获准为教育部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该项目将关注点扩展到经济领域,计划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系统考察互联网对宏观意义上的艺术产业的运营、规范、管理、前景等问题。他已指导研究生完成硕士论文《厦门市动漫产业发展对策研究》,正指导研究生写作以“海峡两岸数字艺术产业比较研究”为题的博士论文。

厦门大学哲学系最牛教授:欧阳锋。

欧阳锋,男,博士,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

学习经历:

1.1982年毕业于湖南邵阳师专物理系;

2.199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哲学系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获硕士学位;

3.2006年于厦门大学获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4.1982年7月至1900年8月在湖南隆回六中等中学工作;

5.1993年9月至2004年8月,厦门大学宣传部、马列部工作;

6.2004年9月-至今,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系副主任。

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哲学、社会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和科学经济学等。

发表论文:

《可持续发展:中国走向未来的必由之路》,《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6/04)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思想渊源》,《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02)

《关于可持续发展的伦理思考》,《高校理论战线》(2000/11)

《无私利性规范的内涵、合理性和适用范围》,《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06)

《无私的探索、公有的财富——“科学社会学之父”默顿的生平与成就”》,《自然辩证法通讯》(2005/05)

《科学规范与科学中的交换——默顿学派对科学规范论的丰富与发展》,《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7/01)

《“看不见的手”与科学的繁荣》,《自然辩证法通讯》(2007/02)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是厦门大学的二级教学单位,其源头可追溯至厦门大学创立时期开办的“化学”课;1923年,厦门大学化学系成立,为厦门大学初创时期首批建立的理学系科之一;1991年,厦门大学以化学系为基础组建化学化工学院。截至2016年2月,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共设有化学系、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系、化学生物学系3个系,开办有4个本科专业;拥有1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4个二级学科具有硕士、博士授权资格,建有2个博士后流动站;有在职教职工334人,中国科学院院士9人,各类在校生2424人。[1]

科学研究取得了一批具有重要影响的成果,在Science发表论文4篇,Nature发表论文1篇,在Science、Nature、Cell刊物及子刊共发表论文74篇,居全国高校化学学科前列。2019年学院到位科研经费再创新高,总到位经费23614万元,其中纵向到位经费21540万元,横向到位经费2074万元。学院连续10年到位科研经费逾亿元,连续6年到位科研经费逾两亿元。 “能源材料化学协同创新中心(iChEM)”于2014年底成功通过国家“2011计划”认定,协同创新指数(Nature,2015)在所有国家级中心中排名前列。“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已连续5次(25年)在国家科技部组织的评估中获评“优秀”。_学院注重依托基础研究优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开展应用研究。“醇醚酯化工清洁生产国家工程实验室”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产学研合作项目;“谱学分析与仪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15年顺利通过教育部验收;“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源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于2015年获国家发改委批准设立,已完成多项重要技术产业转化;“纳米材料制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于2017年获国家发改委批复建设;大力促成“石墨烯工业与产业研究院”落户厦门大学;学院还积极参与建设“化学与精细化工广东省实验室”;学院作为主体参加“中国福建能源材料科学与技术创新实验室”建设,于2019年获得授牌,成为福建省首批创新实验室之一。 学院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立足自身优势,充分利用多方面优质资源,深入开展对外学术交流、国际合作。目前,学院已经逐步形成一个以世界一流学科为导向、以化学学科传统优势为核心,化学与化工一体化发展的良好态势。学院将以饱满的激情、豪迈的步伐,朝着建设“国际一流的化学学科,国内知名的化工学科,国际知名的化学化工学科教育科研机构”的奋斗目标迈进。2022-08-08 06:15:31芝士问答查看原文

楚雄论文发表

1、论文应具有较高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创新性,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和社会效益;2、论文应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内容要求结构清晰、逻辑严密、语言通俗易懂;3、论文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不得抄袭、剽窃他人成果;4、论文应符合期刊的稿件要求,并遵守期刊的编辑规范;5、论文应具有较高的可复现性,应提供可验证的实验数据或计算结果;6、论文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应提供可实施的设计方案或技术方法;7、论文应具有较强的可推广性,应提供可推广的经验总结或技术指导;8、论文应具有较强的可比性,应提供可比较的实验结果或技术指标。

我是玉溪师院毕业的,我觉得还是玉溪好,谁说曲靖天气好,玉溪好,玉溪是国家园林生态城市。我家都安在玉溪了,很喜欢玉溪

要看你报什么专业的。曲靖师院教育类专业很不错的,但是取分较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把握较大。曲靖玉溪两所学校都不错,只不过玉溪天气较热,曲靖相对来说气候怡人些,楚雄么是最近几年才改为师范类的。你自己斟酌哈。

(一)预防为主保健康楚雄州成立之初,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当时经济、医疗条件所限,各种传染病肆虐。天花、麻疹、疟疾、白喉、百日咳、伤寒、性病、麻风病、肺结核、地甲病等在全州广泛流行。50年来,经过全州广大卫生防疫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不仅消灭了天花,控制了鼠疫,其他传染病也得到有效控制,发病率大幅度下降。1、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以及重点疾病重点防治,重点地区重点预防,重点人群重点保护的原则,认真落实各项传染病防控措施,全州急性传染病总发病率大幅度下降。由1958年3661.32/10万降至1997年276.71/10万(较1958年下降了92.44%),至2007年154.97/10万(较1997年下降了43.99%),全州传染病发病率保持了连续4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好成绩。Ø 2007年与1997年相比较,流脑发病率下降100%、炭疽下降94.44%、麻疹下降88.43%、疟疾下降70.64%、腥红热下降66.67%、痢疾下降63.28%、病毒性肝炎下降23%。2002年以来全州连续5年未发生霍乱疫情。2、计划免疫工作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接种率和接种质量不断提高,计划免疫针对疾病发病率逐年下降并得到有效控制。1988年、1990年、1995年分别实现了国家规定的省、县、乡为单位达85%的儿童免疫目标,州防疫站和10县市防疫站均被省政府授予“计划免疫达标做出显著贡献”的荣誉称号。“四苗”接种率由1989年的90%上升到2007年95%以上,计划免疫针对疾病发病率明显下降,从1989年至今我州无脊髓灰质炎病例发生,1995年和1997年以后无白喉和百日咳病例发生;2007年与1997年相比,麻疹发病率下降88.32%,流脑下降100%,乙脑死亡率下降了100%。同时,国家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管理的疫苗品种在逐步增多,由2002年以前的“四苗防六病”增加到2007年的“七苗防九病”,即卡介苗,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乙型肝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苗和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2004年—2007年,州疾控中心根据疫情态势,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各种二类疫苗预防接种共计68万人次,进一步建立和巩固了有效免疫屏障。计划免疫工作的全面有效实施和二类疫苗的推广使用,为提高我州人口特别是少年儿童的健康素质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3、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英文缩写为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感染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性疾病,自1981年美国首先报告第一例艾滋病例以来,现已波及世界各国,且传播速度迅速。我国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人数居亚洲第二位。我省是全国艾滋病的重疫区。楚雄州防疫站自1991年开展HIV常规监测工作,主要以吸毒人群、性乱人群、特殊行业服务员、劳教者、献血人员、输入血液及血制品者等12类重点人群为监测对象。1995年我州首次发现HIV感染者,1996年至今采取常规监测与哨点监测相结合的方式,2001年首次在孕产妇中检出HIV感染者。1991年至2007年的17年间,全州共监测各类人群近25万人次,并对检测出的HIV病毒感染者进行告知、访视、建档、管理和干预,对符合国家抗病毒治疗项目要求的HIV病毒感染者进行转诊和免费抗病毒治疗。通过多部门的协作和社会的广泛参与,全民艾滋病宣传取得明显成效,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城市人群达92.16%、农村人群达58.6%;医务人员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100%,在校学生防治艾滋病和无偿献血知识知晓率达93.16%;新入学的高中阶段学生预防艾滋病、性病知识知晓率达98%、无偿献血知识知晓率达90%;娱乐场所高危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85.9%;广大人民群众对艾滋病的危害和防治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自觉防治艾滋病的意识逐渐形成。4、结核病是一种古老的慢性传染病。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宣布“全球结核病处于紧急状态”,将结核病例为重点控制传染病之一。我国是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仅次于印度而居世界第二位。2000年12月21日,国务院向世界宣布中国履行遏制结核病流行的国际诺言,下发了《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01-2010年)》并实施了一系列国家与国际合作的结核病控制项目。1998年至2002年,我州牟定县实施了“云南省加强与促进结核病控制项目”和“卫生部结核病控制项目”,发现和治疗管理结核病人183例;2000年8月省、州、市防疫站和乡卫生院的有关医生组成的结核病联合调查组对楚雄市大过口乡16023人进行了结核病普查登记和线索调查,并对发现的140例结核病人进行了治疗和管理;从2002年起,楚雄州利用世界银行贷款/英国赠款和日本政府无偿援助(卫X项目)、全球基金结核病控制项目(第一轮、第四轮)、中央财政、中央转移支付等项目资金在全州广泛开展结核病防治工作,项目的实施及项目资金的相互补充,使我州结核病防治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截止2004年4月,楚雄州10县市均启动卫X项目,DOTS策略以县为单位覆盖率达100%,提前达到项目要求。2004年至2007年项目实施期间,州疾控中心开展结核病防治和项目管理业务培训共14期706人,通过加强对基层的培训,提高我州结防人员的专业水平,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经过2002-2007年结核病控制项目的实施,发现和治愈了大量的肺结核病人,促进了楚雄州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5、麻风病在建州初期流行甚广,每个乡镇都有病例报告,经过多年的普查、普治,尤其了联合化疗的实施,使发病率从1958年到1997年下降了92%, 2007年较1997又下降了48%,而且麻风病治疗率、规则服药率、监测管理率都达到100%,全州共有13个麻风院(村),由政府提供生活、住房、医疗保障。全州的麻风病防治工作多次接受国际卫生组织、卫生部的检查,并得到高度评价和赞扬,州防疫站被卫生部授予“麻风病防治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07年,意大利麻风防治协会项目官员再次对元谋、禄丰两个AIFO项目县及楚雄州疾控中心麻防工作进行了督导检查,并对我州麻风病防治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6、克山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地方性心肌病,又称楚心病。自1960年在楚雄市吕合地区发现以来,已有40多年的流行史,楚雄州克山病病区分布广、病情重、死亡率高,是全国克山病历史重病区之一。通过长期研究和实践,1977年楚雄州将口服亚硒酸钠预防克山病措施在全州范围内推广,至1997年,全州累积预防服硒人数为139万人,全州克山病发病率由1974年的21.59/10万下降到1997年的2.0/10万。通过预防服药及各种综合防治措施的落实,2007年全州口服亚硒酸钠人数较1997年下降了59.5%;通过对部级、省、州、县级克山病监测点共5个县的克山病监测,克山病检出率逐年下降,2007年检出率明显低于1997年,部分县未检出。完成了《楚雄州克山病5年病情动态转归监测研究》,获得省卫生厅科教协会三等奖。7、1991年以来,在我州的大姚、禄丰、牟定、楚雄、南华、永仁等县连续发生了云南不明原因猝死(曾用名云南暴发性病毒性心肌炎,云南暴发性地方性心肌炎, 云南暴发性心肌炎,云南不明原因心源性猝死)。疫情呈点状暴发流行,突然发病,突然死亡,发病率和死亡率之高,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重视。连续几年来,州疾控中心积极组织相关技术人员配合国家疾控中心和省地方病防治所对疫点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疫点环境消杀处理及综合防治进行指导。经国家、省、州县各部门共同努力,在监测防治工作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1997年完成《楚雄地区急性心肌炎爆发流行病因筛选研究》课题,2007年完成了《云南不明原因心源性猝死与克山病异同性研究》课题,并获得了州科技进步三等奖。8、地方性甲状腺肿于1978年首次开展疫情调查,查出患者14263人,经加大防治力度,通过食盐家碘、改水、预防服药等措施,到1994年底,10县市均达到国家基本控制标准。1997年全州共设立11个碘盐监测点,共监测盐样8825份,合格7925份,合格率为89.8%。共投服碘油胶丸41200人份。对元谋、武定抽样监测成人甲肿率0.21%,对楚雄市学生进行甲状腺检查甲肿率4.46%。完成了《碘硒双补防治地方性甲状腺肿的研究》,获得了州科技进步一等奖。近10年来,经过各级政府部门及疾控部门不懈努力,碘缺乏病的防治工作取得可喜的成绩。2007年完成居民食用碘盐监测2962份,非碘盐率为0.20%,碘盐覆盖率99.80%,碘盐合格率98.14%,合格碘盐食用率97.94%。8—10岁学生甲肿率为0.33%,学生及家庭主妇问卷调查及格率较1997年有较大幅度的提高。9、楚雄州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始于1956年,通过在全州范围内摸底调查确定楚雄市和禄丰县为血吸虫病流行区。经过多年的群防群治,有发病的禄丰县、楚雄市先后与1985年、1986年达到国家基本消灭标准,转为监测管理阶段。1986年以后两县未发现新发血吸虫病例,1993年我州达到血吸虫传播阻断标准,至今每年坚持查螺、灭螺、查病、治病,未发现阳性钉螺、新感病人及新感病畜,现存的10例晚期血吸虫病人已不具传染性。(二)新发传染病预防与控制1、SARS防制:2002 年11 月,我国广东省发现并报告首例非典型肺炎,这种不明原因的传染性疾病迅速向北京、香港及其它地区传播。根据全国疫情态势及楚雄州非典型肺炎防制预案的要求,楚雄州疾控中心从2003年4月23日起安排专人24小时疫情值班,调整加强了灾情疫情应急队,制定职责和工作流程,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有效地阻止了非典型肺炎在我州的发生。一是购买和贮存15万元的消杀灭药品、器械和个人防护装备;二是积极开展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和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了公众的卫生防护意识;三是派出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公共场所、学校等开展预防非典型肺炎的防治及消杀灭工作;四是制定了《楚雄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非典型肺炎防制预案》,进一步明确了组织机构、防制措施、诊断依据、疫情现场处理步骤、疫情报告系统程序等;五是全州疾控机构开展疫情监测上报,采取在进入州内所有交通要道设卡监测,对进入楚雄人员(返乡学生、民工等)全部进行健康登记,对宾馆、旅店入住人员测量体温,对公共场所实行预防性消毒等措施;六是州卫生局组织开展较大规模的实战演练,有效地提高了应急处置队伍的处置能力。2003年楚雄州防治SARS工作先后接受了国家卫生部、省政府、省卫生厅等领导和专家的检查与督导并得到了一致好评。2、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防制:2005年11月,东南亚、欧洲相继发生了禽类禽流感流行和发现病例。根据疫情态势,州疾控中心加强了禽流感应急准备工作,组织应急队员及有关医务人员进行了多次业务培训,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在楚雄市富民镇荷花村发生禽流感疫情时于第一时间派出业务人员配合农业部门对可疑疫点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消毒处理,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监测。同时配合州卫生局对全州卫生院院长进行禽流感防治知识的培训,保证疫情信息网络畅通,按规范的程序和要求上报疫情,通过各项措施的落实,我州未发生人感染禽流感病例。目前此项工作转为监测阶段。(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作为我州疾病预防控制的专门机构,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各种传染病以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确保我州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州疾控中心特别注重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设,逐步建立健全疫情控制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指挥体系和工作机制,确保一旦出现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能快速、有效地做出应急反应。一是建立健全疾控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全州疾控机构均成立有疫情管理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领导小组、专家组、后勤保障组以及应急处置队,共有应急队员300余人;二是坚持执行24小时疫情和突发事件值班制度;三是完善应急处置个人防护装备及消杀灭药品器械的储备、管理和保障。2007年,州疾控中心按照二、三级防护标准配备了60套个人防护装备,新购置了10套卫生监测应急处置防护装备,储备消杀灭药品和器械,总价值超过10万元,做到严格管理,落实专人定期检查更换,确保后勤保障供应及时有效。四是加强了疫情监测管理,进一步健全疫情报告网络,完善疫情报告制度,提高疫情报告质量。多年来,州、县疾控机构坚持疫情就是命令,疫区就是战场,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成功扑灭和处置了多次重大传染病爆发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如:1995年武定县6.5级强烈地震、2003年大姚县两次强烈地震、2003年滇中铜冶炼厂职业中毒事件、1994年—2001年武定县和元谋县的历次霍乱爆发流行、2005年楚雄市富民镇荷花村禽流感疫情、2006年牟定县狂犬病疫情等,最大限度的将疫情和损失控制到最小范围和最低限度,有效地保证了彝州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促进了彝州经济的又快又好发展。(四)卫生信息网络建设:为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卫生防疫信息数据库,落实覆盖从乡、县、州、省到国家卫生部的快速、准确、全面的疫情报告制度,在中央财政的支持下,2001年省疾控中心统一配发15台计算机(州级5台,每县(市)1台),省、州、县(市)卫生防疫站采用ISDN方式相互联接完成数据传递工作,州、县(市)疾控中心共12名疫情管理人员参加了省疾控中心的培训学习,并于7月1日起正式实行疫情及突发公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结束了长期从邮局寄送传染病疫情报告资料的历史。6年来,全州疫情信息网络直报系统不断升级改版,至2007年底,全州州、县、乡、村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以及州、县、乡三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网络直报系统已经健全完善,并在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五)五大卫生监测与检验:2002年以前,州防疫站承担着全州五大卫生监督监测工作任务,五大卫生工作从一般道德规范管理纳入法制管理轨道,全州五大卫生工作质量不断提高。随着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全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推进,2002年12月20日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建成立后,更加重视并大力加强了五大卫生监测检测工作,全州疾控机构进一步都加强了实验室软、硬件建设,并全面推进实验室计量认证和质量控制管理工作,努力使各级疾控中心监测检测能力达到国家基本要求,及时为处置重大疫情、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准确可靠的检验数据,同时也为卫生行政执法提供科学的依据。(六)科研培训和指导服务基层:1997年至今,州疾控中心有科研成果19项,其中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省卫生厅科技协会三等奖3项,州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0项;在州级以上医学刊物发表的科技论文共201篇,其中国家级刊物发表96篇,省部级90篇,地州级15篇。2004-2007年州疾控中心共派出279人次参加省级以上学习培训175个班次;组织举办各类培训班76个,免费培训基层业务技术人员3465人次;2007年共派出525人次到基层指导并参与各项业务工作2974天次。

雄安发表论文

一、天津市职业大学教务处登录入口 天津市职业大学 教务处登录入口为 ,学生可以复制该网址到浏览器地址进入登录页面。 二、天津市职业大学简介 天津职业大学始建于1978年,前身为 南开大学 第二分校、 天津大学 化工分校,是全国最早举办职业教育的高等职业院校之一,也是天津市办学规模最大的一所综合性高职院校。学校为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单位,是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天津市滨海新区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坚持“服务为本,应用为根,质量立身,卓尔不群”的办学理念,秉承“育德育能,力实力新”的校训,发扬“勤奋、求实、团结、创新”的校风,立足天津、面向全国,积极投身于国家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努力办好国内领先、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 天津职业大学目前为“一校两区”办学格局,分主校区和海河园校区,建成建筑面积约44.54万平方米。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已达3.07亿元(生均 1.8万元)。图书馆藏书83.1万册,中外文期刊资料1300余种,中外文数据库79个,资源总量约26T。 天津职业大学下设10个学院和3个教学部。积极探索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与 天津科技大学 、 天津商业大学 、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联合开设6个本科专业,培养应用型、高端技能型人才。现有在校生1.7万人,其中专科生16000余人,应用型本科生900余人。自建校以来共培养毕业生110000余名,为天津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天津职业大学拥有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956人(其中,专任教师579人,正高职称69人),拥有国家级优秀专业教学团队2个、天津市优秀专业教学团队1个,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支计划教学名师、国家教学名师1人,天津市教学名师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国家级技能大师1人,国家级烹饪大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技术能手6人,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1个,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影响力提名人物1人,天津市技术能手12人,全国黄炎培杰出教师4人,全国师德标兵、天津市德业双馨十佳教师1人,天津市突出贡献技师1人。1名教师两破世界吉尼斯记录。 天津职业大学坚持教学立校,教学建设成绩斐然。主持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天津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0项、二等奖14项。由我校教师主编的40种教材入选“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建设。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和全国职业院校养老服务类、装备制造类、旅游类示范专业单位,拥有中央财支持重点建设专业10个、央财支持实训建设项目4个、天津市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25个,国家精品课程14门(其中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3门)。眼视光技术、酒店管理、包装技术与设计等3个专业获批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立项。 天津职业大学坚持科研强校,科研工作成果丰硕。“十二五”以来,建有全国职业院校增材制造技术应用中心、天津市包装生产线技术工程中心、天津市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学生科技创业服务平台等多个科技研发平台,拥有应用技术研究中心11个、协同创新中心4个,校企研发中心、校校基础研究基地若干个。教师获得各类纵向课题立项464项(其中省部级以上项目立项188项),横向课题立项164项(其中横向科研经费引进5000余万元)。学校自2009年起一直是天津市专利试点单位,专利授权1205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45项),2017年专利授权数位居天津市所有高校第4名。教师在重要期刊发表论文861篇,人均发表核心期刊论文数位居全国高职院校前列。 天津职业大学坚持服务兴校,主动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先后建设“雄安新区培训基地”、“西南培训中心”、“应用技术研发中心(西南)”、“蓟州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等,与政府、行业企业开展师资、职业技能培训和应用技术开发等多种合作;承担教育部任务定点帮扶云南红河、新疆和田职业院校,筹建天津职业大学威县分校等精准扶贫工作,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师资培训、科研开发等方面帮扶成效显著。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十二五”以来完成各类社会培训16.8万余人次,各级各类鉴定5.2万人次,承担天津市“职业培训包”项目97个培训包的开发任务。 天津职业大学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天津空港经济区 建立区校企理事会,政校行企多方联动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多方面开展深度合作。联合天津市民政局、福老基金会等养老机构,创新老年服务与管理等专业试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汽车专业教育集团等4个专业型职教集团,引企入校,林肯、百胜等世界五百强企业在校内建设技术培训中心,在校外建设实训基地,创新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参与滨海新区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建设,服务高端装备制造业。 天津职业大学充分利用区域与自身优势,深化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法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韩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地区有关院校建立友好校际关系,进行合作办学、师资培训和留学生教育。 天津职业大学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深化教育,形成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健康生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责任担当”六大核心素养的学生素质教育体系。通过构建“四三”工作模式,培育“新职百工”,打造******又红又专、既专且博的新工匠。近三年学生在“挑战杯”、“彩虹人生”大赛中获得国家级二等奖1项,天津市特等奖1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2项,2016、2017年学生获全国高职学生“劲牌阳光奖学金”特别奖。学生在国际、全国和天津市各级各类职业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十二五”以来,共获国际比赛奖4项(其中一等奖1项)、国家级竞赛奖175项(其中一等奖70项)、省部级竞赛奖811项(其中一等奖175项)。学校学生就业质量不断提高,平均就业率达97%,始终保持在天津市高校前列。 天津职业大学全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将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内修文化内涵、外树品牌形象,构建“天职小厨”融媒体平台,打造“天职工匠”“天职记忆”“天职循墨”文化系列,形成了鲜明的、具有“天职”特质的品牌文化。 天津职业大学全面贯彻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的方针,以校级领导班子全职化改革试点工作为契机,全面推进学校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大力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改革攻坚,切实提升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与水平。 天津职业大学办学成绩显著。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首届“黄炎培优秀学校奖”、“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全国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 天津市职业大学专业排名,特色重点专业有哪些 ;

谈地方特色会展产业助力区域经济发展论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谈地方特色会展产业助力区域经济发展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摘 要 : 当前地方特色会展整体呈现稳中有进的发展趋势,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发挥了显著作用,但其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如社会会展经济意识低、会展质量有待提高、会展产业区域结构发展失衡等,尤其是在相对不发达的地区。探究不同地区、不同地域特色的会展行业发展,根据地域的实际情况调整制定会展业的发展计划、提高展会的质量水平,对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非常重要。本文主要研究地方特色会展展业,以渝东北地区会展产业、合肥市会展产业为例进行案例分析,对地域制约会展产业发展的问题与挑战进行分析,并提出培养高端人才、加强全社会会展经济意识和政府严格管控会展政策三方面的战略与对策,突出地方会展产业特色,提高会展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关键词 :特色会展;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会展品牌;路径优化;

2021年3月5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出“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战略,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合理规划展馆布局,发展会展业,各省级地区纷纷加快大力投入建设会展场馆,制定切合实际有意义的会展主题,加大对会展及相关产业的投入,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会展场所,促进地方特色会展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助力拉动区域经济高速发展。但由于社会会展经济意识低、政府轻视会展行业的政策实施等,会展的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和困扰:场馆的数量虽然增多,但是场馆面积小、会展质量不高,且会展区域结构发展极为不平衡和不协调;区域性中高端人才不多,缺乏创新创业科技能力;全社会会展经济意识低,不善于抓住时机高质量高效率发展会展,在树立会展品牌方面仍需提升改进。诚然,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认为根据地区区域实际情况结合地方案例,构建地方性特色会展产业高质量、高效率助力区域经济发展显得十分有意义,并提出提高中高端人才培养、提高全社会会展经济意识、树立会展品牌等会展发展战略与对策。

1、文献综述

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对会展经济以及会展经济对地方地区城市发展及经济增长发展作出相关的研究。李毅超(2005)认为会展场馆作为会展经济的基础,以优质的服务体系和完善多功能的配套设施为支撑点,通过各种会议和展览的举办,吸引大量参展商和观众,在获得直接经济效益的同时刺激城市发展[1]。会展经济对城市发展及经济增长的研究方面,赵驹(2008)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计算并分析重庆市会展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并提出可以通过物流体系的发展、专业人才的培养、物流技术的创新、法律法规的完善,加快重庆市与国际接轨的进程[2]。叶彬(2017)通过分析渝东北地区发展的政策、资源、区位优势和区域经济欠发达、硬件设施薄弱、专业人才缺失、市场化明显欠缺等挑战,提出了加速区域经济发展、完善软硬件设施、加强专业人才培养等发展措施[3]。胡亚涛(2013)运用灰色关联理论计算各关联产业与会展业的关联度,从会展基础设施、会展品牌、会展项目等方面分析了重庆市会展经济发展现状,在发挥联动效应带动关联产业发展与提升城市形象、增强经济发展吸引力与提供技术信息、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与改善贸易结构、扩大贸易规模等会展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四个途径基础上再提出结合产业集群、增长极等相关理论为重庆市会展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对策[4]。综上所述,目前已有许多学者对会展业的经济发展略有研究,分析会展行业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与挑战,并提出可改进的战略与对策。但在地方性区域性上的研究还有欠缺,目前就我国来说,区域结构不均衡,不同地方的特色产业研究凸显还不明显,但不同地区又具有相对新颖的特色,地方特色会展产业的发展将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本文将对此进行相关研究。

2、地方区域阻碍特色会展发展存在的问题

2.1人才培养分布不均衡且相对落后

伴随进入高质量、高经济发展的21世纪,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提出了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大力推进人才的培养,特别是中高端人才的培养。据2020年猎聘大数据研究院推出的《2020上半年中高端人才就业大数据报告》,许多工作者选择留在当地就业,但对于一线城市的高速发展,企业数目持续增加,对于高端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从而加剧了地方性人才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从中高端人才需求TOP20城市来看,上海、北京位居前两位,新增高端人才需求占比分别为11.96%、11.71%[5]。重庆市人才培养相对落后,一些会展院校在培养人才方面完全脱离市场,专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课程设计不清晰,培养技能欠缺专业性与细化性,甚至以偏概全。

2.2会展经济意识薄弱,品牌性不高

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限制,以及文化差异、思想开放程度等不同,不同地区存在差异。然而会展行业又是近年来刚起步的新兴产业,许多企业和民众对会展行业缺乏清晰的认识,不善于利用会展获取信息、抓住时机、推销商品、展现形象、促进稳定长期合作,这不仅阻碍了企业自身的发展,也阻碍了会展产业的相关发展。另外民众对会展产业的经济意识也较低、参与度低,且会展的举办主题相对复杂混乱,偏离了举办会展的真正意义。据调查,合肥市曾举办过一些销售类型的展会,虽然能满足老百姓的需求,但实际上忽略了发展会展产业的实际意义。会展经济拉动发展不仅取决于企业利用资源发展举办展会,呈现出效果最大化的原则,同时也需要全社会会展经济意识的提高。“中国合肥苗木花卉展”“中国国际微商大会”等体现合肥地方特色的品牌会展虽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是相对比于青岛的“啤酒节”、厦门的“台交会”等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会展仍有较大的差距[6]。

2.3地方政府制定的相关政策轻视会展产业的发展

成功的会展行业不仅依靠于科技人才的培养、地理自然条件充裕、交通便利与发达,对于政府出台相关政策的管控也是必不可少的。本文以海南省海口市会展业为例,海口市是海南省唯一的特大城市,地势平缓、气候温暖宜人,是经济、文化、科技交流的交通枢纽,也是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支点城市,发展会展行业具有良好的条件。但同时,据2019年海南省会展业状况调研报告显示,在海口市快速发展且不断壮大的会展行业中,还存在不少因政府轻视政策审查的相关问题:会展的举办缺乏明确的目标,组织管理模式混乱且落后;会展市场秩序混乱,会展举办的门槛过低,会展呈现效果差,市场上过多展会鱼目混珠,甚至造成“泡沫”现象;会展主题偏离实际意义,混乱复杂;展览场所展馆基础设施不完善、功能单一、面积小,场馆服务管理水平低等问题,都与政府轻视会展行业相关政策有关,导致市场上的展商随性发展举办展会,严重制约了会展行业的高质量持续健康发展。

3、地方特色会展产业助力经济发展的路径与对策

3.1提高对中高端会展人才的培养

为了培养高新技术、创新创业的高素质、高质量人才,打造国际高端人才聚集区和人才特区,部分地区可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参考河北雄安新区发布的《关于加快聚集支撑疏解创新创业人才的实施方案》,其中出台多项措施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第一,大力引进高层次新人才。新区提出在2021年全面启动“雄才计划”一揽子工程,大力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加大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两院院士、相关产业领军人物、创新团队引进力度。利用高层次人才团队致力打造新一批高层次人才,加强人才聚集平台建设,布局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一批国家级平台,不断壮大地区的高质量、高素质人才,打造全球人才创新聚集地;第二,政府加大人才培养扶持力度。加大政府对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专业人才的工作补贴、物质奖励、重点科研项目资助力度,使地区人才引进具有竞争力和吸引力;第三,健全人才服务体系。各个地区均可搭建人才智慧服务平台,对各个实验室、各个项目健全完善人才“一键式、一站式、一条龙”全程服务制度,对各类高层次人才提供“保姆式”优质高效服务。引进先进的功能设施,探索采取多种形式鼓励企业引进外国专家,留住高层次人才[7]。

3.2加强全社会会展经济意识,树立会展品牌

加强会展经济意识,不仅要加强企业商家对会展运营的经济意识,还要加强普通市民对会展参与度的意识。企业商家应该灵活运用会展信息,巧妙抓住市场的机会,积极推销商品,展现良好的形象。对会展行业要进行深入清晰的理解,结合当地的具体实际情况,对展会的举办树立明确的主题目标,在展馆中引进多功能基础设施,完善场馆的服务体系,做到呈现会展效果最大化原则。这不仅能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而且更能促进会展经济的`发展。当然仅加强企业商家的会展经济意识也是徒劳无功的,还需要加强普通百姓对会展行业发展的认识与了解,达到加强全社会会展经济的意识。市民要在深层面理解认识会展经济,不能以偏概全,切忌盲目跟风参加会展,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实际需求,有效选择适合自身需求的展会参加。加强会展经济意识,提高参与度,有效选择,尽可能地满足自身的需求,政府在策划展业发展时,应该结合当地的综合实力、地域发展,客观全面地分析,计划出适合当地发展的会展策划书,结合当地的优势,创建自己独特新颖的会展品牌。品牌展会不能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而要在参展商数量、服务质量、参展效果等方面逐步积累,稳步增长。

3.3政府严格管理会展产业发展

为了促进地方特点产业的发展,拉动助力区域的经济发展。一个成功的会展行业,需要社会提升人才培养的意识,使低、中端人才向高端人才发展;企业商家要树立品牌会展,呈现会展举办效果的最大化,普通市民要结合自身需求提高会展经济意识、提高参与度等,这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严格管控,严格要求每一条制度的施行。针对市场上展馆面积小、主题混乱、质量不高、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等鱼目混珠的会展,政府应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地区政府应当在深入理解发展会展业所需要具备条件的基础上,制定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会展业发展规划,避免盲目追求数量、盲目发展的局面,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制定并提高一系列展会质量标准化的相关制度,以达到提高展会质量的效果。当相关职能部门提高展会的质量标准,展会的质量也会随之上升,促进展会经济的质量和数量的增长,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突出地方性特色会展产业的发展,促进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

4、参考文献

[1]李毅超.廊坊市会展经济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5.

[2]赵驹,胡亚涛.基于产业关联理论的会展业效应-以重庆市为例[J].财经科学,2012(12):73-79.

[3]叶彬.渝东北地区特色会展业发展研究[J].工业经济论坛,2017,04(04):78-83.

[4]胡亚涛.重庆市会展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13.

[5]张扣,蒋晓阳,胡书凝,陈国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会展业创新发展驱动力及提升路径研究[J].商展经济,2020(11):16-18.

[6]侯祝松.合肥市会展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9.

[7]陈国庆,方子强,古月,华艺嘉.创新驱动会展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研究[J].商展经济,2020(08):10-12.

12 月 16 日,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举办的第三届国际汽车智能共享出行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李骏,发表以加速自动驾驶商业化示范应用为主题的演讲。

他认为,当前中国智能共享出行已有很大发展,但仍缺少顶层设计,需要有系统工程的组织。李骏指出,顶层设计应该在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慧汽车三方面,融合智能化地发展,这就是“3S”。

当前,3S 融合一体化是在国际上率先系统地解决城市、交通、汽车融合发展战略的路线图。

作为 SC(智慧城市),它为智能共享出行提供自动驾驶城市出行数据和实时动态交通场景;作为 ST,要实现动态交通场景的数字化实时管控;作为 SV 要为城市未来智能共享出行提供车端和车外的信息融合,以弥补单车智能的缺陷。

李骏表示,上述顶层设计和理念,他已带领团队在雄安成功实践。

雄安尝试用10%-15%的车辆比例来做一种需求响应式的城市公交,这种不定交通线路的微公交智能车辆,是国内一个创举。

除此之外,在SV(智慧汽车)这个层面上,雄安还提出“少用车、易用车”,实现了私家车只有10%,其他比例的车都均匀地分配到3S的融合发展。

在SC(智慧城市)层面,他们尝试把社区的设计与智能共享出行汽车的道路设计联系在一起,按照生活来布置公共服务基础设施。

至于ST(智慧交通),雄安则建立了基于客户流分析的运营、调度、管理系统。

以下为演讲实录: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首先我以中国汽车工程协会理事长的名义祝贺第三届国际汽车智能共享出行大会的召开,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中国智能共享出行创新发展需要顶层设计”。

2019年我曾在花都大会上做了一个报告叫做“面向2035年的智慧城市智慧共享汽车系统工程”。两年过去了,我们看到了智能共享出行的发展,还是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还是缺少顶层设计,还是需要有系统工程的组织。今天我想就这样的一个话题,给大家做这个报告。

第一个是智能共享出行的挑战和创新,首先智能共享出行的挑战来源于我们国家城市交通的现状,这种挑战是什么呢,我们智能共享出行的愿景,我认为有五个:第一是出行距离要更远;第二出行时间要更短;第三出行方式要多样化;第四是出行时间要掌控;第五是出行要轻松愉快。

但是现实是什么样的呢?现实是大量的时间都浪费在了拥堵或者寻找车位,出行难,出行时间无保障,出行拥堵,感受差,因此作为顶层设计,我提出要进行量化研究。

这里给出了一个城市出行指数。在这个指数中,我们最关注“拥堵时间”和“城市半径”。因此,按照城市出行指数的概念。目前城市交通质量还无法满足城市扩张速度和居民共享出行的愿景。右边的图可以看到,我们用这个指数来衡量,新加坡的指数基本上是1.0,像我们国家很多城市的指数都在0.5以下,所以在这样一个情况下,那么我们如何去实施智能共享出行呢?

首先,我们需要分析我们的问题在哪儿,我们的问题就是国家城市交通的现状,它出现了相对于未来智能交通共享出行发展的长尾效应。这种场尾效应表现在左边的图,这种现象表现为共享里程不再迅速增加了,甚至下降了,车辆智能化停滞不前,表现上看有一些数字还在增长,但是不能提升城市的出行效率。

大家对于智能化的盼望和热情非常高,实际智能网联汽车的自动驾驶目前的发展是长尾效应的表现,解决的措施是什么呢?解决措施是,需要完善系统的顶层设计,要使智能出行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上次我们也在广州的花都大会上介绍过,中国工程院就这个问题进入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这个研究需要把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和智能共享出行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给研究好。顶层设计就是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一些研究,得出的结论: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慧汽车融合智能化地发展,这就是“3S”。

这张图当中,我们有许多中国最著名的单位都参加了这个研究,这个研究是中国从2018年一直持续到今年。那么整个研究的历程是我们在2018年开展了“面向2035智慧城市的智能共享出行的研究”;2019年开展了中国智慧城市、智能交通和智能汽车深度融合发展的战略;2020年,在总书记的要求下,中国工程院又实施了“突破智能汽车核心瓶颈,实践交通治理智能化”的研究。

这整个的发展经历,我们把单车智能、车路协同,汽车、交通、城市、能源进行深度融合,一直到城市治理。我们与多位专家和多个学会一起对于未来城市和未来出行的相关战略研究中,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3S融合一体化是在国际上率先系统地解决城市、交通、汽车融合发展战略的路线图。

那么这种研究最重要的一个成果,智能共享出行要走到一个生态平台,那么这个生态平台就是对于当前的城市进行改造;对于城市的交通进行改造;对于智能汽车进行改造。只有产生这样的一个城市智慧化、交通智能化、驾驶规范化的一体化平台,才能使中国发展智能共享出行获得最重要的顶层设计。所以,我们想这样的一个共享平台,即智能共享出行发展的与智能汽车、智能交通、智慧城市融合发展的一体化。也就是说,智能汽车、智能交通和智慧城市发展要为智能共享出行提供ISAD的基础(数据的基础、交通的基础和成长性的基础)。在刚才顶层设计的研究基础上,那我们说要打造什么样的一个智能共享出行的3S基础呢?

首先,要为智能共享出行提供3S融合理念的顶层设计。这个图就给出了这样一个顶层设计,作为SC(智慧城市),它为智能共享出行提供自动驾驶城市出行数据和实时动态交通场景;作为ST,要为实现动态交通场景的数字化实施管控;作为SV要为城市未来智能共享出行提供车端和车外的信息融合,以弥补单车智能的缺陷。

因此SC、ST、SV融合的平台为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和智能共享出行提供了系统工程的解决方案。稍微具体地说一下,作为智能共享出行的SC基础(智慧城市基础),是面向居民和货物柔性的高效出行需求提供一个智慧城市方向,由于时间关系就不把这个框架具体展开。这张图可以看出,框架里面主要包括公共交通、智能服务、智慧城市出行规范、智慧城市共享出行网络、智慧物流服务、以及智慧城市停车服务等等。这些智慧城市的功能要紧密与智能交通相联系。

智能交通的模式就由这个图所展现,它为智能共享提供了ST(智能交通的基础)这种基础包括路网的全息感知服务,基于路侧设施的场景、感知与服务,以及场景驱动的多车行使的协同管理以及基于协同计算的网络、交通共识和定制化的出行服务。这种ST就会与未来的智能汽车紧密相连,这种智能汽车是什么样的呢?智能共享出行的汽车不是现在传统的汽车,它是一种能够与多个客户进行共享的汽车,也就是我在这里说的C2S。

这种汽车在清华大学的新概念汽车研究院凝练了未来这种车的十大基因,在10个方面打造了基因的驾驶系统以及底盘平台。SV(智能共享出行的SV)的智能计算驾驶平台架构与普通的平台不一样,它的不同是要把智慧城市和智能交通的信息作为自动驾驶汽车平台的感知系统。那么这种具有与车外深度融合感知的自动驾驶系统才是真正的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系统,它才能适合智能共享出行的需求。

那么最后,这种基于3S融合一体化的智能共享出行,它的目标就是要支撑一个智慧城市的建设,要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也就是它要解决出行问题,解决城市空间问题和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因此,基于3S融合一体化的智能共享出行能带动智能共享出行的发展,同时它也能够真正使得智能共享出行实现共享经济、数字经济的发展,培育汽车的使用新模式。

那么刚才所说的这些顶层设计和理念是不是可行的呢?我带领团队已经在雄安对于这种3S进行了成功的实践。下面我把在雄安的实践给大家报告一下。这次大会签了很多约,对于花都搞智能共享出行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我们在雄安探索3S的成功之路,这个探索是依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也就是科技部的重点研发计划,面向智慧城市的智能共享出行平台技术的研究及应用。这是我们国家科技部目前唯一的的一个SC、ST、SV的研究,这种研究深入跟踪雄安新区的建设和运行,它由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院、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雄安集团交通公司以及一汽共同来践行SC、ST、SV。

那么在这里有他们已取得的成功经验。从SC、ST和SV的方面来进行实践:

第一,智慧城市实践。在智慧城市实践当中,雄安主要是做了适应智能汽车的智慧城市空间组织模式的研究。这种组织模式所得出的成功经验就是舍弃空间,把社区的设计与智能共享出行汽车的道路设计联系在一起,按照生活来布置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从根本上来减少通行需求。而且建设了分布的公交交通和共享交通设施,我想这是全国第一个这么做的,与“智能共享的微交通”相适应的道路网匹配。

第二,道路交通另外一个实践是适应智能网联的城市空间组织模式。    这种组织模式是一个数字的空间组织模式,它建立了数字规划平台,一个相当完善的城市数字化平台。那么这种应用数字化规划平台研究城市,通过数字融合技术实现多专业和多层次规划信息的智能提取和检测。并且基于这种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质量体系的效果,实现了规划到建设,为智能交通和智能汽车提供了平台,它就是前面所说的智慧城市的数字化平台。

第二,在ST方面进行了什么样的实践?建立了基于客户流分析的运营、调度、管理。这种对于客户流量比特征、服务水平、共享和合乘等方面的分析对于雄安的建设和共享出行汽车的示范提供了支撑,这种支撑充分反应ST和SV的融合中。在ST的实践中,它同时打造了基于交通分配模型构建的共享交通基础。这是雄安新区的亮点:利用交通分配模型或者交通流量进行分配管理,获得的有/无共享出行机动车出行的系统运营指标。对比不同的发展方式对于道路能力的影响进行了深深入研究,最后获得了结论性,共享收益显著。

第三,在SV方面做了什么呢?雄安新区的智能共享出行提出了一个口号,这个口号是非常震撼人心的——少用车,易用车。这个少用车和易用车达到什么水平?私家车只有10%,其他比例的车都均匀地分配到各种适合于智慧城市、智能交通和智能汽车的融合发展,特别是它提出了用10%-15%的车辆比例来做一种需求响应式的城市公交,这是一个创举。这种契合的程度达到了“少用车、易用车”,提供高品质的城市服务。什么是需求响应的公交系统呢?这种不定交通线路的需求响应微公交智能车辆,它把除了私家和公共汽车以外的所有车辆需求纳入进来,它基本上践行了车找人和人找车的融合。因此,它是国内首次正式实践了合乘共享新型公交模式,并将此作为雄安启动区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合乘共享新型交通车辆站点的设计、路线的优化、使用模式的创新都体现了3S融合一体化的思路。

最后作为结束语,我想制定国家城市智能共享出行战略已经迫在眉睫,这是实现中国城市智能共享出行顶层设计的最重大的举措,我们在这个图上给出了国家城市、智能共享出行战略的框架,从顶层设计、法律法规、政府监管、测试验证,特别是在政府监管下的测试验证,它才能使智能共享出行真正地实现产业化落地。目前,德国政府已经与奔驰公司完成了全球第一个政府监管下的L3级的智能汽车产品认证。而我们还是处于演示验证时期,这种演示验证的产品是不可能进入市场的。因此我想,花都作为我们国家智能共享出行的城市,应当担负起第一个政府监管下的测试认证,而不是仅仅地进行示范。目前,示范已经满足不了国家智能网联的市场化,如果西方大力地推动,自从商品化地实施示范走向政府监管的认证。那么他们就会出商品,他们就会投放市场,那么我们国家没有这样的认证就不会有投放市场,就不会实现智能共享出现。

所以,我最后想说,《制定国家城市共享出行战略》是实现中国智能共享出行最系统的顶层设计。谢谢大家!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