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舟山人在自然杂志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

舟山人在自然杂志发表论文

免试上研究生只有两种渠道: 一、本校报送本校,可以破格无条件报送,哪怕英语很差,但是专业性方面很强即可; 二、应届本科毕业生获得学校推免资格,在大四那一年通过研招办网页报名参加报考学校推免生的面试。 你的情况,出国读硕是个办法,在国内读硕恐怕走上面我说的正常渠道是不可能了。出国需要考GRE,按照你的条件,只要英语过关,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过论文,是可以上名校的,而且获得全额奖学金的话,也不用愁学费和生活费了。【风炎之鹰】给我发短消息说我的回答误人子弟,不知道我的哪句话误人子弟了。难道我推荐考G出国错了?还是怎么着。你是博士又如何,硕士、博士招生简章随便一搜就可以搜的到,如果你不符合条件怎么报名考试啊。你说的“八抬大轿”不是抬来读硕士博士,而是抬来“当教授”,这个我同意。可抬来当硕士博士生,我不相信。

不能,能发nature杂志的都不算是普通人了。如果能在国际顶级期刊《科学》或者《自然》上发表一篇论文,在国内啥职称都不用发愁了,就可以直接升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如果是普通教师或者研究员,不出两年,必然是系主任,或者研究室主任,如果是一般高校,很快就是主管科研的副校长。

这是不一定的,这个只是辅助性,主要还是要看你的分数是怎么样的。

我一般不回答匿名的提问,但这次必须破例,如果你发表的真是《自然》期刊,我用我的博士学位担保全国任何一所大学都会打开大门用八抬大轿请你当博士生导师。

普通人在自然杂志发表论文

我一般不回答匿名的提问,但这次必须破例,如果你发表的真是《自然》期刊,我用我的博士学位担保全国任何一所大学都会打开大门用八抬大轿请你当博士生导师。

如果是《自然》杂志,是没有资格免试上研究生的,最多最多就是导师复试时候印象会好点,考是必须考的;如果是英国的《Nature》,那就不一样了,我相信很多博导会破格免试录取你

这是不一定的,这个只是辅助性,主要还是要看你的分数是怎么样的。

不能,能发nature杂志的都不算是普通人了。如果能在国际顶级期刊《科学》或者《自然》上发表一篇论文,在国内啥职称都不用发愁了,就可以直接升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如果是普通教师或者研究员,不出两年,必然是系主任,或者研究室主任,如果是一般高校,很快就是主管科研的副校长。

在自然杂志发表论文

在《Nature》上发表一篇论文基本上属于大学教授级别(水平)。

《Nature》和《Science》属于顶尖科学杂志,按SCI影响因子算两杂志都有30多分。

《Nature》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最有名望的科学杂志之一,首版于1869年11月4日。与当今大多数科学论文杂志专一于一个特殊的领域不同,其是少数依然发表来自很多科学领域的一手研究论文的杂志(其它类似的杂志有《科学》和《美国科学院学报》等)。在许多科学研究领域中,很多最重要、最前沿的研究结果都是以短讯的形式发表在《自然》上。

【详细介绍】

《自然》是科学界普遍关注的、国际性、跨学科的周刊类科学杂志。2014年它的影响因子为41.456。

1869年约瑟夫·诺尔曼·洛克耶爵士建立了《自然》,洛克耶是一位天文学家和氦的发现者之一,他也是《自然》的第一位主编,直到1919年卸任。

《自然》每周刊载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中具有独创性,重要性,以及跨学科的研究,同时也提供快速、权威、有见地的新闻,还有科学界和大众对于科技发展趋势的见解的专题。

《自然》的主要读者是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但杂志前部的文章概括使得一般公众也能理解杂志内最重要的文章。杂志开始部分的社论、新闻、专题文章报道科学家一般关心的事物,包括最新消息、研究资助、商业情况、科学道德和研究突破等栏目。杂志也介绍与科学研究有关的书籍和艺术。杂志的其余部分主要是研究论文,这些论文往往非常新颖,有很高的科技价值。

在《自然》上发表文章是非常光荣的,《自然》上的文章会经常被引用。这有助于晋升、获得资助和获得其它主流媒体的注意。因此科学家们在《自然》或《科学》上发表文章的竞争很激烈。与其它专业的科学杂志一样,在《自然》上发表的文章需要经过严格的同行评审。在发表前编辑选择其他在同一领域有威望的、但与作者无关的科学家来检查和评判文章的内容。作者要对评审做出的批评给予反应,比如更改文章内容,提供更多的试验结果,否则的话编辑可能拒绝该文章。

《自然》是一份在英国发表的周刊,其出版商为自然出版集团,这个集团属于麦克米伦出版有限公司,而它则属于格奥尔格·冯·霍茨布林克出版集团。《自然》在伦敦、纽约、旧金山、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东京、巴黎、慕尼黑和贝辛斯托克设有办公室。自然出版集团还出版其它专业杂志如《自然神经科学》、《自然生物学技术》、《自然方法》、《自然临床实践》、《自然结构和分子生物学》和《自然评论》系列等。

要想在Nature 或者Science (以下简称NS)上发表文章,首先要对自己领域最近10年有哪些文章发表在这些刊物上,并进行分类。以氧化物燃料电池领域为例,在2002-2012年区间总共有8篇文章发表在这两个杂志上。如果你研究的小领域没有文章在NS或者Nature的子刊上,那说明杂志编辑认为你的领域不具有很广的关注度。同时,要分析是些什么样的突破发表在NS上。比如在这8篇文章,有6篇文章直接与燃料电池的阳极材料有关。这说明如果你能在阳极的研究中有所突破,存在在NS上发表的可能性。再进一步分析其细节,你会发现更多的规律。比如,燃料电池阳极的最主要的问题是碳氢燃料在高温下的裂解导致碳沉积和硫在镍表面吸附导致阳极硫中毒。早前的SN上的文章主要关注怎样防止在阳极上的碳沉积,在2006年首先出现了一个新的阳极材料同时有抗碳沉积和抗硫中毒。这篇文章给了我一个启发,说明现有的阳极材料必须能够同时解决这两个问题,才有可能在NS上出现。当然这也是合理的,因为碳氢燃料包含碳和硫。 当然,并不是说你知道这些趋势,你一定能够在这样上面有所突破,但是能够给你一个非常具有指引性的思路。比如说,当时我的研究课题是做电解质的,因为师兄毕业需要移交阳极的课题,我学习了一段时间。我把我所研究的新电解质去做阳极的抗硫测试,发现具有不可思议的抗硫性能。在我多次重复加以确认之后,我意识到了其重要性。其实当时有人建议说可以用这个结果在Advanced Materials上投一篇文章,但是在我分析这些年在SN上发表的氧化物燃料电池文章,我决定继续研究该阳极的抗碳沉积特性,然后进一步优化。这个做法非常重要,为后来冲击Science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二、系统性的设计实验 据我了解,很多最为关键或者突破的实验数据都是意外得到的,或者超过自己预期的 (当然也存在像Goodenough教授这种牛人能够从理论上设计材料)。当你获得比以前文献中更好的性能时,就要开始考虑怎么设计一系列系统的试验,以能够将来写出一篇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文章。因为现在已经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了,除非你的结果能够改变人类的认知,否则都需要思考围绕该突破的实验设计。其工作量大约是一般长文的2~3倍。除了最为关键的4个图放在正文,其余的将放到补充材料里面。 实验该怎么设计才会对主编和审稿人的口味?当然不同领域有不同的文章结构。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你尽可能把自己领域中不同小方向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和Advanced Materials 上面的文章综合起来。比如,这些杂志上有专注于合成的、有专注于表征的或者专注机理理解的文章。你如果能够把这些文章的最有特色的东西有机的糅合在一起,你的文章就已经高于这些杂志的档次了。以催化和表面化学为例,SN上的实验设计思路一般来说就是一个比较新颖的纳米结构,比较高档的表征(如STM或同步辐射)、优异的性能和分子动力学的理论计算。如果你去详细比较SN上某一篇文章每一小部分和JACS上类似的的全文,你会发现其实JACS上的水平更专。根据这个思路,你就可以设计完整的实验,寻找合作对象,相互促进,最终达到一个完美的实验结论。我的那篇Nature Communications 就是以这种思路设计的。当时需要对我们现有性能的理论解释,我们寻求了与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合作。他们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继续优化实验,与他们的理论达到了较好的融合。虽然在投Nature主刊40多天后被拒,但是审稿人对实验设计非常肯定:This paper has really nice science;The science is top notch等等。这篇文章本身的实验结果没有我Science上那篇文章的突破大,但是好的实验设计让这篇文章被子刊接受。 三、撰写完整且吸引人的文章 当你做完大部分实验或计算之后,就要开始着手写论文了。对于Natured子刊、JACS和Advanced Materials这类杂志来说,论文撰写的重要性我觉得至少占40%。也就是说如果你能够切入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角度,你可以让你的实验结果发到更好的杂志。对于NS来说,我觉得实验的设计更为重要。如何能够写好一篇文章,我认为首先应该抛弃两个错误的看法。第一:不要鄙视烂的结果都能够发在好杂志上。你需要思考如果你拿这些数据能够把文章写成怎样。你要学习你没有想到的“点”。比如说,性能可能并没有非常突出,但是他/她提出了一个非常有启发性的假设。第二:不要认为审稿人误会你的评语愚蠢。我知道审稿人在审阅时(包括我在审Advanced Materials时)速度是非常快的。如果一个领域的评审人在短时间内都没有看出你的创新点,说明你没有表达清楚。我经常听到有人抱怨“我这篇文章其实和以前不一样,审稿人却认为没有新东西”或者“我的性能明显要比别人的文章好,不知道为什么审稿人没有注意到”等等。出现这种情况后,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文章。思考怎样写别人不会忽视我的重点,怎样写不会让人误解。一个小窍门是让你的同学(大方向一致但不是一个小领域的)快速浏览一下你的文章,让他指出不确定的东西,然后加以改正。 我觉得写文章最重要也最难写的就是Introduction。这是审稿人看得比较认真而且容易理解的部分。而且我发现一个规律,越好的杂志,审稿人越喜欢攻击introduction。可能是因为你的实验设计已经很好,不太容易有问题。但是对于introduction,审稿人却非常容易下手。比如这篇文章没有新意,或者你在introduction提到的问题,在正文中没有解决等等。在读好文章时一定要学习他们在组织introduction时的思路。其次,一定要有一个吸引人的标题。不要过于中立。我以前投一篇文章的时候,刚开始拟定为Sulfur Poisoning Behavior of .。后来偶然看到Berkeley物理系的一片不相干的文章,用了New Insights into ..。我就把这个模式套用到我的文章上,我导师认为这个标题立马让文章档次提高。我的一个经验,经常收集那些好文章的title (不需要局限你的领域),以备将来时灵活运用。至于正文,只要围绕你的Introduction,反复强调你的创新性(一定要“反复”,因为审稿人会忽视),一般没有什么问题。另外,因为审稿人是带着寻找问题的模式去评判文章的,所以在正文中的每一句话不要过度发散,否则很容易招致不严谨或者补充数据的评语。 后记:这三个部分分享了很多关于提升自己成果的经验,但是大家不要进入一个误区:为了发文章而做实验。 发牛文更多是因为你的研究热情和辛勤付出,因为科研成果的内核还是你能否真正解决前人未能解决的问题。当然,从营销学角度,我们去探寻并运用这些规律也是无可厚非的。

看自己合适哪类的

你自己也说了,通过、邮箱、或是网站等。

文章准备好了就找合适自己的平台大致就是这样了。

自然杂志论文发表的人

因为Nature杂志在国际上的认可度很高,而在我们自己的国内杂志上发表,国际上有部分学术机构会不认可,因而发表在Nature上是对于这个少年学术成就的极大肯定。

中国论文发英文期刊可以展现中国论文水平的提升。可以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到中国的文化。

众所周知,在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天才一直是一种稀缺的存在,人人喜好天才,人人想要天才,人人想成为天才。而天才并不是仅凭想象就能担当的,还需要足够的天赋与努力,才有可能在众人中脱颖而出,成为天才,也是因此,我国能称之为天才的人才少之又少。

"紫髯青眼代天才,韩白孙吴稍可陪",用《大蜀皇帝潜龙日述圣德诗五首》中的这句话来形容天才,是再好不过的了。虽说天才数量稀少,但也并不是没有。我国就有一位天才少年,他拒绝美国绿卡,登上科学杂志,24岁小伙曹原正向世界展现中国力量,这是怎么回事呢?

1.天才少年的年少时光

曹原,生于1996年的成都。2007年时,凭借着傲人的成绩和远超常人的理解能力,曹原被选入校内的超常班进行学习,为他以后奇迹般的人生做足可铺垫。虽然曹原就读的只是深圳的一个普通小学,但超常班的老师却一点也不普通。超常班的老师是一个在中科大有着20多年教学经验的副校长,对曹原最初的人生教育起到重大影响。

超常班总共就3个学生,老师比学生还多,比一对一教学的待遇还要好上不少。凭借优秀教资的辅助,外加自身远超常人的理解能力,他在超常班的三个天才中脱颖而出,只用了3年时间,便将小、初、高的全部知识学完,并且运用自如。

由于年龄的限制,曹原并没有过早的离开超常班,而是"被迫"的开始进行复习。直到14岁时,曹原才在当年的高考中考出669分的高分,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少年班招录,继续他的奇迹人生。

在中科大的这个少年班里,曾经走出过无数优秀学者,凭借独特的天才培养机构,只用了40年的时间,便在业内闻名,为全世界提供了大量人才。也是因此,曹原才对这个少年班充满向往。

2.小有成就,未来可期

"玉阶良史笔,金马掞天才",如同《中书寓直咏雨简褚起居上官学士》中说的那样,曹原进入少年班后,并没有因为天才过多而被埋没,反而异军突起,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便成为了校内的风云人物,变成了众多天才中最闪耀的一颗星。

曹原对物理实验有着极高的兴趣,在小学时他便尝试做过众多物理实验,进入少年班后,环境、设备都上了一个层次,也给他提供了更大的施展空间。在兴趣的驱使下,他的学习进度极快,很快便领先所有人一步,完成了学业需要,随后便开始朝着物理实验这个方向发展。

在当时,物理界内有一个致命难题,那就是常温状态下的超导体材料问题,谁能将这个问题解决,那距离诺贝尔奖的获得,也不远了。曹原得知这个难题后,直接将此项目当作他的研究目标,开始认真钻研。

16岁时,曹原升至大二,在校内教授的帮助下,他开始了对石墨烯方面的相关实验,获得了不少突破,还在研究期间获得了校内最高奖项-郭沫若奖。对此,物理学院院长以及校内的众多教授,都对曹原这个天才表示感叹,认为这个天才必定未来可期。

3.功成名就,毫不忘本

18岁时,曹原本科刚毕业,就收到了麻省理工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前往美国攻读物理学博士学位。虽然麻省理工里的天才更多,但却依旧没能掩盖住曹原的光辉,很快他便将学业内的知识学完,又开始进行科学实验方面的高强度研究。

经过一年的伏案研究,曹原发现了常温下实现超导体的秘密,那就是当两层平行石墨烯出现大约1.1°的偏移后,材料就会发生反应,进而实现超导的可能。

经过几个月的研究证明后,曹原将此发现成果整理成论文,发布到了科学杂志《Nature》上。论文一经面世,便引起业内广泛震惊,曹原不仅解决了困难科学家百余年的问题,还给物理学家带来了新的希望,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令众人兴奋。

2018年《Nature》公布科学人物时,中国物理学家曹原的名字高居榜首。在近两年,曹原又在《Nature》上发布了两篇专业论文,巩固他的地位。

对于外界的功名利禄,曹原觉得受之有愧,毕竟他觉得,自己也和普通人一样,本科上了四年,只是比别人要更努力一些罢了。小有名气之后,美国向其递来了橄榄枝,愿意给他美国绿卡,只希望他能留在美国,但却被他断然拒绝。曹原说:自己如今获得的成功,离不开祖国对我的培养,我是一个中国人,将来也要留在中国。

天才,本就稀少,不忘本的天才,更是少之又少,令人敬佩。其实,24岁的曹原在业内获得成就之后,第一时间便回到母校,与对他有恩的众多导师分享他的喜悦。曹原还表示,等自己学成归来,一定会留在母校任教,为中国物理学领域的发展,献出属于自己的力量,而这股力量,或许就叫中国力量吧。故事至此结束,那么关于拒绝美国绿卡,登上科学杂志,24岁小伙曹原正向世界展现中国力量这件事,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欢迎留言讨论!

曹原 ,其实从小的时候就是非常的聪明,后来确实在科学方面也展现出了自己的天赋。

自然杂志华人发表论文

不许吃饭不许喝酒不许吸烟

因为这样的平台是非常严格的,对于发布的文章会进行非常详细的鉴定,所以才说是非常难的。

中国“天才少年”曹原又发Nature了,这是他的第5篇,曾2次一天连发2篇Nature。2018年曹原曾一天连发2篇Nature,2020年5月7日,他再次一天连发2篇Nature,曹原因发现石墨烯超导角度,轰动国际学界,开辟了凝聚态物理研究的新领域,成为Nature杂志创刊149年来,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的最年轻中国学者。当年,《自然》发布的年度世界十大科学人物中,曹原位居榜首。在Nature发布文章为何难,下面具体分析:

一、《自然》上发表文章是非常光荣的。《自然》上的文章会经常会被引用。这有助于晋升、获得资助和获得其它主流媒体的关注。所以科学家们在《自然》或《科学》上发表文章的竞争非常激烈。与其它专业的科学杂志一样,在《自然》上发表的文章需要经过严格的同行评审。在发表前编辑选择其他在同一领域有威望的、与作者无关的科学家来检查和评判文章的内容是否正确有效。作者要对评审做出的提问与质疑给予处理,如更改文章内容,提供更多的试验结果,否则的话编辑可能拒绝该文章,从而不能发表。

二、科学的发展基本发端于西方。几百年来西方科学在全球也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像《科学》、《自然》、《细胞》、《柳叶刀》等,全球有影响力的杂志期刊都在西方,而全球一流的科学家也都在西方,包括评判科学发展的评价体系也是由西方提出并打造出来的。科学是同行评价体系,如果一个顶尖的研究脱离了同行的评价体系,其成果和地位就很难在业界认可。 所以说,如果你能在nature上面发表文章的话,说明你在这一领域有非常深的认识,研究和了解,并且能够在这个领域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推动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三、要想在Nature 上发表文章,首先要对自己领域最近10年的文章进行分类。以氧化物燃料电池领域为例,在2002-2012年区间总共有8篇文章发表在这两个杂志上。如果你研究的小领域没有文章在NS或者Nature的子刊上,那说明杂志编辑认为你的领域不具有很广的关注度。同时,要分析是些什么样的突破发表在NS上。比如在这8篇文章,有6篇文章直接与燃料电池的阳极材料有关。这说明如果你能在阳极的研究中有所突破,存在在NS上发表的可能性。再进一步分析其细节,你会发现更多的规律。 当然,并不是说你知道这些趋势,你一定能够在这样上面有所突破,但是能够给你一个非常具有指引性的思路。

作者 | 张晴丹

你能想象0.2克的“绳子”可以提起5公斤重的物体吗?

没开玩笑,这是科研人员创造出的一种力学性能惊人的新材料。它不但具有很好的拉伸性能,拉伸长度能达600%,而且还非常坚韧。

近日,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Dickey实验室博士后王美香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Nature Materials上发表论文,介绍了这款新材料。它属于离子液体凝胶的一种,在抗拉伸性能和韧性上创造了这类材料的最高纪录,也展现出比水凝胶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评审专家之一、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赵选贺认为,“这些透明的离子液体凝胶具有非常坚韧的机械性能,而且最大的亮点是制作简单,易于使用。”

1+1 10,凝胶界的“佼佼者”

“通常凝胶的机械性能很弱,比如豆腐。但在自然界中也有例外,比如人体内的软骨。一些研究人员一直在努力制造坚韧的凝胶,这启发了我们。”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Dickey实验室负责人Michael D. Dickey告诉《中国科学报》。

此次创造出的离子液体凝胶含有超过60%的离子液体,主要包含丙烯酸和丙烯酰胺两种物质,前者是用于婴儿尿不湿吸水的主要材料,后者是用于隐形眼镜的主要材料。最后,混合材料兼具了聚丙烯酰胺和聚丙烯酸离子液体凝胶的优点,实现了1+1 10的效果。

王美香介绍,新材料透明度达90%以上,其内部的聚合物网络微结构使凝胶拥有极高的力学性能,可拉伸而且非常坚韧。拉伸的长度能达600%,模量有约50个兆帕,断裂强度约有13个兆帕。这是目前离子液体凝胶界的最高纪录。

论文中展示的是用0.2克的离子液体凝胶材料,轻松提起1公斤重量的物体。事实上提起5公斤的重量也不在话下,但因实验室没有5公斤的标准件,他们后来用5公斤的水桶做了实验,材料本身不会有任何破损。

离子液体这个溶剂本身不挥发,且具有很高的热稳定性和导电性。因此,创造出的这款离子液体凝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可用于电池、传感器、3D打印、致动器和柔性电子设备等。”Michael D. Dickey说。

可穿戴柔性电子器件是当下科学研究的热门之一,要同时满足可弯折、扭曲、拉伸等需求,所以对材料的要求极高。以往做展示用的较多的是传统柔性材料——水凝胶,但水凝胶稳定性是个大问题,长期暴露在空气中会导致水分蒸发、性能受损。

“离子液体凝胶完全可以替代水凝胶在可穿戴柔性电子器件上的应用。首先它很稳定不挥发,不需要任何包覆;其次具有高导电性,不需要额外添加导电介质;可穿戴设备往往需要大变形,离子液体凝胶还可以用来开发应变传感器。”王美香说,“还有一点,它具有自愈合和形状记忆的特性。”

一步法轻松做成

长期以来,在凝胶材料领域最火的,非水凝胶莫属。

实际上,水凝胶在生活中已相当常见。比如,隐形眼镜、果冻、龟苓膏等都是水凝胶的“产物”。自62年前水凝胶横空出世,科研人员便绞尽脑汁地挖掘其力学性能,涌现了无数重大成果。

但同为凝胶材料,离子液体凝胶领域的研究则发展较慢。例如力学性能研究还是一块空白,很难把它的力学性能做到与高强度水凝胶相媲美的程度。

在这篇论文发表之前,合成高强度离子液体凝胶的方法并不易。为了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一些研究人员采用多步法或者溶剂交换,整个过程耗时长、成本高,而且浪费资源。

挑战不可能,这是科研工作者骨子里的基因,恰好离子液体这个溶剂的“72般变化”也让王美香着迷。

“顾名思义,水凝胶用的溶剂只有一种,就是水,而离子液体凝胶用的溶剂是离子液体,有成千上万种,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王美香对《中国科学报》说。离子液体在室温下是一种液态的熔融盐,里面含有正离子和负离子,只要熔融盐里的正负离子不一样,就可以实现离子液体的千变万化。

研究选材是从聚丙烯酸和聚丙烯酰胺的单体开始。

最初,王美香把两种材料分开来做。当把丙烯酰胺融到离子液体后,产生的凝胶跟她预想的完全不一样,不透明、发白,就像晒干的面条一样特别脆,一碰就断。随后她又试了丙烯酸,做出来的凝胶则超级软,透明度达到百分百。

完全就是两种极端!这让她无比兴奋,如果把三者混在一起,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呢?

“把丙烯酰胺和丙烯酸融到离子液体里,再加入引发剂和交联剂,然后混匀,用高功率紫外灯照射,3分钟就能制作出论文中这种新型混合材料。”王美香说,“就是这么简单。”

一步法就这样诞生了!它为离子液体凝胶研究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

为实验蓄能,把理论变为现实

王美香在西安交通大学读博期间,就一直从事水凝胶研究。但她看到了离子液体凝胶材料的巨大潜力,因此萌生了调整研究方向的想法。

2018年12月,王美香从西安交通大学获得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后,进入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Dickey实验室做博士后,主要致力于高机械性能凝胶材料的设计和制备,以及研究其在可穿戴柔性电子器件、全固态电池以及超级电容器、传感器和驱动器等领域的应用。

在新的平台,王美香也顺利转换到新赛道,开始离子液体凝胶材料研究。

但是,王美香刚进入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新冠疫情就来了,一下打乱了研究计划,学校封闭,无法进入实验室。

她便利用这段时间查阅文献,为实验蓄能。在家“闭关”三个月后,终于等来复工的消息。王美香便一头扎进实验里,每天在实验室待八个小时,把实验过程中看到的现象记录下来,晚上回家查资料来分析这些现象的成因。

幸运的是,这项工作从始至终都比较顺利,这篇论文投给期刊也很快被接收。并且,评审专家都对该成果给了很高的评价。

“接下来,我们将会做应用方面的拓展,想把离子液体凝胶与3D打印技术相结合,用于开发新型柔性机器人。”王美香说。

参与这项研究的一共有9位作者,其中华人学者就有4位。除了王美香,另外3位分别是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西安交通大学教授胡建,西安交通大学硕士生张鹏尧,以及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大学林肯分校研究助理教授钱文。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