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南京理工大学王婷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

南京理工大学王婷发表的论文

在民间借贷之外,还要建立一整套应急状态下的触发机制。一旦发生中小企业融资成本过高,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金融机构、担保公司、小额贷款组织等便应自觉响应政府干预,按照比例、降息让利、分类发放中小企业贷款,切实落实支持发展中小企业的国家战略

2000年,作为北京广播学院研究生代表参加全球华人“互联网第一主持人”竞选,荣获“最佳口才”奖;2001年,参加中央电视台全国”荣事达”杯电视节目主持人获优秀奖;2002年,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高校优秀科研成果文科论文类三等奖2003年,因主持中央电视台《交流——与李政道谈教育》获得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电视主持(谈话类)一等奖和中国广播电视学会播音学研究会第14届优秀播音与主持论文二等奖;同年,因主持中央电视台《对话——王家卫》入选2003年“中国新浪网十大新锐女主持人”;2003年6月,获中国传媒大学优秀班主任;2004年,获第五届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电视艺术论文评选理论类三等奖;“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人25年征文”三等奖。2005年,获北京市优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07年,在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举办的全国广播电视“品牌打造与节目创新”征文活动中获“三等奖”2008年, 在中国广播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办的2008年度主持人节目优秀论文评选中获一等奖;个人著作(一)著作类⒈王婷,《电视谈话节目创作散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⒉ 应天常, 王婷 ,《主持人即兴口语训练》,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二)论文类⒈王婷,《美国CBS<;晚间新闻>;“变脸”的启示》《南方电视学刊》2009、3⒉王婷,《中国电视对外传播的“品牌公关”策略》《新闻爱好者》2009、2⒊王婷,《论“品牌”对提升中国电视对外传播效应的意义》《现代传播》2008、4⒋王婷,《从受众的“消费”变化反观电视谈话节目革新中的价值取向》获2006年全国广播电视“管理、改革、创新”征文比赛中“题名论文”奖⒌王婷,《从孩子们“意外”的言行举止中收获精彩》,《电视研究》2005、12⒍王婷,《电视谈话节目的品牌观》《现代传播》2005、5月⒎王婷,《“谈话”,并非谈话节目的专利——<;讲述>;节目主持语境》《电视研究》2004、11⒏王婷,《双语打造未来播音主持人才——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主持学院“双语通道班”教学实践初探》《播音主持艺术5》2004、9⒐王婷,《电视谈话节目的“个性化生存”》《现代传播》2003、4⒑王婷,《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的角色定位》《电视研究》2003、5⒒王婷,《双层反馈|——电视谈话节目的特色和优势》《现代传播》2002、2⒓王婷,《从<;实话实说>;看电视谈话节目的双层反馈模式和控制策略》获首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⒔王婷,《东方时空》,早上播?《声屏世界》2000、4⒕王婷,《控制器——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的特殊媒介角色》《现代传播》2000、4⒖王婷《我是“目击人”——关于电视纪录片创作的一点思考》《新闻爱好者》2000、3⒗王婷,《东方时空,何去何从?》《中国影视节目信息网网刊》1999、12

在借鉴国外成功理念的同时,更进一步利用好民间借贷的平台,做好监督与促进并行。充分的将国家扶持和民间互助结合在一起。

1994年以全优异成绩毕业,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在校期间参加了众多场国内外大型器乐比赛均获得了优异成绩,囊括多个奖项,得到了专家、教授们的肯定,并被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及报刊多次采访报道。2000年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攻读本科,师从孙维熙教授.并加入中国青年民族管弦乐团担任琵琶首席,曾代表中央音乐学院出访香港、澳门等地参加了多场大型重要演出及录音录像等艺术实践。在此期间,出版个人首发专辑【妙音】得到音乐界各方专家的高度赞赏。个人经历2006年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部,师从孙维熙教授,在此期间参加了多场室内乐合奏、重奏及组合等演出。曾与中国广播民族乐团、中央民族乐团、中国电影乐团,中国歌剧舞剧管弦乐团合作演出。2008年并发表论文【东方音乐与西方音乐的碰撞】被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收藏。2009年在北京音乐厅举办首场个人音乐会【拨动你的心弦】,并得到中国电影交响乐团和中国歌剧舞剧管弦乐团两大顶级乐团的伴奏支持,由著名国家一级指挥家刘沙与范焘先生担任指挥。由北京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向真担任主持,全场座无虚席。同年出版音乐会DVD【谁拨动你的心弦】该专辑被评为[十二五国家重点音像出版规划产品]以及[中央音乐学院青年演奏家系列])2010年以绝对优势的成绩考入东方演艺集团民乐团,得到团长周维教授,副团长丁汝芬教授的高度赞赏,同年担任民乐团琵琶首席以及弹拨乐声部长。2010年末随国家领导人出访俄罗斯参加汉语闭幕年演出,2011年受邀参加北京电视台主办全球直播的环球春晚担任琵琶独奏,由瑞典皇家乐团和钢琴顶级大师罗伯特.威尔斯担任伴奏的【中国月亮】成为环球春晚最受欢迎节目之一。2011年任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琵琶教师。

南京大学王牧发表的论文

moxiangtao

作为一个曾经的南大物理人,我个人认为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我都是更偏向闻海虎的.且不说学术之外的几乎是所有知情的人都一边倒地倒向闻海虎---可以在南大的BBS论坛上看一看;单说学术以内的,我认真的看了相关论文以及双方的辩论,闻海虎那篇Nature communications论文中用的处理数据的手法,至多只能说是不够严谨,甚至你只能说你的观点和他不同.王牧的举报信里的内容只能反映出一个事实:要么是王故意歪曲了闻论文中的原意,要么就是王的学术水平不足,居然把论文的意思都看错了.当然,最权威的是NATURE COMMUNICATIONS的编辑们的意见:该文章已经发表了,没有被要求撤稿.所以结果是显而易见的.

不能。南京大学物理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候选院士王牧,因举报另一院士候选人闻海虎论文作假,宣布退出院士增选。王牧近年来主要研究晶体生长系统和电结晶系统中的若干界面生长形态及其生成机制,研究界面演变的过程及其动力学规律,揭示了传输限制系统中特有的生长界面附近物理、化学环境的周期改变对生长形态和生长机制的影响。

如今还健在的微生物界牛人1.田波,男,1931年12月25日生于山东桓台县,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分子病毒学与生物工程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院士、博士生导师,著名病毒学与生物工程专家1954年8月 北京农业大学植保系毕业 1954年8月至1962年6月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研究实习员, 1958年后任课题组长 1962年7月至1978年12月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 助研, 课题组长, 1977年后任研究室副主任 1979年1月至1986年4月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 副研, 研究室副主任, 1983年后任主任 1986年5月至1991年12月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研究室主任 1991年12月至今 中国科学院院士,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研究室主任 对中国的植物病毒、类病毒和生物工程有系统的研究, 1983年首次报导了应用卫星RNA防治黄瓜花叶病毒获得成功。通过卫星RNA生防制剂和包括卫星 RNA 在内的多基因抗病遗传工程品种, 在田间大面积应用中获得良好的防病增产效果, 并提出了卫星RNA除抑制病毒复制之外的一种新的抗花叶病机理。他所领导的实验室在生物工程方面开展了核酶工程、随机序列多肽库、抗体基因工程、基因工程医药和植物基因工程等研究, 获得在体内高度抗病毒和类病毒的转基因作物; 构建了胞内和表位多肽库并筛选到用于亲合层析和抗病毒的一些多肽; 构建和表达了几种抗肿瘤的抗体基因; 研制成功数种基因工程药物; 在几种作物上用基因工程方法获得了雄性不育系和恢复系, 为杂种优势利用奠定了基础。 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50多篇, 专著五种。2.张树政,女,1922年10月22日生于河北束鹿县。现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微生物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42-1945 北京大学理学院化学系毕业,理学士; 1945-1946 北京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助教; 1946-1948 北京大学医学院生化科助教; 1948-1949 北京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助教; 1950-1954 重工业部综合工业试验所技师; 1954-1957 中国科学院菌种保藏委员会助理研究员; 1958-现在 历任中科院微生物所副研究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酶学研究室副主任等职。 1991-现在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2-现在 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常委 60年代初,在国内首先用纸电泳、酶谱和生长谱法分析比较了当时在酒精工业界有争议的不同种曲霉淀粉酶系的组成,确定了黑曲霉的优越性。60年代阐明了白地霉的戊糖代谢途径,发现白地霉中有甘露醇,查明了其合成途径。发现并纯化了NAP-甘露醇脱氢酶。70年代在国内首先建立了等电聚焦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等新技术。在红曲霉糖化酶的研究中,首次得到该酶的结晶,并发现该酶的不同分子型存在构象差异,证明是糖基化程度不同引起的(现称为糖型)。80年代从事多种糖苷酶的应用和基础研究。如细菌(-淀粉酶高产菌株活力在国际上当时领先,果胶酶的应用,右旋糖酐酶已证明有防龋效果,产麦芽四糖的淀粉酶有工业化前景。首次发现了有严格底物专一性的(-D-岩藻糖苷酶,由嗜热菌纯化了5种酶。90年代在国内大力倡导糖生物学和糖工程前沿计划,并建立了糖工程实验室 。3.魏江春男,1931年11月11日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自1963年以来一直从事中国地衣区系与分类研究,同时对世界范围石耳科 (Umbilicariaceae)地衣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先后组织并参加了国家基金委、国家科委和中科院联合资助的重大项目中的三级课题《中国地衣志-石蕊科》,基金委资助的《用地衣进行北京地区大气质量评定的研究》及《世界范围石耳科地衣的综合研究》,中科院重大项目中的三级课题《西藏地衣研究》以及国家85攻关《南极菲尔德斯半岛生态系统的研究》中的《陆地生态系统的研究》。此外,还对中国地衣文献资料进行了整理与分析,对一些地衣类群,如袋衣科,肺衣科,地卷科,茶渍科等进行了初步研究。当前正在主持并参加由基金委、中科院和真菌地衣系统学开放实验室资助的中美合作项目《东亚-北美地衣型与非地衣型真菌的间断分布及其遗传趋异性研究》。自1990年以来,将注意力逐渐集中于地衣表型与基因型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面。在石耳科研究中通过PCR技术对地衣型真菌的核rDNA特定片断进行RFLP分析以及对某些疑难种的核rDNA特定片断进行序列测定,并结合形态学,解剖学,化学与地理学等多性状的综合比较进一步阐述了石耳科地衣的科、属、种级的分类学综合概念。4.郑儒永女,1931年 1月10日生。 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系统真菌学专业 一贯致力于真菌分类系统的合理化与完善, 研究小煤炱、白粉菌和毛霉等类 真菌多年。对我国白粉菌目的有关属种以及全世界范围内白粉菌目的所有属的全 型进行了详尽的研究, 澄清和订正了许多国际上有争议的问题, 发表了一个较为 合理和接近自然的白粉菌科属级分类系统, 受到国际公认。1987年与其他人合作 并主写了我国的第一本真菌志《中国白粉菌志》。在分类难度很大的毛霉目研究 中, 注意将形态特征结合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特性和将无性型特征结合有性型 特征并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突破。在医学毛霉和内生毛霉方面亦注意开展研究。 共著书10本(主作2本), 发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和全国会议及国际会议论文62 篇(主作48篇)。 5.方荣祥 院士 男,汉族 1946年1月19日出生于上海,籍贯 安徽省绩溪县工作单位及地址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北京中关村 100080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电话及传真 62548243 电子邮件 fangrx@im.ac.cn6.我们学校的院士李季伦(1925.03.15--),男,河北乐亭人,教授,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8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理学院生物系,留校任教。1950年至今,历任中国农业大学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80-1982年在美国Wisconsin大学生化系进修。1989年至今任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1992年至今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微生物资源前期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曾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985-1991年)、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1983-1995年)、清华大学兼职教授(1994-1996年)、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长(1991-1995年)和名誉理事(1995年至今)、《微生物学报》主编(1991年至今)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主编(中、英文版,2002年 至今)。长期从事农业微生物的教学和研究,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其中包括60多名研究生。出版译著8册,发表文章 一百二十余篇。与俞大绂教授合编的《微生物学》在我国微生物界有较大影响,获国家新闻出版署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1998年)。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系统地研究了生物固氮的问题,取得以下成就:(1)在固氮酶催化机制的研究中,证明了固氮酶催化HD形成是固氮酶的普遍特性,而且是绝对依赖N2的;并提出了固氮酶的双位点放H2模式;(2)在固氮螺菌分子遗传学研究中,建立了我国巴西固氮螺菌Yu62菌株的基因文库,克隆和测序了该菌的ntrBC、draTG、nifA、glnB、glnZ和flbD等基因,并分析了它们的功能;构建了能节约玉米氮肥20%的耐铵固氮基因工程菌株;(3)启动了我国豆科植物根瘤菌资源调查和分类的研究,建立了我国根瘤菌资源数据库,为以后的研究奠定基础。在应用研究方面:先后研制和开发了赤霉素GA3和GA4+7(可用于促进植物生长)、玉米赤霉烯酮和玉米赤霉醇(可用于促进牛、羊增重,并首先发现它们也是高等植物的一类天然激素)、莫能菌素和马杜霉素(可用于预防鸡球虫危害)、以及阿维菌素和伊维菌素(可用于防治动植物的寄生虫)等农牧用微生物制剂,取得了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曾获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1986年)、五一劳动奖章(1986年)、全国农业劳动模范(1990年)等荣誉称号 ,自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7.我们学校的院士 陈文新,女,教授,博士生导师,中科院院士,国际根瘤菌/土壤杆菌分类分委会委员。195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农学院土壤农化学系。1958年获前苏联季米里亚捷夫农学院副博士学位。1959年1月回国后在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微生物学系工作至今,一直从事土壤微生物学与细菌分类学的教学和科学研究。自二十世纪70年代起,她主持研究我国根瘤菌资源调查与分类。在她卓越的领导下,组织全国20个单位的微生物学工作者,共同完成全国32个省(市)700多个县,不同生态条件下各种豆科植物根瘤菌资源调查,保藏根瘤菌5000多株;对其中2000株进行过100多项性状分析;发现一批抗逆性很强的根瘤菌种质资源;发表根瘤菌新属2个,新种12个,在国际根瘤菌属、种系统中占很大比重;从分类学角度获得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共生关系的新认识;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近20篇被SCI收录,被引用200多次;培养硕士、博士50多人。她先后获农业部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农业部优秀教材一等奖1项,2001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她的工作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1996年当选为国际根瘤菌/土壤杆菌分类分委会委员, 1998年被邀与美国学者一道撰写“伯杰系统细菌学手册”第二版根瘤菌部分内容。现在她正热心于将优良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体系引入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农林牧业中而努力工作着。

王成北京理工大学论文发表

机电学院(002)力学(080100)04.材料与结构冲击动力学 陈鹏万、段卓平、高世桥、黄风雷、李庆明、刘彦、宋卫东、欧卓成、魏雪霞、徐更光、张庆明、杨军、李平*、马巍*、赵剑衡*05.计算力学与工程仿真 宁建国、任会兰、王成、吴艳青机械工程(080200)05.传感与机电控制 邓甲昊、朵英贤、高峻峣、刘云辉*、娄文忠、罗庆生、宋萍、高世桥06.仿生与机器人技术 段星光、高学山、黄强、黄远灿、ToshioFukuda、张柏楠*、吴景龙、杨宏*化学工程与技术(081700) 03.化学工程的基础化学问题 冯长根兵器科学与技术(082600) 01.武器系统总体技术 谌德荣、朵英贤、郭士钧*、李东光、李杰(男)、沈晓军*、宋遒志、王建中、王树山、王正杰、邓宏彬、张奇03.毁伤与弹药工程 宁建国、董永香、冯顺山、韩峰、姜春兰、蒋建伟、王海福、吴成、张庆明、周霖、马天宝04.智能探测与控制 陈曦、黄强、黄忠华、李银林、徐立新、杨小牛*、尹健*、栗苹、闫晓鹏、邓甲昊05.爆炸毁伤技术 段卓平、黄风雷、徐更光、武海军06.特种能源理论与技术 陈朗、焦清介、聂建新、龙新平*、乔小晶、任慧、温玉全、严楠、杨利、曾庆轩、张建国、张同来、舒远杰*、杜志明安全科学与工程(083700) 01.安全监控与事故再现 白春华、王仲琦02.系统安全理论与评价 冯长根、钱新明、刘振翼03.危险物质及安全性 杜志明、王丽琼、欧阳吉庭04.工程安全及控制技术 杨军05.灾害演化动力学 张奇、徐胜利*、王成

吴宪对于国际生物化学和中国科学事业的贡献是卓著的,由之赢得了他在国际学术界的声望和在中国科学界的地位。他在国际上,是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员、美国化学会会员、美国生物化学家协会会员、美国实验生物学和医学会会员、荷兰《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顾问委员、原德国自然科学院名誉院士、美国亚拉巴马州科学院院士、美国自然科学荣誉学会(Sigma Xi Society)会员,以及联合国粮食农业组织营养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1948-1949年)和热能需要量委员会委员(1949-1950年)。他的名字被收入《国际医学名人录》(International Who's Who in World Medicine)、《美国科学名人录》(American Men of Science,第九版)、《中国名人录》(Who's Who in China)、以及《科学家传记大辞典》(Dictionary of Scientific Biography)等书。美国学者里尔顿·安德森(J·Reardon-Anderson)将他誉为“中国化学的巨人”,并评价道:“毫无疑问,吴宪是20世纪前半叶中国最伟大的化学家,或者说是最伟大的科学家。当他在1919年发表他的第一项研究时,在中国还没有任何一类的化学研究。”到1949年,“化学研究已发展到全国时,对这一事业,没有人比吴宪贡献得更多。”作为一名科学大师,吴宪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即学术研究和发展中国科学事业。 吴宪一生发表研究论文l63篇,专著3种。他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临床生物化学、气体与电解质的平衡、蛋白质化学、免疫化学、营养学以及氨基酸代谢等方面,此外,还涉及到性激素、抗生育等方面。由于篇幅所限,在此仅作一般性介绍。(一)临床生化方面吴宪以1919年的博士论文《一种血液分析系统》为基础的一系列工作,为现代临床血液化学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分析手段,具有历史性的创新意义,在国际上长时间被广泛采用。其中关于血糖测定的方法被国际上沿用长达70年,为此他被誉为国际血液分析的权威。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测验血中的非蛋白氮组分对病人来说是个沉重的负担,例如仅一次尿酸测定就需耗血25毫升。而福林—吴的新方法只需10毫升就足以进行包括尿素、肌氨酸、肌氨酸酐、尿酸和糖的测定(其中只需一滴血就能测定血糖)。除了血液外,他还对尿、唾液和脑脊液持续进行了多年的分析和探讨。(二)气体与电解质的平衡方面这是吴宪在1922-1923年间与范斯莱克(当时是协和访问教授)、麦克林(F.C.Mclean)等的合作研究,根据实验结果,在等量渗透(osmotic equality)、唐南平衡(Donnan equilibrium)与钾钠不扩散的基础上,在每一呼吸循环中,为电解质与水、血浆与血细胞之间的迁移做出了解释。这项工作成为生化文献中的经典性工作。(三)蛋白质变性的研究这是吴宪在协和期间主持的一项较大规模的研究,以解决这一当时国际上尚未解决的问题。l924—1940年间,他与其同事严彩韵、邓葆乐(C.Tenbroeck)、李振翩、林国镐、林树模、陈同度、黄子卿、刘思职、杨恩孚、周启源、徐嘉祥、王成发等陆续发表“关于蛋白质变性的研究”专题系列论文l6篇,相关论文l4篇,并于l929年第l3届国际生理学大会上首次提出了蛋白质变性理论,认为蛋白质变性的发生与其结构上的变化有关,但这一理论在当时未能引起重视。以后,在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他于l931年在《中国生理学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Physiology)上正式提出了“变性说”,用种种事实表明,天然可溶性蛋白质(即球蛋白)的长肽链一定是由氨基酸的各种极性基团被分子内的某种次级键按一定方式连接而形成有规律的折叠,使蛋白质分子具有一种紧密的构型(现在称为构象)。蛋白质的这种次级键一旦被物理、化学的力破坏,构型就被打开,肽链则由有规律的折叠而变为无序、松散的形式,即发生了变性。蛋白质变性学说尽管被一度忽视,但最终赢得了国内外学者的验证和好评。诚如著名蛋白质化学家豪若威兹(Felix Haurowitz)在1950年评论,这是“关于蛋白质变性的第一个合理学说”,他认为这个理论至少比其他人早发表了5年。美国生化学家佛拉顿(J.S.Fluton)在其关于生物化学历史的专著中对此这样记载道:“这一假说被广为接受,并在不久得到进一步实验的支持,但是它还未能表明维持天然蛋白质构象中的化学力问题,这个问题后来由默斯凯(A.Mirsky)、波林(L.Pauling)和哈金斯(M.Hugyins)提出的维持蛋白质构象的‘氢键’理论而得到解决。”此外,国内有学者认为,从他对血红蛋白与球蛋白的研究结果表明,吴宪似乎在50年前就已接触到蛋白质分子的四级结构,为蛋白质大分子高级结构研究开了个头。总之,他的工作“为蛋白质大分子高级结构的研究写下了有价值的一页”。(四)免疫化学吴宪l927年开始了这方面研究后作出不少领先的成绩。他和李振翩、郑兰华、萨本铁、周田、李冠华、刘思职、王成发等在15年中进行了一系列颇有成效的研究,其中,他在国际上首创了标记手段。他用带色基团的血红蛋白,继而又用碘化清蛋白作为标记抗原,这种方法比用同位素作标记进行类似的研究要早许多年。利用这一方法,吴宪等人在其他蛋白质存在的同时进行了抗原、抗体沉淀物的定量分析,从而确定了抗原与抗体的定量关系,以后又进行了纯抗体的分离并证实了抗体的“一元论”。(五)营养学1927年起,吴宪与严彩韵、陈同度、万昕、张昌颖等对我国食物进行了大量而系统的分析研究,他们还对素膳和荤膳大鼠进行了一系列研究,通过数十代大白鼠遗传、饲养实验,比较了纯素膳与荤杂膳的营养价值及其对动物的生长、生殖、基础代谢、自发性活动以及寿命的影响,由研究结果得出这样的结论:与西方相比,中国一般人民体质弱和身材矮小的原因主要不是种族和遗传上的,而是由于膳食质量差。只要加强营养,完全可以得到改善,这就从理论上否认了外国人对中国人体质问题的种种偏见。1989年,他编著出版了我国现代最早的营养学专著——《营养概论》。30年代,他还在对我国食物系统分析的基础上编著了我国第一部《食物成份表》。吴宪关于营养学的研究不仅有学术意义,而且对当时的中国有一定现实意义。(六)氨基酸代谢这是他晚年(1948—1953年)在美国进行的研究。为了研究人类生物学,他用N15标记氨基酸和其它有关的化合物,对之进行了一系列代谢实验,于1949年发表了该系列的第一篇论文。l953年以后,由于健康原因,此项工作未能得以继续,然而,在退休后他仍一边自学高等数学,一边将其所学得的微积分法和质谱分析法相结合应用于分析测定,从而提出了一项普遍原则,用以说明在这些实验中所得的关于排泄的数据,并于1959年发表了最后的三篇论文。除了上述工作外,由吴宪组织进行的关于激素和抗生育的研究也都很有价值。吴宪具有十分敏锐的观察力,他有把重要事物从不重要事物中辨别出来的才能,并且在任何讨论中都能抓住问题的实质,他能迅速及时地把握住当时国际研究的前沿工作,以及对中国社会有价值的问题,进行高水平的研究,并能不断创新。同时,他还有高超的实验研究技能。和他一起工作过的入都感到他思想敏锐、见识深濬、敢于探索。亦师亦友的著名美国生物化学家范斯莱克这样评价吴宪:“只有当亲眼看到他的工作时,你才能充分领略到他才智上的异彩和技术上的完美。他是当今生物化学中伟大的并且具有真正独创性的领袖之一。”就由吴宪在国内主持的研究来看,他的研究思路似从两条路线发展的:一条路线是纯基础理论性研究,以追求高水平、探索真知为目的。主要从组成生命体的基本要素蛋白质入手,研究其性质、结构(变性研究)、生物机能(免疫研究、氨基酸代谢),以及与之有关的种种特性,以期望最后上升到解决人类基本生命机制的研究。在这条路上,他本着“科学没有国界”的原则。另一条路线是带有应用性的基础研究,是以用科学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为目的,主要从分析北京人的膳食和各种食物入手,进而研究素膳,到设计提出优化的营养,希望由此最终能提高中国人的身体素质,这条路径体现出他“科学救国”的良好愿望。他的研究生涯是在这两条路径上几乎同时发展的,取得的成就是令人瞩目的,但对营养的研究结果与他的希望无疑存在着偏差,因为解决中国人身体素质(营养)问题绝不是单靠科学就能达到目的的。随着日本的侵华,政局的恶化,他也逐渐清楚地认识到了这点,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泄气住手,而是愈来愈多地关注社会问题。尽管他的科学研究最终因日军的侵略全部中断,但已为我国在这些方面的生化研究开了路。 吴宪不仅在科学上追求真知,而且把发展中国科学事业视为自己的义务。众所周知,协和是美国洛氏基金会出资兴办的当时亚洲一流的高水平学校,从院长到教授最初都是外国入。作为协和最早的一位中国籍主任,他是协和教育委员会(Education Division)成员、教授会(Committee of Professors)和执行院长任务的三人领导小组(即执行委员会Administrative Committee,l935—1937年间组成)成员。他积极参加治校工作,为该院中国同仁和师生向校方争取福利、改进教学而尽力,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信赖。作为生化教授与科主任,他始终具有不断发展的战略眼光:他重视学术交流,早在1922年协和外籍教员成立美国实验生物学和医学会北京分会(Society for Experiment Biology and Medicine,Peking Branch)时,他就参加了该会的学术活动,他曾先后邀请美国著名生物化学家范斯莱克、科恩(A.E.Cohn)和黑斯廷斯等教授来科任访问教授,进行讲学和合作研究,并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他重视实验室建设和学生实验课的设置,一到校就开设了实验课,编写实验讲义,并在多年实践基础上与周启源(1903—1986年)合著了《生物化学实验》一书(吴宪用英文写成,由周启源译成中文),于l941年由中华医学会编辑委员会出版,向全国医校推广使用,以促进其他医学院校生化实验的进步。他对生物化学的分支与教学也有创新,首次提出了“物理的生物化学”(Physical biochemistry,现称生物物理化学)的概念,以物理化学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应用于生物化学问题的解释和研究,从分子水平基础上考虑生物的化学问题。根据自己多年教学和国际生物化学的发展,他在l934年出版了用英文写的《物理生物化学原理》,(在此以前国内外尚未见有这类著作),作为协和本科医前期一年级生物化学的课本,并亲自讲授,为学生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和实验基础。他严格选择师资和重视培养青年,除了医学院学生外,他还先后吸引了十余位刚回国的青年化学家到实验室工作,并接受培养进修生和研究生20余人,据他的学生估计,到50年代,“中国的生化教师和研究人员有70%以上曾在协和医学院受过训练。”他们后来或在教学、或在研究单位担任领导任务,并在教学和研究工作第一线献身,大都已为我国生物化学或其他化学学科方面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他的领导下,北京协和医学院生化科在20年代至40年代前期出人才、出成果,在国内外声誉卓著。吴宪的科学成就及领导才能为他带来了许多声誉,而他也认真对待这些,义无反顾地为发展中国科学事业出力献策。1926年,他在协和医学院协助林可胜成立了中国生理学会,并自其成立起就参与负责该会的具体工作,担任理事会委员(到1940年)、书记兼会计(1929-1931年)、会长(1931-1935年)、《中国生理学杂志》常务编委(1927-1941年),与林可胜等其他学者积极配合,把学会办得非常出色。中国生理科学在30年代引起当时国内外科学界的瞩目,与中国生理学会的推动作用有相当的关系。除此而外,吴宪还是中国科学名词编审委员会化学组委员(1921-1927年)、中国化学会创始期会员、《中国化学会会志》编委(1935-l937年)、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科学研究补助金和奖励金审查委员会委员(1932-l938年)、中华医学会特组营养委员会主席(年代不详)、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通讯研究员(起讫年代不详)、该院第一届评议会评议员(1935-1940年)及第一批院士(1948年3月)。在所有上述职务(团体)中,他都是尽职尽责地去工作。为支持抗战,发展战时中国的科学事业,l944年3月,他冒着极大的风险,离妻别子,只身悄悄离开了日军占领下的北平,经过长途艰苦跋涉抵达大后方重庆,筹建和领导中央卫生实验院的营养研究所。当时物质匮乏,条件艰苦,实验设备简陋,但他总是亲临实验室指导实验,有时直到深夜。在他的大力筹组下,中央卫生实验院营养研究所从原来的十几人扩展到拥有几十位学者。抗战胜利后,吴宪负责筹建中央卫生实验院北平分院,他暂选北平先农坛为院址,在重重困难下,积极罗致人才、筹措经费、添置研究设备。他还利用出国开会之机途经美国考察,与当时正在美国的老友侯德榜商谈由永利公司资助,在黄海化工研究所内建“人类生物学研究所”的计划。为实现这一计划,他一方面在美国四处奔走,筹款购置精密仪器运回国,与麻省理工学院商议培养一些中国学生,并将所收集的图书资料寄回国内,以为日后建所之用;另一方面以访问教授身份,在美国大学进修先进的实验研究技术,以便迎接回国后新的研究时期的到来。由于种种原因,他回国建所的计划未能实现,但直到晚年,他仍未放弃这一打算,只因疾病缠身,未能如愿。诚如吴宪的长子吴瑞所言:“发展中国科学事业是我父亲一生的愿望。”作为科学大师,吴宪的工作意义不仅仅在于发展科学本身,正如安德森在《变化的研究》一书中指出:“吴宪国际声望建立得既早而且还由他后来的工作持续着,这使他得到参加国际会议的邀请,成为西方科学团体的成员,并在各种知名科学家的名单中。经常的旅行和同外国科学家之间的密切合作,帮助他成为两种文化之间的桥梁。

南京理工大学发表论文

1.1 根据《著作权法》,并结合本刊具体情况,凡接到本刊回执后3个月内未接到稿件处理通知者,系仍在审阅中。作者如欲投他刊,请先与本刊联系,切勿一稿两投。来稿请自留底稿。不采用的稿件一般不寄还。1.2 来稿一律文责自负。依照《著作权法》有关规定,本刊可对来稿做文字修改、删节,凡有违背原意的修改,则提请作者考虑。修改稿逾3个月不寄回者,视作自动撤稿。本刊处理稿件的一切事宜,只与通信作者或第一作者联系。1.3 该刊对重大研究成果,将使用“快速通道”在最短时间内发表。凡要求以“快速通道”发表的论文,作者应提供关于论文创新性的书面说明和查新报告和两位专家的推荐信,以说明该项成果的学术价值。经审核同意后一般在收到稿件后3个月内出版。要求刊印彩图者需另付彩图印制工本费。稿件刊登后酌致稿酬(已含其他形式出版稿酬),赠当期杂志1册。

南理工计算机学院博导王永利最牛。王永利,男,1974年4月27日生,博士,博士生导师,教授,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系主任。1996年,本科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2003年,硕士毕业于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博士毕业于东南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ACM与IEEE-CS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应用专为会委员、江苏省计算机学会应用专委会秘书长,江苏省电子学会物联网专委会委员,江苏省大数据专家委员会委员,南京理工大学物联网研究中心副主任,美国Drexel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访问学者。在国际学术期刊IEEETKDE、IEEETPDS、IEEEJBHI以及PatternRecognition等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其中有30多篇次论文先后被SCI、EI、ISTP收录。担任IEEETSMC、IEEETVLSI等多个国际期刊审稿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江苏省973项目1项,总装武器预研项目1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1项,其它省部级研究项目10项。

不由图书馆负责,南京理工大学知网上传是由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提供的“知网论文上传服务”,由中国知网负责提供。知网论文上传服务是指在知网上传论文的服务,由知网提供。知网论文上传服务的主要功能是帮助作者把论文上传到知网,使作者的论文可以在知网上使用。知网论文上传服务主要针对学术论文,提供便捷的上传方式,支持多种格式,支持论文新增、修改、编辑。此外,知网论文上传服务还支持其他类型文献的上传,如报纸、期刊、书籍等。

南京理工大学论文发表

应用物理系是教学与科研并重型单位。拥有江苏省首批特色专业“应用物理”本科专业和学校重点建设学科点“凝聚态物理”硕士点。目前具有专职教师21人,其中教授5人,博士生导师3人。在科研方面,应用物理系教师承担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校青年基金、校科研发展基金等研究工作,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江苏省青年科技奖、江苏省科技标兵、南京市突出贡献专家等奖项;数十篇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发表在包括APL、PRB、PRE、JCP、JACS等国际权威物理、化学期刊上,获得了国际、国内同行专家的认可。在教学方面,大学物理获江苏省首批一类优秀课程。有校教学名师、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等获得者;多人次获“江苏省基础物理上好一堂课”比赛一等、二等奖;还有多人次获得校董事会基金等多项荣誉。

会。知网和多所高校都有合作,南理工硕士论文会被上传到知网。其是中国最大的学术论文数据库和学术电子资源集成商,收录了95%以上正式出版的中文学术资源。

南京理工大学是211工程的重点大学,是一所不错的大学,这个专业也不错,师资力量挺好,好好学习一定会有一个好前途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