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谈博士论文写作的几大经验
博士对论文写作的几大经验分享
论文写作是每个大学毕业生都要面对的难题,博士论文更是难上加难,不光要有深厚的专业理论,还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那么如何想好一篇论文呢?下面就是一名博士针对论文写作的几个经验分享。希望可以给正在准备论文写作的博士生们一个参考。
1.提早开始,早比晚好
关于什么时候可以开始学论文这个事情,我觉得我卡住了一个很好的点:博士资格考试通过以后,我花了一个学期做研究计划以及获得研究课题的校方审批同意,然后一个学期搜集数据,然后就马不停蹄开始准备论文的写作了。
开始写论文并不需要等待你的理论读得完美,采访资料整理得一丝不苟-就像你说英语不需要等待英语完美再说,而是因为说英语才慢慢变好。我建议研究资料搜集得差不多就可以开始写论文了,开始写方法论、理论框架、导言……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完善、更多地引经据典。如果你只是等待等待,可能越等越害怕越觉得没有准备好。没有人是完全准备好才开始写论文的-就像开始学游泳的时候哪怕你还不会,可是旁边有教练看着、理论知识听了一些,你就需要鼓足勇气跳进池子开始扑腾。
现在回想起来,我特别庆幸在我的论文最开始阶段加入了“论文写作小组一周训练营”。那是华大写作中心为了博士生写论文开设的一个全新项目,面对全校各个专业的要写论文的同学,费用是25美元用来购买食物,时间是6月16日-20日一周早上9点到下午5点,内容包括讲座、座谈会、分组讨论、一对一培训、论文写作、全组分享等等。一共有20名博士生入选。
我很庆幸自己在很早的时候加入了这样一个训练营,开始写下了我博士论文的第一个字,列出了第一个基本框架,在每个人都奋笔疾书的时候开始整理我的采访内容,和辅导的同学谈话说我的论文思路。
我很庆幸在论文最开始的阶段,在这个为期五天的朝九晚五的训练营里,我得以完成了从零到一的转化,有了一些基本的论文写作的思路,认识了一些可以互相鼓励的朋友。这个开头,开得漂亮。而好的开始,便是成功的一半。
别拖延,该开始时就开始,该出手时就出手。
2.别等完美, 兼顾各章
我的公共事务系的David Layton教授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你千万不要花很多很多时间,试图把论文的一章也到完美然后再交给导师看 - 因为一方面,达到你认为的完美需要花很多很多时间,另一方面,无论你觉得多么完美,交到导师手中还是会被修改,有时候还可能改得面目全非。这样看来,你多花的“达到自己完美的时间”属于浪费。
经济效益里面有个“边际效应递减”的原则,也可以用来解释。在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的基础上,为了达到理想的90%-99%的水平,这其中每一分的提高都要花很多时间精力,每一分投入获得的增长减小。
对于论文的初稿没有必要花很多时间达到心中的完美 - 如果能够达到自己水平的优良,觉得无愧于自己的中上水平,不会让老师看了直摇头,这个时候已经可以开始上交初稿等待回馈了。导师的回馈非常重要,他们的一席话、一些反馈可能可以减少你花一两个月的冤枉时间在黑暗里独自摸索。
在等待回馈的同时也可以开始下一章的初稿撰写工作了,多头抓起而不是只顾一头,也是保持论文效率的一个关键。毕竟一篇博士论文不是靠一个章节的质量取胜,而是总体的效果。建议大家合理平衡的分配时间,努力兼顾到每一章。“短板效应”里面讲到,一个桶子到底能装多少水,不是取决于最长的一块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一块——如果别的板子都很长可是有一块很短,桶子总容量还是大不到哪里去。此概念放到写论文这个浩大工程里,我们应该尽量平衡时间让每一章节都质量不错,而不要花了绝大部分时间精力在某一两章,结果其他寥寥草草不合格。
别等待完美才交初稿,兼顾各个章节。
3.每天坚持,保持惯性
如果同样是20个小时,一种是每天4个小时坚持五天,一种是两天每天10个小时,前者效率会比后者好很多。
写作需要形成一种习惯,一种格式。如果每天都能有写作的时间和规律,每次需要切换到写作状态的时间所需更短。
其实每天坚持,保持惯性这一点我自己做的也不是特别好——在我的一年的博士论文写作过程中,曾经有两次长期的停止状态:一次是夏天回国45天,雄心壮志想要整理好所有采访录音并且写好一个发现章节,最后回美国前一天发现只写了不到三页,而且录音也没怎么整理。一次是春假去夏威夷的两周,同样也是想得很美好,资料随身带,结果没写几页。所以我知道了自己是那种放假玩只能尽情玩,同时想要学习只是美好幻想的人。所以我一年中的两个月时间可以说是没有写论文的。
我发现放假回来以后进入状态,甚至于逼迫自己在电脑前静下心来都是困难的。我也发现经过长时间的停滞,想要突然一下文思泉涌、下笔如有神是不大可能的。每次大的停滞总是需要花时间又从零开始,积累效率。
而个人写作效率很高的时候,一个是暑假回国前每天在Suzzallo图书馆的9-4点,那时候我白天写作,中午带上中饭、水果和酸奶,下午去打羽毛球或者游泳,把“方法论”一章和“介绍学生”这章的大部分搞定。
另一个是春季学期和清华男神L教授在法学院图书馆自习的晚上7-11点,在三个月里,我订正、调整、收尾,效率也是很高。我注意到这两段高效率的时间我都是基本固定写作时间、地点,没有长期中断。
从我个人和周围朋友的经验角度来说,如果说大家可以的情况下,不妨每天都安排一些时间出来固定写作,中间不要有长距离的空隔和中断。并且在每次停笔的时候,记住自己写到了哪里,明天或者下一次应该从哪个方面接下来写。给自己的一个小笔记能够成为下次重新获得灵感的线索。
让写作保持一种惯性,一旦惯性开始,就不要轻易丢掉这种惯性。
4.联系导师, 主动跟进
如果说我觉得自己有哪个方面做得很好,我觉得我充分利用了导师的专业知识和资源,跟他们保持了紧密的联系和亲切的互动。
首先,教授是非常忙的,需要指导的学生也不是我一个 - 从研究生学习很早很早的时候我就知道了会叫的鸟儿有虫吃,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如果你不主动联系教授而等着人家大忙人来找你,那么有一阵好等的。所以一定要积极主动。在整个委员会中有一位主席(Chair)具有很高的生杀大权,至少在我们系,如果chair点头,你被其他成员为难的机率不大 - 而如果其他成员都赞同而主席不放你,你还是毕不了业。
我在学年开始就告诉了我的chair Sandra Silberstein教授心中的时间安排,我希望一年之内可以把文章写完并且毕业。她思索了一下,告诉我在她的教学过程中这样的例子很少,但是有过,而且我的情况也不是不可能做到。她承诺会尽力配合。
我于是制作了一个详尽的进度表,并且在每次写完一章节、请英语为母语的朋友帮我修改过语法以后发给她(这样教授的时间精力不会浪费在帮我改英语语法上面,而且到了博士程度,英语写作水平也应该不会太差)如果有特别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会在章节末尾用不同颜色的字标注。Sandra教授会看完以后用Word的Track Changes 和Comments功能标注她的修改和意见。然后我把所有的修改看过以后和她约着见面一小时 - 一方面讨论一些她的评价修改意见里我不太懂的地方;一方面讨论下一章的思路、写法。
和她见面的这一个小时对我来说非常有益:我常常带着笔记本去记下我们的对话,Sandra教授对于不同问题的看法、她指导过那么多学生的经验、她写文章的思路……然后我会把这些对话记录下来,引导我写作下一个章节。
除了她以外,我也常常和另一位导师人类学的Stevan Harrell 教授见面聊论文:他会说普通话、彝族话还有粤语,是个正宗的中国通,教过的中国学生无数,对于我的研究课题非常感兴趣。是他从我的论文初期开始便热烈地鼓励我,认为课题具有现实意义;是他在我每个章节写完以后很快地回复我,并且给予真挚且积极中肯的评价;也是他邀请我到他的班上做演讲,分享我的研究成果……被一位经验丰富、了解中国的老教授一路带着、鼓励着、指引着,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因为我知道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也知道有人为我摇旗呐喊、加油鼓劲。
5.与人作伴, 同写互助
还记得我前面提到的“论文写作小组一周训练营”吗?那是一个与人作伴、同写互助的典型例子,我在一个团结互助的集体里,如同海绵吸水一样汲取别人的经验和教训、聆听各种资源策略。
第一天的自我介绍,我知道了大家来自华大的各个专业 - 从机械工程到心理学,从历史到女性研究,当然还有学英语的我;我知道了大家的论文进度分布在各个地方 - 有人只差了一个简介章节,并且计划两个月后毕业,有人开始了半年到一年写了几章,还有一个字都没有动笔的我。我也听说了每个人的写作偏好 - 有人喜欢打开摇滚音乐边听边摇摆边打字,有人会把自己绑在椅子上两小时不能动,有人喜欢安静的图书馆靠窗的角落,有人只能在桌子很乱的环境里才文思泉涌。五花八门,十分有趣。
这是一个学习的社区、平等交流互相帮助的地方:一方面,写作中心安排了成功写完毕业论文的前辈们给我们分享他们的经验:用的是什么reference软件,什么写作软件,如何安排写作进度,如何跟导师沟通,遇到瓶颈怎样处理……他们都毫不吝啬分享了自己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并且再三强调因人而异,我们大可以尝试选择自己合适的方法。另一方面,我们20个博士生之间也有了很多的交流和分享 - 尤其是那些已经开始、写了一段时间的同学们,交流了很多。
训练营结束以后,我和拉美裔、理工科的Bralio相约一起去图书馆写文章,我们常常带着零食一起分享、互相照看电脑、一天写得差不多了便一起聊聊当天的进展以及下一次的安排。他是我的writing buddy,写作伙伴。身边有人同样为着博士毕业论文而奋斗、笔耕不倦让我觉得很安心,我们互相鼓励,一起进步。
Bralio在我们一起写作了三个月以后把他的文章上交并且成功获得了博士学位。他的努力和经历鼓励了我。我见证了他的刻苦努力,也看到了他获得毕业证书站在荣誉舞台上的一刻,这种鼓励,不言而喻,他起到了榜样和示范作用。
而我的论文后半段有了清华男神L教授的陪伴,他经常和我一起自习,写他的法律文章,我写我的英语论文。我们自习完走回家的路上讨论每天的写作进展程度、顺利和卡壳的地方 - 我喜欢和学者一起交流,不光是听别人的意见反馈,有时候说着说着,自己的思路也被点亮了。能够把一个问题先说清楚,写下来的时候也会更加容易。
建议大家也找到写作的伙伴,一方面是一起的努力和陪伴,一方面也是互相交流、说出想法。当你觉得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的时候,动力是很足的。
6.全面计划,层层推进
博士论文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花时间精力无数。
如同建房子要有图纸、做项目要有进度,我始终相信,不管写什么科目的博士论文,也应该科学、系统的层层推进,关于时间和内容上的合理规划。
我是这样看待自己的文章架构的:六大章节,每一个章节下分几块。举例来说:第二章“方法论”,需要写到的是五大块:“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差异”、“定性研究的局限性与优点”、“我所采用的方法:采访、观察、资料搜集”、每个方法的利弊、我作为研究者身份对于最后结果的影响。每一大块里面又可以细分几个部分。而每天我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写完中间的一小块。
这样,一篇200多页的论文被分解成为了30-50页的章节,每一章又被分成了5-10页的部分,每个部分再细分下去,需要完成的就是1-2页的小单位了。虽然说我完全同意内容有完整连贯性,不能够依字数而定,但我个人很喜欢这个“庖丁解牛,化整为零”的小游戏,因为从心理上的畏惧感降到了最低点,而每次完成小单位的任务都给自己划一个勾、点一个赞,便能很有动力地去做下一个部分。我常常鼓励自己,“已经完成了1/8了”,“已经快到这一章的1/3了”,“这一部分已经写了超过一半了”……自己心里有一个全盘的计划时,层层推进,每次只要做好一个小的部分就好。
建议大家可以尝试在空白板上方写在自己的题目,然后开始竖行写下几章的名称,每一章横向展开重要组成部分,每个部分下面能够分几大块……这样一个树形结构是你论文的主干地图,磨刀不误砍柴工。如果你的心里有一张这样条理清晰、枝干明确的图,你在写文章的过程中就不容易走丢,也不容易只拘泥于一个部分(参见策略二:兼顾各章)。你会很清楚现在的进度在哪里,下一步往哪个方向走。
这种分解再整合的过程使人的心理压力降低,完成每项任务成就感提高,同时有更为明确清晰的方向,更加能够注重当下。强烈建议大家尝试。
7.借鉴前人,参考名著
当我不知道美国英语博士论文为何物的时候,我跑到图书馆借来了包括华大、哈佛、哥大、斯坦福等美国著名高校教育系、英语系、传播系、话题看上去与我研究相关的20多篇论文,每一篇都像一本书那样厚。(比如哈佛Liu J 撰写的"Asian students' classroom communication patterns in US universities: an emic perspective"; Chen X撰写的"Sojourners and foreigners: Chinese students' relationship-building with Americans in United States universities"; 比如华大英语系学姐Hee Seung和Zheng Xuan的毕业论文)我把自己埋在这些厚厚的论文堆里,看前人是怎样写的,从字数、内容到样式上有了初步了解。
读多了便也发现大多论文在结构上都有引言、摘要、致谢、目录、介绍、研究问题、理论方法、研究方法、局限性、所作贡献、以后研究方向、文摘等构成。在立意上会研究一个专业内精细的问题,从以往文献的角度整理整合前人的观点和认知,在方法论的角度解释为什么要用该方法研究、利弊、贡献在于哪里。从语言角度上比较中立客观,书面化专业化,逻辑思维很严谨……读别人写好的博士毕业论文使我有了直观的第一印象。
在准备博士资格考试、读完书单所列文献的准备过程中,我看到了一本特别有用的书,在此推荐按给大家 -《Completing your qualitative dissertation: a road map from beginning to end》 by Linda Dale Bloomberg and Marie Volpe。我用了五天的时间读完了这本240页的`书,做了很多笔记,而且后来一直有参照这本书。作者通过与很多博士生的采访,了解帮助和阻碍撰写博士论文的因素,并就此对症下药、提供建议。他们把博士论文的基本部分定义、注意事宜、常见问题都予以归纳,从心态到知识、从理论到实践、从学生到教授的观点都进行了采集,如果一幅地图带我走过博士论文的撰写征程。
我的文末参考文献有16页、300多本书籍或者期刊文献,其中一部分是理论内容,一些是方法内容,一些是别人相关课题的博士论文……我觉得自己很多时候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看问题,通过最开始的参考模仿完成了从零到一的过程,又在每天的写作过程中细化提炼,不断成熟。
我非常建议大家读读贵院系历届学长学姐的优秀毕业论文 - 这直接反映了贵系的水平要求和格式规范,是很有价值的一手参考资料。同时可以学习和你课题相关的其他学校学生文章,认真参考起来你会发现很多共同之处,八九不离十。可以的话也找些博士论文撰写参考攻略一类的工具书,一方面心里有大的全景图,另一方面每一个章节也能看到注意事项。
不要从零开始一个人摸索,一定要充分利用资源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思考和奋斗。
看得越多,摸得约透,写起自己的文章才越得心应手。
另外,准备博士资格考试的时候一般大家会做阅读笔记(我当时做了将近50页的word笔记),写博士课题研究申报计划的时候也会有好几十页成文的文章,这些内容都可以利用起来:有些部分可以直接复制黏贴,有些可以作为基础进行删减订正。总之,以前的努力都是可以转换到现在的论文里面的,写博士论文并不是从零 开始。
8.先捡容易,建立信心
中国有句俗话“专拣软柿子挑”,这句话在我的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体现得淋漓极致。我认为写作一般是越写越顺;先易后难,符合事物循序渐进的基本规律。不为“欺软避硬”的行为不好意思,这种有选择的、挑拣容易内容先写的策略对我十分可行。
理论和以往文献于我而言都是深奥的部分,个人觉得比较头疼的内容,我怕一开始没有基础就试图攻克难关,拿不下会影响心态和信心。所以最开始,我选择的是难度最低、最易上手的方法论部分:研究主要采取的是什么方法、为什么要选择这些研究方法、有哪里优点、有哪些局限性?如何招募到研究参与者的?他们的隐私和人权是如果得以保障的?搜集资料的时间有多长、哪些具体措施、资料怎样分析和整合、具体方法对于研究结果可能存在的影响性……这些内容虽然琐碎,可是写起来却可以就事论事,直接简单,也不需要华丽优美的文字,或者深奥复杂的逻辑思考。
洋洋洒洒把方法论写出来以后,发现已经有了20来页文字,这对于写作初期的我是极大的鼓励!所谓“万事开头难”,能够找一些相对简单的内容入手对于树立自己的信心,作用不可小视。
写出来不怕亲笑话,我也曾经在八字还没有一撇、文章一半都没写到的时候遇到瓶颈,不知道怎么继续。 于是我决定调整顺序,把“致谢辞”先写出来 - 感谢一路上帮助和参与我的成长的朋友们、师长们、家人们。写着写着,我发现原来一路上那么多贵人相助,自己原来那么幸运!于是从中也获得了动力,满心欢喜、打了鸡血般继续投入了下一段的写作环节。
我的导师建议,我个人也很赞同,把导言这章放到最后:虽然导言讲述的是你做什么课题,研究什么问题,为什么要做这个课题,论文结构如何等等并不复杂的问题,但是很多时候论文的内容结构都在调整,不到最后没有定型的版本。同时,不到最后也可能缺乏对你文章的全面系统的理解,以及高屋建瓴、简介归纳的能力。
9.调整期望,不求完美
博士圈里流行一句话“the best dissertation is a done dissertation”(最好的毕业论文就是写完了的毕业论文)。因为有太多人花了太多时间写,且越到后面越没有动力,最后没有完成。所以后来圈里说,只要写完的,就是好的毕业论文。
哪怕说亲们对着学术有着很严谨的态度,想要把毕业论文成果出书,其实也是可以在毕业了以后任教职的同时修改文章、准备出版,还可以在教书的生涯中继续你的相关研究,扩充数据,补充内容。我见到不少教授都是在任教的前六年里把自己的博士毕业论文整理出书。很少有人一毕业就能够直接把文章出书;追求一步登天比较困难。
对于毕业论文的预期的确因人而异,并且是看你想要什么。如果你觉得不管花多少时间都要写得完美,我尊重你的想法和选择。与我,毕业论文是我获得博士学位的一个必经阶段,是我展示几年所学成果的好机会,是一个阶段的重要印记,是我丰富人生里面的一个部分,而不是全部。如果用心上交了一篇良好到优秀水平的文章便是无愧于心,自己满意了。我的生活要继续,如果可以一年完成论文质量良好,我不愿花好几年的时间达到所谓的完美。我愿意把时间花在别的地方做其他的事情。
在我很明确了我的文章预期之后,我也和我的教授交流了想法:我希望这篇文章是实践意义和应用效果大于理论意义的,我希望我的文章可以给到美国留学的中国学子、教中国学生的美国教授一些实际意义,让他们看到一些内部人士(insider)的想法和做法。至于理论框架,我希望达到中上水平,但不着重于理论的创新。我的委员会成员很尊重和支持我的想法,我们都同意也许多花一年,我能够写出更漂亮的理论,更严谨的论据,更好的毕业论文。但是在我个人的情况下,没有这个多花一年的必要。我得以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实际操作层面、访谈资料综合整理、意见建议提出的部分,而理论部分达到要求即可。
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我很明白要在自己充满信心、精力有限的情况下把论文搞定。我不要做出完美的毕业论文,我只要交出一份不错的、用心了的、教授满意的毕业论文即可,以后还有的是时间和机会整理出书。
在这里,我并不是教大家滥竽充数,昧着良心交低质量的作品。我只是觉得每个人都可以看看对自己的要求和对文章的预期是什么。如果你不求完美,但求良好到优秀,然后获得学位、腾出时间给生活的下一个部分,那么写完文章所花时间应该可以省去不少。
而且,完善论文的机会毕业以后还多着呢,并不是写完了上交了就再也没有机会改了。但是写好了毕业论文一张博士文凭在手,可以给你很多机会的通行证。
10劳逸结合,懂得调整
每个人都有瓶颈期和写累了的时候。如果说可以自律、逼自己一下,度过了也就度过了。如果到了看着屏幕就想吐、看着书本材料就头疼的地步,那我真心建议可以暂停一下,休息一下。
写博士论文就想跑一场马拉松,掌握节奏很重要,千万不要因噎废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大家一定要注意好身体健康,跟进营养,同时注意调整,劳逸结合。
我知道坐在电脑面前写论文弄久了会脖子肩膀手腕酸痛,所以我经常坚持去打羽毛球,一个星期能够有三到五次,即可以思想上放空,也可以眼睛远眺,还可以拉拉筋、舒展一下身体。每次打完球大汗淋漓的时候我都有一种畅快不已的感觉。
我也会一两周去跳一次莎莎舞,拉丁社交舞的一种。在和人的交谈聊天中、在拉丁音乐的奔放柔情里、在旋转跳跃闭上眼的时候,我觉得很放松,也很快乐,自己的脑子得到了休息,身体也获得了锻炼。
每个人各自喜欢的放松方式不一样:我身边朋友有人爱游泳,有人喜逛街,有人看电影,有人做饭菜,有人唱歌儿,有人爬山……不管黑猫白猫,能抓耗子的就是好猫。不管这法那法儿,让你开心放松的就是好方法。
我特别相信一句话:学的时候认真学,玩的时候放肆玩。我觉得哪怕写论文很辛苦,也一定别忘了给自己放松休息找乐子。机器用多了也需要保养滴油,更何况是人的身体呢?劳逸结合才能够跑好跑完马拉松,才能写好写完你的毕业论文。
如果你很辛苦了,累得不想写了;或者刚刚完成一大章节,想犒劳一下自己了,都可以去休息放松一下,丝毫不要有罪恶感和内疚感。你就边休息变想:磨刀不误砍柴工,会玩的人才会学哈:)劳逸结合、懂得调整才能细水长流,攻克下“马拉松”一般的毕业论文。
总之,纸上得来终觉浅,希望大家不仅有专业知识,还要有亲自去实践,有自己的实践经验。这样写出的论文才更有血有肉。以上对论文写作经验就分享这么多,希望对大家有参考价值。
利用博客平台提升写作水平论文
如何改变农村学生的不良写作状态,唤醒他们沉睡的写作心灵?笔者尝试利用近年来兴起的“网络写作”,即用博客教作文。从实际情况来看,利用博客教作文的条件已经成熟。初中学生有一定的电脑操作的相关知识,而笔者所在地区农村经济较为富裕,基本上实现农村城镇化,几乎每个学生家中都有电脑。此外,教室里面的电脑也可以上网。这为博客辅助教学的实施提供了可能性。
笔者通过搭建博客平台,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了非常明显的进步,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写作意识。下面谈谈笔者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教师“晒”博客,唤起学生写博客的兴趣
“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写作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最持久的因素,学生写作的积极态度来自于对写作的兴趣,兴趣则促成了写作行为。博客,就是让学生作文兴趣盎然的“动力”。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身边的榜样则更具诱惑力。文以师为先。笔者喜欢博客写作。2009年大年初一意外下了场大雪,惊喜中写下了《吻雪的滋味》;去年国庆期间去了趟上虞章镇的秀峰寺,写下了《静游秀峰寺》一文;还有一些生活感受,如《走进厨房也快乐》等等。为了唤起学生的写作兴趣,笔者经常找机会“晒”自己的博客文章,与学生一起分享一起探讨写作感受和得失,既形成了师生间关于写作的共识,相互积累了写作之道,又无形中在师生之问形成了一种心灵上的碰撞和合力,实现了师生之间的心灵零距离,师生感情在彼此的写作学习探讨中日渐剧增,完成了对学生人格影响的指引。呈现出以文会友、以文促文的好势头。
案例:学生点评教师的博文
生:“一家人坐在餐桌旁,品尝着说笑着点评着,能触摸到家的温度、家的温馨啊!感觉这真是在过日子,而不是日子在过我们,简简单单,却踏踏实实:平平淡淡,却爱意浓浓!”特喜欢文章最后这一段,朴实自然,却温暖人心。读着读着眼前似乎出现老师那温柔可亲的样子,出现老师一家人围坐在餐桌边说说笑笑的那种温馨的画面。做个厨女也快乐!(教学论文 )真想不到我们的语文老师还挺能干的,发现自己越来越喜欢我们的语文老师了。
师:你的肯定对老师来说是一种莫大的鼓舞。简单平淡的生活中总会有一些温暖的画面触及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诗意地生活着,用心地感受着。
通过借助博客这一平台,师生间的互动得到很好的体现。对于学生来说,阅读教师的博文其实就是在进一步地阅读教师,深入地了解教师,在他们眼中生活是真实的,教师也是真实的,这无形中提升了师生之间的亲近度和亲密感,同时学生也从教师的文章中或多或少地得到了一些写作体验,这样的写作影响是最直接最有穿透力的,也产生了一定的“桃李效应”,学生的作文中呈现出生活化多样化。他们或抒怀,或言志,写出了自己的生活。
在笔者不懈的努力下,学生都有了想建博客的欲望,笔者趁热打铁建起了班级作文博客,并且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博客,在博客上抒写自己的心声。
二、搭建班级作文博客,形成良好的写作氛围
班级作文博客的建立和学生个人博客的相继开通,这使得写作成为一种很“流行”的行为,学生见面的问候语也变成了“你这个星期博了几篇?”
班级作文搏客,经过大家共同讨论,确定了栏目。优秀作文:主要刊登学生的优秀作文或是学生创作的优美语段,使学生逐步学会品味和琢磨自己的语言,学会欣赏和享受自己“妙手偶得之”的快乐;名家名作欣赏:主要是将名家名作放在上面,供学生学习借鉴积累;指点迷津:将一些基本的作文技巧放在上面,解决写作的烦恼,同时学生在作文中存在的疑惑,提出来全班共同解答,从而享受“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美妙感觉;资料库存:主要链接相应的网站,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阅读。
班级作文博客管理人员,由学生民主选举,评选标准是:责任心强、作文水平高的学生。
学生个人博客则由学生自己建立,采用实名制的形式。同时还有个不成文的约定,看完同学的博文,要“雁过留声”,要真诚地留下自己的看法和对文章的评价。因此,作文上博客,网上共赏析,成为班级评改作文的一大热点,备受学生的喜爱和关注。笔者定期选出有比较典型优缺点的课堂习作或片段放在班级博客中,让学生跟帖回复。讲评时投影到大屏幕上,使学生眼见为实、动手为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了集体的智慧。
案例:布置学生体验农家生活,帮助家人做家务活。如学生在《和奶奶一起晒稻谷》一文中写道:奶奶拿着竹耙翻晒稻谷,竹耙在金黄色的稻谷上来回耕耘着,那熟练的动作,那收放自如的姿势和奶奶略带弯曲瘦弱的身影叠加在一起,显得有点别扭,但又感觉浑然一体。看着奶奶不厌其烦地摆弄稻谷,不时还捧起一撮稻谷闻闻,笑意在她那有皱纹的眉间荡漾着……
评论一:描写细腻,如“那收放自如的姿势和奶奶略带弯曲瘦弱的身影叠加一起,显得有点别扭,但又感觉浑然一体”,这个细节特别传神,“捧起一撮稻谷闻闻”,很形象,我想起了我外婆也有过类似的动作。
评论二:结尾似乎少了些自己的感受,如果能有一些点睛之笔那就更妙了。我想在结尾能不能这样补充:笑意在她那有皱纹的眉间荡漾着。我明白了这些稻谷分明就是奶奶的劳动成果呀,它倾注了奶奶的心血和情感,奶奶和稻谷有一种无法诉说的亲密。稻谷的芳香,扑鼻而来,我似乎也闻到了奶奶的“芳香”。
且不说这些跟帖意见是不是准确到位,是不是合理完整,但至少证明学生们在参与,在思考,在分享他人的情感。长期坚持,学生在无形中学会注重词语的锤炼,注重细节的描写,注重主旨的突出和深化等等,在评改互动赏析中提高写作的增长点。
自从建立博客后,学生的写作热情空前高涨,一些平时不爱动笔的学生也纷纷行动起来“笔耕不已”。有的同学一星期写好几篇随笔,呈现出良好的写作氛围。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方面让学生体验了成就感。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的赏识。学生写作文也是如此,需要被人赏识被人肯定,需要获得一种成功感。而博客就为学生提供一个发挥潜能展示才华体验成功的平台。当学生发现自己博客的一篇篇文章被网友评论赞赏时,就会有一种成就感,就会觉得别人在关注自己,自我价值也无形中得到了体现。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的读者意识。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李海林在《论真实的作文》一文中谈到:“一个素来很差的同学,写的一份情书却情真意切,打动人心,表现出了高超的语言能力和表达技巧。”为何有如此强烈的反差?笔者以为,在写情书时,作者有强烈的写作动机,有真实的写作背景,有真实的写作对象,对写作结果又有强烈的期待。学生写博文,也是如此。他们心中有了强烈的期待,有了个读者群。他们在乎博友的关注,在意博友的点评。因此,写作也就慎重起来,会认真对待,努力去写好,自然也会留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会去关注生活,体味感受生活,还多了些思考,让自己的博文更加有个性,让自己的博文更加吸引人。于是一篇篇富有生活气息质朴真挚的文章在博客中“扑面而来”,有抒写自我的如《我为篮球而疯狂》《当女孩真好》;有抒写校园生活的如《当英语组长的苦恼》《校服“出炉”》《搬“家”小记》;有描写家庭生活的如《大水进我家》《伤透了妈妈的心》《家有一小,如有一宝》《陪父亲买衣服》,还有《十五岁的天空》《整容·整心》《尽力就是最好》《我家的小院》《乡村的早晨》《音乐之恋》等等,或抒怀,或言志,或触及社会热点。学生的博文呈现出生活化多样化个性化,真是百花齐放、争奇斗艳,这是以往写作中未曾有过的。当自由在学生的心中唱响,当表达的'天空没有云彩的遮挡,作文就不再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行走了,而变成了一次次快乐的飞翔。这也正是学生们进步的时候。
三、形成博客圈,“围合”写作共同体,提高学生写作的增长点
新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变革传统写作教学“学生写、教师改”的评改方式,提倡学生间的交流与评改,提出了“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等具体要求,而博客写作则是实现以上目标的最佳路径。建好了博客,还要充分发挥其功能。因此,就要将学生和学生的博客,学生和教师的博客“捆绑”在一起,“围合”成写作共同体,这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博客的网络互动功效,才能使学生的写作向纵深发展。笔者将班级作文博客、学生博客、教师博客“围合”成博客圈,圈主由笔者担任。这样,教师可以在圈子里用评论的方式批改学生的作品,好的作品及时加精:学生们也可以相互回踩,用留言或评论的方式互评互学、互帮互改。通过博客这一平台,实现了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的目的。
博客圈的建立,其目的就是实现互动,实现互相作用、互相影响。
实现“取暖性”鼓励。学生的写作动力不足与受到的鼓励少有关。以往教师也仅仅是以分数和几句评语进行鼓励,多数情况下,教师吝啬的作文分数对学生来说,是个很大的打击,但博客的鼓励却是充满温馨的,而且来自多方面,其汇合起来的力量必将产生不竭的动力。
实现互动性改作。博客的改作,打破了传统作文改作的封闭性,打破了学生修改作文的被动性。同学、教师以及不相识网友的点评和修改意见,能成为改作的动力。而且在博客上修改起来很是快捷、方便。作文是需要不断修改的。叶圣陶老先生说过,“作文教师改不如学生改,学生改不如集体改”。显然,博客是能够达到这一境界的。
实现立体式评价。博客打破了传统的教师单一评价,实现了学生自己评价、同学间的互评、教师评价的立体式评价。同时,还能够引入家长、社会上的作文爱好者的评改,这更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更能帮助他们提高作文水平。
同学和教师的关注,是促使学生热心写博客的一个重要的动力,仅这些动力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引入科学的评价制度。为了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写博客的热情,笔者实施了新的奖励制度,将博客写作作为语文成绩的一个组成部分。还规定,定期评选最好的博客文章,发文学奖;推举最好的作者,发文学家奖:推举最好的评论,发文学评论家奖。
博客的图文音像并茂、交互性强、反馈及时等优势,使博客成了教师进行作文教学的“助力器”。搭建博客平台,能使作文教学更富有生机,能够真正达到语文新课标中要求的“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和“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搭建博客平台,使作文教学大放异彩,使作文教学的时空得到无限延伸,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进行更有效的交流。博客,作文课堂因你而精彩!博客,学生因你而更优秀!
参考文献:
[1]黄孟轲.中学作文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李福炳.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55个细节[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
[3]李海林,论真实的作文[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5).
硕士生发c刊难吗?答案是肯定的
C刊难以发表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1.硕士、博士连年扩招,但核心期刊有限,造成了“僧多粥少”的局面。
2.除此之外,部分高校教师也需要发表C刊,因为C刊的发表量关乎高校教师职称评定和晋升,形成了“挤过独木桥”的现象。
C刊多指CSSCI,即《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研制的数据库,用来检索中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论文收录和文献被引用情况,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领域的标志性工程。
C刊,本文指《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期刊,英文全称为“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缩写为CSSCI,是由南京大学研制成功的、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领域的标志性工程。科学引文索引是从文献之间相互引证的关系上,揭示科学文献之间的内在联系。 C刊对于人文社科类的要求标准相对于北大核心等期刊来说是比较高的,所以其发表的难度可以排在第一二的位置了。近期有研究表明,C刊每年发文量是逐渐减少的,和逐年增大的研究生招生规模和职称评审条件水涨船高的变化形成强烈的对比。 最近在和几位编辑部老师聊C刊写作时总结了一些好的经验,分享给大家以便写好一篇文章: 首先要明确C刊文章的主要要求。C刊要求你对问题有深入的研究,同时进行具体的分析和严密的论证,然后得出明确的结论。对文章的逻辑和思路以及全文的架构有严格的要求。总体来说就是,找准问题,逻辑清晰,观点鲜明,论述严谨,结构完整。 其次是写作步骤。一般步骤谋篇布局-文章框架-素材安排-文章论述-校稿这五步。大家可以参考我前面的文章《 推荐 | 教育管理类职称论文写作完整教程PPT分享 》。 接下来是写作技巧。这里主要提三点:第1点要鲜明提出你的观点。这点很重要,不仅是体现你文章的贡献,更重要的是体现你对问题的理解。很多时候有这种感觉,文章里放了不少材料,但不但证明不了问题反而有堆砌感。这种情况就是因为你的观点不鲜明,深处说还是不完全理解材料的内涵,逻辑上没法关联。比如说大家都在研究课程思政,如果认识到课程思政价值向上共同追求是基础的话,那么这就可以是作为不同领域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连接点。第2点要找准问题,要分辨客观问题和主观问题的分别。文章要谈的是客观问题的话就不要把主观问题并列。然而两者间没有太明显的界限,有时还容易搞混,一般来讲客观问题容易导致主观现象。比如某单位“进人难留人难”问题,这类是主观现象问题,是由客观引起的。第3点是如果对于不太确认的观点又不能避免不谈的时候,可以引用别人的观点同时压小篇幅,少说为妙,或者转换主题。 最后是校稿问题。校稿不仅要消除错别字和语病,更重要的是消除逻辑硬伤,就是感觉写不到位或者连接不自然都是逻辑硬伤,需要推敲直至修改无疑问为止。 什么样的文章最可能中一般不好定义,但从编辑部的角度来看有两点很重要,首先你是一篇符合学术规范的文章,文章内容偏向学理研究而非实操的,其次一个好的摘要非常重要。 关于学理研究推荐读一下劳凯声老师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问题意识、学理意识和方法意识》,对于学理研究他总结了三点:1.学理研究是范式研究;2.学理研究要有创造性;3.学理研究要和实践保持距离。应该说非常到位,可以为大家做学术研究带来很好的启发。
在cssci期刊发表论文有难度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很多需要在cssci期刊发表论文的作者都想知道如何顺利把论文发表到cssci,我在这里介绍:大家想要顺利投稿cssci刊物,就需要保证论文质量度,也可以通过专业的论文发表平台投稿,从而提升自己论文的水平,并且会推荐到合适的刊物上,让论文顺利发表。CSSCI论文发表本来就是一件僧多粥少、竞争激烈的事,甚至可以认为cssci论文“发表”的难度高于“写作”。很多c刊编辑部都使用的网上投稿系统,如果投稿后一直显示初审状态,大家可以适当的催稿,或者是时间过了很久,大家也可以考虑改投期刊,而对于通过初审、外审后获得的修改意见,一定要一条条对照着外审专家提出的意见进行修改,最好另外写一份修改说明,这样才能提高返修的成功率。投稿cssci刊物,一定不要一稿多投,如果同时一稿多投会有可能被编辑部发现,严重者直接进入黑名单从此失去录用机会。一定要在确定自己的论文没被某期刊录用,才可以再投向其他刊物,想要顺利发表cssci论文,还可以多参加学术会议,如果投稿论文能被纳入会议的报告论文,也是很不错的,对于优秀的稿件,编辑们也会向您主动约稿。总之CSSCI论文写作与发表是一件困难的事。只有真正沉下心投入时间与精力来提高论文的质量,并且多和专业机构老师沟通,提早做准备才有成功的可能,毕竟当前国内各大高校对文科博士的毕业要求一般为2-3篇CSSCI论文,此外发表CSSCI论文,不仅是博士生申请博士学位的必要条件,也是在校期间获取国家奖学金等各类奖学金的敲门砖
意义非常大。这对于毕业找工作有一定的帮助。另外如果在这种刊物上发表论文,你的论文中的相关说明和关点正好被某一行业的人看重,那么你就是这个行业的专家。
一般在主页上就有很明显的 发表文章 四个字,点击以后进入写文章界面,写完保存就好,也可以进入-控制面板-左边文章管理里也有发表文章
在右上角有个发飙博文的,,你点击,,然后就和qq空间发表文章一样啦
1、进入新浪博客首页2、点击右上角的登陆按钮,输入你是新浪博客账号和密码,如果还没有新浪博客的小伙伴,赶快注册一个吧3、登陆之后,页面上会显示你的用户名,点击你的用户名就可以进入你的博客了4、进入你的博客之后,点击发布博文5、在博文编辑界面,输入博文的标题,和博客的内容6、如果有图片的,就点击图片按钮,然后再从电脑上选择你的图片,上传之后,插入到你的博文中7、写好博客之后,填写标签,标签有利于别人能轻松搜索到你的博客,然后点击发布按钮8、博客发布成功
在完成了论文发表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之后,就自然进入了毕业论文的写作阶段。实际上,在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本来也是毕业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发表的论文是专题式的,还不是成体系的,需要把不同的专题研究联系起来,链接不同的部分,从而构成一个统一的论证系统。这就是毕业论文的写作。同时,毕业论文还是学校检验学生整体的知识掌握情况的一个方式,所以还不是一个简单的研究问题。因此,除了学术创新之外,毕业论文的写作还对于文字语言的表达,知识面,论文结构组织和逻辑运用等有一定的要求。在写毕业论文的时候,要大力借助于读书笔记。根据前面已经完成的读书笔记,可以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论文中的文献综述部分,基本上就是从读书笔记中来的,或者说是读书笔记的更加系统的整理,深化和扩充而已。
详谈博士论文写作的几大经验
博士对论文写作的几大经验分享
论文写作是每个大学毕业生都要面对的难题,博士论文更是难上加难,不光要有深厚的专业理论,还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那么如何想好一篇论文呢?下面就是一名博士针对论文写作的几个经验分享。希望可以给正在准备论文写作的博士生们一个参考。
1.提早开始,早比晚好
关于什么时候可以开始学论文这个事情,我觉得我卡住了一个很好的点:博士资格考试通过以后,我花了一个学期做研究计划以及获得研究课题的校方审批同意,然后一个学期搜集数据,然后就马不停蹄开始准备论文的写作了。
开始写论文并不需要等待你的理论读得完美,采访资料整理得一丝不苟-就像你说英语不需要等待英语完美再说,而是因为说英语才慢慢变好。我建议研究资料搜集得差不多就可以开始写论文了,开始写方法论、理论框架、导言……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完善、更多地引经据典。如果你只是等待等待,可能越等越害怕越觉得没有准备好。没有人是完全准备好才开始写论文的-就像开始学游泳的时候哪怕你还不会,可是旁边有教练看着、理论知识听了一些,你就需要鼓足勇气跳进池子开始扑腾。
现在回想起来,我特别庆幸在我的论文最开始阶段加入了“论文写作小组一周训练营”。那是华大写作中心为了博士生写论文开设的一个全新项目,面对全校各个专业的要写论文的同学,费用是25美元用来购买食物,时间是6月16日-20日一周早上9点到下午5点,内容包括讲座、座谈会、分组讨论、一对一培训、论文写作、全组分享等等。一共有20名博士生入选。
我很庆幸自己在很早的时候加入了这样一个训练营,开始写下了我博士论文的第一个字,列出了第一个基本框架,在每个人都奋笔疾书的时候开始整理我的采访内容,和辅导的同学谈话说我的论文思路。
我很庆幸在论文最开始的阶段,在这个为期五天的朝九晚五的训练营里,我得以完成了从零到一的转化,有了一些基本的论文写作的思路,认识了一些可以互相鼓励的朋友。这个开头,开得漂亮。而好的开始,便是成功的一半。
别拖延,该开始时就开始,该出手时就出手。
2.别等完美, 兼顾各章
我的公共事务系的David Layton教授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你千万不要花很多很多时间,试图把论文的一章也到完美然后再交给导师看 - 因为一方面,达到你认为的完美需要花很多很多时间,另一方面,无论你觉得多么完美,交到导师手中还是会被修改,有时候还可能改得面目全非。这样看来,你多花的“达到自己完美的时间”属于浪费。
经济效益里面有个“边际效应递减”的原则,也可以用来解释。在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的基础上,为了达到理想的90%-99%的水平,这其中每一分的提高都要花很多时间精力,每一分投入获得的增长减小。
对于论文的初稿没有必要花很多时间达到心中的完美 - 如果能够达到自己水平的优良,觉得无愧于自己的中上水平,不会让老师看了直摇头,这个时候已经可以开始上交初稿等待回馈了。导师的回馈非常重要,他们的一席话、一些反馈可能可以减少你花一两个月的冤枉时间在黑暗里独自摸索。
在等待回馈的同时也可以开始下一章的初稿撰写工作了,多头抓起而不是只顾一头,也是保持论文效率的一个关键。毕竟一篇博士论文不是靠一个章节的质量取胜,而是总体的效果。建议大家合理平衡的分配时间,努力兼顾到每一章。“短板效应”里面讲到,一个桶子到底能装多少水,不是取决于最长的一块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一块——如果别的板子都很长可是有一块很短,桶子总容量还是大不到哪里去。此概念放到写论文这个浩大工程里,我们应该尽量平衡时间让每一章节都质量不错,而不要花了绝大部分时间精力在某一两章,结果其他寥寥草草不合格。
别等待完美才交初稿,兼顾各个章节。
3.每天坚持,保持惯性
如果同样是20个小时,一种是每天4个小时坚持五天,一种是两天每天10个小时,前者效率会比后者好很多。
写作需要形成一种习惯,一种格式。如果每天都能有写作的时间和规律,每次需要切换到写作状态的时间所需更短。
其实每天坚持,保持惯性这一点我自己做的也不是特别好——在我的一年的博士论文写作过程中,曾经有两次长期的停止状态:一次是夏天回国45天,雄心壮志想要整理好所有采访录音并且写好一个发现章节,最后回美国前一天发现只写了不到三页,而且录音也没怎么整理。一次是春假去夏威夷的两周,同样也是想得很美好,资料随身带,结果没写几页。所以我知道了自己是那种放假玩只能尽情玩,同时想要学习只是美好幻想的人。所以我一年中的两个月时间可以说是没有写论文的。
我发现放假回来以后进入状态,甚至于逼迫自己在电脑前静下心来都是困难的。我也发现经过长时间的停滞,想要突然一下文思泉涌、下笔如有神是不大可能的。每次大的停滞总是需要花时间又从零开始,积累效率。
而个人写作效率很高的时候,一个是暑假回国前每天在Suzzallo图书馆的9-4点,那时候我白天写作,中午带上中饭、水果和酸奶,下午去打羽毛球或者游泳,把“方法论”一章和“介绍学生”这章的大部分搞定。
另一个是春季学期和清华男神L教授在法学院图书馆自习的晚上7-11点,在三个月里,我订正、调整、收尾,效率也是很高。我注意到这两段高效率的时间我都是基本固定写作时间、地点,没有长期中断。
从我个人和周围朋友的经验角度来说,如果说大家可以的情况下,不妨每天都安排一些时间出来固定写作,中间不要有长距离的空隔和中断。并且在每次停笔的时候,记住自己写到了哪里,明天或者下一次应该从哪个方面接下来写。给自己的一个小笔记能够成为下次重新获得灵感的线索。
让写作保持一种惯性,一旦惯性开始,就不要轻易丢掉这种惯性。
4.联系导师, 主动跟进
如果说我觉得自己有哪个方面做得很好,我觉得我充分利用了导师的专业知识和资源,跟他们保持了紧密的联系和亲切的互动。
首先,教授是非常忙的,需要指导的学生也不是我一个 - 从研究生学习很早很早的时候我就知道了会叫的鸟儿有虫吃,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如果你不主动联系教授而等着人家大忙人来找你,那么有一阵好等的。所以一定要积极主动。在整个委员会中有一位主席(Chair)具有很高的生杀大权,至少在我们系,如果chair点头,你被其他成员为难的机率不大 - 而如果其他成员都赞同而主席不放你,你还是毕不了业。
我在学年开始就告诉了我的chair Sandra Silberstein教授心中的时间安排,我希望一年之内可以把文章写完并且毕业。她思索了一下,告诉我在她的教学过程中这样的例子很少,但是有过,而且我的情况也不是不可能做到。她承诺会尽力配合。
我于是制作了一个详尽的进度表,并且在每次写完一章节、请英语为母语的朋友帮我修改过语法以后发给她(这样教授的时间精力不会浪费在帮我改英语语法上面,而且到了博士程度,英语写作水平也应该不会太差)如果有特别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会在章节末尾用不同颜色的字标注。Sandra教授会看完以后用Word的Track Changes 和Comments功能标注她的修改和意见。然后我把所有的修改看过以后和她约着见面一小时 - 一方面讨论一些她的评价修改意见里我不太懂的地方;一方面讨论下一章的思路、写法。
和她见面的这一个小时对我来说非常有益:我常常带着笔记本去记下我们的对话,Sandra教授对于不同问题的看法、她指导过那么多学生的经验、她写文章的思路……然后我会把这些对话记录下来,引导我写作下一个章节。
除了她以外,我也常常和另一位导师人类学的Stevan Harrell 教授见面聊论文:他会说普通话、彝族话还有粤语,是个正宗的中国通,教过的中国学生无数,对于我的研究课题非常感兴趣。是他从我的论文初期开始便热烈地鼓励我,认为课题具有现实意义;是他在我每个章节写完以后很快地回复我,并且给予真挚且积极中肯的评价;也是他邀请我到他的班上做演讲,分享我的研究成果……被一位经验丰富、了解中国的老教授一路带着、鼓励着、指引着,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因为我知道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也知道有人为我摇旗呐喊、加油鼓劲。
5.与人作伴, 同写互助
还记得我前面提到的“论文写作小组一周训练营”吗?那是一个与人作伴、同写互助的典型例子,我在一个团结互助的集体里,如同海绵吸水一样汲取别人的经验和教训、聆听各种资源策略。
第一天的自我介绍,我知道了大家来自华大的各个专业 - 从机械工程到心理学,从历史到女性研究,当然还有学英语的我;我知道了大家的论文进度分布在各个地方 - 有人只差了一个简介章节,并且计划两个月后毕业,有人开始了半年到一年写了几章,还有一个字都没有动笔的我。我也听说了每个人的写作偏好 - 有人喜欢打开摇滚音乐边听边摇摆边打字,有人会把自己绑在椅子上两小时不能动,有人喜欢安静的图书馆靠窗的角落,有人只能在桌子很乱的环境里才文思泉涌。五花八门,十分有趣。
这是一个学习的社区、平等交流互相帮助的地方:一方面,写作中心安排了成功写完毕业论文的前辈们给我们分享他们的经验:用的是什么reference软件,什么写作软件,如何安排写作进度,如何跟导师沟通,遇到瓶颈怎样处理……他们都毫不吝啬分享了自己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并且再三强调因人而异,我们大可以尝试选择自己合适的方法。另一方面,我们20个博士生之间也有了很多的交流和分享 - 尤其是那些已经开始、写了一段时间的同学们,交流了很多。
训练营结束以后,我和拉美裔、理工科的Bralio相约一起去图书馆写文章,我们常常带着零食一起分享、互相照看电脑、一天写得差不多了便一起聊聊当天的进展以及下一次的安排。他是我的writing buddy,写作伙伴。身边有人同样为着博士毕业论文而奋斗、笔耕不倦让我觉得很安心,我们互相鼓励,一起进步。
Bralio在我们一起写作了三个月以后把他的文章上交并且成功获得了博士学位。他的努力和经历鼓励了我。我见证了他的刻苦努力,也看到了他获得毕业证书站在荣誉舞台上的一刻,这种鼓励,不言而喻,他起到了榜样和示范作用。
而我的论文后半段有了清华男神L教授的陪伴,他经常和我一起自习,写他的法律文章,我写我的英语论文。我们自习完走回家的路上讨论每天的写作进展程度、顺利和卡壳的地方 - 我喜欢和学者一起交流,不光是听别人的意见反馈,有时候说着说着,自己的思路也被点亮了。能够把一个问题先说清楚,写下来的时候也会更加容易。
建议大家也找到写作的伙伴,一方面是一起的努力和陪伴,一方面也是互相交流、说出想法。当你觉得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的时候,动力是很足的。
6.全面计划,层层推进
博士论文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花时间精力无数。
如同建房子要有图纸、做项目要有进度,我始终相信,不管写什么科目的博士论文,也应该科学、系统的层层推进,关于时间和内容上的合理规划。
我是这样看待自己的文章架构的:六大章节,每一个章节下分几块。举例来说:第二章“方法论”,需要写到的是五大块:“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差异”、“定性研究的局限性与优点”、“我所采用的方法:采访、观察、资料搜集”、每个方法的利弊、我作为研究者身份对于最后结果的影响。每一大块里面又可以细分几个部分。而每天我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写完中间的一小块。
这样,一篇200多页的论文被分解成为了30-50页的章节,每一章又被分成了5-10页的部分,每个部分再细分下去,需要完成的就是1-2页的小单位了。虽然说我完全同意内容有完整连贯性,不能够依字数而定,但我个人很喜欢这个“庖丁解牛,化整为零”的小游戏,因为从心理上的畏惧感降到了最低点,而每次完成小单位的任务都给自己划一个勾、点一个赞,便能很有动力地去做下一个部分。我常常鼓励自己,“已经完成了1/8了”,“已经快到这一章的1/3了”,“这一部分已经写了超过一半了”……自己心里有一个全盘的计划时,层层推进,每次只要做好一个小的部分就好。
建议大家可以尝试在空白板上方写在自己的题目,然后开始竖行写下几章的名称,每一章横向展开重要组成部分,每个部分下面能够分几大块……这样一个树形结构是你论文的主干地图,磨刀不误砍柴工。如果你的心里有一张这样条理清晰、枝干明确的图,你在写文章的过程中就不容易走丢,也不容易只拘泥于一个部分(参见策略二:兼顾各章)。你会很清楚现在的进度在哪里,下一步往哪个方向走。
这种分解再整合的过程使人的心理压力降低,完成每项任务成就感提高,同时有更为明确清晰的方向,更加能够注重当下。强烈建议大家尝试。
7.借鉴前人,参考名著
当我不知道美国英语博士论文为何物的时候,我跑到图书馆借来了包括华大、哈佛、哥大、斯坦福等美国著名高校教育系、英语系、传播系、话题看上去与我研究相关的20多篇论文,每一篇都像一本书那样厚。(比如哈佛Liu J 撰写的"Asian students' classroom communication patterns in US universities: an emic perspective"; Chen X撰写的"Sojourners and foreigners: Chinese students' relationship-building with Americans in United States universities"; 比如华大英语系学姐Hee Seung和Zheng Xuan的毕业论文)我把自己埋在这些厚厚的论文堆里,看前人是怎样写的,从字数、内容到样式上有了初步了解。
读多了便也发现大多论文在结构上都有引言、摘要、致谢、目录、介绍、研究问题、理论方法、研究方法、局限性、所作贡献、以后研究方向、文摘等构成。在立意上会研究一个专业内精细的问题,从以往文献的角度整理整合前人的观点和认知,在方法论的角度解释为什么要用该方法研究、利弊、贡献在于哪里。从语言角度上比较中立客观,书面化专业化,逻辑思维很严谨……读别人写好的博士毕业论文使我有了直观的第一印象。
在准备博士资格考试、读完书单所列文献的准备过程中,我看到了一本特别有用的书,在此推荐按给大家 -《Completing your qualitative dissertation: a road map from beginning to end》 by Linda Dale Bloomberg and Marie Volpe。我用了五天的时间读完了这本240页的`书,做了很多笔记,而且后来一直有参照这本书。作者通过与很多博士生的采访,了解帮助和阻碍撰写博士论文的因素,并就此对症下药、提供建议。他们把博士论文的基本部分定义、注意事宜、常见问题都予以归纳,从心态到知识、从理论到实践、从学生到教授的观点都进行了采集,如果一幅地图带我走过博士论文的撰写征程。
我的文末参考文献有16页、300多本书籍或者期刊文献,其中一部分是理论内容,一些是方法内容,一些是别人相关课题的博士论文……我觉得自己很多时候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看问题,通过最开始的参考模仿完成了从零到一的过程,又在每天的写作过程中细化提炼,不断成熟。
我非常建议大家读读贵院系历届学长学姐的优秀毕业论文 - 这直接反映了贵系的水平要求和格式规范,是很有价值的一手参考资料。同时可以学习和你课题相关的其他学校学生文章,认真参考起来你会发现很多共同之处,八九不离十。可以的话也找些博士论文撰写参考攻略一类的工具书,一方面心里有大的全景图,另一方面每一个章节也能看到注意事项。
不要从零开始一个人摸索,一定要充分利用资源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思考和奋斗。
看得越多,摸得约透,写起自己的文章才越得心应手。
另外,准备博士资格考试的时候一般大家会做阅读笔记(我当时做了将近50页的word笔记),写博士课题研究申报计划的时候也会有好几十页成文的文章,这些内容都可以利用起来:有些部分可以直接复制黏贴,有些可以作为基础进行删减订正。总之,以前的努力都是可以转换到现在的论文里面的,写博士论文并不是从零 开始。
8.先捡容易,建立信心
中国有句俗话“专拣软柿子挑”,这句话在我的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体现得淋漓极致。我认为写作一般是越写越顺;先易后难,符合事物循序渐进的基本规律。不为“欺软避硬”的行为不好意思,这种有选择的、挑拣容易内容先写的策略对我十分可行。
理论和以往文献于我而言都是深奥的部分,个人觉得比较头疼的内容,我怕一开始没有基础就试图攻克难关,拿不下会影响心态和信心。所以最开始,我选择的是难度最低、最易上手的方法论部分:研究主要采取的是什么方法、为什么要选择这些研究方法、有哪里优点、有哪些局限性?如何招募到研究参与者的?他们的隐私和人权是如果得以保障的?搜集资料的时间有多长、哪些具体措施、资料怎样分析和整合、具体方法对于研究结果可能存在的影响性……这些内容虽然琐碎,可是写起来却可以就事论事,直接简单,也不需要华丽优美的文字,或者深奥复杂的逻辑思考。
洋洋洒洒把方法论写出来以后,发现已经有了20来页文字,这对于写作初期的我是极大的鼓励!所谓“万事开头难”,能够找一些相对简单的内容入手对于树立自己的信心,作用不可小视。
写出来不怕亲笑话,我也曾经在八字还没有一撇、文章一半都没写到的时候遇到瓶颈,不知道怎么继续。 于是我决定调整顺序,把“致谢辞”先写出来 - 感谢一路上帮助和参与我的成长的朋友们、师长们、家人们。写着写着,我发现原来一路上那么多贵人相助,自己原来那么幸运!于是从中也获得了动力,满心欢喜、打了鸡血般继续投入了下一段的写作环节。
我的导师建议,我个人也很赞同,把导言这章放到最后:虽然导言讲述的是你做什么课题,研究什么问题,为什么要做这个课题,论文结构如何等等并不复杂的问题,但是很多时候论文的内容结构都在调整,不到最后没有定型的版本。同时,不到最后也可能缺乏对你文章的全面系统的理解,以及高屋建瓴、简介归纳的能力。
9.调整期望,不求完美
博士圈里流行一句话“the best dissertation is a done dissertation”(最好的毕业论文就是写完了的毕业论文)。因为有太多人花了太多时间写,且越到后面越没有动力,最后没有完成。所以后来圈里说,只要写完的,就是好的毕业论文。
哪怕说亲们对着学术有着很严谨的态度,想要把毕业论文成果出书,其实也是可以在毕业了以后任教职的同时修改文章、准备出版,还可以在教书的生涯中继续你的相关研究,扩充数据,补充内容。我见到不少教授都是在任教的前六年里把自己的博士毕业论文整理出书。很少有人一毕业就能够直接把文章出书;追求一步登天比较困难。
对于毕业论文的预期的确因人而异,并且是看你想要什么。如果你觉得不管花多少时间都要写得完美,我尊重你的想法和选择。与我,毕业论文是我获得博士学位的一个必经阶段,是我展示几年所学成果的好机会,是一个阶段的重要印记,是我丰富人生里面的一个部分,而不是全部。如果用心上交了一篇良好到优秀水平的文章便是无愧于心,自己满意了。我的生活要继续,如果可以一年完成论文质量良好,我不愿花好几年的时间达到所谓的完美。我愿意把时间花在别的地方做其他的事情。
在我很明确了我的文章预期之后,我也和我的教授交流了想法:我希望这篇文章是实践意义和应用效果大于理论意义的,我希望我的文章可以给到美国留学的中国学子、教中国学生的美国教授一些实际意义,让他们看到一些内部人士(insider)的想法和做法。至于理论框架,我希望达到中上水平,但不着重于理论的创新。我的委员会成员很尊重和支持我的想法,我们都同意也许多花一年,我能够写出更漂亮的理论,更严谨的论据,更好的毕业论文。但是在我个人的情况下,没有这个多花一年的必要。我得以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实际操作层面、访谈资料综合整理、意见建议提出的部分,而理论部分达到要求即可。
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我很明白要在自己充满信心、精力有限的情况下把论文搞定。我不要做出完美的毕业论文,我只要交出一份不错的、用心了的、教授满意的毕业论文即可,以后还有的是时间和机会整理出书。
在这里,我并不是教大家滥竽充数,昧着良心交低质量的作品。我只是觉得每个人都可以看看对自己的要求和对文章的预期是什么。如果你不求完美,但求良好到优秀,然后获得学位、腾出时间给生活的下一个部分,那么写完文章所花时间应该可以省去不少。
而且,完善论文的机会毕业以后还多着呢,并不是写完了上交了就再也没有机会改了。但是写好了毕业论文一张博士文凭在手,可以给你很多机会的通行证。
10劳逸结合,懂得调整
每个人都有瓶颈期和写累了的时候。如果说可以自律、逼自己一下,度过了也就度过了。如果到了看着屏幕就想吐、看着书本材料就头疼的地步,那我真心建议可以暂停一下,休息一下。
写博士论文就想跑一场马拉松,掌握节奏很重要,千万不要因噎废食。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大家一定要注意好身体健康,跟进营养,同时注意调整,劳逸结合。
我知道坐在电脑面前写论文弄久了会脖子肩膀手腕酸痛,所以我经常坚持去打羽毛球,一个星期能够有三到五次,即可以思想上放空,也可以眼睛远眺,还可以拉拉筋、舒展一下身体。每次打完球大汗淋漓的时候我都有一种畅快不已的感觉。
我也会一两周去跳一次莎莎舞,拉丁社交舞的一种。在和人的交谈聊天中、在拉丁音乐的奔放柔情里、在旋转跳跃闭上眼的时候,我觉得很放松,也很快乐,自己的脑子得到了休息,身体也获得了锻炼。
每个人各自喜欢的放松方式不一样:我身边朋友有人爱游泳,有人喜逛街,有人看电影,有人做饭菜,有人唱歌儿,有人爬山……不管黑猫白猫,能抓耗子的就是好猫。不管这法那法儿,让你开心放松的就是好方法。
我特别相信一句话:学的时候认真学,玩的时候放肆玩。我觉得哪怕写论文很辛苦,也一定别忘了给自己放松休息找乐子。机器用多了也需要保养滴油,更何况是人的身体呢?劳逸结合才能够跑好跑完马拉松,才能写好写完你的毕业论文。
如果你很辛苦了,累得不想写了;或者刚刚完成一大章节,想犒劳一下自己了,都可以去休息放松一下,丝毫不要有罪恶感和内疚感。你就边休息变想:磨刀不误砍柴工,会玩的人才会学哈:)劳逸结合、懂得调整才能细水长流,攻克下“马拉松”一般的毕业论文。
总之,纸上得来终觉浅,希望大家不仅有专业知识,还要有亲自去实践,有自己的实践经验。这样写出的论文才更有血有肉。以上对论文写作经验就分享这么多,希望对大家有参考价值。
现在都是网络投稿,地点不重要吧,反正稿费都是寄过来的。不过投稿要看杂志定位的,这个要自己咨询.投稿不是想像中那么简单的,也需要一个成长过程,并且能顶住退稿的打击,深入研究反省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新人的话可以网上输入壹品优再输入刊 板块看看那些流程学习下,也许有些帮助,总之,新人不能太好高骛远,还是要脚踏实地地努力,这样才能成功。
博士论文如果想要快速的发表,那么只有两种渠道。第一种渠道是你的博士论文绝对的优秀,那么任何期刊都是喜欢看那种优秀的论文。第二种渠道是你的博士论文,需要找一个比较熟悉的杂志方,这样有利于沟通。特别是在期刊,杂志社,有自己的熟人,更方便办事情。
收录论文的杂志也有三六九等之分,你的首篇一旦发表,二篇三篇就会想着往更高级别的杂志投,对自己是一种挑战;如果得到高一级别杂志编辑的认可,又能极大增强自己的自信,同时树立自己在圈子里的威望。有什么需要我给你给你参谋一下。这个看你是刚什么用发表的是普通的散文还是学术性质的论文了,一般普通的散文只要投稿杂志3-10天内就会给你打电话是否录用了,然后把稿费给你邮过来,但是学术期刊可以没有什么稿费了,还要你自己付版面费用。而且对文章要求很严。不能要抄袭,格式不能错,什么什么的,我投了好几次都被打回来了。郁闷死,最后在一朋友知道了说我傻不傻现在论文都是在网上找代理的,他给我介绍了“小柯毕业论文”,咨询了一段时间觉得那个客服为人还比较真诚,就试着发了一篇。书都收到了,我还把我的几个朋友介绍过去,都说不错。如果您是要发表职称方面的论文,你也可以去试试。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评职称还是大学生毕业都离不开发表论文.在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成为职称评选硬性条件之一,可以说发表论文,在职称评审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学术堂就来简单的说一下如何凭借个人经验发表论文.发表论文首先需要写一篇好的论文,论文不光主题鲜明,论点创新,还应该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与此同时,还应该注意论文标准格式、文句通顺,确保论文通过审核.发表论文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根据杂志办刊盘方向以及办刊宗旨,确定要发表的刊物.然后投稿到杂志社邮箱,杂志社审稿录用排版印刷,到最后出版发行.如果稿件有问题会出现两种情况出现退稿与返修.返修的稿件要求整理好发回杂志社.觉得注意的是杂志社审稿在一周到一年不等根据杂志社实际情况来定排班时间在一周左右交稿三天左右印刷七到十天左右发行时间为一周左右.在进行发表期刊论文的过程中,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时间进行发表.个人如何发表论文.1、发表论文的重要性.不同的人发表论文的作用也不同:(1)评职称(晋升职称):研究生 毕业需要;教师 、医护人员 、科研院所的人员、企业员工 等 晋升高一级的职称时,发表期刊论文是作为一项必须的参考指标.(2)申报基金、课题 :教育、科技、卫生系统 每年申报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其它各种基金项目、各种研究课题时,发表论文 是作为 基金或课题 完成的一种研究成果的结论性展示.(3)世界性基础领域的研究,比如在医学、数字、物理、化学、生命科学 等领域开展的基础性研究,公开发表论文 是对最新科技 科学研究成果、研究方法的一种展示和报道.以推动整个社会的科技进步等.(4)提升自身竞争力:本科生和研究生在校期间发表具有一定水准的论文,有助于提升个人学术素养,进入社会,也可能会有更高的起点.2、发布论文的流程.(1)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验证其写作价值,如果具有一定价值,就着手开始筹备论文,第一次发表论文,可以多向前辈请教,多查阅一些资料文献,在前人的基础上寻找突破口,选题立意要新颖实用,不要为了写论文而写论文.(2)论文经过多次修改完善以后,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准备发表论文,发表论文第一步就是要选择对应的期刊,如果稿件投向不合适的期刊可能会遭遇退稿和不公正评判.如何选择合适的期刊?在知网或其他数据库中检索本篇论文相关领域的期刊,查看期刊级别以及刊物号等,确保其为正规期刊,然后阅读其刊登发表过的论文,看自己的论文是否适合在这些期刊上发表,从中挑出2-3个期刊作为备选,进一步了解这些刊物的审稿周期、投稿费用、投稿要求等,从中选出将要投稿的1个期刊,联系期刊编辑将自己的稿件投递过去,然后等待审稿人员的回复.
发表一篇学术论文(特别是SCI、SSCI)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往往需要经历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对于科研新手而言,可能比较好奇发表一篇学术论文需要经过哪些步骤,今天就以理工科生发表SCI为例来谈一谈。第一步,数据收集要想发论文,首先得有拿得出手的东西,对理工科生来说,就必须有值得发表的数据,因此收集数据是发表一篇学术论文的第一步(此处忽略选题、文献调研等前期工作)。一般来说,理论性的论文可以将一些理论计算、仿真分析等结果作为数据,构成一篇论文;工程性的论文,往往需要实验数据,如果再结合一些理论分析(增加实验结果的可信度),会给文章加分不少。看过这么多文献,我发现比较牛逼的文章往往有深厚的理论分析。收集数据是第一步,也是最难、最耗时间的一步,因为你的数据是否漂亮一定程度决定了论文的创新性和价值。为了获得好的数据,好课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更需要的是潜心钻研、经得住磨炼的精神。实验往往是残酷的,可能10次实验里前9次都是失败的,只有最后一次成功了,可能干脆全崩了,这时我们的心态也有可能跟着崩了。因此,不能害怕失败,就算失败了也要稳住心态,分析失败的原因,从而找出解决办法,一步一步完善实验。理论计算和仿真分析,有时比做实验更有挑战,因为往往只有具备深厚的数学和专业基础才能做好这一块,这不是一日之功就能完成的,往往需要长期的知识积累和很强的学习能力。当接触了一个新的方向时,我们对其理论背景往往不是非常熟悉,这时大量阅读文献,特别是英文书籍就很有必要,这个过程是痛苦且漫长的。第二步,数据处理/科研绘图数据很重要,数据分析也不能轻视。运用适当的数据分析方法有助于我们掌握数据的特点和内在规律,引发我们新的思考。因为论文的讨论(discussion)部分都是围绕数据展开的,数据的特点更丰富,值得说的点就更多,写起文章来也更容易。论文中的图(Figure)除了数据图还有示意图,炫酷的示意图能给论文增加不少印象分,相信审稿人看到一篇作图水平非常高的论文心情都会好很多吧。像CNS这种级别的论文的作图那叫一个赏心悦目,据说有个学者为了将一颗白菜的三维图做的更漂亮,买了一车的白菜来研究!因此掌握一定的数据处理/科研绘图能力非常重要,平时可以学一下相关的软件,知乎上有个相关的帖子打击可以点击“阅读原文”看一下。第三步,论文撰写数据处理好了,下一步自然就是撰写论文了。有了好东西,得把它说得漂亮才行,就像你开发了个好产品,但是卖得不好也没用。学术论文的结构总是差不多,相信文献看多了之后就发现,总是少不了摘要(abstract)、前言(introduction)、结果(results)、讨论(discussion)、总结(conclusion)等几个部分。在写论文初稿时,不要想着论文的排版,只管把该写的内容写下来就好(word单栏即可,或者LaTeX)。初稿完成后,再根据想要投稿的期刊的格式要求对论文进行排版,一般来说期刊会在官网提供投稿模板(template),按照要求修改格式即可。其实,投稿论文(manuscript)的格式要求和最后发表的格式往往并不一样,涉及到的都是一些比较简单的排版(字体大小、论文结构、图表等 ),因此完全不用为排版担心。因为发表前,期刊编辑会按照发表格式的要求对论文进行重新排版的。总之记住一点,写论文时把重点放在内容上,而不是格式上。论文撰写过程中,英文的表达非常重要,因此平时在文献阅读过程中,要养成积累优秀句型的习惯,做好笔记,拿来即用。前面有几期介绍过一些有助于论文写作的网站,如《论文写作时,堪称神器的网站!》。如果对自己的英文写作不够自信,最好请外国人或者相关的机构润色一下。论文写作过程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参考文献格式的书写。我发现身边很多人都会受这个困扰,花很多时间去琢磨如何排版参考文献。其实,有很多优秀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做到这些,比如前面介绍的软件Zotero,后期我会专门讲解如何排版参考文献。
一、个人发表论文的程序:1.有了自己的学术成果后,按其研究方向在中国知网等论文收录网站上查找和你所研究领域相关的文献。确认你的核心内容前人没有研究发表后,选择该领域的相关杂志;2.按照所选杂志的格式要求,将自己的研究内容撰写成论文,通过该杂志的制定投稿渠道进行投稿,之后进行耐心等待;3.编辑审阅后如果不感兴趣会直接退稿,如果感兴趣会给你提出修改意见,从投稿到第一次审回一般要2个月以上,按照编辑提出的修改意见逐条改正,并在给编辑回复时对其提出的每一条意见进行逐条回复,之后继续耐心等待;4.二审后,基本就离发表不远了,一般会再给你提一些格式类的细节修改问题,解决后回复,等待发表就好。二、发表论文对个人的影响:1.学术论文的创作一定是基于现有工作的提高和改进,目的是使工作更高效,结构更合理。因此,长期写作论文呃人,一定会养成对事情深究的习惯,在科技研究领域,这个习惯是十分宝贵的;2.为了让你的论文有着十足的可信度,你必须对论文的全部内容进行极其严谨的审核,对个人思维的严密性和科学性也是很好的锻炼。3.创作论文的必备条件就是浏览大量的学术期刊,对个人知识储备有着很大的帮助4.在你有了一定数量的论文后,你会引起别人的重视,在你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别人的认可后,无论别人向你请教问题也好,探讨新技术也好,都是结交人脉、扩大人际影响的重要渠道,因为即使是自由职业者,要把工作做得更好也离不开朋友的支持,所以在人脉这种无形财富上,对你的帮助也很大;5.这一点是我自己思考的结果,和你分享一下:论文创作避免不了要接触到各类学术会议,并且往往是在其他城市举的。对于这种会议,有些是借机圈钱,有些则会实在的做些探讨研究。但无论是哪一种,我的看法是:写论文,是心在旅途上;参加学术会议,是身在旅途上。身与心总有一者在路上,这就是进步的生活。三、对发表论文的建议:1.能养成自己遇事深究思考的习惯,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而绝不人云亦云;2.经常写论文后,思维会变得缜密,遇到事情或发现问题后,会对其进行全面分析并擅长将想法写下来,写成可行性分析或报告和别人探讨。3.收录论文的杂志也有三六九等之分,你的首篇一旦发表,二篇三篇就会想着往更高级别的杂志投,对自己是一种挑战;如果得到高一级别杂志编辑的认可,又能极大增强自己的自信,同时树立自己在圈子里的威望。4.考虑到你是自由职业者,现在全国90%的杂志要收取版面费,一篇400—3000不等,肯定没地方给你报销,长期发的话对经济也会造成一定的冲击。而各领域最高等级的几本杂志一般都不收版面费,因此,从经济角度考虑,保证自己论文的持续高水准,也能为自己创收不少呢。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