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国外期刊投稿加速器

发布时间:

国外期刊投稿加速器

很简单,首先确定你写的是什么类型的文章:

国外期刊论文一般都是只接受英文投稿,所以你首先英文必须要过关,如果英语不行,基本上就老火了,如果你是第一次发国外的英文论文,建议你发EI检索的国际会议论文,这种论文对英文要求不高,相对来说难度要小很多,你百度搜下:EI学术会议中心,上面有相关EI会议投稿的知识和教程,可以学习下

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

在还没有发英文的文章前,总觉得写一篇英文的文章是艰难万分,再加上道听途说,听那些有经验的人说审稿周期多长啦,审稿意见多难回答啊,整个过程多么复杂啊,所以对发英文SCI文章总是有一种恐惧感。有一段时间都心里安慰自己,这辈子就发发中文的文章吧,只要研究结果好,中文的照样可以引起别人的关注。再后来,身在国外,不得不用英文写文章,一段时间下来才发现,其实发英文文章不难,完全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

请看在下的分析:

首先,大部分的英文期刊(在英国、美国出版的)都是被SCI收录的,这个要比入选SCI的中文期刊占所有中文期刊的比例大很多,所以在投稿的时候,基本上是不用考虑所选的英文期刊是不是被SCI收录的。只要是经常看的文献所在的期刊,基本上都是的。

在国内,有中文核心期刊跟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要比科技核心层次上高一点。中文核心有一部分是SCI收录的,而科技核心的期刊给收录的非常少。那么换成英文期刊,就成了高影响因子的SCI期刊跟低影响因子的SCI期刊,只存在期刊水平的差别,不存在SCI跟非SCI的差别。

SCI一共收录3700多种期刊,所以按照研究领域划分的话,一篇文章可以找到几十个个可供投稿的期刊。如果是跨领域的文章,适合投稿的期刊的数量更多。反观中文的期刊,每一个领域一流的期刊的期刊也就是4-5个的样子。每期刊登的文章的数量受限,于与此同时,国内很多单位都有发文章的要求。在这种科研人员数量众多,一流期刊数量有限的僧多粥少的局面下,文章录用率是大大降低的。因此还不如主动出击,直接投英文的期刊。写英文的文章刚开始的时候是苦了一些,但是换来的将是更宽广的道路。

在审稿周期上,综合上看英文期刊的审稿周期反而是要比中文的短。当然,这里比较的是普通的SCI期刊跟国内一二流期刊的比较。国内的一些二三流的期刊的以收版面费为生。对文章的质量控制不严格,编辑觉得差不多的文章就录用了,文章的修改主要靠作者完成,这样的审稿周期确实很短。但是国内一流期刊的审稿周期都比较长,主要也是因为学术能力强的学者通常都兼带一些行政职务,平时都比较忙,审稿的事情自然是拖得比较久一点。

在审稿意见上,国外的审稿意见的确是要更加专业一些,要更难回答一些。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这何尝不是一个提高自己能力的一个好机会。一个一针见血的意见要比那种笼统的审稿意见好多了。而且国外期刊的审稿意见基本上是不会出现同行相轻的恶意评价。

再说了,这些投稿步骤,都可以交给专业的论文公司如英论阁www.enago.cn处理。总结来说, 发表英文论文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

找高级别期刊

mdpi期刊投稿加速器

看情况,MDPI十天见刊还是很有可能的。就学术顾问对MDPI下的期刊的了解,在录用之后见刊还是非常快的,差不多在一周之内部会见刊的,当然最快的也有2天,或是当天就能录用了。录用五天之后若是还没有消息,建议大家看下pending conversion一般是文中有问题没确认,邮箱有没有收到编辑邮件,一般conversion当天就可以完成的;若没有大家可以再等两天基本上就会见刊了。除了录用到见刊快外,整个MDPI下的期刊从投稿到见刊的周期也相对其它期刊也要快很多。可以说快到把从投稿到在线出版的整个周期控制在一个月内。相比于同样是开源出版集团的hindawi,价格相似的前提下,速度缩短近一半。

有些国人永远抱着一副有色眼镜,觉得oa就是水。nc和sa不也是oa,两万多的版面费,很多高校发一篇至少奖励几十万。mdpi的期刊审稿又没放水,也不是不审稿直接给录用,每篇文章至少2-3个审稿人,很多一批文章初审就拒了。如果是34区期刊的话,没有什么不正规的地方。我觉得是一帮研究生不学无术,胡写了一篇想很快录用评奖学金甚至毕业,结果被拒稿,恼羞成怒来黑。oa在未来是大趋势,爱思唯尔和springer也在大力推出新oa,因为这帮水学生压根不敢投,也没得去黑。 mdpi的编辑我个人觉得是不行的,国内投稿一般是北京办事处的编辑在处理的,完全是按个人喜好来决定送不送审的。以我自己为例,之前投过1区,被拒,但至少是外审过的,被拒后的论文投了mdpi的water,隔天就被拒,只有编辑的意见,还是很模板的。 因为是oa期刊,发文量巨大,所以口碑上有问题。要说有问题,其他非oa的sci期刊未必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概率未必更低...只要有好的idea有科学意义,mdpi也是可以的 审稿正规,速度快。这个期刊处理稿件分为学术编辑和行政编辑,学术编辑的参与角色少,一个是论文审完了make decision,另一个是可以建议审稿人,绝大部分工作是不懂论文内容的行政编辑来做的,比如说实际邀请审稿人等。给这个出版社IF4+的期刊当过学术编辑,没啥参与感,不过倒是省事,也大大降低了发人情论文的可能性。但我个人喜好,在审mdpi 期刊的稿件时,对论文的novelty要求不太高,主要看内容的完整性。 审稿快,质量还行。但因为审稿快,对审稿慢的期刊不公平,所以口碑不好。三区当四区看。 还可以吧。当年实验室约稿,认为是OA,所以随便写了一篇投过去,结果一个星期就拒稿了!!毕竟>3的IF在那里,人家也是要脸面的呀。[机智][机智][机智] 后来认真挑了一个工作投过去,正常也是2.5左右的水平,他们审完,要求补点数据,哎,硬生生的提高到了3的水准才接收。。当然,这个工作如果直接投3.0的非OA的期刊,还是有点风险的。 水的不能再水,相同影响因子的话,根本达不到老牌期刊水平。再一个,发这个杂志的人,根本不会考虑学术声誉问题,大多是为了评职称,毕业,奖学金。一般场合下,都不好意思拿出来和别人分享。

变速器投稿期刊

因为国产汽车人才比较少,加上科研力量不够。因此造不出好的at变速箱。

为什么不能买,就这么说吧,大众7速双离合变速箱如果不行,那就没行的了,我的虽然不是7速的,6速湿式双离合,一直很好,降挡灵敏没有顿挫,它这套6速DSG湿式双离合手自体变速箱动力总成绝对吃素的,据说搭配的DSG变速器可承受350牛米最大扭矩,这样足以让这台2.0T发动机瞬间爆发。

D6档速度接近100公里每小时巡航,瞬间深踩油门踏板,DSG立刻做出反应这货竟然连降3档

大众七速双离合其实有两款,一款是湿式的,主要匹配三代EA888 1.8T和2.0T车型,比如现在迈腾、帕萨特、途观L都是用的这款变速器。

这款变速器开着的感觉还行,跟AT变速器差不多,而且由于是湿式结构,理论上稳定性也会更好。所以如果是匹配7速湿式双离合的,还是可以考虑的。

所以,对于这款变速箱,如果使用路况好,可以放心选择,如果长期在城市拥堵路况,可以考虑其他变速箱。当然,如果对双离合比较了解,那也是可以的!

最后,大众一年在中国的销量接近400万辆,在这其中超过一半的车型使用双离合,现在市场上保有数百万辆的大众双离合,如果,大众双离合不能买,那中国的汽车圈早乱了。

这款变速器也就是当年上过315,然后大规模召回的那款。由于离合器是干式的结构,容易过热导致顿挫、甚至罢工。建议慎重选择吧。

现在采用AT和CVT的车型非常多,没必要只盯着双离合。

迈腾、帕萨特、奥迪A6之类的中高端车型,自动挡都是双离合,但它们又是为数不多的具有商务气质的车型,你不买都不行。雅阁和天籁更偏向于家用,而凯美瑞也已经变得像个骚年了,没法用来接待客户。与奥迪A6同级别的宝马5系,车很好但运动的气息太浓。剩下只有奔驰E级了,你也可能看不中它的外形。

所以,如果是家庭用车,尽可能避开;商用,也只能将就着了。

大众一直死磕7速双离合,并不是大众不思进取,是因为挡位更多的双离合,造起来难度实在是太大了。

就好比:博尔特创造百米短跑世界纪录是9.58s,你说:“再要快1s!”好难好难了,对不对?

为什么大众很少用AT,而是用双离合

大众很少用AT,一直用双离合,主要是为了降低成本。

它没有自己控股的变速箱供应商的,以前基本上都是日本爱信的AT提供下来的。

爱信同时供应很多家车企,产能跟不上大众的步伐。

就好比:超市里面西瓜大热销,一下子卖空了,但是瓜农那边的瓜一共就是那么几个,想再多卖点,没有货了,车子造不出来了。

类似的,2017年5月的时候,广汽传祺发了个公告:由于爱信6AT供应量不足,导致

于是,也没办法,大众只有自立门户,自己造变速箱。

AT的专利技术被爱信、采埃孚、捷科特、博世这些变速箱巨头垄断掉了,大众再想要造,要交高额的“保护费”了。

所以说,它自己搞,就搞双离合,大面积使用,又不要“保护费”,成本又低,理所当然。

大众的双离合为什么一直停留在7速

大众有过生产10速双离合的计划

既然AT用不了,大众双离合一直就停留在7速,为什么呢?

其实不是说它很不上进,它也想弄好一点,但是想要双离合再多几个挡位,技术上的难度,指数级地提高了,不能说造不出来,但是几乎造不出来。

大众早在2013年的维也纳世界汽车研讨会上,就公开表示要研发一款10速双离合。

2017年的时候,丰田和通用的10AT早就已经发布了,大众不但没有发布新品,还选择停止研发10速双离合,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很难控制成本和体积。

成本和体积无法控制

首先,双离合其实可以看成是2个手动变速箱给拼在一块了,一边负责1、3、5、7奇数挡位,另一边负责2、4、6偶数挡位,只不过换挡是电脑来搞定了。

就好比是:上体育课报数的时候,奇数的人站一排,偶数的人站一排,“1、2、3、4、5…… ”每个人管自己管好。

正是因为有2套离合、2套齿轮组,变速箱体积就大了。

如果想要在7速的基础上再增加挡位,只有在原本的基础上再往后面延伸、变大了。

这个时候,每增加2个挡位,体积就要线性增加,在家用车上就比较致命了。

国内目前还造不出好的AT变速器,有很多方面的原因。

既有外部技术封锁的因素,也有基本面上面,高技术含量的钢材加工技术比较落后这方面的缘故。

说到技术封锁,《时代汽车》期刊上面有篇文章的,《国产变速器:任重而道远》上面提到:中国自主研制汽车自动变速器的历史,也就是20多年。

国外已经是经过7、80年的发展了,技术成熟,而且被各大整车企业和变速器供应商牢牢掌握在他们的手里。

《机电工程技术》期刊上面有论文,《基于专利申请的国内外车辆自动变速器驻车挡热点问题研究》上面讲。

里面用自动变速器驻车挡技术进行了个举例子。

丰田、本田、爱信等国外车企,针对实际生活中使用驻车挡可能会碰到的问题,把电子系统的检测和控制相关的方法都搞了个专利,基本上都注册了个遍。

就要花更多的功夫,要绕路了。

就好比说:我今天想吃个炖鸡,结果发现,这个被人注册掉专利了,就不行了,那我想什么办法?费尽周折,对不对?

我用豆腐干去做个素鸡,来模仿鸡的口味,还要反复调试,最后还要把它炖出来,反而比人家还要累,对不对?

专利的数量也是能够明显反映这个问题的。

相比于国外车企在这个问题上的数十件专利,国内车企和控制方法相关的专利就1个,刚才说的那么小点,只有1个。

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原材料。

比如说,拿个钢材举个例子:虽然我们国家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钢材生产国之一了,但是一些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关键钢材品种。

比如说:AT变速器离不开的齿轮钢,国内生产起来还是比较困难,基本上还是需要依靠进口来解决的。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论文,《齿轮渗碳钢18CrNiMo7-6的制备及组织性能分析》上面有提到。

国内的齿轮钢的生产及研究相对较晚,目前我们比较成熟的齿轮钢材料仍然是20CrMnTi。

就好比是:一块玉,里面杂质比较多的话,玉的品质相对也就比较低了。

此外,国内生产齿轮钢材料品种杂乱、不成系统,它的合格率、适用范围等也不如国外,在原材料生产方面,确实和发达国家存在着肉眼可见的差距。

再来,开发自动变速器和开发手动变速器是不一样的,是吧?

自动变速器,它的开发和整车关系更密切。哈尔滨工业大学的论文,《汽车自动变速箱控制方法研究及仿真系统的开发》里面有讲到。

电子点火系统、电控燃油喷射系统、电控自动变速器、汽车巡航控制、电控制动防抱死系统、电控悬架等等。

已经不是相对独立的系统,我缺个这个东西,研究这个东西,现在一套套都集成在一起了。

这个就涉及到一个匹配问题了,就要搞大量的试验数据才能做得好了。

拿刚才论文里面提到的几个换挡参数来举个例子:换挡时间就和换挡品质有很大关系,时间越长,品质越好,但是摩擦元件磨损就越大。

就好比走路:步子迈得越慢,脚步声音就越小,但同时举着腿半天还没落地,就越走越慢,而且很累,对吧?

其他的,比如说:离合器压力等等数据也一样,就是要大量大量地试验。

这些对于变速器研究起步比较晚的国内车企来说的话,硬生生地就是要时间,没有办法。

有一个孕妇,生孩子需要10个月。我们要加快、要努力,就算10000个孕妇,她们还是要10个月,对不对?

所以总得来说,国内的变速器生产水平和国外的企业相比的话,确实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过国内的车企也真的是在奋起直追了。

一边研究传统AT变速箱,另一方面在双离合或者其他的自动变速箱领域上面,也已经开始有了建树。

微波器件国外投稿期刊

我今年参加的复试,跟你比较象,我本科学的是物理,但毕业后一直在做微波器件。我面试的的时候主要是徐锐敏提问。首先让做一个自我介绍,然后针对我的工作问了一些问题,然后让我在一个大纸口袋中抽问题回答,我抽的第一个问题是一个关于天线的,我直接说我没学过,不会,徐瑞敏让我再抽一张,是一道关于极化的问题感觉并不难。接着其他老师(我知道一个是张勇,一个是我的导师,另一个我不认识)针对我的工作经历问了几个问题,只是常识性的,比如我做过的某一个器件的具体指标等等。最后我的导师说了几句,问我最后一个问题是,我毕业这么久了,再回来上学做好心理准备了没有。呵呵。我的面试经过可能比较特殊,我不清楚应届生的面试过程是怎么样的。另外补充一下,我在外面等待时,前面考生出来讨论了一下,发现纸袋里的问题设计还是很广的,包括了各个学科,郁闷的是好多人都抽到了我们认为最简单的题,写出麦克斯韦方程组,并解释每个方程的意义。呵呵,我的经历谨供楼主参考。

电磁场与波,属于工科,一般说来,都很好找工作.电磁场与波分为以下子学科:天线与雷达(毕业一般进研究所工科(中电22所,14所,54所都做这个,中船,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下的研究都要这个专业的),其中南京十四所最强,一般都是为军队做.歼十上有四部雷达,其中三部是14所做的,)高功率微波(包括速调管,行波管,返波管等军用管子,磁控管(微波炉的核心器件)最近的thz技术比较火,前年的香山会议就是以这个为主题的,国家在未来几年,肯定会投很多钱,现在,成电,中科院电子所,东南大学很多人做这个,这个毕业一般也是进研究所)微波器件(这个其实是个很大的概念,主要包括,功分器,双工器,滤波器,耦合器,铁氧体器件(华为的同学主要做这个东东),主要用是卫星微波通信)电磁兼容(现在电子产品,越来越小,电磁干扰越来越大,电磁污染越来越被重视.这个一个好的方向.现在做pcb的电磁兼容很火的,)rf(射频,主要是微波电路,一般只要是有研发部的电子,通信公司包括中兴,华为,广电,都要电磁兼容,和射频工程师)微波是个很大的概念,其中任何一个子学科学好了,就业是n好.成电,研三小硕

2022年5月16日-18日,2022年IEEE MTT-S国际微波生物医学会议(IEEE IMBioC 2022)以线上形式在苏州举办。国际微波生物医学会议是微波和生物医学领域的重量级国际年度会议,该会议第二次在国内举办,此次会议由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以下简称“新国大苏研院”)主办,南京理工大学协办。新国大苏研院智慧医疗技术卓越研究中心主任郭永新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在开幕仪式上,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院长许国勤教授致欢迎辞。许院长向参会人员介绍了新国大苏研院的成立背景以及在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并表示,生物医学一直是新国大苏研院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希望通过此次会议加强国内外研究人员同新国大苏研院之间的学术交流,促进学科发展。IEEE微波理论技术协会2022年度主席Rashaunda Henderson教授和IEEE天线传播协会2022年度主席Gianluca Lazzi教授也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

外国期刊投稿网速慢

这些期刊投稿一般都需要pdf即可,录用后才需要tex排版

慢, 这个期刊发稿量和投稿量太大,速度肯定慢。但是接受率也比较高。

国际氢能杂志为什么这么慢,因为它的审稿比较严,并且投稿人较多,所以审核较慢。国际氢能杂志是电化学中的国际优秀刊物,属于sci的行业顶级期刊,在业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同时也因为这个原因,导致投稿的人非常多,而审核人员有限,并且审核也需要好几次才能够最终确定是否录用,所以就造成了国际氢能杂志慢。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