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中西结合发表论文的目的

发布时间:

中西结合发表论文的目的

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范文篇2 浅论新时期中西医结合 21世纪必将是中西医结合医学蓬勃发展的世纪,也是全人类传统医药与现代医药相结合的“结合医学”蓬勃发展的世纪。促进和实现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学发展的方向和远大目标,是我国医药卫生工作者及科技工作者共同承担的历史使命。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定义是:“综合运用中西医药理论与方法,以及中西医药学互相交叉渗透中产生的新理论与新方法,研究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探索并解决人类健康、疾病及生命问题的科学。”中西医结合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一门学科,它是建立在中国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基础上,且在两者之间相互兼容、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后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 中西医结合的内涵,应该是通过比较中西两种医学体系在医疗实践中所采用的思维方式、认识手段和应对措施的异同,吸收各自的长处,逐步做到在理论体系上融会贯通,在临床实践中优势互补。现代科学可以帮助理解和阐明深奥复杂的中医理论,而中医药学对人体生命现象的独特认识和对疾病独到的治疗手段又能丰富和充实现代生命科学的内涵。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学事业发展的特色和亮点,也是我们缩短与医学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并以自己的特色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的优势所在。 目前国外对“结合医学”的研究和投入呈逐年上升趋势,美国NIH1992年用于整个替代医学的研究经费仅200万美元,而近年仅哈佛大学麻省总院用于中医药的科研经费已超过1亿美元。广东等省政府都已明确将中医、中西医结合研究列入全省重点工作之一。这些都为我们积极谋求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面对这样一个大好的时机,中西医结合工作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一、中西医结合的意义 1.疾病预防。如在传染病的预防当中,中医学在这方面办法不多,而西医学“疫苗”方法就很有效而且简单方便。 2.疾病诊断。中医在诊断上是笼统的、抽象的、理论性的,而西医在诊断上是具体的、准确的、实在的。如高血压脑血管意外患者,中医说是“中风”、“肝风内动”等所致,这的确不好理解,患者也不易接受。要明确诊断该病,就需要应用现代化设备,即西医检查手段,如CT、MRT或DSA。 3.疾病治疗。对某一种疾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思考,明确中医治疗疗效好还是西医治疗疗效好,然后应用疗效好的方法治疗,以尽量减少患者痛苦,减轻患者负担。 4.疾病康复。许多疾病,西医只能采取加强营养、增强功能锻炼等措施,靠人体自身恢复,而中医可以采用针灸、理疗等康复措施,这时中、医康复治疗措施就是最好的。 二、理论互补发展 建国初期制定的“团结中西医”的卫生工作方针,以及1954年以后中西团结合作的真正实现,是中西医结合迈出的第一步。在中西医结合的研究过程中,“西学中”人员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主体。后来随着中医院校正规教育的发展,通过进一步学习西医而由中医成长为中西医结合人才者逐渐增多。这类人才与“西学中”相比,虽有西医学基础不够坚实的缺陷,但在“系统学习,全面掌握”中医学方面,却又表现出一定的优势。确立现代科学方法为中西医结合研究方法,是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的关键。现代科学方法当然包括现代医学方法。一般而言,生命科学不过是物理、化学、数学等非生命科学在生命研究领域中的应用。由于方法论的统一性,现代医学与不断发展的现代自然科学的高度亲和性,是传统医学所无法比拟的。 近两百年来,现代科学的进展带来西医的飞速发展。西医一直致力于从微观角度探讨生理、病理,从而带动新的疗法及药物的发明。在后基因组学时代,生物医学界认识到基因并不能决定一切,因此又有了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帮助人们了解从基因到蛋白再到组织和器官,直至人体这一复杂系统的运作方式。其治疗手段的发展可归结为以基因或某些分子为目标的靶向治疗、代表药物等。 因此,多数学者认为中医应当向西医学习,打开黑箱,探求脏腑经络阴阳的本质,各相当于西医的何种系统、器官、功能乃至分子,方药治疗不仅能表现为临床疗效,而且要从分子机理上进行实验验证,从而说明中医的某一理论是科学的,并且把这当作中西医结合的首要任务。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西医界一直在做上述努力,并取得不少的成果,如肾本质的研究、阴阳的物质基础、经络的实质等。 三、用西医的方法评价中医疗效 具体而言,就是用队列研究、循证医学的方法评价中医疗效,规范中医的“辨证”。例如冠心病全都归于数种乃至一种证型,并以固定的方药施治,再以随机、双盲、对照的方法判断疗效。多数学者认为这种以病统证,及于方药的治疗及评价体系,有助于中医证的客观化及疗效的可重复性。 这种方法将中医辨“证”的特点纳入到了西医诊“病”的体系之中,简化了中医的思维,易于掌握,方便西医运用中成药,例如治疗心衰用参麦针,治疗发热用清开灵,等等,但同时也失去了中医个体化治疗的优势。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核心环节是证。通过患者的表现,归纳出属于何证,便可制定相应的法、方、药,如药证相符,即可收到预期的效果。否则,即需进一步思考辨证、用药是否正确。成功治疗一例患者后,以后遇到类似的患者就会考虑以相同的理法方药略作调整加以应用,同一类证可以用同一类方,《伤寒论》即为代表,这就是中医疗效的可重复性。 中西医结合可以理解为把中医学理论和西医学理论相联系,各取其优势,做到优势互补,然后应用到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过程中,实现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目的;为了推广中医药,证明中医药的疗效,对中药进行有效成分研究,即中药的西药化研究,这也是中西医结合的一部分内容。 参考文献: [1]沈自尹.从肾本质研究到证本质研究的思考与实践――中西医结合研究推动了更高层次的中医与西医互补.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34(4):47. [2]北京中医学院.中医学基础[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78.105. 猜你喜欢: 1. 中西医结合医学毕业论文范文 2. 大学生医学论文范文 3. 本科医学毕业论文范本 4. 大学医学论文范文

文化是无处不在的,它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活动,影响着健康,也影响着医学科学的形成与发展.中西医学的许多差异都与相异的文化土壤有关,是文化选择的结果。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西医学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中西医学论文篇1 浅谈中西医学与中西文化 摘要:文化是无处不在的,它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活动,影响着健康,也影响着医学科学的形成与发展.中西医学的许多差异都与相异的文化土壤有关,是文化选择的结果。本文主要从中西医学看中西文化存在的差异,除了差异还存在哪方面的共同点,而文化发展的规律又将导致中西医学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都是本文涉及到的问题。 关键词:中西医学 中西文化 一切从一部电影说起.电影《刮痧》中讲述了男主人公因其爸爸为其儿子刮痧而被告虐儿展开的一系列故事,而在这部电影中,反映了以解剖学为基础的西医理论和口耳相传的经验中医学的矛盾,揭示出中西文化的冲突,同时也说明的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中国医术的精湛.由此引发了我的思考:文化是无处不在的,它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活动,影响着健康,也影响着医学科学的形成与发展.中西医学的许多差异都与相异的文化土壤有关,是文化选择的结果。 首先,从中西语言文字来看中西医学.语言文字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类文化现象,是思维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医学体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中西方的文字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对医学的影响也不难理解。中国的象形文字是视觉文字,而其他国家的文字多为视觉文字。视觉文字比听觉文字稳定,易于流传和继承。这种稳定性使中医易于继承和统一,使中医理论高度稳定的原因之一。西方文字使拼音文字、听觉文字,稳定性较差,它的集约性较差,抽象性突出,表义相对单一,这些特征对西医发展的跳跃性、理论的抽象性和学科的科学性都有一定的影响。 语意的差异对中西医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由于中西方的科学发展状态及过程不同,中西方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不同,故语意的理性的意义存在着差异,这一点在中西医学中的表现十分明显。中医之“气”不同于西医之“air”,中医之“脾”不同于西医之“spleen”,中医之脏腑也不同于西医之器官。还有中医是文学语体,而西医是科学语体。语体建构的不同对两种医学体系的建构具有不可小视的影响。 哲学作为文化的核心,作为最高层次的理论思维,一直指导着医学和其他科学的发展。中西医学从来没有脱离各自的哲学而存在。所以,从中西哲学的角度来分析中西医学的差异尤为重要。 中医将中国哲学与医学融为一体,当代的孙思邈说过不知《易》,便不足以言太医。而明代的张介宾也说过,“是以《易》之书,一言一字,皆藏医学之指南;一象一爻,咸寓尊生之心鉴。”中医的阴阳理论来自《易》的“太极生两仪”。五行学说源于“太极一气产生阴阳,阴阳化合生无形,五行既荫随含万物。”中医的基础理论几乎都可以在太极图中找到渊源。儒家和道家都源于《易》,儒以“仁术”规定着医学的方向和实用理性,影响着重义轻利、重人伦的医德原则。道以“道法自然”、“一分为二”、自然无为和辩证法等理论影响者着中医的理论基础和防病治病思想。 至于西方,从古希腊的留基伯、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和亚里士多德的原子论开始,西方的主流哲学都坚持着“实物中心论”,这种理论引导着西医把关注的目光放在构成人体的实体物质和器官等方面。近代西方形成的还原论思路认为,整体由部分构成,应当而且可以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来认识,生命的整体性能,可以从它组成部分的性能完全解释清楚;在这种思路下,西医的研究从整体、器官、细胞,一直深入到分子和亚分子水平,并建构一系列基础医学学科。由此可见,中西医学在各自哲学运行的轨道上是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的。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中国的农耕文化强化了人们的无务实精神,中国人重安宁稳定而不愿涉险探索,重人伦而轻自然,重现世而轻未来,重求同而轻异议,重仕途而轻科技的文化特征对中医的影响十分明显,从医者多是仕途不顺才退而求其次,舍儒而向道者。而西方的航海及商业文化既有掠夺、利己、拜金等负面影响,又给人以战胜自然,敢于标新立异和藐视权威的精神。西医的发展与这些精神密切相关。 人是追求价值并按自觉目的进行活动的实体,任何对人无价值和不符合人预期目的的东西都会受到蔑视和抛弃。科学之所以能受到人的追捧,就是因为科学能使人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使人能利用科学来能动地让自然界服务于人,满足人们物质与精神需要。医学,作为一门科学,它的一切成果必须为人的健康、幸福和发展服务。医学的主体和对象都使人,人文精神不仅是推动医学发展的动力,而且是医学研究和医学服务的重要方法。 谈到科学精神,医学既然作为一门科学,如何能不体现科学精神呢?科学精神,它是一种实事求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它是一种求真、至善、臻美的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它还是一种执着追求真理和捍卫真理的伟大的理性力量,是一种为真理而敢于蔑视和反对神权、迷信、歪理邪说和一切强权的正义力量。纵贯几千年的中西医学史,从张仲景立足临床建立临证医学,金元四大家的学术争鸣,到李时珍历时30年,不畏艰苦的亲自栽培和收集各种药物标本,写出药学巨著《本草纲目》;从希波克拉底、盖仑、到巴斯德、哈维,无不唯实求真,蔑视神学和权威;无不舍身忘己,献身医学事业;无不具有怀疑精神、批判理性精神和谦恭、团结他人、博采众长的精神。一言以蔽之,在医学的发展过程中,无不贯穿着科学精神。 展望中西医学的未来,中西医学存在着文化屏障,虽然具有相同的精神,但科学的“融合点“还没有到来,目前要强行把两种医学合而为一是不可能的。但是,中西医学会最终走向融合,融合的条件是加快科学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因为,我们在文化交流与传播中,既不能拒绝外来的先进文化,又要坚持自己优秀的民族文化。一切先进的科学文化只有民族化才能扎根,中国优秀民族文化只有走向世界才能传播出去。中西医在文化交融过程中,必须明白这个道理!中西医的未来的光明的,让世人一起努力,让中西医在世界散发出最耀眼的光芒。 参考资料 [1]冯泽永.《中西医学比较》[M].科学出版社出版,2001. [2]郑兰英,《文化•医学与教育》[M].中国中医学出版社,2005. 中西医学论文篇2 浅谈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 摘 要:中医和西医是两种宝贵的医学科学,中医有着上千年的发展历史,其医学知识包含了中国医学者多年的医疗认知精髓,在医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中西医结合学科蓬勃发展,取得了显著的医学成果,中西结合在治疗骨折、器官衰竭及麻醉阵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青蒿素治疗疟疾的医学成果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同,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医学发展中,中西医结合依然是研究的热点。本文从中西医结合医学概念入手,分析了几点对中西医结合发展的思考,并分析了中西医结合临床应用。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中西医学 一、中西医结合医学概述 中西医结合医学是一项研究中西医联合治病的学科,从微观的角度上来看,这是一门研究中西和西医形成与发展的研究内容,探究中医和西医在治疗某项疾病中的优势和劣势,并将两种医学中的优点进行融汇,吸收两者的长处,制定一项新型的医学理论,更好服务于疾病治疗和医学进步。中西医结合发展是当前医�W发展的重要议题,也是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中医注重养身和身体调养,对疾病治疗采取保守的治疗理念,而西医则直达病灶,消除身体的疾病部位,中西医结合医学囊括了中医和西医的治疗理念,对疾病采取宏观性的治疗策略,提高整体的医学水平。 二、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的思考 (一)中西医结合医学的观念认知 从医学起源和发展来看,中医是一种经验化的医学手段,其注重人体整体性的功能调控,重视人体微观病灶的关联系,是一种集体补偿性的治疗方法。中医则属于实验医学范畴,注重微观局部病灶的发病因,其治疗理念采取对抗性的治疗理念,直达病灶深处,对肿瘤、急性心血管等重症急症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要端正认知观念,不能将两种医学对立,要认识到两种医学的互补性,坚持中医医学的特色,将先进的西医设备和治疗方法和中医结合在一起,发挥两种医学的优势,促进中西医的融合。 (二)强化对中西医学的差异性认知 中医和西医属于两种不同的学科划分范畴,两种医学在治疗理念和治疗方法中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中西医几何医学发展要重视这种差异性,在医学差异性中寻求医学融合和合作,以医学科学作为基础理论,保持中西医学的发展优势,消除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困扰。中西医要深入研究生理和病理的内在联系,将宏观化的治疗理念纳入到西医中,将科学的研究方法融入到中医的研究中,从两者之间寻找新的理论支撑点,实现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临床实践快速开展,在医学实践中完善中西医学。 (三)建设中西医学科学目录 当前我国的中西结合医学发展面临的困境之一是没有创建完善的科学目录,这影响了专业化发展进程,在高校的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招生中,其并没有作为一个独立性的学科进行招生,这增加了科学定位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因此,中西医学科学目录制定要秉承着医学开放、医学共享及医学融合的理念,推进中医科学的理论化进程,将中医治疗体系逐步完善,针对其药理分析、治疗方案及病灶研究等制定科学化的操作流程,实现中医研究方法和西医研究方法的统一性,真正实现东西融合的医药学发展理念。 (四)打造专业化的医学团队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离不开专业化医学团队的支撑,我国中医学的学者和大师都已经年近不惑,西医传播和发展的后续力量严重不足,中医甚至进入了低迷的发展阶段,专业性中医人才的流失加剧了中医发展的困境。因此,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首先要建立专业化的团队,鼓励中医从业者研究西医的理论方法,也加速西医从业者的中医治疗理念提升,加快融合性医学团队人才培养。在学生培养方面,要注重医学理论知识的积累,同时培养学生先进医学研究方法的能力,培养高素质的中西医学科人才,为中西医结核医学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三、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临床应用 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的目的是提升现有的医学水平,将中医和西医的优势融合在一起,实现中国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衔接和融合。受到长期的思维认知束缚,很多人认为中医就是唯经验论,中医治疗是慢行调理,不能起到立竿见效的作用,而西医则直达病原,治疗效果显著。中西医结合医学临床实践应当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医治疗理念穿插,将中医经典古方的药理学试验和西医的临床试验结合在一起,结合现代的技术实验去发展中西医结合医学。当前医学技术快速发展,中医学的优势体现在肿瘤疾病和妇科疾病的保守治疗,而西医则是以现代化的诊断技术来确定病情,中西医结合医学要秉承西医的诊断技术和诊断方法,挖掘中西医的优势,在西医的研究方法下开展中西药方的病理学探究,在临床实践中验证中医学的可信性,促进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的目的是融汇两家所长,探究医学发展的新方向,创建新型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探究中医的病理学科学性,采用中医的诊断技术诊断病情病灶,采用药物提取技术挖掘中医药方的有效成分,实现中医和西医的完美融合。 参考文献: [1]于占海.对我国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的一点认识和思考[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09). [2]孙双双.浅谈中西医结合有待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西医结核研究,2013(04). [3]李 恩.发展中西医结合医学,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05). 猜你喜欢: 1. 中西医学的优势与趋势 学术论文 2. 中西医结合医学毕业论文范文 3. 中西医临床毕业论文 4. 西医临床毕业论文

中西结合发表论文的意义

将传统的中医中药知识和方法与西医西药的知识和方法结合起来,在提高临床疗效的基础上,阐明机理进而获得新的医学认识的一种途径。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试谈痛风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

摘要:目的 分析中西医护理对痛风病的临床护理方法。 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接诊的56例痛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自主选择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西医临床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的护理。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方法下,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患者的满意度较高。结论 痛风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在临床上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痛风;中西医护理;临床研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质量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和多样性以及相关知识的缺乏,加之生活节奏过快、工作压力等因素,促使痛风的发病率不断增加。痛风是由于机体长期代谢紊乱,引起尿酸增高,从而造成组织损伤的一种疾病。痛风的主要特征是尿酸增高、特征性关节炎反复的发作,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关节的活动或出现畸形、痛风性肾病。从中医的角度来说,痛风属于中医痹证的范畴,主要是由于湿浊瘀阻,留滞关节经络,气血不畅所致。其外因是由于饮酒过量损伤了脾胃造成脾的代谢障碍;内因是先天禀赋不足和脾气虚弱,亦可由其他疾病内耗所致脾气虚弱或劳倦、饮食、情志所伤[1]。

中医认为痛风多见于中老年和肥胖人群,中老年脏腑功能渐衰,加之肥胖多痰多湿,痰湿重浊,同时又过食滋腻厚味,从而出现痰浊流窜经络,阻滞气机,影响代谢,气血运行不畅,使脏腑功能受损。本文结合我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期间接诊的56例痛风临床病例,具体的分析其临床护理方法。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5月~2013年5月期间接诊的56例痛风临床病例,根据患者自主选择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患者;对照组18例男性,10例女性,年龄38~67岁,平均年龄(41 2.3)岁;观察组14例男性,14例女性,年龄45~72岁,平均年龄(44±3.3)岁。两组患者的在年龄、性别等基础资料方面无差异统计学意义,即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西医临床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的护理。

1.2.1 常规的西医护理

对于急性痛风关节炎患者,要保持卧床休息,抬高患者的患肢,直至患肢开始恢复活动为止[2]。在此期间需要时常变化体位,防止局部皮肤受压,造成肌肉失用性萎缩和关节功能的缺失。要做到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特别是受累关节红肿热痛的变化,注意患者是否有发热、头痛等伴随症状。对于不良的药物反映,要及时的反馈,观察是否调整用药。通常使用的秋水仙碱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快速特效药,但是会引起呕吐、恶心、腹泻等症状。如果患者的白细胞低于正常值,禁止服用。在使用抗痛风药物治疗时,最好不要联合用药,以免出现副作用。在用药期间,要鼓励患者多饮水,不得少于2000ml/d,饮水可以稀释尿液,防止尿酸盐在肾脏形成结石。

1.2.2中医护理

1.2.2.1 中药外治的护理

中医外治的护理,具体是根据患者的病变部位选取不同中药外洗或外敷治疗疼痛部位,进一步达到消肿止痛的作用。如病变部位在指、腕关节处,一般采用外洗法;如果是大关节主要采用中药外敷法;在中药粉剂中加醋调成糊状,敷于患处,消肿止痛的效果满意。

1.2.2.2 服用中药的护理

湿热蕴结型中药宜饭后偏凉服;湿热留痹者,汤药宜温服;脾肾不足者,则汤药宜饭后温服。

1.2.3 饮食护理

中医认为可以通过合理的饮食护理,进一步促进患者的治愈。急性痛风多为湿邪蕴于关节所致(热盛、湿重、湿热并重);早期在服用秋水仙碱时,对肠胃有刺激,在此期间我们可以用芦根煎水代茶饮或栀子、板蓝根、蒲公英泡水代茶饮,以利于尿酸排出,防止肾结石;也可以用玉米须、丝瓜络各60 g煎汤代茶饮,以碱化尿液;平时可以多食西瓜、冬瓜、绿豆汤以利于清热疏利。如果是慢性或间歇性的痛风,在饮食方面要以低热量饮食为主,避免诱发痛风。

可以选择解毒、健脾、利湿、消火的食物,禁食辛辣、刺激、肥甘厚味的食物,防止助湿生热的发生。特别是不能酗酒,肝肾阴虚者可以配合生地黄粥、银耳、芝麻等养阴生津的食谱,或者也可以用红枣、枸杞子、薏苡仁、粳米煮粥食用,有补益健脾的作用;痰浊阻滞要多喝碱性饮料,如牛奶、汽水等,以助浊毒排泄。控制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如动物的肝、肾、胰、脑以及凤尾鱼、啤酒、贝类等。

1.2.4 日常生活护理

1.2.4.1 能量摄入

痛风病与高血压、肥胖、高血糖、高血脂等症关系密切,由此在日常生活中要限制热量的摄入,控制体重。可以根据病情相应的调整个体能量的摄入。可以选择增加碱性食物摄取,降低血清尿酸的浓度。鼓励患者对蔬菜和水果的摄入,这样不仅能供给丰富的维生素和无机盐,以利于痛风的恢复。

1.2.4.2 限制饮酒,禁止吸烟

饮酒可以使体内乳酸堆积,乳酸对尿酸的排泄有竞争性抑制作用,因此大量的饮酒,会是血清尿酸含量增高,诱发痛风的发作;同时饮酒可以刺激嘌呤合成增加,使血清和尿液的尿酸水平升高。啤酒也含有少量的酒精,因此也不可以引用。酸奶含有较多的乳酸对痛风患者不利,也应该避免饮用。禁止吸烟。

1.2.4.3注意食品烹调方法 在烹调食物时,也应该选择合理的烹调方法,这样可以减少食物中所含的嘌呤量。例如,将肉食先煮然后在烹调;对于食品的一些辅料,如辣椒、胡椒、芥末、生姜等均能兴奋自主神经,诱发急性痛风的发作,所以在烹调的过程中尽量避免使用或少放。

1.2.4.4起居运动护理

在日常的生活中,一定随着气候的变化,适当的增减衣物,如果外感风寒,内聚湿热可诱发痛风。所以在平时的生活中要有规律性,注意气候对病情的影响,及时的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痛风的发作。在中医中人过于劳累,气耗则抵抗疾病的能力以及机体的修复能力均降低,容易诱发其他病的复发,由此应该注意休息。可以根据病情适当的增加运动,运动疗法可以有效的预防痛风的发作,减少内脏脂肪,减少胰岛素抵抗性。运动量要适中,不要进行剧烈运动,剧烈运动会增加乳酸的产生,pH值下降,而诱发急性发作。进行轻度的适当运动,可以增加肌肉比例,减轻体重,减少脂肪,增加机体的抵抗力。如此,正确的运动可以预防痛风的发作。

1.2.5心理护理

对于男性痛风患者,由于在事业、家庭中担负的较多,如果病情反复发作,给患者的心里会增加负担,情绪低落忧郁。所以家人应该给予关心和安慰,使患者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保持心情愉快,调畅气机,促进脾胃运化和增强自身的免疫功能。在日常起居中应该严格执行注意事项,减少诱发因子的产生。可以使用中医的情志疗法、自然疗法、文娱疗法作辅助治疗。

3结论

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治疗痛风病的临床效果较为满意。随着人们对痛风病知识的认识,从自我管理、自我观察等方面较为自觉,这也增加了临床护理方法的有效实施。今后我们要结合临床病例不断的提高中西医相结合的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安惠霞,韩丽,赵建霞.痛风患者的辨证施护[J].河北中医,2012,26(6):466.

[2]刘明武.痛风的辨治[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10,2(3):163-164.

>>>下页带来更多的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

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范文篇2 浅论新时期中西医结合 21世纪必将是中西医结合医学蓬勃发展的世纪,也是全人类传统医药与现代医药相结合的“结合医学”蓬勃发展的世纪。促进和实现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学发展的方向和远大目标,是我国医药卫生工作者及科技工作者共同承担的历史使命。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定义是:“综合运用中西医药理论与方法,以及中西医药学互相交叉渗透中产生的新理论与新方法,研究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探索并解决人类健康、疾病及生命问题的科学。”中西医结合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一门学科,它是建立在中国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基础上,且在两者之间相互兼容、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后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 中西医结合的内涵,应该是通过比较中西两种医学体系在医疗实践中所采用的思维方式、认识手段和应对措施的异同,吸收各自的长处,逐步做到在理论体系上融会贯通,在临床实践中优势互补。现代科学可以帮助理解和阐明深奥复杂的中医理论,而中医药学对人体生命现象的独特认识和对疾病独到的治疗手段又能丰富和充实现代生命科学的内涵。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学事业发展的特色和亮点,也是我们缩短与医学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并以自己的特色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的优势所在。 目前国外对“结合医学”的研究和投入呈逐年上升趋势,美国NIH1992年用于整个替代医学的研究经费仅200万美元,而近年仅哈佛大学麻省总院用于中医药的科研经费已超过1亿美元。广东等省政府都已明确将中医、中西医结合研究列入全省重点工作之一。这些都为我们积极谋求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面对这样一个大好的时机,中西医结合工作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一、中西医结合的意义 1.疾病预防。如在传染病的预防当中,中医学在这方面办法不多,而西医学“疫苗”方法就很有效而且简单方便。 2.疾病诊断。中医在诊断上是笼统的、抽象的、理论性的,而西医在诊断上是具体的、准确的、实在的。如高血压脑血管意外患者,中医说是“中风”、“肝风内动”等所致,这的确不好理解,患者也不易接受。要明确诊断该病,就需要应用现代化设备,即西医检查手段,如CT、MRT或DSA。 3.疾病治疗。对某一种疾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思考,明确中医治疗疗效好还是西医治疗疗效好,然后应用疗效好的方法治疗,以尽量减少患者痛苦,减轻患者负担。 4.疾病康复。许多疾病,西医只能采取加强营养、增强功能锻炼等措施,靠人体自身恢复,而中医可以采用针灸、理疗等康复措施,这时中、医康复治疗措施就是最好的。 二、理论互补发展 建国初期制定的“团结中西医”的卫生工作方针,以及1954年以后中西团结合作的真正实现,是中西医结合迈出的第一步。在中西医结合的研究过程中,“西学中”人员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主体。后来随着中医院校正规教育的发展,通过进一步学习西医而由中医成长为中西医结合人才者逐渐增多。这类人才与“西学中”相比,虽有西医学基础不够坚实的缺陷,但在“系统学习,全面掌握”中医学方面,却又表现出一定的优势。确立现代科学方法为中西医结合研究方法,是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的关键。现代科学方法当然包括现代医学方法。一般而言,生命科学不过是物理、化学、数学等非生命科学在生命研究领域中的应用。由于方法论的统一性,现代医学与不断发展的现代自然科学的高度亲和性,是传统医学所无法比拟的。 近两百年来,现代科学的进展带来西医的飞速发展。西医一直致力于从微观角度探讨生理、病理,从而带动新的疗法及药物的发明。在后基因组学时代,生物医学界认识到基因并不能决定一切,因此又有了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帮助人们了解从基因到蛋白再到组织和器官,直至人体这一复杂系统的运作方式。其治疗手段的发展可归结为以基因或某些分子为目标的靶向治疗、代表药物等。 因此,多数学者认为中医应当向西医学习,打开黑箱,探求脏腑经络阴阳的本质,各相当于西医的何种系统、器官、功能乃至分子,方药治疗不仅能表现为临床疗效,而且要从分子机理上进行实验验证,从而说明中医的某一理论是科学的,并且把这当作中西医结合的首要任务。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西医界一直在做上述努力,并取得不少的成果,如肾本质的研究、阴阳的物质基础、经络的实质等。 三、用西医的方法评价中医疗效 具体而言,就是用队列研究、循证医学的方法评价中医疗效,规范中医的“辨证”。例如冠心病全都归于数种乃至一种证型,并以固定的方药施治,再以随机、双盲、对照的方法判断疗效。多数学者认为这种以病统证,及于方药的治疗及评价体系,有助于中医证的客观化及疗效的可重复性。 这种方法将中医辨“证”的特点纳入到了西医诊“病”的体系之中,简化了中医的思维,易于掌握,方便西医运用中成药,例如治疗心衰用参麦针,治疗发热用清开灵,等等,但同时也失去了中医个体化治疗的优势。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核心环节是证。通过患者的表现,归纳出属于何证,便可制定相应的法、方、药,如药证相符,即可收到预期的效果。否则,即需进一步思考辨证、用药是否正确。成功治疗一例患者后,以后遇到类似的患者就会考虑以相同的理法方药略作调整加以应用,同一类证可以用同一类方,《伤寒论》即为代表,这就是中医疗效的可重复性。 中西医结合可以理解为把中医学理论和西医学理论相联系,各取其优势,做到优势互补,然后应用到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过程中,实现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目的;为了推广中医药,证明中医药的疗效,对中药进行有效成分研究,即中药的西药化研究,这也是中西医结合的一部分内容。 参考文献: [1]沈自尹.从肾本质研究到证本质研究的思考与实践――中西医结合研究推动了更高层次的中医与西医互补.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34(4):47. [2]北京中医学院.中医学基础[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78.105. 猜你喜欢: 1. 中西医结合医学毕业论文范文 2. 大学生医学论文范文 3. 本科医学毕业论文范本 4. 大学医学论文范文

发表论文的意义:论文发表是研究人员和学者为了分享研究成果并推动学术进步而进行的重要活动。在如今的学术界,发表论文已经成为衡量一个研究人员或学者成就的基本指标之一。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

学位申请者为申请学位而提出撰写的学术论文叫学位论文。这种论文是考核申请者能否被授予学位的重要条件。学位申请者如果能通过规定的课程考试,而论文的审查和答辩合格,那么就给予学位。如果说学位申请者的课程考试通过了,但论文在答辩时被评为不合格,那么就不会授予他学位。

论文的特点

1、学术性

学术论文要求作者在立论上不能带有个人偏见,也不能主观臆造,在撰写论文时要从客观和实际出发,这样才能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

2、科学性

在形式上,学术论文属于议论文,但学术论文不同于议论文,它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并非单纯罗列材料,需要对大量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创造性

科研是探索新知识,创新是科研的生命。论文的创造性在于作者在撰写学术论文时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张璇发表的论文中西医结合

经历了6个月治疗,患者张璇(化名)可以独立行走。

南都讯 “救命”!张璇(化名)在番禺市桥骑电单车时被大货车撞倒,前后车轮依次辗过双小腿,血肉模糊。双腿皮肤就像长筒袜般,可整层“脱”下,骨头、血管、肌肉、神经、韧带等通通裸露在外,面临着要截肢的危险。祈福医院骨科中心团队经4次清创,2次植皮手术共移植超百块邮票大小、薄如纸的皮片,张璇重新站起来了,4月18日已能独立行走的张璇出院了。

大货车辗过双腿,治疗面临截肢困境

2019年10月8日晚上9点多,番禺市桥,一辆货车撞倒了骑电单车回家的张璇(化名),前后车轮依次碾压过她的左右小腿。

好心路人拨打了120,张璇被送入附近医院就诊。

该院拍片显示:患者右侧胫骨、外踝及腓骨中段多处骨折,暂给予保肢治疗。10月10日上午,张璇被告知由于双小腿皮肤坏死太严重,建议她转院治疗,否则双腿可能不保。

“我才34岁,上有老下有小,女儿才7岁,截肢了孩子怎么办?工作怎么办?以后的生活怎么办?”茫然无措时,朋友向张璇介绍了祈福医院褚晓朝主任团队成功创造高难度断臂再植手术的案例,于是和家人找到了祈福医院骨科中心。

10月10日下午1点多,张璇被急诊收入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当时双小腿、双踝部、双足大面积皮肤已起水泡、渗出较多,皮肤暗紫坏死。入院检查评估伤情,严重程度已符合截肢指征。

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主任李燕南在骨科中心褚晓朝主任的支持和指导下,决定为病人全力保肢。张璇和骨科中心需要携手闯过多重难关:清创去除坏死组织减少毒素的吸收;骨折复位;封闭负压引流术(VSD)促进肉芽生长;再分次进行植皮,配合三氧及富血小板填充术(PRP)技术等。

皮肤可像除袜子般剥脱 四次清创修复

当天下午4点半,张璇即被送入手术室。

张璇双腿皮肤几乎全部剥脱,就像脱长筒袜一样可以整层“剥”下来,并且散发出浓烈的味道。右小腿有一长约20多厘米的伤口,自膝关节处到脚底,皮肤、皮下组织、部分肌肉组织及筋膜全部剥脱,皮下组织变性、跟腱断裂、血管堵塞、神经剥脱游离。左脚有一长约15厘米的伤口,皮缘变黑坏死,膝下约15厘米处到足背皮肤也全层剥脱。

“张璇双下肢的皮肤损伤是脱套伤,骨头、血管、肌肉、神经、韧带等直接裸露出来。”李燕南将坏死皮肤及组织切除,对骨折部位复位、固定,将跟腱吻合,并反复清洗创面,最后覆盖护创材料,连接负压装置持续引流。

李燕南解释道,封闭负压引流可以促进肉芽生长,将坏死组织产生的毒素及时吸走,以免毒素入血,引起全身症状及感染。术后配合祈福医院三氧疗法可加速创面修复过程,据三氧科王伟主任介绍,三氧大自血及三氧包裹治疗可以改善血供、控制感染,为接下来的植皮奠定基础。

李燕南带领骨科手术团队,为她进行了足足四次清创及VSD负压吸引术,双下肢创面新鲜,肉芽生长满意,原本裸露的肌腱与骨全面覆盖。张璇终于可以进行下一步了——植皮。

邮票大小、薄如纸,2次共植超百块“皮”

祈福医院骨科中心团队为患者提供了4次清创,2次植皮手术。

由于双腿部分创面较大,皮肤、肌肉、软组织缺损较多,覆盖肉芽的创面凹凸不平,植皮手术分两次进行。

第一次,先对肉芽生长平整的地方进行植皮。11月22日上午,李燕南团队为张璇进行首次“游离植皮+VSD负压吸引术”,从张璇双侧大腿、腹部取下一块块皮片,仅邮票大小,薄如纸片,然后像“拼图”般小心翼翼地移植到小腿上。“皮片厚薄适中,即保证了皮片成活,又保证了成活后的质地。”手术获得了巨大成功,10天后,99%的皮片成活,双下肢创面完全由新鲜皮肤覆盖。

2020年1月3日,张璇接受了第二次植皮,将剩余皮肤缺损地方补齐,2次手术共移植超百块皮片,并进行富血小板填充术,以促进肉芽生长和皮片成活。1月13日,所有创面几乎全部愈合。接下来的日子,为防止关节僵硬,康复师每天帮助张璇进行踝关节康复。

穿上增高鞋后 已能独立行走

如今,穿上增高鞋后,张璇已能独立行走了。

4月18日,张璇满怀感激地出院了,恢复了开朗乐观,她说:“我非常感谢医生们。现在皮肤虽然不好看,但能走了,以后也不会影响功能,还是挺高兴的,非常满意。”

社区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1、 张璇. 现代调解制度的价值考察[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 , XX,(05) . 2、唐茂林. 论人民调解的转型[d]湘潭大学 , XX 3、黄翘云. 和谐社区长效机制的探讨[j]. 武汉学刊 , XX,(01) 4、张芝霞. 我对社区调解工作的几点体会[j]. 社区 , XX年,(05) 5、姜振华. 社区参与:对社区居民与居委会互动关系的透视[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 XX年,(03) 6、郝增福. 社区调解引入“民主听证”的'实践与思考[j]. 中国司法 , XX,(04) 7、罗淳. 社区问题探讨[j]. 理论与改革 , 1999,(02) 8、陈新江. 推进社区依法治理之我见[j]. 中国司法 , XX,(07) 9、姜良栋. 建立治安调解中心的探索与实践[j]. 公安研究 , XX,(07) 10、江舟. 治安调解处理的背后[j]. 检察风云 , XX,(19) . 11、刘武俊. 重估调解制度的价值[j]. 中国司法 , XX,(01) . 12、约翰·布拉德, 戈玉和. 社区调解、刑事司法与恢复性司法——法律制度的重构[j].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 , XX,(03). 请继续阅读相关推荐: 毕业论文 应届生求职 毕业论文范文查看下载 查看的论文开题报告 查阅参考论文提纲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数学课题结题发言稿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数学课题结题发言稿篇一:抓实主题教研走数学基地内涵发展之路

抓主题教学研究促学科内涵发展

——嘉兴市秀洲新区实验学校小学数学学科基地工作总结

我校数学教研组自20XX年被命名为嘉兴市秀洲区第二轮学科基地以来,以高标准、严要求不断规范基地组织建设、不断完善工作措施、不断丰富教学研究活动。两年来,我们以教学研究来自教师困惑、学生疑难等问题为主题,从教师个人到年级组再到教研组多层次、全方位抓实“主题教学研究”。在扎实开展学科基地工作的过程中,我校学科校本教研得到了深化,同时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发展了学生综合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校的教学质量。

一、多层次、全方位开展常规教学研讨。

1、年级组内定期开展集体备课研讨,实现方法交流、教学优化。

我校数学组以年级组为单位成立集体备课组。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集体磨课。在研讨过程中改变了一人上课、一人钻研,组长把关的方式,备课组根据组内人数确定每人一堂观摩课,其中一节“集体智慧实践”,提倡教师提前介入,让教师明确教学的改进是集体而不是个人的事情。操作过程为两种模式:

(1)预设备课,上课教师提前一个月将上课内容告知组长由组长印发给每位组内教师。组内教师化一周的时间备出详案并说明自己的设计理念。第二步在学科研讨中,每位教师阐述自己的教学过程和设计理念。最后讨论整合出最终的教学方案由上课老师执教。

(2)实践备课。先由教师根据本人的教学经验和风格,自主设计上课,代表自己的原行为,第二轮,组内教师介入教学设计,这种介入既是对教师已有的教学行为、教学习惯的冲击,也是理念预经验交锋与对话的过程,教师的第二轮课也成为在新理念支撑下的新课。教师们所关注的不是执教教师本身,而是关注活动的设计是否有效;关注的不是执教教师的个人表演,而是不同学生的不同反应和实际获得;关注的不是活动的结果,而是活动的准备过程。研讨的初衷被落实和回归。

另外,年级备课组成员还定期对一阶段来的教学疑难问题从知识点、教材、学生等层面进行思考、交流,共同商讨对策,实现方法共享、教学优化。

2、新老教师经常开展师徒结对研讨,实现经验传授、共同成长。

学校将第一发展阶段的教师安排在经验丰富并善于指导的优秀教师的年级里,通过师徒结对的方式让他们一起工作。要求师傅指导年轻教师理解教材,选择教法和学法,师傅和徒弟之间每二周互相听课一节,并交流自己的设计想法,听课随感。通过师徒结队使新教师从骨干教师那里获得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更多的是获得大量的“缄默的教育教学知识”。我校新老师沈丽燕、黄燕在师傅的引领下教学水平得到了大大地提升,多次在区级数学教研活动承担任务。同时结对活动也使骨干教师始终走在学习和研究之路上。

3、课题组员扎实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实现研教相长、提升业务。

以课题为依托,重视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对数学学科内课题抓好课题过程管理“三段落实”,即前期论证与设计管理、中期进展管理、终期总结提炼管理,使课题组成员真正参与共同提高,特别是课题组成员的集体参与,并以此为突破,完善案例、论文的撰写工作。两年来,数学组内有2个市级规划课题,并先后结题,多个区级课题结题或正在研究中。20XX年1月,张明珍的《培养小学生数学反思能力的实践与研究》在省级刊物《教学月刊》发表,多篇论文或案例在市、区论文评比中获奖。王祖英副校长撰写的论文《从关注情节走向数学思考》获市一等奖、《教学如接技》发表在《教学月刊》上。

二、求实效、重过程,做实主题式教研活动。

为了强化教研组建设的有效性,全面提升校本教研的质量,我们学校在集体备课组的基础上成立教研大组,研讨活动聚焦课堂,突出主题。两年多的实践证明,聚焦课堂,主题式教研活动的开展,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促进教研组的功能由“管理单元”向“研究实体”转型。

(1)聚焦问题阶段:“主题”来自于“问题”。每位教师每两周或一个单元教学后,根据自己教学中的问题或困惑提出一至两个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或者提出一个具有独特见解的观点,填写“课后反思表”上交教研组。这些问题可以是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的分析、可以来自于自己的课堂实践,也可以来自听别人课堂实践后的所思所想。教研组利用每两周活动时间,开展问题会诊、问题答辩,能讨论解决的当场解决,如不能解决的则也会在讨论的过程中逐渐剥离其非质化的东西,使问题得以明朗并逐步聚焦。我们教研组先后进行了“读懂教材读懂学生”、“有效课堂提问”、“探索有效实施策略”、“培养学生反思素养”、“有效课堂教学接走管理”等系列研究与探讨,取得了一定实效。

(2)资料搜集阶段:很多活动中,或者与教师的交流中,都述及自身理论储备的不足,往往不能从一定的高度去剖析课堂,为此主题确定之后的情报搜集环节不可或缺。教研主题产生之后,由组内每一位成员群策群力。每人都有各自的任务。或是现状分析、或是理念引领、或是案例的搜集整理。在这样的过程中使每位教师在任务驱动之下,主动地去探寻与主题相关的知识,而在这样的搜寻情报过程中,有助于每个教师对该研究主题的提升。

(3)以课为载体的研究阶段:研究应与课结合在一块儿,即使再完美的思考也必须经过实践得以验评。过程中改变一人上课教研组长卖力的教研方式,倡导每一位教师提前介入,一起与上课教师经历写教案、试教、上课的每一个环节,在这样一起研磨的过程中实现共同成长。

(4)主题总结阶段:主题的教学研究引导教师抓住教师的说课、上课、评议的环节,让教师在自我比较、同行评价、集体反思中找到研究的生长点,在一段时间里对研究专题深入进行实践解剖,积累教与学的原始资料,在相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对资料进行加工、构建,形成具有一定理论色彩的案例研究,经过案例教学的验证,直到对典型案例进行符合教育论文要求的精致加工,整合到教育专题论文的理论框架中去。这样,教师的研究就从直观、感性、经验的水平提高到理论联系实际、揭示本质特征和因果关系的水平上。

三、多形式、扩渠道,丰富数学教研方式。

1、“请进来,走出去”。学校每学期定期请专家来校理论指导、上示范课,就新课程中出现的问题开展深入研究。每一次与专家见面活动,我们都受益非浅。一方面通过专家的报告,给予教师理论的支撑。其次我们设想在上课中呈现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对课改思想的理解,在评课中虚心听取专家的忠告。另一方面,请特级教师带前沿的课堂教学来校上课、说课,给予教师具体的课堂操作策略。同时,我校根据需要,主动安排教师开展“送教到校”的活动,上示范课或作专题讲座。如20XX年5月,张明珍到湖州执教省级研讨课《平均数》,20XX年9月,杨利平老师在市级学科带头人教学研讨活动中上课;20XX年XX月,于伟芳执教《分数的认识》与朱国荣老师同台献艺;20XX年12月王祖英老师在市名师教学研讨活动中执教等。

2、骨干教师示范课。学校每学期组织数学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区、市学科带头人为学校全体数学教师上“示范课”,并阐述自己的教学理念。通过示

范课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给教师以启迪。

3、积极承办高级别教研活动。区、市级教研活动的引进一方面可以使本组教师领略到校外名优教师的教学艺术,同时能聆听到专家的思想,接受最前沿的教改信息,使组内每位教师受益。另一方面,也为区内校内各兄弟学校数学教师提供学习、观摩的平台。如,20XX年3月举办了“校本教研现场会”活动;20XX年9月承办“市级学科带头人教学研讨”活动;20XX年XX月承办了“区领雁工程导师示范课”活动;20XX年12月承办“市名师教学研讨活动”等。

4、能手论坛。为了提升骨干教师的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学校组织了能手论坛活动。要求骨干教师定期开设论坛,内容为叙说自己的专业成长历程,课题展示,主体研讨,案例交流等,在论坛的过程中采取互动的方式,如果有什么问题,听坛的教师可以直接提问,请论坛的教师回答。本学期开设“共读、共享、共成长”的读书交流会。会上王祖英、张明珍、于伟芳分别交流了《为何探究不出来》、《读懂教材和学生让教学设计更有效》、《既要尊重教材又要关注学情》,引领教师如何读文章,如何读教材,如何读学生,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理念支撑和策略指导。

5、读书交流活动。读书是促使知识结构不断完善、教学理论积淀不断丰富,从而达到优化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必经之路。由教研组牵头的“骨干教师读书交流”活动围绕主题每月开展一次。集体流程为:为使读书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学期初组员商讨读书、思考的主题,在读书的过程中组员对优秀的文章、段落等材料印发推荐给组员,月末组员对读书收获进行梳理后集中交流、分享。如20XX学年第二学期分别围绕“构建有效的计算教学课堂”、“空间与图形教学探索与思考”、“构建有效的解决问题教

学课堂”、“统计与概率教学探索与思考”等主题开展了读书交流活动,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6、建立基地网站,促进交流互动。认真办好数学学科基地网站,加强资源库建设,包括优秀论文、案例、教学随笔、教学设计、课件等,实现资源共享,搭建交流展示的平台,充分发挥辐射作用。

四、转视角、拓范围,发展学生能力。

数学学科基地的研究从单纯地关注老师的教转向既关注于教师的教又关注学生的学。

1、记录学生真实思维。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真实的思维发展轨迹。每一位数学教师在课后能把课中学生表现以真实案例或教学碎片等形式进行记录,一个单元教学完成后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问题进行理性的分析,撰写发展学生思维的教学策略小论文。

2、开展学生数学活动。我校每年12月份开展“数学周”系列活动。活动中分低、中、高段学生分别进行口算专项素质测试、“二十四点”比赛、解决问题能力测试,并配合讲数学故事、数学难题,出数学小报,优秀数学作业展示等活动,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相应的数学能力。

回顾过去,我们欣喜地看到努力之后的成果:教研组的对话氛围已经形成,组内教师人人参与,个个发言。全组XX名教师中共有1名嘉兴名师,2名区学科带头人,5名教学能手。组内共有3个市级课题,1个区级课题,并在主导课题的引领下做到人人参与课题,人人研究问题。两年来,我校承办了两次市数学研讨活动,一次区级基地展示活动。在这样的学科组研讨和基地活动中,每一个教师均在原来的基础上得以提升。相信,只要我们集思广益,扎实研究,我们的数学基地会建设地更好,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在这片沃土中会发展的更好!

20XX年6月18日

数学课题结题发言稿篇二:十一中数学课堂观察课题实施方案

遵义市第十一中学数学组邹磊

一、指导思想

转变教研理念,改进教研方法,以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为主线,以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为重点。教研活动继续以理论学习为先导,案例分析为载体,以问题为核心,以带着问题实践——反馈——调整——再实践为基本模式,深入常态课堂,跟踪质量,认真搞好教学研究、教学指导和教学服务,扎实有效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教师、学生共同发展。努力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二、活动主题:落实高效课堂方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三、课题研究的条件

(一)领导高度重视,迫切要求改变我校现状。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和支持教育科研工作。在教育教学研究中,以“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为原则,一切从学校、师、学生实际出发,使课题研究与全体师生的日常教育教学紧密联系,研究过程贯穿于学校实际工作的全过程和每一个环节,并提供制度和经费上的保证。

(二)课题研究经验丰富是进行项目研究的做好保障。

这年以来,我们学校一直在做课题研究,而且我校的《设置问题情境教学》和《教学策略》的区级课题已经结题,并取得好的成果和经验。通过平时我校的教研活动的听课,评课和赛课,使得课题组的教师有机会深入课堂观察,了解课堂教学现状,有了理论的支撑,更重要的是实践,对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反馈与矫正。

(三)研究人员基本素质过硬,结构及年龄分布合理

参加研究的主要成员年龄都在30-45岁之间,有高级教师2名,中级教师5名,初级教师1名。可谓年富力强;都是数学教育专业,均超过十年左右的工作经历,可谓专业对口,经验丰富;都是一线老师,有极其优越的研究条件,既能掌握课题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又能充分把握课题研究的最新动向,都有极强的进取心,这为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四、活动对象:

课题组长:刘磊

课题组员:邹磊、陈应平、吴湘花、张璇、杨敏、郑廷婷、陈葵英.

五、课堂观察活动主要环节

第一个环节:课前会议,主要任务:

1、确定课堂观察的研究主题——可以持续研究,有所突破。尽量围绕“教什么”、“怎么教”、“怎么学”、“学的如何”、方向去研究。

2、作好遵义市基础教育科研课题《“课堂观察”与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系统研究》的学生前测问卷。

3、确定观察对象:课题组选三个做重点跟踪,分别是张璇(七年级,高级教师);郑廷婷

(八年级,二级教师);吴湘花(九年级,一级教师)。非课题组教师的课采取随时进班

听课。

4、根据研究主题确定观察重点(围绕高效课堂,可选取其中的一个环节,使观察目的明确),制定课堂观察表(教师维度、学生维度、课程维度,课堂维度)。

5.确定观察人员的具体观察点——根据观察者的实际选择

第二个环节:课堂观察,主要任务:

进行课堂观察。注意分工协作、注意观察点的记录、注意个别的调研。

1、课题组教师以课堂观察表,选择观察点做好记录,做好资料整理和收集。

2、被观察者介绍教学设计思路(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策略等),交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3、帮助讲课教师完善教学方案。

4、及时完善课堂观察表。

第三个环节:课后会议,主要任务:

1、自我反思(上课教师发言):讲自己本节课的

(1)构思(课堂设计);

(2)本节课自己认为最成功(满意)之处和最不理想(满意)之处;

(3)如果重上这节课,我将怎样改进。

2、同伴互助——交流研讨、反思提高:(观课教师活动,人人发言,观察者以观察到的内容为依据,谈观察的体会或建议,也可以是自我反思):

(1)自己本节课的观察点是什么?

(2)就本节课自己观察点肯定的地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也可谈自我反思。

(3)课题组长或课题组员总结并做好资料收集,为下次观察做准备。

3、撰写观察报告或教学反思,集合同伴互助内容,讲课教师完善个人收获,形成个人反思,做好资料分析与整理,并为活动成果展示作准备。

第四个环节:补充环节—课堂再实践:

教师结合同伴互助内容,修改教学方案,进行课堂再实践。再研讨、再汇报,提供优秀“高效教学”案例与反思交流。

六、活动安排:

1.宣传发动、全体动员:参加区级教培中心的动员和课题指示,(20XX年9月)

2.理论学习,点例尝试,课堂实践:(20XX年XX月——12月)

.理论学习与思考过程,自主学习、集体学习和研讨交流,同时渗透“课堂教学观察”对有效课堂教学的影响,进行学生问卷调查;被观察的老师上一节观摩课。先在各年级年级进行课堂观察试点,推行高效课堂,杜绝满堂灌,做到上课有实效,观察有实用。

3.有效教学中课堂教学观察点的研讨与构思(2014年1月-7月)数学组、实验教师按照课堂观察活动的环节要求,以分组分工为单位进行课堂观察实践,落实高效课堂要求。学校观察小组每周确定一个备课组进行重点观察。

4.交流研讨(2014年8—12月):第一次交流碰撞,就前一阶段的学习、思考以及有效课堂教学的观察点等,进行交流、反馈和研讨,开展课堂听课。

5.依据“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观察”的观察点,构思分类“观察表”(20XX年1月-5月):在区教研员的引导下,引导教师进行合作并尝试分类“观察表”的研制,选择不少于一次以上的课堂教学进行试用并初步完善,进一步明确“做什么?如何做?”。

6.交流研讨(20XX年6—9月):开展高效课堂达标活动,对第一轮不达标的教师进行指导,明确达标原因,总结提高后,进行第二轮达标。

7..进一步完善:根据以上的活动开展,制定科学可行,方便教研活动开展的“中学数学学科课堂教学观察”量化表;同时结合本区教研活动,进行不少于两次的.课堂教学观察实录;进行第二次相关的学生调查问卷;

8.全校经验介绍和推广(20XX年XX——12月):①优秀“高效教学”案例与反思交流。②教师“高效课堂教学”论文。③学校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方案活动总结。

9.课题结题:(20XX年1—6月)课题结题报告,同时提供《中学数学学科课堂教学观察量化表》以及项目实施总结报告一份,相关文章若干。

20XX-XX-XX

数学课题结题发言稿篇三:陈永芳教授在长春六中国家课题结题鉴定评审会上的讲话

长春六中原本是长春市一所很有名的学校,只是在20世纪后期一度不够景气;进入21世纪以来渐渐有所启动,最近几年则大展雄风,一跃成为吉林省首批高中示范校和东北师范大学的教育实践基地。

按时间推论,正是高中新课改的热潮中,长春六中抓住了机遇和挑战,抢占了新课程改革的制高点,大大提升了学校的整体发展实力,赢得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也得到省市教育领导的赞许和表彰。经过认真学习和调研,我认为:长春六中是东北地区一所很好的高中课改典型,其改革有六大突出特点:

一是改革的全面性和全员性。六中的改革覆盖各年段、全学科和全校师生及教育教学全过程。这是真正彻底的改革,不留死角,不留余地。全校上上下下时时处处都在改革。

二是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校师生不仅都在动,而且人人都知道为什么动,知道动的意义;而且每个人都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从而有力地调动了教学的积极性,增强了激情。

三是校长的先进理念和凝聚力,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杨校长来校后,针对学校实际情况,尖锐地提出了四个“不拘一格”的方针(以不拘一格的方式,建设不拘一格的学校,造就不拘一格的教师,培养不拘一格的学生),并率先垂范地带领大家转换教育观念、明确培养目标、优化操作模式,还聚焦热点和走向校本,这一切完成了,学校也就发展起来了。

四是课程实施的创新性和科学性。在六中的课改实践中,有许多改革是六中独有的,如课堂教学的“四场”(目标场、思维场、情感场、生活场)和“三最佳”(最佳期、最佳区、最佳级)要求,这是极其宝贵的创造。

五是课程改革形式的直观性和通俗性。课改形式问题也不可小瞧,如六中“五个路线图”(课程改革路线图、课堂教学改革路线图、训练批改辅导路线图、学生行为规范养成路线图、动力教育路线图)的设计,不仅科学严谨,而且清晰明确,一目了然,既便于理解记忆,又好懂好用,大大有利于执行。

六是实验成果的明显性和普遍推广价值。总括长春六中的课改成果,不仅数量大,方面全,而且含金量大、质量高,作为一所普通高中,几年间就取得这么大的成绩,实在令人赞佩,尤其喜人的是,其中绝大多数成果都具有普遍的实用性,可向兄弟学校推广,能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作用。

总之,长春六中的改革基本上符合国家新课程的要求,也符合高中年段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特点,而且很有自己独特的色彩和精心创造。他们的许多理论、观念、思维,教学模式和行为规范等,都是比较科学的、先进的和卓有成效的。如他们的“四观”(以课程为本的办学观、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的教育观、以“四场”为本的课程观、以效率为本的训练观)理论,就不仅先进有效,而且突显了他们的创造水平。再如,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把“备课——上课——做作业”

整合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则是非常有眼光和有气度的举措,其功效在“四观”之上。还有,就是他们能够把教师上课和科研结合,而且敢于将课改和考改结合,实在是少有和超长的行为,完全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综上所谈,我认为:长春六中实在是我们身边的一所高中课改示范校。他们以教育科研成功地武装了全校师生,有力地提高了教学质量,也大大提升了学校的声誉,并为国家新课程改革树立了良好威信,坚定和提高了改革者的信心和勇气。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我们不少学校曾组团去南方,学洋思,学杜郎口;我想我们也不妨把长春六中和洋思及杜郎口比一比,看一看,谁想得更深、更远,更符合新课改的精神?谁做得更实、更细,更体现基础教育的规律?谁的参照系更大,更有说服力?谁的透明度更好,更有启发性?

当然,我更愿意南方、北方,特别是吉林、长春大家一起携起手来,共建共享我们共和国美好的教育春天,笑迎百花盛开,春色满园!

谢谢大家!

中西结合发表论文

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范文篇2 浅论新时期中西医结合 21世纪必将是中西医结合医学蓬勃发展的世纪,也是全人类传统医药与现代医药相结合的“结合医学”蓬勃发展的世纪。促进和实现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学发展的方向和远大目标,是我国医药卫生工作者及科技工作者共同承担的历史使命。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定义是:“综合运用中西医药理论与方法,以及中西医药学互相交叉渗透中产生的新理论与新方法,研究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探索并解决人类健康、疾病及生命问题的科学。”中西医结合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一门学科,它是建立在中国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基础上,且在两者之间相互兼容、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后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 中西医结合的内涵,应该是通过比较中西两种医学体系在医疗实践中所采用的思维方式、认识手段和应对措施的异同,吸收各自的长处,逐步做到在理论体系上融会贯通,在临床实践中优势互补。现代科学可以帮助理解和阐明深奥复杂的中医理论,而中医药学对人体生命现象的独特认识和对疾病独到的治疗手段又能丰富和充实现代生命科学的内涵。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学事业发展的特色和亮点,也是我们缩短与医学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并以自己的特色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的优势所在。 目前国外对“结合医学”的研究和投入呈逐年上升趋势,美国NIH1992年用于整个替代医学的研究经费仅200万美元,而近年仅哈佛大学麻省总院用于中医药的科研经费已超过1亿美元。广东等省政府都已明确将中医、中西医结合研究列入全省重点工作之一。这些都为我们积极谋求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面对这样一个大好的时机,中西医结合工作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一、中西医结合的意义 1.疾病预防。如在传染病的预防当中,中医学在这方面办法不多,而西医学“疫苗”方法就很有效而且简单方便。 2.疾病诊断。中医在诊断上是笼统的、抽象的、理论性的,而西医在诊断上是具体的、准确的、实在的。如高血压脑血管意外患者,中医说是“中风”、“肝风内动”等所致,这的确不好理解,患者也不易接受。要明确诊断该病,就需要应用现代化设备,即西医检查手段,如CT、MRT或DSA。 3.疾病治疗。对某一种疾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思考,明确中医治疗疗效好还是西医治疗疗效好,然后应用疗效好的方法治疗,以尽量减少患者痛苦,减轻患者负担。 4.疾病康复。许多疾病,西医只能采取加强营养、增强功能锻炼等措施,靠人体自身恢复,而中医可以采用针灸、理疗等康复措施,这时中、医康复治疗措施就是最好的。 二、理论互补发展 建国初期制定的“团结中西医”的卫生工作方针,以及1954年以后中西团结合作的真正实现,是中西医结合迈出的第一步。在中西医结合的研究过程中,“西学中”人员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主体。后来随着中医院校正规教育的发展,通过进一步学习西医而由中医成长为中西医结合人才者逐渐增多。这类人才与“西学中”相比,虽有西医学基础不够坚实的缺陷,但在“系统学习,全面掌握”中医学方面,却又表现出一定的优势。确立现代科学方法为中西医结合研究方法,是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的关键。现代科学方法当然包括现代医学方法。一般而言,生命科学不过是物理、化学、数学等非生命科学在生命研究领域中的应用。由于方法论的统一性,现代医学与不断发展的现代自然科学的高度亲和性,是传统医学所无法比拟的。 近两百年来,现代科学的进展带来西医的飞速发展。西医一直致力于从微观角度探讨生理、病理,从而带动新的疗法及药物的发明。在后基因组学时代,生物医学界认识到基因并不能决定一切,因此又有了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帮助人们了解从基因到蛋白再到组织和器官,直至人体这一复杂系统的运作方式。其治疗手段的发展可归结为以基因或某些分子为目标的靶向治疗、代表药物等。 因此,多数学者认为中医应当向西医学习,打开黑箱,探求脏腑经络阴阳的本质,各相当于西医的何种系统、器官、功能乃至分子,方药治疗不仅能表现为临床疗效,而且要从分子机理上进行实验验证,从而说明中医的某一理论是科学的,并且把这当作中西医结合的首要任务。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西医界一直在做上述努力,并取得不少的成果,如肾本质的研究、阴阳的物质基础、经络的实质等。 三、用西医的方法评价中医疗效 具体而言,就是用队列研究、循证医学的方法评价中医疗效,规范中医的“辨证”。例如冠心病全都归于数种乃至一种证型,并以固定的方药施治,再以随机、双盲、对照的方法判断疗效。多数学者认为这种以病统证,及于方药的治疗及评价体系,有助于中医证的客观化及疗效的可重复性。 这种方法将中医辨“证”的特点纳入到了西医诊“病”的体系之中,简化了中医的思维,易于掌握,方便西医运用中成药,例如治疗心衰用参麦针,治疗发热用清开灵,等等,但同时也失去了中医个体化治疗的优势。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核心环节是证。通过患者的表现,归纳出属于何证,便可制定相应的法、方、药,如药证相符,即可收到预期的效果。否则,即需进一步思考辨证、用药是否正确。成功治疗一例患者后,以后遇到类似的患者就会考虑以相同的理法方药略作调整加以应用,同一类证可以用同一类方,《伤寒论》即为代表,这就是中医疗效的可重复性。 中西医结合可以理解为把中医学理论和西医学理论相联系,各取其优势,做到优势互补,然后应用到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过程中,实现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目的;为了推广中医药,证明中医药的疗效,对中药进行有效成分研究,即中药的西药化研究,这也是中西医结合的一部分内容。 参考文献: [1]沈自尹.从肾本质研究到证本质研究的思考与实践――中西医结合研究推动了更高层次的中医与西医互补.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34(4):47. [2]北京中医学院.中医学基础[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78.105. 猜你喜欢: 1. 中西医结合医学毕业论文范文 2. 大学生医学论文范文 3. 本科医学毕业论文范本 4. 大学医学论文范文

一次被一唯文化期刊,发现中西论文发表招牌信息一样,我问他们和一唯文化期刊是一家吧?他们二话没说,什么也不问,(没告诉我是一家不是一家)就说你再打过来1000块,原来的文章还有用,我开始也没说什么,他主动这样告诉我!并且说是编辑说的,我说那不是更人吗?越越深吗?后来打过去电话问原来交了几千块没发表,再交1000块才行,原价钱不变?是什么意思?他们却恼羞成怒!你说他们不是是什么?他们不断变换花样,到处人。

可以中西医结合护理杂志,这是上海交大主办的,是2015年新创办的杂志。新杂志,目前没有任何影响力,所以什么核心期刊也不是的。就是普通期刊。交大办的,所以也算是 普通国家级期刊。如果评中级职称,是可以用的。如果评副高 或 正高职称,必须要核心期刊才可以的。普通期刊好像没有用处。

将传统的中医中药知识和方法与西医西药的知识和方法结合起来,在提高临床疗效的基础上,阐明机理进而获得新的医学认识的一种途径。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试谈痛风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

摘要:目的 分析中西医护理对痛风病的临床护理方法。 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接诊的56例痛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自主选择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西医临床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的护理。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方法下,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患者的满意度较高。结论 痛风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在临床上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痛风;中西医护理;临床研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质量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和多样性以及相关知识的缺乏,加之生活节奏过快、工作压力等因素,促使痛风的发病率不断增加。痛风是由于机体长期代谢紊乱,引起尿酸增高,从而造成组织损伤的一种疾病。痛风的主要特征是尿酸增高、特征性关节炎反复的发作,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关节的活动或出现畸形、痛风性肾病。从中医的角度来说,痛风属于中医痹证的范畴,主要是由于湿浊瘀阻,留滞关节经络,气血不畅所致。其外因是由于饮酒过量损伤了脾胃造成脾的代谢障碍;内因是先天禀赋不足和脾气虚弱,亦可由其他疾病内耗所致脾气虚弱或劳倦、饮食、情志所伤[1]。

中医认为痛风多见于中老年和肥胖人群,中老年脏腑功能渐衰,加之肥胖多痰多湿,痰湿重浊,同时又过食滋腻厚味,从而出现痰浊流窜经络,阻滞气机,影响代谢,气血运行不畅,使脏腑功能受损。本文结合我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期间接诊的56例痛风临床病例,具体的分析其临床护理方法。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5月~2013年5月期间接诊的56例痛风临床病例,根据患者自主选择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患者;对照组18例男性,10例女性,年龄38~67岁,平均年龄(41 2.3)岁;观察组14例男性,14例女性,年龄45~72岁,平均年龄(44±3.3)岁。两组患者的在年龄、性别等基础资料方面无差异统计学意义,即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西医临床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的护理。

1.2.1 常规的西医护理

对于急性痛风关节炎患者,要保持卧床休息,抬高患者的患肢,直至患肢开始恢复活动为止[2]。在此期间需要时常变化体位,防止局部皮肤受压,造成肌肉失用性萎缩和关节功能的缺失。要做到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特别是受累关节红肿热痛的变化,注意患者是否有发热、头痛等伴随症状。对于不良的药物反映,要及时的反馈,观察是否调整用药。通常使用的秋水仙碱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快速特效药,但是会引起呕吐、恶心、腹泻等症状。如果患者的白细胞低于正常值,禁止服用。在使用抗痛风药物治疗时,最好不要联合用药,以免出现副作用。在用药期间,要鼓励患者多饮水,不得少于2000ml/d,饮水可以稀释尿液,防止尿酸盐在肾脏形成结石。

1.2.2中医护理

1.2.2.1 中药外治的护理

中医外治的护理,具体是根据患者的病变部位选取不同中药外洗或外敷治疗疼痛部位,进一步达到消肿止痛的作用。如病变部位在指、腕关节处,一般采用外洗法;如果是大关节主要采用中药外敷法;在中药粉剂中加醋调成糊状,敷于患处,消肿止痛的效果满意。

1.2.2.2 服用中药的护理

湿热蕴结型中药宜饭后偏凉服;湿热留痹者,汤药宜温服;脾肾不足者,则汤药宜饭后温服。

1.2.3 饮食护理

中医认为可以通过合理的饮食护理,进一步促进患者的治愈。急性痛风多为湿邪蕴于关节所致(热盛、湿重、湿热并重);早期在服用秋水仙碱时,对肠胃有刺激,在此期间我们可以用芦根煎水代茶饮或栀子、板蓝根、蒲公英泡水代茶饮,以利于尿酸排出,防止肾结石;也可以用玉米须、丝瓜络各60 g煎汤代茶饮,以碱化尿液;平时可以多食西瓜、冬瓜、绿豆汤以利于清热疏利。如果是慢性或间歇性的痛风,在饮食方面要以低热量饮食为主,避免诱发痛风。

可以选择解毒、健脾、利湿、消火的食物,禁食辛辣、刺激、肥甘厚味的食物,防止助湿生热的发生。特别是不能酗酒,肝肾阴虚者可以配合生地黄粥、银耳、芝麻等养阴生津的食谱,或者也可以用红枣、枸杞子、薏苡仁、粳米煮粥食用,有补益健脾的作用;痰浊阻滞要多喝碱性饮料,如牛奶、汽水等,以助浊毒排泄。控制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如动物的肝、肾、胰、脑以及凤尾鱼、啤酒、贝类等。

1.2.4 日常生活护理

1.2.4.1 能量摄入

痛风病与高血压、肥胖、高血糖、高血脂等症关系密切,由此在日常生活中要限制热量的摄入,控制体重。可以根据病情相应的调整个体能量的摄入。可以选择增加碱性食物摄取,降低血清尿酸的浓度。鼓励患者对蔬菜和水果的摄入,这样不仅能供给丰富的维生素和无机盐,以利于痛风的恢复。

1.2.4.2 限制饮酒,禁止吸烟

饮酒可以使体内乳酸堆积,乳酸对尿酸的排泄有竞争性抑制作用,因此大量的饮酒,会是血清尿酸含量增高,诱发痛风的发作;同时饮酒可以刺激嘌呤合成增加,使血清和尿液的尿酸水平升高。啤酒也含有少量的酒精,因此也不可以引用。酸奶含有较多的乳酸对痛风患者不利,也应该避免饮用。禁止吸烟。

1.2.4.3注意食品烹调方法 在烹调食物时,也应该选择合理的烹调方法,这样可以减少食物中所含的嘌呤量。例如,将肉食先煮然后在烹调;对于食品的一些辅料,如辣椒、胡椒、芥末、生姜等均能兴奋自主神经,诱发急性痛风的发作,所以在烹调的过程中尽量避免使用或少放。

1.2.4.4起居运动护理

在日常的生活中,一定随着气候的变化,适当的增减衣物,如果外感风寒,内聚湿热可诱发痛风。所以在平时的生活中要有规律性,注意气候对病情的影响,及时的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痛风的发作。在中医中人过于劳累,气耗则抵抗疾病的能力以及机体的修复能力均降低,容易诱发其他病的复发,由此应该注意休息。可以根据病情适当的增加运动,运动疗法可以有效的预防痛风的发作,减少内脏脂肪,减少胰岛素抵抗性。运动量要适中,不要进行剧烈运动,剧烈运动会增加乳酸的产生,pH值下降,而诱发急性发作。进行轻度的适当运动,可以增加肌肉比例,减轻体重,减少脂肪,增加机体的抵抗力。如此,正确的运动可以预防痛风的发作。

1.2.5心理护理

对于男性痛风患者,由于在事业、家庭中担负的较多,如果病情反复发作,给患者的心里会增加负担,情绪低落忧郁。所以家人应该给予关心和安慰,使患者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保持心情愉快,调畅气机,促进脾胃运化和增强自身的免疫功能。在日常起居中应该严格执行注意事项,减少诱发因子的产生。可以使用中医的情志疗法、自然疗法、文娱疗法作辅助治疗。

3结论

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治疗痛风病的临床效果较为满意。随着人们对痛风病知识的认识,从自我管理、自我观察等方面较为自觉,这也增加了临床护理方法的有效实施。今后我们要结合临床病例不断的提高中西医相结合的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安惠霞,韩丽,赵建霞.痛风患者的辨证施护[J].河北中医,2012,26(6):466.

[2]刘明武.痛风的辨治[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10,2(3):163-164.

>>>下页带来更多的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

中西医结合发表论文

可以中西医结合护理杂志,这是上海交大主办的,是2015年新创办的杂志。新杂志,目前没有任何影响力,所以什么核心期刊也不是的。就是普通期刊。交大办的,所以也算是 普通国家级期刊。如果评中级职称,是可以用的。如果评副高 或 正高职称,必须要核心期刊才可以的。普通期刊好像没有用处。

一次被一唯文化期刊,发现中西论文发表招牌信息一样,我问他们和一唯文化期刊是一家吧?他们二话没说,什么也不问,(没告诉我是一家不是一家)就说你再打过来1000块,原来的文章还有用,我开始也没说什么,他主动这样告诉我!并且说是编辑说的,我说那不是更人吗?越越深吗?后来打过去电话问原来交了几千块没发表,再交1000块才行,原价钱不变?是什么意思?他们却恼羞成怒!你说他们不是是什么?他们不断变换花样,到处人。

文化是无处不在的,它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活动,影响着健康,也影响着医学科学的形成与发展.中西医学的许多差异都与相异的文化土壤有关,是文化选择的结果。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西医学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中西医学论文篇1 浅谈中西医学与中西文化 摘要:文化是无处不在的,它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活动,影响着健康,也影响着医学科学的形成与发展.中西医学的许多差异都与相异的文化土壤有关,是文化选择的结果。本文主要从中西医学看中西文化存在的差异,除了差异还存在哪方面的共同点,而文化发展的规律又将导致中西医学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都是本文涉及到的问题。 关键词:中西医学 中西文化 一切从一部电影说起.电影《刮痧》中讲述了男主人公因其爸爸为其儿子刮痧而被告虐儿展开的一系列故事,而在这部电影中,反映了以解剖学为基础的西医理论和口耳相传的经验中医学的矛盾,揭示出中西文化的冲突,同时也说明的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中国医术的精湛.由此引发了我的思考:文化是无处不在的,它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活动,影响着健康,也影响着医学科学的形成与发展.中西医学的许多差异都与相异的文化土壤有关,是文化选择的结果。 首先,从中西语言文字来看中西医学.语言文字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类文化现象,是思维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医学体系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中西方的文字差异是显而易见的,对医学的影响也不难理解。中国的象形文字是视觉文字,而其他国家的文字多为视觉文字。视觉文字比听觉文字稳定,易于流传和继承。这种稳定性使中医易于继承和统一,使中医理论高度稳定的原因之一。西方文字使拼音文字、听觉文字,稳定性较差,它的集约性较差,抽象性突出,表义相对单一,这些特征对西医发展的跳跃性、理论的抽象性和学科的科学性都有一定的影响。 语意的差异对中西医学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由于中西方的科学发展状态及过程不同,中西方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不同,故语意的理性的意义存在着差异,这一点在中西医学中的表现十分明显。中医之“气”不同于西医之“air”,中医之“脾”不同于西医之“spleen”,中医之脏腑也不同于西医之器官。还有中医是文学语体,而西医是科学语体。语体建构的不同对两种医学体系的建构具有不可小视的影响。 哲学作为文化的核心,作为最高层次的理论思维,一直指导着医学和其他科学的发展。中西医学从来没有脱离各自的哲学而存在。所以,从中西哲学的角度来分析中西医学的差异尤为重要。 中医将中国哲学与医学融为一体,当代的孙思邈说过不知《易》,便不足以言太医。而明代的张介宾也说过,“是以《易》之书,一言一字,皆藏医学之指南;一象一爻,咸寓尊生之心鉴。”中医的阴阳理论来自《易》的“太极生两仪”。五行学说源于“太极一气产生阴阳,阴阳化合生无形,五行既荫随含万物。”中医的基础理论几乎都可以在太极图中找到渊源。儒家和道家都源于《易》,儒以“仁术”规定着医学的方向和实用理性,影响着重义轻利、重人伦的医德原则。道以“道法自然”、“一分为二”、自然无为和辩证法等理论影响者着中医的理论基础和防病治病思想。 至于西方,从古希腊的留基伯、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和亚里士多德的原子论开始,西方的主流哲学都坚持着“实物中心论”,这种理论引导着西医把关注的目光放在构成人体的实体物质和器官等方面。近代西方形成的还原论思路认为,整体由部分构成,应当而且可以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来认识,生命的整体性能,可以从它组成部分的性能完全解释清楚;在这种思路下,西医的研究从整体、器官、细胞,一直深入到分子和亚分子水平,并建构一系列基础医学学科。由此可见,中西医学在各自哲学运行的轨道上是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的。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中国的农耕文化强化了人们的无务实精神,中国人重安宁稳定而不愿涉险探索,重人伦而轻自然,重现世而轻未来,重求同而轻异议,重仕途而轻科技的文化特征对中医的影响十分明显,从医者多是仕途不顺才退而求其次,舍儒而向道者。而西方的航海及商业文化既有掠夺、利己、拜金等负面影响,又给人以战胜自然,敢于标新立异和藐视权威的精神。西医的发展与这些精神密切相关。 人是追求价值并按自觉目的进行活动的实体,任何对人无价值和不符合人预期目的的东西都会受到蔑视和抛弃。科学之所以能受到人的追捧,就是因为科学能使人正确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使人能利用科学来能动地让自然界服务于人,满足人们物质与精神需要。医学,作为一门科学,它的一切成果必须为人的健康、幸福和发展服务。医学的主体和对象都使人,人文精神不仅是推动医学发展的动力,而且是医学研究和医学服务的重要方法。 谈到科学精神,医学既然作为一门科学,如何能不体现科学精神呢?科学精神,它是一种实事求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它是一种求真、至善、臻美的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结合。它还是一种执着追求真理和捍卫真理的伟大的理性力量,是一种为真理而敢于蔑视和反对神权、迷信、歪理邪说和一切强权的正义力量。纵贯几千年的中西医学史,从张仲景立足临床建立临证医学,金元四大家的学术争鸣,到李时珍历时30年,不畏艰苦的亲自栽培和收集各种药物标本,写出药学巨著《本草纲目》;从希波克拉底、盖仑、到巴斯德、哈维,无不唯实求真,蔑视神学和权威;无不舍身忘己,献身医学事业;无不具有怀疑精神、批判理性精神和谦恭、团结他人、博采众长的精神。一言以蔽之,在医学的发展过程中,无不贯穿着科学精神。 展望中西医学的未来,中西医学存在着文化屏障,虽然具有相同的精神,但科学的“融合点“还没有到来,目前要强行把两种医学合而为一是不可能的。但是,中西医学会最终走向融合,融合的条件是加快科学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因为,我们在文化交流与传播中,既不能拒绝外来的先进文化,又要坚持自己优秀的民族文化。一切先进的科学文化只有民族化才能扎根,中国优秀民族文化只有走向世界才能传播出去。中西医在文化交融过程中,必须明白这个道理!中西医的未来的光明的,让世人一起努力,让中西医在世界散发出最耀眼的光芒。 参考资料 [1]冯泽永.《中西医学比较》[M].科学出版社出版,2001. [2]郑兰英,《文化•医学与教育》[M].中国中医学出版社,2005. 中西医学论文篇2 浅谈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 摘 要:中医和西医是两种宝贵的医学科学,中医有着上千年的发展历史,其医学知识包含了中国医学者多年的医疗认知精髓,在医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中西医结合学科蓬勃发展,取得了显著的医学成果,中西结合在治疗骨折、器官衰竭及麻醉阵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青蒿素治疗疟疾的医学成果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同,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医学发展中,中西医结合依然是研究的热点。本文从中西医结合医学概念入手,分析了几点对中西医结合发展的思考,并分析了中西医结合临床应用。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中西医学 一、中西医结合医学概述 中西医结合医学是一项研究中西医联合治病的学科,从微观的角度上来看,这是一门研究中西和西医形成与发展的研究内容,探究中医和西医在治疗某项疾病中的优势和劣势,并将两种医学中的优点进行融汇,吸收两者的长处,制定一项新型的医学理论,更好服务于疾病治疗和医学进步。中西医结合发展是当前医�W发展的重要议题,也是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中医注重养身和身体调养,对疾病治疗采取保守的治疗理念,而西医则直达病灶,消除身体的疾病部位,中西医结合医学囊括了中医和西医的治疗理念,对疾病采取宏观性的治疗策略,提高整体的医学水平。 二、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的思考 (一)中西医结合医学的观念认知 从医学起源和发展来看,中医是一种经验化的医学手段,其注重人体整体性的功能调控,重视人体微观病灶的关联系,是一种集体补偿性的治疗方法。中医则属于实验医学范畴,注重微观局部病灶的发病因,其治疗理念采取对抗性的治疗理念,直达病灶深处,对肿瘤、急性心血管等重症急症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要端正认知观念,不能将两种医学对立,要认识到两种医学的互补性,坚持中医医学的特色,将先进的西医设备和治疗方法和中医结合在一起,发挥两种医学的优势,促进中西医的融合。 (二)强化对中西医学的差异性认知 中医和西医属于两种不同的学科划分范畴,两种医学在治疗理念和治疗方法中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中西医几何医学发展要重视这种差异性,在医学差异性中寻求医学融合和合作,以医学科学作为基础理论,保持中西医学的发展优势,消除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困扰。中西医要深入研究生理和病理的内在联系,将宏观化的治疗理念纳入到西医中,将科学的研究方法融入到中医的研究中,从两者之间寻找新的理论支撑点,实现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临床实践快速开展,在医学实践中完善中西医学。 (三)建设中西医学科学目录 当前我国的中西结合医学发展面临的困境之一是没有创建完善的科学目录,这影响了专业化发展进程,在高校的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招生中,其并没有作为一个独立性的学科进行招生,这增加了科学定位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因此,中西医学科学目录制定要秉承着医学开放、医学共享及医学融合的理念,推进中医科学的理论化进程,将中医治疗体系逐步完善,针对其药理分析、治疗方案及病灶研究等制定科学化的操作流程,实现中医研究方法和西医研究方法的统一性,真正实现东西融合的医药学发展理念。 (四)打造专业化的医学团队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离不开专业化医学团队的支撑,我国中医学的学者和大师都已经年近不惑,西医传播和发展的后续力量严重不足,中医甚至进入了低迷的发展阶段,专业性中医人才的流失加剧了中医发展的困境。因此,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首先要建立专业化的团队,鼓励中医从业者研究西医的理论方法,也加速西医从业者的中医治疗理念提升,加快融合性医学团队人才培养。在学生培养方面,要注重医学理论知识的积累,同时培养学生先进医学研究方法的能力,培养高素质的中西医学科人才,为中西医结核医学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三、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临床应用 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的目的是提升现有的医学水平,将中医和西医的优势融合在一起,实现中国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衔接和融合。受到长期的思维认知束缚,很多人认为中医就是唯经验论,中医治疗是慢行调理,不能起到立竿见效的作用,而西医则直达病原,治疗效果显著。中西医结合医学临床实践应当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医治疗理念穿插,将中医经典古方的药理学试验和西医的临床试验结合在一起,结合现代的技术实验去发展中西医结合医学。当前医学技术快速发展,中医学的优势体现在肿瘤疾病和妇科疾病的保守治疗,而西医则是以现代化的诊断技术来确定病情,中西医结合医学要秉承西医的诊断技术和诊断方法,挖掘中西医的优势,在西医的研究方法下开展中西药方的病理学探究,在临床实践中验证中医学的可信性,促进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的目的是融汇两家所长,探究医学发展的新方向,创建新型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探究中医的病理学科学性,采用中医的诊断技术诊断病情病灶,采用药物提取技术挖掘中医药方的有效成分,实现中医和西医的完美融合。 参考文献: [1]于占海.对我国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的一点认识和思考[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09). [2]孙双双.浅谈中西医结合有待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西医结核研究,2013(04). [3]李 恩.发展中西医结合医学,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05). 猜你喜欢: 1. 中西医学的优势与趋势 学术论文 2. 中西医结合医学毕业论文范文 3. 中西医临床毕业论文 4. 西医临床毕业论文

刊名: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Chinese Imaging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主办: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周期: 双月出版地:山东省济南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672-0512CN: 11-4894/R邮发代号:24-200历史沿革:现用刊名: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创刊时间:2003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投稿要求:1. 选题新颖,观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严密,语言精炼,资料可靠,能及时反映影视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尤为欢迎有新观点、新方法、新视角的特色稿件和专家稿件。对于有重大学术理论创新的文稿,本刊将优先发表,稿酬从优。2.文稿书写格式及要求。来稿请按如下顺序撰写:文题、作者姓名(不超过2个)、摘要(不超过200字)、关键词、作者简介(真实姓名、出生年份、性别、籍贯、工作单位、职务、职称、专业学位和研究方向以及工作单位所在省、市、邮编)、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正文、注释、参考文献及英文题目和作者拼音名。若有基金资助或课题经费资助的论文,请在[作者简介]后用[基金项目]注明基金项目名称或课题项目名称及编号。文题:应简明确切地反映文章的特定内容,以不超过20字为宜,一般不用副标题。关键词:2~5个。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此两项共占一行。例如:[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 ? 图表:凡文字能说明的内容尽量不用表和图。文中的表或图应各有表题、图题,同时必须有相应的表序号和图序号。表中需说明的问题采用*、**、***表示,并置于表的下方加“注:……”。做图要规范,图坐标要设计准确,刻度均匀。名词使用:文中所用专用名词不要随意缩写,如所用名词过长,而文中又需多次使用,则应在第一次使用时在全名后加圆括号注明缩写。计量单位:使用我国法定计量单位。标点符号、数字用法等均按国家标准执行。标题序号:可按四级小标题的格式写:“一、”“(一)”“1.”“(1)”;一级、二级标题另起段,正文另起段;三级、四级小标题不另起段,与正文接排。注释:注释是对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诠释和说明,用数字加圆圈标注如①②……,置于文后,标注文献类型。中文注释须依次标明序号(外加圆圈)、作者、书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页码;外文注释须依次标明序号(外加圆圈)、作者姓、作者名、书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页码。 参考文献:所列参考文献只限作者亲自阅读过的近期公开出版的主要文献,按文中首次出现的次序编号,内部刊物或未公开发表的资料均不列入。参考文献置于注释之后,标注文献类型。中文参考文献须依次标明序号(外加方括号)、作者、书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外文参考文献须依次标明序号(外加方括号)、作者姓、作者名、书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既有中文文献又有外文文献的,请按中文在前、外文在后的顺序分别排列,并以第一作者姓氏的汉语拼音及外文字母为序;外文书名及刊名请用斜体字。若引用文章为电子文献,请注明网络地址及时间。文献类型:以单字母标识(外加方括号),如专著(普通图书)为[M],论文集(会议录)为[C],汇编为[G],报纸文章为[N],期刊文章为[J],学位论文为[D],研究报告为[R],专著论文集中析出文献为[A],未说明的文献为[Z],数据库为[DB],电子公告为[EB],联机网络为[OL],联机网上数据为[DB/OL],网上电子公告为[EB/OL]。3.常用注释和参考文献标注举例:[注释]①石中英. 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0. ②陈宇.我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回顾与前瞻[J].教育与职业,2004(1):46. ③Harris,Peter. Foundation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A Comparative Approach[M].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1990:43-46. ④Hindson,Colin E. Educational Planning in Vanuatu:An Alternative Analysis[J].Comparative Education,1995(31):327-337.[参考文献][1]滕大春.美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陈桂生.教育学的迷惘与迷惘的教育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89[3]陶仁骥.密码学与数学[J].自然杂志,1984,7(7):527.[4]蒋有绪,郭泉水,马娟,等.中国森林群落分类及其群落学特征[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5](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0. [6]潘懋元.开展高等教育理论的研究[N].光明日报,1978-12-07.[7]Barber,M. The Making of the 1944 Education Act[M]. Guildford and King’s Lynn:Biddles Ltd.1994.[8]Siegal,Harvey. Multiculturalism,Universalism,and Science Education:in Search of Common Ground[J].Culture and Comparative Studies,2002(3).这是该杂志的论文基本格式,如果你有发表论文的需要,渠道晋成医学网查询的,他们网站里很多渠道的,希望能帮到你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