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吴恩达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

吴恩达发表的论文

小西:小迪小迪,我发现人工智能发展史上很多事情都跟下棋有关呐。 小迪:是啊,人工智能发展史还是要从下棋说起,棋类游戏很多时候都被人类看做高智商游戏,在棋类游戏中让机器与人类博弈自然再好不过了。早在1769年,匈牙利作家兼发明家Wolfgang von Kempelen就建造了机器人TheTurk,用于与国际象棋高手博弈,但是最终被揭穿,原来是机器人的箱子里藏着一个人。虽然这是个,但是也体现了棋类游戏是人机博弈中的焦点。 小西:哇,这么早啊! 小迪:是啊,在1968年上映的电影《2001太空漫游》里,有个情节是机器人HAL与人类Frank下国际象棋,最终人类在机器人面前甘拜下风。 小西:哈哈,看来很早人们就觉得有一天,机器人会在下棋方面超过人类哦。 小迪:是啊,直到1997年,IBM的深蓝智能系统战胜了国际象棋世界冠军Kasparov,这是一次正式意义上的机器在国际象棋领域战胜了人类。不过,当时时代杂志发表的文章还认为,计算机想要在围棋上战胜人类,需要再过上一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因为围棋相比于国际象棋复杂很多,而IBM的深蓝也只是一个暴力求解的系统,当时的计算机能力在围棋千千万万种变化情况下取胜是不可能的。 小西:后来我知道。没有过100年,20年后AlphaGo在20年后的2016年打败了围棋高手李世石,这下人工智能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小迪:恭喜你,学会抢答了! 小西:哈哈,过奖过奖。除了下棋,人工智能发展史上有没有什么特别著名的事件或者有名的大师呢,快给我科普科普呀! 小迪:那可就太多了啊,无数科学家默默地耕耘才有了今天智能化的社会,三天三夜都说不完。我就说说近些年火爆的深度学习的发展史吧。 小西:好,洗耳恭听呢! 感知器的发明 1943年Warren McCulloch和Walter Pitts一起提出计算模型,在1957年康奈尔大学的Frank Rosenblatt提出了感知器的概念,这是整个深度学习的开端,感知器是第一个具有自组织自学习能力的数学模型。Rosenblatt乐观地预测感知器最终可以学习,做决定和翻译语言。感知器技术在六十年代非常火热,受到了美国海军的资金支持,希望它以后能够像人一样活动,并且有自我意识。 第一次低潮 Rosenblatt有一个高中校友叫做Minsky,在60年代,两人在感知器的问题上吵得不可开交。R认为感知器将无所不能,M觉得感知器存在很大的缺陷,应用有限。1969年,Minsky出版了新书《感知器:计算几何简介》,这本书中描述了感知器的两个重要问题: 单层神经网络不能解决不可线性分割的问题,典型例子:异或门;当时的电脑完全没有能力承受神经网络的超大规模计算。 随后的十多年,人工智能转入第一次低潮,而Rosenblatt也在他43生日时,因海事丧生,遗憾未能见到神经网络后期的复兴。 Geoffrey Hinton与神经网络 1970年,此时的神经网络正处于第一次低潮期,爱丁堡大学的心理学学士Geoffrey Hinton刚刚毕业。他一直对脑科学非常着迷,同学告诉他,大脑对事物和概念的记忆,不是存储在某个单一的地方,而是分布式的存在一个巨大的神经网络中。分布式表征让Hinton感悟很多,随后的多年里他一直从事神经网络方面的研究,在爱丁堡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他把人工智能作为自己的研究领域。 Rumelhart与BP算法 传统的神经网络拥有巨大的计算量,上世纪的计算机计算能力尚未能满足神经网络的训练。1986年7月,Hinton和David Rumelhart合作在Nature杂志上发表论文系统地阐述了BP算法: 反向传播算法(BP)把纠错运算量下降到只和神经元数目有关;BP算法在神经网络中加入隐层,能够解决非线性问题。 BP算法的效率相比传统神经网络大大提高,计算机的算力在上世纪后期也大幅提高,神经网络开始复苏,引领人工智能走向第二次辉煌。 Yann Lecun与卷积神经网络 1960年Yann Lecun在巴黎出身,在法国获得博士学位后,追随Hinton做了一年博士后,随后加入贝尔实验室。在1989年,Lecun发表论文提出卷积神经网络,并且结合反向传播算法应用在手写邮政编码上,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识别率高达95%。基于这项技术的支票识别系统在90年代占据了美国接近20%的市场。 但也是在贝尔实验室,Yann Lecun的同事Vladmir Vapnik的研究又把神经网络的研究带入了第二个寒冬。 Hinton与深度学习 2003年,Geoffrey Hinton在多伦多大学苦苦钻研着神经网络。在与加拿大先进研究院(CIFAR)的负责人Melvin Silverman交谈后,负责人决定支持Hinton团队十年来进行神经网络的研究。在拿到资助后,Hinton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神经网络改名为深度学习。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同事经常会听到Hinton在办公室大叫:“我知道神经网络是如何工作的了!” DBN与RBN 2006年Hinton与合作者发表论文——《A Fast Algorithm for Deep BeliefNet》(DBN)。这篇文章中的算法借用了统计力学中“波尔兹曼分布”的概念,使用了所谓的“受限玻尔兹曼机”,也就是RBN来学习。而DBN也就是几层RBN叠加在一起。RBN可以从输入数据进行预训练,自己发现重要的特征,对神经网络的权重进行有效的初始化。这里就出现了另外两个技术——特征提取器与自动编码器。经过MNIST数据集的训练后,识别错误率最低降到了只有1.25%。 吴恩达与GPU 2007年,英伟达推出cuda的GPU软件接口,GPU编程得以极大发展。2009年6月,斯坦福大学的Rajat Raina和吴恩达合作发表文章,论文采用DBNs模型和稀疏编码,模型参数高达一亿,使用GPU运行速度训练模型,相比传统双核CPU最快时相差70倍,把本来需要几周训练的时间降到了一天。算力的进步再次加速了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 黄仁勋与GPU 黄仁勋也是一名华人,1963年出生于台湾,在1993年于斯坦福毕业后创立了英伟达公司,英伟达起家时主要做图像处理芯片,后来黄仁勋发明GPU这个词。相比于CPU架构,GPU善于大批量数据并行处理。而神经网络的计算工作,本质上就是大量的矩阵计算的操作,GPU的发展为深度学习奠定了算力的基础。 李飞飞与ImageNet 深度学习的三大基础——算法,算力和数据。上面提到的主要是算法与算力的发展,而数据集在深度学习发展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又是一位华人学者——李飞飞,于2009年建立ImageNet数据集,以供计算机视觉工作者使用,数据集建立的时候,包含320个图像。2010年,ILSVRC2010第一次举办,这是以ImageNet为基础的大型图像识别大赛,比赛也推动了图像识别技术的飞速发展。2012年的比赛,神经网络第一次在图像识别领域击败其他技术,人工智能步入深度学习时代,这也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 Yoshua Bengio与RELU 2011年,加拿大学者Xavier Glorot与Yoshua Bengio联合发表文章,在算法中提出一种激活函数——RELU,也被称为修正线性单元,不仅识别错误率普遍降低,而且其有效性对于神经网络是否预训练过并不敏感。而且在计算力方面得到提升,也不存在传统激活函数的梯度消失问题。 Schmidhuber与LSTM 其实早在1997年,瑞士Lugano大学的Suhmidhuber和他的学生合作,提出了长短期记忆模型(LSTM)。LSTM背后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将有效的信息,在多层循环神经网络传递之后,仍能传送到需要的地方去。LSTM模块,是通过内在参数的设定,决定某个输入参数在很久之后是否还值得记住,何时取出使用,何时废弃不用。 后记 小迪:其实还有好多有突出贡献的的大师,要是都列出来可以出一本很厚很厚的书啦! 小西:这些大师都好厉害呀,为了我们的智能化生活体验,辛勤付出了一辈子。 小迪:是啊,还有很多学者默默无闻地工作,一生清苦。 小西:他们都好伟大,有突出贡献的都应该发奖发奖金,对对对,诺贝尔奖! 小迪:哈哈。诺贝尔奖多数是为基础学科设立的。不过计算机界也有“诺贝尔奖”——图灵奖,这可是计算机界最高奖项哦!2019年3月27日,ACM宣布,Geoffrey Hinton,Yann LeCun ,和Yoshua Bengio共同获得了2018年的图灵奖。 小西:太棒了,实至名归! 小迪:当然,图灵奖在此之前也授予了很多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大牛,像Minsky,John McCarthy这些,还有华人科学家,现在在清华大学任职从事人工智能教育的姚期智先生在2000也获得过图灵奖呢! 小西:大师们太不容易了,我们也要好好学习呀! 小迪:是呀!如今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许多人都可以接触到深度学习,机器学习的内容,不管是工业界还是学术界,人工智能都是一片火热! 小西:希望这一轮人工智能的兴起不会有低潮,一直蓬勃发展下去,更好地造福人类。 小迪:嗯!

吴恩达早期的工作包括斯坦福自动控制直升机项目,吴恩达团队开发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自动控制直升机之一。吴恩达同时也是机器学习、机器人技术和相关领域的100多篇论文的作者或合作者,他在计算机视觉的一些工作被一系列的出版物和评论文章所重点引用。 早期的另一项工作是the STAIR (Stanfor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obot) project,即斯坦福人工智能机器人项目,项目最终开发了广泛使用的开源机器人技术软件平台ROS。2011年,吴恩达在谷歌成立了“Google Brain”项目,这个项目利用谷歌的分布式计算框架计算和学习大规模人工神经网络。这个项目重要研究成果是,在16000个CPU核心上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学习到的10亿参数的神经网络,能够在没有任何先验知识的情况下,仅仅通过观看无标注的YouTube的视频学习到识别高级别的概念,如猫,这就是著名的“Google Cat”。这个项目的技术已经被应用到了安卓操作系统的语音识别系统上。 吴恩达是在线教育平台Coursera的联合创始人,吴恩达在2008年发起了“Stanford Engineering Everywhere”(SEE)项目,这个项目把斯坦福的许多课程放到网上,供免费学习。NG也教了一些课程,如机器学习课程,包含了他录制的视频讲座和斯坦福CS299课程的学生材料。吴恩达的理想是让世界上每个人能够接受高质量的、免费的教育。今天,Coursera和世界上一些顶尖大学的合作者们一起提供高质量的免费在线课程。Coursera是世界上最大的MOOC平台。 Deep Learning with COTS HPC SystemsAdam Coates, Brody Huval, Tao Wang, David J. Wu, Bryan Catanzaro and Andrew Y. Ng in ICML 2013.Parsing with Compositional Vector GrammarsJohn Bauer,Richard Socher, Christopher D. Manning, Andrew Y. Ng in ACL 2013.Learning New Facts From Knowledge Bases With Neural Tensor Networks and Semantic Word VectorsDanqi Chen,Richard Socher, Christopher D. Manning, Andrew Y. Ng in ICLR 2013.Convolutional-Recursive Deep Learning for 3D Object Classification.Richard Socher, Brody Huval, Bharath Bhat, Christopher D. Manning, Andrew Y. Ng in NIPS 2012.Improving Word Representations via Global Context and Multiple Word PrototypesEric H. Huang, Richard Socher, Christopher D. Manning and Andrew Y. Ng in ACL 2012.Large Scale Distributed Deep Networks.J. Dean, G.S. Corrado, R. Monga, K. Chen, M. Devin, Q.V. Le, M.Z. Mao, M.A. Ranzato, A. Senior, P. Tucker, K. Yang, A. Y. Ng in NIPS 2012.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 for Noise Reduction in Robust ASR.A.L. Maas, Q.V. Le, T.M. O'Neil, O. Vinyals, P. Nguyen, and Andrew Y. Ng in Interspeech 2012.Word-level Acoustic Modeling with Convolutional Vector Regression Learning WorkshopAndrew L. Maas, Stephen D. Miller, Tyler M. O'Neil, Andrew Y. Ng, and Patrick Nguyen in ICML 2012.Emergence of Object-Selective Features in Unsupervised Feature Learning.Adam Coates, Andrej Karpathy, and Andrew Y. Ng in NIPS 2012.Deep Learning of Invariant Features via Simulated Fixations in VideoWill Y. Zou, Shenghuo Zhu, Andrew Y. Ng, Kai Yu in NIPS 2012.Learning Feature Representations with K-means.Adam Coates and Andrew Y. Ng in Neural Networks: Tricks of the Trade, Reloaded, Springer LNCS 2012.Building High-Level Features using Large Scale Unsupervised LearningQuoc V. Le, Marc'Aurelio Ranzato, Rajat Monga, Matthieu Devin, Kai Chen, Greg S. Corrado, Jeffrey Dean and Andrew Y. Ng in ICML 2012.Semantic Compositionality through Recursive Matrix-Vector SpacesRichard Socher, Brody Huval, Christopher D. Manning and Andrew Y. Ng in EMNLP 2012.End-to-End Text Recognition with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Tao Wang, David J. Wu, Adam Coates and Andrew Y. Ng in ICPR 2012.Selecting Receptive Fields in Deep NetworksAdam Coates and Andrew Y. Ng in NIPS 2011.ICA with Reconstruction Cost for Efficient Overcomplete Feature LearningQuoc V. Le, Alex Karpenko, Jiquan Ngiam and Andrew Y. Ng in NIPS 2011.Sparse FilteringJiquan Ngiam, Pangwei Koh, Zhenghao Chen, Sonia Bhaskar and Andrew Y. Ng in NIPS 2011.Unsupervised Learning Models of Primary Cortical Receptive Fields and Receptive Field PlasticityAndrew Saxe, Maneesh Bhand, Ritvik Mudur, Bipin Suresh and Andrew Y. Ng in NIPS 2011.Dynamic Pooling and Unfolding Recursive Autoencoders for Paraphrase DetectionRichard Socher, Eric H. Huang, Jeffrey Pennington, Andrew Y. Ng, and Christopher D. Manning in NIPS 2011.Semi-Supervised Recursive Autoencoders for Predicting Sentiment DistributionsRichard Socher, Jeffrey Pennington, Eric Huang, Andrew Y. Ng, and Christopher D. Manning in EMNLP 2011.Text Detection and Character Recognition in Scene Images with Unsupervised Feature LearningAdam Coates, Blake Carpenter, Carl Case, Sanjeev Satheesh, Bipin Suresh, Tao Wang, David Wu and Andrew Y. Ng in ICDAR 2011.Parsing Natural Scenes and Natural Language with Recursive Neural NetworksRichard Socher, Cliff Lin, Andrew Y. Ng and Christopher Manning in ICML 2011.The Importance of Encoding Versus Training with Sparse Coding and Vector QuantizationAdam Coates and Andrew Y. Ng in ICML 2011.On Optimization Methods for Deep LearningQuoc V. Le, Jiquan Ngiam, Adam Coates, Abhik Lahiri, Bobby Prochnow and Andrew Y. Ng in ICML 2011.Learning Deep Energy ModelsJiquan Ngiam, Zhenghao Chen, Pangwei Koh and Andrew Y. Ng in ICML 2011.Multimodal Deep LearningJiquan Ngiam, Aditya Khosla, Mingyu Kim, Juhan Nam, Honglak Lee and Andrew Y. Ng in ICML 2011.On Random Weights and Unsupervised Feature LearningAndrew Saxe, Pangwei Koh, Zhenghao Chen, Maneesh Bhand, Bipin Suresh and Andrew Y. Ng in ICML 2011.Learning Hierarchical Spatio-Temporal Features for Action Recognition with Independent Subspace AnalysisQuoc V. Le, Will Zou, Serena Yeung and Andrew Y. Ng in CVPR 2011.An Analysis of Single-Layer Networks in Unsupervised Feature LearningAdam Coates, Honglak Lee and Andrew Ng in AISTATS 14, 2011.Learning Word Vectors for Sentiment AnalysisAndrew L. Maas, Raymond E. Daly, Peter T. Pham, Dan Huang, Andrew Y. Ng, and Christopher Potts in ACL 2011.A Low-cost Compliant 7-DOF Robotic ManipulatorMorgan Quigley, Alan Asbeck and Andrew Y. Ng in ICRA 2011.Grasping with Application to an Autonomous Checkout RobotEllen Klingbeil, Deepak Drao, Blake Carpenter, Varun Ganapathi, Oussama Khatib, Andrew Y. Ng in ICRA 2011.Autonomous Sign Reading for Semantic MappingCarl Case, Bipin Suresh, Adam Coates and Andrew Y. Ng in ICRA 2011.Learning Continuous Phrase Representations and Syntactic Parsing with Recursive Neural NetworksRichard Socher, Christopher Manning and Andrew Ng in NIPS 2010.A Probabilistic Model for Semantic Word VectorsAndrew Maas and Andrew Ng in NIPS 2010.Tiled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Quoc V. Le, Jiquan Ngiam, Zhenghao Chen, Daniel Chia, Pangwei Koh and Andrew Y. Ng in NIPS 2010.Energy Disaggregation via Discriminative Sparse CodingJ. Zico Kolter and Andrew Y. Ng in NIPS 2010.Autonomous Helicopter Aerobatics through Apprenticeship LearningPieter Abbeel, Adam Coates and Andrew Y. Ng in IJRR 2010.Autonomous Operation of Novel Elevators for Robot NavigationEllen Klingbeil, Blake Carpenter, Olga Russakovsky and Andrew Y. Ng in ICRA 2010.Learning to Grasp Objects with Multiple Contact PointsQuoc Le, David Kamm and Andrew Y. Ng in ICRA 2010.Multi-Camera Object Detection for RoboticsAdam Coates and Andrew Y. Ng in ICRA 2010.A Probabilistic Approach to Mixed Open-loop and Closed-loop Control, with Application to Extreme Autonomous DrivingJ. Zico Kolter, Christian Plagemann, David T. Jackson, Andrew Y. Ng and Sebastian Thrun in ICRA 2010.Grasping Novel Objects with Depth SegmentationDeepak Rao, Quoc V. Le, Thanathorn Phoka, Morgan Quigley, Attawith Sudsand and Andrew Y. Ng in IROS 2010.Low-cost Accelerometers for Robotic Manipulator PerceptionMorgan Quigley, Reuben Brewer, Sai P. Soundararaj, Vijay Pradeep, Quoc V. Le and Andrew Y. Ng in IROS 2010.A Steiner Tree Approach to Object DetectionOlga Russakovsky and Andrew Y. Ng in CVPR 2010.Measuring Invariances in Deep NetworksIan J. Goodfellow, Quoc V. Le, Andrew M. Saxe, Honglak Lee and Andrew Y. Ng in NIPS 2009.Unsupervised Feature Learning for Audio Classification Using Convolutional Deep Belief NetworksHonglak Lee, Yan Largman, Peter Pham and Andrew Y. Ng in NIPS 2009.Convolutional Deep Belief Networks for Scalable Unsupervised Learning of Hierarchical RepresentationsHonglak Lee, Roger Grosse, Rajesh Ranganath and Andrew Y. Ng in ICML 2009.Large-scale Deep Unsupervised Learning using Graphics ProcessorsRajat Raina, Anand Madhavan and Andrew Y. Ng in ICML 2009.A majorization-minimization algorithm for (multiple) hyperparameter learningChuan Sheng Foo, Chuong Do and Andrew Y. Ng in ICML 2009.Regularization and Feature Selection in Least-Squares Temporal Difference LearningJ. Zico Kolter and Andrew Y. Ng in ICML 2009.Near-Bayesian Exploration in Polynomial TimeJ. Zico Kolter and Andrew Y. Ng in ICML 2009.Policy Search via the Signed DerivativeJ. Zico Kolter and Andrew Y. Ng in RSS 2009.Joint Calibration of Multiple SensorsQuoc Le and Andrew Y. Ng in IROS 2009.Scalable Learning for Object Detection with GPU HardwareAdam Coates, Paul Baumstarck, Quoc Le, and Andrew Y. Ng in IROS 2009.Exponential Family Sparse Coding with Application to Self-taught LearningHonglak Lee, Rajat Raina, Alex Teichman and Andrew Y. Ng in IJCAI 2009.Apprenticeship Learning for Helicopter ControlAdam Coates, Pieter Abbeel and Andrew Y. Ng in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Volume 52, 2009.ROS: An Open-Source Robot Operating SystemMorgan Quigley, Brian Gerkey, Ken Conley, Josh Faust, Tully Foote, Jeremy Leibs, Eric Berger, Rob Wheeler, and Andrew Y. Ng in ICRA 2009.High-Accuracy 3D Sensing for Mobile Manipulation: Improving Object Detection and Door OpeningMorgan Quigley, Siddharth Batra, Stephen Gould, Ellen Klingbeil, Quoc Le, Ashley Wellman and Andrew Y. Ng in ICRA 2009.Stereo Vision and Terrain Modeling for Quadruped RobotsJ. Zico Kolter, Youngjun Kim and Andrew Y. Ng in ICRA 2009.Task-Space Trajectories via Cubic Spline OptimizationJ. Zico Kolter and Andrew Y. Ng in ICRA 2009.Learning Sound Location from a Single MicrophoneAshutosh Saxena and Andrew Y. Ng in ICRA 2009.Learning 3-D Object Orientation from ImagesAshutosh Saxena, Justin Driemeyer and Andrew Y. Ng in ICRA 2009.Reactive Grasping Using Optical Proximity SensorsKaijen Hsiao, Paul Nangeroni, Manfred Huber, Ashutosh Saxena and Andrew Y. Ng in ICRA 2009。

吴恩达教授的水平肯定是要排在所有人之外的一档的,作为乔丹老先生的关门弟子,年纪...吴恩达 (Andrew Ng),斯坦福计算机系的副教授,师从机器学习的大师级人物 Michael I. Jordan。同门师兄弟包括Zoubin Ghahramani, Tommi Jaakkola, Eric Xing, David Blei, 徒子徒孙遍布美国名校,他们这一大学派的主要研究和贡献集中在 统计机器学习(Statistical Machine Learning)和图模型(Probabilistic Graphical model),具体的比如 Spectral clustering, Nonparametric Bayesian Methods,Variational Methods等等。现在图模型和 Nonparametric Bayesian Methods 都是机器学习领域炙手可热的研究方向。Michael Jordan的研究很好的将统计和机器学习联系了起来,将Variational Methods发扬光大,他也还身兼统计系和计算机系教职。吴恩达的学术研究兴趣比较广,做的东西有比较理论的,但更多的是理论和应用的结合。他的一作主要集中在Spectral Clustering ,Unsupervised Learning 和增强式学习(reinforcement learning),机器学习的很多方面都有涉及,比如feature selection, over-fitting,policy search。由于做reinforcement learning和unsupervised learning, 所以有很多项目是和机器人有关的,他也发起了ROS(Robot Operating System),一个开源的机器人操作系统,影响力很大。其他的参与的研究就很多了,Michael Jordan那一片的统计机器学习都有参与,在图模型领域也有很多非常优秀论文,比如自然语言处理(NLP)的神器Latent Dirchirelnt Allocation(LDA) 那篇论文他也有贡献。他现在的研究兴趣主要是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深度学习说白了就是死灰复燃的神经网络(Neural Network), 神经网络的一代鼻祖是多伦多大学的Geoffrey Hinton。 Geoffrey Hinton和吴恩达一起在Google搞深度学习 (Google Brain Project),他们俩现在在这一块的论文很多,影响力很大。总体而言他是顶级的机器学习研究者,在斯坦福是tenured professor已经说明了这点,至于Lab Director,和学术无关,只要是教授都可以成立一个实验室自己当主任(Director),不要把主任拿过来说事。更重要的是,他在学术圈内圈外知名度很高!除了师承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在斯坦福公开课里面主讲机器学习,讲的的确是非常好,在工程界非常受欢迎,后来和Daphne Koller (机器学习界的一姐和大牛,《Probabilistic Graphical Models: Principles and Techniques》一书的作者)一起成立了Coursera。吴恩达对慕课(MOOC)和Coursera的贡献我就不赘述了。另外吴恩达会说中文,出生于英国,高中毕业于新加坡的Raffles Insitution,本科毕业于卡耐基梅隆大学,硕士在麻省理工,博士毕业于伯克利,早年在香港和英国生活过。

顶尖水平吴恩达(1976-,英文名:Andrew Ng),华裔美国人,是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和电子工程系副教授,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吴恩达是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领域国际上最权威的学者之一。吴恩达也是在线教育平台Coursera的联合创始人

吴承恩研究论文发表

吴承恩(1501年-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汉族,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祖籍安徽桐城高甸(今枞阳县雨坛乡高甸),以祖先聚居枞阳高甸,故称高甸吴氏。父吴锐,字廷器,卖"彩缕文羯",是"又好谭时政,竟有所不平,辄抚几愤惋,意气郁郁"之人。因随祖辈迁徙至淮安府(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作者。他生于一个由学官沦落为商人的家族,家境清贫。吴承恩自幼聪明过人,《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文下笔立成。"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补上"岁贡生",后流寓南京,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晚年因家贫出任长兴县丞,由于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不久愤而辞官,贫老以终。美猴王,即孙悟空是中国明代小说家吴承恩的著作《西游记》中的角色之一。孙悟空带领群猴进入水帘洞后成为众猴之王,自此,高登王位,将"石"字 儿隐了,遂称美猴王。孙悟空在花果山遍访英豪之时,结识了牛魔王等六大魔王,七人结拜为兄弟,因此孙悟空成为七大圣之一,位排第七。之后孙悟空大闹天宫,自称"齐天大圣"。美猴王的诞生地花果山(十洲祖脉、三岛来龙)究竟在哪里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课题,对此课题进行了研究,取得了成果并发表了学术论文《试析《西游记》之花果山的真实地点》、《黄岭、廉泉详考》。经严密考证,按原著地理信息与特征,可以明确大圣祖地花果山为广东东莞大岭山区。大岭山亦是岭南第一名山黄岭,为宋代堪舆大师赖布衣南下寻找到的皇家龙脉之山。

明朝啊 他写的神魔小说 << 西游记>>家喻户晓

吴承恩是明代的。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出生于淮安府山阳县河下(现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明代文学家。吴承恩自幼敏慧,博览群书,尤喜爱神话故事。在科举中屡遭挫折,嘉靖中举为岁贡生。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迁居南京,卖文为生。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任浙江长兴县丞,不久辞官归去。由于宦途困顿,他晚年绝意仕进,闭门著述。其代表作《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吴承恩小时候勤奋好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精于绘画,擅长书法,爱好填词度曲,对围棋也很精通,还喜欢收藏名人的书画法帖。少年时代就因为文才出众而在故乡出了名,受到人们的赏识。《淮安府志》载吴承恩“性敏而多慧,博览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

吴承恩(1500-1582),字汝忠,号射阳,明代文学家,淮安河下人,小说《西游记》的作者。少年时,吴承恩喜听淮河水神及僧伽大圣等故事,中年后,开始将唐僧西游故事,结合唐人传奇、佛道经典、民间故事,淮安地方掌故,在其书房"射阳(竹移)"中,创作成百回本小说《西游记》。此书一问世,就被誉为“四大名著”之一,成为世界文坛瑰宝。吴承恩擅长绘画、书法,多才多艺。

达州市吴正文发表的论文

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导语:文献综述是科学文献的一种,而参考文献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我分享的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欢迎阅读!

文献综述

一、文献综述是什么?

文献综述是在确定了选题后,在对选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而写成的一种不同于毕业论文的文体。

二、文献综述的主体结构

文献综述的大体结构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引言、正文、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引言:

引言部分,主要是要交代清楚以下四个问题:

(1)首先要说明写作的目的,定义综述主题、问题和研究领域。

(2)指出有关综述主题已发表文献的总体趋势,阐述有关概念的定义。

(3)规定综述的范围、包括专题涉及的学科范围和时间范围,必须声明引用文献起止的年份,解释、分析和比较文献以及组织综述次序的准则。

(4)说明有关问题的现况或争论焦点,引出所写综述的核心主题,这是广大读者最关心而又感兴趣的,也是写作综述的主线。

该部分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

正文:

该部分是文献综述最重要的部分,但是没有固定的格式,不管用哪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引言部分所确立综述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体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主题的层次标题应简短明了,以15字为限,不用标点符号,其层次的划分及编号一律使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不含引言部分),一般用两级,第三级上用圆括号()中间加数字的形式标识。

插图应具有自明性,尽量不要与文中的文字重复,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

表格应结构简洁,便于操作,内容避免与正文、插图重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可适当加注辅助线,但不能用斜线和竖线。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总结:

对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指出自己对该课题的研究意见,指出存在的不同意见、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

三、文献综述的写作技巧

1、技巧一:简述背景和立题研究过程。这部分内容尽量简明扼要。

2、技巧二:回顾历史要有重点,内容要紧扣文章标题,围绕标题介绍背景,在引用过去的文献时一定要简洁。

3、技巧三:按照问题来组织文献综述,在做文献综述时,头脑时刻要清醒:我要解决什么问题,别人是怎么解决问题的,说的有没有道理,这样会节省很多精力。

四、文献综述的注意事项

注意事项一:搜集文献应尽量全。

注意事项二: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要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

注意事项三: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文献综述的作者引用间接文献时是否恰当,有无谬误,综述作者是不知道的,所以最好不要间接转引文献。

注意事项四: 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

注意事项五:综述篇幅不可太长。综述一般不宜超过4000字。 综述并不是简单的文献罗列,综述一定有作者自己的综合和归纳。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作用众所周知,在此不再赘述。

但是,尽管国家已颁布了国家标准(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但一来,国家标准有些要求并不明确,有些可能还不尽合理,二来各编辑部可能并未充分重视,目前不同期刊对参考文献的`格式有不同的要求。这给作者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一是投稿不同期刊要用不同的参考文献列出格式,特别是,当稿件被一个期刊拒稿而另投他刊时,需要进行大量的无意义的修改。

笔者参照(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根据多年的编辑和实际论文投稿实践,提出以下拙见,与各位同仁讨论,希望大家提出改正意见,并获得共识,以方便科学家投稿。

(注意:GB/T 7714—2005是国家推荐标准,不是强制标准,故,应当尽量参照执行,但可以稍作修改)

1. 建议使用著者—年制

GB/T7714—2005给出了两种参考文献著录格式,一是顺序编码制,二是著者—年制,未强制执行某一种,这也是各期刊最大的分歧。

笔者以为,著者—年制明显优于顺序编码制。

顺序编码制的优点是节省空间,但在现在主要是电子文件的条件下,空间的价值已经很低。

顺序编码制的缺点之一是在正文中读到某文献时,并不清楚该文献是何人所作,必须翻页到后面的文献表才能找到,这在印刷的纸质本上尚不太费力,在电子文件上,阅读时经常地跳转页码,是很令人烦恼的。

顺序编码制的缺点之二是在写作和编辑过程中容易出错,要将文中出现的文献与参考文献表上的文献一一对应,非小心不可,而当文章修改时,在前面增加(或删去)一篇或数篇文献时,更是要对后续文献的序号一一修改,相当麻烦。比如,投稿时某文献尚未正式发表,而到文章经审稿、退修、录用后,发现又有与本文有关的一篇或多篇文献见刊,这时作者不得不在前言节中加上这些文献,这样,后续文献的编号均需一一调整。这样就很有可能出现文中编号与文献表中的编号并不对应,甚至出现系统位移。

而著者—年制在正文中即写明了文献的作者和出版年代,熟悉的读者不用翻阅文献表,就可以知道是哪篇文献,甚至知晓该文献的核心内容,大大地方便了读者。

著者—年制文献的对应关系简单,不易出错,这是著者—年制的优点之二。特别是当增加文献时,对正文和文献表中其他部分的文献几乎不产生影响,作者修改文稿和编辑编辑文稿均只需很少的工作量,且不易出错。

使用著者—年制还使作者和编者不得不淘汰一种不良的引文方式, 形如“对白云鄂博矿床的成因有大量学者进行了研究[1-50]”的引文方式在顺序编码制中也许不很难看,但在著者—年制中是很不雅观的。事实上,在现今网上查找文献十分方便的今天,形如“对白云鄂博矿床成因有大量学者进行了研究[1-50]”的引文方式已经毫无意义。而在著者 -年 制中,我的编辑实践中是要求作者将各具体文献的关键证据或/和创性性论点一一列出,而对于那些既无创新性论据也无创新性论点的文献,则不要列出。这也使文献统计学中按被引用次数评价论文价值的思想更为合理。

著者—年制的唯一缺点是占用较多的篇幅,但这在今天以电子文件为主的情况下,已不重要。

2. 应当列出全部作者

在GB/T 7714—2005中,对文献表中文献作者的列出要求是多于3人是仅列出前三位,后加“等”、或“et al.”等。

但首先,从法律角度,这是违反著作权法的,故应当是无效的。文献的合作作者,无论是第几作者,均是文献的著作权人之一,要引用他们的作品,而只列其中部分著作权人,显然是不合适的。

其次,有许多文献中,位于后边的作者并不是不重要,如笔者发现,许多通讯作者将自己的姓名列在作者的最后一位。

3. 西文文献的华人作者姓和名均应当全拼

GB/T7714—2005要求华人的西文姓名用汉语拼音,不得用缩写,且除了第一音节以辅音字母结尾而第二音节以元音字母开头时需加分音符外,不要在双音节人名间加上任何字符。

但是,笔者发现,现在许多期刊在引用华人的西文文献时,往往是将华人的名也缩写了,对双音节人名多数是缩写成了第一、二音节的两个首字母。这是既不符合国标,也是很不合适的。

因为华人的同姓人很多,仅靠名的缩写,很难分清究竟是哪位作者。比如中国的“Kong X”可能有数万人(宪字辈和祥字辈的孔家人)、姓“Zhang”的有张、章、仉,总人口有几千万,仅加上一个或两个字母,远远区分不了。同样Li (李、厉、黎)、Wang (王、汪)、Wu(吴、乌、伍、武、毋、巫、邬、舞)、Yan (严、言、燕、颜、阎、晏、闫、鄢)等同“姓”者也太多。

笔者建议,在正文引用处应当将第一作者的姓、名均写全(全拼),在文献表中,应将所有作者的姓和名均写全拼。

至于港台及海外的华人作者,可以依照名从主人原则,继续按威氏拼法拼写他们的姓名,名中也可加短横。

还有少数民族作者,应当注意区分作者的姓和名,有些民族的习惯是名前姓后,如维吾尔族,在文章发表时,可能是按这一方式,而在参考文献表中应当一律姓前名后。

4. 析出文献中,文集等的前面仍用“见”、“In”,不用“∥”

GB/T7714—2005要求,专著(含论文集)中析出文献的出处项前用“//”代替“.见:”或“.In:”。

但笔者以为,这一相较于以前标准的修改并无明显优点,且“//”很难想象其有“见:”或“In:的含义。

5. 起止页码、连续序号和合期期刊的合期号间仍用 “~”

GB/T7714—2005要求起止页码和连续序号间用“-”代替“~”;合期期刊的合期号间采用“/”,不用“-”“—”“~”或“,”。

这显然并不合理。笔者认为,当阿拉伯数字为基数词或序数词时,表示两基数或序数的范围用波浪线更为合适(章雨旭等,2010)。页码和期号均可以看作是序数词,其间用波浪线显然很合适。另外,斜杠除了常用作除号外,常被用以代替“或”,而合刊的期号间显然既非相除关系,也非或者关系。若多期合刊,如《地质论评》在抗日战争中的1943年第8卷,因为特别困难,曾出版了一个全年的六期合刊,按GB/T7714—2005要求,将会被写为“8(1/2/3/4/5/6)”,显然不美。

6. 析出文献的来源文献的主要责任者后应当加上责任

GB/T7714—2005对析出文献的来源文献,如论文集,只要求写主编名,不要求加“主编”二字。

如:白书农. 1998. 植物开花研究[M]//李承森. 植物科学进展.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46-163.

笔者以为这并不合适,上条文献中明确“李承森”的责任显然更好。

7. 起止页码前一律用冒号

GB/T7714—2005 要求“:”用于其他题名信息、出版者、引文页码、析出文献的页码、专利国别前。 即无论是专著的引文页码还是期刊的引文页码前均应当用冒号。在此之前,我刊在专著的引用页码前是用逗号。

8. 引用专著中的内容应当标明引用页码

引用专著时我们一般是写出专著的全部页码,这对于读者查阅相关内容可能并不方便。建议写出引用内容的所在页码或页码范围。

GB/T7714—2005要求是在正文中引用处将页码或页码范围作为上角标列出。在后面的文献表中,文献表中不再重复著录,我们可以列出总页码。

9.非正式出版物的引用格式

按GB/T 7714—2005,非正式出版物与正式出版物一样列出。

但学术论文不同于一般文献,学术论文本身必须是经过同行专家审查过的,有一定的可信度。

而非正式出版物的可信度不一定,最好与正式出版物区别开来。我刊多年的实践是将非正式出版物与正式参考文献分开,放在注释项下。

关于学位论文,笔者以为,博士论文有较多的专家评审,而学士和硕士学位论文,恐怕多是习作而已,故我刊暂时的处理是将博士学位论文当作正式参考文献,而将学士学位论文和硕士学位论文当作注释列出。

非正式出版物的列法是,在正文中用上角标阴圈码,或者写为第一作者加上上角标阴圈码,例:“(张三等,1998;李四;王五等,2007;赵六等)”。而在注释项下的列法格式与正式文献尽量一致。

10.常见文献的格式

依据GB/T 7714—2005及以上讨论,建议文献采用著者 -年 制,文后参考文献的格式如下:

(1)刊物上的文章:

第一作者,第二作者,...第N作者.年份.文章名称. 刊物名称,卷号(期号):起始页~终止页.

(2)专著:

第一作者,第二作者,...第N作者.年份.书名. 出版地:出版社:起始页~终止页.

(3)论文集中的文章:

第一作者,第二作者,...第N作者.年份.文章名称. 见:XXX, XXX,...,(等). 主编. 书名. 出版地:出版社:起始页~终止页.

(4)学位论文:

研究生姓名. 论文完成年份. 论文题目[博士/硕士/学士学位论文]. 导师:导师姓名. 城市:学校或研究单位.

(5)报纸上的文章:

作者.出版年.题目[N].报纸名,年-月-日(第?版).

报纸的文件类型[N]建议写明。

(6)网上文献:

作者.出版年.题目[OL].(更新日期)[引用日期]http://网址.

按GB/T 7714—2005,更新日期可省,引用日期不可省!日期的格式必须是类似于:“2011-06-21”的形式。且文献类型[OL]不可省略。

同时是其他文献又是网络文献时可联合起来,例:

董沛.2010. 国土资源部官员:1/3地质灾害发生在监控点以外[N/OL]. 工人日报,2010-08-17(第6版);[2011-03-06]

单独列一种形式亦可,但应当注意尽量列原创,而不列转载;而由于网上文献查找方便,列网上文献还是有必要的。

董沛.2010. 国土资源部官员:1/3地质灾害发生在监控点以外[N].工人日报,2010-08-17(第6版).

董沛.2010. 国土资源部官员:1/3地质灾害发生在监控点以外[OL].[2011-06-14]

其中[2011-06-14]是引用的日期,这一项不可省,因为网上文章变化较大,很有可能被删除或更新,作者仅表明对引用日期网上确有该文负责。

【拓展】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简称综述,又称文献回顾,文献分析。是对某一领域,某一专业或某一方面的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搜集大量相关资料,然后通过阅读、分析、归纳、整理当前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或建议,对其做出综合性介绍和阐述的一种学术论文。

摘要和关键词

摘要限200字以内。摘要要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不应出现图表、冗长的公式和非公知的符号、缩略语。摘要后需要给出3-5个关键词,中间应用分号“;”分隔。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参考文献的多少可体现作者阅读文献的广度和深度。对综述类论文参考文献的数量不同杂志有不同的要求,一般以30条以内为宜,以3-5年内的最新文献为主。

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

1.专著: [序号]作者.书名[M].版本(第1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2.期刊: [序号]作者.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3.会议论文集(或汇编): [序号]作者.题名[A].编者.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4.学位论文: [序号]作者. 题名[D]. 学位授予地址:学位授予单位,年份.

5.专利: [序号]专利申请者. 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或地区):专利号, 出版日期.

6.科技报告: [序号]著者. 报告题名[R].编号,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7.标准: [序号]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颁布日期.

8.报纸文章 : [序号] 作者. 题名[N]. 报纸名,年-月-日(版次).

9.电子文献: [序号] 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10.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学会宽容一百多年前,法国的雨果曾经这样感叹:“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而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古老的东方,人们也世代传承着一句浅白的俗语:“宰相肚里能撑船”。法国人的浪漫和中国人的实在碰撞在一起,于是人们发现,宽容,超越了国家、语言、民族和文明的界限;宽容,是这个美丽星球的子民所共同拥有和赞美的品德。宽容是一种智慧,一种气度。英谚有云:“世上没有不长杂草的花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他人的宽容,正是建立在对他人的体谅和理解之上。蔺相如对廉颇的宽容,成就了“将相和”的佳话;鲍叔牙对管仲的宽容,成就了“九合诸候,一匡天下“的壮举;李世民对魏征的宽容,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盛世;而宋朝君主对士子学人的宽容,则迎来了继战国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文化繁荣的高潮。宽容的意义,绝不仅仅停留在个人层面,它对整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同样有着巨大的能动作用。宽容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佛经有言:“一念境转。”同是面对他人的过错,耿耿于怀,睚眦必报带来的是心灵的负累,真正仁者觉者会选择一份宽容,一份泰然。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能够兴师复仇,一雪前耻。他可以忍受卧薪尝胆的苦楚,却在灭吴后下令诛尽吴国宗室。他懂得隐忍,却不懂得宽容。齐王韩信未发迹时有过“胯下之辱”,但在统一之后,再见到当初侮辱自己的无赖儿郎,却能不记前嫌地任命他为巡城校尉。仅从这个角度来说,韩信的人格,要比勾践健全得多。鲁迅先生的“一个都不宽恕”未免失之偏执,但那是在丧失了迂回的耐心后对黑暗现实的极端反抗。他还说过“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这就是他宽容的一面。他笔下的阿Q,听到人家说“疤”、“瘌”、“秃”、“光”就要和人拼命,到了后来甚至连“灯”字也不许别人提了。“天地本宽,鄙者自隘”,一个心胸狭隘的人,必然是一个诸多忌讳、性情偏执的人;而一个连“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都无法容忍的社会,也注定是一个病态的社会。宽容是一种美。深邃的天空容忍了雷电风暴一时的肆虐,才有风和日丽;辽阔的大海容纳了惊涛骇浪一时的猖獗,才有浩淼无垠;苍莽的森林忍耐了弱肉强食一时的规律,才有郁郁葱葱。泰山不辞抔土,方能成其高;江河不择细流,方能成其大。宽容是壁立千仞的泰山,是容纳百川的江河湖海。2学会宽容人非圣贤,敦能无过。人之所以为人,正是因为人不完美,总会犯错;不犯错的不是人,是神。当然我们不是神啦,所以错误是难免的,既然错误存在,我们又不能让它消失,何不学会宽容? 学会宽容,首先请别生气。生气只是一种拿他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的行为。生气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同时我们也没有使他人认识到错误,则只是一种有害无益,既伤了别人,了伤害了自己,因为至少被你所伤的人会以为你欠大度,性格带刺,会失去很多朋友,恶化自己的人限关系。 要宽容他人,学会用发展的观点去看一个人,所以我们要宽容他人所犯的错误,对他人来说,这又是一个新的起点,他才会有动力。如果列宁小时候因打碎花瓶而没有被原谅、宽容,取而代之的是辱骂惑讽刺,也许他会背思想包袱,可能会影响他作为诚信的最基本的人性的形成。 宽容不仅要宽容他人行为的错误,而且还要宽容他人思想的不同。即使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至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生活中,也许我们常会因为谈论到自己所喜欢的人的缺点而反驳过。也许的确崇拜自己喜欢的人,可是他们也存在缺点,即使我们拒绝承认他们的缺点,我们也不能干涉他人讲话而权利。正如有人不喜欢人云亦云,从而厌恶鹦鹉学舌,但是我们不能剥夺鹦鹉唱歌或者学说话的权力,因为这鹦鹉的本性。 宽容需要一颗平常心。 也许我们因外物而执著过,所以我们放不下的太多太多了。我们无法用平常心去对待事物的变化,所以很难做到宽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感动无数人,也许悲剧是美丽的,但一个美好的结局又是多少人所期盼的,虽然主人公的性格是悲剧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是家庭仇恨,仇恨摧毁了爱情,其实是他们没有一颗平常心而造成的。保持一颗平常心,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才能处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去宽容。 因为宽容,所以快乐。 人言道,退一步海阔天空,的确,我们宽容了,就不去计较太多的得与失,名与利。我们心中便少了一份忧伤,少了一份烦恼,而这样我们就能活得更加快乐。 为了美好的未来,请相信宽容,学会宽容

写作思路:首先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可以列举“三国时的周瑜与诸葛亮的故事”、“鲍叔荐管仲”的故事等等。

正文:

法国著名的文学家雨果曾说过:“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这不就说明了两个字――宽容吗?宽容是种美德,是人自身的一种修养,有人说:“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我们要懂得宽容。宽容,有利于己,有利于人,更有利于社会。

宽容,有利于己。三国时的周瑜,英姿飒爽,意气风发,却只因妒忌诸葛亮的才华而自夭,留下了“既生瑜,何生亮”的叹息。试想一下,如果他没有这等狭隘的心胸,而是宽容对待任何事情,观时待变,以他公瑾之才,是否能够助孙权平定江东进而一扫天下呢?这样,他周公瑾便可名垂青史。这足以说明宽容的重要性。

宽容不仅仅有利于己,还有利于人。有个小姑娘要开音乐会,在报纸上称是李斯特的学生,演出前一天,李斯特出此刻她的面前。小姑娘惊恐万状,抽泣着说:冒充是出于生计,并请求宽恕。李斯特要她把演出的曲子弹给她听,并加以指点,最后爽快的说:大胆地上台演奏,你已经是我的学生了。就这样,李斯特的宽容成就了小姑娘的一生,让她对音乐如痴如醉。

宽容大度,更有利于社会。相信大家都听说过“鲍叔荐管仲”的故事吧。春秋时,齐襄公被杀后,他的两个儿子为争夺王位而战,鲍叔帮小白公子,管仲帮纠公子。交战中,管仲曾两次射中了小白衣袋上的钩子,小白险些丧命,之后小白做了齐国国军,即齐桓公。

齐桓公执政后,任鲍叔为相国,可鲍叔心胸宽广,有知人之明,坚持把管仲推荐给桓公,并说:唯管仲能当任相国要职,我不如他。齐桓公也是个心胸宽广之人,采纳了鲍叔的推荐,重用了管仲。从此,管仲辅佐桓公,数年间齐转弱为强,成为春秋前期中原最发达的强国,齐桓公也成就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

古人云:“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海纳百川,有容则大”。我们不可能生活在真空里,总要与人相处,和外界发生各种关系,因此建立和谐关系是很重要的。要建立和谐关系最要紧的是宽容大度,所以我们多一点宽容,世界就会更加美丽,让我们共同携手,一齐迎接完美的明天。

吴承恩研究论文发表在哪里

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该书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开创作品。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和沙和尚三人,一路降妖伏魔,保护唐僧西行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

自《西游记》问世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各式各样的版本层出不穷,明代刊本有六种,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种,典籍所记已供版本十三种。被译为英、法、德、意、西、手语、世(世界语)、俄、捷、罗、波、日、朝、越等文种。

并发表了不少研究论文和专著,对这部小说作出了极高的评价。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在《西游记前传》中详细介绍了西游记主要人物故事的来历。

吴承恩生活在明代的中后期,历经孝宗弘治、武宗正德、世宗嘉靖、穆宗隆庆、神宗万历五个朝代。明朝中后期的社会情况与开国之初有很大的.不同,政治上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不断激化,并日趋尖锐。

思想文化上启蒙思想兴起,人性解放思潮高涨,市民文学日益蓬勃发展,小说和戏曲创作进入一个全面繁荣兴盛的时期。经济上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吴承恩(1500年-1582年),字汝忠,号淮海浪士,又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著有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被翻译成世界语言。吴承恩一生创作丰富,但是由于家贫,又没有子女,作品多散失。据记载还著有志怪小说集《禹鼎记》,现在已不见。吴承恩的外甥孙小球搜集其残存之稿,仅存"十一于千百",包括诗一卷、散文三卷。后人将其诗文编成《阴阳稿》。

《西游记》为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取材于《大唐西域记》和民间传说、元杂剧。宋代《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本名《大唐三藏取经记》)是西游记故事见于说话文字的最早雏形,其中,唐僧就是以玄奘法师为原型的。

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该书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开创作品。先写了孙悟空出世,然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和沙和尚三人,但还是主要描写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唐僧从投胎到取经受了九九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九九归一,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

自《西游记》问世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各式各样的版本层出不穷,明代刊本有六种,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种,典籍所记已佚版本十三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大量被译为西文,西渐欧美,已有英、法、德、意、西、手语、世(世界语)、俄、捷、罗、波、日、朝、越等文种。并发表了不少研究论文和专著,对这部小说作出了极高的评价。被尊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吴承恩是明代的。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出生于淮安府山阳县河下(现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明代文学家。吴承恩自幼敏慧,博览群书,尤喜爱神话故事。在科举中屡遭挫折,嘉靖中举为岁贡生。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迁居南京,卖文为生。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任浙江长兴县丞,不久辞官归去。由于宦途困顿,他晚年绝意仕进,闭门著述。其代表作《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吴承恩小时候勤奋好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精于绘画,擅长书法,爱好填词度曲,对围棋也很精通,还喜欢收藏名人的书画法帖。少年时代就因为文才出众而在故乡出了名,受到人们的赏识。《淮安府志》载吴承恩“性敏而多慧,博览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

吴承恩是中国明代有名的小说家,他所著的《西游记》是经典的四大名著之一,对当时以及后世小说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吴承恩人物像

吴承恩出生于1500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人士,家境清贫。年幼时聪慧过人,阅读过非常多的稗官野史、志怪小说,熟悉各种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这也造就了他深厚的素材积累和文学底蕴。

1529年,吴承恩进入龙溪书院念书,这家书院是当时的淮安知府葛木所创建的。吴承恩凭借自己的勤奋好学和博览群书,很快就得到了葛木的赏识。

之后一直过了二十一年,在此期间,吴承恩的生活并不平顺,长期科考上的失利以及生活上的困顿,使得他更多的寄情于志怪小说,抒发内心的郁结。直到1550年,吴承恩补得一个岁贡生,这时他已年近五十。

1551年,吴承恩来到河南新野县担任知县。五年的任职期间,他在儒学、水利等德政事迹方面都有着不错的表现。1556年,因母亲年老和生活贫困所迫,他去做了浙江长兴县丞。早年生活的失意,境遇的拮据,官场的腐败,社会的黑暗,以及吴承恩自身性格上的清廉耿直、不容于世,都让他对现实生活愈加不满,最终因为被人诬告,于1558年愤而辞官,拂袖归去,自此专心于创作。

晚年的吴承恩生活愈加潦倒,曾辗转到过杭州、南京等地靠卖诗文谋生,后在家中逝世,享年八十二岁。

吴承恩是中国明代有名的小说家。他一生创作丰富,但由于家境清贫,后又丧子,膝下再无子女,因而没有人来保留他的著述,导致其流传于后世的作品数量并不多。其中最脍炙人口也最具有代表性的应该就是他历时长达7年完成的长篇神魔章回小说《西游记》了,其余的作品只有《射阳先生存稿》四卷以及志怪小说集《禹鼎记》,后者目前已经失传,这不得不说是古代小说文学发展的一大遗憾。

86版电视剧《西游记》剧照

众所周知,《西游记》是中国非常经典的四大名著之一,讲述的是唐僧在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个徒弟的护送下,师徒四人历经各种磨难,一路上降妖伏魔,前往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

作者吴承恩拥有着无比丰富的想象力,他采用浪漫主义的创造方式,构造出了一个充满幻想、精彩绝伦的神魔世界,塑造了四个性格分明的鲜活人物。一个个神话故事情节紧凑、扣人心弦,曲折巧妙地揭露了现实中的世态和情怀。因此,西游记也是一部有智慧有深意的小说,后被译为西文流传各国,广受欢迎。更有不少的学者专门对它进行研究并为之发表专著和论文。直到现代,《西游记》也被改编成多种影视版本,以更多更生动形象的艺术形式展现在广大观众眼前。

《西游记》的艺术魅力征服了古今中外无数人的内心,也成为了吴承恩的代表作。

吴承恩的一生虽然经历坎坷、境遇拮据、生活困顿,但他历时7年完成的著作《西游记》在后世广为流传,成为经典的四大名著之一。然而这位明代杰出的小说家留存于世的肖像图却并不多,更多的还是后来世人为了纪念他,在荧幕上创造出的各种生动鲜活的作品形象以及人物形象。

吴承恩古代画像图

从现在流传最广的一幅吴承恩古代画像图来看,他的形象是头戴帽子,两边的眉毛稍稍上挑,眼睛微睁,鼻梁不高,嘴唇紧闭,下巴长有一撮胡子。他的面容不若一般的人物像那样给人以严肃拘谨之感,反倒是神态平静,眼神温和,透出一股睿智以及淡然。再结合他的经历,仿佛能让人透过画像看到他平凡却又伟大一生。他在生活和官场上可以说是失败的,经历的生活困顿和科举腐败都让他感受到了社会的黑暗,从而不得不对现实生活充满失望。可他在小说上的成就无疑又是巨大的,《西游记》的诞生对当时乃至后世小说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为了纪念他,2010年播出了一部名为《吴承恩与西游记》的电视剧,里面由六小龄童扮演吴承恩,演绎他的一生,使得观众更加了解这位写就《西游记》的人到底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和经历。此后,提到吴承恩,并不再止于单纯的古代人物画像了,他的形象在大众面前愈加生动丰满起来。

吴承恩是明代杰出的小说家、文学家,他一生创作颇丰,但由于家境清贫,且他唯一的儿子早丧,膝下再无其他子女,导致他的作品多数都遗失了。

《吴承恩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吴承恩曾写下了《二郎搜山图歌》这首著名的诗篇,讽刺痛斥当时随明世宗南巡承天府的文武大臣大捞民众的钱财,使百姓怨声载道、民不聊生之事。

在吴承恩编著《西游记》时,除了自幼看各类志怪小说和神话故事打下的文学基础,他还游览名山大川,以此积累更多的感性素材,最终完成了这本家喻户晓的《西游记》。这部小说中的故事与人物都写得生动有趣,含义深刻,逐渐被翻译成多国语言流传出去,驰名世界。

《射阳先生存稿》是吴承恩的一本诗文集。其诗歌的内容占了绝大多数,主要是吟咏歌颂各类的山川景物以及抒发作者内心的情怀,也有一部分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除了上述这些作品之外,吴承恩还曾参考唐代小说《酉阳杂俎》、《玄怪录》等书而写下了一本短篇志怪小说合集――《禹鼎志》,但后来因为生活动荡不安而散失了,仅存一篇原序。还有一本《花草新编》,是吴承恩编辑过的一本词集,同样也失传了。

因此,吴承恩虽创作了不少的作品,但是保存下来被世人所知的却并不多。他散失的文稿可能是现今存稿的十倍、百倍,甚至更多,这不得不说是文学史上的一大遗憾。

吴承恩是中国明代有名的小说家,其著述的小说《西游记》是中国经典的四大名著之一,后世广为流传。

电视剧《吴承恩与西游记》吴承恩晚年剧照

吴家原本是学官之家,吴承恩的曾祖和祖父都曾为官。后来祖父病逝,祖母只好带着吴承恩的父亲回到家乡淮安,那时其父才只有四岁,家中没有积蓄和收入,生活越来越穷困。吴承恩出生的时候,家庭就是这样经济困难、人丁凋零的情况。

吴承恩虽自幼聪慧,但其实他早年生活很不平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生活的困顿和多年科考不中,让他加深了对官场科举腐败和封建社会黑暗的认识。尽管后来补得一个岁贡生,然而那时他已年近五十,且此后的官场之路也是坎坷艰辛。直到1558年,他因被人诬告,愤而辞官去,拂袖归故里。

吴承恩辞官后的晚年生活并不平稳,生活依然穷困潦倒,境遇拮据,曾辗转到过杭州、南京等地靠卖诗文谋生。也就是在此期间,他完成了《西游记》的后续部分,使得这本著作得以问世。这样一位伟大的小说家,在生活上却有着如此艰辛的境遇,令无数人感到难过和心酸。

官场生活对待他已经如此的不平顺,可在现实生活中,痛苦依然没有减少。吴承恩曾有一个儿子凤毛,可惜后来夭折了。丧子之痛加上晚年无儿无女,景况甚是凄凉,他终回到淮安老家安养,后无病而终,享年八十二岁。

吴承恩是明代有名的小说家,他生于1500年,卒于1582年,享年八十二岁。

淮安区马甸镇吴承恩墓

吴承恩去世之后,他的墓碑与他一生的际遇一样,经历了不少的坎坷。那么,吴承恩的墓究竟是怎么被发现的呢?这要从他和他父亲吴锐的墓同时被盗说起了。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淮安当地时常有一些好吃懒做之人通过盗掘古墓的途径换得不正当的钱财。1975年1月,淮安马甸乡的一位教师在某天上班的路上发现了一座新被挖掘的古墓,旁边有两块石碑。其中一块能隐约认出墓主姓吴,而另一块石碑上书有文字“孤小子承恩”,这马上让这位教师联想起了《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史料记载他是淮安府山阳县人士。这个发现让教师激动不已,连忙上报给了学校,学校又报给了县文化馆。此事件得到了重视,后经过仔细严密的考证,确定了这块墓碑系吴承恩的父亲吴锐之墓。而之前发现的文字则是吴承恩为其父撰写的墓志铭。

南京博物馆接到此事的上报,马上组织人员进行调查,后来却因故暂停。

直到1981年8月,在相关部门的指示下,淮安县 *** 组织专人对吴承恩的墓展开了调查。最终发现,吴承恩的墓在被盗后,棺材板已经被改制成了一所学校的门窗,这对寻访墓碑一事产生了严重的阻碍,再加上古墓被破坏也让人心中觉得难过、失望。

之后,事情又发生了转机,当时改制的木匠吴师傅私自留下了棺材横板的上半部分,上面刻有明代的独设官职“纪善”,并有“射阳吴公”四字,吴承恩正是号“射阳山人”。种种迹象都证明了这座墓的主人正是吴承恩。

调查人员顺势找到了吴承恩的墓地并清理了墓穴。现吴承恩的墓园位于淮安区马甸镇二堡村的郭大庄,吴承恩是与他的两位夫人合葬的,墓碑与其父吴锐之墓相隔三米,也算是父子两代的家族墓地了。

发表论文感恩恩师的话

1、衷心感谢导师教授几年来给予我的悉心教导和培养!导师知识渊博,教风严谨,为人正专派,我在教研室学习期属间,一直对我非常关心,在此,我再次感谢导师的教诲之恩,我将永远铭记于心!

2、没有您的慷慨奉献,哪有我收获的今天。十二万分地感谢您,敬爱的老师。

3、人生旅程上您为我点燃希望的光芒丰富我的心灵,增添我的智慧谢谢您!老师愿您永远健康!愉快!幸福

4、老师你是我一生最难忘的人,因为有了你,让我的生活出现了乐趣,有了你我的人生出现转折,谢谢你!

5、手中的粉笔慢慢化为漫天爱的灰屑,这爱染白了您原本乌黑的头发。在这特别的日子,献上一句:老师您辛苦了!

毕业论文致谢老师(通用18篇)

接地气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大家都知道毕业前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毕业论文吧!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毕业论文致谢老师(通用1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的研究和撰写工作是在窦维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起初题目的选择,资料的收集,试验方案的确定和最终论文的撰写都经过导师的严格把关。窦老师务实严谨的学术精神,细致入微的行为准则,尤其是对结构领域学术前沿高度的热忱都使我在与导师相处的研究生学习阶段获益匪浅。在此谨向窦老师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由衷感谢袁老师和王坦老师在试验试件设计方案和试验方案确定过程中给予的指导和更正,帮助我顺利完成课题试验部分的相关分析工作。袁志仁老师和王坦老师于我亦师亦友,其乐观的态度,渊博的学识和严谨的作风让我受益良多,并且在论文工作进行期间,与两位老师的沟通也使我、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领悟更加深刻。

由衷的感谢我的三位同门师兄——王维、许明玉、李斌,他们在试验阶段和成果分析阶段的无私帮助,同门的情谊将使我终生难忘;另外感谢我的师弟高明亮在试件制作环节与我的协作,祝愿高师弟学业有成。最后感谢我的家人一直以来默默地支持,是他们无私的理解和殷切的期盼不断激励我勇往直前。

在紧而又充实的氛围中,我的研究生生活就要结束了。回顾这两年半的生活,留在心中最多的是感激,感谢在我研究生生涯中给过我帮助的所有人。由衷地感激我的导师窦立军教授的谆谆教导。这几年里窦老师在学习、工作、生活各方面给予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与帮助,为我提供一切可能的机会进行学习和锻炼。跟窦老师学习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一丝不苟的学习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踏实肯干的生活态度。窦老师,谢谢您,您的教导必会影响我的终生。

衷心感谢我的校外导师王欣研究员提供的企业实习机会,使我在专业实践期间有机会接触先进的设计理论与方法,为以后进入工作岗位打好基础。

感谢长春工程学院对我的培养,向土木学院、研究生部以及所有任课老师致敬,谢谢所有老师在学业和生活上的支持和帮助。

我的毕业论文是在试验的基础上完成的,试验在学校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完成。在实验室里学校给提供网络支持,硬件支持,使我们在完成试验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多方便、节省了很多时间,谢谢学校的支持。在这个过程中受到实验室各位老师和同学的指导和帮助,感谢实验室曙光老师、朱坤老师对试验的指导,感谢王维、李斌、宗逸人、高明亮等师兄弟对试验的帮忙。实验室既是一个温馨、和谐、充满朝气的大家庭,又是一个团结、奋进、战斗的团队。能有这样的学习和工作环境,归功于实验室的每一位老师及工作人员,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谢谢大家!

最后衷心地感谢为评阅本论文而付出宝贵时间和辛勤劳动的专家和教授们!

谢谢大家!

转眼间,两年多的研究生求学生活即将结束,站在毕业的门槛上,回首往昔,奋斗和辛劳成为丝丝的记忆,甜美与欢笑也都尘埃落定。在攻读硕士学位的这段时间里,我得到了各位老师和同学的支持与帮助,是他们的支持与帮助使我不断提高,我才能顺利完成论文。

本论文是在导师韦节廷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韦老师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对科研工作敏锐的洞察力是我毕生学习的楷模。导师不仅授我以文,而且教我做人,有了这些财富我将受益终生。本论文从初期选题、中期考核到最终成型,我的指导老师给予了大量的指导意见,老师还在忙碌的工作中挤出时间来审查、修改我的论文,几易其稿,每一步都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还有我的校外导师危永江老师,他教会我如何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而又在实践中升华理论知识,还不顾工作劳累尽心尽力指导我的论文写作。在此,对导师们两年多来对我学术上的精心指导与生活上的关怀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

本论文的完成也离不开其他各位老师、同学和朋友的关心与帮助。在此感谢能源动力工程学院各位老师在论文开题、初稿、预答辩期间所提出的宝贵意见与建议,还要感谢师弟师妹们在科研过程中给予我诸多鼓励和帮助。回想整个论文的写作过程,虽有不易,却让我除却浮躁,收获颇多。

在此还要感谢父母在我求学生涯中给予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一如既往地支持我、鼓励我,是他们的理解与支持让我能够在学校专心完成我的学业。同时,还要感谢同学们两年多来的包容和帮助,是他们让我的生活每天都充满激情,生活充实而有意义。最后,我向母校老师们再次表示衷心的感谢和美好的祝福,感谢你们的辛勤栽培,祝老师们幸福健康!

近三年的学习和科研工作,不仅使我的知识结构和科研能力上了一个新台阶,更重要的是,各方面的素质得到了提高。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X老师的深切教诲与热情鼓励。值此论文顺利完成之际,我首先要向我尊敬的导师X老师表达深深的敬意和无以言表的感谢。同时感谢XXX教授在我学习期间给予的帮助。

感谢和我一起工作的XXX、XXX。XXX灵活考虑问题的方式,严谨的解决问题的态度;XXX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认真的科研态度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感谢和我一个实验室的XXX、XXX、XXX、XXX、XXX。没有他们无私的帮助,我是无法完成论文工作的。

感谢我们教研室的XXX、XXX、XXX,和他们一起度过了这段美好时光是难以忘记的。

感谢我的挚友xxx,xxx,xxx等等。他们在一起度过了很多快乐,开心的日子。在他们的帮助下,我顺利的解决了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最后深深的感谢呵护我成长的父母。每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父母总是第一个给我鼓励的人。回顾20多年来走过的路,每一个脚印都浸满着他们无私的关爱和谆谆教诲,20xx年的在外求学之路,寄托着父母对我的殷切期望。他们在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无私支持,坚定了我追求人生理想的信念。父母的爱是天下最无私的最宽厚的爱。大恩无以言报,惟有以永无止境的奋斗,期待将来辉煌的事业让父母为之骄傲。我亦相信自己能达到目标。

最后,向所有关心我的亲人、师长和朋友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首先,我要感谢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感谢邮科院校区电信系通信工程对我四年的培养,让我学到了许许多多的知识,感谢各位老师在这四年里对我的关怀与照顾,在此致以我深深的谢意。

本论文从选题到最后定稿成文,本校李文耀老师一直给予了悉心指导,李文耀老师那种严谨求实的作风,孜孜不倦的开拓精神和敬业精神令我深受启迪和教益,谨向我的指导老师李文耀老师致以深深的谢意。

在本课题进行期间,本人根据实际工作和从网上积累的资料整理出了本篇论文,加之3G产业在国内处于刚起步阶段,更由于笔者水平有限,故在理论的描述、资料的运用等方面难免有不当、不深、不周之处,有些观点也尚欠成熟,敬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最后,我还要向所有曾经帮助过我的同学和朋友们致敬。你们的鼓励和帮助是我永远前进的动力,真心的谢谢你们。

感谢在大学四年中各位老师的指导,尤其是我的导师任海兰教授,现在终于完成了毕业论文,这也标志着大学的学习阶段即将告一段落。

感谢在过去的四年中,陪我一起在邮科院走过的所有朋友们,在我困难的时候帮助过我的热心人们。

感谢在我生活最缺乏光彩的时候陪伴我一起走过的未名网友,感谢带给我无数欢乐的通信0704男同胞们,在一些方面提点过我的郭连波老师,张金桃老师和卢文婷老师,感谢一直支持我的.赵明璐学姐,感谢那么些个人们:YX,Venky, Nan, Yang……

最后感谢我的父母,我的所有力量来自于你们。

光阴似箭,日月如棱。五年的时间,在我们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是那么的短暂,但是,这短短的五年是最真诚的青春,是最纯真的岁月,是最美丽的大学生活我们的自学能力在这里得提升,我感谢所有的恩师:是您赋予我们最有意义的收获;是您带领我们走进知识殿堂,使我们不但丰富了知识;是您给我们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发现美、创造美、欣赏美,给我们美的眼睛去发现世界的美,感悟生活的美;是你教会我们珍惜友谊和时间;是您给了我们看世界的眼睛,是你们用博大的胸怀,给予我们最无私的关怀和奉献。

这在这次的毕业论文中,发挥了我在学校学到的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应用,也算是我最后一次做学校的作业了,我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还有我的班主任老师,以及任课老师,感谢他们的教诲,让我知道在社会上懂得怎样去做好自己,端正自己的位置,为社会贡献出我自己的力量。

在校的这五年时间里很感谢老师们对我的淳淳教诲,是你们教会了我们勤奋学习,诚实做人,踏实做事,以宽容之心面对生活。指引着我们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在点滴汇聚中使我逐渐形成正确、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特别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陆建胜老师给予我很大的帮助。

感谢我的家人,我永远的支持者,正是在你们殷切目光的注视下,我才一步步的完成了求学生涯。没有你们,就不会有今天的我!我一直很感谢你们,让我拥有一个如此温馨的家庭,让我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在你们这里得到理解与支持,得到谅解和分担。你们的支持和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

衷心感谢我的导师XXX教授。本文的研究工作是在X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论文的选题、研究计划的制定、技术路线的选择到系统的开发研制,各个方面都离不开X老师热情耐心的帮助和教导。在硕士研究阶段的三年来,X老师认真的工作态度,诚信宽厚的为人处世态度,都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也为我今后的工作树立了优秀的榜样。

四年的读书生活在这个季节即将划上一个句号,而于我的人生却只是一个逗号,我将面对又一次征程的开始。四年的求学生涯在师长、亲友的大力支持下,走得辛苦却也收获满囊,在论文即将付梓之际,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伟人、名人为我所崇拜,可是我更急切地要把我的敬意和赞美献给一位平凡的人,我的导师。我不是您最出色的学生,而您却是我最尊敬的老师。您治学严谨,学识渊博,思想深邃,视野雄阔,为我营造了一种良好的精神氛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置身其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使我不仅接受了全新的思想观念,树立了宏伟的学术目标,领会了基本的思考方式,从论文题目的选定到论文写作的指导,经由您悉心的点拨,再经思考后的领悟,常常让我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感谢我的爸爸妈妈,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养育之恩,无以回报,你们永远健康快乐是我最大的心愿。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谢意!

人生的道路有许多的坎坷,不是一条通往光明之路,有痛苦,有伤心,有无助,也有面对一切所不能忍受的,这就是生活。但是生活中确实有许多美好的东西,有些时候你不会看到它的本身的色彩,如果你用这一种方式感受不到的话,不妨换一种方式去感受,也许它正是你所需要的那种生活方式。千万不要放弃生活,你放弃了它,生活也就放弃了你,人生贵在的是感受,会感受才会有幸福,在生活中如果你感受的多了,那你才会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你才会知道你在前世所选择的是今生的最正确的人生路。

光阴荏苒,年华似水,岁月总是在你经意与不经意间一如既往地踩着自己的步履,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三年前,我带着感恩的心来到随园,转眼间又要带着感恩的心离去。

感谢我的导师钟振振先生,感谢他让我有徜徉随园的机会,感谢他为我的论文指明方向、打开思路,感谢他逐字逐句地为我批改论文。钟师是一坛醇厚的老酒,呆在他的身边愈久,愈不舍得离去。

感谢我的第二硕导龚联寿先生,从硕士到硕士,龚师一如既往地从文献上支持我,没有他,三年的时间这本不太像样的《中国楹联史》绝对不能完稿。是龚师将我带进楹联的园地,并且一路呵护我的成长。

感谢程杰老师、邓红梅老师,从开题到预答辩,他们均给我提出了有价值的修改意见。程老师还特地让人转告我,说我的论文选题好,一定要认真对待。

感谢浙江大学朱则杰先生,在我定下论文题目之后,他坚定地支持我,对我说,认真地做下去,中国清代文学的研究专家已经关注了楹联这一领域。

感谢我的同学俞王毛,她一丝不苟地为我梳理语句、校点文字,她的热忱、认真让我知道有—种友谊不需要语言诠释。

感谢春秀、俊之、建哥,他们带我给笑声的同时也让我知道硕士论文可以在轻松状态下写就。原本紧张的硕士论文攻竖日子因为有了摇桂花、捡银杏、打核桃的故事而格外惬意。

感谢朱国伟、杜昆同学,当我为某个概括性词语感到山穷水尽之时,他们总能让我柳暗花明。

随园的曰子虽然清贫,却充实、单纯、快乐。将近不惑之年还能过上充实、单纯、快乐校园生活,实乃人生至幸。感谢生活,感谢命运,感谢每一个给我帮助的人!

在薛老师的指导下,经过近一年的努力,“xxxx”这篇论文终于完成了,在此我对老师给予的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

薛老师自始至终都十分关心我的学习,从确定研究方向、收集资料、论文开题、直至最终撰写完成,都一直秉持严谨的治学态度对我进行督促和指导,特别是成稿之后,薛老师给我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修改了很多次才最终定稿。

在整个阶段,薛老师严谨扎实、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勇于开拓、求是创新的精神,以及乐观豁达的为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使我在学习上收获颇丰,还在生活、工作以及待人处事等方面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启发,这些都是我今后学习和生活的宝贵财富。

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时间紧、理论功底不够扎实等,但是都得到了领导和老师的及时指导和帮助,他们的良师风范、严谨的作风、渊博的知识经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时刻影响和激励着我,使我在学业和人生之路上稳步前行。

最后,祝愿他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樱顶的石榴花灿烂开放时,我的求学生涯也将要结束。从上一次离开武汉到现在整整十二年了,其间辗转腾挪,希望在学术中寻求本心。古人云“蓄力一纪,可以远矣”,可是世事无常,如今拿出来作为结尾的东西实在有愧自己的追求和导师的心血。所可慰者,这篇文章的写作伴随我走过了在洛伽山生活的几年,留下许多美好而珍贵的记忆,让我在感恩中认识到生命可留恋的一面。即将走向远方的时刻,充盈心中的只有无尽的感谢。

感谢敬爱的导师李建中先生。从本科最后一学期在选修课上结识他开始,先生一直是我生活和学术上的引路人。当我在南方小镇上为自己和别人二样无所事事而苦闷时,是他的鼓励使我重新有了追求的目标;当我为自己生活中许多琐事而惶惑时,是他的开导让我明白坚守的重要;当我在生死关头挣扎时,他的努力与关爱让我让我燃起希望之火。更不必说在知识传授上亲切的讨论、文章撰写上反复的修改,种种悉心的指导。

感谢尊敬的尚永亮先生、陈水云先生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

感谢文学院研究生办公室的王若飞老师,在不堪回首的几年磨难中,她为改善我的状况尽了最大的努力。

感谢我的同门陈永辉硕士。这几年他一直充当着看护者的角色,用最宽厚的心对待我不断的打扰。

感谢我远在家乡的父母,他们巨大的付出成就了我在校园里的宁静时光。

依稀旧日芳菲在,一去东风十二年。光阴弹指而过,然而在老斋舍度过的每个清晨与黄昏都已珍藏在我心。踏上新的人生旅途,师友的关爱是我永远的行李。

漫漫人生路,也许不能总是拥有美好,但让我觉得幸运的是,某年某月某日,在暗夜里,在孤独时,我还能流着泪把这些温暖细细的回忆,重新看到希望……

光阴似箭,日月如棱。五年的时间,在我们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是那么的短暂,但是,这短短的五年是最真诚的青春,是最纯真的岁月,是最美丽的大学生活我们的自学能力在这里得提升,我感谢所有的恩师:是您赋予我们最有意义的收获;是您带领我们走进知识殿堂,使我们不但丰富了知识;是您给我们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发现美、创造美、欣赏美,给我们美的眼睛去发现世界的美,感悟生活的美;是你教会我们珍惜友谊和时间;是您给了我们看世界的眼睛,是你们用博大的胸怀,给予我们最无私的关怀和奉献。

这在这次的毕业论文中,发挥了我在学校学到的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应用,也算是我最后一次做学校的作业了,我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还有我的班主任老师,以及任课老师,感谢他们的教诲,让我知道在社会上懂得怎样去做好自己,端正自己的位置,为社会贡献出我自己的力量。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不知不觉我即将走完大学生涯的第四个年头,回想这一路走来的日子,父母的疼爱关心,老师的悉心教诲,朋友的支持帮助一直陪伴着我,让我渐渐长大,也慢慢走向成熟。

首先,我要衷心感谢一直以来给予我无私帮助和关爱的老师们,特别是我的导师XX老师,班主任X老师、XX老师,专业课X老师、X老师、XX老师,学院XX老师。谢谢你们这四年以来对我的关心和照顾,从你们身上,我学会了如何学习,如何工作,如何做人。

其次,我还要真诚地谢谢XX学姐,在这四年当中,你们给予了我很多帮助,在我的学习工作生活各个方面,你们给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我的成长同样离不开你们。

再次,我还要认真地谢谢我身边所有的朋友和同学,特别是XXX同学,XX同学,谢谢你们,你们对我的关心、帮助和支持是我不断前进的动力之一,我的大学生活因为有你们而更加精彩。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父母及家人,没有人比你们更爱我,你们对我的关爱让我深深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谢谢你们一直以来给予我的理解、鼓励和支持,你们是我不断取得进步的永恒动力。

时光冉冉,岁月如梭,这世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转眼间,真的是转眼间,三年研究生生活即将结束了。

闭上眼睛,可以瞬间调出研一第一天来海大的记忆,每一个场景细致可触。睁开眼睛,离开海大最后一天,却已经近在眼前了,每一刻时光都心有留念。坦然的说,我本科上的并不舒心,往事已去,不再罗嗦。然而研究生阶段却是我非常喜欢的时光,无论是学到的知识、认识的人物乃至经历的故事。在此,简单地做一个总结吧。

感谢爹娘。现在回家我会有意识地观察父母的气色,并因为老爹脸上的皱纹和老娘头上的白发而心情低落,为自己早年的操蛋而心生悔意。爹娘无比爱我,养我育我辛苦异常。给我的成长环境也很宽松,除了品德的教育和是非方面的指导,对其他方面的发展并不多加限制。对我的选择都始终鼎力支持,哪怕他们在某些选择上未必认同这个有些离经叛道的儿子。然而现在,我知道,我应该并且已经踏上,支持他们的道路上了。也许,对于大部分背负着各种负担的80后,一个最简单的奋斗的信念就是:让父母过的好点。

最后,对本文借鉴引用著作的作者,以及百忙中抽出时间审阅本论文的专家学者,表示由衷的谢意。

写到此处,指尖一涩,突然意识到,学生生涯真的要结束了!扭头望向窗外,久不能语。

在即将走出校园,直面大千世界的路口,虽然有些彷徨,有些茫然,但是我知道,我必须勇敢迈步前行。

在xx大学度过了四年的紧张学习时光,系统地学习了工商管理的各方面知识,深深的佩服各位专业老师的学识,从中我不仅仅学习到管理知识,而且学到很多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在此表示真挚的谢意。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要感谢我的导师xxx教授。在论文撰写的整个过程中,从论文选题、到撰写开题报告、最后到正文撰写,x老师都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x老师指出的每一个问题,指导的每一个思路,都使我有醍醐灌顶之感。给我感受最深的是x老师严谨治学的态度,无论从格式规范、论文要点、还是文章结构,于老师都不厌其烦,给予我及时的帮忙,使我能够最后顺利完成论文写作工作。

在此我要感谢xx大学xx系的所有老师,你们无私的奉献精神和爱岗敬业的治学态度,不仅仅使我对管理理论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将理论和自己的工作互相印证,受益匪浅。而且使我能够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继而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

感谢我的各位同学,是你们的无私帮忙让我感受到校园的温暖,在我的论文写作过程当中,多位同学为我带给了信息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最后再次感谢xx大学为我带给了宝贵的学习机会,使我能够走上一个新的平台,开始一段新的人生!

岁月如歌,光阴似箭,大学生活即将结束。经历了找工作的喧嚣与坎坷,我深深体会到了写作论文时的那份宁静与思考。回首四年的求学历程,对那些引导我、帮忙我、激励我的人,我心中充满了感激。

首先要感谢导师xxx教授,论文定题到写作定稿,倾注了x老师超多的心血。在大学期间,深深受益于许老师的关心、爱护和谆谆教导。他作为老师,点拨迷津,让人如沐春风;作为长辈,关怀备至,让人感念至深。能师从x老师,我为自己感到庆幸。在此谨向x老师表示我最诚挚的敬意和感谢!

还要感谢xxx教授。x老师在论文的写作中给予了许多指导与推荐,谨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时,我要感谢所有教导过我、关心过我的老师。个性是统计学院的xxx教授、xxx教授,你们为我的学业倾注了超多心血,你们为人师表的风范令我敬仰,严谨治学的态度令我敬佩。还要感谢感谢xxx老师、xx老师、xxx老师和统计学院的其他各位老师对我的一贯帮忙!

感谢一向关心与支持我的同学和朋友们!我的朋友,感谢你们的鼓励和帮忙。还要感谢的是我寝室的姐妹。四年来,我们朝夕相处,共同进步,感谢你们给予我的所有关心和帮忙。同窗之谊,我将终生难忘!

在此要感谢我生活学习了四年的母校——xx大学,母校给了我一个宽阔的学习的平台,让我不断吸取新知,充实自己。

四年的大学生活就快走入尾声,我们的校园生活就要划上句号,心中是无尽的难舍与眷恋。从那里走出,对我的人生来说,将是踏上一个新的征程,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回首四年,取得了些许成绩,生活中有快乐也有艰辛。感谢老师四年来对我孜孜不倦的教诲,对我成长的关心和爱护。

学友情深,情同兄妹。三年的风风雨雨,我们一同走过,充满着关爱,给我留下了值得珍藏的最完美的记忆。

在我的十几年求学历程里,离不开父母的鼓励和支持,是他们辛勤的劳作,无私的付出,为我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我才能顺利完成完成学业,感激他们一向以来对我的抚养与培育。

最后,我要个性感谢xxx老师、xxx老师。是他们在我毕业的最后关头给了我们巨大的帮忙与鼓励,使我能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在此表示衷心的感激。

x老师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和深厚的理论水平都使我收益匪浅。他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给与我很大的帮忙,使我得到不少的提高这对于我以后的工作和学习都有一种巨大的帮忙,感谢她耐心的辅导。

在系统开发过程中x老师也给予我很大的帮忙,帮忙解决了不少的难点,使得系统能够及时开发完成,那里一并表示真诚的感谢。

毕业 论文或专著的致谢部分对在写作过程中他人的帮助和贡献表示书面感谢。该语类(genre)在硕/博士学位论文中必不可少,作者在致谢中对个人或机构的帮助表示感谢,并由此为自己建立一个良好的学术和社会身份。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毕业论文致谢老师,仅供参考。

↓↓↓点击获取更多"论文致谢"↓↓↓

★ 毕业论文致谢200字 ★

★ 毕业论文答辩发言稿 ★

★ 毕业论文答辩致谢词 ★

★  毕业论文致谢老师  ★

毕业论文致谢老师一:

光阴似箭,日月如棱。五年的时间,在我们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是那么的短暂,但是,这短短的五年是最真诚的青春,是最纯真的岁月,是最美丽的大学生活??我们的自学能力在这里得提升,我感谢所有的恩师:是您赋予我们最有意义的收获;是您带领我们走进知识殿堂,使我们不但丰富了知识;是您给我们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发现美、创造美、欣赏美,给我们美的眼睛去发现世界的美,感悟生活的美;是你教会我们珍惜友谊和时间;是您给了我们看世界的眼睛,是你们用博大的胸怀,给予我们最无私的关怀和奉献。

这在这次的毕业论文中,发挥了我在学校学到的 文化 知识和技能的应用,也算是我最后一次做学校的作业了,我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还有我的班主任老师,以及任课老师,感谢他们的教诲,让我知道在社会上懂得怎样去做好自己,端正自己的位置,为社会贡献出我自己的力量。

毕业论文致谢老师二:

四年的读书生活在这个季节即将划上一个句号,而于我的人生却只是一个逗号,我将面对又一次征程的开始。四年的求学生涯在师长、亲友的大力支持下,走得辛苦却也收获满囊,在论文即将付梓之际,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伟人、名人为我所崇拜,可是我更急切地要把我的敬意和赞美献给一位平凡的人,我的导师。我不是您最出色的学生,而您却是我最尊敬的老师。您治学严谨,学识渊博,思想深邃,视野雄阔,为我营造了一种良好的精神氛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置身其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使我不仅接受了全新的思想观念,树立了宏伟的学术目标,领会了基本的思考方式,从论文题目的选定到论文写作的指导,经由您悉心的点拨,再经思考后的领悟,常常让我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感谢我的爸爸妈妈,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养育之恩,无以回报,你们永远健康快乐是我最大的心愿。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谢意!

人生的道路有许多的坎坷,不是一条通往光明之路,有痛苦,有伤心,有无助,也有面对一切所不能忍受的,这就是生活。但是生活中确实有许多美好的东西,有些时候你不会看到它的本身的色彩,如果你用这一种方式感受不到的话,不妨换一种方式去感受,也许它正是你所需要的那种生活方式。千万不要放弃生活,你放弃了它,生活也就放弃了你,人生贵在的是感受,会感受才会有幸福,在生活中如果你感受的多了,那你才会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你才会知道你在前世所选择的是今生的最正确的人生路。

毕业论文致谢老师三:

在校的这五年时间里很感谢老师们对我的淳淳教诲,是你们教会了我们勤奋学习,诚实做人,踏实做事,以宽容之心面对生活。指引着我们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在点滴汇聚中使我逐渐形成正确、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特别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陆建胜老师给予我很大的帮助。

感谢我的家人,我永远的支持者,正是在你们殷切目光的注视下,我才一步步的完成了求学生涯。没有你们,就不会有今天的我!我一直很感谢你们,让我拥有一个如此温馨的家庭,让我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在你们这里得到理解与支持,得到谅解和分担。你们的支持和鼓励是我前进的动力。

衷心感谢我的导师___教授。本文的研究工作是在_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论文的选题、研究计划的制定、技术路线的选择到系统的开发研制,各个方面都离不开_老师热情耐心的帮助和教导。在硕士研究阶段的三年来,_老师认真的工作态度,诚信宽厚的为人处世态度,都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也为我今后的工作树立了优秀的榜样。

毕业论文致谢老师四:

近三年的学习和科研工作,不仅使我的知识结构和科研能力上了一个新台阶,更重要的是,各方面的素质得到了提高。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_老师的深切教诲与热情鼓励。值此论文顺利完成之际,我首先要向我尊敬的导师_老师表达深深的敬意和无以言表的感谢。同时感谢___教授在我学习期间给予的帮助。

感谢和我一起工作的___、___。___灵活考虑问题的方式,严谨的解决问题的态度;___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认真的科研态度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感谢和我一个实验室的___、___、___、___、___。没有他们无私的帮助,我是无法完成论文工作的。

感谢我们教研室的___、___、___,和他们一起度过了这段美好时光是难以忘记的。

感谢我的挚友___,___,___等等。他们在一起度过了很多快乐,开心的日子。在他们的帮助下,我顺利的解决了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最后深深的感谢呵护我成长的父母。每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父母总是第一个给我鼓励的人。回顾20多年来走过的路,每一个脚印都浸满着他们无私的关爱和谆谆教诲,10年的在外求学之路,寄托着父母对我的殷切期望。他们在精神上和物质上的无私支持,坚定了我追求人生理想的信念。父母的爱是天下最无私的最宽厚的爱。大恩无以言报,惟有以永无止境的奋斗,期待将来辉煌的事业让父母为之骄傲。我亦相信自己能达到目标。

最后,向所有关心我的亲人、师长和朋友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毕业论文致谢老师五

在本文完成的同时,我的大学本科生活也真的来到了最后的一段时间。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贝政新老师。正是在贝老师的耐心指导下,我才能够顺利地完成我的毕业论文。当我不知道该选择什么题目时,贝老师给我指明了方向;当我的写作出现偏差时,贝老师及时纠正了我的研究方向;当我的论文结论不完整时,贝老师又给我说明了如何完善结论。所以,我由衷地感谢贝老师。

然后,我要感谢我的朋友和家人,特别是我的父母。如果没有他们的全力支持,我想我无法顺利地完成本科的学习。在我因为考试失利而沮丧时,是他们给了我继续努力的动力;在我为前途感到焦虑时,是他们为我疏导思路和提供建议。所以,我也真心地感谢我的朋友和家人。

最后,我要感谢培育我的母校和学校的同学们。学校为我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让我能都在优质的条件下接受本科 教育 ;同学们相互鼓励,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让我能够不断地学习和进步。所以,我在此也感谢母校和同学们。

毕业论文致谢老师六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眼间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涯就要结束了,在此我想对我的母校,我的老师,我的同学表达由衷的感谢。

首先,感谢苏州大学为我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让我们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努力地充实、提高自己。其次,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朱淀对我的悉心指导,从论文选题到 文章 结构,从观点推敲到语序检查,都凝聚着他的心血,朱淀老师不仅在学业上教会我们很多,而且以他兢兢业业的学习、工作态度感染了我们每一位苏大学子。另外感谢大学四年中所有的任课老师学习期间对我的严格要求,感谢他们对我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帮助,使我了解了许多专业知识和为人的道理。最后,感谢大学四年以来和我一起走过的同学对我的关心和帮助,正是他们让我的大学生涯如此充实。

毕业论文致谢老师七

六月的校园总是让人无法宁静,收获的喜悦、离别的伤感、远行前的驻足与徘徊、叹时光之流逝、思人生之深浅。转眼间四年的本科生活即将结束,不仅仅是时光的流逝,回首,自己成长了很多。有我的拼搏努力,更离不开身边老师、同学、朋友的支持与帮助。

感谢我的导师__教授。在四年的师生相处中,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勤奋的敬业精神、对科研的不倦追求、对学术的倾心探索是我学习的楷模,更是我坚持、上进、努力的动力。在论文的选题、试验的设计、科研的进行中,老师的每一次督促、每一次点拨、每一次指导都使我获益匪浅,使我的科研顺利进行下去。离别时刻,暮然回首,我心怀感激之情,师恩款款,春风化雨,宛若灯塔指引了我漫漫修远的道路和人生求索的方向。

感谢__老师、__老师在试验过程中给予我的指导和帮助。感谢__老师、__老师对我理论课程学习的帮助。感谢__老师、__老师对我论文的指导和帮助。感谢理学院__老师、__老师对我本科期间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感谢师姐__、__,师兄__、__、__,师弟__、__、__,师妹__、__等实验室的兄弟姐妹们,他们对实验与科研饱满的热情与兴趣影响着我,在实验中她们思维活跃,创新突出,不怕吃苦,给我我很大的帮助与动力。

感谢我的舍友__、__、__,共同的理想与追求伴我一同前行,闺蜜般的姐妹情谊和真心相处让我的本科生活不再寂寞,少了孤独,多了很多的快乐。

感谢我的父母,为了我的学业,她们用丝丝白发和层层皱纹仍在坚持付出。感谢我的亲友,感谢我的男友__,他们在生活中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和体贴使我勇敢的接受一切困难和挫折。

感谢我的学校,在社会浊流横行的情况下,这里有太多的人在为大学守住一片净土。斯是荣幸在此求学,让我懂得正是有了对社会和现实更多的期待才有了我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国家的未来与进步、民众的良知和良心、自我的完善与舍取需要脚踏实地的努力,孜孜不倦的追求。

感谢参加论文评审和答辩委员会的全体老师。

值此毕业之际,向所有关心、帮助、支持过我的各位老师、同学和亲友致以最衷心的感谢

毕业论文致谢老师八

经过半年的忙碌和工作,本次毕业设计已经接近尾声,作为一个本科生的毕业设计,由于 经验 的匮乏,难免有许多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如果没有导师的督促指导,以及一起工作的同学们的支持,想要完成这个设计是难以想象的。

在这里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__老师。__老师平日里工作繁多,但在我做毕业设计的每个阶段,从外出实习到查阅资料,设计草案的确定和修改,中期检查,后期详细设计,装配草图等整个过程中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我的设计较为复杂烦琐,但是俞老师仍然细心地纠正图纸中的错误。除了敬佩俞老师的专业水平外,他的治学严谨和科学研究的精神也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并将积极影响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

其次要感谢和我一起作毕业设计的玉树临风的__同学,她在本次设计中勤奋工作,克服了许多困难来完成此次毕业设计,并承担了大部分的工作量。如果没有她的努力工作,此次设计的完成将变得非常困难。

然后还要感谢大学四年来所有的老师,为我们打下机械专业知识的基础;同时还要感谢所有的同学们,正是因为有了你们的支持和鼓励。此次毕业设计才会顺利完成。

最后感谢工学院和我的母校—北京林业大学四年来对我的大力栽培。

毕业论文致谢老师九

时光飞逝,在学校的生活也接近尾声。依稀记得四年前出入学校时的种种不适应,而如今我以成长为一名真真正正的有梦想的人,已经在这生活和学习了四年之久,如今完成学业即将启程踏入社会的大染缸。心中不禁感慨万千,这时候心头涌现很多这四年下来需要感谢的人,有同窗室友,有宿管阿姨,有食堂大叔……

感谢我敬爱的导师一一何雪松教授,您不仅关心我们的学业,也关心我们的生活。

难忘您在我最初感到迷茫和困惑的时候给我以指点,难忘您在专业学习方面给我的启发,也难忘您对我们为人处事方面的教诲,更难忘您极其认真负责地对我论文写作的指导。选题、开题、收集论文资料、写作、修改,每一步都是在您的指导和督促下完成的,虽然学生愚钝,理论水平有限,但您每次都不厌其烦,给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感谢何老师的悉心指导,如若没有您的指点,学生着实难以顺利完成论文的写作。在这里也感谢师母,感谢师母待我们如家人一般。学生衷心祝愿何老师和师母工作顺利,生活美满!

感谢社工系教授给我专业知识的费梅苹老师、刘华丽老师、王瑞鸿老师、曾守锤老师、范斌老师、范志海老师、赵环老师、姜妙屹老师、蔡屹老师,感谢你们带我走进社会工作这门极具人文关怀的专业,让我感受到它的魅力。虽然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务水平有限,但你们教给我的思维模式和看问题的视角将使我终身受益。同时也感谢对我的论文提出中肯建议的刘艳霞老师和徐丙奎老师以及教过我其他课程的刘晶老师、章展老师和张堃老师,感谢你们帮助我顺利完成学业。另外,也特别感谢辅导员杨洁老师,感谢您对我们学业、生活和工作的关心。

感谢_机构的负责人和老师们,谢谢你们给我提供收集论文资料的场地,并给我建议和帮助。感谢7位自闭症患儿照顾者,感谢你们在照料患儿的繁忙任务中抽出时间帮助我完成访谈,正是你们的慷慨相助,才使我能够顺利获得详实的论文资料。感受到你们的艰难和不易,更感受到你们的坚强与伟大,你们带给我的力量将伴随我以后的人生道路,哪怕再苦再难,也决不轻言放弃。感谢“星星的孩子”,是你们让我看到了另一种生命状态的存在,是你们让我更具爱心和耐心,你们纯洁无染的眼神和心灵带给我感动。祝福孩子们在安静的世界中平安、快乐地成长,祝福照顾者少些生活的磨难,多些关怀和支持。

感谢我们班级的全体同学,谢谢你们在我无助时给我的关心和帮助。感谢312寝室三位善良可爱的闺蜜一一何博、侯慧、洪佩,谢谢你们在这两年半的生活中对我包容,给我温暖和感动。感谢亲爱的同门胡文南同学,谢谢你对我生活上的关心和问候,感恩写论文和找工作的路上有你相伴,给我鼓励和支持。

毕业论文致谢老师十

最后要感谢在整个论文写作过程中帮忙过我的每一位人。首先,也是最主要感谢的是我的指导老师,___老师。在整个过程中他给了我很大的帮忙,在论文题目制定时,他首先肯定了我的题目大方向,但是同时又帮我具体分析使我最后选取失地农民的养老 保险 这个具体目标,让我在写作时有了具体方向。

在论文提纲制定时,我的思路不是很清晰,经过老师的帮忙,让我具体写作时思路顿时清晰。在完成初稿后,老师认真查看了我的文章,指出了我存在的很多问题。在此十分感谢李老师的细心指导,才能让我顺利完成毕业论文。其次,要感谢帮我查资料的张超同学,后期因为实习的关系,不能随时去学校的图书馆查阅资料,在此也十分感谢他能抽出时间帮我找的一些外文资料。

毕业论文致谢老师10篇相关文章:

毕业论文的致谢范文

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老师致谢词3篇

★ 毕业论文致谢信范文精选5篇2020

★ 大学毕业论文结尾致谢范文

★ 本科毕业论文结尾致谢3篇

★ 感谢论文指导老师的话

★ 毕业论文致谢部分4篇

★ 大学毕业论文致谢3篇

毕业设计论文的致谢3篇

★ 自考毕业论文致谢范文

1、如果没有您思想的滋润,怎么会绽开那么多美好的灵魂之花?啊,老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谁不在将您赞扬!

2、您用火一般的情感温暖着每一个同学的心房,无数颗心被您牵引激荡,连您的背影也凝聚着滚烫的目光。

3、老师是神圣的职业,你们为了我们的学习、成长,不辞辛劳的教导、教育我们。在这个神圣的节日中,我们要说一声:老师,您辛苦了!

4、没有您的慷慨奉献,哪有我收获的今天。十二万分地感谢您,敬爱的老师。

5、人生旅程上您为我点燃希望的光芒丰富我的心灵,增添我的智慧谢谢您!老师愿您永远健康!愉快!幸福

6、老师你是我一生最难忘的人,因为有了你,让我的生活出现了乐趣,有了你我的人生出现转折,谢谢你!

7、祝福是真心意,不用千言,不用万语,默默唱着心曲,祝教师节日快乐!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