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琳是北京大学医学院毕业的。
1992在南京大学获硕士学位。2006在山东大学获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学位。2011年在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博士后出站。研究方向为第二语言习得。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鉴定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网上评审专家、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宁波大学英语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山东省国外语言学会常务理事、国际应用语言学学会会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二语习得、英语教育、心理语言学。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当代语言学》、《现代外语》、《外语学刊》、《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教学》、《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四川外语学院学报》、《外语电化教学》等外语类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约40篇。出版专著《二语习得研究与中国英语教学》(合著)、《二语习得与外语教学研究》(独著)、专著《叙事语篇主题推理加工研究》(博士论文)、专著《二语语篇阅读推理的心理学研究》(第一著者)。编写或合作编写教材多部,如《实用英语教材》(上、下)、《英语听力指南》、《大学英语语法疑重点详解》、《大学英语阅读技巧与解析》等。主持研究课题10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BYY046)“跨语言视角的汉英词汇推理加工机制发展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2YJA740013)“第二语言学习者汉英词汇推理加工机制综合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07JA740007)“中国英语学习者语篇阅读推理机制综合研究”、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和“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课题各1项、国家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外语教学研究资助金项目(JJWYYB2006088)、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10CGWW11YB)“中国学生汉、英词汇推理加工发展模式研究”、山东省省哲社规划基金研究课题(07BWXZ04)、山东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课题(J06S66)、中国海洋大学文科人才工程课题(H0407RC16)。参与多项课题的研究,如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1BYY009)(第2参加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体验式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子课题(第2参加者)、中国海洋大学文科团队建设工程项目(H0310TD03)(第2参加者)等课题研究。曾获浙江省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浙江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山东省高等学校科研成果三等奖,山东省大学外语教学科研成果三等奖,青岛市社科成果三等奖(4次),宁波大学“阳光教授”,中国海洋大学天泰优秀人才奖(科研奖励)。根据《2009年版中国期刊高被引指数》,入选“2008年学科高被引作者”名单,2008年被引文章数7篇,总被引频次为84次,位列“外语学科”第9位。其中,迄今有文章被引用次数为840多次和400多次。
范琳,女,科主任、主任医师,毕业于兰州医学院医疗系,从事眼科专业20余年,进修于四军大西京医院眼科中心。陕西省医学会眼科分会委员,咸阳市主任委员。发表论文16篇,近年来,完成白内障超声乳化及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近万例,复杂人工晶体植入(缝线固定),抗青光眼手术,眼部美容矫正手术,视网膜脱离复位术近千例,手术病人先后来源于陕西省内各地、甘肃、新疆及上海、江苏一带。
国宝传奇的范琳是北京中医药大学毕业的。范琳曾任教于该校,并获得各种奖项、荣誉与表扬,并于2013年获得“国家最高威望医学家”的殊荣。
截至1995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共发表论文2663篇;截至2007年(1963—2007),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共获院、部级以上的奖项38项。 2010至2014年,该所共发表论文935篇,SCI和SSCI论文517篇,其中33篇发表于Nature和Science上(第1完成单位19篇)。 2000~2007年度研究所发表文章情况统计年度 研究论文 专著 科普文章 SCI/SSCI Nature/Science 论文总数 1996 16 4 42 1997 19 3 46 1998 21 3 42 1999 21 8 69 2000 22 6 99 4 53 2001 40 6 109 6 81 2002 37 8 92 5 37 2003 38 4 82 2 28 2004 45 9 140 11 43 2005 47 4 99 3 44 2006 43 6 127 3 42 2007 40 1 92 3 43 备注:SCI/SSCI论文统计数字引自《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类研究所论文与引文统计》;1996-1999年论文总数的数字系引自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由于人员流动在国外发表的论文无法统计。参考资料: 2010~2014年度研究所发表文章情况统计年份 文章总数 SCI/SSCI 第一作者 Nature、Science总数 2010 188 77 58 9 2011 130 71 52 5 2012 156 80 58 2 2013 208 102 66 8 2014 252 187 80 9 参考资料: 获院、部级以上奖项一览表奖项类别 奖项等级 合计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国家级 国家自然科学奖 3 1 4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1 1 2 其他国家级奖 3 3 院级 中科院自然科学奖 6 4 6 16 中科院科学技术进步奖 1 3 2 6 中科院杰出成就奖 1 1 其他院级奖 4 4 其他 其他省部级奖 2 2 合 计 38 参考资料: 据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网信息显示,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主办的刊物有《中国古生物志》(丙、丁种)、《古脊椎动物学报》、《人类学学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集刊》等专业杂志。●《古脊椎动物学报》《古脊椎动物学报》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主办,登载内容涵盖与古脊椎动物学有关的所有领域。该刊目前登载的研究论文均附有详细的英文摘要,是中国及其他国家古脊椎动物学研究者必备的参考资料之一,在国际学术界影响较大,为中国的古脊椎动物学研究走向世界作出了积极贡献。1990年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三等奖;2000年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二等奖;2012年荣选“2012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人类学学报》《人类学学报》是中国唯一报道人类学研究领域的国家级核心刊物,主要发表人类学、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原始研究报告及综合性学术论文,刊登的文章包括研究论文、发掘报告、简报、综述、书刊评介和消息与动态等。该刊主要报道:人类和灵长类的起源、进化、古病理、生物人类学和应用人类学的研究;史前人类技术、行为和文化研究;古人类和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报告;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地层、古生物和环境研究;与人类学研究有关的新技术、新方法(如年代测定、DNA分析)等的应用及其成果。该刊被GeoRef (美国地质文摘)、Zoological Record Online (美国动物学记录)、 Ulrich’s (TM)International Periodicals Directory (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美>)等检索系统收录。
1可以自己去维普这类数据库找,肯定能找到相关的论文。自己不想去找的话,可以去淘宝的“翰林书店”店铺,店主应该能帮你下载到这论文 !2中国科学院日地空间环境观测研究网络现状与未来发展 编者按 野外观测研究台站(以下简称野外台站)是开展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研究和示范的基础性平台,在资源、生态、环境领域具有与实验室同等重要的地位,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创新三期,我院将新建“近海海洋观测研究网络”,完善“日地空间环境观测研究网络”、“中国东部城市生态与区域环境监测研究网络”、“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本刊拟从当期开始,以专栏形式介绍上述野外台站网络的建设与发展。 中国科学院日地空间环境观测研究网络现状与未来发展 作者:张鸿翔1 宁百齐2 (1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 北京 100864 2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 100101) 摘要 中国科学院日地空间环境观测网络是在中国科学院地磁台链的基础上建设和发展的,目前涵盖了9个主要的野外站和1个数据中心,它们大部分是国家地球物理台站网络和“子午工程”的骨干站,为我国空间物理和空间天气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院知识创新工程三期的建设,院“日地空间环境观测研究网络”将成为我国日地空间环境观测的研究基地和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平台,将在我国日地空间环境地基观测中起到主导和引领作用。 关键词 日地空间环境观测网络,发展 1 发展现状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科院对野外站开始大规模建设,知识创新工程二期是我院野外站重要发展阶段,通过对已有台站资源的整合和完善,重点建成了4大野外台站网络,即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特殊环境与灾害监测研究网络、区域大气本底观测网络与地磁台链。在2006年开始的院创新三期建设中,为应对国内外蓬勃发展的空间物理和空间天气应用研究的需求,以地磁台链现有台站为基础,建立和发展中科院“日地空间环境观测研究网络”是我院野外台站网络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 我院的空间环境台站观测研究始自原中科院地球物理所(现地质与地球物理所),新中国建立不久,在我国著名大气物理和空间物理学家赵九章先生等老一辈科学家的领导下,建立了地磁、电离层和高层大气观测站网,开拓了我院空间环境观测研究工作。目前我院从事空间环境观测的研究所主要有:地质与地球物理所、大气物理所、测量与地球物理所、高能物理所、空间中心和中国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学院等,观测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地球磁场、重力场、中高层大气、电离层、磁层和宇宙线等日地空间环境。 近年来在国际空间物理研究和空间天气研究的推动下和我国的应用需求下,国内空间环境观测研究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1)由中科院牵头的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子午工程”已经启动,该工程不仅大大促进了我院空间环境观测能力的建设,也推动了国内有关单位空间环境和空间天气观测研究水平的提高。(2)我国科学探测卫星“双星”系统的成功发射和取得的科学成果以及正在预研的“夸父计划”等科学探测卫星计划,有利地促进了地基空间环境探测的发展,特别是我国一系列应用卫星的发射和应用,空间活动日益频繁,如载人航天计划“神舟”飞船系列,探月计划“嫦娥”系列,自主导航卫星计划“北斗”一代、二代系列以及各种通信,军事卫星,都需要对空间环境及变化进行监测、分析和预报,保障各类航天器的空间环境安全。因此,这些需求有力地促进了空间环境观测研究的发展。 目前我院从事空间环境观测研究的重要野外台站有6个,分别是: 1.1 北京空间环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 研究站 包含四个站,北京主站:116.37?觷E,39.98?觷N; 漠河子站:122.34?觷E,53.49?觷N; 武汉子站:114.34?觷E,30.54?觷N;三亚子站:109.62?觷E,18.34?觷N,均依托于地质与地球物理所,是科技部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和“子午工程”项目的骨干站。 该站整合了院地磁台链和武汉电离层观测站,沿东经120度子午线,从我国最北端漠河到最南端三亚,纬度间隔约10度均匀布局。从地理位置上看,该台链经过东亚电离层异常区域及蒙古地磁场异常区域,是观测与研究众多地球空间物理现象的“黄金链”。在观测研究内容上,该站以空间环境中涉及的磁层、电离层、中高层大气以及地球磁场为主要观测和研究对象,形成多手段、多参量综合观测,具有同时观测我国空间环境不同经纬度变化、不同空间层次和不同观测参量的能力。其中,设在北京主站的地磁观测于2001年被纳入国际地磁网Intermagnet,是我国首个加入该网的国际基准台;漠河子站对于观测研究来自北极空间环境扰动和能量输入过程有重要作用;武汉子站是观测研究中国电离层地区特性的黄金地带,拥有我国电离层观测60年的连续观测资料,是我国电离层观测历史最长,观测资料最为连续的国际知名台站;三亚子站是观测研究电离层不规则结构和高层大气动力学、电动力学过程的重要区域。该台站以电离层和地磁场变化为主线,具有鲜明的特色和典型的学科与地域代表性。 1.2 安徽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 研究站( 33.33?觷N, 116.50?觷E ) 依托于中国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学院,是科技部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并且“子午工程”的重大设备高空激光雷达也将装备在该站。 该站是由中国科技大学和安徽省地震局于2005年11月联合共建。本站将安徽省地震局对地震、重力、GPS、地电、地磁等方面的观测设备与中国科技大学地球和空间学院雄厚的科研实力相结合,该站对于中国东部构造运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长期积累地电、地磁、形变和重力的观测资料,为安徽及邻近省份的地震活动性、地震预报和地球物理学研究提供可靠的资料;同时监测中高空层大气的物理过程,开展太阳物理与磁层物理的研究,实现固体地球、大气层、磁层的整体综合性观测。 1.3 武汉大地测量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 站(简称九峰站,30.52?觷N, 114.49?觷E) 依托于测量与地球物理所,是科技部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该站是我国一个长期的、综合性的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观测研究基地,也是目前中国大陆上唯一的国际地潮中心(ICET)重力潮汐国际基准站,亚洲大陆唯一参加全球地球动力学国际合作计划研究的观测站。九峰站拥有多种国际上先进的重力观测仪器和空间大地测量仪器,如动力大地测量观测仪器(超导重力仪、绝对重力仪及LaCoste G型和ET型相对重力仪、人卫激光测距仪(SLR)、全球定位系统(GPS)接收机、欧洲多普勒卫星定位(DORIS)发射机),是目前国内同类观测台站中唯一拥有如此齐备观测条件的台站,也是国际上一流水平的动力大地测量实验观测台站。 1.4 西藏羊八井宇宙线国家野外科学观测 研究站(30.10?觷N, 90.50?觷E) 依托于高能物理所,是科技部首批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试点站。 该站于1995年被美国《科学》杂志列为中国25个科研基地之一及6个可持续发展的大科学计划之一,被誉为国际上最高品质的地面宇宙射线观测站。观测站于1990年由高能物理所与日本东京大学宇宙线所合作建造,目前,AS?酌阵列探测器已拥有833个探测器、占地约30000平方米;1998年从日本理化所宇宙线研究室引进的28支NM ?蛳64型中子监测器是全球所有正在运行的60个中子监测器中海拔最高、计数率最高的中子监测器;2001年6月中意合作ARGO 1万多平方米的实验大厅落成,2006年6月5000平方米RPC“地毯”式探测器正式投入运行。 1.5 海南空间天气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 站(19.31?觷N,109.08?觷E) 依托于空间中心,是科技部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同时也是国家“子午工程”项目的骨干站。 该站拥有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空间天气综合探测仪器,包括电离层DPS-4测高仪、电离层GPS-TEC监测仪、电离层GPS闪烁监测仪和大气电场仪等观测设备,并取得了多年的探测数据。台站主要探测和研究我国低纬度地区电离层、中高层大气和地磁扰动变化及其对太阳活动风暴响应的物理过程,研究其空间天气因果链过程中的作用,建立电离层和中高层大气扰动变化的模型,研究电离层空间天气的预报方法。为探索低纬度和赤道地区空间天气变化规律和建立相关的空间天气模式提供科学探测数据,为我国的通讯、空间飞行和航天活动提供保障。 1.6 河北香河大气物理综合观测研究站 (39.75?觷N, 116.95?觷E) 依托于大气物理所,国家“子午工程”的骨干设备MST雷达将在本站建设。 该站拥有的大中型观测仪器有VHF/ST雷达、双波长天气雷达、多部流动测雨雷达、GPS臭氧探空系统、小气候观测塔、气球跟踪遥测系统及数个雨量自记仪等。香河站是我国中层大气探测研究的重要基地,同时也是华北大气环境监测和大气探测高新技术自主研发的试验基地。 2 取得的代表性成果 中科院的空间环境观测台站的建立对推动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和应用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取得的主要代表性成果有: (1)通过采用高频多普勒台站和电离层测高仪对电离层的长期观测分析,首次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地区电离层扰动与青藏高原地形隆起和低涡天气有密切的关系,揭示了中国中部电离层扰动的地区特性,为解释困扰国际空间界60多年的电离层远东异常这一难题提供了重要依据。 (2)利用我国空间环境台站积累的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观测资料,并与国际上的同类观测资料结合,采用先进的统计分析方法,对电离层、地磁扰动等空间气候学中涉及的长期趋势、太阳活动变化以及年变化、半年变化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 (3)在我国青藏高原的羊八井宇宙射线观测站,用宇宙射线广延大气簇阵列成功观测到了“宇宙线太阳阴影”的偏移及其随时间的变化,得到世界上最清晰的阴影图像,反映了太阳活动对日地空间磁场的扰动,从而建立了新的在地面上长期持续监测日?蛳地空间大尺度磁场和太阳活动变化的研究方法,推动了太阳活动变化对地球环境影响的多学科交叉研究,使研究太阳活动和行星际磁场变化的关联及探索用于空间环境预报成为可能。 (4)围绕地球潮汐形变的精密确定、大气海洋与重力场耦合机理、地球简正模及其液核共振和地球自转变化等国际前沿领域,创新性提出的“小参数扰动”方法是国际上3种潮汐理论模拟解法之一,国际同行评价认为,这是考虑地球地幔侧向非均匀性最有效的解法。建立了中国大陆东西重力潮汐剖面及沿海重力潮汐剖面、武汉国际重力潮汐基准和重力仪国际标定系统。 (5)在香河大气综合观测站建立了我国自主研制的首台大型VHF/MST雷达,并利用1/4阵能够开展经常性的探测,先后进行边界性观测实验,上对流层?蛳下平流层区域的综合观测实验和大气环境参数垂直分布的观测研究。 3 有关的日地空间环境研究的重要科 学问题及国家需求 3.1 重要科学问题 (1)日地空间系统的整体行为与能量传输过程。研究太阳表面、太阳风和地球空间作为一个整体的形态与变化特性,主要是太阳能量辐射与地球空间的响应,特别强调日地空间整体行为中的能量传输过程。 (2)空间天气的产生与发展,日地空间系统中的暴特性。研究日地空间中灾害性扰动过程,主要是太阳爆发及其引起的行星际扰动和地球空间暴(磁暴、磁层亚暴、电离层暴等)相关的空间现象的产生与演化特性。 (3)日地空间系统中各层次的相互作用与相互耦合。主要研究涉及日冕?蛳太阳风的耦合、太阳风对磁层的作用、磁层?蛳电离层耦合、电离层?蛳热层?蛳中高层大气耦合以及电离层?蛳大气层?蛳地表(岩石圈、海洋)的耦合等发生在空间环境各分界面上的各种复杂物理过程。 (4)空间环境气候学特性与模式化。主要研究空间环境及其特征参量的平均特性与长期变化,采用数学物理方法、数学统计方法等建立描述空间环境分布与变化基本模式,用于空间物理研究与空间环境预报。 (5)空间物理中的基本等离子体物理过程。包括等离子体的加速、辐射、波动、不稳定性、非线性以及相关的磁场重联等日地空间重要现象的基本物理过程。 3.2 重大国家需求 (1)航天工程安全保障。空间环境中的辐射增强等剧烈扰动过程破坏飞行器的电子器件、中断飞行器与地面的通信联系、威胁宇航员的安全,已成为航天工程的第一杀手。通过空间环境观测为航天工程提供空间环境预报,以便对空间灾害采取必要的规避与保护措施,避免造成了大量的经济损失和人员牺牲。 (2)地面技术系统的安全。空间环境的剧烈扰动可导致高危地区地面电力传输线、输油管道以及通信电缆的损坏。特别是在我国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能源联系日渐密切的情况下,这类空间环境的破坏性尤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4 未来发展 4.1 日地空间环境观测研究网络的定位 根据国内外日地空间环境观测研究发展情况和趋势,我院的“日地空间环境观测研究网络”的定位是:以地基台网观测研究我国地球空间环境(同时考虑太阳活动和全球变化),形成横跨我国南北具有地磁基本场和变化场、各种尺度电离层结构、不同高度中高层大气物理场的多手段综合观测网络,并具有宇宙线、地球重力和大地动力高精度测量综合观测能力。该网络将成为开展我国地球磁层动力学,电离层结构与扰动传播,中高层大气波动激发与传播,磁层、电离层、中高层大气耦合以及地球各圈层耦合,空间环境预报模式研究等空间物理研究的基础研究平台和长久性观测研究基地。“日地空间环境观测研究网络”的实现,将使我院地球物理、空间物理有关研究内容拓宽,观测研究能力提升,通过观测与研究紧密相结合,使有关学科基础研究在国际上的影响进一步扩大,科研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进一步提升。该网络将成为一个技术综合、管理先进、特色鲜明,在国际有重要影响,在我国日地空间环境地基观测研究上具有引领作用和不可替代地位的“日地空间环境观测研究网络”。 4.2 日地空间环境观测研究网络的发展模 式 院“日地空间环境观测研究网络”的实施采取两步走的方式:首先建成由我院的北京空间环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北京主站和漠河、武汉、三亚三个子站构成),安徽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武汉大地测量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和北京数据中心构成的网络,它以地球经圈为主线,布局合理,由地磁观测、中高层大气观测、电离层结构观测和电离层TEC观测4种可长期连续观测手段,能对我国空间环境有效观测。在仪器实现数字化和自动化综合观测基础上,通过现代网络通信技术,开发相应的数据分析处理软件,实现各台站与北京网络中心的数据实时传输和网上显示能力,将北京数据中心建成一个具有数据收集、处理和共享的交换平台,并与中国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等联网。 在第二步发展规划中,将西藏羊八井宇宙线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海南空间天气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和香河大气综合观测站纳入院“日地空间环境观测研究网络”,在羊八井观测站增加电离层、中高层大气与地磁观测,建成世界上最高的具有中国地域特色的空间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将位于海南富克的空间天气观测站与海南三亚的地磁站一道,形成对我国低纬地区空间环境综合观测研究基地。整合香河大气综合观测站等北京地区空间环境相关的台站资源,在北京地区形成从大气、中高层大气、电离层和磁层综合观测研究系统。 4.3 日地空间环境观测研究网络未来开展 的工作 (1)利用多点连续,具有高度剖面的电离层结构和扰动观测数据,在中国电离层不同尺度扰动及传播特性,特别是电离层对固体地球和大气各圈层活动响应过程,电离层远东异常成因等重要科学问题上,取得原创性的研究成果。 (2)利用形成的中层大气综合观测网络提供的具有空间、时间和高度变化的数据,揭示出我国中高层中重力波、潮汐、行星波等大气波动激发与传播特性,在中高层大气波动激发传播,中层顶动力过程等有关学科前沿的研究上做出重要创新贡献。 (3)利用综合地球动力测量资料,获得武汉国际重力潮汐基准、中国南北和东西重力潮汐等剖面,结合国际上的地球动力测量数据,在全球重力场潮汐和非潮汐变化特征研究,地球潮汐形变的精密确定、大气海洋与重力场耦合机理、地球简正模及其液核共振和地球自转变化等地球动力学基础研究上取得突破和创新性成果。同时为国家重大工程“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中绝对重力测量和我国微伽级绝对重力基准网建立与完善,做出重要贡献。 (4)在院“日地空间环境观测研究网络”所具有的观测数据实时联网和处理的基础上,结合物理模式和数据同化方法,开展我国空间环境,特别是与导航、通信等空间工程密切相关的电离层空间环境的现报和预报方法研究,建立有关示范系统,为我国空间工程应用,满足国家需要做出重要贡献。 总之,院“日地空间环境观测研究网络”通过对有关学科的有机结合,将成为我国和我院日地空间环境观测研究基地和多学科交叉的基础研究平台,在我国日地空间环境地基观测上起到主导和引领作用,在我国所处的中低纬地区的近地空间环境研究,地球各圈层耦合及相互作用的基础性研究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应用研究做出贡献。 张鸿翔 男,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固体地球科学处副处长,副研究员。1972年出生。2001年获得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地球动力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地幔地球化学和环境地球化学研究,先后参加过国家科技部攀登计划预选项目“地质流体作用及其成矿效应研究”和杰出青年基金“流体-岩石反应体系中稀土元素(和钇)的地球化学”等项目的研究工作,发表科研文章16篇。2002年到中科院机关工作,先后作为主要执笔人撰写报告30余份,发表管理文章10余篇。
获奖概况 1956-2014年大连化物所取得科研成果800多项,曾先后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40多项,其中获得国家奖励90项,中科院、省部级一等奖79项。2013年,张存浩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4年,“甲醇制取低碳烯烃技术”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截至2014年底,大连化物所累计申请专利5564件,其中发明专利5251件,累计专利授权2199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925件,累计申请中国国外专利350多件,其中PCT申请210多件,获得中国国外专利授权80多件。 获奖(部): 获奖年度获奖名称主要完成人获奖类别获奖等级2013态-态分子反应动力学研究 张东辉,杨学明等 辽宁省自然科学奖 一等 2013直接醇类燃料电池电催化剂应用基础研究 孙公权等 辽宁省自然科学奖 一等 2013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电化学界面及过程研究 邵志刚等 辽宁省自然科学奖 二等 2013全钒液流电池产业化技术及应用 张华民等 辽宁省技术发明奖 二等 2013甘油催化转化制备1 ,2-丙二醇技术 徐杰等 辽宁省技术发明奖 三等 2013多级孔共结晶分子筛催化剂研发及在清洁油品生产技术中的应用 徐龙伢等 辽宁省科技进步奖 一等 2013张存浩 张存浩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最高奖 2013现代催化研究方法 辛勤 大连市科学著作奖 一等 2013膜技术术语词典 王从厚 大连市科学著作奖 三等 2013高效液相色谱实用手册 张维冰 大连市科学著作奖 三等 2013一种低碳烯烃直接水合生产低碳醇的方法 朱书魁 专利优秀奖 优秀奖 2013神华包头煤制烯烃示范项目成套工业化技术开发及应用 刘中民 石油化工联合会科技进步奖 特等 2012复杂生物样品的高效分离与表征 邹汉法等 国家自然科学奖 二等 2012全钒液流储能电池用高性能,低成本非氟离子交换膜材料 张华民等 辽宁省技术发明奖 二等 2012轻质铝合金催化制氢 孙立贤等 辽宁省科技进步奖 三等 2012海洋多糖基微/纳米药物控释载体制备技术及其产业化 马小军等 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 一等 2012包信和 包信和 何梁何利奖 2011由甲醇或/和二甲醚生产低碳烯烃的方法 齐越,刘中民,吕志辉 专利金奖 金奖 2011用于甲醛乙醛氨合成吡啶碱的钛基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徐龙伢,刘盛林,杨寿海 专利优秀奖 优秀奖 2011一种临氢异构化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田志坚,胡胜,王磊 专利优秀奖 优秀奖 专利(部): 专利名称专利类别申请日期授权日期发明人高危化学品监测离子迁移谱智能软件发明2013.10.292013.12.02鞠帮玉高危化学品监测差分迁移谱智能软件发明2013.10.232013.12.06鞠帮玉N-糖基化位点及结构鉴定软件发明2013.08.082013.09.23程凯蛋白质组修饰谱定量数据处理平台发明2013.08.082013.09.23程凯飞秒瞬态吸收光谱数据处理程序软件发明2013.08.072013.09.17韩克利一种用于正、负离子检测的飞行时间质谱仪检测器发明2013.07.012013.12.04李海洋一种光源与小孔光阑的同轴对准装置发明2013.06.282013.12.04关亚风一种转板式单重态氧发生器发明2013.06.082013.11.20邓列征一种高真空仪器腔体加热装置发明2013.05.082013.11.27唐紫超一种自动开关实验仪器真空系统的装置发明2013.04.242013.10.23唐紫超一种信号线检测装置发明2013.04.232013.11.27唐紫超一种实验室冷却水循环系统发明2013.04.232013.11.27唐紫超一种用于采集呼出气的加热保温密封装置发明2013.04.182013.11.06王新基于三维空间静电势重构的新型蛋白质粗粒化计算方法软件发明2013.03.272013.05.10李国辉化学氧碘激光器多物理场耦合模拟仿真软件发明2013.02.072013.03.26怀英乙酸气相加氢制乙醇的提纯装置发明2013.02.062013.09.25夏吴一种采样热解析渗透膜的复合装置发明2012.12.212013.06.12渠团帅一种用于热解析进样的步进电机进样器发明2012.12.212013.06.26王祯鑫一种固定光纤的镀膜夹具发明2012.12.212013.06.26龚选一种便携式快速检测压电微天平发明2012.12.212013.07.24孙立 科研方向 从2012年至2014年底,大连化物所确定和完善了研究所“一三五”规划,即,一个定位:“以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为平台,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在化石资源优化利用、化学能高效转化、可再生能源等洁净能源领域,持续提供重大创新性理论和技术成果,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设世界一流研究所。”;四个重大突破:“煤代油新技术、WQZB用化学能高效转化关键技术、洁净能源相关的基元及催化反应中的重大科学问题、液流储能关键材料与新技术”;七个重点培育方向:“烃类清洁转化及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化工过程节能减排关键技术、燃料电池及氢能关键材料及技术、生物质能高效转化利用技术、太阳能光-化学转化科学与技术、生物分析与生物转化技术、环境监测技术及设备”。 论文发表 1950-2014年发表论文总数1490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3的2859篇;据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该所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以来,发表SCI论文8304篇,200余篇学术论文发表在Science、Nature、Angew、Chem 、JACS等学术刊物以及相关学科顶级刊物上,出版科技专著59部。 《催化学报》:月刊,于1980年3月创刊,是由中国化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学术性刊物。中国化学会催化专业委员会会刊。主要报道能源、环境、有机化工、新材料、多相催化、均相催化、生物催化、光催化、电催化、表面化学、催化动力学等学科领域的基础性和应用基础性的最新研究成果。《色谱》是中国化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国家色谱研究分析中心承办、科学出版社出版、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专业性学术期刊,于1984年创刊。主要报道中国国内外色谱学科的基础研究和色谱及其交叉学科的新方法、新技术、新仪器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以及色谱仪器与部件的研制和开发。该刊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精品期刊。已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医学索引》(Medline)、俄罗斯《文摘杂志》(AJ)、日本科学技术文献数据库(JICST)、波兰《哥白尼索引》(IC)和英国《分析文摘》(AA)等20余种中国国内外重要检索刊物和数据库收录。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0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公布,《色谱》的最新影响因子为1 .750(他引率为0 .87),名列中国国内化学类核心期刊的第一位。《能源化学(英文)》主要报道化石能源、电化学能、氢能、生物质能和太阳能转化等与化学相关的创造性科研成果,以促进能源化学领域的学术交流,加速能源科学的探索研究和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原刊名为《天然气化学(英文)》,1992年创刊,主办单位为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2002年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共同主办。2006年JNGC与荷兰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集团合作,所有文章在其Sciencedirect平台上发布。2011年SCI影响因子为1 .348,位居SCI收录的中国化学类期刊的第一位。
1980年张琳出生在越剧的故乡嵊县崇仁镇廿八都村,这里可说在越剧史上有着光辉的一页:女子科班时的“高升舞台”就离这儿不远,著名的越剧表演艺术家张茵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丝弦声声,管笛萧萧,每逢谁家老人庆寿或娶媳生丁,总要请剧团来演出,人们对许多传统的越剧老戏都是耳熟能详的。张琳的父母都是地道的戏迷,京剧、绍剧、越剧,样样都能来上几段。因此,她们对女儿的艺术熏陶自然是超前的。三岁时的小张琳,长得胖乎乎的,很讨人喜欢,经常是大人们逗乐的对象。她奶声奶气地跟着父母学唱,竟然也渐渐地喜欢上了这种很好听的曲调。因此,三岁时的小张琳已经学会了唱越剧。而今,张琳告诉我,她那年方十二岁的妹妹在今年“六一”节上,以一曲“十八相送”,夺得了全校一等奖。当年的绍兴戏曲学校管招生的老师也许仍记得,1991年的一个秋日,张琳来报考的情景。正读小学四年级的她,圆乎乎的脸,一双大眼睛滴溜溜地直转,很可爱。唱起来也珠圆玉润,清脆甜亮。确实是一颗好苗子,只可惜人矮了点,还没有一桌子高。也许是小张琳的出色的艺术才华和执意要学艺,打动了老师们的心,小张琳被留了下来,成为了小小班学员中的一员。离开了家,离开了父母,每天排得满满的课程,又紧张又累。尤其是上练功课时,老师给她扳腿,听得见骨头在“咯咯”地响,痛得小张琳忍不住把老师推开。一天下来,晚上躺在床上,累得转不了身,忍不住想起家来。张琳至今尤记得来戏校后过第一个中秋节的情景:一轮硕大的月盘高高地挂在天空,月光如水,洒满了一地,一群刚刚离家不久的十一、二岁的小姑娘,对着月亮想念起自己的爸爸妈妈来,一时不知是谁开始哭了,引得大伙儿一起哭泣起来了。哭着哭着,不知谁带头低声哼起了《十五的月亮》来,于是又有人弹奏起了风琴,歌声渐渐响起来……张琳说着这些有趣的往事时,显得十分开心,也许是对自己的一段童年时光的重新拾起吧。她笑说现在已不会再作如此幼稚的事了,每次回家呆不了几天,就牵肠挂肚的,总想着回团里。张琳说着这些有趣的往事时,显得十分开心,也许是对自己的一段童年时光的重新拾起吧。她笑说现在已不会再作如此幼稚的事了,每次回家待不了几天,就牵肠挂肚的,总想着回团里。在戏校里,张琳学得很用心,她想既然来了,我就要把它学好。起先,老师安排她学花旦,她也唱得莺啼燕啭,一招一式,极其妩媚。一年半之后,她又学起了小生,因此,目前张琳师承尹派,她说尹派很难学唱,风格不如范派打开,它*近鼻音,用前腔共鸣发音。她的嗓子稍稍亮丽些,平时主要学茅威涛的唱腔,也很喜欢赵志刚的唱腔。从学艺至今,张琳唱过陆派的《送凤冠》、王派的《葬花》,当然最拿手的还是尹派的《桑园访妻》。而她唱得最多的也是《访妻》。因此,常常有人开她的玩笑:“张琳啊,你怎麽老是唱的《访妻》啊?”张琳自己也觉得挺遗憾,剧团里排的戏大多以范派为主。因此自己学的尹派很难用得上。不过,她说团里领导还是挺器重她的,去年还让她去杭州参加演员进修班了呢。进团后真正让她过了一回瘾的角色是《雷峰遗梦》中的许梦蛟。这个人物出场时只有十二岁,非常活泼可爱,也无忧无虑,这时是个娃娃生形象,唱腔也应该明亮一些,而到书房读书受刺激后,他发奋读书,终于考取了状元,这后半场戏,他又是一个小生的角色,因此,嗓子相应地要浑厚些,唱腔设计上要以角色的需要为主。张琳分析起来,头头是道。诚然,这台张琳初进团就排的大戏,动用了小小班学员的整体艺术力量,并且最后还搬上了上海共舞台,让上海观众耳目一新钦佩不已。《解放日报》为此还发表了题为《获奖名角‘跑龙套’‘小小百花’挑大梁》的专文,其中就这样评价张琳的表演:“在新编神话剧《雷峰遗梦》中,扮演许梦蛟的张琳只有15岁,但尹味浓,情感充沛”。1995年绍兴市第六届戏剧节上,她扮相稚雅,可爱逗人,以情切切,意浓浓,娓娓动听的演唱,听得台下的观众喜笑若狂,令行家们拍手叫好,喜摘演员一等奖桂冠。
1980年,算是年轻的一代吧
丝弦声声,管笛萧萧,每逢谁家老人庆寿或娶媳生丁,总要请剧团来演出,人们对许多传统的越剧老戏都是耳熟能详的。张琳的父母都是地道的戏迷,京剧、绍剧、越剧,样样都能来上几段。因此,她们对女儿的艺术熏陶自然是超前的。三岁时的小张琳,长得胖乎乎的,很讨人喜欢,经常是大人们逗乐的对象。她奶声奶气地跟着父母学唱,竟然也渐渐地喜欢上了这种很好听的曲调。因此,三岁时的小张琳已经学会了唱越剧。而今,张琳告诉我,她那年方十二岁的妹妹在今年“六一”节上,以一曲“十八相送”,夺得了全校一等奖。 当年的绍兴戏曲学校管招生的老师也许仍记得,1991年的一个秋日,张琳来报考的情景。正读小学四年级的她,圆乎乎的脸,一双大眼睛滴溜溜地直转,很可爱。唱起来也珠圆玉润,清脆甜亮。确实是一颗好苗子,只可惜人矮了点,还没有一桌子高。也许是小张琳的出色的艺术才华和执意要学艺,打动了老师们的心,小张琳被留了下来,成为了小小班学员中的一员。 离开了家,离开了父母,每天排得满满的课程,又紧张又累。尤其是上练功课时,老师给她扳腿,听得见骨头在“咯咯”地响,痛得小张琳忍不住把老师推开。一天下来,晚上躺在床上,累得转不了身,忍不住想起家来。张琳至今尤记得来戏校后过第一个中秋节的情景:一轮硕大的月盘高高地挂在天空,月光如水,洒满了一地,一群刚刚离家不久的十一、二岁的小姑娘,对着月亮想念起自己的爸爸妈妈来,一时不知是谁开始哭了,引得大伙儿一起哭泣起来了。哭着哭着,不知谁带头低声哼起了《十五的月亮》来,于是又有人弹奏起了风琴,歌声渐渐响起来……张琳说着这些有趣的往事时,显得十分开心,也许是对自己的一段童年时光的重新拾起吧。她笑说现在已不会再作如此幼稚的事了,每次回家呆不了几天,就牵肠挂肚的,总想着回团里。 张琳说着这些有趣的往事时,显得十分开心,也许是对自己的一段童年时光的重新拾起吧。她笑说现在已不会再作如此幼稚的事了,每次回家待不了几天,就牵肠挂肚的,总想着回团里。 在戏校里,张琳学得很用心,她想既然来了,我就要把它学好。起先,老师安排她学花旦,她也唱得莺啼燕啭,一招一式,极其妩媚。一年半之后,她又学起了小生,因此,目前张琳师承尹派,她说尹派很难学唱,风格不如范派打开,它*近鼻音,用前腔共鸣发音。她的嗓子稍稍亮丽些,平时主要学茅威涛的唱腔,也很喜欢赵志刚的唱腔。 从学艺至今,张琳唱过陆派的《送凤冠》、王派的《葬花》,当然最拿手的还是尹派的《桑园访妻》。而她唱得最多的也是《访妻》。因此,常常有人开她的玩笑:“张琳啊,你怎麽老是唱的《访妻》啊?”张琳自己也觉得挺遗憾,剧团里排的戏大多以范派为主。因此自己学的尹派很难用得上。不过,她说团里领导还是挺器重她的,去年还让她去杭州参加演员进修班了呢。 进团后真正让她过了一回瘾的角色是《雷峰遗梦》中的许梦蛟。这个人物出场时只有十二岁,非常活泼可爱,也无忧无虑,这时是个娃娃生形象,唱腔也应该明亮一些,而到书房读书受刺激后,他发奋读书,终于考取了状元,这后半场戏,他又是一个小生的角色,因此,嗓子相应地要浑厚些,唱腔设计上要以角色的需要为主。张琳分析起来,头头是道。诚然,这台张琳初进团就排的大戏,动用了小小班学员的整体艺术力量,并且最后还搬上了上海共舞台,让上海观众耳目一新钦佩不已。《解放日报》为此还发表了题为《获奖名角‘跑龙套’‘小小百花’挑大梁》的专文,其中就这样评价张琳的表演:“在新编神话剧《雷峰遗梦》中,扮演许梦蛟的张琳只有15岁,但尹味浓,情感充沛”。1995年绍兴市第六届戏剧节上,她扮相稚雅,可爱逗人,以情切切,意浓浓,娓娓动听的演唱,听得台下的观众喜笑若狂,令行家们拍手叫好,喜摘演员一等奖桂冠。
教学成果 截至2013年10月,学校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4个(茶学、电子信息工程、广播电视编导、物流管理),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6个,省级精品课程13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45个,校级特色专业13个,校级教学团队12个,校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6个、校级精品课程37门,校级重点课程50门 。 国家级、省级特色专业所在部门项目名称级别项目负责人职称立项时间茶与食品学院 茶学特色专业 国家级 杨江帆 教授 2010.7 旅游学院 旅游管理特色专业 省级 周作明 教授 2011.7 生态与资源工程学院 化学工程与工艺特色专业 省级 郑细鸣 副教授 2011.7 茶与食品学院 茶学特色专业 省级 杨江帆 教授 2010.4 省级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所在部门项目名称项目负责人职称立项时间旅游学院 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 周作明 教授 2009.4 艺术学院 艺术设计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 李锐军 副教授 2011.7 商学院 海西物流与供应链教育中心 裘国伟 副教授 2010.8 生态与资源工程学院 双证书教育背景下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徐颖惠 教授 2010.1 机电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模式研究与实践 王效华 副教授 2011.7 茶与食品学院 茶文化经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杨江帆 教授 2010.8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所在部门项目名称项目负责人职称立项时间茶与食品学院 茶学实验教学中心 杨江帆 教授 2013.4 艺术学院 艺术与设计实验教学中心 陈铎 教授 2013.4 机电工程学院 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卢道明 教授 2008.7 生态与资源工程学院 化学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陈良璧 副教授 2007.7 省级教学团队所在部门项目名称项目负责人职称立项时间旅游学院 酒店管理教学团队 周作明 教授 2009.6 生态与资源工程学院 化学实践课群教学团队 徐颖惠 教授 2010.4 茶与食品学院 茶学教学团队 杨江帆 教授 2011.7 省级精品课程所在部门项目名称项目负责人职称立项时间传媒与动漫学院 传播学 路善全 教授 2010.4 旅游学院 旅游规划学 周作明 教授 2010.4 艺术学院 中国美术十六讲 金银珍 教授 2011.7 艺术学院 版画 陈铎 教授 2011.7 人文与教师教育学院 综合英语 刘泉厚 副教授 2010.4 数学与计算机学院 离散数学 黄忠铣 副教授 2010.4 数学与计算机学院 数学分析 邹立夫 教授 2011.7 商学院 国际市场营销学 王怀军 教授 2011.7 机电工程学院 大学物理 卢道明 教授 2011.7 思想政治理论部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郭萌 教授 2011.7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建筑法律与法规 陈坚 高级工程师 2009.6 艺术学院 版画 陈铎 教授 2006.5 数学与计算机学院 离散数学 魏耀华 教授 2006.5 人才培养 学校为接受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院校、福建省海外华文教育基地、中华传统文化体验推广中心。坚持开放办学,已与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美国华盛顿州长青州立大学等海内外几十所大学及太阳电缆、圣农集团等大型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组建海峡成功学院,与台湾知名高校联合办学,实行双校园“分段对接”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成立了董事会,建立学校与社会各界的联系渠道,共建校地、校企合作机制,完善合作办学、合作发展、合作育人等产学研合作途径。与南平太阳电缆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开设“太阳班”、“幕墙工程班”等,与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泉州迎宾馆等企业共建了105所实习实践平台,实现了与企业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 。 据2013年上半年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近两年来承担厅级以上科研课题60余项,其中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1项,福建省社科规划项目6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与武夷山景区管委会等多个企事业单位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在各类学术杂志公开发表论文8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等三大检索收录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0余部 。2008年,陈铎的专著《建本与建安版画》荣获2007年福建省政府第七届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 。截至2008年11月,学校共获得厅级以上立项的科研课题共计27项,共获资助经费合计43.1万元 。12月,杨江帆主持的“政和白茶现代生产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项目获科技部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批准,项目资助经费175万元,其中25%用于研究经费 。2009年,福建省高教学会公布了“第五届福建省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优秀论文”获奖名单,学校叶球孙荣获优秀论文三等奖,刘胜、吴泽球获优秀论文奖 。赵升云主持的“碱性湿法氧化法微晶纤维素生产工艺优化及工业化技术研究”项目获2007年南平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环保型纤维素功能材料的开发与应用”荣获2009年教育部“高校服务海西产学研优秀合作项目” 。2011年,李远华博士主持完成项目“茶树叶绿素酶分离纯化和性质的初步研究”,荣获第二届中国茶叶学会科学技术奖(简称茶叶科技奖)三等奖 。2012年,武夷学院将“解线性方程组的新预条件迭代法”等40项科研项目作为2012年校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立项,其中青年专项20项,一般项目20项,总经费40万元 。2012年5月25日,由李灵博士主持的“基于土地利用变化与旅游干扰下的土壤生态修复技术在景区保护中应用”通过了专家组评审 。截至2013年10月25日,学校组织了跨学科科研团队,开展“南平市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及产业架构研究”,提供决策依据。“闽北茶业高优产制技术创新与产业化示范”、“烟叶烘烤智能控制系统的研制”等37个项目与南平市企业成功对接。承担“武夷山国家级生物产业基地创建规划”等重点产业发展规划,主编出版《中国茶产业发展报告(蓝皮书)》、《海峡茶产业发展报告》。2013年11月14日,杨江帆教授主持的福建省2012年新兴产业技术开发项目“茶叶产品质量智能溯源综合管理系统”,顺利通过南平市科技局组织的专家组评审 。 校训 涵养穷索致知力行1、“涵养穷索”出自《朱子语类》卷九“涵养穷索,二者不可废一,如车两轮,如鸟两翼”。“涵养中自有穷理功夫,穷其所养之理;穷理中自有涵养功夫,养其所穷之理,两项都不离。”2、“涵养穷索”语义涵养:修身养性,懂道理、明事理、知进退。朱熹《答徐子融书》:“如看未透,且放下,就平易明白切实处玩索涵养,使心地虚明,久之须自见得。”《朱子全书·论语六》:“盖必平日庄敬诚实,涵养有素,方能如此。”穷索:苦心思索,反复探究。《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识得此理,……不须穷索。……理有未得,故须穷索;存久自明,安等穷索?”朱熹《答林择之书》:“熹近只就此处见得向来所未见底意思,乃知存久自明,何待穷索之语,是真实不诳语。”3、“致知力行”出自朱熹《答吕子约》(《朱熹文集》卷四十)“大抵学问只有两途,致知、力行而已。”《朱子语类》卷九:“致知力行,用功不可偏,偏过一边,则一边受病。”4、“致知力行”语义:致力于获取知识并努力付诸实践。知、行“只有两件事,理会、践行”。“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朱子语类》卷九) 校徽 武夷学院校徽是由篆体“武、夷”二字变形组合而成,以示武夷学院所在地武夷山的悠久历史;整体外形酷似“钟鼎”,用以表示武夷学院作为高等文化教育场所的属性;造型中融入中国传统雕花窗扇的风格,喻示武夷学院是传承和发扬武夷传统文化的窗口;标志采用红色与绿色的搭配,来表达武夷山“碧水丹山”的意境,又使标志看起来更加具有传统文化底蕴并与武夷山当地民间审美相融合 。 校旗 武夷学院校旗以“红色土地,绿色希望”为设计理念。具体是:校旗为绿底及红底拼接,中上部为红底,中间为校徽。红色代表学校地处闽北苏区,有红色历史土壤的孕育。下半部为绿底,中间为黄色的中英文武夷学院字样。绿色代表着学校地处闽北绿色腹地,有着丰富的自然绿色植物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又与办现代绿色大学的宗旨相呼应 。 学校形成了以校园文化艺术节、科技节、文化大讲坛、社团文化节为主要平台,涵盖跨学科讲座、创意大赛、创业大赛、DV大赛等载体活动的校园文化活动体系,校园文化项目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省大学生艺术节、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等活动中获佳绩,学校拥有各种学生社团60多个 。
(2000年以后发表的主要论文,*示通讯作者)马英,关瑞章,郭松林,等. 鳗鲡病原菌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及系统进化分析.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9(6):587-591.马英,钱鲁闽,王永胜. 对虾养殖池沉积物细菌的遗传多样性.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27 (4): 369-374.马英,关瑞章,汪琳,等. 九孔鲍 苗期养殖水体细菌的群落结构。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8(5):526-531.马英,熊何健,林源洪,等. 外来海洋物种入侵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水产学报,2009,33(4):617-623.马英,王志勇,陈芸,等. 生物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0(2):93-96马英,钱鲁闽,王永胜,等. 硝化细菌分子生态学研究进展。中国水产科学,2007,14(5):872-879马英,焦念志. 聚球藻(Synechococcus)分子生态学研究进展。自然科学进展,2004,14(9):8-13.马英,林顺权, 吕柳新. 草莓、番木瓜、猕猴桃遗传转化研究初报。园艺学进展,2002, (5): 343-346.马英,林顺权,高毅,等.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基因在番茄中的表达及免疫活性研究。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1(2): 223-227.马英,张军,林顺权,等. 利用转基因植物生产基因工程疫苗,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40(增刊):71—77.徐春燕,陈澄璟,鄢庆枇,宋振荣,马英*. 厦门近岸水域海洋附着细菌的群落结构及其动态变化,台湾海峡,2012,31(3):396-402.汪琳,杨秋明,郝剑东,宋振荣,马英*. 九孔鲍脱板期养殖环境细菌分离及分子鉴定。台湾海峡,2009,28(2):210-216.徐春燕,苏建强,鄢庆枇,马英*. 抗生素抗性组学研究进展。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9(2):36-40.熊何健,马英,汪琳,唐森铭. 紫外辐射诱导牡蛎细胞DNA损伤的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9(6):400-403.邓德波,马英,徐春燕,关瑞章. 鳗鲡养殖循环水处理系统细菌的组成及其数量,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15(5):321-326.操龙飞,游华军,陈子涵,马英,熊何健,鄢庆枇. 响应面法优化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鱼排蛋白分段酶解工艺,海洋与湖沼,2012,43(1):1-8.高毅,马英,李梅,等.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在墨西哥酸浆中的表达及其免疫原性的初步研究,病毒学报, 2003,19(1):31-35.郑江,关瑞章,李丹,马英,谢钦铭.《生物化学专题》双语教学的设计与探讨,微生物学通报,2007,34(3):603-605.蔡明夷,韩芳,刘贤德,马英,王志勇. 关于整合PBL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思考——以遗传学中“基因组”的教学为例. 龙岩学院学报,2010,28(5):118-121.2000年以前发表论文10篇,其中第一作者6篇。
全日制中学,比较好。在八角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