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昌浩没死。朴昌浩,1978年出生,韩国仁荷大学工学博士,教授,现受聘于重庆长安汽车工程研究院,负责混合动力汽车镍氢动力电池系统设计研究工作。从2007年开始参与长安汽车主持的国家科技部“十一五”三大项目:“ISG型长安中混合动力系统技术平台研究开发”、“长安CV11中混合动力乘用车开发”、“长安CV8混合动力轿车制造技术研究”,负责镍氢电池组系统设计、荷电状态预测、管理系统智能专家诊断系统设计等研究。研究领域或方向:主要研究领域为汽车电子、人工智能与智能系统等。主要从事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研究人工智能在新一代汽车上的应用,实现整车系统/子系统的监测、控制、诊断等功能的智能化。科研工作:从事新能源汽车国家863项目,主要进行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能源混合动力汽车的研究。博士期间承担完成现代汽车的刹车系统热弹性不稳问题研究;三星公司复印机、打印机用电磁离合器优化研究等多个基础以及应用研究类课题。现如今,发表学术论文12篇:其中4篇被SCI/EI检索。
赵坤,男,汉族,甘肃会宁人,中共党员,工学博士,甘肃省材料学会会员。就职于兰州理工大学有色金属先进加工与再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别于2007年和2010年获兰州理工大学工学学士、工学硕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联合培养),201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培养单位: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获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博士学位。2010年至2015年在甘肃省化工研究院工作,历任甘肃省精细化工重点实验室特种高分子单体及聚合物方向课题组长、技术开发中心副主任、研发中心主任。近年来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纳米发电机、自驱动传感系统、新型能源材料与器件、光电/热释电/压电材料及超疏水材料等领域。目前已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博士期间共发表sci论文12篇(中科院1区10篇,2区2篇),总影响因子179.529。其中以第一作者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ACS Nano, Nano Energy, Nano-Micro Letters, iScience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9篇(最高影响因子25.245),总影响因子128.921。研究成果曾被Materials Views、材料牛顶刊专栏作为亮点报道,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1件。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20年兰州理工大学红柳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省部共建有色金属先进加工与再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优秀青年人才和甘肃省高校创新基金等项目4项。作为主要承担者负责或参与省级科研项目7项,获得甘肃省科技厅鉴定项目1项,验收项目5项,甘肃省环保厅验收项目1项,甘肃省工信委新产品、新技术各1项。
1933年2月7日张克潜出生于北京市。张克潜自幼喜爱科学和文学 。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其父携黄河水利委员会图纸资料南迁。5岁的张克潜随祖母、母亲定居天津,先后就读于天津耀 *** 小、耀华中学(国中)和南开中学(高中)。张克潜的国小时代,国难深重,民不聊生,家庭经济陷入困境。目睹日寇对中国人民的 *** ,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激发起爱国之情,六年级时与几位同学相约在教室内公开把污蔑中国人民抗日的几页历史教科书撕毁。
1950年,张克潜以第一名的成绩从南开中学毕业,考入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
1952年夏,院系调整,转入新成立的清华大学无线电工程系。
1953年毕业,被分配在清华大学任助教,加入新成立的"电真空教研组",在孟昭英教授指导下工作。
1953-1961年 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助教。
1957年初,张克潜被派赴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向苏联专家依·维·列别杰夫教授学习微波(当时习惯称超高频)技术和微波电子管。1957年秋回到清华大学,开始在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从事电磁场、微波技术和微波电真空器件的教学及微波管研究工作。
1962年晋升为讲师,同时担任电真空教研组主任。
1971年,随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大部分师生搬迁到四川清华大学绵阳分校。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同时开始招收研究生,秋季开学前,张克潜被派回北京迎接恢复高考后电真空专业的第一批新生,并参与研究生招生工作。
1979年春,清华大学绵阳分校全部搬迁回北京,清华大学恢复无线电电子学系。1979年,张克潜晋升为副教授,任副系主任,主管科学研究工作。
1983年被确定为博士生导师。1984年晋升为教授。1985~1993年,任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原无线电电子学系)主任。
1981~1995年,任教育部世界银行大学发展项目专家组电子组组长。
1987~1989年,任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画(863)信息技术领域首席科学家。
1980~2000年,任全国工科电子类物理电子与光电子技术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1995年后改为全国电子信息类物理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1957年1-7月 成都电讯工程学院进修教师。
1962-1966年 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讲师,教研组主任。
1966-1971年 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讲师。
1972-1978年 清华大学绵阳分校讲师,教研组主任。
1979-1984年 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副教授,教研组主任。
1984-2000年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
1981-1984年 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副系主任。
1985-1991年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系主任。
1988-1992年 集成光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1981-1995年 兼任教育部世界银行大学发展项目专家组电子组组长。
1987-1990年 兼任国家"863"计画信息技术领域首席科学家。
1980-1995年 兼任全国物理电子技术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委员。
1995-2000年 兼任全国物理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2000年至今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退休返聘教授。
工作简历: 1953-1961 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 助教,1962-1978 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 讲师,1979-1984 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 副教授,1984-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 教授,1985-1991 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 系主任,1988-1992 集成光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主任。
1980- 电子物理与器件教材编委会 主任委员 中国,
1980-1995 全国工科电子类物理电子与光电子技术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 主任委员
1981-1995 教育部世界银行项目专家委员会 电子组组长,
1985-中国电子学会会士(,高级会员) 中国,
1987-1990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画(863)信息技术领域 首席科学家 中国,
1995- 全国电子信息类物理电子技术专业数学指导委员会 主任委员。
1978年以后,张克潜为本科生开设专业基础课"电动力学",
同时在总结多年教学和学术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开出了研究生学位课程"高等电动力学"。
微波声学显微镜研究
在张克潜指导下的研究组,从1980年起从事声学显微镜的研究。于1984年研制成300~700MHz透射式声学显微镜,解析度2μm,穿透能力不小于66μm。同时指导研究生发明了一种用于声学显微镜的新型换能-聚焦系统。1988年研制成500MHz反射式声学显微镜。1991~1993年研制成具有声显微图像计算机处理和存储功能的150MHz声学显微镜,在不透明样品的6mm深处具有10μm量级的解析度。该研究组迄今已研制成多种声学显微镜和无损检测装置,制作了十余台供国内外研究、生产部门使用,为材料科学和无损检测提供了一种有力的研究手段。在研究过程中张克潜与同事合作共发表学术论文12篇,获国家发明三等奖1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静磁波器件、导波光学和集成光电子学研究
张克潜与研究组其他教师一起指导研究生在静磁波器件、导波光学、集成光电子学等方面开展研究,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发表学术论文33篇。在他的领导下清华大学与吉林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联合设立了"集成光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其后在清华大学开展集成光电子学研究打下了基础。张克潜任第一届实验室主任。该实验室在多次全国评比中始终处于前列。
手征介质波导研究
90年代,一种新型媒质材料或结构,手征媒质(Chiral Media)或称双各向同性(Biisotropic)和双各向异性(Bianisotropic)媒质受到科学界的注意。这种材料具有螺镟形分子结构,材料的电磁本构方程之间发生耦合,导致电磁波在其中传播时的模式、传播特性、偏振特性等方面呈现一些前所未有的特点。用手征材料制成的介质波导在微波或光电子器件的设计中将提供一种新的选择,有可能研制出新型的器件。张克潜敏锐地看到这种材料在电磁波领域的发展前景,指导了几届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对平板形和圆柱形手征介质波导、手征铁氧体波导和手征电浆波导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克服了数学分析和实验研究的重重困难后,获得一批创新成果,在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 篇,其中14篇被科学索引(SCI)和工程索引(EI)着录。近年来手征材料和结构已成为微波和光波领域的热门课题。
在微波电子学、声学显微镜、光导波、静磁波以及手征介质波导等方面都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1978 千瓦级连续波注入式正交场放大管,
1965 周期磁场聚焦行波管,
1980- 参与 研制成多种光波导器件,
1979-1984 主持 研制成声学显微镜,
1961-1965 主持 研制成周期磁场聚焦宽频带行波管,
1958-1966 主持 研制大功率行波管,峰值功率达1兆瓦
著有《微波与光电子学中的电磁理论》专业书籍5部,论文30余篇
张克潜历年讲授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共7门。翻译科技书籍2部,编写专业教材和科技著作6部。
张克潜与同事合作先后翻译出版了《速调管》、《反射速调管》;编著出版了《微波电子学》、《微波技术》、《电磁场理论基础》、《微波与光导波技术》等教材,为同行师生广泛采用。
1992年后,张克潜与同事李德杰教授合作编著《微波与光电子学中的电磁理论》,于1994年底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该书被许多高校和研究所用作教材或参考书,1996年获工科电子类专业优秀教材一等奖,1997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之后又由作者将该书译成英文本"Electromagic Theory for Microwaves and Optoelectronics",于1998年10月由德国Springer 出版社出版,在全世界发行。
2001年,《微波与光电子学中的电磁理论》被教育部确定为研究生教学用书,进行修订再版。修订的第二版于2001年5月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
2004年经电子工业出版社授权,中国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出版了《微波与光电子学中的电磁理论》的繁体字版本。
发表科技论文85篇,其中被科学索引(SCI)和工程索引(EI)着录的20余篇。
1994 微波与光导波技术国防工业出版社
1988 微波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中国
1994 微波与光电子学中的电磁理论电子工业出版社 中国,
1988 电磁场原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中国,
1986 微波电子学 电子工业出版社 中国
张克潜在清华大学执教50余年。从1956年秋季为清华电真空专业第一届学生讲授"电真空技术基础"起,从未间断课堂教学工作。1978年以前主讲微波技术、微波电子学和电磁场理论课,成为中国较早开设系列微波课程的教师之一。在此期间还应北京电子管厂、酒仙桥业余大学和电子部12所的邀请为青年技术人员讲授微波课程,其中在12所为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青年技术人员讲授的提高课"微波电子学选论",成为后来研究生学位课程的基础。
该课在注重理论分析严谨性的同时给出清晰的物理概念,对电磁场与波的属性和各种形态作了广泛深入的论述,涉及套用在不同科技领域的场与波的问题,使学生的知识不仅限于研究课题的狭窄范围,而是能够融会贯通和举一反三。根据清华大学教学评估结果,学生对张克潜讲授的课程的评价是"知识丰富,重点突出,思路清晰,深入浅出,生动有趣"。每年学生的评分都达到或接近90分,处于清华大学理论课程所有参评教师得分的前列。
张克潜十分重视和擅长实验。毕业之初,在孟昭英教授指导下制作成实验室急需的10kW高频炉,在实验室用了多年。1956 年开始筹建微波电子学实验室,当时所需的各种微波元件和仪器在国内没有生产,进口渠道也尚未打通,只能自己制作。在孟昭英教授和常迵教授指导下,参考国外文献的简图设计,与车间工人、技师一起试验,陆续制成波导量测线、波导衰减器、波导阻抗调配器、速调管座、晶体检波座、同轴-波导转换、匹配负载、波长计等。利用这些微波元件,以及孟昭英教授从美国带回的和军械部仓库支援的微波器件组成了全套微波波导量测系统,于1957年开出了第一批微波实验。特别是自制高压脉冲调制器和水负载功率计,为学生开出脉冲磁控管实验,峰值功率达到几十千瓦。该实验室在当时是国内比较先进的微波实验室。张克潜和他所在的教研组在孟昭英教授倡导下形成了自己动手制作实验设备的传统。
张克潜除进行教学、研究工作外,还承担了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的教育行政工作和全国性电子信息学科的科技、教育规划和组织工作。
1962~1979年,张克潜在担任清华大学无线电系电真空教研组主任期间,提倡奋发有为的科学精神、团结协作的工作作风和"谦虚些、忠厚些、团结些"的做人原则,使所领导的教研组和研究小组成为良好的科学集体。60年代初,教师学生因营养不良,体质大大下降。在这种困难的条件下,大家还是以教育事业为重,以科学事业为乐,孜孜不倦地工作。
1980~1985年,张克潜任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副系主任,主管科研工作;1985~1993年,任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原无线电电子学系)系主任。在此期间,他提出并领导全系在教学和研究中实现了3个转变,即从以分立元件电路为主到以大规模积体电路和集成系统为主的转变,从以模拟信号处理为主到以数位讯号处理为主的转变,从较低频率无线电波到微波和光波的转变,从而推动了系的现代化,包括教学内容的现代化,科研选题的现代化和教学、科研实验手段的现代化。他引用孔子的"近者悦,远者来"勉励全系师生,倡导形成献身科学、勇于创造的学术氛围和宽松的学术环境,吸引国内外有志学者来系工作。在工作作风上提倡从实际出发,他常对系内同事说:做某件事时,不要考虑怎样做能受表扬、当模范、升官,而是考虑这件事本身该怎么做。在张克潜任系主任的7年内,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1956年,国家制定12年科学规划,张克潜作为孟昭英和常迵教授的助手,参与电子学组的规划制定。其后,1958~1966年在胡汉泉所长领导下,参与全国微波真空电子器件的规划工作。
1981~1995年,任教育部世界银行大学发展项目专家组电子组组长的张克潜,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通过招标,引进先进仪器设备,为全国电子和信息工程实验室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贡献。
1987~1989年,张克潜任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画"863"信息技术领域首席科学家,领导智慧型计算机、信息获取与处理、光电子等3个专家组,进行周密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坚持先进性和公正性的原则,使"863"计画信息技术领域有了一个良好的起步。
1980~2000年,张克潜任全国工科电子类物理电子与光电子技术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1995年后改为全国电子信息类物理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组织全国物理电子与光电子技术专业的教学计画修订和专业教材编写,满足了教学的需要,为全国物理电子与光电子技术专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992 新型反射式声显微镜 发明奖,三等 国家科委;
1992 智慧型化THSAM-5型150兆赫声显微镜 进步奖,一等 国家教委;
1989 在教育工作中成绩优异 优秀教师 北京市。
1959年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称号,
1989年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
张克潜所领导、指导或参与的项目曾多次获奖。
1997 年获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1992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发明三等奖;
1996年获电子工业部优秀教材一等奖,
1997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1997年获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科技著作)。
当然有。建议上该院网站自己去查一下。
问题一:"论文"用英语怎么说 论文(Paper) 或:dissertation(论文) 或:thesis(论文) 经常说的:)~ English dissertation(英语论文) Graduation thesis(毕业论文) 问题二:在期刊上发表了论文用英语怎么说 在期刊上发表了论文 Published a paper in the Journal ――――――――――――――――― 您好,用心、细心为您答疑解惑; 如果本题还有什么不明白可以追问,如果满意请记得采纳; 如果有其他问题请采纳本题后,请指向我的图像点击向我求助!答题不易,请谅解,谢谢。 ――――――――――――――――――――――――――――――――――祝您生活愉快! 问题三:我想问一下,毕业论文后面写的已发表论文,状态里面,英文怎么表达?比如Accepted 等等。 10分 submitted: 就是这篇文章已经提交给期刊,但还没有得到任何答复,还完全有被拒收的可能; under review: 就是文章进入评审阶段,一般提交给期刊的文章先要经过期刊助手对文章结构,字数等技术性检查,合格的话才送交主编,由主编邀请评审专家初审。under review 表明主编已经将论文送审了,结果仍未知; major revision: 文章需要大改,一般情况下如果(2-3位中)1位评审专家对文章提出一些尖锐、负面的意见,而另几位的意见比较正面,则主编往往会要求作者进行大改动;至此,文章还是有被接受的可能,但要看改动后的文章是否让评审专家或主编满意; minor revision: 小改动,至此文章被接受的可能已经达90%,只需要对文中小的差错进行修改即可接受; accepted:完全接受,但离出版印刷发行还有段时间; early online (or online ready):已经完全定型的文章还需要排队印刷发行,这个过程有的期刊会很长,1-2年,early online 或 online ready 就是先将文章在网上发布出来,供读者阅读。这时的文章 doi 号码已经有,也可以引用,但还没有正式的卷号,期号及页码; published: 最后印刷出版了 问题四:“发表论文”用英文怎么说 to issue the dissertation 问题五:“有一篇论文正准备发表”用英语怎么说 有一篇论文正准备发表A paper is being prepared for publication 问题六:他因发表了几篇有影响的论文,在学术界颇有名气用英语怎么说 他因发表了几篇有影响的论文,在学术界颇有名气 He published several influential papers, is very famous in academia 问题七: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用英文怎么说 毕业论文是教学科研过程的一个环节,也是学业成绩考核和评定的一种重要方式。毕业论文的目的在于总结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地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全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较为复杂问题的能力并使他们受到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 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眉目。各类文章的标题,样式繁多,但无论是何种形式,总要以全部或不同的侧面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主旨。毕业论文的标题一般分为总标题、副标题、分标题几种。 总标题 总标题是文章总体内容的体现。常见的写法有: ①揭示课题的实质。这种形式的标题,高度概括全文内容,往往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它具有高度的明确性,便于读者把握全文内容的核心。诸如此类的标题很多,也很普遍。如《关于经济体制的模式问题》、《经济中心论》、《县级行政机构改革之我见》等。 ②提问式。这类标题用设问句的方式,隐去要回答的内容,实际上作者的观点是十分明确的,只不过语意婉转,需要读者加以思考罢了。这种形式的标题因其观点含蓄,轻易激起读者的注重。如《家庭联产承包制就是单干吗?》、《商品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吗?》等。 ③交代内容范围。这种形式的标题,从其本身的角度看,看不出作者所指的观点,只是对文章内容的范围做出限定。拟定这种标题,一方面是文章的主要论点难以用一句简短的话加以归纳;另一方面,交代文章内容的范围,可引起同仁读者的注重,以求引起共鸣。这种形式的标题也较普遍。如《试论我国农村的双层经营体制》、《正确处理中心和地方、条条与块块的关系》、《战后西方贸易自由化剖析》等。 ④用判定句式。这种形式的标题给予全文内容的限定,可伸可缩,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文章研究对象是具体的,面较小,但引申的思想又须有很强的概括性,面较宽。这种从小处着眼,大处着手的标题,有利于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的拓展。如《从乡镇企业的兴起看中国农村的希望之光》、《科技进步与农业经济》、《从“劳动创造了美”看美的本质》等。 问题八:文章已经发表用英语怎么说 文章已经发表用英语 The article has been published. 问题九:"论文"用英语怎么说 论文(Paper) 或:dissertation(论文) 或:thesis(论文) 经常说的:)~ English dissertation(英语论文) Graduation thesis(毕业论文) 问题十:在期刊上发表了论文用英语怎么说 在期刊上发表了论文 Published a paper in the Journal ――――――――――――――――― 您好,用心、细心为您答疑解惑; 如果本题还有什么不明白可以追问,如果满意请记得采纳; 如果有其他问题请采纳本题后,请指向我的图像点击向我求助!答题不易,请谅解,谢谢。 ――――――――――――――――――――――――――――――――――祝您生活愉快!
“毕业论文”用英文怎么说? Graduation thesis 毕业论文 用英语怎么说? Graduation thesis 期末论文用英语怎么说? 期末论文: Final paper毕业论文用英语怎么说 一般用thesis 博士论文dissertation "结业论文" 用英语怎么说? 直接翻译的话就是graduation p亥per,平时我们也常用academic research paper. 论文里面英文翻译的论怎么翻译,比如论什么什么?这里的论怎么翻译?? Discussion on....或者Study on... 如: 论当代中国农民的平等权利。 Study on equal rights of peasants in china today. 浅谈日本、韩国、中国大陆、台湾小学实施英语教育的现况 Discussion on current implementation of english education罚in japan, korea, china and *** . 发表论文用英语怎么说 推荐用一般过去式(时) I published the paper/article/essay(推荐前2者) entitled(提名为) *** in the journal/periodical(2选1) ***. 其中,两部分***都需斜体表示(张伶俐无法显示) 供参 我想问一下,毕业论文后面写的已发表论文,状态里面,英文怎么表达?比如Accepted 等等。 10分 submitted: 就是这篇文章已经提交给期刊,但还没有得到任何答复,还完全有被拒收的可能; under review: 就是文章进入评审阶段,一般提交给期刊的文章先要经过期刊助手对文章结构,字数等技术性检查,合格的话才送交主编,由主编邀请评审专家初审。under review 表明主编已经将论文送审了,结果仍未知; major revision: 文章需要大改,一般情况下如果(2-3位中)1位评审专家对文章提出一些尖锐、负面的意见,而另几位的意见比较正面,则主编往往会要求作者进行大改动;至此,文章还是有被接受的可能,但要看改动后的文章是否让评审专家或主编满意; minor revision: 小改动,至此文章被接受的可能已经达90%,只需要对文中小的差错进行修改即可接受; accepted:完全接受,但离出版印刷发行还有段时间; early online (or online ready):已经完全定型的文章还需要排队印刷发行,这个过程有的期刊会很长,1-2年,early online 或 online ready 就是先将文章在网上发布出来,供读者阅读。这时的文章 doi 号码已经有,也可以引用,但还没有正式的卷号,期号及页码; published: 最后印刷出版了 写论文 英语怎么说 write thesis 一般指毕业论文 论文比赛用英语怎么说 小型的论文比赛:Thesis Contest 贰术论坛:Academic Forum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论文 is "thesis" or "dissertation".
学院设有 数控技术、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软件、工业工程等 6个专业教研室和机械学、工程图学两个基础研究室。此外,学院还设有计算机中心、机械基础实验中心、机械实验中心、 辽宁工学院现代加工实训中心、辽宁工学 CAD中心及10余个校外实习基地,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机械学院目前实验室占地面积 3406平方米,实验室设备总值1000余万元。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现有教职工 72人,其中专任教师48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10人,副教授(含相当职称)30人,硕士生导师13人。教师中在读及已获得博士学位6人,具有硕士学位以上教师34人。有辽宁省青年骨干教师2人,辽宁工学院学科带头人2人,学术带头人3人,青年骨干教师4人,课程负责人2人。机械学院以教学为中心,以科技和科技产业支撑学院的教学工作。学院开设工程技术基础课、专业课近 100门;每年有2000余名学生参加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等课程设计环节;分别有400余名学生参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实验中心开设实验项目322个,配有100余台计算机及国内外先进CAD/CAM/CAE/CAPP/PDM软件的计算机中心承担学生上机实验、各类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上机教学任务。学院认真推行学分制,本科课程由具有主讲教师资格的教师授课,坚持博士、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注意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科研方面,近三年来主持或参加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重大专项课题、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及辽宁省重大科技项目等项目,年均科研经费100余万元。取得了一批理论成果和技术成果,共获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奖、辽宁省教育厅、锦州市政府等科技奖8项。 “九五”以来,先后完成的各类科研项目百余项,获国家专利4项。一些研究项目填补了我省的空白或被企业采用,有的科研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全国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76篇(核心86篇),出版专著、教材8部,为辽宁地方经济建设和科技创新做出了贡献。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管理规范, 50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合格人才,他们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特别是在省内各城市都有该系毕业生,他们中的不少佼佼者已经成为单位的领导者和骨干力量。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的学术交流活动十分丰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曾派优秀教师到英国、日本、意大利、德国、美国、南朝鲜等国家做访问学者。分别接待了德国的克劳斯塔尔大学、澳大利亚的伍伦贡大学等十余所大学的来访。并分别派教师到德国的克劳斯塔尔大学、澳大利亚的伍伦贡大学和韩国的蔚山大学访问或做访问学者,派本科生、研究生到德国的克劳斯塔尔大学、美国的东肯塔基大学和韩国的蔚山大学等大学学习。与澳大利亚的伍伦贡大学实施了的“ 2+2”联合办学。通过广泛的国际交流,使师生的教学科研水平得到了提高,促进了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的教学、科研得到全面提高。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将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新世纪的到来!硕士点学科及研究方向专 业 研究方向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01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02机械加工过程监控及检测技术03现代加工与虚拟制造技术04精密与特种加工技术机械电子工程 01 运动控制及工业自动化02 自动化测试与控制03 CAD/CAE/CAM 集成技术04 伺服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机械设计及理论 01机械动态设计及机械振动02 机械现代设计理论及数字化设计03 机器人与新型传动技术化工过程机械 01过程装备技术及优化02过程检测及自动控制技术03流体机械
智慧财经与管理学院成立于2022年3月,其历史沿革是原商务管理系和原会计系,两个系均是建校之初的系部,办学历史悠久、历史沉淀深厚。学院设有电子商务专业群(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现代物流管理)和智慧财经专业群(大数据与会计、大数据与财务管理、大数据与审计)共6个三年高职专业,电子商务、大数据与会计两个五年制大专专业。其中,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和大数据与会计为校级重点建设专业,电子商务和市场营销获得省级高技能人才基地建设项目,电子商务专业纳入四川省首届“产教融合”建设项目。院内建有电子商务基础技能、移动电子商务体验、物流综合基础、会计岗位实训、多功能会计模拟实训、ERP沙盘模拟实训等11个实验实训室;院外与沃尔玛、贝达斯曼等世界500强,京东、苏宁、等中国500强公司签订有校企合作协议,建立了稳定的顶岗实习和就业创业基地。学院现有教职工60人,其中专任教师51人,副高级职称25人,中级职称13人,研究生学历24人,“双师型”教师占比为95%。校外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10余名。近年教师主编、参编国家规划教材6部,与企业合作开发教材6部,176篇论文在国内核心期刊、大学学报、报刊等公开发表并获多个奖项,承担各级科研课题34项。在2021年全国物流服务师职业技能竞赛国赛中,杨文秀老师获得职工组一等奖、林豪获得二等奖。目前,在校学生2300余人,学院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双核并重、贯通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培养了一大批“下得去、吃得苦、用得上”的技术技能人才和企业骨干、优秀企业家和重要岗位领导。近年来学生获得综合素质A级证书在全校名列前茅。2021年刘思悦同学获得共青团中央授予的“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近两年来,学生获得省级赛项三等奖以上达193项,总奖励数位居学校前列。2021年全国物流服务师职业技能竞赛国赛学生组二等奖;在2020、2021年四川大学生“四川省农业创意大赛”中,荣获政府奖三等奖1名、省级一等奖3名、二等奖36名、三等奖76名;2021四川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会计技能赛项-沙盘模拟企业经营分赛项一等奖;2021年四川省大学生市场营销策划大赛高职组一等奖;2021年“第三届长风学霸拉力赛”(教指委)中获一等奖12名,二等奖11名,三等奖10名。
李老师生涯规划您的良师益友。
李龙军,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1985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1988--1990年获小儿外科临床硕士学位,在中国医科大学接受住院医师培养;1993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获小儿外科临床博士学位,以后8年中由主治医师晋升为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教授。2001年至2005年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小儿外科主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20余年如一日,勇于承担来自全国各地疑难复杂危重患儿的诊断和治疗工作,平均每天完成疑难手术2-3例,解决小儿外科领域的治疗难题,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赢得了广大病人和家属的赞誉。他领导课题组,勇于创新,将科研成果与临床治疗紧密结合,提出了一系列新理论和治疗方法。在肠重复畸形、巨结肠肠炎、肛门闭锁、胆总管囊、胆道闭锁、门脉高压、小儿肝移植和漏斗胸等的病因、病理、及治疗改进等研究方面成绩显著。特别是创新性开展了一系列微创治疗小儿外科疾病的新技术,为国内外同行认可和采用。新技术推广到国内80多所小儿外科中心,培训医生300多名;吸引了国外同行前来学习,被邀请讲学和手术演示,将技术推广到香港、日本、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推动了小儿外科事业的发展。善于治疗小儿外科疑难复杂疾病。在治疗先天性肛门闭锁,巨结肠,胆总管囊肿,胆道闭锁,肝移植及其并发症方面有许多独到之处。腹腔镜治疗小儿外科疾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国内率先开展了经腹腔镜治疗胆总管囊肿等一系列新手术,损伤小,恢复快,疤痕不明显;在切除小儿巨大肝肿瘤和神经母细胞方面也具有丰富的经验;率先在国内开展胸腔镜辅助微创NUSS手术治疗漏斗胸,损伤小,恢复快,疤痕不明显,已积累了数百例手术经验。曾赴英国、香港和日本进修学习小儿腹腔镜外科和小儿肝移植技术。发表学术论文176余篇,SCI收入论文21篇, 主编著作3部,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研究成果为国内和国际小儿外科最权威教科书引用, 被推选为国际小儿腔镜外科学会教育培训部理事。完成了5项国家级科研基金和北京科技新星计划等课题。目前负责承担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攻关,国家自然基金,北京市科技攻关等多项研究课题。
我所要研究的课题是“中国医药批发企业现状与发展”。对一个医药批发企业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药品的来源和销售,每个医药企业都有固定的供应商和一定的营销手段,药品的供应需要医药物流的支持,而销售呢,就需要医药销售的支持,所以医药批发企业的现状与发展,是随着医药物流和医药销售而走的。 然而,在进公司工作一段时间后,我慢慢的对企业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了一个医药批发企业如果想做大做好,就要运用网络,建立医药电子商务,这样医药批发企业才会有更好的发展。最后,我根据自己的个人看法,对医药批发企业的发展趋势做了几点归纳, 本次我要做的课题的目的和意义是:随着医药行业的发展,医药批发企业也孕育而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而医药批发企业又是药厂与医院、药店的连接线,所以,医药批发企业的现状和发展再医药行业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同时,本次所做的课题,让我深刻地了解了医药批发企业现状与发展。使我对医药批发企业有了一个深刻的了解。同时对我以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闫福林,男,1957年出生,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药学院常务副院长。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重点学科“药物化学”学科带头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全国优秀教师,河南省师德先进个人,新乡市劳动模范、新乡医学院教学名师。1982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化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药用植物有效成分提取鉴定和天然药物的研发。承担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河南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4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25篇,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主编教材和著作4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药学教育研究会理事,河南省保健品协会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化妆品审评专家。白素平,女,1965年出生,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药学院副院长。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天然药物化学》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药学”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主要成员。河南省优秀教师。198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化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2011-2012年,美国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博士后。主要从事药物化学和天然药物化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生物活性成分的发现、结构修饰、合成及构效关系、作用靶点及作用机理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1项,河南省科技厅项目2项,河南省教育厅项目1项,新乡市科技局项目1项。通过河南省科技厅成果鉴定3项,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发表科研论文47篇,其中SCI收录22篇。新乡市红旗区政协委员、新乡医学院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会长。刘巨源,男,1956年出生,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省文明教师,新乡医学院教学名师,新乡市劳动模范。先后获得校级优秀共产党员、三育人先进个人和育人楷模等荣誉。1983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医疗系,获医学学士学位。从事药理学教学与科研工作30年。河南省重点学科“药理学”学科带头人、省级精品课程《药理学》课程负责人、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肺间质纤维化的病理生理及药物治疗研究。主持省部级科研课题4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编、副主编学术专著和教材10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先后获得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河南省医药卫生科技成果二等奖2项,河南省教育厅教育教学应用技术成果5项。中国药理学会理事、中国药学教育研究会理事、河南省药理学会常务理事。孙祥德,男,1963年出生,教授,硕士生导师。药物分析学教研室主任。新乡医学院师德师风先进个人。1983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化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主讲本科生《药物分析》、《现代色谱分析》、《体内药物分析》和研究生《分离与色谱技术》等课程。研究方向为药物色谱分析和光谱分析。先后承担省、厅、校级科研课题10余项,目前承担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1项,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1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编、参编教材5部。房立真,男,1973年出生,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药物化学教研室主任。获得新乡医学院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1993年毕业于洛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化学专业;2003年,毕业于延边大学有机合成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获理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药物化学和天然药物化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天然药物化学》省级精品课程,“药学”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主要成员之一。主要研究方向为天然药物合成和构效关系。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计划课题1项, 2012年获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资助;已发表学术论文23篇,其中SCI收录17篇。赵 营,女,1974年出生,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教育厅高校学术技术带头人。1997年毕业于新乡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获医学学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新乡医学院临床专业专业,获硕士学位;2008.12-2011.1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McLean医院进行单胺转运体调控研究和PD发病机制研究。2011年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药理学专业,获药理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神经精神临床药理学。多年来,从事膜转运蛋白研究,致力于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转化研究。掌握了遗传学、表观遗传学研究方法和转运体功能研究方法。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项,河南省精神病学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1项。发表论文15篇,SCI收录12篇。吕洁丽,女,1980年出生,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优秀教师。2002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中药学专业,获学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药物化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天然产物的分离、结构鉴定及中草药的品质评价。曾参与完成国家自然基金面上及青年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药典》2010版一部标准制定等项目的研究。研究方向为中药资源化学与质量分析。目前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项目1项;新乡医学院省级重点学科开放课题1项;参与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课题1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0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贾岩龙,男,1977年出生,副教授,博士, 药理学教研室副主任。2001年毕业于郑州大学药学专业,获学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郑州大学第一临床学院,肿瘤学专业肿瘤生物工程方向,获医学博士学位。药理学省级重点学科肿瘤药理学方向学术带头人。主要从事肿瘤与生物工程和肿瘤药理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先后参加了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家教育部“十五”、“ 211”工程重点学科“肿瘤与生物工程”等项目的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篇。获2010年河南省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11年获得河南省首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河南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委员,河南省药理学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徐 萍,女,1979年出生,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2004年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获中药学硕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获中药学博士学位。2009年9月至2010年7月在军事医学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参与国家科技部十二五计划“重大新药创制”项目1项;国家十一五重点支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十五重大科技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目前主持承担新乡医学院引进高层次人才课题1项、省教育厅课题1项。主要从事中药抗辐射新药研发的研究。获河南省医学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篇,其中第一作者SCI论文4篇(IJRB 影响因子2.275)。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授权2项。吴 娇,女,1978年出生,博士,讲师。2001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生物技术专业,获学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院植物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2004年—2011年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生物技术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2011年毕业于海南大学种质资源学专业,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中药学的教学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药用植物资源化学与质量分析。主持完成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与完成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和十一五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子课题1项。获国家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33篇,其中SCI收录14篇。获国家发明专利9项。出版著作3部。刘 巍,男,1979年出生,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任药学院科研秘书。目前从事荧光化学探针方向的研究。赵 杰,女,1982年出生,博士,讲师。2006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有机化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主讲本科生《天然药物化学》和研究生《高等有机化学》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结构鉴定和结构修饰。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其它项目的研究,发表SCI论文6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闫建伟,男,1979年出生,博士,讲师。2003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化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药物化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药物化学和天然药物化学的教学科研工作。研究方向:发展新颖的反应方法学构建结构多样性的类药性结构骨架,通过对化合物库的高通量筛选寻找新的先导化合物;活性天然产物骨架的结构修饰及构效关系研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发表SCI论文6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阎玺庆,男,1971年出生,博士后,讲师。1992年毕业于开封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药学专业;200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特种功能材料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无机化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主要从事复合材料纳米摩擦学性能研究;2006年毕业于第一军医大学现代药剂专业,获医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纳米肝靶向制剂研究;同年,进入清华大学做博士后研究,从事多肽类药物微米制剂的研发.2009年3月至6月,在扬子江药业集团从事药品研发工作。完成国家博士后基金项目1项,深圳市科信局基金项目1项。主要从事药用高分子材料修饰及脑靶向研究。目前主持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合作课题1项,新乡市科技局基金1项,学校教改课题1项。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收录2篇,EI收录1篇。黄 锋,男,1977年出生,博士后、讲师。2000年毕业于新乡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获医学学士学位;2005年获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理学博士学位,2010年从汕头大学医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出站。主要从事药理学教学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肿瘤药理学、心血管药理学。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国内外公开刊物发表论著10余篇,被SCI收录6篇。参与申报国家发明专利5项。刘瑞丽,女,1975年出生,博士,讲师。1999年毕业于新乡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获医学硕士学位; 2007年获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药理学硕士学位,2010年获药理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药理学教学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神经药理学。曾参加国家杰出青年基金、“973计划”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研究工作。获省级科研鉴定2项,成果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SCI收录3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项。参编著作2部。孙彭利,男,1972年出生,博士,讲师。1993年毕业于苏州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有机化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获药物化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药物化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药物分子的设计与合成。承担及参与课题4项,发表科研及教育论文10余篇,参与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项,授权4项。宋 宇,男,1979年出生,博士,讲师。1999年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生物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2010年获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神经药理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药理学教学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神经药理学,主要从事胶质细胞在神经退行性病变中的作用及机制和.神经退行性病变中针对胶质细胞的新药筛选的研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基金1项,发表论文12篇,其中SCI收录4篇。张来宾,男,1979年出生,博士,讲师。2002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药学院,获中药学学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药学院,获生药学博士学位。2008年9月至2009年7月在浙江大学化学系作为访问学者从事研究,从事多糖化学及逆流色谱研究。承担《天然药物化学》、《中医药学概论》、《药用植物与生药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研究方向为中药及天然药物化学,主要从事中药及天然药物生物活性成分和中药质量评价研究。参与国家自然基金1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SCI收录7篇,发表在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Chromatographia等杂志上。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宋宏林,男,1977年出生,博士,讲师。2003年毕业于锦州医学院临床药学专业,获学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锦州医学院,获医学硕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沈阳药科大学药剂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药剂学教学科研工作。主讲本科生《工业药剂学》、《药剂学》、《生物制药工艺学》等课程从事药物新剂型的研究。研究方向:缓控释制剂和微粒制剂、注射给药系统、中药有效成分色谱分析及质量标准。标题: 关键字: 文章分类: 所有类型公告通知图片招生就业其他
我可以给你,不上传,
现在毕业论文都需要查重,不能直接使用网上的文章,下面列举不同目的下中药学毕业论文范文的获取方式。你如果是想获取中药学毕业论文参考资料,可以去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查询,里面的期刊论文和硕士学位论文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你如果是不知道中药学毕业论文怎么写,可以先看学校毕业论文的格式要求,然后找篇优秀的中药学毕业论文模仿。本科毕业论文不对外公布、不上知网等数据库,网上流传的很多中药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不佳且不是定稿,参照时注意鉴别。优秀中药学本科毕业论文你可以去学校图书馆等内部数据库寻找,或者找论文指导老师求助一篇。中药学本科毕业论文以实验类居多,论文框架和研究方法可以借鉴,但实验数据和图谱需要实验获取,如果在校外实习,无法获取实验数据和图谱时,可以去药标网求助。中药学实验类毕业论文专业性强,只有本专业的并且有实验条件的才可很好的完成。
张双19岁数。张双,生物医学工程博士,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讲师,澳门大学在读博士。2007年毕业于内江师范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2011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同年进入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任教,同时进入澳门大学攻读哲学博士学位,目前从事人体通信(IBC)方面的研究。领域:生物工程。目前发表学术论文23篇,有20篇被SCI、EI、ISTP检索。
闫福林,男,1957年出生,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药学院常务副院长。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重点学科“药物化学”学科带头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带头人。全国优秀教师,河南省师德先进个人,新乡市劳动模范、新乡医学院教学名师。1982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化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药用植物有效成分提取鉴定和天然药物的研发。承担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河南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4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25篇,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主编教材和著作4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药学教育研究会理事,河南省保健品协会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化妆品审评专家。白素平,女,1965年出生,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药学院副院长。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天然药物化学》省级精品课程负责人,“药学”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主要成员。河南省优秀教师。198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化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2011-2012年,美国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博士后。主要从事药物化学和天然药物化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生物活性成分的发现、结构修饰、合成及构效关系、作用靶点及作用机理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河南省杰出青年基金1项,河南省科技厅项目2项,河南省教育厅项目1项,新乡市科技局项目1项。通过河南省科技厅成果鉴定3项,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发表科研论文47篇,其中SCI收录22篇。新乡市红旗区政协委员、新乡医学院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会长。刘巨源,男,1956年出生,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省文明教师,新乡医学院教学名师,新乡市劳动模范。先后获得校级优秀共产党员、三育人先进个人和育人楷模等荣誉。1983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医疗系,获医学学士学位。从事药理学教学与科研工作30年。河南省重点学科“药理学”学科带头人、省级精品课程《药理学》课程负责人、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肺间质纤维化的病理生理及药物治疗研究。主持省部级科研课题4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编、副主编学术专著和教材10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先后获得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河南省医药卫生科技成果二等奖2项,河南省教育厅教育教学应用技术成果5项。中国药理学会理事、中国药学教育研究会理事、河南省药理学会常务理事。孙祥德,男,1963年出生,教授,硕士生导师。药物分析学教研室主任。新乡医学院师德师风先进个人。1983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化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主讲本科生《药物分析》、《现代色谱分析》、《体内药物分析》和研究生《分离与色谱技术》等课程。研究方向为药物色谱分析和光谱分析。先后承担省、厅、校级科研课题10余项,目前承担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1项,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1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主编、参编教材5部。房立真,男,1973年出生,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药物化学教研室主任。获得新乡医学院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1993年毕业于洛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化学专业;2003年,毕业于延边大学有机合成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与西部植物资源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获理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药物化学和天然药物化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天然药物化学》省级精品课程,“药学”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主要成员之一。主要研究方向为天然药物合成和构效关系。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计划课题1项, 2012年获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资助;已发表学术论文23篇,其中SCI收录17篇。赵 营,女,1974年出生,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教育厅高校学术技术带头人。1997年毕业于新乡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获医学学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新乡医学院临床专业专业,获硕士学位;2008.12-2011.1在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McLean医院进行单胺转运体调控研究和PD发病机制研究。2011年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药理学专业,获药理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神经精神临床药理学。多年来,从事膜转运蛋白研究,致力于基础研究向临床应用转化研究。掌握了遗传学、表观遗传学研究方法和转运体功能研究方法。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项,河南省精神病学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1项。发表论文15篇,SCI收录12篇。吕洁丽,女,1980年出生,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优秀教师。2002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中药学专业,获学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药物化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天然产物的分离、结构鉴定及中草药的品质评价。曾参与完成国家自然基金面上及青年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国药典》2010版一部标准制定等项目的研究。研究方向为中药资源化学与质量分析。目前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项目1项;新乡医学院省级重点学科开放课题1项;参与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课题1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EI收录10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贾岩龙,男,1977年出生,副教授,博士, 药理学教研室副主任。2001年毕业于郑州大学药学专业,获学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郑州大学第一临床学院,肿瘤学专业肿瘤生物工程方向,获医学博士学位。药理学省级重点学科肿瘤药理学方向学术带头人。主要从事肿瘤与生物工程和肿瘤药理学的教学科研工作。先后参加了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国家教育部“十五”、“ 211”工程重点学科“肿瘤与生物工程”等项目的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篇。获2010年河南省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11年获得河南省首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河南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委员,河南省药理学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徐 萍,女,1979年出生,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2004年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获中药学硕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获中药学博士学位。2009年9月至2010年7月在军事医学科学院从事科研工作。参与国家科技部十二五计划“重大新药创制”项目1项;国家十一五重点支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国家十五重大科技1项;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目前主持承担新乡医学院引进高层次人才课题1项、省教育厅课题1项。主要从事中药抗辐射新药研发的研究。获河南省医学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篇,其中第一作者SCI论文4篇(IJRB 影响因子2.275)。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授权2项。吴 娇,女,1978年出生,博士,讲师。2001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生物技术专业,获学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院植物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2004年—2011年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热带作物生物技术研究所从事科研工作。2011年毕业于海南大学种质资源学专业,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中药学的教学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药用植物资源化学与质量分析。主持完成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参与完成973计划前期研究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和十一五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子课题1项。获国家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33篇,其中SCI收录14篇。获国家发明专利9项。出版著作3部。刘 巍,男,1979年出生,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任药学院科研秘书。目前从事荧光化学探针方向的研究。赵 杰,女,1982年出生,博士,讲师。2006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有机化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2011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主讲本科生《天然药物化学》和研究生《高等有机化学》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结构鉴定和结构修饰。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其它项目的研究,发表SCI论文6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闫建伟,男,1979年出生,博士,讲师。2003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化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药物化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药物化学和天然药物化学的教学科研工作。研究方向:发展新颖的反应方法学构建结构多样性的类药性结构骨架,通过对化合物库的高通量筛选寻找新的先导化合物;活性天然产物骨架的结构修饰及构效关系研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发表SCI论文6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阎玺庆,男,1971年出生,博士后,讲师。1992年毕业于开封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药学专业;200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特种功能材料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无机化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主要从事复合材料纳米摩擦学性能研究;2006年毕业于第一军医大学现代药剂专业,获医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纳米肝靶向制剂研究;同年,进入清华大学做博士后研究,从事多肽类药物微米制剂的研发.2009年3月至6月,在扬子江药业集团从事药品研发工作。完成国家博士后基金项目1项,深圳市科信局基金项目1项。主要从事药用高分子材料修饰及脑靶向研究。目前主持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合作课题1项,新乡市科技局基金1项,学校教改课题1项。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SCI收录2篇,EI收录1篇。黄 锋,男,1977年出生,博士后、讲师。2000年毕业于新乡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获医学学士学位;2005年获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理学博士学位,2010年从汕头大学医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出站。主要从事药理学教学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肿瘤药理学、心血管药理学。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国内外公开刊物发表论著10余篇,被SCI收录6篇。参与申报国家发明专利5项。刘瑞丽,女,1975年出生,博士,讲师。1999年毕业于新乡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获医学硕士学位; 2007年获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药理学硕士学位,2010年获药理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药理学教学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神经药理学。曾参加国家杰出青年基金、“973计划”项目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研究工作。获省级科研鉴定2项,成果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SCI收录3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项。参编著作2部。孙彭利,男,1972年出生,博士,讲师。1993年毕业于苏州大学,获工学学士学位;200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有机化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获药物化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药物化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药物分子的设计与合成。承担及参与课题4项,发表科研及教育论文10余篇,参与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项,授权4项。宋 宇,男,1979年出生,博士,讲师。1999年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生物工程专业,获学士学位;2010年获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神经药理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药理学教学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神经药理学,主要从事胶质细胞在神经退行性病变中的作用及机制和.神经退行性病变中针对胶质细胞的新药筛选的研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基金1项,发表论文12篇,其中SCI收录4篇。张来宾,男,1979年出生,博士,讲师。2002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药学院,获中药学学士学位。201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药学院,获生药学博士学位。2008年9月至2009年7月在浙江大学化学系作为访问学者从事研究,从事多糖化学及逆流色谱研究。承担《天然药物化学》、《中医药学概论》、《药用植物与生药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研究方向为中药及天然药物化学,主要从事中药及天然药物生物活性成分和中药质量评价研究。参与国家自然基金1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SCI收录7篇,发表在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Chromatographia等杂志上。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宋宏林,男,1977年出生,博士,讲师。2003年毕业于锦州医学院临床药学专业,获学士学位;2006年毕业于锦州医学院,获医学硕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沈阳药科大学药剂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药剂学教学科研工作。主讲本科生《工业药剂学》、《药剂学》、《生物制药工艺学》等课程从事药物新剂型的研究。研究方向:缓控释制剂和微粒制剂、注射给药系统、中药有效成分色谱分析及质量标准。标题: 关键字: 文章分类: 所有类型公告通知图片招生就业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