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为什么不敢发表自己的论文

发布时间:

为什么不敢发表自己的论文

我认为只要不耽误本职工作就不算是不务正业,发表论文也是一种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的表现。现在很多老师平常的工作都非常的繁忙,每天不仅要完成学生的教学任务,还要开很多的会议,下班后还要备课、批改作业。特别是中学老师,随着教学任务不断加重,老师的压力也随之而来。虽然大部分老师的工作都是比较繁忙的,但是工资却普遍不是很高。现在是一个全民副业的时代,光靠自己的工资是完全不够花的,很多人都会找一些别的工作增加收入。但是因为教师的工作特殊,是没有办法做其他的副业的,一旦做其他的事情就会被认为是不务正业。

很多老师连教育相关的论文都不敢发表,因为写一篇论文是非常耗费时间精力的。其实我认为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发表论文是一件好事,尤其是免费发表的与教育相关的论文。因为教师本就是需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写论文也是一个反思自己工作的过程。

而且这对于比较年轻的教师来说,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渠道,大家可以通过论文的方式分享自己的教学心得,交流教学方法以及在教学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虽然说教师是不允许做和本职工作相关的副业的,但是发表论文是不算副业的,而且免费发表的论文是没有任何收益的。

而且这对于比较年轻的教师来说,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渠道,大家可以通过论文的方式分享自己的教学心得,交流教学方法以及在教学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虽然说教师是不允许做和本职工作相关的副业的,但是发表论文是不算副业的,而且免费发表的论文是没有任何收益的。

自己投稿确实会比较困难,需要准备的很多。过去能够发表论文的期刊非常多,对发表论文的版面要求也没有那么严格。比如以前2000字的论文也可以发表,这也就只占一个版面而已,不过现在已经做不到了,上知网的期刊必须三版起发,有的期刊甚至四版起发。也就是说过去可以发表两个或者是三个作者的版面,现在只能够由一个作者来发表了,但是期刊的总页数并没有增加。也就是说,允许发表论文的版面比过去反而减少了,但是想要发表论文的作者没有少,而且还比以前多了。其实光看每年的考研大军数量,大家就能够知道了。因为供需关系比过去要紧张很多,所以发表论文的周期也就变长了,因为投稿人多了,过去两三个月可以发表的论文,现在已经发表不了了。即使是普刊,现在的发表周期也要4个月到8个月左右,有的比较难发表的专业,就算是一年才能见刊也并不奇怪,一些好的期刊也是这样子。发表核心期刊的话,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很正常。如果是发表SCI论文的话,时间也差不多。不过有的SCI论文可能会稍微快一点,这个和审稿人也有关系。总的来说,现在发表论文的周期比过去发表论文的周期要长上不少,而且发表的难度要大很多,连费用都比过去高了。

虽然在我读研的时候没有出现过导师不让发表论文的情况,但我认为如果真的有这种现象,那么通常来说导师是有自己的考量的,他完全没有必要阻拦学生正常的论文发表需求。也许有以下几种情况:有可能是学生论文的研究深度达不到发表的标准。导师要为学生的研究成果负责,而如果一篇论文或者研究项目达不到预期的成果,或者创新性不足、内容深度不够等原因,那么老师是不会让学生发表的,毕竟含金量不高的论文发表出去,导师也会觉得丢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应该尽量的听从导师的意见,向老师虚心请教修改意见,然后继续钻研,把论文的深度提高到能够发表的标准,到时导师自然会让你发表。还有可能是学生的论文存在着学术不端的情况,比如抄袭、洗稿、数据造假或实验结论不准确等等。这种情况下是导师最反感的,老师当然不会冒着名誉受损的危险让学生发表论文。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学生应该立即向导师承认错误,端正自己的学术态度,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出真正令人信服的原创研究成果。另外一种可能,是学生发表论文而没想让导师署名。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不可能完全脱离导师的帮助,但有的学生却想要单独或者与他人共同发表文章,忽略了导师的贡献。或者明明是导师提供了研究成果的主要想法和思路,但学生却想要第一作者而降低了导师在论文完成过程中的价值。这种情况有的导师也不会容忍,毕竟科研项目按照贡献程度来排序是通用的规则。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可与老师“争功”。既然你接受了导师的指导,在论文署名的时候把导师放在第一作者是很正常的。作为研究生一定要学会与导师处好关系,导师会在平时的学习中帮助你,但是如果学生真的跟导师闹僵了,那么后悔的一定是学生。

首先你要找一个学校能提供科研环境的老师,作为你的通讯作者。然后和他说明情况,然后牛逼的自己开展工作,正常的请老师帮忙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开始干活。最后撰写文章,投稿。其实有挺多刊物很水的,只要工作量足有一点创新就会发表。只不过审稿费和版面费比较高。

为什么自己不敢发表论文

大学生在毕业时面临着两个比较大的考验。一个是大学的毕业论文能否顺利通过;另一个如何在毕业后适应社会。这两个问题都是让大学毕业生比较焦虑和头疼的问题。其中毕业之前最主要的焦虑和担忧就是毕业论文是否能顺利通过。很多人因为毕业论文的压力甚至产生了焦虑和不安。这就需要大学毕业生及时的调节自己的心态,让自己冷静下来,对自己的论文要有足够的自信,勇敢的面对大学的最后一场“考试”。

面对论文感到焦虑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要让自己的内心安静下来,对自己的论文要有自信,自己勤奋努力一定会换来最好的结果。不要自己给自己心理压力;其次,要通过适当的方式让自己心中焦虑和不安得到释放。比如去跑步和爬山、唱歌。让自己将心理的焦虑情绪通过这种方式得到一定的发泄和释放;最后,要对自己有自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对自己勤奋努力写出来的论文要有信心,论文答辩也是对自己的一次挑战,要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一定会成功。

不论遇到什么事都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良好的心态是成功的一半。要让自己冷静,焦虑和不安对自己只有坏处没有好处。只会增加自己的心理压力。所以要让自己勇敢的去面对,去迎接这次论文答辩的挑战。

要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让自心中的焦虑情绪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和发泄,比如去爬山,爬到山顶大喊几声。或者去不影响别人的地方一展歌喉,然自己心理的压力释放出来,这样就会少一点心理压力和不安情绪。

要对自己和自己的论文有信心。付出一定会有回报。不要自己给自己心里压力。自信面对论文给自己带来的挑战,勇敢的去面对他,就算失败也不会有遗憾。

又到一年毕业时,你会感到焦虑吗?

楼上几位话说的不是很好听吧,但是确是个事实,现在要发表论文确实很不容易,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中介存在呢,就是因为论文发表比较难啊,我是个代理,也就是你所说的中介,如果你有论文发表方面的问题只管问我好了,我肯定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

想要发稿,要么有很强的技术能力,这种高技术类稿子,核心期刊编辑一眼就可以看出来并且进行优先排搞;要么具有很强的经济实力,用“钱”将另外的对手搞走,看你这个样子,你俩个实力都不具备,还是别投了,浪费时间精力而已

投稿这个事儿,不用担心,要自信,只要不是抄袭,达到一定的理论水平,发表没有问题。

为什么不能自己发表论文

不可以的,没发表的话还可以,发表过的后期都会被期刊网收录的,后期毕业论文检测的时候都会被检测出来的,算复制率的,还是重新写吧!

本科生可以发表的期刊很多,《魅力中国》《长江丛刊》《改革与开放》《价值工程》发表要先确定1、期刊收录网站(知网、万方、维普、龙源)一般情况下知网收录的价格高于其他的,是因为知网整改后都要2版-3版起发,万方维普的大多数还是1版起发。

文章字符数,一般1版字符数在2500左右,2版的话字符大概在3800~4000左右,如果文章中有图表,需要看排版所占的字符数来计算版面,一般小图是300-600字符左右。期刊的级别(价格):省级、国家级普刊<学报和第一批第二批学术期刊<高端刊、核心、地方目录期刊(也有部分是免费的)

发表首先要根据单位的要求先确定好要发的杂志,然后根据杂志的要求来写作,必须保证原创,抄袭率不过关首先就被刷下来了,望文章都能顺利发表成功

这问得有点古怪了!发表论文与身份、学历没有关系,关键在于论文本身的价值以及往哪里投,哪个机构愿意接收并采纳。写再多的论文,无处可去,没有一个机构愿意采纳,不被大众认可,那写了有何用?自娱自乐吗?当然,你也可以去一些网络论坛,或注册博客,只要你论文的内容不违反规定,都是可以发表的。

可以,自己上传主要是在某网站注册帐户,并上传,待审核通过后,就可以发表了。比如,常用的博客,你就可以这样做。

nih为什么敢发表论文

作者 田瑞颖

科学数据共享一直是学术界的期盼,但让科学家自愿把“攥”在手心的数据交出来太难了。

现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要出头当这个“恶人”。据《自然》报道,2023年1月起,NIH将要求其每年资助的30万名研究人员和2500个机构中的大多数,在其拨款申请中包括一个“数据管理和共享”(DMS)计划,并最终公开研究数据。

由于NIH是全球生物医学研究领域最大的公共资助者,这项规定的影响将远远超出美国国界;它也向全球科学家发出信号,应该如何进行生物医学研究。

研究人员在接受《自然》采访时赞赏了政策背后的开放科学原则,以及所树立的全球榜样。但也有人担心,由于要做大量数据收集工作,该政策或将加重青年科学家的负担,加剧科学基金领域的不平等。

可重复性危机

“只发表论文不公开研究数据,可能会导致科学研究成果无法复现,不仅降低论文可信度,还可能衍生学术不端等行为。”《中国科学数据》常务副主编黎建辉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曾表示。

此外,数据不共享还造成巨大的科研资源浪费。例如一项针对美国不可重复实验的研究评估,每年有100亿到500亿美元浪费在使用缺陷方法的研究上,导致研究难以重复。最终,这笔巨大的成本主要由公共资助机构买单。

2021年,一场耗资200万美元、历时8年,旨在重复“顶级”癌症研究的尝试就证实了这种不安:超一半的研究重复失败。

这个项目名为《可重复性项目:癌症生物学》(RPCB),于2013年启动,计划重复53篇具有高影响力的癌症论文中的193个实验。其中不少研究都发表在《自然》《科学》《细胞》等“顶刊”。

结果,由于论文数据和细节缺乏等原因,研究团队不得不缩小了项目规模,仅对23篇论文中的50项实验进行了重复,其中仅46%的重复结果与论文一致。

不仅如此,他们每重复一项研究就需要197周的时间,以及53000美元的成本,是预算的两倍。

解决科学研究的“可重复性危机”,正是NIH数据管理计划的目的之一。该计划包含分析数据所需的软件或工具的详细信息,原始数据发布的时间和地点,以及访问或分发数据时的任何特殊考虑。

NIH负责科学政策的代理副院长Lyric Jorgenson表示,不可重复的研究不仅浪费了纳税人的钱,还破坏了公众对科学的信任。“我们想确保国家的投资有所收获,并促进研究的透明度和问责制。”

钱从哪来?

但也有一些研究人员担心,该计划将带来更多的工作量。

美国芝加哥大学免疫学家Jenna Guthmiller证实了这种担忧。她是获得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NIAID)项目资助的少数研究人员之一。该机构隶属于NIH,Guthmiller所承担的项目已经在执行与NIH新规类似的数据政策。

对Guthmiller而言,这意味着要为一个已经运行四年之久的项目溯源,找到那些消失很久的试剂和实验条件的信息。这项工作花费了15个小时,“我很幸运,能和一名数据管理员一起工作。”

但绝大多数实验室没有这么幸运,因为没有专职的数据管理员。作为一个刚领导研究小组不到两年的科学家,美国摩马里兰大学医学院疫苗学家Lynda Coughlan对政策感到担忧,她认为这项政策可能会给处于职业生涯早期的科学家带来沉重的负担。

此外,还有人担心数据管理活动会使资金紧缺的实验室“雪上加霜”。虽然政策指出,研究人员可以在拟议预算中增加某些费用,以抵消这项任务的新增成本,但并未说明NIH批准这些请求的标准。

因此,Jorgenson认为NIH需要明确如何授予这些费用,尤其是授予早期的科学家和资金紧缺的机构,以防加剧研究界的不平等现象。目前,NIH正在评估合理成本,并希望准备更多的指导和信息。

共享数据范围仍模糊

实际上,NIH的数据共享政策还存在一些潜在问题。

根据该政策,除了会造成重大法律、伦理或技术负担的数据,研究人员必须共享“验证和重复研究结果”所需的全部“科学数据”,无论它们是否用于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NIH还建议只在有信誉的存储库中共享数据,最终由研究人员决定将数据上传到哪里。

由于“科学数据”的宽泛表述,研究人员对到底要分享哪些数据感到困惑。Coughlan认为,很难预测哪些数据对其他人有用,或是否能被任何人获取。

2020年,美国大学协会曾在针对该政策的早期草案中提出,NIH应该缩小“科学数据”的定义,并建议将其限制为只包括学术出版物的基础数据。

但Jorgenson认为,政策的模糊性也为研究人员提供了灵活性,他们可以确定哪些数据对重现研究结果真正有用。例如,实验不成功时收集的数据,虽然不用于出版,但对于其他研究者理解整个实验同样有帮助。

Jorgenson还表示,对于不遵守该政策的研究人员或机构,其未来的资金奖励或将受到影响。

相关资料:

abbr.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美>全国卫生研究所【网络释义】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镍氢; 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 禁止意见发表祝你愉快,满意请采纳哦

她的水平是被大家公认的,是一个能力很出众的科学家,总是能够一针见血,将事情的核心把握好。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为生物医药行业的进步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每年,数以万计的科学新发现背后都有着NIH的经费支持。这些基础学科的进步以及新技术的发展扩充了我们对健康的理解,也为转化医学与临床医学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外,NIH还通过支持科研训练项目,为我们不断培养科学接班人。那么NIH都做了些什么呢?来看看下面这些数据吧支持和培养世界级的学者95%的NIH研究经费直接投入到了科研奖项、科研项目、科研中心、训练项目以及研发合同中。NIH为全美乃至全球的科学家提供了经费。每年NIH资助的科研与训练资金超过57000项,它们支持了:大约300000名研究者超过2500所大学和机构涵盖美国所有州NIH直接为下属的研究项目雇佣科学家。NIH用11%的科研经费资助了超过1200名项目负责人(Principal Investigators)以及4000名以上博士后研究员。他们在位于马里兰州、北卡罗来纳州与蒙大拿州的NIH实验室工作。NIH的研究者都是各自领域的领军人物,其中:145名(21名来自NIH内部)接受NIH资助的研究者曾获得诺贝尔奖。211名(31名来自NIH内部)接受NIH资助的研究者曾获得拉斯克奖。这项被誉为“美国诺贝尔奖”的奖项用以授予在医学研究和临床医学上做出杰出贡献的科研人员。NIH也在资助下一代的科研人员。在2014年,NIH为超过8600名博士生与超过5800名博士后研究员提供了资助。为所有的科学家建立知识库NIH保证将研究结果发表在科学期刊上,这是科学家分享知识的主要途径。仅在2014年,就有95178篇研究论文感谢NIH在过去5年中对研究的支持。每项R01资金(NIH最常见的科研资金类别)都会产出平均7.36篇科研论文。这些论文又会进一步被其他科学家引用。每项NIH资金产出的论文平均能够得到300的引用量。NIH通过国立医学图书馆(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分享知识NLM的 PubMed/MEDLINE是世界上使用最频繁的科学与医学数据库。2014年,这个数据库的访问量超过了7亿次。访问这个数据库的研究人员、医疗人员以及大众能够查找到超过2400万篇期刊论文。NIH的研究经费直接催生了新发明与新专利。2000年到2013年,得到NIH资助的研究者创造了20441项专利。平均每1亿NIH研究经费能带来6项全新的专利。NIH每年的科研投资能产生至少100-120项全新的发明。NIH的投资也激励了来自私营部门的专利(private-sector patents),一些生物技术公司与制药公司的产业就是建立在NIH所支持产生的成果之上。平均每1亿NIH研究经费能带来3.26项私营部门专利。这大约相当于每两笔NIH的资金就能产出1项私营专利。NIH资助项目产生的知识还能启发不同的疾病领域。一半以上的生物医学专利引用的论文来自与之不同的疾病领域。

为什么要发表自己的论文

因为发表是确定个人知识产权的必要方法。学术论文需要发表,有如下步骤:

1、根据论文所属的主题和学科类别,选择相应的学术期刊;

2、通过邮寄或电子方式(如果有的话)投稿,等待审稿意见;

3、如果审稿录用,有的需要进一步修改,然后交版面费(少数期刊不要),等待出版。

扩展资料:

科学性:学术论文的科学性,要求作者在立论上不得带有个人好恶的偏见,不得主观臆造,必须切实地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符合实际的结论。在论据上,应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料,以最充分的、确凿有力的论据作为立论的依据。在论证时,必须经过周密的思考,进行严谨的论证。

创造性:科学研究是对新知识的探求。创造性是科学研究的生命。学术论文的创造性在于作者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提出新的观点、新的理论。

这是因为科学的本性就是“革命的和非正统的”,“科学方法主要是发现新现象、制定新理论的一种手段,旧的科学理论就必然会不断地为新理论推翻。”(斯蒂芬·梅森)因此,没有创造性,学术论文就没有科学价值。

论文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lùn wén,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

发表论文对毕业生有什么好处

本科在读(拿奖学金,评三好学生,保送研究生) 现在的学生都比我们当年聪明,都知道想办法发几篇文章,终测的时候加些分数就可以拿到奖学金了,版面费也就赚回来了,这样即得了名,又得了利,真是比较绝!想当初,我们只是傻不拉唧的一到考试就突击,一考完就打老师电话,早知道再加上这一手,年年也是三好学生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