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南开大学王宁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

南开大学王宁发表论文

数字能量学王宁是创始人,王宁是数字能量学创始人,国际OH Cards心理咨询师,九宫人格分析专家,北京新梦想商学院创始人,新梦想元生爱心联盟发起人,国际易联促进会常务副会长。

比较文学研究因其研究物件是文学文字或文学现象,这就需要立足于文学现象或事实的文学性,不能脱离语言艺术层面或诗学,把审美现象替代为历史、哲学、宗教等。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范文一:中国比较文学的转向分析

摘要:中国比较文学在它的成长之路上经历了全面向西方学习、对外开放,关注比较文学自身文学性问题,再次回转归向东方的实践探索历程。但回归并不是一种倒退,反而体现出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不断成熟与发展的良好趋势。学界在开放与退守、文化研究还是文学研究、向西方看齐还是向东方回转等诸多问题上相互争鸣,各抒己见,共同把握著衡量比较文学“度”的围栏与框架,使得比较文学在平衡中不断发展,走向繁荣。

关键词:比较文学;对外开放;文学性;回归东方

时至今日,比较文学之跨界色彩鲜明,包容范围之深之广有目共睹。在其开放性和国际性不断滋养下的民族交流之树日益繁茂,但学科发展中也存在着学科边界日益泛化,理论体系不够完善,创新思维固化以及因缺乏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立足点而成为西方理论阐释的注脚等问题,这使得比较文学经历了一次深刻而严重的危机。对此,比较文学走向问题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中国首届“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导高层论坛”提出了中国学者应找到民族文化的自我,与他种文化共同建构新的文化语境,从而形成一种文化自觉的命题。叶舒宪也在其论文《论西方思想的“东方转向”问题》中谈及“比较文学学者研究的兴趣点发生了转移,因而呈现出一种‘自西向东’方向性的改变,‘东方转向’问题从某种意义来说具有其双重颠覆性,它既颠覆著西方沙文主义的知识现状,又质疑其社会科学的基本假设和思维方式,进而引发人们对独具特色的本土文化资源的探寻热潮,以及对其文化价值的重估”[1]。由此可见,针对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缺少独立性和自主性的现状,学界基本上采取从东方文化与文学自身内部寻求未来发展的途径,这种“向内转”的趋势已然成为一种潮流,逆向与比较文学的“文化”转向,比较文学的“翻译”转向、比较文学的“人类学”转向等潮流沟通交流,双向疏通比较文学国际性之河。本文旨在归纳梳理转向时期的重要文献,勾画出一条近些年来比较文学转向路线。

中国比较文学自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了“走出去”的战略方针。此时探讨重点还集中在学科建设是否具有合理性、学科的本体论究竟为何、比较文学的名与实等一些基本问题的探讨上。同时,一些民族主义者丢掷“不忘国粹,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等尖锐命题来挑战比较文学界因年幼而暂时的无所适从。中国学派所应对的方式就是在保持传统文化特质的同时,吸纳法国影响研究学派和美国平行研究学派的学科理论体系,研究方法的同时,自创阐发法研究,用西方理论解读中国文学,从而推动中国文学国际化程序。正如曹顺庆所展望的那样:“在构建文化软实力上,他国化也给我们开辟了一条行之有效的研究路径。当前,如果要想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就必须对软实力的两翼———‘拿来’和‘送去’的他国化状况进行深入的研究,从中探讨文化发展与创新的规律,分析既能增强我们的文化资源基础,又能提高我们的文化影响力的文化传播规律。”[2]

由此可见,比较文学学者的确具备开放性的眼光,在研究过程之中立足比较文学这一根本特性,可以说没有开放性,比较文学自身难以为继,开放性是比较文学的动力之源。有三位学界权威无疑促进了比较文学未来发展的对外开放性。一是中国比较文学学术带头人乐黛云先生,她提出在当前文化转型时期比较文学研究应当更加关注“新的人文精神”,即以文化传统中“和而不同”思想为基,大力促进世界异质文化相互交流,多元共生。二是王宁教授,他在《比较文学、世界文学与翻译研究》一书中表明:在经济全球化、国际一体化的当下,人文学者应当充分顺承这一浪潮,推动中国文化与文学走向国际化。三是天津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孟昭毅教授,他在论文中谈及从文化多元主义的思想来分析,人们企图以强调不同族群艺术表达的多样性,来改变民族文学一统天下的局面。而族群间的文化交流与连线,又以消解民族性的反作用在全球化时代表现得异常强大。因此,新的族群离散与族群融合也形成了一种冲击民族的力量[3]。

他认为,一个民族能够成立的前提是应具有相同的语言文字,独特的文化传统,积淀到一定程度的文化情结以及审美准则。而文化全球化恰恰在极力冲刷这一切,它让人们通过各种交流媒介了解他者文化,效仿他者文化,并在此过程中学习对方的语言文字以便更加深入地了解彼此。但是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已经成为主流的文化强者的偏好以及审美准则往往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冲击文化弱者的头脑,因而造成其学术心态的失衡,在一味学习中忘记了自己研究的立足点。而这个问题恰恰是值得注意的,因为正是它敲响了比较文学开放性的警钟,学界应该反思对外开放“度”的问题,以及自身研究“质”的问题。在文化交流的程序之中,在强势的“他者”眼中,中国比较文学为欧洲中心主义所轻视,所扭曲,安门立户的阐发法不过被其当做一种注脚而非一门学派来对待。在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程序中,应正视其所存在的问题,一是阐发法既然过度依赖于对文学文字进行生搬硬套的理论分析,因此很容易成为西方先进理论的注脚,同时也局限了学界研究方法的创新。因此,有的学者认为比较文学研究应当从关注自身的“文学性”转向关注比较文学跨文化的特性,即文化转向。叶舒宪认为,由于比较文学具有跨语言、跨学科的重要特性,所以它能较早地接受来自外界的形形 *** 的理论资讯,领先于一般的学科研究,较早地把握学科探索变异的节奏与趋势[4]。刘贵珍在评论王宁新著《比较文学、世界文学与翻译研究》时介绍了王宁本人对比较文学和文化研究之间关系的看法。王宁认为,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并非单纯是对抗性的关系,其间也能达成通力合作。他们认为,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不是对立性的,而能构成一种张力,互相推动双方的发展。也有人提出了相反的意见,他们认为关注“文学性”,关注“经典”的做法有失恰当。因为当某些作品一旦被认为是“经典”,其中的某些杰出表达就具有了“文学性”。

而这种认定不过是特定审美情趣在读者的脑海中固化,它的背后竖立著某种具有统治秩序的意识形态之墙。人们呼吁“回归文学性”,“回归文学性经典”,他们实际上是希望能退回到这面墙体之后保护自己。但是文化研究则恰恰相反,它恰恰质疑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并试图从整体的历史关系中探寻其形成过程。持此观点的研究者必然是站在文化研究的立场上,而不是一个文学人的眼光看待此问题。二是中国比较文学学科泛化问题值得关注,并且有待改善。比较文学在其文化转向阶段虽然日胜一日,但渐渐脱离开了它的文学本质,从而使比较文学学科模糊泛化,边界不明。比较文学虽然具有包容性的特点,但又不是无所不包,否则就不能作为一个正统学科来界定它的内涵与外延。因此,孟昭毅教授在极为认真地反思比较文学本体论意义之后,提出比较文学学者应当关注对文学文字的细读。他认为,比较文学归根结底还是关于文学的研究,无论它包含的范围有多广,文字研究还是其最终的根基。离开文学的特性来谈比较文学研究是一种极其错误的方式,这种现象的出现值得当代学界去反思。此外,还有一些文章也关涉到这一问题,如王志耕提出:“比较文学危机的真正原因是学科边界的泛化,其出路在于找到与文化研究分而治之的可能性。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其实在本体论和认识论上都具有明显差别。

文化研究的物件是文化系统中文化诸要素与艺术文字的隶属关系,比较文学则是文化系统中艺术文字的并置结构关系;文化研究致力于破解文化系统中非文学因素与文学的各种隐喻关系,是一种纵向研究;比较文学致力于破解文化系统中不同文学因素之间的各种转喻关系,是一种横向研究。基于此,比较文学应当放弃跨科际研究的属性,通过退守的形式维护其学科的完整性。”[5]这篇文章更为系统地分析了比较文化与比较文学在物件、范围、研究重点等方面的差异性,比较文学应当更加关注对文学要素的研究。笔者认为如此的倡导自然有其合理的因素,但“退守”是否就真正把握了比较文学的脉搏?无论是走出去也好,退回来也罢,比较文学自身的特性决定着它发展变化的轨迹,学界需要认真体会它的“度”到底在哪里。因为比较文学在中国属于新兴学科,它还像个未发育成熟的孩子,自身的特征并未充分表现出来。

至于退守到何种程度,学界见仁见智。但较为权威的观点认为,回归后的“文学性”有了某种升级的意味,它不仅涵盖历史与传统,而且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富有人文关怀。不仅注重文字中呈现的“个体”的生存境遇,更加关注其“人类学”走向。叶舒宪在《“世界文学”与“文学人类学”》中表示,原来人们关注“文学性是什么?”,现在则思考“族群的种类与各自的文学性”,还有“到底哪一种文学性具有普适性?欧洲中心主义标榜的文学标准是否能一直延续下去?”答案不言自明,因为欧洲中心论已经阻碍了比较文学健康平衡的发展,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内部的多样性构成,理所当然成为未来研究关注的焦点。这不仅仅为中国学界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还成为国外研究者转换新视角的巨大宝库。

于连的《对比较的重新思考》中谈及不应将“远东”视为一种欧洲理性的神话式反面,要研究这样的反面还要关注自身内部。这与叶舒宪提到的比较文学研究东方转向不谋而合。可见比较文学的转向趋势已经为中外学者所觉察。其实,当人们去关注比较文学“文学性”这一要素时,自然而然的会界定出“文学性”的范围。它的根基是文字,但是不止文字研究那样简单。它研究文学内部要素的问题,也关注文学研究的安身立命,发展趋势,独立地位等重大课题。简单讲就是比较文学是研究自身存在以及其存在的合理性问题。而关注“文学性”问题的时候,必然会涉及到“东方转向的问题”。叶舒宪认为,西方世界虽然依靠强大的科技力量走上了繁荣之路,但是工业革命的成功却扭曲、异化了现代西方人的灵魂,很多人都经历了重大的精神危机,但是他们却不能依靠自身的免疫力来治疗,因此,东方文化便成为他们所能找到的最好的解毒剂。20世纪西方哲学也同样在质疑自身传统的形而上学观。他们主张承继并发扬舒本华、尼采的悲剧意识,进而探寻东方智慧的神秘乐园,在伊甸之中寻找精神慰藉,开掘苦难之源。

这可以看做是比较文学实现其“东方转向”的外在条件。此外,叶舒宪在《再论20世纪西方思想“东方转向”》中,分别从哲学、经济学、生态伦理学、心理学、女性主义等方面论证了东方转向与中国密不可分。上述几种思潮已为中国学者广泛借鉴并加以运用,几乎研究任何一个稍有名气的文人学者,抑或诗人理论家,都要从这几种思潮择取一二加以分析,成为注脚解读的典型现象。但是这些典型的西方思想在经历了历史的冲蚀之后,也开始转向东方,关注东方,因为东方的特质是如此的明显,蔓延范围是如此的深广,存在数量是如此的巨大,它不可能因为距离的遥远而被永远忽视。比较文学是一门与时俱进的学科,它随着历史的发展,经历了全面学习西方、对外开放———回归文学性———再次回转归向东方的历程,这种回归并不意味着是一种形式上的倒退,反而体现出它的不断成熟与发展。学界在开放与退守,文化研究还是文学研究,向西方看齐还是向东方回转等问题上相互争鸣,各抒己见,共同把握著衡量比较文学“度”的围栏与框架,使得比较文学在平衡中不断发展,走向繁荣。

这条回辙型的流动轨迹,体现出中国比较学界在学科体系中,在如此曲折的探索中不断地自我完善与自我更新,它仿佛一条长河一样沟通南北,跨越东西,将比较文学流动成一种国际性的学科。在交流之中不断重视自身的特性,不断丰富发展,精益求精。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广大学者能够真正做到求同存异,海纳百川,探索钻研,共同促进比较文学之大兴盛、大发展。

【参考文献】

[1]叶舒宪.论西方思想的东方转向问题[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3***2***.

[2]曹顺庆.“他国化”:构建文化软实力的一种有效方式[J].当代文坛,2014***1***.

[3]孟昭毅.从民族文学走向世界文学[J].中国比较文学,2012***4***.

[4]叶舒宪.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后文学时代”的文学研究展望[J].新东方,1995***2***.

[5]王志耕.比较文学:在退守中得到生机[J].中国比较文学,2006***1***.

范文二:少数民族比较文学教学构建思路

[摘要]自比较文学这门课程在内蒙古民族大学蒙汉双语专业开设以来,由于比较文学这一学科自身及蒙汉双语专业学生的特点,比较文学教学面临着诸多困境。在建构主义理念下,立足于教学物件的实际特点,以蒙古文学为基点,不断增强学生民族文学认同感和责任感,努力培养比较研究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进而营造开放的课堂,是今后蒙汉双语专业比较文学教学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建构主义;蒙汉双语专业;比较文学教学

从1978年华东师范大学施蛰存教授开设比较文学讲座开始,比较文学在中国开始复兴。全国许多高等院校陆续开设了比较文学课程,进而设立了比较文学系。内蒙古民族大学于2010年将比较文学作为专业选修课***24学时***,面向蒙汉双语专业的本科生开设,并在2011版人才培养方案中作为专业必修课开设***40学时***。从比较文学教学实践来看,以往比较文学课程都是在中文系或外语系开设,其物件大都是汉族学生。比较文学能够走进少数民族学生课堂,让少数民族同学了解比较文学,进而培养文学比较意识方面奠定了初步基础。这对于比较文学的全面发展和演进来说也是一件意义非凡、影响深远的事情。比较文学教学在少数民族学生中如火如荼地开展的同时,在蒙汉双语专业的具体教学实践中,比较文学教学面临着诸多困境。其中有些问题是全国所有开设比较文学专业的高校所面临的共同的问题,有些则是蒙汉双语专业所独有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丞须教育工作者反省并着力解决。

一、蒙汉双语专业比较文学教学的困境与原因

比较文学教学一直是众学科教学的难点之一,从比较文学课程的开设及实践效果来看,大多数中文系的学生都觉得“有点难”、“没什么兴趣”,对于蒙汉双语专业的蒙古族学生来讲,这样的情况更为普遍而深刻。从学理层面讲,比较文学属于新兴学科又是“舶来品”,中国的比较文学理论体系尚处于建设阶段。比较文学始于欧洲,法国学派是比较文学研究的滥觞。在法国比较文学理论产生之初,研究的是两国或两国以上文学的相互影响关系;美国学派作为法国学派的对立面,将没有“事实联络”和“相互影响”的文学关系研究方法———平行研究引入比较文学领域,从而大大发展并更新了比较文学的观念,开拓了比较文学的领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比较文学努力克服“欧洲—西方中心主义”的局限,虚心地向先行者学习。在学习和借鉴的同时,摸索著适合自己的比较文学道路,从而努力构建“中国学派”。然而无论是从比较文学的理论建设还是从高校的比较文学教学实践来讲,我们所运用的理论和方法都是欧洲的、西方的。所以作为这一新兴学科的产物———比较文学课程,对于授课教师及学生来讲,都是一种全新的挑战,都需要一个积累经验,总结教训的过程。这一过程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讲,或许更加漫长,更为艰辛。从比较文学学科性质来讲,比较文学的跨界性、开放性和巨集观性、抽象性等特点,导致这一门课程教学中的难度加大。“比较文学的研究物件是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界限和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1]14。作为比较文学的研究者可以着力从某一角度,即从某一种或两种跨界角度去研究文学关系。

对于本科生来讲,在有限的课时中,要求他们全面了解比较文学的跨界性特点,无论是抽象的理论学习,还是初步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都很难达成;比较文学研究比以往的文学研究更具开放性和自由性。它比传统的文学研究更具有广泛的内容。这样的特点导致学生学习难度的加大。从蒙汉双语专业学生的实际特点来看,比较文学教学难度要更高一筹。内蒙古民族大学蒙汉双语专业的生源,大多来自农村牧区。他们一直接受母语教学,来到大学之后则改为汉语授课。蒙古族学生接受汉语授课,并且所学内容大致与汉语言文学专业内容相同,加之比较文学课程本身所存在的难度。因此,对于蒙汉双语专业的学生来说,可谓是难上加难。另外从课程设定上来讲,许多高校在大学一二年级大都安排了公共必修课,而专业必修课则一般都安排在三四年级。由于比较文学课程对各门课程内容都有所涵盖,因此常常安排在三四年级的学习阶段。这样的安排应该是合理的,但由于三四年级是学生着手考研、实习和找工作的阶段,好多学生已经无暇顾及这门课程的学习;另外,蒙汉双语专业比较文学课程开设时间较晚,所以对于授课教师来讲,所积累的教学经验较少,可借鉴的案例不多;适合蒙汉双语专业的比较文学教材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编写出版。

二、建构主义理念下的少数民族比较文学教学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简单地将知识由外向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即充实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由于每个人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导致人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就有所不同。因此,建构主义十分关注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新的知识。强调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建构主义对学习和教学方法都提出了有别于传统教学方法的许多新的观点。因此蒙汉双语专业的比较文学教学,可以基于建构主义理念,结合被施教者原有知识经验的特殊性,可以大胆地构拟出建构主义理念下的少数民族比较文学教学设想。任何理念最终只能在实践中进行检验。有了科学合理的理念,更应有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彰显民族文学特色,营造开放课堂。唯有如此,建构主义理念下的少数民族比较文学教学,才具有更广泛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基于蒙汉双语学生实际特点,建立民族特色比较文学教学模式。“跨民族比较的根本意义在于跨文化”[1]12,“民族”才是文化的表现,不论是文化还是文学,各民族之间的差别才是极其鲜明的。因此“一个多民族国家之内的各民族文学之间的比较研究,应该顺理成章地划入比较文学的范围之内”[1]12。蒙古族与其他民族文学关系的比较研究是我国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领域,蒙古族学生责无旁贷。因此,蒙汉双语专业比较文学教学,可以说是培养蒙古族比较文学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蒙汉双语专业的学生,虽说汉语水平及汉文学素养不及中文系的学生,然而他们却有着自身独特优势,即蒙汉语言、文学知识的掌握。跨民族、跨文化、跨语言,这是比较文学教学的有利先天条件。在教学中努力让学生思考蒙古文学、文化同其他民族文学、文化之间的关系。因此,不断强化学生民族文学认同感和责任感,鼓励他们学好民族文学的同时,努力具备多元文化知识储备,为比较文学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蒙汉双语专业的比较文学教学,首先要基于学生特点,善于扬长避短,发挥学生的蒙、汉文学方面的优势。在巨集观上让学生了解比较文学概念,掌握比较文学基本常识的同时,还让学生以蒙古族文学为中心,比较蒙古族文学与世界其他民族文学之间的关系。蒙古族有着丰富而灿烂的民族文化和文学传统,因此,在比较文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建构主义的理念,在学生原有的蒙古族文化和文学知识储备的基础之上,通过将蒙古族文学同其他民族文学的比较中,构建新的比较文学知识经验,从而建立富有民族特色的比较文学教学模式。教师优化知识结构,改进教学方法,打造开放课堂。比较文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因此比较文学教学,对授课教师来讲,是一项综合能力的挑战,他们需要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同时又需要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工作。主讲教师搭建课程教学网路辅导站或微信教学群,有效利用该平台,上传为课堂改革教学制作的特色电子教案、微课视讯及习题、讨论题等,与学生进行互动,为学生经常性学习创造便利条件。理论联络实际,多以实际案例代替理论讲解。在课堂上教师将有限的课时统筹安排,合理规划,为学生勾勒出该课程总体脉络的同时,又要突出重点,将比较文学基本原理的讲解同具体典范的案例相结合,改进传统教学方法,采取学生分组讨论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继而营造开放课堂。如,讲到比较文学的影响研究时,我们可以以学生熟知的蒙古族作家尹湛纳希和哈斯宝作为例子,谈他们对汉文化的吸收、借鉴以及创作情况。其重点在于将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依据现有的知识储备,来印证作家是如何对汉文学、汉文化吸收借鉴的。学生在不同观点的碰撞中,会开动脑筋主动思考,进一步强化所学内容。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适时提供点拨和提醒,及时纠正学生错误观点,有效控制课堂节奏,进而营造开放课堂,从而激发学生对比较文学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使其具备初步的比较文学意识。布置小论文或提炼小提纲。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分组讨论之后,以一篇小论文或提纲的形式将自己的观点或结论进行总结提交。这将是学生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有效途径。通过准备作业,学生可以主动查询资料,进一步充实知识体系,提高理论思维能力,激发学术研究兴趣。例如,可以选取当今比较热门的话题作为探讨的切入点。如,《狼图腾》电影的热映,再次引起了各界对“狼是否是蒙古民族图腾”的话题。教师可以围绕这一话题,设定与比较文学相关的问题,如《狼图腾》文学作品与同名电影之间的联络与区别,以及其他民族的图腾是什么,各民族图腾的特点及图腾之间的联络与区别。最后要求学生以论文的形式,将所讨论话题进行总结提交。这样教师以实际生动的话题引入教学讨论中,再结合教材上的经典案例进行补充讲解。结合教学经验,组织编写蒙古比较文学教材。

目前全国大部分高校蒙汉双语专业虽已开设比较文学必修课,甚至一些高校蒙古语言文学专业也已设立了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硕士授予点,但至今还没有《蒙古比较文学》一类的教材出版。纵观国内比较文学教材,其主体内容庞杂,抽象理论知识偏多,实际案例分析相对较少,学生极难消化和吸收。蒙汉双语专业比较文学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都是针对中文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所编写的,因此对于蒙汉双语专业学生的学习理解来讲有一定的难度。与内蒙古地区讲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课程的蒙汉双语专业或蒙古语言文学专业的一线骨干教师通力合作,编写一本面向蒙汉双语专业的比较文学教材,促进少数民族比较文学教学势在必行。总之,在民族院校蒙汉双语专业比较文学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各民族文化历史的多样性的同时,在建构主义的理念下营造开放的课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蒙古文学为基点,在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中,比较研究蒙古文学同其他民族文学之间的关系,进而促进比较文学在民族地区高校的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惇,刘象愚.比较文学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王宁是中国数字能量学的创始人,他是一位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曾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数字能量学研究所所长等职务。他是中国科学院数字能量学研究所的创始人,也是中国数字能量学的创始人。他曾发表了大量关于数字能量学的论文,并且曾获得过多项国家科技奖。

辽宁大学王季发表论文

甲骨文演变:这些甲骨文变化如此之大,你都认识吗

父母的德行是儿子的最好遗产。——塞万提斯

在现代生活中,中国家庭十分注重子女的教育,有些孩子小小年纪就开始上各种补习班,只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有些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支出所需要的费用几乎占据了一个家庭一半的收入甚至更多。有些父母花费了大量的金钱与精力却看不到孩子成绩有丝毫的提高。

然而在清末民初时期,有那么一位沉迷佛学的父亲,育儿经只有“三句半”,培养出了7个学霸。这7个孩子在各个领域都有很高的成就,其中有四个还成为了科学家。

数学成就

1875年,王季同出生于苏州的一个官宦世家,他祖上是明朝文渊阁大学士,户部尚书王鏊。他的父亲是清朝光绪年间的进士王颂蔚,他的父亲与袁宝璜、叶昌炽合称为苏州三才子。他的父亲从一名军机处的一个小官员晋升到了清朝的三品大员,还曾经是蔡元培的恩师。

而他的母亲谢长达是一位女中豪杰,曾经与其他几位好友一同创办了苏州振华女校。在这样家庭中长大的王季同在学习方面自然不用父母操心。深受父母的影响,他从小就喜爱读书了解外国的一些著名书籍。

在他刚开始接触数学的时候,他发现数学有一种奇妙的吸引力,一直在吸引着他进行探索深究。1895年,20岁的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京城同文馆。由于当时有学识的人极少,图文馆里的算学教师较为贫乏。

成绩优异的王季同就这样被同文馆留了下来担任算学副教习。在担任教师期间他从未停止过对数学的研究,他阅读了大量中外现代数学的书籍。在这阅读过程中,他也时常将自己对书籍的领悟所记录下来。

通过整理他一共写了《九荣公式》《积较补解》《泛倍数衍》等著作。这些书籍可以说是当时中国近代对西方现代数学最早介绍的一些重要数据。在京师同文馆担任教师几年之后,因为精通英语,他就被清政府委派到英国担任前往欧洲留学生督察员。

中年沉迷佛学

前往英国之后,王季同还曾前往德国的西门子电机厂以及英国的英吉利电器公司进行考察实习。在英国他并没有放下对数学的研究,他前往英国的一些图书馆学习西方的一些数学知识。第2年他就将自己写的《四元函数的微分法》发表在英国爱尔兰皇家科学院会刊。

当时英国的相关数学研究者都认为这篇数学论文有一定的学术水准,这篇论文中,有着王季同对微分代数的独到见解也被称为“王氏代数”。这篇论文也是中国学者在国际级的刊物上发表的最早一篇现代数学论文。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之后他就回到了国内。当时担任中华民国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就找到了他,想邀请他到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职。王季同也希望能利用自己的学识为国家的教育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于是就答应了蔡元培的邀请。

在南京临时政府工作不久之后,他决定用自己的力量恢复国家的轻工业。他担任过镇江大照电气公司顾问工程师,后来他还找到了自己的亲朋好友一起筹资2万多元,与周仁这位海归教授在上海创办大校机械厂。在这一期间他与周仁一同研发了一台柴油引擎,他还发明了电器变流方法。

独特的教育理念

1927年底,他受邀与政府一同创办了工程研究所,担任研究所的一名研究人员。后来随着年纪的逐渐增长他对生活也有了另一番不同的感悟。人到中年之后,他将自己所有的精力几乎放在佛学研究上。

他认为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是从刹那定境中所发现的。所以他便在自己家中设了一个佛堂,每天都会在佛堂前念经诵佛,至少都要做上一炷香,几乎从未间断过。由于心境的变化他也从原来研究数学变成了研究佛学。通过不断的研究,他还写了曾在中国佛教界风靡一时的佛学著作《佛法与科学之比较研究》。

王季同虽然信奉佛学,但是在前半生,他也曾有过两段婚姻。两任妻子一共为他生育了12个子女。由于那个时期医疗条件的匮乏,很多孩子尚未成年就早早夭折。王季同的孩子也是如此,这12个子女中有5个离开了人世,只留下了7个子女。

这7个孩子在王季同的教育之下都非常的优秀与出众,用现在的话来说这一家人就是学霸之家,这几个孩子中其中有4个成为了科学家。孩子们的优秀主要是王季同教育理念有关,他有着自己独特的教育方法。

这教育方法也被称为“三句半”:第1句是言教不如身教;第2句是尊重自我发展;第3句是多说不如多看;而那最后的半句其实就两个字“少管”。这几句话说起来容易,但实际上对于现在的家庭而言还是很难做到。

七个光鲜耀眼的子女

这其中留下来的7个子女中,排行老三的王淑贞曾前往芝加哥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进行深造,并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那时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与哈佛大学医学院,都是全美顶级医学院,两者不分伯仲。后来王淑贞就在上海从事医学临床,成为国内最出色的妇产科专家之一。

排行第四的王守竞在康奈尔大学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同时他还在哥伦比亚大学也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并且在哈佛大学获得了文学硕士。他在量子力学领域有着很深的造诣。他发明的多原子分子非对称转动谱能级公式至今仍被大学教科书所引用。

排行第五的王明贞被称为中国的居里夫人,她独立的导出了自由粒子和简单斜阵子的分布函数,成为清华大学史上第一位女教授。排行第七的王守瓈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还曾前往英国曼切斯特大学留学。

排行第九的王守融曾就读于清华大学,并且成为南开大学与天津大学的教授是中国精密机械以及仪器仪表学科的创建人之一。排行第十的王守武在国内抗战胜利之后前往美国留学,获得了普渡大学工程力学博士学位。

回国之后成为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副所长后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排行12的王守觉先后就任于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后又成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这七个孩子能在各个领域中取得如此优异的成就,这离不开王季同的教育理念。除了教育理念之外,遗传基因也十分重要。世界上真正的天才极少,但成为天才并非不可能,凭借着自身的条件以及后天的努力,在大多数人中拼命做一个少数人。

长安文化的定义及其特征论文

摘要:鉴于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流派中,长安文化不显于世,从文化传统的整体性上对长安文化的定义进行了研究,并对其文化形态的发展阶段、主观基础、客观奈件进行了梳理,归纳出长安文化5个方面的特征。分析认为,长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陆地文明的代表,其内在的普适性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值得继承和发扬。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长安文化;周秦文化;汉唐文化

在历史上,长安地区的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周边地区和邻邦,也曾深深地打动了世界其他文明体系的心灵。中外文化在长安地区交流互动,使得世界越来越深人地了解了中国,中国也深刻地影响了世界。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流派中,长安文化虽厚重却不显于世。其中有多个方面的原因。笔者以为,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长安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比较模糊,与其他概念相交叉、重叠,其主体性特征和全国其他地区的文化相比较也显得不容易归纳。这种比较大多是从中国文化特色的传统性、独立性以及完整性来考量的。如果以现代意义为价值取向来追溯,古代的长安文化虽然复杂多变,但也包含了一些其他地区所不具备的特点,而且,作为陆地文明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长安文化的内在普适性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

一、长安文化的基本定义与发展阶段

这里所说的文化,根据其发生和影响的范围,从基本形态上来划分有地区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国家文化以及世界文化等5种类型。最基本的观察和分析的出发点不外乎“大中见小”和“小中见大”,实质上就是研究和比对文化的一元性与多元性的相互关系。文化上的一元和多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事实上也没有绝对的一元文化或多元文化,总是一元中有多元,多元中有一元。文化的一元性必然以多元为基础,而多元文化也必然有一元性的共同价值观与追求。一元与多元之间的和谐性与社会的和谐性成正比例关系,而文化与社会的和谐度也构成了该文化范围文明程度的标志。

长安文化属于地区性文化。其名称有二义:第一,顾名思义,就是这一地区称名“长安”时期的文化;第二,以称名“长安”时期的文化为这一地区传统文化的概括与代表,因而自然包括称名“长安”之前的萌发和之后的延伸。从时空概念上分析,具体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

第一,长安文化是称名为“长安”时期的文化。称名“长安”的时期,即从汉代到唐代(当然也可以延续到现代,一方面是有“长安地区”的存在;另一方面是长安文化陆地文明的一些传统特色仍然有遗存。这需要联系现代与古代来研究,特别要调查古代长安文化的现代遗存,所以暂不在本文探讨范围之内)。尽管有汉长安和隋大兴、唐长安的区别,但从地理范围和文化特质的传承来讲,本质上没有大的区别。“长安”虽然是城市的名称,是因为称名“长安”的时期是这一地区文化发展史的鼎盛阶段,具有比较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第二,长安文化是“长安”地区的文化。这里指的是长安地区,不仅仅是城市地区。其具体的地域范围可以分为核心地区和辐射地区。核心地区又有两个部分,即长安城区和关中地区。长安城区包括了津、镐、咸阳、大兴和长安。关中地区,也就是地理学上所划分的渭河平原,古称八百里秦川,南至终南山北麓,北至渭河以北的黄土台源地带。其辐射地区,是直接受长安文化影响以及与其他地区文化交流渗透的地区,即东至洛阳,南至秦巴山区,西至河西走廊的东部,北至渭北高原。

第三,长安文化是“活着的”文化,是“存在的”文化。“礼失求诸野”,文化的传承是一种自觉的本能。尽管沧海桑田,长安屡经劫难,但是长安文化并未因此而衰亡。这主要缘于长安文化的“草根”性,既有历史意义,也有现实意义;还应该重视文化的精神和物质2个层面。在陕西现存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不少文化遗产深浅不等地打着长安文化的印记,如兵马俑的制造、法门寺佛指舍利的信仰、鼓乐、老腔、还有民间的丧葬制度等等。也就是说,长安文化不仅是一种历史的文化,而且衰而不亡,也是一种现实的文化,其生命力和影响力依然存在,是“活着的”文化。

第四,长安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内在的必然性和由此而呈现出的阶段性。地区文化的生成和发展是长期的过程,有其自身的演变规律。长安文化从汉代到唐代为核心时期,也是鼎盛时期,自然也有此前的积累和之后的延伸。

从文化的发生学意义来讲,长安文化从形成、发展到衰落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然后绵延至现代。其中,长安文化的孕育阶段,是从渭河文明到先秦;长安文化的形成阶段,是从先秦到秦汉;长安文化的鼎盛阶段,是从秦汉到隋唐;长安文化的衰落阶段,是从五代到现代。

二、长安文化概念上的重叠与交叉

从不同的时代和角度来概括,习惯上把这一地区的文化归纳为各种不同的名称,如周秦文化、三秦文化、汉唐文化、隋唐文化、盛唐文化等,都各有其着眼点,有具体的针对性和各具特色的局限性。这些都与长安文化有重叠和交叉的地方。笔者认为,这些命名和长安文化虽有重叠和交叉之处,形式上以及时空上有重合之处,但本质上应该区别开来。从这些文化体系中可以抽象出长安文化的内容,但是这属于一元与多元或根与枝叶的关系,并不影响长安文化的独立性。这里存在2个问题需要辨析。

第一,长安文化与国家文化的关系。周秦文化、汉唐文化、隋唐文化以及盛唐文化,从性质上来说都是国家文化,是中国国家文化的历史形态。而三秦文化虽有较强的地域性,但其文化属性的时代特征比较狭窄,文化内涵也比较庞杂,而且不能不涉及到北面的草原文化和南面的巴蜀文化,这就影响到对三秦文化深刻性方面的界定。

所谓国家文化,是各个优秀的、先进的地域文化的总和与代表,而地区文化是独特的地方性文化,是国家文化的基础,也就是前文所说的一元与多元的关系。在多元的地区文化的基础上,才能抽象出一元的国家文化。相对于国家文化,长安文化属于后者。有的时候,某些地域文化的优势和先进性会因为客观环境的便利而上升,与国家文化的主流相汇合,地方文化与国家文化高度和谐。这是完全正常的,如当年的长安文化。但长安文化的根基扎在陆地文明的土壤中,地域范围上毕竟受内陆型文化的限制,所以即使是在最辉煌的时期,如盛唐时代,长安文化也不能完全代表国家文化。另外,在有的范畴上,如典章制度,其性质也属于国家文化,不能划归人长安文化。

我们也需要对同属国家文化的周秦文化和汉唐文化作分析、对比。在周秦文化中,受时代和文明发展程度的限制,地域性相对更强一些,而汉唐文化不仅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中国文化,在世界性的范围内影响也更为广泛。在这些时期,长安文化也同样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第二,长安文化与“京城文化”的关系。长安是十三朝建都之地,自古就有西罗马、东长安之说,长安是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曾有过非常发达的“京城文化”。长安文化与“京城文化”之关系非常密切,有些方面可以重叠,但仍有本质上的区别,长安文化不能等同于“京城文化”。尽管长安文化在一定的时期内很容易与“京城文化”融为一体,甚至被“京城文化”的光芒所掩盖,因为“十三朝古都”的语境很容易导致二者的混同。

“京城文化”的概念比较清晰,地域小,更绚丽时尚,领风气之先,但根基浅,往往短暂而变化多端(当然,这里也需要把“京城文化”从“国家文化”中剥离出来)。在同样的时空环境下,长安文化为“京城文化”作出了基础性的贡献。这一方面说明了长安文化的张力和所能上升的高度,另一方面反映了长安文化形态的丰富多彩,但这些毕竟与长安文化自身的体系结构是两个概念。

从文化的整体性分析,以上文化名称上的“国家”、“京城”等,只是一些相对区别的概念,其定义有特定的内涵和外延,而“地域”的文化内涵则显得更清晰、准确,历史的延续性更为持久,也更为“草根”性。这也是长安文化作为基础性地区文化的基本属性之一。

三、长安文化形成的客观条件

文化的形成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长安文化不是刻意“打造”出来的。受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的制约,文化的形成有其自身非常复杂的规律,是长期的发生、积淀与发展的过程。为什么长安文化有如此悠久的历史和连绵不断的持续性?这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从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生产方式以及生活环境中去寻找原因,需要和其他文化区的客观环境作比较。归纳起来,长安文化形成的最基本的客观条件有3个方面。

第一,土地问题。长安文化植根于内陆型农耕文化的土壤中,黄土文化的生存条件是规定长安文化的根本要素。这一地区有非常良好的农业耕作条件,位居渭河冲积平原,土地肥沃。国内类似的地方也有,但不是很多,持续性的开发时间也有区别。汉代司马迁记载道:“关中自汗、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禹夏之贡以为上田。而公刘适那,大王、王季在岐,文王作丰,武王治镐,故其民犹有先王之遗风,好稼墙,殖五谷,地重,重为邪。”“故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川。附近的山区还有丰富的资源可资利用,如终南山:“其山出玉石、金、银、铜、铁、豫樟、檀、拓,异类之物,不可胜原。此百工所取给,万民所仰足也”。而且河网密布,可资利用的水资源非常丰富,满足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日用和农业灌溉的需要。

第二,保证农业耕作秩序的安全和稳定问题。在古代,中国以农业大国闻名,统一与战乱时相交替,保障农业耕作秩序的安全和稳定极为重要,同时也关系到民众的生存以及生存的质量。这一地区不仅土地肥沃,浇灌方便,而且四面环山,有许多台源,为四塞之地,军事上易守难攻,和其他地区相比较有天然的优势。这一地区又名“关中”,自古以来关中四周修建有许多关隘,扼守要冲。东面中条山、蜻山、熊耳山,有函谷关、潼关、武关、临晋关、龙门关,西面六盘山有尧关、旬关、子午关、饶凤关、骆谷关、斜谷关、阳平关,北面黄龙山、子午岭有金锁关、石门关、冉店关、阳峪关,等等,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关隘。另外,在交通水运方面,附近河流众多,设有许多渡口。如黄河上的蒲津渡、风陵渡,渭水上的渭水渡、渭南渡、东渭渡、西渭渡、宝鸡渡,南面还有汉水上的汉中渡、安康渡等,都控制着拱卫关中的水路要冲。以上这些关隘和渡口从陆上和水上全面保证了关中的安全,维护了农耕经济的社会稳定。

第三,地理位置与发达的交通状况促进了长安地区与其他地区的交流。文化依靠获取不断的信息创新、获取发展的动力,形成不断的生长点,而创新就必须借鉴其他文化,与其他文化交流。在文化信息的交流上,交通问题是制约古代文化交流的关键因素。中国是一个内陆型国家,而关中本身也是一个封闭型的地区,但关中所处地理位置的大环境经常是开放的。

秦和隋的两次大统一促进了长安地区与其他地区的交通发展。秦、汉的驰道、栈道连通了全国各地。通西域之后,这里成为丝绸之路的起点,交通路线一直延伸到南亚、中亚。隋唐时代,潜渠连接渭河、黄河,自成体系。隋朝时:“诸州调物,每岁河南自憧关,河北自蒲坂,达于京师,相属于路,昼夜不绝者数月。唐代交通更为发达,如:“东至宋汁,西至岐,夹路列店肆,待客酒撰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骚驴。南至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显然,依靠这些便利的交通条件,长安地区获取了比其他地区更多的文化信息。 四、长安文化形成的主观基础

在有利的环境条件下,长安文化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动态积淀过程。这个过程与齐鲁、荆楚、巴蜀、岭南等地的文化形成过程迥然有别。

远古时代,关中就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仅从考古发现来看,100万年前,“蓝田人”在这里生活,20万年前,渭河北岸又生活着“大荔人”,2万年前氏族公社时期的新石器文化遗存已有大量发现,特别是洛、径、溺、沪、橘、沫、皂、漆等河流的两岸。之后,仰韶文化的代表有著名的溺桥半坡遗址和骊山姜寨遗址,龙山文化则有洋西客省庄遗址和西安东郊的米家崖遗址。5000年前,渭河文明有了新的发展,炎黄部落崛起,把渭河文化传向东方。从西周至唐的约1100年间,这一地区连续成为西周、秦、西汉、新莽、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王朝的建都之地。频繁的政治活动和中外商贸活动促进了文化往来,使得这一地区的文化长时间地保持着激扬多彩的活力。

国内外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增强了长安文化的包容性和丰富性。进人封建社会之后,亚洲腹地的社会经济有了迅速的发展,社会分工和生产方式都有了各自的进步,长安地区成为中原农耕文化圈在西北的门户,也是西北草原文化东进和南下的人口,这一政治、经济之要地的战略地位,使得各民族争相在这里活动,从而带来了各个民族的文化融合。汉通西域之后,这里成为丝绸之路的起点,更承担起了将东方文化输往西方并首先审视和接受西方文化的重任。西晋末的“永嘉南渡”,使得鲜卑、匈奴、揭、氏、羌“五胡”南下,又长期处于民族大迁徙、文化大交融的格局中。斑斓多彩的各民族文化在这里激荡、展示,大大增强了长安文化的包容性,也赋予了长安文化开放性的品格。

国际文化的长期交流形成了长安文化博大雄浑的气魄,形成了不同于国内其他地区文化的胸襟与眼界。由于丝绸之路的开辟和长期处于中国政治中心的有利因素,长安地区成为当时中国对外交往的“窗口”,也是中国最先吸纳、消化和再创造域外文化的地方。例如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为长安地区最先接受,在这里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审视,在这里完成了“中国化”和“化中国”的进程。一方面,长安地区中外高僧云集,寺塔林立,担任了北传佛教译传中心的重任,被称为佛教的“第二故乡”;另一方面,“三武一宗禁佛”的3次激烈冲突都发生在这里,同时说明了域外文化被中国文化改造的曲折经历,也说明了长安文化具有刚性的一面。

五、长安文化的特征

综上所述,和国内其他地域文化相比较,长安文化具有非常鲜明的个性特征,这些特征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5个方面。

第一,原生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连绵不断,通常表现出先进性。以这种先进性为基础,成为千余年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支撑点之一,在历史的长河中以一波又一波强烈的冲动为中华文化的繁荣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第二,东方文化基础上的农耕民族文化与草原民族文化汇合状态下的多元结构,是多民族文化的共同体。多种成分并存,有比较强的包容性,既活跃又丰富多彩。

第三,文化的主体性不鲜明。在所谓的中原文化圈里,这里也不处于中心地带,但却带有世界性文化的色彩。这与其他以本地域传统为核心而凝结和升华的齐鲁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岭南文化等有明显的区别,很难在文化上归纳出一个完全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主体体系,而是保持着一种百花齐放、此起彼伏的态势。

第四,文化外形多变。虽然是地方文化,但是在不同的时期又与国家文化相和谐,有时又以民族文化为特点,有时又流露出京城文化的个性特征,有时又显示出国际文化的色彩。

第五,文化性格开放、活跃,文化态度宽松、宽容,文化形象大气而粗豪,刚毅而散漫。排他性较少,创新性强,富于进取和开拓精神,也显示出较强的凝聚力与反馈性。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五代之前,以长安地区为代表的西部文化是开放的、活跃的,保守的、故步自封的因素较少,有世界性的眼光和胸怀。特别体现在对异地文化信息的吸收、兼容、改造以及将新的文化信息向外传播上。向外传播的文化信息增强了适应性和融合性,增强了长安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吸收的文化信息越多,传出的文化信息也越多,形成了良性循环。

六、结语

以上是从理论上对长安文化定义和特征进行了简单梳理,仅一家之言而已,实际上还有许多课题需要研究,如长安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定性与定位,长安文化的体系、功能以及具体表现,长安文化的当代形态及其与现代文化的关系等,都需要进行大量深人的研究,需要多学科的共同努力。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人类陆地文明发展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长安文化内在的普适性价值无疑值得进一步研究,而且值得继承和发扬。

殷墟甲骨刻辞的发现亦为研究商代历法提供了最可靠的第一手资料,数十年来在这方面已有较多的研究成果。1945年在四川石印出版的《殷历谱》是董作宾以12年时间利用甲骨文等资料撰写的研究殷代历法与周祭祀谱的巨著。在本书第一卷中提出商人采用干支纪日,一直连续至今日而未间断;商人之月为太阴月,有大小月之制(小月29日,大月30日),过14或16月后连置两大月;他认为当时采用阴阳合历之年,故有置闰月之法,19年而7闰,并依其新旧派之分的见解,指出旧派(如武丁)年终置闰(设13月),新派(如祖甲)则为年中置闰。在第三卷他还讨论了卜辞所见日、月食,企图证明当时已有古四分术与正月建丑之制。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进一步肯定了董氏的一些说法,同时作了修正,认为年终或年中置闰在一个时期(祖庚、祖甲)内曾并行。但陈氏批评董氏所提出的殷代历法为古四分术及正月建丑之说,认为“是完全错误的”。1981年出版的由天文史学家撰写的《中国天文学史》肯定了董、陈氏对阴阳合历与大小月的看法及董氏提出的干支纪日从殷代至今未间断的看法,并肯定了年终置闰,但否定了殷代有年中置闰的可能性[142]。 殷代以太阴纪月,治甲骨文的学者如董作宾过去多认为是朔日为首。上举《中国天文学史》与1984年张培瑜等发表的论文[143]均认为应是以新月出现为首。同样的看法,日本学者薮内清在1957年即已提出[144]。但1990年冯时发表《殷历月首研究》[145]一文仍认为殷人是以朔日为月首,因为相对疏阔的朔还是可以通过观测取得。由此可见对这个问题的争论今后还会继续下去。 有关商代地理的知识对于商代社会历史、文化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殷墟甲骨文发现以前,文献中有关的记载寥寥可数,因此殷墟卜辞中出现的地名便格外引起学者的注意。开殷墟卜辞地理研究之先河者为王国维,他在1914(或1915)年撰写了一篇很短的文章《殷墟卜辞中所见地名考》,从当时已能见到的200余地名中选了8个距今安阳较近而又见载于文献的地名,考释了其地望。此时还谈不上地名间系联。真正为卜辞地理研究创立了一种行之有效而又科学的方法的学者是郭沫若。他在1933年出版的《卜辞通纂》(日本文求堂)中以商王田猎卜辞为研究对象(此种卜辞多附记当日占卜地名,即田猎驻地),通过同版几条卜辞干支之日差计算地点间的距离,而后又通过异版同名联系其他地名,从而结合文献记载建立起地理区域构架。此后,虽有不少学者继续开拓商代地理研究领域,但采用的方法皆本自于郭氏的干支系联法。至80年代末,治商代地理成绩突出的有董作宾、陈梦家、李学勤、岛邦男、松丸道雄与钟柏生[146]。董氏的成绩在于将黄组卜辞的征人方卜辞中经过地点系统地收集起来,按干支系联,借以考释其地望,并绘出路线图。陈氏则较全面地讨论了商晚期诸种地理结构,如大邑商所在之王畿地区与沁阳田猎区,勾画了卜辞地名网,并在伐人方路线上修正了董氏之说。李氏的专著将沁阳田猎区作了更细致的区域分划,更正了郭沫若将“衣逐”之“衣”释为地名的错误,指出“衣”当读为“殷”,训“同”或“合”。松丸道雄的著作则从理论上讨论了田猎地之间距离的推定方法,这是他超出其他诸家之处。钟柏生的论文集将卜辞地名作了分类,分为田游地理、农业地理、部族方国地理等。他详细评析了以前诸家研究的成绩与方法、观点上存在的问题,在田猎地名研究上虽仍主要采用干支系联法,但对辞例的条件作了较严格的规定[147]。 有关殷墟卜辞地理研究的最新成果是1994年出版的郑杰祥的《商代地理概论》[148],其特点首先是对地名作详细的文字考证,以求字识准确;其次是卜辞资料更为齐全,不仅利用了《甲骨文合集》,而且有《小屯南地甲骨》等新资料,是他书所未采用的;三是书中充分利用了最新的田野考古资料。 商代地理的研究虽然有较多成果,但由于卜辞资料本身的限制,对卜辞中出现的地名之地望的看法分歧仍比较大。其中最明显的如商王田猎卜辞中所反映出来的主要田猎区究竟在哪里,现在即有河南沁阳、山东泰山、河南濮阳(及新乡以东、山东以西)三个地区三种看法

宁夏大学王国庆发表的论文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竹笛学会理事,陕西省音乐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民族管弦乐学会常任理事。在演奏方面,师承孙永志先生,在其教诲下,学习和继承了著名竹笛演奏教育大师赵松庭、元修合、高明先生的演奏技能,在实践中感悟、化解,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从实践到理论,不断地探索。深入的研究过竹笛的发声原理,不断的探索竹笛演奏的理论问题。论文《论竹笛演奏中音准的构成因素》和《“口风”在竹笛演奏中的作用》于2003、2004年先后发表于西安音乐学院学报《交响》院刊上,于2005年,在沈阳音乐学院学院学报《乐府新声》上发表论文《论竹笛的音准与气息控制》,在《音乐天地》报刊上发表论文《论秦汉以来“笛”的变迁》等,2006年在中国音乐学院学报上发表了核心论文《论竹笛演奏三要素》,2008年9月在《宁夏大学学报》发表核心论文《论尺八与箫的异同》。2009年完成省部级课题一个,在《中国音乐学》发表权威文章一篇。引起了竹笛演奏界的关注。除演奏外,曾先后随著名指挥家丰琪先生、刘大冬先生学习交响乐指挥,还受到著名指挥家张列先生,著名民族音乐教育家,指挥家鲁日融先生指导民乐指挥;在其音乐活动中,除笛、箫的教学演奏外,经常参与各种电影电视剧的音像音乐的指挥与演奏工作,有些已被录制成CD专辑出版发行。其作品《春孕》、《沉香亭》、组曲《孤伴二章》在圈内已广为流传。2002年获国家文化部第一届“全国青少年民族器乐大赛”演奏奖。2005年获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艺术院校奖,国家文化部第二届“全国青少年民族器乐大赛”优秀演奏奖。艺术成就已被文化部主办的《艺术中国---中国艺术丰碑与艺术家概览》收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下达各招生单位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数,制定全国招生简章,并汇编《全国博士生招生专业目录》。已获得硕士学位的人员,或获得学士学位后6年并达到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历人员也可以报考。

各招生单位要制定健全的招生工作制度,完成命题、考试、阅卷等工作。入学考试分为初试、复试两个阶段。考试成绩由招生单位书面通知考生。招生单位按照"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保证质量,宁缺毋滥"的原则录取新生。入学考试成绩仅对本次招生有效,被录取新生要当年入学。经过培养学习阶段后,可获得国家承认的博士生毕业证书和博士学位证书。

武汉理工大学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山西大学

武汉大学

重庆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

西南科技大学

《同等学历申请博士学位条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施行。

(一)申请人必须为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或获得学士学位6年以上并达到与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历的人员

(二)申请人应在教学、科研、专门技术领域做出突出成绩,在申请学位的学科领域独立发表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或出版过高水平的专著,其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或省部级以上奖励。

(三)具备申请博士学位基本条件的同等学力人员,应当在学位授予单位规定的期限内,向学位授予单位提交以下材料:

1.硕士学位证书;

2.最后学历证明;

3.准备申请博士学位的学位论文;

4.公开发表的有关学术论文,出版的专著,以及科研成果获奖的证明材料;

5.申请人所在单位向学位授予单位介绍申请人的简历、思想政治表现、工作成绩、科研成果、业务能力、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和外语程度等方面情况的材料(加印密封);

6.两位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专家的推荐书(加印密封),其中至少有一名博士生指导教师。

学位授予单位应在规定的期限内,组织专家小组对申请人进行资格审查。对已确定具有申请资格的申请人,按本规定第十条的要求进行同等学力水平的认定。

第二条同等学力水平认定

学位授予单位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认定申请人是否具备博士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水平。

(一)对申请人完成本职工作,在教学、科研、专门技术等方面做出成绩的认定。

(二)对申请人专业理论基础、知识结构及水平的认定。

学位授予单位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应对已经资格审查合格的申请人,按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组织考试。自通过资格审查之曰起,一年内完成全部课程考试,且成绩合格。未通过课程考试者,本次申请无效。

对于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有重要的著作、发明、发现或发展者,经有关专家推荐,学位授予单位同意,可以免除部分或全部课程考试,直接申请参加博士论文答辩。

(三)学位论文水平的认定。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应在申请人通过全部课程考试后的一年内完成。学位授予单位应指定博士生指导教师对申请人的论文进行必要的指导。

1、论文要求及科研工作。

(1)申请人提交的博士学位论文,应是在工作实践中由本人独立完成的成果,表明作者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2)申请人同他人合作完成的论文、著作或发明、发现等,对其中确属本人独立完成的部分,可以由本人整理为学位论文提出申请,并附送该项工作主持人签署的书面意见和共同发表论文、著作的其他作者的证明材料,以及合作完成的论文、著作等。

(3)论文用中文撰写,论文要有中文和外文摘要。

(4)申请人必须到学位授予单位,在该单位指定的博士生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参加为期不少于三个月的与论文相关的科学研究工作。申请人应在学位授予单位的相应学科专业学位授权点报告其论文工作情况并接受质疑。

2、论文评阅。

(1)论文评阅人:学位授予单位聘请不少于五名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为论文评阅人,其中学位授予单位和申请人所在单位以外的专家至少三名。论文评阅人应是责任心强,学风正派,在相应学科领域学术造诣较深,在科学研究中有突出成绩的专家。申请人的导师、推荐人不能聘为论文评阅人。

学位论文评阅人的姓名不得告知申请人,评阅意见应密封传递。

(2)论文评阅:论文评阅人应根据学位论文要求对论文是否达到博士学位水平进行认真、细致的评阅,提出评阅意见及对论文的修改意见。

3、论文答辩。

(1)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论文答辩委员会由不少于七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组成,其中至少有四人是博士生导师、二人是学位授予单位和申请人所在单位以外的专家。申请人的推荐人、导师不能聘为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论文答辩委员会的组成人选应先得到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的认可。

学位授予单位的有关管理部门,应在论文答辩日期一个月以前,将学位论文送交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

(2)论文答辩:论文答辩委员会根据答辩的情况,就是否建议授予博士学位作出决议。决议采取不记名投票方式,经全体成员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方为通过。决议经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签字后,报送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论文答辩应有详细记录。论文答辩应公开举行。

(3)论文答辩未通过,本次申请无效。论文答辩未通过,但论文答辩委员会建议修改论文再重新答辩者,可在半年后至二年内重新答辩一次;答辩仍未通过或逾期未申请者,本次申请无效。

申请人通过同等学历水平认定,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同意,报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作出授予博士学位的决定;授予学位人员的姓名及其博士论文题目等应及时向社会或申请人所在单位公布,并经三个月的争议期后颁发学位证书。

申请人不得同时向两个及以上学位授予单位提出申请。

河南大学王鑫论文发表

新证据显示:多国最早新冠病毒感染时间提前

关于新冠病毒的最早感染和传播病例,近期各国出现了多例时间提前的研究和报道。昨天,美国一位市长自曝去年11月已感染新冠,检查出体内已有IgG抗体的消息还牵动着人们的视线;今天,又有论文证实法国去年12月已出现病例的报道在各大媒体“刷屏”,引发舆论关注。

研究:新冠病毒已在美国和欧洲衍生出“超强突变株”

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吸引了“紧急关注”的新冠病毒突变,因为它使该病毒更具传染性,并且已经在其到达的地方(包括美国的部分地区)占主导地位。研究表明,使冠状病毒更具传染性的突变株已经“统治”了美国和欧洲,而研发中的疫苗可能对它起不了足够的“抵御”作用。

《自然》:欧洲根据已知基因序列合成新冠病毒

当地时间5月4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以“加快评审文章”(Accelerated Article Preview)形式在线发表了来自瑞士、德国、俄罗斯多家科研机构的一项研究。团队在已知新冠病毒基因序列的基础上,首次在试验中通过反向遗传学手段在酵母菌中快速构建出了活的新冠病毒。

人体基因差异可预测感染新冠病毒的严重程度

美国俄勒冈州健康科学大学研究员里德·汤普森和同事发现特定HLA基因与新冠病毒感染程度存在密切关系。汤普森称,携带一种叫做“HLA-B*46:01”的突变基因更容易感染SARS病毒,就像之前证明的新冠病毒易感情况一样,相比之下,HLA-B*15:03突变基因可能提供一些保护。通过识别某人的HLA基因特征,可以快速、廉价地完成测试,可能有助于更好地预测疾病感染程度

新冠病毒感染者或容易出现脑梗塞?

美国纽约西奈山医学院的研究小组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期刊》上的一篇报告表示,今年3月23日到4月7日的2周多时间里,在对被确诊为脑梗塞的33岁至49岁的5名男女进行检测后,发现5人均感染了新冠病毒。研究小组认为,新冠病毒侵入心脏及肺部血管的细胞,引发炎症等,使血液中容易形成血栓,这很可能是造成脑梗塞的原因。

新冠患者恢复两周内持续产生抗体 免疫反应各异

一项新的研究表明,感染病毒后恢复的新冠患者显示出广泛的免疫反应,目前研究中约有一半在两周之内显示出持续的抗体产生。他们发表的结果,表明了病毒的哪些部分最有效地触发了免疫反应。具体而言,研究人员们发现,刚从新冠肺炎中康复的大多数新出院患者会产生病毒特异性抗体和T细胞,但不同患者的反应却并不完全相同。

吉利德:将在多国产销瑞德西韦

当地时间5月5日,吉利德科学公司宣布,将与其他制药公司一起在美国以外的地区生产和销售新冠肺炎治疗药物瑞德西韦,以确保该药供应能满足全球需求。吉利德称,公司正在与多家制药和化学制造公司进行商谈,希望能在至少2022年之前获得欧洲、亚洲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瑞德西韦生产许可。

俄载人航天总设计师患新冠肺炎病逝

据俄罗斯媒体5日报道,俄载人航天系统总设计师、能源火箭太空公司第一副总经理米克林因患新冠肺炎,救治无效病逝。俄罗斯国家航天公司总裁罗戈津说,米克林于4月中旬确诊感染新冠肺炎,之后他采取了隔离措施并接受了必要的治疗。虽然医生全力抢救,但没能挽救他的生命。

新研究将揭示美国儿童新冠肺炎感染率

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网站4日报道,该机构下属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NIAID)当日启动了一项新研究,旨在确定美国儿童新冠肺炎感染率。这项名为“人类流行病学和对新冠病毒反应(HEROS)”的研究将从美国11个城市招募2000个家庭,共6000人。为加快招募工作,NIAID将从NIH资助的其他儿科研究中挑选试验对象,包括健康儿童以及患有哮喘或其他过敏疾病的儿童。

科学家首次发现人源性新冠病毒单克隆抗体

近日,来自乌得勒支大学等多家机构的研究团队发布了一项重磅研究成果,他们首次发现,一种完全人源的单克隆抗体可以防止新冠病毒感染培养的细胞,他们将之称作是开发治疗或预防由新冠病毒全人源化抗体的第一步。这一发现于5月4日在线发表在《自然-通讯》网站上。

辉瑞和BioNTech联手合作开展新冠疫苗试验

5月5日,辉瑞和德国制药公司BioNTech联合宣布,他们的新冠病毒疫苗5月4日起在美国开始人体测试,测试将在健康的志愿者身上进行。如果试验成功,该疫苗最早将能于9月做好在美国紧急使用的准备。

科学家发现新冠病毒传播速度如此之快的关键特征

康奈尔大学研究人员在新冠病毒用以和细胞结合进而侵入人体的S蛋白中发现了一种结构循环,这个循环的4个氨基酸序列不同于其他已知的人类冠状病毒病毒谱系,可能可以解释为什么这种病毒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得如此之快。此外,他们还指出,在灵长类动物外,猫、雪貂和貂是最容易感染病毒的动物种类。

抗病毒智能手机屏10分钟内可杀死90%冠状病毒

2020年5月5日,一家屏幕保护膜设计、生产和销售公司Nanoveu宣布,其含有抗病毒分子的智能手机屏幕和手机壳进行的测试结果显示,可在10分钟内杀除90%的存活或感染性冠状病毒颗粒。此次的试验是由新加坡国立大学(NUS)杨潞龄医学院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系进行的,该公司也在美国进行同样的对比试验。

学术期刊Chest首次发表中国医生抗疫诗

北京时间5月5日,国际学术期刊Chest(《胸》)在线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风湿科主治医师李佳的现代诗“Fighting the novel coronavirus together with you”(和你一样)。这也是Chest首次发表中国医生创作的抗疫文学作品。

美卫生高官举报“羟氯喹治疗新冠”推广细节:存在官商勾结

5日,美国联邦政府高级科学家瑞克·布莱特说,政府高官多次向他施压,要求他将价值数百万美元的合同交给一名人脉广泛的咨询顾问。上月,布莱特被解除了生物医学高级研究与发展署主任职务。他宣称,这是因为他不愿意将未被证实有效的羟氯喹等药物推广给新冠病毒感染患者。

日媒:安倍称日本政府抗疫援助规模“世界第一”引发争议

近日,安倍晋三有关日本政府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商户提供援助的言论引起争议。安倍晋三称,日本政府提供的援助措施“在世界上是最优厚的”。共同社指出,日本网络上接连出现对该言论的批评声音,共同社也未找到日本官方援助“世界第一”的明确证据。

35亿人或将在50年后深陷“高温烘烤气候”

5 月 4 日,中、美、欧科学家在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一项新研究中指出,除非温室气体排放下降,否则在 50 年后,35 亿人居住环境将不宜生存。研究认为,若碳排放持续增加,截至 2070 年,普通人生活环境的气温将上升 7.5℃。气温快速上升和全球人口变化意味着 50 年后全球约 30% 的人口将生活在平均气温将超过 29℃ 的环境下。

血管为何会衰老?长寿基因在作祟

血管疾病被称为人类健康“第一大杀手”,据推算中国心血管病现患人数超2.9亿人。血管衰老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那么,导致血管衰老的原因又是什么?5月5日,中国学者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的一项研究首次绘制了灵长类动脉血管衰老的单细胞基因表达图谱,揭示了长寿基因FOXO3A的表达下调是血管衰老的驱动力。

华东理工大学科学家提出“分子拉链”独特概念

高性能弹性体因其在柔性电子、人工致动器和刺激响应材料等新兴领域的应用前景而受到广泛关注。近期,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授曲大辉课题组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分子拉链”的独特概念,在超分子聚合物弹性体领域取得了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先进材料》。

新研究助力破译植物细胞壁形成机制

多糖氧乙酰化在植物细胞壁发育中具有重要意义,但对这一过程的具体机制知之甚少。来自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Yingqi Cai的最新研究,揭示了木聚糖特异性氧乙酰转移酶(XOAT1)的结构信息和工作机制,为破译植物细胞壁形成机制迈出了重要一步。相关成果4月30日在线发表于《植物细胞》杂志。

MIT:对外星生命的想法应更大胆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一项最新研究显示,虽然我们的地球大气中氢气含量微乎其微,但微生物可以在100%的氢气氛下生存和生长。因此,可能孕育外星生命的系外行星环境可能比之前认为的更加丰富多样。他们将培养的大肠杆菌和酵母暴露在100%的氢气氛下,发现二者可以正常繁殖,只是繁殖速度比在空气中慢。相关论文发表在5月4日的《自然-天文学》上。

中国科学家找到实现高阶拓扑绝缘体的理论依据

中国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乔振华教授课题组与其合作者合作,在理论预言低维体系高阶拓扑绝缘体方面取得新突破。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权威物理学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

科学家发现乙酰胆碱调控大脑学习记忆新机制

学习记忆是大脑最迷人的智能活动之一,在清醒时,大脑进行学习记忆活动,在休息时(主要是在夜晚的睡眠阶段),大脑对所学的内容加以记忆的巩固。5月6日,记者从华东师范大学获悉,该校脑功能基因组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林龙年教授团队在最新研究中阐述了乙酰胆碱调控大脑学习记忆的新机制。相关研究成果论文近日发表于《神经科学》杂志。

利用引力透镜“称重”宇宙总质量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消息称,宇宙学家们利用引力透镜,重新确定了宇宙物质的密度和结构,进而可以为宇宙的总质量“称重”。而目前表现出和以往的较大差异,可能预示着宇宙学标准模型的缺陷。该成果属于欧洲的“千平方度巡天”计划,相关报告发表在《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期刊上。

陈发虎团队揭示晚渐新世中亚干旱环境分异机制

传统观点认为,亚洲内陆干旱化、全球环境事件如新生代全球降温等,与区域构造事件(如青藏高原隆升、副特提斯海的退缩)有关联,而这种联结的纽带是亚洲季风。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副教授王鑫、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陈发虎院士等人的一项最新研究认为,帕米尔-天山的构造抬升及其对西风环流的机械分流是亚洲内陆气候环境格局形成的主因。相关成果近日在线发表在《地质学》杂志。

揭示乡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徐蕾、苏丰硕士等在王发国、庄萍副研究员等的指导下,在乡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研究取得新进展。该研究表明,乡土水生植物水龙和菱角是可作为亚热带地区猪场养殖废水等富营养化水体修复的备选植物;作为水体修复工程的常用植物,水葫芦的生态风险值得进一步评估;槐叶萍和野荸荠组合可以有效地去除轻度受污染水体中的总氮和总磷,从而建议此植物组合可以运用到富营养化废水的植物修复。

秋季物候决定青藏高原植物生长季长度变化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中心研究团队研究发现,青藏高原植物春季物候变化并不显著,秋季物候显著延迟,生长季长度显著延长;黄枯期对生长季长度变化的贡献为69.3%,是返青期贡献的2倍多,秋季物候而非春季物候决定了青藏高原植物生长季长度的变化趋势。相关研究结果已近期发表在国际主流期刊《农业与森林气象学》上。

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将于8日返回

5日晚,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次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在随后召开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次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上,季启明表示,被长征五号B送入太空的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将于8日返回,为充分发挥首飞任务的综合效益,火箭搭载了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柔性充气式货物返回舱试验舱,以及10余项实验载荷。

中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安排3D打印等三大科研项目

中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5日傍晚由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从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送入预定轨道。来自中国科学院的消息说,本次任务中,由中科院牵头负责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在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上安排有在轨精细成型实验、材料摩擦行为实验、微重力测量试验等三项科学实(试)验,旨在为未来中国空间站建设运营以及走向更遥远的深空,进行前瞻科学研究和技术验证。

我国将于2022年前后发射4艘载人飞船 航天员乘组已选定

在5日晚召开的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次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助理季启明透露,我国计划2022年前后建成空间站,其间将发射4艘神舟载人飞船。目前,执行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已经选定,正在开展任务训练。

靠“脑补” AI将卫星“废片”变成高分辨率地图资源

近日,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地球系统科学系主任宫鹏介绍,在高性能云计算的支持下,通过数据建模、人工智能算法等手段,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制作完成了首套中国30米逐日无缝遥感观测数据集,以及逐季节土地覆盖和逐年土地利用的数据集,让“拼图无解”的卫星“废片”能够成为高分辨率的地图资源。

我国天然气水合物第二轮试采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5月6日,记者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获悉,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第二轮试采结束,取得圆满成功。“海洋动态压井混合装置”和“储层改造地面试验与工具现场技术服务”课题在多方共同努力下,相关成果取得重大突破,并得到高度认可,为试采成功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

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云端”揭晓

5日下午,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结果在线揭晓。陕西南郑疥疙洞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黑龙江饶河小南山遗址、陕西神木石峁遗址皇城台、河南淮阳平粮台城址、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甘肃敦煌旱峡玉矿遗址、湖北随州枣树林春秋曾国贵族墓地、新疆奇台石城子遗址、青海乌兰泉沟吐蕃时期壁画墓、广东“南海I号”南宋沉船水下考古发掘项目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广东交通集团:虎门大桥振动系涡振现象

广东省交通集团6日凌晨通报称,专家组判断,虎门大桥5日发生振动系桥梁涡振现象,并认为悬索桥结构安全可靠,不会影响虎门大桥后续使用的结构安全和耐久性。6日凌晨,记者在虎门大桥管理中心实时监控画面看到,大桥仍有肉眼可见的轻微振动。

中国气象事业步入“芯”时代

“十年磨一剑!数值预报中心成立十年来,终于有了我国自主的可为全国和全世界服务的数值天气预报业务系统,是中国成为世界气象中心之一的主要科技支撑。”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曾庆存说。数值预报是基于数学物理学方法客观定量计算未来天气演变的预报技术,是业务天气预报的支柱,作为气象业务的核心科技,被誉为气象事业的“芯片”。

“中国智造”预警技术“出口” 印尼首次预警破坏性地震

记者6日从成都高新区的成都高新减灾所获悉,当地时间5月3日14:06分印尼巽他海峡附近发生5.3级地震后,安装在印尼气象气候和地球物理局(BMKG)的地震预警接收终端发出23秒倒计时预警。这是该所地震预警技术支持建设的印度尼西亚地震预警系统首次实现破坏性地震预警。

“四新”教学资源建设撬动高等教育“质量革命”

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启动部分领域教学资源建设工作的通知。通知称,经研究,决定启动部分领域教学资源建设工作,探索基于“四新”(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理念的教学资源建设新路径,旨在推动高等教育“质量革命”。

中科院2020年第1季度两类亮点工作筛选结果发布

中科院2020年第1季度科技创新亮点成果、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亮点工作已最终确定。科技创新亮点成果共6项,包括“中国天眼”正式开放运行、首次实现类星体几何距离测量、多类信息服务平台支撑新冠病毒研究等;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亮点工作共3项,包括全球首套规模化太阳燃料合成示范项目试车成功、“托珠单抗+常规治疗”进入新冠肺炎第七版诊疗方案,中科院研发新冠病毒体外诊断试剂获批上市。

中科院与安徽省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健康研究院

4月30日,中国科学院与安徽省在“2020年安徽省‘抓创新、抗疫情、促六稳’科技成果发布暨线上交易会”上举行共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健康研究院签约揭牌活动。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出席活动并讲话,安徽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国英主持活动。中科院副院长、党组成员相里斌,安徽省领导邓向阳、陶明伦、虞爱华、宋国权,中科院副秘书长汪克强出席活动。

中国科学院院士、理论化学家张乾二院士逝世

5 月 4 日,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官网发布消息,中国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理论化学家张乾二于 2020 年 5 月3 日 20 时 33 分辞世,享年 93 岁。张乾二院士毕生致力于结构化学和量子化学教学、科研工作。在配位场理论方法、休克尔分子轨道理论图形方法、多面体分子轨道理论、多电子理论的群论方法、价键理论方法等取得重大研究成果。

抛弃,可纵然如此我还是在梦中惊醒,在夜里哭泣,度日如年般度数着这一段不再与你相关的分秒岁月。10、没有足够的语言能表达我对你的爱,没有足够的方式能表示我对你的关怀,没有足够的春宵能与你共度,明媚的早晨,温馨的夜晚,对你我有无限的思念!——立足于现有产业基础,加快形成多种能源协同互补、综合利用、集约高效的供能方式。坚持大规模外送和本地消纳、集中式和分布式开发并举,推进风光等可再生能源高比例发展。到2025年,新能源成为电力装机增量的主体能源,新能源装机比重超过50%。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风光火储一体化综合应用示范。——实施控煤减碳工程,有序释放煤炭先进产能。加快推动用能权交易和碳排放交易,建立碳排放强度考核机制。依托鄂尔多斯和乌海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建设,发展规模化风光制氢,探索氢能供电供热商业模式,建设绿氢生产基地。实施能源综合利用升级改造,加强煤炭分级分质利用,推进煤基多联产示范,加大煤矸石、洗中煤、煤泥综合利用。——实施“以电代煤”“以电代油”,推进工业、交通、建筑(老旧小区改造)、居民领域电能替代,提升全社会电气化水平。实施数字能源工程,推进大型煤电、风电场、光伏电站等建设智慧电厂,所有生产煤矿建成智能煤矿,推进能源生产、储运、消费等环节数字化转型。——实施灵活电网工程,打造蒙西电网“四横五纵”、蒙东电网“八横两纵”主干网

崔若飞 陈同俊 钱进 赵虎 李仁海 毛欣荣

(中国矿业大学 徐州 221008)

作者简介:崔若飞,1954年生,男,河南洛阳人,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应用地球物理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电子信箱:,通信地址:江苏省徐州市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邮编:221008。

摘要 三维P波地震勘探是煤层气勘探开发的关键技术之一,属于岩性地震勘探的范畴。利用国内外油气勘探的成功经验并结合煤层气勘探的特点,提出利用“两个理论、六项技术”来指导煤层气地震勘探。两个理论是双相介质理论和各向异性介质理论,六项技术是地震属性技术、地震反演技术、方位AVO技术、方位各向异性技术、煤层厚度非线性反演技术和基于MAPGIS的多源信息预测技术。利用煤层气地震勘探技术,并配合其他地质手段,建立煤层气(瓦斯)富集带预测模型,为煤层气的开发提供科学的地质依据。

关键词 煤层气勘探 岩性地震勘探 地震反演 方位AVO 方位各向异性

CBM Seismic Survey Technology

Cui Ruofei,Chen Tongjun,Qian Jin,Zhao Hu,Li Renhai,Mao Xinrong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Xuzhou 221008)

Abstract:3D P-wave seismic survey is the lithological seismic method which is one of the key techniques for CBM survey.Based on domestic and overseas successful oil/gas survey experiences and the features of CBM survey,the paper pointed out that CBM seismic survey should be directed by the two theories and six techniques.The two theories mean both two-phase and anisotropic medium theories.Six techniques include seismic attribute,seismic inversion,azimuth AVO,azimuth anisotropy,non-linear inversion of coalbed thickness and multi-source information prediction based on MAPGIS.Using CBM seismic survey combined with other geological methods,the paper established the prediction model of CBM accumulation area which would provide scientific geological basis for CBM exploitation.

Keywords:CBM exploration;lithological seismic survey;seismic inversion;azimuth AVO;azimuth anisotropy

1 煤层气勘探的意义

煤层气(瓦斯)是由煤化作用形成的赋存在煤层中的以甲烷为主的混合气体。我国是一个能源消费大国,加速煤层气的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煤层气作为一种新型洁净能源,其开发利用可弥补我国常规能源的不足。我国是煤层气资源大国,居世界第二位。近年来,对煤层气的成因、储层特性、赋存状态、成藏理论进行系统研究,取得了一大批成果。但是,相应的勘探与开发技术相对滞后。今天,地质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已经把研究重点放在勘探与开发技术领域。

其次,瓦斯突出问题是长期以来困扰煤矿安全生产的一个灾害性问题。据国家安监总局统计,2005年全国煤矿瓦斯事故死亡2157人,占全部煤矿事故死亡人数的36%。在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煤矿事故中,瓦斯事故起数占69%。事实上瓦斯已成为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第一杀手”。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管理上的原因,也有技术上的原因。关键在于煤矿在开采前和开采过程中,对地下瓦斯富集的情况一无所知。这样就使煤矿在生产和开采过程中,无法根据瓦斯分布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

目前,晋城矿区为了抽排瓦斯,只能以一定的密度均匀布置钻孔,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将瓦斯在开采前抽放掉。但是这样做又会面临两难的选择,如果要将瓦斯尽可能地排放干净,就必须将钻孔布置得相当密集,成本就会增加;如果要控制成本,就要降低钻孔密度,可能无法保证瓦斯浓度在安全指标以下,即可能会导致瓦斯事故的发生。因此,只有依靠科技进步,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才能为煤矿查明煤层瓦斯富集区域,是当前煤矿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最后,利用煤层气可以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甲烷对红外线的吸收能力是二氧化碳的25~30倍,是造成温室效应的元凶之一。煤矿开采过程中的甲烷排放量占全球总排放量的一半,可见煤层气的开发利用可以有效降低温室效应。

总之,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与利用可以改善我国能源结构、促进煤矿安全生产、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是一举多得、利国利民的大事。

2 煤层气勘探开发的关键技术

今天,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已经成为煤矿生产中必不可少的手段,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传统的地质勘探方法。

现行的煤田地震勘探技术主要是利用反射波的运动学特征来解决构造问题,而煤层气(瓦斯)地震勘探属于岩性地震勘探。在影响煤层气成藏的5个主要因素中,利用地震资料和其他地质资料可以查明煤层厚度、断层及其他构造分布、煤层埋藏深度、煤层的倾角与露头位置。但是,不能对煤层和围岩的透气性做出评价,即无法确定含裂隙裂缝介质(构造煤的分布与厚度)的性质。

瓦斯作为气体,如果要在煤层中储存和运移,那么煤层及其顶底板中就必须要有相互联通的裂隙裂缝。总之,裂隙裂缝的存在是瓦斯存在的必要条件,也是搞清煤层瓦斯富集带的关键。因此,对于煤矿开采而言,研究煤层及其顶底板裂隙裂缝的分布和连通情况极其重要。瓦斯突出及爆炸的罪魁祸首就是煤层及其顶底板中的裂隙裂缝。由于裂隙裂缝是瓦斯富集、存储、运移的场所,因此查明采区内断层、裂隙裂缝的分布便能够对煤层及其顶底板(围岩)的透气性做出正确评价。于是,煤层气(瓦斯)地震勘探的核心是查明煤层及顶板中裂隙裂缝发育的方向和密度。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利用地震资料研究裂隙裂缝发育的方向和密度便受到地球物理学家的高度重视。主要原因是碳酸盐岩是一个有利的高产油气层,世界上约有60%左右的油气来自碳酸盐岩储层,而碳酸盐岩储层与裂隙裂缝的关系极为密切。大量的研究工作和观测数据表明,含裂隙裂缝介质的性质可以用双相介质理论和各向异性介质理论进行解释。因此,国内外学者把重点放在利用地震资料研究双相介质的各向异性和检测裂隙裂缝方面,其主要方法有三类:①多波多分量裂隙裂缝检测技术;②S波裂隙裂缝检测技术;③P波裂隙裂缝检测技术。由于P波地震勘探成本低,从20世纪90年代起,地球物理学家把目光转向P波勘探,用P波代替S波/转换波检测裂隙裂缝已成为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煤田地震勘探的情况也是如此,1993年P 波三维地震勘探技术开始得到应用,1998年三维三分量地震勘探技术引入煤田,并陆续在10余个煤矿进行试验工作,希望综合利用P波和转换波解决煤矿生产中的开采技术条件问题。但是,事与愿违,时至今日没有取得突破性成果。今天,回过头来分析煤田转换波地震勘探的得失时,不能忽略煤层埋藏浅、P波的信噪比高和分辨率高这一鲜明特点,而转换波的信噪比较P 波相差1~2个数量级。因此,煤层气勘探开发应该以三维P波地震技术为主,同时配合其他地质手段。

3 煤层气地震勘探技术的特点

利用P波进行煤层气地震勘探,目的是利用地震波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来研究小型压性与压扭性构造、煤岩层岩性,特别是查明煤层及顶板中裂隙裂缝发育的方向和密度(煤体结构破坏程度)、构造煤的厚度。

利用国内外油气勘探的成功经验并结合煤层气勘探的特点,提出利用“两个理论、六项技术”来指导煤层气地震勘探。

两个理论是双相介质理论和各向异性介质理论,六项技术是地震属性技术、地震反演技术、方位AVO技术、方位各向异性技术、煤层厚度非线性反演技术和基于MAPGIS的多源信息预测技术。

3.1 地震属性技术

地震属性指的是由叠前或叠后的地震数据,经过数学变换而导出的有关地震波的几何形态、运动学特征、动力学特征和统计学特征。地震属性技术是指提取、显示、分析和评价地震属性的技术,在煤层气地震勘探中包括地震属性的提取、地震属性的分析、利用地震属性区分构造、岩性并进行目的层预测。

煤层气储层是典型的双相介质,与单相介质相比,地震波在双相介质中传播后,各个频率成分的能量分布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地震波能量向低频方向移动。这种地震波场动力学特征的变化为预测瓦斯富集带提供了理论基础。杨双安博士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该理论进行了验证。图1为六层介质模型,其中第四层中部为双相介质,代表瓦斯富集区。合成记录见图2。

图1 模型示意图

图2 合成地震记录

从图2 中看到有两组反射波,在100ms 附近的反射波是界面1 形成的反射波,在200ms附近的反射波是界面2、界面3、界面4和界面5形成的复合波。对200ms附近的复合反射波进行分频处理,得到不同频率成分的能量。在图3中,中间的双相介质区域表现出:①时间发生延迟、反射波连续性较好的运动学特征;②低频能量增强、高频能量衰减的频率特性;③与正常反射波相位相反的相位特征。总之,具有双相介质特征的瓦斯富集区与单相介质区域有明显的差异。

图3(a)标准低频成分(1~10Hz)的能量;(b)高频成分(35~45Hz)的能量(据杨双安)

图4 淮南张集煤矿西三采区13-1煤层的主频带能量百分比

图4是淮南张集煤矿西三采区13-1煤层的主频带能量百分比,可以发现主频带能量的变化规律。

3.2 地震反演技术

波阻抗反演技术是岩性地震勘探的重要手段之一,根据钻孔测井数据纵向分辨率很高的有利条件,对井旁地震资料进行约束反演,并在此基础上对孔间地震资料进行反演,推断煤系地层岩性在平面上的变化情况,这样就把具有高纵向分辨率的已知测井资料与连续观测的地震资料联系起来,实行优势互补,大大提高三维地震资料的纵、横向分辨率和对地下地质情况的勘探研究程度。

通过波阻抗反演,可以预测煤层及顶底板的岩性特征。图5显示的是某区13-1煤常规地震剖面与波阻抗反演剖面的对比。通过对比,发现图5(b)不但能清楚地显示煤层,而且对煤层顶底板的岩性也有较清楚的显示。因此,可以对方位地震数据体进行反演,从方位反演数据体中提取有关剖面属性并进行各向异性分析。

图5 某区13-1煤常规地震剖面与波阻抗反演剖面的对比

3.3 方位AVO 技术

AVO(Amplitude Versus Offset)技术是利用反射系数随入射角变化的原理,在叠前道集上分析振幅随炮检距变化的规律,估求岩石的弹性参数并检测油气的重要技术。而方位AVO分析则是将宏面元按多方位等分,再在不同的方位上做AVO分析的一种技术。

影响反射振幅随炮检距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介质的泊松比,其次是速度。因此,AVO响应实际是地层泊松比异常的反映。通常,煤的泊松比值为0.37~0.45,含气砂岩的泊松比值可降到0.1。因此,可以根据CDP道集记录中的振幅随偏移距的变化关系来勘探气层。图6是方位AVO分析示意图,图6(a)是宏面元方位划分方法,图6(b)是宏面元方位AVO曲线。

图6 方位AVO分析示意图

由于AVO曲线可以下式进行近似:

AP(θ)=P+G*sin(θ)

因此,对每个宏面元的每个方位AVO曲线用上式进行拟合,即可以得到每个方位的 P 属性值和G属性值。同样,可将每个宏面元内每个方位的 P 值和G值进行椭圆拟合,计算出方位各向异性(图7)。

图7 P波属性的方位各向异性

3.4 方位各向异性技术

含裂隙裂缝介质的性质可以用各向异性介质理论进行解释,而传统的地震理论仅研究各向同性介质。

目前,国内外学者通过大量的正演计算证明了反射P波在裂隙性地层中表现为方向各项异性。主要表现在叠前P波数据的振幅、速度和旅行时差随炮检距或方位角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反射P波对裂缝性地层所表现出的方位各向异性特征很敏感,所有的P波属性分布函数均为椭圆,如图7所示。图8中显示的是某区4号宏面元的方位CDP道集。图8中将宏面元按等方位地划分为18个区,每个方位的道集依次排列,红色箭头的位置为目的层。从图8中可以发现宏面元的每个方位道集的振幅强弱是不同的,将它们提取并做椭圆拟合,将椭圆的长轴方向作为裂隙的主方向。这样就可以得到裂隙裂缝分布示意图,如图9所示。在图9中箭头方向表示裂隙裂缝的方向,箭头长度表示裂缝的密度,箭头越长表示裂隙裂缝越发育。另外,也可以通过对宏面元的各方位CDP道集做速度分析,得到层速度随方位的变化关系,同样也可以拟合出裂隙裂缝分布示意图。

图8 某区4号宏面元的方位CDP道集

图9 利用P波属性得到的裂隙裂缝分布示意图

把上述观点进行延伸,研究多个地震属性随入射角变化的规律,利用地震属性参数随方位角变化的特征提取裂隙属性,从而确定岩溶裂隙带的空间分布,这种技术称方位各向异性技术。

3.5 煤层厚度非线性反演技术

传统的煤层厚度计算是利用钻孔资料的对比、内插获得的。然而在任何勘探区内,钻孔的数目是有限的,所以其计算的煤厚值可信度很低。因此,国内外许多学者试图从连续观测的地震资料,特别是从数据密度很大的三维地震资料中获取煤层厚度信息。

人们提出了多种煤层厚度的定量解释方法,从理论上讨论了煤层反射波的形成机制,研究了它的地震特征(包括波形、振幅与频率)随煤层厚度的变化规律,为利用煤层反射波的地震属性参数进行煤层厚度预测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是,这些方法基本上只利用了一类地震属性参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们都要求煤层厚度在一定范围内与煤层反射波属性参数呈线性变化关系,即它们都属于煤层厚度线性反演方法。然而,煤层反射波属性参数与煤层厚度是一种非线性关系。因此,迫切需要建立煤层厚度的非线性反演方法。

煤层厚度非线性反演技术属于统计分析方法,即利用某些地震属性参数与薄层厚度的统计关系来预测构造煤层的厚度变化。首先利用谱分解技术对地震剖面进行分解得到窄带频率剖面,然后从低频剖面中提取有关地震属性参数,最后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对地震属性参数进行煤层厚度反演。

3.6 基于MAPGIS的多源信息预测技术

由于瓦斯富集与裂隙发育程度、煤层厚度、断层及其他构造分布、煤层埋藏深度、煤层的倾角与露头位置、煤化程度等因素有关。因此,要对煤层瓦斯富集带进行准确预测就必须将上述因素都要充分考虑。可以发现,提取了上述几种因素的有关属性后,上述因素的属性数据量将相当大,相互关系将相当复杂。为了有效、合理地利用上述因素的各种属性,选择了GI S作为平台,将各种属性和空间数据相融合,生成各种专题图件,最终确立合理的多源信息融合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服务于煤矿生产的瓦斯富集带预测模型。图10显示的是多源信息融合方法和综合分析过程。

图10 多源信息融合方法和综合分析

4 结论

煤层气地震勘探的总体目标是:将地球物理技术、基础地质勘探手段、数学地质分析手段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有机结合,应用于煤层气(瓦斯)富集带的预测与评价。

煤层气地震勘探的技术特点是:

(1)将双相介质理论和各向异性介质中弹性波传播理论与煤田地震资料的特点相结合;

(2)利用地震属性技术、地震反演技术、方位AVO技术、方位各向异性技术,提取地震P波对裂缝性地层所表现出的方位各向异性特征,并从地震属性参数随方位角变化的特征中提取煤层和围岩的裂隙属性;

(3)利用煤层厚度非线性反演技术获取构造煤的厚度信息;

(4)利用GIS作为平台,把煤层和围岩的裂隙属性、煤层厚度、断层及其他构造分布、煤层埋藏深度、煤层的倾角与露头位置等多源信息进行融合和综合分析后,建立煤层气(瓦斯)富集带预测模型,为煤层气的开发提供科学的地质依据。

参考文献

[1]张子敏,张玉贵.2005.瓦斯地质规律与瓦斯预测,北京:煤炭工业出版杜,4~54

[2]董敏煜.2002.多波多分量地震勘探,北京:石油工业出版杜,31~53

[3]曲寿利,季玉新,王鑫.2003.泥岩裂缝油气藏地震检测方法,北京:石油工业出版杜

[4]杨双安.2006.双相介质中三维地震勘探技术预测瓦斯的研究.中国矿业大学博士论文

[5]王晓波.1997.地理信息系统在南屯煤矿瓦斯分布规律研究中的应用.中国矿业大学硕士论文

[6]Christopher Juhlin,Roger Young.1993.Implications of thin layers for amplitude variation with offset(AVO)studies,Geophysics,58(8):1200~1204

[7]Antonio C.B.Ramos et al.1997.3-D AVO analysis and modeling applied to fracture detection in coalbed methane reservoirs,Geophysics,62(6):1683~1695

[8]Perez MA,Gibson R L,Toks MN.1999.Detection of fracture orientation using azimuthal variation of P-wave AVO response,Geophysics,64(4):1253~1265

[9]A.Grechka and J.Michelena.1999.Fracture detection in a carbonate reservoir using a variety of seismic methods,Geophysics,64(4):1266~1276

[10]Willian L Soroka.2002.Successful production application of 3-D amplitude variation with offset:The lessons learened,Geophysics,67(2):379~389

合作关系。新湃传媒王鑫资助王一博拍摄电视剧,所以是合作关系。王鑫,新湃传媒CEO,先后就读于浙江大学、清华大学,管理学博士,国内知名青年投资人,谙熟海内外资本市场。王一博,1997年8月出生于中国河南省洛阳市,中国内地男歌手、演员、主持人。

云南大学王涛论文发表

对于这个问题,云大学子肯定很有话说了。在云大学习的日子里,遇到过很多有趣的老师,他们风趣幽默,又或是充满哲理与思想,可以让你在课堂上遨游于知识的海洋,同时不得不佩服他们的才华。如果说哪个老师的课最值得蹭,那么下面这些老师一定要对号入座了。

1、 法学院女神——戴琳

虽说我不是法学院的一枚,但是我还是想推荐一下这个老师啦。由于素选课的原因我可以有幸上到了她的课,知识产权法这门课便是戴琳老师上的,同时那也是非常的火爆,选课也是非常激烈。而戴琳老师的课之所以这么受欢迎不仅仅是因为她不点名的原因,最重要的还是她具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对于知识的理解和阐述可以独具一格。

2、 喜欢倾听同学思想——刘朦

作为学语言的同学,很开心我的专业课老师是刘朦老师。至于为什么要推荐她,那我就有很多话有说啦。刘朦老师可以说是我的偶像了,在听她的课的时候我才知道她每天会留很多时间去看书,由于怕和学生交流跟不上时代她会一边看书一边看电视剧,追逐时代的步伐,至于她是怎么做到的我也很想探究一番。接着便是她搬家的事情,由于上班的路途太遥远,不能让她有充足时间看书,于是她搬到了学校附近住。同时,“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以每个假期她都会去做社会实践。对于这样一个充满智慧与社会经验的老师来说并没有一点架子,课堂上她会虚心听取你的意见,并给你充足时间表达你的思想。如果你是一个有思想的人,可以来跟她谈谈哟!

以上就是我向你介绍的老师啦,其实云南大学还有很多有思想,有趣的老师,你可以亲自来看看!

希望我的推荐可以对你有帮助!

1983-1986,广东湛江电大分校辅助管理计算机软件,程序设计及编制程序1986-1988,浙江财经学院辅助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及编制程序1988-1989,浙江桐庐自行车链条厂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系统设计及编制程序1989-1990,东风集团杭州汽车制造厂管理信息系统(MIS)、系统分析及系统设计1989.7-9,杭州第二纺织厂MIS总体分析1990-199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决策支持系统的模型自动生成及管理系统研究”,该课题的主要研究人员之一,并独立研制“数学规划模型自动调整专家系统”(课题主要部分之一)1993.7-10,浙江台州发电厂MIS,系统分析及系统设计1994.6-8,广东惠州鸿信BP机台,无线传呼系统(计算机通讯及管理软件)系统分析及系统设计1995-1996,杭州解百集团商场管理信息系统(POS-MIS),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及编制程序(BOWERBUILDER编程)1996-1997,浙江省金华市财政局财政预算外资金管理信息系统,项目负责人,系统分析及系统设计1996-1997,浙江省诸暨市税务局税务管理信息系统,项目负责人,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及编制程序(WINDOWS NT,SQL Server,WINDOWS95,BOWERBUILDER)1997-1998,浙江省台州市地税局路桥分局个人所得税征管系统,项目负责人,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及编制程序(WINDOWS NT,SYBASE,WINDOWS95,BOWERBUILDER)1998.3-6,浙江省地税局地方税务管理信息系统(广域网),总体设计及系统分析1999.1,浙江省上虞市财政局农业税管理信息系统(广域网,WINDOWS NT,SYBASE,WINDOWS 95(or 98),BOWERBUILDER),系统分析及系统设计1999.3,基于WEB的电子税务申报系统,项目负责人,系统分析及系统设计.7,《 基于INTRANET的税务决策支持系统研究》(浙江省教育委员会科研项目,项目编号19990337),项目负责人;浙江省地税局基于INTRANET的税务信息系统数据仓库,项目负责人,系统分析及系统设计;北京中联在线电子商务BtoG项目:“网上报税系统”(网站)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项目负责人;北京中联在线“电子商务平台”规划设计;中联在线与上海煤炭交易所“中国煤炭交易电子商务平台”规划设计;中联在线与上海煤炭交易所“网上煤炭订货会系统”规划设计;2004.7-2005.12 “基于Web-GIS的SARS防治交互式地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项目编号20041423,主要研究人员之一主要学术论文1.《财务管理信息系统》,1987.10,浙江财经学院学报;2.《管理信息系统(MIS)总体分析》,1990.3,管理工程学报;3.《基于知识库、模型库和MIS的决策支持系统原型设计》,1990.7,全国第五届管理信息系统学术会议论文集;4.《数学规划模型生成系统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1991.6,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The Methodology Research of Knowledge Type - KnowledgeExpression Matching in Knowledge Engineering》,1991.10,the Proceedings of AMSE International Academy Conference,published by IAP;6.《商场管理信息系统(BMIS)的概述及其总体结构》,1995.10,电脑与信息技术;7.《商场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分析及设计》,1995.11,计算机系统应用;8.《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第十一章财务决策支持系统, 1996.7,杭州大学出版社;9.《财政预算外资金管理信息系统(FMIS)系统分析与系统设计》,1997.9,电子财会;10.《税务MIS的原型法实现与面向对象开发环境》,1997.12,计算机系统应用;11.《地方税务管理与税务电算化》,1998.8, 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12.《INTERNET电子银行的发展》,1998.5, 计算机应用研究;13.《财政预算外资金管理信息系统与广域网》,1998.5, 计算机应用研究(优秀论文二等奖);14.《金融投资公司管理信息系统(FCMIS)的概述与设计》,1998.5, 计算机应用研究;15.《EDI系统中的数据安全防护设计》,1998.8, 计算机系统应用;16.《基于广域网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研究》, 1998.12, 管理工程学报(作为优秀论文,已选入由清华大学、人民教育出版社等单位编辑的大型教育工具书《中国教育大精典》,1999年版);17.《税务电算化的现状与发展》, 1998.9, 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18.《在广域网上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研究与实践》, 1999.3, 管理信息系统;19.《广域网环境的管理信息系统设计方法》, 1999.8, 计算机系统应用。20.《有关大型信息系统的面向对象开发方法研究》, 2000.2, 计算机系统应用;21.《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税务管理数据仓库开发方法研究》,2000.4,计算机应用研究;22.《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数据仓库开发方法研究》, 2000.10, 管理工程学报;23.《基于大型信息系统的面向对象开发方法研究》, 2001.1,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4.《高等院校多学区校园网架构》,2004.04,教育信息化(原《管理信息系统》)

营养医学还没完全被大家认可,不过营养调理真的很不错的有那么多人受益

网络会计论文参考文献

现如今,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网络会计论文参考文献,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邢赢文.基于BP神经网络的电子元件行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

[2]吕岳林.基于时间阈值的SF公司快递超网络优化研究[D].燕山大学,2015.

[3]林楠.O2O背景下传统零售业的盈利模式创新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

[4]崔欢欢.公众网络诉求与政府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性的实证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6.

[5]吴小满.ST跨境电商企业物流运输成本控制研究[D].湘潭大学,2014.

[6]周姣岚.服务型制造业网络的成本控制及优化[D].广西科技大学,2015.

[7]赵广坤.可优宝贝网络商城融资方案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

[8]赵圆.电商网络融资模式优化及风险管控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6.

[9]宋杨.远程教育环境下多模式财务管理系统研究与应用[D].北京理工大学,2015.

[10]钟文韬.肉类加工企业销售物流成本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6.

[11]张婉婷.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内部风险控制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6.

[12]范超群.芜湖市电子商务企业融资模式研究[D].安徽大学,2016.

[13]汪灏.中国P2P网络借贷平台财务风险研究[D].安徽大学,2016.

[14]蔡翠.B2C网上超市成本管理研究[D].江苏大学,2016.

[15]章锦华.J电子商务企业成本控制研究[D].江苏大学,2016.

[16]张妍.服装网络定制个性化服务成本及定价模型研究[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6.

[17]李佳琦.电子商务下B2C企业会计收入确认时点研究[D].吉林财经大学,2016.

[18]杨洁.第三方互联网交易平台服务费定价机制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6.

[19]黄义成.CQ公司XBRL网络财务报告应用问题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6.

[20]罗浩.O2O商业模式下的交易成本问题研究[D].兰州财经大学,2016.

[21]张婷.“互联网+”神州租车的盈利模式及财务效果研究[D].兰州财经大学,2016.

[22]陈沈升.网络交易C2C模式的税收征管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6.

[23]钟明君.高维因果网与高校资产管理的模糊推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

[24]文勇堂.基于贝叶斯网络方法的通信设备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研究[D].辽宁大学,2016.

[25]徐文静.电商环境下协同配送模式的协同效率及成本节约值分配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

[26]陈维煌.基于灰色神经网络的农业上市公司财务预警实证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5.

[27]苏伟.市场竞争环境下供电企业购售电风险分析及应对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6.

[28]张文梦.C2C模式电子商务的税收征管问题与对策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

[29]纪彩峰.B2C电商零售企业成本控制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

[30]胡芳.基于B2C模式下D电子商务企业内部控制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

[31]熊亚楠.电子商务平台企业价值创造驱动因素与传导机理研究[D].广西大学,2016.

[32]何珊.基于RBF神经网络的高端装备制造业财务风险预警研究[D].湖南大学,2016.

[33]江楠.考呀呀线上会计培训的品牌营销策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6.

[34]杨芬.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及风险影响的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6.

[35]沈威.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15.

[36]黄诚.苏宁云商营运资金管理的OPM策略分析[D].安徽工业大学,2016.

[37]戴宙松.P2P网络借贷相关会计核算问题研究[D].长安大学,2015.

[38]贺书品.B2C电子商务经营模式下的.W公司财务分析与评价[D].长沙理工大学,2015.

[39]饶萌.网络环境下差异化会计信息披露系统构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5.

[40]李芳.煤炭资源开发项目融资决策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6.

[41]郝震.B2C电子商务企业盈利模式分析[D].河北经贸大学,2015.

[42]彭菁菁.Black-Scholes与DCF模型在B2B商务企业价值评估中的互补应用[D].云南大学,2015.

[43]张腾.电子商务环境下的财务风险控制[D].云南大学,2015.

[44]张美琳.电子商务平台上的个体商铺价值评估[D].云南大学,2015.

[45]高喆.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预警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

[46]康爱冰.中国第三方网络支付对商业银行盈利影响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

[47]贺璐.基于XBRL网络财务报告持续审计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5.

[48]李祖福.我国生物医药上市企业盈利能力评价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

[49]樊华.基于BP神经网络的矿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

[50]安校良.基于灰色神经网络的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研究[D].兰州大学,2015.

[51]顾永明.电子商务零售企业价值评估[D].昆明理工大学,2015.

[52]邬蕊竹.基于复杂网络的云会计AIS可信需求演化传播影响[D].重庆理工大学,2015.

[53]陈诚.基于复杂网络的云会计AIS产品可信性结构及其演化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5.

[54]王涛.通信工程项目施工的成本管理[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55]冯康进.电网企业集团财务报表自动生成及数据挖掘应用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

[56]李玉.跨境电子商务创业企业绩效影响因素实证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5.

[57]李博泉.人民币升值背景下上市外贸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5.

[58]邵欣欣.顾客视角的网络品牌资产影响因素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5.

[59]赵伟.基于BP神经网络的电力企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

[60]李砚砚.基于无标度网络的制造网格资源配置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5.

[61]彭一俫.中国B2C电子商务企业的交易成本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

[62]黄勇军.知识管理理论视野下网络课程设计探索[D].湖南师范大学,2015.

[63]邹松庆.基于作业成本法的烟草物流企业的成本控制[D].陕西科技大学,2014.

[64]王骏海.电动汽车充换电网络规划的技术经济评价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4.

[65]郝青.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的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预警研究[D].河北大学,2014.

[66]刘魏星.网络时代我国电子商务企业财务模式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4.

[67]孙卓琳.网络零售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4.

[68]刘振坤.云会计环境下基于社会网络的会计信息失真影响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4.

[69]曹彤.山东省制造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70]王威.基于F2C的物流配送网络成本优化理论与方法研究[D].中南大学,2014.

[71]黄良润.县域小微企业的融资方案设计[D].安徽财经大学,2014.

[72]蒋蔚.基于供应链的电子商务企业成本控制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4.

[73]王培培.基于商业银行复杂资金网络富节点同配性及弱连接强度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

[74]陈锡江.企业社会责任成本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

[75]邵露.网络环境下的会计凭证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4.

[76]马雪萍.基于网络DEA的河北省煤炭企业绩效评价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4.

[77]陈丹萍.B2C电子商务企业物流成本控制探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4.

[78]冯元勇.电子商务环境下家电行业资产结构与经营绩效关系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4.

[79]孟爽.高技术服务创新网络发展视角下的中国南车税收负担研究[D].湖南大学,2014.

[80]程姗姗.复杂贸易网络对外贸交易成本的影响[D].湖南大学,2014.

[81]何婷.基于XBRL的网络财务报告应用研究[D].新疆财经大学,2014.

[82]刘聪.会计网络培训需求研究[D].浙江财经大学,2015.

[83]刘艳红.运营能力对O2O初创企业融资的影响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5.

[84]杨燕.网络会计信息系统构建相关问题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

[85]邢婧.基于XBRL的网络财务报告应用问题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4.

[86]王培培.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安全对策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4.

[87]卢建勋.基于XBRL网络财务报告的持续审计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3.

[88]张泽南.基于XBRL网络财务报告及其在我国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2013.

[89]郑保生.基于XBRL的网络财务报告的应用效果评价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3.

[90]马菁.XBRL网络财务报告的应用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91]陈秀伟.基于XBRL的网络财务报告模式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2.

[92]李梦.基于XBRL的网络财务报告在我国的应用研究[D].沈阳大学,2012.

[93]焦珊珊.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会计信息披露研究[D].长安大学,2013.

[94]陈治奎.企业逆向物流网络成本优化与决策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2.

[95]秦晓静.“银行-企业”资金融通网络演化机理分析[D].太原科技大学,2012.

[96]陈敏.基于偏最小二乘BP神经网络的财务预警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2.

[97]刘凯.网络财务报告决定因素研究[D].兰州商学院,2012.

[98]张书娟.网络财务信息披露对公司财务绩效作用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

[99]付冉冉.我国XBRL网络财务报告应用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2.

[100]彭翎.基于生产实践和神经网络相结合的醋纤企业制造成本分析[D].云南大学,2012.

[101]郑园.基于价值网络的经济型酒店战略成本管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

[102]钟灵芝.基于神经网络模型的我国外贸上市企业财务预警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2.

[103]毛建.川投化工网络费用报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3.

[104]薛婷.网络财务报告的决策导向特征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2.

[105]姜博.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架构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

[106]邵丽.基于新通道的中国进口原油运输网络优化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

[107]余姝纬.XBRL网络财务报告模式应用评价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2.

[108]王丹丹.基于BP神经网络中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财务危机预警研究[D].安徽大学,2012.

[109]孙祖妮.基于成本动因BP神经网络的铁路物流货运成本预测[D].北京交通大学,2012.

[1]徐静.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探析[J].企业导报.2012(15):22-25.

[2]张明霞.李云鹏.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20):40-43.

[3]路秀平.任会来.我国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现实选择[J].会计之友(上旬刊).2012(12):89-92.

[4]马海波.英美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特色比较研究[J].财会学习.2012(10):18-22.

[5]陈长宏.陈环.张科.论食品质量与食品安全性[J].现代农业科技.2013(12):112-114.

[6]黎勇平.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与企业市场价值的相关性研究[J].南华大学2012:33-34.

[7]刘勇.我国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研究[D].西北大学,2013.

[8]周新颖.我国煤炭行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研究[D].南华大学,2011.

[9]刘尚林.公梅.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的选择[J].财会月刊.2009(36):68-71.

[10]金曼.我国社会责任会计核算体系的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13.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