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谢戎发表的抗虫论文

发布时间:

谢戎发表的抗虫论文

2000年:1. 何光华、裴炎、杨光伟、谢戎.2000.我国中籼杂交稻亲本的DNA变异性研究.作物学报,26(4):449-4542. 何光华、裴炎、杨光伟、唐梅、谢戎、侯磊、杨正林、李永洪.2000.野败型杂交稻恢复基因的AFLP标记研究.遗传学报,27(4):304-3103. 何光华、唐梅、裴炎、杨光伟、郑家奎、候磊.2000.汕优63杂合性的RAPD和AFLP分析.中国水稻科学,14(3):177-1784. 何光华、朱发云、裴炎、杨光伟、谢戎、杨正林、李永洪.2000.利用极大似然法分析恢复基因的遗传.西南农业学报,13(2):14-185. 唐梅、裴炎、何光华.2000.四川省主要保持系的随机扩增多态性研究.西南农业学报,13(1):12-166. 侯磊、杨光伟、何光华、唐彬、肖月华、裴炎.2000.水稻雄性不育系珍汕97A及其保持系叶绿体的AFLP分析.植物学报,42(6):591-5947. 谢戎、余金洪、何光华、杨正林、骆强.2000.籼型光敏不育系1103S的春繁技术研究.湖北农学院学报,20(2):100-1038. 谢戎、余金洪、何光华、吴丽君.2000.旱育秧在光温敏不育系1103S就地春繁中的应用效果.杂交水稻,15(4):10-119. 谢戎、何光华、杨正林、王贵雄、金良.2000.INGER观察圃稻种资源在泸州的观察与利用.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7(1):6-810. 唐梅、周仕春、何光华、裴炎.2000.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乐山师范学院学报,(3):51-532001年:1. 李永洪、何光华、谢戎、杨正林、王洪明.2001.水稻早恢402体细胞培养初步研究.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3(2):134-1352. 唐梅、何光华、裴炎、杨光伟.2001.DNA分子标记在作物杂种优势研究中的应用.杂交水稻,16(6):1-53. 谢戎、邵继荣、孙敬三、何光华、弓加文.2001.水稻温敏叶片间断失绿过程中的氨基酸组分变化.乐山师范学院学报,(4) :28-304. 李永洪、李天炬、谢戎、何光华、杨正林.2001.两系杂交稻泸光2S/130的干物质生产特性研究.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8(1):1-35. 谢戎、金良、李永洪、何光华、杨正林.2001.黑紫稻资源农艺性状的因子分析.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4)2002年:1. 何光华、侯磊,李德谋,罗小英,牛国清,唐梅,裴炎.2002.利用分子标记预测杂交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遗传学报,29(5):438-4442. 何光华,王文明,刘国庆,侯 磊,肖月华,唐 梅,杨正林,裴 炎.2002.利用SSR标记定位明恢63的2对恢复基因.遗传学报,29(9):798~8023. 唐梅、何光华、裴炎.2002.中籼杂交水稻亲本多态性的AFLP分析.遗传,24(4):439-4414. 谢戎、何光华、黄富、李耘、吴丽君、李永红.2002.水稻体细胞无性系粒形指标因子分析.湖北农学院学报,22(6):481-4855. 唐梅、何光华、裴炎、杨光伟.2002.中籼杂交稻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西南农业学报,(3)6. 谢戎、李永红、何光华、杨正林.2002.水稻早恢402体培后代及测交F1主要性状的变异分布.广西农业生物科学,21(4):234-2377. 谢戎、何光华、等.2002.水稻早熟恢复系体细胞无性系测交F1聚类分析.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4(5):393-3952003年:1. Guanghua He、Lei Hou、Yuehua Xiao、Xiaoying Luo、Guoqing Niu、Guangwei Yang、Yan Pei.2003.A Common Sequence Difference between Cytoplasmic Male Sterile Lines And Their Maintainer Lines Existing in Rice (Oryza sativa L) Chloroplast tRNA-Leu Gene Region.Euphytica,131(3):269-2742. 桑贤春、何光华*、张毅、杨正林、裴炎.2003.水稻PCR扩增模板的快速简易制备.遗传,25(6):705-7073. 谢戎、何光华、黄富、吴丽君、李永红、金良.2003.水稻早恢402体培株系产量与种子及米质性状的典型相关.西南农业学报,16(3):18-212004年:1. 谢戎、李耘、何光华*、黄富、杨正林、张毅、吴丽君.2004.杂交水稻干物质累积的基因型差异.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6(4):379-3822. 李耘、谢戎、何光华*、黄富、杨正林、张毅、吴丽君.2004.杂交水稻不同生育期各器官干物质累积的遗传效应.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6(5):538-5423. 张毅、杨光伟*、何光华*、沈福成、张正圣、杨正林.2004.水稻芽鞘紫线抑制与反抑制的遗传分析及反抑制基因的SSR定位.遗传学报,31(8):830-8354. 张毅、何光华*、杨光伟*、向娟、沈福成、杨正林.2004.水稻长穗颈性状的一种新 的遗传行为的发现与分析.中国水稻科学,18(3):213-2175. 罗洪发、钟秉强、杨正林、李云锋、何光华*.2004.水稻花粉管通道法导入高粱DNA的分子验证.分子植物育种,2(4):501-5056. 李云峰、罗洪发、杨正林、钟秉强、何光华*.2004.水稻雄蕊雌蕊化突变体的遗传分析.中国水稻科学,18(6):499-5027. 钟秉强、杨正林、何光华*.2004.33份美国稻品种的恢复和保持能力分析.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6(5):554-5558. 李云峰、钟秉强、杨正林、何光华*.2004.中国稻与美国稻的SSR标记多态性分析.分子植物育种,2(6):801-8069. 陶澜、程艳军、谢戎、何光华、杨正林、张毅.2004.水稻穗颈维管束及其相关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中国农业科学,37(12):1932-19372005年:1. 钟秉强、杨正林、冉启亮、何光华*.2005.美国水稻品种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温度钝感特性研究.中国农学通报,21(2):118-1212. 罗洪发、杨正林、钟秉强、李云锋、何光华*.2005.外源DNA导入水稻稳定后代SSR分子水平上的分类.中国农学通报,21(7):28-303. 张毅、沈福成、杨正林、谢戎、钟秉强、谭自俊,何光华*.2005.水稻籽粒簇生材料Z1820簇生性的遗传分析.中国农学通报,21(7):64-654. 肖向文、李平、杨正林、钟秉强、侯磊、李德谋,何光华*.2005.5个骨干籼型恢复系再生能力的比较研究.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7(3):378-3812006年:1. Luo Hongfa,Li Yunfeng,Yang Zhenglin,Zhong Bingqiang,Xie Rong,Ren Maozhi,Luo Da,He Guanghua*.2006.Mapping of a pistilloid-stamen (PS) gene on the short arm of chromosome 1 in rice.Genome,49(8):1016-10222. Sang Xianchun,Yang Zhenglin,Zhong Bingqiang,Li Yunfeng,Hou Lei,Pei Yan,Li Guanrong & He Guanghua* .2006.Assessment of Purity of Rice CMS Lines Using cpDNA Marker.Euphytica,152(2):177-1833. Feng Li,Ren Maozhi*,Luo Da,Luo Hongfa,He Guanghua* .2006.Isolation of full-length cDNA and promoter of target gene from plant by rapid identification of transcriptional initiation site (RITIS).Molecular Plant Breeding ,4(1):23-284. 张毅,李云峰,谢戎,杨正林,钟秉强,沈福成,谭自俊,何光华*.2006.水稻小穗簇生性近等基因系的构建及其近等性评价.作物学报,32(3):397-4012007年:1. Xianchun Sang, Zhenglin Yang, Bingqiang Zhong, Lei Hou, Demou Li, Yan Pei, Guanghua He *.2007.Using cpDNA and SSR combinations to identify seed purity of rice sporophytic cytoplasmic male sterile lines.Rice Genetics Newsletter,23:29-322. 查仁明,杨正林,赵芳明,钟秉强,彭涛,谢戎,何光华*.2007.不同时期水稻主要恢复系、不育系的遗传差异变化研究.作物学报,33(4):573-5783. 王秋实,何光华*.2007.水稻抗稻瘟病遗传资源与野败型骨干恢复系间的遗传差异研究.分子植物育种,5(1):74-784. 王楠,赵芳明,凌英华,钟秉强,杨正林,李云峰,杨国华,何光华*.2007.一个水稻披叶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和基因定位.分子植物育种,5(1):54-582012年:桑贤春副教授和李云峰副教授的“一个禾本科特异的MADS-box基因CFO1调控水稻花器官特征,CHIMERIC FLORAL ORGANS 1, Encoding a Monocot-specific MADS-box Protein, Regulates Floral Organ Identity in Rice”论文发表在《Plant physiology》(if=6.5,2011)(2012,160(2):788-807),论文的通讯作者为何光华教授。博士生方立魁和赵芳明副教授的“一个2OG-Fe (II) 加氧酶基因RL14,通过影响次生壁的合成调控水稻叶片的卷曲,Rolling-leaf14 is a 2OG-Fe (II) oxygenase family protein that modulates rice leaf rolling by affecting secondary cell wall formation in leaves” 论文发表在《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if=5.4,2011)(2012,10:524-532),论文的通讯作者为何光华教授。

重庆大学刘戎发表的论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下达各招生单位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数,制定全国招生简章,并汇编《全国博士生招生专业目录》。已获得硕士学位的人员,或获得学士学位后6年并达到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历人员也可以报考。

各招生单位要制定健全的招生工作制度,完成命题、考试、阅卷等工作。入学考试分为初试、复试两个阶段。考试成绩由招生单位书面通知考生。招生单位按照"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保证质量,宁缺毋滥"的原则录取新生。入学考试成绩仅对本次招生有效,被录取新生要当年入学。经过培养学习阶段后,可获得国家承认的博士生毕业证书和博士学位证书。

武汉理工大学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山西大学

武汉大学

重庆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武汉科技大学

西南科技大学

《同等学历申请博士学位条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施行。

(一)申请人必须为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或获得学士学位6年以上并达到与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历的人员

(二)申请人应在教学、科研、专门技术领域做出突出成绩,在申请学位的学科领域独立发表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或出版过高水平的专著,其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或省部级以上奖励。

(三)具备申请博士学位基本条件的同等学力人员,应当在学位授予单位规定的期限内,向学位授予单位提交以下材料:

1.硕士学位证书;

2.最后学历证明;

3.准备申请博士学位的学位论文;

4.公开发表的有关学术论文,出版的专著,以及科研成果获奖的证明材料;

5.申请人所在单位向学位授予单位介绍申请人的简历、思想政治表现、工作成绩、科研成果、业务能力、理论基础、专业知识和外语程度等方面情况的材料(加印密封);

6.两位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专家的推荐书(加印密封),其中至少有一名博士生指导教师。

学位授予单位应在规定的期限内,组织专家小组对申请人进行资格审查。对已确定具有申请资格的申请人,按本规定第十条的要求进行同等学力水平的认定。

第二条同等学力水平认定

学位授予单位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认定申请人是否具备博士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水平。

(一)对申请人完成本职工作,在教学、科研、专门技术等方面做出成绩的认定。

(二)对申请人专业理论基础、知识结构及水平的认定。

学位授予单位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应对已经资格审查合格的申请人,按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组织考试。自通过资格审查之曰起,一年内完成全部课程考试,且成绩合格。未通过课程考试者,本次申请无效。

对于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有重要的著作、发明、发现或发展者,经有关专家推荐,学位授予单位同意,可以免除部分或全部课程考试,直接申请参加博士论文答辩。

(三)学位论文水平的认定。

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应在申请人通过全部课程考试后的一年内完成。学位授予单位应指定博士生指导教师对申请人的论文进行必要的指导。

1、论文要求及科研工作。

(1)申请人提交的博士学位论文,应是在工作实践中由本人独立完成的成果,表明作者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2)申请人同他人合作完成的论文、著作或发明、发现等,对其中确属本人独立完成的部分,可以由本人整理为学位论文提出申请,并附送该项工作主持人签署的书面意见和共同发表论文、著作的其他作者的证明材料,以及合作完成的论文、著作等。

(3)论文用中文撰写,论文要有中文和外文摘要。

(4)申请人必须到学位授予单位,在该单位指定的博士生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参加为期不少于三个月的与论文相关的科学研究工作。申请人应在学位授予单位的相应学科专业学位授权点报告其论文工作情况并接受质疑。

2、论文评阅。

(1)论文评阅人:学位授予单位聘请不少于五名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为论文评阅人,其中学位授予单位和申请人所在单位以外的专家至少三名。论文评阅人应是责任心强,学风正派,在相应学科领域学术造诣较深,在科学研究中有突出成绩的专家。申请人的导师、推荐人不能聘为论文评阅人。

学位论文评阅人的姓名不得告知申请人,评阅意见应密封传递。

(2)论文评阅:论文评阅人应根据学位论文要求对论文是否达到博士学位水平进行认真、细致的评阅,提出评阅意见及对论文的修改意见。

3、论文答辩。

(1)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论文答辩委员会由不少于七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组成,其中至少有四人是博士生导师、二人是学位授予单位和申请人所在单位以外的专家。申请人的推荐人、导师不能聘为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论文答辩委员会的组成人选应先得到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的认可。

学位授予单位的有关管理部门,应在论文答辩日期一个月以前,将学位论文送交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

(2)论文答辩:论文答辩委员会根据答辩的情况,就是否建议授予博士学位作出决议。决议采取不记名投票方式,经全体成员三分之二以上同意,方为通过。决议经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签字后,报送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论文答辩应有详细记录。论文答辩应公开举行。

(3)论文答辩未通过,本次申请无效。论文答辩未通过,但论文答辩委员会建议修改论文再重新答辩者,可在半年后至二年内重新答辩一次;答辩仍未通过或逾期未申请者,本次申请无效。

申请人通过同等学历水平认定,经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同意,报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作出授予博士学位的决定;授予学位人员的姓名及其博士论文题目等应及时向社会或申请人所在单位公布,并经三个月的争议期后颁发学位证书。

申请人不得同时向两个及以上学位授予单位提出申请。

25岁博士为什么能担任985高校博导

25岁博士为什么能担任985高校博导,25岁的冯磊被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直接作为弘深青年学者人才引进,并聘任为博导、教授,25岁博士为什么能担任985高校博导。

25岁的你正在做什么?有的人可能还在读硕士研究生,有的人或许刚刚走进工作岗位,而25岁的他已经博士毕业。不仅如此,博士毕业后的他成功入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受聘为了教授、博士生导师。

这并不是编造出来的故事,上边这则传奇履历的主人公正是重庆大学最年轻的一位教授:冯磊。95年出生,20年受聘为重庆大学教授、博导,彼时的他年仅25岁。有志不在年高,用这句话来形容冯教授再也合适不过。

25岁博士毕业入职重庆大学

重庆大学是我国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关于其建校历史和学科实力,在此就不再做过多篇幅的介绍。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重庆大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获评为了B+,足以看出重大计算机学院的强劲实力,冯磊教授正是受聘于此。

冯教授博士毕业于南洋理工大学,在攻读博士期间,他就表现出了非凡的科研才能:不仅提前一年从南洋理工大学博士毕业,而且还拿到了南理工计算机学院年度优秀博士论文的第二名。凭借其丰硕的科研成果,冯磊也在领域内担任了很多职务,比如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员,国际人工智能促进学会员等等,并于博士毕业后的第二年,入选2021福布斯中国Under30榜单。

冯磊的研究方向为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等领域,博士毕业后的他并没有选择留在国外,而是毅然回国。20年毕业时他刚刚25岁,而就在同一年,他受聘为了重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5岁担任985院校博导,他不仅刷新了重大最年轻教授的记录,而且在全国来说也并不多见。

“有志不在年高”,他有颜值亦有才华

科研成功的背后是无尽的付出,冯磊教授的成功离不开他的天赋,但更离不开他的努力。提前一年取得南洋理工大学的博士学位,并获评为优秀博士论文,但就从这一点来看,都是大多数人可望不可及的。

在我们的印象中,教授一般都是年龄偏大、科研经验丰富的老学者。然而在近些年,教授的年轻段分布也有些偏年轻化的趋势。除了上述提及的重庆大学教授冯磊之外,比如电子科技大学的刘明侦和夏娟、浙江大学的杨树、中南大学的齐冲冲教授等,均是年纪轻轻就担任上了重点院校的博导。一批又一批的年轻学者用行动证明:有志不在年高,科研能力和年龄是没有必然关联的。

冯磊在博士毕业后直接被聘为教授也离不开重庆大学的科研平台。从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的师资力量栏可以看出,除了冯教授之外,重庆大学还引进了很多科研能力出色的年轻学者,比如刘铎、刘凯、冯亮、谢洪等等。

2021年1月,出生于1995年4月的`冯磊,被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直接作为弘深青年学者人才引进,并聘任为博导、教授,其主要研究方向为机器学习、数据挖掘、人工智能。

冯磊入职时仅25岁,这是重大计算机学院目前年龄最小的引进人才,也是该学院有史以来首次直接给应届博士毕业生正高/博导岗位。

个人主页:

入职半年,冯磊撰写的论文《Pointwise Binary Classification with Pairwise Confidence Comparisons》在第38届国际机器学习会议(The 3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CCF A类)上发表。这是机器学习领域公认的顶级国际学术会议,在学术界享有极高的声誉,这也是重庆大学计算机学院首次以第一单位在该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实现了零的突破。

冯磊简介

冯磊,重庆大学弘深青年学者引进人才(教授、博导),兼任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先进智能研究中心(RIKEN Center for Advanced Intelligence Project)Visiting Scientist。博士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Singapore),在提前毕业的情况下,获得南洋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杰出博士学位论文奖第二名(NTU SCSE Outstanding PhD Thesis Award Runner-Up)。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会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CAAI)会员,国际人工智能促进学会(AAAI)会员,美国计算机学会(ACM)会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机器学习专委会通讯委员。担任IJCAI 2021与AAAI 2022高级程序委员会委员(senior program committee member),ICML 2021 专家审稿人(expert reviewer),以及其他国际顶级(CCF A类)会议(包括NeurIPS、KDD、CVPR、ICCV、AAAI)的程序委员会委员/审稿人,并受邀担任多个国际顶级期刊(包括JMLR、IEEE-TPAMI、IEEE-TIP、IEEE-TNNLS、MLJ)审稿人。

主要研究方向为机器学习、数据挖掘、人工智能。已在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ICML),Annual Conference on Ne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ystems (NeurIPS), ACM SIGKDD Conference on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Data Mining (KDD),IEEE/CVF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 (CVP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 (ICCV), AAAI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AAI), International Joint Conference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JCAI)等国际顶级(CCF A类)会议与中科院一区期刊上发表论文近二十篇。

冯磊还入选了2021福布斯中国30 Under 30 科学和医疗健康领域榜单。

重庆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

学校创办于1929年,在20世纪40年代就发展为拥有文、理、工、商、法、医6个学院的国立综合性大学。经过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成为国家高教部(高教部1958年并入教育部)直属的、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大学。1960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大力发展人文社科类学科专业,促进了多学科协调发展,逐步发展为综合性研究型大学。1998年,学校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0年5月,原重庆大学、重庆建筑大学、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三校合并组建成新的重庆大学。2001年,学校成为“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04年,学校被确定为中管高校。2017年9月,学校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涵盖理、工、经、管、法、文、史、哲、医、教育、艺术11个学科门类。设7个学部35个学院,以及附属肿瘤医院、附属三峡医院、附属中心医院。教职工5300余人,在校学生47000余人,其中研究生20000余人,本科生26000余人,来华留学生1700余人。校园占地面积5200余亩,有A校区、B校区、C校区和虎溪校区。

奥密克戎杂志发表论文

最佳是这样解读的,这次病毒之所以传播率这么高,就是因为病毒的感染力变强了,所以我们大家一定要保护好自己。

一方面,奥密克戎变异株会导致重症和死亡,尤其是在慢性病人群当中、老年人当中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二,新冠病毒疫苗应用以来,我们看到其预防重症和预防死亡的效果还是非常明确的。此外,奥密克戎株发生了很大的变异,这种情况下,自然感染产生的免疫力,在将来出现的变异株当中到底有多大现在没法确定。

中国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27日在北京表示,寄望通过感染奥密克戎获得天然免疫的做法很危险,他还透露,中国研发的奥密克戎疫苗已进入临床试验,确定结果还需时间。

我认为这个研究成果意味着病毒的传播率和致死率依然是非常高的,而且如果没有对病毒进行严格检测的话,对今后生活也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影响,甚至这个病毒在近几年时间内不会被彻底的消灭,它会逐渐渗入到人们的生活中。

阻抗的论文谁发表的

第一个提出阻抗概念的物理学家是欧姆。

阻抗是表示元件性能或一段电路电性能的物理量。交流电路中一段无源电路两端电压峰值(或有效值)Um与通过该电路电流峰值(或有效值)Im之比称为阻抗,用z表示,单位为欧姆(Ω)。在U一定的情况下,z越大则I越小,阻抗对电流有限制的作用。

扩展资料:

在电流中,物体对电流阻碍的作用叫做电阻。除了超导体外,世界上所有的物质都有电阻,只是电阻值的大小差异而已。

电阻很小的物质称作良导体;电阻极大的物质称作绝缘体,如木头和塑料等。还有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导体叫做半导体,而超导体则是一种电阻值等于零的物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阻抗

作者:姚锦江,蔡 沂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

摘 要:传统的无线通信网络时隙式多通道阻抗测量方法存在测量时间长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对无线通信 网络时隙式多通道阻抗测量方法进行研究。 首先利用复平面中阻抗点的位移来表示阻抗测量过程,生成阻抗位移轨 迹,并分析无线通信网络的阻抗关系,然后,根据阻抗关系,选择无线通信网络时隙式多通道阻抗测量点位置。 最后 选择扰动因子,进行傅里叶变换,增加双倍的扰动因子,以缩短阻抗参数的测量时间,在无线通信网络时隙式多通道 阻抗测量模型中加入方波信号,以此完成无线通信网络时隙式多通道阻抗的测量。 实验对比结果表明,传统方法的 测量时间比此次设计的测量方法测量时间最高多 3.35 min,最少多 1.7 min,证明此次设计的无线通信网络时隙式多 通道阻抗测量方法比传统的测量方法测量时间短,能够满足无线通信网络时隙式多通道阻抗测量需求,具有一定的 实际应用意义。

关键词:无线通信网络;时隙式;多通道;阻抗;位置;时间

文献引用

[1]姚锦江,蔡沂.无线通信网络时隙式多通道阻抗测量方法研究[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20(08):1-3+9.

欧姆吧,单位都是欧姆

是亥维赛。1886年7月,亥维赛在分析外加振荡电动势的效应及其在长途电话和电报信号传输中的应用时,首次提出"阻抗"术语,并将它定义为传输线上外加电动势振幅和电流振幅之比;

阻抗论文谁发表的

[1]张军 谌勇 张志谊 华宏星.卫星随机试验的振动响应分析[J].机械强度,2006,28(1):16~[2]陈杰 沈荣瀛 华宏星 罗建平.通风机叶片振动安全性分析[J].核动力工程,2006,27(5):84~[3]金谷 谌勇 华宏星.加筋靶板受到球形弹丸侵彻时的速度经验公式探讨[J].噪声与振动控制,2006,26(4):45~[4]童宗鹏 王俊峰 尚国清 华宏星.舱筏结构动态特性的理论与试验研究[J].噪声与振动控制,2006,26(4):29~[5]梁启明 张军 华宏星 张志谊.整星隔振器动态特性的测试[J].噪声与振动控制,2006,26(2):83~[6]樊江玲 张志谊 华宏星.几种模态参数盲辨识方法的比较研究[J].振动与冲击,2006,25(5):153~[7]张丹才 章艺 童宗鹏 华宏星.舵翼结构对水下航行器尾部振动声辐射的影响[J].振动与冲击,2006,25(5):102~[8]张军 谌勇 华宏星 张志谊.卫星减振的试验研究[J].应用力学学报,2006,23(1):76~[9]章艺 童宗鹏 张志谊 华宏星.充液压电阻尼圆柱壳的有限元建模[J].振动工程学报,2006,19(1):24~[10]江国和 沈荣瀛 华宏星 吴广明.舰船机械设备冲击隔离技术研究进展[J].船舶力学,2006,10(1):135~[11]童宗鹏 章艺 沈荣瀛 华宏星.基于频响函数灵敏度分析的舰艇模型修正[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5,39(11):1847~[12]李玩幽 张志谊 华宏星.利用载荷识别技术诊断柴油机熄火故障[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5,39(2):186~[13]续秀忠 章艺 童宗鹏 华宏星.子空间辨识方法在主动约束层阻尼筒形结构建模中的应用[J].煤炭学报,2005,30(6):809~[14]张军 谌勇 张志谊 华宏星.整星隔振器的隔振性能分析[J].宇航学报,2005,26(B10):110~[15]续秀忠 张志谊 华宏星.基于时频滤波和自回归建模方法的时变模态参数辨识[J].上海海事大学学报:文理综合版,2005,26(4):1~[16]章艺 张丹才 杨文清 华宏星.基于系统模态的作动器优化配置[J].噪声与振动控制,2005,25(6):8~[17]张军 梁启明 谌勇 张志谊 华宏星.整星隔振防摇装置的研究[J].噪声与振动控制,2005,25(2):29~[18]童宗鹏 王国治 张志谊 华宏星.水下航行器声振特性的统计能量法研究[J].噪声与振动控制,2005,25(1):29~[19]张军 韦凌云 谌勇 华宏星.整星隔振系统优化设计研究[J].机械科学与技术(西安),2005,24(10):1184~[20]童宗鹏 章艺 尚国清 华宏星.舱筏隔振系统水下振动特性的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J].振动与冲击,2005,24(6):71~[21]张军 谌勇 张志谊 华宏星.一种整星隔振器的研制[J].振动与冲击,2005,24(5):35~[22]吴广明 沈荣瀛 韦凌云 华宏星.复杂弹性耦合隔振系统建模及其优化设计[J].振动与冲击,2005,24(4):69~[23]吴广明 沈荣瀛 李俊 华宏星.多层隔振系统的动力学模型[J].振动与冲击,2005,24(2):16~[24]汪玉 周璞 刘东岳 华宏星 沈荣瀛.考虑流固耦合作用的舰船抗冲击仿真计算[J].振动与冲击,2005,24(1):73~[25]吴广明 沈荣瀛 华宏星.复杂弹性耦合隔振系统振动建模研究[J].振动工程学报,2005,18(1):47~[26]李玩幽 蔡振雄 王芝秋 华宏星.柴油机曲轴裂纹的扭振动态诊断技术[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4,38(11):1928~[27]徐张明 沈荣瀛 华宏星.基于能量变分形式的频响系统的设计灵敏度分析[J].机械强度,2004,26(5):489~[28]李玩幽 张文平 华宏星 沈铭玉.利用扭振波形参数诊断柴油机单缸熄火故障试验研究[J].噪声与振动控制,2004,24(4):8~[29]林道福 余永丰 华宏星.带限位器的浮筏隔振系统的冲击响应分析[J].噪声与振动控制,2004,24(1):6~[30]樊江玲 张志谊 华宏星.从响应信号辨识斜拉桥模型的模态参数[J].振动与冲击,2004,23(4):91~[31]李俊 沈荣瀛 华宏星.非对称Bernoulli-Euler薄壁梁的弯扭耦合振动[J].工程力学,2004,21(4):91~[32]张志谊 胡芳 樊江玲 华宏星.基于系统输出的时变特征参数辨识[J].振动工程学报,2004,17(2):214~[33]吴广明 沈荣瀛 华宏星.模态机械阻抗综合法及其在柔性隔振系统中的应用[J].船舶力学,2004,8(6):135~[34]邹春平 陈瑞石 华宏星.船舶水下辐射噪声特性研究[J].船舶力学,2004,8(1):113~[35]汪玉 胡刚义 华宏星 沈荣瀛 陈国钧.带限位器的船舶设备非线性冲击响应分析[J].中国造船,2003,44(2):39~[36]邹春平 陈端石 华宏星.船舶结构振动模态综合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3,37(8):1213~[37]续秀忠 李中付 华宏星 陈兆能.非平稳环境激励下线性结构在线模态参数辨识[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3,37(1):118~[38]续秀忠 张志谊 华宏星 陈兆能.结构时变模态参数辨识的时频分析方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3,37(1):122~[39]李俊 沈荣瀛 华宏星.轴向受载的Bernoulli—Euler薄壁梁的弯扭耦合动力响应[J].强度与环境,2003,30(3):12~[40]刘天雄 华宏星 等.结构动力模型一体化降价技术[J].强度与环境,2003,30(1):31~[41]李俊 沈荣瀛 华宏星.考虑翘曲影响的Bernoulli-Euler薄壁梁的弯扭耦合振动[J].机械强度,2003,25(5):486~[42]严莉 张志谊 蒋伟康 华宏星.汽车电机噪声在线检测技术的研究[J].汽车工程,2003,25(3):269~[43]李玩幽 刘妍 蔡振雄 华宏星.多功能电子式扭振标定器的研制[J].内燃机工程,2003,24(5):82~[44]续秀忠 张志谊 华宏星 陈兆能.应用时变参数建模方法辨识时变模态参数[J].航空学报,2003,24(3):230~[45]周璞 许庆新 华宏星.舰船设备冲击动力响应在不同边界条件下的比较[J].噪声与振动控制,2003,23(4):19~[46]陈兆能 续秀忠 张志谊 华宏星.应用时频分析方法辨识时变系统的模态参数[J].振动工程学报,2003,16(3):358~[47]刘天雄 华宏星 等.主动约束层阻尼板结构动力学建模研究[J].高技术通讯,2003,13(3):42~[48]邹春平 陈端石 华宏星.船舶结构振动特性研究[J].船舶力学,2003,7(2):102~[49]刘天雄 华宏星 等.约束层阻尼板的有限元建模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2002,38(4):108~[50]刘天雄 华宏星 等.粘弹材料在粘生板建模中的应用研究[J].航空学报,2002,23(2):143~[51]续秀忠 华宏星 等.结构模态参数辨识的时频分析方法[J].噪声与振动控制,2002,22(5):3~[52]刘天雄 华宏星 等.自回归谱的分形特性在状态监测中的应用研究[J].振动.测试与诊断,2002,22(1):61~[53]续秀忠 华宏星 等.基于环境激励的模态参数辨识方法综述[J].振动与冲击,2002,21(3):1~[54]续秀忠 华宏星 等.应用时频表示进行结构时变模态频率辨识[J].振动与冲击,2002,21(2):36~[55]张志谊 华宏星.高速电梯振动控制的理论及实验研究[J].振动与冲击,2002,21(2):68~[56]刘天雄 华宏星 等.约束层阻尼夹芯板动态特性分析[J].工程力学,2002,19(6):98~[57]石银明 华宏星 等.主动约束层阻尼梁的数值模型[J].计算力学学报,2002,19(1):99~[58]华宏星 刘天雄 等.主动约束层阻尼悬臂梁的有限元分析及实验研究[J].振动工程学报,2002,15(4):383~[59]徐张明 华宏星 等.夹层充液的双层加肋壳体的振动模态分析[J].噪声与振动控制,2001,21(4):4~[60]李中付 华宏星 等.用时域峰值法计算频率和阻尼[J].振动与冲击,2001,20(3):5~[61]石银明 华宏星 等.线性粘弹结构有限元模型的鲁棒降阶方法[J].振动与冲击,2001,20(1):16~[62]李中付 华宏星 等.微振动力学系统模型构造微分方程系数矩阵方法[J].振动与冲击,2001,20(1):48~[63]石银明 华宏星 等.粘弹性材料的微振子模型研究[J].振动工程学报,2001,14(1):100~[64]石银明 华宏星.约束层阻尼梁的有限元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0,34(9):1289~[65]石银明 华宏星.主动约束层阻尼悬臂梁的有限元建模[J].压电与声光,2000,22(6):426~[66]华宏星 陈小琳.运用神经网络识别复合材料板刚度[J].复合材料学报,2000,17(1):108~[67]周海亭 华宏星.利用实验获得的加速度计算系统的冲击响应[J].噪声与振动控制,2000,(6):14~[68]韩志毅 华宏星.利用频响函数相关准则修正双层隔振系统模型[J].噪声与振动控制,2000,(3):2~[69]石银明 华宏星.压电智能结构的一种建模方法[J].压电与声光,1999,21(6):498~[70]瞿祖清 华宏星.一种频响函数灵敏度分析方法[J].机械强度,1999,21(2):95~[71]华宏星 瞿祖清.粘性阻尼系统频响函数计算方法[J].工程力学,1999,16(4):126~[72]瞿祖清 华宏星.基于逆迭代法的结构动力缩聚技术[J].计算力学学报,1999,16(2):227~[73]瞿祖清 华宏星.一种有限元模型动力缩聚移频迭代法[J].应用力学学报,1999,16(2):61~[74]华宏星 林莉.浮筏系统频率响应灵敏度分析[J].中国造船,1999,(3):92~[75]华宏星 沈荣瀛.国际著名振动和声软件系列介绍之一LMS声学软件SYSNOISE[J].噪声与振动控制,1999,(1):44~[76]瞿祖清 华宏星.一种有限元模型坐标动力缩聚技术[J].振动与冲击,1998,17(3):15~[77]华宏星 Sol,H.利用振动数据识别极坐标各向异性圆板动刚度[J].复合材料学报,1998,15(2):113~[78]瞿祖清 华宏星.一种粘性阻尼系统频域响应灵敏度计算方法[J].振动工程学报,1998,11(4):457~[79]华宏星 傅志方.有限元模型修正中的BAYES方法的几点讨论[J].振动工程学报,1998,11(1):110~[80]瞿祖清 华宏星.浮筏隔振装置的超单元建模方法[J].中国造船,1998,(4):81~[81]宋汉文 华宏星.钢管锯切噪声声源分析[J].噪声与振动控制,1998,(1):14~[82]华宏星 傅志方.模糊数学在有限元模型修正中的应用[J].振动工程学报,1997,10(4):434~[83]华宏星 Sol,H.模态分析和有限元分析相结合识别材料结构刚度[J].应用力学学报,1996,13(3):45~[84]华宏星 韩祖舜.有限元模型动力修正中的不同优化方法之比较[J].噪声与振动控制,1996,(3):9~

苏加宝教授及其课题组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研究内容涉及无穷维Morse 理论的应用、临界群计算、半线性椭圆共振问题、超线性椭圆问题的多解性、Hamilton系统周期解、拟线性椭圆方程(P-Laplace)、Henon方程基态解的非对称性、非线性薛定鄂方程、Sobolev型嵌入定理等方面,研究成果在包括Advances in Mathematics、Journal of Differential Equations、Calculus Variations and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等在内的20种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大部分是SCI期刊论文,得到国际同行的关注和大量引用,已被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200名数学家发表在近100种学术期刊、8本专著和预印本引用近400次,其中被Annales Institut H.Poincare Analyse NonLineaire、Memoirs of AMS、J.Funct.Anal.等在内的70多种SCI、SCIE期刊引用300多次,被国内外30多篇博士学位论文引用。 Mingzheng Sun, Hongrui Cai, Jiabao Su, Morse theory for the p-Laplacian equation with concave nonlinearities. Preprint2013, Meiqin Li, Jiabao Su, Nonhomogeneous quasilinear elliptic coercive problem on R^N with singular potentials. Preprint 2011. Preprint 2011. Jiabao Su and Zhi-Qiang Wang, Multiple solutions for coercive elliptic equations preprint Jiabao Su, Zhenqi Zhang, Existence and nonexistence results for nonhomogeneous quasilinear elliptic equations on exterior ball with singular potentials. Preprint 2011 Anran Li and Jiabao Su, Existence and multiplicity of solutions for Kirchhoff-type equation with radial potentials in R^3. Zeitschrift fuer Angewandte Mathematik und Physik, to appear. Anran Li and Jiabao Su, Multiple nontrivial solutions to a p-Kirchhoff equation. Communications in Pure and Applied Analysis, to appear. Leiga Zhao, Jiabao Su, Caiyun Wang, On the existence of solutions for quasilinear elliptic problems with radial potentials on exterior ball. Mathematische Nachrichten, to appear. Mingzheng Sun, Meiling Zhang, Jiabao Su, Critical groups at zero and multiple solutions for a quasilinear elliptic equations.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428, 1(2015), 696--712. Mingzheng Sun, Jiabao Su, Leiga Zhao,Infinitely many solutions for a Schrodinger-Poisson system with concave and convex nonlinearities. Discrete and Continuous Dynamic Systems, 35(2015), 427--440. Mingzheng Sun, Jiabao Su, Nontrivial solutions of a semilinear elliptic problem with resonance at zero. Applied Mathematical Letters, 34(2014),60--64. Zhanping Liang, Jiabao Su, Solutions to inhomogeneous quasilinear elliptic problems with concave-convex type nonlinearities. Acta Mathematica Scientia, 2014, 34A(2):217--226 Anran Li, Jiabao Su and Leiga Zhao, Existence and multiplicity of solutions of Schrodinger-Poisson systems with radial potentials.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Edinburgh: Section A Mathematics, 144, 02(2014),319--332. Anran Li, Hongrui Cai and Jiabao Su, Quasilinear elliptic equations with singular potentials and bounded discontinuous nonlinearities Topological Methods in Nonlinear Analysis, 43, 2(2014), 439--450. Hongrui Cai, Jiabao Su and Yang Sun, Sobolev type embeddings and an inhomogeneous quasilinear elliptic equation on R^N with singular weights Nonlinear Analysis, 96(2014), 59-67. Hongrui Cai, Jiabao Su, Gradient systems with sublinear term near the origin and asymptotically linear term near infinity Boundary Value Problems 2013 (1) 280 Anran Li, and Jiabao Su, Superlinear gradient system with a parameter. Boundary Value Problems 2012 (1) :110 Leiga Zhao, Anran Li, Jiabao Su,Existence and multiplicity results for quasilinear elliptic exterior problems with nonlinear boundary conditions. Nonlinear Analysis, 75(2012), 2520--2533. Zhanping Liang and Jiabao Su, Existence of solitary waves to a generalized Kadomtsev-Petviashvili equation. Acta Mathematica Scientia, 32B(3)(2012), 1149--1156. Jiabao Su, Quasilinear elliptic equations on R^N with singular potentials and bounded nonlinearity Zeitschrift fuer Angewandte Mathematik und Physik, 63(2012),51-64. Jiabao Su, Rushun Tian, Weighted Sobolev type embeddings and coercive quasilinear elliptic equations on R^N. 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140,3(2012), 891--903. Xiaoli Li, Jiabao Su and Rushun Tian, Multiple periodic solutions of the second order Hamiltonian systems with superlinear terms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 385(2012), 1-11. Jiabao Su, Ruiyi Zeng, Multiple periodic solutions of superlinear ordinary differential equations with a parameter Nonlinear Analysis, 74, 17(2011), 6442-6450. Lina Lv, Jiabao Su, Solutions to a gradient system with resonance at both zero and infinity. Nonlinear Analysis, 74,16(2011),5340-5351. Jiabao Su and Zhi-Qiang Wang, Sobolev type embedding and quasilinear elliptic equations with radial potentials. Journal of Differential Equations, 250(2011), 223-242 Jiabao Su, Rushun Tian, Weighted Sobolev embeddings and radial solutions of inhomogeneous quasilinear elliptic equations Communications in Pure and Applied Analysis, 9,4(2010),885-904. Zhanping Liang, Jiabao Su, Critical point theorem for asymptotically quadratic functional without compactness.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 370(2010), 649-658. Zhaoli Liu, Jiabao Su, Zhi-Qiang Wang, Elliptic systems on R^N with nonlinearities of linear growth, Progress in variational methods, 90--106, Nankai Ser. Pure Appl. Math. Theoret. Phys., 7, World Sci. Publ., Hackensack, NJ, 2011. Zhaoli Liu, Jiabao Su, Zhi-Qiang Wang, Solutions of elliptic problems with linearly bounded nonlinearities. Calculus Variations and Partial Differential Equations, 35, 4(2009),463-480. Zhanping Liang and Jiabao Su, Multiple solutions for semilinear elliptic boundary value problems with double resonance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 354,1(2009),147-158. Jiabao Su, Leiga Zhao, Multiple periodic solutions of ordinary differential equations with double resonance. Nonlinear Analysis, 70,4(2009), 1520-1527. Zhaoli Liu, Jiabao Su, and Zhi-Qiang Wang, A twist condition and periodic solutions of Hamiltonian systems. Advances in Mathematics, 218, 6(2008), 1895-1913. Jiabao Su, Zhaoli Liu, Bounded resonance problems for semilinear elliptic equations. Discrete and Continuous Dynamic Systems, 19,2(2007), 431-445. Jiabao Su, Zhi-Qiang Wang, Michel Willem, Nonlinear Schrodinger equations with unbounded and decaying radial potentials. Communications in Contemporary Mathematics, 9,4(2007),571-583. Jiabao Su, Zhi-Qiang Wang, Michel Willem: Weighted Sobolev embedding with unbounded and decaying radial potentials. Journal of Differential Equations, 238,1(2007),201-219. Paul H. Rabinowitz, Jiabao Su, Zhi-Qiang Wang, Multiple solutions of superlinear elliptic equations Rendiconti Lincei Matematicae Applicazioni,18(2007),97-108. (Italy) Zhaoli Liu, Jiabao Su, Tobias Weth, Compactness results for Schrodinger equations with asymptotically linear terms. Journal of Differential Equations, 231,2(2006), 501-512. Jiabao Su, Leiga Zhao, An elliptic resonance problem with multiple solutions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319(2006),604-616. Jiabao Su, Hong Li, Multiplicity results for the two-point boundary value problems at resonance Acta Mathematica Scientia, 26,1(2006),152-162. Zhaoli Liu, Jiabao Su, Solutions of some semilinear elliptic problems with perturbation terms of arbitrary growth Discrete and Continuous Dynamic Systems, Vol.10,3(2004),617-634. Jiu Quansen, Jiabao Su, Existence and multiplicity results for Dirichlet problem with p-Laplacian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 281(2003),587-601 Jiabao Su, Multiplicity results for asymptotically linear elliptic problems at resonance.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 278(2003),397-408 Jiabao Su, Zhaoli Liu, Nontrivial solutions of perturbed of p-Laplacian on R^N. Mathematische Nachrichen, 248/249(2003),190-199 Jiabao Su, Nontrivial critical points for asymptotically quadratic functional at resonance, Morse theory, minimax theory and their applications to nonlinear differential equations, 225--234, New Stud. Adv. Math., 1, Int. Press, Somerville, MA, 2003 Jiabao Su, Existence and multiplicity results for classes of elliptic resonant problems. Journal of Mathematics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 273,2(2002),565-578. D. Smets, Jiabao Su, M. Willem, Nonradial ground states for Henon equations Communications in Contemporary Mathematics, 4,3(2002),467-480. Shujie Li, K.Perera, Jiabao Su. On the role played by the Fucik spectrum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critical groups in elliptic problems where the asymptotic limits may not exist. Nonlinear Analysis, 49(2002),603-611. Jiabao Su. Semilinear elliptic Boundary value problems with double resonance between two consecutive eigenvalues. Nonlinear Analysis, 48,(2002),881-895. Jiaquan Liu, Jiabao Su. Remarks on multiple nontrivial solutions for quasi-linear resonant problems. Journal of Mathematics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 258,(2001),209-222. Shujie Li, K.Perera, Jiabao Su, Computations of critical groups in elliptic boundary value problems where the asymptotic limits may not exist. Proceedings of Royal Society Edinburgh (A) Mathematics, 131,3(2001),721-732 Jiabao Su, Chunlei Tang, Multiplicity results for semilinear elliptic equations with resonance at higher eigenvalues Nonlinear Analysis, 44(2001),311-321. 苏加宝, 李永青, 关于半线性椭圆共振问题的注记 数学学报, 43,6(2000),1135-1142. Jiabao Su, Existence of nontrivial periodic solutions for a class of resonance Hamiltonian systems. Journal of Mathematics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 233(1999),1-25. Jiabao Su, Nontrivial periodic solutions for the asymptotically linear Hamiltonian systems with resonance at infinity. Journal of Differential Equations.145,2(1998),252-273. Jiabao Su, Semilinear elliptic resonant problems at higher eigenvalues with unbounded terms, Acta Mathematica Sinica, New Series,14,3(1998),411-418. 苏加宝, 具有无界非线性项的半线性椭圆共振问题 数学学报, 41,3(1998),715-720. Shujie Li, Jiabao Su, Existence of multiple solutions of a two-point boundary value problem at resonance Topological Methods in Nonlinear Analysis, 10(1997),123-135. Shujie Li, Jiabao Su, Existence of multiple critical points for asymptotically quadratic functional with applications, Abstract and Applied Analysis, Vol.1,3(1996),277-289. Bingyou Li and Jiabao Su, Transfer open or closed set-valued mapping and generalization of H-KKM theorem with applications,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15,10(1994), 981-989. 苏加宝, 广义H-KKM定理及其应用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8,4(1994),1-4.

常规叠后波阻抗反演技术建立在地震波垂直入射假设的基础上。但是,实际的地震资料并非自激自收的地震记录,反射振幅是共中心点道集叠加平均的结果,不能反映地震反射振幅随偏移距不同或入射角不同而变化的特点。因此,利用常规叠后波阻抗反演不能得到可靠的波阻抗和其他岩性信息。弹性阻抗叠前反演技术采用能反映地震反射振幅随偏移距变化的叠前地震资料(地震角道集资料能够保留和突出识别地层流体和岩性方面的AVO或AVA特征)完成反演,不仅能够克服叠后反演的缺点,还能够反映振幅随偏移距变化的信息,具有良好的保真性和多信息性。

弹性阻抗是声阻抗概念的延伸和推广,它建立在非零炮检距的基础上,是纵波速度、横波速度、密度以及入射角的函数。尽管弹性阻抗并不是一个可以进行物理测量的参量,它是一个通过推导而得出的用来解释地震数据的参量,但是,由于弹性阻抗中蕴含着丰富的AVO(或AVA)属性,因而它对岩性及流体性质的变化极为敏感,在预测有利储层方面有独特作用,能为储层预测提供更多的依据。BP公司的Connolly等人(1999)在解决北海地区第三系储层描述时提出了弹性阻抗的概念[151],详细地对弹性阻抗公式进行了推导和讨论,发表了有关弹性阻抗(elastic impedance,EI)的论文,此后掀起了弹性阻抗反演研究的热潮。弹性阻抗的概念和理论随着应用与地震技术本身的发展也在不断深入。

Connolly等人提出的扩展弹性阻抗(Extended Elastic Impedance,简称EEI)表示为:

三维三分量地震勘探

式中:θ为P波入射角,当θ=0°时,弹性阻抗变成声波阻抗,意味着偏移距为0时,弹性波阻抗为常值,因而声波阻抗是弹性波阻抗值的特例;χ为理论入射角,范围为-90°≤χ≤90°,χ=0°时的弹性阻抗为对应声波阻抗。弹性阻抗概念有效地解决了AVO反演中的子波随偏移距变化的问题。

Connolly的弹性阻抗公式的不足之处在于随着入射角的变化,其量纲变化很大,其值也随着入射角剧变,这使得弹性阻抗和声阻抗之间的对比不便。为了克服其不足,Whit-combe(2002)提出了归一化的弹性阻抗公式,可去除弹性阻抗中量纲的非统一性,使得函数更加稳定,它具有波阻抗的量纲。在同年的另一篇论文中,他又提出了扩展的弹性阻抗公式,将弹性阻抗的定义域扩展到-∞~+∞,使得弹性阻抗更加满足实际需要[152~154]。

(1)基本原理当波阻抗的变化范围在小到中等时,用波阻抗的对数值表示的反射系数

三维三分量地震勘探

是准确的。式中:Ie是弹性阻抗。由Aki-Richard关系,上式可表示为:

三维三分量地震勘探

用K表示β2/α2,重新整理可得:

三维三分量地震勘探

接下来再用Δln(x)来替换Δx/x:

三维三分量地震勘探

若将K作为常数,就可以将所有的项合并成如下形式:

三维三分量地震勘探

最后取积分并指数化(即替换掉等式两边的微分项和对数项),把积分常数设为0,可得:

三维三分量地震勘探

上式可写成如下形式:

三维三分量地震勘探

式中:

三维三分量地震勘探

与Connolly公式类似,上面推导出的公式也存在求取的弹性阻抗Ie(θ)值随角度的变化在量纲尺度上有很大变化的问题。这不利于进行不同角度的Ie(θ)值之间的对比以及与波阻抗(Ia)值的对比。在综合分析Ia与Ie时,首先要将Ie变换到Ia的量纲尺度上,这给实际工作带来了不便。为了克服这个问题,消除入射角变化对量纲尺度的影响,要对推导出的弹性阻抗公式进行标准化处理。

为了消除入射角变化对量纲尺度的影响,引入了3个参考常数λ0、μ0、ρ0并把Ie函数进行修改得到标准化的Ie(θ)值的表示形式:

三维三分量地震勘探

如果这些常数值被定为λ、μ、ρ曲线的平均值,这样求得的Ie(θ)就会在单位1附近变化。这一修改去掉了函数对量纲尺度的依赖性并使函数变得更加稳定。可用因子A进一步标定这个函数,使Ie(θ)的量纲尺度变得与Ia一样,而且Ie(θ)能够正确地计算出声阻抗在θ=0(°)时的值αρ,等同于Ia的值。

可以求出因子A的表达式为:

三维三分量地震勘探

因此,基于Gray近似的弹性阻抗公式的标准化形式可以表示为:

三维三分量地震勘探

式中:

三维三分量地震勘探

显然,由上式可以得到,当λ=λ0、μ=μ0、ρ=ρ0时,弹性阻抗为常数α0ρ0,即声阻抗值。因此,θ变化时,标准化后的EI(θ)的维数保持为常数,EI函数就不会随着θ剧变,从而实现不同的EI值间的直观对比,且对于所有的角度θ,EI值变回到常规的AI范围内,克服了不同角度弹性阻抗量纲不统一的不足。

当P波理论入射角χ=90°时,对应的弹性阻抗称为弹性阻抗梯度(Gradient Imped-ance,简称GI),该参数能反映气水关系及流体的性质,但是,在不同地区、不同岩层,反映流体性质和气水关系的弹性阻抗梯度异常特征不尽相同:有时为强烈的正值异常,有时为强烈的负值异常。要正确利用该参数,必须采用区内岩石物理、地质、测井等综合信息,建立正演地质模型并进行正演分析,以获得区内弹性阻抗梯度的含油气响应规律。

在弹性阻抗的应用方面,彭真明、李亚林等(2007)提出的利用弹性阻抗叠前地震反演技术进行流体性质判断与气水识别的思路值得借鉴[155]。具体方法如下:

1)由测井资料计算vP,vS和ρ。如果没有横波测井,可通过Castagna方程或其他的经验公式求取横波速度;

2)利用Boit—Gassmann流体替换模型(FRM)对已知井计算含水饱和度(Sw),或含气饱和度(Sg),Sg=1-Sw,计算替换后的P波曲线、S波曲线、密度、孔隙度、纵横波速度比等,从而建立含气或含水的样本模式;

3)对vP,vS和ρ进行内插和外推至整个区域,得到区域的vP,vS和ρ数据体;

4)弹性参数计算,进行交会分析;

5)计算概率密度函数(PDF),然后利用Bayesian模糊矩阵或神经网络方法进行聚类分析,确定整个研究区内目的层的气水分布。

(2)实例

本实例来自四川盆地新场3D3C工区。

图5.4.8 目的层弹性阻抗平面(左:0°,右:300°)

图5.4.8为利用四川盆地新场地区3D3C地震资料中的纵波、转换波地震资料,进行联合反演获得的不同入射角度的弹性阻抗平面。图中显示,较高弹性阻抗(红色)分布在平面图中的北部,相对低的弹性阻抗(绿色)分布在平面图的南部。对比垂直入射条件下(左图)与30°入射情况下的弹性阻抗平面(右图),两者总的变化趋势很相近,但在X851井区存在明显差异,说明弹性阻抗对天然气富集带具有一定的识别能力。

在四川盆地西部,深层密储层中的弹性阻抗不如其他高孔隙储层弹性阻抗对流体的敏感度高,说明在储层致密环境下,弹性阻抗对流体的识别能力明显下降。对流体的识别需要结合更多的岩石物理参数进行综合分析。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