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玄学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

玄学论文发表

魏晋玄学的中心议题,即“本末有无”

吴凤鸣

(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丁文江是一位有作为、有成就、有贡献的 “多维”科学家,说他是卓越的地质学家、中国地质事业的创建者之一,在学术界,特别是在地学界早已有共识,而在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一场 “科学与玄学论战”中,作为科学派的主将却鲜为人知,今值丁文江先生诞辰 120 周年之际,笔者根据个人所掌握的部分史料,作简要介绍,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生平简述

丁文江 ( 1887 ~1936) 江苏泰兴人,号在君,人称现代的 “徐霞客”,1892 年 5 岁进私塾馆,“寓目成诵”,读 《四史》、《资治通鉴》等古籍,喜爱诗词,自幼受到良好的中国传统教育,拥有深邃而雄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10 岁时作 《汉高祖、明太祖优劣论》,深受老师的赞赏,15 岁考秀才。一篇 《汉武帝通西南 ( 夷) 论》博得知县龙璋的欣赏,收为门下弟子。

1902 年劝送其赴日本留学,在日本曾主编 《江苏》 杂志,宣传复兴中国,倡导革新,抨击孔儒教育,提倡妇女解放;

1904 年在吴稚晖劝导下,由康有为资助下,离日赴英,到达爱丁堡;

1906 年,年仅 19 岁考入剑桥大学;

1908 年考入格拉斯哥大学,学习动物学和地质学,1911 年获得双科学位后回国;

1911 年在北京参加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班科举进士考试,获得 “格致科进士”;

1912 年在上海南洋中学任教;

1913 年任北洋政府工商部矿政司地质科科长,兼任地质研究所所长; 撰写 《工商部试办地质调查说明书》,倡议设置地质研究所,成为中国第一个培养第一代地质学家的摇篮,意义深远;

1916 年任地质调查所长;

1925 年赴上海出任 淞沪 总 办,虽 仅 8 个 月,这对 他 后 来的科学 家 的 形 象 有 一 定损害;

1931 年被聘为北京大学地质学系研究教授,讲授 “地质学通论”。

二、辉煌业绩

1. 揭开中国地质调查事业的序幕

1911 年从英国回归途中,经海防登陆,换乘滇越铁路火车入云南昆明,取道黔湘驿道入贵州,沿途进行了艰苦的地质调查,开创了中国用近代地质方法进行地质考察的先河,考察中看到黔民生活困苦,十分感触作诗一首,题为 《黔民谣》;

1913 年同德国梭尔格、王锡宾赴太行山区进行地质考察,并对正太铁路沿线附近地质作了系统调查,撰成 《调查正太路附近地质矿务报告》;

1914 年再度去云南东部、北部作地质考察,历时 200 余天,重点调查了个旧锡矿和东川铜矿,测得 《个旧附近地质总图》等,发表 《云南东川铜矿》、《云南个旧附近地质矿物报告》等;

1914 年为地质研究所 22 位学员开设了古生物学课程,带领学员分期分批赴北京西山附近及河北、山东、陕西等地进行地质实习和考察,开创了在中国古生物学教学的先河;

1915 年在北京西山及其附近地区,山西、河北等地进行地质调查,重点是山西、河北地区的煤田;

1916 年赴皖南和浙西一带进行地质考察;

1917 年赴河 南、湖 南、江 西,主 要 调查 萍 乡 煤 矿 和上 株 岭 铁 矿 ( 见 《中国 铁 矿志》) ;

1916 年以他为所长的地质研究所 22 名学员毕业,充实了中国地质调查所,从而拉开了中国地质调查的序幕;

1917 年赴皖南、浙西进行地质调查;

1918 年随梁启超赴欧洲考察,并出席巴黎和会,同时也考察了一些国家的地质设施;

1918 年再赴山西大同进行地质矿产调查;

1919 年发表 《中国之矿产》、《扬子江下游的地质》 文章,文中对长江下游的地层作了分区,对江南山岭的地质构造与秦岭、南岭构造之间的关系作了论述,同时还探讨了各自间的特殊结构和地壳运动的时代;

1928 年受铁道部的委托,赴广西进行川广铁路线踏勘与沿线地质矿产考察;

1929 年春,组建了一支以他为总指挥的考察队,再度赴西南边陲地区,进行地质考察,考察内容包括地质、地理、矿产、人种等五大学科,考察路线和环境十分艰苦,基本是高山峻岭,原始森林,在考察期间,他的得意门生赵亚曾遇害殉职,深感悲痛,撰有《挽赵予人》七律,1930 年返回北京,结束西南的考察;

1935 年 12 月为政府实施紧急矿藏勘探计划,特别是调查粤汉铁路沿线煤矿,到达湖南境内进行地质考察,连续野外工作劳累,在衡阳殉职,年仅 49 岁。

2. 创建或参与创建发展中国地质事业的摇篮

1913 年出任北洋政府矿政司地质科科长 ( 中国第一个地质行政机构) ; 同时担任地质调查所所长,撰成 《工商部试办地质调查说明书》,同年与章鸿钊等共同创建培养第一批中国地质学家的机构———地质研究所,并兼所长;

1913 年被聘为中国地学会评议员,并作 《滇黔地质》 学术报告; 1923 年担任该会会长;

1918 年初,在欧洲会见了李四光并希望学成归国,不久李先生就收到北大校长蔡元培的聘书,回国后重建了北大地质学系;

1920 年访美期间,受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托,聘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著名地质古生物学家葛利普教授来北大主持古生物学教学和研究工作,正是由于葛的来华,培养出一批中国著名古生物学家,诸如孙云铸、尹赞勋等;

1922 年参与中国地质学会的筹建和成立,为 《中国地质学会会志》 撰写题为 《中国地质学会组织历史》的发刊词,并发表题为 《中国地质学会的目的》的文章,两届当选为理事长;

1923 年发起和筹建中国古生物研究社,其中还有张元济、罗振玉、张学良、章鸿钊、梁启超、翁文灏等;

1929 年 8 月参与中国古生物学会创立大会,参加大会的还有孙云铸、俞建章等;

1929 年兼任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名誉主任;

1934 年 3 月,参与中国地理学会成立,汇聚了学界名流,其中有: 翁文灏、李四光、竺可桢、谢家荣、叶良辅、张其昀、顾颉刚、谭其骧等;

相继创立地质陈列馆 ( 博物馆) 和地质图书馆等。

3. 主要论著 ( 仅列与地质学有关的)

1914 年发表 《调查正太铁路附近地质矿务报告书》,与梭尔格 ( Solger) 、王希宾合著;

1915 年发表 《云南东川铜矿》( 英文) ,《远东时报》;

1916 年发表 《中国之煤矿》( 英文) ,《远东时报》;

1919 年发表 《扬子江下游之地质》( 英文) ,《太湖流域水利季刊》;

《中国之矿产》( 英文) ,《远东时报》;

1921 年发表 《第一次中国矿业纪要》,与翁文灏合著;

1922 年在比利时召开的第 13 届国际地质大会上,提交了题为 《滇东的地质构造》 论文,文中把滇东地区划分为 9 个构造单元,并论其各自的构造特点;

1922 年发表 《中国地质学会组织历史》,《中国地质学会会志》 发刊词;

《京兆昌平县西湖村锰矿》,《地质汇报》4 号;

1923 年发表 《重演印 “天工开物” 始末记》,《努力周刊》;

1923 年发表 《五十年来中国之矿业》,《最近之五十年》;

1923 年参与了 “玄学与科学” 的论战,以 4 篇 《科学与人生观》 宏论,战胜玄学派,并宣传和捍卫了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倡导了科学方法,而成为科学派的主将; 同年,发表 《五十年来中国之矿业》;

1924 年发表 《中国地质工作者之培养》,在中国地质学会第 2 届年会上的报告;

1926 年在 《小说月刊》 上介绍 《徐霞客游记》 一书,内容主要是: 游历的目的、路线、发现及其文学和科学的价值等;

1927 年主编 《徐霞客游记》,并新编一本地图集,借以按图证书。其所附 《徐霞客年谱》,具有筚路蓝缕之功,曾得到胡适、梁任公等的帮助;

1928 年 《中国官办矿业史料》 由地质调查所印行;

1929 年发表 《中国造山运动》 论文,文中阐述了对中国造山运动的分期观点,即广西运动、海西运动和燕山运动,《中国地质会志》,第 8 卷;

1931 年发表 《丰宁纪的分层》,《中国地质学会会志》 第十卷;

1931 年发表 《中国地质学者之责任》,《北京大学地质研究会会刊》;

1931 年发表 《川广铁道路线初勘报告录》,与曾世英合著,《地质专报》;

1932 年发表 《丁氏及谢氏石燕宽高率差之统计研究》, 《中国地质学会会志》 第十一卷;

1932 年发表 《漫游散记》, 《独立评论》 上连载,记述了他 20 年间、遍 及 22 省( 区) 的地质的、地理的考察,包括云、贵、川、桂、太行山、燕山等;

1933 年 6 月赴美,代表政府和中国地质学会参加在华盛顿召开的第 16 届国际地质大会,会上提交了与葛利普合著的 《中国之二叠纪及其在二叠纪地层分类上之意义》及《中国之石炭纪及其在密西西比与本薛文尼二系地层分类上之意义》论文报告; 会议期间还代表我国出席国际古生物学联合会筹备会,当选为筹备委员; 会后赴英国、瑞典、瑞士访问。8 月底,到达苏联莫斯科,受到苏联科学院及地质矿产测勘研究所的接待,曾到巴库油田等地参观访问,留下深刻印象和赞美,对其政治思想均有颇大影响;

1934 年发表 《苏俄旅行记》 和 《苏联南部油田地质》,《独立评论》 上连续刊登十余篇,苏联地质科学的成就,影响深远;

1933 年丁文江、翁文灏、曾世英合编 《中华民国新地图》 和 《中国分省新地图》 由申报馆出版,得到高度评价,被称之为 “国内地图革新之第一声”。

4. 在中央研究院的贡献

1934 年接受蔡元培的邀请,出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是一位实际的行政首脑,尤其是受苏联科学成就的影响,他以富有雄心壮志改革者姿态进入研究院,首先建立评议会、基金保管委员会等,并试图把全国科学研究力量集中于研究院,因而曾激起科学界的一场风波。关于丁文江在中央研究院工作成就,将有专文另行表述,这里主要列举以下有关文献可供参阅:

( 1) 蔡元培 《丁在君先生对中央研究院之贡献》,《独立评论》,第 188 号

( 2) 朱家骅 《丁文江与中央研究院》,《中央研究院院刊》,第 3 集

( 3) 李济 《对丁文江提倡的科学研究几段回忆》,《中央研究院院刊》

( 4) 葛利普 《丁文江先生与中国科学之发展》

( 5) 丁文江 《中央研究院的使命》,《东方杂志》,第 32 卷第 2 卷

( 6) 丁文江 《科学化的建设》,《独立评论》,第 151 号

( 7) 丁文江 《中国中央研究院之科学工作》,英国 《自然》周刊

( 8) 丁文江 《中国现代科学》( Modern Science in China) ,第 133 页

( 9) 丁文江 《我国科学研究事业》

从文献中,可以了解到他的科学观和科学思想、科学方法论以及他在中央研究院的工作情况。

三、科学与玄学论战始末

正值 “五四”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之际,一场宣扬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 “玄学与科学”的论战掀起高潮: 论战的主题是科学与人生观的关系问题。

1923 年 2 月 14 日,清华大学教授张君劢 ( 1887 ~ 1969) 为出国留学生作学术报告,后公开发表 《科学与人生观》文章,其基本观点是:

( 1) 科学是客观的,人生观则是主观的;

( 2) 科学可以分析方法下手,而人生观则是综合的;

( 3) 科学为理论 ( 逻辑) 方法支配,而人生观起于自觉;

( 4) 科学为因果律所支配,而人生观则为自由意志;

( 5) 科学起于对象之相同对象,而人生观则起于人格之单一性。

总之,强调人生观的中心是自我,与之相对者为 “非我”,科学有一套推理方法,人生观起于直觉,科学为因果规律所支配,人有自由意志、单一性、良心自动,其结论是科学对人生观没有意义,不能解决人生观问题。

张君劢的文章发表后,4 月 12 日他的挚友丁文江在 《努力周刊》 ( 第 48、49 期) 发表 《玄学与科学———评张君劢的人生观》的批评文章,文中就上述玄学五个观点,逐项论述和批驳,其结论是: 人生的、心理上的问题,也是科学研究对象,心理上的内容,包含心理现象、人的感情,都逃不出科学的范畴。科学的目的,就是废除个人主观成见,科学的理性能解决人的感情问题,进而肯定科学、科学的方法能用于建立科学的人生观,能解决人生观问题,那就是人类应该用科学的原则支配自己的人生观,认为科学不外是将事物分门别类,求它们的秩序,然后概括为科学的公例,“……而科学上的公例随着新的发现不断变更,光学、牛顿力学在发展,时空观念在变化,进化论本身也在进化……”肯定心理现象也是科学内容,同样遵循某种客观规律在运动着、发展着; 文中自然也涉及了精神与物质问题的讨论。

紧接着,张君劢在 《晨报副刊》发表了 《再论人生观与科学并答丁在君》 ( 上、中、下) ,文中除再次阐述玄学观点外,着重对丁文江等科学派的 “科学万能论”从知识论角度进行了反驳,指责丁 “中了迷信科学的毒”,认为科学与人生观分属不同世界,科学只能在物质世界起作用,不能在精神世界起作用,并责之为 “机械主义”。人生问题是复杂的,没有统一标准的,没有因果可循,“故天下古今之最不统一者,莫若人生观”。认为人的内在精神活动是变动不定的、自由创造的,作为以物质世界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方法是不能作用其上的。科学方法和因果律都不能施用于人生观问题,基本否定了科学派主张的科学基础原理和科学方法的普遍性。张君劢强调说: “国人迷信科学,以科学为无所不能,无所不知”,运用最新的实验心理学和生命哲学理论,指出人的心理、情感和意志的特殊性。

张君劢曾随同梁启超去过欧洲考察,张君劢,接受了当时欧洲超人哲学对西方文明的批判观点,这种论调,作为反击科学派人生观的思想武器。

此时,玄学与科学的论战,引起社会上的广泛关注,梁启超于5 月5 日发表了 《关于玄学科学论战之 “战时国际公法”———暂时局外中立人梁启超宣言》,5 月 23 日发表之《人生观与科学———张丁论战的批评》,基本上是倾向于玄学观点,又以各打五十大板形式。

胡适 5 月 11 日在 《努力周刊》上发表 《孙行者与张君劢》。我国地质事业创始者之一,章演存 ( 章鸿钊) 在 《努力周刊》上发表了 《张君劢主张人生观对科学的五点疑点》,有力地支持科学派的论点。

5 月 30 日丁文江再次在 《努力周刊》 上发表 《玄学与科学———答张君劢》,全面驳斥张君劢对科学人生观点质疑,并对反驳其科学万能论的观点,再次指出玄学从形而上学关照人生观,认同传统儒学,倡导生命哲学加上新宋学的复兴,这时论战已进入炽热阶段。

张君劢在中国大学演讲,题为 《科学的评价》,对丁文江所述科学支配人生观的论点再予以反驳,并说: “科学解决问题也是有限的……”6 月 5 日,丁文江在 《努力周刊》上发表 《玄学与科学讨论的余兴》,文中强调科学追求客观真理,严肃认真地批判了玄学的本体论,以及与人生观无关的观点,提出玄学是从柏格森的玄学脱胎而出,援引罗素的哲学理念,加以澄清。

支持科学派的除胡适、章演存 ( 章鸿钊) 外,还有:

( 1) 任叔永 《人生观的科学或科学的人生观》,《努力周刊》,1923 年 5 月;

( 2) 朱经农 《读张君劢论人生观与科学的两篇文章后所发生的疑问》,《努力周刊》,1923 年 5 月;

( 3) 心理学家唐钺则连续发表多篇论文,其中有 《玄学与科学论争所给的暗示》、《一个痴人的说梦———情感真是超科学的吗?》、《科学的范畴》、《读了 < 评所谓 “科学与玄学之争” >》、《哲学者之眼中钉》等;

( 4) 陈独秀 《科学与人生观·序》,上海亚东图书馆,1924 年;

( 5) 谢国馨 《评吴稚晖的人生观》,1924 年 1 月 18 日 《学灯》;

( 6) 王星拱 ( 1887 ~1949) 《科学与人生观》、 《什么是科学方法》主张科学能解决人生观问题。

支持玄学学派者,有:

( 1) 吴稚晖 《箴评八股化之科学》,《晨报副刊》;

( 2) 张东荪 《劳而无功———评丁在君先生口中的科学》;

( 3) 菊农 《人格与教育》,《晨报副刊》;

( 4) 陆志伟 《“死狗”的心理学》;

( 5) 林宰平 《读丁在君先生的 “玄学与人生观”》,抨击丁的科学主义;

( 6) 甘A仙《人生观与知识论》。

论战涉及学界各个层面,马克思主义先驱者也都参与了论战,对科学与玄学作了更为精辟的论述,其中有:

( 1) 瞿秋白 1923 年 6 月 15 日以 “屈维它”署名,在 《新青年》上发表 《东方文化与世界文化》,同年 11 月 24 日在 《新青年》上发表 《自由世界与必然世界———驳张君劢》,1924 年 8 月 1 日在 《新青年》上发表 《实验主义与革命哲学———驳胡适》。

( 2) 邓中夏 1923 年 11 月 13 日在 《新青年》上发表 《中国现在的思想界》,1924 年1 月 26 日在 《新青年》 上发表 《思想界的联合战线问题》。

( 3) 萧楚女 ( 署名萧初玉) 于 1924 年 7 月 29 日在 《新建设》上发表 《国民党与最近国内思想界》。

( 4) 陈独秀 1923 年 12 月 9 日发表 《答A之》文中指出胡适是多元论者,对他的实用主义哲学观点作了评述,1923 年11 月23 日并为 《科学与人生观》一书作 “序”,主张用唯物主义史观作为人生观的理论之基础。

其他学界重要文章有:

( 5) 胡适 1923 年 11 月 29 日为 《科学与人生观》一书作 “序”,随之,胡适发表《答陈独秀先生》。

( 6) 哲学界蔡元培 1923 年 12 月在 《最近五十年》中发表 《五十年来中国之哲学》,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信仰。

( 7) 冯友兰发表 《一种人生观》。

( 8) 梁启超 1924 年 12 月以后发表 《非 “唯”》。

科学派最主要的观点是以科学作为人生观点理论基础,认为科学中内含的认识方法和思维方式,可以改变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信仰方式,科学作为一种普遍的价值规范、法则,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科学学派获得多数学者基本认同。

玄学派代表人物张君劢在为 《人生关于之论战》一书 “序”中仍坚持唯心主义观点,在十年后,发表 《人生观论战之回顾》一文,其中解释说: “我当时脑子里所有的 ‘科学’二字,实在是指自然科学,不是指全部科学,因为自然界才能同人生观对立起来说。”他修正地说: “科学的本身,就是知识,知识的对象有两种: ①自然界; ②人生。科学这件事,是关于自然界及人类社会的知识”。 “……科学是可以研究人生问题或社会问题的,但……有个人问题,……有意志问题……不是查出公例”,最后,他依然认为:“科学应该是自然科学,亦即是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

论战的后期,中国倡导马克思主义先驱者也相继发表论文,对两派的论点,分别作了评论:

( 1) 1923 年 11 月 13 日,陈独秀在 《科学与人生观》一书作 “序”中,主张用唯物史观作为人生观之理论基础,其观点是: “我们相信,只有客观的物质原因可以变动社会,可以解释历史,可以支配人生观,这就是 ‘唯物史观’,在这个问题上,丁文江、胡适都不彻底”。认为科学派丁文江、胡适是多元论,对胡适的实用主义哲学观点作了评述,胡适 11 月 29 日发表 《答陈独秀先生》,12 月 9 日陈独秀发表 《答适之》。

( 2) 瞿秋白 1923 年 11 月 24 日在 《新青年》上发表 《自由世界与必然世界———驳张君劢》,精辟地揭露了玄学派的唯心主义思潮。

( 3) 1924 年 8 月 1 日,陈独秀在 《新青年》上发表 《答张君劢与梁任公》。

( 4) 1924 年 8 月 1 日,瞿秋白在 《新青年》上发表 《实验主义与革命哲学———驳胡适之》。

论战一年后,梁启超发表 《非 “唯”》,文中批驳唯物主义,他认为: “人生是最复杂的、最矛盾的,……真理不能用 ‘唯’字表现的,……凡讲 ‘唯什么的’都不是真理”,坚持心物二元论,批评陈独秀提出的机械主义人生观……会导致命定论……陈独秀多次在上述文章中,强调 “用唯物史观作为人生观论之基础”。

“玄学与科学”的论战,最终以玄学的失败而告终,反映这次学术论战基本内容,有两派各出版一本文集,以科学派主编的 《科学与人生观》,由胡适、陈独秀作 “序”; 以玄学派主编的 《人生观之论战》,由张君劢作 “序”。

近年来,一些学者对玄学与科学论战提出新的评论,认为: 这次论战基本上只是在上层人士中倡导科学思想、宣扬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试图建立科学的人生观,但并没有扎根于人民大众之中,受到颇大局限性,没有形成推动科学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力量,特别是科学派虽然取得论战的胜利,而科学派重要人物的科学观,也深受他们自身的实验主义、实证主义、实用主义和经验论影响,诸如像胡适在哲学上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以科学实证唯核心的现代理性思维方式,给 “大胆用心求证”蒙上一层马赫主义和实用主义色彩。

关于胡适、丁文江的马赫主义思想,20 世纪 90 年代中,在全国地学哲学委员会以及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学术年会期间,曾两度请教过著名理论家于光远、龚育之等教授,他们共同认为即使有马赫主义色彩,也不能一概抹掉当时科学派宣扬科学思想,提倡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光彩,在当时中国科学处于萌芽阶段,宣扬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是主流,是有其积极影响和作用的,应予以肯定。

他还引述了当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艾思奇在 50 年代批判胡适运动初期,评论过胡适这篇对科学的人生观的文章,认为该文是确能表明胡适有过自然科学唯物主义光彩。

龚育之在 《对新世纪科技发展的人文思考》一文中指出: “科学派的代表人物丁文江和胡适,试图列出一系列基本观点来描绘他所主张的科学人生观。……不管胡适和丁文江的科学观,有着多少可以和应该批评的地方,我认为这是中国思想界的一次进步,而没有理由把它评价为该谴责的 ‘科学主义’统治的滥觞”。

在文章的脚注中还着重地作了说明: “他们的科学观,特别是丁文江的科学观,本来带有自然科学唯物主义性质,到哲学层次上却同实用主义和马赫主义搞到一起了。批判胡适运动的那个时候,马克思主义工作者们大都对实用主义和马赫主义取全盘否定态度,所以那时丁文江、胡适在这场论战中的维护科学的光彩,也被抹掉了。……现在人们当然不再采取这种简单的态度来对待实用主义和马赫主义、对待胡适和丁文江了”。

有人问我,张君劢何许人也?

( 1) 张君劢 ( 1887 ~1969) 早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法律与政治,后留德改学哲学,曾为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教授。1923 年因发表 《人生观》等文,掀起了一场玄学与科学的论战。他曾是国民党参政员,起草过 《中华民国宪法》等。梁启超、张君劢同去欧洲考察,接受了当时欧洲的超人哲学和生命哲学对西方文明的批评论点,并作为反对科学派人生观的思想武器。

张君劢在 《人生观之论战·序》中,坚持多元论历史观,反驳陈独秀的唯物史观一元论,坚持 “社会变迁”是 “人类之自由意志为主原理精神立法的理论基础提出人生观的轮廓,非科学公例所能一律相绳。”

( 2) 梁启超 ( 1873 ~1929) 举人出身,清末参与维新变法,1895 年随同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896 年发表 《变法通议》,是有名的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参与了论战,在一年后 ( 1924) ,发表 《非 “唯”》,批驳唯物主义,他认为: “人生是最复杂的,最矛盾的,真理是不能用 ‘唯’字表现的,凡讲 ‘唯甚么’都不是真理”。坚持心物二元论,指出陈独秀提出机械的人生观……会导致命定论; 值得提及的是梁启超在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中还以欧战造成的破坏来说明 “科学万能论”的破产。但不能忽略,他对中国的社会变革和科学启蒙都有一定影响。

有的学者提出: 胡适以科学的原理、精神和方法为理论基础,提出了科学人生观的大体轮廓,马克思主义派的陈独秀主张用 “唯物史观”作为人生观的理论基础。

玄学派对科学派 “科学万能论”的批评,最主要的论点就是科学不能解决人生观问题,科学与人生观分属不同的世界,科学只能在物质世界起作用不能在精神世界起作用。

玄学派批评马克思主义者的唯物史观一元论,唯物史观解释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

陈独秀的答辩是坚持物质一元论,反对心物二元论,这是针对梁启超的 “非唯”论点而言。认为哲学上对于宇宙观和人生观,向来分为物质一元论和精神一元论,不存在什么二元论说。

陈独秀、胡适等人正是以科学、理性知识,批评宗教迷信和偶像崇拜,有利于人的主体性确立。陈独秀提出以科学代替宗教成为人生新信仰的主张。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梁漱溟提出中国文化的特点是礼乐代宗教 ( 道德) 。胡适提出宗教 “人化”的见解,即 “自然主义的人生观”。冯友兰提出用哲学代替宗教。

科玄论战是 “科学代宗教”的重要阶段。

梁漱溟说: “科学是知识,宗教是行为,知识不能变更我们的行为,行为是出于情态的。”

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史观解释世界乃万物本源,强调世界本源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唯物史观,正是一元论者。

据 《光明日报》发表的 《“科玄论战”对中国文化哲学的影响》一文指出: 陈独秀、瞿秋白在这场论战中对科学主义思潮的支持、对唯物史观的科学化的理解、对形而上学的拒斥,构成了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无法剔除的解释背景。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是科学精神、民主精神、爱国精神三位一体的体现,首先是破除封建迷信和蒙昧主义,启迪中国新文化思潮,用理性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身,摈弃旧的 “忠君报国”的伦理道德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

蒋天先生,出生在玄学世家,其祖上一直都从事玄学研究,代代相传。其父亲蒋誉更被称为“现代杨救贫”。经过这么多代人不停的研究摸索,到现在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拥有了非常丰富的预测经验。蒋天先生自幼聪慧好学,受其家庭影响,酷爱玄学。深受父亲的喜爱,得到父亲悉心指点,常随父亲为当地人们预测命理,开山立向,催财旺宅,化煞生权,改名开运,合婚择日。从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并获得了祖上密传之精髓。对风水地理、命理、相学、择日等有着很高的造诣。蒋天先生从幼年学习到融会贯通,从刻苦研修到服务大众,已从事国学研究十多年,加上祖上传下来的国学精髓,拥有了极深的玄学理论,积累了极为丰富的预测经验。蒋天先生继承了祖上的风水精髓,并在其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经验,弘扬并发展了祖上密传之密艺。同时在多类报纸杂志发表了各种玄学论文,现为中国雅道易学文化研究院秘书长。个人作品与概述《玄远之学 》与概述玄学即“玄远之学”,玄学之“玄”,出自老子的思想,《老子》中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王弼《老子指略》说:“玄,谓之深者也”。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其实玄学就是总天地万物的一般规律“道”,它体现了万物无穷奥妙的变化作用。兴起于三国、两晋时期,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出现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故通常也称之为“魏晋玄学”,即“古代玄学”。玄学是魏晋时期取代两汉经学思潮的思想主流。到了现今多元化的社会,相学、星相学、灵异学、堪舆学、命理学也被纳入玄学体系。所以现今的玄学家决不仅仅精通经卷、理论,反尔是海纳百川集各家之所长。《堪舆之道》与概述中国风水学或者叫堪舆学(堪,天道;舆,地道),现在称居住环境学。《现代汉语词典》中,风水一词是这样定义的:指住宅基地、坟地等的地理形势,如地脉,山水的方向等。迷信的人认为风水好坏可以影响其家庭、子女的盛衰吉凶。其实真正的中国古代风水学应该是一种古代人类繁衍生息,治国安民等社会活动所形成的生存知识,是一种研究大自然对人类作用的精深学问,是一种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是一种趋吉避凶的术数。是一种流传了几千年的民俗活动,是一种中国独有的以天人合一阴阳调和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产物,风水学的核心思想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天地为观察了解对象,以人为依归,以人为服务目的,是实实在在的人本主义学问。中国风水学起源于原始时期、雏形于尧舜时期、成熟于汉唐时期,鼎盛于明清时期。是人类在长期的居住实践中不断的总结居住环境的优劣积累的宝贵经验。比如说,朝阳光、避风雨、防火灾,近水源、利出行成了最基本的居住理论。是一种由实践积累起来的经验所形成的人居环境选择优化的实用技术,是一种由中国古人的唯物唯心学术混杂而形成的博大学派,是一种科学与玄学相提并论的、精华与糟粕并存的、落后于现代技术的、超越于现代科学的的系统理论,是一种宝贵的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风水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对人们的意识和行为有深远的影响。它既含有科学的成分,又含有迷信的成分。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风水理论,正确理解住宅风水与现代居住理念的一致与矛盾,有利于吸取其精华,摒弃其糟粕,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关注居住与自然及环境的整体关系,丰富健康住宅的生态、文化和心理内涵。 风水学就是研究指导人们居住、生活环境的一门科学。 所以现代人必须承认,风水学对中华民族的繁衍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不容诋毁的贡献。《命理古今》与概述命理学,即中国传统相术,不是一门正式据有精密科学的学术科目,属于民间信仰。命理学是对人生命运规律的探索,以人的各式各样的数字(出生年月日等)来推测人的性格与命运并占卜推测未来会发生的事情。古今中外都有相关方面的理论,中国的周易系列就是探讨这方面的,还有八字命理和占星术等。批命的理论,俗称算命术。 算命术是中国民俗和社会心态最充分的反映。 算命术有着十分丰富的内容,对它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民俗风情等方面的研究。中国算命术的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基础,这就是芸芸众生对命运的广泛承认以及设想有冥冥之力可以摆布自己。命理即命运,命一生命,运一运气,命是先天的,运是后天的,生命有生死寿夭,运气有盛衰穷通,命指的是天然的,即所具有的或可能具有的生死寿夭状况及其结局、趋势。运指的是后天的,社会性的,即人生经历的种种方式,程度与可能性。命运包括富贵、贫贱、祸福吉凶、荣辱忧喜。命运是由人类的生存活动必然引发的,是受制于自然和社会规律的双重制约,而这种制约是客观的,既定的。因此,命运并不是一种神秘力量,而是一种可以描述 分析的客观力量,它有先天的成份,也有后天的。但由于命运的力量是巨大的,非人力所能主宰的,同时又是可以认识的,描述的,所以是可以通过一定方式来预测的,而这种预测命运的方式便是四柱八字。科学一点来讲,生命是地球演变而成的,根据生命全息论的观点,所有天体运动都会不同程度地作用于地球生命,从而在地球生命体上留下其全部信息。人体信息与天体信息是息息相通、密切相关的。天人感应就是天体信息对人体的影响,人体对天体运动的各种信息的感应,也是天地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相制相化的根本关系。一句话,人的命运与天体运动有关。人出生的年、月、日、时所构成的天干地支的排列,储存了人的命运信息。 我们主要找到规律就可进行推测命运。《择日学与问》与概述择日学,是项很深的学问,择日择得好,辅助的力量无穷无尽,择日错误,不要说有好的辅助灵动,相反的会受到凶的煞气伤害。择个良辰吉日,追求平安顺利,吉祥发达,达到:财丁贵福禄寿全的上上大吉日课,使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自己的事业蒸蒸日上,繁荣昌盛。我们知道,任何一件事情的进行和完成都是由以下四个要素的一个或几个组成:人,事物,时间,空间。择日学是对时间要素的选择,风水学则是对空间的选择,两者相辅相成。择日学其中的道理其实是很简单,我们人类(人)生活在地球上的某个角落(空间),生活在时间的长河里(时间),每时每刻,我们都进行着各种活动(事物),而每时每刻围绕我们周围的日月星辰都是在变化的,各种磁场也好气场也好,各种环境条件都在变化,对我们人类(也包括动植物的生长生或繁殖)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在不同的时间条件下去做某件事时机不同,自然有吉有凶。因为时间并非仅仅一个空洞的数字,它是一个坐标,对应着这个坐标,有各种能量的生生灭灭。而这些或可见或不可见的能量,都在深刻影响着我们人类的活动。如果这样还不足以说服的话,不妨让我们来用反证法来证明一下:假设任何两个日期(年月日时)之间不存在好与坏、吉与凶的问题,那么很容易推理,任何两个日期(年月日时)出生的两个同性别的人的命运也不存在好坏的问题(仅仅考虑时间要素而言),在这种情况,人与人命运的不同,仅仅取决于其他非时间的因素:比如祖宗父母,社会家庭,地理环境后天努力等。这种反证法得出的结论就是:人的命运与出生日期无关!这是可能的吗?这显然是荒谬的,如果这样的话,中国的传统经典文化尤其是命理文化,恐怕完全失去了生存的根基了。它就不会流传千百年而不被时间淘汰或聪明的古人抛弃了。关于择日的理论,说复杂很复杂,说简单很简单,其实都是一些天干地支推演。(部份选自百科)

期刊投稿玄学

有句老话,硬件工程师越老越吃香。 虽说现在业界很多老硬件工程师觉得硬件是夕阳产业了,但其中的道理还是在的。先从大的方面说,为什么硬件工程师还有一定的市场,原因就在于硬件这个行业里直到现在都还是是有相当程度上的“经验主义”的,装13说法就是有些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设计凭着以往调试的经验,调得多了,bug见多了,之后设计就能规避一些问题。实际上,站在非大牛的角度上,调试有些后端(也有前端)的东西能够一眼知其然然后有针对地design和debug就很不错了,至于知其所以然。。。那需要的业务知识就非常多了,没有多年的浸淫是不行的。设计是一方面,工艺是一方面,EDA也是一方面,如果不是从根上了解的话,有时候就得跟着感觉走。然而。。。一个人并不是啥都懂的,专业大牛也不是精通本专业任何一部分的,只不过大牛的眼光非常毒辣,往往能够站在自身知识水平的基础上透过现象看到本质(ps:不少大牛敏于行而讷于言,所以看起来像玄学,2333333)。其实Analog和Digital基本上就是两个东西,一个是信号一个是逻辑。国内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Analog阉割,所以看起来并不惨烈,连拿出来黑一下的动力都没有,Digital则讲些无聊的东西(某些学校例外),所以看起来更简单。。。皆并卵(吐个槽,不喜勿喷)。个人认为Analog没天分的话学起来略坑,挺庆幸当时选课没选上Analog的课,中位数二三十分在当时略震撼。上课方式有全推公式的,也有全带着分析电路的,考试的时候拿一篇新发的顶级期刊里的电路来让分析,一般学生挺难hold住的,所以就更需要见多识广了。要说Analog全通了。。。请受在下一拜,不,十拜。至少现在的东西也不是完全“搞清楚”了,不是所有“正确”的理论分析都能统一到同一的结论上的。

论文关键词 :《道德经》 “和谐 ”思想 自然 小国寡民 冲气 文化资源 论文摘要:老子《道德经》中的“和谐”思想极其丰富,极其高明。文章主要从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和谐 ”的哲理来弘扬老子的“和谐 ”思想 ,作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宝贵文化资源。 构建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 出的伟大 目标。构建和谐世界 ,是胡锦涛主席在 2005年联合 国成立 6O周年首脑会议上提 出的伟 大 目标党的“十七”大又把构建和谐社会与建设和谐世界作为我 国战略发展的基本“国策”。 而今国内与国际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他人)、人的身与心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失衡与不和谐的问题,急需我们各方面的努力,以使生态 、世态和心态都能健康地 、正常地 向前发展,从而构建一个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 贯彻落实对内构建和谐社会与对外构建和谐世界的伟大目标,需要很多资源 。我们应努力从中华文化传统里挖掘、弘扬优秀文化资源,使之成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软实力。 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 、追求和谐的民族在传统中华文化中,有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资源不仅孔子所开创的儒家具有“和谐”思想,老子所开创的道家同样也具有珍贵的“和谐”理念与“和谐”智慧。 一、 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地、天、道法自然的和谐 老子关于“和谐”的智慧与思想最精深的理论就是他的“四大”学说。老子在“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 中有 四大 ,而人 居其一焉。人法 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 自然”(《道德经 ·二十五章》)这一著名的判断里 ,全面精当地 回答了人 与 自然界的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的身与心的和谐 的问题。其 中人代表“人”,内含“人”与“人”、人的“身”与 “心”;“天”与 “地”代 表 “自然 界”。“人 ”、 “地”、“天”以及“人”与“人”、人的“身”与“心”,加上作为它们以及其他万物的本原与起源的“道”,本来都是各不相同的东西。而各 自独立的东西之间,是存在着差异、对立、甚至矛盾的。但是,万物的生存与发展,又都离不开彼此之间所应具有 的“和谐”状态。那么,这“和谐”状态如何才能出现并保持呢? 对于这一重大问题 ,儒家与道家作为我国最早的两大思想体系,都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 儒家的回答集中体现于《论语》里所提 出的“礼之用,和为贵”之说。有子日:“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 ,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 ·学而》)意思是说 ,“和谐”是“礼”的各种各样的作用 中最为重要 的一种 。这是因为,古代君王在治理国家时,无论遇到什么事情 ,都由于做到了“和谐”,从而取得了成功。但是,只知道为“和谐”而“和谐”,而不知道用“礼”去节制它 ,那也是行不通的。可见,有子认为“礼”与“和谐”二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 :“礼”是“体”,“和谐”是“用”;是“礼”决定着 “和谐”,而不是“和谐”制约着“礼”;“和谐”必须从属于“礼”。不难发现 ,有子把他的老师孔子关于“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原则作为更基本的原则。 我国数千年的历史证明,一方面在“礼”的指导与制约下 ,使得君臣、父子、夫妇、朋友之间呈现并保持了“和谐”的状态,从而使我国封建社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另一方面 ,在“礼”的指导与制约下 ,人与人之间本应有的“和谐”关系,被破坏殆尽 ,“礼教”与“天理”,正如戴震所揭露出的,竟然成了杀人的残酷工具。他义正词严地指出 :“尊者 以理责卑 ,长者以理责幼 ,贵者以理责贱 ,虽失 ,谓之顺 ;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 ,虽得 ,谓之逆 ……上 以理责其下 ,而在下之罪,人人不胜指数 。”最后,他愤慨地鸣不平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 ;死于理 ,其谁怜之?”由上述可见,儒家“和为贵”的“和谐”思想 ,其依据仅仅是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和宗法制 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的“礼”与“理”,其作用仅仅是或主要是关系到人与人这一层面而已。而道家老子“四大”的“和谐”学说 ,则截然不同。它深深地扎根于“自然”之上 ,并且全方位地作用于“和谐”的各个层面。 那么 ,究竟什么是老子所说的“自然”呢?这无疑是问题的关键之所在。《道德经》全书一共使用了五次“自然”一词。例如 ,“功成事遂 ,百姓皆谓 我 自然”(《道德经 ·十七章》),“希言 自然”(《道德经 ·二十三章》),“人法地 ,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 自然”、“道生之 ,德畜之 ,物形之,势成之 。是 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夫 道之尊 ,德 之贵 ,夫莫 之命 而常 自然”(《道德经 ·五十一章》),“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 ,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道德经 ·六十 四章》)。显然,这五处“自然”,没有一处是指“自然界”,完全都是专指“自然而然”而言的。这是大多数注者的共识。最早 的注者之一 ,西汉的河上公在其所著 的《老子章句》一 书中注道 :“道性 自然 ,无所法也 。”意思是说,“道”的本性或本质是 自然而然的,“道”正是以其 自然的本性或本质的存在为法的,此外则别无所法 了。又如最著名的注者之一 ,三国魏晋玄学的创始人王弼在其所著《道德真经注》一书中注道:“法 自然者,在方而法方 ,在圆而法圆,于 自然无所违也。”王弼在这里是通过“方”与“圆”二者所法的应是也只能是“自然”的本性或本质的存在 自身,这 当然 就更具体而易解 了这些诠释是完全符合老子 的本意的。可见,“道”与“自然”,实乃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自然”作为原则 ,乃是“道”最基本 的最高的原则 。而“人”、“地”“天”三者既然都是要效法、遵循“道”的,那么也就是要效法 、遵循“自然”了。这是非如此不可的,也是概莫能外的。“人”、“地”、“天”、“道”与“自然”,虽有五个名称,但其实只有 四个单元 ,所以老子不说“域 中有五大”,而说“域 中有 四大”。 老子正 是通过这“道”、这 “自然”、这“自然而然”,启发并要求人们在从事一切活动时,无论 是思想 ,还是语言以及行动 ,都必须 自觉做到“从 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既坚决反对任何超客观事物的主宰力量 ,也坚决反对人们的一切 主观臆想与盲动 。只有这样,人们在实践中才能少犯或不犯错误 ,走向成功 。所 以,这“自然而然”,乃人生获得智慧与成功的“大道”。 拿“环保”来说 。自然环境已经受到并继续遭受人类更严重的破坏 ,生态平衡每况愈下,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受到严重威胁 。所以,我们必须牢 固地树立环保意识 ,并大力采取措施 ,以恢复 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 。但是 ,无论我们如何发动广大群众 ,群策群力 地去搞好环境保护,也无论我们如何动用财力 ,投入巨资,采用高新技术去搞好环境保护,归根结底,恢 复 、保护 、发展 自然环境生态平衡最行之有效的原则 与方法,是切实遵循 自然环境生态平衡 的规律 。而 这正是老子所说的“法 自然”的奥义与妙用。 为了创造与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老子十分强调对进行统治与教化的“侯王”与“圣人”应提出严格的要求。要求 他们一定要 自觉遵循“法自然”的最基本的原则 ,如果他们违背了“法自然”的最基本的精神 ,随心所欲 ,胡作非 为,就 必定会破坏国 家与人民应有的“和谐”局面,使得“国家滋昏”(《道德经 ·五十七章》),“其民缺缺”(《道德经 ·五十八章》),“而民弥贫”(《道德经 ·五十七章 》)。与此相反,如果“侯王”与“圣人”能恪守“法 自然”的最基本的精神原则,去信任群众 、关心群众 、保护群众 、尊重群众,而不瞎指挥群众、横加干涉群众、越俎代庖 ,对群众采取“清静无为”、“无为而治”的态度,就一定会“天下将 自定”(《道德经 ·三十七章》),“以无事取天下”(《道德经 ·五十七章 》),“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 ·四十八章》),人 民就会“白化”、“自正”、“自富”、“自朴”(《道德经 ·五十七章》)。 可见 ,老子在解决人与人之间“和谐”的问题时,把全部责任至少是 主要责 任指 向 了“侯 王”与 “圣人”,而这与儒家 的责任指向,岂不是正相反吗?所以,我们说,在老子 的名著《道德经 》里,不仅含有许多“君人南面之术”,而且也含有很厚重 的“重 民思想”或“民本思想”。如果用 一句话来概括老子五千言的主旨,那就是他 自己所说的“爱民治国”四个字。总之 ,老子关于“和谐”的“四大”学说及其“法自然”的主张 ,言简意赅 ,充满了智慧之光 ,含有 巨大的价值 ,具有无穷的力量 ,对我们全面彻底地解决所面临的 自然界的和谐、人与自然界的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的身与心的和谐问题,无疑是极富启迪意义的。 二、人与社会的和谐 :小国寡民式的保民利民乐民的社会和谐 老子的“和谐”智慧还表现在他所精心设计的“小国寡民”说中。该说全文是:“小国寡 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 ,无所阵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 ,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道德经 ·八十章》) 老子的“小国寡民”说 ,话虽不多 ,但说得却很明白。概而言之,包括了“要”与“不要”两个层面:所要的,是五点 ;所不要的,也是五点 。 相对于老子“小国寡 民”的社会,现实社会往往是“大国众 民”的社会。这“大国众 民”的社会 ,正是统治者所梦寐以求 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宾 ,莫非王臣”的疆土辽阔、人口众多的强大的帝国统治者为了实现“大 国众民”的野心,千方百计地使用各种各样的“什佰之器”,甚至奇技淫巧。在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之下 ,人 民难以安身立命 ,为逃避苛捐杂税和繁重的劳役 ,而不得不离乡背井,四处逃亡 。统治者之所 以热衷于发展“舟舆 ”以利交通运输 ,其用意之所在 ,根本上还是为了便于并加强他们对人民的压迫与剥削。最甚者,则是统治者不择手段地使用那些最先进的杀伤力最大的“甲兵”,去频繁地发动争城夺地和掳掠人民的侵略战争。 老子对这种置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大国众民”的社会 ,感到非常愤怒与痛恨,所以给予 了无情的揭露与彻底的批判,并针锋相对地提 出了他认 为可以保民利民乐民的“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他在其社会理想中,坚决地对“什佰之器”、“远徙”、“舟舆”、“甲兵”、“往来”五种引起社会不安与危机的现象,予以一一否定。 老子“小国寡民”社会中的“五不要”的提 出,绝不是偶然的,而是他一贯思想 的继续与发展。他 曾断言:“大道废 ,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 ,有忠臣。”(《道德经 ·十八章》)又断言:“绝圣弃智 ,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并且 ,老子还强调指出:“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 ,少私寡欲,绝学无犹。”(《道德经 ·十九章》)意思是说 ,这三者作为治理社会病态的法则是不够的,还要使他们 的思想有所从属 ,即一定要保持淳朴的本性 ,减少私心杂念以及抛弃文化学问,才能免 于忧患。因此 ,老子在“小国寡 民”的社会里,又提出了“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邻 国相望 ,鸡犬之声 相 闻,民至老死 ,不相往来 ”。 事实已一再证实,文明发展不仅有正面作用,也有负面影响 ;社会进步不仅有合理之处 ,也有不合理之处。老子独具慧眼,能清醒地看到文明发展中的负面影响和社会进步中的不合理之处,并对此感到极大的愤 懑,予 以猛烈 的揭批。但是,全面而论,老子的批判“有过之而无不及”,显然是过了头。甚至还是“因噎废食”。我们认为文明与文化的进步对推动社会 向前发展的巨大贡献,是决不可抹杀的,也是不可以低估的。 老子所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则是他“小 国寡民”理想社会中的核心与实质之所在它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如果切实做到了人民有甜美的饮食,漂亮 的衣服,安适的住房 ,欢 乐的习俗 ,那他“小国寡民”的社会 ,岂止是温饱有余,简直还是超越小康呢!毫无疑问,他这样的“小国寡民”的社会 ,必定是一个和谐的社会,人民生活在其中也必定是和谐的。 但是,众所周知,这样高度和谐 的社会,是一定要 以科技进步,生产发展 ,经济繁荣 ,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文化昌盛,道德高尚……为前提与基础的。所以,对这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政治文明,决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否定态度,务必采取足够的重视的态度。否则,老子的“小 国寡民”的社会,就只能是乌托邦式的空想的社会或者保守的、落后的、开历史倒车的社会。 总之,老子 的“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其 中的“五不要”,可以启发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时,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问题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 ,克服片面性,一分为二地、全面地去看待 。其 中的“五要”,则可以大力弘扬,作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 的宝贵思想资源。 三 、“和谐”的哲理:万物生于和谐 如上文所述 ,老子在《道德经》中,通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 自然”的精辟论述,以独创性的“自然”理念全面地阐释了人 、地 、天、道 的和谐。而其实质与重点则在于阐释了人与自然(即天与地)的和谐。同时,老子在《道德经》中通过设计“小 国寡民”的理想国,阐释了人与社会的和谐 。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 ,“自然”,是事物 ;“社会”,也是事物;其余现象,也都是事物。而所有的事物 ,无疑都是有矛盾的 ,都是需要用和谐去化解它们的矛盾的。有无这种可能性?老子作为大哲学家,《道德经》作为哲学经典 ,明确告诉了人们这是完全 可 以 的。因为,老子在《道德经》中极其深刻地揭示出万事万物产生的秘密及其根源就在于“和谐”。他这样说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 ·四十二章》) 老子的这一名言,是由两小句组成 的。第一小句说明“万物”是由“道”生出来 的。这充分彰显了道家的特色。因为,老子及其道家 ,是以“道”这个独创的理念作为其哲学体系中最高的和最基本 的范畴。 这里的“万”字 ,并非是确指,而是泛指 ,是代表“无穷”数 、“无限”的。人们都熟知,“万”位数是 由“千”位数相加而构成的,“千”位数是由“百”位数相加 而构成的,“百位”数是 由“个 ”位数相加而构成 的。所以,老子在这里就借用 了常识来加以说明“道”生“万物”的大道理。这充分表明了老子的大智慧。一般人 ,往往对第一小句津津乐道 ,也就此打住 ,而忽略了第二小句 ,这是很可惜的。因为 ,老子的第二小句更有深意 ,其智慧更 大更高 ,它极 其深刻地揭示 出“和谐生万物”或者“万物生于和谐”的大道理。老子认为,“万物”的每一物都是 由“阴气”和“阳气”共 同构成 的。所 以,他 说 :“万 物 负 阴而 抱 阳。”那 么,“阴”、“阳”二气又是如何构成“万物”的呢?老子进一步认为,只有 当“阴”、“阳”二气在相互发生“冲突”而又达到了“和”(即“平衡”、“和谐”)的状态时 ,才能产生“万物”。所 以,老子说 :“冲气 以为和 。”这样就可以解说“道”所生的“一”,指的是尚未分化的一元之气 ,即“元气”;“一”所生的“二”,即指“阴阳二气”;“二”所生的“三”,即指“和气”;“三”生“万物”,即指“万物”由“和气”而生。概而言之 ,即是“道”生“元气”,“元气”生“阴阳”,“阴阳”生“和气”,“和气”生“万物”。可见,第一小句是第二小句的前提与基础,第二小句是对第一小句的补充与深化。两句具有 内在的有机联系,共同说明了“道”通过“和气”生出“万物”。因此,我们也可以说老子的哲学是“和”的哲学或“和生”的哲学。 老子的“和气”、“和谐之气”生“万物”说 ,是对早他二三百 年的西周 末年 的史伯 于公元前 781一前771年所说的“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 ·郑语》)的继承与发展 。发展主要在于把史伯的“和”上升为“和气”,并从属于“道”。 庄子则继承并发展了老子关于“和气”、“和谐之气”生万物的学说 。他说 :“至阴肃肃 ,至阳赫赫 。肃肃出乎 天,赫赫出乎地 ,两者交通成 和,而物生焉。”(《庄子 ·田子方》)庄子这段话说明了“阴阳”二气的状态与特色 ,“阴阳”二气源于何处,而关键则是说明了“阴阳”二气“交通成和”,即老子所说的“冲气以为和”,“交通成和”的“和气”就可以生成万物了。 《淮南子》对老子“和气”、“和谐之气”生“万物”的继承与发展主要在于,强调“和气”、“和谐之气”是天下所有的“各种各样的气”中“最大”的“气”。他鲜明地指出:“天地之气 ,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日夜分而生物 。春分而生,秋分而成 ,生与之成 ,必得和之精 。”(《淮南子 ·汜论训》) 我们的祖先在 日常生活 中体认 到史伯 、老子、庄子、淮南子等所说的“和 (气)生万物”的大道理。所以,他们早就承认“心平气和”,乃长寿之道;“家和”乃“万事兴”之道。 参考文献 : 1]孟子字义疏证卷上 ·理[M]//戴震全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1:161.

论文关键词 :《道德经》 “和谐 ”思想 自然 小国寡民 冲气 文化资源 论文摘要:老子《道德经》中的“和谐”思想极其丰富,极其高明。文章主要从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和谐 ”的哲理来弘扬老子的“和谐 ”思想 ,作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宝贵文化资源。 构建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 出的伟大 目标。构建和谐世界 ,是胡锦涛主席在 2005年联合 国成立 6O周年首脑会议上提 出的伟 大 目标党的“十七”大又把构建和谐社会与建设和谐世界作为我 国战略发展的基本“国策”。 而今国内与国际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他人)、人的身与心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失衡与不和谐的问题,急需我们各方面的努力,以使生态 、世态和心态都能健康地 、正常地 向前发展,从而构建一个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 贯彻落实对内构建和谐社会与对外构建和谐世界的伟大目标,需要很多资源 。我们应努力从中华文化传统里挖掘、弘扬优秀文化资源,使之成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软实力。 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 、追求和谐的民族在传统中华文化中,有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资源不仅孔子所开创的儒家具有“和谐”思想,老子所开创的道家同样也具有珍贵的“和谐”理念与“和谐”智慧。 一、 人与自然的和谐 :人、地、天、道法自然的和谐 老子关于“和谐”的智慧与思想最精深的理论就是他的“四大”学说。老子在“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 中有 四大 ,而人 居其一焉。人法 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 自然”(《道德经 ·二十五章》)这一著名的判断里 ,全面精当地 回答了人 与 自然界的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的身与心的和谐 的问题。其 中人代表“人”,内含“人”与“人”、人的“身”与 “心”;“天”与 “地”代 表 “自然 界”。“人 ”、 “地”、“天”以及“人”与“人”、人的“身”与“心”,加上作为它们以及其他万物的本原与起源的“道”,本来都是各不相同的东西。而各 自独立的东西之间,是存在着差异、对立、甚至矛盾的。但是,万物的生存与发展,又都离不开彼此之间所应具有 的“和谐”状态。那么,这“和谐”状态如何才能出现并保持呢? 对于这一重大问题 ,儒家与道家作为我国最早的两大思想体系,都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 儒家的回答集中体现于《论语》里所提 出的“礼之用,和为贵”之说。有子日:“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 ,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 ·学而》)意思是说 ,“和谐”是“礼”的各种各样的作用 中最为重要 的一种 。这是因为,古代君王在治理国家时,无论遇到什么事情 ,都由于做到了“和谐”,从而取得了成功。但是,只知道为“和谐”而“和谐”,而不知道用“礼”去节制它 ,那也是行不通的。可见,有子认为“礼”与“和谐”二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 :“礼”是“体”,“和谐”是“用”;是“礼”决定着 “和谐”,而不是“和谐”制约着“礼”;“和谐”必须从属于“礼”。不难发现 ,有子把他的老师孔子关于“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原则作为更基本的原则。 我国数千年的历史证明,一方面在“礼”的指导与制约下 ,使得君臣、父子、夫妇、朋友之间呈现并保持了“和谐”的状态,从而使我国封建社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另一方面 ,在“礼”的指导与制约下 ,人与人之间本应有的“和谐”关系,被破坏殆尽 ,“礼教”与“天理”,正如戴震所揭露出的,竟然成了杀人的残酷工具。他义正词严地指出 :“尊者 以理责卑 ,长者以理责幼 ,贵者以理责贱 ,虽失 ,谓之顺 ;卑者幼者贱者以理争之 ,虽得 ,谓之逆 ……上 以理责其下 ,而在下之罪,人人不胜指数 。”最后,他愤慨地鸣不平 :“人死于法,犹有怜之者 ;死于理 ,其谁怜之?”由上述可见,儒家“和为贵”的“和谐”思想 ,其依据仅仅是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和宗法制 的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的“礼”与“理”,其作用仅仅是或主要是关系到人与人这一层面而已。而道家老子“四大”的“和谐”学说 ,则截然不同。它深深地扎根于“自然”之上 ,并且全方位地作用于“和谐”的各个层面。 那么 ,究竟什么是老子所说的“自然”呢?这无疑是问题的关键之所在。《道德经》全书一共使用了五次“自然”一词。例如 ,“功成事遂 ,百姓皆谓 我 自然”(《道德经 ·十七章》),“希言 自然”(《道德经 ·二十三章》),“人法地 ,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 自然”、“道生之 ,德畜之 ,物形之,势成之 。是 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夫 道之尊 ,德 之贵 ,夫莫 之命 而常 自然”(《道德经 ·五十一章》),“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 ,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道德经 ·六十 四章》)。显然,这五处“自然”,没有一处是指“自然界”,完全都是专指“自然而然”而言的。这是大多数注者的共识。最早 的注者之一 ,西汉的河上公在其所著 的《老子章句》一 书中注道 :“道性 自然 ,无所法也 。”意思是说,“道”的本性或本质是 自然而然的,“道”正是以其 自然的本性或本质的存在为法的,此外则别无所法 了。又如最著名的注者之一 ,三国魏晋玄学的创始人王弼在其所著《道德真经注》一书中注道:“法 自然者,在方而法方 ,在圆而法圆,于 自然无所违也。”王弼在这里是通过“方”与“圆”二者所法的应是也只能是“自然”的本性或本质的存在 自身,这 当然 就更具体而易解 了这些诠释是完全符合老子 的本意的。可见,“道”与“自然”,实乃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自然”作为原则 ,乃是“道”最基本 的最高的原则 。而“人”、“地”“天”三者既然都是要效法、遵循“道”的,那么也就是要效法 、遵循“自然”了。这是非如此不可的,也是概莫能外的。“人”、“地”、“天”、“道”与“自然”,虽有五个名称,但其实只有 四个单元 ,所以老子不说“域 中有五大”,而说“域 中有 四大”。 老子正 是通过这“道”、这 “自然”、这“自然而然”,启发并要求人们在从事一切活动时,无论 是思想 ,还是语言以及行动 ,都必须 自觉做到“从 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既坚决反对任何超客观事物的主宰力量 ,也坚决反对人们的一切 主观臆想与盲动 。只有这样,人们在实践中才能少犯或不犯错误 ,走向成功 。所 以,这“自然而然”,乃人生获得智慧与成功的“大道”。 拿“环保”来说 。自然环境已经受到并继续遭受人类更严重的破坏 ,生态平衡每况愈下,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受到严重威胁 。所以,我们必须牢 固地树立环保意识 ,并大力采取措施 ,以恢复 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 。但是 ,无论我们如何发动广大群众 ,群策群力 地去搞好环境保护,也无论我们如何动用财力 ,投入巨资,采用高新技术去搞好环境保护,归根结底,恢 复 、保护 、发展 自然环境生态平衡最行之有效的原则 与方法,是切实遵循 自然环境生态平衡 的规律 。而 这正是老子所说的“法 自然”的奥义与妙用。 为了创造与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老子十分强调对进行统治与教化的“侯王”与“圣人”应提出严格的要求。要求 他们一定要 自觉遵循“法自然”的最基本的原则 ,如果他们违背了“法自然”的最基本的精神 ,随心所欲 ,胡作非 为,就 必定会破坏国 家与人民应有的“和谐”局面,使得“国家滋昏”(《道德经 ·五十七章》),“其民缺缺”(《道德经 ·五十八章》),“而民弥贫”(《道德经 ·五十七章 》)。与此相反,如果“侯王”与“圣人”能恪守“法 自然”的最基本的精神原则,去信任群众 、关心群众 、保护群众 、尊重群众,而不瞎指挥群众、横加干涉群众、越俎代庖 ,对群众采取“清静无为”、“无为而治”的态度,就一定会“天下将 自定”(《道德经 ·三十七章》),“以无事取天下”(《道德经 ·五十七章 》),“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 ·四十八章》),人 民就会“白化”、“自正”、“自富”、“自朴”(《道德经 ·五十七章》)。 可见 ,老子在解决人与人之间“和谐”的问题时,把全部责任至少是 主要责 任指 向 了“侯 王”与 “圣人”,而这与儒家 的责任指向,岂不是正相反吗?所以,我们说,在老子 的名著《道德经 》里,不仅含有许多“君人南面之术”,而且也含有很厚重 的“重 民思想”或“民本思想”。如果用 一句话来概括老子五千言的主旨,那就是他 自己所说的“爱民治国”四个字。总之 ,老子关于“和谐”的“四大”学说及其“法自然”的主张 ,言简意赅 ,充满了智慧之光 ,含有 巨大的价值 ,具有无穷的力量 ,对我们全面彻底地解决所面临的 自然界的和谐、人与自然界的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的身与心的和谐问题,无疑是极富启迪意义的。 二、人与社会的和谐 :小国寡民式的保民利民乐民的社会和谐 老子的“和谐”智慧还表现在他所精心设计的“小国寡民”说中。该说全文是:“小国寡 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 ,无所阵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 ,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道德经 ·八十章》) 老子的“小国寡民”说 ,话虽不多 ,但说得却很明白。概而言之,包括了“要”与“不要”两个层面:所要的,是五点 ;所不要的,也是五点 。 相对于老子“小国寡 民”的社会,现实社会往往是“大国众 民”的社会。这“大国众 民”的社会 ,正是统治者所梦寐以求 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宾 ,莫非王臣”的疆土辽阔、人口众多的强大的帝国统治者为了实现“大 国众民”的野心,千方百计地使用各种各样的“什佰之器”,甚至奇技淫巧。在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之下 ,人 民难以安身立命 ,为逃避苛捐杂税和繁重的劳役 ,而不得不离乡背井,四处逃亡 。统治者之所 以热衷于发展“舟舆 ”以利交通运输 ,其用意之所在 ,根本上还是为了便于并加强他们对人民的压迫与剥削。最甚者,则是统治者不择手段地使用那些最先进的杀伤力最大的“甲兵”,去频繁地发动争城夺地和掳掠人民的侵略战争。 老子对这种置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大国众民”的社会 ,感到非常愤怒与痛恨,所以给予 了无情的揭露与彻底的批判,并针锋相对地提 出了他认 为可以保民利民乐民的“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他在其社会理想中,坚决地对“什佰之器”、“远徙”、“舟舆”、“甲兵”、“往来”五种引起社会不安与危机的现象,予以一一否定。 老子“小国寡民”社会中的“五不要”的提 出,绝不是偶然的,而是他一贯思想 的继续与发展。他 曾断言:“大道废 ,有仁义 ;智慧出,有大伪 ;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 ,有忠臣。”(《道德经 ·十八章》)又断言:“绝圣弃智 ,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并且 ,老子还强调指出:“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 ,少私寡欲,绝学无犹。”(《道德经 ·十九章》)意思是说 ,这三者作为治理社会病态的法则是不够的,还要使他们 的思想有所从属 ,即一定要保持淳朴的本性 ,减少私心杂念以及抛弃文化学问,才能免 于忧患。因此 ,老子在“小国寡 民”的社会里,又提出了“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邻 国相望 ,鸡犬之声 相 闻,民至老死 ,不相往来 ”。 事实已一再证实,文明发展不仅有正面作用,也有负面影响 ;社会进步不仅有合理之处 ,也有不合理之处。老子独具慧眼,能清醒地看到文明发展中的负面影响和社会进步中的不合理之处,并对此感到极大的愤 懑,予 以猛烈 的揭批。但是,全面而论,老子的批判“有过之而无不及”,显然是过了头。甚至还是“因噎废食”。我们认为文明与文化的进步对推动社会 向前发展的巨大贡献,是决不可抹杀的,也是不可以低估的。 老子所谓“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则是他“小 国寡民”理想社会中的核心与实质之所在它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如果切实做到了人民有甜美的饮食,漂亮 的衣服,安适的住房 ,欢 乐的习俗 ,那他“小国寡民”的社会 ,岂止是温饱有余,简直还是超越小康呢!毫无疑问,他这样的“小国寡民”的社会 ,必定是一个和谐的社会,人民生活在其中也必定是和谐的。 但是,众所周知,这样高度和谐 的社会,是一定要 以科技进步,生产发展 ,经济繁荣 ,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文化昌盛,道德高尚……为前提与基础的。所以,对这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政治文明,决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否定态度,务必采取足够的重视的态度。否则,老子的“小 国寡民”的社会,就只能是乌托邦式的空想的社会或者保守的、落后的、开历史倒车的社会。 总之,老子 的“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其 中的“五不要”,可以启发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时,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问题务必保持清醒的头脑 ,克服片面性,一分为二地、全面地去看待 。其 中的“五要”,则可以大力弘扬,作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 的宝贵思想资源。 三 、“和谐”的哲理:万物生于和谐 如上文所述 ,老子在《道德经》中,通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 自然”的精辟论述,以独创性的“自然”理念全面地阐释了人 、地 、天、道 的和谐。而其实质与重点则在于阐释了人与自然(即天与地)的和谐。同时,老子在《道德经》中通过设计“小 国寡民”的理想国,阐释了人与社会的和谐 。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 ,“自然”,是事物 ;“社会”,也是事物;其余现象,也都是事物。而所有的事物 ,无疑都是有矛盾的 ,都是需要用和谐去化解它们的矛盾的。有无这种可能性?老子作为大哲学家,《道德经》作为哲学经典 ,明确告诉了人们这是完全 可 以 的。因为,老子在《道德经》中极其深刻地揭示出万事万物产生的秘密及其根源就在于“和谐”。他这样说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 ·四十二章》) 老子的这一名言,是由两小句组成 的。第一小句说明“万物”是由“道”生出来 的。这充分彰显了道家的特色。因为,老子及其道家 ,是以“道”这个独创的理念作为其哲学体系中最高的和最基本 的范畴。 这里的“万”字 ,并非是确指,而是泛指 ,是代表“无穷”数 、“无限”的。人们都熟知,“万”位数是 由“千”位数相加而构成的,“千”位数是由“百”位数相加 而构成的,“百位”数是 由“个 ”位数相加而构成 的。所以,老子在这里就借用 了常识来加以说明“道”生“万物”的大道理。这充分表明了老子的大智慧。一般人 ,往往对第一小句津津乐道 ,也就此打住 ,而忽略了第二小句 ,这是很可惜的。因为 ,老子的第二小句更有深意 ,其智慧更 大更高 ,它极 其深刻地揭示 出“和谐生万物”或者“万物生于和谐”的大道理。老子认为,“万物”的每一物都是 由“阴气”和“阳气”共 同构成 的。所 以,他 说 :“万 物 负 阴而 抱 阳。”那 么,“阴”、“阳”二气又是如何构成“万物”的呢?老子进一步认为,只有 当“阴”、“阳”二气在相互发生“冲突”而又达到了“和”(即“平衡”、“和谐”)的状态时 ,才能产生“万物”。所 以,老子说 :“冲气 以为和 。”这样就可以解说“道”所生的“一”,指的是尚未分化的一元之气 ,即“元气”;“一”所生的“二”,即指“阴阳二气”;“二”所生的“三”,即指“和气”;“三”生“万物”,即指“万物”由“和气”而生。概而言之 ,即是“道”生“元气”,“元气”生“阴阳”,“阴阳”生“和气”,“和气”生“万物”。可见,第一小句是第二小句的前提与基础,第二小句是对第一小句的补充与深化。两句具有 内在的有机联系,共同说明了“道”通过“和气”生出“万物”。因此,我们也可以说老子的哲学是“和”的哲学或“和生”的哲学。 老子的“和气”、“和谐之气”生“万物”说 ,是对早他二三百 年的西周 末年 的史伯 于公元前 781一前771年所说的“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 ·郑语》)的继承与发展 。发展主要在于把史伯的“和”上升为“和气”,并从属于“道”。 庄子则继承并发展了老子关于“和气”、“和谐之气”生万物的学说 。他说 :“至阴肃肃 ,至阳赫赫 。肃肃出乎 天,赫赫出乎地 ,两者交通成 和,而物生焉。”(《庄子 ·田子方》)庄子这段话说明了“阴阳”二气的状态与特色 ,“阴阳”二气源于何处,而关键则是说明了“阴阳”二气“交通成和”,即老子所说的“冲气以为和”,“交通成和”的“和气”就可以生成万物了。 《淮南子》对老子“和气”、“和谐之气”生“万物”的继承与发展主要在于,强调“和气”、“和谐之气”是天下所有的“各种各样的气”中“最大”的“气”。他鲜明地指出:“天地之气 ,莫大于和。和者阴阳调,日夜分而生物 。春分而生,秋分而成 ,生与之成 ,必得和之精 。”(《淮南子 ·汜论训》) 我们的祖先在 日常生活 中体认 到史伯 、老子、庄子、淮南子等所说的“和 (气)生万物”的大道理。所以,他们早就承认“心平气和”,乃长寿之道;“家和”乃“万事兴”之道。 综上所述 ,可见老子《道德经》中有关和谐的智慧既多且大又高,弘扬《道德经》中的和谐思想 ,可以为我们对内构建和谐社会与对外构建和谐世界提供宝贵的思想文化资源。 参考文献 : [1]孟子字义疏证卷上 ·理[M]//戴震全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1:161.

主要模拟电子电路书本里面的原理知识和模型无法完全描述实际模拟电路设计中的每一个细节问题。。。因为实际电路设计的时候,1.器件误差,2.器件的温漂,3.EMC布线问题,4.ic芯片的缺陷,5.沟道效应等各种模拟电子电路书本基本模型以外的因素影响了实际模拟电路性能,不可控的因素太多.因而导致书本原理和模型对实际电路设计的参考意义变小了,不像编程一样,因为所以逻辑关系链是一步一步连续的。。。。。因为各种讲不清的因素影响了实际模拟电路设计,所以有种玄学感。。。可以这也是对真正认真学好了模拟电路的人来说,才理解到玄学的意思,不能随便跟着起哄哈!

小红书玄学论文发表

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是有违法风险的。因此,我们强烈建议您遵守学术道德,不要通过不当途径来获取论文。

如果他一问三不知的话,那很有可能是在人,如果他都能详细回答的话,那么基本可以确定是靠谱的。

靠谱的。小红书核心期刊是指刊载某学科学术论文较多的、论文被引用较多的、受读者重视的、能反应该学科当前研究状态的、最为活跃的那些期刊。小红书是一个生活方式平台和消费决策入口,创始人为毛文超和瞿芳。

玄学论文发表的网站

论文网站如下:1、中国知网(期刊、学位论文)2、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期刊论文)3、万方数字资源系统(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外文文献)4、读秀学术搜索5、超星数字图书馆(电子图书、讲座、读秀学术搜索)扩展资料: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论文著作权实行自愿登记,论文不论是否登记,作者或其他著作权人依法取得的著作权不受影响。我国实行作品自愿登记制度的在于维护作者或其他著作权人和作品使用者的合法权益,有助于解决因著作权归属造成的著作权纠纷,并为解决著作权纠纷提供初步证据。

论文网站如下:

1、中国知网(期刊、学位论文)

2、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期刊论文)

3、万方数字资源系统(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外文文献)

4、读秀学术搜索

5、超星数字图书馆(电子图书、讲座、读秀学术搜索)

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

论文著作权实行自愿登记,论文不论是否登记,作者或其他著作权人依法取得的著作权不受影响。我国实行作品自愿登记制度的在于维护作者或其他著作权人和作品使用者的合法权益,有助于解决因著作权归属造成的著作权纠纷,并为解决著作权纠纷提供初步证据。

参考资料:论文 百度百科

是时候拿出我的镇山之宝了。先推荐论文+专利下载神网站:在家里如何免费使用中国知网?2. 文献检索类的网站我只推荐一个,隆重推出:大木虫学术导航Google学术搜索镜像_sci-hub网址_大木虫学术导航不知道这个网站真的血亏! 大木虫学术导航号称是科研人员学术研究的第一站,放个网站封面大家感受一波。不仅颜值高,内涵也特别丰富!它涵盖了各个站点的Google学术搜索、Google镜像搜索、Sci-Hub、Libgen和各类翻译软件(Google翻译、有道翻译、百度翻译等)还有国外叫的上名字和叫不上名字的学术网站它也都有,比如Wiley、ACS、Nature、Springer和Elsevier。有了这个大木虫的汇总,这些学术网站的网址就都不用收藏了呀!国内常用的知网、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期刊它也有,还有期刊影响因子的查询。各类科研基金的网站汇总和专利查询网关于国标的各个站点的网络、实用科研工具和各类科研信息交流平台可以说是大木虫真的是有它在手、天下我有的神仙网站,答应我这么优秀的搜索网站一定不要浪费,实实在在地用起来好吗!3. 吹完了大木虫的彩虹屁,再来推荐一个优秀的论文查重网站笔杆网论文查重软件_论文检测软件_笔杆网这个查重网站是我在写硕士论文期间,同学之间争相推荐的查重网站。除了查重率略高以外,可以说没有什么缺点,完胜我用的其他所有查重网站。在操作上,它非常简单,只需要输入题目粘贴文本就可以完成检索了,不需要关注各种乱七八糟的公众号;在查重系统对比库的来源上,它也是我所知的数据库最广的查重网站,包含期刊指纹数据库、学位论文指纹数据库、会议论文指纹数据库、图书指纹数据库和网页指纹数据库等海量对比指纹数据库。因为数据库广泛,所以它查出来的论文重复率会偏高。但好处就是你用这个网站查出来的重

1.中国知网,基础设施的概念(chinanationalknowledge,CNKI),是由世界银行提出的1998。CNKI项目是实现全社会促进知识资源共享和增值利用为目标的信息技术项目,由清华大学发起,Tsinghua Tongfang于1999六月成立。在党的领导和国家教育部、中央宣传部、科学技术部、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版权局总局的大力支持下,国家计划委员会,与清华大学和国家学术、教育、出版的直接领导密切CNKI工程集团合作,在图书馆和信息科学界,经过多年的努力,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数字图书馆自主开发技术,建成世界上最大的“CNKI数字图书馆”文本的信息量,并正式启动建设“中国E知识资源数据库和CNKI网格资源共享平台,通过产业化运作,提供知识和信息资源最丰富、最有效的知识资源的全社会共享的数字化学习平台有效传播知识。(通常被称为的中国期刊网,即中国知网期刊标题)作为论文的数据库,HowNet是目前最权威的期刊文献的收集,并将不包括在该杂志的出版。2.维普数据库维普资讯是科学技术部西南信息中心下属的一家大型的专业化数据公司,是中文期刊数据库建设事业的奠基人,公司全称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目前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综合文献数据库。从1989年开始,一直致力于对海量的报刊数据进行科学严谨的研究、分析,采集、加工等深层次开发和推广应用。自1993年成立以来,公司的业务范围已涉及数据库出版发行、知识网络传播、期刊分销、电子期刊制作发行、网络广告、文献资料数字化工程以及基于电子信息资源的多种个性化服务。3.万方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是由万方数据公司开发的,涵盖期刊、会议纪要、论文、学术成果、学术会议论文的大型网络数据库;也是和中国知网齐名的中国专业的学术数据库。其开发公司——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第一家以信息服务为核心的股份制高新技术企业,是在互联网领域,集信息资源产品、信息增值服务和信息处理方案为一体的综合信息服务商。发表论文的网站有哪些?相对于知网,万方数据库也算比较大的了,但是在数据库里,只能屈居第二,但是很多单位也算把万方数据库收录的期刊,作为一个职称论文评定的标准,论文发表后,论文被万方收录,通过检索已发表的职称论文,进行职称评定。但是万方数据库,偶尔也会有些假的刊物,还会收录个别的电子版期刊,所以作者也需要提高警惕。4.百度学术也不错

中文期刊投稿玄学

河南南岸文化我近期整理了几本教育类中文核心期刊的投稿心得,希望对准备投稿的作者有所帮助。 1. 《思想教育研究》 《思想教育研究》(月刊)创刊于1985年,由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主办。本刊经过20多年的建设,已经成为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性刊物,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核心期刊,为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栏目:专家视点、学科建设、德育论坛、观察与思考、实践与探索、理论探讨、高校党建、专题研究。 本刊为:人文扩展(2018年版), 中文核心(2017年版), RCCSE(A)(2017-2018), CSSCI来源期刊(2019-2020), 科技核心(2019社会科学),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 写了一篇稿子,其实风格就不是要投这个杂志的,但还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投了。邮箱投稿一个月。看到群里说1个月没有回复的,就可以打电话询问。编辑接电话后,说最近收录的文章中没有,建议改投。所以,杂志还是挺不错的。 投稿1个多月后告知需要修改,按两位外审专家意见修改后将文章缩减至11000字,第2月就出刊了,这个期刊发表速度特别快,从来不压稿,用了就是下月发,如果两个月没接到通知基本是被pass,编辑态度特别好,很好的期刊,期刊很良心,不存在黑这种事,我投稿5、6次才中,的确是以质量审稿的。只要自己用心了会有好结果的! 投过好几篇文章,一直有无音讯。在该网站的投稿平台去年6月份的一篇文章,至今一年多了,还是待审中。。。看该期刊的作者多是约思政专家的稿件,或者第二作者至少是博导、教授。哎!中奖率比买彩票还低。 2.《教师教育研究》 《教师教育研究》(双月刊)创刊于1989年,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高校师资培训交流北京中心主办的教育教学期刊。办刊宗旨:倡导学术创新、促进学术交流、提高学术水平,全方位研究解决教师教育中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开设栏目:主要有教师教育新体系建构、体制创新 、培养模式、教师专业化、教育现代化、继续教育、学科建设、课程与教材、教学新探、队伍建设、管理与评价、教育实验、教师与学生、教育心理、教育原理。 本刊为:人文核心(2018年版), 中文核心(2017年版), RCCSE(A)(2017-2018), CSSCI来源期刊(2019-2020), 科技核心(2019社会科学),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 超星收录, 1)5月15日投稿 2)6月19日开始外审,送2位专家 3)8月15日前后发现外审多了一位专家,不知何故。打电话无人接听。 4)9月8日打通电话,编辑非常和蔼。告知多了一位专家是因为原来外审的1位专家迟迟没有返回外审意见,故终止此专家外审,又送另外一位专家。但编辑自己说,送审时间也已近1个月,并答应要催促专家,尽快完成审稿意见。 5)一周后,仍然没有进一步意见。打电话即出现传真声音,无人接听。 5月初投稿,初筛一周左右,初审半个月,5月底开始外审,三周左右退修第一次,7月底退修第2次,现在快一个月了,在第三次外审中,能不能过外审应该快有结果了 投过两次,去年投过一次,审稿期八个月,最终终审被拒,无退稿原因。年底又投搞一次,至今五个月,还在外审中,联系过编辑部一次,编辑回复外审最短三个月,上不封顶(他们似乎也不太会催外审)。投这家期刊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只能一直等待 从投稿到最终通知录用,将近10个月,期间有对文章进行修改,编辑认真、态度很好。本刊学界评价很高,但录用周期相对较长。 3.《教育发展研究》 本刊为:人文核心(2018年版), 中文核心(2017年版), RCCSE(A+)(2017-2018), CSSCI来源期刊(2019-2020), 科技核心(2019社会科学), 知网收录, 目次收录(维普), 目次收录(万方), 超星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在很多高校算作权威B类期刊,期刊上的论文质量很高,发表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投稿后45天左右就会有审稿结果,审稿通过会直接和你联系。包括数据、图表、文字的修改,编辑和主编老师都很负责用心,整个过程下来会让人收获很大。由于是双月刊,之后就会很快见刊。林老师一直致力于办专业、有温度的期刊,给了年轻人很多机会,不歧视研究生独作,大家在保证文章质量的情况下都可以试试! 这个没有官网投稿,需要自己联系编辑部。985在读硕士,挂导师一作。因为学校就在上海而且去过教科院,所以跟编辑联系很方便。一次性发了两篇给编辑,大概过了一周编辑发信息说其中一篇比较有新意,另一篇直接拒绝。但需要大改,除了核心观点没有改,其他基本都改了。中间改动花了2个多月,期间跟编辑联系过一次,编辑说还需要修改,所以一共修改了两次。个人感觉偏爱理论思辨类的文章,而且观点一定要有新意。最后一次发给编辑直接说录用了,好像没有外审。 4.《当代教育科学》 本刊为:人文核心(2018年版), 中文核心(2017年版), RCCSE(A-)(2017-2018),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 超星收录 该刊审稿较慢,首先为两周内未收到通知即初审通过,其次为两周+一个月左右的外审时间。当然,编辑部服务态度还是很好的,不论是邮件还是电话,均可以及时反馈消息或接通。不过感觉刊物影响因子略低,而今又面临新一轮期刊定级。。。 两周过初审不通知,之后一个多月没消息,期间询问两次均在二审中,看到同批次的作者已经有了通知,熬到两个月满询问,告知二审未过。还需继续努力呀! 投过几次终于中了一篇。2020年4月5日投稿,审稿期一般为2月,因为之前投都是默默等两个月就改投了,这次完全也没抱什么希望。5.20日邮件查稿,心想着反正以前从没中过这个期刊,要是没通过审核就赶紧改投,节省一些时间。当天中午就收到录用通知,刊期定在6月份,见刊很快,不歧视硕士独作。不过该刊比较喜欢教育理论类的文章,定量的相对较少。 5.《高校教育管理》 审稿速度比较快,7天左右就给了回复。我的文章是以硕士论文为蓝本撰写的,但是硕士论文上了知网。投出去给的审稿意见是:您的来稿经编辑部初审,认为内容翔实、结构清晰、语言明了,但遗憾的是,您的文章文字查重比较高,故不适合在我刊发表,您可以转投他刊。我感觉编辑态度不错,起码是看了一遍稿子的,这一点比较难得。 从2019年底投稿,初审,到外审,再到外审回来返修,期间修改了5次(包括送外审前修改了1次)。结果终审将近一个月之后,直接退稿!前后折腾了6个月时间 超级烦琐的期刊。我投稿后,按审稿要求认真修改了3次,最后一次修改是调整语句表述(到这个份上了,我以为应该没问题了)。从投稿算起3个月后进入终审。终审1个多月后,退稿。总共浪费了4个多月。 6.《高教发展于评估》 本刊为:人文核心(2018年版), 中文核心(2017年版), RCCSE(A-)(2017-2018), CSSCI扩展版(2019-2020),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 超星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匿名审稿, 在读博士独作可发 邮寄纸质版,4.25投递,4.28签收,5.6收到邮件已送二审,6.28编辑电话通知修改录用,审稿周期2个月。属于时间比较长的,中间打过电话和编辑沟通,因为一位专家给的意见不是很好,但是编辑觉得文章还不错,所以又挑选了一位专家再审,感觉自己比较幸运,编辑人也很好,沟通很顺畅。 由于疫情期间,审稿有所延迟,一个月过初审,一个多零几天收到录用通知。根据外审意见说我题目过于谦卑不必要,建议直接点,另外要求我改两个词,说一词为生造词,一词为使用不当。于是稿件就被录用了。这次经验让我感觉商榷性文章很不好发,所以《高教发展与评估》能录用我的稿子我特别感激,很开心。觉得不费一番用心。 更多教育类期刊投稿方面的疑问欢迎咨询我

不容易。中文核心期刊有点难发(有些讲关系的),发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吧,我感觉编辑要负责任得多(并且网上投稿,进度和录用都能及时知道),也是官方认可的国家级期刊。

1投稿中遇到的问题我个人认为,现在的中文学报文章都不怎么好:1.投稿周期长、关系稿多,还收很贵的版面费,不合算;2.同样影响的外文期刊,不收版面费;3.要投中文稿件,英文摘要要写好,中文表达要清楚,只要说明白自己做的是什么、为什么这么做、得到了什么结果、同国内外同样工作的比较情况,引用本刊的文章。

2投稿论文注意事项,规范点能提高命中率正确掌握论文写作的基木要求及规范化,并注意选择对口的专业期刊投稿,且遵循所投刊物的格式要求,再加上导师能对论文严格把好质量关,则可避免因投稿后反复退修而耽误了论文发表的时间,又可减少稿件在初审阶段就被退稿的可能,从而提高论文的录用率。1.文章超过8页,这不好,因为中文杂志页数有限制,不希望单篇文章太长2.另外题目不醒目,缺乏对审稿人的吸引力3.在实验现象的描述中缺乏对不同条件下不同实验现象的强烈对比4.在现象解释中图太小,另外引用太多,看不到作者自己的独特看法大家要尽量避免呀!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