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90后博士未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

90后博士未发表论文

胡玥在五年发表了60多篇论文惹争议,她发表的论文存在的问题是署名为第一作者的比较少,大多是通讯作者或联合通讯作者。胡玥作为一个以“2008年”湖北省理科前800名的成绩考入华中理科大学的优秀学霸,在大一的时候就展现出了自己过人的天赋,在大二的时候就跟随导师一起研究课题,参加比赛,并且在比赛中获得优异的成绩,这种天才学生多几篇论文其实也没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在胡玥发表的论文当中,只有二十余篇作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署名,这就说明了胡玥发表的论文并不都是她一个人的成绩,而是一个团队的成绩。一个人五年之间发表60篇论文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一个团队在5年时间里发表60篇论文则是有可能的事情。胡玥在很早的时候就加入了韩宏伟教授的科研团队当中,所以这些论文有很多都是来自团队的力量。

很多人将胡玥比作美女博导、博导外貌的天花板、学霸天花板。因为,胡玥在2018年就成了副教授,并且在2019年就正式成为了博士生导师。这已经能够说明胡玥的学术水平了,不然博士生导师的职位是拿不下来的。

5年发表60多篇论文,平均每月就有一篇论文,甚至还多。这样的成绩对于任何一个领域的研究人员都是非常有优异的。但在这些论文中,胡玥作为第一作者的并不多,这在胡玥之后的研究生涯中可能会成为一个阻力。在之后发表论文时,用自己的名字作为第一作者,这样才能更有知名度。

发表的论文数量过多、3个月就能完成一篇等。发表的论文数量过多,而且她年纪很轻只有31岁;3个月就能完成一篇,已经超过了不少博导。

中山大学博士不发文章肯定没办法毕业吗,是的,按照《中山大学授予学位细则》关于研究生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博士研究生获得学位前必须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不少于一篇学术论文”“一、文科分委员会的规定1、刊物范围:学校社会科学处公布的《中山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重要期刊目录》(在学期间的版本均可)。对于在国外出版的刊物、论文集上发表的论文,由各学位评议组认定,并报研究生院公示。2、发表时间要求:必须提交已正式发表的论文。3、发表论文必须和学位论文属于同一领域并具有相关性。”这个应该是经管类毕业要求。至于《中山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重要期刊目录》在中大网上也能下到,其中管理学26种,经济学73种,就是我们说的CSSCI。

90后考古学博士论文发表

2016年,王佳静和不少中国以及美方考古人士,开始研究在西安米家崖遗址的古生物留存。通过两年多不遗余力的细致分析和研究,王佳静与同僚们从一件5000多年前的“陶器漏斗”内壁残留物中,找到了与啤酒十分相似的化学分子构成,这项考古研究成果一经发表,立马引起了全世界文博界的轰动。因为有不少现代人喜欢喝啤酒,德国便是全世界最著名的啤酒产地。可是5000多年之前,中国古人便开始享受酿酒,饮用啤酒的乐趣。

要求都是按照学校的具体要求来的,如果你们学校没有出通知,你也可以去找早发表网,他们那里的发的期刊多,一定有你所在学校的师兄师姐发表过,所以你可以先问一问往年的学校要求。但是只做参考哦,毕竟每年的要求都不是一成不变。

发表的论文数量过多、3个月就能完成一篇等。发表的论文数量过多,而且她年纪很轻只有31岁;3个月就能完成一篇,已经超过了不少博导。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导师胡玥五年来发表SCI论文60余篇,我觉得这件事证明了胡老师的学术水平还有指导学生的能力。因为五年来发表论文60余篇,平均每年发表12篇,这是很困难的事情,有时候撰写、投稿的流程就要将近一年,这些代表了前几年胡老师的工作也是做得很扎实,所以才会有这样的成果。

首先,胡玥老师发表了这么多论文,学术水平是备受认可的。SCI的期刊论文发表并不容易,特别是影响因子高的期刊。胡玥老师是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的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工科类的研究。这些研究需要一定的周期,而且需要不断的实验。可以发表那么大数量的论文,证明胡老师自己也在学术界造诣颇深,而且笔耕不辍,在学术科研的路上起早贪黑地进行研究,有了很多丰硕的学术成果,才可以撰写出那么多的学术论文,并且通过同行评议被收录发表。这些论文都是胡老师这些年来学术、实验的成果,代表了这些年她的努力和艰辛。

其次,这些论文有一部分也是胡老师作为合作作者发表,带领学生完成的。在研究生阶段,有一位愿意指导自己科研出成果的老师很幸运。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可以自由探索科学的奥妙,研究深入的课题,同时也找到科研的兴趣点,也是研究生的必经阶段。

令人惊喜的是,胡老师还是一名90后。作为年轻导师,有着学术的冲劲,希望出成果,所以才会那么努力。在国外留学完成博士学业之后,毅然回国从事教职,将自己从国外学习的知识和学术技能应用于国内的先进研究中,为我国的科技发展助力!

90后小姐姐硕士论文发表

这是因为她在大二的时候就和院士一起做课题,掌握了非常多的知识,学习的经历非常丰富,而且还加入了韩宏伟教授团队。

发表的论文数量过多、3个月就能完成一篇等。发表的论文数量过多,而且她年纪很轻只有31岁;3个月就能完成一篇,已经超过了不少博导。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很多优秀的年轻朋友们都非常优秀,武汉一90后博导5年发60余篇高级期刊论文,足以可见她是很优秀的,同时身上也是有一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的,接下来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

一、她到底有多优秀?

首先我们要知道,武汉这位博士生导师叫作胡玥是华中科技大学的一名副教授,在小编的印象当中,博士生导师应该都是一些中年男性或者是中年女性,这样可以从他们的身上看出他们的资历,但是这么年轻的博导可谓是不常见的,要知道胡玥的学习非常的强,在大二的时候就跟院士一起做课题了,大四当交换生拿到奖学金,外出留学,从而博士毕业,毕业之后又来到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加入教授团队,和其他的一些教授研究项目团发表论文,要知道高级期刊论文是体验一个教授的资历,这位年轻的小姐姐这么高产,足以看出她的学习是非常的强。

二、努力

其次,很多网友都会质疑这位年轻博士生导师的实力,因此就会去在网上搜集相关证实,但是这位博士生导师就是这么优秀,这并不是虚假得来的,而是实打实的,所以我们在生活当中也要向这位博士生导师学习。要知道很多人的学习都不太好,想要在科研当中有所成就,就必须要付出比其他人多几倍的努力,这样才有可能让老师看见自己,从而给予自己机会学习。

三、结语

最后小编想说,有的人天生就是学习的料,有的人天生就不是学习的料,所以在学习的时候我们也一定要放平心态,如果实在学不进去就不用强迫自己,可以在其他的领域找到自己的方向,从而闪闪发光。

记得,她现在生活的还是非常不错的,而且是没有受到那些东西的影响的,还会经常的分享自己的生活。

90年代法学博士论文发表

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论文发表能力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对于很多同学来说,博士期间第一次发表论文,可能会遭遇四处碰壁的经历。其实我们的很多老师,早年都有类似的经历。要知道现在各个高校对于博士生都有发表的要求,少的2篇,多的有3-4篇的,发表的竞争压力相当大。更何况各大刊物、尤其是CLSCI刊文的主体是各大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教授、副教授、讲师,留给博士生们的版面并不宽裕。有时候你可能会很不服气,我的论文写得这么好,不比已经发表出来的差,编辑怎么就不用。有的时候,幸运地过了初审,经过了几次外审和返修,最后还是没有被录用,难免心浮气躁、愤愤难平。但从旁观者的角度看,这其实是很正常的现象。为什么?任何行业都有它的积淀成本问题,入行久者积淀的成本自然更丰厚。作为刚入行的年轻人,博士生的积淀成本基本为零,学术能力尚未得到认可。发表论文的过程其实就是霍奈特所讲的“为承认而斗争”的过程,要得到刊物和学界的认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以后随着发表越来越多,你就会感觉越来越顺畅,这是因为你的积淀成本越来越多。所以,同一篇差不多的论文,名教授能发《法学研究》,而现在的你只能发《法治研究》,因为他站在了比你更高的起点之上。更何况现在很多刊物也有各种评价指标,其中有一项就是引用率。可以想一想,同一篇文章,你写的和名教授写的,引用率能一样么?所以,在最初开始投稿的时候,一定要有这样的准备,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面对挫折不气馁的毅力。认真对待每一次投稿和每一次修改,如果在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之后依然没有被录用,那就换一个杂志再投。这个过程并非是一个纯粹浪费时间的过程,因为在上一个杂志的初审、外审和修改过程中,你会发现一些以前没有注意的问题,会进行完善再投给下一个杂志。你的论文质量会越来越高,相应地,“中标率”也会越来越大。二、要对研究和发表作整体规划研究和发表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发表不纯粹是为了完成培养计划的要求,更主要是作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只有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博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都应该是最终的博士毕业论文的组成部分。为此,要尽早确定博士期间的研究主题。我们知道,写博士申请和面试时候的一个重头戏就是关于你在博士期间的研究计划。但我们有一些博士并没有认真对待这个问题,很多博士写的是一个计划,博士期间由于接触到了新的材料,会更换计划,甚至到了临近动笔写博士论文又换了。其实对于真正有创新的研究来说,三四年时间并不长:如果你想要做的主题已经有比较多的资料了,那么你阅读消化这些资料就要花费不短的时间,而要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创新则更难;如果你要做的主题比较新,那么搜集资料本身就比较困难,可能需要你利用联培等机会去国外搜集,有的可能还需要进行调研,这都会花费不少时间。所以,时间是很宝贵的。怎么办?在攻读博士之初,就要非常认真地对待自己的研究计划,结合自己的前期积累、研究兴趣和对自身能力的估计确定研究主题,没有重大原因不要随意更改。研究过程中困难一定会有,任何一个主题——成熟的也好、不成熟的也好——都会在具体写作时遇到各种问题,但不能因此就放弃。另外,如果你是硕士毕业生应届来读博的,那么其实从硕士期间有了读博意愿时起,就应该及早确立读博时的研究主题,最好要使得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的研究主题有连续性,使得硕士和博士期间成为一个整体。说实话,能在6-7年时间里真正对一个主题有深入的研究,且成为这一主题上的专家,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三、要事先了解不同刊物的风格和倾向每一个刊物的风格和倾向是不同的,所以“聪明的”投稿应当有一定的针对性,以提高成功率。王人博老师曾在一个著名的演讲中对比过《法学研究》《政法论坛》等刊物的风格,比如《法学研究》会比较倾向于刊发“精耕细作”型的教义学色彩较浓的论文,《政法论坛》则会比较倾向于刊发思辨型和基础研究的论文。但这两个刊物很少刊发对于国外制度和学说纯粹介绍比较的论文,但《比较法研究》《环球法律评论》《中外法学》则对这类论文比较青睐。再比如说《中外法学》对比篇幅的要求会比较宽松,而像《法学》这样倾向于“短、平、快”风格和实践问题导向的刊物则一般会要求篇幅短些。另外,也要了解不同刊物的分工和栏目设置。例如,《当代法学》和《法制与社会发展》都是吉林大学办的刊物,但有分工:《法制与社会发展》是由法学理论研究中心办的,主要刊发法理学和法史学的论文(偶然也有部门法学的,特别是部门法理学的),而《当代法学》则一般不发法理学的论文。另外,《法制与社会发展》设有专门的西方法哲学栏目(这在国内期刊中十分罕见),《法律科学》设有法律文化栏目,如果博士生们做的是相关的研究,就可以有针对性地投稿。要了解刊物的这些信息,渠道有三个:一个是去看刊物的网站,一个是去查看比较最近几期的刊物,另一个就是向有经验者求教。四、要形成和保持良好的人际沟通了解一个人需要过程,而与编辑的良好沟通也是很重要的。经历了最开始的困顿,如果与编辑建立起了良好的沟通渠道,那么以后就会变得比较顺利。除了在投稿过程中与编辑的沟通外,适当参加专业学术活动也是一个渠道。人民大学的一位知名教授就曾说过,他人生的第一篇《法学研究》就是因为一次会议他做了主题发言,下来后编辑直接向他约的稿。笔者也有过类似的经历。论文是写给人看的,在公开的学术场合发表自己的论文观点,有时也有助于转化为纸质媒介。当然,这不是鼓励博士生们去“混圈子”,不作区分地到处参加各种会议不仅会耗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也会因为对不熟悉的主题发表的意见不专业反而会起到反效果。要有所选择,选择自己较为熟悉的主题的会议。除了编辑外,也要与自己的导师保持良好的沟通,随时汇报自己的研究进度和写作状况。导师不仅可以给出专业的指导,而且由于拥有更大的积淀成本,可以给出针对本专业的投稿建议,甚至推荐投稿。法学论文不像自然科学的论文那样有通讯作者,有的期刊甚至不鼓励合作发表,但导师的推荐有时也很重要。不要怕麻烦导师,导师就是用来麻烦的——当然,前提是你的论文质量过关,否则会影响你导师本人的信誉度。即便无法推荐,导师的经验也毕竟比你更丰富。最后,还是要多写多投。写得多,投得多,摸清楚了路径,成功率自然就会上来。尤其是要多写,这个别人没法帮你。目前大多数高校(包括中国政法大学)规定,法学博士毕业发表论文的要求是2篇,我们有很多博士生也都仅以此为目标。但是鉴于很多博士生以后都要去高校或科研机构,而现在教职和科研岗位竞争的激烈程度,多发表肯定有竞争力。更何况有一些高校(特别是理工类为主的高校)直接规定了比较高的起聘条件。有一次,隔壁一家高校法学院领导来我们法学院调研,谈及他们法理学专业缺岗2名教师,但起聘条件是4篇核刊(或者3篇做博士后),问法大有没有人。但遗憾的是,下来一问,所有预计当年毕业的法理学专业博士都只有2篇。Publishorperish(不发表,就死亡),尽管有点危言耸听,但也不乏是当下博士生涯的写照。发表不能决定一切,但却可以决定你能不能找到教职,从而还有机会去继续你作为学者的生活——除非你不想干这行了。

一、刊物选择光文章本身好不够,刊物也要选择好。刊物选择同等重要!(一)刊物选择范围1.不建议投CSSCI来源刊物第一,CSSCI来源刊物审稿周期长。此类刊物审稿周期一般为3到4个月,至少也需2个月。很多刊物不回复,只有少数的刊物没录稿还会给你回复一下。我有一次投一个刊物一个周就回复了,说是编辑初审就没过,这种打击很正常,我们要锲而不舍。也投过《学海》,一个半月就回复,回复说的是我的文章不符合他们刊物的风格。第二,发文周期长。此类刊物从文章定稿到最后刊发一般至少半年。比如,《西北人口》编辑部8月份说录用我的文章,过了半年,到了第二年刊物才出来。可能《法学研究》这种权威刊物,要等一年多。第三,大多CSSCI来源刊物不发硕、博士学生(独立作者)文章。CSSCI来源刊物中的潜在录稿规则导致学生及青年教师文章录稿空间缩小。C刊潜在的规则:知名学者约稿、学者之间相互推荐学生发文、学者之间相互在对方刊物发文、知名学者“姓名”效应等。不像国外的匿名审稿,这些潜在的录稿规则,占C刊稿件比例肯定不在少数,何况还有那么多年轻老师投稿呢。第四,部分CSSCI刊物办刊质量不高。不要以为C刊都好,中国要讲竞争,还要平衡利益。党政部门、名人效应都可能影响C刊的评选。你们注意观察,有些C刊一期七八十篇,还不如普刊。收钱的C刊的,不要发这种刊物,这让自己自我掉价。具体哪些专门收钱、质量不行的C刊我们私下交流,我这里公开讲有故意损人的嫌疑,不讲为好。2.建议多投二本院校非核心的学报这是因为这些二本学报代表学校门面和学术水平,注重办刊质量;审稿周期较短,一般为半个月到1个月以内;发文周期较短,一般2个月内就出刊;愿意录用硕、博士生较高质量的文章。3.建议多投党政院校非核心的学报官方性质,注重办刊质量;审稿周期较短(半个月到1个月以内);发文周期较短(2个月内就出刊);愿意录用硕、博士生较高质量的文章;转载率较高。各省地的党政系统学校学报,有145种左右,愿意用我们学生的文章。不要小看这些文章行政院校,被转载的机会很大。2010年转载量中,转载率已经很好了。有些刊物可能你们不知道,例如甘肃行政学院学报,这些的刊物的转载率很高。党政系统的学报转载率高,很注重质量,有综合指数排名,宁波市委党校学报,大家可能没听过,可以成为大家以后投稿的刊物范围。人大复印资料转载量排名前30名的党政系统学报中,转载率在10%以上的共有13种,转载数量在10篇以上的刊物共26种。转载数及转载量排名前30名的党政系统刊物中,非核心期刊占半数以上。二、刊物确定第一,详细了解备选刊物的发文主题。建议进入CNKI把备选刊物过去一年的发文目录找出来,根据目录归类了解刊物发文的主题,对比投稿文章是否与刊物以往发文主题相符合。大家要了解哪些刊物,去图书馆转一转,法学C刊有哪些,可以了解一下。刊物一年的发文目录给看一下,这个已经进行了分类,和主题进行一个对比,看是不是这个范围。如果你的文章主题编辑不熟悉,一般很难被录用。第二,地域差异对刊物主题的影响。沿海的刊物一般不会发民族、西部主题的文章。每个刊物有地域特色,比如西北地区的民族类刊物侧重发藏族的,四川民族刊物侧重彝族。第三,学科差异对刊物主题的影响。法学技术性太强的文章不好投,尽量写和相关学科沾边的文章,这样能够不局限于投法学刊物。第四,研究方法是否适应刊物风格。研究方法、数据统计也很重要,你用太专业的社会学方法、统计学的方法搞研究,投法学核心刊物可能就不合适。因为中国法学的法学研究目前还是文字到文字,属于粗放研究阶段,不像国外引入很多高度量化的研究。三、投稿方式(一)A4纸张打印原则上都用打印稿。打印出来看起来比较舒服,这是一般人的心理。电子投稿和打印邮寄任选一种的也建议用打印稿。电子投稿一般附上文章简要的题目,附上姓名,把文章的基本信息在文件里列出来,单位、摘要、姓名、基金项目,有项目比较好发,如果是同一个专业其他老师也可以挂,只要知会一下,也是做贡献。编辑都是先看题目、摘要,基本信息,大概可以知道有没可能录用你的稿。(二)大号信封邮寄。大号的信封邮寄,刚好装A4纸。邮局都有的,一般可以买几十个备着用。(三)字号和间距。宋体小四号字,行距20磅,这个字号和行距是一般人都能接受的范围。字太大或太小不行,20磅介于单倍到1.5之间。这个字体和行距虽然不是最好,但大部分能接受。编辑一般比较年轻,不存在老花眼问题。(四)排版方式应当能够参考所投刊物。四、论文录用(一)编辑通知录稿的方式1.电话通知(1)一般通过座机打。(2)投稿后的相应时间内要对未接座机号码具备一定敏感性。我投稿《湖北民族学院学报》的时候,5中旬投的,6月初端午节后回校没接到编辑部打来的电话,看到陌生电话以为是打错了。这篇文章三月份到五月份投了20个C刊,只有《学海》回复审稿意见,虽然没录用,还是安慰了我一下,其他全部没有理我。一看作者87年生的,就明白你是学生。后来我投了这个普刊,之后我想万一是编辑部打来的呢,这叫“无心插柳柳成荫”、“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一查是湖北的区号,就回过去,编辑说要录用我的稿件,之后就是修改了。也有人和我相反的处理方式。我院有同学投了关于民族地区宗教信仰调查的文章,投稿后一段时候后曾发现手机有未接座机号码,之后没有及时主动回复。过了段时间,他给刊物联系,结果编辑告知他本来打算录用他的文章,当时曾电话联系过,但是他没有接到电话。编辑表示,如果他本人同意,还可以发表他的文章。但是,这时已经过了中期考核的时间。一个编辑会审很多文章,具体审稿的编辑人手也不会很多,很可能一忙就会忘哪个电话没有打通。这个例子是给大家打打预防针,这是一个教训。2.邮件通知邮件的话会发一个正式的文件,附修改规范,问是否同意在本刊发文。(1)决定录用,问本人是否同意。可以一稿多投,但不可以一稿多用。很多刊物说不能一稿多投,但只是单方约定,录稿了都得给你联系,要得到作者同意。(2)大致刊用的时间、期数。(3)不同意发文可直接回复邮件。刊物定稿前,都可以撤稿。撤稿发邮件同时,最好电话联系。3、文章返修(1)参照本刊物的排版及注释规范。(2)权威刊物出具匿名审稿人意见。权威刊物或者好刊物修改的次数可能多次。文科发文章,周期比较快。我知道一个华西的博士,国外的Medline数据库刊物,从录稿到最后发文整整用了3年时间,中间修改了8次。国内中文刊物编辑改了一到两次就可以了。最后是发来文章校样让作者最后核对。Q&A问:二本学校的学报,什么时候要求投稿人支付版面费?求支付版面费的问题你怎么看呢?答:如果真的涉及到中期考核的问题,你的文章被录稿。可以给编辑谈判的,要不就撤稿。他一般会用的,即使你说不交钱。你想一下正规的二本学报或者其他党政系统学校学报为什么要你一个学生的文章呢?你有要价的资本,要有自信,肯定是你写得比一般人要好,至少有些新意。我们有博士,一家普刊说要他的文章,但说版面费的事情,他就说没钱交,但最后还是也发了。同学们要自信,要胸有成竹,相信你就有要价的资本。但是,如果你真着急发,想交钱,但会交很少。对于版面费或评审费的问题,一般情况下,硕士生论文,有些编辑可能要看心情,也说不准,正常录稿比找中介的花得少很多。普刊不交钱的情况还是多,C刊往往都得交评一定审费用,只是说正常录稿交钱少。所以,我建议大家多发普刊,我导师说发文章不准交钱,评审费都不要交,那我就天天呆图书馆,熟悉刊物、改文章,即使投的文章没回复一直也放弃。发C刊也不是交钱就一定可以的,川大6年博士毕业,要发3篇C刊,还有博士生的文章一直没发出去。问:师兄,我想知道C刊,B刊,A刊,核心的区别?答:这个我可以简单给大家说一下。好点的学校期刊的分级,大同小异。川大的期刊分级,五个等级,ABCDE。A刊3种类型。SSCI就是,国际英文刊物。为什么要有一个CSSCI,总体来说,我们国家老师学生掌握英语的能力不是很强,所以弄一个中文核心期刊过渡。不过,现在情况有变,浙大博士就要发1篇SSCI,川大没要求,说不定以后2000后95后学生读博士,以后要发这个。还有一个是权威刊物的22种,各个学科里有一种权威刊物,法学研究,政治学研究等。还有一种A刊,新华文摘摘要文章,新华社办的,1500字相当于A刊,转载效益。A刊就这三类。B刊3种类型。重要刊物。各个学科里,中国法学、比较法研究,每个学科三五种,比较难发。转载也算,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摘要,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摘要,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报纸有《人民日报(理论版)》,《光明日报(理论版)》,这上面发文章很牛,评职称也需要。C类3种类型。CSSCI一般的刊物。报纸里面的重要报纸,比如法制日报、经济,也算发C类刊物了。三大文科学术文摘论点摘要、学术卡片也算,这三种文摘江安图书馆三楼都可以查到,还有包括人大复印资料。D类:非C刊的北大核心。核心期刊有两个评价体系,北大核心和南大核心。北大核心评价不规范,有很多非学术性的刊物,很多学校认是南大核心。北大核心和C刊有重复。还有一个CSSCI扩展版,平衡地域差异,比如《西南交通大学学报(文科版)》属于扩展板。E类:比较多。平常刊物,论文集,省级报纸也算,现在我们毕业,发两篇普通期刊就可以了。好像你们这一级发一篇就可以了,你们再问一下。问:师兄,你平时的发文平均周期有多长?答:初稿很快,集中写半个月。初稿到修改,质量比较好的文章三个月到半年。可能中间要上课,周期会长一点。大概是这个情况,快的话,投稿一个月时间在普刊就可以发表。我知道我的同学,在暑假时间把作业论文改了改,写问题建议这种论文,三四版面的文章都发表了。有的寒假写了,上半年就可以已经发出来了。针对大多数同学讲,如果用6个月发一篇普刊,时间还是很充裕的。《法制与社会》杂志是一本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法制类期刊,她集科学性、思想性、可读性、纪实性为一体,以及时、生动、全面、深刻、充分报道国内外重大新闻的详情和内幕为己任。旨在贴近百姓、关注社会、倡导法制、反映生活,为读者提供丰富的综合信息,法律知识;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援助,维护合法权益。"Law and society" magazine is the legal journals the nationally published, she is scientific, ideological, readability, documentary as a whole, to timely, comprehensive, profound, vivid, full coverage of major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news details and insider. In order to close to the people, society, advocating legal system, reflection of life, to provide 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 for readers, rich knowledge of law; legal aid provided strong, safeguard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法制与社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双百方针”,鼓励理论创新,支持学术争鸣,促进思想解放,活跃和繁荣理论法学研究。该刊坚持以新世纪的时代精神和主旋律为其精神导向,以新时代的重大实践主题为其现实坐标,努力推进法学理论认识的深化、法学理论内涵的丰富、法学理论体系的升华。"Law and society" by Marx Lenin, Mao Zedong thought, Deng Xiaoping Theory and the important thought of Three Represents as the guide, adhere to the "double hundred policy", encourage innovation, support academic contend, promote the emancipation of the mind, active and prosperous jurisprudence research. The journal adhere to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and the theme of new century as their spiritual guide, with great practical theme of the new age for the reality coordinates, efforts to promote the legal theory, legal theory and deepen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rich connotation, the theoretic system of the science of sublimation.《法制与社会》杂志是一本集科学性、思想性、理论性为一体的综合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本杂志是一本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法制类期刊。到目前为止,法制与社会杂志已经和国内多家媒体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并且和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第一线》栏目实现了互动刊播。"Law and society" magazine is a comprehensive periodical a scientific, ideological, theoretical integration. Chinese academic journals (CD) full-text included journals, database origin periodical Chin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academic journals, Chinese Journal Full-text included journals. This magazine is the legal journals a nationwide public offering. So far, Journal of law and social and domestic media to establish a close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society and law channel and CCTV "front-line" interactive broadcast program.《法制与社会》杂志社理会不仅为社会各界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总结行业经验、树立企、事业单位形象的广阔平台,而且以法律援助、法律服务、理事会法学专家解疑等方式为会员单位提供了法律保护的坚实后盾。该刊面向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努力学习组织、引导和支持具有重大实践意义的课题攻关,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科学而富有效益的智力支持和理论指导。"Law and society" magazine about not only provides a mutual exchange, summarize experience, set up enterprises, image of the broad platform for the social from all walks of life, but also provides a solid backing of legal protection to legal aid, legal services, legal experts aimed at dispelling such means as the Council member unit. The journal for reform and opening and modernization construction practice, learning organization, guide and support the research project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tellectual support and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provide scientific and full of benefi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ist material civilization, political civilization,以上

法学博士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博士学位,属于最终学位。各个国家的法学博士所授予的对象和范畴均有所不同,在美国,法学博士(Doctor of Juris Science,简称J.S.D,或Doctor of Philosophy in Law,简称Ph.D. in Law)是授予完成博士培养、在法学有独创性贡献的人员的研究型最高学位。在中国,法学博士(Doctor of Law)属于学术型博士学位的一种,授予范围既包括法学专业,也包括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马克思主义、公安学之类的社会科学类专业。

材料补充: 1、法学类博士研究生主要分为法理学、法律史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刑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经济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国际法学专业,主要培养面向法律教学、科研和司法实务部门的专门人才。

2、博士学位是标志被授予者的受教育程度和学术水平达到规定标准的本专业的最高学识水准的学术称号。在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三种学位中,博士学位是最高的一级。我国的博士学位由国务院授予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生,或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的人员,通过博士学位的课程考试和论文答辩,成绩合格达到规定学术水平者,可授予博士学位。

90年代金融博士论文发表

尤金·法玛尤金·法玛(Eugene F. Fama)尤金·法玛(Eugene F. Fama):全世界引用率最高的经济学家之一、金融经济学领域的思想家尤金·法玛简介在人类思想的发展历史中,伟大的思想家总是走在时代前面,即他的思想总是超越或是领先他所处的时代。他的思想在刚产生时也许不是那么轰动一时,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日益显示出其影响力和深远意义,并被实践证明是一种经典性的理论。尤金·法玛(Eugene F.Fama)教授可以称得上是金融经济学领域的思想家。法玛教授1939年2月14日出生于美国马萨储塞州波士顿,是意大利裔移民的第三代。1960年毕业于马萨储塞州 Tufts大学,主修法文,获得学士学位,这就是一个看起来不像是日后会成为财金学界大师的开始。1960-1963年在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研究生院攻读MBA,1963年开始攻读博士学位,1964年获得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为“股票市场价格走势”。1995年,比利时鲁文大学授予法玛荣誉博士学位。尤金·法玛在就读Tufts大学与芝加哥大学时参加了诸多的学术团体。[编辑]法玛教授主要的工作经历其主要的工作经历如下:•1963-1965 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研究生院 金融学助教•1966-1968 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研究生院 金融学副教授•1968-1993 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研究生院 金融学教授•1975-1976 CATHOLIC 大学 访问教授•1982-1995 加利福尼亚大学ANDERSON研究生院 访问教授•1982- 市场及投资委员会研究董事、成员、基金顾问尤金·法玛教授是美国经济协会、美国金融协会会员、《金融》杂志副编辑(1971-1973,1977-1980)、《金融经济学》杂志顾问编辑(1974-)、《美国经济评论》杂志副编辑(1975-1977)、《美国货币经济》杂志副编辑(1984-1996)、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计量经济学会会员、美国金融学会会员。[编辑]法玛教授的学术研究及贡献法玛教授的研究兴趣十分广泛,包括投资学理论与经验分析、资本市场中的价格形成、公司财务、组织形式生存的经济学。他在经济学科的若干领域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金融学独立为一个学科以及成为经济学中一个独立领域的进程中,是当之无愧的先驱。其主要的研究领域已贯穿于经济学、商务学和金融学。他不仅研究了金融证券的价格走势以及由个人和企业决定的资产分配关系,还研究了资本市场的信息结构,公司与竞争,风险管理,通货膨胀与经济活动,不同通货的价格以及货币与银行业。法玛教授的论文是以严谨的理论性与实证方法的运用相结合为显著特征的,这些实证方法建立在统计与经济分析基础上,用实际数据、以具体的调查来证明定义严谨的抽象的问题。法玛教授最主要的贡献是提出了著名的“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EMH)。该假说认为,相关的信息如果不受扭曲且在证券价格中得到充分反映,市场就是有效的。有效市场假说的一个最主要的推论就是,任何战胜市场的企图都是徒劳的,因为股票的价格已经充分反映了所有可能的信息,包括所有公开的公共信息和未公开的私人信息,在股票价格对信息的迅速反应下,不可能存在任何高出正常收益的机会。简洁明快的EMH体现了经济学家们一直梦寐以求的东西,那就是市场均衡。EMH实际上是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在金融市场的延伸。EMH的成立,保证了金融理论的适用性,是经典金融经济学的基础。自从EMH被正式提出后,30多年来围绕它的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这些争论不仅使得EMH理论和实证研究不断完善,也促进了许多其他科学的蓬勃发展。法玛教授是有效市场理论的集大成者,他为该理论的最终形成与完善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70年他在最有声望的专业金融杂志即《金融》杂志上发表了具有影响力的一流的关于EMH的经典论文《有效资本市场:理论与实证研究回顾》,该论文不仅对过去有关EMH的研究作了系统的总结,还提出了研究EMH的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在此以后,EMH蓬勃发展,其内涵不断加深、外延不断扩大,最终成为现代金融经济学的支柱理论之一。正如题目所暗示的一样,该论文集注意力于有效资本市场的理论与实证证据,体现了这样一个思想:市场参与者的相互作用与信息传播的扭曲阻止了个人投资者在竞争的资本市场上获得既定收益。该文章中一些重要的论点是基于法码教授自身的研究的。包括他的1965年在商务杂志上发表的著名的论文《股票市场价格走势》,在这篇文章中他以有效市场假说下的价格走势的随机游走模型为基础提出了强制性的统计证据。该文在证明有效市场假说的有效性以及其潜在失败的根本原因时被大量文献索引。21年后,即1991年,法玛教授在金融杂志第50年年庆时又发表了与该文相关的一系列的后续研究成果,在其中他评价了索引其文章的文献及自己相关的研究。关于EMH的实证研究工作分为3类:弱势检验(Weak-form tests)、半强势检验(Semi-strong-form-tests)、强势检验(Strong-form tests),之所以作这样的划分,是为了说明在任何信息层次上不支持市场有效的假设。这种分类最早由Roberts在1967年5月提出,后由法玛教授推广。强势检验研究的对象是专业投资者或内幕人士的收益率。专业投资者有能力资助对一个公司、一个行业甚至一个经济的长期研究-经济学中称之为基本分析。如果能发现某一投资者具有重复的超越表现,则表明它具有预测能力。而他的研究成果,即所掌握的信息也就没有为市场价格所吸收。对内幕交易的研究,现已成为金融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和法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这方面的研究在国外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发展。[编辑]与米勒合作著作1970年代,法玛教授所写的两部著作在金融学领域形成自己独立的学科进程中发挥了持久的影响力。1972年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同是芝加哥大学的默顿·米勒教授合著的《财务理论》以及1976年所著的《基础财务学》成为理财学发展的里程碑,并在世界各大学广为流传,标志着西方财务管理理论已经发展成熟。理财学曾经作为经济学系课程中必需的一部分,这种课程基于与更多的传统领域的自然重叠, 如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与经济分析。法玛教授在将现代理财学与传统的经济学科领域相融合方面作了大量工作。他于1980年在有声望的货币经济杂志发表的《banking in the theory of finance》中提出了在经济学科中广泛运用的著名的传统货币单元与银行业概念以及金融市场中证券价格的现代理财学概念和风险认识。[编辑]法玛教授在投资组合与资产定价的学术研究成果法玛教授在投资组合与资产定价方面写了大量论文,重要者如下:(一)理论研究:1、“股票市场价格随机游走”,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研究生院论文选集系列2、“现金平衡与简单动力投资问题的对策”(with Gray Eppen),商业杂志,1968年1月3、“风险、回报与一般均衡:一些澄清注释”,金融杂志,1968年3月4、“风险与养老基金投资策略成就评估”,银行管理协会刊物,1968年5、“适当成本下的现金平衡与简单动力投资组合问题”,国际经济评论,1969年6月6、“跨期消费-投资决策”,美国经济评论,1970年3月7、“有效资本市场:理论与实证研究回顾”,金融杂志,1970年5月8、风“险、回报与均衡”,政治经济学杂志,1971年1-2月9、“信息与资本市场”,商业杂志,1971年7月10、“市场模型与二参数模型的注释”,金融杂志,1973年12月11、“现金、有价证券与兑换交易”,美国经济评论,1979年9月12、“有效市场Ⅱ”,金融杂志,1991年11月13、“不同回报与资产贡献”,金融分析杂志,1992年5月14、“市场效率,长期回报与行为金融学”,金融经济杂志,1998年9月15、“多因素投资组合效率与多因素资产定价”,金融与定量分析杂志,,1996年12月(二)实证研究:1、“股票市场价格走势”,商业杂志,1965年1月2、“纽约股票交易的明天”,商业杂志,1965年7月3、“过虑原则与股票市场交易利润”,(with Marshall Blume),商业杂志,1966年1月4、“新信息下对股票价格的调整”,国际经济评论,(with L.Fisher,M.Jensen and R.Roll),1969年2月5、“风险、回报与均衡:实证检验”,(with J.Macbeth),政治经济学杂志,1973年5-6月6、“跨期二参数模型的证明”,(with J.Macbeth),金融经济杂志,1974年3月7、“短期市场中的长期增长”,(with J.Macbeth),金融杂志,1974年6月8、“在通货膨胀预期下的短期利率”,美国经济评论,1975年6月9、“通货膨胀不确定性与国家债券的期望回报”,政治经济学杂志,1976年6月10、“人力资本与资本市场均衡”,(with G.William Schwert),金融经济杂志,1977年1月11、“资产回报与通货膨胀”,(with G.William Schwert),商业杂志,1979年11月12、“通货膨胀、利息与相对价格”,(with G.William Schwert),商业杂志,1979年4月13、“股票回购,真实业绩,通货膨胀与货币”,美国经济评论,1981年9月14、“期间结构的信息”,金融经济杂志,1984年12月15、“预期与现金兑换率”,货币经济杂志,1984年11月16、“股票价格永久与暂时组成部分”,(with Kenneth R.French)政治经济学杂志,1988年4月17、“股利收益与期望股票回报”,(with Kenneth R.French),金融经济杂志,1988年8月18、“商业环境与股票、债券的期望回报”,(with Kenneth R.French),金融经济杂志,1989年11月。19、“利率、通货膨胀与真实回报的期间结构预期”,货币经济杂志,1990年1月20、“股票回报,期望回报与真实业绩”,金融杂志,1990年9月21、“期望的股票收益的交叉选择”,(with Kenneth R.French),金融杂志,1992年6月22、“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与纳斯达克股票风险与收益的区别”,(with Kenneth R.French,David G.Booth,and Rex Sinquefield)金融分析杂志,1993年1月2日23、“股票与债券收益中的一般风险因素”,(with Kenneth R.French)金融经济杂志,1993年2月24、“资产价格异常的多因素解释”,(with Kenneth R.French)金融杂志,1996年3月25、“工业权益成本,金融经济杂志”,1997年2月26、“价值与增长:国际证明”,(with Kenneth R.French),1999年12月27、“特征值、协方差与平均报酬”:1929-1997,金融杂志,2000年2月28、“权益风险报酬”,(with Kenneth R.French),金融杂志,2002年4月。[编辑]法玛教授在其他领域的卓越贡献在公司理论方面,法玛在1970年代末提出“经理市场竞争”作为激励机制的开创性想法。法玛认为,即使没有企业内部的激励,经理们出于今后职业前途的考虑,以及迫于外部市场的压力,也会同样努力工作。目前,经理的职业生涯考虑和经理市场竞争这一课题,已成为公司理论的热门课题。法玛教授的另一个收获颇丰且令人鼓舞的研究领域是将财务概念与方法应用到国外兑换市场的研究中,他1984年在货币经济杂志上发表的题为《预期与现金兑换率》的论文,已经在大量文献中成为了一个基准,这些文献旨在实证验证在国外兑换市场中风险溢价的存在及动态特征。法玛教授在该文中的证明在专业领域内被称为法玛证明(Fama Proof),已经成为跨国经济学、商业学与财务学领域重要的学术资源,并且成为世界范围内应用经济分析与财务经济分析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代初,法玛教授已经在股票回报的预测领域以及其与经济活动的关系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90年代初,法马与麻省理工学院的肯尼斯·弗伦奇(Kenneth French)教授合著的一系列论文中,他已经检验了几种可选择的财务数据能够提高股票回报与经济活动的预测度。他们的文章在宏观经济层面上检验这些数据,同时又在公司水平上检验,例如股利的产生;又在股票回报与商业波动中检验他们的相互关系。在股票回报的预测领域以及其与经济活动的关系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除了考虑股票价格相对指数的波动外,他们还考虑了公司的规模以及市净率分类等因素,构建了包含市场因子、规模因子和价值因子的三因素模型。他们经过长期验证,证明了三因素模型可以解释绝大部分的美国股票异常收益率现象。在其他市场也发现了类似的实证证据,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股票市场。三因素模型的提出的确解释了CAPM模型不能解释的“异常”问题;三因素模型还可用来测度基金的业绩,以考察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一系列文章中题为《股票回报的交叉选择》的论文,使得法马和弗兰士获得了《金融》杂志1992年度的布雷顿最优论文奖。另外,法玛教授在经济学的其它领域中也是多产的,他写了许多有影响力的论文,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于1980年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的题为《代理问题与公司理论》的文章中已经在公司引介代理与动机问题的微观经济理论方面写上了重要的一笔。在与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詹森(Michael Jensen)教授合著的论文中已经测验了与业主和公司管理层相关的法律争议,利润的剩余要求权与公司可选择的组织结构。这些论文包括《业主的分离与控制》、《代理问题与剩余要求权》,这两篇文章都于1983年发表于《法律与经济》杂志。1991年他在劳动经济杂志上发表了关于在劳动合同中激励工资问题的论文,即《劳动合同中时间,薪水与激励性工资》在劳动经济学领域引起了较大反响。总的来讲,在经济学的发展,金融学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的进程中,法玛教授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所带给我们的宝贵财产将极大地激发我们和以后各代的学术研究的积极性。

金融博士在SCI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好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增加知名度:SCI期刊被认为是高水平的学术期刊,能在SCI期刊上发表论文可以提高金融博士的知名度和声誉,使自己在学术界和业界获得更好的认可和重视。2.提升学术地位:在SCI期刊上发表论文对金融博士来说是一个学术地位的提升,特别是在国外知名SCI期刊上发表论文,具有更大的含金量,可以推动研究成果更快地被学术界所认可。3.增加科研经费拨款的机会:在科研领域,有时政府和企业会根据SCI论文的数量、质量等因素来审批科研经费拨款,因此,在SCI期刊发表高质量的论文会为金融博士争取更多的科研经费支持。4.提高职业发展机会:在SCI期刊上发表文章可以为金融博士争取更优秀的职业发展机会,例如拿到更好的学术职位、获得更高的薪资待遇等。5.推进金融行业创新发展:身为金融博士,发表在SCI期刊上可以推进金融行业的创新发展,丰富金融学术领域的理论和实践成果,这对于推动行业的长远发展具有巨大的意义。综上所述,对于金融博士来说,在SCI期刊发表论文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对提升学术声誉、职业发展机会和科研经费拨款机会都有很大的帮助

根据你现在这样的情况 我建议你发省级或者国家级的期刊发核心的话有几个问题:一是周期很长,审稿时间是一个月,发表周期一般是6-8个月,时间上来不及;二是核心期刊对作者要求高,有的甚至要博士,副教授;三是价格比较高,估计你也难承受。省级或者国家级的期刊审稿大约一周左右,这方面的期刊应该很多的。发表周期一般是1-3个月,时间上来得及。现在出版社都不敢私自接作者的文章,现在抓得很严,我建议你还是找代理公司。因为我之前也是疯狂的找人家杂志社的联系方式,基本很多都找不到,找到了有的也不给你发。我郁闷的要死!然后我又找了很多家代理问的,像 壹品 尤 刊 这些网站还不错,他们是属于半官方的

国际期刊的难度是很大的,不是一般就能发表的。

并且国际期刊也不多。就那么几本,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