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情况讨论。
签署学术论文需要认真对待。但在实际投稿时,有些作者会由于各种原因,在投稿后随意更改作者姓名,如添加新作者或删除现有作者,或改变作者顺序。随意更换作者将被期刊编辑视为一种异常行为,被拒绝的风险很高,甚至更糟,被视为学术不端行为,这将对作者和合作者未来的投稿产生不良影响。如果作者在没有事先与期刊沟通的情况下,与新作者一起提交修订版,他或她很可能会醒来并被拒绝。
一、学术论文的签署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不剥夺原则
符合作者资格的人,除涉及保密事项外,不得以任何理由剥夺其作者资格。
2、非虚构原则
对于不符合合作者标准的,不应受职位、声誉等因素的影响,更不应因利益交换而虚构为论文作者。
3、不送礼原则
承诺获得科研经费并提供实验条件的人不符合合作者身份,不享有著作权或者署名权。
4、不滥用原则
对不符合作者署名要求,但确实对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个人或组织,可在致谢中说明他们的贡献。
因为论文表现出了作者的考研能力,所以不得随意更改作者名称,保证他人版权得到保护。
二、什么情况可以申请更改论文作者呢?
1. 经过同行评议,学术编辑对稿件进行了重大修改。如果原作者无法完成需要补充的内容,需由他人进行补充实验,如数值计算、理论证明等,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新的作者,但必须在修改回复中告知编辑和审稿人。新增作者做出了哪些贡献,以及同意新增作者的所有作者的声明和签名。
2. 只有在稿件被接受之前,并经期刊编辑批准,才能对作者名单中作者的归属顺序进行任何增加、删除或更改。
总之,最好是交稿子前;确保你事先有署名,不要改变你论文的作者。否则,自己投稿过程中增加的麻烦就小了,会因此导致论文被期刊退稿得不偿失。
如果搞稿还没有发表是可以的,如果发表后在更改就不容易了,你可以投稿到,国家级刊物,《长三角》祝你好运!
这个应该还要看你投递的论文的接收机构是怎样要求的,通常论文的通信作者只有一个,如果有特殊要求可以追加。通常文章有一个第一作者,论文需要注明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简介和联系方式。我的个人经验,希望有帮助~
是不可以修改的,论文在被录用意味着论文通过了审核,这个时候修改作者单位是会影响论文学术水平的。而且论文被录用后是不允许更改作者以及单位的。接下来,根据这个问题详细的说说:
sci论文发表是比较难的,这个过程这样那样的问题其实有很多的,也不足为奇。如果想要更改作者单位最好是在投稿之前,或者是没有被录用之前。所以要谨慎投稿,要把所有的工作都做好。sci论文录用通过是很不容易的,所以不要轻易的有什么变动。
论文发表的过程是比较复杂的,尤其是sci论文,sci属于国际核心期刊,对论文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所以能够通过审核更是不容易的,sci论文发表需要人数比较多,我们根据对论文的贡献程度来排序的,分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以及第三作者。位置越靠前的起到的作用就越大,尤其是在评职称的时候位置越靠前加分越多,
可以修改的,但要征得所有作者的同意,还有编辑同意,只要你的理由足够可以接受,完全是可以修改的,祝你论文发表顺利!
sci录用后更改作者顺序是不可以修改的,论文在被录用意味着论文通过了审核,这个时候修改作者单位是会影响论文学术水平的。而且论文被录用后是不允许更改作者以及单位的。
论文发表的过程是比较复杂的,尤其是sci论文,sci属于国际核心期刊,对论文的要求是比较高的。所以能够通过审核更是不容易的,sci论文发表需要人数比较多,我们根据对论文的贡献程度来排序的,分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以及第三作者。位置越靠前的起到的作用就越大,尤其是在评职称的时候位置越靠前加分越多。
sci论文拟录用
1、拟录用是论文发表过程中的一个状态,拟录用就是杂志社那边给作者下发了录用通知,sci论文已经通过了审核,打算录用作者的论文,当然这也不代表作者的论文一定能够见刊,之后作者还要配合编辑部的后续工作,更有利于通过审核。
2、sci论文拟录用只是说论文在格式,内容,重复率,创新度等方面都没有问题,符合期刊录用的要求。但是距离论文见刊、检索,中间还要经过校对,排版,印刷,出版等过程,当然论文拟录用也还没有给作者发录用通知,作者耐心等待通知即可,拟录用是论文成功发表的前提。
不能。按照汤森路透的规定,论文一旦收录作者信息和学术内容都不得修改。各个期刊一般也规定,在proof阶段可以更改文字,但是不得更改插图、学术内容和作者顺序。proof以后任何修改都不被允许。
会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不要轻易修改,除非你有充分理由说服编辑,还要冒论文被拒稿的风险。
sci论文第一作者可以改成通讯作者吗?sci论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可以是同一人,意味着第一作者可以改成通讯作者,不过这个改动是有前提条件的,并不是想改就能改成功的。
sci论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是不同的作者位置,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就好比一个公司,老板是通讯作者,而做具体工作的员工是作者,其中贡献最大的是第一作者。一个人在公司中既是老板又做了具体的工作,那这个人有可能既是第一作者又是通讯作者。
换句话说:sci论文第一作者可以成为通讯作者。不过在修改前,应该了解下sci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哪个含金量高以及损失,确定是否要修改。
相关信息
当发表的sci论文中,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是同一人,署名时只写了第一作者,没写通讯作者。此时sci期刊方通常会默认第一作者为通讯作者,不需要把第一作者改成通讯作者。
当发表的sci论文中,若是把第一作者改成别人,自己变通讯。若是更换的作者符合第一作者要求,自己符合通讯作者的要求,在sci论文见刊之前,与期刊编辑沟通说明更改的原因。通常只要原因合理,且还能修改,期刊方往往会同意修改。
综上所述:sci论文第一作者可以改成通讯作者。但在改成通讯作者前,要做三件事:一是理清楚更改的理由;二是与期刊编辑沟通,征得同意;三是在可以修改作者规定的时间之内。否则容易失去修改的机会。
第一作者是可以,第二作者。。。就需要问一下导师了
很多审稿人属于蹬鼻子上脸,你越表现的谦虚,卑微,比如你回复的时候说审稿人指出的都是对的,你全都是错的,全部都改了。这种情况下部分审稿人会觉得你好欺负,继续提一堆问题攻击你,你回复改完了之后还会继续干你。我早年被这么干过几次,折磨的我痛不欲生。身边有好多学长学姐们都是找北京译顶科技做的,听说也做的很不错
看你们学校要求可不可以
单个作者论文和多作者论文。后者按署名顺序列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重要的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工作与论文撰写实际贡献最大的列为第一作者,贡献次之的,列为第二作者,余类推。注明作者所在单位同样是为了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
字体要求:
1、论文标题2号黑体加粗、居中。
2、论文副标题小2号字,紧挨正标题下居中,文字前加破折号。
3、填写姓名、专业、学号等项目时用3号楷体。
4、内容提要3号黑体,居中上下各空一行,内容为小4号宋体。
5、关键词4号宋体,内容为小4号宋体。
6、目录另起页,3号黑体,内容为小4号仿宋,并列出页码。
7、正文文字另起页,正文文字一般用小4号宋体,每段首起空两个格,1.25倍行距。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论文格式
第一作者、作者排名和通讯作者
作者署名代表著作权,能够宣示自己的学术成果。在职称晋升、科研基金申请、求职和人才称号评定等方面,作者排名是最关键的评价指标之一。
很多高校在资格评定时看重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论著。由于作者署名与学术声誉和经济利益密切相关,科研人员对作者排名格外关注。
按照排列顺序,作者分为第一、第二、第三作者等。按照分类,作者分为普通作者和通讯作者。通讯作者又称通信作者,因为这种作者负责回复来信。
论文作者排列注意
作者排列顺序分为姓氏英文字母排序法、首末作者排位法、贡献排位法三种。姓氏英文字母排序法用于无法区分每个作者的贡献程度的情形,在署名处注明按照姓名字母排序。这种方法虽确有运用,但不被学术界提倡。
首末作者排位法是指学生或团队成员做第一作者,导师或课题负责人做最末位作者,其余有贡献的人员居中排列。这种方法虽然曾在某些国家或某些领域形成过约定俗成的共识,但目前这种共识不复存在。
完成论文是两人合作的,起主要作用的是第一作者,配合作用的是第二作者。另外一种情况是领导是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第二作者 顾名思义就是论文放在第一位和第二位的作者,一般的论文都是导师放在前面的。通讯作者往往指课题的总负责人,他要负责与编辑部的一切通信联系和接受读者的咨询等。应该说,通讯作者多数情况和第一作者是同一个人,这样的话实际上是省略了通讯作者。只有在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不一致的时候,才有必要加通讯作者。希望能帮到你~
据学术堂了解,首先,第一作者通常是论文工作的主要完成人,这一点当无异议。在多数情况下,第一作者也是论文的主要执笔者,但这一点常有例外。例如,不少导师在为顶级学术刊物撰写论文时,往往亲自执笔(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更漂亮,也更容易中),但是仍然把做具体的学生放在第一。近年来,在各顶级学术刊物上,共同第一作者的现象越来越多。这是现体制下看重论文的第一作者、以及科研合作日益增多的必然结果。事实上,很多高水平的科研工作,由多人共同完成,并且可能都起到了关键作用,确实很难分清谁的贡献更大。再说说通讯作者。设置通讯作者,其原本目的是为了方便读者和论文作者联络。因为学生、博士后等人员的流动性,因此导师提供固定地址(主要是email地址),作为通讯作者。同时,通讯作者也是和编辑部直接打交道的人,往往需要一定的cretit和经验。在目前科学界的评价体系中,通讯作者被看作是论文学术credit的所有者。在多个课题组平等合作、贡献相当的情况下,还会出现共同通讯作者。对于一篇论文,其学术思想来自第一作者还是通讯作者?这点非常难说。一般来说,刚刚入门的学生,多数情况下是根据老板提出的想法完成工作。对於比较资深的如课题组成员,如高年级的博士生、博士后等,他们的工作独立性较强,作为第一作者往往对于学术思想的贡献也很大。就作为通讯作者的导师这方来说,很多的大老板主要时间和精力都在外面跑经费和拉关系,具体的学术细节常常无暇过问。这种情况下,他们是很可能指出研究方向的人,但是却不一定是提出具体研究思路的人。必须要说明的是,关于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署名原则,虽然是有国际通行惯例的,却因学科、国家和地区、课题组的习惯风气而异。比如说,欧美的导师,通常作为通讯作者把名字署在最后。而我注意到,日本某个做纳米材料的大老板,从来都是作为通讯作者把名字放在第二。欧洲一个做计算材料学的课题组,则是学生自己投稿、自己做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导师并不在文章上打星号。尽管从选题到具体工作和论文修改,导师都是很负责地作出了贡献。近年来我在论文署名上大致按照这样的原则:(1)尽量由完成主要工作的学生自己执笔写出论文初稿,作为论文的第一作者;(2)如果工作的完成过程中,其他学生(或博士后)的贡献有限,那么我作为通讯作者和第二作者,其他学生根据贡献放在后面;(3)如果除第一作者外的其他学生对本工作也有较大的贡献,那么依照贡献分别作为第二、第三作者等,我的署名在这些学生的后面;(4)如果论文写作过程中,有校内其他老师的参与,那么哪个老师的贡献较大,就作为通讯作者,同时名字出现在其他老师的前面。
根据学术堂的了解,论文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在含金量、作者贡献、承担的责任方面存在区别,如下:1、含金量不同当论文署名用于职称评定时,第一作者的分量比第二、第三作者要重,而比单独署名的要轻.论文第一作者、第二作者、第三作者按位置评分依次降低.2、贡献不同第一作者一般是本文工作中贡献最大的研究人员,不仅为文章贡献了最多和最重要的图表 (即体力上的贡献),也是文章初稿的撰写人(即对文章的智力贡献).而第二、第三作者是按照贡献值大小递减的排列顺序署名在第一作者之后的.3、承担的责任不同第一作者通常是具体工作的主要执行者,对主要实验结果负责,也是文章初稿的撰写人(即对本文的智力贡献).第二作者承担的责任也排在第一作者之后.
1. 论文署名第一的就是第一作者,署第二第三的就是第二第三作者。一般看你的文章份量,如果份量足,可以署多个作者。国外一个多中心临床试验的文章可以挂100人。
2. 文章一般还有一个通讯作者,是指文章的所有权人和指导者。还有的有一个通信作者,指是的联系人。
3. 这个也可以由双方商量来确定排名,如果没有约定,一般是排在前面的为第一作者,排在第二名的为第二作者,余此类推。
扩展资料
发表论文,一般作者个数不限,但通常不多余6人。一般说来,排名第一就是第一作者,排名第二就是第而作者,排名第三就是第三作者,所以一般都写1个。但可以采用附注的方法,就是在作者的名字上加个标注,然后说明共同第二作者、共同第三作者的,常常共同的情况不多余2人;但这种情况不多见,一般出版方、会议组织方也不允许这样。
中级职称,应该是要求第一作者,很多职称评定都是要求参评的人员发表的文章必须是独作或者是第一作者,第二作者甚至第三作者的话,评审效果是很差的。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第一作者
论文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在含金量、作者贡献、承担的责任方面存在区别。
1、含金量不同
当论文署名用于职称评定时,第一作者的分量比第二、第三作者要重,而比单独署名的要轻。论文第一作者、第二作者、第三作者按位置评分依次降低。
2、贡献不同
第一作者一般是本文工作中贡献最大的研究人员,不仅为文章贡献了最多和最重要的图表 (即体力上的贡献),也是文章初稿的撰写人(即对文章的智力贡献)。而第二、第三作者是按照贡献值大小递减的排列顺序署名在第一作者之后的。
3、承担的责任不同
第一作者通常是具体工作的主要执行者,对主要实验结果负责,也是文章初稿的撰写人(即对本文的智力贡献)。第二作者承担的责任也排在第一作者之后。
扩展资料
学术评价体系“三认三不认”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赵宇亮认为,“目前我国对科研成果‘三认三不认’:只认第一作者、只认第一作者单位、只认通讯作者,不认非第一作者、不认非第一作者单位、不认非通讯作者。这是一个短视又狭隘的做法。”
客观而言,对于科研人才评价来说,论文排名及数量、发表期刊档次等,确实是个直观又易判断的标准。这种标准也曾发挥其积极作用,如让人才评价标准变得客观起来,不给暗箱操作以空间。
但后来随着高校行政化的强化,该标准在执行中扭曲变形,严重伤害了科研工作者工作的积极性,扼杀了创新的活力和动力。而“三认三不认”,就是其中的典型现象。
“唯论文+唯第一作者”虽然看似标准清晰,公平可见,但对复杂的学术研究合作而言,这种简单量化的评价并不能发挥科研合作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