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影响博士的成就,也会影响博士论文的发表,还会影响博士的考核,也会影响博士的水平,会影响博士的数量,这些都是会对博士产生的影响。
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申请硕士学位,为国家培养人才,我国的高材生也会越来越多。
自从清华大学发布了规定说以后申请学硕士学位是不需要发表学术论文,很多研究生都表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因为发表论文这个硬性要求对于很多硕士生来说都是一件比较头疼的问题。虽然现在考研的人非常的多,但是考上了研究生之后,其实学术压力也是非常大的。而清华大学为什么要取消这一个规定呢?我觉得主要是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就是这样子可以尽量的去减少学生为了写学术论文进行论文造假的行为。另外一个就是让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去亲身实践,去做更多更有意义的事情。
可以减少论文造假的现象
因为之前规定的是如果要申请硕士学位的话就必须要发表一篇学术论文。所以说很多学生都会去努力的写学术论文。但是学术论文也不是非常好写的,必须要经过大量的研究,调查,才能够写出一篇能够发表的学术论文。所以说这对于很多研究生来说是一个非常浪费时间浪费精力的事情。也是考验他们的事情。所以有的硕士研究生,其实他们研究的领域主要是社科领域,是没有那么多学术论文要写,所以他们很可能在一些论文里面就造假,或者是抄袭,造成了这种学术论文风气非常不端正。所以如果能够取消这个规定的话,那肯定会让学生就是能够减少他们抄袭论文的这种行为。让学术论文更加的具有价值。
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
而如果学生不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写学术论文的话,那么学生他们的时间和精力其实是可以用在一些更重要的事情上面去的,比如说去做他们的学位论文,因为很多的学位论文都需要大量的研究工作,所以说他们可以用更好的精力去投入在学位论文的研究当中。也可以去参加一些专业相关的比赛。
会影响到之后的学业,并且也会影响到之后的教育方式,而且不利于博士的培养,也会出现很多教育方面的问题,并且也会引起很多博士生的不满。
尽管排在前十位的很多都是西方大国,但是他们发表的论文数量在减少,中国、巴西、印度等国发表的研究论文越来越多。中国1999年--2003年(居第六位占总数4.4%);2004nian --2008年超越日本跃居第二(总数的10.2%)仅次美国。日本由第二退居第四,英国的排名第三,排名五、六的是德国和法国,在后面的是加拿大、意大利、西班牙和印度。路透社28日报道:中国带头挑战科技强国。中国、巴西、印度等新兴国家在科技领域对美国、欧洲国家和日本等老牌科技强国构成挑战。负责此研究的小组主席克里斯-史密斯说:发展中国家科技的发展主要归因于中国的推动,当然也有其他国家的贡献。英国皇家学会一篇分析报告显示,到2013年中国可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发表科研论文最多的国家。这份报告凸显出老牌科技强国面临来自新型经济体的挑战越来越大。国际科学界的整体景观将发生巨变。科学学论文的质量较难计量,因此英国皇家用论文发表后被其他科研人员引用的数量考量。美国在1999年--2003年和2004年--2008年两个时段引用率第一,分别36%和30%。英国第二。中国引用率从零上升到4%。。史密斯说:在中国增加的论文似乎主要是工程学方面的。随着中国科研实力的发展,中国可能最终在纳米技术等领域领先世界。
这个综合看,还是中国·····但是局部看却不一定····我国的基础研究相对欠缺,创新不够····
美国的制裁,导致很多的正常文化、技术领域的交流受到了限制,美国已经失去了信誉,没有合作的空间,现在中美之间的合作已经缺乏。
不少接受《自然》采访的学者认为,这一情况的出现,与美国政府和政客们近些年对两国学术合作不断进行的政治干预乃至迫害,脱不了关系。
核心期刊的年来稿量在3000篇左右,实际发表量在150篇左右,也就是说每100篇里发表5篇。学术期刊论文(核心和普刊)的发表流程总的来说其实是一样的,整个流程包括:1写作-2选择刊物-3投稿-4审稿-5返修或拒稿-6录用-7出刊-8上网检索。
论文,指公开发表的对某些专业研究的结果,技术论文是工程师实践经验的总结,科学论文一般是对科学试验的总结,是大学研究者做的比较多。提高论文质量,首先要掌握本专业的科研方向,或者是前沿技术,有高水平的试验或实践,才能写出高质量论文。
您好,期刊在终审阶段会对稿件进行严格的筛选和评估,以确保其质量和适合性。因此,期刊会根据其编辑政策和出版计划,决定放多少篇论文进入终审。这个数量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期刊的规模、领域、出版周期、审稿人数量和质量等。一般来说,高质量的期刊会更加重视终审环节,以确保其出版的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影响力。因此,这些期刊可能会放更少的论文进入终审,以确保每篇论文都能得到充分的评估和审查。另一方面,一些较小规模的期刊可能会放更多的论文进入终审,以增加其发表量和影响力。但是,这些期刊在终审环节的质量和严谨性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综上所述,期刊放多少篇论文进入终审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期刊的编辑政策、出版计划、领域、规模、审稿人数量和质量等。
随着政策的变化,各大杂志社按照主管单位的要求主动进行整改;各大期刊数据库,比如知网、万方、维普也对杂志社提出要求,对于不符合要求的期刊要进行下架、屏蔽处理。说各大杂志社“顺应政策”也好,“弃卒保车”也罢,总之,现实情况是大部分期刊都是最低3版起发了。政策的变化所造成的影响最为直接的是供求关系的变化,可谓“颠覆性”的变化,杂志社与作者的关系,从“供大于求”变成“供不应求”。期刊的页数和年发文量要削减,单篇论文的页数和字数要增加,如此“一减一增”,必然导致供求关系的失衡甚至颠覆,出现当前的这种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自期刊论文整改至今,现下论文发表现状可用三个词总结:投稿难,发表费用贵,周期长。投稿难:期刊的年发文量进行大幅削减之后,必将会对刊登论文的质量进行限制,择优刊登。可发表期刊的减少,大批量稿件的转投,导致发表竞争更加激烈。创新度高的,学术性强的,文笔好的优先采用,质量一般的刊物,要求提高刊物质量,本身质量高的刊物审核更加严格。对于作者来说,之前稍微用心写就能录用的期刊,现在反复修改也不一定能录用了。稿件质量精益求精,还会导致文章被退稿或返修的几率大幅增加。费用贵:从市场经济的规律来说,供不应求必然就会导致商品价格的上涨,商品价格上涨的幅度与供不应求的严重程度有关,程度越为严重,价格上涨幅度越大。但是具体到期刊行业,尤其是本次政策的变化所造成的影响则又有不同,绝大多数的杂志社都是按照版面数量来收取版面费的(尽管有些杂志社尽量规避“版面费”类似字眼),起发版面的增加导致的是版面费成倍的增加,再加上单个版面价格随着物价的自然上涨也会相应地“乘以三”、“乘以四”,表现在最终的结果上自然是“贵得吓人”。大部分期刊的版面费一年都是要上调好几次的,大环境所致谁都改变不了,而且未来,版面费只会涨,不会降。观望的越久,版面费越多。周期长:举个简单的例子,原来一期杂志可以收录100篇论文,但是现在一期只能收录30篇论文了,来稿量不变的情况下,刊期自然会后延。本来发表论文就是要经过三审三校环节,每个环节都有被退稿的可能,现在期刊的文章质量要求提高,审稿流程就需要耗费更多时间,所以为了保险起见,最好提前发表,以免出现评审时,文章还没有出刊的情况。应对策略:一定一定要提前准备!!!每天都有“我要这个月出刊”的作者,每次碰到这种情况小刊也很无奈,能理解作者着急的心情,但确实帮不上忙。首先,期刊基本都是提前收稿的,比如22年5月的版面并不是当月收稿、当月出刊,可能21年11月就开始收了,然后22年6月、7月才出刊,而且当期稿件随时收满、顺延收下一期,所以投稿时间没有限制,只要文章定稿了,随时可以投稿。没有期刊是你今天投稿、月底就能拿到期刊的,不存在!!!可能有个别期刊会预留一些加急版面,但加急版面都是可遇不可求,属于稀缺资源,而且费用偏贵,明明早点安排就能赶上,为什么非要多花钱去加急呢?所以如果大家是必须要在某个时间提交评审材料,一定要提前半年到一年准备!!!千万不要有“时间还很早”这种想法,因为当你真正开始投稿的时候就会发现,时间太紧张了!!其次,有些单位不仅要求拿到纸质刊物,还要求在知网、万方、维普这三个数据库(至少)之一能检索到发表的文章,而大部分期刊上网时间都是在纸质期刊出刊后1-2个月,所以如果你的单位有上网要求,那么这个时间你也要预留出来。当然,确实有少数期刊可以做到出刊上网几乎同步,但毕竟是少数,未必适合你,因为每个期刊都有自己的收稿要求。最后,越晚准备、可选择投稿的期刊就越少,费用也可能越高,再遇到突发情况,比如终审被撤稿(今年期刊终审撤稿率比以前高了很多,而终审一般都是在出刊前,所以如果你发表的文章在终审被直接撤稿,连返修机会都没有,那你就需要重新投稿,而如果没有提前发表,那根本就没时间重新安排其他期刊)、出刊时间延迟或是评审时间提前导致来不及拿到纸质期刊提交材料。所以,提前发表可以让作者在出现突发情况的时候有足够的时间去应对,虽然突发情况出现的概率整体很低,但一旦出现,对作者而言,就是百分百耽误时间的事情!因此,为了不影响评审,建议大家提前发表,给自己留出充足的应对时间。除了论文外,一般还可以安排专利,软著,著作,课题等项目,各项目情况不尽相同,比如专利价格相对较低但是周期较长,软著周期较短,但是有些地区不认可或者加分较少等等,具体选择哪一项还需要作者根据具体的评审要求进行决定,但是依据当前的评审环境来讲,论文还是属于主要的学术成果。当下的情况,依小刊看来,至少在这两三年之内应该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变动了。期刊的价格还是会持续上涨,审稿也会越来越严格,大部分期刊已经4版起发了。如果说给出各位作者朋友一个建议的话,那就是“早发表早享优惠”,这样也可以有更大的选择权,可选择的期刊也多一些。
他发表的重量级论文就有160多篇,其中三分之一都是发表在全球最顶尖期刊上的。
提问者对施一公的工作内容和性质毫无理解,照搬媒体的吹捧来提问,媒体最不可靠了,不论专业性还是敬业精神。施一公教授在natureE的系列成果发表本身是一种非常高级的技术员工作,是结构生物学里面顶级的technician工作,而不是scientist的工作。基于冷冻电镜基础上的结构解定工作并不是诺贝尔奖要表彰的工作方向。 本身冷冻电镜的技术革新同他无关,施教授的工作只做结构并没有在此基础上去做机理和调控,这个工作性质决定了不论发多少nature都有可能,但不是诺贝尔。这样做的好处是最快速度抢发解定的结构paper. 这样做的贡献是其他的团队可以直接借助这些发表的结构来做机理和调控等相关研究,不必重复浪费资源。 这很有帮助,是很大的贡献。但本质是,如果施教授不做,必定会有其他团队来解定这些结构,因为冷冻电镜的技术并非施一公独有,这只是一种技术,谁去第一个解定,是技术和速度pk,也包括睡眠时间最少的pk。第一个很了不起,但确定的是没有施一公,很快也会有施二公。施一公这样做并非他没有能力做机理或者更重要的科学研究,而是冷冻电镜技术刚刚革新并未有很多lab跟上,这个时机太好了,可以为团队和清华抢到大批高IF论文。冷冻电镜越普及,被解定出的结构越多,机会就会大幅减少。现在是抢发paper最好的时机,精力有限所以顾不得其他了。清华其实还有一个团队是在做施教授的结构基础上的相关研究,并非他的lab.楼上搞物理的或者其他行业的人士,就不要抱着可爱的幻想了。施教授可能会因为未来的其他研究工作获诺奖,但一定不是因为近期的结构解定工作,这一点他本人肯定丝毫不会感到有遗憾。
施一公(1967年5月5日-),出生于河南省郑州市,毕业于霍普金斯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结构生物学家、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外籍院士。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西湖大学校长,北京生物结构前沿研究中心主任。 2010年-2017年陆续获得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学奖、“影响世界华人大奖”、“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等多个奖项。
在普林斯顿大学,他运用结构生物学、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手段,研究癌症发生和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迄今为止,他在国际权威学术杂志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作为通讯作者在《细胞》发表11篇、《自然》发表7篇、《科学》发表3篇,这些工作系统地揭示了哺乳动物、果蝇和线虫中细胞凋亡通路的分子机理,已有若干研究成果申请专利,用于治疗癌症的药物研发。曾获国际赛克勒生物物理学奖、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谈家桢生命科学终身成就奖、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的2014年度爱明诺夫奖等奖项。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分子生物学组织外籍成员。
他是闻名世界的结构生物学家,曾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建系以来最年轻的终身教授。2013年,他的科研小组研究进展不断:首次在RNA剪接通路中取得重大进展,为揭示生命现象的基本原理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他运用X-射线晶体学手段在细胞凋亡研究领域有突出贡献,为开发新型抗癌、预防老年痴呆的药物提供了重要线索……2013年也是他收获荣誉的一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美国科学院、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双院外籍院士。
1967年,施一公出生在河南郑州小郭庄。1972年,离开小郭庄,全家搬往200公里之外的驻马店镇。1984年毕业于河南省实验中学,并获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等奖(河南省第一名),保送至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1989年提前一年毕业,获得学士学位。1995年获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分子生物物理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1998年—2008年,历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终身教授、Warner-Lambert/Parke-Davis讲席教授。 2008年,婉拒了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中心(HHMI)研究员的邀请,全职回到清华大学工作,任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博导。2013年4月25日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4月30日 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3年12月19日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3年9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学院(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宣布授予清华大学施一公教授2014年度爱明诺夫奖(Gregori Aminoff Prize) 。2014年12月9日施一公以校长助理身份,会见匈牙利罗兰大学校长巴纳·德布勒森一行。2014年12月11日证实,施一公教授已出任清华大学校长助理。 2015年08月,施一公拟出任清华大学副校长。 2015年09月,施一公出任清华大学副校长。
降低论文的重复率,可以结合一些应用的内容,按照自己所理解的方式,将这些表述的意思进整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查重率
论文降低查重率方法如下:
修改方法一上下文互换
如果copy的段落篇幅比较长,最好是整段来改,将段落的语法本末倒置之后,重新按照自己的理解写。可以在原来的每句话之间加入和这些话意思差不多的话,既可以打乱原来的结构,又能增加字数。
修改方法二同义词替换
中国语言博大精深,想要替换个名词不是难事,再润色一番,完美通关查重啊。如果遇到长的名词,就可以百度到这个名词的意思,然后用名词的解释去替换,又可以增加字数和减少百分比了。
修改方法三排比句
这个方法是针对那些对论文的背景介绍,还有对设计的产品的功能特点描述来用的。很多特点都是用顿号隔开的,比如“XX具有稳定性好、耐高压、抗腐蚀的特点”,这样的句子修改语序是不行的,肯定都被用了n多次了。
不过我们可以换成“XX的结构稳定,在任何环境和条件下都能保持原状;XX可以抗拒大的压强,在运用时为XX提供了保障;XX不易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小”,哈哈这样改和原创其实没有什么区别了,不过比较费时,没有语言功底不好来的。
修改方法四该删就删
那些短小精悍的句子没有必要再留着的时候就删了吧,能降低不少重复率呢。这也是我最后一次查重总字数比较少的原因之一。当断则断不断则乱!总的来说,改重复的时候才是真正理解论文真谛和知道自己不足的时候,大家加油,都能顺利毕业的。
修改方法五智能降重
这是一个又省时又省事的方法,我前阵才发现的。早检测论文查重系统有一个“智能降重”的功能,选中标红的句子,系统会自动给出修改的建议,降重贼快。
但是有一点不好,就是必须要在早检测查重完之后才能使用这个功能。不过还好早检测查重比较便宜,反正论文是要查重的,在早检测查重也是一样的。
大段化小把大段落划分成小段落,这样论文查重系统在进行对比时,我们大段“引用”的文章内容,实际上重复率就会比较高。句式转换句式转换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改写”,就是把重复语句的句式转换成另一种说法,或者加一些解释性的扩充进行修改。之后再把这些内容进行组合,那么就变成了自己的原创内容了。当删则删在不影响核心内容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删减一些不重要的内容,或者使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这也是有效降低论文重复率的方法。灵活转换如果论文字数已经充足,那么可以将文字转换为图表,毕竟图表的表现力也是强于文字的。还可以将表格横向显示的格式变成竖式显示,都可以降低查重率。
降低论文重复率的修改方法如下,1、关键词的替换法,要把握关键词,关键词一定要弄明白原文的意思,打乱段落顺序,删除关键词,2、提前进行查重检测,提前进行知网查重,对于重复的内容,可以提前预知,进行修改,3,重新组合,把原文的意思进行拆解,然后按照自己的语言进行重新组合,然后根据逻辑理顺。正文:通常我们在进行论文查重的时候,都是整篇上传提交查重的,PDF和word格式均可,大部分的论文提交格式是word格式,在上传查重系统后,系统会根据论文的自动生成目录,分段进行查重。在查重率没有达到要求的时候,同学们还要进行论文的修改。降低论文重复率的修改方法如下。降低论文重复率有哪些小技巧1、关键词的替换法:在撰写论文的时候,要把握关键词,关键词一定要弄明白原文的意思,不然修改出来的句子会严重走题。所以不管是替换关键词,还是句子,词语等描述方法,打乱段落顺序,删除关键词。可以有效降低论文重复率。2、提前进行查重检测:大部分高校是选择的是知网论文查重系统。为了避免查重率过高,就会提前进行知网查重,对于重复的内容,可以提前预知,进行修改。这也是降低论文重复率的方法之一。3,重新组合:把原文的意思进行拆解,然后按照自己的语言进行重新组合,然后根据逻辑理顺。以上就是论文降重的小技巧,如果大家的论文重复率过高的话,可以根据以上的方法进行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