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政策的变化,各大杂志社按照主管单位的要求主动进行整改;各大期刊数据库,比如知网、万方、维普也对杂志社提出要求,对于不符合要求的期刊要进行下架、屏蔽处理。说各大杂志社“顺应政策”也好,“弃卒保车”也罢,总之,现实情况是大部分期刊都是最低3版起发了。政策的变化所造成的影响最为直接的是供求关系的变化,可谓“颠覆性”的变化,杂志社与作者的关系,从“供大于求”变成“供不应求”。期刊的页数和年发文量要削减,单篇论文的页数和字数要增加,如此“一减一增”,必然导致供求关系的失衡甚至颠覆,出现当前的这种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自期刊论文整改至今,现下论文发表现状可用三个词总结:投稿难,发表费用贵,周期长。投稿难:期刊的年发文量进行大幅削减之后,必将会对刊登论文的质量进行限制,择优刊登。可发表期刊的减少,大批量稿件的转投,导致发表竞争更加激烈。创新度高的,学术性强的,文笔好的优先采用,质量一般的刊物,要求提高刊物质量,本身质量高的刊物审核更加严格。对于作者来说,之前稍微用心写就能录用的期刊,现在反复修改也不一定能录用了。稿件质量精益求精,还会导致文章被退稿或返修的几率大幅增加。费用贵:从市场经济的规律来说,供不应求必然就会导致商品价格的上涨,商品价格上涨的幅度与供不应求的严重程度有关,程度越为严重,价格上涨幅度越大。但是具体到期刊行业,尤其是本次政策的变化所造成的影响则又有不同,绝大多数的杂志社都是按照版面数量来收取版面费的(尽管有些杂志社尽量规避“版面费”类似字眼),起发版面的增加导致的是版面费成倍的增加,再加上单个版面价格随着物价的自然上涨也会相应地“乘以三”、“乘以四”,表现在最终的结果上自然是“贵得吓人”。大部分期刊的版面费一年都是要上调好几次的,大环境所致谁都改变不了,而且未来,版面费只会涨,不会降。观望的越久,版面费越多。周期长:举个简单的例子,原来一期杂志可以收录100篇论文,但是现在一期只能收录30篇论文了,来稿量不变的情况下,刊期自然会后延。本来发表论文就是要经过三审三校环节,每个环节都有被退稿的可能,现在期刊的文章质量要求提高,审稿流程就需要耗费更多时间,所以为了保险起见,最好提前发表,以免出现评审时,文章还没有出刊的情况。应对策略:一定一定要提前准备!!!每天都有“我要这个月出刊”的作者,每次碰到这种情况小刊也很无奈,能理解作者着急的心情,但确实帮不上忙。首先,期刊基本都是提前收稿的,比如22年5月的版面并不是当月收稿、当月出刊,可能21年11月就开始收了,然后22年6月、7月才出刊,而且当期稿件随时收满、顺延收下一期,所以投稿时间没有限制,只要文章定稿了,随时可以投稿。没有期刊是你今天投稿、月底就能拿到期刊的,不存在!!!可能有个别期刊会预留一些加急版面,但加急版面都是可遇不可求,属于稀缺资源,而且费用偏贵,明明早点安排就能赶上,为什么非要多花钱去加急呢?所以如果大家是必须要在某个时间提交评审材料,一定要提前半年到一年准备!!!千万不要有“时间还很早”这种想法,因为当你真正开始投稿的时候就会发现,时间太紧张了!!其次,有些单位不仅要求拿到纸质刊物,还要求在知网、万方、维普这三个数据库(至少)之一能检索到发表的文章,而大部分期刊上网时间都是在纸质期刊出刊后1-2个月,所以如果你的单位有上网要求,那么这个时间你也要预留出来。当然,确实有少数期刊可以做到出刊上网几乎同步,但毕竟是少数,未必适合你,因为每个期刊都有自己的收稿要求。最后,越晚准备、可选择投稿的期刊就越少,费用也可能越高,再遇到突发情况,比如终审被撤稿(今年期刊终审撤稿率比以前高了很多,而终审一般都是在出刊前,所以如果你发表的文章在终审被直接撤稿,连返修机会都没有,那你就需要重新投稿,而如果没有提前发表,那根本就没时间重新安排其他期刊)、出刊时间延迟或是评审时间提前导致来不及拿到纸质期刊提交材料。所以,提前发表可以让作者在出现突发情况的时候有足够的时间去应对,虽然突发情况出现的概率整体很低,但一旦出现,对作者而言,就是百分百耽误时间的事情!因此,为了不影响评审,建议大家提前发表,给自己留出充足的应对时间。除了论文外,一般还可以安排专利,软著,著作,课题等项目,各项目情况不尽相同,比如专利价格相对较低但是周期较长,软著周期较短,但是有些地区不认可或者加分较少等等,具体选择哪一项还需要作者根据具体的评审要求进行决定,但是依据当前的评审环境来讲,论文还是属于主要的学术成果。当下的情况,依小刊看来,至少在这两三年之内应该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变动了。期刊的价格还是会持续上涨,审稿也会越来越严格,大部分期刊已经4版起发了。如果说给出各位作者朋友一个建议的话,那就是“早发表早享优惠”,这样也可以有更大的选择权,可选择的期刊也多一些。
一般来说,各个刊物的价格是不一样的,所以首先你要确定要发表的刊物后才能知道价格。
省级期刊如果是代发的话价格一般是一千左右。也有的刊物只需要几百块。国家级的期刊价格一般在一千块以上,也有的特别好的期刊价格是几千块。如果是核心期刊的话,价格最起码是好几万。发表论文的时候一定不能一味的图便宜,因为有可能那个便宜的期刊根本没用,不能为你的事业做出任何贡献,白白浪费钱财。
扩展资料:
论文发表5个注意事项
1、注意时间,不要耽误里递交材料的时间。一般学术期刊从投稿到出刊再到邮递杂志到手,之间需要1-2个月的时间。杂志一般为定期出刊,但不定期截稿,部分投稿较多的杂志,截稿会比出刊时间提前2-4个月。
2、鉴别杂志,非法的期刊杂志发表的论文无效。正规期刊当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查询系统里可以查询到,凡查询不到的,均为非法期刊。作者选择杂志的时候,应当先在新闻出版总署的查询系统里查询后再决定,以防发表论文到非法期刊上而使论文发表无效。
3、控制字符数(计空格),杂志都有版面字符要求。第一次发表论文的作者,常不了解杂志的版面要求而使文章没有通过或多花很多冤枉钱。一般杂志一个版面字符数在2200-2800字符间,如果作者文章字符太多很容易遇到高昂的版面费。
比如某杂志一个版面要求2500字符,而作者文章3000字符,多了500字符,但版面费用却要多加了一倍,需要付1.5或2个版面的费用,实在有点冤。核不通过。所以,发表论文,投稿前了解杂志的字符数要求是必要的。
4、论文写作应规范。论文要有标题,作者,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没有可无)等。论文内容要有论点,一些解题类,课堂备案类的文章是最不容易通过审核的。尤其文章含有过多专业公式或符号的,杂志往往考虑排版的问题而给予否定。
5、注明联系方式,让编辑能随时与你沟通。一般情况下,作者投稿需要说明自己的联系方式及通讯地址,这涉及到了杂志邮递,文章沟通等问题。这类联系方式内容是不会被刊登出来的,但必须要添加,一般都添加在文章的最后。
“谈钱伤感情,不谈钱行不行?”“不行!”论文发表的费用基本可以分为3个层级。期刊:普刊价格<核心期刊价格<SCI价格普刊价格:发表一篇论文大概花费在500—3000。一般版面费在300——1500元一版,省级国家级期刊价格相差不多,一个版面大概可以刊登2000个字符。在版面费上面,有个小区别就是,收录方不同的情况下价格可能也会不同,维普龙源万方收录一般都会比知网收录便宜一些。核心期刊:双核心>南核>北核>......>科技核心核心期刊的价格差异有些明显,发表一篇论文大概花费在3000—3w,南核最贵,北核其次,科技核心稍微便宜些,如果是双核心那价格可能更高。SCI:1、CA神刊:版面费$3000,宇宙第一神刊,带头老大哥,这个价格其实倒也还好。2、CNS期刊:Nature基本免费,Science 基本免费,Cell $5000多。3、OA期刊:$1760—$5200不等,OA期刊挺受国人欢迎的。4、医学四刊:NEJM$2000,Lancet$5000,JAMA$3000,BMJ$2500。5、国产期刊:大概$2500—$4000。6、除去以上列举期刊,还有很多期刊有超过$5000的版面费,也有很多版面费低于$200
写论文的收费标准如下:一般的专科、本科毕业论文,依据专业和题目难易程度,稿费在35-80元每千字之间,其中医学论文由于专业性较强、写手稀缺,收费也相对偏高。而硕博士论文和核心期刊发文则费用更高,每千字在150元以上。
大家都知道现在发论文是一年比一年贵了,不是说这些代理要涨价,而是因为知网整改,而且国家对这方面也是要求的越来越严格,了很多期刊被逼着不得不提高质量一些,垃圾期刊和一些假刊就直接消失了。
而留下来的期刊,特别是那些能够上知网的期刊,至少都要三板起发,有的甚至要求四板启发,这就导致过去那种两版起发甚至一般起发的情况已经是不存在了。所以发论文的价格比过去贵了很多,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过去两版起发的时候我们发一篇论文,可能1000多小2000就可以了,但是现在要求三版起发了,那么发一篇普刊的论文,三四千块钱已经是很正常的事儿了。如果是发表核心期刊,那就更贵了。
而且核心期刊非常的讨厌,它价格贵也就罢了,要求还特别的高对作者对稿件的要求都是很高的,比如作者的学历资历单位等等,这些硬件条件必须满足。一条不满足,连论文都不会开看就给退稿了。
甚至即使是满足了,有的收到录用通知书了,到最后还要一遍又一遍的折腾来折腾去,按照编辑的修改,好几遍了,折腾了好几个月,结果临门一脚的时候又被退稿了,这都能把作者给气炸了。
你说现在大家都是为了毕业或者是评职称什么的,发个论文多不容易啊,你把人家折腾这么长时间。结果导致人家沉没成本巨大。你支撑这个麻烦可就太大了。
所以淘淘论文现在都比较推荐,有需求的作者干脆直接发SCI论文算了,因为SCI论文的价格跟核心期刊差不多。便宜的几百美元,或者欧元上最贵一点的一两千也是有的,但是他没有核心期刊那么多事儿,而且说起来比核心期刊还更加高大上了不少。
核心期刊能做到的 SCI.一样能做到。所以干脆同样的钱就不如发SCI了,SCI如果被接受了,就不会轻易反悔,这个跟核心期刊可是不一样的SCI虽然修改的时候可能会麻烦一点,但是一旦接受了,你就等着签版权协议走流程吧,等到你的论文正式见刊,然后就被wos收入了。
我认为伤害了科研环境。虽然知网一开始成立的初衷是好的,而且确实促进了科研学术的交流。但是当一个本身带有公益属性的平台商业诉求越来越强,作为「摇钱树」越来越大,变成了科研学术的成本。举个例子,类似建设高速公路,本身对经济发展有好处,但是假如某个公司垄断了大多数高速公路,收费越来越高,相当于额外收了一道「税」,而在科研学术领域,这就变成了「科研税」,变成了一种瓶颈。
这次中科院之所以停掉知网,是因为中科院订购知网的费用已经达到了千万级别。平时如果你在学校图书馆查询知网上的论文,没有花钱,是因为学校已经替你交了钱。各个大学每年都要花费大量的成本来订购知网的服务。
那么知网上的论文来自哪里呢?每年各个大学的学位论文(例如博士论文等等)都被知网收录,大家往很多学术杂志投稿的论文也会被知网收录,然后各个大学的学生、科研人员检索论文,要再额外付费。
本身提供收录、检索服务并且收费,这是合理的,因为这中间是有运营费用的。但是由于知网在市场上的位置,掌握了定价权,费用越来越高,这些费用最后由国家财政和学生的学费买单了。包括学生的论文查重等等,都变成了学生的经济负担。
我觉得这种涨价实在是太不正常了,有种被割韭菜的感觉。现在一次论文查重要几十块钱,别人查重的时候又不是只查一次重,修改之后还要继续查重,后续不断查重过程中所损耗的价格实在是太高了。学生的钱也不是轻易就可以得来的,尤其是那些家境比较贫寒的学生更是支付不起这样高额的查重费用。但是不查重就会使论文的重复率太高致使自己毕不了业。现在的教育行业都盯上了论文查重这块肥肉,更多的资本正在进入。
论文查重越来越贵其实有三个原因:第一点就是现在的论文查的主要的还是知网里的论文,而知网里的信息是不对外公开的,所以想要查重,必须在知网中进行,这就造成了知网一家独大的局面,价格可以由自己调控。第二点就是查重的数量,现在中国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了,到了快毕业的季节,大批的论文需要查重发表,此时的对查重的需求更是供不应求,即使也有一些外部的网站帮忙查重,但是最为权威的还是知网,供不应求导致的结果一定是价格的上升。所以现在论文查重的费用会暴涨了十倍。第三点就是关于查重技术的费用和维护的费用,想要做到论文查重需要先制作一个查重系统,而且查重系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的更新,知网里的论文只会越来越多,查重系统的工作量会越来越大,因此查重的难度增大,成本自然提升,所以说查重费暴涨。
很多人都有疑惑,以前的论文是不需要查重的,那么为什么现在的论文越来越重视查重了呢?其实还是和当前环境有关。以前论文发表的数量很少,而且当时也没有相关的技术支持,所以说是没有查重这一说的。现在的论文数量众多,所以如果不用到查重系统的话,很容易让一些学术不端的学生靠抄袭别人的论文从而蒙混过关。这对那些认真写论文,认真做研究的学生来说,非常的不公平。所以现在的论文在发表之前一定会查重。
其实对于论文查重这件事,我是很支持的,因为这样是在支持原创,为了中国更好的学术环境。但我觉得国家应该设立一个网站专门给学生查重用,并且稳定查重的价格,以免查重的价格失控,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当然不属于正常涨价了,这属于恶意涨价,这样的做法对于消费者来说是特别不公平的。
知网涨价确实伤害了科研环境
知网“异化”了,从帮助知识传播的平台变成了靠垄断知识从而压榨知识分子的平台,吃相太难看。 学者论文发表后,都会被上传到知网,而各大高校使用知网却需额外付费,这是众多高校、科研机构对知网不满的主要原因。学者论文无论被下载、引用次数多少,几无受益。
4月17日,中科院回应:停用知网,续订费近千万,且连年上涨。
4月18日,知网回应:消息不属实。从内部的邮件来看,将于4月20日停止使用知网,使用万方、维普代替知网。
目前,有中科院在读学生表示,用科技云登录知网,有的文章下不了了。到底贵不贵,中国政府采购网信息显示,国内不少高校、科研机构仍在采购知网,其费用也被清楚地标示了出来。
其实,科研机构对于知网价格太贵的抱怨早已有之,中科院并非首次发声。早在2016年3月31日,北大图书馆发布公告消息称,由于「数据库商涨价过高」,图书馆目前正在全力与对方进行2016年的续订谈判。
根据北大图书馆后续发布的消息进展,并未看到停用的消息,而是「全力与对方谈判」,争取更合适的价格。与此同时,北大还提供了十分丰富的其它数据库资源,维普、万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等等,这些数据库与中国知网功能类似。到底值不值?除了机构采购,个人购买情况如何呢?笔者注册个人用户,就AI主题去中国知网搜索论文,随便点击一篇今年发表在《管理工程学报》的论文,按页计费,这篇论文14页,共7元。
伴随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速度加快,中国学者的视野更加放眼全球,而不仅仅局限于国内,因此,众多的科研人员尤其是自然科学工作者,他们更加依赖于国际学术资源。当然,最核心的质疑,恐怕是针对中文学术期刊质量,而这是中国知网的主要内容来源。中国众多期刊正是在与数据库的合作中繁荣起来的。期刊不仅通过发表学术论文赚取版面费,还可通过为数据库提供资源赚取知识费用。然而,学术考评往往以提供知网检索作为重要依据,尤其是当下兴起的学术检测,知网数据库更是重要的查重比对数据库。这样高额的查重检测,美其名曰科研诚信管理,实际上却给毕业学子造成了重大的经济负担,一篇十万字的博士论文,每查一次耗去数百元。
前有89岁中南财经大学退休教授起诉知网收录自己100多篇论文,不仅未经同意,更没收到报酬。后有中科院因千万续订费用而停用知网。这段时间的知网,再次被推到了网络舆论的风口浪尖。
我认为伤害了科研环境。虽然知网一开始成立的初衷是好的,而且确实促进了科研学术的交流。但是当一个本身带有公益属性的平台商业诉求越来越强,作为「摇钱树」越来越大,变成了科研学术的成本。举个例子,类似建设高速公路,本身对经济发展有好处,但是假如某个公司垄断了大多数高速公路,收费越来越高,相当于额外收了一道「税」,而在科研学术领域,这就变成了「科研税」,变成了一种瓶颈。
这次中科院之所以停掉知网,是因为中科院订购知网的费用已经达到了千万级别。平时如果你在学校图书馆查询知网上的论文,没有花钱,是因为学校已经替你交了钱。各个大学每年都要花费大量的成本来订购知网的服务。
那么知网上的论文来自哪里呢?每年各个大学的学位论文(例如博士论文等等)都被知网收录,大家往很多学术杂志投稿的论文也会被知网收录,然后各个大学的学生、科研人员检索论文,要再额外付费。
本身提供收录、检索服务并且收费,这是合理的,因为这中间是有运营费用的。但是由于知网在市场上的位置,掌握了定价权,费用越来越高,这些费用最后由国家财政和学生的学费买单了。包括学生的论文查重等等,都变成了学生的经济负担。
知网涨价肯定伤害了科研环境。
伴随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速度加快,中国学者的视野更加放眼全球,而不仅仅局限于国内,因此,众多的科研人员尤其是自然科学工作者,他们更加依赖于国际学术资源。
当然,最核心的质疑,恐怕是针对中文学术期刊质量,而这是中国知网的主要内容来源。
中国众多期刊正是在与数据库的合作中繁荣起来的。期刊不仅通过发表学术论文赚取版面费,还可通过为数据库提供资源赚取知识费用。
然而,学术考评往往以提供知网检索作为重要依据,尤其是当下兴起的学术检测,知网数据库更是重要的查重比对数据库。
这样高额的查重检测,美其名曰科研诚信管理,实际上却给毕业学子造成了重大的经济负担,一篇十万字的博士论文,每查一次耗去数百元。
学术检测影响到全国众多高校毕业生,而最终受益的却是几个数据库检测商。
学术界的论文,最荒谬的一点就是,大部分写论文的人其实并没有向杂志方或知网要版权费,甚至为了发表这篇文章还要付版面费,但是这篇文章发表后却被知网用来高价出售赚钱。很多时候,你去知网看自己写的文章,都要付费。
所以,这种现象早就应该有所改变了。
很多学生或者老师来咨询明编辑的时候,第一句问的就是论文发表多少钱?
这就跟我们买房子一样,房价多少跟地理位置,朝向,开发商等等都有关系。
所以我们论文也是同理,版面费受很多因素影响,下面我们暂时分3个方面说,没有补充到,遗漏的地方可以评论区问。
一:刊物的级别
1.普刊:几百上千都有
因为涉及到检索网的问题,所以大概先说下费用区间,检索网后面会介绍到,
审核时间:普刊审核周期短,一般来说1-5个工作日,长的也有半个月的
2.学报>1000元
大概的版面费>1000元,具体每本学报的定价不一样,费用以刊物为准
审核时间:学报审核周期较短,一般一周到半个月,长的也有1-3个月的)
3.核心>2000元
很多核心都声称不需要版面费,但大部分通过后都会象征收取一些版面费,大概是>2000元,如果通过中介,基本上就是妥妥的上万了,今年的核心审核都非常严重,即使是中介,退稿率也达到了85%以上,所以建议要投核心的话,至少提前一年准备,万一撤稿后也有充裕时间转投。
审核时间:1-3个月
二:检索网的选择
认准中国权威的四大数据库(知网,万方,维普,龙源)权威性依次递减
1.知网刊物>1000元
因为今年学术大环境的整改,知网也大力规范行业期刊的质量,规范后的期刊能1版起发的寥寥无几,基本上都是2-3版起发,所以相应的版面费也增强,这是版面费涨起来的一方面。
另外一方面:由于规范期刊的质量问题,很多知网刊因未及时调整或不合格,直接下架,导致知网刊供不应求,大多数版面都排到了明年,水涨船高,版面费自然蹭蹭蹭的涨。
2.万方、维普、龙源<1000元 三者费用依次递减
因大量的知网刊被下架后,除了知网刊版面费疯涨之外,其他网也跟着涨价。但由于没有强制规定版面,所以大部分都是1版起发,费用基本上都是少于1000元。
三:论文篇幅长短
一篇文章的篇幅长短直接影响着版面费。
比如:一篇文章6000字符。发一本维普检索的刊物,一版是400元,2000字符一版,这篇文章一共安排3版
那由此可知:版面费是400×3=1200元。
1.那如果我们把这篇文章精简到4000字符,安排2版
版面费是400×2=800元
2.那如果我们精简到3000字符 安排1.5版
版面费是400×1.5=600元
3.如果我们精简到1版2000字符的话,
版面费就是400元
所以:版面费除了受级别,期刊的不同定价以及检索网的影响之外,篇幅长短也是很大的影响因素。
希望题主采纳鸭
近日,有关“中科院因近千万的续订费用不堪重负停用中国知网数据库”的消息在各大平台发酵,目前关于消息是否实属双方各执一词。作为“中间商”的知网,赚钱模式一直被戏称为“借鸡生蛋”,中国知网有其存在的价值,但也不能避讳自身存在的问题:可以合理收取费用,但也要履行社会责任,追求公益价值。多些公益性,少些铜臭味,中国知网才能行稳致远,把知识之网织密织好。
如果只是个科研共享平台,并付费给科研结果发表的作者,一味涨价令使用者不堪承受,失去了共享的价值,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如果也不是一个不可替代的存在的话,这种涨价行为是要评估买家和潜在竞争者的风险的。
知网做的事情,本身是科研和学术的基础设施,带有公益性目标,而不仅仅是商业目标。如果纯粹是商业、是一门生意的话,那么应该引入更多竞争,开放更多资源,避免这种一家独大的局面。做生意赚钱是理所当然的,但是有一些生意因为本身借助了公共资源,就需要承担一定的公共服务意义。
本来是定位于国家知识基础设施的概念。随着资源的相对集中,市场占有率的优势,不断的在提高价格,究其原因是为了提高利润。知网的机构用户2万多家。个人用户2000多万。强大的检索能力更是他们的优势。在这种环境下,不断地抬高价格,更多的是针对于机构用户的。仅中科院的订购都是千万级别的,这已经是很夸张的数字了。也脱离了知识基础设施的初心了。
知网的毛利率能达到60%,这本身就是个问题。作为一个中介机构,不是内容的创造者,而是内容的呈现者。中介赚的比创的赚的都多,到底知识的价值在哪里?数字平台的建立,是一个有剪刀法的过程,也是一个量化边界成本降低的过程。如果时时想的收割模式,必然会违背初心。
知网以及和知网类似的服务也是如此。可以赚钱,但是不能无限制赚钱,本身应该有公共服务、公益性的属性。未来,要么引入更多竞争者公平竞争,要么知网本身需要明白,自己要承担这种义务,控制合理的收费比例。
发表一篇论文的价格费用高低跟四个要素有关系,一个是期刊的级别,一个是论文的版面字数,还有一个论文发表的时间以及查重费用这几者构成了研究生发表论文的费用。
期刊费用
(一)、发表期刊的级别影响费用
1、省级期刊费用一般在600-1500元一个版面。
2、国家级期刊自己投稿费用一般在1200-2000元一个版面,如果是特殊的发表形式,比如法律或医学类型的期刊,相对会贵一些。根据不同要求去发表,价格最高的上万元甚至是更多都会有的。
3、普通学报费用在1000元左右一个版面
4、国内核心期刊费用几千甚至上万元不等,C刊发表的费用跟期刊的类别都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你们单位指的C刊是核心的话那费用多在3-5万元不等,也有一些需要数十万元的费用。
5、一般SCI论文的版面费在1000-1500美元左右,换算成人民币的话就是7000-10000人民币左右,但是也有少数期刊的版面费非常高,达到15000元以上。而且论文还需要请专业机构润色,一般润色费用大约2000-3000元。
(二)、论文字符
论文字符数越多,所占版面越多,价格越高。这2年国家大力整顿学术界,各大杂志社纷纷整改,字符数也比原来的增加了。
1、省级、国家级刊物对论文字符数要求3000-5000字左右
2、普通学报对论文字符数要求在5000-8000
3、核心期刊对论文要求8000以上。
(三)、出刊时间影响费用
按照正常刊期发表,费用最低,加急的时间越快,费用越高。
(四)、选择投稿方式不同,价格也不一样
自己投稿和选择代发机构帮忙投稿,价格也不同。在投稿过程中有特殊要求的话,价格也会提升。想要将发表价格控制在最低,可以选择自己投稿的方式,可以省去一部分的中间费用。
近日,有关“中科院因近千万的续订费用不堪重负停用中国知网数据库”的消息在各大平台发酵,目前关于消息是否实属双方各执一词。作为“中间商”的知网,赚钱模式一直被戏称为“借鸡生蛋”,中国知网有其存在的价值,但也不能避讳自身存在的问题:可以合理收取费用,但也要履行社会责任,追求公益价值。多些公益性,少些铜臭味,中国知网才能行稳致远,把知识之网织密织好。
如果只是个科研共享平台,并付费给科研结果发表的作者,一味涨价令使用者不堪承受,失去了共享的价值,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如果也不是一个不可替代的存在的话,这种涨价行为是要评估买家和潜在竞争者的风险的。
知网做的事情,本身是科研和学术的基础设施,带有公益性目标,而不仅仅是商业目标。如果纯粹是商业、是一门生意的话,那么应该引入更多竞争,开放更多资源,避免这种一家独大的局面。做生意赚钱是理所当然的,但是有一些生意因为本身借助了公共资源,就需要承担一定的公共服务意义。
本来是定位于国家知识基础设施的概念。随着资源的相对集中,市场占有率的优势,不断的在提高价格,究其原因是为了提高利润。知网的机构用户2万多家。个人用户2000多万。强大的检索能力更是他们的优势。在这种环境下,不断地抬高价格,更多的是针对于机构用户的。仅中科院的订购都是千万级别的,这已经是很夸张的数字了。也脱离了知识基础设施的初心了。
知网的毛利率能达到60%,这本身就是个问题。作为一个中介机构,不是内容的创造者,而是内容的呈现者。中介赚的比创的赚的都多,到底知识的价值在哪里?数字平台的建立,是一个有剪刀法的过程,也是一个量化边界成本降低的过程。如果时时想的收割模式,必然会违背初心。
知网以及和知网类似的服务也是如此。可以赚钱,但是不能无限制赚钱,本身应该有公共服务、公益性的属性。未来,要么引入更多竞争者公平竞争,要么知网本身需要明白,自己要承担这种义务,控制合理的收费比例。
知网涨价肯定伤害了科研环境。
伴随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速度加快,中国学者的视野更加放眼全球,而不仅仅局限于国内,因此,众多的科研人员尤其是自然科学工作者,他们更加依赖于国际学术资源。
当然,最核心的质疑,恐怕是针对中文学术期刊质量,而这是中国知网的主要内容来源。
中国众多期刊正是在与数据库的合作中繁荣起来的。期刊不仅通过发表学术论文赚取版面费,还可通过为数据库提供资源赚取知识费用。
然而,学术考评往往以提供知网检索作为重要依据,尤其是当下兴起的学术检测,知网数据库更是重要的查重比对数据库。
这样高额的查重检测,美其名曰科研诚信管理,实际上却给毕业学子造成了重大的经济负担,一篇十万字的博士论文,每查一次耗去数百元。
学术检测影响到全国众多高校毕业生,而最终受益的却是几个数据库检测商。
学术界的论文,最荒谬的一点就是,大部分写论文的人其实并没有向杂志方或知网要版权费,甚至为了发表这篇文章还要付版面费,但是这篇文章发表后却被知网用来高价出售赚钱。很多时候,你去知网看自己写的文章,都要付费。
所以,这种现象早就应该有所改变了。
1、核心:国内核心(南大核心、中文核心、科技核心),版面费价格区间8000-1.3W
2、普刊:1000元——1600元/版万方:900元——1400元/版维普:700元——1100元/版龙源:400元——600元/版
(数据库通常普刊决定版面高低的主要因素)
3、学报:本科学报:4000元——7000元专科学报:3000元——5000元
学术期刊没有一个统一的价格,以上只是大概市场价,具体还要看你论文的字符数、稿件质量,是否加急(插队)出刊 ...等等
【绿色软件:lunwenchuban】
如晋职称用,还要避开 电子刊号、报纸刊号、增刊、副刊、论文集,虽说这些也属于正规期刊,但是评职称不能用....
知网涨价肯定伤害了科研环境。
伴随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速度加快,中国学者的视野更加放眼全球,而不仅仅局限于国内,因此,众多的科研人员尤其是自然科学工作者,他们更加依赖于国际学术资源。
当然,最核心的质疑,恐怕是针对中文学术期刊质量,而这是中国知网的主要内容来源。
中国众多期刊正是在与数据库的合作中繁荣起来的。期刊不仅通过发表学术论文赚取版面费,还可通过为数据库提供资源赚取知识费用。
然而,学术考评往往以提供知网检索作为重要依据,尤其是当下兴起的学术检测,知网数据库更是重要的查重比对数据库。
这样高额的查重检测,美其名曰科研诚信管理,实际上却给毕业学子造成了重大的经济负担,一篇十万字的博士论文,每查一次耗去数百元。
学术检测影响到全国众多高校毕业生,而最终受益的却是几个数据库检测商。
学术界的论文,最荒谬的一点就是,大部分写论文的人其实并没有向杂志方或知网要版权费,甚至为了发表这篇文章还要付版面费,但是这篇文章发表后却被知网用来高价出售赚钱。很多时候,你去知网看自己写的文章,都要付费。
所以,这种现象早就应该有所改变了。
近日,有关“中科院因近千万的续订费用不堪重负停用中国知网数据库”的消息在各大平台发酵,目前关于消息是否实属双方各执一词。作为“中间商”的知网,赚钱模式一直被戏称为“借鸡生蛋”,中国知网有其存在的价值,但也不能避讳自身存在的问题:可以合理收取费用,但也要履行社会责任,追求公益价值。多些公益性,少些铜臭味,中国知网才能行稳致远,把知识之网织密织好。
如果只是个科研共享平台,并付费给科研结果发表的作者,一味涨价令使用者不堪承受,失去了共享的价值,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如果也不是一个不可替代的存在的话,这种涨价行为是要评估买家和潜在竞争者的风险的。
知网做的事情,本身是科研和学术的基础设施,带有公益性目标,而不仅仅是商业目标。如果纯粹是商业、是一门生意的话,那么应该引入更多竞争,开放更多资源,避免这种一家独大的局面。做生意赚钱是理所当然的,但是有一些生意因为本身借助了公共资源,就需要承担一定的公共服务意义。
本来是定位于国家知识基础设施的概念。随着资源的相对集中,市场占有率的优势,不断的在提高价格,究其原因是为了提高利润。知网的机构用户2万多家。个人用户2000多万。强大的检索能力更是他们的优势。在这种环境下,不断地抬高价格,更多的是针对于机构用户的。仅中科院的订购都是千万级别的,这已经是很夸张的数字了。也脱离了知识基础设施的初心了。
知网的毛利率能达到60%,这本身就是个问题。作为一个中介机构,不是内容的创造者,而是内容的呈现者。中介赚的比创的赚的都多,到底知识的价值在哪里?数字平台的建立,是一个有剪刀法的过程,也是一个量化边界成本降低的过程。如果时时想的收割模式,必然会违背初心。
知网以及和知网类似的服务也是如此。可以赚钱,但是不能无限制赚钱,本身应该有公共服务、公益性的属性。未来,要么引入更多竞争者公平竞争,要么知网本身需要明白,自己要承担这种义务,控制合理的收费比例。
知网涨价确实伤害了科研环境
知网“异化”了,从帮助知识传播的平台变成了靠垄断知识从而压榨知识分子的平台,吃相太难看。 学者论文发表后,都会被上传到知网,而各大高校使用知网却需额外付费,这是众多高校、科研机构对知网不满的主要原因。学者论文无论被下载、引用次数多少,几无受益。
4月17日,中科院回应:停用知网,续订费近千万,且连年上涨。
4月18日,知网回应:消息不属实。从内部的邮件来看,将于4月20日停止使用知网,使用万方、维普代替知网。
目前,有中科院在读学生表示,用科技云登录知网,有的文章下不了了。到底贵不贵,中国政府采购网信息显示,国内不少高校、科研机构仍在采购知网,其费用也被清楚地标示了出来。
其实,科研机构对于知网价格太贵的抱怨早已有之,中科院并非首次发声。早在2016年3月31日,北大图书馆发布公告消息称,由于「数据库商涨价过高」,图书馆目前正在全力与对方进行2016年的续订谈判。
根据北大图书馆后续发布的消息进展,并未看到停用的消息,而是「全力与对方谈判」,争取更合适的价格。与此同时,北大还提供了十分丰富的其它数据库资源,维普、万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等等,这些数据库与中国知网功能类似。到底值不值?除了机构采购,个人购买情况如何呢?笔者注册个人用户,就AI主题去中国知网搜索论文,随便点击一篇今年发表在《管理工程学报》的论文,按页计费,这篇论文14页,共7元。
伴随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速度加快,中国学者的视野更加放眼全球,而不仅仅局限于国内,因此,众多的科研人员尤其是自然科学工作者,他们更加依赖于国际学术资源。当然,最核心的质疑,恐怕是针对中文学术期刊质量,而这是中国知网的主要内容来源。中国众多期刊正是在与数据库的合作中繁荣起来的。期刊不仅通过发表学术论文赚取版面费,还可通过为数据库提供资源赚取知识费用。然而,学术考评往往以提供知网检索作为重要依据,尤其是当下兴起的学术检测,知网数据库更是重要的查重比对数据库。这样高额的查重检测,美其名曰科研诚信管理,实际上却给毕业学子造成了重大的经济负担,一篇十万字的博士论文,每查一次耗去数百元。
前有89岁中南财经大学退休教授起诉知网收录自己100多篇论文,不仅未经同意,更没收到报酬。后有中科院因千万续订费用而停用知网。这段时间的知网,再次被推到了网络舆论的风口浪尖。
发表一篇论文需要多少钱?这个想必是大家投稿的时候很关心的问题,一般来说,肯定是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以及期刊符合要求的前提下,越便宜越好。那么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大家要明白,学术期刊很多都是收费发表,而不是像有些作者认为的,不仅不需要花钱,还能得到稿费,因为学术期刊和发行类杂志不一样,除了能得到资金扶持以维持杂志社运营的期刊外,剩下的期刊都是需要自负盈亏,而学术期刊本身的特性(专业性强、枯燥乏味)注定了其无法通过发行量和广告来获得主要收入,便只能收取版面费。投稿能得到稿费的,一般是发行类杂志以及常年征稿的公主号等。诚然,像是一些高端期刊,比如学报、核心期刊等,免收版面费的有很多,或者即便是收费,收得也不多,而且如果是非常优质的稿件还可以免费甚至得到稿费,关键就在于文章质量如何(还要看作者的资历是否达标)。但能写出高水平文章的终归还是少数,大部分人发的还是普刊(前提是毕业论文、保研、评职称、评奖学金等加分认可普刊)。那么发表一篇普刊论文版面费是多少呢?这个真没有统一的答案,普刊里其实也有免费的期刊,但投稿难度非常大,甚至可能和核心比肩,这种的就不多说了,单说收费普刊,这些期刊里,就目前而言,便宜的有两千多,贵的四五千、五六千甚至更贵的都有,不过特别贵的和相对便宜的都是少数,一篇3-4版的文章投稿普刊,起发费用基本是在三四千,当然教育类的期刊和医学类的期刊整体会偏贵一些,尤其是名字稍微好听点的(就是期刊名和教育、医学稍微沾边的)。注意:以上只是普刊的大概收费情况,具体收费如何要结合具体的期刊来,毕竟期刊都是自行定价,而每本期刊的定价都不一样。总会碰到有作者问,为什么现在期刊都这么贵了?以前不是很便宜吗?一篇论文一两千甚至几百就能搞定。没错,以前确实是便宜,那个时候不仅便宜,投稿难度也没这么大,如今即便是一个非知网收录的普刊,但毕竟是以前,以前什么不便宜?房价没有飙升得这么离谱,蔬菜水果也没这么贵,就连一支平平无奇的雪糕都能卖出天价......而现在,就说期刊吧,整个期刊行业经过整改后(目前其实也还在整改中,并未停止),很多期刊的起发版面都调整为至少3-4版,即便单版收费维持原来的不变,乘以三或四之后,单篇论文的总费用也上来了。而起发版面增多,导致期刊每期可安排的论文篇数也大幅下降,然后发表论文的需求量并未减少,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只能涨价以控制收稿量(或者提高收稿要求)。有些期刊是出于控制收稿量的目的涨价(或者提高收稿要求),有些是跟风,有些则是迫于无奈,别人都涨价,就它不涨,那大家投稿的时候肯定都会优先选择它,因为便宜啊,这样一来,其收稿量自然也会增多,审稿都审不过来了,这时候要么暂停收稿一段时间,先把已收的稿件消化完,要么就是涨价以控制收稿速度,当然还有一招:提高收稿要求或者缩减收稿范围,如此就可以退掉部分稿件, 而且因为投稿难度增加了,就算便宜,后面的收稿量也会慢慢的相对减少。不过说实话,今年期刊涨价确实过于离谱,真是什么乱七八糟的期刊都能涨到天价......如今发表一篇论文的费用越来越贵,而且涨价势头目前来看也并未停止,所以建议大家,如果发表论文是刚需,越早投稿越好,便宜且容易,以后即便是普刊,难度和费用预计都会不断提高,这从今年的收稿情况就可以看出来。以上讨论范围仅限知网、万方、维普收录的普刊,至于现在几百元还可以发的,都是龙源或者期刊网收录的期刊,这些期刊是什么情况,大家应该多少都懂吧。有时候感觉,如果发一篇普刊论文需要五六千的费用,还不如发一篇专科学报划算,毕竟学报比普刊整体上高了个档次,一般加分的时候也会更多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