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大学教授没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

大学教授没发表论文

第一,知识体系在不断更新,但是很多教授知识体系已经不适应学术要求。

比如一些研究生导师教授他们在指导学生的时候经常引起一些学生吐槽,因为这些研究生导师已经对专业领域内的学术成果不再钻研,对一些研究问题已经很陌生了。相反这些刚毕业的博士具有最新的知识结构和体系,对专业领域知识都比较熟悉,因此给学生上课让学生感觉到要比教授水平高。

第二,教授只是一个职称,评上教授职称意味着只能上不能下。

因此很多大学老师在评上教授职称之后就没有再发表论文,也不去积极学习,造成了自身素质和水平的下降。但是博士由于刚刚毕业,需要评职称,因此会更加努力的讲课和发论文,二者对比反而让学生认为教授上课水平还不如刚刚毕业的博士。

第三,过去评教授职称的门槛比较低,一些本身水平比较低的大学老师也评上了教授职称。

但是现在大学评职称要求已经提高,所以这些刚刚毕业的博士需要努力发论文,努力提高自己代课水平,而一些大学教授因为自己水平本身就低的原因,已经难以适应这些大学上课要求。这也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大学教授爱上水课,大学教授讲课水平还不如刚毕业的博士的原因既有知识体系更新的问题,也有大学职称只能上不能下的问题,更有过去职称评审要求比较低的问题。而如何提高大学教授上课质量,这些背后原因值得我们深思,这样才能让大学教育水平上新台阶。

性格和体制缺陷

很多学富五车的牛人教授性格木讷、寡言少语,话日常交流可能都不擅长何况讲课呢。

教授在学校的待遇和地位跟他每年争取的项目经费和发表论文的档次直接挂钩钩儿的,课讲得越好越受欢迎可能被分配的授课任务越重,越没时间搞科学研究或者去外面搞外块,所以能讲好也不敢讲太好。这是高校对老师评价体制的缺陷。

首先,各省市即各级各类的高校在职称评定的条件上是不尽相同的。大体上是职称越低,要求越低,职称越高,要求越高。

其次,高校教师评职称分两类:教学型教师和教学科研型教师,教学型教师主要针对的是基础部的教师,即学校通用型课程和部分通用选修课程的教师,如大学英语(非专业英语)、邓论、马列、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育(非专业体育课)等课程的教师。教学科研型教师,即专业课教师,也就是各个系里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教师。这两类教师的职称评审的要求也不一样。一般来说,教学型教师的职称评审要求要低于教学科研型教师。

再次,重点高校与一般性高校、211院校与非211院校、综合性大学与高职院校等的职称评审指标和条件也不完全一样。北大、清华等一类院校评教授的难度要远远大于一些高职院校。同样是教授,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京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校的教授可以说是货真价实,而一些高职院校、地方政府自办高校的教授的水平可就参差不齐了。

回答你的问题:

最近,高校教师职称改革指导意见,引起了学术圈的广泛热议和讨论。其中一个重要的话题就是,高校教师写论文有什么用?写那么多论文和专利,没有半点实际用处,都是在灌水,浪费纳税人的金钱。高校教师写论文有什么用?难道真的没用吗?真的没用为什么有越来越多不同领域的新期刊出现,为什么那么多教授仍然在拼命带硕士生和博士生写论文?为什么很多重要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是从他们众多论文的某一篇论文中产生的?论文,作为学术交流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是不会被取消和改变的,也是存在一定价值的,不能完全否定论文加快促进全世界基础研究发展的重要贡献。高校教师写论文并没有错,错在把论文看得太重,错在把论文与职称高低死死绑定在一起,没有多篇高质量论文,就永远评不上教授,戴不上人才帽子,而完全不看在其他方面做得多好。因此,高校教师,不论愿意和不愿意,都必须要发表论文,而且现在几乎所有211以上的高校,都规定每年必须达到多少科研绩效分,换言之,就是每年最少要发表多少篇论文,否则就会降低职称,从教授变成副教授,从副教授变成讲师,再从讲师变为助教。这种不升反降的职称政策,倒逼每个高校教师要拼尽全力去发表各种能够攒科研绩效分的、大大小小的论文,而不是追求这个论文贡献了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这才是论文之所以被诟病的主要原因。以前俺的研究生导师说过一句话:“自己发表的论文,自己都不想多看几眼,这样的论文还能叫做论文吗?”因此,高校教师论文和专利数量多,并不一定就是灌水,而是一种严厉科研考核下的无奈之举。

多年来,在学术期刊尤其是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一直是高校、医院等单位评职称、晋升、评奖以及研究生毕业的必要条件。巨大需求催生无形的产业链。论文代写、代发、抄袭,中介机构猖獗,期刊乱收费等乱象严重,期刊版面费甚至脱离灰色地带,成为明码标价的“惯例”。四川大学博士后小杨说,如今向期刊“进贡”版面费已是行规,不给的话杂志社就不发或长期拖稿。联系期刊无门怎么办?一大批真假难辨的中介活跃在网上,“几乎垄断了期刊发表渠道”。半月谈记者走访了两家知名的论文代理公司,其中一家公司的工作人员介绍,该网站可负责职称评定所需论文、专利乃至教材、著作的发表和署名。另一家公司的工作人员称,他们与杂志社编辑有直接合作,还可安排专人修改论文,确保顺利发表。要发核心期刊,需先付一半定金。据半月谈记者多方了解,走中介渠道发表论文几乎是明码标价。普通期刊每版费用数千元,部分核心期刊每版三四万元,甚至达到五六万元。重庆某高校李老师坦言,为了评职称,他曾与一中介谈妥并交付1万元,以求在某期刊上发表文章,其中4000元为期刊版面费,其余是中介费。“约好次年9月出刊,但杂志社临出刊时说论文有问题,不能发表,言外之意是要更多钱。”在这个看不见的“买方市场”上,学者的职衔也被期刊挑三拣四。“什么职称、是否有基金项目……得是博士、副教授,有省级以上项目,才能勉强送审,否则要交很多钱,专科院校的教师就更难发文章了。”东北一所职业院校的林老师说。采访中,多位年轻学者表示,由于初出茅庐、名气不显、论文引用率不高,他们的论文越来越难发,有些刊物只发正教授的文章,副教授都无可奈何,有些刊物明确规定不发硕、博士论文。迫于评职称或毕业的压力,他们只能跟导师或其他专家一起署名发表,或自己联系代理。

大学教授5年没发表论文

人各有志吧。毕竟学者并不是为了发表所谓高质量论文才做学术的,而且我觉得毕导这种能用有趣的方式向大家介绍科学理论,不仅使大家增长了知识,还增加了大家的求知欲。做论文的人很多,但向大众科普高等知识的人却很少。

毕导的本科、硕士、博士都于清华毕业,个人觉得有这样履历的人也是应该有能力去发表高质量论文的。

我是通过毕导的一个视频关注他的,讨论的关于乌鸦喝水寓言的真实性。时长很短,只有不到八分钟。但是内容却很丰富,不仅有操作性的实验,还有简明易懂的模型,而幽默的语言无疑是毕导最出彩的地方。

后来陆陆续续看了毕导的大部分视频,也是拓宽了知识面。而且通过毕导科学的分析,对生活中一些稀疏平常的事物也有了新的认识(比如抢红包先抢和后抢的区别)。疫情期间,还有一期视频,使用数学建模的知识讲解病毒传染的过程,观看量目前达到了194万,有2万弹幕的讨论量。毕导科学地介绍“病毒传染”的过程,让更多人知道只要宅在家里就能为抗击疫情做出巨大贡献。

目前,毕导B站粉丝数量已达262万,在青年人中具备了一定的影响力。前几个月,毕导参与录制了一期青年大学习,一些大学生甚至不需要团支书催,就自觉观看了,可见其在大学生群体的受欢迎程度。

从另一方面来说,在视频网站上发布自己的科普视频,获得大众关注,是会比发表一篇高质量论文更有成就感的事吧!

或许会有人看不起没发表过高质量论文的清华博士,认为只有发表高质量论文才能算是真正的学者,但是我认为在寓教于乐中向大众向青少年科普知识也是令人尊重的学者!

段子与论文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表现形式。段子手就是把一些时事的关键点和槽点变成读者更容易理解的样子,而论文就需要相当高的知识储备,大量的实践理论支持,所以段子手并不一定就能写出好的论文。

网友们争议的焦点是她为什么可以在五年内发60多篇SCI论文,这可是很多教授都做不到的,所以网友们对此表示怀疑,争议的点也是在这里。网友们的争议也没错,毕竟一个90后,能在五年内连发60多篇SCI论文,是个人都会怀疑是不是有假。

一:事情的经过是什么?

这件事的起因是因为华中科技大学发布了一篇名为《90后!是博导!》的文章,然后就被知乎的网友拿去争论了。因为90后,五年里面发布60多篇SCI论文实在是太离谱了,很多网友对此怀疑。想想也正常,毕竟一篇SCI论文就足够一个研究生以优秀的成绩毕业了,一个年纪轻轻的90后女生,五年发60多篇,一般人真的不敢相信。

二:SCI论文很难吗?

不算很难,但是也不简单,一个研究生大一就要开始准备SCI论文了。因为发SCI论文这玩意,不只是看你自己对于专业的掌握程度,还有你所在的学校和所跟随的老师。这两个也是影响你论文能不能在SCI正常发表的原因。就拿一个SCI的小论文来说,至少都要准备半年,而且如果质量不达标,还不给过,更不用说那种大论文了。许多读研究生的人,都是在大一开始的时候就已经着手准备SCI论文了,因为晚了就来不及了。在我国,发表一篇SCI论文就是研究生毕业的要求,你说有多难呢,我国的本科生很多,但是研究生屈指可数。

其实仔细阅读这个90后博导的学习生涯,可以发现,这并没有什么值得争议的。因为这个90后女博导,大一开始就已经是一个天才了,在大二还有好教授带领参加国家级别的比赛,大四还当交换生出国学习了,所以五年发60多篇SCI论文对于她来说,真的不算什么。

她确实很努力,学习也特别好,成绩一直很优秀,在大二的时候就已经很厉害了,所以她这些成就离不开她自己的努力。

大学教授五年没发表论文

她发表的论文并没有什么问题,因为她发表论文的效率特别高,所以很多网友都会担心她的起点太高了,最后发展如果没有亮眼成绩的,很难服众。

据媒体报道,备受学生敬重的河南大学古代文学老师常萍,为本科生讲了32年古代文学,任教期间不出书、不发论文、不申报职称,只专注教学。直到2015年10月退休,仍是大学讲师职称。虽然常萍在大学晋升之路上被边缘化,却广受学生的赞誉和拥趸,学生赞她是“口碑教授”,她的课堂堂堂爆满,有人驱车数百公里只为听她一节课。近日,河南大学高规格特聘她为副教授并颁发证书,可谓是“迟到的认可”。然而,在很多大学,教学已经越来越被忽视,一个老师如果只是教学好的话会被逐步边缘化,这是不争的事实。当科研成为主业,教学成为副业中的副业,谁来关心教学质量?2014年,四川大学老师周鼎在网上发表的《自白书》被疯狂转发。他在文中写道:“一个相信讲好一门课比写好一篇论文更重要的人,今夜死去了。从前,科研是副业。现在,教学是副业。为什么我们的大学教学质量每况日下? 因为一个老师的职称只与他的科研成果有关。”这些颇为感性的话语戳中了无数学生和老师的痛点。

高校有一个流行说法:“教学是公家田,科研才是自留地。”究其原因,职称评定跟科研论文挂钩,而与教学任务无关,所以教学连副业都算不上。2014年4月,清华大学女讲师方艳华根据“就职9年未评职称必须离职”规定面临“非升即走”,然而世界各地毕业生、共计50多封4万余字的请愿书,希望学校将这位“因全身心投入课堂教学导致科研成果不足”的老师留在教学岗位。后来,方艳华转岗为职员。类似的还有上海交大普通讲师晏才宏,2005年3月12日死于肺癌。他去世三天内,交大BBS上竟发表了学生千余篇悼念文章,晏才宏的教学水平和师德广受交大师生赞扬。有学生描述他上课的境界:一杯茶、一支粉笔,从不带课本和教学参考书,知识早已烂熟于胸,例题信手拈来,讲课条理清晰、自成体系。他的电路课被誉为“魔电”,几乎场场爆满,座无虚席。这样一位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师至死也没评上副教授?主要原因是——他没有论文。

好教师不受重视,受伤害最大的自然是学生。学生们经过千辛万苦的高考、花高昂的学费进入大学,却发现获得的教育差强人意。很多课堂上老师们并没有精心准备,似乎心不在焉,疲于应付。那么高校为何要“重科研、轻教学”?因为科研成果才被认为是学校的硬实力,是大学排名的重要指标,是校领导的重要政绩,也是争取财政拨款的重要来源。过去10多年来,我国的985、211院校,大都提出建设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在学校办学者看来,要办成研究型大学,必须增大研究生教育体量,必须重视学术研究,于是很多大学制订的考核教师的指标,都强调学术研究指标,包括发表论文、申请课题、课题经费等,本科教学工作只是工作量的要求,而且,如果科研突出,有无这一工作量,都无伤大雅;反之,如果一名教师重视教学,在学术研究中投入精力不够,发布论文数不多,哪怕他的教学再受学生欢迎,也很难在考核、评价尤其是职称评审中获得有利的结果。根本原因在于,今天的高校实行行政主导,而非开放办学,社会公众的质疑,甚至学生们的抱怨,都无法影响高校的办学战略——高校办学只对行政计划的主导者负责。要反对的不是论文,而是只重数量,不重质量

毕啸天,1993年出生,系清华大学化工系博士生,另外本科,研究生也皆是就读于清华大学,是2014级直博生。

毕啸天

2017年春节期间,他的一篇名为《微信红包先抢和后抢差距居然这么大》的网帖走红,帖子里面这位新晋的网红博士用数学和统计学的相关理论知识推到抢红包的攻略,文章清奇,并且也特别符合春节期间抢红包的热点话题,因此转发评论颇多,并获得十万加点赞,从而成为新晋网红。

从此之后,这位新晋网红一发不可收拾,毕啸天以“毕导”之名不断在网络上传播他的各种奇思妙想,比如,用相关数据分析和物理知识教大家制作“防雾霾神器”,利用热力学的相关原理来论证,秋衣秋裤等要怎么穿才更保暖等,因为他的有趣有意思的科学科普而受到越来越多粉丝的追捧。

甚至,他给自己定义“一个爱开脑洞的科学段子手”。

毕啸天

在有一期视频里,毕啸天已经办理了休学,全职多网络视频,是的你们看错,一个天命之娇子放弃了多少人都羡慕不来的学业,反而跑过去做让大家看起来是不务正业的视频。

在他的视频里,他也很少提及自己的清华博士生身份,当然,不管提不提,清华博士生这五个字本身就是自带流量的,或者,他想的是看看自己到底能有多大的能量。

很显然,他给自己的定位并不是要走一条老学究之类的科研道路,而是如他所说,做一个有趣的人,当然,有的人会说,毕啸天制作的那些知识科普类视频其实并不需要太高深的知识储备,略懂工科基础的人就可以来做,一个堂堂清华博士生来做这些基础的事情,实在是有些大财小用了。

其实,做得好,和做的有趣是两码事,或者说做的有趣会更难一下,尤其是在一些基础知识传播领域,也许他给自己的定位就是如何把这些事情传播的又好又有趣吧。

毕啸天

所以,对于一个以为找到了自己学术发展新方向,并且已经办理了休学,暂时离开了讲究理论的象牙塔的毕啸天来说,暂时没有学术性的高质量博士论文也很正常,第一没有人强制他去写,第二他自己不想写,目前有更需要精力和时间去做的事情。

至于他的选择,尽管在大多数人看来是绝对不能够理解的,但是,我想谁的生命都有一次,谁又怎么可能知道别人适合走什么路呢?毕竟很多人连自己该走什么路都搞不明白。

大学教授论文发表

有。据查询江苏科技大学粮食学院王柯副教授简介信息可知其在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包括食品与发酵工业,食品与生物技术等。江苏省,简称“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南京,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中国大陆东部沿海。

近日,电子 科技 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夏川教授以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身份在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Chemistry (《自然–化学》)上发表题为“General synthesis of single-atom catalysts with high metal loading using graphene quantum dot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开发了一套高载量过渡金属单原子材料的普适性合成策略,实现了高达 40 wt.% 或 3.8 at.% 的高过渡金属原子负载,比目前报道的单原子负载量提升了几倍甚至数十倍。 该工作由电子 科技 大学、加拿大光源和美国莱斯大学三个单位共同合作完成。材料与能源学院的夏川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美国莱斯大学的汪淏田教授和加拿大光源的胡永峰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该合作团队在电催化材料研究和电化学反应器设计领域建立了坚实的基础,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过渡金属单原子材料具有极高的原子利用率、独特的电子结构以及明晰且可调的配位结构,在各种电催化过程中展现出优异的活性。但常规单原子材料中金属原子密度较低(通常小于5 wt.%或1 at.%),大大限制了其整体催化性能及工业应用前景,因此发展出高载量过渡金属单原子材料普适性合成策略至关重要。现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工艺对提高合成单原子材料的金属负载量有很大的局限(图1, a-b)。以碳材料负载的单原子为例,现有的“自上而下”方法通过在碳材料载体表面制造缺陷,然后通过缺陷稳定单原子。然而,无法精确调控缺陷尺寸导致缺陷位点的数目极大地受到限制,而且当金属负载量提高时,容易在大尺寸的缺陷位处形成团簇。“自下而上”方法则使用金属和有机物前驱体(如金属有机框架、金属-卟啉分子、金属-有机小分子)热解碳化的方式获得负载金属单原子的碳材料。在金属负载量过大时,金属原子之间将因为没有足够的隔离空间而导致热解过程中团簇或者颗粒的产生。 鉴于此,该团队发展了区别于现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工艺的单原子催化材料制备方法(图1c),以突破单原子负载量的限制。该团队创新性地使用比表面大、热稳定性高的石墨烯量子点作为碳基底,对其进行-NH2基团修饰,使其对金属离子具有高配位活性。引入金属离子后可得到以金属离子作为节点、功能化石墨烯量子点作为结构单元的交联网络,最后热解即可得到高载量的金属单原子材料。相较于传统“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单原子催化剂合成方法,该研究报道的方法既保证了高含量金属离子初始锚定时的高分散性又能有效抑制后续热解过程基底烧结重构引起的金属原子团聚。 XAFS、HADDF-STEM等多种表征手段证明,由该法制得的负载型金属单原子催化材料在保证金属原子单分散的同时还能实现远超现有文献报道水平的金属载量。借助该方法,该团队成功制备出质量分数高达41.6%(原子分数为3.84%)的Ir单原子催化材料(图2),该负载量相较于文献报道的Ir单原子最高载量提升了数倍。 另外,该合成策略还具有普适性,能够用于制备其他贵金属或非贵金属的高载量金属单原子催化材料。例如,在碳基底材料上,Pt单原子的负载量最高可达32.3 wt.%,Ni单原子负载量可达15 wt.%(图3)。 夏川,电子 科技 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教授,国家青年人才。研究方向为基于新能源的电催化、电合成、电化学生物合成,致力于实现碳平衡的能量与物质循环。在“液体燃料与基础化学品现场合成”这一特色方向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在反应器与催化剂设计领域均取得丰硕成果,共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授权美国专利3项,H因子34,引用5200余次。近五年来,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在Science、Nat. Energy、Nat. Catal.、Nat. Chem.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共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9篇,热点论文2篇。

龚艳萍,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中南大学商学院院长[1]、教授、博士生导师[2],全国工商管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副会长,湖南制造强省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4]。主要从事市场营销的研究与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管理心理与行为、数字营销、商业模式创新等[3]。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多篇,出版专著《新产品开发:战略与组织柔性》,主编《现代市场营销学》、《企业管理》等教材,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项目1项,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合作项目1项。获得湖南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中文名龚艳萍国籍中国毕业院校中南大学学位博士职称教授人物经历主讲课程学生指导专著教材科研项目TA说人物经历1996.7,中南大学商学院。1999年被聘为副教授,2000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2006年被聘为教授,2006年担任商学院副院长,2007年开始招收博士生研究生,2017年担任商学院院长[3]。2009.7-2010.7,加拿大McMaster大学DeGroot商学院访问学者[3]。1988.6-1996.6,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助教、讲师[3]。主讲课程[1] 工商管理硕士(EMBA/MBA)核心课程《营销管理》[3][2] 市场营销本科专业必修课《消费者行为学》[3][3] 博士研究生选修课《工商管理前沿专题》[3][4] 高级经理人发展课程(EDP)《数字营销》[3]学生指导研究生指导(含博士生)在一级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下招收以下专业的博硕士研究生[3]:专业 研究方向管理科学与工程 电子商务、管理心理与行为科学市场营销 消费者行为、大数据营销、社交网络营销企业管理 战略决策与管理、市场营销、组织行为专著教材[1] 龚艳萍.企业管理.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年4月[3][2] 龚艳萍.现代市场营销学.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3][3] 杨伟文,龚艳萍.市场营销管理教程.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3][4] 龚艳萍.新产品开发:战略与组织柔性.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4年8月[3][5] 陈晓红,龚艳萍. 工商管理案例. 湖南人民出版社

主要还是看具体的发表内容是什么,因为论文审查还是有一定流程还是比较严格的要是要准备发表,那其实也是有一定难度的,因为平时不仅仅看老师的名头,还有看实际的内容到底有没有功底。而如果真的没什么功底,又没有什么认识的人,并且在学术圈里面也没有什么认识的人,那基本上就不用看了,这样通过的可能性还是很低的,而且不需要想太多了,基本上都过不了第一关。但要是本身就有一定的功底而且还是比较有过硬的视力和关系,那基本上还是很可以的,而且还是很有机会往申请博士或者更好更高层次去走。所以基本上还是要看老师给不给力,要是给力,也就是能力好,也有功底,那么基本上发刊失败的可能性还是会很低的。

大学教授发表论文

近期,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的汪胜教授在国际重量级学术期刊Advanced Materials上发表了题为“Ultrastrong and Tough Graphene Aerogel Fibers with Hierarchical Architecture”的论文。该论文报道了一种新型石墨烯气凝胶纤维,该纤维具有超强和韧性的特点,并且具有分层结构。这种新型石墨烯气凝胶纤维的制备方法简单易行,所得纤维具有超高的拉伸强度和韧性,并且具有显著的储能能力和超高的导电性能,因此在柔性电子、高强度材料和先进能源储存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这项研究成果的发表不仅提高了我国在新型高性能材料领域中的国际影响力,而且也为石墨烯气凝胶纤维的制备和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近日,电子 科技 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夏川教授以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身份在国际著名期刊Nature Chemistry (《自然–化学》)上发表题为“General synthesis of single-atom catalysts with high metal loading using graphene quantum dot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开发了一套高载量过渡金属单原子材料的普适性合成策略,实现了高达 40 wt.% 或 3.8 at.% 的高过渡金属原子负载,比目前报道的单原子负载量提升了几倍甚至数十倍。 该工作由电子 科技 大学、加拿大光源和美国莱斯大学三个单位共同合作完成。材料与能源学院的夏川教授为论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美国莱斯大学的汪淏田教授和加拿大光源的胡永峰教授为论文通讯作者。该合作团队在电催化材料研究和电化学反应器设计领域建立了坚实的基础,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过渡金属单原子材料具有极高的原子利用率、独特的电子结构以及明晰且可调的配位结构,在各种电催化过程中展现出优异的活性。但常规单原子材料中金属原子密度较低(通常小于5 wt.%或1 at.%),大大限制了其整体催化性能及工业应用前景,因此发展出高载量过渡金属单原子材料普适性合成策略至关重要。现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工艺对提高合成单原子材料的金属负载量有很大的局限(图1, a-b)。以碳材料负载的单原子为例,现有的“自上而下”方法通过在碳材料载体表面制造缺陷,然后通过缺陷稳定单原子。然而,无法精确调控缺陷尺寸导致缺陷位点的数目极大地受到限制,而且当金属负载量提高时,容易在大尺寸的缺陷位处形成团簇。“自下而上”方法则使用金属和有机物前驱体(如金属有机框架、金属-卟啉分子、金属-有机小分子)热解碳化的方式获得负载金属单原子的碳材料。在金属负载量过大时,金属原子之间将因为没有足够的隔离空间而导致热解过程中团簇或者颗粒的产生。 鉴于此,该团队发展了区别于现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工艺的单原子催化材料制备方法(图1c),以突破单原子负载量的限制。该团队创新性地使用比表面大、热稳定性高的石墨烯量子点作为碳基底,对其进行-NH2基团修饰,使其对金属离子具有高配位活性。引入金属离子后可得到以金属离子作为节点、功能化石墨烯量子点作为结构单元的交联网络,最后热解即可得到高载量的金属单原子材料。相较于传统“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单原子催化剂合成方法,该研究报道的方法既保证了高含量金属离子初始锚定时的高分散性又能有效抑制后续热解过程基底烧结重构引起的金属原子团聚。 XAFS、HADDF-STEM等多种表征手段证明,由该法制得的负载型金属单原子催化材料在保证金属原子单分散的同时还能实现远超现有文献报道水平的金属载量。借助该方法,该团队成功制备出质量分数高达41.6%(原子分数为3.84%)的Ir单原子催化材料(图2),该负载量相较于文献报道的Ir单原子最高载量提升了数倍。 另外,该合成策略还具有普适性,能够用于制备其他贵金属或非贵金属的高载量金属单原子催化材料。例如,在碳基底材料上,Pt单原子的负载量最高可达32.3 wt.%,Ni单原子负载量可达15 wt.%(图3)。 夏川,电子 科技 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教授,国家青年人才。研究方向为基于新能源的电催化、电合成、电化学生物合成,致力于实现碳平衡的能量与物质循环。在“液体燃料与基础化学品现场合成”这一特色方向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在反应器与催化剂设计领域均取得丰硕成果,共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授权美国专利3项,H因子34,引用5200余次。近五年来,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在Science、Nat. Energy、Nat. Catal.、Nat. Chem.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共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ESI高被引论文9篇,热点论文2篇。

一般来说,大学讲师每年要发表2-3篇论文,发表论文属于其工作内容,因此一年2-3篇论文也是会产生薪酬的,具体薪资要根据不同学校、不同岗位来定制。

讲师一年发五篇文章 不必要这样吧,我们只是想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获取报酬。大学生发文章,是他们的专业,也就不说什么了,但你为什么要分出三六九等呢?考研、评职称都需要,甚至申请奖学金也需要。所以,每年几乎各个高校都会有很多人因发表论文而名利双收,成为讲师或者副教授。可问题在于:“不是自己写的东西,没有一点意义”,既然如此,何苦去干呢?只能够学生。(1)前段时间,在网上经常可以见到这样的新闻——某省高考状元竟是初中生;还有更加离谱的:某市第二高级中学考上清华北大两位同学的作文《我的理想》竟全第 1 页圣达业务库:源头实力厂家+系统自主研发+30年钣金自GA38-2021发布以来,国内省行及总行以上智能业务库招标,宁波圣达全中!定制支持· 方案支持· 技术支持· 投标支持·商务支持· 售后支持等完善服务银行四类库点击立即咨询,了解更多详情咨询宁波圣达智能科技有.. 广告部抄袭。其实,现在已经不仅仅是状元才能发表文章了,因为随着信息技术越来越先进,上网十分方便,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只要有钱,即使不是本科毕业,依旧可以发表文章,只是我们平常太关注于那些985、211院校,忽视了普通院校和民办院校。(2)最近新闻频道播放一则消息:北京大学硕士张炘炀被指控剽窃论文。据悉,该学生花费五千元从他人手里买得别人的论文,并且修改数处之后变成自己的成果。真是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啊!大家也许认为高等学府,应该人才济济,但谁又曾料想到:连硕士生也敢当小偷了呢?难怪《新概念作文》编辑部总策划徐鲁博士质疑该第 2 页杂志社的审稿标准,认为这些审稿程序存在漏洞。(3)那么再往深层次说,即使您达到了副教授的水平,却仍然在普通院校任教,这对于在该校工作的老师而言是否公平呢? 看了那么多,那么接下来再谈谈我自己的看法:首先,即使你拥有博士学历,能力超群,也未必可以获得晋升的机会,因为重点院校有限制:比如学校规定必须要有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另外,还有关系的问题,你是导师的弟子,还是领导的亲戚?但凡有些权势的人物,总会给那些特立独行、恃才傲物的人穿小鞋的。尽管现在学术界和媒体大肆宣扬有才华的人,但我认为还不是第 3 页一种正确的态度。我宁愿用钱财买官爵,因为用钱买的,绝非草包。第 4 页百度文库 搜索百度文库10亿海量资料,查找管理一应俱全打开APP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