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遵义市红色旅游期刊投稿

发布时间:

遵义市红色旅游期刊投稿

红色基因原成于红领巾,中国国旗,战士们的鲜血

五一假期马上来临,大家纷纷在考虑着小长假去到哪些地方玩。而红色旅游景点区这一次却上了热搜,正是因为建党百年,加上四川成都站的熊猫列车开启了“重走红色之路”,终点为革命圣地遵义。所以在很多社交平台上都引发了热议。那我们现在了解一下红色旅游景点分别有哪些?

井冈山风景名胜区,北京景区,延安革命景区,西柏坡景区,韶山景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景点,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景区,南京景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浙江省嘉义市南湖旅游区,南昌八一起义景区,等等。

在这些当中,我最想要去的就是井冈山风景名胜区。因为,五一小长假时间并不算特别长,如果去到特别远的地方,可能来回时间花费不够。而井冈山就位于江西省吉安市境内,离我所居住的地方比较近。再加上本身他就是革命文化景观,自然风光和高山田园为一体的山丘型风景区。不管是怀缅革命先烈还是去到当地参观景色都是一个比较不错的选项。而且当地的景观分为八大类:峰峦,山石,瀑布,气象,溶洞,温泉,珍稀动植物及高山田园风光。而当地保存了井冈山斗争时期革命旧址遗迹29处。

记得小学时曾经学过一篇课文,名叫吃水不忘挖井人。该课文讲述的就是领导人在江西领导革命时,在沙洲坝带领人们深挖水井的故事。可以说,这篇故事让我记忆深刻,所以想要去到井冈山,去看一看那口井,去了解一下革命先烈在那里发生的故事。

北京,橘子洲头和南昌八一起义景点我都曾经去过,所以不是我这次旅游的主要选择。如果时间有充裕的话,再去完井冈山,我可能会去遵义市红花岗遵义会议会址旅游景区,毕竟有一趟熊猫专列的终点站,就是遵义市。既能感受这趟熊猫专列和其他火车的不同之处,也能够去到遵义会议会址。

当然,出门在外还需要提前做好攻略,或者是跟团旅游。在外游玩时也要记得戴好口罩,做好消毒工作,虽然疫情已经得到了控制,但是我们还是应该更加谨慎和小心。尤其是个人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也一定要多加注意。

传承 好“红色基因” 田华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我们党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同时也创造了独一无二的 红色文化 。 红色文化 是一种崇高的信念文化。真正的革命者从来不缺乏革命的理想信念,这种理想信念突出表现在越是困难时期,他们对革命的信仰越执著、革命的意志越坚定,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他们革命理想高于天,向往正义光明,从不动摇。我们依托 红色文化 资源加强先进军事文化建设,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就要充分把握 红色文化 资源中所 传承 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以此引导官兵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始终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这是用血的代价取得的真理。 红色文化 是一种不屈的战斗文化。 红色文化 是我军特有的英勇顽强、 意志如钢 、敢于战斗、不怕牺牲、宁死不屈、不畏艰险的战斗精神的凝结。我军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辉煌历程,就是一代又一代先烈在这种 精神激励 下书写的光辉篇章。这些红色经典,无一不令人心灵震撼,动容叹服;无一不催人奋进,斗志昂扬;无一不是我们培育战斗精神的生动鲜活的教科书。依托 红色文化 资源加强先进军事文化建设,就是要充分发挥 红色文化 的革命英雄主义的 精神激励 优势,增强先进军事文化的战斗精神培育功能,注重以史励志,引导官兵学好中国近代史,学好党史和人民军队的发展史,让广大官兵在学史用史中明晰事理,认清责任,永远保持毫不懈怠的战斗精神。

所谓的“红色旅游”,是指那些跟中国共产党在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地点以及人和事有联系的地方,比如,南昌起义地点,井岗山,南京大屠杀纪念碑,毛主席的故乡,周总理的故乡淮安,等等类似的地方,都可以称为“红色之旅”!希望能帮到你!!

红色旅游研究期刊投稿

内容摘要:发展红色旅游,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科学有效地利用红色旅游资源,最大化地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更好地实现社会、政治、经济、资源和环境效益,以促进红色旅游的健康、持续、快速地发展。关键词:红色旅游 科学发展观 发展红色旅游,是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弘扬先进文化和振奋民族精神,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和加快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培育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壮大旅游业支柱产业地位的一项政治、文化、经济和战略性工程。目前,经过地方政府的多年探索,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集中强势的宣传下,红色旅游已经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在这种情况下,应当总结多年来我国红色旅游发展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教训,深入研究和探讨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科学有效地利用红色旅游资源,最大化地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更好地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促进红色旅游的健康、持续、快速地发展。 红色旅游应遵循的发展规律 红色旅游承载着多元平衡的发展使命,它既是教育阵地,也是具有鲜明文化特征的综合性经济产业;既体现一种政治行为,又体现一种经济行为。有效地发挥红色旅游的各种功能,就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来发展。 坚持政治教育的发展规律。发展红色旅游,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突出红色景点革命传统教育的属性。“红色”是红色旅游的内涵、资源、特色、品牌,是红色旅游的突出特质。红色旅游必须考虑资源特色和社会影响,保持红色资源的真实性、思想性、教育性和严肃性,这是由红色旅游发挥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等政治思想教育功能的需要所决定的。因此,发展红色旅游,一要力避轻视历史,红色旅游本身就是历史旅游,要尊重历史、尊重事实。二要力避在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和经营中,不要红色精神和红色文化真谛的媚俗文化。三要力避红色旅游景点重复建设和红色产品雷同开发。四要力避不切实际地盲目贪大求全。 坚持旅游经济的发展规律。红色旅游不仅仅是一种宣传教育性的政治活动,从本质上讲,它更是一项旅游活动、一个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因此,和开发其他旅游产品一样,必须牢牢把握旅游经济脉搏,按照旅游经济的规律,始终以市场需求和公众兴趣为导向来开发红色旅游产品。红色旅游消费需求如何满足,直接影响着资源向效益的转化,这是检验和评价红色旅游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标志。为此,应当做好两项工作。一是提升产品化水平。红色旅游作为一种旅游产品,只有把红色旅游的主题回归到历史文脉的人文精神和地域文化中,才能保证其旅游产品的独特性和生命周期的可持续性。同时,红色旅游产品的生命力在于其吸引性。建好红色景点、红色基地、红色旅游线路的过程,也就是红色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要培育红色旅游的持久吸引力,就应当在保证思想性的前提下,从创新性、丰富性和整合性加以构建,努力提高其观赏性、趣味性和可参与性,达到寓教于游、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教育目的。二是提高产业化水平。现在,世界各地都在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文化内涵,延长客人居留时间,将旅游产品中的文化内涵挖掘出来,变成可看、可欣赏的产品,并与娱乐休闲、购物、居住等多个要素搭配起来,使客人在愉快的消费中获得享受。因此,应当深度开发红色旅游产品,形成行、游、住、食、购、娱相配套的产业体系,实现红色旅游产品从经营资源向经营文化升级,从追求数量规模向追求质量效益转变。 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观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现在不仅在国际上受到普遍关注,在我国也同样得到高度重视。勿庸置疑,旅游业的存在依托于对环境、资源、生态、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因此旅游业的存在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有着天然的一致性。而以红色历史遗存为代表的红色旅游资源既是稀缺的、又是不可再生的和不可替代的,对其开发、保护和利用成为旅游业面临的可持续发展课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特殊性决定了发展红色旅游必须抓住三个重点,处理好两个关系,实现五个效益。 抓住三个重点。一是科学开发。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的红色旅游不可能长久发展。红色旅游有其特殊性,如何将当年的场景展现在世人面前,而又不破坏生态旅游资源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发展红色旅游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形成精品意识;必须注意适度硬开发,避免对红色旅游资源和周围环境造成无法恢复的破坏。二是永续利用。红色旅游资源是一笔宝贵的社会财富,又是一个可持续开发的产品,应当采取多种措施加以更多地、持久地利用。三是有效保护。发展红色旅游应当牢固树立保护红色旅游资源的意识,为此,要切实加强对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积极开展革命文物的收集整理研究,例如革命纪念馆和遗址维护修缮、革命纪念地环境的整治工作。同时,应当出台相关的规范与制度,使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制度化、规范化。 处理好两个关系。首先是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这是形成循环经济的原则,也是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条原则。应当尽快启动红色历史文化遗产工程,努力克服并消除开发、经营和使用的不当行为,在努力促进保护的同时,获得红色旅游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要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如何开发利用好红色旅游资源,是红色旅游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其核心问题是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实现红色旅游可持续的健康发展。要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必须以有效保护、科学开发和实现永续利用、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革命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为保护和利用的对象,不应一味强调“保护第一”,而限制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应贪大求洋、将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旧建筑推倒重建;不应重开发利用而轻保护修缮。实践证明,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是有利于保护传承的。要通过开展红色旅游活动,积累更多的资金用于文物保护,使革命文物的保护与利用实现双向互动,和谐统一,走上自我完善、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实现五个效益。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审视红色旅游资源的早期开发建设,会发现如下不足:普遍缺乏科学规划,对资源和环境的科学保护重视不够,同质性、低水平重复建设较多。这些问题反映出在今后,发展红色旅游不仅要关注数量的扩张,更要注重质量的提高;不仅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更要努力寻求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最佳结合点,实现社会效益、政治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资源效益的五统一。发展红色旅游的实践证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旅游产业发展规律,政府主导,措施得力,红色旅游就能够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红色旅游的统筹协调发展 恶性竞争是红色旅游面临的一大难题。经过近几年的市场整合,目前,红色旅游的协调发展渐成气候。推动红色旅游协调发展,不仅是促进相对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平衡地区差距、建设和谐社会的题中之意,而且是寻求新的增长点,实现我国红色旅游新突破的重要途径。 加强区域内红色旅游的协调发展。在区域内发展红色旅游,一方面,为满足旅游者自主化需要,要加强不同旅游形式之间的协调互动,增加丰富性,为旅游者提供完善的菜单式选择模式。另一方面,要借助其它旅游资源,有机整合相关资源,使其成为人文与自然结合的旅游产品形式,实现集聚效应。所以,在红色旅游的开发过程中,既要突出红色主题,又要跳出红色局限,把红色旅游、绿色(自然生态)旅游和古色(历史文化)旅游、蓝色(海洋)旅游、风俗(民俗风情)旅游有机结合统一起来,形成优势互补,打造色彩斑斓的旅游产品组合, 满足日益个性化、专业化的旅游市场需求。加强区域间红色旅游的协调发展。不同层次、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红色旅游应当着眼于形成红色旅游大开放战略格局,统筹兼顾区域旅游合作,按照主题明确、区域联动、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差异开发、优势互补的原则,统一打造红色旅游品牌,扩大红色旅游影响力,共同促进红色旅游的发展,使旅游各种生产要素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上自由、合理流动。加强营销和宣传上的联合、部门企业间以及旅游营销人员的培训、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共同促进红色旅游的发展。 通过红色旅游推动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实践证明,发展红色旅游对于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红色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保护和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培育旅游业新的增长点,帮助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山区脱贫致富,实现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发展红色旅游能激发老区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艰苦奋斗、改变落后面貌的勇气和决心。其次,政治优势、资源优势可以转化为经济优势。多数红色旅游资源位于欠发达的革命老区,应当说,红色旅游的亮点就是生态保护的重点、扶贫开发的难点。红色旅游的开展可以使红色旅游真正成为无污染、可持续发展的扶贫工程、富民工程。再次,可有效地扩大就业。开发红色旅游可以带动老区第三产业发展,让农民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而通过发展红色旅游就业的百姓越多,百姓的生态保护和革命文物保护的意识越强。这也是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第四,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红色旅游的兴盛可以改善当地交通、通讯条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可进入性。 总结各地发展红色旅游的实践经验,应当重视三个层面的工作:一要善用优势谋发展。优势就是特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当地红色旅游资源特色,在特色中注入新的活力元素,以特色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路子。二要精益求精谋发展。发展就要有精品意识,要把自身的特色做到最好。这需要在政策和资金上的倾斜以及各级干部群众的齐心协力,共同维护、发展好品牌。三要科学规划谋发展。发展红色旅游不能简单地把红色景点堆积起来,应当进行科学规划。国家对红色旅游的发展已有总体规划,在空间上照顾均衡,突出重点和主题。在时间上囊括了党的代表性历史,有利于在各地发展特色的基础上形成整体发展。当前,特别需要各区域发掘自身潜力,突出自身特点,展示区域独特性,确定符合旅游规律的高起点、高水平的发展方向,以形成具有吸引力、竞争力的产品。 建立发展红色旅游的协调机制。发展红色旅游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当建立起一套高效灵活、富有成效的协调机制。这些机制包括:政府主导机制,将红色旅游准确定位,全面调控红色旅游的发展速度和方向。行业主管机制,实行旅游部门统一管理,相关部门密切协调,形成发展合力。市场运作机制,整合资源,组建旅游集团,鼓励和支持各种经济成分进入旅游业,形成多渠道投入红色旅游的发展格局。发展保障机制,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加大政府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投入。同时,有关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参考文献: 1.谷玉芬.红色旅游成功因素分析.商业经济,2006.2 2.范思立.市场增势强劲“红色旅游”预热2005年旅游市场.中国经济时报,2005-2-21 3.谷玉芬.红色旅游与红色资源关系解析.商业经济,2006.3 4.刘筱秋.把旅游业发展成构建和谐社会的动力产业.中国旅游报,2005-6-13

1、什么是红色旅游

关于红色旅游的内涵, 有侠义和广义之分。侠义上的红色旅游, 主要指和我国革命事业相关的旅游, 而广义的红色旅游则是和全世界革命事业相关的旅游活动。

2、国内红色旅游综述

2.1 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所占比例较大。一方面是因为需求量大。越来越的旅行者愿意进行红色旅游, 因此这方面的需求就很大。另一方面, 我国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相对滞后一些。基于这两方面的原因, 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方面的研究占的比例就很大。

2.2 红色旅游翻译问题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所占比例也较大, 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发展, 研究红色旅游资源翻译的人员越来越多。这方面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红色旅游资源翻译现状调查、红色旅游资源翻译错误分析、红色旅游资源翻译策略及方法研究等等。

2.3 红色旅游开发与扶贫结合问题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很有价值。这是当前的两个热点问题, 也是很有价值的两个问题。一些红色老区存在着经济发展缓慢的问题, 如果能够将红色旅游开发与扶贫结合起来, 就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事业。

3、国外红色旅游研究综述

红色旅游这一概念是我国独创的, 那么, 国外是否存在红色旅游呢?研究者的观点不尽相同。如果红色旅游专指和我国革命历史相关的旅游, 那国外自然不存在红色旅游。如果红色旅游指弘扬爱国主义、培育民族精神相关的旅游, 那国外也存在广义上的红色旅游。

4、目前研究现状的不足

虽然我国红色旅游研究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了, 但是仔细研究可以发现也还存在一些不足。

(1) 宽度不足。

红色旅游涉及方方面面的东西, 因此, 红色旅游的研究宽度应当非常大。但是, 目前的情况是很多方面尚未涉及到, 例如红色旅游的旅游者需求调查、市场规范性、红色旅游文本的撰写等等。

(2) 深度不足。

红色旅游应当加强深度研究, 例如翻译问题, 应当进行深度调研、系统研究翻译策略及方法等。

(3) 联动不足。

我们仔细进行了研究, 发现红色旅游的研究基本上是一个专业的人士合作的多, 不同专业联合研究的少。只有不同专业的人员联动才能形成合力, 取得丰富的成果。

(4) 形式单一。

就成果形式而言, 目前集中在论文上。其他方面, 如专着、研究报告等有所不足。

以上就是环球青藤小编关于国内国外红色旅游研究综述的相关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要了解更多相关内容,也欢迎大家及时在本平台查看!

著作1、《旅游经营管理与伟人名人故里旅游开发问题研究》,现代教育出版社,2007年。专著(23.8千字)。2、《工会劳动争议处理工作概述》,气象出版社,1992年。合著。3、《罗素名言录》,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编著。4、《红色旅游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参编。5、《湖南红色旅游导游词精选》,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年。参编。 6、《中国近代史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参著。论文CSSCI来源期刊论文:1、《对我国导游员灰色收入现象的反思》,《社会科学家》,2006年第3期,第一作者;2、《论民族旅游发展中的民族文化失真与保护》,《贵州民族研究》,2007年第5期,第一作者;3、《环境哲学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综述》,《求索》2006年第10期,独著;4、《库区移民安置的新思路——论发展库区休闲游憩业》,《生态经济》,2007年第4期,第一作者;5、《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对策研究—以阳朔为例》,《生态经济》2007年第7期,第一作者;6、《世界遗产保护与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关系的<周易>解读》,《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第5期,第一作者;7、《试论加强我国旅游行业协会建设的五大策略——基于中外对比的视角》,《生态经济》2007年第10期,第一作者;8、《华侨华人社会适应的内在机理分析》,《东南亚纵横》,2008年第4期,独著;9、《晚清宗藩体制的解体》,《中国近代史》(人大复印资料),2000年第11期,独著;10、《论旅游开发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贵州民族研究》,2007年第3期,第三作者;11、《革命历史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模糊评价模型》,《商业研究》,2009年第8期,第一作者。12、《多国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战略探析——以中秋节为例》,《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9卷第4期,第一作者;13、《多国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战略探析——以中秋节为例》,《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9年第5期,第一作者;14、《基于因子分析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真实性评价体系研究》,《人文地理》2010年第1期,第一作者。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泛珠江区旅游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和开发》,《生态经济》,2008年第4期,第一作者。2、《红色旅游客源市场开发探析——以韶山为例》,《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第一作者;3《东亚汉字文化圈及其形成论析》,《东南亚纵横》,2006年第8期,独著;4、《湖南西部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年第1期,独著;5、《论湘中伟人故里“金三角”旅游区的开发》,《经济师》,2006年第10期,第一作者;6、《“大湘西”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民族论坛》,2006年第8期,独著;7、《论黄河文明与河南黄河文明旅游带的构建》,《经济师》,2008年第9期,独著;8、《民族地区旅游景观的塑造——以湖南凤凰县为例》,《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第一作者;9、《论湖南伟人名人故里旅游开发》,《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第7期,第一作者;10、《中国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结构优化研究——基于全球金融危机的视角》,《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9年第32卷第2期,第一作者;11、《论“江永女书”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体现及其申报策略》,《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9年第32卷第3期,第一作者。12、《论我国大型国际旅行社的股份制集团化》,《湘潭大 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核心期刊。13、《晚清宗藩体制的解体》,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核心期刊。其他期刊论文:1、《旅行社产品创新保护机制构建》,《科技与管理》,2007年第4期,第一作者;2、《清代宗藩体制的形成及特点初探》,《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独著;3、《伟人名人故里旅游资源评价体系的构建》,《金融经济》,2006年第4期,第一作者;4、《论蔡伦故里旅游开发》,《怀化学院学报》,2006年第10期,第一作者;5、《“新农村”形势下乡村旅游的深度开发》,《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第二作者;6、《旅行社扩大散客市场的对策》,《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6年第2期,第一作者;7、《我国城市化发展趋势对城郊游憩的负面影响及对策研究》,《企业家天地》,2006年第5期,第一作者;8、《略论澳大利亚旅华客源市场的拓展》,《中国集体经济》,2007年第5期,独著;9、《中国旅行社进入制度新探》,《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年第3期,第一作者;10、《曾国藩故里旅游开发探究》,《科技经济市场》,2007年第5期,第一作者;11、《知青文化的旅游开发研究》,《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独著;12、《民族地区山地旅游探究》,《湖南财经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2期,第一作者;13、《论旅游品牌文化的构建》,《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第二作者;14、《中国世界遗产地门票价格管理问题研究》,《广东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第一作者;15、《世界遗产地福建永安客家土楼社区居民旅游参与研究》,《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25卷第2期,第一作者;16、《洪江古商城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对策》,《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8卷第4期,第一作者;17、《旅游景区“镭战”体验项目开发刍议》,《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第4期,第一作者;18、《论非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29卷第2期,第一作者;19、《论高校旅行社管理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优化》,《湖南财经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4期,独著。20、《试论普通高校旅行社管理专业方向课程体系的优化》,《高等教育研究》(第1辑),湘潭大学出版社,2008年,独著。21、《洞口县旅游资源的调查与开发构想》,《经济地理》,1997年旅游专辑。报纸论文:1、《库区景观设计的五种视角》,《中国旅游报》,2007年1月8日7版。2、《观光休闲农业园景观设计的原则》,《中国旅游报》,2007年4月9日7版。3、《情调客栈布局与规划的五种视角》,《中国旅游报》,2007年6月27日7版。4、《导游灰色收入的负面影响》,《中国旅游报》,2008年3月17日第10版。5、《如何通过企业文化培育员工忠诚度》,《中国旅游报》,2007年11月28日第7版。6、《湘西州旅游景区开发战略规划思考》,《中国旅游报》,2008年5月28日第14版。7、《如何构建旅行社产品创新保护机制》,《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日报》,2008年11月20日第1期第6版。

信阳市红色旅游论文发表

南湾湖风景区不错。2012年5月11日到南湾湖风景区旅游,南湾湖的景色非常不错,水域面积比较大,里面有猴岛,鸟岛,茶道,能体现信阳的文化和当地风情。门票也还可以,80元一张票。在景区内遇到点不愉快的事情,南湾湖风景区的相关客服部门和领导积极的协调解决,让我们在景区内发生的事情得以顺利解决。

红色旅游作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政治工程,作为弘扬伟大名族精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法律建设的文化工程、作为促进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的经济工程,受到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红色旅游作为新兴的服务产业不仅无污染、可持续,同时有利于培育发展红色旅游业新的增长点。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的消费支出逐年增长,对旅游内容和产品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旅游业进一步调整和改善产业结构,更好地满足人们多样化、多层次、多形式的精神文化需求。红色旅游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满足旅游需求、促进旅游业发展、增强旅游业发展后劲、开拓更广阔的旅游消费市场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发展红色旅游时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优势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结果。 红色旅游既是革命精神教育活动,又是旅游观光活动,为开展有声有色 的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广阔天地。红色旅游实现了传统教育与现代休闲方式的有机结合,寓教于游,寓教于乐。通过红色旅游活动,传输革命历史、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给人们以知识的汲取、心灵的震撼、精神的激励和思想的启迪。红色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产业,能够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带动红色旅游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发展红色旅游有利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爱国主义教育方式迫切需要改进和创新 。积极发展红色旅游,寓思想道德教育于参观游览之中,将革命历史、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通过旅游 传输给广大人民群众,有利于传播先进的文化、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增强爱国 主义教育效果从而更加满怀信心的投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之中去。党的十六大提出大力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扶持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文化发展,其重要目的就是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革命历史文化 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遍布全国各地特别是革命老区的纪念馆、革命遗址、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通过发展红色旅游把这些革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对于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发展红色旅游有利于保护和利用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国家必将加大对红色旅游的开发力度。由于历史的原因,红色资源大多分布在省区交接地带,区位偏僻,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是这些地区的共性。在全国12个红色旅游重点区中,除了京津和上海局部地区外,其余大部分革命老区通过发展红色旅游,有利于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帮助老区人民 尽快脱贫致富,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任务,发展红色旅游是带动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有效举措,可以 将历史、文化 和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培育特色产业,促进生存建设和环境保护,带动商贸服务、交通、电信、城乡建设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扩大就业、增加收入,为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活力。总体来说,发展红色旅游能够激活当地经济、有效地整合、优化 经济社会资源,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激活当地群众的市场经济意识、对外开放意识、勤劳致富意识、自主发展意识,通过发展红色旅游,能够加强革命旧址、遗迹的修缮,加快景区道路、供电、消防、环卫、给水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发红色旅游商品、纪念品,建设旅游商品销售网点,建设红色旅游景区农副产品供应基地,使红色旅游景区成为交通便捷、环境优美、市场繁荣、人民富裕,经济快速发展的红色旅游城市。一业兴、众业旺。红色旅游的发展带来了整个旅游业的繁荣,带动了建筑、商贸、交通、电信、加工业和农业等多项关联产业的发展。

信阳市红色旅游系列景区 ★信阳市红色旅游系列景区(点)主要包括: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首府路和航空路革命旧址,将军故里,商城县金刚台红军洞群等,罗山县铁铺乡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等。 ★商城县革命烈士陵园: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城关东部。国道312、省道S216、信叶高速可达。陵园建于1979年,坐北面南,依山而建,占地面积近2.6万平方米,有两个展厅、纪念碑、长廊、骨灰堂、红军墓园等。 ★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旧址: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旧址位于县城首府路,占地1980平方米,前后有五进大院,七栋老式阁楼,共有房屋61间。1931年2月,红军攻克新集(今新县城),鄂豫皖苏区党政军机关先后迁到这里。5月,党中央在此建立了鄂豫皖分局,同时成立了鄂豫皖军委。鄂豫皖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形成之后,这里便是其政治、军事和文化的中心。1932年9月9日,第四次反“围剿”失利,新集城陷落,鄂豫皖中央分局机关随红四方面军撤离。当年分局下设机构鄂豫皖省委组织部、宣传部、妇女部、少共分局及部分领导人的住室及其生活用具至今保护完好。大门上方悬挂徐向前同志题写的“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旧址”匾额。 ★红四方面军总部旧址: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鄂豫皖军委及红四方面军总部旧址位于新县城首府路,共有房屋50间,砖木结构,大门上方悬挂李德生同志题写的“红四方面军总部旧址”匾额。1931年5月,鄂豫皖军事委员会在新集成立,同年11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于黄安七里坪成立。 ★鄂豫皖军委航空局旧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新县城北第一中学校园内,原为“普济寺”,有前后两栋房屋,每栋三间,东西各有两间耳房,构成一座四合院。后栋正殿内举办有“列宁号”飞机陈列展览。 ★ 鄂豫皖省工农民主政府旧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旧址位于县城首府路,现有房屋三排18间,占地面积680平方米。1931年鄂豫皖边区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新集召开,成立的鄂豫皖省工农民主政府,就在此办公。 ★鄂豫皖省苏维埃政治保卫局旧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旧址位于县城首府路,原为曾姓地主的住宅,始建于清末年间。房子为三排两进院,19间青砖瓦房。1931年7月,在鄂豫皖省苏维埃成立的同时成立了鄂豫皖省苏维埃政治保卫局,局长周纯全。下辖执行、审讯、保卫等科。保卫局当时在打击破坏活动、保卫苏区党、政机关的安全以及维护社会治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根据地的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鄂豫皖省税务总局旧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旧址位于县城首府路,现有清末民居式房屋12间,占地面积364平方米。1931年8月1日,鄂豫皖省税务总局在新集成立,首任局长尹良太,总局下设有罗山、光山等七个县级税务分局和霍邱河口、大悟河口两个海关及箭厂河税务所。 ★红军广场:位于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107国道与北京路叉口。系信阳市委、市政府为弘扬老区革命精神,纪念红军革命烈士而修建的一座集纪念、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广场,总面积5.32万平方米。 〔联系电话〕: 〔最佳出游时间〕:春秋两季为最佳旅游季节(四月和十月为旅游最佳时间)。 〔驾车路线〕:从信阳火车站出发,走沪陕高速80公里,进入大广高速行驶54公里,沿首府路行驶即到。 〔周边景观〕:AAAA级景点有鸡公山、南湾湖,风景优美。

信阳是一座绿色茶城。是国家级生态建设示范市,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1%,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3.4%。信阳是著名的绿茶之乡,“信阳毛尖”是全国十大名茶之一,被誉为绿茶之王,千百年来,信阳毛尖一直作为朝廷的贡品。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信阳毛尖”在各类饮品评比中一枝独秀,荣获金奖。在全国名优绿茶评比中,“信阳毛尖”多次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获得全国金奖。 信阳是一座旅游新城。这里交通便利,京广、京九、宁西铁路和106、107、312三条国道及京珠高速公路在此交汇,包您行得省心。“山、水、林、茶、泉、寺、红”兼备的旅游资源,包您游得欢心。全市现已有旅游饭店38家,高中低档客房两万多间的接待规模,包您住得顺心。信阳天然无污染的南湾鱼及四时蔬菜,包您吃得放心。这里丰富的旅游产品,如板栗、银杏及其制品、华英鸭、固始鸡、柳编等,包您购得舒心。信阳素有“歌舞之乡”的雅称,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歌舞、民间音乐和民间戏曲,包您玩得开心。我们的宗旨是“不让一个游客在信阳受委曲”。论文资料:中经网河南中心讯 信阳已成功举办了十三届茶叶节,每一届茶叶节都给信阳带来了巨大变化,政府把原来的“茶叶节”改为“茶文化节”,其中有着丰富的内涵。人们不单单只注重“茶叶”两个字,而是通过茶叶做大文章,搞经贸活动,促文化交流。 今年的茶文化节,更是突出了茶文化的主题,茶叶搭台,经贸唱戏,文化交流。茶文化节期间,除了举办大型的文艺踩街活动,展示信阳的风土人情、文化底蕴外,还举办了不少大型文体活动,邀请中外客商,名人名家到信阳来参观指导。其中有在南湾湖举办的2005全国水上摩托艇锦标赛;邀请费翔、田震等著名歌星在开幕式上登台献艺;文化中心举办的“曲苑杂坛”著名演员兰成参加的大型文艺晚会;为了更好的宣传信阳的旅游风景,火车站广场举办“鸡公山”邮票首发式;品牌汽车巡展会;“金通杯”信阳名菜名吃名点大赛;“九华山”杯茶艺表演比赛;著名画家王生才画展;豫南老区开辟“红色旅游”以及“亚兴数码家电一站式消费商场”、西亚集团“和美休闲广场”隆重开业。这些文化、经贸活动,都带动了信阳经济的繁荣和发展,通过这些活动,不断打造出茶都信阳的知名度;打造出信阳的名优产品、绿色食品;让豫南的“红色旅游”红遍全国,把信阳推向全国,推向世界。茶文化节期间,经贸活动硕果累累,签约项目84个,总投资64.74亿元,其中:境外客商投资12个,总投资6.2亿元,境内客商投资72个,总投资58.53亿元,商品贸易成交额为7.6亿元,其中现贷成交额1亿元,合同成交额6.5亿元。 但是,茶文化节也给人带来一些思考。每年的茶文化节,都给信阳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市政环境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市民拍手叫好,茶文化节早已深入人心。但是,茶文化节也让人有些思考。每次到一些大城市,走在摆放着鲜花的大街上,心情格外舒畅。而我们都总是在大型活动之前突击检查,临时改建,往往是质量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经不起时间的检验,到最后还要重修重建,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卫生环境也是如此,节前市容市貌焕然一新,节后又脏乱不堪。文化宫院内的卫生环境,整体环境不尽人意,各种摊点摆放不规范,如溜冰场、儿童娱乐设施管理不到位,破坏了文化宫院内的整体形象,也失去了“文化”二字的含义。市民的整体素质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火车站广场上万盆鲜花被部分市民哄抢而空,严重影响了我市的形象。因些,有关部门要通过各种渠道宣传市政建设条例,环境卫生条例,精神文明规则,让市民有一个自觉维护城市形象的良好意识。

大同市红色旅游论文发表

内容摘要:发展红色旅游,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科学有效地利用红色旅游资源,最大化地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更好地实现社会、政治、经济、资源和环境效益,以促进红色旅游的健康、持续、快速地发展。关键词:红色旅游 科学发展观 发展红色旅游,是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弘扬先进文化和振奋民族精神,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和加快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培育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壮大旅游业支柱产业地位的一项政治、文化、经济和战略性工程。目前,经过地方政府的多年探索,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集中强势的宣传下,红色旅游已经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在这种情况下,应当总结多年来我国红色旅游发展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教训,深入研究和探讨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科学有效地利用红色旅游资源,最大化地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更好地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促进红色旅游的健康、持续、快速地发展。 红色旅游应遵循的发展规律 红色旅游承载着多元平衡的发展使命,它既是教育阵地,也是具有鲜明文化特征的综合性经济产业;既体现一种政治行为,又体现一种经济行为。有效地发挥红色旅游的各种功能,就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来发展。 坚持政治教育的发展规律。发展红色旅游,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突出红色景点革命传统教育的属性。“红色”是红色旅游的内涵、资源、特色、品牌,是红色旅游的突出特质。红色旅游必须考虑资源特色和社会影响,保持红色资源的真实性、思想性、教育性和严肃性,这是由红色旅游发挥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等政治思想教育功能的需要所决定的。因此,发展红色旅游,一要力避轻视历史,红色旅游本身就是历史旅游,要尊重历史、尊重事实。二要力避在红色旅游资源开发和经营中,不要红色精神和红色文化真谛的媚俗文化。三要力避红色旅游景点重复建设和红色产品雷同开发。四要力避不切实际地盲目贪大求全。 坚持旅游经济的发展规律。红色旅游不仅仅是一种宣传教育性的政治活动,从本质上讲,它更是一项旅游活动、一个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因此,和开发其他旅游产品一样,必须牢牢把握旅游经济脉搏,按照旅游经济的规律,始终以市场需求和公众兴趣为导向来开发红色旅游产品。红色旅游消费需求如何满足,直接影响着资源向效益的转化,这是检验和评价红色旅游发展观的一个重要标志。为此,应当做好两项工作。一是提升产品化水平。红色旅游作为一种旅游产品,只有把红色旅游的主题回归到历史文脉的人文精神和地域文化中,才能保证其旅游产品的独特性和生命周期的可持续性。同时,红色旅游产品的生命力在于其吸引性。建好红色景点、红色基地、红色旅游线路的过程,也就是红色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要培育红色旅游的持久吸引力,就应当在保证思想性的前提下,从创新性、丰富性和整合性加以构建,努力提高其观赏性、趣味性和可参与性,达到寓教于游、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教育目的。二是提高产业化水平。现在,世界各地都在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文化内涵,延长客人居留时间,将旅游产品中的文化内涵挖掘出来,变成可看、可欣赏的产品,并与娱乐休闲、购物、居住等多个要素搭配起来,使客人在愉快的消费中获得享受。因此,应当深度开发红色旅游产品,形成行、游、住、食、购、娱相配套的产业体系,实现红色旅游产品从经营资源向经营文化升级,从追求数量规模向追求质量效益转变。 红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观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现在不仅在国际上受到普遍关注,在我国也同样得到高度重视。勿庸置疑,旅游业的存在依托于对环境、资源、生态、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因此旅游业的存在与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有着天然的一致性。而以红色历史遗存为代表的红色旅游资源既是稀缺的、又是不可再生的和不可替代的,对其开发、保护和利用成为旅游业面临的可持续发展课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特殊性决定了发展红色旅游必须抓住三个重点,处理好两个关系,实现五个效益。 抓住三个重点。一是科学开发。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的红色旅游不可能长久发展。红色旅游有其特殊性,如何将当年的场景展现在世人面前,而又不破坏生态旅游资源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发展红色旅游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形成精品意识;必须注意适度硬开发,避免对红色旅游资源和周围环境造成无法恢复的破坏。二是永续利用。红色旅游资源是一笔宝贵的社会财富,又是一个可持续开发的产品,应当采取多种措施加以更多地、持久地利用。三是有效保护。发展红色旅游应当牢固树立保护红色旅游资源的意识,为此,要切实加强对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积极开展革命文物的收集整理研究,例如革命纪念馆和遗址维护修缮、革命纪念地环境的整治工作。同时,应当出台相关的规范与制度,使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制度化、规范化。 处理好两个关系。首先是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这是形成循环经济的原则,也是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条原则。应当尽快启动红色历史文化遗产工程,努力克服并消除开发、经营和使用的不当行为,在努力促进保护的同时,获得红色旅游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其次,要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如何开发利用好红色旅游资源,是红色旅游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其核心问题是坚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实现红色旅游可持续的健康发展。要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必须以有效保护、科学开发和实现永续利用、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革命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为保护和利用的对象,不应一味强调“保护第一”,而限制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应贪大求洋、将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旧建筑推倒重建;不应重开发利用而轻保护修缮。实践证明,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是有利于保护传承的。要通过开展红色旅游活动,积累更多的资金用于文物保护,使革命文物的保护与利用实现双向互动,和谐统一,走上自我完善、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实现五个效益。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审视红色旅游资源的早期开发建设,会发现如下不足:普遍缺乏科学规划,对资源和环境的科学保护重视不够,同质性、低水平重复建设较多。这些问题反映出在今后,发展红色旅游不仅要关注数量的扩张,更要注重质量的提高;不仅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更要努力寻求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最佳结合点,实现社会效益、政治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资源效益的五统一。发展红色旅游的实践证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旅游产业发展规律,政府主导,措施得力,红色旅游就能够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红色旅游的统筹协调发展 恶性竞争是红色旅游面临的一大难题。经过近几年的市场整合,目前,红色旅游的协调发展渐成气候。推动红色旅游协调发展,不仅是促进相对贫困地区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平衡地区差距、建设和谐社会的题中之意,而且是寻求新的增长点,实现我国红色旅游新突破的重要途径。 加强区域内红色旅游的协调发展。在区域内发展红色旅游,一方面,为满足旅游者自主化需要,要加强不同旅游形式之间的协调互动,增加丰富性,为旅游者提供完善的菜单式选择模式。另一方面,要借助其它旅游资源,有机整合相关资源,使其成为人文与自然结合的旅游产品形式,实现集聚效应。所以,在红色旅游的开发过程中,既要突出红色主题,又要跳出红色局限,把红色旅游、绿色(自然生态)旅游和古色(历史文化)旅游、蓝色(海洋)旅游、风俗(民俗风情)旅游有机结合统一起来,形成优势互补,打造色彩斑斓的旅游产品组合, 满足日益个性化、专业化的旅游市场需求。加强区域间红色旅游的协调发展。不同层次、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红色旅游应当着眼于形成红色旅游大开放战略格局,统筹兼顾区域旅游合作,按照主题明确、区域联动、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差异开发、优势互补的原则,统一打造红色旅游品牌,扩大红色旅游影响力,共同促进红色旅游的发展,使旅游各种生产要素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上自由、合理流动。加强营销和宣传上的联合、部门企业间以及旅游营销人员的培训、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共同促进红色旅游的发展。 通过红色旅游推动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实践证明,发展红色旅游对于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红色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保护和开发红色旅游资源,培育旅游业新的增长点,帮助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山区脱贫致富,实现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发展红色旅游能激发老区人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艰苦奋斗、改变落后面貌的勇气和决心。其次,政治优势、资源优势可以转化为经济优势。多数红色旅游资源位于欠发达的革命老区,应当说,红色旅游的亮点就是生态保护的重点、扶贫开发的难点。红色旅游的开展可以使红色旅游真正成为无污染、可持续发展的扶贫工程、富民工程。再次,可有效地扩大就业。开发红色旅游可以带动老区第三产业发展,让农民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而通过发展红色旅游就业的百姓越多,百姓的生态保护和革命文物保护的意识越强。这也是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第四,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红色旅游的兴盛可以改善当地交通、通讯条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可进入性。 总结各地发展红色旅游的实践经验,应当重视三个层面的工作:一要善用优势谋发展。优势就是特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当地红色旅游资源特色,在特色中注入新的活力元素,以特色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路子。二要精益求精谋发展。发展就要有精品意识,要把自身的特色做到最好。这需要在政策和资金上的倾斜以及各级干部群众的齐心协力,共同维护、发展好品牌。三要科学规划谋发展。发展红色旅游不能简单地把红色景点堆积起来,应当进行科学规划。国家对红色旅游的发展已有总体规划,在空间上照顾均衡,突出重点和主题。在时间上囊括了党的代表性历史,有利于在各地发展特色的基础上形成整体发展。当前,特别需要各区域发掘自身潜力,突出自身特点,展示区域独特性,确定符合旅游规律的高起点、高水平的发展方向,以形成具有吸引力、竞争力的产品。 建立发展红色旅游的协调机制。发展红色旅游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当建立起一套高效灵活、富有成效的协调机制。这些机制包括:政府主导机制,将红色旅游准确定位,全面调控红色旅游的发展速度和方向。行业主管机制,实行旅游部门统一管理,相关部门密切协调,形成发展合力。市场运作机制,整合资源,组建旅游集团,鼓励和支持各种经济成分进入旅游业,形成多渠道投入红色旅游的发展格局。发展保障机制,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加大政府对旅游产业发展的投入。同时,有关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参考文献: 1.谷玉芬.红色旅游成功因素分析.商业经济,2006.2 2.范思立.市场增势强劲“红色旅游”预热2005年旅游市场.中国经济时报,2005-2-21 3.谷玉芬.红色旅游与红色资源关系解析.商业经济,2006.3 4.刘筱秋.把旅游业发展成构建和谐社会的动力产业.中国旅游报,2005-6-13

旅游论文参考文献大全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旅游论文的参考文献有哪些吧。

[1]廖娟.少数民族旅游地居民地方依恋与旅游开发研究--以云南大理为例[J].中国商贸.2013(33)

[2]程岚,段渊古,殷晓彤,孟宇轩.工业废弃地景观改造中的场所精神构建探析--以黄石国家矿山公园为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4(03)

[3]邵春艳.论江西矿业遗产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1(08)

[4]刘峘,江权,孙广懿.度假型矿山公园的规划设计探索--北京市房山区四马台矿山公园规划实践[J].规划师.2014(05)

[5]董娜.开滦矿业文化旅游品牌构建[J].煤炭经济研究.2012(12)

[6]黎启国,郑伯红.论国家矿山公园建设的可持续发展[J].工业建筑.2014(04)

[7]郑群明,夏赞才,罗文斌,刘媛媛.世界遗产申报对居民地方感的影响--以湖南崀山为例[J].旅游科学.2014(01)

[8]涂海丽,黄国华.对江西矿业遗产旅游开发的思考[J].老区建设.2014(04)

[9]邓祖涛,毛焱,梁bin.居民参与历史文化名镇保护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来自湖北省新店镇的调查数据[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11)

[10]许子伯.国家矿山公园建设项目的监理工作要点[J].煤炭工程.2011(S2)

[11]李海娥.旅游地居民:不可忽视的目的地营销力量[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01)

[12]曾启鸿,袁书琪.旅游目的地的居民地方依恋差异研究--以鼓浪屿为例[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6)

[13]许振晓,张捷,GeoffreyWall,曹靖,张宏磊.居民地方感对区域旅游发展支持度影响--以九寨沟旅游核心社区为例[J].地理学报.2009(06)

[14]李淼焱,张静.辽宁阜新海州露天煤矿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条件分析及对策研究[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08)

[15]卢松,杨兴柱,唐文跃.城市居民对大型主题公园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以芜湖市方特欢乐世界为例[J].旅游学刊.2011(08)

[16]马强,段渊古,王min.海州矿国家矿山公园主题广场景观设计浅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3(15)

[17]陈亚颦,徐丽娇.西双版纳傣族社区居民地方感变化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1)

[18]梁登,李明路,夏柏如,李海学,高永坡.矿业遗迹分类体系的建立[J].现代矿业.2013(12)

[19]唐玲萍.民族旅游村寨居民的地方感培育[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2(11)

[20]保继刚,杨昀.旅游商业化背景下本地居民地方依恋的变迁研究--基于阳朔西街的案例分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4)

[21]李德万,杨乐,华建民,马传亮,廖云平.重庆江合煤矿国家矿山公园矿业遗迹特征及建园意义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19)

[22]张俊玲,任昭.国家矿山公园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探析--以大同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为例[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2)

[23]涂海丽,黄国华.江西矿业遗产旅游资源整合及开发路径[J].经济研究导刊.2013(36)

[1]赵登华. 乡村旅游要巧打“特色牌”[N],经济日报,2007年05月28日.

[2]谌强. 文化推动新农村建设挥春风化雨独特作用[N],光明日报,2006年11月29日.

[3]钱春弦.“新农村”将为中国旅游业释放前所未有的动力[N],新华日报,2006年01月04日.

[4]孔晓宁. 乡村旅游:把财富送给农民[N],xx日报海外版,2006年07月20日.

[5]张国胜. 县镇域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思考[J],旅游调研,2006年第7期.

1、谢冽.导游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刍议[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

2、杜炜.导游业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任燕. 旅游道德认知与旅游伦理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07.

4、樊飞. 导游回扣与薪酬机制设计研究[D]扬州大学, 2009.

5、仝红星. 优秀传统文化与导游修养的提高[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6、尹燕. 当代导游知识结构优化的初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05.

7、冯耕耘. 导游员自我效能感量表的初步编制及其运用[D]南京师范大学, 2006.

8、张红娟. 导游职业倦怠成因及其对策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 2008.

9、付冰峰. 论导游语言的修辞策略[D]湖南师范大学, 2007.

10、阙庆华. 论导游言语交际中合作原则的运用[D]湖南师范大学, 2008.

11、谢新暎. 浅谈数字法在导游语言艺术中的妙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 2009.

12、周丽玉, 王坚. 导游人员的职业倦怠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 .

13、殷群. 从现场导游考试看学生导游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J]大理学院学报,2003.

14、杨培玉. 导游专业学生导游应变技能培养的必要性及其方法[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8.

15、王晓云. 中职《模拟导游》教学法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16、周杰. 导游工作独立性新解——以非涉外导游讲解为例[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17、王艳. 浅谈职业学校旅游人才培养[J]经营管理者,2009.

18、王珍曙. 高职高专导游专业学生讲解能力的培养——导游讲解十二法[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

19、任春. 加强对导游人员的管理提高导游人员的素质[J].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2.

20、陈静. 如何提高导游人员的综合素质[J].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2.

21、余飞. 论导游人员的第一印象[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22、欧阳莉. 导游素质论及管理对策[J]. 湖南社会科学, 2005.

23、孟海玲. 导游激励目标与机制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 2005.

24、吴丹. 导游服务质量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初探[J]. 商业经济, 2006.

25、朱玉华,陈珠芳. 浅谈导游员职业道德建设[J]. 闽江职业大学学报, 2002.

26、李文明. 导游员队伍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企业经济, 2003.

27、周国忠. 关于建设高素质导游队伍的思考[J].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

28、谢冽. 导游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刍议[J]. 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

29、宋稚芳,耿文辉. 导游人员职业道德的提高途径之初探[J]. 高教论坛,2005.

30、刘秀丽. 浅析WTO与山东省旅行社导游人员的培养[J]. 内江科技,2009.

31、梅琳, 吕金兰. 基于心理契约导入的导游人员管理探索[J]. 现代商贸工业, 2009.

32、郭英杰. 导游人员的人格尊严权及其法律保护[J]. 法制与经济(中旬刊), 2009.

33、殷国聪,杨霓. 浅论导游人员的`基本素质[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0.

34、于萍. 解析导游人员的继续教育[J]. 中国成人教育, 2009.

35、杨环焕. 旅行社导游人员管理问题初探[J].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1] 马勇,陈慧英. 旅游文化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1)

[2] 曾亚玲. 博物馆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J]. 中国商贸. 2012(04)

[3] 王九位. 数字时代旅游目的地信息共享研究[D]. 武汉大学 2010

[4] 吴普,葛全胜,席建超,刘浩龙. 影视旅游形成、发展机制研究--以山西乔家大院为例[J]. 旅游学刊. 2007(07)

[5] 庄志民. 论旅游意象属性及其构成[J]. 旅游科学. 2007(03)

[6] 钟晟,张军. 皖南古村落和谐文化主题开发[J]. 华东经济管理. 2007(06)

[7] 杨卫武,陈慧莎. 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以上海市为例[J].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01)

[8] 徐仁立.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J]. 宏观经济管理. 2012(01)

[9] 张薇,钟晟,张晓燕. 1998~2007年全球旅游研究进展--基于SCIES、SCI和A&HCI三大检索文献计量分析[J]. 旅游学刊. 2009(12)

[10] 赵勇. 亲和性城市公共游憩空间的系统建构研究[D]. 武汉大学 2011

[11] 张中华,王岚,张沛. 国外地方理论应用旅游意象研究的空间解构[J]. 现代城市研究. 2009(05)

[12] 李海霞,孙厚琴. 基于城市旅游意象的旅游城市标志物分析[J]. 社会科学家. 2009(04)

[13] 庄志民. 宁波东钱湖旅游度假区旅游意象定位研究--旅游文化设计探索系列[J]. 旅游科学. 2010(03)

[14] 凌莉萍,吴殿廷. 国内外影视旅游研究进展及启示[J]. 旅游学刊. 2010(03)

[15] 韩震. 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一种基于历史哲学的分析与思考[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16] 侯建娜,杨海红,李仙德. 旅游演艺产品中地域文化元素开发的思考--以《印象·刘三姐》为例[J]. 旅游论坛. 2010(03)

[17] 陈才,李兆元,刘心怡. 大连旅游意象研究--基于博客游记的探讨[J]. 旅游论坛. 2010(03)

[18] 吴志军,田逢军. 城市滨水旅游意象及其对旅游者选择意愿的影响研究--以南京、武汉、上海滨水区为例[J]. 旅游学刊. 2010(06)

[19] 张海燕,王忠云.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0(04)

[1] 李瑞. 城市旅游意象及其构成要素分析[J].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4)

[2] 查君. 旅游意象规划[J]. 中国园林. 2004(06)

[3] 宋振春,陈方英. 两种类型旅游节事居民感知的比较研究--对泰安泰山国际登山节和东岳庙会的问卷调查[J]. 旅游学刊. 2008(12)

[4] 张微. 试论博物馆作为旅游资源在发展文化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长春伪满皇宫博物院为例[J]. 博物馆研究. 2011(03)

[5] 方世敏,杨静. 国内旅游演艺研究综述[J]. 旅游论坛. 2011(04

[6] 申葆嘉. 国外旅游研究进展(连载之一)[J]. 旅游学刊. 1996(01)

[7] 付冰,周申立. 我国影视旅游发展与规划探析[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03)

[8] 李蕾蕾. 旅游点形象定位初探──兼析深圳景点旅游形象[J]. 旅游学刊. 1995(03)

[9] 庄志民. 旅游意象塑造的操作指向论析--旅游文化设计探索[J]. 旅游科学. 2008(05)

[10] 李蕾蕾,张晗,卢嘉杰,文俊,王玺瑞. 旅游表演的文化产业生产模式:深圳华侨城主题公园个案研究[J]. 旅游科学. 2005(06)

[11] 邹积艺,陈谨. 旅游节事项目管理模式初探[J]. 旅游科学. 2005(06)

[12] 庄志民. 如何进行旅游文化资本运作值得深入研究[J]. 旅游学刊. 2005(05)

[13] 黄耀丽,聂磊,李凡. 文化旅游与文化产业互动的研究--以佛山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为例[J]. 热带地理. 2003(04)

[14] 毛端谦,张捷,包浩生. 旅游目的地映象的对应分析--以江西庐山、龙虎山、三清山、井冈山为例[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3(01))

[15] 周玲强,冯晓虹. 旅游节事经济效益形成的机理分析[J].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2(11)

[16] 李瑛. 我国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开发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J]. 人文地理. 2004(04)

[17] 郑斌,刘家明,杨兆萍. 基于“一站式体验”的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园区研究[J]. 旅游学刊. 2008(09)

[1] 段卫国. 南京下关区城市公共休闲设施规划研究[D]. 南京工业大学 2013

[2] 应吉.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策略研究[D]. 南京工业大学 2012

[3] 应维佳. 高层住宅景观单方造价影响因素研究[D]. 浙江大学 2014

[4] 夏凤连. 中国传统装饰纹样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湖南科技大学 2013

[5] 王硕,曾克峰,刘超. 甘肃省A级景区旅游空间结构分析[J].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13(04)

[6] 银丁山. 视觉识别系统设计在洪江古商城旅游景区开发中的应用研究[D]. 湖南科技大学 2014

[7] 王钰. 大型体育设施与城市空间发展研究[D]. 南京工业大学 2012

[8] 谭玲玲. 意象符号转化视域下的红色文化产品设计研究[D]. 湖南科技大学 2014

[9] 杨勇. 现代城市公共设施候车亭的情感化设计研究[D]. 湖南科技大学 2014

[10] 彭元. 中国书画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与创新[D]. 湖南科技大学 2013

[11] 胡哲. 民族文化旅游景区商业步行街开放空间设计研究[D]. 昆明理工大学 2014

[12] 钱忱. 产权式休闲养老社区设计研究[D]. 南京工业大学 2012

[13] 王淑新,王学定. 供需视角下的中国旅游经济发展--一个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经济问题探索. 2014(01)

[14] 谭志喜,孙根年. 基于“点-轴”理论的湖北省“A”型旅游空间结构分析[J]. 湖北社会科学. 2013(12)

[15] 王兢. 南京城乡统筹工作的思考和优化[D]. 南京工业大学 2012

[16] 银丁山. 视觉识别系统设计在洪江古商城旅游景区开发中的应用研究[D]. 湖南科技大学 2014

[17] 李婷婷. 大型综合超级市场环境设计研究[D]. 南京工业大学 2013

[18] 宋奕孜. 福建客家土楼与公共居住区交往空间设计研究[D]. 南京工业大学 2012

[19] 张广海,贾海威. 江苏省交通优势度与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空间耦合分析[J].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3)

[20] 倪太婷. 城市老商业街地域性色彩景观设计[D]. 南京工业大学 2012

[1] 彭永祥,吴成基. 地质遗迹资源保护与利用协调性评价. 资源科学,2006,28(1):192-197.

[2] 彭华. 中国丹霞地貌研究进展. 地理科学, 2000, 20(3):203-211.

[3] 陈伟海. 洞穴研究进展综述. 地质论评, 2006, 52(6):783-792.

[4] 陈国达. 武陵源峰林地貌形成的大地构造条件.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93,17(2):103-112.

[5] 卢云亭. 河东文化型态特征及其地学形成机制. 自然杂志,1993,16(5):30-35.

[6] 杜国云. 云峰山魏碑刻石的地质地貌背景与资源保护研究. 山地学报,2008,26(2):230-236.

[7] 洪昌松,王琪. 旅游地学中有关“美学”问题及“旅游地学图”的编制. 旅游学刊,1988,3(S1):33-36.

[8] 吕学斌. 变幻造型地貌的旅游功能及其造景机理. 山地学报,1997,15(4):253-256.

[9] 陈诗才. 自然美、地质体的观赏特性及其观赏效应的研究. 旅游学刊,1988,3(S1):30-33.

[10] 吴成基. 陕北黄土高原地貌景观资源化探讨. 山地学报,2005,23(5):513-519.

[11] 吕惠进. 我国酸性火山岩中的柱状节理构造景观. 自然杂志,2005,27(1):33-36.

[12] 陈传康. 旅游地貌学:应用地貌学的新发展. 人文地理,1994,9(2):1-3.

[13] 宋林华. 喀斯特地貌研究进展与趋势. 地理科学进展,2000,19(3):193-202.

[14] 齐德利. 中国丹霞地貌空间格局. 地理学报,2005,60(1):41-52.

[15] 韦跃龙,陈伟海. 中国岩溶旅游资源空间格局. 桂林工学院学报,28(4):473-483.

[16] 周学军. 中国丹霞地貌的南北差异及其旅游价值. 山地学报,2003,21(2):180-186.

[17] 冯淑华. 基于分形理论的江西丹霞地貌景区点空间特征及优化整合研究.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1(3):321-326.

[18] 赖良杰,彭东. 喀斯特地貌景观特点及旅游形象塑造. 中国岩溶,2003,22(4):318-323.

[19] 崔之久,杨建强,陈艺鑫. 中国花岗岩地貌的类型特征与演化. 地理学报,2007,62(7):675-690.

[20] 陈安泽. 中国花岗岩地貌景观若干问题讨论. 地质论评,2007,53(S):1-10.

[21] 卢云亭. 中国花岗岩风景地貌的形成特征与三清山对比研究. 地质论评,2007,53(S):85-90.

[22] 彭永祥,吴成基. 地质遗迹资源及其保护与利用的协调性问题. 资源科学,2004,26(1):69-75.

[23] 胡镜荣. 旅游沙丘因子和临界容量.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15(1):61-64.

[24] 彭永祥. 地质公园保护利用协调的理论模式: 以陕西省为例. 山地学报,2005,23(5):520-526.

[25] 崔越,杨景春. 地貌旅游资源特征值评价模型研究. 地理学与国上研究,2002,18(3):86-89.

[26] 谢凝高. 云南石林景观美学价值评价研究. 地理研究,2001,20(5):517-526.

[27] 胡炜霞,吴成基. 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特色及快速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地质论评,2007,53(1):98-103.

[28] 吴成基,韩丽英. 基于地质遗迹保护利用的国家地质公园协调性运作. 山地学报,2004,22(1):17-21.

[29] 严国泰. 国家地质公园解说规划的科学性.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8):1133-1137.

[l]保罗·杜盖伊,斯图尔特·霍尔等.文化研究—索尼随身听的故事[Ml.商务印书馆,23:251

[2]崔凤军.城市旅游的发展与实践〔M].中国旅游出版社,26:P65

[3]程金龙,吴国清.我国旅游形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刀.旅游学刊,24(2):93一94

[4]丹尼·卡瓦拉罗.文化理论关键词[M].江苏人民出版社,26:117

[5]邓湘南,张筝,蔡小于.乡村旅游的文化体验营销研究闭.乡镇经济,28(6):97

[6]顾朝林,宋国臣.城市意象研究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闭.城市设计,21,25(3):7

[7]胡燕雯,张朋.试论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业发展〔月.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3(3):49一5

[8]胡允银,陈睿,王超.学会吸引眼球—浅谈注意力经济[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4(4):89一9

[9]姜辉.城市精神与现代城市形象的塑造[J].商业时代,27,1:4

[1]蒋志杰,吴国清,白光润.旅游地意象空间分析—以江南水乡古镇为例〔月.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4(2):32

[11]李瑞.城市旅游意象及其构成要素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4(34):494并95

[12]刘小林.对我区旅游营销形势的认识与分析闭.西藏大学学报,1994,12(4):56

[13]李彦亮.文化在营销中的作用闭.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6(5):117

[14]毛金凤,杨莉,石玉.决定旅游产业市场结构的因素:旅游文化营销的媒体传播闭.商场现代化,27(l):282

[15]麦晓霜.浅论中国旅游营销发展历程[z].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6(5):116

[16]马志强.论软实力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闭.商业经济与管理,21(4):32

[17]PauLA.Herbig.跨文化市场营销〔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2:23一24

[18]齐善鸿,焦彦.基于消费者购买行为规律的文化营销阴.消费经济,27,8(4):25

[19]秦学硕.重庆都市旅游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包装闭.经济地理,22(2):116一117

[2]沈福熙.城市意象—城市形象其情态语义闭.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你好 论文的格式你可以去查 很容易查到 不阐述了 论文主要就是 你明白了格式 把你的调查成果 你的好文采 你的 引经据典 证据 还有情感 当然 论述证据 最重要 这不是作文 说这个就是告诉你 你明白了格式 往里面套 证据够多 格式够准 就好了 科学发展观 这个一直是我国大力宣传的 所以去查并不十分困难 明白了科学发展观 请花时间去了解一下 还有红色旅游 这个就是爱国情怀 发展旅游促进爱国主义教育 与当地发展和你所理解的科学发展的结合 这两点不冲突 所以并不难结合 记住 按照格式写 因为这是论文不是诗歌 这是我的看法 论文的格式很好查 谢谢

红色旅游期刊杂志投稿邮箱

这个整理起来是比较费时间的。我知道,眼科研究是中文核心期刊。医学类的可以找时间整理下。

「来源: |生态体育 ID:sttyhd」

体育旅游是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深度融合的新兴产业形态,作为产业融合发展的产物,体育旅游对于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的转型升级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2019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鼓励体旅融合发展,实施体育旅游精品示范工程,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精品线路、精品赛事和示范基地。

同月,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拓展体育健身、体育观赛、体育培训、体育旅游等消费空间,促进健身休闲、竞赛表演产业发展。

由此,我国体育赛事旅游全面开花,进入发展快车道。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基于新经济、新基建、新客群和新需求,中国的体育旅游将以创新突破来实现多元发展。

一、2021年中国体育旅游发展所处的三大背景

1、成效:2021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之年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之年。体育旅游的全面发展将是改革开放、小康社会建设成果的重要体现方式。行业数据显示,目前全球体育旅游产业的年均增速在15%左右,是旅游产业中增长最快的细分市场。

中国体育旅游市场正在以30%-40%的速度快速增长,远远高于全球体育旅游市场的平均增速。即使是在2020年遭遇新冠疫情的沉重打击下,从清明、端午、五一和十一大小黄金周的旅游统计中能看到,国内旅游的人数和收入都在逐步恢复,不断接近2019年同期数值。

2、发展:2021年是“十四五”的起始之年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是积极应对国内社会主要矛盾转变和国际经济政治格局深刻变化的战略机遇期。

“十四五”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中国正处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攻坚期。旅游业的发展也在由外延式数量型增长向内涵化质量型增长转变,体育和旅游融合发展将是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3、变革:2021年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效应的呈现之年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2020年全球经济萎缩。国家统计局于2021年2月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GDP同比增长2.3%,是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未来一段时间,世界政治格局将更加复杂多变,诸多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将发生改变,在旅游方面,国内旅游成为主要市场,城市周边及近程的休闲游、度假游将持续火爆。体育旅游将以参与性、体验性、经常性等特色在变革中脱颖而出。

二、2021年的体育旅游发展将呈现八大趋势

1、对健康的重视将助力体育旅游快速发展

2019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把“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列为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项战略任务,提出“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重视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等要求。

全球健康研究所的数据显示,近5年全球健康旅游增长率为9.9%。预计到2022年,这一市场规模将达到919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7.5%,潜在的市场规模达万亿级。

2015年原国家旅游局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下发的《关于促进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中医药健康旅游人数达到旅游总人数的5%,中医药健康旅游收入达到5000亿元。

2、赛事观赛游增长速度将适当放缓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体育赛事大规模取消或者暂停。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体育赛事和活动将有序恢复,但大规模的跨区域人口流动仍将受到一定的限制,国际和国内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仍具有不确定性。

可以预见,2021年体育赛事活动在规模上将呈现小型化和区域化的特点,减少人口的跨区域流动;在发展方式上将呈现专业化和网络化的特点,依靠技术手段,跨时空跨区域同步竞赛;从观赛游的特点来看,由于各种不确定的因素,人们对这类需要近距离与陌生人接触的环境会有所顾忌,所以观赛游的增长速度会适当放缓。

3、突出参与性和娱乐性的户外运动游将蓬勃发展

户外运动逐渐成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即便是传统的跑步,场景也在不断延伸:公益跑、马拉松、街头夜跑、垂直跑等多场景的出现,丰富了传统户外运动方式,给人们带来更多乐趣。

例如马拉松赛事除了传统的全程马拉松、半马以及四分马之外,还衍生出多种类型的路跑项目,包括彩色跑、乡村跑、越野跑、迷你马拉松、家庭跑以及情侣跑等各种类型。

疫情后,人们对于健康的认识更加深刻,对户外体育运动的需求度也将大幅上升。

4、科技创新将加速体育旅游线上线下布局

随着5G网络的逐渐普及,万物互联的时代中,依托互联网和物联网的体育旅游将有更多玩法。202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实施《关于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的意见》,鼓励发展智慧旅游,大力发展智能体育,创新无接触式消费模式。

2020年10月,《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提出“十四五”期间建设1000个体育公园,推进“互联网+健身”,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

5、新潮时尚体育旅游的热度将不断提升

随着国内兴起的全民健身热潮,运动成为一种新的时尚。从《极限挑战》《奔跑吧!兄弟》《报告!教练》到《这就是灌篮》《来吧!冠军》《运动好好玩》等,体育运动类的综艺节目在年轻群体中掀起了体育旅游的热潮。

2024年巴黎奥运会增设霹雳舞、滑板、攀岩和冲浪四个大项,这些项目都是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时尚运动,观赏性强,商业化价值高,市场潜力无限。

6、体育旅游将成为城市空间重塑的重要内容

城市体育综合体是体育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空间承载,也是城市空间重塑的重要内容。人民群众健身意识的不断增强,对于体育综合体来说是利好的消息。

因此,以体育+商业综合体为核心,建设运动主题区+商业配套区,汇集全民健身、健身培训、大众赛事、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等多种体育休闲业态,打造面向全民健身的多功能体育综合体已经是大势所趋。

7、体育旅游IP化、品牌化趋势将更加明显

游客的消费需求经历着“认知—参与—融入—沉浸”的变化,游客偏好具有核心吸引力及主题性的产品,期待在体育旅游过程中获得身份认同感,而IP的强内容性、高排他性,可赋予旅游产品独具特色的个性主题,符合游客个性化、多样化的旅游需求,提升游客的体验感,满足游客的情感需求。

比如知名赛事、明星级的运动员、著名体育俱乐部、热门体育娱乐活动,以及具有地标意义的体育场馆等,都可以成为体育旅游IP和顶级流量,将能很好地带动一个地区和一个时期体育旅游的发展。

8、体育旅游产品向系统化、精品化方向发展

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当前我们国家的总体要求。从2014年开始,国家体育总局着手推动体育旅游精品建设,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体育旅游的多层次消费需求。

体育旅游精品项目本身具有示范带动作用,在扩大其影响力的同时,能够提升体育旅游品牌的社会认知度和满意度。各地加大力度打造体育旅游精品项目,体育旅游在大健康的背景下将快速发展。

三、2021年体育旅游的十个增长点

1、房车露营旅游

随着近年来自驾游、自由行等新兴旅游方式的逐渐崛起,房车旅游作为一种能够自由调节旅游步伐、随时随地体验各地风土人情的旅游方式,正逐渐被年轻人接受,房车市场也持续升温。

以“小聚集、大空间”为主要特点的露营休闲度假游将成为新的体育旅游消费热点。业内预测,2020年中国的房车销量有25%的增幅。2021年随着新冠肺炎疫苗接种规模的扩大,房车露营旅游将继续快速发展。

2、红色体育旅游

红色旅游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民族性特征。以红色徒步为代表的红色体育旅游,将是游客参与红色旅游的重要形式。

随着文旅融合发展,市场更加注重红色旅游产品的体验性和情感共鸣,加之受2020年疫情影响,全民对体育、健康愈加重视,2021年,以国防体育运动为典型代表的红色体育旅游将会迎来市场爆发期。

3、以青少年体育运动为主的家庭旅游消费

青少年参加的各项运动夏令营、游学等活动越来越多,这也带动了整个家庭在运动休闲方面的消费。同时,以家庭户外运动、家庭休闲运动为主的体育旅游和运动休闲旅游也越来越受欢迎。

从2015年—2019年获得融资的青少年体育培训机构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除了篮球、足球等大众传统项目,击剑、冰雪、橄榄球、棒球等小众项目也逐渐走进大众视野。

4、电子竞技

2019年公布的《体育产业统计分类》中,电子竞技被列入02大类体育竞赛表演活动,与排球、篮球等项目并列。电子竞技将在2021年芭堤雅亚洲室内与武道运动会,以及2022年杭州亚运会上成为正式比赛项目。

根据业内统计,2019年中国电竞整体市场规模突破1000亿元,达到1175.3亿元。电竞商业化发展将进一步助推电竞市场的增长,预计在2021年达到1651.4亿元。

5、体育节事活动

体育活动本身具有很强的社交属性,随着全民健身意识的普及,群众参与体育锻炼的主动性更强,选择面更广,越来越多新颖有趣的体育节事活动将给人们带来更多的运动乐趣。

在疫情令人们更加重视身体健康的大背景下,多元化的体育节事活动可覆盖更多有体育锻炼需求的人群,为全民健康助力。

6、体育特色小镇

纵览国际上著名的体育小镇,利用体育赛事来“吸粉”是成功经验之一,长期举办固定赛事的体育小镇更易于走产业化路径。2021年是体育特色小镇的成效年,一定会有部分体育特色小镇因为经营不佳而逐渐被淘汰,同时也将会有一批优质的小镇脱颖而出,成为重要的体育旅游目的地和体育旅游产业聚集地。

7、体育主题公园和主题度假区

体育主题公园是现代城市公园中的一种,它以“体育运动”为主题,向人们提供更为专业、科学、安全、符合运动要求,同时满足人们休闲放松、旅游赏景需求的园林环境。

2020年12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布新一批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包括河北省崇礼冰雪旅游度假区、黑龙江省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在内的以体育旅游为主要内容的度假区榜上有名。

8、冰雪体育旅游

冰雪旅游是以冰雪资源为主要旅游吸引物,体验冰雪文化内涵的所有旅游活动形式的总称,是极具参与性、体验性和刺激性的旅游产品。

冬奥会的成功申办和有序推进,在全国掀起了冰雪体育旅游的热潮。中国北方地区利用地理气候资源优势,大力开发冰雪体育旅游线路;中国南方地区和中心城市利用科技优势,打造室内外冰雪体育旅游产品。2021年冰雪体育旅游将成为市场投资和消费的热点。

9、夜间体育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提出大力发展夜间文旅经济,鼓励有条件的旅游景区在保证安全、避免扰民的情况下开展夜间游览服务,计划到2022年建设200个以上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以天津2020活力河西·哪吒体育嘉年华为代表的夜间体育旅游成为夜间文化和旅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2021年,在夜跑、广场舞、街头篮球等大众体育运动基础上,集趣味性、参与性、竞技性于一体的夜间体育旅游将受到更多人欢迎,并进一步提升城市夜间市场消费能级。

10、体育旅游展会

近年来,由国家体育总局、文化和旅游部等共同举办的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中国体育文化博览会,立足国家体育发展战略,聚焦产业发展热点、关键点,激发体育科技动能,全方位构建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高端化的体育文化、体育旅游融合发展及展示交易平台。

体育旅游展会的热度逐年升高、参展单位和机构的数量及参观人数逐年增多,使体育旅游展会成为推动体育旅游发展的重要平台。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2021年的中国体育旅游也必将适应新的发展需要,从注重消费人数的高速发展向注重产品和消费的高质量发展转型。

由此,要科学地研判体育旅游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不断开创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新局面。

四、2021年体育旅游发展的六大策略

一、完善景区管理的法律法规

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可确保景区体育旅游在法制化的框架下遵循整体性与科学性的发展路径。在相关法规条文的规范下,有序开发体育资源、适当设置体育休闲娱乐活动、体现体育运动的教育功能、生态功能及娱乐功能均是促进景区体育旅游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景区可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相应的监督和管理机制,改善景区周边的交通环境,节约游客的交通时间。基础设施的改善有利于提升体育旅游产品的品牌效应,增强游客的用户体验。

三、结合实际情况多元化设置体育休闲娱乐活动项目

景区在开发中保持当地特色的同时,完全可以将当地体育文化的研究与旅游资源的开发密切联系起来,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达到经济上的最佳效益。景区可开展富有地方风情民族特色的各式各样的民族体育活动,可以在著名景点结合实际向人们展现民族体育文化,邀请游客参加民族体育运动,使游客不仅可以感受山水之美,还可感悟民族体育文化。

四、加快本土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体育旅游专业人才是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经营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高校尚未设置体育旅游专业,为解决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短缺问题,可适当在高校旅游专业中增开体育旅游专业或增开体育旅游课程。景区可与当地体育产业部门和旅游管理部门联合开办培训班,培训紧缺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和经营人才。加强体育休闲与健身旅游意识教育,加速培养人才,充实“软件”质量。

五、强化体育旅游投入力度

加快体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需遵循体育旅游经济独特的发展规律,多渠道、多形式地加大体育旅游投入,加快实现由大投入小产出向小投入大产业、不投入也产出的阶段转变,大力提高体育旅游产业的投入产出水平。景区可完善优化与体育休闲娱乐活动相关的配套设施建设,并且加大旅游招商引资力度,坚持对内对外开放结合,引进内资外资并举,做到“项目要成熟、政策要到位、环境要优化”。

六、加强媒体宣传力度

景区可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刊、新闻媒体和网络的宣传作用,捕捉其体育旅游的亮点与特色,以短视频、访谈、专题报道或融入其它观众喜爱的节目中等多种多样的宣传形式,向公众详细介绍其开展的体育休闲娱乐活动,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到景区体验休闲娱乐活动的兴趣。通过媒体宣传,让民众了解景区、向往景区,最后消费于景区。

附:国外体育旅游案例借鉴

国外的体育旅游发展时间比较长,运作模式和整个生态形式相对较为成熟,为我国体育旅游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借鉴。

1、波兰坎皮诺斯国家公园

坎皮诺斯国家公园(Kampinos National Park)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基于科学研究、教育及旅游、娱乐和摄影等商业目的,以不会对公园内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产生不利影响的方式,举办了上百场与体育旅游相关的赛事活动,包括自行车比赛、跑步比赛、马拉松和徒步比赛等。举办体育类赛事活动当前是该国家公园的基本任务之一。

由于坎皮诺斯国家公园位于华沙附近,拥有众多的步道、多变的地形、优美的自然环境以及便利的交通,地形条件适合组织马拉松、跑步等体育活动,公园当局组织体育活动的兴趣非常大。考虑到这些活动项目可能对该地带产生的潜在负面影响,坎皮诺斯国家公园对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目的的活动项目发放数量有限的许可证。这些体育赛事具有娱乐性质,并以家庭为导向。

赛事活动范围基于《自然保护法》而设置。该国家公园的保护计划中标明了可用于人类活动的区域,如果要组织体育赛事,需要公园当局作出安排,包括获得公园负责人的书面同意。

2、法国沙木尼休闲登山小镇

沙木尼小镇(Charmonix)位于法国中部东侧,毗邻意大利和瑞士,坐落在阿尔卑斯主峰勃朗峰脚下的山谷里。这里是现代登山运动发源地,被称为“户外爱好者的乐园”、“滑雪者的天堂”,每年接待超过200万的登山滑雪者和日常游客。

沙木尼小镇成为户外运动的天堂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位置——小镇海拔1035米且位于山谷中,是理想的登山活动出发点,阿尔卑斯山的主峰勃朗峰也为小镇带来了独一无二的登山资源。

沙木尼拥有世界上最完备的高山运动教育培训系统,以世界上第一所登山向导学校——法国国家滑雪登山学校(ENSA)为代表。ENSA建立于1943年,由法国体育部直接管辖,其教学使命是“发展和提高山地运动水平,研究和分析山岳安全风险,训练高水平运动员”。学校有着严格的培训、考核、认证体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国际顶尖的向导和登山家。在法国,登山向导对顾客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这些以技术高超、经验丰富、责任感强而著称的向导们在全世界都享有盛誉。ENSA开设的教学项目有登山向导、滑雪教练、高山协作、救援、滑翔伞教练。因为ENSA的存在,沙木尼成为全球登山标准的制定者,完善的培训和卓越的服务成为其登山产业发展的基石。

在吸引登山游客的基础上,沙木尼注重相关体育项目、赛事、休闲、文化艺术产业的开发。滑雪、高山滑翔、溪降运动等也开展得非常广泛。2003年环勃朗峰超级越野赛正式举办,作为世界上最著名的越野赛事之一,2016年吸引了超过2000名越野跑精英和数万名跑步爱好者参与。

3、新西兰皇后镇

新西兰皇后镇(Queenstown)位于新西兰东南部瓦卡蒂普湖边,被南阿尔卑斯山环绕,是世界蹦极的发源地。皇后镇被誉为“探险之都”的原因在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南阿尔卑斯山是新西兰最高大的山脉,巍峨高耸、峡湾众多,是蹦极的极佳选择。美丽的瓦卡蒂普湖是新西兰第三大湖泊,因形状独特有特殊的潮汐现象而颇具特色。因此,除蹦极外,滑雪、喷射快艇和山地自行车均是“探险之都”皇后镇的热点项目。

同时,小镇独有的自然地理资源优势适合发展其他不同的极限运动,进一步形成了极限运动的集群效应。小镇所处的南阿尔卑斯山南段,山体陡峭,激流奔涌,山顶被冰川覆盖,能进行攀山、漂流、山地自行车和冰川徒步等活动。在冬天,整个山体被冰雪覆盖,小镇附近有四处天然滑雪场。瓦卡蒂普湖湖面开阔,能发展帆船划艇和水上飞机活动。小镇还开展了滑翔伞、跳伞、热气球等项目。由于地理条件复杂多变,小镇可发展的项目众多,成为有超过200多个项目的综合性户外运动的“探险之都”。

皇后镇的体育和旅游产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双轮驱动的体育小镇在全世界尚属少见。户外运动作为皇后镇旅游发展系统中的重要元素,是形成体育旅游共生体的基本条件。皇后镇则利用以高山峡谷、急速湍流、冬季白雪皑皑等优越地势,开发了激流泛舟、跳伞、滑雪、蹦极、喷射快艇、漂流、山地自行车等户外运动,为各地户外运动发烧友提供了良好的体验场地。

体育旅游中另一个元素则是旅游,多样性旅游产品可以满足各类游客的差异化需求。除惊险刺激的户外项目外,皇后镇依托美景、历史、文化,开发了休闲度假、节庆旅游、婚庆旅游等深度体验产品,同样吸引了大量游客。

来源:匠工营国

生态体育|智慧中国

1 8 8 3 1 1 8 3 2 1 3

场馆\小镇\园区\规划\设计\运营\智库\产业\融合

【体育小镇场馆园区综合体规划设计、投资运营、策划咨询、智慧提升、赛事组织&体育文旅产业融合、景观建设、园林绿化、智库共享、文创研发】

投稿邮箱:

免责声明:【生态体育】图文来自于网络,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目的,如有标注错误或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生态体育及时更正删除!

马上进入2021年的十2月份了,从年前到现在发生了很多不可预估的事情,使我们冬季一直处于观望状态,不敢冒然进行。据我所知,新疆随着冷空气到来,雪场已经开始造雪作业了,预计十一就要开业了。而我们北方、中原地区根据今年的形势该如何经营滑雪场呢。我的建议是:改建为中小型滑雪场或嘻雪乐园。中小型滑雪场易建设、投资费用低,着手准备也更容易些,面积不需要很大,5000平-10000平。而需要准备的有:造雪机(主要造雪工具)游艺设施(悠悠球、充气城堡、雪地魔托、香蕉船等等这些都是容易盈利的设备)之后可根据今年的客流量以及盈利情况考虑下年是否扩建。

河南正式期刊入选国内各类核心期刊情况一、 社科期刊部分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单位 主管单位 统一刊号 地 址 邮编 电 话 社科核心 中文核心 CSSCI社会期刊(中文核心2011年版9种)1 中州学刊 省社科院 省社科院 CN41-1006/C 郑州市文化路50号中州学刊杂志社 450002 00、04、08 04、08、11 08C2 史学月刊 河南大学、省历史学会 河南大学 CN41-1016/K 开封市明伦街85号河南大学东一斋 475001 00、04、08 04、08、11 08C3 华夏考古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CN41-1014/K 郑州市陇海路北三街9号 450000 00、04、08 04、08、11 08C4 河南社会科学 省社科联 省社科联 CN41-1213/C 郑州市丰产路23号 450002 00、08 04、08、11 08E5 档案管理 省档案局 省档案局 CN41-1216/G2 郑州市金水路17号(省委北院) 450003 0371-6590230104、08、116 领导科学 省社科联 省社科联 CN41-1024/C 郑州市丰产路23号 450002 0371-6393420904、08、117 金融理论与实践 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省金融学会 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 CN41-1078/F 郑州市丰产路55号 450002 0371-6579919804、08、118 中原文物 河南博物院 河南博物院 CN41-1012/K 郑州市农业路8号河南博物院 450002 00、08 04、08、119 学习论坛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CN41-1023 郑州市文化路44号 450002 0371-635655101110 新闻爱好者 河南日报社 河南日报社 CN41-1025/G2 郑州市农业路28号 450003 0371-6579613404、0811 企业活力 省社科院 省社科院 CN41-1020/F 郑州市文化路44号附1号 450002 0371-6356551004大学学报(中文核心2011年版7种)1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河南师大 河南师大 CN41-1011/C 新乡市建设东路46号 453007 00、08 04、08、11 08C2 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 郑州大学 郑州大学 CN41-1027/C 郑州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科学大道100号 450001 00、04 04、08、11 08C3 经济经纬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河南省教育厅 CN41-1421/F 郑州市文化路80号 450002 00 04、08、11 08C4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解放军总参某部政治部 CN 41-1164/H 河南洛阳036信箱60号 471003 00 04、08、11 08C5 河南大学学报(哲社版) 河南大学 河南大学 CN41-1028/C 开封市明伦街85号河南大学校内6号楼 475001 00、04、08 04、08、11 08E6 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 河南省教育厅 CN41-1289/F 郑州市郑花路29号 450011 04 08、11 08E7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改名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河南省教育厅 41-1291/D 郑州市文化路80号 450002 0371-6385144811 10E8 信阳师院学报(哲社版) 信阳师院 信阳师院 CN41-1030/C 信阳市长安路237号信阳师范学院 464000 009 商丘师院学报 商丘师范学院 河南省教育厅 CN41-1303/Z 商丘市平原路55号商丘师院 476000 00二、 自然科学期刊部分序号 期刊名称 主办单位 统一刊号 地 址 邮编 电 话 科技核心 中文核心 CSCD社会期刊(中文核心2011年版19种)1 电波科学学报 中国电子学会 CN41-1185/TN 新乡市荣校路34号信息产业部第22所138信箱 453003 08 04、08、11 08C2 机械强度 郑州机械研究所、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CN41-1134/TH 郑州市嵩山南路81号 450052 08 04、08、11 08C3 棉花学报 中国农学会 CN41-1163/S 安阳市开发区黄河大道西段 455000 08 04、08、11 08C4 眼科研究 省眼科研究所 CN41-1095/R 郑州市纬五路7号 450003 08 04、08、11 08E5 果树学报 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 CN41-1308/S 郑州市航海东路南郑州果树研究所 450009 08 04、08、11 08E6 机械传动 郑州机械研究所、中国机械通用零部件工业协会齿轮专业协会 CN41-1129/TH 郑州市嵩山南路81号 450052 08 04、08、11 08E7 灌溉排水学报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中国水利学会 CN41-1337/S 新乡市建设路173号 453003 08 04、08、11 08E8 烟草科技 中国烟草总公司郑州烟草研究院 CN41-1137/TS 郑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枫杨街2号 450001 08 04、08、119 矿山机械 洛阳矿山机械工程设计研究院 CN41-1138/TD 洛阳市涧西区重庆路 471039 08 04、08、1110 轴承 洛阳轴承研究所 CN41-1148/TH 洛阳市吉林路 471039 08 04、08、1111 电光与控制 洛阳电光设备研究所 CN41-1227/TN 洛阳市凯旋西路25号 471009 08 04、08、1112 河南农业科学 省农业科学院 CN41-1092/S 郑州市农业路1号 450002 08 04、08、1113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许昌继电器研究所 CN41-1401/TM 许昌市许继大道1706号 461000 08 04、08、1114 测绘科学技术学报 信息工程大学测绘学院 CN 41-1385/P 郑州市陇海中路66号 450052 0371-6353506804、08、1115 人民黄河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CN41-1128/TV 郑州市金水路11号 450003 0371-6602240904、08、1116 地域研究与开发 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 CN41-1085/P 郑州市陇海中路64号 450052 人文核心 04、08、11 CSSCI17 眼科新进展 新乡医学院 CN41-1105/R 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新乡医学院 453003 08 08、1118 耐火材料 中钢集团洛阳耐火材料研究所 CN41-1136/TF 洛阳市涧西区西苑路43号 471039 08 08、1119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省水利厅 CN41-1387/TV 郑州市纬五路11号省水利厅 450003 08 11 08E20 金刚石与模料模具工程 郑州模料模具磨削研究所 CN41-1243/TG 郑州市华山路121号 450013 08 04、0821 中国棉花 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 CN41-1140/S 安阳市开发区黄河大道西段 455000 08 04、0822 中国水土保持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CN41-1144/TV 郑州市金水路11号 450003 08 04、0823 断块油气田 中原石油勘探局 CN41-1219/TE 濮阳市中原路157号 457001 0393-48248570824 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郑州大学 CN41-1181/R 郑州大学一附院内 450052 08 0425 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 洛阳拖拉机研究所有限公司 CN41-1222/TH 洛阳市涧西区西苑路39号 471039 0379-626901080426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新乡医学院 CN41-1106/R 新乡市金穗大道东新乡医学院 453003 0373-38314560427 数学季刊(英文) 河南大学 CN41-1102/OI 开封市明伦街85号河南大学 475001 0371-388169604 08E28 炼油技术与工程 中国石化集团洛阳石化工程公司 CN41-1139/TE 洛阳市七里河063信箱洛阳石化工程公司 471003 08 0429 矿产保护与利用 中国地质科学院郑州矿产综合利用研究所 CN41-1122/TD 郑州市陇海西路328号 450006 0830 中国瓜菜 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 CN41-1374/S 郑州市航海东路南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 450009 0831 化学研究 河南大学 CN41-1083/O6 开封市明伦街85号河大校内 475001 0832 材料开发与应用 洛阳船舶材料研究所 CN41-1149/TB 洛阳市涧西区西苑路21号 471039 0833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中华预防医学会 CN41-1192/R 郑州市经一路12号 450003 08大学学报(中文核心2011年版10种)1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版) 河南大学 CN41-1100/N 开封市明伦街 475001 08 04、08、11 08E2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版) 河南师范大学 CN41-1109/N 新乡市建设路 453007 08 04、08、11 08E3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河南农大 CN41-1112/S 郑州市文化路 450002 08 04、08、11 08E4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郑州大学 CN41-1340/R 郑州市科学大道 450001 08 04、08、115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版) 河南工业大学 CN41-1378/N 郑州市嵩山路 450052 08 04、08、116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郑州大学 CN41-1339/T 郑州市科学大道 450001 08 08、11 08E7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郑州大学 CN41-1338/N 郑州市科学大道 450001 08 08、118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版) 河南科技大学 CN41-1362/N 洛阳市涧西区西 471003 08 08、119 信阳师院学报(自然版) 信阳师范师院 CN41-1107/N 信阳市长安路 464000 08 04、1110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版) 河南理工大学 CN 41-1384/N 焦作市世纪大道2001号 454003 09 1111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版) 郑州轻工业学院 CN41-1172/TS 郑州市东风路 450002 0812 新乡医学院学报 新乡医学院 CN41-1186/R 新乡市金穗大道 453003 08河南省期刊入选中文核心期刊数量统计类别 2004年版 2008年版 2011年版 备注社科期刊 10 9 9 2011年版新增1种,出局1种高校社科学报 5 6 7 2011年版新增1种科技期刊 24 22 19 2011年版新增1种,出局4种高校自科学报 6 8 10 2011年版新增2种总计 45 45 45 总数在全国排名第13位说明: 中文核心期刊分七编:第一编 哲学、社会学、政治、法律、军事;第二编 经济;第三编 文化、教育、历史;第四编 自然科学;第五编 医药、卫生;第六编 农业科学;第七编 工业技术。从2011年起由4年1版改为3年1版,河南期刊入选2008年版44种、2011年版44种,表中刊名黑体的为2011年(第六版)中文核心期刊,有5种期刊退出(蓝色)、5种期刊新进入(红色),与2008年数量相同。其他核心期刊中的人文核心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编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总览》2008年版;CSSCI为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研制的核心库来源刊;科技核心为科技部主编的《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也称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每两年遴选一次;CSCD为中国科学院开发研制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核心库来源刊,每两年遴选一次。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