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龙岗寺遗址论文发表时间

发布时间:

龙岗寺遗址论文发表时间

望江路路东宠物交易市场城固县西环三路新世纪广场地平线时尚酒店对面贝乐多宠物店

论文从初稿到发看需要三四个月左右。

一般的省级、国家级论文审稿需要1~2天,出刊需要1~3个月。个别快的0.5个月,还有个别慢的需要4~7个月。

质量水平高一些的期刊,还有一些大学学报,投稿的出刊需要6个月左右,快一些的3~4个月。

科技核心期刊审稿需要1~3个月,出刊另需要6~10个月左右,总的算起来大约是1年~1年半。

北核、南核审稿需要3~4个月,出刊另需6~15个月左右,跨度较大总的算起来1年~2年。

综上所述,评职称发表论文一定要对各不同级别论文的发表周期做到心里有数,提前准备,以免时间上赶不及白白错过评审多等一年。尤其是核心论文,一定要提前。

论文发表一般需要的时间如下: 1、普刊即省级国家级一般安排周期是1到3个月。 2、本科学报的安排周期一般为2到4个月。 3、北大核心以上级别期刊的安排周期一般为6到8个月,审稿周期为一个月。 4、科技核心期刊从投稿到录用发表,一般是3到6个月。

遗址名称:蓝田猿人文化遗址发掘地点:陕西省蓝田县泄湖镇陈家窝村、蓝田县九间房乡公王岭发现及发掘时间:1963年,陈家窝遗址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工作人员发现并发掘,次年,公王岭遗址面世。距今历史:陈家窝地点距今65万年左右,公王岭地点距今110-115万年左右。考古地位:我国三大猿人遗址之一,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蓝田猿人化石是亚洲北部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直立人化石,把人类活动的时间上溯了五六十万年,填补了人类进化史上的一个缺环。文化类型及承继关系:旧石器时代早期,从母系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阶段。蓝田县南傍秦岭,北临漏河,是我国古代文化发源地之一,曾为十多个朝代的京畿之地及古代中国南北交通要道,在更早的110-115万年前,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森林茂密,犹如当今长江以南地区,正是这样的蓝田,孕育了我们中华文明最古老辉煌的文化。蓝田猿人的发现,丰富了人类的物质文化记录,也提供了黄河流域古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佐证。

杭州灵隐寺遗址论文发表

灵隐寺背景历史:灵隐寺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326年),开山祖师为西印度僧人慧理和尚,南朝梁武帝赐田并扩建。五代吴越王钱镠命请永明延寿大师重兴开拓,并赐名灵隐新寺。

灵隐寺是我国佛教著名寺院,又名云林寺,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至今已有约一千七百年的历史,是中国佛教禅宗十大古刹之一。宋宁宗嘉定年间,灵隐寺被誉为江南禅宗“五山”之一。清顺治年间,禅宗巨匠具德和尚住持灵隐,筹资重建,仅建殿堂时间就前后历十八年之久,其规模之宏伟跃居“东南之冠”。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帝南巡时,赐名“云林禅寺”。

灵隐寺开山祖师为西印度僧人慧理和尚。他在东晋咸和初,由中原云游入浙,至武林(即今杭州),见有一峰而叹曰:“此乃中天竺国灵鹫山一小岭,不知何代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遂于峰前建寺,名曰灵隐。

灵隐寺位于杭州西湖灵隐山麓,处于西湖西部的飞来峰旁,离西湖不远。灵隐寺又名“云林禅寺”,始建于东晋(公元326年),到现在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是我国佛教禅宗十刹之一。当时印度僧人慧理来杭,看到这里山峰奇秀,以为是“仙灵所隐”,就在这里建寺,取名灵隐。后来济公在此出家,由于他游戏人间的故事家喻户晓,灵隐寺因此名闻遐迩。五代吴越国时,灵隐寺曾两次扩建,大兴土木,建成为九楼、 十八阁、七十二殿堂的大寺,房屋达1300 余间,僧众达3000人。 灵隐寺的最前面是天王殿,上悬“云林禅寺” 匾额,是清代康熙的手笔。大殿正中佛龛里坐着袒胸露腹的弥勒佛像。弥勒佛后壁佛龛里,站着神态庄严、手执降魔杵的韦驮菩萨,系由独块香樟木雕成,是南宋遗物。灵隐寺的大雄宝殿是单层、重檐、三叠的建筑,高达33.6米。另有清末重塑之木雕释迦坐像,高约24.8米,金光四射,闪耀夺目,富有宋代守实雕塑之风,此外还有十二圆觉,二十诸天等佛。 1954年进行全面修整后,改为永久性的钢筋水泥建筑。大殿规模宏敞,气势雄伟,殿正中的释迦牟尼佛像,高19.6米,是以唐代禅宗著名雕塑为蓝本,用24块香樟木雕成的。灵隐寺的殿宇、亭阁、经幢、石塔、佛像等建筑和雕塑艺术,对于研究我国佛教史、建筑艺术史和雕塑艺术史都很有价值,是祖国珍贵的文物。 现在的灵隐寺园林,除寺内殿前殿旁还保存有一些假山、古树林木外,主要在于寺前的清溪流水沿岸,山泉之间曲径通幽,小桥飞跨。寺之山门前有冷泉亭、壑雷亭、翠微亭诸景。唐朝诗人白居易写有《冷泉亭记》来描述这里的景色。

灵隐寺又名云林寺,创建于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当时印度僧人慧理来到杭州,看到这里山峰奇秀,认为是“仙灵所隐”,所以就在这里建寺,取名“灵隐”。清康熙南巡时,曾登寺后的北高峰顶揽胜。他看到山下云林漠漠,整座寺宇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晨雾之中,显得十分幽静,于是就赐名灵隐寺为“云林禅寺”。现在天王殿前的那块“云林禅寺”四个巨匾,就是当年康熙皇帝的“御笔”。 灵隐寺全盛时期,有九楼、十八阁、七十二殿堂,僧徒达三千余众。北宋时,有人品第江南诸寺,气象恢宏的灵隐寺被列为禅院五山之首。灵隐寺确实深得“隐”字的意趣,整座雄伟寺宇就深隐在西湖群峰密林清泉的一片浓绿之中。寺前有冷泉、飞来峰诸胜。据说苏东坡守杭时,常携诗友僚属来此游赏,并曾在冷泉亭上“画扇判案”呢。 今日灵隐寺是在清末重建基础上陆续修复再建的,全寺建筑中轴线上依次为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天王殿正中面朝山门的佛龛供奉弥勒佛像,袒胸露腹,趺坐蒲团,笑容可掬;背对山门的佛龛供奉的是佛教护法神韦驮雕像,像高二米半,头戴金盔,身裹甲胄,神采奕奕。这尊雕像以香樟木雕造,是南宋留存至今的珍贵遗物。天王殿两侧是四大天王彩塑像,高各八米,个个身披重甲。其中两个形态威武,两个神色和善,俗称四大金刚。 大雄宝殿原称觉皇殿,单层三叠重檐,气势巍峨。殿正中,佛祖释迦牟尼像高踞莲花座之上,妙相庄严,颔首俯视,令人敬畏。这是我国最高大的木雕坐式佛像之一。释祖像后壁为《五十三参》彩绘群塑,共有姿态各异的大小佛教塑像一百五十尊,表现的是佛经中财童子历经磨难参拜五十三位《善知识》(名师),终于得证佛果的故事。这座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的壁塑的主像是足踏鳌背,手执净瓶的观世音菩萨,她意态潇洒,祥和地接受着善财童子的参拜。 灵隐寺的原释迦牟尼佛像,在1949年因大雄宝殿正梁被白蚁蛀空倒塌里被毁。现在这座佛像是在1953年重修寺宇时,由浙江美术学院的雕塑家和民间艺人们采用唐代禅宗佛像为蓝本共同精心设计的。佛像高十九点六米,比原先的释迦造像高一倍多,用近百块香樟木雕成。佛像造型端庄凝重,低眉细目,气韶生动,极具风采。 药师殿为近年重建,殿中供奉药师佛像及日天、月天。殿左,有重建的罗汉堂,陈列五百罗汉像线刻石。巍巍殿宇,森森古木,伴随着一批珍贵文物古迹。天王殿前左右各有石经幢一座。两经幢都有《天下兵马大元帅吴越国王建,时大宋开宝二年已巳岁闰五月》题记。大雄宝殿前月台两侧各有一座八角九层仿木结构石塔,塔高逾七米,塔身每面雕刻精美,经古建筑专家梁思成生前考定,两石塔也是吴越末年雕造的。灵隐寺珍藏的佛教文物,有古代贝叶写经、东魏镏金佛像、明董其昌写本《金刚经》、清雍正木刻本龙藏等等,都是弥足珍贵的宝物。寺中的飞来峰也是一处不可忽视的景观,它由石灰岩构成,峰高209米。由于长期受地下水溶蚀作用,形成了一座奇幻多变的洞壑。岩壁上有五代(907一960)至宋(960一1279)、元(1271一1368)石刻造像330余尊。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宋代那尊喜笑颜开、袒胸露腹的弥勒佛。

景点介绍

灵隐寺又称“云林寺”,坐落于西湖西面的灵隐山麓。寺内环境清幽,是杭州最早的名刹,留存着各朝代众多精美文物。这里是济公的出家地,据说求愿很灵验,每天来礼佛祈福的香客络绎不绝。

一千七百年的风雨,使灵隐寺成为历史与文化的宝库:天王殿上悬“云林禅寺”匾额,为清康熙帝所题;大雄宝殿前的石塔、天王殿前的石经幢均是五代十国吴越时的遗物;寺内珍藏的佛教文物有古代贝叶写经、东魏镏金佛像、明董其昌写本《金刚经》、清雍正木刻龙藏等珍贵宝物。灵隐寺还是“济公”道济和尚出家的寺庙,在道济禅师殿中供奉的一尊右手拿破扇、左手持念珠、右脚搁在酒缸上的佛像便是济公像。

灵隐寺背靠北高峰、面朝飞来峰,飞来峰虽然山不高,但山上有许多奇幻多变的洞壑,更遍布着五代以来的佛教石窟造像多达三百四十余尊,是我国江南少见的古代石窟艺术瑰宝。寺庙常年香火旺盛,特别是在初一、十五或者佛教盛日,善男信女从四面八方而来,更是人山人海。

全文

开放时间

全年 07:00-18:15

优待政策

儿童:身高:1.4米(不含)以下,儿童票

补充说明: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具体信息请以当天披露为准。

交通攻略

距407路灵隐(下客点)站454m,步行7min

必看贴士

1. 春季是来灵隐寺的最佳季节,此时气候和景色宜人,也适合游览飞来峰和北高峰。

2. 灵隐寺旁有家灵隐寺斋堂,寺内十方苑的素面也十分地道,价格也公道,值得一尝。

3. 景区周边有一些私营的停车场,但收费不合理,所以建议停车时按正规指示牌停到景区官方停车场。

4. 灵隐寺一带环境幽雅,景区旁的天竺路和白乐桥村一带有很多旅舍客栈可以住宿,这一带同时也有包括知味观味庄在内的不少餐馆。

5. 从灵隐寺到周围的重要景点距离不算太近,比如到龙井问茶、九溪十八涧、杭州植物园以及西湖景区,均需5-6公里车程,到西溪湿地则需约7公里车程。

七星岗古海岸遗址论文发表

海珠区的名胜古迹有: 1、赤岗塔。 赤岗塔位于广州大桥东南面的新市头,是广州市现存的古塔之一,地处赤岗,故名。兴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是继琶洲塔、莲花塔之后修建的第三座“风水宝塔”。 2、七星岗古海岸遗址。 七星岗古海岸遗址位于海珠区石榴岗。在大片裸露的红色岩系砾岩前面连着一片宽敞的海蚀平台,石崖下部有一连串半米深的浪蚀洞,使上部成为额状突出,高约2米。 3、卫氏大宗祠。 卫氏大宗祠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距今388年。卫氏大宗祠在沥滘副四约,是该乡卫姓大宗祠。始建于明朝,清代重修。由头门、牌楼、拜亭、中堂和后堂组成,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

在广州石榴岗路与仑头路交会处西北侧有一处黑褐色礁石墙,也许很多老广每天都会经过,但大概没多少人知道,它竟是有着“世界第一古海岸遗址”之称的国宝级海蚀遗迹——七星岗古海岸遗迹。从市文化局获悉,为妥善保护该处天然文物,2008年内将原址兴建七星岗古海岸遗址公园。七星岗古海岸遗迹是由白垩纪红色砂砾岩层所构成的小山坡,在山坡脚约20米的距离内,分布着“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洞”的典型海蚀地貌———海蚀崖高2米,前有宽约8米略为倾斜的海蚀平台,崖下的洞穴是深约1米的海蚀洞,洞穴上方成额状突出。有关学者考证,约在六七万年前,七星岗一带原是惊涛拍岸、白浪滔滔的南中国海岸边,时至今日,它已成为见证广州沧海桑田的活化石。1963年3月,七星岗遗址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记者了解到,由于该处遗迹是现在世界上已知的深入大陆最远的古海岸,深入内陆达100公里,相比下,著名的意大利古海岸遗迹离海岸只不过50公里。所以国际地理学界普遍认为,七星岗古海遗迹完全称得上是“世界级”的海蚀遗迹。不过,由于长年缺乏系统管理和,七星岗海蚀岩已被风化剥蚀,遗址周边杂草丛生,垃圾成堆,违章建筑随处可见。市文化部门已论证通过了相关的抢修方案,预计今年内将会在其原址动工兴建古海岸遗址公园,在保持海岸遗迹原貌不变的前提下,对部分已风蚀的海岩面进行修复,同时全面复绿遗迹周边环境。预计,2009年初,遗址公园可建成并对市民开放。

七星岗古海岸遗址位于海珠区石榴岗路与华南快速干线交汇处西北侧,为保存完整的海蚀地貌。海蚀崖呈额状突出,高约2米,海蚀平台宽6米,高出今海平面约1.93米,为切平构造地面,岩层倾角15度,平台后有深0.3米的海蚀瓯穴。1982年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齐家坪遗址论文发表时间

新石器时期黄河上游地区有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

马家窖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发现于甘肃临洮马家窖而得名,约公元前2900─前2100年。分布于黄河上游地区,是仰韶文化向西发展的一种地方类型。马家窖文化发现有村落与大规模的墓地,说明当时的人们过着定居生活。

齐家文化是以甘肃为中心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并且已经进入铜石并用阶段,其名称来自其主要遗址甘肃广河县齐家坪遗址。是分布在河西走廊地区的一支重要的早期青铜时代的考古学文化。

齐家坪遗址于1924由考古学家安特生所发现。时间跨度约为公元前2200年至公元前1600年,是黄河上游地区一支具有特殊价值的考古学文化,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来源。

扩展资料

安特生在发现齐家文化的同时也曾收集到一些齐家文化玉器,但由于当时他对齐家文化年代错误的判断及对玉器文化性质的忽视使其并未对这些玉器进行研究。

其实早在安特生发现齐家文化之前,齐家文化玉器就已经流传于世,在清宫旧藏就有齐家文化的玉器,清代金石学家吴大澄在《古玉图考》中也曾著录一批齐家玉器(现部分收录于上海市博物馆),但书中对具有齐家文化特征的玉器考释不多,且通过文献记载认为玉琮可能为商周时期的礼器。

同时在20世纪初西方兴起了收藏中国古玉的热潮,大量古玉流失海外,由于收藏家在意的是玉器本身,导致流失海外的中国古玉大多没有出土地点和出土情况记录,因此收录在海外的齐家文化玉器具体来源大多无法知晓。

齐家文化与殷墟没有必然关系。1、齐家文化是以中国甘肃为中心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已经进入铜石并用阶段,其名称来自于其主要遗址甘肃广河县齐家坪遗址。齐家坪遗址1924由考古学家安特生所发现。2、殷墟文化为中国商朝后期都城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1899年,金石学家王懿荣发现了甲骨文。1910年,甲骨学家罗振玉对其进行考证,确定了出土地小屯村为晚商都城,1928年开始进行发掘。殷墟文化从此被学者们推向世界文明史的前台。

据考古发现,古老的齐家文化就位于兰州。齐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的代表,精通陶器制造,是早期中华文明的起源之地,这也为后来的青铜文化奠定了基础。下面就和我来兰州文化看看这个古老的齐家文化吧。 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上游地区的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1924年在甘肃广河齐家坪首先发现而得名。年代为公元前2000~前1900年。分布在甘肃、青海省境内的黄河及其支流沿岸阶地上。共发现遗址350多处。居民经营农业,种植粟等作物,使用骨铲、穿孔石刀和石镰等生产工具。饲养猪、羊、狗与大牲畜牛、马等。 制陶业发达,双大耳罐、高领折肩罐和镂孔豆等为典型器物。已出现冶铜业,有铜刀、锥、镜、指环等一类小型红铜器或青铜器。住房多是方形或长方形的半地穴式建筑,屋内地面涂一层白灰面,光洁坚实。 氏族公共墓地常位于居住区附近,流行长方形土坑墓,有单人葬,也有合葬,以陶器与猪下颌骨等为随葬品。出现一男一女或一男二女的成年男女合葬墓,其葬式是男性仰身直肢,女性侧身屈肢面向男子。这表明当时男子在社会上居于统治地位,女子降至从属境地。反映出当时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婚姻形态为一夫一妻制和一夫多妻制。 齐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最早发现于古河州的太子寺,公元前300年左右大夏人活动的中心。据史载广河县在东晋十六国时设置大夏县,经历北魏、周、隋、唐,县址在今县城西北约5公里处。广河古称太子寺。 太子寺有着各种神奇美妙的传说。相传秦王嬴政太子扶苏曾监军驻此修了座寺院,后来民间称太子寺。清设太子寺城州判。广河县东有洮河水环绕,西有大夏河、广通河,南接茂密的太子山森林。公元1924年,考古工作者在洮河西岸的广河县齐家坪惊奇地发现了新石器时期文化,并命名为“齐家文化”。

齐家文化的陶器以黄色陶器为主,且有刻创纹路,并常有绳纹。由粟类的以及陶器表面上布纹痕迹的发现,可看出耕织阶有发展,粟的种植被认为是受仰韶文化的影响,此外,大量动物骨的发现,可知动物驯养在齐家文化中较为重要。铜主要作为装饰,但铜的器物已经出现,且有铜锡合金(青铜)的器物。 齐家文化的墓地与村庄在一起,大多数墓葬为单人,但亦有成年男女合葬,合葬之中男性为仰身直肢,女性则呈蜷曲姿态,墓中大多有石器与陶器作为陪葬。此外,地面上发现类似于宗教建筑的石造建筑。

南阳文化遗址论文发表时间

1、想要拿到杂志,一般要经历以下过程:投稿、审稿、录用/被退稿、修改润色、终审、定稿、校对、排版、印刷、出刊、邮寄。正常周期是1-3个月左右。 下面再讲一下其他的发表注意事项,更多发表细节可加我而已贰贰叁期叁叁久。2、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与广电总局合并为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对期刊品质的审核愈发严格,杂志社对稿件的要求也对应提高,在审稿及修改等流程上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 3、外部出版环境变化剧烈,一批品质差的杂志相继倒闭,原本已经定稿的一批文章无法正常见刊,可发表期刊的减少,大批量稿件的转投,导致发表竞争更加激烈。 4、为了评审核心期刊,应对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的各类审核,多数想要寻求发展的期刊,不断压缩版面,稿件质量精益求精,这导致论文被退稿或返修的几率大幅增加。 5、面对年审等突发时间,杂志的刊期会出现突发变动,可能原本已经计划出刊的文章会有推迟见刊,作者应为各种因素预留时间,避免因意外情况导致的延期出刊。 6、在整体出版环境变化的的过程中,期刊的版面费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高,这是不可扭转的大趋势,提前准备发表,不仅更放心,也更加省钱!提早发表论文的优点 发的越早您的文章在网上的点击率越高,引用率越高,对您评职更有利,还能加印象分。再说还能提升您的知名度. 这边写作需要较长的周期时间 现在发表需要一个月以上见刊 上网时间需要90个工作日后 网上才能显示您的论文 提前发表的好处 1丶提前一年发表更有说服力。 2丶评职时会加2-3分的印象分。 3丶出刊后上期刊网,网站上点击率高也会加分。 4丶发表完文章后可安心去考计算机和英语。 5丶每年都有高峰期,赶上高峰期会拖延发表时间,耽误评职。 6丶例如中高级工程师至少要发表2--3篇文章,提早发表可放在不同期的期刊上,更有说服力,同一期同一作者的两篇文章,有的地区会无效。所以分期发表是有好处的。

南阳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山川秀美,交通便利,享有绿城、水城、历史文化名城、现代化新城之美誉。南阳文化积淀悠久而丰厚,曾孕育了张衡、张仲景、诸葛亮、范蠡等历史名人。近现代更是有冯友兰、姚雪垠、彭雪枫、王永民、二月河等英才涌现。 南阳师范学院地处南阳市西区卧龙岗上,是河南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院校,紧邻驰名中外的诸葛武侯祠景区。学院交通便利,环境幽雅,绿树碧楼,花开四季,是读书学习的理想场所。学院创建于1951年,目前占地1272亩,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仪器设备价值6357万元,图书馆藏书102万册,可同步查阅中外文期刊5000余种,并与国内外多所大学图书馆连网。学院已建成了千兆校园网并与Internet互联,学院网络中心是中国教育科学网南阳市的中心节点。 学院教职工1000余人,其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180余名,教授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200余名。现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省管专家、获曾宪梓奖教师等53名,外籍教师10名。学院还聘请北大校长、中科院院士许智宏,中科院院士何祚庥、孙儒泳、张国伟,工程院院士张勇传、杨士莪,著名作家二月河等国内知名专家学者90余人为学院兼职教授。学院是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现有本科专业24个,专科专业21个,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法学、经济学、历史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八个学科门类。学院面向全国二十五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16000余名,成人教育在籍生8300余人。学院目前设有中国语言文学系、政治与社会管理系、法学系、历史学系、外国语学院、经济与管理系、教育系、美术系、音乐系、体育系、数学系、计算机科学系、物理学系、化学系、生物学系、旅游与环境科学系等16个系,并设有成人教育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五年制教育管理中心等办学机构。学院与华中师大、陕西师大、天冠集团、新加坡东亚商学院、日本神户凑东商会等国内外多所院校及企业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学院现为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培养基地。 南阳师范学院学术气氛浓厚。成立有汉文化研究所、环境艺术研究所、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等一批科研机构。95年以来学院出版学术专著、教材、工具书等341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52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167篇,SCI收录15篇;获国家级、省部级项目96项,获各类科研奖励578项。学院科研初步形成了地方性、应用性、师范性三大特色研究,其中“汉文化研究”和“南阳作家群研究”引起学术界关注。《南都学坛》是全国百强学报、核心期刊,《南阳师范学院学报》办刊特色鲜明,在学术界产生了良好的反响。 南阳师范学院建校五十多年来,共为国家培养各级各类毕业生45000余名。学院的教学、科研、管理、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先后荣获“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务处”、“全国高校后勤系统先进单位”、“河南省高校先进党委”、 “省级文明单位”、“省文明标兵学校” 、“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 “花园式学校”等荣誉称号。学院实行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特困补助和勤工助学制度,以鼓励和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进入21世纪,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学院明确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内部改革为动力,坚持内涵与外延协调发展,突出发展内涵,努力建设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综合性本科院校。”的办学思路。 卧龙岗清幽,白河水长流。植根于南阳丰厚文化底蕴中的南阳师范学院正迈步走向新的辉煌!高校基本信息 学校名称:南阳师范学院 高校代码:10481 所在省市:河南 学校地址:南阳市卧龙路134号 联系电话: 学校传真:

众多的汉代城址以宛城遗址和新都城遗址保存较好。宛城遗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荆州记》“(南阳)郡城周三十六”。《水经注》“ 水南经宛城东,其城故申伯之都。大城西南隅即古宛城也。”现存古宛城东北角一部分,呈曲尺形,城基高出地面 5-7米,长约1400米,系夯土构筑。在断崖处尚可看到明显的夯窝。城基外为护城河遗迹。经过文物钻探又发现西北角及西部城墙基址局部。在古宛城北部今南阳市瓦房庄的汉代冶铁遗址东西长 600米,南北宽200米,总面积12万平方米。遗址经1959 年发掘发现熔炉基址17座,窑址4座。炉膛内发现铁块300公斤,出土陶范300 多块及钳锅、残鼓风管等。锻制铁器有刀、镰、斧、锤、凿、锨、矛、环等。且冶铸技术已达相当高的水平。1991年发掘的制陶作坊区,出土大量的实用陶器和冥用器物。新都城遗址位于新野县东南45里。现有城垣一周,呈正方形,每边长700米。城西北为墓葬区。城南曾出土铁器、云母片等遗物。可能为作坊区。城垣内外汉代遗迹遗物很多。农耕中常见到下水道管、排水沟房基、水井、石磨、铜镜、新莽时期货币、板瓦 、筒瓦、瓦当等。是一处保存较好的汉文化遗物丰富的汉代城址。依《后汉书.郡国》、《汉书》地理志王莽传及《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等。新都城是王莽封为新都侯时的城邑。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外,还有 阳城、安众城、博望城、冠军故城、乐乡古城、郦城等十余座汉代城址。唐河上下堰陂古水利工程、新野召父渠遗址、镇平沿陵河水利遗迹、邓州大门堤、唐河千百堰等水利工程遗迹。 张衡墓(张衡博物馆)、汉司徒邓君之舍、杜茂墓、湖阳公主墓等及众多的中小型汉代墓葬,蕴藏着更多的汉文化信息。张衡墓位于今石桥镇小石桥西、历史文献多有记载。墓园修葺后,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南阳汉文化的遗物非常丰富,除省市文博单位收藏品外,汉代绳纹砖、花纹小砖、陶器残片在南阳城乡广有所见。汉文化之旅南阳,是一个神秘的地方。那一幅幅神秘莫测的汉画如一个个不可阐释的梦境,总是在笔者的意识深处游荡。去瞻仰一番南阳先民们的伟大创造,去领略一番大汉朝博大雄强的时代精神和汉人们旷达飘逸的神采,也是笔者久存心底的一个梦。据资料介绍,南阳地貌状如大碗,因称宛,位处河南省西南部,北挖汝洛,南襟荆襄,西通武关,东连江淮,自古为四方交通要冲,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到西汉时期,南阳郡置36县,郡城周长达18公里,为“商遍天下,富冠海内”的天下名都。在西汉末年的家民战争中,南阳郡皇族兄弟刘縯、刘秀率宾客兄弟加入绿林军,在郡城东南白河沙滩上筑坛拜将,拥立刘玄登位称帝,使南阳有了“南都”的雅称。东汉时期的南阳极尽繁华。光武帝刘秀生于斯,起兵于斯,辅佐他打江山的文臣武将大多是南阳人。王子刘庄在南宫云台绘制28个将领的图像,表彰其文治武功。此时的南阳城内,皇亲国戚,络绎不绝,王侯将相,第宅相望——这就是人们又称其为“帝乡”的原因。经济、政治的发达造就了南阳汉代的灿烂文化。其经济学、天文学、医学、建筑、文学、乐舞、杂技、绘画、雕塑、陶塑等,在当时都独领风骚。张衡的科学、文学成就举世称誉,以医圣张仲景著作为代表的中华医药学文化至今仍闪耀着无与伦比的光彩。法律学家张释之,经济学家孔仅,水利专家召信臣、韩暨等等,都各以自己的独特创造泽被着后人。两汉时期的南阳达官贵人们,追求极度奢华的生活,声色犬马,宴饮游猎,并渴望最终能得道升仙,获得永恒,厚葬之风炽盛。这倒为后世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实证。南阳的汉文化遗存,当以画像石、画像砖、陶狗等“南阳汉文化三绝”为代表。探访“南阳三贤”之祠张衡、张仲景和汉末躬耕隐居于南阳卧龙岗的诸葛亮被称为“南阳三贤”。南阳市东郊温凉河畔,古朴凝重的医圣祠是汉代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的陵园。院内古碑列道,殿阁俨然。画廊陈列117幅古代名医名刻画像;东廊嵌刻着张仲景生平史画。穿过正门,但见墓亭飞檐流角。万世医宗张仲景就长眠在亭下的陵墓之内。亭前立有“东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先生之墓”的石碑。张仲景是一个大儒,自幼就有济世济民的宏愿,敢于择日在太守公堂上行医。另一方面,他又把易理和老庄的哲思运用于医学研究之中,创造出了泽被万代的仲景学说,这种伟大的人格成为南阳人一个恒久的坐标。出宛城北行20余公里,但见一匝围墙,护围着一个隆起数丈的高丘,这便是世界文化名人、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张衡的陵墓。墓前,郭沫若题写碑文日: “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张衡制造的候风地动仪、计里鼓车、独飞木雕是世界最早的地震仪、计程仪和飞行器。他计算的圆周率是10的平方根得3.16有奇比欧洲早1300多年。他还留下了诗歌、散文及科学论著30余篇。国际学术界因此把他与伽利略、哥白尼相提并论。国际天文学会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张衡山”,将太阳系中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国家文物局已决定修复张衡墓并修建张衡博物馆,总体建筑采用汉代风格,第一期工程已经动工。带着荒凉的张衡墓周围的哀哀愁绪,来到南阳汉文化的荟萃之地南阳卧龙岗,古柏森森,苍松荫翳之中,纪念汉末三国初期卧龙先生的武侯祠无言地矗立在这里。在诸葛亮躬耕过的垄亩上,有伴月台、宁远楼、古柏亭等10景。赫赫有名的诸葛庐完全是一个有模有样的草棚子。天问屈原有诗的《天问》,南阳有石的《天问》:天禄、辟邪。天禄、辟邪是一对汉代圆雕,身长2米开外,高约1.5米左右,其前腿直立,后肢弯曲,虎头凤尾,龙爪麟目,两腋生翅,昂首向天。现被视为国宝陈放在南阳卧龙岗汉碑亭两侧。此物原为汉代太守宗资墓前的镇墓之兽,北宋欧阳永叔的《集古录》中记载日:“欧公初赴邓州时,路经南阳宗资墓前……二兽尚在,且完全对峙,一名天禄,一名辟邪,皆在项膊镌刻。”天禄、辟邪是古代传说中的种兽,似鹿而长尾,一角者为天禄,二角者为辟邪,可攘除灾难,永安百禄。古人把它们对置于墓前,既有祈护祠墓,冥宅永安之意,亦作为升仙之座骑。汉代大型圆雕神兽,如南阳这对体制巨大、雕刻精美、造型生动的石兽,全国仅此一对。这是我国古代圆雕艺术的佳作。它在中国文化史和艺术史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因而历来为中外艺术家所重视。陶狗——人的生命的外射走进南阳博物馆展厅,一只只姿态生动的陶制动物特别是数百只栩栩如生的陶狗,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神奇久远的世界。南阳两汉经济极尽繁盛,表现在随葬品上,达官贵族除了继续随葬生活用具外,模型冥器亦日益增多。特别是封建庄园经济的发展,豢狗十分盛行,他们生前视狗为珍玩,殁后也以陶狗为冥器。这样陶狗便成了汉墓中最富特色的随葬品之一。考古表明,这里近几年发掘的较大、较完整的汉墓中一般都有陶狗出土。南阳出土的陶狗品种繁多,造型极其生动。写实与夸张、变形并用的手法,使南阳陶狗呈现出一种稚气和“大”气,令人感悟到一种生命的外射和汉代先民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也为我国现今的雕塑创作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艺术范例。置身于这些大自然与人的共同造化面前,似乎可以隐隐听到从远古传来的一曲生命的交响乐。砖上的岁月南阳出土的400多块汉代画像砖,是南阳汉文化的又一“绝”,现集中收藏在地区文物研究所和新野汉砖博物馆里。这些画像砖多为东汉中、晚期的作品,以其内容的丰富、独特而闻名于世。其中反映汉代社会精神文化生活题材的汉画像砖最多。如舞蹈、音乐、百戏、建筑、神话、历史故事等,其中一些画像砖如“戏车”、“胡汉战争”等为其它地方所少见,是国内的孤品。这些画像形象地反映了汉代社会的历史以及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风貌。新野出土的《斜索戏车图》、《平素戏车图》、《双索戏车图》等表现了汉代杂技艺术的辉煌成就。史料记载的履素都为地上固定设索。这些画像使其由平地上升到空中,由固定的形式变为飞动的形态。汉画研究者认为,南阳汉画砖与国内其它地区相比,其艺术水平“有过之而无不及”,与南阳的汉画像石相比,它在艺术上更为简约,更为抽象,更强调线条的表现力,是对汉画像石艺术的发展。其艺术风格,可概括为大、简、拙、朴四个字。南阳汉画砖不事细节的着意修饰,追求大的气势。通过运用对比、对称、均衡、穿插交错等手法和对事物的典型性的、高潮性的瞬间状态的刻划,表现出力量、运动、速度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气势美。小小的画面,总能给人以大空间、大气势、大意境的感觉。《泗水取鼎》、《胡汉战争》、《平索戏车》这种表现复杂场面的画像,整个画面铺天盖地,满贯全幅,显得空旷而深远;就是只表现一两个人物或动物的画面,也能使人感觉到那种扑面而来的宏大气势。但南阳汉画砖这种“大气”,比起南阳汉画石的磅礴之气来,似乎显得温和多了。这大概与东汉中、晚期时代精神的变化有关。南阳汉画砖的构图,用笔都非常简约。不少画像都将形体化繁为简,只用几根线条去表现,并且稚拙意味十足,如儿童画。南阳汉画砖所呈现的素朴风貌,不在于其不施来彩,而在于它们建立在简约、洗练、稚拙基础之上的所给人的大朴之感。笔墨简略到极致,形体粗疏到极致,意蕴丰富到极致,大俗而后大雅,大朴而后大文。一部线像汉代史南阳汉画馆是一个艺术的宝库,有人称之为河南的敦煌。走进南阳汉画馆,如走进一个梦幻的世界。人面兽身,人身背面。人与神同登一台,仙与凡共处一堂。上极苍天九重,下接冥界黄泉,连接生死,沟通古今。极致的夸张,奇丽的想象,把人的精神气质表现得那么玄妙、幽深、奔放、洒脱!把人的本质力量表现得那么尖锐、犀利、结实、厚重!鲁迅先生生前对南阳汉画像石极为关注,托人收集拓片200余幅。他曾说:“唯汉人石刻深沉雄大。”吴冠中先生自述平生激动过三次,第一次是在法国看印象派一个大展,第二次是看西安霍去病墓前石雕,第三次是参观南阳汉画馆。他说:“我简直要跪在汉代先民的面前。”美学家王朝闻先生则称南阳汉画像石为“难以匆匆理解的文化现象”,并断言:“这一艺术宝库的价值在未来将更加光辉。”历史学家翦伯赞则从历史的角度誉其为一部“绣像汉代史”。南阳汉画馆馆藏汉代画像石1700余块,属全国之冠,且多为汉代画像雕刻艺术最为成熟时期的作品。汉代贵族阶层的生活,是南阳汉画像石的主要表现对象。不尽的重楼高阁,骈驾飞驰的轺车,满案的山珍海味,隆重的拜谒礼仪,成群的奴婢侍从,紧张的骑射田猎,其排场与骄奢,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南阳汉画中表现升仙思想的占有最大比例,共有400余石。人类始祖是何等模样?汉画中的伏羲、女娟似乎比“猴子变人”更觉贴实亲切、可感可凭。仙界似乎并不遥远和虚幻,只要你跨上龙、鹿或者虎,顷刻即可到达。《鹿车圈》中,三只鹿驾着一辆云车,车中即将升天的主人颇为洋洋自得。《虎车图》中,三只飞虎正拉着升天的主人奔驰邀游于太空。显然,这些神仙和神兽,表现了人类朝气蓬勃的渴望和追求,是人类精神的外延和象征。这一块块灵石使我们得以感受到荡漾其中的汉代社会博大雄浑的文化精神以及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我们好像置身于汉代的大文化空间,与先民们产生了毫无阻隔的沟通,领略着东方古代文明的扶摇雄风,我们自己也好像变得伟大起来。南阳汉画总体上不重视再现而重表现,充满着夸张、变形和抽象三意味。人面兽身,人身兽面,动物有些部位被大比例地强调,有些部位落千丈则略而不计。《蹴鞠图》中的舞伎,腰部拉细得只成一根线,长袖则变成很长很细的两条线,人物的细部则全部省略,给人以极强烈的印象。这种强烈的形式的运用,使南阳汉画产生了强烈的力量感、运动感和生命感。南阳汉画与其它地区汉画的一个明显区别,是它没有繁密的位置经营,没有分层分格的图案排列,也没有把不同的题材罗列在一起,而是一个画面只表现一个主题,构图疏朗明晰,画面的情节关系非常鲜明,是中国美术个性的肇端,奠定了中国画的基本法则和规范。作为楚国旧地,南阳汉画中明显地活跃着楚文化的遗传因子。“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乘水车兮荷盖,驾两龙骄海”,楚辞中上天入地、驱虎驾龙的奇幻意象,都可在南阳汉画中找到注脚。艺术的力量、幻想的力量有时候是巨大的。从汉画馆出来,我们与有限的几位游人都感到了一种幸运和满足。但我们还不能说我们已经完全理解了它,我们等待着另一个机会的降临。我们还希望有更多的人从繁杂的事务中抽出身来,接受一次思想和灵魂的冲击。

结合多年经验,大致是这5点要求:(1)能发表出去就行,专刊普刊就可以(2)期刊名称和专业相关(3)对期刊的CN/ISSN/邮发代号有要求(4)对收录的数据库(知网,维普,万方,龙源)(5)要求是国家级/省级期刊,发行周期(旬刊、半月刊、月刊等)要求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