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清华土木博士发表论文要求

发布时间:

清华土木博士发表论文要求

华工土木博士毕业要求高,要求是:1、博士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发表的学术论文须符合各学院的要求,且须与学位论文研究容相关,其中1篇已公开发表。理工科类博士研究生须有1篇学术论文用英文发表。2、在《华南理工大学学报》和其他高校学报,以及华南理工大学主办的其他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多篇论文只统计1篇,在学术会议上发表多篇会议论文只统计1篇,且各学科认可的学术会议上发表的学术论文须被SCI/EI收录。3、博士研究生以本人为第一作者在本学科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1篇学术论文,视为达到申请学位发表学术论文的要求。经指导教师、学院同意后,其学位论文可由学院组织评审。4、博士研究生以第一发明人获得授权的与学位论文研究容相关的发明专利相当于1篇SCI/EI收录的学术论文。

① 清华大学直博生的宿舍条件怎么样 研究生一般是三人一寝室的,四个床位,住在不同的楼,宿舍大小会有较大差别,有单独卫生间的会较小些。博士一般是1~2人一间,有单独卫生间 ② 考清华大学的博士研究生难不难 是这样的,这是相对的,也要看你跟什么比较吧,关键是你报考什么专业 ,可以参考官网,官网有研究生博士生的一下政策要求,当然也有题库 ,你可以下载做一下,感受一下,对你来说是什么难度系数,如果差不多可以选择拼一下,如果太难了,建议重新做选择。可以参考研究生招生考试网,里面的院校信息,什么都有。③ 申请清华大学直博需要什么条件要怎么申请呢申请了以后要参加笔试和面试么 楼主只有内保资格的话,就算申请到了清华的直博学校能放人么? 一般想申请直博的话,可以在保研前期和导师联系,参加系里考试面试,各个学校不同,你可以 ④ 想申请清华大学直博怎么申请啊,有哪位师哥师姐知道啊谢谢告知! 有可能的,密切关注各个你希望院校的主页,该申请的时候申请。在现在多参加点项回目给自己添加筹码。清华确答实对不是太好的高校,学习成绩不数一数二的话在审材料的时候就会被筛掉。不过吉大还算不错了,每年直博也招不少人的。 补充一句,直博须谨慎 ⑤ 清华大学的直博生要什么要求官方文件要什么要求 直博。。。教学门户上都有啊。。。。。 ⑥ 清华大学直博值得读吗 从竞争的角度来说,如果你有直博的硬性条件,读直博几乎可以说是没有竞争的 这样看起来读直博更容易 而单从成绩的角度来说,直博要求的学分绩和排名肯定更高 举个例子,比如你的排名刚好不能直博,那自然是直硕容易 而如果你的排名刚好可以直博,那么选择直博通常不会有什么问题, 但如果选择直硕,仍有被刷掉的可能 ⑦ 清华大学的直博生要怎么申请啊哪位过来人给些建议,不胜感激!! 直博生一般都是保送生,在很多院系(如生命学院),外校保送生全是直博生。相关信息在清华的研究生招生网上都有。 以下是复制下来的信息: 清华大学2013年接收外校推荐免试生报名将于8月31日9:00开通,网上报名流程如下: 1、注册。请选择注册类型:校外推荐免试生。(所有外校拟申请我校推荐免试直博、直硕的应届本科生均在“校外推荐免试”系统报名。非应届本科毕业生及符合生命科学学院联合培养报考条件者报考改革院系博士生请选择“博士”报名。) 2、报名。利用注册报名号和密码登录并完成网上信息逐项填报。 3、打印报名登记表等材料。 按清华大学接收校外推荐免试有关要求及报考院系要求提交书面报名材料。 获得复试资格申请者于复试前交纳复试费,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再具体一点的相关信息和要求在各院系的网站上都有。 ⑧ 清华大学直博是不是难毕业 是的.. 延期的一大把.. 工科院(系、所)中其他学科的博士生,至少在核心期刊上发表3篇论文;其中至少有1篇发表在SCI或EI收录的期刊上。 ⑨ 申请清华大学的直博生 估计你是要申请土木类的吧 留在大连理工 你永远体味不到一种历史感的生活 你有一天会发现,读博的几年值得 而且清华还不要你交钱!!

清华大学博士毕业要求: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遵纪守法,品行端正。2、硕士研究生毕业或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入学前毕业或取得硕士学位)可申请普通博士生。本校二、三年级非定向就业在读硕士生已按学科培养方案的要求学完全部硕士学位课程并完成开题、各科成绩优秀,经导师同意可申请硕博连读生。应届本科毕业生符合推荐免试条件可申请直博生。3、身体健康状况符合规定的体检标准,心理健康。4、有两位与申请学科有关的副教授(或相当职称)以上的专家推荐。5、论文博士生申请人一般应为获硕士学位后有五年以上实际工作经历者,以及个别获学士学位后有八年以上实际工作经历的优秀人才。在本人所从事的学科或专门技术上取得了优异成绩,在国内外核心刊物或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过一定数量的研究论文或作为主要完成人获得过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已作出有创新性的成果,基本达到或接近博士学位水平。6、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的申请人具体要求详见:清华大学创新领军工程博士项目招生简章。7、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的申请人应具有硕士学位、有5年以上教育及相关领域全职工作经历。具体要求详见:《清华大学思政课骨干提升计划教育博士项目(2022年)招生简章》、《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2022年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待公布)。8、对以同等学力身份申请的人员,需在本人所从事的学科或专门技术上取得了优异成绩,发表过高水平的研究论文。

很多人对怎样发表博士论文都很头疼,怎样能顺利发表论文评得职称是引人深思的事情。下面简单介绍下博士论文发表的流程,供作者参考。论文发表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向杂志社投稿,另一种是通过代理投稿,这两种方式的版面费基本差不多,都是杂志社统一定的价格,但是通过代理发表博士论文会较快些,因为代理长期与杂志社合作,要比作者直接投稿杂志社联系方便。如果你要发表一篇博士论文一般需按以下步骤进行:1、有质量的论文写好发给代理或杂志社;2、根据论文的字数和发表的级别确定论文费用;3、支付定金;4、杂志社审稿后给作者录用通知书,作者收到通知书后付余款,然后杂志社安排论文发表;5、杂志出刊后会寄给作者杂志样刊。

清华土木王萌博士论文发表

丁大钧 (1923—),安徽无为人,1948年安徽大学毕业,教授,首批博导,培养博士31名、硕士70多名。国内外兼职20种,93年退休。完成砼和砌体系列试验含10批计23年长期荷载试验。提出砼构件刚度裂缝计算纳入国家设计规范TJ10-74。合作开发砼深井管代替铸铁管,打井深达830M。改进砌体局压理论,创横配筋新理论。创有限基本构件法 FFMM和近似统一地基模式,指出国内外规程中关于箱基和上部框架共同作用的“叠板法”理论错误,提出“组合深梁”法使配筋合理,一般可节约钢筋,“反盆式”沉降法从理论上解决箱基漏水问题。指导研究生完成抗震自控及减震研究,3项已实用。出版书38本,执笔1100万字,中文论文近300篇,国际会议英文论文60篇,25国11语种论文110篇刊于40种国际学报,25种为核心刊物,20多篇摘要刊于EI和SCI。在国内43所大学(含港澳台12所)等讲课100次,国外31所大学等讲课40次。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10多次,含2002年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科技奖”。 吕志涛 1937年11月生,浙江省新昌县人。1961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土木系,1965年6月结构工程研究生毕业后留校。1986年6月审批为博士生导师,同年7月升为教授。1997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东南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四十多年来,为我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完善了混凝土结构计算理论和设计方法,如提出了两类斜裂缝理论、抗剪设计方法和双向偏心受拉计算公式等;发展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体系、计算理论和设计方法;开拓了预应力技术应用的新领域;为我国不少重大工程(珠海海关、北京西站及南京电视塔等工程)的设计和建造解决关键问题,承担了设计、研究和计算工作。已发表学术论文140多篇,出版著作7本。曾荣获国家级和部、省级科技进步奖共20项。已招收和培养博士生48名,硕士生61名,国内访问学者13名。曾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86)、“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1990)、“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奖”(1999)、“全国模范教师”2001等荣誉。宋启根,1932年生,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第一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材料与工程科学部评审组成员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通讯评议专家组成员。现任江苏省力学学会常务理事。获江苏省劳动模范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从事结构非线性分析及新型高层建筑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主持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教委高校博士学科点基金等项目。研究成果“圆筒煤仓设计技术”及“钢筋混凝土板壳的非线性分析及相关问题”、“EDSS工程设计系列软件”分别获煤炭工业部科技进步奖及江苏省科技进步奖。对南京市体育馆的网架屋盖作了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在《中国科学》(英文版),美国ASCE学报等权威刊物及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发表了《钢筋混凝土计算力学》等著作。指导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含外国留学生)、硕士研究生及国内外访问学者共69名。主讲多门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课程。程文 ,1936年3月出生在浙江省平湖市,1957年在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土木系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毕业后留校。1988年评为教授,1992年由国务院批准为博士生导师,现任东南大学建筑工程抗震与减震研究中心主任。程文 教授一直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第一线工作,是“九五”、“十五”、国家级重点教材《混凝土结构》的第一主编,中美合作研究项目“南京电视塔风振控制的研究”中方负责人。现在主要从事多高层建筑抗震理论及应用技术;工程结构隔震、减震与振动控制;混凝土结构的基本理论及其在多高层建筑中的应用等方向的研究。曾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经指导已获得硕士学位的有56人,获得博士学位的有17人。1994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导师。蒋永生,1937年10月生,江苏无锡人,1961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土木工程系工民建专业并留校至今。长期从事结构工程和地下结构工程的教学及科研工作,1990年晋升为教授,1995年为博士生导师。1986—1997年任土木系副主任、全国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土木工程学报编委,南京市九届政协委员、江苏省八届人大代表。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89年度全国优秀教师,2002年度江苏省高校道德建设先进个人。长期主讲土木工程概论、混凝土结构学、地下结构等课程,编写和参与编写教材、参考书11部。“建立激励机制,加强能力培养”获江苏省优秀教学质量一等奖、国家级二等奖;“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二等奖。在科学研究方面,主要研究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结构、组合结构及地下结构工程。获部省级一等奖的有“高强混凝土结构变形及设计方法的研究”、“桩承载力自平衡测试方法的研究”等2项;二等奖的有“钢筋混凝土构件裂缝力学分析的新方法”、“预应力钢骨高强混凝土大跨度叠层空腹桁架转换层结构体系应用研究”等3项;另有三至四等奖7项。发表论文近百篇,其中EI收录7篇。在指导和培养的研究生获硕士学位的有38名、博士学位的13名。蓝宗建,1938年4月生,福建省龙海市人。1961年6月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土木工程系,从事高等教育40余年,现任东南大学工程结构体系与新技术研究所所长,全国混凝土结构标准技术委员会委员,曾为全国建筑学会建筑结构学术委员会委员。蓝宗建教授一直从事结构工程学科的科研、教学和设计工作,并长期参加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编制工作,具有丰富的科研、教学和设计工作经验,渊博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理论基础。几十年来在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构件的裂缝、变形和承载力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多层和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和振动控制以及混凝土砌块建筑等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已编著《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等书籍10余本,发表论文100余篇,获国家教委、建设部和江苏省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和优秀教材奖等近十项,获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各一项。1993年被评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赵惠麟,1937年1月生,1965年于南京工学院土木工程系结构力学方向研究生毕业,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大跨度空间结构科研及指导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大跨度空间结构体系。现为国际空间结构及薄壳结构学会(IASS)会员。赵惠麟教授于1972年参加了“江苏省万人体育馆网架屋盖的研究”;1978—1982年参加了“网架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的编制工作;从80年代起从事适合中国国情的“轻质、高强”结构体系研究工作且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部分研究成果已反映到国际空间结构规程的相关内容中去,目前正处于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形成产业化的过程,已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瞩目。为此,自1987年来曾连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多项部、省级项目资助。自80年代以来共获部、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部、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通过部、省级鉴定3项;获国家创造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主要论著有:《穹顶网壳分析、设计与施工》、《悬索屋盖》;国内、外核心刊物及国际学术会议交流论文80余篇。汪凤泉,1940年11月生,安徽宿州市人,现任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5年批准为南京市劳动模范,1994年由国家人事部批准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长期以来一直从事振动理论与应用和动态测试计量技术与仪器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先后参加过工程力学、机械学、仪器科学与工程等学科或博士点的建设工作。先后为研究生讲授过“振动理论”、“振动控制”、“机构故障诊断”、“试验振动分析”、“模态分析与参数识别”、“波动反演理论”以及力学有关基础课程。近年来指导博士生10多名、硕士生30多名。先后主持完成“123工程配套研究”、“高频振动校准技术与标准装置”、“军用电子设备振动与冲击标准”、“基础结构动态诊断”、“工程结构振动控制”、“振动与超声凝固”等国家与省部委科技进步奖10多项,光华科技二等奖1项。发表有关论文100多篇,其中EI、SCI收录20多篇。发表专著有《振动分析》、《试验振动分析》、《机械故障诊断》、《基础结构动态诊断》、《工程师机械振动》、《电子设备振动与冲击手册》等10多种。单建,1946年6月生于江苏泰州。1964年至1970年、1978年至1981年先后就读于清华大学土木系,获硕士学位。1981年起在东南大学土木系任教。1987年至1990年赴英国留学,在Warwick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建筑工程系副主任;教育部高校力学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非力学类专业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桥梁及结构工程分会空间结构委员会委员。单建教授长期从事结构力学和结构工程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其主要成果包括:就读清华期间参与分区混合变分原理及分区混合有限元法的研究,对有限元理论的发展和应用及断裂力学作出贡献;在英留学期间,将分区混合变分原理成功地应用于索网与蒙皮共同工作的力学分析,为解决该类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将荷载缓和体系引入国内并对其进行理论和实验研究,取得了国际水平的成果;首次提出自平衡单元的概念并获得相关研究成果。单建教授参与空间结构的研究和设计,包括主持了泰州师范体育馆索网屋盖及其支撑体系、东台热电厂供热管道悬索桥结构的分析和设计等。先后主持或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目前主持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郭正兴1956年8月生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78年9月至1982年7月在东南大学工民建专业本科学习;1885年9月至1987年3月在东南大学结构工程硕士研究生毕业;1987年6月至1988年12月在日本爱知工业大学研修。郭正兴教授为国内为数不多的施工技术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导师,近年来,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获国家专利4项;在《建筑技术》和《施工技术》等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学术研究论文,出版了施工方面的书籍4本。现为中国建筑学会施工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土建学会施工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郭正兴教授近年来直接参与了多项重大工程的建设,主要有:南京国际展览中心工程、南京世纪塔工程、南京长江二桥工程、南京文化艺术中心工程、上海新浦东国际博览中心工程、山东威海体育中心工程、哈尔滨国际体育展览中心工程、江苏润扬桥工程、南京玄武湖隧道工程等,现为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工程施工顾问、南京赛虹桥立交施工顾问。李兆霞教授、博导,东大力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主要学术经历:1988年河海大学水工结构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1991年至1992年在波兰科学院基础科学和技术研究所(IPPT)从事博士后研究;1993年至1995年东南大学土木、水利博士后流动站第二期博士后。1998年至2000年在香港理工大学土木及结构工程系作为访问研究员从事结构损伤识别和分析评估理论及其在结构工程中的应用研究。曾获电力部科技进步三等奖(获奖项目:混凝土损伤力学)和江苏省“333”工程首批项目资助。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出版和发表学术论著七十多篇,其中SCI和EI收录论文三十多篇次。主要学术领域:损伤力学及其在结构工程的应用、大型工程结构基于结构健康监测的状态反演、损伤识别和评估、大型复杂结构有限元建模及其计算、结构疲劳损伤评估和材料损伤本构理论等。在上述学术领域内,目前正主持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参与国内重大工程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李爱群,1962年7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人才,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东南大学C&PC结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学科评议专家组成员、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结构控制及健康监测分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和南京市土建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土建学会建筑结构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江苏分会主任委员。主要从事土木工程结构抗震抗风、工程结构隔震减振与振动控制、工程结构新体系、结构安全性评价与健康监测等方向的研究。完成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级中美合作项目1项,国际合作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8项等科研项目。已培养和正指导博士研究生20余人和硕士研究生20余人。获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科技奖项、江苏省青年科技奖和江苏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编著书籍5本,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八十余篇。

建筑系、工程最出名

作品评价编辑

可爸可妈,是一对清华博士夫妇,在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攻读博士期间,于207年6月结婚,并于208年10月生下一个男孩,取名为“可”,寓意“天向上”,“可爸可妈”的称呼由此而来.可今年已经4岁,在幼儿园上大班了.可爸可妈的博士论文《中国城市居民家庭代际关系的研究》,获得清华大学优秀博士论文一等奖,在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举办的毕业典礼上,可爸可妈作为优秀毕业生代表上台演讲,并接受了校长的赠言.在清华,可爸可妈的故事被传为美谈.可爸可妈说,他们希望可将来能够继承他们的衣钵,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他们也希望可能够像他们一样,在清华这个学术殿堂里面学有所成.可的名字是可的爷取的.可的爷是清华大学的老教授,可的爸妈希望他将来能够继承爷的事业。

清华博士论文发表要求

很多人对怎样发表博士论文都很头疼,怎样能顺利发表论文评得职称是引人深思的事情。下面简单介绍下博士论文发表的流程,供作者参考。论文发表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向杂志社投稿,另一种是通过代理投稿,这两种方式的版面费基本差不多,都是杂志社统一定的价格,但是通过代理发表博士论文会较快些,因为代理长期与杂志社合作,要比作者直接投稿杂志社联系方便。如果你要发表一篇博士论文一般需按以下步骤进行:1、有质量的论文写好发给代理或杂志社;2、根据论文的字数和发表的级别确定论文费用;3、支付定金;4、杂志社审稿后给作者录用通知书,作者收到通知书后付余款,然后杂志社安排论文发表;5、杂志出刊后会寄给作者杂志样刊。

sci论文的发表可以看作是作者学术能力水平的最有力证明,sci论文发表是对作者科研成果、写作水平的高度认可,也正是因此,发表sci论文是国内很多科研工作者的目标,但sci的发表是有很高难度的,sci发表有什么条件要求?从作者自身角度来说,最重要的也是最需要具备的条件就是专业知识水平以及英语写作能力水平,具备较高水平的专业知识才能写作sci论文。

发表SCI论文跟学历没有绝对的关系,跟能力的关系比较大。想要成功发表SCI论文,优秀的英文表达水平必不可少,很多作者写论文的时候还是中式英语的思维方式,有的对于专业名词的使用也很不准确不严谨,甚至对于时态的使用也是一堆错误。这样就会使得以英语为母语的审稿人看得很是头痛。发表成功率自然就大大降低了。

SCI论文的署名顺序肯定是以贡献多少来确定的。也就是说贡献最大的作者排名为第一作者,其次为第二作者和第三作者。一篇SCI论文里面受益最大的是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有的时候当贡献比较一致无法平衡的时候,也会出现共同一作这样的分配。要求论文使用英文来进行表达。如果是原作者的英文水平有限,就需要更高水平的英文编辑来帮忙翻译并母语化润色了。

要求论文的有一定的创新性。论文能否成功发表在sci期刊上,它的创新性很重要。发表在sci期刊上的论文,对其专业性要求很高,专业不同论文专题当然会有差异。所以在后来的科研学者要想把自己的论文发表在sci里,就必须要留意论文的创新性。另外,具有创新性的论文专题比常规性论文专题更易被收录。

清华大学博士申请基本条件为:

1、硕士毕业或已获硕士学位者(应届毕业生须在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可申请普通博士生。本校二、三年级在读硕士生已学完全部课程并完成开题且成绩优秀者,经导师同意可申请硕博连读生。应届本科生符合免试条件的可申请直博。

2、两位或以上与申请学科相关的副教授(或相当职称专家)推荐。

3、论文博士生申请人须获硕士学位且工作经验满五年,或获学士学位且工作经验满八年,成绩优异,在核心刊物发表过论文或获得过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科学研究能力基本达到博士水平。

4、教育博士生申请人应具有硕士学位,工作经验满五年。

5、以同等学力身份申请者,须在所从事的学科内取得过优异成绩,发表过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同时,已修完相关硕士学位课程且成绩合格,相关工作经验满六年。

材料补充:

清华大学博士申请需要注意的事项有:

1、申请人入学报到前不得变更申请报名时使用的姓名及证件号码信息。

2、清华大学不允许研究生同时有两个及以上学籍。

3、持境外学位证书的申请人,需要在发放录取通知书前,提交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报告。

4、如申请人的学历、学位和所提交报名材料存在不实现象,一经招生单位或认证部门查证,即取消学习资格。

5、申请人如存在学术道德、专业伦理、诚实守信等方面问题,一经查实,不予录取或取消学习资格。

6、清华大学工程博士、教育博士和论文博士均为非脱产学习,定向就业。

我觉得还好,在清华大学读博士,说明这个学生的学术能力很强,他们应该有这个能力,清华老师提出这个要求也是为了鞭策学生,让学生能力变得更强。

清华博士发表论文要求

硕士期间发了4篇SCⅰ,说明在这个领域已经做了一些工作,并有意继续读博深造。首先这个问题问得不太会适。到了博士阶段,首先考虑不应该是申请哪间大学,而应该是跟哪位博导。你在硕士阶段的工作应该是你读博的基础,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你读博的大致方向,你最好在这个方向上的学者里有的恰好在一线的大学里当然最好,然而博士申请不能为了进好学校而勉强跟和自己方向不匹配的导师,而对方也不会接收你。其实,选博士生导师,最简便的方法就是一边刷文献,看到跟自己方向接近的,相关作者就可能是适合你的导师。

其实不管有没有发表SCI论文,只要符合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报考条件的都可以。这些条件主要包括学历、体检等

清华大学博士申请基本条件为:

1、硕士毕业或已获硕士学位者(应届毕业生须在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可申请普通博士生。本校二、三年级在读硕士生已学完全部课程并完成开题且成绩优秀者,经导师同意可申请硕博连读生。应届本科生符合免试条件的可申请直博。

2、两位或以上与申请学科相关的副教授(或相当职称专家)推荐。

3、论文博士生申请人须获硕士学位且工作经验满五年,或获学士学位且工作经验满八年,成绩优异,在核心刊物发表过论文或获得过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科学研究能力基本达到博士水平。

4、教育博士生申请人应具有硕士学位,工作经验满五年。

5、以同等学力身份申请者,须在所从事的学科内取得过优异成绩,发表过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同时,已修完相关硕士学位课程且成绩合格,相关工作经验满六年。

材料补充:

清华大学博士申请需要注意的事项有:

1、申请人入学报到前不得变更申请报名时使用的姓名及证件号码信息。

2、清华大学不允许研究生同时有两个及以上学籍。

3、持境外学位证书的申请人,需要在发放录取通知书前,提交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报告。

4、如申请人的学历、学位和所提交报名材料存在不实现象,一经招生单位或认证部门查证,即取消学习资格。

5、申请人如存在学术道德、专业伦理、诚实守信等方面问题,一经查实,不予录取或取消学习资格。

6、清华大学工程博士、教育博士和论文博士均为非脱产学习,定向就业。

很多人对怎样发表博士论文都很头疼,怎样能顺利发表论文评得职称是引人深思的事情。下面简单介绍下博士论文发表的流程,供作者参考。论文发表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向杂志社投稿,另一种是通过代理投稿,这两种方式的版面费基本差不多,都是杂志社统一定的价格,但是通过代理发表博士论文会较快些,因为代理长期与杂志社合作,要比作者直接投稿杂志社联系方便。如果你要发表一篇博士论文一般需按以下步骤进行:1、有质量的论文写好发给代理或杂志社;2、根据论文的字数和发表的级别确定论文费用;3、支付定金;4、杂志社审稿后给作者录用通知书,作者收到通知书后付余款,然后杂志社安排论文发表;5、杂志出刊后会寄给作者杂志样刊。

清华大学博士论文发表要求

硕士期间发了4篇SCⅰ,说明在这个领域已经做了一些工作,并有意继续读博深造。首先这个问题问得不太会适。到了博士阶段,首先考虑不应该是申请哪间大学,而应该是跟哪位博导。你在硕士阶段的工作应该是你读博的基础,也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你读博的大致方向,你最好在这个方向上的学者里有的恰好在一线的大学里当然最好,然而博士申请不能为了进好学校而勉强跟和自己方向不匹配的导师,而对方也不会接收你。其实,选博士生导师,最简便的方法就是一边刷文献,看到跟自己方向接近的,相关作者就可能是适合你的导师。

发4篇sci可以去清华读博。能发一篇第一作者的英文sci在硕士期间已经很厉害了,很多都是发中文毕业的,至于考博士,我觉得如果是第一作者的话,用处很大,说明你能够独立完成一项实验,对你博士录取很有帮助,

很多人对怎样发表博士论文都很头疼,怎样能顺利发表论文评得职称是引人深思的事情。下面简单介绍下博士论文发表的流程,供作者参考。论文发表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向杂志社投稿,另一种是通过代理投稿,这两种方式的版面费基本差不多,都是杂志社统一定的价格,但是通过代理发表博士论文会较快些,因为代理长期与杂志社合作,要比作者直接投稿杂志社联系方便。如果你要发表一篇博士论文一般需按以下步骤进行:1、有质量的论文写好发给代理或杂志社;2、根据论文的字数和发表的级别确定论文费用;3、支付定金;4、杂志社审稿后给作者录用通知书,作者收到通知书后付余款,然后杂志社安排论文发表;5、杂志出刊后会寄给作者杂志样刊。

您好,可以的,四篇属于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是学术界公认权威的科技文献检索数据库,收录的都是国际顶尖的核心期刊,其级别是要高于国内核心的,可以说1篇sci论文相当于2-3篇南大核心的权重。如果你不是第一作者,不管几篇都差不多。不过就算一篇都没有,只要博导认为你有潜力、有培养价值,一样会招收。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