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评电厂中级工程师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

评电厂中级工程师论文发表

中级工程师职称评定需要发表论文吗? 你好,评中级工程师职称已经不要求论文发表了,只要是你自己编写的,到时候夹在评定材料里面,一样可以算作是你的成果。

所在单位不同,职称论文是否需要发表的要求有差异。一般来说,中级工程师评定的职称论文是需要发表的,要找期刊投稿发表,可能还要满足作者位置、收录网站、发表篇数等要求。但中级工程师评定需要的职称论文一定发表吗?不尽然。

你好,我是老胡,从事工程师职称评审多年,这个问题下我保证你看着一个回答就够了。

中级工程师职称评定需要发表论文吗?这个问题受以下两个因素的影响:

1、工作的城市

2、单位的性质

下面我简单讲解一下。

以江苏的两个城市为例:

1、苏州,苏州评中级工程师不需要发表论文,写出来就好,但是对论文的写作质量、查重要求较高,更注重文章的质量。

2、南京,南京评中级工程师需要两篇论文,一篇发表,一篇不发表。发表的论文得是知网、万方、维普等主流数据库收录的期刊,不发表的那篇写出来就行,但两篇论文都要通过知网系统进行查重,查重率高于30%将一票否决,这让很多工程师朋友栽了跟头。

所以职称论文要不要发表得看你所工作城市的具体申报要求。

一般来说,职称评审分为以下两种形式:

大型公有制经济组织(国企&央企)一般内部设有评委会,评审不对社会开放,只限内部。不同单位的评审要求与流程也不对外开放,这个得咨询单位的人事才能知道。

总之,私企、民企咨询当地的人社局就好,如果是国企、央企就得问单位的人事,这个问题没有具体的答案,网上的答案不一定正确,一定以官方的为准,免得花了冤枉钱。

此外,论文发表的话一定要找靠谱的渠道,免得上当,老胡做了这么多年,见识到的实在太多了,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问我,有问必答!

觉得文章对你有所帮助的话,不妨点个赞哦

无论是硕博期间,还是工作以后,论文发表是普遍的现象。但是,相对应的论文发表前的一系列问题,大家可能还比较陌生。今天就给大家普及一下这一系列的问题。

电厂工程师论文发表

学术论文的创作一定是基于现有工作的提高和改进,那要如何发表电力学术论文呢?下面是由我整理的发表电力学术论文的方法,谢谢你的阅读。 如何发表电力学术论文 1.有了自己的学术成果后,按其研究方向在中国知网等论文收录网站上查找和你所研究领域相关的文献。确认你的核心内容前人没有研究发表后,选择该领域的相关杂志; 2.按照所选杂志的格式要求,将自己的研究内容撰写成论文,通过该杂志的制定投稿渠道进行投稿,之后进行耐心等待; 3.编辑审阅后如果不感兴趣会直接退稿,如果感兴趣会给你提出修改意见,从投稿到第一次审回一般要2个月以上,按照编辑提出的修改意见逐条改正,并在给编辑回复时对其提出的每一条意见进行逐条回复,之后继续耐心等待; 4.二审后,基本就离发表不远了,一般会再给你提一些格式类的细节修改问题,解决后回复,等待发表就好。 关于社会的学术论文 现代电力与电力污染 【摘 要】本文叙述了现代电力的特点,以及日益严重的电力污染。比较了电力污染与电磁污染的联系和区别。论述了一门新的边缘分支学科“电磁工程学”的形成过程概况。 【关键词】电力污染 电磁工程学 电能或电力是公认的清洁动力。但众所周知,它也存在着污染。在电能的形成过程中,如火力发电厂的烟气、灰渣造成的常规环境污染、核电站可能造成的核辐射污染,大型水电站的建设可能出现的生态平衡问题等等。电能形成后,在传递、变换过程中电磁波辐射造成的环境污染等等。电能已成为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的重要部分。随着电磁能利用范围的扩大与利用能量的日益提高,存在于地球上的电磁波不断地增强而且频带极宽。这种电磁波与宇宙杂波相比较,对人类的社会生活和国民经济有着巨大的影响。它不仅直接影响到各个领域中电子设备的正常工作,使之信息失真,控制失控,更为严重的是,在大强度电磁辐射长期作用下,可使生物的生理、生态受到影响和危害,影响人的健康和活力。这也造成了环境污染,即所谓电磁烟雾。 现代电力的超高电压,特大电流形成强大电磁场对环境的污染日趋严峻了。这是电磁环境工程学的任务。电力工业的发展出现了新的情况、出现了新的污染。 一、机电设备容量增大,应用广泛,节省材料变得十分有意义,如铁芯正常工作点选得比较饱和,设备工作于十分接近非线性状态。 二、电能的使用范围扩大,电力用户中涌进了大量的冲击、非线性负载及不平衡负荷,如电弧炉、电焊、电气化铁道等。 三、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力用户采用了大量时变控制的非线性元件,晶闸管自从1957年问世以来,由于它独特的优点,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逐渐取代了水银整流器,到七十年代就只用采半导体整流器了。除此之外,在逆变、变频和交流电压调整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使电力变换技术与控制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目前在各工业、交通部门及家用电器都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首先大功率整流装置既提高了变流效率,又提高了电解产品的质量,因而首先得到了发展。其次,在交流调速技术上广泛使用,如在风机、水泵类负载中用晶闸管串级调速技术,已是一项节电效果比较显著的措施。晶闸管脉冲调速的机车、晶闸管调速的矿山提升设备,隔爆型充电设备等的半导体装置,均因其安全、可靠、节能、便于控制等优点正在矿业部门广泛采用。晶闸管调压器和调功器与常用电磁型的同类产品比较,它具有节能、维修量少、运行可靠等优点,故已广泛应用于民用工业、机杨调光、国防设施等。为了改善电炉冶炼的负载特性,提高电炉冶炼的效率与冶炼产品质量,近年来发展了直流电弧炉,直流精炼炉也采用晶闸管换流装置。此外在金属轧制、轻纺、制糖、水泥等行业中的交直流拖动系统都广泛采用晶闸管。据1981年日本电力协调研究会对九个电力公司的调查,电力半导体装置所占负荷的比重已达总负荷的73%。我国国务院、国家科委已把推广使用电力电子技术作为我国的技术政策之一,这意味着我国供电系统的负荷已日趋非线性化与时变化。 四、新的发电方式与贮能方式的推广使用,输电技术的进步,控制方式的完善,非线性元件必将成为电力系统的主要组成元件。例如,为了克服机械整流的缺点,提高同步发电机的控制性能,已广泛使用静止励磁装置,并正在研究交流励磁的同步发电机异步化;为了改善电压调整率,提高系统的静态和暂态稳定,降低过电压,减小电压闪变,对次同步振荡进行阻尼,减小电压和电流的不平衡,推广使用静止补偿器实施电力系统无功控制。 五、现代技术装备,要求高质量的电能,电能质量,包括电压、频率与波形。电能的质量不仅直接影响用电器具的使用效能,而且它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以及我国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许多电气设备(包括电子仪器)为适应电能质量的低下而增设的技术措施不仅降低了设备的使用效率,而且使成本大大提高。 大量非线性元件引人电力系统,使系统电压波形及电流波形发生畸变。波形畸变给产生畸变波形电流的装置自身、与其相接的其它装置以及电力系统运行都带来不良影响,这些不良影响或危害可以归纳为以下八个方面:(一)激发谐振,引起破坏性的过电流与过电压;(二)产生附加功率损耗,降低效率;(三)引起发热,加速绝缘老化,缩短设备使用寿命;(四)使测量仪表误差增加,影响监控效果与经济效益;(五)使自动装置失灵,控制失控,使设备不能正常运行;(六)使继电保护不能正确动作一误动或拒动;(七)大的有功和无功冲击,造成电压和频率的大幅度波动,将会造成负载,甚至系统的不稳定;(八)电压闪变,恶化工作环境,有害人体健康与工作效率。 近十几年间电力谐波的研究,更准确一点说电力污染的研究,已经超过了电力系统(习惯上)的范畴,渗透到了电工理论、电网理论、电力电子学、电气技术、数字信号处理、计算技术、系统仿真、控制理论与控制技术等其它学术领域。并已形成自己特有的理论体系、分析研究方法、控制与治理技术、监测方法与技术、限制标准与管理制度。通过这些研究与实践,一门新的边缘分支学科正在形成。这门新学科与<环境电磁工程学》类比,可叫做《电力环境工程学》。〈电力环境工程学>研究电力污染产生的物理机理和分析方法;电力污染的测量技术、信息处理与监控系统;危害的机理、范围及可容度;控制、消除或抑制的措施等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理论与技术问题。这门新学科的雏形已经可以从近年出版的一些论著中看到。 电力污染随着现代电力的发展不断出现并日趋严重。电力污染与系统关系密切,实质上是电能质量问题,涉及面广,具有独特的复杂性,难于认识并难于治理。电力污染也随着技术的发展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并最终将与电网运行控制结合起来。电力污染的理论发展与实践,逐步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与工程实践,并因此而形成一门新的边缘分支学科一电力环境工程学。 参考文献: [1]吴竞吕编著,供电系统谐波,中国电力出版社,1998年; [2]陆廷信编著。供电系统中的谐波分析测量与抑制,机械工业出版社,1990年: [3]张一中等编著,电力谐波,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年; 看了“如何发表电力学术论文_电力学术论文如何发表”的人还看: 1. 大学生如何发表学术论文 2. 电力学术论文 3. 本科生如何发表学术论文 4. 电力信息通信学术论文 5. 电力专业论文发表

《广东科技》《科园月刊》可以发表高级工程师 (一)专业理论知识 全面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从事科研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还必须具备跟踪本专业科技发展前沿水平的能力,并对本专业范围内至少一门学科具有独到见解;从事规划设计、施工建设、生产运行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还应掌握《水法》、《水土保持法》、《防洪法》、《电力法》等与本专业有关的法律法规及质量管理的内容和方法,熟练掌握本专业有关的技术标准、技术规程和技术规范等;从事工程设计、施工与建设监理的专业技术人员,还应熟悉招标、投标、合同管理的内容和方法。 (二)工作经历与能力 1.从事科研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具有指导工程师完成科研课题的能力与经历,并在担任工程师期间,具有下列实践之一: (1)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全过程地承担过一项以上国家重点科研攻关项目; (2)担任过国家重点科研攻关项目专项、专题或二级课题负责人,并完成相应的科研工作; (3)主持完成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或主持完成市(厅)级重点科研项目三项以上,其中至少一项经同行专家认定达到行业或省(部)级先进水平; (4)曾作为项目负责人或主要参加者进行国家或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的试验研究,提出具有较高研究水平的研究报告并通过鉴定(国家级至少一项,省、部级至少二项); (5)开发和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组织推广科研成果不少于二项,取得较大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并为省(部)级业务主管部门认可; (6)有参加国家或省(部)级重点科研攻关项目的论证、审查、鉴定的经历,并具有对科研成果的精确性、使用价值和所达到水平的评估能力; (7)曾作为专家组成员参加过二项以上国际合作项目,或作为分项、分专题负责人之一,参加过一项以上的国际合作项目。 2.从事规划设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具有指导工程师完成规划、设计项目的能力与经历,并在担任工程师期间,具有下列实践之一: (1)曾作为主要参加者,承担大、中型项目(大、中型电站、电厂、水库、跨县电网等)的规划、勘测、设计工作,或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中型项目的工作(或任三个中型以上项目的专业负责人),或曾为大、中型项目编制标书并中标; (2)曾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加大型流域规划或区域水利电力规划全过程,或作为专业项目负责人参与中型流域规划或区域水利电力规划二项以上; (3)曾承担二项以上大、中型规划、勘测、设计项目的论证、审查、鉴定,具有可考证的重要技术性建议被采纳; (4)曾是行业技术标准、技术规范、技术规程的主要编写者,或省(部)级以上重点项目论证的主要参加者; (5)曾主持省(部)级推广项目或推广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一项以上(主要参加三项以上),并取得显著成效; (6)省(部)级业务主管部门下达的重点项目的主持人(主要参加三项以上); (7)市(厅)级业务主管部门下达的重点项目的主持人且三项以上(主要参加四项以上),其中至少一项经同行专家认定达到行业或省(部)级先进水平。 3.从事施工建设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具有指导工程师进行施工建设的能力与经历,并在担任工程师期间,具有下列实践之一: (1)曾担任过大型水利电力工程专项施工建设任务的负责人或监理工程师,或曾作为主要参加者,承担大型工程的施工建设与监理,并较好地完成所承担的工作任务; (2)负责中型水利电力工程的施工与建设监理项目三项以上,并较好地完成任务; (3)熟练掌握本专业范围内一种以上施工技术方法,曾开发和应用二项以上新技术、新方法及新材料进行科学施工建设,并取得明显成绩; (4)曾是行业技术标准、技术规范、技术规程的主要编写者; (5)曾参加大、中型施工项目的施工方案、施工质量、施工报告与监理规划的论证、审查、鉴定,并提出可考证的重要技术建议被采纳; (6)根据施工标准编制各时段的施工计划、施工方案和按招标承包制的要求,编制大中型工程项目的标书、承包合同三份以上; (7)曾作为技术负责人,编制与调整水利电力工程施工建设中各专业、各施工工序的施工计划,在施工全面计划管理、全面质量管理与全面经济核算等工作中,妥善协调各专业管理间的关系,并取得显著成效,并经省(部)级主管部门认可。 4.从事生产运行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具有指导工程师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的能力与经历,并在担任工程师期间,具有下列实践之一: (1)曾主持大型水利电力工程(水库、河道枢纽、灌区、灌排泵站、供水站、大江大河堤防等)或中型水电站及地区电网的全面技术工作,或担任重点技术改造、水工建筑物加固改建、自动化工程等项目的负责人,并较好地完成任务; (2)在省(部)级水利电力管理、防汛、水文、水资源管理及保护、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技术咨询等工作中,为某一方面业务技术带头人,并较好地完成任务; (3)曾是行业技术标准、技术规范、技术规程的主要编写者,或省(部)级以上重点项目论证的主要参加者; (4)曾主持省(部)级推广项目或推广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一项以上(主要参加三项以上),并取得显著成效; (5)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或项目主要承担者完成过省级重点江河、重点工程的水情预报、防洪调度、站网规划、水文水资源分析评价及资料整编、水环境评价及资料整编、水文测验及资料整编、水文自动化建设等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并经省(部)级主管部门认可; (6)曾有独立组织主管项目的工作实践,并有对大、中型工程项目在运行管理中的质量、水平进行评估鉴定的经历,并经省(部)级主管部门认可。 (三)业绩与成果 1.从事科研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1)在工程师任职期内,取得下列成果之一: ①国家科技奖的获奖者; ②省(部)级科技奖三等奖或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的获奖者; ③省(部)级业务主管部门授予的科技奖、专业科技奖、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的获奖者,或二等奖的项目主持人,或三等奖不少于二项的主持人; ④主持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一项以上,并通过相应级别的技术鉴定,被同行专家认定为国内先进水平; ⑤主持不同类型的新技术成果推广被省(部)级业务主管部门决策采纳不少于三项; ⑥主持完成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的成果或报告不少于二份,并经主管部门审查验收合格; ⑦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被省(部)级业务主管部门确定为定型产品并转化为商品生产的不少于二项; ⑧获得水利电力科研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等国家专利二项以上。 (2)在工程师任职期内,撰写以下论文、著作之一: ①公开发表过有一定学术水平的专著或译著; 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交流论文一篇以上; ③在重要学术专业刊物上公开发表过二篇以上有价值的论文; ④在省(部)级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不少于三篇,其中至少有一篇被专家评为有较高学术价值或实用价值; ⑤主笔编写的,由本人直接参加的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科研报告、专项报告、可行性报告等,至少有二篇被专家评定为有创见,或达国内先进水平。 2.从事规划设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1)在工程师任职期内,取得下列成果之一: ①国家科技奖、优秀设计奖的获奖者; ②省(部)级科技奖三等奖、优秀设计奖二等奖(含省、部级业务主管部门颁发的专业奖)以上的获奖者; ③省(部)级业务主管部门授予的科技奖或专业科技奖二等奖以上的获奖者,或三等奖二项以上的获奖者; ④主持完成的大型项目中,专业项目的技术报告不少于二份,或中型项目的技术报告不少于三份,并经主管部门审查合格; ⑤主持或主要参加编写的技术标准、技术规范、技术规程等被省(部)级业务主管部门采纳颁行; ⑥主持编制的大、中型工程的标书及承包合同被采纳,或主持编制的大、中型工程项目标书已中标并承揽工程项目。 (2)在工程师任职期内,撰写以下论文、著作之一: ①公开发表过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专著或译著; ②在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过三篇以上有价值的论文; ③在国际或省(部)级学术会议上发表过论文不少于二篇,其中至少有一篇被专家评为有较高学术价值或实用价值; ④主笔编写的,由本人直接参加的省(部)级项目的生产、专题、科研报告、可行性报告等专业技术文件,至少有二篇被专家评为有创新或达省(部)级先进水平。 3.从事施工建设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1)在工程师任职期内,取得下列成果之一: ①国家科技进步奖、优质工程奖的获奖者; ②省(部)级科技奖、优质工程奖三等奖以上的获奖者; ③省(部)级业务主管部门授予的科技奖或专业科技奖二等奖以上的获奖者; ④在施工与建设监理中,主持库容在1亿立方米以上水库的专项项目,或1千万立方米库容的水库,或1.5万千瓦装机的水电站,或万亩以上的灌区等工程,已竣工并投入生产,运行正常,未发现施工质量方面的问题; ⑤主持或参加编写的技术标准、技术规范、技术规程已被主管部门采纳颁行; ⑥作为省(部)级项目的主持人或专项工程的负责人,在工程施工建设中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材料,并科学地组织管理,使工程提前完工或取得明显经济效益; ⑦在水利电力施工技术方面取得国家专利二项以上。 (2)在工程师任职期内,撰写以下论文、著作之一: ①公开发表过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专著或译著; ②在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过三篇以上有价值的论文; ③在国际或省(部)级学术会议上发表过论文不少于二篇,其中至少有一篇被专家评为有较高学术价值或实用价值; ④主笔编写的大、中型工程施工项目的施工总结、技术专题报告等技术文件,至少有二篇以上被专家评为有独到见解。 4.从事生产运行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1)在工程师任职期内,取得下列成果之一: ①省(部)级科技奖、优秀设计奖的获奖者; ②省(部)级业务主管部门授予的科技奖或专业科技奖(含优秀论文奖)三等以上奖的获奖者; ③技术改造、技术革新成果获省(部)级科技奖三等奖(含省、部级业务主管部门颁发的专业奖)以上的获奖者,或在工程管理中,开发和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材料被采纳实施二项以上,并使生产运行水平明显提高; ④主持或主要编写的行业标准、本部门的技术标准、规章制度等,被采纳或颁行,实施后效益显著; ⑤主持完成的生产运行或本专业的重要技术报告、专题报告三份以上,并经主管部门审查验收合格或经同行专家认可具有行业先进水平; ⑥主持排涝面积在15万亩以上或灌溉面积在5万亩以上及相应级别的农田水利工程,工程质量经上级主管部门验收合格或经上级主管部门评为优秀管理单位; ⑦主持或主要参加排涝面积在60万亩以上或灌溉面积在50万亩以上及相应级别的农田水利工程,工程质量经上级主管部门验收合格或被上级主管部门评为优质工程。 (2)在工程师任职期内,撰写以下论文、著作之一: ①公开发表过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专著或译著; ②在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过三篇以上有价值的论文; ③在国际或省(部)级学术会议上发表过论文不少于二篇,其中至少有一篇被专家评为有实用价值或推广价值; ④独立编写的技术总结、生产报告、专题报告、可行性报告等专业技术文件,至少有二篇被专家评为有独到见解。

可以的给你写,q我

电厂工程师发表论文

国内电气工程领域核心期刊前十名排名如下:1、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电工技术学报3、电力系统自动化4、电力自动化设备5、电网技术6、高电压技术7、电池8、电源技术9、华北电力大学学报10、电工电能新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的引文因子是比较高的,杂志水平也不错。但是难免也有一些很水的文章。因为不可避免各种各样的关系网,杂志社会有选择的优先发表国网公司内部员工撰写的文章。你问的评职称问题,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都是有用的。

可以发表在《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华电技术》等。关于职称论文:晋升中级职称(讲师,工程师):希望晋升中级职称的,那也需要本专业或相近专业论文三篇,公开发表到省级刊物上晋升高级职称(高讲,副教授,高工):晋升高级职称的,则需要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学术论文五篇,公开发表,其中三篇发表到国家级刊物,两篇发表到省级刊物。如果名额有限,还需要核心刊物发表几篇。一般字数的要求根据具体省份而定,有的是三千多字,有的是二千多字,不一定的。关于论文发表的小常识:发表论文前,首先确认你发表的论文在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官方网站可以查到。只有新闻出版总署备案的才是正规期刊。现在很多单位或学校评职称对期刊的要求除了是正刊外,还要求能在一些学术网站上可以查到。中国知网,龙源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维普资讯。一般只要被中国知网收录就是没有问题的。评职称肯定可以用的。

《广东科技》《科园月刊》可以发表高级工程师 (一)专业理论知识 全面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从事科研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还必须具备跟踪本专业科技发展前沿水平的能力,并对本专业范围内至少一门学科具有独到见解;从事规划设计、施工建设、生产运行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还应掌握《水法》、《水土保持法》、《防洪法》、《电力法》等与本专业有关的法律法规及质量管理的内容和方法,熟练掌握本专业有关的技术标准、技术规程和技术规范等;从事工程设计、施工与建设监理的专业技术人员,还应熟悉招标、投标、合同管理的内容和方法。 (二)工作经历与能力 1.从事科研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具有指导工程师完成科研课题的能力与经历,并在担任工程师期间,具有下列实践之一: (1)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全过程地承担过一项以上国家重点科研攻关项目; (2)担任过国家重点科研攻关项目专项、专题或二级课题负责人,并完成相应的科研工作; (3)主持完成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或主持完成市(厅)级重点科研项目三项以上,其中至少一项经同行专家认定达到行业或省(部)级先进水平; (4)曾作为项目负责人或主要参加者进行国家或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的试验研究,提出具有较高研究水平的研究报告并通过鉴定(国家级至少一项,省、部级至少二项); (5)开发和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组织推广科研成果不少于二项,取得较大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并为省(部)级业务主管部门认可; (6)有参加国家或省(部)级重点科研攻关项目的论证、审查、鉴定的经历,并具有对科研成果的精确性、使用价值和所达到水平的评估能力; (7)曾作为专家组成员参加过二项以上国际合作项目,或作为分项、分专题负责人之一,参加过一项以上的国际合作项目。 2.从事规划设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具有指导工程师完成规划、设计项目的能力与经历,并在担任工程师期间,具有下列实践之一: (1)曾作为主要参加者,承担大、中型项目(大、中型电站、电厂、水库、跨县电网等)的规划、勘测、设计工作,或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中型项目的工作(或任三个中型以上项目的专业负责人),或曾为大、中型项目编制标书并中标; (2)曾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加大型流域规划或区域水利电力规划全过程,或作为专业项目负责人参与中型流域规划或区域水利电力规划二项以上; (3)曾承担二项以上大、中型规划、勘测、设计项目的论证、审查、鉴定,具有可考证的重要技术性建议被采纳; (4)曾是行业技术标准、技术规范、技术规程的主要编写者,或省(部)级以上重点项目论证的主要参加者; (5)曾主持省(部)级推广项目或推广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一项以上(主要参加三项以上),并取得显著成效; (6)省(部)级业务主管部门下达的重点项目的主持人(主要参加三项以上); (7)市(厅)级业务主管部门下达的重点项目的主持人且三项以上(主要参加四项以上),其中至少一项经同行专家认定达到行业或省(部)级先进水平。 3.从事施工建设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具有指导工程师进行施工建设的能力与经历,并在担任工程师期间,具有下列实践之一: (1)曾担任过大型水利电力工程专项施工建设任务的负责人或监理工程师,或曾作为主要参加者,承担大型工程的施工建设与监理,并较好地完成所承担的工作任务; (2)负责中型水利电力工程的施工与建设监理项目三项以上,并较好地完成任务; (3)熟练掌握本专业范围内一种以上施工技术方法,曾开发和应用二项以上新技术、新方法及新材料进行科学施工建设,并取得明显成绩; (4)曾是行业技术标准、技术规范、技术规程的主要编写者; (5)曾参加大、中型施工项目的施工方案、施工质量、施工报告与监理规划的论证、审查、鉴定,并提出可考证的重要技术建议被采纳; (6)根据施工标准编制各时段的施工计划、施工方案和按招标承包制的要求,编制大中型工程项目的标书、承包合同三份以上; (7)曾作为技术负责人,编制与调整水利电力工程施工建设中各专业、各施工工序的施工计划,在施工全面计划管理、全面质量管理与全面经济核算等工作中,妥善协调各专业管理间的关系,并取得显著成效,并经省(部)级主管部门认可。 4.从事生产运行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具有指导工程师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的能力与经历,并在担任工程师期间,具有下列实践之一: (1)曾主持大型水利电力工程(水库、河道枢纽、灌区、灌排泵站、供水站、大江大河堤防等)或中型水电站及地区电网的全面技术工作,或担任重点技术改造、水工建筑物加固改建、自动化工程等项目的负责人,并较好地完成任务; (2)在省(部)级水利电力管理、防汛、水文、水资源管理及保护、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技术咨询等工作中,为某一方面业务技术带头人,并较好地完成任务; (3)曾是行业技术标准、技术规范、技术规程的主要编写者,或省(部)级以上重点项目论证的主要参加者; (4)曾主持省(部)级推广项目或推广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一项以上(主要参加三项以上),并取得显著成效; (5)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或项目主要承担者完成过省级重点江河、重点工程的水情预报、防洪调度、站网规划、水文水资源分析评价及资料整编、水环境评价及资料整编、水文测验及资料整编、水文自动化建设等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并经省(部)级主管部门认可; (6)曾有独立组织主管项目的工作实践,并有对大、中型工程项目在运行管理中的质量、水平进行评估鉴定的经历,并经省(部)级主管部门认可。 (三)业绩与成果 1.从事科研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1)在工程师任职期内,取得下列成果之一: ①国家科技奖的获奖者; ②省(部)级科技奖三等奖或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的获奖者; ③省(部)级业务主管部门授予的科技奖、专业科技奖、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的获奖者,或二等奖的项目主持人,或三等奖不少于二项的主持人; ④主持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一项以上,并通过相应级别的技术鉴定,被同行专家认定为国内先进水平; ⑤主持不同类型的新技术成果推广被省(部)级业务主管部门决策采纳不少于三项; ⑥主持完成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的成果或报告不少于二份,并经主管部门审查验收合格; ⑦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被省(部)级业务主管部门确定为定型产品并转化为商品生产的不少于二项; ⑧获得水利电力科研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等国家专利二项以上。 (2)在工程师任职期内,撰写以下论文、著作之一: ①公开发表过有一定学术水平的专著或译著; 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交流论文一篇以上; ③在重要学术专业刊物上公开发表过二篇以上有价值的论文; ④在省(部)级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不少于三篇,其中至少有一篇被专家评为有较高学术价值或实用价值; ⑤主笔编写的,由本人直接参加的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科研报告、专项报告、可行性报告等,至少有二篇被专家评定为有创见,或达国内先进水平。 2.从事规划设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1)在工程师任职期内,取得下列成果之一: ①国家科技奖、优秀设计奖的获奖者; ②省(部)级科技奖三等奖、优秀设计奖二等奖(含省、部级业务主管部门颁发的专业奖)以上的获奖者; ③省(部)级业务主管部门授予的科技奖或专业科技奖二等奖以上的获奖者,或三等奖二项以上的获奖者; ④主持完成的大型项目中,专业项目的技术报告不少于二份,或中型项目的技术报告不少于三份,并经主管部门审查合格; ⑤主持或主要参加编写的技术标准、技术规范、技术规程等被省(部)级业务主管部门采纳颁行; ⑥主持编制的大、中型工程的标书及承包合同被采纳,或主持编制的大、中型工程项目标书已中标并承揽工程项目。 (2)在工程师任职期内,撰写以下论文、著作之一: ①公开发表过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专著或译著; ②在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过三篇以上有价值的论文; ③在国际或省(部)级学术会议上发表过论文不少于二篇,其中至少有一篇被专家评为有较高学术价值或实用价值; ④主笔编写的,由本人直接参加的省(部)级项目的生产、专题、科研报告、可行性报告等专业技术文件,至少有二篇被专家评为有创新或达省(部)级先进水平。 3.从事施工建设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1)在工程师任职期内,取得下列成果之一: ①国家科技进步奖、优质工程奖的获奖者; ②省(部)级科技奖、优质工程奖三等奖以上的获奖者; ③省(部)级业务主管部门授予的科技奖或专业科技奖二等奖以上的获奖者; ④在施工与建设监理中,主持库容在1亿立方米以上水库的专项项目,或1千万立方米库容的水库,或1.5万千瓦装机的水电站,或万亩以上的灌区等工程,已竣工并投入生产,运行正常,未发现施工质量方面的问题; ⑤主持或参加编写的技术标准、技术规范、技术规程已被主管部门采纳颁行; ⑥作为省(部)级项目的主持人或专项工程的负责人,在工程施工建设中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材料,并科学地组织管理,使工程提前完工或取得明显经济效益; ⑦在水利电力施工技术方面取得国家专利二项以上。 (2)在工程师任职期内,撰写以下论文、著作之一: ①公开发表过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专著或译著; ②在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过三篇以上有价值的论文; ③在国际或省(部)级学术会议上发表过论文不少于二篇,其中至少有一篇被专家评为有较高学术价值或实用价值; ④主笔编写的大、中型工程施工项目的施工总结、技术专题报告等技术文件,至少有二篇以上被专家评为有独到见解。 4.从事生产运行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1)在工程师任职期内,取得下列成果之一: ①省(部)级科技奖、优秀设计奖的获奖者; ②省(部)级业务主管部门授予的科技奖或专业科技奖(含优秀论文奖)三等以上奖的获奖者; ③技术改造、技术革新成果获省(部)级科技奖三等奖(含省、部级业务主管部门颁发的专业奖)以上的获奖者,或在工程管理中,开发和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材料被采纳实施二项以上,并使生产运行水平明显提高; ④主持或主要编写的行业标准、本部门的技术标准、规章制度等,被采纳或颁行,实施后效益显著; ⑤主持完成的生产运行或本专业的重要技术报告、专题报告三份以上,并经主管部门审查验收合格或经同行专家认可具有行业先进水平; ⑥主持排涝面积在15万亩以上或灌溉面积在5万亩以上及相应级别的农田水利工程,工程质量经上级主管部门验收合格或经上级主管部门评为优秀管理单位; ⑦主持或主要参加排涝面积在60万亩以上或灌溉面积在50万亩以上及相应级别的农田水利工程,工程质量经上级主管部门验收合格或被上级主管部门评为优质工程。 (2)在工程师任职期内,撰写以下论文、著作之一: ①公开发表过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专著或译著; ②在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过三篇以上有价值的论文; ③在国际或省(部)级学术会议上发表过论文不少于二篇,其中至少有一篇被专家评为有实用价值或推广价值; ④独立编写的技术总结、生产报告、专题报告、可行性报告等专业技术文件,至少有二篇被专家评为有独到见解。

原创性要保证,抄袭率不能超过30%,杂志社都会先做查重的;论文格式要合期刊杂志社的胃口,每个期刊的要求不一样,可以先找早发表网问。

电厂燃料工程师论文发表

原创性要保证,抄袭率不能超过30%,杂志社都会先做查重的;论文格式要合期刊杂志社的胃口,每个期刊的要求不一样,可以先找早发表网问。

工程是科学和数学的某种应用,应用数学和自然科学概念、原理、实验技术等,探求新的工作原理和 方法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工程类中级职称论文 范文 ,希望你们喜欢。工程类中级职称论文范文篇一:《试谈生物工程专业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我国生物工程专业正式设立于1998年,它包含了原来的生物化工、微生物制药、生物化学工程、发酵工程等4个专业。自设立以来,发展迅速,全国办学点数从1997年的57个发展到2010年的284个,招生人数从1997年的约2250人达到2010年的30多万人,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随着科技发展,生物工程产业对从业人员的实验技能、工程问题解决能力和实践 经验 都提出更高层的要求,形成了高素质人才稀缺的局面。本文重点探讨目前生物工程专业的现状,分五个部分详细分析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专业改革的合理方案。 一、课程设置 多数生物工程专业是由原来分属于化工、轻工、医药等学科的生物化工、发酵工程、微生物制药等专业调整而来,部分是在师范、农林及其他综合性院校的生物学、生物技术专业的基础上成立的,各高校生物工程专业的教学背景和专业方向上存在较大差异,在学科定位、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等方面大相径庭,各有偏颇。如师范、农林及其他理科院校和部分综合性大学,背景偏理,工科基础薄弱,多存在重理轻工现象:专业课程如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课程所占课时比例较大,工程类课程如生化反应工程、分离工程、生物工程设备等课程所占课时较少。而工科院校专业课程设置则相反,偏重于生化反应工程、生化分离工程等工科课程的教学,不重视生物学基础,大纲很少涉及细胞生物学等理论基础内容。这些致使各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在课程体系上普遍存在上下游技术结合不够紧密、学研产环节薄弱甚至脱节的情况,影响了生物工程专业教学目标的实现和结合型人才的培养。 再有,现行课程体系中,基础类课程占据学生课程学习的3/4以上,致使专业课程的时间和空间严重受限,与人才培养的多元化目标背道而驰。此外,随着科技进步产生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学科越分越细,内容庞杂,与此同时,新一轮的教改进一步缩减了理论教学课时,尤其专业课程学时,从而导致学科的新思想、新成果难以及时进入课堂,知识更新速度慢。 因此,迫切需要整改课程体系,切实推进课程建设的改革,全面分析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实践部分,统一规划授课内容,通过每周的教师例会,将各课程体系中重复的环节适当删减,在保证学生知识体系完整的基础上,使课堂内容精简有致。 二、教材建设 许多学校都对教材选用严格管理,主干课程全部选用 教育 部“十一五”规划教材或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下列问题①教材编写面面俱到:各教材为了强调它的理论性和系统性,知识点覆盖面不断加宽,例如生物化学教材从原来的十七个大章节增加到现在的四十大章节,内容增加一倍多,教师把握教材的难度明显加大。②知识点重复与漏洞现象并存:专业课程知识分割过细,没有从课程体系整体考虑,例如“氧化磷酸化与形成”这个知识点在主干专业课程中有七门课的任课教师都讲授、“代谢调控”有七门课重复讲授;而“包涵体”“热源”“蛋白质的修饰”等重要概念,却鲜有课程涉及。③工程实践类教材奇缺:如生物工厂设计,全国出版的教材只有“发酵工厂工艺设计”(1992年出版)和“生物工程设计概论”(原为发酵工厂工艺设计概论,1995年出版),内容陈旧,不能反映学科发展动态和专业科技发展的趋势。 针对这种现象,高校在教材选择和授课内容上需要适应学科的发展动态,在教学大纲的编写环节明确学科教学内容,全面梳理专业知识点,并在此基础上编写适合专业特色的教材体系,避免教材间的过多重复,提升教学质量。 三、观念影响下的实践教学 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我国各级教育历来重理论、轻实践。而工科的显著特点就在于其有很强的工程性、技术性、实践性,其忽视实践教学的后果会严重制约人才素质。欧美发达国家不但在工科本专科教育阶段有充分的实践教学环节,而且在这之后还必须接受几乎全部为实践技能训练的继续工程教育。而我国的生物工程专业普遍存在实践教学内容不足、执行困难的问题。 切实改变观念,提升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深刻理解实践教学对工程类学科的重要意义,在教学设置中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是解决现有问题的必经之路。 四、实践 教学方法 和手段 实践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也是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主要问题。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传统教学模式中,涉及的实验多为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学生的参与性、创新性得不到体现。二是教育经费的紧张与逐年扩大招生的现实矛盾使高校本科实验室硬件建设落实困难,教育手段、教学方式难以突破革新。 我院的专业实验安排为专业理论课程的附属部分, 实践中发现有几点明显不足:①实验时间短而分散;②实验内容及容量受到局限;③综合实践性差。实验多安排为一周两次,每次3~4学时,连贯性差,只能开设一些验证性或 经验性实验,无法实施设计性、创新性实验,严重影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和手段,增加综合性,设计类实验,不仅提高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对其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也不无裨益。另外,积极利用多媒体教学对学生感观的强烈刺激,录制实验步骤,形象演示,并增加学术 报告 丰富教学内容,都能够以新颖的方式提升教学质量。 五、校外 实习基地建设 受市场 经济的影响,很多企业担心学生短期的实践会影响到有序的正常生产,影响经济收益,拒接学生实习,校外实习走马观花,变成了“参观式”学习,学生无法接触一线生产,没有亲自动手实践机会,专业技能得不到训练。 另外,教师自 身的实践水平也是左右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就生物工程专业来说,由于近年博士招生规模同比扩大,大量刚刚离开校门的年轻博士纷纷走上讲台,他们的成长背景决定了其在专业小领域具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但对学生多方面知识的渴求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指导学生动手能力训练时难免底气不足,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针对上述问题,一方面需要重视实习基地建设,设置学校自己的校内中试规模基地,另外,对师资队伍尤其是新进教员进行及时的实践培训也是提升实践教学水平的必要 措施 。 结语 综上,我们将继续研究分析国内外生物工程技术 发展的趋势,加强素质 教育,为全国生物技术领域的快速发展提供广泛的智力支持。 工程类中级职称论文范文篇二:《应用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材料、能源和信息已被公认为科技发展的三大支柱。作为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材料的发展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主要标志之一。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作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下的分支学科,在过去20年的时间里得到了飞速发展。高分子材料应用的日趋普及,使得社会对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人才需求日益迫切。培养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能以理论指导实践、应用于实践,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技术人才是十分重要的责任。为了满足这一需求,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应实施“强化基础,注重应用,突出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应用能力。 一、社会发展急需工程应用型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涉及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分子化纤生产国,化纤工业正在实现由“数量型”向“技术型”的战略转变,使化纤主要常规品种具备国际竞争能力,在一些重要高新技术纤维品种上取得产业化成果。 目前,我国高分子化纤材料工业随着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正由数量型向效益型转变,行业发展的速度远远高于化纤人才的培养速度。据调研统计,化纤企业的专业人才数量不到职工总数的5%,有的甚至不到1%,存在专业人才严重匮乏的现象。同时还发现,由于化纤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的不断出现,企业原有的专业人才不能完全跟上行业的发展,急需更新人才。 二、应用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 1.更新教学理念,明确培养目标。 面向未来的教学改革需要前瞻性的教学理念和现代化的教学思想。这些教学理念包括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从封闭式的学校教育模式向开放型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教育模式转变;从标准化培养模式向个性化培养模式转变;从维持性学习向创新性学习转变[1,2]。 应用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实践教学为重点,培养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领域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能在高分子材料的合成、改性和成型加工等领域从事科技开发、工艺设计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高级技术人才,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2.重视能力培养,实施素质教育。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通过选修课、专题讲座、 社会实践 ,以及在专业教育中融入人文精神、工程环境背景等多种形式,从而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文化 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和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创新知识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3.强化基础训练,拓宽专业口径。 强化基础、拓宽专业口径是培养学生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强化基础,一是在基础理论和技能上进行面上拓宽,加强要求,使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更牢固,知识结构更加合理;二是将专业基础课拓宽到新的专业目录的专业口径,为新专业的各个专业方向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拓宽专业口径,不是将专业课程的名称加以改变,而是将专业主干课程认真整合,构建新的专业课程体系。 4.优化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是实现培养目标最直接的体现,是形成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主要因素,是提高人才培养素质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3]。要进行课程重组,减少课程内容重复,做好课程之间的衔接,逐步深入;建立大工程观念下的新型课程体系,重视各相关学科知识内容的融合、渗透和时间安排上的协调,做到课程综合化、系统化。 二、应用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途径 1.实施“平台式”教学。 本着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要主动适应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要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原则,在加强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强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新的教学模式设置了三个教学平台,即理论教学平台、实践教学平台、第二课堂素质教育平台,以达到学生适应社会、适应行业和充分发展个性空间的目的。 “理论教学平台”包括学科基础课程、专业知识能力课程、专业能力拓展课程,初步形成学院、学科、专业、职业兴趣四级理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平台”包括学科基础实验教学和模拟仿真企业生产的工程实践教学两部分;“第二课堂素质教育平台”则包括学院公共选修课、课外素质教育及社会实践三部分,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伸,拓展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4]。 2.以实践教学改革为重点,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点,它是在大量的科学实验和工程实践基础上发现并 总结 出的一般规律,运用科学分析方法探索这一规律内在的作用机理,采用数学、物理、化学理论与模型计算归纳形成理论体系,并在理论指导下,将科学研究应用于生产实践,使理论体系进一步得以检验并逐步完善,经过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循序渐进过程向前发展的学科。在该领域的科学研究中,实验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要手段,每一理论、发明的诞生都是在实验中孕育、培养出来的。针对上述学科特点,专业教研组在制定本科教学培养计划时,要有意识地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课时比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高分子专业教学实践分为认识实习、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专业实验、生产实习、课程设计、 毕业 实习和毕业教学环节等实践教学部分。在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中要积极有效地开展研究型、设计综合型实验教学,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开放实验室科研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5]。 在毕业教学环节实践中结合教师科研项目,选择学科前沿或与企业合作开发的课题进行毕业论文选题,结合工厂实际进行毕业设计,可使学生获得良好的科研能力培养,有效地促进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本专业研究与生产奠定良好的基础。 3.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在教学改革上,注重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模式。此举不仅能为企业发展量身定做工程实际应用型人才,而且能够提前将学生“预售”出去。同时,企业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为“订单式”培养学生提供奖学金、贫困助学金等费用,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求学、就业等问题。 4.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创新能力。 要强化学生的操作技能,培养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在社会大环境中的竞争能力,关键是建立与企业同步发展的规范的实训环境。要充分利用区域与学科优势,加强产学研联合,设立产学研联合体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社会实践场所,保障实习、实践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6]。实习基地可以完成学生的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任务和多项工艺实验。学生通过这些实践环节能加深对书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也了解了本行业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这对于学生踏入工作岗位和继续深造都是大有裨益的。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为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改革需要,办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教师的知识更新与自身素质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因此学校需要不断引进高水平科技人才,提高本专业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同时,还要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指定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授对新进教师进行“传、帮、带”教学指导,使新进教师的授课水平快速提高,从而有效地将行业发展动态与理论授课相结合,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 三、结语 高分子材料的发展极其迅速,每年都会有许多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而教育教学改革随着社会的发展也是永无止境的。如何加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是21世纪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但是,如果一味追求应用而忽略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就不是社会需要的高级人才。所以在重视应用的同时,还要注意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即提倡一种“强化基础,注重应用,突出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够适应当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龚春丽,文胜,郑根稳,汪连生,颜永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孝感学院学报,2008,28,(6):109-111. [2]高炜斌,枝苗,自瑛.高职教育中高分子材料加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23,(12):69-70. [3]申长雨,关绍康,张锐.加强课程建设培养创新人才——“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课程建设随想[J].中国大学教学,2008,(3):52-54. [4]陈立贵,袁新强,李雷权,王忠,付蕾.构建符合学校定位的高分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科技教育,2009,(22):161-162. [5]刘仿军,国平,喻湘华,曾小平,周爱军.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9,31,(6):88-91. 工程类中级职称论文范文篇三:《试谈材料工程测试技术》 摘要:材料工程测试技术针对材料工程的检测技术。针对工程材料进行科学有效的检测,是保证工程材料符合建设要求的前提。 文章 主要对检测的概念和一般方法,以及相关方面的最新发展状况进行分析。 关键词:材料工程;测试技术;新发展 1材料工程的测试技术 材料工程测试技术针对材料工程的检测技术,其任务是:一方面对成品或半成品进行检测和测量,另一方面有效的检查、监督和控制某个生产过程,或者运动对象,保证这些环节都处于最佳状况,以便能够全程掌控反映这种最佳状况的各种数据。因此,相关技术和测试人员就需要随时对这些参数的大小和变化情况,进行定性检查或定量测量。为了适应科技进步和生产发展,材料工程需要不断的更新和发展,不断研制出性能优异的新型材料。实践表明,制备新型材料的需要有严格的生产工艺,同时要提高某种材料原有性能,也会对加工工艺有较高的要求,而要满足这些要求,就需要自动控制技术来保证。而自动控制技术的开展,需要在求出相关参数的基础上,经处理后送人控制装置,然后再实施自动控制。 2测量误差和提高准确度的方法 ①测量误差概述。被测对象某参数的量值之真实大小(真值)xo是客观存在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测量结果可能会存在一定的误差。为了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将误差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同时尽可能的用数学办法估算出大小。同时也掌握测量误差出现的规律,尽量减少误差的产生。 ②误差产生的原因。测量方法方面:测量方法的不完善、不合理,定义的不严密,以及结果表达式不当,导致测量结果无法得到反映等因素所引起的误差统称方法误差;测量设备方面:测量所使用的仪器、仪表、量具及附件不准确都可能引起误差;环境方面:在测量中,由于实际环境条件与规定的条件各不相同,可能会引起的误差;测量人员方面:在测量时由于人员的分辨能力、反应速度、感觉器官、情绪变化、工作责任心、操作经验、心理的固有习惯等存在差异,这就可能引起相应的认为误差。 3提高测量准确度的方法 要想很好的提高测量准确度,就必须要尽可能的减小误差。提高准确度,需要根据具体的产生误差的原因进行分析,在科学的测量原理的指导下,通过优良的仪器设备,提高操作人员的素质才能实现。从实际的测量工作来看,在现有的条件下,通过对测量方法、校正手段以及数据处理这些环节,来提高准确度具有更有效更积极的意义。主要的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掌握产生误差的规律,并通过专业的理论分析,从测量方法的调整着手,完成测量的校正,或者在实验数据的指导下,找出应修正的量值大小。其次,因为缓变误差有不平稳、随机过程的特点,当前要对此问题进行解决,往往是通过不断校正,且校正周期尽量短一些的办法来解决。再次,坏值是指带有粗差的测量数据,在测试过程中一旦发现就要马上剔除,因此,掌握发现坏值的方法至关重要。最后,随机误差,针对随机误差,我们一般是通过掌握统计规律来减小误差量,减少随机误差的影响,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下文将主要分析利用统计规律估算随机误差、减小和剔除粗差的方法。 3.1随机误差的估算 尽管通过正确有效的处理测量仪表的间隙和摩擦以及外界噪声干扰,可很好的减小产生随机误差的影响,然而,从随机误差的特点看,其产生的原因是由众多微小因素共同造成的。所以,在测量时需要利用其出现的统计分布规律,结合所得出的测量结果,尽量把估算出的随机误差的范围缩小。在随机误差出现的概率分布上,测量人员必须有要对多数随机误差产生的独立因素有所理解。而误差出现的概率分布正好符合正态分布,那对一个不变的量作n次测量,其随机误差的概率密度函数P(δ)为: P()=·e- 3.2粗大误差的减小和剔除准则 含粗差的测量值是与事实不符的坏值,在实际的测量中必须要在主观上避免出现,也就是要避免测量的操作者出错,防止外界的各种重大干扰,同时要保证测量设备的完好。如果在测量中发现问题,应该马上剔除。在测量中判别坏值主要有两种方法,即物理判别法和统计判别法。 所谓的物理判别是指测量人员一旦发现在测量过程中,有读错、记录错、操作错等错误现象,或者发现不符合测量条件或环境突变的情况下,应该随时剔除,并重新进行测量取值。统计判别是在完成自动检测中待测量后,再通过统计办法来处理所取得的测量数据。如果是在无系差的测量情况下,产生随机误差的可能性是比较小的,而且出现大误差的次数是很小的,所以我们可以制定出剔除准则,常材料工程测试技术用的有3σ。 4检测的一般方法 ①电测量和非电量电测量。由于电测量的参数差别很大,很难直接检出和测量,所以一般情况下都是采用非电量电测量技术进行测量的。也就是通过传感器把待测的非电参数转换成电参数,接着测出此电量,最后再按原转换的规律逆向找出待测非电量。传感器是指能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而敏感元件则是指传感器中能够直接感受,或者响应被测量输出与被测量成确定关系的其他量,如果这个量已是电量,那就会被称为转换元件。 ②主动检测和被动检测。主动检测是指为了检测,主动向被测对象施加能量,通过得到的反馈情况实现检测,这种检测类似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检测瓷瓶是否破裂,就敲击一下,提高其发出的声音来判断。当然,这里要指出的是主动检测会干扰对象的状态。而相对主动检测而言,被动检测不需要向对象施加能量。 ③接触检测和非接触检测。所谓的接触检测,就是让检测仪器和对象直接接触。这种直接检测的方式必然会对对象产生一定的干扰,甚至能够对测定的正确性产生较大的影响。在特殊情况下,如有高腐蚀、高辐射等情况时,对象是不便或不能直接接触被测对象的。所以,我们往往会采用非接触检测的方式,这种方法一般不会对对象的原来状态造成破坏,不过也会因为非接触,而造成侵入外界干扰的情况。 ④偏差法、平衡法和微差法、替代法。这些方法的共同特点是,在测量过程的被测量和单位量对比操作上,做出相应的变化,这样能够在原有仪表的作用下,提高测量准确度。偏差法是常规的测量方法。被测量的大小是由模拟的显示仪表指针偏转来反映的,其与家用电压表测电压相似,操作简单且快速,仪表的等级对准确度有决定性的作用。像天平称重那样,平衡法是通过不断地调节已知标准量的大小,使之与被测量平衡。如果指零仪表示零时,则表明此时达到平衡,这种情况下标准量大小就是被测量的大小。电位差计和平衡电桥均都是在此原理之下完成的。测量的高准确度,主要决定于示零仪表的灵敏度是否到位。微差法与平衡法很相似,不过这种方法可以有微小差值,不用把标准量调整到和被测量完全相等,可以用偏差法测出此差值,被测量大小就是此微差值和标准量之和,其准确度比直接用偏差法更高。替代法也是测量方法的一种,曹冲称象是最典型的例子,以石块替代大象,使船只吃水深度达到原承载大象时的深度,然后称出石头的总重量,即为大象体重。这种方法可以很好的解决直接称重存在困难的问题,其在检测中常常会被采用,比如辐射测温等。 5结语 材料工程测试技术是一项复杂工程,涉及了多个方面的内容。无论是测试的种类,还是测试的方法,都是多种多样的。测试人员只有对各种类型的测试技术有所了解,并结合工程的需要,才能更好的完成测试工作。 猜你喜欢: 1. 中级工程师职称论文 2. 测绘中级职称论文范文 3. 工程职称评定工作总结 4. 电气中级职称论文范文 5. 2017年中级职称论文格式要求

《广东科技》《科园月刊》可以发表高级工程师 (一)专业理论知识 全面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从事科研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还必须具备跟踪本专业科技发展前沿水平的能力,并对本专业范围内至少一门学科具有独到见解;从事规划设计、施工建设、生产运行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还应掌握《水法》、《水土保持法》、《防洪法》、《电力法》等与本专业有关的法律法规及质量管理的内容和方法,熟练掌握本专业有关的技术标准、技术规程和技术规范等;从事工程设计、施工与建设监理的专业技术人员,还应熟悉招标、投标、合同管理的内容和方法。 (二)工作经历与能力 1.从事科研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具有指导工程师完成科研课题的能力与经历,并在担任工程师期间,具有下列实践之一: (1)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全过程地承担过一项以上国家重点科研攻关项目; (2)担任过国家重点科研攻关项目专项、专题或二级课题负责人,并完成相应的科研工作; (3)主持完成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或主持完成市(厅)级重点科研项目三项以上,其中至少一项经同行专家认定达到行业或省(部)级先进水平; (4)曾作为项目负责人或主要参加者进行国家或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的试验研究,提出具有较高研究水平的研究报告并通过鉴定(国家级至少一项,省、部级至少二项); (5)开发和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组织推广科研成果不少于二项,取得较大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并为省(部)级业务主管部门认可; (6)有参加国家或省(部)级重点科研攻关项目的论证、审查、鉴定的经历,并具有对科研成果的精确性、使用价值和所达到水平的评估能力; (7)曾作为专家组成员参加过二项以上国际合作项目,或作为分项、分专题负责人之一,参加过一项以上的国际合作项目。 2.从事规划设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具有指导工程师完成规划、设计项目的能力与经历,并在担任工程师期间,具有下列实践之一: (1)曾作为主要参加者,承担大、中型项目(大、中型电站、电厂、水库、跨县电网等)的规划、勘测、设计工作,或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中型项目的工作(或任三个中型以上项目的专业负责人),或曾为大、中型项目编制标书并中标; (2)曾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加大型流域规划或区域水利电力规划全过程,或作为专业项目负责人参与中型流域规划或区域水利电力规划二项以上; (3)曾承担二项以上大、中型规划、勘测、设计项目的论证、审查、鉴定,具有可考证的重要技术性建议被采纳; (4)曾是行业技术标准、技术规范、技术规程的主要编写者,或省(部)级以上重点项目论证的主要参加者; (5)曾主持省(部)级推广项目或推广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一项以上(主要参加三项以上),并取得显著成效; (6)省(部)级业务主管部门下达的重点项目的主持人(主要参加三项以上); (7)市(厅)级业务主管部门下达的重点项目的主持人且三项以上(主要参加四项以上),其中至少一项经同行专家认定达到行业或省(部)级先进水平。 3.从事施工建设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具有指导工程师进行施工建设的能力与经历,并在担任工程师期间,具有下列实践之一: (1)曾担任过大型水利电力工程专项施工建设任务的负责人或监理工程师,或曾作为主要参加者,承担大型工程的施工建设与监理,并较好地完成所承担的工作任务; (2)负责中型水利电力工程的施工与建设监理项目三项以上,并较好地完成任务; (3)熟练掌握本专业范围内一种以上施工技术方法,曾开发和应用二项以上新技术、新方法及新材料进行科学施工建设,并取得明显成绩; (4)曾是行业技术标准、技术规范、技术规程的主要编写者; (5)曾参加大、中型施工项目的施工方案、施工质量、施工报告与监理规划的论证、审查、鉴定,并提出可考证的重要技术建议被采纳; (6)根据施工标准编制各时段的施工计划、施工方案和按招标承包制的要求,编制大中型工程项目的标书、承包合同三份以上; (7)曾作为技术负责人,编制与调整水利电力工程施工建设中各专业、各施工工序的施工计划,在施工全面计划管理、全面质量管理与全面经济核算等工作中,妥善协调各专业管理间的关系,并取得显著成效,并经省(部)级主管部门认可。 4.从事生产运行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具有指导工程师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的能力与经历,并在担任工程师期间,具有下列实践之一: (1)曾主持大型水利电力工程(水库、河道枢纽、灌区、灌排泵站、供水站、大江大河堤防等)或中型水电站及地区电网的全面技术工作,或担任重点技术改造、水工建筑物加固改建、自动化工程等项目的负责人,并较好地完成任务; (2)在省(部)级水利电力管理、防汛、水文、水资源管理及保护、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技术咨询等工作中,为某一方面业务技术带头人,并较好地完成任务; (3)曾是行业技术标准、技术规范、技术规程的主要编写者,或省(部)级以上重点项目论证的主要参加者; (4)曾主持省(部)级推广项目或推广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一项以上(主要参加三项以上),并取得显著成效; (5)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或项目主要承担者完成过省级重点江河、重点工程的水情预报、防洪调度、站网规划、水文水资源分析评价及资料整编、水环境评价及资料整编、水文测验及资料整编、水文自动化建设等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并经省(部)级主管部门认可; (6)曾有独立组织主管项目的工作实践,并有对大、中型工程项目在运行管理中的质量、水平进行评估鉴定的经历,并经省(部)级主管部门认可。 (三)业绩与成果 1.从事科研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1)在工程师任职期内,取得下列成果之一: ①国家科技奖的获奖者; ②省(部)级科技奖三等奖或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的获奖者; ③省(部)级业务主管部门授予的科技奖、专业科技奖、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的获奖者,或二等奖的项目主持人,或三等奖不少于二项的主持人; ④主持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一项以上,并通过相应级别的技术鉴定,被同行专家认定为国内先进水平; ⑤主持不同类型的新技术成果推广被省(部)级业务主管部门决策采纳不少于三项; ⑥主持完成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的成果或报告不少于二份,并经主管部门审查验收合格; ⑦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被省(部)级业务主管部门确定为定型产品并转化为商品生产的不少于二项; ⑧获得水利电力科研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等国家专利二项以上。 (2)在工程师任职期内,撰写以下论文、著作之一: ①公开发表过有一定学术水平的专著或译著; 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交流论文一篇以上; ③在重要学术专业刊物上公开发表过二篇以上有价值的论文; ④在省(部)级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不少于三篇,其中至少有一篇被专家评为有较高学术价值或实用价值; ⑤主笔编写的,由本人直接参加的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科研报告、专项报告、可行性报告等,至少有二篇被专家评定为有创见,或达国内先进水平。 2.从事规划设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1)在工程师任职期内,取得下列成果之一: ①国家科技奖、优秀设计奖的获奖者; ②省(部)级科技奖三等奖、优秀设计奖二等奖(含省、部级业务主管部门颁发的专业奖)以上的获奖者; ③省(部)级业务主管部门授予的科技奖或专业科技奖二等奖以上的获奖者,或三等奖二项以上的获奖者; ④主持完成的大型项目中,专业项目的技术报告不少于二份,或中型项目的技术报告不少于三份,并经主管部门审查合格; ⑤主持或主要参加编写的技术标准、技术规范、技术规程等被省(部)级业务主管部门采纳颁行; ⑥主持编制的大、中型工程的标书及承包合同被采纳,或主持编制的大、中型工程项目标书已中标并承揽工程项目。 (2)在工程师任职期内,撰写以下论文、著作之一: ①公开发表过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专著或译著; ②在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过三篇以上有价值的论文; ③在国际或省(部)级学术会议上发表过论文不少于二篇,其中至少有一篇被专家评为有较高学术价值或实用价值; ④主笔编写的,由本人直接参加的省(部)级项目的生产、专题、科研报告、可行性报告等专业技术文件,至少有二篇被专家评为有创新或达省(部)级先进水平。 3.从事施工建设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1)在工程师任职期内,取得下列成果之一: ①国家科技进步奖、优质工程奖的获奖者; ②省(部)级科技奖、优质工程奖三等奖以上的获奖者; ③省(部)级业务主管部门授予的科技奖或专业科技奖二等奖以上的获奖者; ④在施工与建设监理中,主持库容在1亿立方米以上水库的专项项目,或1千万立方米库容的水库,或1.5万千瓦装机的水电站,或万亩以上的灌区等工程,已竣工并投入生产,运行正常,未发现施工质量方面的问题; ⑤主持或参加编写的技术标准、技术规范、技术规程已被主管部门采纳颁行; ⑥作为省(部)级项目的主持人或专项工程的负责人,在工程施工建设中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材料,并科学地组织管理,使工程提前完工或取得明显经济效益; ⑦在水利电力施工技术方面取得国家专利二项以上。 (2)在工程师任职期内,撰写以下论文、著作之一: ①公开发表过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专著或译著; ②在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过三篇以上有价值的论文; ③在国际或省(部)级学术会议上发表过论文不少于二篇,其中至少有一篇被专家评为有较高学术价值或实用价值; ④主笔编写的大、中型工程施工项目的施工总结、技术专题报告等技术文件,至少有二篇以上被专家评为有独到见解。 4.从事生产运行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1)在工程师任职期内,取得下列成果之一: ①省(部)级科技奖、优秀设计奖的获奖者; ②省(部)级业务主管部门授予的科技奖或专业科技奖(含优秀论文奖)三等以上奖的获奖者; ③技术改造、技术革新成果获省(部)级科技奖三等奖(含省、部级业务主管部门颁发的专业奖)以上的获奖者,或在工程管理中,开发和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材料被采纳实施二项以上,并使生产运行水平明显提高; ④主持或主要编写的行业标准、本部门的技术标准、规章制度等,被采纳或颁行,实施后效益显著; ⑤主持完成的生产运行或本专业的重要技术报告、专题报告三份以上,并经主管部门审查验收合格或经同行专家认可具有行业先进水平; ⑥主持排涝面积在15万亩以上或灌溉面积在5万亩以上及相应级别的农田水利工程,工程质量经上级主管部门验收合格或经上级主管部门评为优秀管理单位; ⑦主持或主要参加排涝面积在60万亩以上或灌溉面积在50万亩以上及相应级别的农田水利工程,工程质量经上级主管部门验收合格或被上级主管部门评为优质工程。 (2)在工程师任职期内,撰写以下论文、著作之一: ①公开发表过有较高学术水平的专著或译著; ②在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过三篇以上有价值的论文; ③在国际或省(部)级学术会议上发表过论文不少于二篇,其中至少有一篇被专家评为有实用价值或推广价值; ④独立编写的技术总结、生产报告、专题报告、可行性报告等专业技术文件,至少有二篇被专家评为有独到见解。

具体篇数和贵单位有关,每一个单位都有不同。一般论文在3000-4000字刊物要求也和贵单位有关一般情况下是合法正规刊物,万方知网全文收录的学术期刊《科技传播》杂志 详见百度空间

评中级工程师发表论文

一、评中级职称不一定要发表论文

评审中级职称一般都是升级刊物论文1-2篇,有一点熊职称想提醒大家一下,如果您在评审中级工程师之前已经发表过论文,那么组卷的时候可以直接使用,不必再次发表,也没有必要再承担论文的费用,可以直接复印上交,一样是被认可的。

二、中级职称发表论文条件

(1)学用一致,博士研究生毕业,经考核,可以直接认定为中级(不需要发表论文)。

(2)学用一致,硕士研究生毕业或双学位获得者,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三年以上(直接认定不需要发表论文)。

(3)学用一致,大学本科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五年以上,取得助理职称四年以上。

(4)学用一致,大学专科毕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七年以上,担任助理职务四年以上。

评中级职称不一定要发表论文,可以但要注意评审机构对您的口径是否具有真实性,熊职称总结了几种情况,这几种情况要不就是夸大,要不就是忽悠,要不就是,您一定要注意:

(1)有人说我们是内部考核,不参加全国统一考试,我想说能不能不忽悠,职称本身就是考评结合,要不参加评审,要不参加考试,咋了呀?内部考核?国家职改办是你们家开的呀?一般这么说的要不就是忽悠,利用信息不对称,要不就是办假证的,下证机关要不是什么公司要不是什么协会,在社会上根本就没人认可。

(2)我们全国评审都能做,即便你条件不符合差很多我们都可以,对年限也没有限制,这种就是最大的忽悠,职称评审确实存在破格评审,熊职称这里也有,但是仅仅针对部分条件,尤其是年龄问题,如果差很多根本就不可能,而且说什么我们的职称全国通用,熊职称告诉你,任何职称都不存在全国通用,职称能否使用取决于项目要求,不取决于你是什么机构。

(3)您只需要提交材料交钱就好,不需要本人来的!如果有人跟你这么说熊职称基本确定就是,别的可以不说,答辩是必须本人去的,百分百必须去,没有万一!

(4)申报不通过者退还全部费用,咱们评审中级职称不是为了退款,所以选择任何机构的时候也都不要相信退款这一项,而且你钱在人家手里,你说了算吗?就算你有合同,你去告他,还不够律师费吧,所以说事先调查好这家机构的通过率,熊职称就是通过率高,而且跟整个河北省同行合作了这么久,我们会尽可能把通过率放到最大,这点您完全不用担心。

所在单位不同,职称论文是否需要发表的要求有差异。一般来说,中级工程师评定的职称论文是需要发表的,要找期刊投稿发表,可能还要满足作者位置、收录网站、发表篇数等要求。但中级工程师评定需要的职称论文一定发表吗?不尽然。

你好,我是老胡,从事工程师职称评审多年,这个问题下我保证你看着一个回答就够了。

中级工程师职称评定需要发表论文吗?这个问题受以下两个因素的影响:

1、工作的城市

2、单位的性质

下面我简单讲解一下。

以江苏的两个城市为例:

1、苏州,苏州评中级工程师不需要发表论文,写出来就好,但是对论文的写作质量、查重要求较高,更注重文章的质量。

2、南京,南京评中级工程师需要两篇论文,一篇发表,一篇不发表。发表的论文得是知网、万方、维普等主流数据库收录的期刊,不发表的那篇写出来就行,但两篇论文都要通过知网系统进行查重,查重率高于30%将一票否决,这让很多工程师朋友栽了跟头。

所以职称论文要不要发表得看你所工作城市的具体申报要求。

一般来说,职称评审分为以下两种形式:

大型公有制经济组织(国企&央企)一般内部设有评委会,评审不对社会开放,只限内部。不同单位的评审要求与流程也不对外开放,这个得咨询单位的人事才能知道。

总之,私企、民企咨询当地的人社局就好,如果是国企、央企就得问单位的人事,这个问题没有具体的答案,网上的答案不一定正确,一定以官方的为准,免得花了冤枉钱。

此外,论文发表的话一定要找靠谱的渠道,免得上当,老胡做了这么多年,见识到的实在太多了,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问我,有问必答!

觉得文章对你有所帮助的话,不妨点个赞哦

一,明确发表那种级别的期刊才可以顺利评过职称。二,明确职称评定时间。发表论文前一定要了解明确的职称评定时间。三,如果要代理发表或写作的,确定发表的刊物,期次以及价格。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