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韩国耶稣教长老会是一个由韩国基督教信仰者组成的宗教组织,成立于1919年,主要宗旨是追求真理、宣扬福音、提倡和平、实践爱心。韩国耶稣教长老会的宗教信仰是基督教新教派,主要信仰的是耶稣基督的救赎宗教,以及认同圣经的真理。韩国耶稣教长老会的组织架构由国家层面的本部、地方层面的教会、以及各种宗教机构组成,主要负责管理和监督教会的日常事务。韩国耶稣教长老会的宗教活动包括宗教教育、宗教研究、宗教服务、宗教礼仪等,旨在培养信徒的信仰素养和宗教文化素养,提高信徒的宗教素养,推动宗教文化的发展。
您好,韩国耶稣教长老会是韩国一个最大的基督教会,由于它的历史悠久,它在韩国有着很大的影响力。韩国耶稣教长老会有着超过一百多年的历史,它最初是由美国传教士于1884年在韩国创立的。韩国耶稣教长老会的信仰是基督教的基督教,它的宗旨是推广基督教的信仰,并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持和精神慰藉。韩国耶稣教长老会的活动包括举行宗教仪式、礼拜、讲道、宗教教育、社会服务等。它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国外比较专业的论文发表在SCI。
SCI 期刊中文名是《科学引文索引》,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出版的一个期刊文献检索工具。因其严格的选刊标准和评估程序,以及其收录的论文能够全面覆盖全世界多数重要和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而成为了国内大部分科研机构、高校等单位考核评价标准。
《英语广场》省级知网首页可查,SCD期刊,目前正常收21年2-3月的刊期,另外有个别年内版面可以免费加急到年底出刊,注意他的版面是按字算,不是字符。《现代英语》万方收录的期刊,只收英语高教的文章。如果是文学的,如果必须是年内的。
发表sci期刊论文写作的4个要点:
1、文本摘要是对本文的简单总结,包括主要研究问题、方法、结果和结论。它可以用短语概括。摘要中的字数不应超过500个。
2、引言这部分提出问题,回顾前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即明确选题的研究背景,以及选题在整个学科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注意清楚的哪些是别人的结论,哪些是自己的结论。
3、方法和结果包括实验对象、实验材料和实验过程。描述应该有一个清晰的层次感。每个步骤之间的顺序和相关性应清楚描述,不要引起实验过程混乱的现象,因为评审者最终判断你的实验是否合理,是从这个过程中描述来的。
4、参考资料应标记引用内容。引用过程中未指出文献档的来源出处会造成本人的成功内容是假象,以免造成剽窃的现象。同时也会被误认为是一种抄袭,因此为了避免在影响作者个人发展时出现这样的误解,所有引用的部分都需要体现在参考中,甚至一些不起眼的内容也需要标准清楚。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论文
海内外学术期刊。RISS隶属于韩国教育部,由韩国教育学术信息院提供,是目前为止韩国最大的文献信息数据库。里面收录的范围非常广泛,像硕博学位论文、海内外学术期刊、研究报告、公开讲义等,只要是公开发表过的学术论文上面几乎都可以查询得到。
湖南师范大学中国近现史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由已故著名历史学家、我国近代史学科开创者之一林增平先生在50年代创建的。近50年来,该学科获得了重要发展。建国之初, 林增平、王永康、石振纲等先生开始讲授中国近代史。1958年,林增平先生出版了《中国近代史》一书,是“新中国第一部完整的中国近代史大学教材”,为国内众多高校所采用,影响甚大。1981年,林增平先生与章开沅先生合作主编了《辛亥革命史》,蜚声海内外。同年,本学科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85年被列为湖南省重点学科,1990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是湖南省第一个文科博士点。1995年,历史学科成为国家文科基础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998年,“湖湘文化研究”被正式立项为“211”重点建设项目。2001年再次被评为湖南省重点学科。2002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成为全国仅有的四个中国近现代史国家级重点学科之一。同年,由李育民教授带头建立了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200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建设学科,同年获准设立博士后流动站。本学科现已形成四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即中国近现代政治与中外关系(含辛亥革命史)、中国近现代思想史、湖湘文化、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涵盖了除经济史以外的政治史、中外关系史、思想史、文化史、社会史,具有鲜明的特色。其中中国近现代思想史、辛亥革命史、湖湘文化是本学科的传统优势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政治与中外关系、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是在传统研究的基础新发展起来的研究方向。本学科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重要基地之一,目前各方向在不少领域的研究水平均居国内外先进水平或领先地位,具有相当的影响力。近年来,本学科先后聘请了山本学、小岛涉男、赵军、耿云志、何一民、张海鹏、朱佳木、曾业英、郑师渠、严昌洪、吴景平、王建朗、李世安、沈志华、陈其泰、陈红民等国内外知名学者举办学术讲座。 李育民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国近现代史学科负责人,兼教育部高等学校历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辛亥革命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孙中山研究会理事,湖南省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湖南省史学会副会长等职。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政治史、中外关系史研究,在国内开创了条约制度研究,目前中外条约研究在海内外具有重要影响。至今主持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出版专著专著近10部,发表论文60余篇,2009年获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郑大华教授、博士生导师。1990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土毕业,现湖南省人民政府“芙蓉学者计划”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近代史研究所思想研究室主任,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并兼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韩国汉城国立大学东亚文化研究所客座教授。目前在梁漱溟研究、张君劢研究、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研究、中国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1918—1927)中国思想界研究、民国时期的思想文化研究等多个领域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莫志斌教授、博士生导师。曾担任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历史文化学院院长等职务。长期以来从事中国现代史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研究工作,特别是研究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毛泽东的生平与思想,以及湖南近现代历史与人物的活动与思想。先后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湖南教育史”、教育部人文社科专项“湖湘文化与当代湖南发展”,曾获全国第八届图书“金钥匙”奖一等奖。周秋光教授,博士生导师。社会学术兼职有: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湖南省委员会副主委、中国民主促进会长沙市委员会主委、中国人民政协湖南省委员会常委、中国人民政协湖南省文史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政协长沙市委员会副主席等。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学科的教学与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其中2011年获批的《中国慈善通史》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饶怀民教授、博士生导师。196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1981年获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兼任中国会党史研究会常务理事、辛亥革命史研究会副理事长、湖南省历史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省辛亥革命史研究会理事长等职。长期以来,从事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与研究,重点是辛亥革命史和湖湘文化研究。先后参与《湖湘文化研究》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主持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杨毓麟文集>整理与研究》。郑焱教授,博士生导师。1987年获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1990年获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1997年评为教授,2000年评为博士生导师。任社会职务有:省谭嗣同研究会付秘书长、省旅游教育研究会会长等。研究方向:湖湘文化研究、中国旅游史研究。出版专著《中国旅游发展史》、《湖湘文化之都》、《近代湖湘文化概论》等。钟声教授,博士生导师,学院副院长。毕业于南京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分别获历史学硕士和博士学位。长期任教于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主要从事中国现代史的教学及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和经济思想史方面的研究。著有《从重商思想到实业振兴思潮》、《刘少奇治国思想研究》等。发表论文数十篇,其中多篇为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李传斌教授,博导。先后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分别获得历史学硕士、博士学位。2010年晋升为教授,2012年遴选为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政治与对外关系,近几年来主要研究旨趣为近代中国的基督教医疗事业。 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作多部 。主持国家青年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参与其他课题多项。
了解不多,只知道平壤以前是远东的一个宗教中心,但当时政府是打压洋教的现在韩国的基督徒大部分是灵恩派,儒家的色彩也比较重前总统金大中是基督徒
【佛教】梵名 Buddha-s/a^sana 或 Buddha^nus/a^sana,巴利名 Buddha-sa^sana。创始於释迦牟尼,以合虖理智之教说,示导人类转迷开悟;其目的在於实现净化社会之理想,以超越阶级、种族为特色。普遍盛行於亚洲南、中及东部。(一)名称:近世以降,凡教义、教团、实践方面,皆以佛教通称,此语散见於汉译佛典与中、日典籍。古时以教法为中心者,自称佛法、大法、圣教、释教、大教、佛道;以教团为中心者,自称或他称为释氏,他称为释家、浮屠氏。其後以教法为中心者又有佛道(梵 Buddha-Ma^rga)、佛法(梵 Buddha-dharma)、正法(梵 Sad-dharma),或如来之教说(梵 Tatha^gata-s/a^sana)、世尊之教说(梵 Bhagavatas-s/a^sana)、胜者之教说(梵 Jinasya-s/a^sana)等称。又以经典中常记载佛陀具有「十力」,故又称佛教为「十力教」。此外,以教团为中心,则出现佛教徒(梵 Bauddha)之语。(二)沿革:西元前五世纪左右,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位於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附近)王子悉达多乔答摩(梵 Siddha^rtha Gautama)於印度恒河中游流域宣扬苦、无常、无我、缘起、解脱等教法,并强调无论任何阶级均可信奉其教说。释尊入灭後,其遗法由弟子加以结集而传持,然百年後,传持者之间兴起若乾意见之争论。西元前三世纪,阿育王皈依佛教,不遗馀力地将佛教传播至全印与其邻国,而发展为世界性宗教,形成各具民族特色之教派。其後三百年间,印度、锡兰兴起说一切有部、大众部、犊子部、锡兰上座部等部派佛教与大乘佛教,均一一传来西域、我国。此後六百年间(西元一世纪至七世纪),大乘佛教急遽发展,教化地区亦随之扩张,如部派佛教在印度分出经量部等,大乘则分中观、瑜伽二大学派,且普及缅甸、泰国、柬埔寨(今高棉)、蘇门答腊、爪哇、尼泊尔、西藏地区、越南、韩国、日本等地。在我国方面,部派系之毗昙宗、俱舍宗,其旁系之成实宗,中观系之三论宗,瑜伽系之地论宗、摄论宗与法相宗等「论宗」;与涅槃、华严、天台、净土等「经宗」,以及大乘别派禅宗之繁兴。日本所谓之「南都六宗」,即直接传自我国之宗派。此後至十三世纪为止约六百年间,印度密教由成立而兴盛,其间由寂护、莲华生、阿提沙等相继传入西藏,而分为宁玛派(藏 Rn~in-ma-pa)、甘丹派(藏 Bkah!-gdam-pa)、迦尔居派(藏 Bkah!-brgyud-pa)、萨迦派(藏 Sa-kya-pa)等,并及於蒙古。在我国,密教亦曾兴盛一时,其势壮大,而能与禅宗、净土宗相媲美。日本除天台、真言之平安二宗外,净土、禅、日莲等鎌仓诸宗亦应运勃兴。至此,佛教发展为亚洲地区之最大宗教。然十四世纪以後,由於西方传来伊斯兰教(回教),情势丕变。自十一、二世纪开始,由於印度佛教发展为左道密教、印度教之逐渐复兴,及回教侵入印度,而使佛教消灭殆尽,仅孟加拉一带,仍保有些许佛教存在。此系由於脱胎自佛教之法格崇拜(梵 Dharma-tha^hur-pu^ja^)於十二世纪发祥该地之故。印度之回教传经马来半岛,於十五世纪覆亡爪哇之佛教,并北至婆罗洲,消蚀南洋之佛教圈。另一方面,由伊朗入西域之回教别支则波及我国西部。由於这两支东西夹击之回教势力,致使亚洲中、南部之佛教被三分,仅残留锡兰、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地尚能连结成一教圈,而由锡兰上座部统一。尼泊尔、不丹、西藏则在其前以金刚乘为核心,形成喇嘛教圈。十五世纪初,因迦尔居派兴起,逐渐扩张势力,致使蒙古、西伯利亚、我国西北部亦形成一喇嘛教圈。唯独亚洲东部未受回教影响,我国、越南、韩国等地盛行禅宗与净土宗,日本则维持平安、鎌仓时代之佛教。十九世纪,欧洲兴起研究亚洲(东方学及印度学)之风气,佛教方渐复甦,自研究而入信者亦甚可观。至今,佛教与基督教、回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就佛教整体发展之路线与范围而言,传入我国大部地区与日本、韩国、越南者,以大乘佛教为主,称为北传佛教,其经典属汉文系统;而传入我国西藏、蒙古与西伯利亚等地区者,为北传佛教中之西藏佛教,俗称喇嘛教,其经典属藏文系统;传入锡兰(今斯里兰卡)、缅甸、泰国、寮国等地区者,以上座部佛教为主,称为南传佛教,其经典属巴利文系统。(三)教义:佛教经二千五百年之传播与发展,其间歧生许多学派与宗派,故在教义方面亦呈现多样性与复杂分歧之倾向。大体而言,须弥山、地狱、天界、劫末等有关世界构成、起灭等说,系继承佛教以前之印度思想。业、苦、轮回、解脱等说,则为古来印度思想之扩充。作为佛教与他教区别标准之三法印「无常、无我、涅槃」,或加「苦」等四法印,则是佛教之根本教义。同时,佛、法、僧三宝乃为佛教不可或缺之要素,其中,「佛」为历史上开创佛教之教主释尊,由於释尊之涅槃,产生有关佛身之论议,形成生身、法身等二身,及法身、报身、应身等三身之论说,或毗婆屍等过去佛,弥勒等未来佛,阿閦、阿弥陀等他方世界现在佛之说。或在释尊之前生,以佛为前提,出现菩萨及弟子位之声闻等说。就「法」而言,释尊举出四谛、十二缘起、八圣道为教法之根本,由「缘起说」再发展为二世一重、三世两重、六因四缘五果。大乘有实相缘起、赖耶缘起、真如缘起、法界缘起、六大缘起等;反之,四谛说无甚发展,八圣道说则全无发展。就认识而言,一方面从空有二观、中道说,进而检讨心理,遂产生五根、五位、七十五法或百法之说;另一方面,论理形式之研究促成因明之发达。我国、日本诸宗派各依其所依之经论,造成大小乘、权实二教、顿渐二教、圣道净土二门、显密二教等,并创立各种教判,各自宣扬自宗教义;或与帝王、儒家、道教、神道等接触,而发生论诤或融合之情形。至於记述教法之文献,其形式自古即有九分教、十二部经等分类,然於最初系依凭记忆传承教法,待一世纪顷始有典籍型态,亦渐产生经、律、论三藏之分类。大乘佛教自始即劝说抄经之功德,故佛典渐次增加。以汉文佛典而言,除历代各版大藏经之外,并包括多数藏外佛典之著作。其他另有巴利三藏、梵文佛典,及西藏文、蒙古语、满洲语、日文等各种语系之大藏经。(四)教团:僧伽即教团。释尊在世时,出家教团形成男女别团,依居住地之别,组织数人至数十人为一团。此等教团除须布萨、安居、自恣等行事外,并有出家、受戒等仪式。会议方法采用羯磨、投票等。进而规定教团之生活规范者,即为戒律。释尊入灭後,渐形成以出家教团为中心之风气,大乘佛教虽加排斥,然亦无法扭转趋势,遂成为以寺院为中心之佛教;另一方面则有居士佛教运动之兴起,而成为大乘佛教勃兴的原因之一。我国方面,宗派因人而异,故寺院宗派较少,日本则自平安朝以後,寺院宗派色彩浓厚,西藏等地之喇嘛教以教团为代表,同时并掌有政权。(五)实践:戒、定、慧三学为佛教实践之要道,八圣道、六度等为其进一步之阐论,此为佛教徒所应具备者。然在我国、日本,各宗派所侧重者各自不同,如律宗尊戒,禅宗尊定,华严、法相等诸宗尊慧。此外,密教之三密相应、净土宗之念佛、日本日莲宗之三秘等,可视为定(观法)之另一型态。(六)文化:佛教除丰富暸其传播地区之思想文化内容外,并将历史、历史学赋予向来缺乏历史观念之印度。而印度之天文、历法、音韵、音乐、医术等均以佛教为媒介传来我国。美术方面,佛教独特之雕刻、绘画、建筑等,带给世界各地深远之影响自不待言。(七)现况:现今各国佛教大多一改昔时山林自度之风,转而趋向人生佛教之弘扬,积极从事文化、教育、慈善等事业,使信众易於亲近佛教。此外又著重国际间之联系,如设立国际佛教学术会议、世界佛教徒友谊会、世界佛教青年会等,结合国际间僧俗、专家学者等之力量,或举行联谊活动,或发表论文,以促进世界各地佛教之融合。。
加拿大对于中国宗教和中国道教的研究,直到1970年代才形成规模。而当时国际上的中国宗教和道教研究已经是热点之一了。
1974年在美国宗教学会的中国宗教组开 会时,加拿大的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欧大年教授提出组织成立中国宗教研究会。1975年加拿大学者完成了研究会的组织筹备工作。中国宗教研究会不仅得到许多学科的中国研究专家的承认,而且得到美国宗教学会和亚洲研究协会的批准。中国宗教研究会发起时,只有6个人,过了一年,参加的成员就达到了44人。经过十年,到1987年时,中国宗教研究会的会员就已经达到200人,据说,现已超过300人。参加加拿大的中国宗教研究会的学者,除了加拿大的以外,还有美国、德国、荷兰、比利时、英国、法国、瑞典、意大利、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澳大利亚、中国、韩国以及中国香港、台湾地区的学者。中国宗教研究会除了自己组织学术活动外,主要是组织会员参加美国宗教学会和亚洲研究协会中国宗教组的活动。
中国宗教研究会创办了自己的学术阵地。1976年至1977年,出版了《中国宗教研究会会讯》,共三期。1977年至1981年,《会讯》更名为《中国宗教研究会通报》,共六期。从1982年起至今,《通报》更名为《中国宗教杂志》,每年出版一期。《中国宗教研究会》以发表有关中国宗教的研究论文为主,同时刊载书刊评介,特别是评价一些非英语的论著。除《中国宗教研究会》以外,中国宗教研究会还出版了《会讯》,每年二期,刊登一些让会员感兴趣的学术资讯。
在中国宗教研究会和《中国宗教研究会》的活动中,出力最多的当推欧大年。欧大年(Daniel Lee Overmayer,1935-),1957年毕业于韦斯特曼学院,获文学士学位。1966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971年在芝加哥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欧大年长年研究中国宗教,特别重视明清时期的民间秘密宗教。主要著作有《民间佛教:传统中国晚期的异端教派》、《中国宗教》。
《中国民间宗教中的二元论和冲突》、《二者择一:中国社会中的民间教派》、《宝卷在16至17世纪中国民间宗教文学中的作用和地位之我见》、《明清宝卷在中国宗教文学中的价值》、《中国最古老教派的经文:佛说皇极结果宝卷,1943年》,等等。
在加拿大的中国宗教研究会和《中国宗教杂志》中,另一位出力最多的学者是包士廉。包士廉原名朱利安.帕斯(JulianPas),出生于比利时,现任加拿大萨斯喀彻温大学宗教研究系教授。包士廉原是一名天主教神父。当它献身天主时,他信仰的天主教的家庭和居住的村镇,无不为他自豪而欢庆。1959年包士廉受罗马教廷派遣到台湾传教,在新竹华语学院学习汉语二年,以后就在台中神学院任教,并在台中一带进行传教活动,同中国普通民众的宗教生活有了密切的接触。包士廉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喜欢研究中国的历史和哲学。包士廉在回忆这一时期的传教生活时曾说:「我对于原本认为是绝对真理的一些基本的天主教教义,开始有了怀疑;同时,也对教会的某些规定和原则起疑」,「我对『天主教以外是没有办法得救也不能享受到永生』的想法逐渐转变,而开始感觉到千千万万友善的中国人一定有属于他们自己的信仰,总不可能全部被打下地狱吧」。包士廉为了得到心灵的安宁,「全部的精力贯注在工作和祈祷上,希望能够克服这类的困难」,但是,「挣扎的结果是白费了;我热爱跟台湾的 *** 一起工作,同时感觉到我的理想与奋斗根本不切实际」。于是,在1966年,包士廉回到了比利时,决定不再做一名天主教传教士。经过一段时间的等候,罗马教廷批准他离职。
接着,包士廉和他的台湾的未婚妻结了婚,移居加拿大,攻读「比较宗教学」的博士学位,并在加拿大中西部的萨斯喀通市开始教学生涯。1975年,包士廉应邀赴台湾的东海大学任教,同年在台中拜道士林正祺为师,开始入道门研习道教经典和科仪。1978年,台湾的张源先在台中城隍庙为包士廉举行了授「三五都功」经箓的奏职仪式,包士廉遂成为又一名正式授职授箓的外国道士。1984年,包士廉曾到中国大陆考察,1985年,他还参加了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的国际道教仪轨和音乐的研讨会。1994年至1995年,包士廉又赴台湾考察中国宗教的发展状况,他认为,「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因此,文化背景主要是根据中国大陆而来」。
《道教书目选》、《再论中国宗教》、《庄子的文章》、《新光的象征:道教分灯科仪与基督教复活节烛光圣化的比较研究》、《消灾仪式》、《导论:转变中的中国宗教》、《道观礼拜和民间宗教的复兴》、《地狱游记:一个赴地狱法庭神秘游历的新报告》、《中国新年贺卡中的宗教色彩》等,主编了论文集《今日中国之宗教》,与人合作翻译了法国罗比萘教授的著作《道士的存思》等。
近年来,包士廉作为中国宗教研究会的副主席和《中国宗教杂志》的主编,在组织学术活动和编辑、出版、发行等工作方面花费了大量心血,对于推动加拿大的汉学研究和道教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包士廉的学术兴趣是多方面的。他的研究牵涉到中国宗教文化的许多领栏位。到过包士廉在加拿大的居所的人都说,包士廉的家就是一个中国民俗宗教文化的博物馆。正如他一直说的,他热爱中国文化。
《新光的象征:道教分灯科仪与基督教复活节烛光圣化的比较研究》和《消灾仪式》。前文发表于《英国皇家亚洲协会香港分会杂志》,后者则是包士廉参加香港中文大学召开的「国际道教仪轨及音乐研讨会」的论文。《新光的象征:道教分灯科仪与基督教复活节烛光圣化的比较研究》一文分为四个部分:
在有关道教分灯科仪的叙述中,包士廉成分采用了美国夏威夷大学苏海涵教授和法国高等研究院的施舟人教授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分灯科仪的意义和仪式构成。在「基督教的火祭和复活节的蜡烛」中,包士廉根据基督教的经典和神学家的阐述,分析了基督教仪式的过程。
在「比较和对照要点」中,包士廉从五个方面比较两个宗教的两中仪式,这五个方面是:
对于文章采用的比较方法,包士廉有个叙述,「光明象征在它的各个方面就象是一个模型。与其一样的是水的象征,在宗教和人类学文献中,水的象征也是常见的重复出现的主题之一。在二元系统之中,光明和黑暗之间有时是泾渭分明的。光明被视作神圣的散射,它是神圣、纯洁和生命的象征。黑暗则是罪恶、妖魔、污秽和死亡的象征」。
包士廉选择道教分灯科仪和基督教复活节烛光圣化仪式进行比较,就是因为这两个仪式都使用新火和新光,都属于光明象征的模型的产物。包士廉认为光明象征可以从许多不同的角度进行讨论,不过,他「喜欢从两个明显没有联系的礼拜仪式传统中找到一个特别的主题:它们不仅呈现于我们一个明显类似的事物,而且无论在意义方面或者在仪式的具体表现上都非常相似的。一个例子就是道教的分灯科仪,第二个例子就是在复活节星期日的前夜天主教的复活烛光作为新火献祭组成的仪式」。
包士廉这一比较方法、比较物件和比较的切入点选择,应该说,都是合理的、有意义的。
这一比较的结果,自然就是在「假设和结论」部分的第一个结论,「首先是仪式本身,在它的原初意义上,那就是,太阳给予生命力量的庆典,在春分之日万物回到胜利成长的过程中。这个仪式必须被视作一个原始模型,并且在每个主要传统中完全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现象给以解释」。以光明象征作为模型,在地中海文明传统中和在黄河文明传统中发现两个意义类似和仪式过程类似的独立的现象,这样一种比较研究的本身,就给世界宗教人类学研究增添了有价值的内容。
不过,在「假设和结论」部分,包士廉又提出第二个结论:「一个历史的假设是基督教影响过道教的分灯科仪」。这个历史的假说无疑是过分大胆了,因此,国际学术界很少有人响应。对于分灯科仪作过认真研究的苏海涵和施舟人,也是出身于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家庭。他们对于基督教复活节的仪式和地中海文化传统也是十分熟悉的。
估计他们无论如何不会赞成道教分灯科仪受到基督教影响的说法。根据考古和文献资料,基督教确实在唐代曾经传入我国,但是景教对中国社会和中国民众的宗教生活影响并不大。没有材料可以作为景教仪式影响道教科仪的依据。因此,包士廉的「历史的假设」也只能是大胆的历史假设,而并非是历史的真实。不过,对于文章的第一个结论,对于包士廉的比较研究、对照和分析,人们仍然会有兴趣,因为它叙述在人类文明的不同传统中生活的人们,他们都把追求光明的愿望融化到了自己的宗教信仰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追求光明的象征系统和仪式行为,并且世世代代寄托著自己对于光明的理想和对于黑暗的诅咒。
秦家懿(Julia Ching,1934-)是中国江苏无锡人,出生上海,现为多伦多大学的中国哲学教授,专治宋明理学。
《中国宗教与基督教》(与汉斯.孔合著)、《王阳明「四句教」之善》、《朱熹与道教》。其中《朱熹与道教》一文是秦家懿来华参加朱熹学术思想讨论会的论文,文章主要研究朱熹「他对于道教的认识与评价,与道教对于他的影响」。秦家懿认为「朱熹对于老庄的批评,不及他对于佛教(尤其禅宗)的责斥」,「朱熹一方面,承认正当的『鬼神』,可受官家的祭祀。
另一方面,又亟力反对『淫祀』(不合法的祠庙)与其所尊的鬼神」。「朱熹并不全盘反对长生之术,不过也确是有所保留」。从这些方面看,朱熹并未全盘否定道教。秦家懿又指出朱熹批评道教不看老庄之书,批评道教模仿佛教的「三身」而衍生「三清」,批评道教置「老子」于昊天上帝之上,等等。从这些方面看,朱熹批评道教颇有恨铁不成钢的意味。至于道教对朱熹的影响,秦家懿认为朱熹「他的宇宙论,实有得自道家与道教的地方。虽然他也加以改造,并加强道教所说的话的哲理性。又将它与自己的其它学说,连贯起来。另外,他又整理了《道藏》的两本书,为道教的研究也作了贡献」。秦家懿说的两本书,就是指《周易参同契考异》和《阴符经考异》。令人感兴趣的《周易参同契考异》的作者署名为「空同道士」。秦家懿认为「『空同道士』的标签,有何意义,笔者不敢断言。但是,我大致认为,『空同』可能是表示朱熹并非『真道士』的意思」。以「空同道士」为假道士,这也是诸种解释中的一种。
冉云华(JanYun-hua,1923-),出生于中国四川省。1948年四川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1946年在印度的维斯瓦巴赖提大学获得宗教学博士学位。1967年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宗教研究系任助理教授,1969年任副教授,1976年任教授,麦克马斯特大学宗教研究系主任。退休后,被授予荣誉退休教授称号。1979年以后,冉云华多次访问过祖国大陆,同中国社会科学院、各地方社会科学院以及北京大学、四川大学等有学术交流往来。冉云华热爱祖国文化,态度友好,观点客观公允。
1991年12月21日,在台湾「行政院」陆委会主办的「两岸宗教与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上,冉云华应邀就「两岸宗教文化与目前学术交流」作了即席的主题演讲。演讲说到「大陆学者们做的事情,从学术界来讲,主要地做了一些基础工作。这些基础工作,不只是对未来大陆的学术打下了一个基础,就是对我们在海外、台湾,也有可以借镜之处」。冉云华说到的基础工作,包括有大型工具书的编写,大部头宗教文献总集的编印,一些重要的研究著作如任继愈主编《中国佛教史》和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的出版,以及对少数民族宗教的调查研究工作。对于这些基础工作,冉云华感慨「就有这么多的成就」,其中某些研究「也许大陆现在是领先,甚至于超过日本」。而所谓「借镜之处」,正是对台湾学术界追求「标新立异」和「哗众取宠」的不良学风的批评。
冉云华的宗教研究初期着重于佛教,大约从1970年代起就陆续有研究道教的论文见世。他的主要著作有《公元581至906年的中国佛教编年史》、《中国佛教的变迁》、《唐时期有关印度的佛教》等等。
《道的问题和〈道德经〉》、《道教帛书简目》、《道教的帛书》、《道原或道:起源》、《道,原则和法律》、《作为佛性的思想:佛教禅宗的完全纯粹的概念》、《中国的宗教状况和佛道教研究》、《北宗禅籍拾遗 ── 记寂和尚偈》、《敦煌文献中的「无念」思想》、《文化事物和宗教同一:研究道教之神一例》、《人与宇宙之沟通:道教音乐的哲学基础》、《近年来中国的宗教研究的研究成果》、《黄老道中人的本质及其宇宙基础》等等。冉云华的著作和论文,大部分是用语文写作的。
《人与宇宙之沟通:道教音乐的哲学基础》。这篇英文论文是冉云华参加香港中文大学举行的「国际道教仪轨及音乐研讨会」发表的论文。在论文的一开头,冉云华就说到,「和中国文化的其它部分相比较,道教音乐是研究得最少的,而这个音乐的哲学意义在当代学者中甚至没有触及过。这样一种落后的原因,令人遗憾的,部分是因为现在学术界讨论道教哲学,所注意到的时常首先只是哲学著作,例如:《老子》和《庄子》,而对于音乐则视其为非文化的所以不感兴趣。另外,在那些著名的道教研究著作中,作者虽然知道音乐作为宗教仪式的一个完整的部分,不过对于它的哲学意义却很少有人提出问题。本文以《太平经》中有关音乐的部分作为一个例子来叙述,这表明当代学术界几十年来已经注意到这些经文,却至今没有一个人研究过这些已经发表了的材料」。冉云华发出这样的感慨是有道理的,因为他的文章并没有甚么新的独家占有的材料。文章引用的全部材料就是二十余年前出版的《太平经合校》。冉云华集中讨论的就是《太平经合校》的卷一百十六的「某诀第二百四」,在中华书局版的629页至646页。此诀的要旨就是「音乐当所动发前后得天地人心意以致太平除灾奸致和气」。
「《太平经》认为音乐是快乐的表示。音乐在本质上是一种有声的艺术和善事。快乐是健康的生命,它不仅在世界和宇宙中存在,并且渗透到所有的物体和事情之中,也就是自然的现象。声音和旋律是音乐『说话的语言』,和谐在音乐中是关键的字眼。和谐的声音的感染是音乐的力量。当快乐通过音乐的声音表现出来,声音有能力让其它类似的世界生命进入运动,并且因而鼓舞和促使他们变得快乐。当一个人,世界的或者宇宙的,是高兴的,那么整个世界就会分享和参与到这个快乐之中。
人和宇宙之间的桥梁就是由音乐的声音和力量建立起来的。宗教音乐同其它种类的音乐承担著某些共同的特征,它们是声音的魔力、娱乐和高兴。同时,宗教音乐又不同于其它种类的音乐,除去技术熟练外,宗教知识对于建设这座桥梁也是必要的。在桥梁的构建中,或者成功,或者失败,个人的才能时常是决定性的。这个知识包括有不同生命的分别、助长和遏止。关于这些生命的任何误解和变动,将不仅导致建设通神的桥梁的失败,而且甚至有能力给人和世界带来灾难。然而,如果有魔力的音乐由演奏者胜任地和谐地在正确的时间演奏,那么世界就可能得到和平与繁荣,快乐与好运。通过它的影响,作为其结果,就会获得和宇宙的交流。这就是《太平经》所说的音乐的目的」。
冉云华指出,「绝大多数中国文化的学者们都知道,音乐具有影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力量。它的力量就是调和天地,包括社会。这一点和古代中国的音乐哲学是相同的。《太平经》在这一点上,同其它中国哲学也是一致的。然而,太平的生命和它们在宇宙中的位置的有形示意,关于条件的强调,音乐的宗教知识,生命的分类及其各自的外表等等,在《太平经》中都是音乐哲学的非常重要的特征」。冉云华文章的最后概括说,「简言之,音乐有力量为人和宇宙架起一座桥梁,这是好事也是有益的。它仅仅是正确的演奏者可能成功的。宁静、平安、长寿和昌盛是道教音乐的目标。如果我们希望有这样的事,我们也会去建设这样一座桥梁,因为这是乐观的和充满希望的,而这就是道教的宗教哲学的全部精神所在」。
海内外学术期刊。RISS隶属于韩国教育部,由韩国教育学术信息院提供,是目前为止韩国最大的文献信息数据库。里面收录的范围非常广泛,像硕博学位论文、海内外学术期刊、研究报告、公开讲义等,只要是公开发表过的学术论文上面几乎都可以查询得到。
您好,我是在韩国研究生毕业的, 想看韩语论文的话,在韩国NAVER 上搜riss 进去搜索也行,或则更简单就是韩国每个大学的图书馆网页上都可以搜索的! 不知道您是在韩国查看,还是在中国查看, 在中国的话多少会有点限制的!
我觉得这个网上挺多的我的论文材料就是在上面找的虽然下载要钱但是不贵的,而且资料也很多
ymca是Young Men's Christian Association的简称,中文译名基督教青年会,是一个普世基督化青年运动,其旨趣以《巴黎本旨》为标准,提倡满足个人生活兴趣的需要,提倡有意义的康乐、文化、教育活动及表彰「非以役人,乃役于人」的服务精神等。
ymca主要培养基督教的伦理观念,于生活中付诸实行,增进个人身心健康,在社会上为良好的公民。
1959年 傅利沙先生、卢易施牧师及田柏士博士于香港佑宁堂成立第一分队。1962年 基督少年军香港区会(The Hong Kong Council of the Boys' Brigade)成立,并为香港所有分队提供训练、资源,并协助分队的运作及发展。 。1969年 获公益金及政府拨款资助。1975年 于土瓜湾乐民新村成立基督少年军香港区会会址。1983年 于特别会员大会通过在基督少年军香港区之宪章内加入非制服团体服务功能之条文。1984年 香港基督少年军葵兴青少年中心成立,以非制服团体形式提供青少年服务,并接受社会福利署资助。1985年 本会名称由‘基督少年军香港区会’,正名为‘香港基督少年军’(The Boys' Brigade, Hong Kong)。1986年 香港基督少年军葵兴青少年中心试办男女混合分队 -- 第39分队。1988年 正式通过男女混合分队模式,而此模式亦为全球基督少年军首度创建。1989年 假乌溪沙青年村举行‘三十周年迈向明天国际营’1992年 协助澳门发展“基督少年军”运动。1994年 假保良局北潭涌度假营举行三十五周年纪念国际营。1998年 第一支幼级组(6至8岁组别)于第56分队成立。1999年 于一九九九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至二零零零年一月一日假赤柱圣士提反中学举行‘四十周年纪念暨千禧年大露营’,参加人数近五百人。2000年 辅助队正式成立。2000年 基于政府推行青少年综合服务及一校一社工政策,遂接纳社会福利署建议将葵兴青少年中心转型为学校社工服务。2000年 由社会福利署所资助的学校社工组正式投入服务,为九龙城区四间中学提供驻校辅导服务。2000年 成立青少年领袖及义工培训中心,除了支援制服团队服务之训练工作,更为本地青少年提供领袖及义工培训服务。2004年 见习导师分队于十月正式恢复集队。2004年 第一支融合组别分队--第165分队于香港中华基督教青年会盛爱之家庇护工场及宿舍成立。2004年 为配合服务不断拓展,增设副总干事(训练及发展)职位(于2006年改名为训练及拓展)。2004年 首次获社会福利署批准于九龙区举行卖旗日,为本会发展历奇训练中心筹款。当天共招募三千六百多名义工,筹得目标款项港币一百二十万元。2004年 于二零零四年十二月三十日至二零零五年一月二日假香港中华基督教会乌溪沙青年新村举行“四十五周年国际营”,参加人数超过一千人。2005年 教统局于二零零一年至二零零五年推行“制服团队计划”,在这期间本会有一百三十多支分队开办,其中八十多支为学校分队,这是香港基督少年军于学校发展的里程碑。2005年 香港基督少年军训练学校于大埔开幕,为分队提供一个合适的训练场地。2005年 于九龙区举行第二次卖旗日,成功招募四千五百多名义工,共筹得港币一百三十五万元。2005年 为配合分队数目增加和服务拓展,再增设另一名副总干事(行政及发展)职位(于2006年改名为行政及制服团队)。2006年 于九龙区举行第三次卖旗日,成功招募五千五百多名义工,共筹得港币一百五十万元。2007年 于香港各区举行第一次全港性卖旗筹款。2007年 于马湾开办历奇训练中心,香港基督少年军训练及拓展部亦入迁办公。2007年 已有240多支分队成立,会员人数八千多人。
香港明爱马鞍山中学也是住校的
1 拔萃女书院 2 皇仁书院 3 圣保罗男女中学 4 喇沙书院 5 华仁书院(九龙) 6 香港华仁书院 7 嘉诺撒圣玛利书院 8 圣若瑟英文书院 9 英皇书院 10 香港道教联合会邓显纪念中学 11 顺德联谊总会梁銶琚中学 12 庇理罗士女子中学 13 荃湾官立中学 14 圣保禄学校 15 拔萃男书院 16 德望中学 17 培正中学 18 协恩中学 19 圣保罗书院 20 廖宝珊纪念书院 21 可风中学 22 英华书院 23 金文泰中学 24 陈瑞祺喇沙中学 25 保良局第一张永庆中学 26 圣士提反书院 27 张祝珊英文中学 28 屯门官立中学 29 伊利沙伯中学 30 圣士提反女子中学 31 浸信会吕明才中学 32 真光女书院 33 圣公会林护纪念中学 34 宣道会陈瑞芝纪念中学 35 圣公会邓肇坚中学 36 保良局百周年李兆忠纪念中学 37 嘉诺撒圣心书院 38 赵聿修纪念中学 39 新界乡议局元朗区中学 40 荃湾何传耀纪念中学 41 赛马会体艺中学 42 沙田官立中学 43 九龙真光中学 44 元朗商会中学 45 民生书院 46 圣芳济书院 47 圣公会莫寿增会督中学 48 圣言中学 49 华英中学 50 迦密中学 51 中华基督教会铭贤书院 52 保良局董玉娣中学 53 天主教母佑会萧明中学 54 宝血会上智英文书院 55 中华传道会安柱中学 56 蓝田圣保禄中学 57 迦密柏雨中学 58 可立中学(啬色园主办) 59 庇理罗士女子中学 60 王肇枝中学 61 佛教善德英文中学 62 协和书院 63 英华女书院 64 圣杰灵女子中学 65 天主教崇德英文书院 66 屯门天主教中学 67 嘉诺撒圣方济各书院 68 圣母玫瑰书院 69 何明华会督银禧中学 70 保禄六世书院 71 荃湾圣芳济中学 72 圣母无玷圣心书院 73 玛利曼中学 74 观塘官立中学 75 圣马可中学 76 南屯门官立中学 77 基督教中华宣道会郑荣之中学 78 香港真光中学 79 顺德联谊总会谭伯羽中学 80 迦密主恩中学 81 圣公会林裘谋中学 82 东华三院黄笏南中学 83 沙田苏浙公学 84 元朗信义中学 85 观塘玛利诺书院 86 东华三院甲寅年总理中学 87 培道中学 88 顺德联谊总会李兆基中学 89 五旬节林汉光中学 90 铭基书院 91 妙法寺刘金龙中学 92 嘉诺撒圣家书院 93 沙田循道卫理中学 94 圣嘉勒女书院 95 圣公会陈融中学 96 高主教书院 97 顺利天主教中学 98 香港四邑黄棣栅纪念中学 99 圣安当女书院 100 德贞女子中学 101 圣罗撒学校 102 梁球芝书院 103 沐恩中学 104 伍华书院 105 德爱中学 106 元朗公立中学 107 佛教黄凤翎中学 108 圣士提反堂中学 109 圣公会吕明才中学 110 将军澳官立中学 111 宝血女子中学 112 仁爱堂田家炳中学 113 基督教女青年会丘佐荣中学 114 香港圣玛加利女书院 115 恩主教书院 116 何文田官立中学 117 圣保禄中学 118 中华基督教会全完中学 119 屯门天主教中学 120 苏浙公学 121 仁济医院董之英纪念中学 122 基督教宣道会宣基中学 123 汉华中学 124 中华基督教会基朗中学 125 东华三院李嘉诚中学 126 筲基湾官立中学 127 田家炳中学 128 彩虹天主教英文中学 129 顺德联谊总会郑裕彤中学 130 东华三院李润田纪念中学 131 保良局八三年总理中学 132 圣方济各嘉诺撒书院 133 宣道中学 134 宝安商会王沙清中学 135 香港浸会大学附属学校王锦辉中小学 136 东莞工商总会刘百荣中学 137 港澳信义会慕德中学 138 梁文燕纪念中学 139 圣母院书院 140 玛利诺修院中学 141 保良局李城璧中学 142 何东中学(女) 143 德雅中学 144 基督教香港信义会信义中学 145 优才(杨殷有娣)书院 146 世界龙冈学校刘皇发中学 147 金巴仑长老会耀道中学 148 玛利诺神父教会学校 149 东华三院张明添中学 150 博爱医院八十周年邓英喜中学 151 圣马利亚堂中学 152 东华三院吕润财纪念中学 153 旅港开平商会中学 154 顺德联谊会总会胡兆炽中学 155 文理书院(九龙) 156 港岛民生书院 157 西贡崇真天主教学校(中学部) 158 慕光英文书院 159 保良局慧妍雅集书院 160 路德会协同中学 161 乐善堂顾超文中学 162 香港中国妇女会中学 163 筲箕湾官立中学 164 中华基督教会何福堂书院 165 国际基督教优质音乐中学暨小学 166 威灵顿教育机构张沛松纪念中学 167 香港道教联合会圆玄学院第三中学 168 崇真书院 169 中华基督教会基元中学 170 美国国际学校 171 东华三院伍若瑜夫人纪念中学 172 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中学 173 风采中学(教育评议会主办) 174 港澳信义会慕德中学 175 林大辉中学 176 圣公会蔡功谱中学 177 张掁兴伉俪书院 178 新界西贡坑口区郑植之中学 179 汇基书院(东九龙) 180 汉基国际学校 181 圣公会李福庆中学 182 保良局胡忠中学 183 罗定邦中学 184 嘉诺撒培德书院(女) 185 梁式芝书院 186 仁济医院靓次伯纪念中学 187 培英中学 188 加拿大国际学校 189 荔景天主教中学 190 邓镜波学校 191 港青基信书院 192 观塘功乐官立中学 193 圣伯多禄中学 194 启思中学 195 九龙塘学校英文中学部 196 福建中学(观塘) 197 圣玛加利男女英文中小学 198 保良局姚连生中学 199 播道书院 200 德兰中学 201 英皇佐治五校 202 崇兰中学 203 香港国际学校 204 中华基督教会蒙民伟书院 205 香港管理专业协会李国宝中学 206 东华三院吴祥川纪念中学 207 新界乡议局大埔区中学 208 中华基金中学 209 香港中文大学校友会联会张 昌中学 210 仁济医院第二中学 211 邓肇坚维多利亚官立中学 212 基督教圣约教会坚乐中学 213 中华传道会李贤尧纪念中学 214 天主教伍华中学 215 香港三育中学 216 香港九龙塘基督教中华宣道会郑荣之中学 217 保良局罗氏基金中学 218 新民书院 219 宝觉中学 220 耀中国际学校(中学)
韩国博士论文会发表。
一般都是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然后会被各大学术文献网站收录,把论文投过去的过程会是通过互联网,但是最后论文会发表在纸质期刊上,但如果期刊是被收录的那么在被收录的网站上也能看到和被下载。
上传校内系统可以发表其中内容,如果上传是其他期刊或公开发行的资料图书等,则不能再发表其中内容。如果是内部系统,没问题,还是首次发表;如果是外部系统,则属于公开发表中的审稿阶段,再次投稿或发表其中内容可以构成学术不端。
韩国大学博士入学的基本条件要求:
1、申请博士入学首先需要在海外完成相当于韩国的小中高教育及大学和硕士教育的外国人。
2、在国内外四年制大学取得硕士学历及学位的学生,申请时需要提交本科和硕士期间的毕业证、学位证、成绩单。
如果本科阶段就读的是国内的自考本科、网络教育这种,只要可以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同时是中国教育部承认学历的,都是可以申请入学。如果研究生阶段,就读的是在职研究生,需要同时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论文
您好,我是在韩国研究生毕业的, 想看韩语论文的话,在韩国NAVER 上搜riss 进去搜索也行,或则更简单就是韩国每个大学的图书馆网页上都可以搜索的! 不知道您是在韩国查看,还是在中国查看, 在中国的话多少会有点限制的!
法务外交论文是正规期刊。法务外交论文是有国内统一刊号(CN刊号)和国际标准刊号(ISSN刊号)的,所以是正规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