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代表了一篇文章,A股基础制度体系日趋完善 “T+0”改革可期,A股市场T+0交易制度风声再起。
A股市场自从1995年开始废除T+0之后,修改为T+1至今,已经有25年时间了;随着A股市场各项制度修改完善和出台,现在的A股市场已经相对成熟很多了,确实符合T+0制度推行期间了。
证券日报头条文章表示
今年A股发行制度改革重点,在于推进注册制的落地生根。
目前A股市场的基本制度体系日趋完善,实施“T+0”交易制度的时机或已成熟。
退市制度改革方面,预计监管层将进一步优化退市指标,简化退市程序,推动退市常态化。
通过证券日报的文章表示,明确表示现在的A股市场基本制度日趋完善了,对于实行T+0交易制度的时机或已经成熟了。
这篇文章是有根有据的,真实描述了当前A股市场的情况,相信随意这篇文章发出之后,以及股民投资们的呼吁,相信A股市场实行T+0交易制度不远了。
实行T+0,对股市短中长期有哪些影响?
如果A股市场真的取消T+1,实行T+0的话,对于A股市场肯定会带来重大影响,对于短、中、长期都有不同影响,下面进行分析。
短期影响
A股25年的时间都是按照T+1的交易制度来操作,短期修改为T+0的话,对于A股市场是属于重大利好,必然会刺激股市迎来一波暴涨,最大利好就是金融股,金融暴涨会带动大盘暴涨。
短期对于散户和机构都是一个情绪的释放,T+0的实行必然会让股市活跃度提高,股市出现波动加大,风险与机会共存,这就是对股市短期带来的影响。
中期影响
A股实行T+0制度,对于中期影响不会太大,类似刚开始实行T+1之时,随着散户投资者们慢慢地适应了T+1交易制度,逐步的接受了这个交易制度,让股市慢慢地稳定下来。
所以说T+0交易制度对中期影响不大,任何新的一个股市制度,都是有一个过渡期,经过短期让投资接受,中期就是一个平稳期,对股市冲击和影响非常有限。
长期影响
实行T+0对于A股市场长期是有重大影响的,毕竟金融市场就是需要有T+0这样的交易制度,也是符合股市市场长久发展的需求。
T+0对股市最大的长期影响是符合股市的交易制度,可以让股市长久而稳健的健康发展。毕竟任何一个成熟股市都是实行T+0,唯独A股比较特殊。
所以从全球发达国家的股市来看,T+0交易制度才是一个健康的股市交易制度。
综合以上分析得知,废除T+1制度,实行T+0制度是未来A股市场必然的发展趋势,实行T+0交易制度只是时间问题。
但随意近几年国家各部门都在讨论这个制度问题,相信T+0交易制度很快会推出的,很快会在A股市场采取T+0交易制度。
哈哈,同专业啊,不过我觉得还是你自己总结比较好,现在是一个经济时代,在以国际金融为主导的现在,汽车的消费信贷是绝对的发展趋势,汽车信贷可以让跟多处于工薪阶级的人成为有车一族,享受自驾的超快感!1.可以通过个人的信誉程度等设计单对单的销售模式。2.汽车企业应该与特定的银行建立信贷关系,初进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我就想到这些了,希望我没有说偏,其实我也不是很懂。嘿嘿
人物简介宋国良,金融学教授,金融学博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与投资研究中心主任,金融学院教授,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自律监察委员会委员、北京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国际商事仲裁员、金融科技创新联盟理事、中国证券业资格认证考试特聘专家、中国银行业资格认证考试特聘专家,担任相关政府部门金融与法律顾问或金融机构顾问、独立董事等。曾先后任职中国证监会研究员、中国律师事务中心国际融资部主任、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投资银行中国业务副总裁,主持或参与过数十项企业改制上市、股票发行与上市及公司兼并重组项目,具有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是知名金融投资与金融法律专家教育背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硕士研究生野村证券获野村证券与中国证监会联合举办的中国证券高级研修班证书研究领域资本市场与投资银行业务、公司金融与兼并重组、资本战略与公司治理、风险投资与私募股权基金管理、互联网金融与金融科技(Fintech)、证券投资与证券基金、证券市场监管与证券法律等领域。教授课程1、研究生课程(硕士、博士):《投资学》、《投资银行专题》、《兼并与收购》、《风险投资与私募股权基金》、《互联网金融与金融科技》、《证券投资基金》、《并购与收购专题》。2、本科生课程:《投资银行学》、《兼并与收购概论》、《风险投资与创业管理》等3、高级培训课程(政府与企业管理层):多层次资本市场、公司资本战略与投融资、投资银行业务、商业银行的投行业务、金融科技与互联网金融、公司治理、政府融资、PPP与基础设施投融资、资产证券化、公司并购与重组、企业改制与上市、政府引导基金等。学术研究-基金课题1、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评价体系研究》项目负责人(2012年)2、北京社科基金课题《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北京市金融风险预警与管理研究》负责人(2010年)3、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中小微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及信用评级研究》主要成员(2013年)4、教育部社科《风险投资和财政补贴在上市公司技术创新中的耦合机制》主要成员(2016年)5、北京社科基金《财政补贴和风险投资在北京上市公司技术创新中的耦合机制》成员(2015年)6、北京市社科基金《北京上市公司治理绩效与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问题研究》成员(2014年)7、国家开发银行广西分行横向课题《广西新型城镇化系统性融资规划》(2014年)项目负责人8、国家开发银行广西分行横向课题《广西旅游集团投融资规划》(2013年)主要成员学术研究-专著教材1、《证券公司风险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11月2、中国商业银行理财报告(2009-2010)蓝皮书,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123、中国银行业协会,《个人理财》主要参编人员之一, 全国银行业从业资格认证考试唯一指定教材4、《投资银行学-运营与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5、《投资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6、《投资银行概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年);7、《投资银行学》,人民出版社(2004年);8、《证券投资基金-运营与管理》,人民出版社(2004年);9、《风险预警机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10、《资本的陷阱》,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学术研究--学术论文:(学术论文40余篇)1、 Songguoliang , Optimization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Sturcture of Chinese Security Company Concerning Risk Management, Proceedings of The Six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rporate Governance,ISSHP,2011-08-012、Songguoliang,Comparison of Internal Control Between Public Companies in China and U、S、A、,Proceedings of the 5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for Corporate Governance (Book Two),ISSHP, 2010-09-133、规范与监管是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基石《中国审判》2016年第2期4、国债期货市场风险的实证研究—基于5年期国债期货仿真交易与真实交易的对比分析,《金融理论与实践》cssci,2015年第11期5、股权众筹回归互联网金融的普惠金融本质,《中国金融家》2015年第10期6、互联网金融的商业模式及风险管理探究—基于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基金视角,《现代管理科学》cssci,2014年第5期7、美英互联网金融监管模式镜鉴,《人民论坛》2014年7月8、藏富于民与可持续发展,《中国金融》,cssci,2008年第7期9、大河水,小河水(财富积累与分配),《中国金融》,cssci,2008年第8期10、我国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问题、路径与过渡期政策研究—基于国际比较与中国实践的思考,《新金融评论》2014年5月11、中国式影子银行兴起的原因及其宏观效应分析《中国软科学》(第九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2013年10月12、定向降准:认真落实“最后一公里”《中国金融家》2014年第8期13、人民币国际化应顺势而为,《中国金融家》2012年第6期14、稳健货币政策平稳有效,《中国金融家》cssci,2011年10期15、积极推动国际板市场建设,《中国金融家》cssci,2011年6期16、我国经济的滞胀预期——国际收支角度的分析,《国际商务》2008年10期17、钱途与前途-会展企业的资本战略、股权融资与上市,《中国会展》2015年10期18、物流+资本的裂变—股权融资助力物流业新发展,《物流时代》2015年11期19、围绕风险管理优化证券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评论》2012年12月20、中美上市公司内控制度比较研究,《公司治理评论》2010年6月21、中美内控制度监管理念的核心区别与联系《董事会》2010年第1期22、投资基金现金资产管理模式的分析与比较,《金融科学》cssci,2001年第9期23、H股发行情况的比较,《证券市场导报》,cssci,1994年第1期24、中国证券管理体制及其特征,《当代经济科学》,cssci,1994年第3期25、美国存股证(ADR)的现状和发展,《经济导刊》,1994年第1期26、ADR——发展我国B股市场的一项选择,《证券市场导报》cssci,1993年第3期27、私募基金备案制改革:明正言顺做私募,《中国经济导报》2014-4-1728、互联网金融监管:靠自律还是靠政府,《中国经济导报》,2014-2-1329、制度创新推动新三板跨越式发展,《证券日报》,2015-12-1230、多方面“开源节流”缓解企业融资难,《证券日报》,2014-08-2331、新版退市制度推动我国资本市场与国际并轨,《证券日报》2014-07-1232、养老金入市可与资本市场双赢,《证券日报》2014-01-0933、转融券业务:新游戏、新规则、新挑战,《证券日报》,2013-03-1834、剑指投机行为利于提高蓝筹股内在价值,《证券日报》2013-04-2535、保险资管进军公募基金业有两大王牌,《证券日报》2013-08-0136、分道制催热并购重组潮,《证券日报》,2013-09-2637、B股市场的四大解决方案,《证券日报》2012-09-0438、新三板扩容助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证券日报》,2012-08-0239、非公新政会成为中国版的144A吗,《证券日报》2012-06-2540、谁来规范政府部门重大财经信息披露,《21世纪经济导报》2004-04-14 41、其他(略)教学荣誉与奖励1、《投资银行学》获北京市精品教材2、《投资管理》获北京市精品教材3、《投资管理》获教育部第七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高教文科组优秀奖4、《证券投资基金-运营与管理》对外经贸大学精品教材一等奖5、 获得全国高校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金银奖各一项、全国高校“创青春杯”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银奖等国家及省部级以上创新创业大赛指导教师奖项14项:考研政策不清晰?同等学力在职申硕有困惑?院校专业不好选?点击底部官网,有专业老师为你答疑解惑,211/985名校研究生硕士/博士开放网申报名中:
A股实行T+0交易制度,短期来看炒作的风气会更甚,中期来看,股票市场里的资金会更加充足,而长期来看,市场会更加稳定。
大额存单作为银行的一项安全稳定、 收益 较高的存款类产品,一直备受投资者青睐。近期,《证券日报》记者在走访多家银行网点后发现,大额存单的销售情况相当火爆,成了银行 理财 产品中的“香饽饽”,甚至有不少投资者为此提前预约,拼“手气”抢单。 记者还注意到,有国有大行推出了可转让的大额存单产品,部分中小银行更是尝试在第三方平台上转让。 宝新金融首席经济学家郑磊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相较银行其他理财产品,大额存单更加稳健安全,收益也略高。因此不难理解,原来喜欢买稳健高收益理财产品的客户,现在都转向去抢大额存单了。”大额存单今年供不应求 《证券日报》记者通过多个途径调查了解到,今年以来大额存单非常抢手,往往是“一单难求”。 “今年以来,抢购大额存单的客户太多了,近半年来都是供不应求状态,用‘抢购’形容一点都不为过。”一家城商行理财经理向《证券日报》记者透露。 一家股份制银行的经理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称,“银行发行大额存单,需要向央行报备,然后按计划发行。有不少客户询问过大额存单产品,但我行已很久没有配额了,因此无法满足客户这方面的需求。” 记者还发现,有家公众号平台专门撰文,向投资者传授如何能更成功地抢购到大额存单。大额存单销售火爆的情况由此可见一斑。 记者获悉,目前求购大额存单的渠道并不单一,除了等待发行时抢购外,还可以通过转让方式购得,目前已有银行开始试水大额存单的线上转让业务。 工商银行是近期率先推出可转让大额存单的银行。《证券日报》记者了解到,工商银行此次发行的可转让大额存单为2020年第七期个人大额存单。该产品分为1年期、2年期,年 利率 分别为2.25%、3.15%,在同期限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50%,起存金额20万元。 部分中小银行更是开始尝试在第三方平台上转让,部分银行甚至可以根据约定为用户匹配符合条件的自然人用户受让。记者在 京东 金融APP上发现,稠州银行当前发售的部分个人大额存单产品可随时进行线上转让,由京东金融提供线上转让平台。长期大额存单最抢手 一家城商行的北京地区营业网点经理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以往比较受欢迎的理财产品是利率较高的结构性存款。随着结构性存款收益率的下调并按市场化浮动以后,大额存单开始变得抢手了。 《证券日报》记者走访北京地区多家银行营业网点后发现,结构性存款市场确有明显降温迹象,部分银行甚至一度停售结构性存款产品。普益标准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末,银行结构性存款为8.98万亿元,较年初压降1.82万亿元,降幅达16.84%;较4月份时的峰值压降3.16万亿元,降幅达26.07%。 据零售金融监测的数据显示,今年9月份,大额存单共发行421只,环比增加5.78%。其中,3年期大额存单发行量占比为35.87%,环比下降4.08%,处于全年较低水平;1年期以下大额存单发行量占比50.12%,环比增加6.4%。 下半年以来,国有银行长期大额存单发行量更是大幅减少。在9月份新发行的大额存单中,大部分产品期限都在1年以内,2年期和3年期产品分别只有2款,5年期以上产品没有。 一位银行从业人员对记者透露:“不同期限的大额存单产品,受市民欢迎的程度也不一样。在9种期限中,3年期、5年期等长期产品因利率较高,最受用户欢迎。但银行为了控制揽储成本,大都会减少长期大额存单的发行量,这也是造成大额存单供不应求的主要原因之一。” 麻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苏筱芮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大额存单销售紧俏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理财产品向净值化转型后,保本型理财逐步淡出市场。但投资者对低风险的存单类产品的需求仍然较高。大额存单具有存款的“保本”性质,易获低风险投资者青睐。二是资管新规后,理财产品持续整改,一些具有错配特征的“高息”理财产品逐步淡出市场;大额存单利率相对较高,因此更具吸引力。 建行研究院青年研究员曹磊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近期股市横盘波动,投资效益不佳;同时,房住不炒压抑了部分客户投资房产的热情,导致大量储蓄流向风险相对较低、利息收入稳定且相对较高的大额存单。”大额存单利率持续下降 《证券日报》记者还发现,大额存单的发行利率也在不断下降。近两个月发行的大额存单已经没有利率超过5%以上的了。在之前的5月份,部分农商行发行的大额存单还有利率超过5%的产品。 《证券日报》记者走访的另一家股份制银行营业网点经理介绍称,目前该行大额存单利率普遍下调,去年还有利率达4%的产品,现在同类产品最高利率也就3.48%左右,3年期以上的大额存单已成稀有品了。 记者通过调查梳理后发现,银行现在发行的1年期20万元的大额存单利率基本维持在2.1%至2.25%之间。除个别银行外,2年期与3年期20万大额存单利率基本维持在3%与5%之间。 山东潍坊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副局长欧永生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近期银行主动下调负债端存款利率,主要是为了缓解息差缩窄带来的压力,推动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行。银行让利有多种途径和渠道,但最主要的方式是在资产端降低利率,这样一来息差会收窄,因此需要负债端的存款利率及时策应。负债端利率调整要在结构上做文章,尤其是降低结构性存款和大额存单利率,这样银行才能更好地平衡合理让利和防范风险扩散之间的关系。
继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之后,作为我国的首都、重要的经济中心,北京也将迎来自己的证券交易所。
9月2日,习近平主席在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服务贸易峰会致辞中宣布,继续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深化新三板改革,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
一、北京证券交易所怎么建?证监会回应
9月2日,证监会官网发布消息称:将坚持错位发展、突出特色建设北京证券交易所,更好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证监会表示,深化新三板改革,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是资本市场更好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内在需要,是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是新形势下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的重要举措。证监会将进一步深化新三板改革,以现有的新三板精选层为基础组建北京证券交易所,进一步提升服务中小企业的能力,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
新三板自2013年正式运营以来,通过不断的改革探索,已发展成为资本市场服务中小企业的重要平台。2019年以来,证监会推出了设立精选层、建立公开发行制度、引入连续竞价和转板机制等一系列改革举措,激发了市场活力,取得了积极成效。精选层设立一年多来,总体运行平稳,各项制度创新初步经受住了市场考验,吸引了一批“小而美”的优质中小企业挂牌交易,为进一步深化改革、设立证券交易所打下了坚实的企业基础、市场基础和制度基础。
建设北京证券交易所的主要思路是,严格遵循《证券法》,按照分步实施、循序渐进的原则,总体平移精选层各项基础制度,坚持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由创新层公司产生,维持新三板基础层、创新层与北京证券交易所“层层递进”的市场结构,同步试点证券发行注册制。在实施过程中,将重点把握好以下原则:
坚守“一个定位”。北京证券交易所牢牢坚持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尊重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规律和成长阶段,提升制度包容性和精准性。
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北京证券交易所与沪深交易所、区域性股权市场坚持错位发展与互联互通,发挥好转板上市功能。二是北京证券交易所与新三板现有创新层、基础层坚持统筹协调与制度联动,维护市场结构平衡。
实现“三个目标”。一是构建一套契合创新型中小企业特点的涵盖发行上市、交易、退市、持续监管、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等基础制度安排,补足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普惠金融的短板。二是畅通北京证券交易所在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纽带作用,形成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成长路径。三是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形成创新创业热情高涨、合格投资者踊跃参与、中介机构归位尽责的良性市场生态。
证监会将指导全国股转公司,加强与有关方面的协同配合,扎实细致做好北京证券交易所设立的制度规则制订发布、技术准备等工作,推动完善配套政策,确保这项改革平稳启动、顺利实施,把大事办稳、好事办好。
据“全国股转系统”微信公众号9月2日消息,全国股转公司党委召开专题会议。下一步,全国股转公司党委将牢牢坚守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紧紧围绕构建一套契合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基础制度安排、畅通北京证券交易所在多层次资本市场纽带作用、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三个目标,坚持北京证券交易所与新三板创新层基础层统筹协调与制度联动、与沪深交易所和区域性股权市场错位发展与互联互通,强化系统观念和底线思维,以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坚韧不拔、只争朝夕的精神狠抓落实,全力保障北京证券交易所顺利开市、平稳运行,切实发挥好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功能。
二、新华社: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又迈出关键一步
9月2日晚,新华社发表评论文章,表示:
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这意味着以服务中小企业为己任的新三板将站上改革新起点,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又迈出关键一步。
理解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的部署,要放在深化新三板改革的大逻辑之下。近年来,新三板的改革发展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证监会介绍,北京证券交易所将“以现有的新三板精选层为基础组建”,总体平移精选层各项基础制度,并同步试点证券发行注册制。北京证券交易所仍是新三板的一部分,与创新层、基础层一起组成“升级版”新三板。
作为深化新三板改革的重要举措,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必然会全面提升新三板服务中小企业的能力。据介绍,北京证券交易所将牢牢坚持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尊重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规律和成长阶段,提升制度包容性和精准性。这不仅意味着新三板精选层法律地位的提升,更将有效提升市场效率、激活市场活力,引导资源更多关注优质中小企业,提高品牌效应和吸引力,引领中小企业群体更好发展。
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形成北京证券交易所与沪深交易所、区域性股权市场错位发展和互联互通的格局,中国资本市场的多层次市场结构将进一步完善,中国资本市场将更有活力和韧性。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将由创新层公司产生,维持新三板基础层、创新层与北京证券交易所“层层递进”的市场结构。从制度设计出发,北京证券交易所未来的市场运行、投资者结构、主要基础制度安排等都有着显著的中小企业特色,与沪深交易所差异明显。
可以预期,随着改革的稳步推进,新三板将形成一个服务中小企业更加专业化的平台,让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得到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助力,迎来更高质量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9月份以来的两个交易日,券商行业指数涨幅达到5.40%,跃居申万二级行业涨幅榜第四名,50只券商股全部实现不同程度的上涨,广发证券、第一创业、浙商证券等3只个股期间累计涨幅均在10%以上,分别为18.48%、14.38%、13.71%。
三、利好哪些股票?
经过进一步梳理发现,有45只券商股连涨天数在3天及以上,其中,海通证券连涨5天,包括华泰证券、国信证券、太平洋、中金公司等在内的9只个股连涨天数均达到4天。
对此,华辉创富投资总经理袁华明对《证券日报》表示,券商股走强首先是因为基本面和估值的偏差。券商行业的基本面处于稳健向好态势中。半年报显示券商行业上半年经营表现整体靓丽。7月份以来A股市场交易趋于活跃,意味着券商三季报有进一步走好可能性。更长时间看,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处于推进过程中,券商也是主要的受益行业。
股市指数是指,就是由证券交易所或金融服务机构编制的、表明股票行市变动的一种供参考的数字。通过查看指数,对于当前各个股票市场的涨跌情况我们将了然于胸。股票指数的编排原理对我们来说还是有点难度,这里就不展开讲了,点击下方链接,教你快速看懂指数:新手小白必备的股市基础知识大全一、国内常见的指数有哪些?会由股票指数的编制方法和性质来分类,股票指数基本上被分成这五个类别:规模指数、行业指数、主题指数、风格指数和策略指数。其中,最为常见的是规模指数,好比各位常见的“沪深300”指数,说明了交易比较活跃的300家大型企业的股票在沪深市场上都具有比较好的代表性和流动性一个整体状况。另外,“上证50 ”指数从本质来说也是规模指数,其具体作用就是能够表达出上海证券市场代表性好、规模大、流动性好的50只股票的整体情况。行业指数代表的则是某个行业目前的整体状况。好比“沪深300医药”就是一个行业指数,代表沪深300中的医药行业股票,这也对该行业公司股票的整体表现作出了一个小小的反映。主题的整体情况(如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是用主题指数作为表示的,以下是相关指数:“科技龙头”、“新能源车”等。想了解更多的指数分类,可以通过下载下方的几个炒股神器来获取详细的分析:炒股的九大神器免费领取(附分享码)二、股票指数有什么用?看完前文,不难知道,指数选取了市场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些股票,因此有了指数,我们就可以第一时间对市场的整体涨跌情况做到了如指掌,这也是对市场的热度做一个简单的了解,甚至将来的走势都能够被预测到。具体则可以点击下面的链接,获取专业报告,学习分析的思路:最新行业研报免费分享应答时间:2021-09-06,最新业务变化以文中链接内展示的数据为准,请点击查看
1994年7月30日,中国证监会宣布三项“救市”措施:1、年内暂停新股发行与上市;2、严格控制上市公司配股规模;3、采取措施扩大入市资金范围。这就是著名的“三大政策”。1995年2月23日,“3·27国债期货事件”爆发,5月17日国债期货市场关闭,5月18日股市井喷,5月19日“3·27”事件始作俑者管金生被捕。1996年12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股市应声下跌,随后出现巨幅震荡。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7月2日泰国发生金融危机,随后长达两年的东南亚金融风暴全面爆发。1999年5月9日发生美军“误炸”事件,上证股指跳空下行逼近千点,十天后5·19行情启动;6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坚定信心 规范发展》,5·19行情进入高潮;7月1日《证券法》实施,指数冲高回落。1999年9月9日 证监会发文允许国有企业、国有资产控股企业、上市公司进入二级市场进行流通股票投资;12月29日上证股指探底1341点,次年牛市行情再度启动。2000年11月2日,吴敬琏针对10月“基金黑幕”事件发表文章《证券市场不能黑》,引发“股市大辩论”;2001年02月09日 新华社发布通稿《风物长宜放眼量》;2001年2月20日中国证监会决定B股市场向境内开放,随后股市开始运行牛市最后一个上行的衰竭浪。2001年06月14日,国有股减持筹建社保资金办法出台,采用存量发行方式,原则上采用市场定价方式,随后牛市结束,股指见顶回落。2001年10月22日,暂停国有股减持,股指企稳反弹。2001年12月4日,退市制度正式推出,短线反弹结束。2002年1月30日,中国证监会在北京召开市场分析座谈会,与会专家学者认为:保持证券市场的稳定和发展,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上证股指脱离1339点开始启动。2002年6月23日,停止国有股减持,引发6·24井喷,股指随后见顶回落。2003年1月6日,上证股指探底1311点,上市以来饱受争议的超级大盘股中国联通、招商银行、中国石化同时在历史最低价启动,股市波段行情开始启动。这也预示着“机构博弈”的时代开始到来。2003年4月,“非典”流行,行情回落。2003年11月13日,上证股指探底1307点;11月18长江电力上市,随即连续上攻,两市基金重仓大盘股联袂出击,波段行情再度启动。2004年2月2日,《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九条)出台,股指越过2003年高点1650点继续上行。2004年6月25日,中小企业板块正式登场、首批八只股票上市,这是落实“国九条”的首项具体措施。2005年4月29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启动。☆2005年6月9日,股权分置改革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三一重工股改方案首家获通过。☆2005年6月至今,中国证监会发布及相关部门相继颁发“上市公司回购股票”、“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等文件,以保证股权分置改革的顺利进行。☆2005年下半年,新《证券法》出台,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出台,权证重返市场。☆2006年,中国股市告别了漫漫“熊”途,开始步入良性循环。其间,上证综指从1月4日的1163点起步,之后几乎是以单边上行之势稳步攀升。☆2006年1月5日,五部委联合发布《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规定国外投资者对已完成股改的上市公司和股改后新上市公司两类对象进行战略投资,可以采取有条件的定向发行和协议转让以及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方式。☆2006年1月5日,《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发布,已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可遵照《办法》实施股权激励。☆2006年3月23日,《国务院2006年工作要点》要求年内基本完成股权分置改革。☆2006年5月18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实施《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这标志着“新老划断”全面启动。☆2006年6月8日,沪深股市单边暴跌,上证综指和深证成指跌幅分别为5.33%和4.64%,均创下2002年1月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纪录。☆2006年6月19日,中工国际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板块上市,标志着“全流通”大幕正式拉开,“股权分置”“一股独大”这一困扰中国股市多年的顽疾,从此成为历史。☆2006年7月5日,国内资本市场的“航母”级公司———中国银行正式登陆A股市场。☆2006年9月18日,受A、B股并轨传闻的影响,沪深B股暴涨。☆2006年10月27日,工商银行A股H股分别在上海、香港两地挂牌上市。☆2006年11月20日,上证综指收盘报2017.28,为2001年7月27日以来的收盘新高。人民币升值和股改实施是促使股市由熊转牛的两大重要因素。☆截至2007年5月,沪深两市约50家上市公司没有完成股改。
第一轮暴涨暴跌:100点——1429点——400点。以1990年12月19日为基期,中国股市从100点起步;1992年5月26日,上证指数就狂飙至1429点,这是中国股市第一个大牛市的“顶峰”。在一年半的时间中,上证指数暴涨1329%。随后股市便是迅猛而恐慌地回跌,暴跌5个月后,1992年11月16日,上证指数回落至400点下方,几乎打回原形。 第二轮暴涨暴跌:400点——1536点——333点。上证指数从1992年底的400点低谷启航,开始了它的第二轮“大起大落”。这一次暴涨来得更为猛烈,从400点附近极速地窜至1993年2月15日1536.82点收盘(上证指数第一次站上1500点之上),仅用了3个月的时间,上证指数上涨了1100点,涨幅达284%。股指在1500点上方站稳了4天之后,便调头持续下跌。这一次下跌基本上没遇上任何阻力,但下跌时间较上一轮要长,持续阴跌达17个月之久。1994年7月29日,上证指数跌至这一轮行情的最低点333.92点收盘。 第三轮暴涨暴跌:333点——1053点——512点。由于三大政策救市,1994年8月1日,新一轮行情再次启动,这一轮大牛行情来得更加猛烈而短暂,仅用一个多月时间,上证指数就猛窜至1994年9月13日的最高点1053点,涨幅为215%。随后便展开了一轮更加漫长的熊市。直至1996年1月19日,上证指数跌至512.80点的最低点。这一轮下跌总计耗时16个月。 第四轮暴涨暴跌:512点——1510点——1047点。1996年初,这一波大牛市悄无声息地在常规年报披露中发起。上证指数从1996年1月19日的500点上方启动。1997年5月12日达1510点。不到半年时间,大盘暴涨1000点,上证指数上涨接近300%。自1997年下半年股市开始了长达两年的“调整”,1999年5月17日跌至1047点。 第五轮暴涨暴跌:1047点——1756点——1361点。1999年“519”行情井喷,在短短的一个半月时间,股指上涨将近70%,1999年6月30日上证指数上攻至1756点。它第一次将历史的“箱顶”(1500点)狠狠地踩在了股民的脚下。随后股市大幅回调。2000年1月4日,上证指数直抵1361点。 第六轮暴涨暴跌:1361点——2245点——1000点。由于继续受欧美股市大幅攀升的刺激,中国股市最后奋力一搏,终于冲上了本轮行情的“至高点”。2001年6月14日,上证指数冲向2245点的历史最高峰。自此,正式宣告我国本轮大牛市的真正终结。 2001年10月22日,上证指数快速跌至1515点这一敏感点位。1500点究竟是中国股市的“箱底”,还是“箱顶”?历史似乎跟我们股民开了一个大玩笑。原来1500点仍是中国股市的“箱顶”,曾经的“箱底”只是一个美丽的误会。不是吗?就在中国股市在1500点的上方稍作停留后,她依然还是回到了她熟悉的1500点的历史“箱顶”下方,这样的指数点位似乎让人感觉更真实、更安全、更踏实可靠。 2002年1月29日,上证指数跌至1339.2点;2004年9月13日,上证指数跌至1259.43点;2005年6月6日,上证指数跌破1000点,最低为998.23点。与2001年6月14日的2245点相比,总计跌去1247点,这与此前专家预言“推倒重来”的1000点预测是十分巧合的。这便是一种技术性的报复,更是上一轮疯狂的大牛市自制的“苦果”。 第七轮暴涨暴跌:1000点——3300点——1500点?2005年6月,上证综指破1000点,2006年1月从1200点启动,截止2007年4月6日收于3300点之上,过去的历史高点已被远抛脑后,一年多时间大盘累计涨幅超过了230%。这一轮行情的上涨应该算是历史上最为猛烈的。50倍的市盈率还能伴随这一波行情走多远?我们将拭目以待。当然,这一轮大的行情结束后,将回调至何处,我们仍将拭目以待。我认为目前5800是阶段性高点
现在登报是不需要亲自跑一趟报社的,其实这也并不现实。毕竟,登报发声明、发公示,对报纸的等级都是有要求的,要求声明和公示都必须发布在市级及以上级别的报纸上,方具有法律效力。丢失人也实在不可能为了登报而去跑一趟长途,舟车劳顿不说,还特别地浪费时间。因此,现在登报都是通过在线的登报平台,在那里先填写登报申请,报社就会马上安排登报了。登报申请页面的进入方法:上支付宝或是微信搜[跑政通],主页面上找到“登报”进入即可看到客服头像,点击就可以在线留言咨询了。一般地,企业登报会更常见,企业的证件类物品发生遗失时,应当立马联系当地的办证机关,如营业执照遗失,那就联系工商部门,在那边挂失备案后,就需要去登报了。通常,办证机关会出具一份申请,申请中会注明登报的要求,比如报纸名称、登报声明的格式,以及登报的有效期等。办证机关要求,登报时必须得严格遵循的。如果,办证机关对报纸和格式均不做要求,那么登报时我们可以选择刊登在国家级的报纸上,不但看此类报纸的人群广,而且登报收费会更低,比如选择:中国商报、人 民日报。还有,登报的计费标准是按字数来的,所以选择的模板也直接决定了价格的高低。
办理登报遗失,有几处需要注意的:首先,登报声明必须刊登在市级及以上等级的报纸上,如补证机关有指定报纸,务必按指定报纸来刊登;登报声明的内容是有模板的,并不需要自己组织语言,如补证机关有指定模板,也必须按指定的模板来写。登报声明的收费,一般是按字数计费的,每行多少字多少钱。为了节约成本,我们可以在同一价格区间内,选择写更多的声明内容。在线办理登报的方法:从支付宝或微信上搜“跑政通”,主页上点击“登报”,按提示完成申请。在收到申请的第一时间,登报平台将联系你,确认完业务后,登报声明就正式进入办理阶段了。正常情形下,24小时便可以见报了,该报纸也将随后邮寄过来,以便我们去办理补证手续。
首先你要根据自己的投稿内容决定要投稿的媒体。一般来说,报纸分为行业、综合两类,技术性专业性的你就投行业类的,例如电脑报、证券报。综合类报纸,又分为日报、晚报;日报大多为当地党政机关报,晚报类比较贴近生活。其次,要注意投稿的栏目和版面,比如新闻、评论、译稿等;如果是文学文艺类的,投往副刊。第三,每个报社都有外联部门,负责接收投稿,可打报社热线获取邮箱。第四,投稿勿忘写上姓名、联系方式、邮政地址等,方便接收稿费。第五,稿件的要求,新闻类最起码要符合新闻稿的基本要求,消息类和通讯类稿件的写作要求和范文可自行查找;评论类注意篇幅,尤其要突出自己的观点,用最简短的文字,写出精彩内容。第六,如因工作需要,要报社帮忙发稿,又分新闻稿、软文、论文作品等几类。如果是新闻稿,可与相应的采访部门取得联系,例如:时政类新闻联系记者部;社会新闻联系热线部;经济新闻联系经济部;股票证券投资类新闻联系财经部等。联系后可要求记者来采访,如果联系采访成功,可将自己写的新闻通稿发给记者,并与之商量是否可在其修改撰写的新闻稿后添加自己的名字并署通讯员。软文类稿件同广告,可与广告部联系,或会收取费用。论文类,日刊报纸很少发表,不知详情。第七,可通过购买报纸版面,刊发自己的文章,可与广告部联系获取价目表,也可与那些跟报社有业务往来的广告公司联系。小开的地方报纸,收费应该整版在两万左右。以上个人建议,请勿抄袭。
是的,先进行预约,需要有公司的营业执照,法人身份证明,公司的公章,同时还要找相应的律师起草一份合理的文件,不能有法律错误,然后进行登报就可以。
很多人有夜读的习惯,而夜读的书却是各有不同,但有大量的人习惯阅读财经类经典的文章来学习。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财经夜读 经典文章的相关资料,供您参考!
财经夜读 经典文章篇1
2007年5月28日全国的股票开户数已经超越一亿大关。这意味着,数以亿计的普通民众不再是经济生活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一跃成为主动参与者和决策者,关注与股市有关的各种经济新闻,关注铺天盖地的说法不一和真假难辨的财经新闻评论,将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然而,他们中的很多人不知股票和基金为何物,缺乏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容易被“忽悠”,一旦股市波动,往往首当其冲。及时地解读各种财经新闻,普及经济学常识,强化风险教育,使普通民众理性地参与经济生活,是当下财经新闻报道的一项重要使命。财经媒体评论的写作应关注以下几点――
一、普及风险意识,强化投资理念
目前,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已超过1000美元,到2020年将达到3000美元,个人的理财投资需求日益旺盛。财经媒体要随着民众财富效应的增长而加强社会舆情的监测,建立调查、汇集、分析、反馈机制,从有效引导舆论出发,对一个时期围绕经济热点形成的各种意见、议论、反响及锋芒所向作正确的估量,继而运用舆论力量,对社会舆论施加积极的影响,使正确的舆论形成强势,成为社会舆论的主宰,从而影响个人意愿和群体心理。新闻舆论要坚持以人为本,积极表达民意,关注民主,反映民生,排解民难,进一步畅通社情民意的反映渠道。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正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大牛市,如何引导广大中小散户的投资行为,对于手中的股票是长期持有还是短期投机,是独立判断还是跟风炒作等,投资理念的长期正确引导均是财经媒体义不容辞的职责。
媒体要顺应市场积极引导广大消费者的理财兴趣,普及金融常识,强化风险意识,而不是误导市场,致使中小投资者损失惨重。如2006年下半年股市大涨、基金收益率大幅攀升,“基金投资热”成了理财市场新风景。一些基金公司为争夺客户,对基金回报进行了不负责任的夸大宣传;一些地方媒体更是推波助澜、大肆炒作。大众对基金的投资出现了漠视或无视风险的非理性行为,有些投资者根本不知基金为何物,就匆匆将储蓄搬进基金。有些媒体利用大众的盲从跟风心理,配合银行或基金公司片面宣传基金的高额利润而不提风险防范,结果2007年2月27日沪指狂跌268.81点,跌幅8.84%,创下1996年12月以来单日最大跌幅,创下中国A股市场十年来跌幅最高记录,投资者万亿市值在一天之中被蒸发殆尽,一些股票型基金投资者在血淋淋的教训中切身领教了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的残酷事实。因此,作为财经报道工作者,应当在报道中主动承担普及基金投资知识、揭示投资风险、承担投资者风险教育的社会责任。
二、发挥引导作用,服务市场经济
中国是一个新兴的金融市场,投资机会固然诱人,但新兴市场本身所固有的政策风险、市场风险和投资者的心理素质风险,同样不容忽视。作为承担这方面报道的财经新闻工作者,不仅要善于在类似中小金融机构出现问题时,通过报道做好投资者的情绪疏导、安定人心工作,更要善于在市场氛围极端狂热时,冷静解剖热点,及时提醒投资者自我保护,为社会稳定积极发挥媒体的作用。
当2007年1月31日沪指出现144.23点的非理性暴跌时,《金融时报》迅速在第二天一版醒目位置刊登署名文章《2007年,我们需要怎样的牛市》,立场鲜明地回答了“政府是否会采取强行干预的办法,终结这轮持续一年有余的牛市”的疑问,指出从各个角度看,2007年中国都需要一个牛市环境,投资者应当用心领会政策意图,呵护市场,为中国资本市场“黄金十年”蓄积恒久的牛市动力,同时忠告投资者,只有树立健康投资理念和理性投资态度,市场各方才能真正分享到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下的牛市硕果。
关于调控股市的各种经济政策的出台,人们往往高度敏感。在进行相关分析报道时,要准确把握国家政策,严格按照政策口径进行采写,必要时要送归口的金融管理部门审定,以求政策的准确性。而涉及政策事实及真实性时,更要慎之又慎,避免因为失实,误导舆论,诱发和引发金融动荡。目前,有些媒体在采写稿件时,往往采取“据知情人士透露”作为消息来源,这种模糊消息源的方法不严谨,也容易产生报道风险,应该为金融报道工作者所禁。对于某些具体政策的误会,媒体应努力做好解释和疏导工作,为健康而稳定的市场服务。如2007年5月30日财政部调整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由现行1‰调整为3‰。当天,两市大盘大幅跳水,沪指收盘报4053.09点,下跌281.84点,成交2712.94亿元;深成指报12627.15点,跌829.45点,成交1393.14亿元。两市900余只股票跌幅超过9%。次日,沪指一度跌破4000点,单日振荡下跌320点,创下15年来的纪录。市场弥漫一片恐慌情绪,中小散户的投资信心受到严重挫伤。为了维护市场稳定,三大证券报在2007年6月4日同一天分别发表社论“策变势不变正确理解印花税税率调整”(《上海证券报》)、“股市繁荣需要理性”(《中国证券报》)、“调整印花税是市场化调控手段”(《证券时报》),媒体在政府和投资者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从多个角度说明政府调整印花税的意图并不是打压股市,而是要引导市场树立长期理性投资的观念,是一个有利于市场长远稳定发展的积极信号。在舆论的积极引导下,市场经过一个星期的调整和消化,中小投资者重拾信心,两市的交易量逐渐放大,投资目标开始回归价值股,牛市行情继续呈现。
三、搭建融通平台,疏导民众情绪
我国金融目前正存在流动性过剩、信贷增长过快、国际收支不平衡等突出难题。汇率改革需要应对国际上呼吁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股市持续攀升的背后也有风险隐忧,农村金融改革虽然开始破冰,但道路依然漫长。当前金融工作任务可谓繁重,金融调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2007年恰逢亚洲金融危机10周年,经过10年的发展,当年遭受重创的亚洲国家均已走出了危机的阴影,经济一派欣欣向荣。然而,历史不应该被忘记,否则同样的悲剧还可能重新上演。国际金融形势常常变化莫测,险象环生,稍有不慎,就会招致巨大损失。如果一个新兴市场股市的方向选择和政策取向唯国际投行的言论是瞻,话语权和资产的定价权基本被国际投行所控制,任其股市成为国际投行瓜分经济繁荣和增长的豪华盛宴是极其危险的。10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之所以危害巨大,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此。
2007年5月30日的股市暴跌,与三大证券报激励股民重拾信心的三篇评论不同,人民网刊出“中国股市既要防泡沫也要抗打压”(2007-06-05),直指此次调整其实是国际资本打压的结果,认为中国股市不能一味地听任外资投行“大合唱”,集体唱衰中国股市,我们却毫无防范,甚至不自觉地替他们买单。评论在分析外国投行的良苦用心时,运用中国股市发展历程中的事例,说明外资在中国股市由2245点跌到998点的过程中,抄到了该轮行情的“天底”,在股市后期的一路上扬中,早已赚得盆满钵满,并在3000点附近全身而退,准备等待股市回调。然而由于中国经济形势的健康发展,沪深股市的惊人表现以及广大中小投资者高涨的热情,使得股市在轻松越过3000点后一路飙升,很快又冲过了4000点大关。因此,国际投行希望通过力劝政府出手打压股市,以获得机会建仓,进而获得“政策红利”。在牛市的进程中,最大的风险往往来自政策的不确定、不稳定与不可测。国际投行正是看准了中国股市的这个最大软肋,才不惜违背自身的价值观念去诱导中国股市的“政策市”卷土重来。评论最后语重心长地告诫:“未来的中国股市往何处走,是重复‘过热――打压――低迷――刺激――过热’的循环,还是走上一条积极健康、符合广大投资者和全体国民根本利益的发展之路,现在必须要准备想清楚了,因为我们没有多少时间和资本来交学费了,也因为这样的损失代价太大了,我们无法承受。”该评论站在平衡立场,在全面分析国际金融市场的复杂形势下,既指明股市中存在换手率过高投机过重的非理性行为,也指出政府在出台具体政策时要慎之又慎,不能给外资假以机会而使中小股民永远成为政策市的牺牲品。
财经媒体一方面要加强经济报道“以人为本”的报道理念,同时要进行深入细致、有针对性的疏导工作。疏与导,是辩证的统一,疏中有导,导中有疏,又疏又导,疏导结合。如果新闻媒体对民众迫切需要的新闻信息能及时提供,对民众希望回答的问题能作出有说服力的解释,对民众正确的舆论能及时传播,对社会上的流言能予以澄清,既不畏上也不媚下,那么,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就能取得很大的效应,就会给构建和谐社会增添精神动力。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
编校:杨彩霞
财经夜读 经典文章篇2
中国需要财经新闻理念革命。财经媒体在中国整个媒体行业里是个极具活力、也备受争议和关注的一个新行业,有很多教育背景好、对经济知识非常了解、也很有热情的人投入其中。许多发展中的问题也正随这一行业的热闹而不断暴露出来,虽然我们不可能用几年时间完成西方市场经济国家上百年的完善历程,但中国财经媒体要想进一步发展,必须进行一场财经新闻理念的革命。有的财经类媒体会发表一些未经证实的市场传言来迎合大众的口味。应当警惕过份强调可读性而可能会对媒体的客观性造成的影响,而中国的财经媒体必须更深入地思考并选择恰当的新闻理念。
财经媒体作为媒体,它应该奉行新闻的一般性的原则,但是它作为财经媒体应该有自己相对于一般的媒体所不一样的独特的地方。客观准确应当是中国任何一家媒体应该始终不懈追求的,你应该报道的是准确的、客观的、负责任的信息。
但同时作为财经媒体来讲,在职能和效用上跟一般的媒体又有本质的区别,比如说看《华尔街日报》的读者不是为了好玩,而是要在里面找到一些重要的、有用的、有价值的新闻评论报道,但是当你看一份娱乐报纸的时候你并不会在意它对你是否有用,而在意它是否有趣。
财经媒体有关报道不准确、甚至有错误的现象,是目前国内财经媒体不够成熟的表现,也就是说我们还不是很深刻地理解财经媒体应该是什么样的。如果要做一份权威的财经日报,必须要在新闻理念上根本改变,就是它要以有用性、有价值作为它报道新闻的根本原则,而不是以可读性和娱乐化的倾向作为它报道的主导原则。
现在《国际金融报》上这种娱乐化的财经报道倾向越来越少,而准确性的报道越来越多。当然这一点还有一个原因,我们不能不考虑国内在信息披露这一块的不对称性和不完备性,特别是来自于政府机构和一些重要部门的和公司的信息,在披露上不够完善,信息不够透明,所以使得媒体很难在第一时间拿到比较准确的信息,而有时迫于竞争的压力和时间的限制,有时候编辑和记者容易犯一个比较急躁的毛病,把一些未经证实的消息第一时间披露出来。
我们也不能从完美主义的角度做到尽善尽美,包括西方世界的一些主流媒体,也会对有些重要的传言予以充分的关注,但是他们的做法会比较谨慎,包括《华尔街日报》,他们会提醒读者,这是传言,不能当真。对于确实是传言的地方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第二方、第三方,甚至是第四方的佐证,来证明这个东西有可能是真的,但是未经官方的正式证实,只能参考。
现在的财经媒体会经常做一些揭黑幕的报道,这实际上需要媒体在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之间找好平衡点。
在经济领域会有究竟是效率优先还是公平优先的问题。如果媒体单纯强调社会责任,当然是公平优先。但作为财经媒体,却不能以公平原则压倒一切。我个人认为财经媒体应该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实际上这也是中共十六大报告里一个核心的提法,这就意味着财经媒体必须考虑有关报道可能产生的正面和负面的经济影响,而不能只考虑报道的轰动性和媒体短期的收益,也就是说媒体必须从社会整体收益上来考虑你这个报道可能产生的影响。假如一个媒体只是为揭黑幕而揭黑幕,为轰动而轰动,反而是不负责任,也是不公正的。
进一步说,《国际金融报》特别强调财经媒体应该为社会创造财富做出贡献,所以我们提出的口号是资讯创造财富,如果一份媒体不是为创造财富作贡献,而是为毁灭财富作贡献,我个人是持保留意见的。
《国际金融报》也经常关注一些负面问题,并曾经做过不少负面报道,比如说关于欧亚农业,曾经引起欧亚农业当天股票下跌17%以上,我们反对以非法手段掠夺财富的人,但是我们鼓励用合理合法的手段去创造财富的人和事件,我们要在第一时间揭示这样的投资机会、发展平台,同时我们也要以第一时间去揭露这样投资的现象、提示投资的风险。
对于投资风险的提示,对财经媒体也是非常有价值的。但是这里面不能够让财经媒体变成一份有明显政治倾向的时政媒体,因为毕竟财经媒体的作用是促进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的繁荣,而不是做其他的事情。
财经夜读 经典文章篇3
作者简介:杨帆,(1980.10-),吉林财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财经新闻,网络传播。
摘 要:本文主要从财经新闻的传播功能出发,结合当前中国一些主流财经类报纸的受众定位,探讨财经类媒体的受众的主要需求,并结合目前财经新闻的不同受众群体,分别探讨了其所需要的财经信息内容和类型。希望通过对财经新闻受众的分析,更好的指导财经类媒体的信息报道,以期更好的为经济社会的建设服务。
关键词:财经新闻 受众 需求
对于财经类栏目而言,要想办好栏目,就必须确定好自己的目标受众群体,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兴趣,并给予解答和满足。
一、财经类媒体的受众定位
道琼斯公司全球副总裁、《华尔街日报》副出版人理查德·托佛2003年在北京接受《中国经营报》采访时认为:“对我们来说,工作重点只有一个,那就是‘读者’。如果你能找到准确、关键的读者,广告就会随之而来,因为广告商也在寻找这些读者。”可见,准确确定目标读者对于财经媒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财经类媒体在主体传播功能上是单一的——即提供行业信息,帮助受众决策。财经新闻的主要功能是传递、解析财经领域的最新变动,包括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大公司、大企业的动态,股市行情等,覆盖财经领域的各个方面。
尽管主体功能是单一的,受众却高度要求精确与深入。因为财经新闻的一部分受众是财经行业的从业人员,本身是该领域中的内行人,他们对新闻信息的要求之高自然非行外人可比,记者的高谈阔论常常只会贻笑大方,这也是财经类媒体与综合类媒体的又一个不同。所以,信息的丰富性、可接受性与整合方式,成了财经类媒体所谓的“核心竞争力”的所在。
我们来看看中国财经类报纸的受众定位:《21世纪经济报道》明确其读者群为高端受众即收入较高,知识层次较高的“细分化”了的人群。而《经济观察报》则向我们勾勒了一幅有财富、有权力、有理想、有未来的“四有新人”的读者肖像。《每日经济新闻》以服务企业人为主。它的目标读者群年龄为20岁到45岁,以男性为主,中等以上收入,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企业人(企业经营者、管理者),还对他们的生活态度、人生理念等提出要求。《第一财经日报》的目标读者为中国“最具决策力、最具消费力、最具影响力”的“三最”人群。
可以看出,中国的财经报纸大都严格界定自己的读者,这也是由于在网络时代,媒体间相互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报纸若要保存自己的生存空间,就必须向着信息资源整合,不断发掘深度的方向发展,这也使得财经新闻这种专业性很强的报道必然更多的面向专业人士。
虽然这些中层以上的管理者具有高额稳定的收入,从消费力、决策力、购买力来讲是非常有影响的中高端人群,可是在中国这个具有13亿人口的大国里,他们所能消费的财经新闻还是非常有限的,即使《第一财经日报》还给自己设定了一部分辅助读者,包括对个人金融资产管理非常有兴趣的一般专业人士、MBA、EMBA学生,还包括一部分大学生,但还是无法改变消费有限这一事实。
目前,面向社会上的更多普通受众,电视类财经栏目不断涌现,弥补了报纸在面向普通大众报道上的无力和缺憾。目前,几乎每家电视台都设有财经新闻或栏目,每天从早到晚各个时段,我们都可以从电视上收看到不同栏目形式的财经节目,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有财经新闻需求的不同社会阶层的受众的需求。
二、财经新闻的受众对财经新闻的选择
受众中心论的研究者认为,受众是传播的主动者,媒介是被动者。受众并不是消极地“接受”信息,而是积极地寻求信息为自己所用。这也就是所谓的受众本位意识论。
施拉姆曾这样解释:受众参与传播就好像在自助餐厅就餐,媒介在这种传播环境中的作用只是为受众服务,提供尽可能让受众满意的饭菜(信息)。至于受众吃什么,吃多少,吃还是不吃,全在于受众自身的意愿和喜好,媒介是无能为力的。恰如“使用与满足”理论所描述的:受众使用媒介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求,而对媒体的满意程度则取决于自身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
受众的主体意识提升了,已经从被动接受信息转变为主动寻求信息,加之如今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媒体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是否能争取到更多的受众成为决定一个媒体能否生存下去的关键。
(一)财经新闻的受众最需要的是实用的信息。
一个媒体要想长期取胜,就必须建立一个稳定的多渠道的信息收集、处理、整合、发布流程,满足受众的需求,形成专业化的公信力。
对于财经新闻来说,其中大量的最新信息能够引起受众的关注,这些信息是受众自己搜集不到或者没有能力整合的。受众可以批评或抱怨财经新闻的评论,但是为了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他们还是要接收媒体提供的财经新闻,逐渐培养了阅读和收看财经新闻的习惯。当经济形势和政策有变化时,人们总要看看权威媒体的态度,从而为自己的决策作参考。
(二)财经新闻报道要具有大众色彩。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财经新闻的服务对象已经不仅仅是商业机构、企业组织以及专业的投资人士,而是整个社会大众。它涵盖了商业机构或企业组织,同时也包括社会上所有对此信息有需求或兴趣的个体。因此财经新闻的制作要兼顾大众的接受能力、专业能力,所以在表达方式等方面需要具有“易读性”的大众化色彩。
中国的财经媒体要想覆盖大众市场,除了要求记者有较强的专业知识之外,还要求报道的写作必须能够深入浅出,能够将“专业语言”转变成为一种口语化的“公众语言”。
(三)根据不同需求的受众提供不同类型的财经新闻
同样是收看财经新闻的受众,其身份、地位等社会属性也有所不同,我们将财经新闻受众进行细分后,大致有以下几类,每类受众对财经新闻的需求是不同的。
1、专业投资者
在这类受众中,又可细分为有决策权、话语权的高层精英者和中小投资者。他们需要了解国内外最新的财经资讯,以便更好的掌握经济走势和财经动向,他们是财经新闻的忠实受众,需要通过最新的财经资讯来及时调整投资方向。他们需要的是极其专业、具有一定深度的财经报道。当然,他们中的一部分精英也可能通过操控财经新闻来影响财经市场。
2、高级知识分子和财经爱好者
这类受众大多拥有较高文化水平,拥有较好的收入和稳定的工作,属于社会的中产阶级,以性别比例来看,多为城市中的成年男性。他们关心国家实力和经济发展,希望通过财经新闻了解国家的经济动态。他们喜欢具有一定深度的专业财经新闻,也喜欢阅读和观看访谈类、评论类的财经报道。
3、有财经需求的普通大众
这类受众为社会上的一般大众,有普通的工薪阶层,也包括有创业意向的年轻人或失业人员。他们阅读和收看财经新闻的最终目的是如何理财和投资创业。这类人员可能不具有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知识,他们只是希望从财经新闻中获取有价值的理财指导,因此,他们需要的是简单明确的投资指引。股市行情、专家指导、投资创业故事,是他们喜欢的报道形式。
综上所述,财经新闻不同于其他新闻,它需要有很高的专业性和指导性,这就要求从事财经新闻报道的新闻工作者不仅要具有一个编辑记者起码的新闻专业素养,还必须具有较高的财经专业知识,才能在财经新闻报道这个专业阵地上保持旺盛的战斗力。(作者单位:吉林财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参考文献
[1] 《受众分析》,丹尼斯·麦奎尔著,刘燕南、李颖、杨振荣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一版
[2] 《财经新闻导论》,谭云明、祝兴平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第一版
[3] 《财经节目的专业性与通俗性平衡举要》,金海云,《新视界》2010年第2期
自己写也可以的,打开大盘K线看看,涨多少波,跌多少波,结合该时段的国家政策:扶持哪些行业,打压哪些行业。货币政策,财政政策、CPI涨跌、利率升降,人民币汇率、天灾人祸(日本地震,智力地震等等)美债危机,欧债危机等等 分析分析2000字一点问题都木有。
竟然和我有一样的需求……其实很简单的。。。。。。等我自己做了,发一份给你。好哇?
人民日报。人民日报社是党中央直属事业单位,在我国18家中央新闻单位中位居第一。报社旗下最知名的自然是“人民日报”这是中共中央机关报,既是中国第一大报,也是世界十大报纸之一,影响力无出其右。此外,还有“环球时报”,“证券时报”,“中国经济周刊”等影响力重大的报刊。人民日报社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主要职责是把握正确的政治导向和舆论导向,宣传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宣传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等。人民日报是今中国最火的报纸,是众所周知的原因,真实性高,客观性也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