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资源与产业期刊投稿容易吗

发布时间:

资源与产业期刊投稿容易吗

通过投稿的形式,通过熟人介绍,通过在网上搜索正规的媒体刊物,必须能在网上查到有刊号的杂志。通过正规渠道进行投稿,有一些学术期刊就是专门有论文的,可以给他们投稿。熟人曾经在这些刊物上发表过论文,通过熟人介绍也可以给这些期刊刊投稿。

你好 你的文章要是很好很好的话 最权威得nature和science 祝你好运……

1、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杂志--- 美国

2、 Psychological bulletin

心理学公报 --- 美国

3 、Psychological review

心理学评论--- 美国

4 、Behavioral & brain sciences

行为与大脑科学 --- 英国

5、 Psychological reports

心理学报告--- 美国

都是相对应的,大学教师发论文最低也要发国家级的,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还有时代教育,有些杂志就不收中小学的文章。大学学后关键是评什么,学校要求发什么级别的期刊。

资源与产业期刊投稿

这是国际惯例,做学术研究的每年国家都会拔相应的研究经费,而发表学术类的论文,单位都会给一定的补助。 您说的情况也有,如果您的学术论文被期刊采纳,有的期刊还会给您稿费。经济类的核心期刊推荐如下:1、管理世界 2、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3、地域研究与开发 4、改革 5、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6、开发研究 7、上海经济研究 8、宏观经济研究 9、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10、经济研究参考 11、生产力研究 12、城市问题 13、城市发展研究 14、中国经济史研究 15、资源科学 16、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17、经济体制改革 18、经济问题探索 19、资源、产业(改名为:资源与产业) 20、中国经济问题 21、南方经济 22、现代城市研究 23、消费经济 24、生态经济25、经济数学 26、中国流通经济 27、开放导报 28、特区经济 29、现代经济探讨 30、宏观经济管理 31、运筹与管理 32、改革与战略 33、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34、中国经贸导刊

都是相对应的,大学教师发论文最低也要发国家级的,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还有时代教育,有些杂志就不收中小学的文章。大学学后关键是评什么,学校要求发什么级别的期刊。

1、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杂志--- 美国

2、 Psychological bulletin

心理学公报 --- 美国

3 、Psychological review

心理学评论--- 美国

4 、Behavioral & brain sciences

行为与大脑科学 --- 英国

5、 Psychological reports

心理学报告--- 美国

你好 你的文章要是很好很好的话 最权威得nature和science 祝你好运……

资源与产业期刊投稿经验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单纯依靠经验决策已经不能满足人类的发展需要。人们迫切需要经验决策活动向科学化的决策发展,从而形成一套具有完整体系的、便于他人学习和掌握并能运用的科学决策理论和方法。模糊概念和命题不仅在人们的日常思维中大量出现,而且在经济学家们分析和预测经济形势时,也不可缺少。经济生活的最大特点是模糊性,在对许多经济问题的分析和经济预测、决策中,精确的二值逻辑是无法解决的。而模糊逻辑无以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模糊方法对于经济工作中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有机结合,也有重要作用。模糊逻辑的综合评判和选择令人满意的模糊决策方案 对一个事物的评价,常常要涉及多个因素或者多个指标。具体过程是将评价目标看成是由多种因素组成的模糊集合(称为因素集X),再设定这些因素所能选取的评审等级,组成评语的模糊集合(称为评判集Y),分别求出各单一因素对各个评审等级的归属程度(称为模糊矩阵),然后根据各个因素在评价目标中的权重分配,通过计算(称为模糊矩阵合成),求出评价的定量解值。上述过程即为模糊综合评判。 一般的评判问题往往涉及多个因素,特别是在经济工作中,对象的各因素之间普遍存在着模糊关系,因此,人们在思维中把握对象时总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及其对事物自身类属、性态的影响,在整体权衡中做出综合评判,这就是模糊综合评判。就拿商品房来说,一套住房是否为顾客喜欢,往往涉及好多因素,如地段、样式、楼层、价格和舒适度等。如何评价住房的优劣,就是个模糊综合评判问题。下面就以评判某套商品房为例说明模糊综合评判方法。 设X=房屋地段(x1),样式构造(x2),价格(x3), Y=很欢迎(y1),比较欢迎(y2),不太欢迎(y3),不欢迎(y4)先做单因素评价。假如单就房屋地段考虑,请一些专门人员进行评价,有50%的人认为很欢迎,有40%的人认为比较欢迎,有10%的人认为不太欢迎,则对房屋地段的评价为:(0.5,0.4,0.1,0) 又假设对样式构造来说,评价为:(0.4,0.3,0.2,0.1) 而对价格所做的评价为:(0,0.1,0.3,0.6) 这就构成单因素评价的模糊矩阵,用R表示。 不同的顾客由于职业、性别、年龄、爱好、经济状况不同,对商品房的三个因素给与的权数也不同,要进行综合评价还必须加入权重系数。假如有一类顾客买商品房时主要的要求是房屋地段好,样式构造较差不要紧,价格比较便宜,则有: A = ( 0.5, 0.2, 0.3 ) 这就是此类顾客对服装评价的三个权数分配,即房屋地段的权数为0.5,样式构造的权数为0.2,价格的权数为0.3。由综合评判可得,这类顾客对商品房的评价结果为: B=A·R (0.5, 0.4, 0.3, 0.3) (注:AR 表示两个模糊集的合成运算,具体算法略) 再做归一化处理,即各项除以1.5,得:(0.33,0.27,0.20,0.20) 这一结果表明,33%的人认为这套商品房很受欢迎,27%的人认为比较受欢迎,20%的人认为不太受欢迎,20%的人认为很不受欢迎。也就是说,就整体来说有一半以上的人对这套商品房的设计是很受欢迎或比较受欢迎的,因此这套商品房的设计比较成功。 从上例可以说明,人的认识的综合评判活动,是对各个单独因素的模糊分析和对各个因素的整体的模糊综合的辩证运动过程,它体现出模糊分析和模糊综合的互相依存和互相转化,也体现了对事物进行的多角度、多侧面、多因素、多值、多测度的立体思维考察。所以,模糊多属性决策分析的理论、方法及其应用研究,不仅对管理科学、技术经济理论与应用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对解决许多复杂的实际决策问题也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过去的10多年中,中国和印度两国经济高速增长,这正在改变着世界经济的格局,并引起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中印两个文明古国在长期停滞后重新实现经济增长,证明了市场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为世界经济的增长提供了动力,有利于世界消除贫困、控制人口,因而有着多方面的世界意义。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模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相似的原理和诸多不同的外界因素改变着两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为两国带了了不同的市场与未来。 关键词: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印度经济增长模式、经济增长率、当我们把目光投向近年的亚洲经济版图,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无疑是其中的一抹亮色。中国与印度既是邻国,又是世界人口大国,两国国情有很多共同之处,经济增长的模式上也有种种相似以及诸多不同。 在过去的10多年中,中国和印度两国经济高速增长,目前已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两个国家,而这样快速的增长正在改变着世界经济的格局,并引起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从而引发了中国与印度热。 如果说印度崛起的原因是自然而然的和自由化的改革政策,那么中国经济增长则得益于政府深思熟虑的结果。 一、中国与印度崛起的世界意义中国与印度所在的亚洲曾经是非常富庶的地方,直到19世纪之前,中国比欧洲或者亚洲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强大,在1820年时,中国的GDP 比西欧及其衍生国家的总和还要高出将近30%。在西方国家进行殖民扩张以前,印度是后来成为西方殖民地国家中唯一的工业品出口国,即使到了英国对印度进行殖民地统治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印度的工业规模仍然要比其他任何一个欧洲殖民地的工业规模都要大。但是,随着西方对印度的殖民,以及对中国的殖民渗透,本来就已处在停滞状态的中印两国经济更是出现了历史性的大逆转。在此后的100多年时间里,中国与印度,以及这两个大国所在的亚洲很快就成为世界上最为贫困的地区,而且大部分贫困人口恰好集中在中国与印度这两个人口规模极其巨大的国家里。亚洲的复兴是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的,但是走出亚洲经济复兴第一步的并不是中国和印度,而是日本。这是因为中国与印度在争得民族独立与解放之后,选择了被事实证明是缺乏效率的"计划经济体制",结果未能实现有效的经济增长,从而也就不能有效地解决多个世纪积累起来的贫困。但是,当日本于20世纪70年代成功实现对欧洲的赶超,以及随之而来的东亚"四小龙"的经济起飞,给中国以巨大的冲击。中国在经过审慎的思考以后,在1979年以后毅然决然地走上了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道路,从而创造了令世人震惊的中国经济奇迹。面对中国的经济奇迹,印度最终也在1992年开始了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结果,在进行转型后的10多年时间里,也发生了在印度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经济增长。中国与印度的崛起为解决世界性的贫困问题提供了新的希望。只有经济增长才能有效地减少和消灭贫困,即财富的创造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性因素,而分配至多只能解决公平问题,绝对不能解决贫困问题。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使大致 4亿左右的贫困人口脱贫。印度在刚开始改革时,贫困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36%,改革仅 8 年,其贫困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就下降了八个百分点,平均每年降低一个百分点。 中国和印度的崛起有助于减少和消除世界性的贫困,为世界经济带来新的增长动力。它们都是 “人口年轻”国家,可以为世界带来巨大的红利;它们拥有强大的低成本制造能力,可以让世界在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而不通货膨胀;从长期来看,它们将为世界创造一个规模空前巨大的新兴市场。 二、中国和印度相似又不同的发展模式 1、中国模式:当中国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以闪电般的速度起飞,并且成为全球经济强国时,全世界从最初对中国的不信任逐渐转为由衷的钦佩。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主要以制造业拉动,增长率在2006年达到11%后,又在2007年增至12%。中国依靠巨大的国内储备资金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吸收大量外资在中国建立工厂,引进所需的国外专业技术。改革开放后30年的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是以否定计划经济的弊端为发端,以市场经济为价值取向和依靠市场调节自发优化资源配置为理论根据而设计和安排的经济模式。是以市场经济为价值取向、以地方分权为行政运作、从农村分田单干起步、公有经济民营化、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经济模式。从总体上说,这是一种市场经济模式,由于它具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般优越性,从而为中国经济带来了活力。 2、印度模式: 记得家人出差到印度,回来后形容对那里的“落后”印象深刻。简陋的基础设施、堵塞的交通、满街低档国产车、大城市的贫民窟、随处可见的乞丐,作为孟买一景的多比哈特露天洗衣场……都给人以一种“穷国”的强烈观感,跟中国沿海城市热火朝天的市政建设比起来相形见绌。然而,人们往往没有看到的是印度发展的潜力及其增长模式的可持续性,随处可见的IT公司招牌挂满大街小巷,迅速发展的服务行业……自1980年到2002年,印度的经济增长率保持在6%,到2002年至2006年,其增长率稳步上升到7.5%。2006年以后的经济增长率突破8%。在过去的20多年中,中产阶级的规模翻了4倍,达到2.5亿人。印度的经济起步落后于中国大约10年,它的崛起之所以令人关注,并不是因为这是新的现象,而是因为它的发展模式非常特殊。其崛起主要依靠西方工作岗位的地域性转移。同时印度迅速造就了一批世界级的知识密集型企业以高科技为先导的服务业优先,所属行业包括软件业、IT业和制药业。这些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很少得到政府的资助,却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印度采取的战略跟其他亚洲国家不同,它并不依赖于出口劳动密集型的、价格低廉的工业产品,而更依靠国内市场以内需为主拉动消费,他们重消费而非投资,重服务业而非制造业,重高新技术产业而非技术含量低的工业,自下而上的市场主导的经济运作。这种方式意味着印度的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受到全球经济疲软的冲击,从而表现出很强的韧劲。以消费为主导的发展模式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普遍提高,印度的贫富差距比其他发展中国家都要小。而且,30%至40%的国民生产总值来自于生产力的增长,而不是资本或劳动力的增加。 3、中国经济增长率和印度经济增长率(图) 4、中国和印度经济增长模式的比较:如果说世界上有一个国家对中国来说最有可比性的话,那就是印度,因为两个国家的很多禀赋都比较相似。由于制度环境和初始条件不同,中印两国的发展模式也不同,这表现在市场化路径、开放模式和增长道路的差异。中国和印度走向市场化的道路不同,由于中国与印度的国情不同,中国和印度走向市场化的道路存在着很大差异。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前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基本制度的计划经济,而印度在其改革开放以前所实行的则是以私有制为基本制度的计划经济,这种制度上的根本差异导致了这两个国家在向市场经济转型时,必须要选择不同的改革道路。对于中国而言,要想完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首要的任务便是进行所有制的改革。对于印度来说,其通向市场化的道路就是放松政府管制、大力推进经济自由化与贸易自由化就可以了。但不管中国和印度在走向市场化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方法有多大的不同,中国和印度的改革在有一点上却是非常相似的,那就是两国都谨慎地采取了渐进改革的方式,从而避免了那种发生在前苏联和中东欧计划经济国家转型过程中的社会动乱,以及因为社会动乱而造成的经济衰退。中国和印度对外开放的模式不同,这两个国家也存在着相当显著的差别。就中国而言,对外开放的主要方式是出口导向和引进外资,而印度的对外开放则采取了对外投资与自由贸易的方式。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增长道路不同,中国是沿着从农业到制造业,再到服务业的发展道路循序渐进的,而印度则部分地采取后一种经济增长的道路,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了服务业的发展上。 三、中国和印度经济增长的未来和所需面对的挑战为了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印两国都面临着挑战。两国共同的问题是坚持通过创造财富来消灭贫困而不要搞平均主义。中国还需要深化以农民土地所有权、国有企业所有权和私人财产所有权为重点的产权改革,印度则需要改革其限制社会流动、压抑经济活力和削弱人力资本投资的种姓制度。印度与我国相比在经济增长中的优势:开放程度比中国高得多,与世界各主要大国关系较好,外部压力较小,精英教育已见成效,印度社会精英阶层整体素质比中国高得多。而印度的劣势是:宗教矛盾日益突出,社会动荡,恐怖事件时有发生,这些都极大地打击了外国投资,由于市场过度开放,对本民族工业造成很大冲击,有些领域经济命脉把持在外国资本家手里,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很差,已经严重束缚了印度经济的发展。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说:“只要政策对症下药,经济成就是会持续下去的,从而相应提高亚洲区内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也即代表着全球近半的人口,生活素质得到改善。” 辛格还指出,当前全球经济面对的最大挑战,仍是在如何复苏这个问题上。即使亚洲国家并没有受不良证券的拖累,但区内国家多倚靠全球贸易支撑经济,经济变差,需求大减,波及出口贸易。“对中国、印度、印尼这些着重内需的国家来说,外来经济环境不景气,对其冲击不会很大,但对于倚赖出口的经济体来说,影响却甚大。”但辛格补充说:“如今,亚太区经济陆续转佳,截至去年年底,亚洲多数国家的出口更已重回经济危机发生前的水平,当中还包括曾遭受最严重打击的国家。”依据2010年一季度的增长率来看,短期内中、印两国的经济发展走向还是会加速前进的。 全中国有多少能够发表经济学论文的刊物?数百种,甚至上千种?反正是多如牛毛。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各地的社科院、许多大学的经济学院、一些国家机关、金融机构等等都有自己的刊物,这还不算也刊登理论文章的报纸。应该说,最近20年来,中国的经济学和经济学期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我们还要看到,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少: (1)综合性的期刊太多,专业性的期刊太少。在国外,除了为数不多的几本综合性经济学期刊之外,具有国际性声誉的主要是各种专业性期刊,比如金融有《金融学》杂志,比较经济学有《比较经济学》杂志等。国内的各个经济学期刊并没有明确的专业分工,内容重叠,使得读者想要了解一个领域的最新进展往往无从入手。 (2)对刊物的评价缺乏科学标准。目前流行的刊物分类方法是根据刊物主办单位的级别进行评级,或是根据国家有关行政单位的评比,这使得学术期刊的评级缺乏学术界公认的科学标准。 学术期刊多而质量参差不齐,对于研究人员和学生发表论文来说,既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坏事。说它是好事是因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个聪明的研究生随随便便挑几份刊物,登数十篇论文,根本就不是件难事。说它是坏事,是因为发表论文如此容易,会很容易地毁掉刚出道的学子,让他们觉得科学研究原来是这样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所以,我的建议是青年学子们在投稿的时候一定要确立自己的目标,就是不满足于在平庸杂志上发表论文的数量,而一定要登上好的经济学刊物的“大雅之堂”。 那么,什么是好的经济学刊物?学术期刊上的论文往往充斥着难懂的术语、复杂的推理和烦琐的数据,很难让普通读者读懂,并因此会让门外汉感到“高山仰止”、“阳春白雪”。事实上,学术期刊与大众媒体的功能是不同的。大众媒体面向的是普通公众,读者只需要受过中级的教育程度并有基本的理解力,但不必要受过某个学科的专门训练。学术期刊的作者和读者基本上局限在一个狭窄的小圈子里,即受过某个学科的训练并且仍然在从事这个学科的研究和教学的人员。大众媒体上的文章是为了影响读者,而学术期刊上的论文是为了同行交流。所以,如果用所传递的信息量或是思想的深刻程度来衡量文章的质量,学术期刊上的论文并不一定要比大众媒体上的文章质量更高。比如《经济学人》、《商业周刊》在专业经济学家那里赢得了很高的荣誉,不少一流的经济学家都承认他们经常从这些杂志上找到灵感,而在国际关系领域,《外交》杂志的水平不亚于任何一份最好的学术期刊,但是这些杂志并不能被称为学术期刊。在《经济学人》或是《外交》上发表文章能够提高作者的知名度但对他在大学里评职称却是一点也帮不上忙。衡量学术期刊的标准首先不在于其内容而在于其形式。 经济学论文发表期刊主要有(排名不分先后顺序):《管理世界》《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改革》《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开发研究》《上海经济研究》《宏观经济研究》《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经济研究参考》《生产力研究》《城市问题》《城市发展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资源科学》《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经济体制改革》《经济问题探索》《资源、产业(改名为:资源与产业)》《中国经济问题》《南方经济》《现代城市研究》《消费经济》《生态经济》《经济数学》《中国流通经济》《开放导报》《特区经济》《现代经济探讨》《宏观经济管理》《运筹与管理》《改革与战略》《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国经贸导刊》等。[2] 经济学论文是对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做出的的结论性总结,是对社会经济现象深入分析的结果。 一、选题结构特点 1. 选题 选题应该能够解释关系较多人利益的现实活动,如用激励理论研究中国农业问题。解释范围太狭隘的选题写作意义也不大,但可以作为小品文,如研究清华北大占位问题。 2. 内容 利用简单而深刻的经济学模型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利用分析证明自己的观点。 内容的好坏主要取决于:(1)用同行通用的规范经济学方法分析问题;(2)语言清晰准确表达要表达的意思;(3)模型对现实的解释能力。 3. 写作形式 形式规范,内容才能规范。如必须有理论综述部分,就要求确实要了解该领域目前的研究进度。必须有模型的假设,就必须设计出有意义的假设。必须有规范的实证检验,就不能随便罗列一些数据,而必须找到确实能够支持自己论点的证据。 二、写作思维方式 一切从利益最大化角度分析,构造现实主体的利润函数和约束条件,以求最大化诠释。 三、理论模型分析 1. 基础理论,包括理论综述、现实意义。 例如:具体钻研某一特定领域。 2. 模型,包括假设、界定函数式、求解均衡解、模型的推广。 例如:《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宏观经济学》、《博弈论》。 3. 实证分析,例如:《计量经济学》。[3]

参考《鄂西旅游文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张耀武主编

1、宜昌市旅游人才队伍调查报告——兼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面临旅游人才不足的挑战与建议2、张耀武主编《鄂西旅游文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你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念要求这一题目自己设想一下这一理念要求都有什么,你自己认为的,写几方面就是论文了

资源与产业期刊投稿要求

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单纯依靠经验决策已经不能满足人类的发展需要。人们迫切需要经验决策活动向科学化的决策发展,从而形成一套具有完整体系的、便于他人学习和掌握并能运用的科学决策理论和方法。模糊概念和命题不仅在人们的日常思维中大量出现,而且在经济学家们分析和预测经济形势时,也不可缺少。经济生活的最大特点是模糊性,在对许多经济问题的分析和经济预测、决策中,精确的二值逻辑是无法解决的。而模糊逻辑无以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模糊方法对于经济工作中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有机结合,也有重要作用。模糊逻辑的综合评判和选择令人满意的模糊决策方案 对一个事物的评价,常常要涉及多个因素或者多个指标。具体过程是将评价目标看成是由多种因素组成的模糊集合(称为因素集X),再设定这些因素所能选取的评审等级,组成评语的模糊集合(称为评判集Y),分别求出各单一因素对各个评审等级的归属程度(称为模糊矩阵),然后根据各个因素在评价目标中的权重分配,通过计算(称为模糊矩阵合成),求出评价的定量解值。上述过程即为模糊综合评判。 一般的评判问题往往涉及多个因素,特别是在经济工作中,对象的各因素之间普遍存在着模糊关系,因此,人们在思维中把握对象时总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及其对事物自身类属、性态的影响,在整体权衡中做出综合评判,这就是模糊综合评判。就拿商品房来说,一套住房是否为顾客喜欢,往往涉及好多因素,如地段、样式、楼层、价格和舒适度等。如何评价住房的优劣,就是个模糊综合评判问题。下面就以评判某套商品房为例说明模糊综合评判方法。 设X=房屋地段(x1),样式构造(x2),价格(x3), Y=很欢迎(y1),比较欢迎(y2),不太欢迎(y3),不欢迎(y4)先做单因素评价。假如单就房屋地段考虑,请一些专门人员进行评价,有50%的人认为很欢迎,有40%的人认为比较欢迎,有10%的人认为不太欢迎,则对房屋地段的评价为:(0.5,0.4,0.1,0) 又假设对样式构造来说,评价为:(0.4,0.3,0.2,0.1) 而对价格所做的评价为:(0,0.1,0.3,0.6) 这就构成单因素评价的模糊矩阵,用R表示。 不同的顾客由于职业、性别、年龄、爱好、经济状况不同,对商品房的三个因素给与的权数也不同,要进行综合评价还必须加入权重系数。假如有一类顾客买商品房时主要的要求是房屋地段好,样式构造较差不要紧,价格比较便宜,则有: A = ( 0.5, 0.2, 0.3 ) 这就是此类顾客对服装评价的三个权数分配,即房屋地段的权数为0.5,样式构造的权数为0.2,价格的权数为0.3。由综合评判可得,这类顾客对商品房的评价结果为: B=A·R (0.5, 0.4, 0.3, 0.3) (注:AR 表示两个模糊集的合成运算,具体算法略) 再做归一化处理,即各项除以1.5,得:(0.33,0.27,0.20,0.20) 这一结果表明,33%的人认为这套商品房很受欢迎,27%的人认为比较受欢迎,20%的人认为不太受欢迎,20%的人认为很不受欢迎。也就是说,就整体来说有一半以上的人对这套商品房的设计是很受欢迎或比较受欢迎的,因此这套商品房的设计比较成功。 从上例可以说明,人的认识的综合评判活动,是对各个单独因素的模糊分析和对各个因素的整体的模糊综合的辩证运动过程,它体现出模糊分析和模糊综合的互相依存和互相转化,也体现了对事物进行的多角度、多侧面、多因素、多值、多测度的立体思维考察。所以,模糊多属性决策分析的理论、方法及其应用研究,不仅对管理科学、技术经济理论与应用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对解决许多复杂的实际决策问题也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过去的10多年中,中国和印度两国经济高速增长,这正在改变着世界经济的格局,并引起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中印两个文明古国在长期停滞后重新实现经济增长,证明了市场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为世界经济的增长提供了动力,有利于世界消除贫困、控制人口,因而有着多方面的世界意义。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模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相似的原理和诸多不同的外界因素改变着两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为两国带了了不同的市场与未来。 关键词: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印度经济增长模式、经济增长率、当我们把目光投向近年的亚洲经济版图,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无疑是其中的一抹亮色。中国与印度既是邻国,又是世界人口大国,两国国情有很多共同之处,经济增长的模式上也有种种相似以及诸多不同。 在过去的10多年中,中国和印度两国经济高速增长,目前已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两个国家,而这样快速的增长正在改变着世界经济的格局,并引起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从而引发了中国与印度热。 如果说印度崛起的原因是自然而然的和自由化的改革政策,那么中国经济增长则得益于政府深思熟虑的结果。 一、中国与印度崛起的世界意义中国与印度所在的亚洲曾经是非常富庶的地方,直到19世纪之前,中国比欧洲或者亚洲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强大,在1820年时,中国的GDP 比西欧及其衍生国家的总和还要高出将近30%。在西方国家进行殖民扩张以前,印度是后来成为西方殖民地国家中唯一的工业品出口国,即使到了英国对印度进行殖民地统治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印度的工业规模仍然要比其他任何一个欧洲殖民地的工业规模都要大。但是,随着西方对印度的殖民,以及对中国的殖民渗透,本来就已处在停滞状态的中印两国经济更是出现了历史性的大逆转。在此后的100多年时间里,中国与印度,以及这两个大国所在的亚洲很快就成为世界上最为贫困的地区,而且大部分贫困人口恰好集中在中国与印度这两个人口规模极其巨大的国家里。亚洲的复兴是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的,但是走出亚洲经济复兴第一步的并不是中国和印度,而是日本。这是因为中国与印度在争得民族独立与解放之后,选择了被事实证明是缺乏效率的"计划经济体制",结果未能实现有效的经济增长,从而也就不能有效地解决多个世纪积累起来的贫困。但是,当日本于20世纪70年代成功实现对欧洲的赶超,以及随之而来的东亚"四小龙"的经济起飞,给中国以巨大的冲击。中国在经过审慎的思考以后,在1979年以后毅然决然地走上了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道路,从而创造了令世人震惊的中国经济奇迹。面对中国的经济奇迹,印度最终也在1992年开始了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结果,在进行转型后的10多年时间里,也发生了在印度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经济增长。中国与印度的崛起为解决世界性的贫困问题提供了新的希望。只有经济增长才能有效地减少和消灭贫困,即财富的创造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性因素,而分配至多只能解决公平问题,绝对不能解决贫困问题。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使大致 4亿左右的贫困人口脱贫。印度在刚开始改革时,贫困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36%,改革仅 8 年,其贫困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就下降了八个百分点,平均每年降低一个百分点。 中国和印度的崛起有助于减少和消除世界性的贫困,为世界经济带来新的增长动力。它们都是 “人口年轻”国家,可以为世界带来巨大的红利;它们拥有强大的低成本制造能力,可以让世界在实现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而不通货膨胀;从长期来看,它们将为世界创造一个规模空前巨大的新兴市场。 二、中国和印度相似又不同的发展模式 1、中国模式:当中国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以闪电般的速度起飞,并且成为全球经济强国时,全世界从最初对中国的不信任逐渐转为由衷的钦佩。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主要以制造业拉动,增长率在2006年达到11%后,又在2007年增至12%。中国依靠巨大的国内储备资金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吸收大量外资在中国建立工厂,引进所需的国外专业技术。改革开放后30年的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是以否定计划经济的弊端为发端,以市场经济为价值取向和依靠市场调节自发优化资源配置为理论根据而设计和安排的经济模式。是以市场经济为价值取向、以地方分权为行政运作、从农村分田单干起步、公有经济民营化、使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经济模式。从总体上说,这是一种市场经济模式,由于它具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般优越性,从而为中国经济带来了活力。 2、印度模式: 记得家人出差到印度,回来后形容对那里的“落后”印象深刻。简陋的基础设施、堵塞的交通、满街低档国产车、大城市的贫民窟、随处可见的乞丐,作为孟买一景的多比哈特露天洗衣场……都给人以一种“穷国”的强烈观感,跟中国沿海城市热火朝天的市政建设比起来相形见绌。然而,人们往往没有看到的是印度发展的潜力及其增长模式的可持续性,随处可见的IT公司招牌挂满大街小巷,迅速发展的服务行业……自1980年到2002年,印度的经济增长率保持在6%,到2002年至2006年,其增长率稳步上升到7.5%。2006年以后的经济增长率突破8%。在过去的20多年中,中产阶级的规模翻了4倍,达到2.5亿人。印度的经济起步落后于中国大约10年,它的崛起之所以令人关注,并不是因为这是新的现象,而是因为它的发展模式非常特殊。其崛起主要依靠西方工作岗位的地域性转移。同时印度迅速造就了一批世界级的知识密集型企业以高科技为先导的服务业优先,所属行业包括软件业、IT业和制药业。这些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很少得到政府的资助,却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印度采取的战略跟其他亚洲国家不同,它并不依赖于出口劳动密集型的、价格低廉的工业产品,而更依靠国内市场以内需为主拉动消费,他们重消费而非投资,重服务业而非制造业,重高新技术产业而非技术含量低的工业,自下而上的市场主导的经济运作。这种方式意味着印度的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避免受到全球经济疲软的冲击,从而表现出很强的韧劲。以消费为主导的发展模式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普遍提高,印度的贫富差距比其他发展中国家都要小。而且,30%至40%的国民生产总值来自于生产力的增长,而不是资本或劳动力的增加。 3、中国经济增长率和印度经济增长率(图) 4、中国和印度经济增长模式的比较:如果说世界上有一个国家对中国来说最有可比性的话,那就是印度,因为两个国家的很多禀赋都比较相似。由于制度环境和初始条件不同,中印两国的发展模式也不同,这表现在市场化路径、开放模式和增长道路的差异。中国和印度走向市场化的道路不同,由于中国与印度的国情不同,中国和印度走向市场化的道路存在着很大差异。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前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基本制度的计划经济,而印度在其改革开放以前所实行的则是以私有制为基本制度的计划经济,这种制度上的根本差异导致了这两个国家在向市场经济转型时,必须要选择不同的改革道路。对于中国而言,要想完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首要的任务便是进行所有制的改革。对于印度来说,其通向市场化的道路就是放松政府管制、大力推进经济自由化与贸易自由化就可以了。但不管中国和印度在走向市场化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方法有多大的不同,中国和印度的改革在有一点上却是非常相似的,那就是两国都谨慎地采取了渐进改革的方式,从而避免了那种发生在前苏联和中东欧计划经济国家转型过程中的社会动乱,以及因为社会动乱而造成的经济衰退。中国和印度对外开放的模式不同,这两个国家也存在着相当显著的差别。就中国而言,对外开放的主要方式是出口导向和引进外资,而印度的对外开放则采取了对外投资与自由贸易的方式。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增长道路不同,中国是沿着从农业到制造业,再到服务业的发展道路循序渐进的,而印度则部分地采取后一种经济增长的道路,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了服务业的发展上。 三、中国和印度经济增长的未来和所需面对的挑战为了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印两国都面临着挑战。两国共同的问题是坚持通过创造财富来消灭贫困而不要搞平均主义。中国还需要深化以农民土地所有权、国有企业所有权和私人财产所有权为重点的产权改革,印度则需要改革其限制社会流动、压抑经济活力和削弱人力资本投资的种姓制度。印度与我国相比在经济增长中的优势:开放程度比中国高得多,与世界各主要大国关系较好,外部压力较小,精英教育已见成效,印度社会精英阶层整体素质比中国高得多。而印度的劣势是:宗教矛盾日益突出,社会动荡,恐怖事件时有发生,这些都极大地打击了外国投资,由于市场过度开放,对本民族工业造成很大冲击,有些领域经济命脉把持在外国资本家手里,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很差,已经严重束缚了印度经济的发展。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说:“只要政策对症下药,经济成就是会持续下去的,从而相应提高亚洲区内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也即代表着全球近半的人口,生活素质得到改善。” 辛格还指出,当前全球经济面对的最大挑战,仍是在如何复苏这个问题上。即使亚洲国家并没有受不良证券的拖累,但区内国家多倚靠全球贸易支撑经济,经济变差,需求大减,波及出口贸易。“对中国、印度、印尼这些着重内需的国家来说,外来经济环境不景气,对其冲击不会很大,但对于倚赖出口的经济体来说,影响却甚大。”但辛格补充说:“如今,亚太区经济陆续转佳,截至去年年底,亚洲多数国家的出口更已重回经济危机发生前的水平,当中还包括曾遭受最严重打击的国家。”依据2010年一季度的增长率来看,短期内中、印两国的经济发展走向还是会加速前进的。 全中国有多少能够发表经济学论文的刊物?数百种,甚至上千种?反正是多如牛毛。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各地的社科院、许多大学的经济学院、一些国家机关、金融机构等等都有自己的刊物,这还不算也刊登理论文章的报纸。应该说,最近20年来,中国的经济学和经济学期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我们还要看到,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少: (1)综合性的期刊太多,专业性的期刊太少。在国外,除了为数不多的几本综合性经济学期刊之外,具有国际性声誉的主要是各种专业性期刊,比如金融有《金融学》杂志,比较经济学有《比较经济学》杂志等。国内的各个经济学期刊并没有明确的专业分工,内容重叠,使得读者想要了解一个领域的最新进展往往无从入手。 (2)对刊物的评价缺乏科学标准。目前流行的刊物分类方法是根据刊物主办单位的级别进行评级,或是根据国家有关行政单位的评比,这使得学术期刊的评级缺乏学术界公认的科学标准。 学术期刊多而质量参差不齐,对于研究人员和学生发表论文来说,既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坏事。说它是好事是因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一个聪明的研究生随随便便挑几份刊物,登数十篇论文,根本就不是件难事。说它是坏事,是因为发表论文如此容易,会很容易地毁掉刚出道的学子,让他们觉得科学研究原来是这样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所以,我的建议是青年学子们在投稿的时候一定要确立自己的目标,就是不满足于在平庸杂志上发表论文的数量,而一定要登上好的经济学刊物的“大雅之堂”。 那么,什么是好的经济学刊物?学术期刊上的论文往往充斥着难懂的术语、复杂的推理和烦琐的数据,很难让普通读者读懂,并因此会让门外汉感到“高山仰止”、“阳春白雪”。事实上,学术期刊与大众媒体的功能是不同的。大众媒体面向的是普通公众,读者只需要受过中级的教育程度并有基本的理解力,但不必要受过某个学科的专门训练。学术期刊的作者和读者基本上局限在一个狭窄的小圈子里,即受过某个学科的训练并且仍然在从事这个学科的研究和教学的人员。大众媒体上的文章是为了影响读者,而学术期刊上的论文是为了同行交流。所以,如果用所传递的信息量或是思想的深刻程度来衡量文章的质量,学术期刊上的论文并不一定要比大众媒体上的文章质量更高。比如《经济学人》、《商业周刊》在专业经济学家那里赢得了很高的荣誉,不少一流的经济学家都承认他们经常从这些杂志上找到灵感,而在国际关系领域,《外交》杂志的水平不亚于任何一份最好的学术期刊,但是这些杂志并不能被称为学术期刊。在《经济学人》或是《外交》上发表文章能够提高作者的知名度但对他在大学里评职称却是一点也帮不上忙。衡量学术期刊的标准首先不在于其内容而在于其形式。 经济学论文发表期刊主要有(排名不分先后顺序):《管理世界》《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改革》《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开发研究》《上海经济研究》《宏观经济研究》《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经济研究参考》《生产力研究》《城市问题》《城市发展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资源科学》《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经济体制改革》《经济问题探索》《资源、产业(改名为:资源与产业)》《中国经济问题》《南方经济》《现代城市研究》《消费经济》《生态经济》《经济数学》《中国流通经济》《开放导报》《特区经济》《现代经济探讨》《宏观经济管理》《运筹与管理》《改革与战略》《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国经贸导刊》等。[2] 经济学论文是对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做出的的结论性总结,是对社会经济现象深入分析的结果。 一、选题结构特点 1. 选题 选题应该能够解释关系较多人利益的现实活动,如用激励理论研究中国农业问题。解释范围太狭隘的选题写作意义也不大,但可以作为小品文,如研究清华北大占位问题。 2. 内容 利用简单而深刻的经济学模型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利用分析证明自己的观点。 内容的好坏主要取决于:(1)用同行通用的规范经济学方法分析问题;(2)语言清晰准确表达要表达的意思;(3)模型对现实的解释能力。 3. 写作形式 形式规范,内容才能规范。如必须有理论综述部分,就要求确实要了解该领域目前的研究进度。必须有模型的假设,就必须设计出有意义的假设。必须有规范的实证检验,就不能随便罗列一些数据,而必须找到确实能够支持自己论点的证据。 二、写作思维方式 一切从利益最大化角度分析,构造现实主体的利润函数和约束条件,以求最大化诠释。 三、理论模型分析 1. 基础理论,包括理论综述、现实意义。 例如:具体钻研某一特定领域。 2. 模型,包括假设、界定函数式、求解均衡解、模型的推广。 例如:《高级微观经济学》、《高级宏观经济学》、《博弈论》。 3. 实证分析,例如:《计量经济学》。[3]

首先要选对期刊,选对了期刊,就等于成功了一半。一般情况下,除非是有其他特殊要求,否则都是发普刊;其次,不同类型的论文,会有不同的写作要求和格式要求。 因此,开始落笔前,一定要有个写作框架。

1、第一步当然是写论文,写完论文之后,再选择合适的期刊去投稿。投稿后还得经过出版社的审核,审核通过之后就可以等待出版出刊了。然后去网上搜索就能搜索到自己的文章。流程虽然看着好像很容易,但整个过程真得可快可慢,很多人都卡在了审核这一步。2、怎么选期刊?按期刊分类,刊物可以分为按照注册地划分:CN类刊物所谓CN类刊物是指在我国境内注册、国内公开发行的刊物。该类刊物的刊号均标注有CN字母,人们习惯称之为CN类刊物。ISSN类刊物现在许多杂志则同时具有CN和ISSN两种刊号。所谓ISSN类刊物是指在我国境地外注册,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该类刊物的刊号前标注有ISSN字母。按主管部门划分:“国家级”期刊一般说来,“国家级”期刊,即由党中央、国务院及所属各部门,或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各民主党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办的期刊及国家一级专业学会主办的会刊。另外,刊物上明确标有“全国性期刊”,“核心期刊”字样的刊物也可视为国家级刊物。“省级”期刊即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所属部、委办、厅、局主办的期刊以及由各本、专科院校主办的学报(刊)。核心期刊核心期刊是某学科的主要期刊。一般是指所含专业情报信息量大,质量高,能够代表专业学科发展水平并受到本学科读者重视的专业期刊。3、选择投稿方式投稿方式有2种:一种是官方自投,另一种是机构代投。选择哪一种要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作者要结合自身的情况,注意出刊日期,出刊期有快有慢,快的1个月,慢的跨年,所以一定要提前发表,计算好时间。注意:千万不要直接百度普刊的杂志社官网,因为大部分都是广告中介!4、关于查重一般期刊投稿查重复制比率在15%-20%左右,同学们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将重复率保持在这个区间之内。切忌!!!一定不要去抄袭篡改其他的期刊论文!!后果还是相当严重的!投稿前一定用查重软件查一下重复率,避免因为重复率高被退稿。现在互联网上更新的查重软件和系统真的很多,甚至出现很多免费的软件,当然他们相互之间在数据资源库方面的积累或者完善程度上肯定是不一样的。其中,例如万方检测等知名查重在这方面的查重技术实力上更加出色一点,对不同行业的期刊论文检测的过程中,能出具比较精准的数据报告,后期参考修改也比较方便一些。万方官网:(官方正规链接,其他链接注意区别)

从本科毕业论文开始,无论是研究生,还是博士生,哪怕已经出来工作了,也躲不掉发表论文的噩梦。怎么样才能高效发表一篇期刊论文呢?

一、最快的方法当然是找代投机构如果你还在苦苦等待官方投稿,那你真的是太天真了!不仅耗时长,流程也很繁琐,更不要说能在1-3月内顺利发表(普刊最快也要3个月)作为一个一次发表即成功的人,我必须要说,期刊论文其实没你想象的那么难,前提是有个好的老师指导你~

二、要明确期刊的发表要求

选对了期刊,就等于成功了一半。一般情况下,除非是有其他特殊要求,否则都是发普刊。根据我发表的经验,离不开这5大要求:

1,对收录的数据库有要求,比如维普、万方、知网等等。

2,对期刊名称有要求,必须和专业相关。

3,对期刊邮发代号有要求,比如CN、ISSN等,全国公开发行的正规刊物。

4,对期刊级别没有特别要求,只要能发表出去即可。

5,或者要求必须是国家/省级,并对发型周期也有要求。除此之外,还要保证文章的原创度,不能赶过30%,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字数上不要太多,3k左右,刚好够一个版面。

三、如何写一篇合格的期刊论文?

通常来说,不同类型的论文,会有不同的写作要求和格式要求。但是同样一点的要求是,开始落笔前,一定要有个写作框架。①标题:用最简短的字表达文章的核心主旨。千万注意不要过于宽泛,范围太广不利于自己的内容写作。②摘要:一章的摘要很重要,能否被审稿人一眼就看中,凭的就是摘要内容,摘要质量好不好直接决定审稿人会不会看你的稿子,所以一定要

③引言:这部分主要阐述的是你为什么要做这项研究,说明研究它的意义与价值。一个好的引言,应该是具有实用性和有趣性的结合。它的内容一般是:我们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价值在哪里?它有什么局限?自己对这个研究有什么发现,最后阐述研究的意义。

④内容:这个部分是整个文章的核心。文章怎么写,要有一个清晰的思路。之后就是发表了,这里要注意发表时间。一般周期都比较长,最短的有1个月,最长能达到1年!而且被网站收录后,还要再后延1-2个月。

资源与产业期刊投稿类型

中文核心期刊包括北大核心期刊。在校硕士以及博士都需要有文章发表的要求,文章发表的数量与质量也是老师以及工程师评职称的硬性条件,但是很多开始读研的同学不知道核心期刊是什么意思,更加不知道怎么去判定一本期刊是否和 核心期刊,很多学校只有中文核心期刊才会给加分,或者外文的核心期刊,这里就逐步演示怎么去判定一本期刊是否为核心期刊。

的核心期刊极少,而且全国有那么多专家也要在上面发表文章,普通老师要想在上面发表太难了,如果当地评职称要求老师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讠仑文,那真的是有些变态了。老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能把学生教好就行,平时哪有时间和精力去搞什么研究写讠仑文呢?说深点,那些所谓专家整天叫喊的教育理讠仑经过实践检验了吗?他们不过是在闭门造车罢了,说教育,一线老师最有发言权,不在课堂一线,还非要研究什么教育理论,有点可笑。感觉如果找品 优 刊 ,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疑问 或者困扰了。

这是国际惯例,做学术研究的每年国家都会拔相应的研究经费,而发表学术类的论文,单位都会给一定的补助。 您说的情况也有,如果您的学术论文被期刊采纳,有的期刊还会给您稿费。经济类的核心期刊推荐如下:1、管理世界 2、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3、地域研究与开发 4、改革 5、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6、开发研究 7、上海经济研究 8、宏观经济研究 9、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10、经济研究参考 11、生产力研究 12、城市问题 13、城市发展研究 14、中国经济史研究 15、资源科学 16、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17、经济体制改革 18、经济问题探索 19、资源、产业(改名为:资源与产业) 20、中国经济问题 21、南方经济 22、现代城市研究 23、消费经济 24、生态经济25、经济数学 26、中国流通经济 27、开放导报 28、特区经济 29、现代经济探讨 30、宏观经济管理 31、运筹与管理 32、改革与战略 33、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34、中国经贸导刊

现在是普刊,费用偏高。《资源与产业》由教育部主管、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类期刊。杂志设有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资源管理、资源战略、资源开发、资源环境、资源调查、资源评价、资源产业、资源市场等主要栏目,涉及土地、矿产、海洋、水等自然资源的管理与研究。《资源与产业》杂志的前身是国土资源部主管的《矿产资源开发》,1999年更名为《资源•产业》,2006年1月更名《资源与产业》,为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主编帅开业教授。它集政府政策宣传、专题论坛、经验推广和情报信息于一体,由学校、研究所、企业、多部委联手办刊,特邀多部委、各省有关厅局、国家大型企业、大专院校知名人士共同组成编委会。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