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传媒经济学新趋势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

传媒经济学新趋势论文发表

经济学普刊,2月份前发表,时间还算充足,有需要见下方。

一、个人发表论文的程序:1.有了自己的学术成果后,按其研究方向在中国知网等论文收录网站上查找和你所研究领域相关的文献。确认你的核心内容前人没有研究发表后,选择该领域的相关杂志;2.按照所选杂志的格式要求,将自己的研究内容撰写成论文,通过该杂志的制定投稿渠道进行投稿,之后进行耐心等待;3.编辑审阅后如果不感兴趣会直接退稿,如果感兴趣会给你提出修改意见,从投稿到第一次审回一般要2个月以上,按照编辑提出的修改意见逐条改正,并在给编辑回复时对其提出的每一条意见进行逐条回复,之后继续耐心等待;4.二审后,基本就离发表不远了,一般会再给你提一些格式类的细节修改问题,解决后回复,等待发表就好。望采纳

同学你好,很高兴为您解答!

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传媒经济学--传媒经济学思考

传媒经济学成为近年研究热点,今年5月,第七届世界传媒经济学术会议在北京召开,大会共收到学术论文140多篇,共有30名国内学者宣读了论文,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内传媒经济学研究的总体水平。但是从这些论文看,国内传媒经济学研究还存在一些误区,与国外同类研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这是学科发展的特定阶段必然产生的现象。但我们必须认清现状,明确传媒经济学的研究方向,以建成有本土特色的传媒经济学科体系。

需要应用研究,也需要基础研究

传媒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是传媒经济学赖以腾飞的两翼,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科学史表明,一门学科生命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社会对这门学科的需要程度,还取决于这门学科基础理论的扎实、深厚程度。传媒经济学一开始就是为了解决传媒运作实际问题而产生、发展起来的,所以在应用领域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另一方面,因此渐渐滋长了一种价值取向:传媒经济学研究要解决实际问题,要有经济效益,进行应用研究才是正道,研究那些抽象理论有何用?于是,在当今传媒经济学研究中,出现了轻视基础理论研究的倾向。

这种传媒经济学研究的功利倾向影响了传媒经济学科的成长,现阶段的传媒经济学研究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实用主义———有不少成果乃是传播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二是依附于其他学科(如经济学、新闻学、传播学、管理学、营销学等等);三是由于各个学科的研究者对传媒经济进行多角度、多学科、多层面、多方法的考察,因而,关于传媒经济的内涵、外延、要素、功能,关于传媒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目的、任务、方法、内容等问题上的见解,众说纷纭,各执一词,莫衷一是,“商榷”文章不断。一些文章甚至不屑于进行此类划分和定义,完全凭自己对传媒经济的常识性理解来展开研究,使得当前的传媒经济学研究出现了一定的混乱局面。

仅以传媒经济学的定义为例,就出现了许多纷争。现在传媒经济学的研究者中除了原来研究传播学的以外,还有许多是从其他学科转过来的,各学科的研究者都试图把传媒经济学朝着自己研究方向上靠。原先研究经济学的学者认为:传媒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的一些知识来回答新闻传播领域的一些经济现象,必须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传媒问题;研究管理学的人认为:传媒经济学是关于传媒业经营和管理问题的研究;传播学研究出身的学者则认为:传媒经济学是研究媒介传播过程中产生的经济关系的学科。定义的纷争加剧了“传媒经济学到底是什么”的疑问。确实,它是什么,至今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

研究范围难以确定,那么传媒经济学是单单考察报刊、广电、网络等媒体,还是包括印刷、造纸、采编、广告、出版发行等支撑其发展的产业链上的各环节,抑或包括数字技术支撑、电信、网络、数字信号处理、传输技术等?是以媒体为研究主体,研究媒体在传媒运作中所起的作用和获得的成效,还是以受众为研究主体,研究受众在传媒运作中获得的利益和受到的影响?是研究单纯的传媒经济活动,还是研究包括影响传媒经济活动的政策、法律、社会大背景?这些问题,现在都还没有解决。

传媒经济学的归属也成了问题,一些人认为传媒经济学是新闻传播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如赵化勇在《电视媒介经济学》序言中提到:“电视媒介经营管理研究属于新闻传播学与经济学交叉的产物。”另一些人则认为传媒经济学是个独立的应用学科。这里又可分为很多观点:

有认为传媒经济学是新闻传播学下属的应用学科的,如周鸿铎教授:“传媒经济是应用传播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人们利用建立在高科技基础上的、以传播信息为主要任务的各种传播媒介的传播活动的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以及由它所引起的各类经济活动及其运行规律。”有认为传媒经济学是经济学下属的应用学科,如金碚教授在《报业经济学》提到:“报业经济学是微观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在报业领域的延伸。”也有人认为它应属于管理学、营销学等。无论是哪种划分,似乎传媒经济学就是个大杂烩。

显然,从这些纷争中建立一门与各相关学科相区别的、有自己独特而确定的研究对象、目的、任务、内容的传媒经济学是困难的。必须借助基础理论研究,对寓于各相关学科中的要素进行理性抽象,从而把与各相关要领相关学科混合、粘结在一起的概念、原理从这些概念、学科中剥离、独立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明确传媒经济学独特的不与其他学科相混淆的研究对象、目的、任务、内容,并制订出传媒经济学的发展战略。

回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当传播学刚引进时也呈现出与今天的传媒经济学研究纷争不断的现象,这或许是一个新学科引进的必然过程。

当时也有一批学者发出呼吁,要重视传播学基础理论研究,仅仅关于新闻、传播的定义就讨论了很多年。检索当时的论文,有关新闻定义、传播功能、传播模式、传播效果研究的讨论比比皆是。当然,大讨论的结果是可喜的,至今,关于新闻学、传播学基础理论已基本定型,新闻学、传播学都已走向成熟,形成了完备的学科体系。同样,传媒经济学的引进也应实施这样的重视基础研究的思路,根扎得深了,才能枝叶繁茂。

在当前传媒经济学界厚此薄彼,重应用研究而轻基础理论研究的背景下,有必要强调重视传媒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但在第七届世界传媒经济学术会议上,所有国内学者提交的几十篇论文中,只有安徽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梅笑冬提交的论文《对传媒业流通产业性质的初步认识》属于探讨基础理论问题的。看来,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已是当务之急。

需要宏观研究,也需要微观研究

传媒经济学需要宏观研究,但更需要贴近实际、指导实践的宏观研究;需要微观研究,但更需要能抽象出来、引申为普遍原理的微观研究。

从这次会议提交的论文来看,从宏观方面研究传媒经济的论文居多,探讨传媒体制改革思路、研究报业发展趋势、思考电视产业发展战略等方面的论文比比皆是,这主要源于中国传媒经济的特殊性。在上个世纪80年代前,传媒的市场化还是一个需要避讳的话题,此后,传媒市场逐渐放开,这是个变化的过程,传媒管理机构在逐步完善和发展适合国情的传媒政策体系,调整和变革不断,文化体制改革正在不断深化。在此前提下,研究传媒经济,就不得不紧跟传媒政策变化,研究影响传媒运作的大环境变化及对传媒运作造成的影响和前景展望,这是特定研究阶段的必然。

同样,世界上任何国家的传媒经济运作都与它们的媒介政策、法律法规分不开。与中国相比,只是西方国家的传媒政策法律体系已趋于完善,不需太多调整。表现在传媒经济的研究上,就是研究宏观传媒环境少,研究微观传媒运作多。

但是,现在传媒经济的宏观研究却存在着不贴近实际,难以指导传媒实际运作的问题。建议引入报刊的退出机制,但却不提及报刊退出之后,原有人员怎么安置、遗留下来的债权债务问题怎么解决;呼吁传媒集团整合由物理变化转为化学反应,但如何去实现,如何有效合理整合资源,却拿不出有效措施来;讨论打破行业壁垒,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但却未考虑引进多元资本后,如何管理多元资本、多元资本如何利益分成的问题;强调应明确传媒产权,强化产权责任,却忽视了传媒产业的现状……。传媒经济学要成为显学,要形成自己的学科体系,必须加强学界与传媒业界的沟通与交流,以实践来推动理论,以理论来指导实践。

传媒经济的微观研究少,而且,许多微观研究属于媒体的成果展示,或经验介绍,业内人士戏称为“述职报告”。此类研究的特点表现在:

以偏概全,常将某媒体的成功归功于某一项新措施的实施,而不考虑其他因素;就现象谈现象,就问题说问题,研究深度不够;重感性思维、轻理性研究,很少运用数理逻辑及经济学理论构建传媒经济模型;研究中描述性、解释性成果居多,预测性成果较少;理论性不够,对于媒体运营实践的指导性不强。这些微观研究不具备科研成果特性,无法抽象成普遍原理,很难被推广,成果作用也得不到发挥。

针对这种微观研究现状,应构建传媒经济学的基础性研究模型体系,使其成为一般性的媒体经济实践决策的科学依据。构建传媒经济学的基础性研究模型体系很可能并不完全等同传媒经济运作的实际情况,但是它至少可以帮助我们抓住传媒经济分析的核心问题。只要灵活应用,便可帮助人们更好地解释、分析、预测传媒经济运行的规律,帮助传媒经营者制定运营策略。

需要定量研究,也需要定性研究

传媒经济学不仅需要定量研究,也需要定性研究。

既要避免过分重视定性,轻视定量的研究方式,也要避免过分重视定量,轻视定性的研究方式。

已有多篇文章批判过现今传媒经济学过分偏重于定性研究,而不重视定量研究。如陈积银的《试论中国传媒经济研究的不足与突破》(《今传媒》2004年第7期)、潘力剑的《传媒经济学的研究范式》(《新闻记者》2004年第7期)、郭炜华的《传媒经济的研究进路》(《新闻记者》2005年第2期)等。有许多学者很早意识到这个问题,中国教育报刊社的陈中原先生、中国人民大学的郑保卫教授也曾谈到传媒经济学研究缺少定量方法。数据论据能使研究成果的论点更具说服力,量化研究指标建构数理模式也能使研究更具可读性和科学性。但为什么中国的传媒经济学者还是偏重于用定性方法来研究传媒经济呢?为什么在前几年就有人批判这种现象,到了现在依然普遍存在呢?

这主要与当前传媒学术界研究者的学术背景有关。最早开始从事传媒经济研究的学者大都是学习新闻传播及其相关专业出身的,中国新闻学传统上更主要地是以定性研究方法为主,缺乏经济学的数理统计分析研究手段,缺乏实证研究成果积淀,因而很难运用定量研究方法展开研究。

其次是研究传媒经济的学者缺乏进行定量研究所必须的数据。国外传媒许多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要求它们必须定期披露运作信息,这就为他们的传媒经济学者提供了可资研究的公开数据源。从第七届世界传媒经济学术会议收到的论文中,可以看出许多国外学者所做定量研究的数据很大部分都源于上市媒体公司的公开数据,如瑞典延雪平大学国际商学院、瑞士卢加诺大学的CinziaDalZot toandBenedet taPrario的《全球化传媒公司:如何应对跨国传媒实体组织?》、韩国首尔女子大学JaeminJun g的《全球传媒巨鳄的合并与并购:对经营领域、整合模式、国外地区的偏好》、美国乔治亚大学的JunXu的《美国传媒产业的集中:复制与延伸》等。

而国内传媒上市公司极少,非上市传媒则往往将传媒运作视为内部机密,决不外泄。因此传媒研究者无从获得信息,只能依靠传媒运作者偶尔、随意的公布获得。在这种情况下,为数不多的上市传媒的信息披露显得尤为珍贵。去年北青传媒的半年报、年报数据成为传媒经济研究者的宠儿,绝大部分探讨报业经济的研究论文都引用了北青传媒信息披露的数据。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国内学者也非常重视传媒经济学的定量研究,但苦于没有可供利用的数据,只能退而求其次,寻求定性研究。

事实上,也不应过分迷信量化研究,对于传媒经济的研究,量化并不是万能的,对于有些问题,也只能利用定性研究方法才能实施。比如,基础理论研究只能用定性方法,而传媒运作实践操作最好用定量方法;国家传媒政策实施应用定性方法,而传媒政策实施效果则应用定量方法;传媒产品价格与受众选择的关系研究最好用定量,而传媒内部管理模式探讨则最好用定性。在向本次世界传媒经济学术会议提交的论文中,如果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丁和根副教授单一利用定量方式,则可能无法完成其论文《媒介经营体制改革的几个关键问题》。同样,如果浙江传媒学院传媒管理系的詹成大教授单一利用定性方式,也可能写不成《民营资本进入我国传媒业的影响研究》。在传媒经济学的研究中,定性与定量是研究方式的两翼,缺一不可。在某一类型研究中,只存在哪个是主要研究方式,哪种研究方式最合适的问题,不存在定量即为先进,定性便是落后的道理。

同样,这篇思考文章,需要哲学思辨和理性判断的定性方法,如果用定量方法,还无从下手。

感谢您的提问,更多财会问题欢迎提交给高顿企业知道

高顿祝您生活愉快!

中国传媒大学传媒经济学考研经验分享

我考研准备的比较早,在前一年的师兄师姐还没有初试的时候我就已经开始为下一年的初试做准备了,这样的好处就是时间比较充足,压力相对小一些,也有更多的时间去鹿鸣考研论坛和师兄师姐去交流,建议有考研想法的同学也要趁早准备。

英语考研词汇是根基,词汇不扎实会实质影响阅读的能力。同样没有捷径,找本考研词汇书重复识记,注意同一词汇的多种含义。其余阅读、新题型、作文、翻译、完形个人全看的新东方,范猛的阅读,唐静的翻译,王江涛的英语等。阅读和新题型都有一定技巧,在不断刷真题集之中体会考研英语的解答特色。作文熟背几篇典型范文,但切忌套用参考书模板,容易得低分,要结合范文总结出自己的作文构架,注意多练习和书写。翻译和完形有一定技巧,也考察个人语感。

关于英语的复习,我是在大三上学期开始的,当时开始其实也没有那么目标明确奔着考研英语准备的,更多的还是准备的六级,具体做得多的就是背六级单词,刷了很多套的六级真题,附带得把海文的黄皮单词书过了一遍,以及基础的语法也跟着海文的老师面授听了一遍,基本在大三上学期就初步地把语法的基础知识,以及词汇过了一遍。

我刚开始背单词的时候也真的是觉得头疼,单词太多了,背着背着就忘了,其实发现大概的主要意思就记住了,这时候我才开始背海文的黄皮单词书,突然就发现六级很多词汇和考研是重复的,你把六级词汇掌握了,考研词汇其实就掌握了百分之六十(可能大家听各种讲座说六级和考研词汇很多不一样,那可能是出于多种目的的吧,我觉得大致是差不多的,可能部分词汇确实不一样,但是无伤大雅),这个时候我背单词就顺利多了,在寒假前就把黄皮书认真背了一遍,然后再复习了一遍。

大三下学期,经过了一个寒假没怎么认真地复习,其实也忘了差不多了,也是在3月份,我也真正投入了紧张的复习当中,买书,看经验贴,我记得当时我花了一个小时的时间,在法硕联盟论坛把所有的师兄师姐的经验贴整合成一个Word,然后打印出来,厚厚的一本,每当自己看不下书的时候,就看看经验贴,幻想下自己以后有这个分数的时候的成就感,这本经验贴一直陪着我到考研结束,也算我整个过程中的鸡汤吧!

关于用书,单词:

王江涛的【十天搞定考研单词】,

海文【考研单词】,

朱伟【恋恋有词】,

张剑英语真题

【考研阅读150篇】

作文:朱伟红色的【写作宝典】,

朱伟的【最后十篇套路】

大致用书就这些,关于词汇,我3月份一开始就按照十天搞定考研单词书上前言所用的方法一个月内背了三遍,这个月我就基本背了单词还有把语法长难句巩固了一遍,考研英语的基础知识都扎实了以后,我才在4月份开始的阅读。

刚刚开始做阅读,我没有直接上手真题,因为关于语法还有很多的知识点没有在文章中实操过,所以我觉得有点浪费真题,所以买的张剑150篇,大概花了两个月时间做完的,具体的做法是,我觉得全文翻译真的是太麻烦了,所以我没有全文翻译,我是先把文章认真读一遍,把文中的不懂的词汇和句子我都整理弄懂了,以一周为周期,把自己记录的再复习一遍,这个过程在开始的时候确实很痛苦,但是这是你初步掌握阅读技能,熟悉词汇和语法的一个过程,这个阶段其实在乎的不是你做了多少题,也不是你能有多少的准确率,重点是在这个过程中,你有没有真正投入进去分析每个句子的语法,分析每个句子在段落中,在全文中的构架,整个文章是怎么用这些句子串起来的。

关于真题,我的建议是在6月份才开始做,太早接触真题,一个是你单词,句子并没有完全掌握,太早接触可能并不能真正发挥真题的价值,关于真题要做多少遍呢,没有硬性的规定,并不是说你做的遍数越多,你考的分数就越高,我去年也在纠结这个问题,但是实际看的是你做真题的质量,我当时零散加起来也就做了两遍左右。

我是6月初开始接触的真题,6月到9月,我把97-04的真题做了两遍,我觉得是有必要的,这是对后面真题的一个练手,我刚开始接触真题也是有点懵逼的,不知道怎么去做真题,也是根据老师讲解,把每一篇文章的每一句话,都标上号,开始的时候一句一句去分析,然后再回过头来看这边文章的架构,一直到考研考场上我也有这个习惯,表面上看似是浪费时间,但是实际上帮你把整篇文章捋顺了,这个做法可以根据张剑的黄皮书真题来,特别是刚刚入手真题的时候,张剑的书一定要认真看,可能觉得枯燥无味,或者太过繁琐了,但是这是一个思维形成的过程,就是我们熟悉考研阅读套路的一个过程,无形之中你就熟悉了这种套路。

到04-12年的真题的时候,你就可以相应地加快速度了,04-12年的真题,建议在10月底以前完成,速度可以比暑假的时候快一点,12-17年的真题可以留到11月中旬的时候开始,用来模拟测试,其次,在10月初的时候,就大概要开始总结真题的题型和正确选项的出处,以及错误选项怎么设计的,总结的时候,第一步要搞清楚这个题是什么题,是细节推理题呢,还是段落推理,还是例证题,然后用对应的方法解答出来,这些题型的方法在张剑黄皮书上都有详细写的,在看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留意,还有在选项的分析方面,我是按照付博老师的方法来的,一个题目做完之后一定要回过头去看,正确选项出自哪里,是有转折呢,还是有因果,还有错误选项,是张冠李戴,还是无中生有,又或者是推理过度,这些在张剑的黄皮书或者付博老师的真题讲解课程也可以,这些都是特别细的,一定要认真看,细节决定成败,一定要投入进去好好分析,分析一遍以后,再把真题翻回来再看一遍,每一年考了多少细节题,多少推理题,把他们总结在一起,看看方法是不是一样的,对比下区别,这样真题才算是真正地掌握!

关于考研作文,到11月份的时候,一定要动手开始写,写完以后,有条件的交给老师批改,没有的给同学看看,重要的是一定要动手写,至少要练习10篇以上,关于模板,一定要背,真心推荐,千万别指望临场发挥,没有输入,你哪里来的输出,我当时大概一共背了25篇范文,10年的真题,在加上5篇预测的,大概就这样,真题的范文一定要重视起来,你可以去对比一下往年的作文,发现还是有很多重复的,英语的就大致这些,英语前期一定要重视起来,到后期很难提升,特别是文科类的专业,记忆的东西太多,到后期每天都在背书,根本就没时间看英语,重在积累!关于最后的模拟题,一定不要碰!!!!浪费时间,可以做2-3套练练手类似的,不要当真。

政治政治就是一分投入,一分收获。大纲出来后开始复习,想拿较高分数,也要下番功夫。高教的大纲解析是最权威的资料,要分章节精读至少2遍,精读的质量直接影响政治选择题的分数,选择题做得好才有可能得高分。精读一章后做肖秀荣1000题加深理解。风中劲草有利有弊。利处就是提高效率,利用好可能短时间拿到65左右分数。弊端就是单靠这个不会得高分,高分段还是取决于选择题,而选择题考察理解而不是简单背诵。

肖秀荣最后4套题被誉为押题宝典,相对其他任4等押题,肖4明显水平更高。但出题老师也有反押题倾向,可能肖秀荣能够压中材料但不能压中问题。所以对于主观题,不能只背熟肖4答案,还要对肖4主观题涉及的知识点自己做番总结分析。四、其他1.初试成绩排名尤为重要,在边缘位置的复试考生要做好提前调剂的准备。2.内因是关键,考研辅导班可以锦上添花,但不要当作救命稻草。

不太建议太多人为之全职二战三战甚至四战。一是这个专业也是有一定瓶颈的,没有合适的方法越过这道瓶颈,即便投入再多精力,尝试多次也不一定能取得高分;二是全职备考机会成本大,压力大可能结果适得其反,个人觉得在自制力好的情况下可以在落榜后找份相对清闲的工作(如大学生村官)在职备考。

关于专业课

第一类:必读书目

《传媒经济学教程》 喻国明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传媒经济理论》 卜彦芳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如果大家浏览一遍这两本书的目录,就会发现大纲基本就是从这两本书中copy过来的,所以其重要性不言自明。重要性相当于胡正荣和段鹏的书,需要作为红宝书完全吃透。而用法也类似:喻国明和胡的书都是框架好,可以此为基础做笔记。段鹏和卜彦芳老师的书都是内容、案例丰富,可读性很强,需要重点掌握。值得一提的是,卜彦芳老师这本书是去年新出的新版,旧版叫《传媒经济学——理论与案例》,两书内容差不多,但新书案例更新,而且更薄~,建议大家买新书。

《当代国际文化贸易与文化竞争》 李怀亮 广东人民出版社 这本书的作者是院长,所以重要性就不用多说了。这本书偏哲学性一些,希望大家在读这本书是要自觉用传媒经济理论进行思考。

第二类:参考书目

还有一些类似的传媒经济学参考书目:

传媒经济学——理论、历史与实务 张辉锋 人民日报出版社

也是很不错的书,有一些喻书和卜书没有的东西。

传媒经济学的学科特点就是实践性强,空谈没有意义,许多理论放在案例中更好说明白。因此,阅读大量案例是必不可少的。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参考杂志《中国广播影视》。

其他同学推荐一下这本书:

传媒经济热点问题原理解析 张辉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13年3月20日)

个人认为这本书也是必读,毕竟这几乎是最新的案例书了,里面的案例非常新,非常具有参考价值。

这位老师还有一本书:传媒经济学案例教程 张辉锋 人民大学出版社 更加学理化一点,也不错。

另外对于经济学基础不扎实的同学,可以看一下曼昆的《经济学基础》。不过我认为只要把传媒经济学中涉及的经济学理论看一下就好了,不需要完全细读。

传经网络复试流程分为:

(1)自我介绍

(2)专业课抽题问答

(3)政治素养问答

(4)英语测试(听力+抽题问答)

自我介绍没有固定的时长,但我觉得控制在2分钟左右比较好,因为面试总体时长是固定的(大概20分钟),最好把更多的时间留给更能体现自身特质的专业课问答环节。

我被问到的题目有:

(1)移动互联时代,内容生产最重要的因素有哪些?请列举几例说明。【追问】湖南卫视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2)毕业论文的选题背景

(3)我国的抗疫过程体现怎样的制度优势?

(4)对于电商的看法。

关于复试,我的想法是:认真准备,怀着一种难得与老师面对面交流的从容心态真诚自信地表达自我。

相信大家只要好好复习,就可以取得成功。坚持到底,把该做的工作做到位,相信一定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好好加油,考研必胜!

论文发表新趋势

2008年全院共发表论文753篇,包括SCI检索期刊论文166篇(2007年133篇),EI检索期刊论文6篇,ISTP论文5篇,国外一般期刊论文61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441篇,国内一般期刊论文136篇,出版专著27部。与2007年相比,SCI检索期刊论文增长24.80%,反映高水平论文呈上升趋势。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度发表论文数量统计分布图

主办学术期刊及年度发表论文情况

中国地质科学院及挂靠学会主办了9种学术期刊,包括《ACTA GEOLOGICA SINICA》、《地质学报》、《地质论评》、《地球学报》、《矿床地质》、《岩石矿物学报》、《岩矿测试》、《中国岩溶》、《地质力学学报》。《地质学报》英文期刊为SCI检索刊物,《地质学报》中文版、《矿床地质》为CA收录刊物,其他绝大部分院办学术期刊为中文核心期刊。

2008年12月,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公布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名单,《ACTA GEOLOGICA SINICA》、《地质学报》、《地质论评》、《地球学报》获此殊荣。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8

2008年中国科协宣布2008年度中国科协优秀论文获奖名单,《地质学报》(中、英文版)、《地质论评》所刊论文共有六篇获奖,其中,我院有四人获得优秀论文奖。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8

2008年,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和“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的支持下,《ACTA GEOLOGICA SINICA》、《地质学报》、《地质论评》、《地球学报》、《矿床地质》、《岩石矿物学报》、《岩矿测试》等7个刊物已实现网上办公功能,《中国岩溶》和《地质力学学报》正在建设中。以我院刊物为基础,在中国科学院《岩石学报》、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通报》、中国自然科学基金委《自然科学进展》等刊物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地学期刊网”框架搭建成功。初步实现了地学科技期刊网上检索、网上办公、数据库共享等功能,初步做到了科技期刊办公手段的现代化,得到了地学科技工作者和期刊界的热烈欢迎,也为今后科技期刊的发展和资源共享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地质学报》(英文版)(ACTA GEOLOGICA SINICA):由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的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22年,原名《中国地质学会志》,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科技期刊之一。现为双月刊,现任主编为中国地质科学院赵逊研究员。《地质学报》(英文版)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自2006~2008年连续三年荣获中国科协A类精品期刊工程资助(全国仅5个)。近年来,《地质学报》(英文版)在国际化的进程中步伐大大加快。连续被美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科学引文索引》(SCI)、《CA》等十多家著名文摘或数据库选为源期刊。在2007年度的《SCI》统计中,影响因子为1.781,总被引频次为1216,在被入选的76种中国期刊中位居第4名;在《SCI》公布的267种地学科技期刊中位居第68名;每年有110余种国外刊物引用本刊文章,其水平已达到和接近发达国家地质学会会刊的水平。2008年度,共发表论文137篇,共1272页。其中2、3、4、5期登载的是《中国代表团参加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论文集》的论文,其内容全面反映了近年来我国地学界取得的主要进展,受到与会代表的热烈欢迎。特别是在第一时间向世界同行介绍汶川地震的科学论文,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强烈关注。从2009年第1期起,本刊全文在世界著名出版集团Blackwell公司网站全文上网发行。

《地质学报(英文版)》

《地质学报》英文版

《地质学报》(中文版):由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的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其前身为《中国地质学会志》,是中国最早的科技期刊之一。它以反映中国地质学界在地质科学的理论研究、基础研究和基本地质问题方面的最新、最重要成果为主要任务,兼及新的方法和技术。《地质学报》现为月刊,主编为中国地质科学院陈毓川院士。《地质学报》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2005年获国家期刊奖,2006~2008年连续三年赢得中国科协B类精品期刊工程资助,是国内外多家文摘或数据库的源期刊,在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统计中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一直名列前茅。2007年度影响因子为2.090(扩展版2.777),总被引频次为1876次,影响因子在全国5000余种科技期刊中位居第13名。2008年本刊作为实施精品科技期刊工程优秀单位,在中国科协组织的精品科技期刊总结大会上做了经验介绍,全文在中国科协网站上发表。2008年度发表论文187篇,共1814页。

《地质学报(中文版)》

《地质学报》中文版

《地质论评》:由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的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36年,一直以爱国、争鸣为办刊宗旨。刊头图案,缺右上残左下,为创刊之时东北遭侵吞,西南被蚕食,一直沿用至今,表达了我国地质学家的忧国爱国之情。《地质论评》现为双月刊,主编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任纪舜院士。《地质论评》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2005年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6年、2007年赢得中国科协精品期刊工程的C类资助。是国内外多家文摘或数据库的源期刊,在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统计中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一直名列前茅,2007年度影响因子为1.773,总被引频次为1981次,影响因子位居中国5000余种科技期刊的第29位。2008年度共发表正式论文97篇,消息报道17篇,通讯资料4篇,共计864页。

《地质论评》

《地质论评》

《地球学报》:是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地球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美国《CA》收录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主要刊登古生物、地层、岩石、矿床、矿物、构造、第四纪地质、同位素、地球化学、物化探、遥感、水文、石油地质与石油工程等基础类地质研究及其相关的新技术、新方法等科技论文或者综述性论文,现已成为全国地学界具有重要影响的科技期刊之一。为了实现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发行的电子化,推进科技信息交流的网络化进程,本刊除印刷版外,还被编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并被“中国期刊网”收录,已入网“万方数据数字期刊群”,2008年底与兄弟刊物一起实现了网上办公功能。自2001年起《地球学报》改为大16开本,双月刊。主要设有学术研究、综述与进展、技术与方法等栏目。2007年,《地球学报》总被引频次1277次;影响因子1.278,在全国5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名第73位,进入百名大关,取得了重大突破。2008年度发表论文106篇,共836页。

《地球学报》

《地球学报》

《矿床地质》:由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主办的双月刊,创刊于1982年。是中国唯一报道矿床学最新研究成果的期刊,内容包括矿床地质特征及与矿床有关的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研究成果和科学实验成果及新技术、新方法。被《Chemical Abstracts》、《CSA Technology Research Database》、《Peφepa TИBHЫЙЖyp HaЛ》(俄罗斯文摘杂志)、《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数字化期刊—期刊论文库》、《数字化期刊—期刊引文库》、《中国地质文摘》、《全国报刊索引—自然科学技术版》、《有色金属文摘》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等检索期刊及数据库收录。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矿床地质》在近几年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排序中名列前茅。2007年度影响因子为2.145,总被引频次为1361次,影响因子在全国5000余种科技期刊中排名第11名。2008年度发表论文73篇,共793页。

《矿床地质》

《矿床地质》

《岩石矿物学杂志》:由中国地质学会岩石学专业委员会、矿物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创刊于1982年。2005年起改为双月刊,现任主编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沈其韩院士。《岩石矿物学杂志》主要报道岩石学、矿物学各分支学科及有关边缘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创造性和综合性研究成果,岩石和矿物鉴定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新仪器以及与有关的最新地质科技信息。《岩石矿物学杂志》是国内外多家检索系统和文摘的源期刊。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统计中,2007年度的影响因子为1.548,总被引频次为902次,在我国5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43名。2008年度共发表论文72篇,共586页。

《岩石矿物学杂志》

《岩石矿物学杂志》

《岩矿测试》:是中国地质学会岩矿测试专业委员会和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共同主办的分析测试技术科技期刊,创刊于1982年,主要报道国内与分析科学、资源环境、地球科学相关的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和新设备等研究成果、动态、评述及相关实践经验。曾获国家级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地质矿产部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北京市科技期刊四通杯全优期刊奖,中国科协优秀学术期刊三等奖。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目前被美国《化学文摘》、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等国内外15家文摘和数据库收录。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统计中,2007年度的影响因子为0.701,总被引频次为522次,在我国5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296名。2008年度共发表论文136篇,共484页。

《岩矿测试》

《岩矿测试》

《中国岩溶》:创刊于1982年,由中国地质科学院主管,是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主办的我国唯一公开出版的岩溶学术刊物,同时也是我国地学领域中最富学术影响力的科技期刊之一,曾多次被评为广西优秀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科技期刊、全国中文科技期刊,并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地质文献数据库(Geo Ref)、波兰哥白尼索引(IC)、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等国际著名的文献检索数据库收录。

创刊近30年来,《中国岩溶》始终坚持“争创名牌,构筑精品”的办刊理念,依托我国岩溶优势,突出特色栏目建设,严把质量关,刊物的学术影响力不断增强。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统计中,2007年度的影响因子为0.642,总被引频次为533次,在我国5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347名。2008年度共发表论文62篇,共392页。

《中国岩溶》

《中国岩溶》

《地质力学学报》:1995年创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来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的来源期刊,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是“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期刊,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和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是反映地质力学研究所科研成果的对外窗口。主要报道地壳运动与大陆地质构造及其动力机制等方面的前沿动态和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同时关注矿产资源、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环境变迁规律等方面的应用科研成果。刊物的引用率和影响力逐年提高,2007年度的影响因子为0.496,总被引频次为309次,在我国5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561名。2008年度共发表论文40篇,共388页。

《地质力学学报》(网站正在建设)

《地质力学学报》

随着政策的变化,各大杂志社按照主管单位的要求主动进行整改;各大期刊数据库,比如知网、万方、维普也对杂志社提出要求,对于不符合要求的期刊要进行下架、屏蔽处理。说各大杂志社“顺应政策”也好,“弃卒保车”也罢,总之,现实情况是大部分期刊都是最低3版起发了。政策的变化所造成的影响最为直接的是供求关系的变化,可谓“颠覆性”的变化,杂志社与作者的关系,从“供大于求”变成“供不应求”。期刊的页数和年发文量要削减,单篇论文的页数和字数要增加,如此“一减一增”,必然导致供求关系的失衡甚至颠覆,出现当前的这种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自期刊论文整改至今,现下论文发表现状可用三个词总结:投稿难,发表费用贵,周期长。投稿难:期刊的年发文量进行大幅削减之后,必将会对刊登论文的质量进行限制,择优刊登。可发表期刊的减少,大批量稿件的转投,导致发表竞争更加激烈。创新度高的,学术性强的,文笔好的优先采用,质量一般的刊物,要求提高刊物质量,本身质量高的刊物审核更加严格。对于作者来说,之前稍微用心写就能录用的期刊,现在反复修改也不一定能录用了。稿件质量精益求精,还会导致文章被退稿或返修的几率大幅增加。费用贵:从市场经济的规律来说,供不应求必然就会导致商品价格的上涨,商品价格上涨的幅度与供不应求的严重程度有关,程度越为严重,价格上涨幅度越大。但是具体到期刊行业,尤其是本次政策的变化所造成的影响则又有不同,绝大多数的杂志社都是按照版面数量来收取版面费的(尽管有些杂志社尽量规避“版面费”类似字眼),起发版面的增加导致的是版面费成倍的增加,再加上单个版面价格随着物价的自然上涨也会相应地“乘以三”、“乘以四”,表现在最终的结果上自然是“贵得吓人”。大部分期刊的版面费一年都是要上调好几次的,大环境所致谁都改变不了,而且未来,版面费只会涨,不会降。观望的越久,版面费越多。周期长:举个简单的例子,原来一期杂志可以收录100篇论文,但是现在一期只能收录30篇论文了,来稿量不变的情况下,刊期自然会后延。本来发表论文就是要经过三审三校环节,每个环节都有被退稿的可能,现在期刊的文章质量要求提高,审稿流程就需要耗费更多时间,所以为了保险起见,最好提前发表,以免出现评审时,文章还没有出刊的情况。应对策略:一定一定要提前准备!!!每天都有“我要这个月出刊”的作者,每次碰到这种情况小刊也很无奈,能理解作者着急的心情,但确实帮不上忙。首先,期刊基本都是提前收稿的,比如22年5月的版面并不是当月收稿、当月出刊,可能21年11月就开始收了,然后22年6月、7月才出刊,而且当期稿件随时收满、顺延收下一期,所以投稿时间没有限制,只要文章定稿了,随时可以投稿。没有期刊是你今天投稿、月底就能拿到期刊的,不存在!!!可能有个别期刊会预留一些加急版面,但加急版面都是可遇不可求,属于稀缺资源,而且费用偏贵,明明早点安排就能赶上,为什么非要多花钱去加急呢?所以如果大家是必须要在某个时间提交评审材料,一定要提前半年到一年准备!!!千万不要有“时间还很早”这种想法,因为当你真正开始投稿的时候就会发现,时间太紧张了!!其次,有些单位不仅要求拿到纸质刊物,还要求在知网、万方、维普这三个数据库(至少)之一能检索到发表的文章,而大部分期刊上网时间都是在纸质期刊出刊后1-2个月,所以如果你的单位有上网要求,那么这个时间你也要预留出来。当然,确实有少数期刊可以做到出刊上网几乎同步,但毕竟是少数,未必适合你,因为每个期刊都有自己的收稿要求。最后,越晚准备、可选择投稿的期刊就越少,费用也可能越高,再遇到突发情况,比如终审被撤稿(今年期刊终审撤稿率比以前高了很多,而终审一般都是在出刊前,所以如果你发表的文章在终审被直接撤稿,连返修机会都没有,那你就需要重新投稿,而如果没有提前发表,那根本就没时间重新安排其他期刊)、出刊时间延迟或是评审时间提前导致来不及拿到纸质期刊提交材料。所以,提前发表可以让作者在出现突发情况的时候有足够的时间去应对,虽然突发情况出现的概率整体很低,但一旦出现,对作者而言,就是百分百耽误时间的事情!因此,为了不影响评审,建议大家提前发表,给自己留出充足的应对时间。除了论文外,一般还可以安排专利,软著,著作,课题等项目,各项目情况不尽相同,比如专利价格相对较低但是周期较长,软著周期较短,但是有些地区不认可或者加分较少等等,具体选择哪一项还需要作者根据具体的评审要求进行决定,但是依据当前的评审环境来讲,论文还是属于主要的学术成果。当下的情况,依小刊看来,至少在这两三年之内应该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变动了。期刊的价格还是会持续上涨,审稿也会越来越严格,大部分期刊已经4版起发了。如果说给出各位作者朋友一个建议的话,那就是“早发表早享优惠”,这样也可以有更大的选择权,可选择的期刊也多一些。

论文新发表趋势

随着政策的变化,各大杂志社按照主管单位的要求主动进行整改;各大期刊数据库,比如知网、万方、维普也对杂志社提出要求,对于不符合要求的期刊要进行下架、屏蔽处理。说各大杂志社“顺应政策”也好,“弃卒保车”也罢,总之,现实情况是大部分期刊都是最低3版起发了。政策的变化所造成的影响最为直接的是供求关系的变化,可谓“颠覆性”的变化,杂志社与作者的关系,从“供大于求”变成“供不应求”。期刊的页数和年发文量要削减,单篇论文的页数和字数要增加,如此“一减一增”,必然导致供求关系的失衡甚至颠覆,出现当前的这种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自期刊论文整改至今,现下论文发表现状可用三个词总结:投稿难,发表费用贵,周期长。投稿难:期刊的年发文量进行大幅削减之后,必将会对刊登论文的质量进行限制,择优刊登。可发表期刊的减少,大批量稿件的转投,导致发表竞争更加激烈。创新度高的,学术性强的,文笔好的优先采用,质量一般的刊物,要求提高刊物质量,本身质量高的刊物审核更加严格。对于作者来说,之前稍微用心写就能录用的期刊,现在反复修改也不一定能录用了。稿件质量精益求精,还会导致文章被退稿或返修的几率大幅增加。费用贵:从市场经济的规律来说,供不应求必然就会导致商品价格的上涨,商品价格上涨的幅度与供不应求的严重程度有关,程度越为严重,价格上涨幅度越大。但是具体到期刊行业,尤其是本次政策的变化所造成的影响则又有不同,绝大多数的杂志社都是按照版面数量来收取版面费的(尽管有些杂志社尽量规避“版面费”类似字眼),起发版面的增加导致的是版面费成倍的增加,再加上单个版面价格随着物价的自然上涨也会相应地“乘以三”、“乘以四”,表现在最终的结果上自然是“贵得吓人”。大部分期刊的版面费一年都是要上调好几次的,大环境所致谁都改变不了,而且未来,版面费只会涨,不会降。观望的越久,版面费越多。周期长:举个简单的例子,原来一期杂志可以收录100篇论文,但是现在一期只能收录30篇论文了,来稿量不变的情况下,刊期自然会后延。本来发表论文就是要经过三审三校环节,每个环节都有被退稿的可能,现在期刊的文章质量要求提高,审稿流程就需要耗费更多时间,所以为了保险起见,最好提前发表,以免出现评审时,文章还没有出刊的情况。应对策略:一定一定要提前准备!!!每天都有“我要这个月出刊”的作者,每次碰到这种情况小刊也很无奈,能理解作者着急的心情,但确实帮不上忙。首先,期刊基本都是提前收稿的,比如22年5月的版面并不是当月收稿、当月出刊,可能21年11月就开始收了,然后22年6月、7月才出刊,而且当期稿件随时收满、顺延收下一期,所以投稿时间没有限制,只要文章定稿了,随时可以投稿。没有期刊是你今天投稿、月底就能拿到期刊的,不存在!!!可能有个别期刊会预留一些加急版面,但加急版面都是可遇不可求,属于稀缺资源,而且费用偏贵,明明早点安排就能赶上,为什么非要多花钱去加急呢?所以如果大家是必须要在某个时间提交评审材料,一定要提前半年到一年准备!!!千万不要有“时间还很早”这种想法,因为当你真正开始投稿的时候就会发现,时间太紧张了!!其次,有些单位不仅要求拿到纸质刊物,还要求在知网、万方、维普这三个数据库(至少)之一能检索到发表的文章,而大部分期刊上网时间都是在纸质期刊出刊后1-2个月,所以如果你的单位有上网要求,那么这个时间你也要预留出来。当然,确实有少数期刊可以做到出刊上网几乎同步,但毕竟是少数,未必适合你,因为每个期刊都有自己的收稿要求。最后,越晚准备、可选择投稿的期刊就越少,费用也可能越高,再遇到突发情况,比如终审被撤稿(今年期刊终审撤稿率比以前高了很多,而终审一般都是在出刊前,所以如果你发表的文章在终审被直接撤稿,连返修机会都没有,那你就需要重新投稿,而如果没有提前发表,那根本就没时间重新安排其他期刊)、出刊时间延迟或是评审时间提前导致来不及拿到纸质期刊提交材料。所以,提前发表可以让作者在出现突发情况的时候有足够的时间去应对,虽然突发情况出现的概率整体很低,但一旦出现,对作者而言,就是百分百耽误时间的事情!因此,为了不影响评审,建议大家提前发表,给自己留出充足的应对时间。除了论文外,一般还可以安排专利,软著,著作,课题等项目,各项目情况不尽相同,比如专利价格相对较低但是周期较长,软著周期较短,但是有些地区不认可或者加分较少等等,具体选择哪一项还需要作者根据具体的评审要求进行决定,但是依据当前的评审环境来讲,论文还是属于主要的学术成果。当下的情况,依小刊看来,至少在这两三年之内应该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变动了。期刊的价格还是会持续上涨,审稿也会越来越严格,大部分期刊已经4版起发了。如果说给出各位作者朋友一个建议的话,那就是“早发表早享优惠”,这样也可以有更大的选择权,可选择的期刊也多一些。

在刚刚过去的2022年,我国科研论文发表数量和质量依然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据SCI数据库最新检索至少包含一位中国作者的论文结果显示,去年中国科研人员发表SCI论文的总数已累计78万余篇,较2021年(66万余篇)约增长17.2%,位居世界第二。其中,各高校在中科院JCR一区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总数161,973 篇,较2021年(92,551篇)增长约75%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监管问题的研究,这个可以考虑写,主要是资料好找一些相对,而且关于电算化计量方面的东西不是很多,至于新趋势的问题,本科论文可以不用考虑,太新的东西不符合本科生写论文毕业的初衷,太难写。关于搜索论文资料和时代要求以及扩展内容的关联,在搜索论文资料的时候,以知网为例,搜索近3年的参考文献,并且最好是会计领域的国家级的核心期刊的文章,能保证有扩展内容符合时代要求。要想在论文里面体现时代要求,就要用新近的国家的相关政策方针或者热点事件作为论文的写作背景,并且在文献综述那一部分写清楚今年新的相关理论研究进展。扩展内容,可以在最后探讨一下你的论文主题的发展的趋势,以及增加一个案例以增加内容。

发表论文的新趋势

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说清楚,应包含两个部分:总述、提纲。 1 总述 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数据等等。 2 提纲 开题报告包含的论文提纲可以是粗线条的,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可采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纲形式。在开题阶段,提纲的目的是让人清楚论文的基本框架,没有必要像论文目录那样详细。 3 参考文献 开题报告中应包括相关参考文献的目录 4 要求 开题报告应有封面页,总页数应不少于4页。版面格式应符合以下第3部分第2)项“格式”的规定。

随着政策的变化,各大杂志社按照主管单位的要求主动进行整改;各大期刊数据库,比如知网、万方、维普也对杂志社提出要求,对于不符合要求的期刊要进行下架、屏蔽处理。说各大杂志社“顺应政策”也好,“弃卒保车”也罢,总之,现实情况是大部分期刊都是最低3版起发了。政策的变化所造成的影响最为直接的是供求关系的变化,可谓“颠覆性”的变化,杂志社与作者的关系,从“供大于求”变成“供不应求”。期刊的页数和年发文量要削减,单篇论文的页数和字数要增加,如此“一减一增”,必然导致供求关系的失衡甚至颠覆,出现当前的这种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自期刊论文整改至今,现下论文发表现状可用三个词总结:投稿难,发表费用贵,周期长。投稿难:期刊的年发文量进行大幅削减之后,必将会对刊登论文的质量进行限制,择优刊登。可发表期刊的减少,大批量稿件的转投,导致发表竞争更加激烈。创新度高的,学术性强的,文笔好的优先采用,质量一般的刊物,要求提高刊物质量,本身质量高的刊物审核更加严格。对于作者来说,之前稍微用心写就能录用的期刊,现在反复修改也不一定能录用了。稿件质量精益求精,还会导致文章被退稿或返修的几率大幅增加。费用贵:从市场经济的规律来说,供不应求必然就会导致商品价格的上涨,商品价格上涨的幅度与供不应求的严重程度有关,程度越为严重,价格上涨幅度越大。但是具体到期刊行业,尤其是本次政策的变化所造成的影响则又有不同,绝大多数的杂志社都是按照版面数量来收取版面费的(尽管有些杂志社尽量规避“版面费”类似字眼),起发版面的增加导致的是版面费成倍的增加,再加上单个版面价格随着物价的自然上涨也会相应地“乘以三”、“乘以四”,表现在最终的结果上自然是“贵得吓人”。大部分期刊的版面费一年都是要上调好几次的,大环境所致谁都改变不了,而且未来,版面费只会涨,不会降。观望的越久,版面费越多。周期长:举个简单的例子,原来一期杂志可以收录100篇论文,但是现在一期只能收录30篇论文了,来稿量不变的情况下,刊期自然会后延。本来发表论文就是要经过三审三校环节,每个环节都有被退稿的可能,现在期刊的文章质量要求提高,审稿流程就需要耗费更多时间,所以为了保险起见,最好提前发表,以免出现评审时,文章还没有出刊的情况。应对策略:一定一定要提前准备!!!每天都有“我要这个月出刊”的作者,每次碰到这种情况小刊也很无奈,能理解作者着急的心情,但确实帮不上忙。首先,期刊基本都是提前收稿的,比如22年5月的版面并不是当月收稿、当月出刊,可能21年11月就开始收了,然后22年6月、7月才出刊,而且当期稿件随时收满、顺延收下一期,所以投稿时间没有限制,只要文章定稿了,随时可以投稿。没有期刊是你今天投稿、月底就能拿到期刊的,不存在!!!可能有个别期刊会预留一些加急版面,但加急版面都是可遇不可求,属于稀缺资源,而且费用偏贵,明明早点安排就能赶上,为什么非要多花钱去加急呢?所以如果大家是必须要在某个时间提交评审材料,一定要提前半年到一年准备!!!千万不要有“时间还很早”这种想法,因为当你真正开始投稿的时候就会发现,时间太紧张了!!其次,有些单位不仅要求拿到纸质刊物,还要求在知网、万方、维普这三个数据库(至少)之一能检索到发表的文章,而大部分期刊上网时间都是在纸质期刊出刊后1-2个月,所以如果你的单位有上网要求,那么这个时间你也要预留出来。当然,确实有少数期刊可以做到出刊上网几乎同步,但毕竟是少数,未必适合你,因为每个期刊都有自己的收稿要求。最后,越晚准备、可选择投稿的期刊就越少,费用也可能越高,再遇到突发情况,比如终审被撤稿(今年期刊终审撤稿率比以前高了很多,而终审一般都是在出刊前,所以如果你发表的文章在终审被直接撤稿,连返修机会都没有,那你就需要重新投稿,而如果没有提前发表,那根本就没时间重新安排其他期刊)、出刊时间延迟或是评审时间提前导致来不及拿到纸质期刊提交材料。所以,提前发表可以让作者在出现突发情况的时候有足够的时间去应对,虽然突发情况出现的概率整体很低,但一旦出现,对作者而言,就是百分百耽误时间的事情!因此,为了不影响评审,建议大家提前发表,给自己留出充足的应对时间。除了论文外,一般还可以安排专利,软著,著作,课题等项目,各项目情况不尽相同,比如专利价格相对较低但是周期较长,软著周期较短,但是有些地区不认可或者加分较少等等,具体选择哪一项还需要作者根据具体的评审要求进行决定,但是依据当前的评审环境来讲,论文还是属于主要的学术成果。当下的情况,依小刊看来,至少在这两三年之内应该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变动了。期刊的价格还是会持续上涨,审稿也会越来越严格,大部分期刊已经4版起发了。如果说给出各位作者朋友一个建议的话,那就是“早发表早享优惠”,这样也可以有更大的选择权,可选择的期刊也多一些。

2009年度全院共发表论文844篇,包括《SCIENCE》与《NATURE》论文2篇,SCI检索论文170篇,EI、ISTP检索论文14篇,国内核心论文536篇,国内外一般性刊物122篇。出版中文专著26部,外文专著1部。2009年与2008年相比,发表论文总数增长了12%,发表高水平论文的数量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度发表论文数量统计分布图

主办学术期刊及年度发表论文情况

中国地质科学院及挂靠学会主办了9种学术期刊,包括ACTA GEOLOGICA SINICA、《地质学报》、《地质论评》、《地球学报》、《矿床地质》、《岩石矿物学报》、《岩矿测试》、《中国岩溶》、《地质力学学报》。《地质学报》英文期刊为SCI检索刊物,《地质学报》中文版、《矿床地质》为CA收录刊物,其他绝大部分院办学术期刊为中文核心期刊。

2009年,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和“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的支持下,全院9个刊物:ACTA GEOLOGICA SINICA、《地质学报》、《地质论评》、《地球学报》、《矿床地质》、《岩矿测试》、《岩石矿物学杂志》、《中国岩溶》、《地质力学学报》建起了网站,实现了办公手段的现代化。以中国地质科学院9个刊物为依托,联合《地质通报》、《岩石学报》、《地球物理学报》、《地球物理学进展》、《湖泊科学》、《自然科学进展》、《地质与勘探》、《地球科学》等兄弟刊物,成功搭建“中国地学期刊网”,成为融办公系统与数据查询、分析功能为一体的专业数据库系统,也是目前国内科技期刊界最早建成、容纳单学科期刊最多的网站。

《地质学报》(英文版)(ACTAGEOLOGICA SINICA):由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的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22年,原名《中国地质学会志》,现为双月刊,2006~2009年连续4年荣获中国科协A类精品期刊工程资助(全国仅5个)。近年来,《地质学报》(英文版)在国际化的进程中步伐大大加快,向世界展示了我国地质科研的重大突破和国际水平。

《地质学报》英文版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9

2009年《地质学报》(英文版)荣获中国期刊协会评选的“新中国数字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称号,编辑部主任郝梓国同志荣获“新中国数字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人”称号。

《地质学报》(英文版)

2009年,《地质学报》(英文版)取得的亮点主要有3个方面:

(1)发挥科技期刊的导向作用,第4期紧急登载的汶川地震一周年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引起了地质学家的高度关注。据BLACKWELL网站统计,阅读率从每月500多次,提高到6500余次。董树文等发表有关汶川地震破裂、应力变化及影响因素、地震机理的论文全文下载量101次,摘要浏览量34次;徐锡伟等发表有关地震位移的论文全文下载量为67次,摘要浏览量53次。

《地质学报》(英文版)2009年文章国外下载量

(WILEY-BLACKWELL公司提供)

“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专辑国外高浏览量文章(WILEY-BLACKWELL公司提供)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9

(2)阅读、引用本刊论文的读者越来越多。据2009年JCR公布ACTA GEOLOGICA SINICA英文版影响因子为1.431,引文频次为1312次。在被SCI收录的256种国际地质刊物名列第110名;有110余种国际刊物引用《地质学报》英文版文章,引用2次以上的有70余种,包括世界著名刊物SCIENCE,表明本刊登载的论文水平基本上与国际刊物接轨。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9

国际著名刊物Science引用本刊论文情况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9

(3)刊物的国际影响不断提高。截至2009年底,国外收录本刊的数据库、网站达22家,其中国外数据库达16家,包括著名的《SCI》、《CA》、《GeoRef》、耶鲁大学图书馆网站、法国地质学会网站等,国际网站和数据库对《地质学报》英文版的介绍,为我刊走出国门、奔向世界做了很好的铺垫。

据中国国家图书馆文献检索室提供的检索报告,截至2009年2月收录本刊的数据库等已达22个。它们是:

1)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

2)《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清华同方);

3)中国《万方数据库》;

4)中国《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

5)香港大学图书馆网站;

6)中国地学期刊网;

7)SCI《美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网络版》;

8)CA《化学文摘》;

9)GeoRef《美国地质文摘》;

10)TULSA(Petroleum Abs.);

11)Earthquake Engineering Abs.;

12)Current Contents Search;

13)ICONDA-Intl Construction;

14)Inside Conferences;

15)Civil Engineering Abs.;

16)耶鲁大学科学图书馆网站;

17)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网站;

18)澳大利亚网上博物馆网站;

19)法国地质学会网站;

20)SJR网站(国家不祥);

21)The Open University网站(国家不祥);

22)Blackwell出版公司网站。

《地质学报》中文版

《地质学报》(中文版)由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的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其前身为《中国地质学会志》,是中国最早的科技期刊之一。它以反映中国地质学界在地质科学的理论研究、基础研究和基本地质问题方面的最新、最重要成果为主要任务,兼及新的方法和技术。《地质学报》现为月刊,主编为中国地质科学院陈毓川院士。《地质学报》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2005年获国家期刊奖,2006~2008年连续3年赢得中国科协B类精品期刊工程资助,是国内外多家文摘或数据库的源期刊,在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统计中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一直名列前茅。2008年度影响因子为1.566,总被引频次为2013次,影响因子在全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位居第26名。2009年度发表论文175篇,共2032页。

《地质学报(中文版)》

《地质论评》由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的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36年,一直以爱国、争鸣为办刊宗旨。刊头图案,缺右上残左下,为创刊之时东北遭侵吞,西南被蚕食,一直沿用至今,表达了我国地质学家的忧国爱国之情。《地质论评》现为双月刊,主编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任纪舜院士。《地质论评》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2005年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6年、2007年赢得“中国科协精品期刊工程”的C类资助,2009年度被评为“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是国内外多家文摘或数据库的源期刊,在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统计中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一直名列前茅,2008年度影响因子为1.393,总被引频次为1702次,影响因子位居中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的第48位。2009年度共发表正式论文94篇,发表了6条通讯资料和16条中国地质学会和中国地质界的消息报道,共计912页。

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9

《地质论评》

《地球学报》是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地球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美国《CA》收录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主要刊登古生物、地层、岩石、矿床、矿物、构造、第四纪地质、同位素、地球化学、物化探、遥感、水文、石油地质与石油工程等基础类地质研究及其相关的新技术、新方法等科技论文或者综述性论文,现已成为全国地学界具有重要影响的科技期刊之一。为了实现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发行的电子化,推进科技信息交流的网络化进程,本刊除印刷版外,还被编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并被“中国期刊网”收录,已入网“万方数据数字期刊群”,2009年与兄弟刊物完全实现了网上办公功能。自2001年起《地球学报》改为大16开本,双月刊。主要设有学术研究、综述与进展、技术与方法等栏目。2008年,《地球学报》总被引频次1064次;影响因子0.940,在全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名第138位。2009年度发表论文98篇,共883页。

《地球学报》

《地质论评》

《地球学报》

《矿床地质》由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主办的双月刊,创刊于1982年。是中国唯一报道矿床学最新研究成果的期刊,内容包括矿床地质特征及与矿床有关的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研究成果和科学实验成果及新技术、新方法。被ChemicalAbstracts、CSATechnology ResearchDatabase、Pecbepamuвн\blûжypнa (俄罗斯文摘杂志)、《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数字化期刊——期刊论文库》、《数字化期刊——期刊引文库》、《中国地质文摘》、《全国报刊索引——自然科学技术版》、《有色金属文摘》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等检索期刊及数据库收录。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矿床地质》在近几年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排序中名列前茅。2008年度影响因子为1.891,总被引频次为1233次,影响因子在全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排名第10名。2009年度发表论文81篇,共866页。

《矿床地质》

《岩石矿物学杂志》

《矿床地质》

《岩石矿物学杂志》由中国地质学会岩石学专业委员会、矿物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创刊于1982年。2005年起改为双月刊,现任主编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侯增谦研究员。《岩石矿物学杂志》主要报道岩石学、矿物学各分支学科及有关边缘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创造性和综合性研究成果,岩石和矿物鉴定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新仪器以及与有关的最新地质科技信息。《岩石矿物学杂志》是国内外多家检索系统和文摘的源期刊。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统计中,2008年度的影响因子为0.775,总被引频次为722次,在我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217名。2009年度共发表论文72篇,共694页。

《岩石矿物学杂志》

《岩矿测试》是中国地质学会岩矿测试专业委员会和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共同主办的分析测试技术科技期刊,创刊于1982年,主要报道国内与分析科学、资源环境、地球科学相关的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和新设备等研究成果、动态、评述及相关实践经验。曾获国家级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地质矿产部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北京市科技期刊四通杯全优期刊奖,中国科协优秀学术期刊三等奖。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目前被美国《化学文摘》、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等国内外15家文摘和数据库收录。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统计中,2008年度的影响因子为0.735,总被引频次为579次,在我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242名。2009年度共发表论文127篇,共604页。

《岩矿测试》

《岩矿测试》

《中国岩溶》创刊于1982年,由中国地质科学院主管,是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主办的我国唯一公开出版的岩溶学术刊物,同时也是我国地学领域中最富学术影响力的科技期刊之一,曾多次被评为广西优秀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科技期刊、全国中文科技期刊,并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地质文献数据库(GeoRef)、波兰哥白尼索引(IC)、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等国际著名的文献检索数据库收录。

创刊近30年来,《中国岩溶》始终坚持“争创名牌,构筑精品”的办刊理念,依托我国岩溶优势,突出特色栏目建设,严把质量关,刊物的学术影响力不断增强。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统计中,2008年度的影响因子为0.617,总被引频次为534次,在我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373名。2009年度共发表论文65篇,共440页。

《中国岩溶》

《地质力学学报》1995年创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来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的来源期刊,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是“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期刊,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和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是反映地质力学研究所科研成果的对外窗口。主要报道地壳运动与大陆地质构造及其动力机制等方面的前沿动态和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同时关注矿产资源、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环境变迁规律等方面的应用科研成果。刊物的引用率和影响力逐年提高,2008年度的影响 因子为0.651,总被引频次为335次,在我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333名。2009年度共发表论文40篇,共421页。

《地质力学学报》

《地质力学学报》

1.有违纪处分不能拿到学位证者可发表学术论文抵消处分。2.计算机二级、英语四级不过者可通过发表学术论文代替。3.出国留学、交流,论文发表是硬条件。4.想拿国家奖学金者,一篇论文可加4-10分(国家奖学金金额为8000元)。5.考研、保研者发表论文可在面试时加分,提高通过率。6.发表论文属于自己的一个科研成果,在毕业找工作时也可以利用发表的论文让自己的简历更丰富哦~上述这几点都是可以在大多数高校中有明文规定的 更多发表---找我

医学论文发表趋势

医学论文杂志普刊:《医学前沿》 《医师在线》 《临床医药文献》《实用妇科内分泌》《全科口腔医学》《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等核心:《四川中医》 《中医学报》 这些都是不错的刊物朋友你是评职称用吗?现在咱们国内,学术已经沦落为商品了,学术买卖已经见怪不怪了,基本上交上版面费就给你发表。这一点其实我也很无语......但是,论文还是要发表,因为论文发表已经是刚性需求。发表的时候注意以下几点就可以。第一,先考虑你发表论文的用途,评中职,还是高职。中职一般发表省级以上就可以,高职就需要有国家级的了,甚至核心期刊。毕业论文的话,还是根据学校的要求了。第二,考虑价格方面,省级 国家级 核心价格都不一样,但是咱们也不能一再追求低价格,网上假刊太多,小心占小便宜吃大亏,了几百快无所谓,主要是耽搁了事情,评职称一年就一次(要找可以用支付宝付款的)。第三,时间问题,刊物确定好了 一定要确定下(新闻出版总署)是否能查到。然后就是时间,一般杂志从定稿到出刊都得需要1个月,赶上高峰期3月都有可能,如果对方什么都答应你,今天给稿子明天邮递给你刊物,这个肯定是假刊的。第四,价格方面,这个不好说,杂志种类太多,没法完全根据省级 国家级来判断价格,核心期刊的话 悬殊很大。最后祝你成功,这是我发表论文的经验,我帮我同事也发表了一些,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按照流程发表就可以!!

论文分类1 按科技文章的写作目的和作用一般可分为:1.1 学术类:1.11 科技论文 (也称科学论文或学术论文)1.12 学位论文 (学士、硕士、博士学位论文)1.13 科技报告 (可行性、开题、进展、实验、考察 )1.14 专题研究、研究简报和快报1.15 综述与评论2 按科技论文发挥作用可分为:2.1 理论型论文2.2 技术型论文2.3 学位论文3 按研究的方式和论述的内容可分为:3.1 实(试)验研究报告3.2 理论推导3.3 理论分析3.4 设计计算3.5 专题论述3.6 综合论述2、云医学写作要求和特点2.1 学术论文2.11中国国标GB7713─87所指的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2.12 学术论文不同于实验报告、阶段报告和工作总结,而应对实验工作素材有整理和提高,要形成论点。实验报告和工作总结多属于如实地汇报实验工作经过,可以没有创新成果和见解,可以模仿和重复前人必要的结果,可以不作判断和推理,不形成论点。学术论文的内容应提供新的科技信息,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而不是重复、模仿、抄袭前人的工作。2.2科技报告2.21国际标准ISO 5966─1982给出的科技报告的定义是: 科技报告是记述科学技术研究进展或结果的文件,或是陈述科学技术问题现状的文件。科技报告按类型可分为报告(report)、札记(note)、论文(paper)、备忘录(memo)和通报(bulletin)等5种。从内容可分为可行性报告、开题报告、进展报告、考察报告、实验报告等。2.22 同学术论文比较而言,科技报告是实验、考察、调查结果的如实记录,侧重于报告科技工作的过程、方法和说明有关情况。不论结果如何,是经验或教训都可以写入报告。而学术论文则要求有见解或理论升华。科技报告有时是向有关部门报告科研工作进展的一种文件。科技报告作为内部的科研记录,内容具体,一般不公开发表,保密性强于学术论文。2.23 科技实验报告是描述、记录某项科研课题实验过程和结果的一种报告。实验报告有两种:一种是理工科大学生为验证某定理或其结论所进行实验而撰写的实验报告。其实验步骤和方法是事先拟定的,是重复前人的实验。另一种是创新型实验报告。它是研究者自己设计,从过程到结果都是新的实验,要求有所发现、发明和创造。2.24 与学术论文比较而言,实验报告的侧重点是介绍实验过程中的新发现,不要求在理论上进行细致的论证。实验报告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要求说明准确,言之有序。但不是全部科研工作及其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都要写出或可以写出学术论文。2.3学位论文2.31国家标准GB 7713─87对学位论文的定义是:“学位论文是表明作者从事科学研究取得创造性的结果或有了新的见解,并以此为内容撰写而成、作为提出申请授予相应的学位时评审用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分为学士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和博士学位论文三种。2.32 学位论文不同于一般学术论。文学位论文为说明作者的知识程度和研究能力,一般都较详细的介绍自己论题的研究历史和现状、研究方法和过程等。而一般学术论文则大多开门见山,直切主题,把论题的背景等以注解或参考文献的方式列出。学位论文中一些具体的计算或实验等过程都较详细,而学术论文只需给出计算或实验的主要过程和结果即可。学位论文比较强调文章的系统性,而学术论文是为公布研究成果,强调文章的学术性和应用价值。2.4学士学位论文2.41学士学位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较好地掌握了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应能体现作者具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士论文的篇幅一般为0.6~2万字。学士学位论文是对选定的论题所涉及的全部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取舍、提高,进而形成自己的论点,做到中心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严密。学位论文写作时还可以借鉴前人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以至重复前人的研究工作,但应具有自己的结论或见解。学士学位论文格式一般按学术论文格式写作。学士论文的选题可从如下方面考虑:2.411 可选择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内容为题(对一些定理、命题给出新的证明、解释;通过实验和调查研究发现一些新的规律和结果。这类选题难度较大)。2.412 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发展、提高的角度选题(对已发表的论文或教课书上的一些结论、结果做一些订正、改进、推广、深化和提高等工作)。2.413 采用“移植”方法选题(运用不同学科的理论、研究思想、方法、实验技术去解决另一学科的有关问题)。2.42 进行不同学术观点的讨论作为论文的选题。2.43 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作为论文的选题。2.44 对有关学科、领域或研究专题等进行综述、评述作为论文选题。2.5硕士学位论文2.5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明确要求硕士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论文具有自己的新见解,有一定的工作量。可见硕士学位论文只要求在某方面有改进、革新,即有新见解。硕士学位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学科上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并对所研究课题有新的见解,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硕士学位论文的篇幅一般不受限制。但下列内容的论文,不能算有新见解,不能作为硕士学位论文。2.511 只解决实际问题而没有理论分析;2.512 仅用计算机计算,而没有实践证明和没有理论意义;2.513 对于实验工作量比较大,但只探索了实验全过程,做了一个实验总结而未得出肯定的结论;2.514 重复前人的实验或自己设计工作量不大的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只做过少量几个实验,又没有重复性和再现性,就匆忙提出一些见解和推论的;2.515 资料综述性文章。2.6博士学位论文2.61博士学位论文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并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和专门技术上做出了创造性的成果。博士学位论文应具有系统性和创造性。博士学位论文应是一本独立的著作,自成体系。有本课题研究历史与现状、预备知识、实验设计与装备、理论分析与计算、经济效益与实例、遗留问题与前景、参考文献与附录等,形成一个体系。博士学位论文的创造性从以下几条来衡量:发现有价值的新现象、新规律、建立新理论。设计实验技术上的新创造、新突破。提出具有一定科学水平的新工艺、新方法,在生产中获得重大经济效益。创造性地运用现有知识、理论,解决前人没有解决的工程关键问题。博士学位论文的结构是书的章节形式,每章节的写作均可按一般学术论文的格式写作。博士学位论文的摘要一般不要超过6000字。美国学者A.D.罗伯特认为博士学位论文应将自己的原始资料(不管是否发表),都收编进去,博士学位论文是对多年研究和所著论文的总结和评论。2.62 专题研究论文专题研究是指对某专项课题的研究。专题研究论文是对其创造性的科学研究成果所作的理论分析和总结。专题研究论文与科技报告和学术论文有所不同。科技报告侧重过程记录;学术论文主要体现创造性成果和理论性、学术性。可以通俗地说,专题研究论文介于二者之间。2.63 简报由于版面字数等的限制,有些专题研究论文常以研究简报(研究快报和研究通讯)的形式发表。研究简报主要展现作者的观点和独到的研究方法。其篇幅以2500-3000字为限。可以写研究简报的情况有:1.重要科研项目的阶段总结或小结(有新发现); 2.某些方面有突破的成果;3. 重要技术革新成果,包括技术或工艺上取得突破,经济效益好。快报类科技期刊只收研究简报类文章。2.64 综述和评论综述是以当代某领域科学技术成果为对象,通过对广泛的国内外资料的鉴别、整理、重新汇编组合,并反映自己见解观点的文章。其目的是使读者在短期内了解某问题的历史、现状、存在问题、最新成果以及发展方向等。评论是在综述基础上进行分析、推断、评论、预测未来和提出建议的文章。一般来说综述和评论合为一体写作,只“综”不“评”的文章多不受欢迎。综述和评论可以节约科技工作者查阅专业文献时间,了解动态,提供文献线索,从而帮助选择科研方向,寻找科研课题等。2.65 设计计算它一般指为解决某些工程问题、技术问题和管理问题而进行的计算机程序设计;某些系统、工程方案、机构、产品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优化设计,以及某些过程的计算机模拟;某些产品(包括整机、部件或零件)或物质(材料、原料等)的设计或调制或配制等。这类论文相对要“新”;数学模型的建立和参数的选择要合理;编制的程序能正常运行;计算结果要合理、准确;设计的产品或调、配制的物质要经试验证实或生产、使用考核。2.66 理论分析这类论文主要是对新的设想、原理、模型、材料、工艺、样品等进行理论分析,对已有的理论分析加以完善、补充或修改。其论证分析要严谨,数学运算要正确,资料数据要可靠,结论要准确并且需要经过实(试)验验证。2.67 理论推导这类论文主要是对提出的新的假说通过数学推导和逻辑推理,从而得到新的理论,包括定义、定律和法则。其写作要求是:数学推导要科学、准确,逻辑推理要严密,准确使用定义和概念,结论要力求无懈可击。2.7 按医学期刊常用格式分类一般医学刊物中刊用的文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述评、论著(论著摘要、实验研究、诊断技术等),病(例)现报告,临床病(例)理讨论、学术交流、综述、专题笔谈、经验介绍、讲座、简讯等。

是什么类型的?一般是有分普刊与核心的 普刊像《医学信息》,《现代诊断与治疗》《中国现代医生》《中国当代医药》《实用中医内科杂志》,核心《西部医学》《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实用癌症杂志》都是可以的,还有不懂的也可以跟我们精品书厢了解下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