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发表艺术评论文章

发布时间:

发表艺术评论文章

1、要求文章为原创首发,请勿一稿多投。2、观点明确、表述清楚、资料准确、文字流畅、注释完整,文责自负。本刊在不影响文章主要观点表述的前提下,有权对稿件作必要的删改。3、文中插图、表格要清晰、整齐,用序号标明,并命名图题和标题。4、稿件请写清作者的真实姓名、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及电子信箱等相关资料。5、凡向本刊所投稿件,本刊即认定作者将该文的复制权、发行权、信息化网络传播权、翻译权、汇编权等权力在全世界范围内转让给本刊。如作者有异议,请在投稿时声明。6、稿件在一个月内未采用,作者可自行处理,恕不退还,敬请原谅。7、稿件一经采用,将根据作者提供的地址赠送当期样刊一本。

《不算怀旧的记忆》评论《北京之声:张晓刚》 《徜徉苏醒时代》评论《群珍荟萃——全国十大美术馆藏精品展》

如何发表艺术评论文章

目录方法1:撰写文章简介的基本要点1、用一个精彩的开头吸引读者。2、简要的介绍你后面文章的内容。3、点明你的论点。4、写论点时不要犯如下的错误。5、如有需要,应在论点后写几句过渡句引入文章主题。方法2:撰写个人随笔介绍1、以精彩的开头引人入胜。2、不要害怕透露私人的内容。3、个人随笔不需要传统的论点。方法3:撰写实验报告介绍1、区别摘要和介绍。2、对实验进行简要解释。3、解释实验目标。4、对研究结论的产出成果提供理论预测。方法4:撰写文学或者电影评论介绍1、以一份宣言开头。2、如若可能,在介绍里加入你的论点。3、如有必要,将作品融入其文学或者电影背景中。方法5:撰写研究性论文的介绍1、以介绍你的主题开头。2、概括你研究性论文的主要方向。3、清晰的表明你的论点。一篇好的文章简介能够让读者知道你将要写什么。文章简介能够展现辩论的视野,提出问题引出将要阐明的内容,并且能够激发灵感。如果你想要写出一篇优秀的文章简介却不知从何入手,请继续往下读吧!你将会学会在介绍的开头应该写什么,在文章的中间写什么,以及如何总结。方法1:撰写文章简介的基本要点1、用一个精彩的开头吸引读者。你的第一句话应该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并促使他们继续阅读。如果你的句子写得无趣又老套,读者将失去继续阅读的动力。因此要通过出色的开篇为文章奠定正确的基调。提出问题。一个好的问题能够吸引读者去发现答案。例句:海豚和军事战斗机有什么共同点?以充分的事实和数据论证。一个充分的事实或数据能够使你写的文章有讨论的内容。例句:金门大桥是连续一年365天粉刷而成的,这意味每层用189,000升油漆(50000加仑)。巧用引文。一个出自名人(或者非名人)的引文能够引起了解这个名人的读者的共鸣。例句:马基雅维利曾经说过:“成就任何伟业都不可能不冒风险。”定义一个关键字或者短语。如果你用的某个关键字或者短语是不常见的,特殊的或者技术性的,那你该在一开始就给出定义。例句:"麦米伦?韦伯斯特定义“韧性”如下:一种坚持不懈的,持续追求有价值事物或者想要的事物的能力。2、简要的介绍你后面文章的内容。在开头,或者开头的一两句话之后,你可能需要对你后面要写的内容进行简要的解释。这能够给读者一个文章概况,或者阅读指导,并且帮助他们继续阅读。你并非必须直白的写出“这是一篇关于X的文章”,你可以通过简明扼要的摘要来进行说明。举例:早期的美国居民在十七世纪时遭受了一场流行疾病。这迫使他们开始试验本土药品。不要忽视摘要中的每一个细节。它被称之为摘要是有原因的。你需要对读者充分说明每一个重要事实和文章主旨。3、点明你的论点。你的论点可能是你介绍中最重要的部分。论点就是将你的观点凝练成一句话。如果有人要你用一句话阐述你的观点,你就可以摆出你的论点。下面是表明论点的两个例句:所谓的“间隔年”越来越受欢迎是有一定的原因的:间隔年能够让年轻人在进大学之前去感受生活,获得一段欢快的经历,体验成长的责任。而这些经验在大学里是很难学到的。"E. B. White的“夏洛特的网”强烈的表明了女性应当同男性一样,对社会议点有话语权并且会付出。虽然这本书的角色都是动物。4、写论点时不要犯如下的错误。你的论点是你文章中最重要的介绍性语句,因此你需要用规范的形式进行表述,而不要犯下列常见的错误:你的论点不能是一个事实或者现象。论点应当有所立场,使别人能够与你辩论。你的论点不能写成一串列表、一个问题,或者变成谈论其他事情的跳板。你的论点应该集中在一个观点,或者观点的争议上,并且以陈述句表达。除非允许,你的论点不能够以第一人称展开(如用“我”或者“我认为??”)。5、如有需要,应在论点后写几句过渡句引入文章主题。通常而言,你的论点是介绍的最后一句。但并非一直如此。有时候你需要在论点后加一两句话来过渡到文章的主体部分。举例:在非洲的几个关键地区展开了广泛的环境保护后,大象的数量得到了长足的增长。方法2:撰写个人随笔介绍1、以精彩的开头引人入胜。如上所述,你的开头可以随性发挥——尤其在个人文章中——只要你的开头与你文章的情景和感触有关。如下几个例子可能会对你介绍的开头有所帮助:在灾难来临之际,我正徘徊在我们开车的道路上。我母亲在1976年6月4日早上镇静的发表了一个影响深远的政治声明,不借助一言一词。虽然她当时并不知道此事的意义。我年轻的时候犯过许多的错误,但这些错误最后都没有第一次触犯法律给我的教训大。2、不要害怕透露私人的内容。个人随笔因其分享了我们通常不分享的内容而有着重要作用。它可以包含任何的事情,从自己的恐惧症到恋爱故事。如果你的介绍包含这样的内容,不要害怕在介绍里透露你的私人信息。诚实的分享你的故事,不要夸大内容。3、个人随笔不需要传统的论点。虽然你的介绍也可能包含某个类型的论点,但它并不同于传统论文和辩论性文章中的论点。这完全正常的,你随笔的介绍可以可以只是一个故事或者对一个事件的解释。只要能够帮助你讲好故事,或者提供充分的背景信息,你的介绍并不需要包含一个论点。方法3:撰写实验报告介绍1、区别摘要和介绍。一个摘要是对实验的概括,它建立在读者了解这个文章的主题,只是还没读到原文的基础上。摘要一般在200字左右。然而一篇介绍,详细阐述了这个实验的类型、目标和重要性,并且附随了一些这个实验的背景资料。它与实验的结果无关。2、对实验进行简要解释。无论你在研究的是温度模型,DNA/RNA复制,或者板块构造,一篇好的介绍能充分解释实验的内容。优秀的介绍要能讲明那个要素是决定实验能否成功的关键。3、解释实验目标。你做这个实验旨在研究哪些问题?这些目标应该与你的假设有关,但是不能类同。你的实验目标将在结论中分析得出,因此将其解释清楚非常重要。4、对研究结论的产出成果提供理论预测。如果能列明实验成果的理论预测,尤其当你的实验结论有突破性的发现时,列明理论预测非常有帮助。这区分了期望产生的和实际存在的。方法4:撰写文学或者电影评论介绍1、以一份宣言开头。这个宣言可以是有关作品本身,也可以是你对作品主旨或意义的结论。一份宣言有使文章显得专业而富有吸引力。以下是一些优秀的宣言式开头:"电影里呈现的美丽就跟Terrance Malick在《生命之树》中阐述的一样精彩。"2、如若可能,在介绍里加入你的论点。你的论点是对你所评论的艺术作品的分析或者展示。宽泛的说,你可以赞同或者反对一个艺术作品,或者选择不落俗套的将观点聚焦在呈现一个画面上。因为许多阅读评论的人倾向于看到你对所评论的电影的观点,所以如果你确实有所观点的话,最好至少在介绍中有所提及。3、如有必要,将作品融入其文学或者电影背景中。许多专业艺术评论的读者希望评论家能够将艺术融入到一个文学的或者电影的背景当中。这是什么意思呢?这是指你需要讲述这部作品受了那些其他书籍或电影的影响,比如他是否是某一个艺术运动的产物,或者是否有一些政治抱负。许多读者期望这些能够出现在文章的框架里,至少是呈现在文章的介绍中。方法5:撰写研究性论文的介绍1、以介绍你的主题开头。研究性论文可以是科学性的或者人文性的,因此不论你的主题是什么,缩小你的主题,以便你的读者能掌握线索去了解你的论文到底关注的是科学或者人文领域的哪一个部分。下面有几个例子:"自从语言和文化有联系以来,专业学者就对它们分别进行了研究。""在整个二十世纪,我们对于其他星球上生命的认识有了急剧的变化。"2、概括你研究性论文的主要方向。如果你的研究很复杂或者涉及众多方面,在介绍中讲清楚你的论文接下来要讲什么很有帮助,它能使读者在阅读前理清你论文的争议要点,最终使论文更容易理解。3、清晰的表明你的论点。如果可能,通常要在论文的结尾清晰的表明你有证据论证的论点。由于研究性论文对证据有极高的需求,重视这一点能够更好的支撑你的论点。小提示写介绍时不要使用陈词滥调,老生常谈的话语(过度表达而无实际内涵),或者枯燥的结构。

这是谁干的?把我文章这样贴上来?这也只能代表撰写时的观点

艺术与设计,作为传媒品牌始创于1997年创刊的《艺术与设计》杂志。经过十余年发展和历练,如今已形成了包括《艺术与设计》、艺术与设计网络传媒、《Surface》(中文版)、《BEIJING NOW》、《住》、《现代艺术》、《CG World》、《1626》和《产品设计》等强势媒体群在内的艺术与设计出版联盟。而创刊百余期的《艺术与设计》杂志是整个出版联盟的奠基刊物与核心刊物。她见证了中国现当代艺术和设计发展最为迅速、变迁最为巨大的十年。如今,《艺术与设计》杂志和艺术与设计出版联盟旗下的杂志群继续以饱满的热情和独到的视角密切关注着整个社会,以及艺术、创新领域的新动向与新发展。艺术与设计这个主要发的是设计专业的作品之类的,如果要发文章的话发的是艺术与设计理论,这个是专门发学术论文的,用于各大高校教师职称评定,本科毕业等等都是有效的,文章对质量有一定的要求,必须是原创的比较好。凡平面设计、广告学、环境艺术、建筑、产品设计、数字艺术、传统工艺美术、纯美术与美学理论等方面的优秀论文均可被收录可以通过官方邮箱投稿投稿格式:中文题目如:浅谈居住空间装饰设计与平面构成元素的应用英文翻译:********【作者】*** 【Author】 *****【机构】 ********; 【摘要】 通过对居住空间构成形态的分析,阐述了居住空间装饰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要点,研究如何将三维空间的组成元素抽象概括为点、线、面的设计方法,探索平面构成的基本设计手法在居住空间装饰设计中的应用规律,对于提高装饰设计的艺术表现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更多还原【关键词】 ***;****; *****;【参考文献】[1] 陶晶晶. 居住空间软装饰设计[J]. 大众文艺(理论). 2009(04) [2] 韦自力. 居住空间概念设计[J]. 美术大观. 2006(08) [3] 陈昊武,喻磊. 试析简洁陶瓷装饰设计的魅力[J]. 陶瓷研究. 2008(04) [4] 彭荣新. 谈谈陶瓷贴花纸装饰设计的工艺性[J]. 景德镇陶瓷. 1985(01) [5] 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环境艺术装饰工程部装饰设计作品选[J]. 装饰. 1993(02) [6] 武珊. 传统艺术与装饰设计的意义[J]. 西北美术. 2000(02) [7] 辛景林. 论动物装饰设计的创意[J]. 北方美术. 2002(04) [8] 陈瑰丽. 空间装饰设计的色彩选择[J]. 艺术界. 2006(02) [9] 武桂荣. 浅谈产品装饰设计的个性化[J]. 美术大观. 2006(10) [10] 马辉. 行为诉求对居住空间个性化教育的影响[J]. 华章(教学探索). 2006(03) [11] 龙厚强,任庆薪Q1824991456线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审美感知[J]. 美术大观. 2008(07) [12] 徐丹. 室内空间设计与现代家居艺术[J]. 艺术评论. 2010(10) [13] 黑白情缘新奢华时尚空间[J]. 流行色. 2010(07) [14] 关未. 岭南地区别墅设计的要素[J]. 美术大观. 2011(03) [15] 建筑·生活 还归自然——上海[长堤花园·湿地坡景别墅]记[J]. 上海艺术家. 2002(Z1) [16] 粟武,王早. 因人而异的住宅空间设计[J]. 装饰. 2008(03) [17] 赵秀敏. 校园规划应考虑的两个影响因素——以杭州市大学校园为例[J]. 装饰. 2006(07) [18] 竺健行,任务. 创新的形态设计在当代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J]. 大家. 2010(02) [19] 陆虹,李斯. 谈酒吧的设计理念[J]. 艺术教育. 2007(11) [20] 狄巨宽,周云哲,王巨,于红艳,孙泓洁,王鸽,苏璇,代戋戋,苗卫钟,缪济临,解彦军. 新生代别墅群:诗情的延续[J]. 河北画报. 2011(06)

一、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天有不测风雨,人有旦夕祸福。”其实,对于艺术品来说,它们的命运也是如此。就在半个多月前,这座走过了1500多个春秋的、为人类所共有的艺术珍品——巴米扬大佛——在塔利班的炮声中轰然倒下,从我们的视野中永远地消失了! 这是上个月拍回来的乐山大佛,我们可以看见,它的庞大的身躯上已经爬满了青苔和其他腐蚀物,面目已经模糊。 还有这座胜利女神雕像,被发现时,它的高贵的头颅已经不知去向。 还有就是这座维纳斯雕像,1820年在希腊的米洛斯岛被发现时,她的秀丽的双臂已经残缺。为了区别于其他众多的维纳斯雕像,人们习惯上把她称为“断臂的维纳斯”或“米洛斯的维纳斯”。 历史是无情的,战争的炮火是无情的,大自然的风雨雷电是无情的。但这世界毕竟还有许多热爱生命、热爱艺术的人们,于是人们一方面加强保护,一方面对已遭毁坏的艺术品加紧修复。 这其中就有许多人一直试图为维纳斯的断臂复原,要为她重新安上那残缺的双臂。然而,一百多年来,却始终没有一个复原的方案能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满意。维纳斯的双臂到底应该是怎样摆放的,这成了艺术史上的一个谜。同学们都是正处在最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年龄,在这节课开始前,不妨也来想象一下,为揭开这个谜而提供一个方案。二、文学常识 清冈卓行,日本诗人,小说家。生于中国大连。毕业于东京大学。1964年起在法政大学任教。曾在《今日》、《鳄鱼》、《现代批评》杂志上发表过诗作和评论。受超现实主义的影响。诗集《冰凝的火焰》(1959)、《日常》(1962)通过戏谑的自我韬晦来体现批评的精神。还有诗集《四季写生》(1965)、评论集《废墟中捡到的镜子》(1960)、《生的变化》(1960)、《手的变幻》(1966)等。《手的变幻》通过人手的表情,从美术、文学、音乐、电影、摄影等多个方面进行独特的评论。1969年起开始创作小说,作品《早晨的悲哀》(1969)、《淡绿色的季节》等。小说大都取材于自身的体验,富于抒情性和音乐感。1969年获得芥川奖。三、、整体把握——分析提炼课文的中心句和关键句。本文是一篇文艺批评。学习本文,要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关键词句仔细揣摩,领会其内涵.本文以米洛斯出土的维纳斯引出话题,首先详细描述了维纳斯因失去双臂而产生的无穷魅力,进而否定了复原维纳斯的种种方案,最后作者通过比较分析为何失去双臂比失去其它部位更有魅力。 从内容结构上讲,本文从文艺鉴赏的角度深入浅出地阐明了米洛斯的维纳斯雕塑之所以有如此魅力的原因。因此,本文的中心论点应该是“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 文章第一部分从正面来阐述作者的观点,重要的语句有,“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形象地突现了“断臂美神”的艺术震撼。 文章第二部分从反面来阐述作者的观点,重要的语句是:“人们对丧失了的东西已经有过一次发自内心的感动之后,恐怕再也不会被以前的、尚未丧失的往昔所打动了吧。” 文章第三部分从侧面来阐述作者的观点,重要的语句是:“除了两条胳膊之外,其他任何部位都丧失不得”,“它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四、重点语句1、 作者是否赞同为维纳斯修复双臂?文中有这样的话:“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我对此无法再抱一丝怀疑而只能相信时,那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誉。”作者为什么这样说?(重点语句体会如下) (1) 维纳斯作品本身被一种“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些东西出神入化地烘托着”,才如此秀美迷人。 (作品的原创、散失、偶然发掘、缺损、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兴趣、人们为求得完整美而作出的设想和追求,这一系列可以说成是“作品命运”的东西,使作品本身充满魅力,而这与原创者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找到原形意味着那些烘托作品的“遭遇”和“过程”就失去了,作品不再充满魅力) (2) 维纳斯的美在于它“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得完整的偶然追求”。 (如果维纳斯是完好无损的,它便是单一的具体的特定的那一尊雕像。而它的缺损,使之变成了不确定的、不具体的、带有普遍意义的雕像――许许多多人们所想象的饱含了无数可能的那些雕像。因此维纳斯的偶然的并非刻意和人为的“部分”(手臂)残缺,换来的是人们对完整雕像的揣测、设想和追求。这正是断臂维纳斯的魅力所在,因为真正的魅力在于因此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对艺术美的追求!) (3) 那失去了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于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或者可以说,正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换言之,…… (缺损―――获得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更有一种神秘气氛,吸引人们的视线,诱发人们的想象,激起人们的兴趣,演化成一种追求,而“艺术”的魅力也正在于此) 完整―――具体、实在、凝固,没有想象的余地) (4) 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 (有――双臂不缺损:具体的、单一的、实在的、凝固的、限制人们想象的雕像 无――失去双臂:不具体的、包孕着无数可能的、引发人们不尽梦幻和想象的雕像) 2、 作者为什么说:“除了两胳膊之外,其他任何部位都丧失不得”? (手对于人、对于形体的意义:它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同自己进行千变万化的交涉的手段,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五、哲理引申 1、 艺术——注重虚实相间 如国画中的“留白”艺术;如音乐中的“此时无声胜有声”; 如唐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妙就妙在“云深不知处”,倘使改为“只在此山中,岭后石头上”,则成村夫俗语。 《红楼梦》中描写林黛玉形象:“两弯似蹙非蹙 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娴静时似矫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美不可言的效果来自虚写,人间没有谁可以扮演林黛玉,她只能活在读者心中。 2、 生活——缺憾也是一种美 四大美女各有缺陷;美玉微瑕;梁祝爱情成千古绝唱。 唐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动人之处在于留下的遗憾和悬念,如事情成为“人面已到山后去,骑驴迎来不宜迟”,就简直是赵本山演的小品了。

艺术理论文章发表

<<美术向导>>不是艺术类核心期刊 艺术类核心期刊: 1 新美术 杭州 中国美术学院 * 2 美术 北京 中国美术家协会 * 3 书法研究 上海 上海书画出版社 4 中国书法 北京 中国书法家协会 * 5 美术观察 北京 中国艺术研究院 * 6 美术研究 北京 中央美术学院 * 7 装饰 北京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 8 民族艺术 南宁 广西艺术研究所 9 中国摄影 北京 中国摄影家协会 * 10 中国音乐学 北京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 * 11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北京 中央音乐学院 * 12 音乐研究 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 * 13 音乐艺术 上海 上海音乐学院 * 14 中国音乐 北京 中国音乐学院 * 15 人民音乐 北京 中国音乐家协会 * 16 黄钟 武汉 武汉音乐学院 17 音乐创作 北京 中国音乐家协会 18 中国戏剧 北京 中国戏剧家协会 19 剧本 北京 中国戏剧家协会 * 20 戏剧艺术 上海 上海戏剧学院 21 戏剧 北京 中央戏剧学院 22 戏曲艺术 北京 中国戏曲学院 23 中国京剧 北京 文化部振兴京剧指导委员会 24 上海戏剧 上海 上海戏剧家协会 25 当代戏剧 西安 陕西省戏剧家协会 26 艺术百家 南京 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所 27 舞蹈 北京 中国舞蹈家协会 * 28 四川戏剧 成都 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 29 电影艺术 北京 中国电影家协会 * 30 当代电影 北京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 * 31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北京 北京电影学院 * 32 世界电影 北京 中国电影家协会 33 中国电视 北京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 * 34 电影创作 北京 北京电影制片厂 35 电影通讯 北京 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事业管理局 36 电影文学 长春 长影集团期刊出版公司 * 37 当代电视 北京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 38 电视研究 北京 中央电视台 39 电影新作 上海 上海电影家协会等 40 中外军事影视 北京 八一电影制片厂 *

艺术类国家级核心期刊有《美与时代》和《艺术品鉴》。

可以在《美与时代》和《艺术品鉴》上发表美术理论,这两种刊物均在中国知网收录。

扩展资料:

投稿须知

1、稿件署名作者应为合法著作权人,文责自负,作者排序以原稿为准,文章内容不涉及保密,署名无争议。本刊只接受电子邮件投稿,文稿请以WORD格式按附件形式发至本刊投稿信箱。

2、本刊对来稿一律先按栏目要求进行汇总编号登记,并严格执行三审三校制度,根据具体情况可能会对来稿文章进行必要的删改,不接受删改的作者请声明。

3、来稿应论点明确,资料可靠,数据准确,层次清楚,逻辑性强,用字规范。文辞力求精炼,以3000~6000字为宜。随文根据需要可附200字左右的中文摘要,关键词3~8个,参考文献若干。

4、若来稿论文受到省(市)、部级以上基金项目支持,请注明基金名称和项目编号,并将相关证明(或复印件)的电子版发送到本刊编辑部邮箱。

5、来稿请作者注明真实姓名、性别、所在单位全称、联系电话、手机和信箱。

6、请作者自留底稿,本刊概不退稿,出刊后每篇文章赠作者1~2册样,如果作者仍有需要,可按邮局征订价购买。

7、来稿需注明:作者姓名、研究方向、单位全称、通讯地址、邮政编码以及联络手机,以便于给杂志社给你邮寄用稿通知和杂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美与时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艺术品鉴

一个2逼力工

克莱门特·格林伯格文/沈语冰(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被说成是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主要发言人,正是他,使得波洛克(Pollock)、罗斯科(Rothko)等美国本土或移民画家的名声登上了世界舞台。由于他的主要观点代表了现代主义艺术理论的法典化,他便成了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分水岭。几乎所有同情或支持现代主义的人都为他辩护,与此同时,几乎所有的后现代主义者都首先将批评的矛头指向他。著有《艺术与文化》、《朴素的美学》、《格林伯格艺术批评文集》(1-4卷)等。1914年他们移居弗吉尼亚州的诺弗克(Norfolk)。6年后,格林伯格一家又回到纽约,这一次定居于布鲁克林区,他父亲则成为一名制造商。格林伯格毕业于公立中学,并于1930年从萨拉库斯大学获得文学士学位。他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于是自学了德语、意大利语、法语及拉丁语。1933年起,他与父亲一起干起了纺织品批发业务,但克莱门特1935年就辞职不干了。翌年,格林伯格开始供职于联邦政府,起初是在民政委员会(the Civil Service Commission),1937年转至纽约港的海关检查部门(the Appraiser’s Division of the Customs Service)。后面这个职位使他有空闲成为一个散文作家。1939年,格林伯格发表了第一篇评论文章,是对德国戏剧大师布莱希特(Brecht)的话剧《穷人的一便士》(A Penny for the Poor)的评论。从此以后,他开始了长达50年的文艺评论生涯。1944年,他接受了《当代犹太人档案》(Contemporary Jewish Record)执行总编之职。当这家杂志被《评论》(Commentary)杂志收购后,格氏被任命为助理编辑,他在这个任上一直干到1957年。直到1941年,格林伯格的批评主要限于文学。同年5月份,他在《国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克利(Paul Klee)的文章,从此开始涉足艺术批评。但他的艺术观与方法论却早就成熟于两篇理论性文章。它们就是前些年发表于《党派评论》的《前卫与庸俗》(“The Avant Garde and Kitsch”, 1939)以及《走向更新的拉奥孔》(“Towards a Newer Laocoon”, 1940)在《前卫与庸俗》这篇论文里,格林伯格声称前卫的或现代主义的艺术是拒斥资本主义文化工业产品的手段。他用Kitsch来形容这种消费主义的庸俗艺术(按:Kitsch这个德语词,原意是“垃圾”,后来用来形容那些多愁善感的、赚人眼泪的通俗剧等趣味低下的艺术品,因此也有译为“媚俗”或“媚俗艺术”的。但在中文里,“媚俗”一词更多地伴随着捷克作家昆德拉的名字出现,带有昆德拉赋予它的太多的哲学与政治意味,因此本人将格林伯格的Kitsch直截了当地译为“庸俗”或“庸俗艺术”。)而前卫艺术,跟现代哲学一样,探索我们经验和理解世界的那些条件。它并不单纯提供有关世界的信息,就像那些精确地描绘世界表面现象的方法所做的那样。《前卫与庸俗》部分地也是对纳粹德国与苏联捣毁和抑制现代主义艺术,却代之以“雅利安艺术”或“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国家艺术的一种反应,因此带有当时鲜明的自由左派的政治动机。但是,与当时世界各国的进步知识分子或多或少都倾向于左翼一样,格林伯格的这一政治关怀并不令人感到意外。同时,现代知识分子的这种政治关怀,也不能被解读成艺术要直接为政治服务这样一种更为机械的论点。没有比这种类推更荒谬的事了!波德莱尔以来,杰出的现代主义者都坚持一定的党派立场,然而,他们当中几乎没有一个会认为直接受命于政治的艺术会是好艺术。这就是政治关切与艺术自主之间的紧张关系的命题,在理解全部现代主义叙事与理论中是如此重要的原因所在(关于现代主义的党派性,以及自主艺术与现实关怀之间的紧张关系的论述,详见拙作《什么是现代主义?》,载《20世纪艺术批评》,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3-51页)。因此,没有什么比认为格林伯格的党派立场决定了他是一种国家政策的御用文人的幼稚想法,距离事实更远的东西了!因为,格林伯格批评生涯的出发点及其最终归宿,都在于坚持艺术家的社会关怀及其审美自主之间的紧张关系。确切地讲,格林伯格的艺术观,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与包豪斯美学的某种辩证法。格林伯格将庸俗艺术的起源追溯到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社会分化,文化普及的兴起以及廉价艺术品市场的诞生。他不仅将纳粹德国及前苏联的官方艺术,而且还将美国式资本主义的大宗文化艺术产品,都归入庸俗艺术。在格林伯格看来,对庸俗艺术的拒斥,倒过来要求对高级艺术的坚决捍卫。不过他心目中有一个高级艺术的特别模式。格林伯格是在美国一个相当混乱的艺术时期写作该文的,当时在美国有四个主要的艺术运动:“美国场景运动”(“American-scene”)、社会现实主义(social realists)、受立体派影响的美国抽象艺术(“American Abstract Artists”)以及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从未在美国生根,但由于不少欧洲超现实主义艺术家的到来,也颇见势力)。格林伯格对前二者没有兴趣;对他来说,他们基本上是为政治服务的庸俗艺术。他也看不起超现实主义,他认为,超现实主义是向绘画的虚构观念(通往想象世界的一扇窗户)的倒退。在进入40年代时,人们还不清楚现代主义绘画的主渠道会导向超现实主义还是抽象。格林伯格持续不断的、有时候甚至是好斗的论辩,在使当时的思想观念偏离前者而走向后者方面,扮演了关键角色。《前卫与庸俗》代表了格林伯格对前卫艺术的早期看法。他后来很少用“前卫艺术”(Avant Garde)这个词,相反,随着他的艺术批评理论渐趋成熟,他越来越多地使用“高级艺术”(advanced art)、“重要艺术”(major art)。而且,在他后来思想的发展中,“前卫与庸俗”这种尖锐的对立,也开始松动。格林伯格后来认为,对前卫艺术构成威胁的,并不是什么庸俗艺术,而是“中庸艺术”(middlebrow)。其实,在《前卫与庸俗》一文中,人们已经可以读到这种变化的潜在可能。因为在格林伯格对庸俗艺术诞生的社会背景的分析中,已经潜藏着这样一种认识:即现代庸俗艺术只是传统社会的民间艺术的继续。正如在任何一个传统社会里都存在着民间文化与民间艺术一样,在一个现代的城市社会里,庸俗艺术有它的存在合理性。因此,在成熟期的格林伯格看来,对前卫艺术的挑战已经不再来自庸俗艺术,而是中庸艺术。什么是中庸艺术?就是假冒的前卫艺术,没有趣味或趣味低下的前卫艺术。在他的心目中,典型的中庸艺术就是波普艺术。因此,在格林伯格那里,“前卫”更多地是指某种态度,即前卫态度,一种反对既定艺术语言和学院派的态度。这种理解,同样也构成英美对前卫艺术的一般理解的基础。这一点,使格林伯格的前卫艺术理论,与德国美学家彼得·比格尔的前卫艺术理论(或先锋派理论)迥然不同。[详见比格尔《先锋派理论》,高建平译,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以及沈语冰编著《艺术学经典文献导读·美术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对比格尔前卫艺术理论的评论。]格林伯格的早期思想深受马克思(Karl Marx)和霍夫曼(Hans Hofmann)的影响。格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使他对前卫艺术发生了兴趣,因为前卫艺术暗示着,抽象是一种革命的形式,远离美国叙事性绘画的流行趣味。但对格林伯格来说,更重要的影响来自德国艺术家与美术教育家汉斯·霍夫曼。1938年至39年间,格林伯格参加了霍夫曼的夜校。在那里,霍夫曼强调了绘画的形式质量——扁平画布上的色彩、线条、平面及各种形状的“推-拉关系”。在格氏40与50年代的批评中,他发展了这些观念,将它们锻造成一种独特的批评工具。40年代中叶,格林伯格是第一个支持纽约画派的抽象艺术家如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威廉·德·库宁(Willem de Kooning)、罗伯特·马瑟韦尔(Robert Motherwell)及大卫·史密斯(David Smith)的人。其时,不要说美国民众尚未认识到这些前卫艺术家的意义,就是极大多数美国批评家也都不认为这些纽约艺术家有什么重要性。只有极少数批评家支持这批艺术家,格林伯格是他们当中最坚决的一位。请读者留意这一历史时刻,格林伯格支持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之时,冷战是否已经开始了?1950年12月,格林伯格加入美国中情局(CIA)旗下的“美国文化自由委员会”(American Committee for Cultural Freedom),这是一个总部设在巴黎的“世界文化自由委员会”的分枝机构。这一史实,成了后人攻击他是美国外交政策的御用政客这一不实之辞的主要来源。然而,迄今为止,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格林伯格的批评写作直接地受命于该委员会,或间接地受命于中情局,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作为美国当时最有影响的美术机构——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卷入了美国政府的冷战。那么,格林伯格之加入“美国文化自由委员会”该作何解释?格林伯格四卷本文集的编者奥布赖恩(O’Brian,他本人既不是格林伯格的赞美者,也不是格林伯格的诋毁者,而是较为客观、中立的学者)认为,这一举动只能被解释纽约左派知识分子普遍的政治转向的一种象征。对共产主义(它在现实中是以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模式出现的)普遍感到失望的这些左派知识分子(他们曾经是狂热的马克思主义者),只能通过这种“站队”的象征性举动来表明自己对自由的捍卫。自从用法语写作的加拿大人赛尔热·居尔博特(Serge Guilbaut)《纽约如何盗窃现代艺术的观念》(How New York Stole the Idea of Modern Art)发表以来,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们就饱受“冷战战士”(cold warrior)之饥,仿佛曾经无人理睬的前卫艺术家们,再度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然而,即便是这位带有强烈的法国文化沙文主义情绪的居尔博特先生,也还能在他的书里开宗明义指出:“我的意图并不是想要将这一前卫运动的艺术家们说成具有明确的政治动机,也不是想要暗示,他们的行为乃是某种阴谋的产物。”(Serge Guilbaut , How New York Stole the Idea of Modern Art: Abstract Expressionism, Freedom and the Cold War, Chicago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3, p.3)讽刺的是,后人不将这位始作俑者的观点篡改为阴谋论,是不会感到过瘾的。上世纪末,主持过一项关于“美国中情局与文化冷战”的大规模调查工作的作者弗朗西丝·桑德斯(Frances Stonor Saunders),曾采访了1954至1961年间担任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馆长助理的瓦尔多·拉斯姆森(Waldo Rasmussen,1961年以后任馆长)。拉斯姆森告诉这位作者:有一系列文章在讲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国际展览计划与文化宣传间的关系;有些甚至暗示这一计划与中情局有关。由于我那几年正好在那儿工作,我能说,这彻头彻尾是假的。国际计划的重点是有关艺术的——它无关乎政治,无关乎宣传。事实上,对一家美国博物馆来说,避开文化宣传的暗示,是极其重要的;正是出于这一理由,跟美国大使馆或美国政府官员联系并不总是有利的,因为那会暗示这些展览意在宣传,而事实上它们却不是。(Frances Stonor Saunders, Who Paid the Piper? The CIA and the Cultural Cold War, London, Granta Books, 1999, p. 268)末了,即使是这位竭力想要曝料的作者桑德斯小姐,也不得不承认:“没有初步的证据证明中情局与现代艺术博物馆之间有过正式协议。”(“There is no prima facie evidence for any formal agreement between the CIA and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Ibid., p.264)然而,全世界的“憎恨学派”(借用哈洛德·布鲁姆[Harold Bloom]的用词)并不会就此罢休。桑德斯小姐就明目张胆地说:“事实上,它(按指正式协议)根本没有必要。”但是,正如美国学者阿尔温·桑德勒(Irving Sandler)指出的那样:对全世界的美国抽象表现主义及格林伯格的诋毁者而言,提供证据却有必要。(另一项反驳中情局推广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这一论点的、最为晚近的大规模调查工作是由大卫·考特[David Caute]做出的,见他的The Dancer Defects: The Struggle for Cultural Supremacy During the Cold War,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那么,格林伯格本人是如何回应抽象表现主义是冷战的武器这一说法的?他说:有大量这类屁话——说什么国务院支持美国艺术,那是冷战的一部分,如此等等。只有当美国艺术在国内与国际,主要是在巴黎,都已经成功之后,国务院才说,我们现在可以出口这类东西了。在这之前,他们根本不敢这么做。[而当他们这么做时]仗早已打胜了。(Robert Burstow, “On Art and Politics: A Recent Interview with Clement Greenberg,” Frieze, September-October 1994, p. 33.)因此,与50年代其他著名的纽约知识分子一样,格林伯格有着明确的政治关切。但是,一个知识分子的政治关切不应当与他的政治行动混淆起来,更不应该因其政治不正确将其言论一概抹倒。(在“自由世界”与“极权主义”这种简单的二极对立——所谓的冷战思维——里,反其道而行之难道就正确吗?)中国有一个良好的治学传统,叫做“不因人废言”。然而,在现实中,人们往往通过揭示某人的政治动机(尤其是当这种政治动机与自己的政治立场不一样时),将其言论一笔勾销。50年代,当纽约画派获得承认后,格林伯格批评的质量使得他声名显赫。他应邀组织展览,在黑山学院(Black Mountain College)、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贝宁顿学院(Bennington College)、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等地讲学。格林伯格继续深化其思想,继续写作艺评。他以简洁的文字,将对现代艺术史的指涉与他对绘画的形式特质的分析,以这样一种方式结合起来,以至于使上述艺术家的抽象作品,很容易为艺术批评家及学习艺术的学生们所理解。他的艺术批评,最大的特点就是对其艺术热情的那种完全个人的、充满了激情的阐述。1961年,他出版了评论文集《艺术与文化》(Art and Culture),对下一代批评家产生了重大影响。60年代早期,格林伯格还发表了他最有影响的论文之一《现代主义绘画》(“Modernist Painting”)。此文勾勒出了一种形式主义理论。在其中,画家们对绘画的形式要素(特别是画面的平面性)压倒一切的关注,成了他读解现代艺术史的一条共同主线。从爱德华·马奈(Edouard Manet)到20世纪40与50年代的纽约画派的当代绘画,格林伯格追溯了一条持续地剥离主题材料、错觉与绘画空间的线索。由于其媒介的内在逻辑,画家们拒绝了叙事性,代之以绘画独一无二的形式品质。其中,他对现代主义的定义,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有关现代主义理论的最清晰的论辩之一:现代主义的本质,在于以一个学科的特有方式批判学科本身,不是为了颠覆它,而是为了更为牢固地奠定它的能力范围。康德(Kant)运用逻辑以确定逻辑的边界,尽管他从逻辑旧有的管辖权范围撤回了不少,但在仍然属于逻辑的范围内,它的基础却更为坚固了。(C. Greenberg, “Modernist Painting,” in C. Harrison & P. Wood(eds.), Art in Theory 1900—1990: An Anthology of Changing Ideas,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1992.p.755.)格林伯格认为现代主义的这种自我批判本质,源于但不同于启蒙运动的批判。启蒙运动开启了以人类理性这种强大的思想武器来批判各种人类事务的先河。每一种人类活动都被要求奠定在合乎理性的基础上。同样道理,艺术也必须实施这种自我证明:每一种艺术都得实施这种自我证明。需要展示的不仅是一般艺术中独特的和不可还原的东西,而且还是每一种特殊艺术中独特的和不可还原的东西。每一种艺术都得通过其自身的实践与作品来确定专属于它的效果。诚然,在这么做时,每一种艺术都会缩小它的能力范围,但与此同时,它亦将使这一范围内所保有的东西更为可靠。(Ibid.)格林伯格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将一般意义上的现代主义(主要是一种思想方式)追溯到启蒙运动中的自我批判原则,还在于将特殊意义上的现代主义艺术与每一种具体艺术的媒介特征联系起来:每一种艺术独特而又恰当的能力范围正好与其媒介的性质中所有独特的东西相一致。自我批判的任务于是成了要从每一种艺术的特殊效果中排除任何可能从别的艺术媒介中借来的或经由别的艺术媒介而获得的任何效果。因此,每一种艺术都将成为“纯粹的”,并在其“纯粹性”中找到其品质标准及其独立性的保证。“纯粹性”意味着自我界定,而艺术中的自我批判的事业则成为一桩强烈的自我界定的事业。(Ibid.)联系到绘画这一独特的艺术门类,格林伯格进一步指出,其媒介的独特性恰恰在于它的局限性:写实主义与自然主义艺术掩饰了艺术的媒介,利用艺术来掩盖艺术;现代主义则运用艺术来提醒艺术。构成绘画媒介的局限性——扁平的表面、基底的形状、颜料的属性——在老大师们那里是被当做一些消极因素来加以对待的,只能含蓄地或间接地得到承认。在现代主义作品里,同样的这些局限性却被视为积极因素,而且得到公开承认。马奈的绘画由于其公开宣布画面的平面性的大胆直率而成为第一批现代主义作品。在马奈的启发下,印象派画家放弃了绘画底色与半透明色,使赤裸裸的事实暴露在观众的眼前:他们所使用的色彩就是由从颜料管或颜料盒中挤出来的颜料构成的。塞尚(Cezanne)则放弃了逼真性或正确性,以便使他的素描或构图更为明确地吻合画布的矩形形状。(Ibid.,pp.755-756)而在所有这些限定因素中,绘画最大的特征便是它的“平面性”。因此,在格林伯格看来,一部现代主义绘画史就是不断地走向平面性的历史:然而,正是绘画表面那不可回避的平面性的压力,对现代主义绘画艺术据以批判并界定自身的方法来说,比任何其他东西都来得更为根本。因为只有平面性是绘画艺术独一无二的和专属的特征。绘画的封闭形状是一种限定条件或规范,与舞台艺术共享;色彩则是不仅与剧场,而且与雕塑共享的规范或手段。由于平面性是绘画不曾与任何其他艺术共享的唯一条件,因而现代主义绘画就朝着平面性而非任何别的方向发展。(Ibid., p.756)这些构成了《现代主义绘画》的主要论辩。随着波普艺术(Pop Art)在20世纪60年代的兴起,格林伯格的形式主义方法就不再管用了。波普艺术建立在赤裸裸的概念智慧(而不是艺术家的感觉或灵感上),又源于“低级艺术”,它们成了格林伯格形式主义理论的反题。作为对波普艺术的回应,格林伯格1964年举办了“后涂绘抽象”(“Post Painterly Abstraction”)展。在展览目录导论中,他拓展了自己的理论原理,认为展示开放性、赋形的线条清晰性以及明亮甚至单色调的绘画,乃是他在《现代主义绘画》一文中曾经勾勒出来的那个艺术的形式史的自然演进。格林伯格独创了“后涂绘抽象”(Post-Painterly Abstraction)这一术语,用以区别抽象表现主义或涂绘抽象(按:格林伯格的“后涂绘”一词,来自沃尔夫林的Malerisch[涂绘]。沃氏用它来指称与“线描”相对的绘画特质,用以界定区别于古典艺术的巴洛克艺术。因此在沃氏那里,文艺复兴盛期的古典绘画是线描的,而巴洛克绘画却是涂绘的。参Clement Greenberg, “Post-painterly Abstraction”, in Clement Greenberg, Collected Essays and Criticism,vol 4, ed., John O'Brian,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3;并参沃尔夫林:《艺术风格学》,潘耀昌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后涂绘抽象一词被用于大量抽象艺术家,他们反对第一代抽象表现主义强调笔势的抽象趋势。后涂绘抽象中占主导趋势的被称为硬边抽象画家(hard-edged painters),如凯利(Ellsworth Kelly)、法兰克·史特拉(Frank Stella)。他们探索高度规则化的形状与画面边界之间,画布表面上被描绘的形状与画布基底的真实形状之间的关系。这一术语也被用来指称那些色域画家(color-field painters),如海伦·弗兰肯萨勒(Helen Frankenthaler)、莫里斯·路易斯(Morris Louis)。他们直接使用炳稀颜料在未涂底色的画布上探索大面积纯色块的肌理和视觉效果。不过,这些运动的界限是模糊的,有些艺术家,例如肯尼思·诺兰德(Kenneth Noland)具有两个运动的诸多共同特点。后涂绘抽象通常被认为是现代主义的自我批判的辩证法的继续(但是,也激发了不同意见,特别参见迈克尔·弗雷德:《格林伯格现代主义绘画的还原论批判》,沈语冰译,以及沈语冰:《格林伯格之后的艺术理论与批评》,均载《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年第2期)。格林伯格的个人趣味导致他拒绝60年代的波普艺术,因为波普艺术是一种明显受到庸俗文化影响的趋势。在波普艺术之后,格林伯格的影响开始衰落。不过,在整个60年代,格林伯格在年轻一代的批评家当中,例如在迈克尔·弗雷德(Michael Fried)、罗莎琳·克劳斯(Rosalind Krauss)当中,仍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70年代以后,格林伯格基本上已经退出艺术批评界,转而总结其艺术批评生涯的哲学基础,亦即他的美学观。他的晚年讲学与写作,使他成为20世纪末最重要的美学家之一。即使对他那些挑战者而言,格林伯格也依然是他那个时代最重要的批评家。所有人都同意他清晰简明地阐述了一种看待艺术的方法,流行达半个世纪之久。格林伯格的影响力是如此巨大,以至于对当代批评家来说,他的阐述最终界定了整个现代主义艺术运动。在汤姆·伍尔夫(Tom Wolfe)写于1975年的书《涂写之词》(The Painted Word)中,他称格林伯格是“文化三山(三伯格)”之王。所谓“文化三山(三伯格)”是指对美国艺术界影响最大的批评家三巨头克莱门特·格林伯格、哈罗德·罗森伯格(Harold Rosenberg)和列奥·施坦伯格(Leo Steinberg)。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后现代主义思潮盛行之时,格林伯格遭到众多的诋毁,但是,进入21世纪后,人们已经越来越认识到格林伯格的重要性。美国学者迈克尔·刘易斯(Michael J. Lewis,他本人既不是格林伯格的赞美者,也不是格林伯格的诋毁者;在本文里,为了表示平衡起见,我很少引用格林伯格的赞美者们的话)曾经这样来刻画那些“克莱的诋毁者”(Clemblashes)眼中的格林伯格肖像:“他是推广美国艺术,使其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的工具的人,心照不宣地与所谓中情局资助的美国绘画在欧洲的巡回展览合作,也是一个将麦卡歇主义者的气质带进其审美判断的人,不能容忍不同意见,强化了令人窒息的一致。”(Michael J. Lewis, “Art, Politics & Clement Greenberg”, Commentary, June 1998)然而,也正如刘易斯所说,格林伯格持久不衰的重要性的真正原因基于这样一个事实:今天的艺术界仍然为他的观念与训条所困扰。当下的至理名言是,艺术应当具有明确的和直接的政治用途;庸俗与高雅艺术之间的区别是毫无意义的;主题内容与叙事内容要比技法或形式更重要。至于内在于每一种艺术类型的风格发展的、融贯与逻辑的道路的观念,则被抛弃,转而成为欢迎地方性的、临时的、个人的和任意的东西的任情狂欢。“但是,”刘易斯进一步指出,其结果却不是一种较早阶段的文化活力的增进,而是一种明显的和灾难性的衰落。因此,如果说美国的艺术学校的学生们仍然在运用格林伯格的理论——他们确实如此——,那是因为在没有任何立足点的、汹涌险恶的大海上,拥有一个地标总是令人安慰的,即使从理论上来说是一种可恨的东西。作为一种陪衬,甚至作为一个秘密的理想,格林伯格所支持的某些东西——严肃、高度的思想完整性、对形式完美的倾心——或许还会伴随我们一段时日,如果我们足够幸运的话。(Ibid.)参考书目:1.Clement Greenberg, Art and Culture: Critical Essays,Boston: Beacon Press,1961;《艺术与文化》,沈语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2.Clement Greenberg, Late Writings, edited by Robert C. Morgan, St. Paul: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03.3.Clement Greenberg, Homemade Esthetics: Observations on Art and Tast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4. Clement Greenberg, Clement Greenberg: The Collected Essays and Criticism,4 vols., ed., John O'Brian,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6 -1993.5. Donald Kuspit, Clement Greenberg: Art Critic,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79.6.沈语冰:《格林伯格:现代主义及怨言》,载《20世纪艺术批评》,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153-178页。(原载《荣宝斋(当代艺术版)》,2010年第3期)

艺术评论论文发表

艺术类的核心期刊有:艺术评论、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云南艺术学院学报、民族艺术、新美术、装饰、美术研究、美术观察、美术、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世界美术、美苑、书法、中国书法、中国摄影、中国音乐学、中央音乐学院学报、音乐研究、中国音乐、人民音乐、音乐艺术、黄钟、音乐创作、舞蹈、北京舞蹈学院学报、戏剧、戏剧艺术、中国戏剧、艺术百家、戏曲艺术、戏剧文学、上海戏剧、当代戏剧、中国京剧、四川戏剧、电影艺术、当代电影、世界电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电影新作、中国电视、中国电影市场、电影文学、当代电视。这些刊物都能登录艺术类论文,但是否刊登艺术类外文文献翻译论文,要具体而定。一般刊登的论文都要求有作者自己的思想、观点,若只是外文翻译,恐怕比较困难。

艺术与设计,作为传媒品牌始创于1997年创刊的《艺术与设计》杂志。经过十余年发展和历练,如今已形成了包括《艺术与设计》、艺术与设计网络传媒、《Surface》(中文版)、《BEIJING NOW》、《住》、《现代艺术》、《CG World》、《1626》和《产品设计》等强势媒体群在内的艺术与设计出版联盟。而创刊百余期的《艺术与设计》杂志是整个出版联盟的奠基刊物与核心刊物。她见证了中国现当代艺术和设计发展最为迅速、变迁最为巨大的十年。如今,《艺术与设计》杂志和艺术与设计出版联盟旗下的杂志群继续以饱满的热情和独到的视角密切关注着整个社会,以及艺术、创新领域的新动向与新发展。艺术与设计这个主要发的是设计专业的作品之类的,如果要发文章的话发的是艺术与设计理论,这个是专门发学术论文的,用于各大高校教师职称评定,本科毕业等等都是有效的,文章对质量有一定的要求,必须是原创的比较好。凡平面设计、广告学、环境艺术、建筑、产品设计、数字艺术、传统工艺美术、纯美术与美学理论等方面的优秀论文均可被收录可以通过官方邮箱投稿投稿格式:中文题目如:浅谈居住空间装饰设计与平面构成元素的应用英文翻译:********【作者】*** 【Author】 *****【机构】 ********; 【摘要】 通过对居住空间构成形态的分析,阐述了居住空间装饰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要点,研究如何将三维空间的组成元素抽象概括为点、线、面的设计方法,探索平面构成的基本设计手法在居住空间装饰设计中的应用规律,对于提高装饰设计的艺术表现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更多还原【关键词】 ***;****; *****;【参考文献】[1] 陶晶晶. 居住空间软装饰设计[J]. 大众文艺(理论). 2009(04) [2] 韦自力. 居住空间概念设计[J]. 美术大观. 2006(08) [3] 陈昊武,喻磊. 试析简洁陶瓷装饰设计的魅力[J]. 陶瓷研究. 2008(04) [4] 彭荣新. 谈谈陶瓷贴花纸装饰设计的工艺性[J]. 景德镇陶瓷. 1985(01) [5] 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环境艺术装饰工程部装饰设计作品选[J]. 装饰. 1993(02) [6] 武珊. 传统艺术与装饰设计的意义[J]. 西北美术. 2000(02) [7] 辛景林. 论动物装饰设计的创意[J]. 北方美术. 2002(04) [8] 陈瑰丽. 空间装饰设计的色彩选择[J]. 艺术界. 2006(02) [9] 武桂荣. 浅谈产品装饰设计的个性化[J]. 美术大观. 2006(10) [10] 马辉. 行为诉求对居住空间个性化教育的影响[J]. 华章(教学探索). 2006(03) [11] 龙厚强,任庆薪Q1824991456线在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审美感知[J]. 美术大观. 2008(07) [12] 徐丹. 室内空间设计与现代家居艺术[J]. 艺术评论. 2010(10) [13] 黑白情缘新奢华时尚空间[J]. 流行色. 2010(07) [14] 关未. 岭南地区别墅设计的要素[J]. 美术大观. 2011(03) [15] 建筑·生活 还归自然——上海[长堤花园·湿地坡景别墅]记[J]. 上海艺术家. 2002(Z1) [16] 粟武,王早. 因人而异的住宅空间设计[J]. 装饰. 2008(03) [17] 赵秀敏. 校园规划应考虑的两个影响因素——以杭州市大学校园为例[J]. 装饰. 2006(07) [18] 竺健行,任务. 创新的形态设计在当代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J]. 大家. 2010(02) [19] 陆虹,李斯. 谈酒吧的设计理念[J]. 艺术教育. 2007(11) [20] 狄巨宽,周云哲,王巨,于红艳,孙泓洁,王鸽,苏璇,代戋戋,苗卫钟,缪济临,解彦军. 新生代别墅群:诗情的延续[J]. 河北画报. 2011(06)

网络文艺评论文章发表

1、注册为该论坛用户;2、发帖

写作要点1、加强文艺理论素养,掌握科学评判标准; 2、认真分析文艺现象,提出创新理论观点; 3、恰当评论体式,采用适宜表现方式.文艺评论,又称文学批评,是评论者在文艺欣赏的基础上,在某些文艺理论的指导下,对文艺创作、文艺思潮等文艺现象,文艺实践活动进行 阐述和评判的文章,是评论者科学理性认识的体现。 文艺评论的直接对象包括作家、艺术家、文艺作品、文艺思潮、文艺流派、文艺理论、文艺运动、文艺史以及读者鉴赏接受等一切文艺活动的现象。 文艺评论,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通过对文艺实践和文艺现象的具体评析,揭示评论对象的审美价值和思想意义,探讨文艺创 作的艺术方法和内在规律,激浊扬清,推陈出新,繁荣文艺创作,提高读者的欣赏能力,增强健康的艺术情趣。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