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学的SCI的杂志哪个最容易中以下期刊均为电化学分类SCI收录,2013年影响因子,不包括综合性化学期刊,总结不易,还望采纳1、electrochimica acta 3.777偏重的研究方向 电化学(2) 电容器(1) 电化学传感器(1) 纳米电镀(1) 电极材料(1) 电分析(1) 锂电池(1) 纳米材料(1) 电沉积(1) 审稿速度 平均1.44个月的审稿周期 投稿平均命中率为 :60.71% 2、journal of solid state electrochemistry 2.279发表时间过长,算起来从投稿到网上先行发表,大约用了半年时间。 要有创新性,如果已经在较高档次文章的通讯上(如前面的Chem. Commun.)发表了,再将详细的研究论文发在该刊上应该是比较容易了。3、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 5.437偏重的研究方向 传感器(1) 电化学分析(1) Electrochemestry(1) Biosensor(1) 审稿速度 平均1.6个月的审稿周期 投稿命中率 投稿平均命中率为 :31% 【投稿方式】Online Submission 【投稿费用】免费。彩色图片是否需要花钱不清楚。 【投稿感受】简称为BB,是elsevier旗下的一本月刊杂志,主要刊登生物传感器相关领域的工作,尤以电化学传感器居多,检测对象最喜欢的则是葡萄糖(glucose biosensors),中国人投的比较多。近两年影响因子直线上升,05年3.463,06年4.132,07年已升到5.061。读研以来,我共投过此期刊三次,第一次被拒,后两次均小改后接受。审稿时间一般为两个月左右,投稿后状态变化一般为“Submitted to the journal--> with editor-->under review--required review completed-->Decision”,审稿人一般为两到三个。该期刊对创新性要求不是很高,但最近由于IF升的高估计会提高标准了。文章类型有全文(full paper)和通讯(short communication)两类。文章接受后一般2周内即online,4个月左右后能出卷/页码号。4、electrochemistry communications 4.425偏重的研究方向 锂电池(2) 电化学(2) 多孔材料(1) 纳米电极材料(1) 审稿速度 平均1个月的审稿周期 投稿命中率 投稿平均命中率为 :25% ELECTROCHEM COMMUN是电化学领域的权威期刊。审稿速度快,编辑效率高,一般8-14天有初审意见,如果顺利一个月左右就见刊了。期刊要求短小精悍,强调新颖。电化学期刊的影响因子总体不高,不过这些年有所抬头,本刊的分数也随之迅速增长。该刊作为国际电化学的旗舰期刊,其上的优秀文章领导着电化学领域的发展方向。
以下为影响因子的预测,供参考:
截止2015年2月27日
JMCA:14016/1915=7.319
JMCB:3251/704=4.618
JMCC:4398/955=4.605
截止2015年1月15日
JMCA:7.105
Chem Comm:6.359
Nanoscale:6.931
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7.046
chemistry of materials :7.692
CrystengComm:3.863
Rsc Advances:3.68
chemistry a european journal:5.490
chemistry an Asian journal:4.351
Biomaterials Science:3.588
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19.393
从新年开始,基本每个期刊的IF每周都增加0.1左右,2014年的JMCA文章全部已经被SCI收录,增速明显放缓,2013年的文章在2014年其它期刊每周大概增加200+引用次数,6月底出IF的时候上8的可能性有,但是不是很大,保守估计在7.8左右。
扩展资料:
材料的化学分析方法可分为经典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两类。前者基本上采用化学方法
来达到分析的目的,后者主要采用化学和物理方法(特别是最后的测定阶段常应用物理方法)来获取结果,这类分析方法中有的要应用较为复杂的特定仪器。现代分析仪器发展迅速,且各种分析工作绝大部分是应用仪器分析法来完成的,但是经典的化学分析方法仍有其重要意义。
应用化学方法或物理方法来查明材料的化学组分和结构的一种材料试验方法。鉴定物质由哪些元素(或离子)所组成,称为定性分析;
测定各组分间量的关系(通常以百分比表示),称为定量分析。有些大型精密仪器测得的结果是相对值,而仪器的校正和校对所需要的标准参考物质一般是用准确的经典化学分析方法测定的。因此,仪器分析法与化学分析法是相辅相成的,很难以一种方法来完全取代另一种。
经典化学分析根据各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独特化学性质,利用与之有关的化学反应,对物质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定量化学分析按最后的测定方法可分为重量分析法、滴定分析法和气体容量法。
①重量分析法:使被测组分转化为化学组成一定的化合物或单质与试样中的其他组分分离,然后用称重方法测定该组分的含量。
②滴定分析法:将已知准确浓度的试剂溶液(标准溶液)滴加到被测物质的溶液中,直到所加的试剂与被测物质按化学计量定量反应完为止,根据所用试剂溶液的体积和浓度计算被测物质的含量。
③气体容量法:通过测量待测气体(或者将待测物质转化成气体形式)被吸收(或发生)的容积来计算待测物质的量。这种方法应用天平滴定管和量气管等作为最终的测量手段。
仪器分析根据被测物质成分中的分子、原子、离子或其化合物的某些物理性质和物理化学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应用仪器对物质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有些方法仍不可避免地需要通过一定的化学前处理和必要的化学反应来完成。仪器分析法分为光学、电化学、色谱和质谱等分析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材料化学
18年9.931,19年预计过10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2018的影响因子为10.733,每本杂志的影响因子每年都在变化,图一给出了近几年该杂志的影响因子变化趋势:
投稿经验:
从投稿到接受五个月!JMCA处理稿件效率很高,主要是审稿人在拖
研究方向:热电材料 审稿时间:约2个月 接收率:约25%
至少要有创新性,一审很快,但大修后,32天才接收。
20160506--> submitted 20160528-->majour revision
20160516-->submitted 20160718-->accepted
DreamComingTrue(接收)
扩展资料:
简要介绍下影响因子的查询方法
第一步:百度搜索“影响因子查询”图中红色标注为我们需要的;
第二步:在期刊关键词中键入我们所查询的杂志即可。
参考资料:影响因子查询-MedSci
aem和am期刊的区别如下:
aem杂志从材料的角度关注能源的研究,涉及广泛的研究范围,涵盖与能源相关的研究,包括光伏,电池,超级电容器,燃料电池,氢能技术,热电,光催化,太阳能技术,磁致冷和压电材料等领域。
am杂志是工程与计算大学科、材料与化学大领域(包含材料化学,材料物理,生物材料,纳米材料,光电材料,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电子材料等等非常多的子学科,以及非常大量与材料相关的研究领域)的顶尖期刊,在国际材料领域科研界上享誉盛名。
nano energy是中科院工程技术1区级别。
nano energy期刊2021年影响因子是17.881, 属于SCI期刊的工程技术类,是中科院工程技术1区级别期刊。nano energy以其发表的高质量研究论文,已成为众多能源材料类期刊中的一名佼佼者。期刊主题为纳米材料或纳米器件在能源相关领域中的应用,主要收录与主题相关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工作。
nano energy期刊自2012年1月首刊以来,已出版逾35卷,2016年影响因子高达11.71(预计2017年的影响因子在12.4以上),跻身能源环境类期刊前列。nano energy期刊的发刊编辑和目前期刊总主编为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王中林教授。
nano energy期刊所发表文章研究领域涵盖各式电池、氢气制备与存储、发光二极管、高效节能光学器件、太阳能电池、纳米压电器件、自驱动纳米机器与纳米系统、超级电容器、热电材料和能源相关政策和展望。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B、C均为新增SCI期刊,暂无影响因子,要今年(2015)才出,JMCA将来的影响因子可能超过原先的JMC,上面的文章质量也都比较高。大家有好文章可以投过去。杂志由英国 ROYAL SOC CHEMISTRY 出版或管理。 ISSN号:2050-7488在线投稿网址 mc.manuscriptcentral.com/jm JMC系列都更喜欢发实验的文章 搞一堆表征 测完善的性能以下为影响因子的预测,供参考:截止2015年1月15日JMCA:7.105Chem Comm:6.359Nanoscale:6.931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7.046chemistry of materials :7.692CrystengComm:3.863Rsc Advances:3.68chemistry a european journal:5.490chemistry an Asian journal:4.351Biomaterials Science:3.588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19.393从新年开始,基本每个期刊的IF每周都增加0.1左右,2014年的JMCA文章全部已经被SCI收录,增速明显放缓,2013年的文章在2014年其它期刊每周大概增加200+引用次数,6月底出IF的时候上8的可能性有,但是不是很大,保守估计在7.8左右。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2018的影响因子为10.733,每本杂志的影响因子每年都在变化,图一给出了近几年该杂志的影响因子变化趋势:
投稿经验:
从投稿到接受五个月!JMCA处理稿件效率很高,主要是审稿人在拖
研究方向:热电材料 审稿时间:约2个月 接收率:约25%
至少要有创新性,一审很快,但大修后,32天才接收。
20160506--> submitted 20160528-->majour revision
20160516-->submitted 20160718-->accepted
DreamComingTrue(接收)
扩展资料:
简要介绍下影响因子的查询方法
第一步:百度搜索“影响因子查询”图中红色标注为我们需要的;
第二步:在期刊关键词中键入我们所查询的杂志即可。
参考资料:影响因子查询-MedSci
导热填料顾名思义就是添加在基体材料中用来增加材料导热系数的填料,常用的导热填料有氧化铝、氧化镁、氧化锌、氮化铝、氮化硼、碳化硅等;其中,尤以微米级氧化铝、硅微粉为主体,纳米氧化铝,氮化物做为高导热领域的填充粉体;而氧化锌大多做为导热膏(导热硅脂)填料用。而用在航空、航天、LED、精密电子仪器等特殊领域的高导热填料有纤维状高导热碳粉、鳞片状高导热碳粉、高导热布等。 一、导热材料的导热系数列表:材料名称 导热系数K(w/m.k)纤维状碳粉 400-700(沿纤维方向)鳞片状碳粉 1500-3000(平面层内导热)氧化铍(剧毒) 270氮化铝 80~320氮化硼 125 -------有文章写60K(w/m.k)碳化硅 83.6 -------有文章写170~220K(w/m.k)氧化镁 36氧化铝 30氧化锌 26二氧化硅(结晶型) 10注:以上数据来自以下3篇论文1.氧化铝在导热绝缘高分子复合材料中的应用,李冰,塑料助剂,2008年第3期,14~16页2. 金属基板用高导热胶膜的研究,孔凡旺等,广东生益科技,第十一届覆铜板市场技术研讨会论文集101~106页3. 复合绝缘导热胶粘剂的研究,周文英等中国胶粘剂2006年11月第15卷11期,22~25页以下部分观点来自期刊论文,部分观点来自广大产品工程师,感谢大家。 1、氮化铝AlN,优点:导热系数非常高。缺点:价格昂贵,通常每公斤在千元以上;氮化铝吸潮后会与水反应会水解AlN+3H20=Al(OH)3+NH3 ,水解产生的Al(OH)3会使导热通路产生中断,进而影响声子的传递,因此做成制品后热导率偏低。即使用硅烷偶联剂进行表面处理,也不能保证100%填料表面被包覆。单纯使用氮化铝,虽然可以达到较高的热导率,但体系粘度极具上升,严重限制了产品的应用领域。2、氮化硼BN,优点:导热系数非常高,性质稳定。缺点:价格很高,市场价从几百元到上千元(根据产品品质不同差别较大),虽然单纯使用氮化硼可以达到较高的热导率,但与氮化铝类似,大量填充后体系粘度极具上升,严重限制了产品的应用领域。听说有国外厂商有生产球形BN,产品粒径大,比表面积小,填充率高,不易增粘,价格极高。3、碳化硅SiC 优点:导热系数较高。缺点:合成过程中产生的碳及石墨难以去除,导致产品纯度较低,电导率高,不适合电子用胶。密度大,在有机硅类胶中易沉淀分层,影响产品应用。环氧胶中较为适用。4、氧化镁MgO 优点:价格便宜。缺点:在空气中易吸潮,增粘性较强,不能大量填充;耐酸性差,一般情况下很容易被酸腐蚀,限制了其在酸性环境下的应用。5、α-氧化铝(针状) 优点:价格便宜。缺点:添加量低,在液体硅胶中,普通针状氧化铝的最大添加量一般为300份左右,所得产品导热率有限。6、α-氧化铝(球形) 优点:填充量大,在液体硅胶中,球形氧化铝最大可添加到600~800份,所得制品导热率高。 缺点:价格较贵,但低于氮化硼和氮化铝。7、氧化锌ZnO 优点:粒径及均匀性很好,适合生产导热硅脂。缺点:导热性偏低,不适合生产高导热产品;质轻,增粘性较强,不适合灌封。8、二氧化硅(结晶型) 优点:密度大,适合灌封;价格低,适合大量填充,降低成本。缺点:导热性偏低,不适合生产高导热产品。密度较高,可能产生分层。9、纤维状高导热碳粉 优点:导热系数极高,沿纤维方向的导热率是铜的2-3倍,最高可达到700w/mk,同时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和优异的导热及辐射散热能力,并且可设计导热取向;缺点:价格昂贵,并且不易与塑料混合。10、鳞片状高导热碳粉 优点:导热系数高,粒径在纳米级,填充率高;缺点:堆积密度大,不易加工,价格昂贵(但低于纤维状高导热碳粉)。综上,不同填料有各自特点,选择填料时应充分利用各填料的优点,采用几种填料进行混合使用,发挥协同作用,既能达到较高的热导率,又能有效的降低成本,同时保障填料与基体材料的混溶性。
导热凝胶垫片更好。高导热性:导热性可达8w/mk,8w的导热性属于目前导热材料的高导热性。
通过巧妙设计,浙江大学高分子系高超教授团队研发出一种新型石墨烯组装膜:它是目前导热率最高的宏观材料,同时具有超柔性,能被反复折叠6000次,承受弯曲十万次。这一进展解决了宏观材料高导热和高柔性不能兼顾的世界性难题,有望广泛应用于高效热管理、新一代柔性电子器件及航空航天等领域。 高超教授 浙江大学高分子系纳米高分子课题组,由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高超教授领衔,目前课题组共有教授1名、助理1名、博士后3名、博士生11名、硕士生5名、企业联合培养博士后1名。建有石墨烯、新能源材料、高分子化学3个实验室及1个“浙江大学-碳谷上希”联合研究中心。 团队长期致力于单层氧化石墨烯的规模化制备及其宏观组装研究,发现了氧化石墨烯的液晶性,发明了石墨烯纤维、石墨烯无纺布、石墨烯连续组装薄膜及最轻材料石墨烯气凝胶四种纯石墨烯宏观材料(简称F4),开发了低成本高质量单层氧化石墨烯、多功能石墨烯复合纤维、石墨烯高效电热布、石墨烯超级电容器、石墨烯-铝离子电池、石墨烯纳滤膜等六大核心技术,这些成果产业化前景广阔,部分已实现生产和中试。 高超,1973年1月出生,土家族,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高分子科学研究所所长。 1995年在湖南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98年获硕士学位,2001年获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留上海交大任教,于2003年到2006年先后在英国Sussex大学和德国Bayreuth大学做访问学者和博士后研究。2008年被引进浙江大学,被评为教授、博士生导师。 共同主编Wiley出版的英文专著1本《Hyperbranched Polymers: Synthesis, Properties, and Applications》,为英文专著撰写6章,获中国发明专利授权23项。 担任国际期刊Colloid and Polymer Science地区主编。 曾入选或获得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计划”(2014)、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3)、浙江省“钱江人才计划”(2010)、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2007)、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05)、第九届“霍英东基金”(2004)、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2003)等人才计划,获得浙江省青年科技奖(2013)、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3)、1项上海市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名第3)及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奖励。 主要成果:(1)发现了氧化石墨烯液晶及二维胶粒的手性液晶相,提出并实现了连续石墨烯纤维; (2)实现了高性能石墨烯纤维超级电容器和石墨烯基纳滤膜; (3)采用非模板协同组装策略制备了超轻弹性气凝胶; (4)发明了绿色、超快、安全的铁基法,可大量制备单层氧化石墨烯,突破了自1958年以来的高污染、易爆炸、长时间的传统制备方法。 铁基法1小时内就可制备单层石墨烯。有望实现大规模工业应用 现在,成果里面又要加上这一心形的石墨烯组装膜。这一研究成果被Nature, Nature News, Scientific American等亮点评论,认为“实现了石墨烯在现实器件应用的关键一步”、“开辟了碳纤维制备的新途径”,被美、法、澳、中国等多个课题组跟进研究。 2017年4月,材料科学的世界旗舰级期刊《Advanced Materials》编辑部邀请浙江大学高新材料相关各研究组撰稿,以校庆专辑形式展示浙江大学在材料化学领域的研究成果,献礼浙江大学120周年校庆。 石墨烯纤维结入选Nature 2011 年度图片,为2005年以来唯一入选的中国科技成果。超轻气凝胶被Nature 两次高度评论。 获最轻固态材料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授予世界创新论坛“金袋鼠”创新奖,入选两院院士评选2013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用最新高导热超柔性石墨烯膜折叠的千纸鹤 彭蠡,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博士,曾以科学论文《快速规模化绿色制备氧化石墨烯》获得“启真杯”浙江大学2016年度学生十大学术新成果奖项 近日,浙大新闻办,钱江晚报等媒体记者采访了浙江大学高分子系高超教授团队。面对记者,高超教授介绍,电子电器工作时会发热,需要高效热管理来保证其正常运行。新一代器件还要求可弯折性。因此,研究高导热高柔性材料至关重要。但现有宏观材料的高导热和高柔性是一对鱼和熊掌难以兼得的矛盾。 石墨烯的出现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它是一种由碳原子以sp2杂化方式形成的蜂窝状平面单层二维大分子。原子质量轻、简单而又强力的键接结构赋予了它超高的导热性;同时,单原子层厚度又使得其具有较好的柔性。遗憾的是,目前已有的剥离型石墨烯片小、缺陷多,其组装而成的宏观材料导热率和柔性都欠佳,还比不上商业化的聚酰亚胺石墨化膜(GPI)。比如,我们手机里的散热膜,就是用GPI制成的。 发现石墨烯的诺奖得主安德烈·海姆,浙大名誉教授,石墨烯的发现就值一个诺贝尔奖,新型石墨烯组装膜未来上到航空航天,下到智能手机都可应用,其价值就更是大的不可估量了 在高超教授的办公室,记者见到了一片20厘米边长的石墨烯组装膜,看上去很像一片大大的即食海苔。高超介绍,这10微米厚的“海苔”,是由数千层单片石墨烯交叠而成的。实验测试表明,石墨烯膜可以耐受10万余次的弯曲,而不影响其导热导电性能,而且,在反复折叠6000次后仍没有断裂。此前性能最好的GPI最多只能反复折叠3次。同时这种石墨烯膜的导热率最高达到2053W/mK(瓦/米·度),接近理想单层石墨烯导热率的40%,创造了宏观材料导热率的新纪录。 图1. a) 市售智能手机背面;b) 手机处于待机状态;c) 用聚酰亚胺石墨化膜(GPI)作为手机散热膜;d) 同一部手机用新型石墨烯膜作为散热膜;e, f) 在(b), (c), (d) 三种状态下,手机的水平和垂直温度线的比较,表明石墨烯膜具有更好的散热降温效果。 柔软而高导热的性能,赋予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比如,可折叠的手机、笔记本电脑,甚至卫星和航天器。课题组将这种石墨烯膜替代商用GPI膜,应用于手机散热膜上,发现手机CPU处的温度可以控制在33℃以下,相对商用GPI膜降低了6℃。如果把这层膜用到人造卫星上,就能很好地解决卫星的“向光背光”温差大的问题。 彭蠡说,电子元器件的散热是器件开发一项很重要的课题。它们“怕热”,是因为这些功率器件都有稳定工作的温度区间。随着温度的升高,器件工作的稳定性会下降,噪音升高,并且寿命降低。一般来说,温度提高8—10度,器件寿命会下降一半。据统计,电子产品失效的原因中,温度占比达到50%以上。 科学家是如何让石墨烯膜由“脆”变“柔”,并兼顾了良好的导热性能呢?高超说,团队提出了一种“大片微褶皱”的设计思路,在制备石墨烯膜的过程中引入了许多微小的褶皱,让石墨烯膜成为一种“能屈能伸”的材料。就像女孩们的百褶裙,裙摆可以展开很大。如此细小的褶皱怎么制造?高超团队想出了一种新颖的方法:将石墨烯膜高温加热,膜中的含氧官能团在高温下分解释放出气体,使石墨烯膜内部形成微气囊;再经过机械辊压成膜,微气囊的气体被排出,形成微褶皱。“就这么简单”,高超说。 图2. 石墨烯微褶皱的引入过程:高温加热还原形成微气囊,机械辊压形成微褶皱 论文截图,褶皱在折叠过程中极大增强了膜承受弯曲的能力 Advanced Science News评论认为,这项成果使得很多大面积多功能的二维材料能够应用到现实世界的柔性器件中,从航空航天到智能手机,不一而足。 Advanced Science News认为,这样的设计理念和实验策略能够拓展至其他二维纳米材料中。
SCI期刊对收到的稿件有明确的要求,那么在投稿SCI论文投稿需要准备什么材料或做哪些准备呢? 1、格式排版。投稿前需要按照期刊的格式要求进行格式排版,有一些期刊还提供格式模板,作者投稿前应该按照期刊格式要求仔细排版。排版可以起到美化论文的作用,一篇没排版的论文就像裸妆的美女是很难给人好印象的。 排版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的是参考文献的排版,各个期刊对参考文献格式都有明确要求,按照参考文献排版是一个繁琐和考验耐心的工作,您可以借助endnote等参考文献管理工具进行参考文献排版。图表的格式是排版过程另外一个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很多期刊对图表有严格的要求,比如图片的分辨率不能低于300。图片中的字体和字号期刊也有明确的要求。有一些期刊图表可以放到正文里面一起提交,也有很多期刊要求图表是分别单独提交的,而不是放到正文里面。 2、撰写cover letter。cover letter是作者向期刊编辑推荐自己的稿件,一般包括稿件内容介绍、为什么适合投稿期刊、推荐专家、稿件没投稿、作者联系信息等情况。cover letter是不会公开出版的。 3、撰写highlight。为了让读者更快了解文章的要点,很多期刊还要求作者撰写3-5条highlight来概括文章的亮点。highlight要求必须精练,有明确的字数要求,一般不超过85个字符(含空格)。 4、推荐3-5个审稿专家。找到合适的专家是编辑头疼的事情之一,推荐3-5个审稿专家可以帮助期刊编辑迅速寻找到合适的审稿专家。
SCI论文投稿需要准备以下的材料。
01. Manuscript/Blind manuscript、Title Page(论文初稿)
①Manuscript/Blind manuscript(论文初稿)
②Title Page(封面)
02. Cover Letter介绍信
主要包含:期刊编辑的姓名、投稿文章的标题、投稿文章的类型、论文简介、作者信息。
Cover Letter需要包含的内容包括以下核心3点:
A.表明以什么为题的文章拟投杂志,简要介绍文章的主要发现和重要意义;
B.表明所有作者均已经知晓拟投本期刊,且没有一稿多投;
C.最后附上通讯作者的电话、邮箱、地址等信息。
03 Highlights 亮点
04 Graphical Abstract 图文摘要
05 Checklist核对清单
06 Reviewer suggestions 推荐审稿人
如果在论文写作和发表上有什么疑问,欢迎随时联系英才君哦。
不知道怎么回答了 需要你有自己的学术见解 或者有一定意义的数据 或者综述了某一个方面的研究进展 这些都要用较流利的英语以科研文章的形式写出来
看你发的是什么期刊,每个期刊都是不一样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
这种发带有CN+ISSN刊号的正规普刊就行,而普刊一般只分为省级期刊和国家级期刊,只要求市级以上还挺少见的,那么你发个省级期刊完全符合要求。
一般我们都是这样判断某期刊是属于省级期刊还是国家级期刊:
直接去以下两个链接查查就行,期刊的主管主办单位里只要有一个是国家级单位,那么该期刊就可以认为是国家级期刊,否则就是省级期刊。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期刊/期刊社查询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连续型电子期刊管理
推荐你发《电工技术》《消费电子》等这几个期刊:
出刊时间有效期至22年01月18日
其中《电力系统装备》刊物质量其实不错,但属于电子刊,也就是只在以下链接可查的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连续型电子期刊管理,而这类期刊,有些单位是不认可的,所以如果要发电子刊,要先核实下单位是否认可此类刊物。
或者一些科技类的期刊你也都可以考虑,比如这些:
出刊有效期至22年01月18日
至于怎么发表,首先简单说下发表流程:定稿-选择期刊-审核-通过/返修-支付费用-定版-排版校对-印刷-出刊邮寄-上传数据库
而投稿无外乎就两种方式:自己投稿和找人代发。
自己投稿最关键的就是一定要找到官方投稿方式,可以去知网万方维普等找,一般都会有。
很多人找官方网站第一选择就是百度,提醒大家:使用百度一定要慎重!!!百度排名前几的基本都是广告或者自己做的网站,并非官网!有些假网站做得非常逼真,让你一不小心就会上当!
自投一定要确保自己时间很充足,因为每个期刊收稿范围、出刊时间、起发字符、版面费标准、收录的数据库等都不一样,有些普刊现在甚至也已经对作者的资历设置门槛,而这些你在投稿之前都需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搜集并从中筛选出适合自己的,如果不事先了解就直接去投稿,等了一两个月,最后被拒稿的理由只是字符数没达到期刊的要求,又或者文章通过了,但是费用和刊期都不是自己能够接受的,那岂就是白白浪费时间。
所以,我建议大家仅在自己时间很充足的情况下去自投试试,如果时间来不及,特别你是着急出刊拿书提交材料参加评审的,那么其实也可以找人代发,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能帮你明显提高效率,省时省力,投稿出刊进度也能及时得到反馈。
当然找人代发也一定要找到靠谱的渠道,不然照样被坑,浪费时间、损失钱财,最后还评不了职称,判断对方是否靠谱最关键的就是一定要在审核通过后、支付版面费之前打杂志社电话查稿,确认文章被录用后再付费!一定要查稿!
最后就是,选择的期刊一定要正规,千万不要因为贪便宜就被忽悠着去发了只被龙源网或者中国期刊网收录的期刊,都是假刊套刊,发了也用不上,还很可能被拉入职称评审黑名单!
多人职称论文被发在虚假期刊上,牵出一条隐秘灰色产业链
而判断期刊正规性如何的标准是:该期刊要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可查,并且在知网万方维普这三个数据库(至少一个)稳定、正常更新,且收学术论文,别你在总署能查到某个期刊,数据库也稳定更新,结果人家根本不收学术性论文(比如《中国经济评论》),而你还傻傻地去投稿。
其他qm有任lw何不bj懂的,欢迎留言咨询~
有本期刊叫电气工程,可以投
电机学报和电工学报都不太好发,电力系统及自动化和高电压技术相对容易发一点,非EI的核心更容易,比如电力电子技术、电工电能新技术、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中国电力等一大堆。听说微电机比较好发呀!上品 优刊发吧,这家伙专业的,望采纳
看你发的是哪类的期刊。还有就是要看你文章写的好不好。首先,核心期刊的质量要求是比较高的。投稿核心期刊应该注意论文撰写的质量。如果是工科核心论文,国内的核心期刊安排周期都是比较长的。也就是说你现在投稿的话,杂志社可能给你安排到明年七八月才可以见刊。这中间有好几个月的间隔。不过也是可以找别人,比如品优刊就是可以的,自己还是进一步的去咨询一下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