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龙岩学院学报期刊投稿要求

发布时间:

龙岩学院学报期刊投稿要求

分数有达到本二,关键是你报哪些专业了,愿意服从调剂的话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宿舍的话,因为有些事新建的宿舍,所以有6个人住的也有8个人住的,关键看你什么专业,被分到那个宿舍。 整体来说龙岩学校还是挺不错的。(个人感觉)龙岩学院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福建省属公办全日制本科高校。学校前身为创办于1958年的龙岩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1年原福建资源工业学校并入龙岩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4年5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升格更名为龙岩学院,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现成为闽西唯一一所全日制本科高校。学校位于福建省西部(通称闽西)中心城市龙岩市内美丽的奇迈山麓,傍依著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古田会议会址、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冠豸山、“世界文化遗产”——永定客家土楼。龙岩市毗邻厦门经济特区、闽南金三角开放区,是闽粤赣三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集散地;与江西省赣州、广东省梅州两市接壤,航空、铁路、高速公路四通八达,是著名的老区、林区、侨区、矿区和新兴的旅游区。学校总体规划用地2761亩,现有占地面积1058亩,有东肖和凤凰两个校区,校舍建筑总面积约27万平方米,配备有现代化教学仪器设备、多媒体教室和语言实验室,完善的体育设施、多种类的活动场所等,图书馆馆藏图书130余万册,期刊2000余种,拥有电子阅览室、现代化检索系统和镜像站点,是闽西最大的图书资料中心。学校面向1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市招收本专科学生以及少数民族预科生,所设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农学等七大学科门类,现设有11个二级院(系),共有28个本科专业和12个专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8000余人,成人继续教育学生近5000人。学校现有教职工685人,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占了31.58%,具有研究生、硕士以上学历、学位占一半。学校还聘请了20多位“两院”院士、著名大学博士生导师等专家学者为兼职、客座教授。 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和科研能力逐年提高。学校现拥有省重点学科3个,国家级特色建设专业1个,省级特色建设专业5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精品课程7门,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5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培育)1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培育)1个;2004年以来,教师出版专著、编写教参41部,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210多篇,被SCI、EI和SSCI收录学术论文140多篇;学校建立近200个实习实训基地,建立了客家文化研究所、古田会议精神研究所、南方不稳定煤层开采研究所等16个具有一定特色和优势的科研学术机构;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市级科研课题450多项,获各级政府奖70多项,多项专利获国家专利局批准,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做出了应有的贡献。《龙岩学院学报》是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首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福建省高校特色学报,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在人才培养上,学校注重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努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学生参加各种大型竞赛屡获佳绩。毕业生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良好,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建校51年来,学校已培养4万多名本专科毕业生,校友遍布全国各地、各行业,其中大多数校友已成为当地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骨干力量。五年来,培养了成人学历教育本专科毕业生8000余人,为地方培训各类基础教育师资、煤矿安全技术人员和其他各类技术骨干1万余人。 学校重视开放办学和社会服务。近几年,学校先后与巴西、美国等国家和台湾、澳门等地区的高等院校和教育机构建立校际友好合作关系,与国内许多重点院校、科研机构广泛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学校与龙岩市各县和部分乡镇建立校地(县、乡)合作战略联盟,与龙岩经济开发区、福建龙州工业园区建立校产合作战略联盟,与中国龙工集团、紫金矿业集团等企业建立校企合作战略联盟,融入海西为闽西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持。学校秉承“厚于德、敏于学”的校训及“龙岩学院是海峡西岸的高校,是闽西人民的大学”的理念,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和基础教育师资为主要目标,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服务,力争办学水平走在全省同类院校前列,部分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达到全国同类院校先进水平,为把龙岩学院建设成为“立足龙岩、服务海西、特色鲜明、水平较高的开放式、教学型、应用型地方本科大学”而不懈奋斗。

如果是本二提前批的话可能能进,如果是本二批的话可能有点悬。龙岩学院不错,环境很好,宿舍楼都比较新,姐姐四年就那么过来了。师资嘛!作为本二批的尾巴院校,师资肯定没有本二批排头的院校实力那么强悍,但是我觉得你的成绩也只能报这类的院校了,老师都挺和蔼的,不是非常强大,但也不垃圾。

龙岩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福建省属公办、全日制本科高校。学院前身为创办于1958年的龙岩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已成为闽西红土地上唯一一所全日制本科院校。学院位于福建省西部(通称闽西)中心城市龙岩市内美丽的奇迈、凤凰山麓,傍依著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古田会议纪念馆、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冠豸山、“世界文化遗产”——永定客家土楼。龙岩市与江西省赣州、广东省梅州两市接壤,航空、铁路、高速公路四通八达,是著名的老区、林区、侨区、矿区和新兴的旅游区,既是厦门经济特区、闽南金三角开放区的腹地,又是闽粤赣三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集散地。校园占地面积1058亩,校舍建筑面积18.7万平方米;现有9个院系,全日制在校生近7000人,拥有本科专业19个,专科专业41个。学院现有教职工561人,其中教授25人、副教授121人,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8%;学院聘请了26位“两院” 院士、著名大学博士生导师等专家学者为兼职、客座教授。学院办学条件优良,教学设施完善。各类实验室54个,物理、化学、生物基础课实验室全部通过省级合格评估,教学仪器设备总值3715万元;具有完善的校园网、计算机教学中心、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等;图书馆建筑面积2.46万平方米,馆藏图书资料60余万册,期刊1500多种,拥有电子阅览室、现代化检索系统和镜像站点,为闽西最大的图书资料中心;学院有完善的体育设施、活动场所、学生公寓和现代化食堂等。学院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和科研能力逐年提高。2000年以来,我院获省级优秀课程3门,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5项,教师出版专著41部,编写和参编教材、教参21部,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71篇,被SCI、EI和SSCI收录学术论文数22篇;学院建立了客家文化研究所等12个科研学术机构;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高级科研课题86项,获各级政府奖30项;《龙岩学院学报》是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学院开设汉语言文学、数学、英语、物理学、化学、思想政治教育等本科函授专业,担任了汉语言文学教育、英语教育、计算机教育等专业(独立本科段)国家自学考试开考体制改革试点专业的主考院校,设立了华东师大、四川大学网络学院龙岩学院教学点,为高职高专在校生和毕业生建立了专升本的立交桥。学院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坚持产学研相结合办学,与多家省内外企事业单位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合作,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大家对我国的先秦儒家孝道思想感兴趣吗,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先秦儒家孝道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的论文,仅供大家参考。

论文关键词: 先秦儒家孝道思想辩证分析现代价值

论文摘要: 孝道被先秦儒家视为“诸德之首”,是先秦儒 家人文伦理的基石。本文首先阐述了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接着又对孝道思想进行了辩证的分析,指出孝是一个优弊共存的“杂糅体”,即有其适应时代发展的合理性因素,又有其阻碍社会发展的局限性,最后指出弘扬先秦儒家孝道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仍有重要意义。

先秦儒家开创了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所构建的孝道观,则是这一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是儒家人文理论的基石。注重孝道,是中华民族由来已久的道德传统,是中国人个人道德的根源。它不但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民众产生了广泛的思想影响,而且对当今中国仍然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作用。

一、 先秦儒家孝道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社会,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人际的政治伦理关系都是以氏族、家庭的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因此,中国文化的特点之一便是具有浓厚的血缘宗法成分。一般说来,同一血缘关系的人,为了本氏族的安定和繁荣,需要相互关心 、帮助。父母有责任抚养、教育子女,子女应该尊敬、赡养父母。这样,就有了同一血缘关系的孝。

“孝”不是人类社会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到了私有财产的出现,一夫一妻制使得父子关系确实可靠,且导致承认并确定子女对其先父财产的独占权利的情况下才开始产生的。“孝”作为一种道德规范,要求子女奉养、尊敬和服从。到西周时期,随着父权家长制的确立,“孝”和以“孝”为主的宗法道德规范最终确立并完善起来。由于周代建立了完备的宗法分封制,建立了以“立子立嫡”的君位传统世袭制为核心的宗法等级制,“孝”的观念及其作用进一步升华,并与政治相结合成为调整和维护政治关系的行为准则。“有孝有德”就成为了西周的“道德纲领”。周代的“孝”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奉养、恭敬父母;第二,祭祀先祖。春秋战国时代诸子之学勃兴,学者们对“孝”有了更深的见解。孔子继承了西周的“孝”观念,并把它系统化,确定为普遍的伦理模式。

在《论语 ·学而》中,“孝”被作为“仁”之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弟子人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孔子认为“孝”不仅体现在父母生前,最难的是保持到最终。“父母既没,敬行其身,无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矣”。孟子对孝作了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和发挥,认为“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懒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亦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 ,五不孝也”(《孟子 ·离娄下》)。战国后期的墨家认为:以爱亲利亲为己任,就是孝,孝不必图回报。此外,《韩非子》《吕氏春秋》都有专篇论“孝”,战国时还产生了《孝经》,这些文献表明孝道的框架在先秦已经完成。《孝经》把孝与治理国家的政治手段相结合,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孝的道德观念也就成为中国传统社会最有影响、最富特色的规范之一。

二、对先秦儒家“孝道”的辩证分析

先秦儒家孝道思想有其丰富的内涵,几千年来,它已经成为指导我国人民家庭生活的行为准则。先秦儒家孝道有其合理性因素也有其不合理性因素,对此我们应作辩证分析。值得肯定和提倡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赡养父母。赡养父母的规定表明在以家庭为社会基本单位的状况下,子女对父母应尽的道德义务。这种道德义务是人类种族繁衍的需要,也是人生 自然规律发展的要求。当子女没有独立的生活能力时,父母有抚养他们的义务;而当父母年老体衰,丧失劳动能力时,子女则应尽赡养扶助的义务。传统孝道中赡养双亲的这一规定符合人类社会延续发展的要求,反映了人生从小到老的自然规律性,是积极合理的内容,应该继承弘扬。

2.爱亲、敬亲。每个人生下来都离不开父母亲人的养育,在这种养育的亲密关系中,必会自然地形成子辈对养育自己的父母亲人的爱戴尊敬之情 ,但这种感情害怕时间一长,由于受到多种干扰而被丢弃,因而儒家提倡孝这一文化道德规范,以维护人类的这种美好感情。父母是自己生命所由,也是一切人际关系中最自然、最亲密的人际关系。因此很难想像一个人连给予 自己的生命的父母或者养育自己的人都不爱不敬,他怎么能生发对他人、社会、国家、民族的爱呢?怎么会有健全的人格结构和良好品质呢?因此,爱敬父母可以说是人类的一种永恒价值。

3.尊老敬老。儒家把孝不仅仅限于父子关系,而且要求尊重家族中的一切老者尊者。根据“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思想,他们由尊养家庭老者再扩大到尊养社会上所有长者和老人,要求人们不但孝敬 自己的父母,而且也要用同样的感情去敬爱别人的父母。尊老的确是中华 民族的独特传统,它已经以言语、警句的形式,积淀于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和潜意识之中,这也是我们中国文化的重要特征。

另一方面,先秦儒家孝道又有其不合理因素,先秦儒家把“孝”作为仁之本,把“孝”看成“诸德之首”,使“孝”这一伦理范畴,在中国封建社会中被强化,其影响是非常大的,其消极作用也十分明显。

1.“无违”之孝道。使家庭伦理表现出浓厚的封建专制色彩,父子之间存在着权利与义务的不平等,产生了权威人格倾向传统孝道讲究“父慈子孝”,但一向讲“子孝”的场合多,讲“父慈”地方少。“子孝”要求儿子对父母尽义务,做到“事父母,能竭其力”,无条件地绝对顺从父母,父亲死后还要尽三年之丧,三年之内“无改于父之道”,这一思想,表现出浓厚的封建社会家长制的意识,父子之间人格上具有明显的隶属关系。这“无违”之孝道,是建立在无条件的服从的基础上,这样的孝道,对维护家庭制度是有功的,却不容易培养出独立的人格。

2.“忠孝合一”的观念,使孝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基本道德力量。“孝亲”本是家庭中的道德规范,最初与忠君并无直接关系。到封建社会,地主阶级以宗法式家庭形式组织社会,建立了以皇帝绝对权威为基础的封建家天下。在这种封建等级制社会里,父亲是一家之长,皇帝是一国之尊。对封建家长的绝对尽孝,扩大到国家就是对君主的绝对尽忠。这样,孝亲与忠君便密切联系起来。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也大力宣扬“忠孝合一,移孝忠君”的思想,还提出:孝是忠的前提忠是孝的结果。为了忠,必须讲孝,当忠孝不能两全时,则要求人们“舍孝尽忠”。在当代民主社会,封建皇权统治已不复存在,但对孝具有服务于专制统治特性与历史应保持清晰的理智,防止其流毒影响。还有一些观点,如“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这些封建性糟粕,不管当时还是其后,都应予批判与否定。

三、先秦儒家孝道的现代意义

孝作为家庭伦理规范,有维持家庭稳定的功能和作用。人们用孝来调节家庭关系,使之扎根于家庭、风行于社会,成为人们遵守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在古代,中华民族有着敬老孝亲的良好风气,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弘扬养老敬老的孝道德传统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弘扬孝道思想是解决养老问题的重要保证

我国是世界上人IZl总数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老年人绝对数最大和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面对这种形势,如何安排和解决好亿万老人的养老问题,将是我国21世纪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其实 ,家庭养老是迄今为止最古老、最基本和最富有生命力的养老方式,而家庭养老赖以存在的思想基础就是传统的孝文化。传统孝文化中养老敬老的规范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即传统伦理的“孝”成为处理亲子关系的规范和最高准则,成为支撑家庭养老功能的文化价值机制。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出现了日益弱化的趋势,突出的表现就是小辈不养老不敬老。有些子女只顾自己和小家庭的利益,拒不赡养甚至虐待 自己的父母,迫使一些老人和子女对簿公堂,家庭赡养纠纷日益增多,有的甚至发展成刑事案件。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积极寻求社会采取措施之外,更重要的是呼唤人们的真情良知。因此,弘扬中国传统孝文化,积极倡导尊老、敬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就具有了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弘扬孝道思想有助于解决当前家庭代际矛盾

孝,其基本含义就是家庭亲子关系间的'道德规范。孝观念最初是基于对人们家庭生活的维护,以一种家庭伦常的形态而出现的。从现代家庭来看,家庭结构和亲子关系较之古代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家庭这种组织形式依然存在,家庭依然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中长辈与晚辈之间的关系依然需要调节,所以说孝依然具有其存在的现实意义和天然基础。

从现实情况来看 ,当代人尤其是青年人的尊老、敬老、养老观念在淡化,个人利益观念逐渐增强,许多青年人的伦理道德意识丧失,不孝敬父母、不赡养父母、无视老年人权益,不少老年人不仅得不到子女必要的尊重和理解,甚至自己的合法权益也受到子女的侵犯。一些与儿女同住的老人更是承担了繁重的家务劳动。他们生活上得不到照顾,情感上缺乏关爱,不少的老人倍感孤独与绝望。以上种种不孝的现象反映了现实生活中许多家庭代际关系的困境,说明许多家庭尚未真正树立起尊老养老的观念和赡养老人的责任感。因此,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孝观念就显得非常必要。它不仅能维护和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而且也是维护家庭和睦稳定、建设和谐平等的现代亲子关系所必需的。

(三)弘扬孝道思想是提高当代人道德素质的起点

“孝”是亲情之爱 ,是生生不息的爱心 ,是形成个人品德之根源,“道由孝生”,孝乃“德之本”,是“立人之本”、“人伦之本”。先秦儒家强调“百善孝为先”,认为孝是实现一切善行的力量源泉和根本,奉行孝道是追求各种美德的起点。人世间诸多美德,都是以“孝行”为基础衍生出来的。孝行源于父母对子女无私的爱,人生之初,最初感知的必是父母之爱,面对的是家庭内成员之间关系,对人的爱心也就首先应该施加于家庭成员的身上,这便是孑L子所倡导的“孝悌”之道,“弟子,人则孝,出则悌”。子女最先从父母那里感受到人间的爱,这种爱必然培养出子女对父母的爱。因此,施爱施敬当从亲始,这是有一定的天然的合理性的。那些提出以家庭道德为起点强化孝道教育,使子女爱父母、爱家庭而逐步发展为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观点,是合乎道德教育规律的,它是培养个人道德素质的起点,是提高当代人道德素质的切人点,它也是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在对少年儿童进行道德教育时,注重培养他们的孝道,以使他们从小具有爱心,形成社会责任感,这对培养“四有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oo3,(9)

[2]肖群忠.《伦理与传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

[3]林妹珍.《先秦儒家的孝道思想及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J].《龙岩学院学报》,2006(4)

[4]杨彦辉.《试论我国传统孝道的现代涵义》[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2)

龙岩学院学报期刊投稿

分数有达到本二,关键是你报哪些专业了,愿意服从调剂的话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宿舍的话,因为有些事新建的宿舍,所以有6个人住的也有8个人住的,关键看你什么专业,被分到那个宿舍。 整体来说龙岩学校还是挺不错的。(个人感觉)龙岩学院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福建省属公办全日制本科高校。学校前身为创办于1958年的龙岩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1年原福建资源工业学校并入龙岩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4年5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升格更名为龙岩学院,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现成为闽西唯一一所全日制本科高校。学校位于福建省西部(通称闽西)中心城市龙岩市内美丽的奇迈山麓,傍依著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古田会议会址、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冠豸山、“世界文化遗产”——永定客家土楼。龙岩市毗邻厦门经济特区、闽南金三角开放区,是闽粤赣三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集散地;与江西省赣州、广东省梅州两市接壤,航空、铁路、高速公路四通八达,是著名的老区、林区、侨区、矿区和新兴的旅游区。学校总体规划用地2761亩,现有占地面积1058亩,有东肖和凤凰两个校区,校舍建筑总面积约27万平方米,配备有现代化教学仪器设备、多媒体教室和语言实验室,完善的体育设施、多种类的活动场所等,图书馆馆藏图书130余万册,期刊2000余种,拥有电子阅览室、现代化检索系统和镜像站点,是闽西最大的图书资料中心。学校面向1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市招收本专科学生以及少数民族预科生,所设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农学等七大学科门类,现设有11个二级院(系),共有28个本科专业和12个专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8000余人,成人继续教育学生近5000人。学校现有教职工685人,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占了31.58%,具有研究生、硕士以上学历、学位占一半。学校还聘请了20多位“两院”院士、著名大学博士生导师等专家学者为兼职、客座教授。 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和科研能力逐年提高。学校现拥有省重点学科3个,国家级特色建设专业1个,省级特色建设专业5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精品课程7门,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5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培育)1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培育)1个;2004年以来,教师出版专著、编写教参41部,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210多篇,被SCI、EI和SSCI收录学术论文140多篇;学校建立近200个实习实训基地,建立了客家文化研究所、古田会议精神研究所、南方不稳定煤层开采研究所等16个具有一定特色和优势的科研学术机构;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市级科研课题450多项,获各级政府奖70多项,多项专利获国家专利局批准,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做出了应有的贡献。《龙岩学院学报》是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首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福建省高校特色学报,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在人才培养上,学校注重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努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学生参加各种大型竞赛屡获佳绩。毕业生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良好,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建校51年来,学校已培养4万多名本专科毕业生,校友遍布全国各地、各行业,其中大多数校友已成为当地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骨干力量。五年来,培养了成人学历教育本专科毕业生8000余人,为地方培训各类基础教育师资、煤矿安全技术人员和其他各类技术骨干1万余人。 学校重视开放办学和社会服务。近几年,学校先后与巴西、美国等国家和台湾、澳门等地区的高等院校和教育机构建立校际友好合作关系,与国内许多重点院校、科研机构广泛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学校与龙岩市各县和部分乡镇建立校地(县、乡)合作战略联盟,与龙岩经济开发区、福建龙州工业园区建立校产合作战略联盟,与中国龙工集团、紫金矿业集团等企业建立校企合作战略联盟,融入海西为闽西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持。学校秉承“厚于德、敏于学”的校训及“龙岩学院是海峡西岸的高校,是闽西人民的大学”的理念,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和基础教育师资为主要目标,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服务,力争办学水平走在全省同类院校前列,部分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达到全国同类院校先进水平,为把龙岩学院建设成为“立足龙岩、服务海西、特色鲜明、水平较高的开放式、教学型、应用型地方本科大学”而不懈奋斗。

如果是本二提前批的话可能能进,如果是本二批的话可能有点悬。龙岩学院不错,环境很好,宿舍楼都比较新,姐姐四年就那么过来了。师资嘛!作为本二批的尾巴院校,师资肯定没有本二批排头的院校实力那么强悍,但是我觉得你的成绩也只能报这类的院校了,老师都挺和蔼的,不是非常强大,但也不垃圾。

1 大学生国防教育的重要意义1.1 加化大学生国防意识所谓的国防意识指的就是人们对国防的概念、看法和观点,如果能够做好对当代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工作,让大学生们不断的学习军事科学知识,并有针对性的为他们安排各类军事训练,这样才能促使他们形成较强的国防意识。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各类国防教育活动,不断的提升学生们的国防素质和政治素质,帮助学校形成良好的国家安全意识和忧患意识,培养学生对国家安全的使命感和责任心,这样当代大学生才能为国防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1.2 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做好国防教育工作,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德育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在高校课堂上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和解放军优良传统教育,帮助学生正视祖国的血泪历史,重温那些可歌可泣的影响故事,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帮助大学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而学习军事理论知识还能够促进学生智育的发展,军事理论是一门涉及多个学科的综合性学科,通过让学生学习国内外的军事思想、军事法规以及军事科技知识,学生的眼界得到了很好的开阔。而对学生所安排的一系列的军事技能训练则能锻炼学生的身体,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身体素质,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1.3 增强国防后备力量做好各大高校的国防教育工作对于培养和储备我军的预备役军官和后备兵员也是有重要意义的,现阶段,我国也在遵循着寓官与校和寓兵于民的原则进行军队的建设工作,大学生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并且身体健壮,其有着很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性,因此,如果做好了对当代大学的国防教育工作,那么就能够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后备兵员和军官,从而真正的满足现代数字化和信息化国防对操作高技术武器、操作指挥以及部署作战等方面的要求。2 当代大学生国防教育的现状2.1 大学生国防意识比较弱化在对我国一些高校的大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时,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认为国防教育是与他们无关的,他们认为国防教育应是军人的责任,并且现在的国际形势是比较稳定的,是不会有战争发生了。当代大学生都认为读大学就是为了今后的工作打基础,因此,他们也更愿意去学习一些个更为实用的技能。他们几乎都不关心军事知识以及时事新闻,也不知道国防教育都包含哪些内容。大部分的大学生都是较为抗拒参军的,他们认为两年的军旅生活会很辛苦,并且也不会对他们的人生产生什么影响,只有一小部分的学生是愿意参军的。2.2 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我国的很多高校虽然配备了军事科研室,但是在科研室中却没有设置专职的国防教育的教师,有少数学校虽然配备了专职教师,但是教师在教授国防教育的课程时也多是走走形式,很多学校的国防教育的教师都是由辅导员担任的。高校所配备的专职教师普遍都存在专业水平偏低的问题,大部分的教师都不是军事专业出身,都是在经过了相关培训后才上岗的,他们没有有效的途径来获取国防教育的专业知识,专业素质和理念十分不理想。2.3 组织机构不够完善随着我国改革开发的深入发展,我国的各类高校也在不断的改革校内的机构,而现阶段大部分的高校都将武装部和保卫处合并到了一起,也就是这两个部分全权负责学校的安全和稳定,并充分的发挥其政治优势。然而在高校不断扩招的背景下,这种传统的模式就导致了高校的国防教育工作出现了分工不明和责任不清的问题,国防教育是一项教育活动,其与武装部和保卫处在本质上是有着极大的差异的,那么高校就应完善其机构,为国防教育提供有效的组织保障。3 完善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有效对策3.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高校校园中,国防教师才是爱国主义思想和国防观念的传播者,只有他们才能将丰富的军事和过硬的军事技能教授给学生,因此,要想充分的保证对大学生实事国防教育的质量,就必须建立一支专业技术强、综合素质高并且结构合理的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在选拔国防教师时,建议采用外聘驻军优秀士官担任辅导员以及校内培养专职教师相结合的方式。高校应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为教师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的提升提供必要的支持,从而与国防教育的实际需求相适应。教师则应不断增强自身的军事技能并吸收先进的军事理论知识,对国内外的国防、军事和政治形势产生敏锐的洞察力,充分的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及时的解答他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3.2 创新国防教育的方式方法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大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所以,在进行国防教育的教学工作时,也应更加充分的利用网络资源,高校应建立专门的国防教育网站,为学生搭建各类学习国防知识和信息的网络平台,真正的实现高校国防教育的科学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同时还应充分的发挥出各类校园媒体的舆论和宣传作用,定期的组织学生去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馆和博物馆等场所,在校内也应积极的开展各式各样的国防教育竞赛活动,如战争游戏比赛、军事比赛、知识竞赛以及红歌比赛等,加强学生的国防意识,不断的丰富学生的国防知识。3.3 保证军事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并重点训练学生的军事技能国防教育的两大形式就是军事理论的教授和军事技能的训练,那么要想保证国防教育的教学质量,就必须做好这两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在对军事理论课进行教学时,应严格的遵循《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中的各项规定,切实的提高课程安排、教材选择和教学内容设定等方面的规范性和合理性。应随着国内外的形式不断的调整教学内容,并体现出其前瞻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其次,应进一步明确军事技能训练的目标、要求和内容,为学生安排科学的训练强度、训练项目和训练内容,深挖现有的教学资源,开展一系列的形式多样并且具有实战特点的军事训练项目,保证国防教育实践活动的科学性和规范性。通过以上的论述,在当代大学生发展和成才的过程中,国防教育对其是有着深远影响和重要意义的,因此,高校应充分的认识到国防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针对现阶段大学生国防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制定出完善的解决对策,使当大大学生具备丰富的军事理论知识和过硬的军事技能,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参考文献:[1] 宋逸成 . 大学生国防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J]. 教育与职业 ,2014.[2] 曾庆裕 . 浅谈新形势下开展国防教育的几点思考 [J]. 龙岩学院学报 ,2010.

龙岩学院学报期刊投稿格式

李泽彧.哇~~原来校长那么厉害。。。。他是个很低调的人。

校长是 :李泽彧,男,1962年1月生。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博士生导师、教授,福建省龙岩学院校长。编辑本段教育背景1983年 获厦门大学历史学学士学位 1985-1987年 攻读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后获硕士学位) 2000年 获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 2007.8.27-2007.9.25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第31期高校领导研修班编辑本段工作经历1983.7— 1985.8 任教于厦门大学德育教研室 1987.7— 任教于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1988.12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晋升讲师 1993.12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晋升副教授 1994—1998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直属支部书记 1998— 2003.7 厦门大学办公室副主任、政策研究室主任 2000.7 厦门大学办公室副主任兼任厦门大学机关第一党总支书记 2000.12—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晋升教授 2002.7 当选厦门大学纪委委员 2003.7—2005.2 厦门大学漳州校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 2005.2— 龙岩学院院长 2006.4—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博士生导师编辑本段出国出境经历2000年11月 赴台湾东海大学、淡江大学、成功大学、中山大学进行校际学术交流 2002年5-6月 赴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澳门大学作学术访问 2004年1-2月 到澳大利亚在职培训。 2004年7-8月 访问韩国荷仁大学、梨花女子大学。 2004年10-11月 赴台参加两岸学术研讨会,并访问淡江大学、嘉义大学、世新大学、辅仁大学、朝阳科技大学、慈济大学、吴凤技术学院、育达商业技术学院、开南管理学院等。 2007年8月 访马来西亚大学编辑本段学术兼职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导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教管理分会 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 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专家组 成员 中国高等学校公共关系专业委员会 理事 福建省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 副会长 福建省教育国际交流协会 常务理事 福建高教研究会副会长 福建省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委员 龙岩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龙岩学院学报编委会主任编辑本段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政策与管理编辑本段主要科研成果专著《民办高等教育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年11月出版。(副主编) "台湾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及借鉴意义";,"闽南三角区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报告";,《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92年5月出版。(合作者) "高等文、理、法科教育结构",《福建高等教育结构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2月出版。(合作者) “林砺儒”,“马君武”,“萨本栋”,《百年之功---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的教育家精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年4月出版。(合作者) "在社会思潮影响下的民国时高教之演进","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特点的历史透视"《高等教育论文集(2)》,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年9月出版。(合作者) "陈嘉庚","王亚南",《中外著名教育家事典》,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7月出版 "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高等教育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9月出版。(合作者) "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对高等教育法总则的探讨",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课题成员,《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9月出版。(合作者) Justifications for Economic Activit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 Changing Role of Universities in National & Regional Development,6-8 November 1995, Hong Kong[香港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浸会大学出版,ISBN 962-8027-8] "高等教育部分"《厦门教育之城规划及其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出版。(参与) 《战后台湾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年12月出版。(第一作者) 《21世纪初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及结构布局》,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出版。(主持人之一) " 第十二章:高等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第一、二、三节,《福建高等教育发展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8月出版。(合作者) "教育管理"《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出版(合作者) " 邓小平'三个面向'教育思想与可持续发展",《邓小平理论学习与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出版。(第一作者) 《港澳台高教法规与政策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0年9月出版。(第一作者) " 关于大学办学特色的一点探讨",《2001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现实与理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出版。(合作者) "教育事业管理",《公共事业管理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出版。(合作者) "回顾、成就、问题-我国大陆民办高等教育政策与法规要论"《台海两岸私立高等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淡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正式出版。(合作者) “浅析国外巨型大学管理与组织模式的特征”《2005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现实与理想》,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合作者) 《我国巨型大学的管理与组织模式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第一作者) 《新编素质教育概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5月出版 《台港澳私立大专院校比较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出版(合作者)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策略》,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主编) 《高等学校转型:我国新建本科院校视角》(主编),陕西师大出版社2008年11 月出版 (第一作者) 主编:《科学与民主:高等学校内部管理的多视角研究》2010年9月 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36万字)论文"论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广西高教研究》1988.1 "亚洲学生留日状况(译)",《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88.2 "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进程及其发展迟缓原因分析",《福建学刊》1988.6 "浅谈近代中国留学教育",《山东教育科研》1989.2 "辛亥革命前的外债与中国海关",《长沙水电师院学报》1989.2。(第一作者) "辅导员、班主任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调查报告",《教育文汇》1989.2 "简析台湾高等教育质量下降原因",《中外高等教育》1990.1。 "台湾高等教育的发展道路",《高教研究与探索》1990.1。 "台湾高等教育若干问题研究",《福建高教研究》1990.1。 "试论台湾高等教育三大关系问题",《高等工程教育》1990.2。 "台湾高等教育的发展研究",《高教与人才》1990.6。 "评析台湾私立高等教育的几个主要问题",《泉州师专学报》1991.1。 “近代赔款与中国海关”,《史学月刊》,1990.2(第二作者) "福建省高等教育文理政法科类发展的战略思考",《华侨高等教育研究》1991年第19期。 "马君武与大学教育",《高教与人才》1991.5。 "对于一种研究的研究",《高教研究与探索》1993.1。 "高校人员下海扫描",《大学教育论坛》1993.2。 "简论近代中国高等学校的历史地位",《江苏高教》1993.6。 "通幽洞微,钩深致远",《教育评论》1993.6。 "台湾小学教育面面观",《小学语文教学》1994.2。 "融合·冲突·驳杂-民国高教思想探微",《大学教育论坛》1994.2。 "一部从教育学角度对科学进行把握与阐释的力作",《教育评论》1994.3。 "台湾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初探",《高教研究与探索》1994.3。 "跨世纪的厦门教育最佳发展道路",《厦门教育》1994.6。 "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机械工业高教研究》1995.2 《西北教育管理研究》1995.2(第二作者) "高校从事产业活动的合理性新探",《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1995.3。 "两岸学位制度比较研究",《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6.2。(合作者) "略论高等学校与公共关系",《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6.2。 "台湾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教育与经济》1996.3。(第一作者) "健全民办高等教育的运行机制综论",《中国电力教育》1996.3。(第一作者) "台湾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综论",《高教研究与探索》1996.3。(第一作者) "教育基本规律--争论与结论",《高教研究与探索》1998.1,2合刊。 "我国高教改革与发展的成就及投资问题探讨",《建材高教研究与实践》1998.3。 "面向21世纪转变高教人才观的方向性与策略性问题",《高教探索》1998.3。 "论我国私立高等教育必将进一步发展",《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8.4。 "简论我国高教投资体制的问题与对策",《江苏高教》1998.5。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特点及其实施之我见",《高等教育研究》1998.5。 "不变与应变及其为何变----我国高等教育思想若干问题探要",《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9.1;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2000.2。 "我国高教管理体制若干问题探析",《高教研究与探索》1999.1,2合刊。 "试论学院制的实行与内涵",《吉林教育科学》1999.3。(合作者) “我国高教管理体制若干问题探析”,《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高等教育管理研究99专刊 "试论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趋势",《高教研究与探索》(社科版专辑)2000.4。(第一作者) "高校与政府关系的两个问题",《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4;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1.1。 "论高等教育应以学生为上和以教师为主体",《有色金属高教研究》2000.6。 "校友:大学公共关系的重要资源",《高教研究与探索》,2001.3。(合作者) "关于我国高教扩招与教育质量若干问题的探讨",《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1.5;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2002.1。(第一作者) "关于我国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探讨",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2001.7。 "高校办学特色之我见",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2001.11。(第一作者) "我国高校直面入世大考的五个问题",《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2.3;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2002.8; ‘Five issues that face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as China joins the WTO,2004年美国SSCI全文收录,收录刊物为:JOURNAL: 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 2003, V36, V5 (SEP-OCT)。(第一作者) "关于我国学院制的若干思考",《江苏高教》2002.5。(第一作者) "世界一流大学内部管理科学化与民主化比较研究",《辽宁教育研究》2002.11。(合作者);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2003.2。 "论巨型大学应有之义",《陕西师大学报》2003年专刊。(合作者) "论合并院校组织文化转型的内容与途径",《教育发展研究》2003.2。(合作者) "关于我国大学排名评价的几点质疑",《厦门大学学报》2003.2;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3.3;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2003.8。(第一作者) "简论中美多校区大学形成过程的特点",《高等理科教育》2003.5。(第一作者) "再论巨型大学应有之义",《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6。(合作者) "关于中国大陆民办高等教育政策与法规若干问题的探讨",《民办教育研究》,2005年第2期。(第一作者) “我国高校新校区办学定位的意义与类型”,《厦门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教育》2005年第11期(第一作者) “中国巨型大学缘起的动因分析”,第二作者,煤炭高等教育,2005/3 “浅析国外巨型大学组织与管理模式的特征”,第二作者,《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现实与理想(科学发展观专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8 “冲突与协调:现代大学管理的民主化与科层化”,《江苏高教》,2006.2(合作者) “论高校办学特色的若干关系问题”,《龙岩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6.7 “美、英、日三国巨型大学组织与管理模式及特征”,《煤炭高等教育》,2006/03(第一作者);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6.8 “关于新建本科院校办学特色形成的探讨——办学自主权的视角”,《高教研究与探索》,2006/03(第二作者) “新建本科院校定位的几个重要问题”,《辽宁教育研究》,2006/05(第二作者) “论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的三个问题”, 《龙岩学院学报》,2007/02第一作者;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7.6 “试论大学校训的应有之义”,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02第一作者 “论我国高校“大学”、“学院”名称的由来、现状及走向”,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07第一作者 “论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亟需地方政府财政投入”, 嘉应学院学报2007/05。第二作者 “关于大学办学特色的一点探讨”,见《高等学校办学特色》一书,教育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编,2007,12,高等教育出版社 “规模与质量:新建本科院校发展策略的关键抉择”,《龙岩学院学报》2008/01(独立作者) “关于新建本科院校研究动态的探讨”,《教育研究》2008/03(第一作者) “大众化时期大学教学与科研关系之审视——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视角”,《高等教育研究》2008/03(第一作者) “高等教育视野中的五类关系”(第一作者),《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第5期。 “知识观视野中的高等教育学术性与职业性”(第二作者),《厦门大学学报》 2009年第4期 。 “我的课堂教学观” (独立作者),《龙岩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改革质疑与反思”,《厦门大学学报》(第二作者), 2009年增刊(教学研究一辑) “高等教育质量影响因素新探——基于资源利益相关者及其诉求”,泉州师院学报2010年第1期(第一作者)。 “再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办学特色”,《龙岩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第一作者)。 “我国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基本轨迹及未来取向”,中国高教研究2010-第3期(第一作者),(又见《中国教育报》2010年5月4日第4版“期刊看点”对本文要点转载)。编辑本段承担课题台湾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青年重点课题,1993年,课题负责人。 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教育部法规司课题,1995年,课题负责人。 港澳台高教法规建设与政策问题研究,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九五”青年基金课题,1996年,课题负责人。 世纪初我国高教发展战略和结构布局,教育部高教司课题,1996年,课题负责人。 我省校院管理体制的现状调研与发展走向研究,省社科课题,2001年,课题负责人。 我国巨型大学的管理与组织模式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2001年,课题负责人; 两岸互认学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教育部外港办课题,2002年,课题负责人。 高等学校内部管理的科学化与民主化研究,文科基地重大项目,2002年,课题负责人。 台港澳私立大学比较研究,教育部“十五”规划重点课题,2004年,课题组第二负责人。 中国巨型大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研究,教育部“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课题,2005年,课题负责人。 高等院校转型—新建本科院校视角,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课题,2006年,课题负责人。 大学生就业: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作用差异性研究(课题批准号:FJI10-033),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主持负责.2010.7立项 龙岩市教育发展战略研究:2010~2020(课题批准号:JA10270S),2010年省教育厅A类(重点)人文社科研究项目,主持负责,2010.8立项编辑本段主要获奖情况专著《百年之功》江苏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997.12。(合作者) 《战后台湾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998.9。(第一作者) 《福建高等教育结构研究》,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1998.12。(合作者) 《福建高等教育发展研究》,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2000.12。(合作者) 《公共管理学》,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00.12。(合作者) 《港澳台高教法规与政策研究》,厦门市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03.12。(第一作者) 《我国巨型大学的管理与组织模式研究》,2007年福建(第7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第一作者) 《我国巨型大学的管理与组织模式研究》,2007年厦门市社科优秀成果专著奖三等奖(第一作者) 《港澳台私立高等教育比较研究》,2007年福建(第7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第二作者) 2009年:《高等学校转型:我国新建本科院校视角》(主编) 获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第8届) 三等奖。论文"评析台湾私立高等教育几个主要问题",厦门市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1994.6 "健全民办高等教育的运行机制综论",厦门市社科二等奖1997.9 。 "大学生数质教育的特点及其实施之我见",厦门社科三等奖2000.6。 "不变与应变及其如何变----我国高等教育思想若干问题",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00.12。 "高等学校与政府关系的两个问题",厦门市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2003.12。 " 我国高等教育直面入世大考的五大问题",厦门市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005。 "简论中、美多校区大学形成过程的特点",厦门市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05。 "关于我国大学排行评价的几点质疑",福建省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2005。 “关于我国大学排行评价的几点质疑”,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05。 “我国高校新校区办学定位的意义与类型”, 厦门市社科优秀成果专著奖二等奖,2007。 2008年:“论高校办学特色若干关系问题”(独立作者)获“闽西文化奖”一等奖。编辑本段教研项目学习、研究、教学实践三结合的研究生教学方式,福建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997.12。(合作者) 福建省优质硕士学位课程,2005年。 高等教育管理学 硕士生学位课程 高等教育管理专题研究 博士生学位课程

我知道。今年那毕业的

(2000年以后发表的主要论文,*示通讯作者)马英,关瑞章,郭松林,等. 鳗鲡病原菌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及系统进化分析.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9(6):587-591.马英,钱鲁闽,王永胜. 对虾养殖池沉积物细菌的遗传多样性.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27 (4): 369-374.马英,关瑞章,汪琳,等. 九孔鲍 苗期养殖水体细菌的群落结构。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8(5):526-531.马英,熊何健,林源洪,等. 外来海洋物种入侵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水产学报,2009,33(4):617-623.马英,王志勇,陈芸,等. 生物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0(2):93-96马英,钱鲁闽,王永胜,等. 硝化细菌分子生态学研究进展。中国水产科学,2007,14(5):872-879马英,焦念志. 聚球藻(Synechococcus)分子生态学研究进展。自然科学进展,2004,14(9):8-13.马英,林顺权, 吕柳新. 草莓、番木瓜、猕猴桃遗传转化研究初报。园艺学进展,2002, (5): 343-346.马英,林顺权,高毅,等.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基因在番茄中的表达及免疫活性研究。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1(2): 223-227.马英,张军,林顺权,等. 利用转基因植物生产基因工程疫苗,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40(增刊):71—77.徐春燕,陈澄璟,鄢庆枇,宋振荣,马英*. 厦门近岸水域海洋附着细菌的群落结构及其动态变化,台湾海峡,2012,31(3):396-402.汪琳,杨秋明,郝剑东,宋振荣,马英*. 九孔鲍脱板期养殖环境细菌分离及分子鉴定。台湾海峡,2009,28(2):210-216.徐春燕,苏建强,鄢庆枇,马英*. 抗生素抗性组学研究进展。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9(2):36-40.熊何健,马英,汪琳,唐森铭. 紫外辐射诱导牡蛎细胞DNA损伤的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9(6):400-403.邓德波,马英,徐春燕,关瑞章. 鳗鲡养殖循环水处理系统细菌的组成及其数量,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15(5):321-326.操龙飞,游华军,陈子涵,马英,熊何健,鄢庆枇. 响应面法优化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鱼排蛋白分段酶解工艺,海洋与湖沼,2012,43(1):1-8.高毅,马英,李梅,等.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在墨西哥酸浆中的表达及其免疫原性的初步研究,病毒学报, 2003,19(1):31-35.郑江,关瑞章,李丹,马英,谢钦铭.《生物化学专题》双语教学的设计与探讨,微生物学通报,2007,34(3):603-605.蔡明夷,韩芳,刘贤德,马英,王志勇. 关于整合PBL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思考——以遗传学中“基因组”的教学为例. 龙岩学院学报,2010,28(5):118-121.2000年以前发表论文10篇,其中第一作者6篇。

龙岩学院学报期刊投稿邮箱

我在龙岩学院读过书,但我也不知道校长叫什么!知道了又能干嘛??你可以打114台问问看

在龙岩市东肖镇。我是这个学校的,有什么需要帮忙吗?

(2000年以后发表的主要论文,*示通讯作者)马英,关瑞章,郭松林,等. 鳗鲡病原菌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及系统进化分析.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9(6):587-591.马英,钱鲁闽,王永胜. 对虾养殖池沉积物细菌的遗传多样性.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27 (4): 369-374.马英,关瑞章,汪琳,等. 九孔鲍 苗期养殖水体细菌的群落结构。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8(5):526-531.马英,熊何健,林源洪,等. 外来海洋物种入侵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水产学报,2009,33(4):617-623.马英,王志勇,陈芸,等. 生物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0(2):93-96马英,钱鲁闽,王永胜,等. 硝化细菌分子生态学研究进展。中国水产科学,2007,14(5):872-879马英,焦念志. 聚球藻(Synechococcus)分子生态学研究进展。自然科学进展,2004,14(9):8-13.马英,林顺权, 吕柳新. 草莓、番木瓜、猕猴桃遗传转化研究初报。园艺学进展,2002, (5): 343-346.马英,林顺权,高毅,等.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基因在番茄中的表达及免疫活性研究。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1(2): 223-227.马英,张军,林顺权,等. 利用转基因植物生产基因工程疫苗,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40(增刊):71—77.徐春燕,陈澄璟,鄢庆枇,宋振荣,马英*. 厦门近岸水域海洋附着细菌的群落结构及其动态变化,台湾海峡,2012,31(3):396-402.汪琳,杨秋明,郝剑东,宋振荣,马英*. 九孔鲍脱板期养殖环境细菌分离及分子鉴定。台湾海峡,2009,28(2):210-216.徐春燕,苏建强,鄢庆枇,马英*. 抗生素抗性组学研究进展。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9(2):36-40.熊何健,马英,汪琳,唐森铭. 紫外辐射诱导牡蛎细胞DNA损伤的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9(6):400-403.邓德波,马英,徐春燕,关瑞章. 鳗鲡养殖循环水处理系统细菌的组成及其数量,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15(5):321-326.操龙飞,游华军,陈子涵,马英,熊何健,鄢庆枇. 响应面法优化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鱼排蛋白分段酶解工艺,海洋与湖沼,2012,43(1):1-8.高毅,马英,李梅,等.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在墨西哥酸浆中的表达及其免疫原性的初步研究,病毒学报, 2003,19(1):31-35.郑江,关瑞章,李丹,马英,谢钦铭.《生物化学专题》双语教学的设计与探讨,微生物学通报,2007,34(3):603-605.蔡明夷,韩芳,刘贤德,马英,王志勇. 关于整合PBL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思考——以遗传学中“基因组”的教学为例. 龙岩学院学报,2010,28(5):118-121.2000年以前发表论文10篇,其中第一作者6篇。

学校地址:福建省龙岩市东肖北路1号 邮编:364012 电话:(党政办) 龙岩学院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福建省属公办全日制本科高校。学校前身为创办于1958年的龙岩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1年原福建资源工业学校并入龙岩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4年5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升格更名为龙岩学院,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现成为闽西唯一一所全日制本科高校。学校位于福建省西部(通称闽西)中心城市龙岩市内美丽的奇迈山麓,傍依著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古田会议会址、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冠豸山、“世界文化遗产”——永定客家土楼。龙岩市毗邻厦门经济特区、闽南金三角开放区,是闽粤赣三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集散地;与江西省赣州、广东省梅州两市接壤,航空、铁路、高速公路四通八达,是著名的老区、林区、侨区、矿区和新兴的旅游区。学校总体规划用地2761亩,现有占地面积1058亩,有东肖和凤凰两个校区,校舍建筑总面积约27万平方米,配备有现代化教学仪器设备、多媒体教室和语言实验室,完善的体育设施、多种类的活动场所等,图书馆馆藏图书130余万册,期刊2000余种,拥有电子阅览室、现代化检索系统和镜像站点,是闽西最大的图书资料中心。学校面向1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市招收本专科学生以及少数民族预科生,所设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农学等七大学科门类,现设有11个二级院(系),共有28个本科专业和12个专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8000余人,成人继续教育学生近5000人。学校现有教职工685人,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占了31.58%,具有研究生、硕士以上学历、学位占一半。学校还聘请了20多位“两院”院士、著名大学博士生导师等专家学者为兼职、客座教授。 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和科研能力逐年提高。学校现拥有省重点学科3个,国家级特色建设专业1个,省级特色建设专业5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精品课程7门,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5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培育)1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培育)1个;2004年以来,教师出版专著、编写教参41部,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210多篇,被SCI、EI和SSCI收录学术论文140多篇;学校建立近200个实习实训基地,建立了客家文化研究所、古田会议精神研究所、南方不稳定煤层开采研究所等16个具有一定特色和优势的科研学术机构;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市级科研课题450多项,获各级政府奖70多项,多项专利获国家专利局批准,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做出了应有的贡献。《龙岩学院学报》是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首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福建省高校特色学报,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在人才培养上,学校注重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努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学生参加各种大型竞赛屡获佳绩。毕业生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良好,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建校51年来,学校已培养4万多名本专科毕业生,校友遍布全国各地、各行业,其中大多数校友已成为当地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骨干力量。五年来,培养了成人学历教育本专科毕业生8000余人,为地方培训各类基础教育师资、煤矿安全技术人员和其他各类技术骨干1万余人。 学校重视开放办学和社会服务。近几年,学校先后与巴西、美国等国家和台湾、澳门等地区的高等院校和教育机构建立校际友好合作关系,与国内许多重点院校、科研机构广泛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学校与龙岩市各县和部分乡镇建立校地(县、乡)合作战略联盟,与龙岩经济开发区、福建龙州工业园区建立校产合作战略联盟,与中国龙工集团、紫金矿业集团等企业建立校企合作战略联盟,融入海西为闽西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持。学校秉承“厚于德、敏于学”的校训及“龙岩学院是海峡西岸的高校,是闽西人民的大学”的理念,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和基础教育师资为主要目标,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服务,力争办学水平走在全省同类院校前列,部分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达到全国同类院校先进水平,为把龙岩学院建设成为“立足龙岩、服务海西、特色鲜明、水平较高的开放式、教学型、应用型地方本科大学”而不懈奋斗。 本文来自: 龙岩学院 详细出处参考:

龙岩学院发表论文

二者各有各的特点,要根据自己的志向选择,下面介绍一下二者的主要区别:

一、历史不同

1、宁德师范学院

学院的前身是建于1958年的福安师范专科学校, 1978年复办时更名为宁德师范专科学校,1994年3月更名为宁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10年3月18日,该校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宁德师范学院。

2、龙岩学院

学校前身为创办于1958年的龙岩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1年原福建资源工业学校并入龙岩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4年5月,正式升格更名为龙岩学院。

二、主要院系不同

1、宁德师范学院

教育与艺术学院、数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化学与材料学院、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等教学院系。

2、龙岩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教育与科学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三、学校类型不同

1、宁德师范学院

学校类型:师范。

2、龙岩学院

学校类型:综合。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宁德师范学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龙岩学院

(2000年以后发表的主要论文,*示通讯作者)马英,关瑞章,郭松林,等. 鳗鲡病原菌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及系统进化分析.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9(6):587-591.马英,钱鲁闽,王永胜. 对虾养殖池沉积物细菌的遗传多样性.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27 (4): 369-374.马英,关瑞章,汪琳,等. 九孔鲍 苗期养殖水体细菌的群落结构。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8(5):526-531.马英,熊何健,林源洪,等. 外来海洋物种入侵风险评估体系的构建。水产学报,2009,33(4):617-623.马英,王志勇,陈芸,等. 生物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讨。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0(2):93-96马英,钱鲁闽,王永胜,等. 硝化细菌分子生态学研究进展。中国水产科学,2007,14(5):872-879马英,焦念志. 聚球藻(Synechococcus)分子生态学研究进展。自然科学进展,2004,14(9):8-13.马英,林顺权, 吕柳新. 草莓、番木瓜、猕猴桃遗传转化研究初报。园艺学进展,2002, (5): 343-346.马英,林顺权,高毅,等.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基因在番茄中的表达及免疫活性研究。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1(2): 223-227.马英,张军,林顺权,等. 利用转基因植物生产基因工程疫苗,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40(增刊):71—77.徐春燕,陈澄璟,鄢庆枇,宋振荣,马英*. 厦门近岸水域海洋附着细菌的群落结构及其动态变化,台湾海峡,2012,31(3):396-402.汪琳,杨秋明,郝剑东,宋振荣,马英*. 九孔鲍脱板期养殖环境细菌分离及分子鉴定。台湾海峡,2009,28(2):210-216.徐春燕,苏建强,鄢庆枇,马英*. 抗生素抗性组学研究进展。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9(2):36-40.熊何健,马英,汪琳,唐森铭. 紫外辐射诱导牡蛎细胞DNA损伤的单细胞凝胶电泳检测,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9(6):400-403.邓德波,马英,徐春燕,关瑞章. 鳗鲡养殖循环水处理系统细菌的组成及其数量,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15(5):321-326.操龙飞,游华军,陈子涵,马英,熊何健,鄢庆枇. 响应面法优化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鱼排蛋白分段酶解工艺,海洋与湖沼,2012,43(1):1-8.高毅,马英,李梅,等.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在墨西哥酸浆中的表达及其免疫原性的初步研究,病毒学报, 2003,19(1):31-35.郑江,关瑞章,李丹,马英,谢钦铭.《生物化学专题》双语教学的设计与探讨,微生物学通报,2007,34(3):603-605.蔡明夷,韩芳,刘贤德,马英,王志勇. 关于整合PBL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思考——以遗传学中“基因组”的教学为例. 龙岩学院学报,2010,28(5):118-121.2000年以前发表论文10篇,其中第一作者6篇。

龙岩学院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设立的福建省属公办全日制本科高校。学校前身为创办于1958年的龙岩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1年原福建资源工业学校并入龙岩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4年5月,教育部正式批准升格更名为龙岩学院,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现成为闽西唯一一所全日制本科高校。龙岩学院前身为创办于1958年的龙岩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已为国家培养了 3 万多名毕业生,是闽西这块红土地上唯一一所全日制本科大学。 学校位于福建省西部(通称闽西)中心城市龙岩市内美丽的奇迈山麓,傍依著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古田会议会址、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冠豸山、“世界文化遗产”——永定客家土楼。龙岩市毗邻厦门经济特区、闽南金三角开放区,是闽粤赣三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集散地;与江西省赣州、广东省梅州两市接壤,航空、铁路、高速公路四通八达,是著名的老区、林区、侨区、矿区和新兴的旅游区。 学校总体规划用地2761亩,现有占地面积1058亩,有东肖和凤凰两个校区,校舍建筑总面积约27万平方米,配备有现代化教学仪器设备、多媒体教室和语言实验室,完善的体育设施、多种类的活动场所等,图书馆馆藏图书130余万册,期刊2000余种,拥有电子阅览室、现代化检索系统和镜像站点,是闽西最大的图书资料中心。 [1]学校面向1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市招收本专科学生以及少数民族预科生,所设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农学等七大学科门类,现设有11个二级院(系),共有28个本科专业和12个专科专业,全日制在校生8000余人,成人继续教育学生近5000人。学校现有教职工685人,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占了31.58%,具有研究生、硕士以上学历、学位占一半。学校还聘请了20多位“两院”院士、著名大学博士生导师等专家学者为兼职、客座教授。 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和科研能力逐年提高。学校现拥有省重点学科3个,国家级特色建设专业1个,省级特色建设专业5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4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精品课程7门,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5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培育)1个,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培育)1个;2004年以来,教师出版专著、编写教参41部,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2210多篇,被SCI、EI和SSCI收录学术论文140多篇;学校建立近200个实习实训基地,建立了客家文化研究所、古田会议精神研究所、南方不稳定煤层开采研究所等16个具有一定特色和优势的科研学术机构;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市级科研课题450多项,获各级政府奖70多项,多项专利获国家专利局批准,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做出了应有的贡献。《龙岩学院学报》是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首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福建省高校特色学报,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在人才培养上,学校注重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努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学生参加各种大型竞赛屡获佳绩。毕业生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良好,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建校51年来,学校已培养4万多名本专科毕业生,校友遍布全国各地、各行业,其中大多数校友已成为当地基础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骨干力量。五年来,培养了成人学历教育本专科毕业生8000余人,为地方培训各类基础教育师资、煤矿安全技术人员和其他各类技术骨干1万余人。 学校重视开放办学和社会服务。近几年,学校先后与巴西、美国等国家和台湾、澳门等地区的高等院校和教育机构建立校际友好合作关系,与国内许多重点院校、科研机构广泛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学校与龙岩市各县和部分乡镇建立校地(县、乡)合作战略联盟,与龙岩经济开发区、福建龙州工业园区建立校产合作战略联盟,与中国龙工集团、紫金矿业集团等企业建立校企合作战略联盟,融入海西为闽西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服务和智力支持。 学校秉承“厚于德、敏于学”的校训及“龙岩学院是海峡西岸的高校,是闽西人民的大学”的理念,以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和基础教育师资为主要目标,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服务,力争办学水平走在全省同类院校前列,部分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达到全国同类院校先进水平,为把龙岩学院建设成为“立足龙岩、服务海西、特色鲜明、水平较高的开放式、教学型、应用型地方本科大学”而不懈奋斗。

纳尼!???我们08届才写完你们10届急什么 还有两年让你们搞而且论文这东西 哪里是你想看就可以看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