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翻译研究类论文发表流程

发布时间:

翻译研究类论文发表流程

期刊是先查重。

一般期刊的审稿流程是先查重,再是审查,这些对刊期收录发表都是很有帮助的。期刊是由依法设立的期刊出版单位出版图书,是定期出版的刊物。

期刊发行

核心期刊论文对格式要求往往比较严格,对于常常只注重论文内容不注意形式的作者们来说,核心期刊论文的格式要求直接影响编辑的审稿印象和成功通过与否,显得格外的重要。核心期刊论文的格式要求会根据不同的期刊会有所不同。

但是绝大部分都是一样的,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掌握了论文发表的基本格式,就算期刊编辑有再复杂严格的格式要求,也能轻松搞定,让论文投递更加有把握。

核心期刊论文格式要求正文篇幅一般在5000--10000字不等,包括简短引言、论述分析、结果和结论等内容。文字太少就不能充分展开论述。文中出现的外文缩写除公知公用的首次出现一律应标有中文翻译或外文全称。

根据学术堂的了解,论文发表一般流程主要为六个步骤:第一步:投稿.这是论文发表人员选择好投稿期刊之后,将自己的论文稿件通过邮箱、在线投稿窗口、QQ或者微信即时通讯软件这三大方式发送给编辑.第二步:审核即审稿.投稿之后,编辑会按照投稿顺序对论文进行审稿,有的期刊杂志收取审稿费,如果您的论文需要加急发表,请在投稿时标注清楚,可能会产生加急费用.审稿环节是整个论文发表过程中耗时最长的,影响了论文发表周期的长短,关于论文发表时间影响因素可以阅读《是什么影响论文发表时间长短》了解.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论文审稿可能会反复进行.第三步:审稿结果.主要介绍通过审稿被录用的论文.通过杂志社论文三审的论文,杂志社会下发录用通知书,并注明预安排在某年某期发表,之所以是预安排,是因为还没交纳版面费.关于论文三审可以阅读《什么时候论文需要三审》,了解一些审稿知识.第四部:交费.这里的交费主要是版面费,交纳之后,论文才会正式进入安排刊期出版流程.第五步:安排发表.版面费到位之后,即可安排刊期,并按照日期出版见刊.少部分论文发表可能会延期,原因很多,例如:有人安排加急.第六步:寄送样刊.论文见刊之后,会给作者寄送一本样刊,作为用途上交的材料.到此整个的论文发表流程结束.

发表期刊论文的整体流程:1.投稿先根据自己的论文研究方向,选择合适的期刊,写作后进行投稿。2.三审三校初审责任编辑对已登记编号的来稿进行初审,初审的主要内容为:1. 有无政治性和政策性问题;2. 是否违反保密性和著作权的有关法规;3. 是否符合办刊方向;4. 论文的学术性、科学性如何,确定有无必要请专家复审;5.论文组成的各要素是否齐全,图表是否符合要求,格式是否规范;复审即专家评审。通过初审的论文,及时送评审专家库中的有关专家评审,复审的重点是学术水平。为保证审稿的公平、公正,采用“内稿外审,外稿内审”的原则。审稿专家建议“修改后发表”,并有重要修改意见时,应将稿件作退修处理,必要时再次复审。复审时间为两个月。终审主编(或常务副主编)在前二审的基础上作进一步审理,并提出拟用稿清单,供常务编委会会议定稿。3.录用通知有些录用通知就在官网系统里,有些录用通知通过邮件发送,收到录用通知后就静等出刊就好啦。4.出刊期刊出版后,杂志社会把纸质版样刊寄给作者。5.检索文章出刊后1-3个月被网站收录,比如知网、维普、万方、龙源,可以上网检索到。(有需要文章上网朋友要注意这一点)

有很多小伙伴们就会很奇怪了,当我们把毕业论文完成之后,要如何发表呢?那小编我今天就针对“发表论文流程”这一情况,为大家解答疑惑吧!

一般来说呢,发表论文流程分为以下六步:

一、投稿

投稿是指论文发表人员选择好投稿期刊之后,我们再通过邮箱、在线投稿窗口、QQ或者微信等方式将自己的论文稿件发送给编辑就好了。

二、审核(也俗称为审稿)

投稿之后,编辑会按照投稿的先后顺序对论文进行一个审稿过程,有的期刊杂志是会收取审稿费的,如果我们发表论文需要加急发表的话,是需要在投稿时标注清楚的,这个可能会产生加急费用。审稿环节是整个论文发表过程中耗时最长的,它可以说影响了论文发表周期的长短,只因为论文审稿可能会反复进行。

三、审稿结果

审稿结果主要介绍通过审稿并被录用了的论文。通过杂志社论文三审的论文,杂志社会下发录用通知书,并注明好预安排在某年某期发表此篇论文,之所以是预安排,是因为还需要交纳版面费。

四、交费

交费就主要指的是版面费了,在我们交纳费用之后,论文才会正式进入安排刊期出版的流程。

五、安排发表

费用到位之后,便可以安排刊期了,并按照日期出版见刊。而少部分论文的发表可能会被延期,这样的现象也属于正常情况,原因就比如有人安排加急类似之类的问题。

六、寄送样刊

论文见刊之后,杂志社会给作者寄送一本样刊的,是作为用途上交的材料。到此整个的论文发表流程就基本结束了。

那么以上呢就是“发表论文流程”的六大步骤啦!那最后小编要提醒大家一点,在我们进行论文写作时一定要保证是自己原创的,这样的话在进行论文查重检测的时候也不会存在那么多需要修改的地方,同时大家要记得去进行自查,保证论文更高程度的通过哦!

翻译研究类论文发表

摘要:《中国翻译》和Babel杂志近30年刊文情况表明,中国翻译研究与西方翻译研究表现出了明显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研究话题上。具体而言,中国翻译研究更加重视翻译教学、翻译史、翻译行业、翻译技术、翻译技巧的研究。这几个领域其实也是中国翻译学与西方相比的优势所在,代表了中国翻译学的特色。这些特色与中国特色翻译学大讨论中学者们的设想并不一致,并非因为汉语或中国文化的特色才形成,主要原因在于学者们过于注重翻译理论的建构,未能预见国内翻译实践的新发展。关键词:中国特色翻译学;翻译教学;翻译技术;翻译史;翻译行业0.引言“中国特色翻译学”一直是中国翻译研究无法绕开的一个话题。20世纪末曾有过一场比较激烈的争论。有学者坚决认为,我们有必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学;另外一些学者则针锋相对,认为翻译学不应该有国别之分,建立中国翻译学没有必要,也无可能。有学者将这两派学者分别称作是“中国特色派”和“普遍理论派”(鲁伟、李德凤 2010:11),从当时的情况看,后者似乎取得了胜利。从2010左右开始,这一话题再次受到一些学者的关注,有些学者还连续发表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潘文国 2009,2012,2013),中国特色派似乎又占了上风。以2008年至2018年为时间节点,在中国期刊网上至少可以检索到8篇与这一话题相关的论文,只有1篇反对建立中国特色翻译学,其他7篇都积极支持建立中国特色翻译学。单从数量上看,“特色理论派”显然胜出。但总体而言,这一波讨论未能引起普遍关注,响应者寥寥。而且值得注意的是,两波论争都以理论分析为主,焦点在于建立中国特色翻译学是否必要,对于中国特色翻译学到底有哪些内容,“中国特色派”只做了比较简略的展望,并没有依据当时已有的翻译研究来说明什么是真正有中国特色的翻译学。虽然有学者声称,这一问题“并不是个纯理论问题”,要从“实践”来看这一问题,(潘文国 2012:1)但也只是结合翻译实践,没有谈及当时的翻译研究现状。最近有学者(赵云龙等 2017)发现了翻译学“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发展”,包括5种翻译研究,可以说是为中国特色翻译学提供了研究事实,但该发现是在研究其他问题时得出的,没有深入论证,也没有结合上述两波争论来谈。因此,20多年过去了,我们有必要检验一下“中国特色翻译学”的发展现状,考察一下这些年来中国的翻译学是否有特色?如果有,体现在哪些方面?与当初学者的设想是否一致?本文拟结合《中国翻译》和Babel这两本中西方有代表性的学术期刊的载文,通过文献计量学的研究,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1.“中国特色翻译学”辨析探讨之前,有必要对“中国特色翻译学”概念加以辨析。所谓“特色”,就是“特有”的意思。纵观学者们的论述不难发现,所谓的“中国特色翻译学”就是中国特有的翻译学,与其他国家的翻译学都有所不同,特别是与西方的翻译学有明显区别。张柏然在论证建立中国特色的翻译学时,就提到翻译学科的人文性有两个特征,那就是“民族性、特殊性”(张柏然、姜秋霞 1997)。这是“中国特色派”学者们一个最为核心的观点。他们之所以提出要建立这种翻译学,原因就在于他们觉得我国的翻译学受西方翻译学影响太深,失去了自己的特色。“翻译学”也不是一个严格的说法,既指翻译学这一学科,也指翻译理论。在具体的论述中,2013年之前,学者们倾向于使用“理论”一词,2013年以后,“翻译学”成了更为通行的说法。建立中国特色翻译学的理由主要有三点。一是汉语以及中国文化决定了中国的翻译研究,特别是翻译理论必然具有中国特色,因为其他国家的翻译理论,特别是西方的翻译理论,无法解释或指导中国的翻译实践。二是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独特性。“中国特色派”的学者往往会把中国传统翻译思想视作是建设这种翻译学的重要资源,主张我们应在传统翻译思想中寻找契合中国翻译实践的资源。传统翻译思想之所以有此作用,就是因为与西方翻译理论大为不同,有其独特性。三是中国人的主体色彩决定了中国的翻译学必然有中国特色。这个理由不太常见,只有两位学者在其共同发表的论文中与有所提及。这两位学者认为,“翻译学的中国特色,就‘特’在带上了中国人的主体色彩,……以中国人的思维,中国人的视角,构建出的翻译理论话语。”(鲁伟、李德凤 2010:14)2.研究设计本文对1987~2016年期间《中国翻译》和Babel杂志上刊载的翻译研究论文按照其讨论的内容进行分类统计,对比这两本杂志所刊发的各类论文数量和比例有无不同,甚至于二者所刊发的论文类型是否完全对应?《中国翻译》刊发,Babel上完全没有刊发的论文,或者《中国翻译》刊发较多,Babel刊发较少的论文,无疑代表了中国翻译学的特色,以此来考察有关中国特色翻译学的争论。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说的翻译学,与英语中的 translation studies 基本对应,与“翻译研究”同义,并不局限于翻译理论,翻译技巧探讨、翻译现象分析、翻译人物介绍都是本文研究的对象。翻译书评,包括对翻译理论所做的批评和对有关译作的批评,也是本文的研究对象。但会议通知,新书预告等,包括一些著名人物讲话,不在本文统计的论文之列,因为这些通知和讲话不研究具体的翻译问题,大多也不包含什么翻译思想。少数虽然提出一些翻译思想,但没有进行任何论证。换句话说,根据通行的标准,能够称作翻译研究论文的,才是本文研究的对象。选择《中国翻译》与Babel,是因为这两本期刊上的研究论文最能反映中国和西方翻译学发展的全貌,比较的结果最有说服力。这两本期刊都是行业协会的会刊,刊文类型都很多样化,研究内容都是理论与实践并重,话题都比较广泛,论文形式也都比较活泼,既有专题研究论文,也有随笔式的书评,但整体上学术水平都比较高,都能代表各自所在地区的翻译学研究水平。虽然相对来说,Babel在西方的学术地位不如《中国翻译》在中国的地位高,但这并不影响二者的可比性。在西方,仅就英文翻译学期刊而言,Babel在翻译学者中的影响,似乎不及The Translator、Target和Perspectives等期刊,至少没有《中国翻译》在国内远超其他翻译研究刊物的地位。不过,这只是相对而言,Babel自身的学术影响力并不低,也是 SSCI 检索刊物,只是其作为行业协会刊物,刊文类型多样,不像其他几本期刊只发表纯学术研究论文。不过《中国翻译》也与一些纯学术刊物有区别,行业会刊的特点同样明显。把研究的时间范围确定为1987至2016年,是因为1987年被普遍认为是国内翻译学科建设的起点。当年召开了首届全国研究生翻译理论研讨会和第一次全国翻译理论研讨会。有学者认为这两次会议是“中国的翻译及翻译理论研究开始腾飞的标志”。(许钧、穆雷 2009:27)以2016年作为时间下限,则是为了将时间跨度确定为30年。3.基本数据如上所述,本研究只分析研究论文。《中国翻译》的书评大多作为研究对象,因为这一类书评中评论的内容占有较大比重,反映了评论者的翻译思想;但Babel上的多数书评都不作为研究对象,因为这些书评只是对原书内容的介绍。这些文章可分为4大类。第一类是理论研究,主要讨论理论问题,包括具体的理论问题和翻译理论建设、翻译学发展等宏观问题。第二类是实践研究,主要探讨实际的翻译实践问题,包括某一类文本或领域的翻译技巧以及某一类语言现象的翻译技巧。当然,翻译技巧既包括笔译技巧也包括口译技巧。笔译研究类论文又根据所译文本的领域分为各专门领域翻译,如科技翻译、法律翻译等的研究。影音翻译横跨笔译和口译,也算作实践研究类。专门领域翻译研究也包括文学翻译研究。讨论翻译行业发展的论文也列入此类,因为这些论文大多讨论与实践相关的行业问题,理论色彩相对淡一些。同理,探讨翻译技术的文章也算作翻译实践类论文,因为两本期刊上刊登的都是有关翻译技术应用的文章,究其本质探讨的还是翻译技巧,没有一篇对翻译技术进行理论反思。第三类是翻译史研究,主要钩沉历史上的翻译事实或翻译人物,或是一些文本的翻译与传播情况,对具体的翻译技巧不太关注。有些论文,虽然讨论的是历史上的译者或是译文,但主要焦点在于翻译技巧,则列入翻译实践论文一类。第四类是翻译教学研究,内容涵盖翻译教材、翻译课程设置、翻译教学方法等。《中国翻译》上的此类论文,标题中一般都会有“教”或者“学”的字样,或是在“翻译教学”栏目下;Babel 上此类论文通常会有 teaching 之类的字样,也比较好辨认。这30年期间,《中国翻译》总共发表了2718篇翻译学论文。其中实践研究类数量最多,理论研究类次之。各类论文各年篇数如下:翻译实践研究类论文总共有1522篇。如前所述,这些论文又可细分为更小的子类。下页图1表示的是各子类历年的发表篇数。其中,“科技”指的是有关科技翻译的研究,采用的是国内翻译界常用的含义,包括西方翻译界所说的 technical texts 和 scientific texts 的翻译,不同于有些西方学者所说的 technical translation。(Byrne 2006:7;Ellen & Wright 1993:1)“文化”指的是有关文化文本翻译的研究,即旅游、食品、体育、历史等领域的翻译研究;“政治”是指有关政府文本及军事文献翻译的研究;“财经”指的是有关财经文本翻译的研究,包括广告文本翻译的研究;“技巧”包括那些主要探讨具体翻译技巧,如定语从句翻译、长句拆译,而不关注文本所属领域的论文。图1.《中国翻译》历年各类翻译研究论文篇数图2.《中国翻译》各类翻译实践研究论文篇数同期Babel共发表了553篇翻译学论文,各类论文历年的篇数如下:图3.Babel历年各类翻译研究论文篇数298篇实践研究类论文中,各子类历年的篇数如下:图4.Babel各类翻译实践研究论文篇数4.数据分析由图1和图3不难看出,《中国翻译》刊发的翻译史研究类论文明显比 Babel 多,不仅绝对数量多,比例也高。此类论文在《中国翻译》的全部论文中占到了6.36%,在Babel的全部论文中只占0.36%;翻译教学类论文反差没有这么大,但也比较明显。《中国翻译》的全部论文中,此类论文占9.09%,Babel的全部论文中,这类论文只占5.79%,相差接近一半。历时来看,翻译史研究和翻译教学研究类论文在《中国翻译》论文中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在Babel 所刊发的论文中,占比则没有明显变化。二者的这一差别在下图5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图5.《中国翻译》与Babel翻译史与翻译教学研究类论文比例对比《中国翻译》发表的翻译史研究论文不仅数量更多,而且整体上不断增多,形成了规模。事实上,最近几年“译史纵横”已成了该杂志的一个特色栏目。相比之下,Babel上的翻译史研究论文一直很少。就翻译教学研究论文而言,《中国翻译》也呈现出上升的趋势。Babel则没有这种趋势,2006年达到高峰之后,又迅速下降,虽然总数不是太少,但与《中国翻译》上的同类论文还有明显差距。由图2和图4可知,在翻译实践研究类论文中,《中国翻译》刊发了数量可观的翻译技巧研究论文,Babel则一篇也没有。《中国翻译》发表了大量翻译行业研究论文,共49篇,占全部实践研究类论文的3.22%,Babel发表的同类论文明显要少,只有7篇,占比为2.3%;《中国翻译》发表的翻译技术研究论文有35篇,占比为2.3%,Babel发表的此类论文有7篇,占比也为2.3%。但《中国翻译》发表的此类论文越来越多,特别是2011年后每年都有,Babel只在少数几年才发表了此类论文,没有明显的规律性,整体上近年来不如20世纪发表的多。两本期刊在这两类论文数量上的差别,可见下图:图6.《中国翻译》与Babel翻译行业与翻译技术研究类论文比例对比可以看出,虽然翻译行业研究和翻译技术研究论文在Babel上占的比例有时很高,甚至到30%,但高峰都出现在2000年前后,近年比例都不高,整体上都低于《中国翻译》。就近10年的情况来,这两类论文都是《中国翻译》占比更高。值得注意的是,在文学翻译研究论文这一子类中,《中国翻译》30年间有一个明显的变化。早期的论文讨论的几乎全部是外国文学汉译的问题,后来出现了许多讨论中国文学外译问题的论文,且后者所占比例越来越高。以下是二者在该子类中占比变化情况:图7.《中国翻译》外国文学中译研究与中国文学外译研究论文比例2005年研究中国文学外译的论文数量超过了研究外国文学中译的论文,中间二者有所反复,但2009年之后,前者一直多于后者,且差距非常明显。换言之,2009年后研究译出母语的论文超过了研究译入母语的论文。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些论文的作者都是中国人,工作单位也大多在中国大陆,可以推断其母语都是中国人。Babel论文作者的语言情况不好推断,尽管我们可以从姓名推断哪些作者是英语国家的人士,结合其供职单位推断其母语是否为英语,但这种推断未必准确,因为西方学者使用多种语言的情况比较普遍,英美学者的母语未必是英语,非英美国家的学者,其母语未必就不是英语。不过,多数研究其他文学英译的论文,其作者都是英语国家的学者,研究英语文学译入其他语言的,其作者大多不是英语国家人士。由此我们不妨假定,Babel上文学翻译研究论文,研究的大多是译入母语的情况。也就是说,翻译史研究、翻译教学研究、翻译行业研究,这3类论文在《中国翻译》发表的论文中占比明显更高,翻译技术研究论文近年来占比更高,翻译技巧研究论文为《中国翻译》所独有,文学外译研究论文可能是《中国翻译》所独有。5.研究发现论文数量的多寡或比例的高低,当然并不反映研究新意的强弱,更不代表翻译理论是否有突破。甚至于期刊论文在翻译研究中的重要性,中国和西方也有不同。有学者就提出,与中国翻译界不同,“在国际翻译界,人们更加关注的是著作,而不是论文”(王东风 2016:xvii)。但某一类论文数量多,或是在论文总数中占比高,至少说明翻译学者们普遍关注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已成为翻译研究的兴趣或热点。多数情况下,研究的成绩与研究的数量还是成正比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占比更高的论文代表了翻译界在这些领域的成绩与进步。当然,无论中国还是西方,期刊论文在学者们的学术成果中,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如此说来,《中国翻译》比Babel占比更高的论文,就是近年来中国翻译学的特色,即中国特有西方没有,或是中国比西方更活跃的翻译研究。如今要是说中国特色翻译学,其表现应该就是翻译史研究、翻译教学研究、翻译行业研究、翻译技术研究、文学外译研究及翻译技巧研究。这一发现在其他学者的研究中也可以找到印证。有学者考察2001年至2015年的中国翻译学研究,发现中国的翻译学研究有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发展……较为突出的有5个方面:1)视听翻译研究;2)翻译教材研究;3)师资培训研究;4)语言服务研究;5)生态翻译学研究”(赵云龙等2017:15)。翻译教材和师资培训都属于翻译教学范畴,语言服务则是翻译行业范畴。该研究并未参考西方学术期刊,与本研究的发现略有差别,也属正常。无论如何,中国翻译学的新特色与当初学者们的设想都有较大出入,这几种特色大多都与汉语或中国文化没有特别紧密的关联,并非因为汉语或中国文化的特质才形成。只有翻译技巧研究活跃这一点或许与中国文化相关,因为中国人重具体,翻译研究更注重翻译技巧,也就是所谓的“内部研究”;这几种特色与传统翻译思想也没有多大关系,“翻译史研究”虽然也有对传统翻译思想的发掘,但并不是主流,多数还是对翻译人物或翻译事件的描述与回顾,其论述更是极少参考传统翻译思想。其他几种特色,同样很少关照传统翻译思想,学者们引用的主要还是西方的理论。翻译教学、翻译行业、翻译技术与文学外译这4个特色,与翻译实践热点具有高度一致性,实践驱动的特点明显。2004年《中国翻译》刊载的翻译教学类论文超过10篇,之后除个别年份外都超过10篇,这与翻译本科专业以及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立很难说是巧合;翻译技术与翻译行业研究的兴起,则与中国翻译市场的快速形成与增长密切相关;中国文学外译研究2005年超过外国文学汉译研究,与2004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只间隔了一年,显然也是受了中国文学走出去大潮的影响。有这么大的出入,其实不难理解。两次有关中国特色翻译学的讨论,焦点都在于是否需要建立这样的翻译学,至于中国特色翻译学有哪些内容,学者们并未展开论述。虽然学者们用了“翻译学”这一说法,但他们的着眼点是理论,目标是建构出全新的翻译理论,或是在传统翻译思想基础上,形成新的理论。但中国翻译学30年的发展,特别是大规模借鉴西方理论之后的近10余年,实际上进入了一个理论的寂静期,总体来看新的理论很少,理论建构并非翻译研究的主流,可以说也进入了“后理论”时代。对于许多翻译现象,学者们并未结合具体的理论去分析,还有许多学者更加注重实证研究。如此一来,现实的发展与学者们当初的设想自然就会有所不同。进一步说,即便我们把“翻译学”限定为“翻译理论”,这些年来也没有形成什么中国特色。有西方学者注意到,近年来中国学者用英语发表的有关中国翻译理论的论文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观点多样化,没有鲜明的独特性,“我们不能说中国翻译理论,就如同不能说爱尔兰翻译理论或加拿大翻译理论一样”(Williams 2013:4)。更重要的是,参与争论的学者们,尤其是参加第一次讨论的学者们,没有预料到国内翻译实践会如此发展,特别是翻译教学、翻译行业和中国文学外译的发展,对于这些实践需要什么样的理论来加以解释,或者这些实践会催生哪些理论,不太可能提出明确的看法。潘文国在论述为什么要建立中国特色翻译学时,曾提出了四条理由,其中包括“它在相关领域提出要求解决的问题重大,而目前别的地方的经验、别的地方的理论都无法解决”(潘文国 2009:103)。但中国翻译实践的新发展,西方原有的理论固然无法解释,中国传统的翻译思想也未必就完全可以解释。况且,多数翻译学者的国学功底未必深厚,要将传统翻译思想运用于具体的研究,会有不小的困难。反倒是一些新的西方理论,用起来更为顺手。此外,过于强调传统翻译思想逻辑上也未必合理。新的翻译实践完全有可能催生新的翻译思想。有西方学者曾经指出,“每一种新的翻译实践都可能会要求新的思想,构建新的理论”(转引自 Doorslaer 2013:77)。中国翻译新的实践,完全有可能启发学者们构建新的翻译理论,只是新的理论也未必如学者们设想的那样,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或汉语特点。6.结语总之,如果我们对“中国特色翻译学”的理解不局限于理论建构,而是所有针对翻译现象的研究,我们就会发现中国的翻译学有其特色,只是这些特色的成因与汉语或传统翻译思想未必有必然的联系。中国的翻译学与西方翻译有所不同,原因在于我们的有些研究比西方同行要深入,下的功夫更多。也许将来某一天,西方学者在这些方面下更大功夫,研究兴趣超过我们,我们的这些特色就会消失。因此,这些特色并非永远属于我们特有。就这一点来说,与其说“中国特色翻译学”,还不如说“翻译学的中国特色”,后者更能体现现阶段我国翻译研究的时代性,既反映了我国翻译研究的新成就,又说明我们并非闭门造车,而是在紧盯世界前沿的过程中不断进步。参考文献省略,全文请参阅《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9年第6期。【作者简介】韩子满,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现代翻译理论及翻译与武装冲突等。

你 代写的 都不知道?代谁写?

什么时候发表?

核心还是普刊

翻译研究类论文发表要求

毕业论文外文翻译:将外文参考文献翻译成中文版本。

翻译要求:

1、选定外文文献后先给指导老师看,得到老师的确认通过后方可翻译。

2、选择外文翻译时一定选择外国作者写的文章,可从学校中知网或者外文数据库下载。

3、外文翻译字数要求3000字以上,从外文文章起始处开始翻译,不允许从文章中间部分开始翻译,翻译必须结束于文章的一个大段落。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外文参考文献就是指论文是引用的文献原文是国外的,并非中国的。

原文就是指原作品,原件,即作者所写作品所用的语言。如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原文是英语。

译文就是翻译过来的文字,如在中国也可以找到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中文版本,这个中文版本就称为译文。

主要标准

翻译是语际交流过程中沟通不同语言的桥梁。一般来说,翻译的标准主要有两条:忠实和通顺。

忠实

是指忠实于原文所要传递的信息,也就是说,把原文的信息完整并且准确地表达出来,使译文读者得到的信息与原文读者得到的信息大致相同。

通顺

是指译文规范、明白易懂,没有文理不通、结构混乱、逻辑不清的现象。

实践产生理论,欧美许多国家的翻译理论是五花八门的。从大的方面来看,可以分为两大派:一派是翻译可能论,一派是翻译不可能论。其实,完完全全百分之百的可能是没有的,完完全全百分之百的不可能也是没有的。

世界上一切翻译活动都是在这两个极端之间进行的。欧洲许多著名的人物,比如马丁·路德、M.阿诺德、F.W.纽曼、J.B.波斯特加特、H.白洛克、Fr.R.诺克斯、V.那巴可夫等等,都对翻译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据《开塞尔世界文学百科全书》的意见,这些理论中有些是刚愎自用的。

文章的字数一般的单位是没有要求的,发表的文章一般是按版面发表。杂志社也是按版面收费的,不过一般的作者都是发一个版就可以了。评职称够用就行了,一般版面大概是2400字符-2700字符。具体的还是要看杂志,期刊不同字符数也是不一样的。不知道我说的详细不,你能不能明白。要是有什么疑问你可以随时咨询国信论文网的张老师。

期刊讠仑文发表格式要求正文篇幅一般在2000--8000字不等,包括简短引言、论述分析、结果和结论等内容。文中出现的外文缩写除公知公用的首次出现一律应标有中文翻译或外文全称,有疑问追问了、。。

英语翻译论文写作方法

随着翻译学科的发展,翻译研究在横向的广度与纵向的深度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怎样写英语翻译论文呢?

1、选题及资料查阅

对任何一项学术研究活动来讲,选择合适的课题都是至关重要的,尤其对研究成果具有决定性意义。在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笔者以翻译研究为主要研修方向,经过广泛阅读该领域的学术期刊论文和专著,较为熟悉国内外翻译研究的现状。加之入学伊始便在导师指引下从事中国典籍翻译研究,随着大量阅读和学习有关典籍英译及其研究的著述,自己对该领域尤其儒家经典《论语》的英译现象产生了兴趣,并逐渐进行较为深入的了解。

一般情况下,资料查阅在选题之前就已展开,因为资料是确定论文选题的重要依据,但其后的文献查阅工作更具重要意义。围绕《论语》英译这一现象,自己开始进一步的资料搜集和研读。初步调查和梳理发现,儒经《论语》的外译,始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完成于1594年(一说1593年)的拉丁文译本(马祖毅、任荣珍,2003:34),至今已逾四百年。而第一个《论语》英语全译本为柯大卫(David Collie)所译,作为《四书》(The Chinese Classical Work Commonly Called the Four Books)的一部分于1828年在马六甲出版,距今也近乎两个世纪。近年来,国内学者对《论语》英译本的关注和研究越来越多,除了较为集中于理雅各、翟林奈、韦利等所译的早期经典译本,也开始着手庞德、刘殿爵、安乐哲和罗思文(合译)等现当代译本的探讨。从手头掌握的资料来看,海外《论语》英语全译本已超过三十个。调查还发现,作为早期主要海外英语全译本之一,20世纪初就已出现的Leonard A. Lyall的《论语》英译本迄今鲜有研究,比如利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未能搜寻到专门研讨该英译本的文章翻译学的论文写作技巧翻译学的论文写作技巧。由于材料新本身是学术创新的重要表现之一,因此有理由初步将该译本作为自己撰写一篇翻译研究论文的研究对象。

通过对更多资料爬梳剔抉,笔者掌握了译者Leonard A. Lyall及其《论语》英语本的基本情况。譬如,Leonard Arthur Lyall中文名叫赖发洛,是英国汉学家。1886 年以海关洋员的身份来华,在华40余年。赖发洛《论语》英译本书名为The Sayings of Confucius, 由位于伦敦的朗曼斯·格林公司(Longmans, Green and Co. Ltd.)在1909年9月初版刊行,并先后于1925年10月和1935年9月印行第2版和第3版。这里所采用的研究对象是第3版,全书不足130页(其中正文共计102页),是篇幅较为简短的《论语》英语全译本之一除了英译《论语》之外,他还分别翻译《中庸》(1927)和《孟子》(1932)两书并数次再版。1934年,他编著的现代世界丛书《中国》在伦敦出版,向西方介绍中国。然而,由于有关赖发洛《论语》英译本专门研究的学术论文迄今付诸阙如,因此决定将对该译本的文本细读作为自己进一步研究的基础,希望有所发现,或许为当下中华典籍外译及其相关研究提供些微借鉴和思考。

2、提纲构建

在研读赖发洛《论语》英译本过程中,笔者发现译者所贯彻始终的翻译基本策略和具体翻译操作方法与其对汉语特点的认识、翻译理念的追求等息息相关,而这些又充分体现在该译本的“前言”(Preface)和“导语”(Introduction)中。例如,第3版“前言”(1935)仅一句话,告诉读者再次修订译文旨在使其“更接近于汉语原文”(bring it nearer to the Chinese)(Lyall,1935:vi)。值得一提的是,第2版“前言”(1925)不仅强调该版译文“比初版更加接近字词对应”(more nearly word for word than it

was in the first),而且指出汉语原文的两个特点:难懂(hard to understand)和多义(more than one interpretation),并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总是易读的译文绝非“真实翻译”(true translation)(同上:v)。而篇幅稍长的“导语”写于1909年,一定意义上亦可看作初版的“前言”。这部分内容十分丰富,既包括孔子生平、《论语》的形成过程以及时代背景和社会状况,又有春秋之前中国古代史简介,并谈到道家、墨家等思想。这些很大程度上也表明译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广泛认知和深入了解。

经过细读赖氏《论语》英译本发现,为了使译文与原文“更加接近字词对应”,译者尤其注重原文的遣词造句和形式结构,比如原文较为突出的数字小句的行文特点,译文往往采用类似排比的洗练短语、清晰而果断的语势,使原文的字词概念和句式语序尽可能在译文中再现翻译学的论文写作技巧概而言之,赖发洛通过运用多种具体翻译操作方法,贯彻以“字词对应”为基础的、倾向直译的翻译策略,较为有效地践行了以质直求真为特色的“真实翻译”思想。赖氏追求的“真实翻译”尽管不同于几乎同时出现的、本杰明所倡导的旨在再现“纯语言”(pure language)的“真正翻译”(real translation)思想,但两者又似乎至少在一点上是相似的:因为后者为了实现译文的透明性,也强调直译原文(literal rendering)的必要性(Benjamin,2004:21)。

基于以上对赖译本的研读和思考,笔者着手构建论文的基本框架,初步拟订如下一个写作提纲。论文大致分为五个部分,包括引言、赖发洛及其《论语》英译本、翻译基本策略和具体方法、译本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分析和结语。其中,翻译基本策略为倾向直译且以“字词对应”为基础,具体翻译方法分为为四种,即字词对应、语序一致,字词对应、语序变换,字词调整、语序一致和字词调整、语序变换;译本的不足以翻译目的论为参照分为三类:悖离目的性法则的翻译失误、悖离连贯性法则的翻译失误和悖离忠实性法则的翻译失误,对每类译误又根据译本的具体情况加以细分,便于更好的例证和评析。

3、撰写与修改

论文撰写是整个论文工作的最重要阶段,也是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最多的阶段。论文初稿的撰写主要是基于以上拟订的提纲,虽然在写作过程中也碰到一些困难,但通过适当运用学习有关专业课程所掌握的知识,最终得到有效的解决。譬如,细读赖发洛《论语》英译本时,笔者做了大量的笔记,众多的例子和不同的想法着实令人难以取舍。根据所学专业知识及研究需要,决定围绕主题和材料价值来加以分类和取舍。此处通过一个具体的做法加以说明。基于四种具体翻译方法,自己首先为每一种方法挑选出典型的例句(暂不考虑译文的准确与否),然后抽样统计各类译文所占的大体比例,进而评判译文的整体风格特点。例如:

1. 字词对应语序一致: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第一”)

The Master said, Smooth words and fawning looks are seldom found with love.

2. 字词对应语序变换:

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先进第十一”)

Nor would they follow, said the Master, if told to kill their lord or father.

3. 字词调整语序一致: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述而第七”)

The Master’s manner was warm yet dignified. He was stern, but not fierce;humble, yet easy.

4. 字词调整语序变换:

子曰:“吾不如老农。”(“子路第十三”)

The Master said, An old husbandman knows more than I do.

根据笔者的粗略统计,这四类译文所占整个译文的比例大致为:第一类超过五分之三,第二类比第三类略多,但两者皆不足五分之一,而第四类最少,远低于十分之一。这一结果较为有力地支持了笔者对赖译本的判断,即译者贯彻“字词对应”为基础的、倾向直译的翻译策略,旨在诠释“真实翻译”的理念。

再如,囿于极为有限的参考文献,且线索难觅,自己想到专业课程所学的“滚雪球”文献检索法,运用后发现助益很大,效果颇佳。这里仅以查询译者Leonard A. Lyall的汉语名字为例加以说明。最初从掌握的资料来看,译者英文名字叫Leonard A. Lyall,然后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在一篇关于《论语》英译史的文章中发现其汉语音译名为莱尔;接下来,通过利用该汉语音译名及其原名查得一篇论文谈及此人曾为海关洋员,进而在《全球化视野:中国海关洋员与中西文化传播(1854-1950年)》一书中找到其更为常用的中文名:赖发洛,以及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同时,还发现了译者的另一个中文名:兰雅。这样,通过对相关数据库再次就译者英文名和三个汉语名字进行逐一搜索,结果更为充分地表明赖发洛《论语》英译本的研究迄今尚付阙如。

关于修改文章,清梁章钜说:“百工冶器,必几经转换而后器成;我辈作文,亦必几经删润而后文成,其理一也。”(梁章钜,1973:1000)的确,要想写好论文,一个人必须在论文修改上下功夫。随着更多文献资料的查阅,笔者对论文初稿无论从遣词造句还是到篇章结构都进行了反复修改,既涉及到文中论点和论据的修正,也包括对所运用理论的调整翻译学的论文写作技巧翻译学的论文写作技巧。比如,论文初稿第四部分“译本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分析”有段补充说明赖氏译本特色的文字,包括“淡化译语(英语)形合之法,如用‘,’代替‘;’或连接词以贴近源语(汉语);用词基本不用缩略形式”等内容。后经反复斟酌,尤其考虑到论文内容和观点之间的相关性,最后决定将该文字移至第二部分“赖发洛及其《论语》英译本”,用以说明赖译本的特色。

关于文中的理论运用,笔者借鉴专业课程所学知识,如理论的'工具性、理论运用和学术价值的关系等,通过比较不同翻译流派理论的特点,结合论文研究的内容和目的,最终决定选用翻译目的论来分类评鉴赖译本,并有效地揭示赖氏译本追求英语译文“更接近于汉语原文”、最大限度地实现以理想化“真实翻译”为标志的翻译目的。

4、文体和引用之规范

翻译研究论文属于学术论文的范畴,既需要体现学术论文的基本性质,又应当符合学术论文的规范要求。其中,符合文体和引用的规范是对一篇合格的学术论文所提出的必然要求。关于学术论文的文体,要求十分丰富,包括从语态到语气,从术语的运用到避免歧视用语等内容。如关于术语,不仅要意识到使用专业术语的必要性,也要注意语言精炼,尽量少用术语,更要避免歧义。鉴于此,笔者在撰写尤其修改赖译本研究论文时都进行了仔细参照和认真检验,对那些欠妥如口语化的表达甚至讹误之处,如对翻译目的论个别术语的误用,都逐一加以修正和改善。

引用的规范对撰写合格的翻译研究论文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就引用而言,文章切忌断章取义,并应关注引用的核实及可靠性。为了避免引用的断章取义,熟悉引用文字的上下文十分关键。自己清楚记得老师曾在专业课上要求学生课后做引用查证练习,其中就有查阅“学而优则仕”的上下文。通过查阅,自己发现该语源自《论语》的“子张第十九”篇,上文是“仕而优则学”,并惊奇地发现该语为子夏所说,而非孔子所言。显然,这样的查证很有利于对该语的全面理解和准确使用。在修改关于赖译本研究的论文时,笔者努力查实引文,确保引用的可靠性。比如,为了更好地理解赖发洛所追求的“真实翻译”的涵义,文中引入了本杰明的“真正翻译”思想翻译学的论文写作技巧

为了查得“真正翻译”的出处,笔者在不同数据库中找到许多涉及该思想的论文,但基本上都是给出较为笼统的汉语解读,甚至还存在抵牾之处。为了更好地把握该思想,自己通过追根溯源,最终找到其原文具体出处,并发现本杰明这一思想与其“纯语言”哲学观密不可分,加深了对该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其实,为了引用的规范,本篇论文也是如此。譬如,上文引用了清朝学者梁章钜有关作文修改之语,最初找到的出处有二:《退庵论文》和《退庵随笔》,且没有出版社、具体页码等信息。通过多次搜索和查阅,笔者最终在《退庵随笔》第十九卷“学文”中查得原文,并通过阅读下文——有关欧阳修对《昼锦堂记》原稿起首两句的修改,更好地理解了引文,尤其是修改之于作文的重要性。

翻译研究类论文发表时间

摘要:《中国翻译》和Babel杂志近30年刊文情况表明,中国翻译研究与西方翻译研究表现出了明显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研究话题上。具体而言,中国翻译研究更加重视翻译教学、翻译史、翻译行业、翻译技术、翻译技巧的研究。这几个领域其实也是中国翻译学与西方相比的优势所在,代表了中国翻译学的特色。这些特色与中国特色翻译学大讨论中学者们的设想并不一致,并非因为汉语或中国文化的特色才形成,主要原因在于学者们过于注重翻译理论的建构,未能预见国内翻译实践的新发展。关键词:中国特色翻译学;翻译教学;翻译技术;翻译史;翻译行业0.引言“中国特色翻译学”一直是中国翻译研究无法绕开的一个话题。20世纪末曾有过一场比较激烈的争论。有学者坚决认为,我们有必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学;另外一些学者则针锋相对,认为翻译学不应该有国别之分,建立中国翻译学没有必要,也无可能。有学者将这两派学者分别称作是“中国特色派”和“普遍理论派”(鲁伟、李德凤 2010:11),从当时的情况看,后者似乎取得了胜利。从2010左右开始,这一话题再次受到一些学者的关注,有些学者还连续发表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潘文国 2009,2012,2013),中国特色派似乎又占了上风。以2008年至2018年为时间节点,在中国期刊网上至少可以检索到8篇与这一话题相关的论文,只有1篇反对建立中国特色翻译学,其他7篇都积极支持建立中国特色翻译学。单从数量上看,“特色理论派”显然胜出。但总体而言,这一波讨论未能引起普遍关注,响应者寥寥。而且值得注意的是,两波论争都以理论分析为主,焦点在于建立中国特色翻译学是否必要,对于中国特色翻译学到底有哪些内容,“中国特色派”只做了比较简略的展望,并没有依据当时已有的翻译研究来说明什么是真正有中国特色的翻译学。虽然有学者声称,这一问题“并不是个纯理论问题”,要从“实践”来看这一问题,(潘文国 2012:1)但也只是结合翻译实践,没有谈及当时的翻译研究现状。最近有学者(赵云龙等 2017)发现了翻译学“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发展”,包括5种翻译研究,可以说是为中国特色翻译学提供了研究事实,但该发现是在研究其他问题时得出的,没有深入论证,也没有结合上述两波争论来谈。因此,20多年过去了,我们有必要检验一下“中国特色翻译学”的发展现状,考察一下这些年来中国的翻译学是否有特色?如果有,体现在哪些方面?与当初学者的设想是否一致?本文拟结合《中国翻译》和Babel这两本中西方有代表性的学术期刊的载文,通过文献计量学的研究,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1.“中国特色翻译学”辨析探讨之前,有必要对“中国特色翻译学”概念加以辨析。所谓“特色”,就是“特有”的意思。纵观学者们的论述不难发现,所谓的“中国特色翻译学”就是中国特有的翻译学,与其他国家的翻译学都有所不同,特别是与西方的翻译学有明显区别。张柏然在论证建立中国特色的翻译学时,就提到翻译学科的人文性有两个特征,那就是“民族性、特殊性”(张柏然、姜秋霞 1997)。这是“中国特色派”学者们一个最为核心的观点。他们之所以提出要建立这种翻译学,原因就在于他们觉得我国的翻译学受西方翻译学影响太深,失去了自己的特色。“翻译学”也不是一个严格的说法,既指翻译学这一学科,也指翻译理论。在具体的论述中,2013年之前,学者们倾向于使用“理论”一词,2013年以后,“翻译学”成了更为通行的说法。建立中国特色翻译学的理由主要有三点。一是汉语以及中国文化决定了中国的翻译研究,特别是翻译理论必然具有中国特色,因为其他国家的翻译理论,特别是西方的翻译理论,无法解释或指导中国的翻译实践。二是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独特性。“中国特色派”的学者往往会把中国传统翻译思想视作是建设这种翻译学的重要资源,主张我们应在传统翻译思想中寻找契合中国翻译实践的资源。传统翻译思想之所以有此作用,就是因为与西方翻译理论大为不同,有其独特性。三是中国人的主体色彩决定了中国的翻译学必然有中国特色。这个理由不太常见,只有两位学者在其共同发表的论文中与有所提及。这两位学者认为,“翻译学的中国特色,就‘特’在带上了中国人的主体色彩,……以中国人的思维,中国人的视角,构建出的翻译理论话语。”(鲁伟、李德凤 2010:14)2.研究设计本文对1987~2016年期间《中国翻译》和Babel杂志上刊载的翻译研究论文按照其讨论的内容进行分类统计,对比这两本杂志所刊发的各类论文数量和比例有无不同,甚至于二者所刊发的论文类型是否完全对应?《中国翻译》刊发,Babel上完全没有刊发的论文,或者《中国翻译》刊发较多,Babel刊发较少的论文,无疑代表了中国翻译学的特色,以此来考察有关中国特色翻译学的争论。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说的翻译学,与英语中的 translation studies 基本对应,与“翻译研究”同义,并不局限于翻译理论,翻译技巧探讨、翻译现象分析、翻译人物介绍都是本文研究的对象。翻译书评,包括对翻译理论所做的批评和对有关译作的批评,也是本文的研究对象。但会议通知,新书预告等,包括一些著名人物讲话,不在本文统计的论文之列,因为这些通知和讲话不研究具体的翻译问题,大多也不包含什么翻译思想。少数虽然提出一些翻译思想,但没有进行任何论证。换句话说,根据通行的标准,能够称作翻译研究论文的,才是本文研究的对象。选择《中国翻译》与Babel,是因为这两本期刊上的研究论文最能反映中国和西方翻译学发展的全貌,比较的结果最有说服力。这两本期刊都是行业协会的会刊,刊文类型都很多样化,研究内容都是理论与实践并重,话题都比较广泛,论文形式也都比较活泼,既有专题研究论文,也有随笔式的书评,但整体上学术水平都比较高,都能代表各自所在地区的翻译学研究水平。虽然相对来说,Babel在西方的学术地位不如《中国翻译》在中国的地位高,但这并不影响二者的可比性。在西方,仅就英文翻译学期刊而言,Babel在翻译学者中的影响,似乎不及The Translator、Target和Perspectives等期刊,至少没有《中国翻译》在国内远超其他翻译研究刊物的地位。不过,这只是相对而言,Babel自身的学术影响力并不低,也是 SSCI 检索刊物,只是其作为行业协会刊物,刊文类型多样,不像其他几本期刊只发表纯学术研究论文。不过《中国翻译》也与一些纯学术刊物有区别,行业会刊的特点同样明显。把研究的时间范围确定为1987至2016年,是因为1987年被普遍认为是国内翻译学科建设的起点。当年召开了首届全国研究生翻译理论研讨会和第一次全国翻译理论研讨会。有学者认为这两次会议是“中国的翻译及翻译理论研究开始腾飞的标志”。(许钧、穆雷 2009:27)以2016年作为时间下限,则是为了将时间跨度确定为30年。3.基本数据如上所述,本研究只分析研究论文。《中国翻译》的书评大多作为研究对象,因为这一类书评中评论的内容占有较大比重,反映了评论者的翻译思想;但Babel上的多数书评都不作为研究对象,因为这些书评只是对原书内容的介绍。这些文章可分为4大类。第一类是理论研究,主要讨论理论问题,包括具体的理论问题和翻译理论建设、翻译学发展等宏观问题。第二类是实践研究,主要探讨实际的翻译实践问题,包括某一类文本或领域的翻译技巧以及某一类语言现象的翻译技巧。当然,翻译技巧既包括笔译技巧也包括口译技巧。笔译研究类论文又根据所译文本的领域分为各专门领域翻译,如科技翻译、法律翻译等的研究。影音翻译横跨笔译和口译,也算作实践研究类。专门领域翻译研究也包括文学翻译研究。讨论翻译行业发展的论文也列入此类,因为这些论文大多讨论与实践相关的行业问题,理论色彩相对淡一些。同理,探讨翻译技术的文章也算作翻译实践类论文,因为两本期刊上刊登的都是有关翻译技术应用的文章,究其本质探讨的还是翻译技巧,没有一篇对翻译技术进行理论反思。第三类是翻译史研究,主要钩沉历史上的翻译事实或翻译人物,或是一些文本的翻译与传播情况,对具体的翻译技巧不太关注。有些论文,虽然讨论的是历史上的译者或是译文,但主要焦点在于翻译技巧,则列入翻译实践论文一类。第四类是翻译教学研究,内容涵盖翻译教材、翻译课程设置、翻译教学方法等。《中国翻译》上的此类论文,标题中一般都会有“教”或者“学”的字样,或是在“翻译教学”栏目下;Babel 上此类论文通常会有 teaching 之类的字样,也比较好辨认。这30年期间,《中国翻译》总共发表了2718篇翻译学论文。其中实践研究类数量最多,理论研究类次之。各类论文各年篇数如下:翻译实践研究类论文总共有1522篇。如前所述,这些论文又可细分为更小的子类。下页图1表示的是各子类历年的发表篇数。其中,“科技”指的是有关科技翻译的研究,采用的是国内翻译界常用的含义,包括西方翻译界所说的 technical texts 和 scientific texts 的翻译,不同于有些西方学者所说的 technical translation。(Byrne 2006:7;Ellen & Wright 1993:1)“文化”指的是有关文化文本翻译的研究,即旅游、食品、体育、历史等领域的翻译研究;“政治”是指有关政府文本及军事文献翻译的研究;“财经”指的是有关财经文本翻译的研究,包括广告文本翻译的研究;“技巧”包括那些主要探讨具体翻译技巧,如定语从句翻译、长句拆译,而不关注文本所属领域的论文。图1.《中国翻译》历年各类翻译研究论文篇数图2.《中国翻译》各类翻译实践研究论文篇数同期Babel共发表了553篇翻译学论文,各类论文历年的篇数如下:图3.Babel历年各类翻译研究论文篇数298篇实践研究类论文中,各子类历年的篇数如下:图4.Babel各类翻译实践研究论文篇数4.数据分析由图1和图3不难看出,《中国翻译》刊发的翻译史研究类论文明显比 Babel 多,不仅绝对数量多,比例也高。此类论文在《中国翻译》的全部论文中占到了6.36%,在Babel的全部论文中只占0.36%;翻译教学类论文反差没有这么大,但也比较明显。《中国翻译》的全部论文中,此类论文占9.09%,Babel的全部论文中,这类论文只占5.79%,相差接近一半。历时来看,翻译史研究和翻译教学研究类论文在《中国翻译》论文中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在Babel 所刊发的论文中,占比则没有明显变化。二者的这一差别在下图5中表现得非常明显。图5.《中国翻译》与Babel翻译史与翻译教学研究类论文比例对比《中国翻译》发表的翻译史研究论文不仅数量更多,而且整体上不断增多,形成了规模。事实上,最近几年“译史纵横”已成了该杂志的一个特色栏目。相比之下,Babel上的翻译史研究论文一直很少。就翻译教学研究论文而言,《中国翻译》也呈现出上升的趋势。Babel则没有这种趋势,2006年达到高峰之后,又迅速下降,虽然总数不是太少,但与《中国翻译》上的同类论文还有明显差距。由图2和图4可知,在翻译实践研究类论文中,《中国翻译》刊发了数量可观的翻译技巧研究论文,Babel则一篇也没有。《中国翻译》发表了大量翻译行业研究论文,共49篇,占全部实践研究类论文的3.22%,Babel发表的同类论文明显要少,只有7篇,占比为2.3%;《中国翻译》发表的翻译技术研究论文有35篇,占比为2.3%,Babel发表的此类论文有7篇,占比也为2.3%。但《中国翻译》发表的此类论文越来越多,特别是2011年后每年都有,Babel只在少数几年才发表了此类论文,没有明显的规律性,整体上近年来不如20世纪发表的多。两本期刊在这两类论文数量上的差别,可见下图:图6.《中国翻译》与Babel翻译行业与翻译技术研究类论文比例对比可以看出,虽然翻译行业研究和翻译技术研究论文在Babel上占的比例有时很高,甚至到30%,但高峰都出现在2000年前后,近年比例都不高,整体上都低于《中国翻译》。就近10年的情况来,这两类论文都是《中国翻译》占比更高。值得注意的是,在文学翻译研究论文这一子类中,《中国翻译》30年间有一个明显的变化。早期的论文讨论的几乎全部是外国文学汉译的问题,后来出现了许多讨论中国文学外译问题的论文,且后者所占比例越来越高。以下是二者在该子类中占比变化情况:图7.《中国翻译》外国文学中译研究与中国文学外译研究论文比例2005年研究中国文学外译的论文数量超过了研究外国文学中译的论文,中间二者有所反复,但2009年之后,前者一直多于后者,且差距非常明显。换言之,2009年后研究译出母语的论文超过了研究译入母语的论文。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些论文的作者都是中国人,工作单位也大多在中国大陆,可以推断其母语都是中国人。Babel论文作者的语言情况不好推断,尽管我们可以从姓名推断哪些作者是英语国家的人士,结合其供职单位推断其母语是否为英语,但这种推断未必准确,因为西方学者使用多种语言的情况比较普遍,英美学者的母语未必是英语,非英美国家的学者,其母语未必就不是英语。不过,多数研究其他文学英译的论文,其作者都是英语国家的学者,研究英语文学译入其他语言的,其作者大多不是英语国家人士。由此我们不妨假定,Babel上文学翻译研究论文,研究的大多是译入母语的情况。也就是说,翻译史研究、翻译教学研究、翻译行业研究,这3类论文在《中国翻译》发表的论文中占比明显更高,翻译技术研究论文近年来占比更高,翻译技巧研究论文为《中国翻译》所独有,文学外译研究论文可能是《中国翻译》所独有。5.研究发现论文数量的多寡或比例的高低,当然并不反映研究新意的强弱,更不代表翻译理论是否有突破。甚至于期刊论文在翻译研究中的重要性,中国和西方也有不同。有学者就提出,与中国翻译界不同,“在国际翻译界,人们更加关注的是著作,而不是论文”(王东风 2016:xvii)。但某一类论文数量多,或是在论文总数中占比高,至少说明翻译学者们普遍关注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已成为翻译研究的兴趣或热点。多数情况下,研究的成绩与研究的数量还是成正比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占比更高的论文代表了翻译界在这些领域的成绩与进步。当然,无论中国还是西方,期刊论文在学者们的学术成果中,都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如此说来,《中国翻译》比Babel占比更高的论文,就是近年来中国翻译学的特色,即中国特有西方没有,或是中国比西方更活跃的翻译研究。如今要是说中国特色翻译学,其表现应该就是翻译史研究、翻译教学研究、翻译行业研究、翻译技术研究、文学外译研究及翻译技巧研究。这一发现在其他学者的研究中也可以找到印证。有学者考察2001年至2015年的中国翻译学研究,发现中国的翻译学研究有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发展……较为突出的有5个方面:1)视听翻译研究;2)翻译教材研究;3)师资培训研究;4)语言服务研究;5)生态翻译学研究”(赵云龙等2017:15)。翻译教材和师资培训都属于翻译教学范畴,语言服务则是翻译行业范畴。该研究并未参考西方学术期刊,与本研究的发现略有差别,也属正常。无论如何,中国翻译学的新特色与当初学者们的设想都有较大出入,这几种特色大多都与汉语或中国文化没有特别紧密的关联,并非因为汉语或中国文化的特质才形成。只有翻译技巧研究活跃这一点或许与中国文化相关,因为中国人重具体,翻译研究更注重翻译技巧,也就是所谓的“内部研究”;这几种特色与传统翻译思想也没有多大关系,“翻译史研究”虽然也有对传统翻译思想的发掘,但并不是主流,多数还是对翻译人物或翻译事件的描述与回顾,其论述更是极少参考传统翻译思想。其他几种特色,同样很少关照传统翻译思想,学者们引用的主要还是西方的理论。翻译教学、翻译行业、翻译技术与文学外译这4个特色,与翻译实践热点具有高度一致性,实践驱动的特点明显。2004年《中国翻译》刊载的翻译教学类论文超过10篇,之后除个别年份外都超过10篇,这与翻译本科专业以及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立很难说是巧合;翻译技术与翻译行业研究的兴起,则与中国翻译市场的快速形成与增长密切相关;中国文学外译研究2005年超过外国文学汉译研究,与2004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只间隔了一年,显然也是受了中国文学走出去大潮的影响。有这么大的出入,其实不难理解。两次有关中国特色翻译学的讨论,焦点都在于是否需要建立这样的翻译学,至于中国特色翻译学有哪些内容,学者们并未展开论述。虽然学者们用了“翻译学”这一说法,但他们的着眼点是理论,目标是建构出全新的翻译理论,或是在传统翻译思想基础上,形成新的理论。但中国翻译学30年的发展,特别是大规模借鉴西方理论之后的近10余年,实际上进入了一个理论的寂静期,总体来看新的理论很少,理论建构并非翻译研究的主流,可以说也进入了“后理论”时代。对于许多翻译现象,学者们并未结合具体的理论去分析,还有许多学者更加注重实证研究。如此一来,现实的发展与学者们当初的设想自然就会有所不同。进一步说,即便我们把“翻译学”限定为“翻译理论”,这些年来也没有形成什么中国特色。有西方学者注意到,近年来中国学者用英语发表的有关中国翻译理论的论文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观点多样化,没有鲜明的独特性,“我们不能说中国翻译理论,就如同不能说爱尔兰翻译理论或加拿大翻译理论一样”(Williams 2013:4)。更重要的是,参与争论的学者们,尤其是参加第一次讨论的学者们,没有预料到国内翻译实践会如此发展,特别是翻译教学、翻译行业和中国文学外译的发展,对于这些实践需要什么样的理论来加以解释,或者这些实践会催生哪些理论,不太可能提出明确的看法。潘文国在论述为什么要建立中国特色翻译学时,曾提出了四条理由,其中包括“它在相关领域提出要求解决的问题重大,而目前别的地方的经验、别的地方的理论都无法解决”(潘文国 2009:103)。但中国翻译实践的新发展,西方原有的理论固然无法解释,中国传统的翻译思想也未必就完全可以解释。况且,多数翻译学者的国学功底未必深厚,要将传统翻译思想运用于具体的研究,会有不小的困难。反倒是一些新的西方理论,用起来更为顺手。此外,过于强调传统翻译思想逻辑上也未必合理。新的翻译实践完全有可能催生新的翻译思想。有西方学者曾经指出,“每一种新的翻译实践都可能会要求新的思想,构建新的理论”(转引自 Doorslaer 2013:77)。中国翻译新的实践,完全有可能启发学者们构建新的翻译理论,只是新的理论也未必如学者们设想的那样,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或汉语特点。6.结语总之,如果我们对“中国特色翻译学”的理解不局限于理论建构,而是所有针对翻译现象的研究,我们就会发现中国的翻译学有其特色,只是这些特色的成因与汉语或传统翻译思想未必有必然的联系。中国的翻译学与西方翻译有所不同,原因在于我们的有些研究比西方同行要深入,下的功夫更多。也许将来某一天,西方学者在这些方面下更大功夫,研究兴趣超过我们,我们的这些特色就会消失。因此,这些特色并非永远属于我们特有。就这一点来说,与其说“中国特色翻译学”,还不如说“翻译学的中国特色”,后者更能体现现阶段我国翻译研究的时代性,既反映了我国翻译研究的新成就,又说明我们并非闭门造车,而是在紧盯世界前沿的过程中不断进步。参考文献省略,全文请参阅《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9年第6期。【作者简介】韩子满,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现代翻译理论及翻译与武装冲突等。

这个要看具体情况的,一个是如果你发的是普刊,那么周期就会短一些,一个是如果你发表的是核心期刊,有可能一年多才能见刊发表,前提是录用的情况下。还有一个情况是,如果你是自己投稿,会慢一些,如果你是找一些论文机构帮忙投稿发表,会快速一些。我之前找淘淘论文网发表的经济类论文,2个月就给你加急发表了,是普刊,如果是核心他们也没法加急。所以看你发表的什么刊物了。

首先拿自然投稿来说,省级和国家级的论文审稿需要1-2天,发表时间需要1-3个月。个别快的话半个月内就可以完成,慢的话甚至要4-7个月之久了。对于质量水平较高的期刊和一些大学期刊来说,投稿发表时间通常在6个月左右,较快的也需要3-4个月。科技核心期刊审稿需要1-3个月,发表需要6-10个月,总体时间大致是1-1.5年。北核和南核的审稿需要3-4个月时间,出版则需要6-15个月时间,跨度大,总共需要时长约1-2年。SCI和EI等与北核南核时间周期类似。众所周知,省级和国家级别的期刊是普通期刊,是职称期刊发表的起跑线。相对而言,从选刊到成功收刊用不了多长时间。有些刊物块的话研究1个月左右的时间就收到了,如果慢的话,大概也就是3个月左右的时间。

《临床误诊误治》杂志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杂志以研究疾病诊疗工作中的失误和教训,探索误诊误治的发生规律和防范措施为宗旨,以提高临床医师的诊疗水平为目的,适合各级各类医务人员阅读,本刊报道的丰富的临床病例报告,尤其对年轻医生和基层医生提高临床诊断治疗水平具有实际指导意义。《临床误诊误治》杂志可以用于正常评审职称加分!可以用与考研保研以及课题申报均有效!《临床误诊误治》核心期刊除护理外全科,单位要求三级及以上医院。探索误诊误治的发生规律和防范措施 《中国药师》月刊,杂志主要登载药品科研、生产、经营、管理及临床使用诸多方面的研究成果与工作经验,及时传播国内外药学领域的最新进展,辟有研究论文、药学进展 、研究报告 、药学与临床、药品监管、综述 、医药信息等。杂志开设“中药临床药学”等滚动刊出的专栏及必要时增设其他栏目,是广大药师的重要学术交流园地。是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中国科技期刊核心期刊不好意思打扰到您了,我们可以操作《临床误诊误治》《中国药师》等核心期刊,现诚招代理,QQ601163667,无心勿扰,各位精英麻烦您保留我,以备不时之需。平时不会过多打扰您的

翻译研究期刊

1、《外语界》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主办,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大学外语教学研究会、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高等院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协办,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

是目前国内唯一集中反映外语教学和科研最新成果与动态、探讨外语教学理论、交流外语教学实践经验、评介外语教学和科研图书资料的综合性刊物,多年来一直被权威机构评为常用外国语类核心期刊和《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深受广大读者的好评和欢迎。

是了解外语教学界动态的窗口,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外语教学理论、方法和经验的必备读物,它的主要读者对象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外语教师及外语教学科研工作者。曾用刊名:外国语言教学资料报导。

2、外语教学与研究

北京外国语大学《外语教学与研究》编辑部编辑。大学外语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介绍;论文、札记、翻译理论和技巧的研究;读者为外语教学与研究翻译人员、外语专业高年级的学生、研究生。

3、中国外语

《中国外语》创刊于2004年9月,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高等教育出版社主办的综合型外语学术期刊。《中国外语》涵盖外语教育政策研究、外语教学研究和外国语言研究三个方面。《中国外语》主要设有高端笔会、学术探索、教学研究、文化视野、教师教育、纵横论译、学术批评、综述等栏目。

4、现代外语

《现代外语》杂志属于外语学习专业刊物。内容以英语研究为主,兼顾日、俄、德、法、西、印尼、越等其他语种,侧重现代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研究,同时也刊登翻译研究、辞书研究、教学法研究及书刊评介等方面的文章。

5、外语教学

《外语教学》杂志系中国常用外国语类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第二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本刊以繁荣学术、促进中国的外语教学与研究为己任。

6、外语研究

《外语研究》是由总参政治部宣传部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主办的中国常用外语类核心期刊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外语研究》办刊宗旨是:“开展外语理论研究,交流翻译和外语教学研究方面的成果,评介外国语言文学理论,报道中国国内外外语研究和教学的动态,介绍外语名家,蘩荣外语教育事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外语研究

参考资料来源:外语教学-期刊介绍

参考资料来源:现代外语-期刊介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外语教学与研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外语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外语

核心期刊认可度最高的是南核(即南大核心)、北核(北大核心或中文核心)、科技核心这三个核心,是国家统一认可的。其他的核心,像遴选核心、行业核心、指定核心,都是小范围以内的核心,比如指在本单位认可,不在社会上公认。全国都认可的只有南核、北核、科技核心这三大核心。你说的中国核心期刊,我没有听说过,你方便说一下刊物的名称吗?我可以帮你查查是不是南核、北核、科技核心。或是你自己在网上搜索一下最新的期刊目录,查看一下。什么是正规期刊,双刊号齐全,新闻出版总署可查,正规网站知网、万方、龙源或是维普收录的。只要符合这几个条件的正刊,都是正规期刊~

目前这个期刊什么核心期刊也不是的。即不是中文核心,也不是 科技核心。2014版 的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录已经把这个期刊给踢掉了。但这个期刊是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主办的。所以这个期刊 算是 普通国家级期刊。

英语专业学术核心骑行有好多些。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