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这个要求。一般硕士作为独立作者发表这类大学学报,很难发。
一般学校对硕士研究生发论文的要求是公开发表,有的学校发内部刊物也可以!发省级刊物即可。
国家级 专业核心
这个具体要求要根据学校的规定很少有要求发核心期刊的 给你推荐《科技传播》杂志国家级科技学术期刊中英文目录知网万方全文收录详见百度空间
学院始终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不断提高学院的办学层次和水平。为适应培养新世纪新人才的要求,本科教学实行完全学分制。为提高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自2006年始师范专业学生进行一学期的顶岗实习。《化学教学论》、《有机化学》、《结构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等5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学院教师出版专著 3 部,教材 8 部,其中4部教材被列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先后荣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两项,七人获曾宪梓教育基金奖,二人获“全国优秀教师”光荣称号。我院教师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项,省部级项目32项,发表的论文数量和被SCI、EI引用论文的数量在全校一直名列前茅,在《Anal. Chem.》, 《Chem. Comm.》, 《Inorg. Chem.》, 《J. Phys. Chem. A》, 《J. Phys. Chem.B》等国际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发表论文的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学院教师多次获得省科技进步和自然科学二、三等奖。学院一贯注重学风建设,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坚持 “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高起点、严要求、厚基础、重实践,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我院学生的英语四、六级、计算机一级、二级等级通过率和考研率多年位于全校前列。近几年我院学生的考研率都在30%左右,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均在95%以上。在河北省“挑战杯”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中多次获得一、二等奖,该院团委多次被学校评为“红旗团委”。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基础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发表论文有147篇被SCI收录,由World Scientific、Springer和科学出版社等出版学术专(译)著11部,获得专利4项。在应用研究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运用小波分析和余弦变换,成功开发了“基于3G的移动视频自适应系统”,获得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资助,并获得国家专利进入市场推广阶段。应用这一技术建成的“数字北戴河”,使北戴河成为国内首个拥有应用于旅游行业的360度全景视频服务系统的城市。为河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开发的“河北省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系统”,构建了人口、地域、经济、资源、环境等多个维度的人口数字化模型和公共服务平台,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省级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和人口多维辅助决策系统,受到了国家人口计生委的高度评价,并向全国推广。数学学科已经形成了若干个在全国甚至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研究方向,如:代数与代数组合、代数拓扑与微分拓扑、微分动力系统、算子逼近与复分析、组合设计与组合几何、算子代数、量子计算与智能计算、近现代数学史等,这些方向不但取得了优异的研究成果,而且还形成了合理的研究梯队,正在并继续支撑着学院的发展。代数与代数组合方向在万哲先院士的支持和帮助下,在王仰贤教授的带领下,形成了一支优秀的研究团队,在李群李代数以及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对于结合方案的研究工作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出版专著《矩阵结合方案》,获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一项,并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培养了中科院百人计划获得者赵开明教授等优秀人才。在结合代数与环论的研究方面,以朱元森教授为代表的研究队伍,得到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主持召开的“环与根论国际学术会议”以及“数学辞海”第二卷的编纂工作在国际国内都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代数拓扑与微分拓扑是数学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以吴振德教授为创始人和带头人的拓扑学研究团队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在该方向的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发表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有的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获得了同行的广泛关注。该团队获得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三项。微分动力系统研究梯队始建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在陈藻平教授和何连法教授的带领下,围绕动力系统理论中的核心研究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而独具特色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动力系统学界赢得了广泛赞誉。多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研究成果三次获得河北省科技进步奖,该团队还被同行赞誉为是国内动力系统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北京大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刘培东教授为杰出代表,团队的年轻教师朱玉峻教授入选了“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该团队成功举办了全国“2012动力系统及相关课题学术会议”。组合设计与组合几何研究团队形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康庆德教授、丁仁教授在国外留学回来后开始发展起来的,是我国最早从事该领域研究的科研团队之一,现已构成一支优秀的研究团队,组合论的研究在国内外已经处于领先地位。三十多年来,该团队在区组设计的大集与超大集、图设计的大集与超大集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开拓性的工作,并得到了许多国际瞩目的研究成果;在铺砌与分划、三角剖分等问题的研究中取得了突出成绩,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及国内重要刊物上。自1991年至今该团队一直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并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项,河北省科技进步奖四项。该团队还培养了一大批组合论方面的优秀研究人才,如常彦勋教授、雷建国教授、苑立平教授等。算子逼近与复分析是函数论中的重要分支,郭顺生教授与黄沙教授是国内较早从事该领域研究的学者。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该团队用概率方法解决算子对有界变差函数逼近的问题,并得到了开创性成果。此后,用统一光滑模对算子逼近的等价定理和拟中插式算子的逼近等问题进行了完整系统的刻划,填补了国际上有关研究的空白。在复方程函数理论及边值问题,Clifford数不可交换性、典型群上的调和分析以及相应于非欧度量下流形上的全纯函数性质等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该团队先后获得河北省科技进步奖2项,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项,并在Springer出版社出版专著一部。由河北省“燕赵学者”蒋春澜教授所领导的算子理论与算子代数研究团队,近十几年来,引入复几何、K-群及指标理论,在算子理论与算子代数分类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力的研究成果,相关论文发表在国际顶尖杂志《Inventiones Mathematicae》和《Advances in Mathematics》上。相应研究成果已获得国家教育部二等奖一项,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河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一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杰出青年基金B类,及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所培养的博士生纪奎的博士论文2010年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该团队还成功举办了国际数学家大会“算子代数与应用卫星会议”及多次国际学术会议。 此外,学院在应用概率与精算数学、人工智能、学科教学论、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图像处理、智能仪器与虚拟仪器研究、密码学与网络安全、计算机网络等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
一般学校对硕士研究生发论文的要求是公开发表,有的学校发内部刊物也可以!发省级刊物即可。
这个具体要求要根据学校的规定很少有要求发核心期刊的 给你推荐《科技传播》杂志国家级科技学术期刊中英文目录知网万方全文收录详见百度空间
国家级 专业核心
论文发表等级第二级-A类:
权威核心刊物论文,被国际通用的SCIE、EI、ISTP、SSCI以及A&HCI检索系统所收录的论文(以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检索为准),或同一学科在国内具有权威影响的中文核心刊物上发表的论文,论文不含报道性综述、摘要、消息等。
论文发表等级第三级-B类
重要核心刊物论文,在国外核心期刊上刊登的论文(见《国外科技核心期刊手册》)或在国内同一学科的中文核心期刊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刊物上发表的论文。
论文发表等级第四级-C类:
一般核心刊物论文,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刊物上发表的论文。由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和北京大学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发布中文核心期刊目录。1992年推出《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总览》,1996年推出(第二版),2000年推出(第三版),2004年推出(第四版),2008年推出(第五版),2011年推出(第六版),第七版(2014版)
论文发表等级第五级-D类:
一般公开刊物论文,在国内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双刊号期刊(有期刊号“CN”“ISSN”,有邮发代号)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
学位申请者为申请学位而提出撰写的学术论文叫学位论文。这种论文是考核申请者能否被授予学位的重要条件。
学位申请者如果能通过规定的课程考试,而论文的审查和答辩合格,那么就给予学位。如果说学位申请者的课程考试通过了,但论文在答辩时被评为不合格,那么就不会授予他学位。
有资格申请学位并为申请学位所写的那篇毕业论文就称为学位论文,学士学位论文。学士学位论文既是学位论文又是毕业论文。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论文
公开发表的论文分为六个级别(类):第一级-T类:特种刊物论文,指在《SCIENCE》和《NATURE》两本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第二级-A类:权威核心刊物论文,指被国际通用的SCIE、EI、ISTP、SSCI以及A&HCI检索系统所收录的论文(以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检索为准),或同一学科在国内具有权威影响的中文核心刊物上发表的论文,论文不含报道性综述、摘要、消息等。第三级-B类:重要核心刊物论文,指在国外核心期刊上刊登的论文(见《国外科技核心期刊手册》)或在国内同一学科的中文核心期刊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刊物上发表的论文。第四级-C类:一般核心刊物论文,指《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大图书馆2004版》刊物上发表的论文。第五级-D类:一般公开刊物论文,指在国内公开发行的刊物上(有期刊号“CN”“ISSN” ,有邮发代号)发表的论文。第六级-E类:受限公开刊物论文,指在国内公开发行的但受发行限制的刊物上(仅有期刊号、无邮发代号)发表的论文。(3)内部刊物发表的论文分为三个级别(类):内部刊物必须为教育部门主办,以主办单位级别分为:第七级-国家级内刊(中国教育学会及其专委会、教育部等自办刊物),第八级-省级内刊,第九级-区级内刊。(4)学术会议论文的分类:①参加国际性学术组织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且论文作者之一做会议发言,收入正式出版的论文集(有书刊号)的论文,确定为第四级(C类)。未发言的确定为第五级(D类)。②参加全国性学术组织举办的全国学术会议,且论文作者之一做会议发言,收入正式出版的论文集(有书刊号)的论文,确定为第五级(D类)。未发言的确定为第六级(E类)。③参加省级学术会议,且论文作者之一做会议发言,收入正式出版的论文集(有书刊号)的论文,确定为E类。未发言的确定为区级内刊。(5)凡收录于教育出版社、书号为“ISBN”类论文专集(或其它刊物)的与教育教学相关论文,凭发表原件按区级内刊折半计分。(6)非正常周期出版的刊物的认定各级期刊的“增刊、特刊、专刊、综合版、专辑”等上发表的论文,有期刊号的,包括列入北大核心期刊目录的刊物,以期刊主办单位确定为相应级别内部刊物折半计分。(7)下列情况一般不作为学术论文对待:①与所从事专业技术工作非密切相关的文章,如评论、文摘、短篇报道、科普文章、文艺、新闻等作品,以及会议简报、动态、讲座等资料性质的材料;②刊号中含有H、HK等由香港出版发行且未被认定准许或不能确定是否准许在大陆公开发行的刊物;
一般学校对硕士研究生发论文的要求是公开发表,有的学校发内部刊物也可以!发省级刊物即可。
10月26日上午
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举行
会议提出
要发展更加优质更加均衡教育
深化高校布局、学科学院、专业设置优化调整
加强“双一流”大学建设
扎实做好“双减”工作
建设教育强省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
关于“加强‘双一流’大学建设”
“建设教育强省”的会议精神
力争更多高校进入
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
河南省教育厅新媒体平台开设
“落实党代会 争创‘双一流’”
专题栏目
全面聚焦高校“双一流”创建第二梯队
河南省教育厅新媒体平台将依次聚焦
7所高校的11个“双一流”创建学科
河南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
河南农业大学作物学、兽医学
河南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
河南师范大学化学、物理学
河南工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利工程
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
河南理工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
第六篇
我们一起走进
河南师范大学化学学科
化学学科自身优势、建设措施是什么?
目前有哪些建设成果?
将来会瞄准何种领域、担负何种任务?
…………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看!
河南师范大学化学学科始建于1923年,是河南省重点建设的一级学科,先后入选河南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学科(2012年)、河南省优势学科A类学科(2015年)、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A类学科(2020年)和河南省“双一流”创建学科(2021年),依托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为中国化学会理事单位和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学科目前拥有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化学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一类特色专业、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建有绿色化学与电源材料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国家“111计划”)、绿色介质与反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化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创新药物研究与评价国家药监局重点实验室、动力电源及关键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等5个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教学平台。学科先后主持承担包括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200余项,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2项,河南省及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10余项;近十年来,获得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全国创新争先奖、中国专利金奖、国家教学成果奖等高级别奖励多项,科研实力位居省内及全国师范院校化学院系前列。学科多年来稳定进入ESI排名前1%,最新(源于2021年10月数据统计)ESI全球排名527位(3.7‰)。拥有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国家杰青、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教学名师、国家优青、中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60余人次;中国化学会理事2人,教育部高校教指委委员1人,国家二级学会主任委员、理事10余人。
多年来,化学学科始终立足学科发展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汇聚大团队、建设大平台、组织大项目、产出大成果”为目标,形成了五个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特色研究方向:绿色介质化学、药物研制与绿色创新技术、绿色有机合成与反应、生命与环境分析、绿色能源材料化学。学科坚持以“四个面向”为指导,在努力提升学科建设成效、创建国家创新高地的同时,力争为区域经济特别是河南省“六大支柱产业”发展提供“第二引擎”。为此,本学科重点针对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四个方面开展了系列相关建设工作,并取得丰硕成果。特别是,药物研制与绿色创新技术方向,汇聚了以常俊标教授为代表的国家杰青、国家优青、中原学者领衔的极具创新能力的大团队,紧密围绕大品种药、创新型药物的设计合成,深入研究大品种药、创新型药物的药理药效,并应用于抗艾滋病毒、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果。研发的抗艾滋病1.1类新药阿兹夫定(FNC)已获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同时因为该药具有显著的抗新型冠状病毒活性,作为被批准进入Ⅲ期临床的抗新冠病毒小分子1.1类新药,即将完成在中国、巴西、俄罗斯开展治疗新冠肺炎的Ⅲ期临床研究,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适应症有望近期获批上市。研发的治疗脑梗塞1.1类新药BZP和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原研药物哆希替尼也已进入I/Ⅲ期临床研究。团队出版《艾滋病的分子生物学及治疗》等学术著作;在Nature, Science, Chem. Rev., J. Med. Chem.等SCI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并获中国专利金奖;常俊标教授获2020年“全国创新争先奖”和2021年第六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另外,绿色介质化学方向,依托绿色化学介质与反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同样汇聚了以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国家优青、中原学者等创新能力突出的大团队,紧密围绕离子液体的结构-性质关系,深入研究离子液体体系的微观分子间相互作用、介观结构和复杂体系相行为调控,并应用于绿色分离、生物质利用、二氧化碳捕集等化学过程,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果。团队成员在相关领域主持承担包括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前期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等在内的国家级科研项目近40项,近十年间先后在Angew. Chem. Int. Ed., Chem. Soc. Rev., Green Chem.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离子液体领域学术论文187篇,他引12000余次,在“离子液体领域发文影响力全球Top10高产作者榜单”中居第5位,王键吉教授在“全球顶尖前10万科学家”中排名第5608位,表明在该领域的研究工作已具有重要的国际影响力。其余三个研究方向在各自研究领域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600余篇,他引次数近9000次,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重点项目、面上项目50余项,省部级人才、团队项目40余项,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
学科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近年来,建设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教学团队和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各1个,入选国家教学名师2人,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1个学生团队入选全国首届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2个学生班级获评全国先进班集体,学生获“东芝杯”全国第二名、“挑战杯”全国第二名、移动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银奖等国家级奖励数十项,本科生考研录取率稳定在50%左右,学生整体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
学科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面向国家、地方和企业重大需求,聚焦于新药研发、创新电池设计及工艺流程、创新特色原料药绿色合成新工艺等领域,发展基础科学、注重原始创新并推动产业应用:
(一)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新药研发。 我国新药研究开发创新能力差,在国内医药行业中,原研新药仅占5%左右,其余95%都为仿制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品种少。开发原创性新药,可以增强我国创新药物研发能力,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常俊标教授团队充分发挥大团队的优势,在前期研发的阿兹夫定(FNC)等三个1.1类新药已经上市或获得国家临床批件并进入Ⅰ/Ⅲ期临床研究的基础上,继续结合河南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民生命健康等重要问题开展科技含量高的新药研发工作,如抗新型冠状病毒类广谱类活性药物等,在抗病毒药物的研发方面提供科技创新源动力。
(二)创新电池设计及工艺流程,助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实施。 能源与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寻求清洁能源、助力“碳达峰”与“碳中和”是我国的发展共识和战略取向。在未来五年将充分发挥平台及团队的优势,如:王键吉教授科研团队将继续围绕碳能源转化中CO2的吸收与再利用面临的困境,通过光催化和电还原技术将环境中CO2进行高效吸收并能源转化;杨林教授研究团队、杨书廷教授科研团队分别针对河南电池产业发展需求,将在电极材料、新能源材料与器件领域开展科技攻关,力求解决电池的能量密度、安全性等关系到电动轿车、电动大巴、电动物流车和轨道机车等领域的快速发展的核心关键问题。
(三)创新特色原料药绿色合成新工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河南是医药健康领域的消费大省,学科将抢抓河南省生物医药产业正处于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协调发展和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国家药监局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为依托,聚焦功能有机分子及创新药物研发,结合重大疾病、大品种药物与原料药的设计、合成等研究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助力河南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如:渠桂荣、郭海明教授团队将继续针对目前核苷类原料药生产中的技术难题进行攻关,为推动合作企业稳固我国规模最大和实力最强的核苷研制和生产基地提供技术支撑,尝试从源头降低核苷类新药的生产成本;李伟教授团队等将围绕大品种药物的研发,对阿托伐他汀钙原料药的合成新工艺进行开发,对相关产业关键技术、绿色生产工艺提供科技创新源动力。
为加速推动“双一流”学科建设,我校修章订制、放权赋能、加大投入,全力推进,力争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修章订制,招贤纳才,加速人才引育,集聚人才创高地。 聚焦“双一流”建设,落实人才强校主战略、开启人才强校新征程,重点、优先引育创建学科紧缺急需的高端人才,加速人才队伍高峰建设。今年6月,学校印发《河南师范大学高端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办法》、《河南师范大学高端人才队伍建设实施细则》、《河南师范大学“平原学者”岗位设置及管理办法》,以更好的引进环境、更快的引进速度、更优的队伍结构、更实的保障机制、更显的集聚效应,加速打造中原人才高地,为“双一流”学科创建提供更加坚实、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非均发展,放权赋能,打造学科特区,汇聚资源创一流。 实行非均衡发展策略,将创建学科设为“学科特区”,予以特殊支持。一是扩大创建学科人才引进自主权,建立以学科学院为主体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快速反应、决策机制,畅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二是扩大创建学科职称评审自主权,逐步增加创建学科高级职称评审指标。三是逐步增加创建学科博士硕士招生指标,力争做到按需分配。四是扩大创建学科研究生导师遴选自主权,逐步增加创建学科导师指标。五是在法律、政策许可范围内,扩大创建学科经费使用自主权。六是在平台建设、成果申报、评优评先、国际交流等方面给予创建学科优先支持、优先推荐、优先满足。
(三)加大投入,激发活力,催生高端成果,服务河南担重任。 针对创建学科国家级奖项获取、国家级平台实验室申报、国际影响力提升等方面制定专门政策,加大支持和奖励力度,充分调动创建学科团队及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催生更多高水平、标志性成果产出,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为实现“两个确保”贡献师大力量。
下一步,学校将继续秉持“立足师大、跳出师大来办师大,扬长补短谋发展”原则,紧抓“双一流”创建的战略机遇,朝着“世界知名、全国著名、区域引领、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迈进,在现代化河南建设新征程上奋勇争先更加出彩。
河南师范大学校长、化学学科带头人 常俊标
展望未来,化学学科将重点加强优势特色研究方向的建设,注重高层次领军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汇聚研究型大团队,以原创性科研成果促进国家级科研奖励的突破,着力提升承担国家重大/重点项目的能力;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而显著增强学科的综合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努力使化学学科进入“双一流”建设的快速发展轨道。
“十四五”期间将在以下方面开展具体工作:
(一)以学科国际化合作为驱动,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师资队伍。 抢抓发展机遇,强化学科内涵建设,引育并举,优化学科师资队伍年龄与知识结构、建立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实施青年人才提升工程,打造衔接有序、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水平人才团队和梯队,确保学科可持续发展。
(二)以立德树人、三全育人为导向,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坚持“重视基础、瞄准前沿、强化素质、提升能力”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以国家/区域重大需求和个性发展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国家培养化学类优秀人才。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深化国家一流课程建设及再培育,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三)以学科创新发展为动力,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工作。 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强化学科特色,变优势强势。以重点建设绿色介质化学、绿色有机合成与反应、药物研制与绿色创新技术等关键研究方向为抓手,围绕本学科前沿问题开展高水平创新性研究工作,不断扩大新的科研增长点,进一步增强学科在国内外化学领域的影响力,产出更多原创性的研究成果。持续提升国家级项目的数量和质量,实现国家级重大项目的突破。整合优化现有资源,实现国家级科研平台的突破。以原始创新性研究成果、国家级重大项目和国家级平台凝聚强大力量,促进获取国家级科研奖励。
(四)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契机,带动基础研究的原始创新与产业技术的重大突破。 结合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提供高质量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成果,以基础研究的原始创新与产业技术的重大突破带动化工机械、医药、农药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提升精细化工及相关产业核心竞争力,引领产业技术升级和集群发展,为“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学科带头人简介:
常俊标,河南师范大学校长、二级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中原学者等。第十届、第十一届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创新药物研究与评价国家药监局重点实验室主任,河南省新药创制与药物安全性评价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河南省有机功能分子与药物创新重点实验室主任。常俊标教授在药物化学和生物化学的交叉领域做出了系统性研究成果,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优势,为我国有机合成化学与药物化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主持有国家重大新药专项、国家杰青、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等3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9部;在Nature, Science, Chem. Rev., J. Med. Chem.等SCI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全国创新争先奖、中国专利金奖、河南省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奖项;获得发明专利中国授权33件、美国授权7件、欧洲授权3件、日本授权1件,实施专利4件。
今年7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通过优先审评审批程序,附条件批准常俊标教授作为原研人的1.1类创新药阿兹夫定片(Azvudine,FNC)上市, 适应症为“用于与核苷逆转录酶抑制剂及非核苷逆转录酶抑制剂联用,治疗高病毒载量的成年HIV-1感染患者”。
FNC是由常俊标教授研制的新型核苷类逆转录酶和辅助蛋白Vif抑制剂,也是首个上述双靶点抗 HIV-1药物。 FNC口服剂量极小,能够选择性进入HIV-1靶细胞外周血单核细胞中的CD4细胞或CD14细胞,用药5天后,靶细胞内有效药物(FNC-TP)的浓度仍高于抑制半数病毒的浓度,能长效发挥抑制病毒复制功能,且具有用药后4天以上100%抑制HIV复制的预防性等优势,有望成为未来暴露前预防的首选。
据介绍,FNC是全球首个艾滋病毒逆转录酶与辅助蛋白Vif双靶点抑制剂药物,为国内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艾滋病毒口服药物, 由常俊标教授发明、河南真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郑州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省科学院高新技术研究中心共同研发,获得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立项支持,2013年4月获得I期临床批件,2019年完成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对照、剂量探索Ⅱ期临床试验。2020年8月FNC上市申请被国家药监局纳入优先审评程序。
河南师范大学新闻传媒曹健敏老师于2018年荣升为副院长。曹健敏老师从事新闻传媒教学和科研工作多年,在新闻传播理论、新闻调查与报道、新闻写作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曹健敏老师曾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荣誉,先后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一部,在新闻传播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发挥着重要作用。曹健敏老师的升任,为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和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为河南师范大学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为学校的发展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7部。出版专著1.《食用蕈菌及其栽培》杨国良张金霞等译 河北大学出版社19922.《26种北方食用菌栽培》杨国良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3.《食药用菌专业户手册》杨国良薛海滨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4.《草菇无公害生产技术》杨国良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5.《灰树花与杨树菇生产全书》杨国良陈惠 陈士瑜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6.《蘑菇生产全书》杨国良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7.《灰树花栽培新技术》杨国良山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发表中文论文1. 简易单孢分离法 刘化民 杨国良河北大学生物系; 宋志伟李福全 河北省微生物所 【期刊】食用菌1983-10-282. 水稻等品种苗期抗旱生理指标的探讨 高吉寅 胡荣海 中国农业科学院品种资源研究所; 河北大学生物系; 路漳 杨国良河北大学生物系 【期刊】中国农业科学1984-04-303. 甲醛残气的消除 杨国良河北大学生物系 【期刊】食用菌1984-08-284. 无孢平菇诱变育种的研究 陆师义 李丽娜 高代珍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周云霞王增志 望都县食用菌所; 杨国良河北大学生物工程所 【期刊】食用菌1987-06-305. 人防地道栽培无孢平菇试验 杨国良河北大学生物工程所;杨益甫赵洪恩 保定市人防办公室 【期刊】食用菌1989-03-026. 黑木耳与毛木耳营养缺陷型诱变研究 杨国良杨秀琴 河北大学生物工程研究所; 杨晓仙 李育岳 汪麟 河北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期刊】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9-12-317. 毛木耳与黑木耳原生质体融合育种研究 杨国良杨秀琴 河北大学生物工程研究所; 杨晓仙 李育岳 汪麟 河北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河北大学生物工程研究所; 河北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期刊】食用菌1990-06-308. 毛木耳与黑木耳的原生质体融合育种 杨国良杨秀琴 河北大学生物工程研究所; 杨晓仙 李育岳 汪麟 河北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期刊】中国食用菌1990-08-299. 低温快速发酵酵母菌的选育 魏文军 杨明 石家庄市副食二厂; 杨国良河北大学生物工程研究所 【期刊】中国调味品1991-05-31 10. 木耳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的诱变与鉴定——兼答林芳灿先生提出的部分问题 杨国良杨秀琴 河北大学生物工程研究所; 杨晓仙 李育岳 汪麟 河北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期刊】中国食用菌1991-08-2911. 侧耳纤维二糖水解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研究 杨国良艾福彪 杨秀琴 河北大学生物技术中心; 李丽娜 陆师义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期刊】食用菌学报1998-02-1512. 多功能蒸汽炉灭菌设备及其使用 杨国良河北大学生物中心 【期刊】食用菌1998-08-1513. 日本菇业资本进入中国——森产业公司在保定纪实 杨国良贾乾义 河北大学生物技术中心; 【期刊】中国食用菌1999-11-1514. 侧耳纤维二糖水解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研究 杨国良艾福彪 杨秀琴 河北大学生物技术中心; 李丽娜 陆师义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会议】全国第6届食用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1-10-0115. 国内外蘑菇工厂化生产的模式及效益 杨国良河北大学生命科学院 【期刊】食用菌2003-05-3016. 新疆博斯腾湖圆孢蘑菇的栽培研究 杨国良朱宝成 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会议】中国菌物学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第六届菌物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3-09-0117. 堆肥隧道后发酵与蘑菇高产技术 杨国良赵钢勇 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吴海江 霍继辉 固安县康益园食用菌有限公司; 【期刊】中国食用菌2004-01-1518 中国西北高海拔地区蘑菇栽培技术 杨国良赵钢勇 张双凤 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程大志 刘启汉 青海绿革农业新技术产业化公司; 【期刊】中国食用菌2004-11-1519. 速酵堆肥与蘑菇高产新技术 杨国良赵钢勇 张双凤 河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期刊】食用菌2005-07-2320. 新疆天山周年生产香菇技术 杨国良河北大学生物技术中心; 侯绪营新疆乌鲁木齐食用菌研究所 【期刊】食用菌2007-01-2321. 冷库改造栽培蘑菇技术与效益分析 杨国良张双凤 刘宇阳 河北大学生物技术中心; 【期刊】食用菌2007-05-2322. 荷兰发达的蘑菇产业 杨国良河北大学生物技术中心; 秦筱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三坪农场 【期刊】食用菌2008-11-2323. 新型蘑菇堆肥隧道发酵的特点及应用效果 杨国良赵钢勇 张爱民 张双凤 河北大学生物技术中心; 侯绪营 新疆乌鲁木齐食用菌研究所 【期刊】食用菌2008-09-2324. 张教授的精彩人生之我见 杨国良河北大学生物技术中心 【期刊】浙江食用菌2010-09-1925. 国外蘑菇工厂化生产技术问答(待续) 杨国良河北大学生物技术中心 【期刊】食用菌2009-09-2326 . 国外蘑菇工厂化技术问答(待续) 杨国良河北大学生物技术中心 【期刊】食用菌2009-11-2327. 国外蘑菇工厂化技术问答(待续) 杨国良河北大学生物技术中心 【期刊】食用菌2010-01-2328 荷兰与中国蘑菇工厂化生产的投入与产出分析 杨国良河北大学生物技术中心 【期刊】浙江食用菌2010-01-1929 蘑菇堆肥高压发酵隧道技术的应用 杨国良; 何晓兵河北大学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二师 【期刊】浙江食用菌2010-03-1930. 国外蘑菇工厂化生产技术问答(续前) 杨国良河北大学生物技术中心 【期刊】食用菌2010-03-2331. 国外蘑菇工厂化生产技术问答(续前) 杨国良河北大学生物技术中心 【期刊】食用菌2010-05-2332. 国外蘑菇工厂化生产技术问答(续前) 杨国良河北大学生物技术中心 【期刊】食用菌2010-07-2333. 国内外蘑菇工厂的生产投入与产出分析 杨国良河北大学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会议】首届中国蕈菌与健康高峰论坛论文集2010-07-2734. 国外蘑菇工厂化生产技术问答(续前) 杨国良河北大学生物技术中心 【期刊】食用菌2010-09-2335. 节能减排生产蘑菇堆肥的隧道发酵技术 杨国良河北大学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会议】第九届全国食用菌学术研讨会摘要集2010-10-1436. 国外蘑菇工厂化生产技术问答(续前) 杨国良河北大学生物技术中心 【期刊】食用菌2010-11-2337. 现代蘑菇堆料技术问答(一) 杨国良河北大学生物技术中心 【期刊】食用菌2011-01-2338. 现代蘑菇堆料技术问答(二) 杨国良河北大学生物技术中心 【期刊】食用菌2011-03-2339. 现代蘑菇堆料技术问答(三) 杨国良河北大学生物技术中心 【期刊】食用菌2011-05-2340. 现代蘑菇堆料技术问答(四) 杨国良河北大学生物技术中心 【期刊】食用菌2011-07-2341. 现代蘑菇堆料技术问答(五) 杨国良河北大学生物技术中心 【期刊】食用菌2011-09-2342. 现代蘑菇堆料技术问答(六) 杨国良河北大学生物技术中心 【期刊】食用菌2011-11-23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于1962年创刊,文革时期停刊,1976年恢复,正式建立学报编辑部自然科学版编辑组。1981年公开发行,1991年开始国外发行,1996年入编清华大学学术期刊光盘版,1998中英文目录开始通过校园网发行。《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以发表本校教师、科研人员和研究生的学术论文为主,吸收部分优秀外稿,内外比例四比一。主要刊登数学、力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电子及计算机等学科的基础研究以及应用,设有院士论坛、博士论坛、研究报告、研究快报、实验技术、教学研究、学科综述等栏目,为重大学术研讨会等开辟专栏或增刊。 截至2001年,《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美国《数学评论MR》、美国《化学文摘CA》、英国《动物学记录ZR》、俄罗斯《文摘杂志AJ》、《中国数学文摘》、《中国物理学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水产文稿》、《分析化学文稿》、《电子科技文摘》等多种期刊的期刊源。是《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等的来源期刊,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入编期刊,“中国期刊网”入网期刊,所刊基金项目50%以上。自然科学版每期刊发的数学论文90%以上被《中国数学文摘》摘引,生物、化学等都领域60%以上被美国《化学文摘CA》摘引,还有多篇被《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水产文摘》等摘引,平均转摘率在60%以上。学报1987至1995年6年有9篇被SCI1996年以后收录的论文引用,其中7篇是1991-1995发表。2000年又有多篇被SCI收录的论文引用。另外所刊论文多篇获奖,获奖率在14%左右,在国家科技部科技信息研究所发布的全国科技期刊、科技论文统计情况公告中,学报的影响因子等各种指标逐年提高,位居全国前列,2001年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评为科技类核心期刊,并入选“中国期刊方阵”,2004年被科技部评为综合性科学技术类核心期刊,编入《中国核心期刊要目总览》。1997-今一直获河北省优秀期刊奖,1995、1999等多年获河北省高校学报三优评比优秀学报一等奖,1999获全国优秀高等教育学校自然科学报及教育部优秀期刊一等奖,2000年获华北地区优秀期刊奖,2001年又获河北省2001年度学术期刊奖、优秀编校质量奖、优秀封面设计和优秀内文设计奖,2004获河北省高校优秀学报,2001、2006获第一届、第二届中国北方优秀期刊奖。 主办单位:河北大学主 编:孙汉文副 主 编:陈燕国内刊号:CN 13-1077/N通信地址:河北省保定市河北大学学报编辑部(自然科学版)邮政编码:071002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定价:10.00元(人民币)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分析化学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组组长。原任河北大学常务副校长,现任河北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河北省分析科学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中心专家成员,中国化学会理事、分析化学学科委员会委员,河北省环境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河北省化学会理事长,河北省食品安全协会会长,《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副主编,《河北大学学报》主编。主要从事光学分析、分离科学技术、环境分析化学与农兽药残留分析研究。近五年来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30篇,出版《原子光谱分析》和《分析化学研究进展》论著,“导数原子光谱新技术与痕量分析研究”获河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004年)。“地方综合性大学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深化与实践”获河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4年)。 男,汉族, 1963年3月出生于河北省清苑县。杨更亮同志于1983年、1986 年在兰州大学现代物理系获得学士、硕士学位。1996年5月于兰州大学化学系取得博士学位。1995年调入河北大学化学系工作,1997-1998年在德国Saarland 大学博士后工作。现为河北大学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同时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百人计划教授、中国色谱学会理事,《色谱》和《化学通报》杂志编委等职。近年来,以本人为第一或通讯作者在国际国内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有70余篇在被SCI索引的刊物上如 Electrophoresis,J. Chromatography A,化学学报,Chromatographia,中国科学上等发表。另外,还申报有7项发明专利,其中,“新型塞克尔曼酮抗真菌药物”和 “硅胶整体柱的制备与改性”、“中药雷公藤及其提取物减毒增效的改性方法”已获发明专利证书(第一发明人)及“新方法炮制的低毒雷公藤提取物制备的剂型” 及“网络骨架结构高分子聚合物的制备及应用”(均为第一发明人)等也已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