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古诗英译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

古诗英译发表论文

不要一字一句翻译

1. 《转喻的认知阐释》,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4。2. 《英美后现代主义小说叙述结构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3. 《英语文体学》(主编,研究生教材),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4. 《20世纪英美文学要略》(编著),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1(2002年获江西省英语学会学术论著一等奖)。5. 《格林童话精粹》(译著),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0。6. 《叙事:意义与策略》,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7. 《济慈书信集》,(译著)东方出版社,2001。8. 《沟通与超越》,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1。9. 《文本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0. 《赣文化论稿》,江西教育出版社2004。11. 《实用汉英分类翻译手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6。12.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主编(负责主要编写工作),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10,(此书获得江西省英语学会一等奖)。13. 《跨文化传播——中国古典诗歌英译论》,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14. 《傅浩文集之一·诗学卷·距离》,140千字,作家出版社2002年9月版。15. 《叶慈诗选》(英汉对照),300千字,台湾:书林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版。16. 《乔伊斯诗全集》,150千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17. 《阿米亥诗选》(增订本),220千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18. 《叶芝诗集》(修订本),500千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19. 《20世纪英语诗选》,350千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20. 《德瑞克·沃尔科特诗选》,200千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版。21. 《拿单·扎赫诗选》,约130千字,河北教育出版社,即出。22. 《英语名诗译解》,120千字,哈尔滨出版社,即出。23. 《叶芝精选集》(主编、译),800千字,燕山出版社,即出。 1. “语义压制的转喻理据”,《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6。2. “概念隐喻与认知语境”,《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6)。3. “语言的模糊性和语境的解释功能”,《西安外语学院学报》,2002(1)。4. “隐喻的语用阐释”,《山东外语教学》,2002(3)。5. “信息短路下的话语标记”,《外语学刊》,2003(3)。6. “间接言语行为中的借代”,《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2003(2)。7. “语用标记与话语连贯”,《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8. “论话语标记在语言的生成和理解中的作用”,《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6)。9. “转喻的认知语用阐释”,《外国语言文学》,2003(4)。10. “理想化认知模型与转喻的语用功能”,《山东外语教学》,2003(3)。11. “基于脚本的架桥式语用推理”,《外语与翻译》,2003(4)。12. “翻译的语用等效观”,US-China Foreign Language 《美中外语》,2004 (1)。13. “框架转换与意义建构”,《外语学刊》, 2004(3)。14. “架桥式语用推理的认知研究”,《天津外语学院学报》 2004(1)《语言文字学》(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2004(5)。15. “构式义、转喻与句式压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16. “言语行为转喻与话语的深层连贯”,《外语教学》,2004(3)17. “阅读理解中语用推理的认知考察”,《外语教学》,2004(5)18. Fitting a top-down strategy into a traditional reading class. Teacher’s Edition, 11, 12-16,2004.19. Effect of using a "top-down" strategy on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comprehension of English readings. Asian Journal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13, 29-44,2003.20. Bridging the gap between teaching and learning styles in East Asian contexts. TESOL Journal, 11/2, 5-11,2002.21. Chinese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 in EFL teaching. System, 30/1, 85-105,2002.22. A close look at the Chinese cultural influence on students' learning styles and strategies. Asian Englishes, 5/1, 40-63,2002.23. The middle group of learning-centered teaching. Teacher’s Edition, 9, 24-30, 2002.24. Creating group-centered learning environment in a large EFL classes. ELI Teaching, 23/1, 16-19, 2001.25. Matching teaching styles and learning styles in East Asian contexts. Internet TESL Journal, 7/7.26. Advantages of group-centered learning in large classes. Teacher's Edition, 6, 8-13. 2001.27. Teaching reading: Fitting a “Top-down” strategy into the Chinese Context,Guidelines, 23/2, 20-23. 2001.28. The effective use of the mother tongue in EFL teaching. Guidelines, 22/1, 51-60.29. Modern vs. traditional. English Teaching Forum. 37/3, 27-29. 1999.30. Making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 work together with the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in a traditional setting. Guidelines. 21/1, 23-33. 1999.31. An analysis of cultural conflict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EFLteach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20/1, 35-43. 1999.32. Developing an English teaching program by integrating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thods. Guidelines 20/2, 77-88. 1998.33. Integrating 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thods. ELI Teaching. 28, 15-19, 1998.34. Techniques and principles in language teaching. ELI Teaching 29, 37-39. 1998.35. Reconciling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thods. Research 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 30/4, 458-471. 1996.36. “中澳大学生学习观念比较”, 《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4.37. “学习策略与教学方法”,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38. “论兼收并容,折衷诸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8期. P, 39 – 41.39. “The Trojan Horse of English Language”,Teaching Journal on Contemporary China Studies, 2003.40. “De-politicization in ELT in China”, Pacific Asian Education,2000.141. “National Sovereignty versus Moral Sovereignty”,Media Asian, 2003.1.42. “The Foreign Language Dilemma”,Re-reading America, 2003.43. “康拉德研究在中国:回顾与展望 ”, 《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3期。44. “当代文学批评语境下的康拉德研究”,《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汪义群 ,虞建华主编)第4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即出)。45. “论美国后现代小说的两大走向”, 《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1期。46. “论《查特来夫人的情人》的阳物意识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4 期。47. “电影的文学性、文化性与英美文学教学”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年第9期。48. “别有洞天的叙述——论《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叙事结构”,刊载于胡全生著《英美后现代主义小说叙述结构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49. “互文性与巴塞尔姆的小说《白雪公主》”, 刊载于胡全生著《英美后现代主义小说叙述结构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50. “Logos、道与后现代主义小说语言观”,《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51. “论康拉德的小说《吉姆爷》的叙事技巧”,《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1998年获江西省英语学会学术论文一等奖)。52. “文本学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文艺报》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3年第2 期全文转载。53. “文学与国民教育”,《文艺报》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3年第2期全文转载。54. “继承与创新——新叙事学对文本研究的贡献(上)”,《创作评谭》第2期,2004。55. “继承与创新——新叙事学对文本研究的贡献(下)”,《创作评谭》第4期,2004。56. “浅谈英译中国古诗中的隐喻”,《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6。57. “翻译的目的、对象与语篇类型——重温严复的译论”《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0,658. “论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可译性”,《外语与翻译》,2000,459. “译诗的标准与译诗的方法”,《外语与翻译》,2002/3(此文在中国译协于郑州举行的“2002全国文学翻译与出版研讨会”上,获得由“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颁发的一等奖)60. “英译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形象”,《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461. “论英译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可译性”,《江西师大学报》,2000,262. “翻译中的文化因素与两种技法比较” 《江西师大学报》,2001,263. “从《无题》的几种译诗看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江西师大学报》,2001, 264. “直译为主,还是意译为主——兼评几种翻译教科书的直译意译观”,《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765. “诗无达诂与古诗英译”(参加“中国诗歌翻译第四届年会”,《外语论坛》 2003/1发表。66. “为了祖国语言的纯洁性——从‘武装到牙齿谈起’”《中国高等教育研究》, 2004/867. “诗歌翻译中的文化阐释与文化定位”,《语言文学研究》,2004,4。68. “沃尔夫与女权论文学批评”,《江西师大学报》,1996,1。69. “文学符号学——一种新的文学批评理论”,《江西师大学报》,2001/2。70. “论英语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外语研究与教学》,航空工业出版社2000年12月版。71. “大学阶段基于文体学的英语教学法”,《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72. “Students’ mental lexicon in L2”,2001.7月参加“第二届南京大学英语教学国际研讨会”宣读论文。73. “基于Internet资源的自主学习模式”, 第一作者,《中国电化教育》2002年第12期;74. “基于Internet学习资源的分析与评价”,第一作者,《现代远距离教育》2002年第4期;75. “Rubric—A Powerful tool for evaluating and improving writing”, 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 (《中国英语教学》),2003年第3期76. “学习理论的新发展与外语教学模式的嬗变”,第二作者,《外国语》2004年第4期;77. “基于信息技术的任务型外语学习环境设计”第一作者,《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第7期;78. “论科技文体的翻译原则与方法”,《中国科技翻译》2004年第3期;79. “语义框架、场及其相互关系”,《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1。80. “不同的路向:关于语义分解的思考”,《外语学刊》,2001,1。81. “颜色词的认知语义与认知结构”,《外语教学》,2001,4。82. “言语行为动词语义分析及构架”,《外语学刊》,2000,2。83. “语义结构与文化意义”,《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7。84. “广告英语模糊现象探析”,《山东外语教学》,2000,3。85. “格语法与当代语义分析理论”,《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3。86. “话语中名词性词的分析与情景语义学”,《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2,4。87. “叶芝的神秘哲学及与其文学创作的关系” ,《外国文学评论》2000年第2期。88. “菲利浦·拉金的诗歌语言艺术”,7千字,《英美文学研究论丛》第二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版。89. “当你年老时:五种读法”,5千字,《外国文学》2002年第5期。90. “诗歌翻译对诗歌创作的影响”,5千字,《中华读书报》2004年4月21日。

大家如今最认同的是辜鸿铭所翻译的汉文。 论中国古典诗词翻译中意境的传递摘要:中国古典诗词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蕴含着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刻内涵。由于意境在古典诗词创作和鉴赏中的重要作用,怎样在诗词翻译中传递它就成为一个重要议题。本文通过对比研究杨宪益夫妇和大卫・霍克斯在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中的诗词翻译,探讨了古典诗词在翻译中如何通过意境的传递保存和向国外读者介绍中国文化的特色美。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诗词翻译古典诗词《红楼梦》诗词意境 一、诗词意境及其翻译策略解析 1.1诗词意境 诗词意境是指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如果典型是以单个形象而论的话,意境则是由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意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 “如在目前”的较实的因素,称为“实境”;一部分是“见于言外”的较虚的部分,称为“虚境 ”。虚境是实境的升华,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体现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制约着实境的创造和描写,处于意境结构中的灵魂、统帅地位。但是,虚境不能凭空产生,它必须以实境为载体,落实到实境的具体描绘上。总之,虚境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 1.2 翻译策略解析 早在1926年,闻一多先生在《晨报诗》上发表《诗的格律》,指出“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并且还有建筑的美”,提出“新诗格律化” 鲁迅也早已提到过:“《红楼梦》诗词翻译的理想标准是:……故其所函,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国内外将中文诗词翻译为英法韵文的唯一译者”,“译林奇才”许渊冲先生曾说翻译唐诗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这就是说,译诗要和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的心,这是意美;要和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这是音美;还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如长短、对仗等),这是形美。”许渊冲先生同时强调在翻译过程中“意美”的传达和再创造在三者中的重要性及核心地位:“‘三美’中最重要的是‘意美’,其次是‘音美’,再次是‘形美’。”正因如此,译入语中重新创造出跟原文相同或基本相同的意境来,就显得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学者专家一直强调“译味”,也就是神似,但笔者以为“译味”其实是传递“意境”,两者几乎是等同的。而在诗词翻译过程中,能否传递原作的‘意美’,‘音美’及 ‘形美’是传递原作意境的关键点,可以作为红楼诗词翻译的严格标准,其中‘意美’是重中之重。 二 、《红楼梦》诗词中意境的传递释例 2.1意美的传递 意美即诗的意象美。 “意象是指包含作家思想感情的诗歌形象,它是诗歌表情达意的最小单位”。而意境是由一个个意象构成的,它不但给人以想象的时空,而且激励人的情感,给人以启示。也就是说,在红楼诗词中,诗人描绘大自然景物时,善于捕捉典型“形象”入诗,“随物赋形,敷色设彩。”下面我们就此举红楼诗词的几个例子谈谈诗歌意美在英译中的传递。如林黛玉《题帕三绝》中的一首:“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 从总体看,此诗充满了哀怨、哀伤、凄惨、凄艳之“意美”,描述了黛玉多愁善感,常年流泪,其中“湘妃竹”的来历是相传舜帝死后,他的两个妃子娥皇、女英为纪念他长哭不已,所流的眼泪把湘江边的竹子染得斑斑点点,因此被成为“湘妃竹”,又称“斑竹”。黛玉多愁善感,常年流泪,又喜欢竹子,其居所潇湘馆前也种了许多竹子。因此她常以湘妃自况,别人也称她为潇湘妃子。此诗运用的意象有“彩线”,“面上珠”,“湘江旧迹”,“千竿竹”“香痕”,可谓字字含泪。让人不禁为黛玉这一寄人篱下、遭受人情冷暖,最终没盼到属于她的幸福的降临,而香消玉损、泪尽而亡的少女触怀感伤。在英译中这字里字外之“意”如何传达呢? 杨译:No silk thread can string these pearls; Dim now the tear-stains of those bygone years; A thousand bamboos grow before my window― Is each dappled and stained with tears? 霍译:Yet silk preserves but ill the Naiad’s tears: Each salty trace of them fast disappears. Only the speckled bamboo stems that grow Outside the window still her tear-marks show. 杨氏运用的意象主要有 “silk thread”,“pearls”,“Dim”,“tear-stains”,“bygone years”“ A thousand bamboos”,“tears”霍氏运用的意象主要有“silk”,“ill”,“Naiad’s tears”,“Each salty trace”,“the speckled bamboo stems”,“tear-marks”。本诗第一句“彩线难收面上珠”杨译为“:No silk thread can string these pearls;”,没有直接指明是谁的眼泪,读者借助注释可以找到答案。杨译基本上没对原诗做太大调整; 霍译为: Yet silk preserves but ill the Naiad’s tears: 在霍译中对原诗做了创造性的调整.Naiad’s tears是希腊神话中水泉女神“那伊阿得斯的眼泪”(Naiad’s tears),“尽管丝帕在手不停擦拭,但仍然不能擦干 “Naiad’s tears”,可见此译文传神的传达了林黛玉终日帕不离收,以泪洗面的意象。下半节“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主人公窗前的竹变成了“斑竹”,脸上的香痕即她的泪痕 “消失”时,竹子已经长成了斑竹,霍译的the speckled译文形象生动,同时Outside the window still her tear-marks show.简单的一词“her”更不着痕迹的传递了“香痕”的涵意,不免让人感怀封建社会黛玉的红颜薄命,引出无限惆怅和遐想。 2.2 音美的传递 中英两种语言在音调、音节诸方面有太多的差异,英语属音读语言,汉语则属声调语言,红楼诗词大多讲平仄,英语虽不讲但是英语诗词也强调“音美”,许渊冲先生认为,如果三者不可得兼,首先可以不要形似,。但无论如何,都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意美和音美。可见,“音美”还是很重要的,在三者当中处于仅次于“意美”的地位,在具体翻译实践中虽然不必完全把汉语的音律、音节美再现出来,但是应该利用译入语英语的语音特点,比如节奏和音韵,再创出 “音美”。 比如《聪明累》是一首描写王熙凤一生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曲子。其中 “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其中“意悬悬”“荡悠悠”“忽喇喇”“昏惨惨” 呈现了王熙凤提心吊胆,心力交瘁,四个叠音词犹如节奏鲜明的跌拓起伏的舞曲,极具音乐性和戏剧性,让人想去凤辣子聪明伶俐却费尽心机;终日忙碌,红极一时到头来却一败涂地的讽刺性结局,嘲讽之余不免心生感伤。3.3形美的传递 “形美”即形式美。红楼诗词是内容与形式高度融合的有机统一体,因此在翻译中,形美并非无足轻重诗歌借形以传神,失其形即失其神。形式是传神达韵的重要辅助手段,形美就可以任意放弃,Perter Newmark在他的译论名著“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中说,“译者应注意原文的形式,用格姆布里奇的话来说,形式可以改变、提炼、表现思想。如果歪曲了原文的形式,就会在某种程度上歪曲了原文的思想。”红楼诗词诗词讲究诗句长短和对仗工整之美,比如《红楼梦》诗词也不例外。正册判词之钗黛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咏的是宝黛二人,此诗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诗词的工整之美。林黛玉与薛宝钗,一个是寄人篱下的孤女,一个是皇家大商人的千金;一个天真率直,一个城府极深;一个孤立无援,一个有多方支持;一个作判逆者知己,一个为卫道而说教。其中“可叹”对“堪怜”,“停机德”对“咏絮才”“玉带”对“金簪,“林中挂”对“雪里埋”。“停机德”是典顾,源于《后汉书・列女传》,描述乐羊子妻以停机并割断了织机上的经线来规劝丈夫不要半途中止学业, 故“停机德”指的是女子有德;“咏絮才” 同样是典顾,源于《世说新语・言语》,描写晋代谢道韫曾才思敏捷形神兼备地用“柳絮因风起”来比拟“白雪纷纷”,故“咏絮才”指的是女子有才。此诗第首句和末句暗指宝钗,第二和第三句暗指黛玉。两种版本的翻译如下: 杨译:Alas for her wifely?virtue, Her witto sing of willow-down, poor maid! Buried in snow the broken golden hairpin, And hanging in the wood the belt of jade. 霍译:One was a pattern of female virtue, One awit who made other wits slow. The jade belt in the green wood hangs, The gold pin is buried beneath the snow. 可以看出,两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都用了很多心思,无论是高度忠实于原文的杨译版,还是跳出原文通过改译达到良好押韵效果的霍译版,都较准确的传达了原作的意境,如杨译和霍译分别用“wifely virtue”和“female virtue”来指代“停机德”,回避了典故,直译本义。对于第二句的翻译,杨译保留字面“Her wit to sing of willow-down, poor maid!”;霍译直译本义“One a wit who made other wits seem slow”。 两种译文在意境的传递上讲各有特色。但霍译四句中除了One a wit who made other wits slow.是九个英语单词,其它三句都是八个单词,杨译四句所用单词为5,7,9不等。杨译中难以找到对仗的单词而霍译前两句都用了One后两句用The jade ,The gold.统观全诗在译文的长短,对仗,工整上看,无疑霍译版在英译过程中,在不损害“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更好的保持了诗歌的形式美,“创造”出了一种符合英语语言特点的“形美”来。 参考文献: [1] Hawkes, David. The Story of The Stone[M]. London: Penguin Group,1973. [2]许渊冲.文学与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钱钟书.管锥编[M].北京:中华书局, 1986. 作者: 刘嘉娟 天津开发区职业技术学院 本文摘自中国论文网,原文地址:谈如何翻译中国古典诗词的色彩美 李磊(钟恺农业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在英译中的体现,英语翻译学论文

可以用其他人的已有成果。前人的或者别人的研究成果或创作成果,都是可以作为文明成果拿来用的,写论文当然要在前人或他人的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纵深推进,有一个基本原则是,凡是他人成果的引用必须注明出处来源,否则就有剽窃抄袭之嫌。但不能用于以赚钱为目的的商业、商品。当然,如果可以自己花点功夫另行翻译也是可以,只要没有从已有的成果中直接拿来,纯粹自我劳动成果,那就不用去注明了。

古人如何发表古诗论文

如果是初中和小学的鉴赏论文,书上怎么说的,你就怎么说,一字不差才好呢。如果是高中鉴赏论文,书上是怎么鉴赏的你就怎么说,用自己话说,最好是多拿些课外书作为参考。如果是大学鉴赏论文,多借鉴一下书上的鉴赏,再添加点一点自己的观点,实在没有自己的观点,那就把别人的观点打散了说。如果是研究生鉴赏论文,书上说的你就没有必要重点说了,多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

古代虽然没有自媒体,但是古人会通过自己的方法将诗句记录下来,可能会写在某些纸上,以便记载,或者是刻在某些板子上面,用来以后大家进行欣赏和观摩。

红楼里的歌姬,舞姬传唱

好深奥的样子。。。。。。。。。。。。。

庆祝发表论文的诗句古诗

那得看你写什么样的议论文了。有兴趣可以参考三国演义80年代的那个版本,后面有很多评论性的诗句。

这是我收藏的给学生用的:五、爱国忧民位卑未敢忘忧国--宋。陆游《病起书怀》寸寸山河寸寸金--清。黄遵宪《赠梁任父母同年》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魏。曹植《白马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战国。楚。屈原《国殇》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唐。杜牧《泊秦淮》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唐。戴叔伦《塞上曲二首》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宋。文天祥《扬子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宋。文天祥《过零丁洋》读书本意在元元--宋。陆游《读书》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宋。陆游《示儿》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宋。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楚虽三户能抗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宋。陆游《金错刀行》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宋。郑思肖《二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战国。楚。屈原《离骚》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三国。曹操《蒿里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李绅《悯农》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唐。杜甫。同上。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唐。杜甫《春望》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唐。聂夷中《咏田家》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宋。杨万里《竹枝词》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臣残阳--宋。李纲《病牛》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明。于谦《咏煤炭》六、述志抒怀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战国.楚.屈原<<涉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战国.屈原.<<离骚>>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战国.屈原<<渔夫>>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魏.曹操<<龟虽寿>>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北朝民歌.<<折杨柳歌辞>>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晋.陶渊明<<读山海经十三首>>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南朝.宋.鲍照<<代白头吟>>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唐.李世民<<赐萧禹>>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唐.李白<<赠韦侍御黄活裳二首>>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宋.文天祥<<正气歌>>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绝句>>(<<乌江>>)长安何处在,只在马蹄下------唐.岑参<<忆长安曲二章寄庞催>>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唐.刘禹锡<<酬乐天咏志见示>>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唐.李白<<行路难>>少年心事当拂云------唐.李贺<<致酒行>>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李白<<行路难>>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唐.李白<<将进酒>>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唐.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唐.刘禹锡<<浪淘沙>>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不妨有卧龙------唐.窦庠<<醉中赠符载>>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画菊>>立志欲坚不欲锐,成功在久不在速------宋.张孝祥<<论治体札子.甲申二月九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元.王冕<<墨梅>>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郑燮<<竹石>>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己亥杂诗>>浊酒难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清.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七.乡思离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度大庾岭>>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唐.王维<<杂诗三首>>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唐.贺知章<<回乡偶书>>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悲莫悲兮生别离------战国.楚.屈原<<九歌.少司命>>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归>>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南唐.李煜<<清平乐>>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唐.杜甫<<赠卫八处士>>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渭城曲>>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高适<<别董大>>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唐.韦应物<<寄李儋元锡>>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唐.李商隐<<无题>>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唐.杜牧<<赠别>>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同上.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宋.黄庭坚<<寄黄几复>>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唐.赵瑕<<江楼感怀>>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宋.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同上.八、愁恨悲欢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唐.李白<<秋浦歌>>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唐.杜甫<<梦李白>>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南唐.李煜<<相见欢>>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李煜<<虞美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唐.李白<<宣州谢眺楼做官别校书叔云>>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唐.杜牧<<遣怀>>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唐.秦韬玉<<贫女>>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唐.李商隐<<锦瑟>>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唐.白居易<<长恨歌>>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唐.白居易<<琵琶行>>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宋.陆游<<书愤>>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焕<<凉州词>>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宋.李清照<<醉花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宋.李清照<<声声慢>>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宋.李清照<<一剪梅>>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人到愁来无处会,不关情处总伤心------宋.黄庭坚<<和陈君仪读太真外传>>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清.黄仲则<<癸已除夕偶成>>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唐.白居易<<琵琶行>>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孟郊<<登科后>>陶陶然乐在其中------唐.杨炯<<登秘书省阁诗序>>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唐.杜甫.同上.九、友谊爱情嘤嘤鸣矣,求其友声------<<诗经.小雅.伐木>>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卫风.木瓜>>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汉乐府民歌<<箜篌谣>>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唐.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唐.韩愈<<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以文常会友,唯德自成邻------唐.祖咏<<清明宴司勋刘郎中别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唐.白居易<<琵琶行>>人生结交在终结,莫为升沉中路分------唐.贺兰进明<<行路难五首>>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唐.杜甫<<徒步归行>>友如作画须求淡,山似论文不喜平------清.翁照<<与友人寻山>>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汉.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唐.王维<<相思>>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唐.李白<<长干行>>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宋.欧阳修<<生查子>>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宋.柳永<<昼夜乐>>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唐.李商隐<<无题二首>>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唐.崔护<<题都城南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无题>>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唐.刘禹锡<<竹枝词>>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唐.元稹<<离思五首>>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唐.白居易<<长恨歌>>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唐.李益<<写情>>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宋.秦观<<鹊桥仙>>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唐.白居易<<长恨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宋.柳永<<凤栖梧>>十、学问成才是非明于学习,境界升于内省名节源于修养,腐败止于正气竹直心虚乃吾友,水淡性泊是我师!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学非探其花,要自拨其根------唐.杜牧<<留诲曹师等诗>>十年磨一剑------唐.贾岛<<剑客>>不是虚心岂得贤------宋.王安石<<诸葛武侯>>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唐.杜荀鹤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苏轼<<送安惊落第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民歌<<长歌行>>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晋.傅玄<<杂诗>>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晋.陶渊明<<杂诗>>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唐.孟郊<<劝学>>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宋.岳飞<<满江红>>逢事独为贵,历代非无才------唐.陈子昂<<郭槐>>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备,妾原老君家------宋.戴复古<<寄兴二首>>南山栋梁益稀少,爱材养育谁复议------唐.柳宗元<<行路难>>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唐.白居易<<放言>>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宋.黄庭坚<<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清.龚自珍<<己亥杂诗>>十一、.事理哲理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鹤鸣>>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汉乐府民歌<<君子行>>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汉乐府民歌<<城中谣>>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晋.刘琨<<重赠卢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焕<<登鹳雀楼>>人事有代谢,往事成古今------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孟浩然<<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唐.李绅<<悯农>>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唐.韩愈<<调张籍>>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唐.杜甫<<前出塞九首>>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唐.杜甫<<夏夜叹>>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宋.陈亮<<三都乐>>功高成怨府,权盛是危机------宋.王迈<<读渡江诸将传>>万物兴歇皆自然------唐.李白<<日出行>>天若有情天亦老------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一寸光阴一寸金------唐.王贞白<<白鹿洞二首>>人生七十古来稀------唐.杜甫<<曲江>>山外青山楼外楼------宋.林升<<题临安邸>>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唐.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唐.刘希夷<<代悲白头翁>>寅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少年------唐.李白<<上李邕>>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唐.李绅<<答章孝标>>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唐.刘禹锡<<杨柳枝词>>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唐.刘禹锡<<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唐.罗隐<<蜂>>尔曹身为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唐.杜甫<<戏为六绝句>>只看后浪催前浪,当悟新人胜旧人------宋.释文向<<过苕溪>>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宋.王安石<<登飞来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题西林壁>>不是一番梅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元.高明<<琵琶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宋.苏麟<<断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宋.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宋.苏轼<<水调歌头>>一湾死水全无浪,也有春风摆动时------元.戴善夫<<陶学士醉写风光好杂剧>>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元.白朴<<阳春曲.题情>>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明.顾炎武<<又酬傅处士次韵>>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清.赵翼<<论诗>>十二、关于写作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唐.杜甫<<偶题>>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唐.贾岛<<戏赠友人>>作诗火急追亡逋,情景一失后难摹------宋.苏轼<<腊日游孤山访惠勒思二僧>>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金.王若虚<<论诗诗>>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清.黄遵宪<<杂感>>纵横正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宋.戴复古<<论诗十绝>>天籁自鸣天趣足,好诗不过近人情------清.张问陶<<论诗十二绝句>>春江秋月冬冰雪,不听陈言只听天------宋.杨万里<<读张文潜诗>>莫将死句入诗中,此诀传来自放翁------清.袁枚<<仿元遗山论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金.元好问<<论诗三十首>>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清.赵翼<<论诗五绝>>不求好句,只求好意------宋.欧阳修<<吊僧诗>>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宋.陆游<<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里------唐.刘禹锡<<董氏武陵集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唐.李白<<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唐.杜甫<<戏为六绝句>>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贾岛<<题诗后>>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唐.卢延让<<苦吟>>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清.袁枚<<遣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晋.陶渊明<<移居二首>>论文期摘瑕,求友惟攻阙------清.黎志远<<汉阳舟次>>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谢空山丘------唐.李白<<江上吟>>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唐.韩愈<<调张籍>>杜诗韩集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抓------唐.杜牧<<读韩杜集>>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宋.陆游<<示子津>>

当虞姬横刀一抹,湛蓝滑过矛尖,鲜红流过雪白的颈。壮士掩面,乌骓悲鸣。你英雄的传奇是无人企及的神话,破釜沉舟是你的豪言壮语。乌骓来回奔驰,每一回合的厮杀,都使尸骨成山,流血漂橹。当楚歌的旋律从四面八方传来。像蚀人心魄的魔音一般折磨着你的耳鼓。纵情的眼泪冲垮了你的伟岸。当“力拔山兮气盖世”的伟绩褪色成一页泛黄的丹青,与斜阳下汉家传唱的“大风起兮云飞扬”一起远去,只留下你的长长的让人捉不到的背影。

杂诗(曹丕/三国) 漫漫秋夜长,烈烈北风凉。 辗转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 俯视清水波,仰看明月光。 天汉回西流,三五正纵横。 草虫鸣何悲,孤雁独南翔。 郁郁多悲思,绵绵思故乡。 愿飞安得翼,欲济河无梁。 向风长叹息,断绝我中肠

古人诗发表论文

写有关古诗词的论文引用古诗词不用在参考文献中注明。

论文引用的参考文献指的是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文献信息资源包括:图书、连续出版物(期刊、报纸等)、小册子以及学位论文、专利、标准、会议录、政府出版物等。

国家标准《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GB3469-83)根据实用标准,将文献分成26个类型,即:专著、报纸、期刊、会议录、汇编、学位论文、科技报告、技术标准、专利文献、产品样本、中译本、手稿、参考工具、检索工具、档案、图表、古籍、乐谱、缩微胶卷、缩微平片、录音带、唱片、录相带、电影片、幻灯片、其他(盲文等)。

扩展资料

参考文献类型的字母标注如下:

1、参考文献类型: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

2、电子文献类型:数据库[DB],计算机[CP],电子公告[EB]。

3、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互联网[OL],光盘[CD],磁带[MT],磁盘[DK]。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献信息资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参考文献

写有关古诗词的论文引用古诗词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

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引文应以原始文献和第一手资料为原则。所有引用别人的观点或文字,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都必须注明出处或加以注释。

凡转引文献资料,应如实说明。对已有学术成果的介绍、评论、引用和注释,应力求客观、公允、准确。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均属学术不端行为。

扩展资料:

参考文献格式:

(1)文后参考文献不编序号,仅在文末按其重要程度或参考的先后顺序排列。

(2)文后参考文献不注页码。

(3)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项目及次序与注释基本相同。

1) 著录参考文献可以反映论文作者的科学态度和论文具有真实、广泛的科学依据,也反映出该论文的起点和深度。

2) 著录参考文献能方便地把论文作者的成果与前人的成果区别开来。

3) 著录参考文献能起索引作用。

4) 著录参考文献有利于节省论文篇幅。

5) 著录参考文献有助于科技情报人员进行情报研究和文摘计量学研究。

a.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b.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

[5] 何龄修.读顾城《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

c.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 [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 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6] 瞿秋白.现代文明的问题与社会主义[A].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d.报纸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7] 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 [N].人民日报,1998-12-25(10).

e.国际、国家标准

[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标识符号: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1999-01-12印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 ——CAJ-CD B/T 1-1998》文献标识码(WM) Document code 置分类号之后。A——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包括综述报告)

B——实用性技术成果报告(科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总结(社科)

C——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包括领导讲话、特约评论等)

D——一般动态性信息(通讯、报道、会议活动、专访等)

E——文件、资料(包括历史资料、统计资料、机构、人物、书刊、知识介绍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文

田园风光美 人民生活苦——中国古代田园诗词一、 所谓田园诗,应是指歌咏农村田园生活的诗歌。人们通常把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一些诗称为“田园诗”,因而后世的文学家便把田园诗的范畴限于隐居乡野诗人的作品,把其题材局限于写农村田园的风光和隐士的乡居生活。这样的理解,大致符合早期文人田园诗的创作情况,但它既不能包括《诗经》及汉乐府中许多写农村田园生活的作品,也无法概括唐宋以后田园诗内容的全部,因而是片面的。 田园诗创作公认的典范作品是范成大的田园诗作,而其代表作首推《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其中有许多内容是狭义的田园诗定义所无法包括的。如:“采菱辛苦废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再如:“黄纸蠲租白纸催,皂衣旁午下乡来。长官头脑冬烘甚,乞汝铜钱买酒回。”显然这两首诗中既未写农村田园风光,也没有隐士的形象,却反映了农民的劳动生活和所受的剥削。诚然,写这类题材并不始于诗人范成大,只是在此之前它习惯上不被文学家视为田园诗。范成大对田园诗的最大贡献也许正在这里。他把以反映农村现实的诗作归入田园诗苑,使田园诗上承《诗经》、汉乐府的传统,也把传统的田园诗从仅写知识分子闲情逸致的狭窄樊篱中解放出来。 因此,如果以范成大的田园诗为标准来确定田园诗的疆域,田园诗应指以农村为题材,反映农村田园生活的诗歌。它既有写农村自然风光和隐士生活的一面,也包括乡村的民情风俗、农民的劳动生活、农村的阶级剥削和压迫等内容。这样的认识,不仅更符合我国古代田园诗创作的事实,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田园诗的思想价值,使它较之山水诗、咏物诗、爱情诗更能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 二、 《诗经》中一部分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是我国最早的田园诗。其代表作如《豳风•七月》、《周南•芣苢》、《魏风》中的《伐檀》、《硕鼠》,这些作品反映了奴隶制社会奴隶们从事农业劳动和艰苦生活的情况,并辛辣讽刺了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也反映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诗作大都出于社会下层人民之口。汉乐府中以农村为题材的田园诗不很多,但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其中如《江南》诗展示出江南农村美丽的自然风光和乡村男女青年劳动生活的快乐,而《平陵东》则写官吏公开劫掠农民的财物。这些早期田园诗作开创了田园诗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对后世的田园诗创作及整个诗歌创作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陶渊明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一位田园诗人。他接近农民,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对农村生活有着深切的体验。他的许多诗歌,表现对劳动和农村田园风光的赞美,道出了自己恬淡闲适的生活和情趣。由于他的诗风格质朴自然而形象鲜明,语言上也很有成就,因此对后世田园诗的创作影响极其深远。 唐代是田园诗创作异彩纷呈、云蒸霞蔚的时代。初盛唐时期,经济繁荣,优裕的物质生活,使诗人陶情田园山水,他们或把隐居乡野山林作为求官出仕的“终南捷径”,或因官场失意,把过乡居生活作为超脱宦海风波的方式或麻痹政敌的韬晦之计。这一时期还产生了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派。孟浩然以布衣终老,隐居故乡的鹿门山。王维在仕途受挫后,买下宋之问的蓝田辋川庄,亦官亦隐。他们的田园诗具备下列两个特点:一是与山水诗融合,许多写山村自然景观及隐士生活的田园诗,与山水诗已无明显的区别,充其量也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如《积雨辋川庄作》、《山居秋暝》、《新晴野望》、《过故人庄》等。二是王孟(尤其是王维)的诗较之陶渊明、谢灵运更重视意境的刻划,从大自然恬静的美景中显示出诗人高蹈出世的情操和志趣。如王维的《渭川田家》、《桃源行》、《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等无不如此。王维的田园诗,意境既浑融完整,又多精工刻划,语言也清新洗炼,可谓从内容到艺术上都融合了陶谢二家之长。由于王维崇尚佛老,故他的田园诗更静穆,诗境更有层次,有更深的底蕴,颇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但他们很少写农民,从不接触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因而其思想价值不高。 李、杜二位大诗人在安史之乱前后的流离漂泊中与农民有了广泛接触,甚至定居乡间。他们的诗中或写农民的劳动生活,或写农村的自然景物,或写战乱年代农村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李杜虽不以田园诗名家,但其田园诗作同样闪烁着现实主义的光辉。同时代的诗人如储光羲、韦应物、戴叔伦,也都不乏田园佳作。 中晚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的痈疽一直未能根治,战乱、灾荒、统治者的巧取豪夺给人民带来不幸。“国家不幸诗家幸”,中晚唐时期却成为现实主义田园诗作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的田园诗虽也有“雉飞鹿过芳草远,牛巷鸡埘春日斜”(杜牧《商山麻涧》)、“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王驾《社日》)那样恬适、宁静的乡居生活,诗人笔下更多“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悯农》)、“愁听门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丝”(唐彦谦《采桑女》)的血泪篇章。中晚唐的田园诗较少受陶、谢的影响而上接《诗经》和《汉乐府》。许多作品讽刺辛辣,见解深刻,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这一时期的田园诗还有两个特点值得一提,其一是善于向民歌学习。这些民歌原先是用于歌颂农民的劳动和爱情,故刘禹锡、白居易等仿效民歌的作品,较多以农村田园生活为题材。其二是与新乐府运动的密切结合,张籍、王建、白居易便是善于写田园乐府诗的大家。如张籍《野老歌》、王建《田家行》、柳宗元《田家行》、白居易《杜陵叟》都是这类田园诗的杰构。 宋初的田园诗创作受中晚唐诗风影响,这与当时整个诗坛的情况是相似的,但在这一领域中西昆派诗人并未涉足。这是因为西昆派诗人大都是达官贵人,他们不仅没有亲身体验躬耕乡居的隐士生活,对民生疾苦则知之更少,因而宋初田园诗中看不出贾岛、姚合、李商隐的明显影响。这一时期写作田园诗较多的是受白居易和晚唐皮日休、陆龟蒙、杜荀鹤影响的一些关心民瘼、政治地位不高的诗人。如王禹偁《田调》、《村行》,梅尧臣《田家语》、《陶者》,张俞《蚕妇》。这些诗还未打上宋诗议论化、散文化的烙印,也还未形成自身的明显特点。 开创宋代诗风的苏轼、黄庭坚及大政治家、大改革家王安石的田园诗作,则不仅一般具有关心人民疾苦的内容,而且带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如苏轼之《山村五绝》,便尖锐讽刺王安石变法中的弊端。由于盐法太苛,百姓没有盐吃,有的甚至铤而走险去带剑贩卖私盐。其《吴中田妇叹》更以“官今要钱不要米,西北万里招羌儿。龚黄满朝人更苦,不如却作河伯妇”尖锐讽刺了“青苗法”。黄庭坚之《上大蒙笼》、《劳坑入前城》诗中也说:“今日有田无米食”,“正苦无钱刀”也写出“青苗法”实行中的弊端。这里显然不难看出诗人自己的政治态度。与之相反,王安石的《后元丰行》则热情讴歌新法实行十年后农业大发展,社会出现暂时的安定景象。毫无疑义,这是对新法理想化的歌颂。王安石变法使农村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对农民生活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诗中出现如此政见旗帜鲜明的田园诗作,这在整个田园诗词发展史上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 以农村田园生活为题材的词作,最早为张志和《渔歌子》,其后五代孙光宪《风流子》也以描写田园风光为内容,都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但唐五代词中以农村田园生活为题材的作品毕竟是很少的。我国词史上第一个较多写作田园词的是北宋大词人苏轼,如他去徐州城东石潭谢雨途中所作的《浣溪沙》五首便是其代表作。它拓宽了词的领域,使词空前深入地走向人民,走向社会生活。南宋词人辛弃疾也是写田园词最多的大家。他自号稼轩,据其自己解释,就因为“人生在世,当以力田为先”。他的田园词作大都写于退居带湖、瓢泉时期。其中《清平乐•村居》、《鹧鸪天•代人赋》等均为脍炙人口的田园词章。这类田园题材的词作,较多使用白描手法,以质朴清新的格调,反映出农家生活的片断和农民的音容笑貌。陆游一些写渔父闲适自在生活的词作,实际寄托着作者的理想。 陆游还和杨万里、范成大以写作田园诗著称。他们都是年老告别官场以后长期退隐田园的。他们对农民所受的剥削压迫寄予了满腔同情,其中尤以范成大的田园诗作成就更高。它描述了江南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展示了宋代农村的风土人情,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难能可贵的是他把对农村自然景物的描写与对封建剥削的揭露结合起来,并以浓墨重彩写到农民的劳动和生活,赋予以闲适为其特征的田园诗以更深刻的内容,使近两千年来千汇万状的田园诗汇入一流。他的《四时田园杂兴》历来被推为田园诗的光辉典范,这是因为它不仅题材开阔,而且诗句清丽明快,形象鲜明生动,而成为田园诗发展史上的丰碑。 值得一提的是宋亡以后月泉吟社遗民诗人的田园诗。月泉吟社是吴渭、谢皋羽、吴思齐发起成立的。他们于丙戌年(1286)小春望日(十月十五),以《春日田园杂兴》为题,至丁亥年(1287)正月望日收卷。后收得2735卷,评选出280人。于三月三日发奖。其中颇多值得一读的好诗。如此众多的人参加同一题目的田园诗创作,这是我国田园文学史上的空前盛事。 金元时期的田园诗词为数不多,但却独具特色:其一是诗与绘画艺术的紧密结合,其二是多反映牧民生活的作品。金元时期是我国书法绘画艺术迅猛发展的时期,大书法家、画家赵孟〖FJF〗瞓〖FJJ〗奉太后懿旨作的《题耕织图》二十四首,大画家倪瓒的《荒村》、《东林隐所寄陆征士》等作品均为诗画结合的田园诗代表作。赵孟〖FJF〗瞓〖FJJ〗虽官至翰林学士承旨,但他被荐于朝之前显然有过农村生活的经历,对农事很熟悉,故这些田园诗历历如绘,颇有诗情画意。倪瓒为元四大画家之一,尤擅水墨山水画,他的诗多取材于太湖一带,田园与山水融合,意境幽淡萧瑟,且诗中有画。金元两朝还都是游牧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故田园诗中也多牧歌式的作品,这在少数民族诗人的作品中尤为常见。 明代是我国诗歌史上成就平庸的时代。田园诗词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并未能使人有一新耳目的创新。但继承《诗经》、汉乐府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的作品在明代田园诗中还是随处可见的。从明初的高启、于谦,到明末的张纲孙、陈子龙,都以饱含激情的笔触写下了反映人民苦难遭遇,能下千年之血泪的佳作。钦叔阳的《税官谣》还以诗记叙了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昆山农民葛成领导的抗税斗争。这在明以前的田园诗中是很少见的。 清诗是继唐诗、宋诗之后又一个高峰,其数量之大,使唐诗也瞠乎其后;其成就之高,也是可与唐诗媲美的。清代的田园诗,同样具备这样两个特点。清词是与宋词并峙的又一个高峰,其数量之多,题材之广,也远出宋词之上,其田园词亦然。 清初战争不断,农民除经济上受沉重剥削外,还得为军队服劳役。施闰章《牵船夫行》、陈维崧《贺新郎•纤夫词》对此都作了形象生动的描述。这段时期,农民、盐民受苛捐杂税的残酷盘剥,以至岭南一带竟发展到人吃人的地步。宋琬《同欧阳令饮凤凰山下》、吴嘉纪《绝句》、屈大均《雷女织葛歌》、《菜人哀》都反映了这样的事实,令人读之下泪。清初一些遗民诗人(如顾炎武)也写过一些反映隐士生活的诗,但他们并未忘怀国仇家恨,隐居往往是抗清活动的思想准备。 随着清政权逐步巩固,经济繁荣,物质生活也逐步富足起来,田园诗词从题材到审美趣味也都随之发生了变化,知足饱和,恬淡自适的田园诗词又应运而生了。如朱彝尊《鸳鸯湖棹歌》一百首,王士祯《真州绝句》都是这一类的作品。其写景优美,笔致清新,恬淡自然,与陶谢、王孟的田园山水诗格调相近。但清代是我国最末一个封建王朝,封建的生产关系已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清朝后期更为腐败,统治者穷奢极侈,对农民的剥削压迫加剧,加之自然灾害,使农民的生活每况愈下。这样的社会现实反映到诗词中,使清代中后期的田园诗创作中又涌现出大批现实主义杰作。周弘《道旁叹》揭露赈荒之弊,查慎行《村家四月词》写农民以人拉犁的苦况。蒋楛《河堤曲》以民谣形式,写黄河泛滥给人民造成的灾难。令人欣喜的是从田园诗中传出的不仅是农民的痛苦呻吟,还传出愤激反抗的呼声。如赵执信《甿入城行》写县令以赈荒名义到农村催租逼税,激起农民的反抗,这是古代田园诗中不多见的光辉篇章。 鸦片战争敲开古老中国的大门,西方文明与血和火一起闯入中华大地。但这一切并未给中国农民带来福音,它只导致中国封建农村经济的进一步解体,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田园诗人笔下的农村,已完全见不到恬静与幽美,到处是饥荒、弃儿、流民……。魏源的《江南吟十章》写苏州农民将粮田改种花木,道出封建经济的破产。陆嵩《鬻儿行》、姚燮《谁家七岁儿》、贝青乔《杂谣》便写出荒时暴月,农民被迫逃荒讨饭,小儿被遗弃或被卖掉换粮。郑珍的《经死哀》、黄遵宪《邻妇叹》、周实《睹江北流民有感》都艺术生动地写出封建社会末期我国农民生活的苦难。他们这啼饥号寒的呐喊,仿佛产妇分娩时阵痛的呼叫。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应该被埋葬了,一种全新的社会制度就要在这痛苦的呼唤声中诞生。三、 我国田园诗词源远流长,历来以现实主义为主要创作手法,艺术真实和历史真实地反映了两千多年我国古代社会的现实。其中许多作品,甚至比正史更具体深刻地反映统治者穷兵黩武、横征暴敛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如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西夏出兵攻宋,朝廷因正规军不足,下令征集乡兵。地方官为邀功而滥行征点,又适逢夏雨成灾,梅尧臣在襄城知县任上作的《田家语》、《汝坟贫女》两诗就形象生动地反映了“点弓手”给人民造成的苦难。有些田园诗还能印证正史:《明史》记载于谦任山西巡抚时因平反冤狱,救灾赈荒,兴修水利,使人民安居乐业。于谦本人在《平阳道中》以“相逢尽道今年好,四月平阳米价低”真实地反映了这一实况。古代田园诗词中的许多优秀作品是我国现实主义文苑中的瑰宝,至今仍有一定的认识意义和美学价值。 田园诗词与民歌有着血肉的联系,早期见之《诗经》、汉乐府中的田园诗自不待言,唐宋以来的田园诗词与民歌也是密不可分的。它们的联系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田园诗大量见之于新乐府诗人如张籍、王建、白居易的乐府诗中。这些“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田园乐府诗显然胎息于民歌。其二是模仿民歌曲调创作的田园诗词。最典型的是中唐刘禹锡、白居易的《竹枝词》(又称《巴渝词》),便是四川东部一带的民歌改词而成。此外如《杨柳枝》等也都是向民歌学习的产物。民歌本属社会下层人民(主要是农民)的口头创作,因而这类受民歌影响而写作出来的田园诗词,大都能反映现实,针砭时弊,同情劳动人民的不幸遭遇。艺术上也大都独具特色,新颖别致。 田园诗与山水诗在文学史上是一直被相提并论的,但山水诗的出现要比田园诗晚得多。《诗经》及两汉的诗歌中没有以山水为题材的,两晋玄言诗中已有写山水的成分,但山水诗的兴盛是在宋齐时期。山水诗与田园诗的作者大都是同一类政治上失意或隐居山林以等待一朝交泰、飞黄腾达者,或是从官场退休林下、颐养天年的人。山水诗与田园诗的交叉发展如同珠江的支流北江和西江一样,它们来自不同的源头,在三水附近合流了,随即又分开了,但分流而下的江水中已分不清哪些水来自北江,哪是来自西江。盛唐以后写农村自然风光的田园诗与山水诗已没有严格的界限,在一部分作品中甚至兼及这两方面的题材。明清时期,这样的作品已颇为可观了。而另一部分反映现实的田园诗,则与山水诗一直并行发展,没有相互融合。融合和分流是文学题材、形式发展的两种方式,山水诗与田园诗的关系也正如此。但从艺术上来说,田园诗比山水诗的表现手法更为丰富,这是与其题材的多样性是一致的。 总之,我国历代的田园诗词,是古代社会的一面镜子,其中某些真实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可以成为文学体裁的历史教科书。阅读这些田园诗词,使我们可以更多地了解古代社会,可以从中研究古代农村的经济制度和阶级关系,甚至在某些方面可补正史之不足。田园诗中大量写农村田园风光的诗词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能给人美的享受。对我国历代的田园诗词,我们应给予更多的重视。

一是概括文章的内容,抓住以下几个要点:(1)把握论文的要素,以写事为主的应明确写什么事,写人为主的应明确写什么样的人。(2)把握关键性语句,揣摩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人,事。(3)分析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脉络,然后概括。二是弄清论文和文学作品的结构特点及表现形式。掌握以下划分段落的方式:

古人如何发表古诗文论文

古代文学学术论文写作技巧

鉴于现在大部分本科学生的学术(学位)论文写作极不规范,希望能够建立一套相对固定的学术论文写作模式,以纠正现在论文写作中经常出现的一些的遗漏和错误,并给本科学生提供一个可以模仿的模板。下面是我整理的古代文学学术论文写作技巧,一起来看看吧。

古代文学经历了两千多年漫长的发展时间。古代文学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产生了众多的作品、众多的作家,形成了众多的文体,组建了众多的流派,产生了众多的文学思想,也形成了众多的文学思潮。所有这些“众多”,为古代文学的学术论文写作提供了广阔的选题空问。也正是团为有着这样广阔的选择空间,有时我们反倒不知如何选题,似乎每个题都可以做,似乎每个题都做不来。所以,古代文学的学术论文写作,在选题上要做相当充足的准备工作。

1、选题

在古代文学学术领域,选择一个题目确实很容易。就作品研究来说,我们可以研究作品的历史思想性、文学艺术性。在思想性研究方而,我们可以研究思想的时代性和时代的思想性,研究思想的进步性和思想的局限胜,乃至作品思想性在今天时代的折射,做到历史的思想观照。在文学性研究方面,我们可以研究作品的人物塑造、作品的语言特点、作品的文学结构层次、作品的文学风格等。就作家研究来说,我们可以研究作家的生平、作家的文学观念、作家的政治思想、作家的文化环境、作家与作晶的关系、作家所处的时代等。就文学体裁研究来说,我们可以研究诗词曲剧小说散文等不同的文体。在诗歌研究方向,可以研究诗歌的历史、诗歌的艺术胜研究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杂言诗,研究乐府与格律诗、古诗等:词曲的研究内容与诗歌的研究内容基本相近。在戏剧研究方面我们可以研究戏剧的产生和流变,戏剧剧本的思想性和文学性,戏剧的人物塑造,戏剧的舞台艺术和表演艺术,剧本的语言设计和语言效果,戏剧的演出效果,当然也包括作品文学性所涵盖的一切内容。散文、小说研究也多同于诗词曲剧的研究,只是侧重点不同罢了。在文学的历史研究方面,我们可以做通史研究.也可以做断代史研究。在断代史研究时,又可以在一个历史阶段中分成若干区段进行研究。在文学思想和文学流派研究力面,可以研究思想和流派的产生、内容、特点、影响等内容,也包括队伍组建和作家成就等内容.所有这些具体的研究内容都可以成为我们选题的对象。

古代文学学术论文选题方面的容易,并不等于轻易地就可以选定一个题目,确定研究的内容。现实的情况是,投入在古代文学学术研究方面的人力物力是中国文学学科里最多的,成果也是最高的。应当说,古代文学所涉及的内容现已基本上被研究家无数遍地梳理过,几乎没有什么遗漏的角落,可以被学界所关注的问题已然少有现有的大量学术论文基本上是在重复前人的基调,或说是古曲新声。要想在古代文学学术论文的写作上有所突破,亟待新材料的发现。当然,我们的学术论文不要求作者有多少创新,只要求在该论文中清楚完整地论证即可,使用自己的语言,而不是抄袭。尽管如此,我们在选题时,仍需谨慎。在选题前我们要对古代文学学术研究现状有所了解,掌握一定的学界研究动态,了解基本研究成果和最新研究成果。这需要我们掌握大量的材料,阅读众多数量的研究论文,熟悉论文写作的基本构架。做到了这些,方可以从事选题。否则的话,我们常常会发现选题之后的研究难以为继。

在选题时,我们要做到选题准确。所谓准确,就是说选择的题目大小要适合我们的研究,尤其是选题的范围不能过宽。选题的范围过宽,会造成我们在研究时因精力和能力条件所限而不能从事研究,无暇顾及课题研究的方方面面,造成顾此失彼的局面。当然,选题的范围也不能过窄或过小。这样的话,课题研究很快便进行完毕。研究的内容有收,研究的结果也有限,论文写作起来内容也偏少形成不了规模学术论文毕竟不同于平时的学术研究心得或点滴,可长可短,它是有一定的体制上的要求。因此,选题的准确至关重要,否则的话,常常会发现我们陷入研究的空洞,事倍功半,徒耗精力。比如说,学术论文如果选择文学史研究便是过于宽泛,选择作家的整体研究也嫌太大。较好的选题是针对固定的作品,作家的某一阶段,一定的思想分析和文学艺术性研究,例如曹植的文学史贡献、杜甫的七言格律诗的美学风格、《聊斋志异》中“人鬼相恋”的时代意蕴。这样的选题容量适中,做起来也较为顺手。

在选题时,我们做到选题准确,还要求我们选择的题目的深度要适中,过深过浅都是不现实的,题目过深,对于本科学术论文的作者来说,其研究成果会有一种浅尝辄止的感党,造成文章的分量不足,有轻飘飘之嫌。例如研究杜甫格律睁的深邃性这样的论题,我们在本科阶段的学习时所掌握的知识不足以完成这样的题目。如果我们强迫自己做这样的研究无异于自我终结。另外,题目过浅,则让读者感觉其分量不足以达到学术论文的要求,例如这样的题目:浅谈白居易诗歌的语言。这样的题目,除非是大家,一般学人的研究是难以有分量的。因此,选题的深浅度要把握好。如果我们在平剐学习时多阅读一些学科研究论文,便会较好地把握选题。选题的准确与否,是文章成败的重要因素。

2、思路

学术论文写作时要思路清楚,富有逻辑性,这是我们都知道的,问题是怎样做到思路清楚。要做到思路清楚,首先要求我们先去阅凄大量的学术论文,看看人家的论文是如何构思的,如何展开论述,如何规范自己的中心论点和论据,如何围绕中心而不至于偏离中心,以及如何结束收尾。没有这样的学习,我们很难掌握论文的写作思路。许多论文的作者,都是从学习别人论文成果这一步开始自已的论文写作的。

通常,我们在阅读论文时,常常将注意力放在论文的观点和结论上,知道这篇文章讲了什么就认为达到阅读目的了。其实,这是最简单的阅谴学习。知其然固然重要,知其所以然更重要。只有知其所以然,也就是知道原因和取得原因的方法,才能更好地知其然.例如,我们都知道曹植后期文学创作充满了激愤与幽怨,也都知道哪些作品表现了这种激愤和幽怨,也粗浅地知道曹植后期文学之所以有这样的思想情绪乃是因为后期生活的改观:其实这些仅仅是表层的现象,更重要的原囚是曹植所处的皇室或皇室成员的地位为他的发奋有为提供了现实的条件,而皇室内部的猜忌与权力斗争以及曹植早期不检点的生活方式使其在后期生活处于被动的局面,至于曹植本人的追求也迫使其有进步向上的思想。我们在阅凄文章时要读出这些,更要思考这些,按照文章所提供的线索做进一步的思考,得出更进一步的结论,这才是我们学习别人的论文时所应当做的。我们有些人则恰恰只知盲目不停地学习,却忘记做进一步的思考,学习质量不高就在于此。

一般说来,做到文章的思路清楚,要把握文章思路构成的规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就作家研究的论文而言,通常的思路是:

(1)理清、交代作家的生平,概括性地交代该作家的文学成就,

(2)揭示该作家的思想表现,其政治观、文化观、人生观、哲学思想是制么;

(3)该作家的主要文学作品写什么,体现出怎样的思想;

(4)该作家的文学作品在文学艺术上的特点和成功之处是什么:

(5)该作家的文学影响怎样。

就作品研究的论文而言,通常的思路是:

(1)诗词曲赋类。这类论文的思路是:

①作家的简单介绍和作品内容的简单介绍;

②作品的政治精神(思想内容)分析;

④作品的艺术陛足什么(风格、意境、语言特点、美学精神等);

④总结。

(2)小说戏曲类。这类论文的思路是:

①作家的简单介绍和作品内容的简单介绍;

②作品主体精神的分析;

③作品的艺术成就介绍(人物塑造、语言风格、结构安排与冲突、文学史地位及文学影响);

④总结。

古代文学学术论文写作之基本模式

1、建议将论文标题分割为正标题和副标题。正标题和副标题至少应该由四个名词(或词组)组成,其中三个是普通名词或专有名词,一个是动词的名词形式。

2、三个普通名词或专有名词的作用是将论文所要讨论的内容细化。一个名词作为主名词限定论文的主旨、主要内容或该研究所使用的最重要的原始材料,另外两个名词进一步限定主名词的范围,或是指明与主名词相关联的内容。

3、动词的名词形式应该能够表示出该论文的研究方法或者切入方向;在理想的情况下,该动词的名词形式应该能够暗示论文所采用的理论构架或结论大致的范围。

4、为进一步限定论文的范围,在标题中使用适度、适量的形容词是很有必要的。

5、使用前人诗句作为标题是学术论文的大忌;绝对不要引用前人诗句作为论文的标题。

1、摘要的总字数不宜超过250字,一定要少于300字。

2、摘要的第一句应该使用更为准确的语言将论文的标题重复一遍,并尽量写明标题中每个名词的准确意思。

3、摘要的第二、三、四句(假设论文除前言和结论外只有三个小节的话)应该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论文每节的内容,但尽量避免直接引用前人的文字。

4、摘要的最后一句应该给出论文结论的大致方向或范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或许可以考虑完全说破论文的结论。

1、关键词一般需要4个或7个名词;形容词尽量不要出现在关键词中。

2、关键词一般可以包括论文标题中的名词。

3、除论文标题中的名词之外,其它的关键词一般是论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个专有名词(或词组),一般也可以是人名、书名、官职称谓、地理位置等等。

4、每个关键词不宜超过五个字的长度。

1、前言的第一段需要说明本篇论文的研究意义。

2、前言的第一段的第一句话可以在内容上重复摘要的第一句话,即使用更为准确的语言将论文的标题重复一遍,并尽量写明标题中每个名词的准确意思。

3、前言的第一段内需要解释标题中出现过的关键的名词(如果名词的定义太过复杂,则应该将名词的解释放入正文内)。

4、前言的第一段内应该有比较简单的背景介绍(例如研究的历史背景、人物生平,或者研究所使用的最重要的原始材料等等)。

5、前言的第二段的第一句话应该直接说明选题的原因(在这句话中最多可以使用两个逗号)。

6、前言的第二段的之后几句应该更进一步地阐述第一句话的`意思,并简单说明本论文与其它研究成果的关系。

7、前言的第二段的结尾处要能表现出自己与前人研究的最根本的差别或突破。

8、前言的第三、四、五段是关于前人研究的文献综述,需要按照逻辑顺序,由大到小叙述前人相关研究的范围、内容和主要观点,并最终落实到自己论文的切入点。

9、写作文献综述务必要有自己对于前人研究成果的评论性的句子,绝对要避免简单的资料堆叠(这里未必需要将所有的前人研究成果全部展示,而是应该选择一些和自己论文有关的、或是影响较大的前人的研究成果来进行评论)。

10、前言的第六段需要陈述自己采用的研究方法或援引的研究理论,在可能的情况下,暗示大致可能出现的结论,或者采用设问的方式,将以下每一节要讨论的内容变为问句逐个发问。

11、如果需要的话,前言的最后一段可以简略地描述一下文章的结构,即以下每一节、每一小节要探讨的内容。

1、假设:正文分为三节,每节分为三个小节;用简练的语言为每节和每小节起小标题(以名词为主),且一般不需要副标题。

2、使用前人诗句作为小标题是学术论文的大忌;绝对不要引用前人诗句作为论文的小标题。

3、每一节的第一小节都应该是综述性的:介绍本节主要要讨论的内容、要解答的问题,或者是解答问题的方法、角度等。

4、每一小节的第一个段落都应该具有承接上文、引出下文的性质。

5、每一小节的最后一个段落都应该适当总结本小节所探讨的主要内容,在有可能的情况下,用最后一句引出下文。

6、每一个段落的第一句话都应该能够清楚地展现该段落所要讨论的主要内容。

7、作者在具体写作时应该做到:当读者阅读了每一个段落的第一句话之后就能够对于论文的具体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8、段落与段落之间不能存在逻辑断档,检查是否有逻辑断档的方式是:一、看上一个段落中出现最为频繁的主语(名词)或宾语(名词)是否是下一个段落的主语或宾语;二、看上一个段落中出现最为频繁的动词的名词化形式是否是下一个段落的主语或宾语。

9、检查句与句之间是否存在逻辑断档的方式同此理。

1、直接引用一般有两种方式,即在正文段落中直接加入字、词、句的形式(需要引号,不需要换字体),或在正文段落结束后另起一段引文的方式(不需要引号,整体段落需要缩进,并更换字体,一般为楷体)。

2、间接引用一般是用自己的语言转述或概述他人的观点。

3、任何形式的引用,都需要加脚注;直接和间接引用一般将脚注符号加在该引文结束的句号之后(句号之外)。

4、如果直接引用的是较短、且较重要的字、词、句,脚注符号可以加在该字、词、句的后引号之后(后引号之外)。

5、凡是直接引用的,且单独成为段落的文字,紧接其后的一段正文中务必是作者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该段引文。

6、如果间接引用较长,且其中穿插有直接引用,且所有引文的出处为同一作者的同一作品,则可以将之整合为单独的段落,只在段落结尾处加一个脚注即可;脚注符号可以加在该段落结束的句号之后。

7、脚注的基本格式为(如果为单册书,则无需“册”的信息):

作者,《书名》(出版地:出版社名称,出版年),第n册,页n–n。

作者,《书名》,编者一、编者二编,《丛书名》(出版地:出版社名称,出版年),第n册,页n–n。

作者一、作者二,《文章题》,载编者一、编者二编,《书名 / 集刊名》(出版地:出版社名称,出版年),第n册,页n–n。

作者,《文章题》,载《期刊名》,第n期(出版年):页n–n。

8、某一篇文献在脚注中第一次出现时务必要有全部的信息(如上所示),而同样的文献在脚注中第二次出现时,可以简化为:

作者,《书名 / 文章题》,页n–n。

9、注意区分减号(-)、短划线(–)、长划线(—);使用短划线连接两个页码(例如:页233–666。)或两个年份(例如:1711–1799);使用逗号区分不同页码(例如:页2,22,222。);使用分号区分不同册(例如:第2册,页22;第4册,页66–88,135。);最后一个页码之后一定要加句号。

1、结论的第一段应该以概括性的语言总结全文的主要内容;基本上,每一节的内容应该用一句话来概括。

2、结论的第二段是对第一段内容的提升;应该适当涉及一些基于文章内容、但超越了文章内容的问题,探讨这些问题对于整体学科的发展有何意义。

3、结论的第三段(以及之后的几个段落)即自由发挥,可以在第二段的基础上,涉及一些与文章内容无关的问题,但通过逻辑的推理,将无关的问题和文章内容本身相联系。

4、结论的第三段(以及之后的几个段落)也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提出一些更宏大、更推进的问题;但作者不需要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给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法。

5、文章水平的高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结论的第三段(以及之后的几个段落),而其根本前提则是之前的所有推论在逻辑上没有漏洞。

1、参考书目必须和脚注相对应;凡出现在脚注中的文献必须被放入参考书目。

2、在研究过程中被阅读过,但没有被直接或间接引用的文献是不能放入参考书目的。

3、参考书目的基本格式为(如果为单册书,则无需“册”的信息):

作者,《书名》,共n册。出版地:出版社名称,出版年。

作者,《书名》,编者一、编者二编,《丛书名》,第n–n册,页n–n。出版地:出版社名称,出版年。

作者一、作者二,《文章题》,载编者一、编者二编,《书名 / 集刊名》,页n–n。出版地:出版社名称,出版年。

作者,《文章题》,载《期刊名》,第n期(出版年):页n–n。

4、页码的出现在参考书目与脚注的区别是:参考书目中给出的页码信息是文献的范围;脚注中给出的页码信息是文献的具体引用位置。

1、附录中收集的内容大致分为三类:

一、原始文献的分类整理或翻译,

二、基于原始文献归纳总结出的数据图表,

三、与本论文有间接关系的专题论述。

2、在有多个附录的情况下,附录序号的编排应该使用英文大写字母,而不是使用数字。

3、在有多个附录的情况下,需要按照附录在正文中出现的顺序来编排。

1、此文档格式参考了北京师范大学的《毕业论文写作规范》。

2、论文题目:三号黑体字。

3、摘要、前言、结论、节的标题:小三号黑体字(Word文档“段落”中的“大纲级别”为第1级)。

4、小节的标题:四号黑体字(Word文档“段落”中的“大纲级别”为第2级)。

5、正文:小四号宋体字(英文为12号Times New Roman字体)。

6、引文:小四号楷体,悬挂缩进。

7、脚注:五号宋体字(英文为10号Times New Roman字体)。

8、行间距:1.25倍(注意:一定要在Word文档“段落”中取消对于“文档网格”的定义)。

9、空行:前言、结论、每节结束后空一行;每小节结束后不空行;段落之间不空行。

10、对齐方式:除论文题目为“居中对齐”之外,一律为“左对齐”(包括各级标题、正文、引文、脚注)。

11、页边距:每一页面的上边距和左边距侧(订口)分别留边25mm,下边距和右边距(切口)应分别留边20mm。

通过如下方式发表或传播:1、即席赋咏。大历年间卢纶、李瑞等所谓的“十才子”,经常奔走于豪门权贵和王公贵族的宴席,当场赋咏、朗诵自己的酬答附和之作,因而名声大振。2、呈示寄赠。这是当时最普遍的方式,如李白的《赠汪伦》《沙丘城下寄杜甫》。有些诗虽不以“赠”“寄”为题,但也是赠送别人的。有些诗人直接把自己的新作向友人吟诵。杜甫的诗友苏涣就曾到杜甫的船上,当面把自己的诗吟诵给杜甫听。3、投诸名流。唐代许多举子文士为了获取声誉,就把自已的得意之作献给当时的名流,以便流传颂扬。4、墙壁题诗。驿馆、驿亭、寺观等公众场合的墙壁和柱头,都是唐代诗人约定俗成的诗歌“发表园地”。白居易《蓝桥驿见元九题诗》中说:“每到驿亭先下马,循墙绕柱觅君诗。”5、“诗板”题诗。这是中唐以后的一种方式。晚唐咸通年间,诗人薛能经过蜀地飞过泉亭,曾看见“亭中有诗板百余”,可见诗板题诗在当时也很普遍。 唐代诗人“发表”诗作的方式还有很多。道士诗人唐求曾把自己的诗装在葫芦内,放在河溪中流去,以便得到更多人的颂扬。

通过手写手抄的卷传播的。古人会把觉得好的东西记录下来,写在用竹子做的卷子上。

在古代,由于信息和交通的不发达,消息传播较为闭塞。古人可通过官方布告、文人解说、娱乐场所的传唱这几种方式来将诗词传播出去。

一、放榜

诗词大多是文人墨客在情感充裕时所作,想要将其传播出去需要作者本身有一定的知名度。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参加我们的“国考”,历朝历代都有选拔人才的考试,在这一场考试中,只要是你的诗词十分优秀,得到了主审考官的认可,并将其判定为优秀诗篇,等到考试结束后,这首诗就会被写在布上,以放榜的形式让大家知晓。由官方发布的布告中,高中的状元的诗则会被放在榜首。这就是我们传诵经典的古诗流传出去的策略之一。

二、知识分子的传播

在当时,诗词的传播主要还来源于读书人学习。当一位出名的诗人写了一首诗后,就会有其门下的学生进行抄送后传播至于读书人中间,经过他们的口口传诵,诗句的传播力度自然就加大了。除此之外,知识分子还会对高中的进士的文章进行疯狂地膜拜,所谓的一举成名天下知,就是这帮羡慕他人夺魁的读书人在中间推波助澜后将诗词推广向了四面八方。

三、传唱

古代的很多诗都是可以歌唱的,而在当时诗歌也是从音乐中演变而来的。对于很多民间百姓而言是很少接触到读书人所讲解的诗句的。在唐代白居易倡导的“新乐府运动”后,将诗歌推广向平民百姓,让诗在普通老百姓中更有名。通过诗歌与音乐的结合,在各个娱乐场所传唱,加大诗歌的传播力度,也让诗人的名声大噪。只有在民间广为流传,诗的价值才会体现出来。通过以上几种媒介进行诗歌的传播,其传播范围虽然不如今日的数字化媒体,但是在效果上还是不错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