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张宏发表的论文

发布时间:

张宏发表的论文

发表论文《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以公司治理结构为研究中心》《六甲台论集》(日本)第45卷第1号(日文论文)《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从计划经济到政策放宽和竞争》《六甲台论集》(日本)第46卷第1号(日文论文)《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案例研究》《六甲台论集》(日本)第47卷第1号(日文论文)《文化传媒精品的大众市场与政府供给效率》《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高预算电影运作的风险控制—‘变形金刚’的制片与营销解析》《当代电影》2008年12期《电视媒体公信力资源与多元化战略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年12期《季播剧的优势与问题分析》《现代传播》2009年第3期《电影版权经济的问题与机理分析》《当代电影》2009年第8期《电影版权维护事业,任重而道远》《当代电影》2009年第8期《我国广播电视传媒产业建设的经济效率分析》《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9年8期《电视产业中媒介组织的市场行为分析》《中国电视》2009年11期《电影与动漫游戏产业融合的趋势与问题点分析》《当代电影》2010年4期《文化艺术产业的二元构造与国家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现代传播》2010年5期《3D时代中国电影内容产业持续发展的思考》《当代电影》2010年7期《流通创新与产业效率初探》《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7期《电视产业化的路径依赖及问题初探》《中国电视》2011年第1期《衍生的商机—电影衍生品的市场透视》《当代电影》 2011年第10期《中外合拍片人才培养刍议》《当代电影》2012年第1期《媒介变革与产业经济效率》《现代传播》 2012年第3期《特效电影产业的国际化战略与竞争力形成路径初探》《当代电影》2012年第8期《提升电影特效竞争力》《当代电影》2012年第8期《新媒体渠道变革及其营销管理效率分析》《现代传播》2013年第2期《电影产业开放背景下的大合拍演变的路径和问题探讨》《当代电影》2013年第2期 著作《电视剧制片管理—从项目策划到市场营销》合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媒介营销管理》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知性力:变革时代上班族的核心竞争力》译著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9年1月《知性力II——充电!要成为锐利的商务人士》译著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9年4月《媒介营销管理:智能化融媒时代的理论、政策与战略实践》(第2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8月获奖和教改科研等《媒介营销管理》北京市精品教材《市场营销B》校级优质示范课程建设负责人《市场营销B》校级精品课程建设负责人《我国广播电视传媒产业建设的经济效率分析》获得2010年第十一届全国广播电视论文奖、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主持完成过省部级项目《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并作为成员参与众多科研项目

(1)张宏,曹伟等.南京金陵图书馆新馆.建筑与文化,2007(10):51-55(2)庞博、张宏.浅谈夏热冬冷地区办公建筑节能环保的设计策略――以镇江市人防办地面指挥中心为例.华中建筑,2007,25(5):119-121(3)王华,张宏.初探U型玻璃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绿色建筑与建筑技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2006(4)吴昊,张宏.新型复合透光石材板-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实例介绍[C].绿色建筑与建筑技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2006(5)任敏,张宏.浅谈建筑设计中的外遮阳运用-基于材料、构造角度下的外遮阳研究.绿色建筑与建筑技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2006(6)张宏.中国古代大木结构建筑演化过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再思考.见:东亚建筑遗产的历史和未来-东亚建筑文化国际研讨会·南京2004优秀论文集,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299-306(7)张宏.近代南京的规划和住居形态特征.华中建筑,2003,21(2):92-95(8)张宏,李益民.井田制度与中国古代城市住居的空间形态特征.建筑师,2003(01):71-75(9)张宏.从1:1到1:1000——比例概念在建筑设计教学中的运用.见:全球化背景下的地区主义国际论坛论文集.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152-155(10)张宏.广义居住与狭义居住—居住的原点及其相关概念与住居学.建筑学报,2000(6):47-49(11)张宏.城市住居与中国古代娼妓制度.华中建筑,2000(12):附页(12)张宏.性禁忌和男女之别与空间划分和限定.见:98“人居环境会”会议论文,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8(13)张宏.等级居住与宗法礼制—兼析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基本特征.东南大学学报,1998,28(6):97-100

科研方向 :信息安全,数据挖掘 。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 :工作以来一直从事计算机软件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承担10余项部委重点预研和省级基金等项。有3项成果分别获得部省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发表论文30余篇。

张文宏发表的论文

张文宏1969年出生,浙江瑞安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党支部书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内科学系主任、上海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员。

1987年张文宏考入上海医科大学医学系医学专业;从上海医科大学毕业后进入华山医院感染科,先后在香港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以及芝加哥州立大学微生物系从事访问学者以及博士后工作。

2008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10年被选为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2015年被评为上海市先进工作者;2017年获得首届“国之名医·优秀风范”奖。2020年2月,入选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2020年5月,被授予“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荣誉称号。

扩展资料

张文宏的科研成就:

1、科研综述

张文宏主要研究疑难感染性疾病与肝病的诊断与治疗,包括发热待查、疑难感染性疾病的病因诊断、疑难肝病的病因诊断、慢性病毒性肝炎的长期治疗与临床治愈,以及结核性脑膜炎与耐药结核等疑难结核病的诊治等。

2、承担项目

张文宏牵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五攻关、十一五、十二五传染病防治重大专项等重大攻关课题。

3、学术论著

截至2016年3月,张文宏发表论文150余篇,在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EID、AIDS、PLoS ONE、JV、IMMUNITY、SCIENCE 等杂志上发表SCI 论文50篇。《张文宏教授支招防控新型冠状病毒》首版于2020年1月29日启动,2月2日电子版书籍上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文宏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上海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常委张文宏教授。在此次疫情中展现一个大医者应有的担当和头脑,言辞犀利,头脑冷静,他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来帮助人们更好防范于未然。

此事一经报导迅速引发网络热议,有人说他会成为下一个翟天临吗?因为当年翟天临也是号称博士学位,结果被人打脸,人设崩塌,成为了娱乐圈的笑话。但有人坚定支持张文宏医生,他们认为在这中间肯定有误会。再者说在2000年的时候,当时查重科技很落后,很难做到具体吧!也有人表示:抄袭了就是抄袭了,没有那么多借口。不能因为年代久远,就不可以追求责任。

张文宏博士论文涉嫌抄袭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此事起源于一个叫“大盛说”的网友爆出的猛料。该网友在8月14日中午发文指出张文宏2000年撰写的博士毕业论文涉嫌抄袭黄海南的《KatG基因的分子生物学与结核分支杆菌异烟肼耐药》一文,涉嫌“学术造假”。

爆料一出,呼吁有关部门调查的声音持续扩大,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发布《关于对我校张文宏博士学比特文问题举报的回应》。回应称,复旦大学收到相关举报,同时也关注到网上关于张文宏博士学位论文综述部分问题的反映,学校已启动调查核实,调查结果将及时公布。

事情出来以后,很多人都不解,查重如此之高的论文在当初是如何通过审核的?难道2000年没有查重系统吗?其实这个事情还是很好理解的,首先张医生这篇文章是在2000年发表,也就是21年前,内个时候的查重应该并没有像现在一样严格。

再者看来,张医生被指抄袭的部分其实的“综述”内容,在2000年时并没有做出规范,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网友指出,如果说张文宏被指抄袭的部分是正文内容的话,那么这样的质疑是没有问题的。但综述部分其实就是相当于总结和引用,这一部分的内容其实并不涉及任何“科研成果”,所以在过去很多教授在审查论文时,并不重视这一部分的稽核。

论文审查规范后,大家才重视起除正文外的其他部分,放到现在即使是综述部分也不被允许抄袭的。可非要拿着现在的论文要求,去要求21年前的论文,是否有些太过苛刻?况且张医生整个论文为70000多字,相比被指抄袭的内容约有3300字左右,其实占比不大,仅占4%左右。

再者说这位黄教授的全文字数共3700多字,结尾还有附有19篇参考文献。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张教授其实并不算抄袭,当然最后的判断权还要交给复旦研究生院。既然复旦大学已经做出回应,那么我们只需等待调查结果即可,至于现在我们并不应该对张医生妄下定论。

包括张文宏,也不例外。正因为如此,评价一个人,要观其言,更要察其行。当许多人用恶毒的话去骂张文宏,恨不得把他弄臭,再踩上一脚,张文宏在做什么?时间往前推10天,240个小时,不难看到。他仍在尽一个医生的本分,门诊、查房、手术,一如既往;

他仍在尽一个专家的责任,用最温柔的话,去告诫上海市民应该怎么做;他仍在坚守着一个公众人物的底线,沉默是他保守尊严的管道。漫天骂声中,他没有被干扰,一如既往的说实话、干实事。上海幸好拥有张文宏;张文宏也幸好在上海。

不完美的英雄,也应该珍惜。张文宏最为网友认可的品格是什么?是他在疫情中总是每每站出来;是他对自己的专业领域有着深刻的认知,而且能把关键信息极度凝练,告诉大众;是他和每个普通人一样,希望这个世界变好。是他总是能够勇敢发言。如果这样的人都要遭遇网络暴力,被无端攻击,从此之后,谁还敢这样做?

8月19日,第十二届中国医师奖名单公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也在其中,尤其是在今年抗击新冠肺炎过程中,张文宏主任更是逐渐被人们熟知,被人们亲切地称之为“硬核男神”。这位“硬核男神”长期从事感染病相关的临床研究,并在今年2月,入选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除此之外,张文宏还发表论文多达150篇,在疑难感染性疾病方面都有研究。

之所以称张文宏为“硬核男神”,是因为在疫情发布会上,张文宏的言辞犀利,一语中的讲到了老百姓的心坎里,比如他曾说过“一线岗位全部换上党员”“我也上”等一些激励人心的话语,让人们看到一位中国共产党员的决心和勇气,所以“硬核男神”的称号也被流传下来。张文宏在面对严峻疫情时,展现出了应有的自信和冷静头脑,他用简单易懂的语言,来帮助人们更好防范于未然。

同时,在众多采访中也不难发现,张文宏作为一名医生的专业素养和政治视野,他通过自己擅长的专业知识,给出重要意见和建议,让人们从新冠肺炎疫情的恐慌中逃离出来,有逻辑有根据,体现了专业医生的魄力与专业。而且相比于一问三不知的人,张文宏能很好地因地施策,因地防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也展现了自身的政治视野。

在这次疫情期间,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医生和护士,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无私奉献,才得以让病毒离我们远去,安心生活和工作,讲真他们真的是让人敬佩的一群人。当然,社会中还有很多“医闹”现象,希望这种情况越来越少,也希望医生行业得到更多人的尊重和信任。

张文宏发表过的论文

应该是个很不错的人

当提出了面对疫情真正的大国是什么样,他认为中国应该是最艰难的一段时间已经过去了,希望大家再努力一下而且中国是一个知恩图报的国家。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张文宏就我国疫情形势变化及防控效果、奥密克戎的挑战和未来防控模式进行了深度解析。其中特别提到了新冠奥密克戎出现了抗体逃逸现象。先来看研究成果是怎么说的。

复旦大学团队在国际著名期刊《细胞-宿主和微生物》上发表了论文,发现奥密克戎无论是BA.1、BA.2还是BA.3,病毒与已有的抗体血清中和的效价已经出现了大幅度的降低。而且对于感染者的恢复期血清也具有抗体的逃逸作用,这就意味着奥密克戎的中和效价因为病毒的变异而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逃逸,这会使得已有的抗体治疗和疫苗效果大幅降低。

论文表达的意思很明显,那就是我们接种的疫苗对付奥密克戎的效果大大降低了,感染的风险也极大提高。奥密克戎的传播力达到了一个人可以传染9.5个人,它的传播速度在已有的传染病中已经超过水痘,所以它的传播是很难控制的,这也使得最近全国各地为了能够达到动态清零目标而扩大了检测和追踪规模,甚至采取区域性的静默来终止疾病的流行。

面对这个形势,我们要尊重科学、实事求是,千万不能用西方躺平模式“集体免疫”来应对,这对于中国人口规模、医疗资源、社会成本都是灾难性的。必须严格地毫不动摇地按照“动态清零”的国家抗疫政策,发现一例、管控一片、封控一区,及时切断传染的覆盖率,用抗疫的速度跑赢传染的速度。上海市在这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而北京在防控工作方面堪称完美。

人心齐,泰山移。面对奥密克戎的肆虐,我们普通老百姓要端正心态、积极应对。疫苗接种必须做到全员覆盖,主动参加社区核酸检测,公共场所坚持戴口罩,做到勤洗手、常消毒、常通风,只要我们每一个人勠力同心,新冠肺炎病毒能奈我何。

从专业技术的角度来看,张文宏医生在其所从事的感染病与肝病专业领域技术是过硬的。通过其所获得的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科普杰出人物奖以及2020年度上海市市长质量奖等荣誉均可均可证明。

从医生的职业道德来说,其是具备比较高的医生职业道德的。尤其是在新冠肺炎期间,张文宏在接受新华社记者的专访时表示疫情面前挺身而出是医生的职责,更是共产党员的承诺等诸多话语可以看出该名医生的职业道德。

扩展资料:

张文宏医生的主要成就:

1、科研综述:其主要研究疑难感染性疾病与肝病的诊断与治疗,包括发热待查、疑难感染性疾病的病因诊断、疑难肝病的病因诊断、慢性病毒性肝炎的长期治疗与临床治愈,以及结核性脑膜炎与耐药结核等疑难结核病的诊治等。

2、承担项目:张文宏牵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五攻关、十一五、十二五传染病防治重大专项等重大攻关课题。

3、科研成果奖励:张文宏先后获得中华医学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市医学科技奖等多项科技成果奖。

4、学术论著:张文宏曾经发表论文150余篇,在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EID、AIDS、PLoS ONE、JV、IMMUNITY、SCIENCE 等杂志上发表SCI 论文50多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文宏

张宏发表的期刊论文

赖新生,男,1955年9 月出生,福建武平县人,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针灸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生命科学部评委,国家级教育成果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审专家,全国高等医药院校针灸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针灸学会脑病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针法灸法分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新技术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广东省针灸学会副会长,广州中医药针灸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中国中医研究院安徽经脉脏腑相关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上海针灸经络研究中心兼职教授,香港针灸学会名誉会长客座教授,加拿大中医师公会客座教授,国家科技部“973”计划项目专项专家,《中国临床康复》《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新中医》编委。赖教授长期从事中医针灸的教学、科研、医疗工作,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各种传统针刺补泻手法;谨审针灸适应症,强调辨证施针并护正气于施治;重视子午流注针法,率先倡导子午流注灸法;擅长针灸治疗哮喘和脑病。既熟谙中医经典的精髓,又熟悉神经生物学和免疫学基础理论并掌握相关的先进科学实验技术手段和方法,长期从事针灸机理研究,对于中风及其相关疾病的研究以及针灸治疗智力障碍型脑病的神经生物学、免疫学机理有较丰富的积累和经验;对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与智力结构、智力因子的分析以及与大脑学习、记忆调节关系的神经分子生物学机制的研究有较深造诣;率先在国内开展针灸治疗过敏性疾病的临床机理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省部、厅局、校级科研课题共十余项,他主持的“针刺治疗弱智儿童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针灸治疗I型变态反应疾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国家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和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颞部穴位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的临床实验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阳虚模型微量元素与助阳方药调节作用”获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微循环与部分中老年病症关系研究”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针灸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针刺对脑缺血后神经元损伤副作用的研究”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赖教授承担国家97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国家教育部骨干教师课题及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课题,主编《岭南针灸经验集》、《针灸时间治疗学概论》、《三针疗法》、《实用中医新方新药手册》、《常见病的针灸治疗》、《实用针灸脑病学》《针灸处方学》等书,副主编或参编全国规划教材等多部。在国内外专业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指导培养博、硕士生共72人。多次应邀赴美国、新加坡、香港等地讲学及作学术交流。曾获广东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首届新南方优秀教师奖,千百十工程优秀指导老师,省有突出贡献的中医药科技工作者,为国家人事部百千万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柴铁劬,男,1964年出生,河南省郑州市人,教授,针灸博士,属针灸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院长、广东省康复医学会常务理事、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文献委员会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广东省高教厅“千百十工程”人才培养对象。1986年毕业于河南中医学院中医学专业,1998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获针灸专业博士学位,师从著名针灸学家靳瑞教授。1991年后曾在新加坡、日本、俄罗斯、印度尼西亚、香港、澳门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讲学,具有广泛的海外影响。从事中医针灸教学、临床、科研工作二十多年,系统进行了针灸学专业全部专业课的教学,教学生动,知识广博,治学严谨,作风扎实,在国内外同行中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主要从事针灸学、中西医结合康复等课程的教学和门诊工作,擅长以针灸治疗成人抑郁症、儿童多动症等行为异常类疾病,脑瘫等儿童脑病,致力于中西医多种手段在康复临床领域的应用。重视古典针刺手法在临床的应用,认为针、灸、药三者应密切结合,不可偏废,继承重于创新。喜书画、擅篆刻、涉猎广泛,强调研究生培养应专业与人文素养并重,修身重于研术,静心渐悟,厚积薄发。已培养多届针灸临床专业研究生。主持国家科技部子课题二项、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针灸对脑瘫幼鼠神经干细胞的分化与增殖研究》一项、《针灸治疗儿童多动症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等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二项、校级课题二项,参加省部级科研课题二项。主持《靳三针疗法》等国家及省中医药管理局继续教育项目四项,《靳三针治疗儿童脑病的临床应用研究》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广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任国家级教材主编一部,副主编二部,主编《儿童多动症》《火针》《针灸门诊系列丛书》等专著十多部,公开发表论文二十多篇。 庄礼兴,男,广东省普宁市人,1955年10月出生。教授,主任医师,针灸推拿专业博士生导师,针灸推拿学学术带头人。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常务理事,广东省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广东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临床康复》杂志编辑,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治疗学》编委,庄礼兴教授长期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长期致力于针灸临床的建设与发展,在针灸临床上积累有丰富的经验。他主要致力针灸治疗脑病的研究,临床上治疗中风、癫痫、帕金森病、血管性痴呆有独到的见解,对难治性癫痫的中西医、针灸治疗有深入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在国内得到推广应用。擅长于埋线疗法、补泻手法治疗难治性脑病,收到了良好的疗效。开展穴位敷贴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小儿支气管炎等疾病。对针灸戒毒、针灸治疗男性不育症也有深入的研究,疗效颇佳。庄礼兴教授主要致力于针灸临床方面的科研工作,主持及完成的科研课题有: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1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1项;主持的“穴位埋药线治疗癫痫全面性发作”、“ 改良天灸止喘贴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研究”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省科技计划项目 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各级课题6项。主编《中风病治疗与护理》、《中医食疗》、《中医家庭保健按摩》、《 食疗本草》等著作6部,参编有《针灸治疗学》、《针灸学、推拿学》、《现代中医内科急症治疗学》、《岭南针灸经验集》、《现代中医临床基本技能》等教材及著作10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指导博士生23人,硕士生17人。长期从事研究生、七年制、本科、各类留学生等不同专业各层次的《针灸治疗学》、《神经病学》教学,曾到马来西亚、香港、台湾等地讲演,教学效果良好,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曾获2006学校新南方优秀教师奖。对研究生的带教能够因材施教,有很好的研究生带教经验。参加编写及录制的“《中国针灸学》大型系列录像教材”获世界卫生组织(WHO)、世界针灸联合会(WFAS)和美国针灸学会(AAA)联合颁发的金奖。 李万瑶教授:女,广东五华县人,1954年10月生。属中医学科中针灸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副院长,针灸原理研究室教授。中国针灸学会针灸临床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针刀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养蜂学会蜂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养蜂学会蜂疗专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1982年毕业于江西中医学院中医学专业;1985年毕业于南京中医学院针灸专业硕士研究生。80年代末曾到日本旭川医科大学合作研究针灸镇痛的作用一年多,探讨针灸在麻醉领域的镇痛作用。基本掌握英语、日语,可以进行交流。长期致力于中医针灸学的教学、科研、医疗工作。主讲过经络学、腧穴学、针灸治疗学、刺法灸法学、中医针灸专业英语等课程。参加讲授了实验针灸学、针灸各家学说、针灸医经选、理疗学等课程。主持了针刀临床应用及蜜蜂与人类健康的选修课程,能因材施教,教学评估优秀。坚持中医临床针灸治疗,擅长于用针灸及蜂针治疗各种痛证及痿证、风湿病,总结了耳穴防治近视、针灸治疗闭经、针刺辅助麻醉的镇痛效量,蜂针治疗规律,蜂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风湿病等,有良好的医德医风。曾主持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课题“外用皮肤局麻中药制剂的研制”;广东省中医管理局的课题“蜂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主持完成了卫生部医学视听教材的制作“经外奇穴的定位及临床应用”,荣获2001年度优秀中医药电视教材评比一等奖。现主持有广东省中医药局课题“蜂针治疗痹证诊疗技术的规范化研究”,善于对特种针灸方法的研究,主持了多期国家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蜂医学的临床应用研究”学习班。主持完成广州中医药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实验针灸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主编了《现代针灸临床集验》、《中医食疗保健》、《蜂针疗法》、《现代穴位疗法大全》等,参编《针灸治疗老年病》、《针灸推拿学》、《刺法灸法学导读》等书。先后发表论文数十篇。多次参加国内外中医、针灸学的学术交流,受到好评。已指导过硕士、博士研究生数十名,热心于研究生培养工作,关心研究生的成长。主张谦虚谨慎,学习进取,互帮互学、治病救人。 许能贵,男,安徽来安县人,1964年8月生,医学博士,研究员,针灸推拿学科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处处长、针灸推拿学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兼任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针灸学会副会长,广东省针灸学会经络研究、实验针灸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针刺研究》、《新中医》杂志编委。长期从事中医针灸的科研、临床和教学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科研方面一直从事针灸治疗脑血管疾病的机理研究,尤其对针灸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及其后遗症作用机制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率先开展针刺对脑缺血后大脑功能重组和脑可塑性促进作用的研究,为临床针灸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奠定坚实的基础。独立主持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国家“九五”攀登计划预选项目“经络的研究”子课题1项(副组长)、教育部博士点科研基金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2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和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1项,参与研究国家和省部级科研10余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编写或参与编写学术专著8部,获省部级科研成果5项,获国家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在临床方面擅长运用针灸药物结合治疗中风、痴呆、面瘫、各种痛证及其它内科疑难杂症,熟练应用传统和现代针灸手法治疗疾病,取得良好的疗效;在教学方面先后为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主讲过《针灸治疗学》、《针灸学》、《实验针灸学》、《针灸基础与临床》等课程,为国内外培养了一批合格的针灸专业人才。由于工作业绩突出,先后荣获省杰出青年中医、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省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和省高校“千百十工程”人才培养对象。该导师治学严谨,作风扎实,师德高尚,业绩突出,在国内外同行中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多次应邀出席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该导师现已指导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20余名。 张宏,男, 籍贯广东省大埔县,1960年7月出生,医学博士,教授,针灸推拿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重点学科——针灸推拿学科学术带头人。兼任中国针灸学会针灸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命审题专家、香港大学中医(针灸)研究生课程校外评审专家、广东省针灸学会理事、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新中医》编委。自1982年毕业于福建中医学院中医医疗本科至今,已从事中医针灸教学、临床、科研已25年,其间获得针灸学硕士学位、针灸推拿学博士学位。有着基层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经验和大学教学、科研工作经历,具有坚实的中医针灸理论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张宏教授为广东省精品课程——《针灸学》课程负责人,主讲《针灸学》、《刺法灸法学》课程,注重因才施教,理论联系实际,治学严谨、求真务实,主持和参与了各级教学研究课题10项,在专业建设、课程优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获得大学教学成果奖3项。在临床医疗上,重视经络辨证,擅长针药结合治疗五官疾病、颈肩腰腿痛、消化系统疾病、老年病以及针灸防治亚健康。主持和参与各级科研课题15项,在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针灸防治亚健康和应激损伤、针灸延缓衰老和防治衰老相关疾病及针刺手法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获得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出版著作6部,发表论文25篇。培养博士研究生15人、已协助指导博士研究生12人、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5人。 伦新,男,海南省海口市人,1964年11月4日出生。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针灸基础教研室主任,兼任中国医药教育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耳穴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授,针灸推拿学硕士生导师。87年毕业后长期主讲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针灸学》、《经络腧穴学》、《刺法灸法学》等主干课程,每年教学任务约350课时和招收研究生2-3名,曾赴东南亚等地讲学和应诊。坚持在第一附院针灸科从事临床工作,具有丰富的理论水平和临床经验,主要以针药治疗脑病和免疫性疾病的临床及实验为研究方向,部份证实了针刺疗法对VD患者的智能及活动功能的康复作用,探讨了针刺治疗的效果及其对免疫抑制作用的机理。主持部、省、校级课题各1项,参加国家和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项,主编参编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5部,主编医学专著7部,第一作者发表医学科研论文17篇,教学论文11篇,合著论文10篇。 张正,女,博士,副教授。1972年1月出生于哈尔滨市, 1994年毕业于黑龙江中医学院针灸推拿专业,获学士学位,1994-1997年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攻读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2004年6月获得针灸推拿学博士学位。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基础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第二批校级培养对象。主要从事针刺治疗脑病的机理研究,近几年主持了省科委课题“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血管再生机制的研究”1项,以及“针刺对脑缺血保护作用的突触蛋白质组学研究”等厅局级课题3项,参与国家和省级科研课题3项,获得校级科技成果进步二等奖1项。在《中国临床康复》、《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7篇。参与编写了《中医基础理论体系现代研究——基础与临床》和《中医临床诊断全书》论著2部,参与编写研究生及七年制教材《中西医结合诊断学》和全国中医药院校协编教材《细胞生物学》,协助指导针灸推拿学博士研究生1名。 张全明,男,生于1964年10月,甘肃天水人。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教授、医学博士;中医针灸推拿专业硕士生导师。师从中国著名针灸学家靳瑞教授、郑魁山教授;靳三针、郑氏传统针法学术传人。现任针灸临床教研室主任,郑氏针法研究会常务理事;世界手法医学联合会副主席。曾多次应邀到香港、新加坡、东南亚等国家及地区讲学。主要研究方向为针灸治疗脑源性疾病的研究;传统针刺补泻手法研究;在学术上师承广州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靳瑞教授;致力于靳三针治疗儿童脑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运用靳三针治疗小儿弱智、脑性瘫痪、儿童语言障碍、神经性耳聋、孤独症、儿童行为及情绪障碍、学习无能症、中风偏瘫等各种脑源性疾病。继承了郑氏家传针法及郑魁山教授临床治疗疑难病症的经验,运用传统的热补凉泻针法,治疗五官科疾病、中风偏瘫、风寒湿痹、各种顽固性疼痛、震颤麻痹症等疑难病症,效果显著。主持完成国家卫生部招标课题“耳针治疗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肌炎的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省卫生厅医学科技成果奖。共同完成“靳三针治疗脑病的系列研究”获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广州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主持完成“针刺治疗儿童语言障碍的临床研究”获浙江省宁波市科学技术进步优秀奖;浙江省中医药科技创新三等奖。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三十多篇,主编或参编著作九部。 余瑾,男,35岁,籍贯:广东郁南,出生:1972年11月;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针推学院康复医学教研室 副主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医心理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理事、广东中医药学会音乐治疗专业委员会理事秘书长,副教授,医学博士,针灸推拿学科硕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针灸推拿学科中西医结合康复方向和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医教研工作,在传统中医学基础上深入进修现代康复医学,致力于发展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各种疾病,擅长应用以中医康复为主体的综合康复技术,突出针灸经络、精神心理、传统体育运动、睡眠起居、饮食药膳等全面康复特色,在身心疾病、老年疾病和睡眠障碍等方面成果较突出。发表论文10余篇,参与编写出版有关论著5部;招收硕士研究生数名,在国内中医康复界具有一定学识地位和影响力。对外学术交流活跃,多次应邀做为主讲嘉宾参与境外中医养生类学术讲座。 李敏,女,贵州省贵阳人,1974年7月出生,现任人文社科学院研究生英语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医学博士,针灸推拿学科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中医针灸专业教学、科研、临床工作。研究方向为针灸治疗脑血管疾病的机理研究,尤其是针刺治疗血管性痴呆的学习记忆调节神经生物学机制的研究。主持校级课题一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一项(排名第四),省自然科学基金两项(排名第二),另外参加多项校级教学课题。在《中国针灸》、《中华中医药杂志》、《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与《针灸脑病治疗学》等专著编写(编委)。在教学方面擅长运用英语讲授中医理论尤其是针灸推拿学,担任博士生、硕士生和七年制学生中医英语主讲教师,此外还担任国外留学生的针灸推拿学课堂讲授和临床带教工作。该导师治学严谨,作风扎实,师德高尚,具有中医和英语复合知识结构,双语教学经验丰富。

张宏教授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获得者。担任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肾脏病医师分会常委,北京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任国际IgA肾病合作组(International IgA Nephropathy Network)专家委员会委员,IgA肾病国际多中心研究(TESTING Study)学术委员会委员,亚太肾脏病学会官方杂志《Nephrology》 责任编委(Subject Editor)。张宏教授课题组长期致力于肾小球疾病的遗传发病机制及诊疗策略研究,围绕我国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IgA肾病进行了系列的应用基础和临床研究。研究发现IgA1分子唾液酸缺陷与疾病进展密切相关并明确其缺陷为B细胞功能异常所致;明确了IgA1分子糖基化酶的基因变异决定IgA肾病的易感性并进行了功能和表型验证;建立了简明IgA肾病临床病理评价系统并通过RCT研究提出了IgA肾病患者的循证治疗建议;近年来她领导的研究小组组织和参与了国内外IgA肾病国内外大规模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研究,同时根据国内外GWAS研究提供的信息联合候选基因关联分析进行了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分子遗传学研究,并取得重要研究成果,提出了自噬参与狼疮发病易感性的假说,为狼疮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分子遗传学线索和依据。张宏教授承担包括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子课题、卫生部卫生行业科研专项基金、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重点项目等15项国家及部委级课题,在 J Am Soc Nephrol, Kidney Int, Ann Rheum Dis,Arthritis Rheum, Hum Mut, Autophagy, J Bio Chem 等重要期刊发表SCI论文60余篇。她指导研究生完成原创性的高水平科研工作,有2名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名获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文,3名获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从事建筑与基础设施等建设工程管理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针对建设工程全寿命周期和基于可持续性发展的管理问题,采用融合计算机信息技术、运筹学和数理统计的交叉科学方法,包括离散事件和智能体仿真、智能优化、决策分析及博弈论等;在工程管理领域相关国际性权威期刊上发表20多篇SCI检束的论文。 主要学习、工作经历:分别于重庆大学、中南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学习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香港理工大学博士后;曾经在铁道部科学研究院、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国家公派)和香港城市大学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 。

张文宏发表论文

他说我们不可以效仿别的国家,一定要注重我们之前做出的努力,我们还是要坚持之前的政策,一定要及早的发现,及早的隔离,及早的治疗才可以,绝对不可以去搞躺平这一说。

此事一经报导迅速引发网络热议,有人说他会成为下一个翟天临吗?因为当年翟天临也是号称博士学位,结果被人打脸,人设崩塌,成为了娱乐圈的笑话。但有人坚定支持张文宏医生,他们认为在这中间肯定有误会。再者说在2000年的时候,当时查重科技很落后,很难做到具体吧!也有人表示:抄袭了就是抄袭了,没有那么多借口。不能因为年代久远,就不可以追求责任。

张文宏博士论文涉嫌抄袭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此事起源于一个叫“大盛说”的网友爆出的猛料。该网友在8月14日中午发文指出张文宏2000年撰写的博士毕业论文涉嫌抄袭黄海南的《KatG基因的分子生物学与结核分支杆菌异烟肼耐药》一文,涉嫌“学术造假”。

爆料一出,呼吁有关部门调查的声音持续扩大,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发布《关于对我校张文宏博士学比特文问题举报的回应》。回应称,复旦大学收到相关举报,同时也关注到网上关于张文宏博士学位论文综述部分问题的反映,学校已启动调查核实,调查结果将及时公布。

事情出来以后,很多人都不解,查重如此之高的论文在当初是如何通过审核的?难道2000年没有查重系统吗?其实这个事情还是很好理解的,首先张医生这篇文章是在2000年发表,也就是21年前,内个时候的查重应该并没有像现在一样严格。

再者看来,张医生被指抄袭的部分其实的“综述”内容,在2000年时并没有做出规范,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有网友指出,如果说张文宏被指抄袭的部分是正文内容的话,那么这样的质疑是没有问题的。但综述部分其实就是相当于总结和引用,这一部分的内容其实并不涉及任何“科研成果”,所以在过去很多教授在审查论文时,并不重视这一部分的稽核。

论文审查规范后,大家才重视起除正文外的其他部分,放到现在即使是综述部分也不被允许抄袭的。可非要拿着现在的论文要求,去要求21年前的论文,是否有些太过苛刻?况且张医生整个论文为70000多字,相比被指抄袭的内容约有3300字左右,其实占比不大,仅占4%左右。

再者说这位黄教授的全文字数共3700多字,结尾还有附有19篇参考文献。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张教授其实并不算抄袭,当然最后的判断权还要交给复旦研究生院。既然复旦大学已经做出回应,那么我们只需等待调查结果即可,至于现在我们并不应该对张医生妄下定论。

包括张文宏,也不例外。正因为如此,评价一个人,要观其言,更要察其行。当许多人用恶毒的话去骂张文宏,恨不得把他弄臭,再踩上一脚,张文宏在做什么?时间往前推10天,240个小时,不难看到。他仍在尽一个医生的本分,门诊、查房、手术,一如既往;

他仍在尽一个专家的责任,用最温柔的话,去告诫上海市民应该怎么做;他仍在坚守着一个公众人物的底线,沉默是他保守尊严的管道。漫天骂声中,他没有被干扰,一如既往的说实话、干实事。上海幸好拥有张文宏;张文宏也幸好在上海。

不完美的英雄,也应该珍惜。张文宏最为网友认可的品格是什么?是他在疫情中总是每每站出来;是他对自己的专业领域有着深刻的认知,而且能把关键信息极度凝练,告诉大众;是他和每个普通人一样,希望这个世界变好。是他总是能够勇敢发言。如果这样的人都要遭遇网络暴力,被无端攻击,从此之后,谁还敢这样做?

张文宏发表了一篇长文表示,抗疫两年多,现在我们迎来了最困难的时期,因为我们的一个选择,将会决定这场疫情,我们接下来是要渡过漫漫长夜还是“一时的倒春寒”,我们绝对不能躺平和盲目效仿,而是坚定的认同我们现在所付出的所有努力。

从专业技术的角度来看,张文宏医生在其所从事的感染病与肝病专业领域技术是过硬的。通过其所获得的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科普杰出人物奖以及2020年度上海市市长质量奖等荣誉均可均可证明。

从医生的职业道德来说,其是具备比较高的医生职业道德的。尤其是在新冠肺炎期间,张文宏在接受新华社记者的专访时表示疫情面前挺身而出是医生的职责,更是共产党员的承诺等诸多话语可以看出该名医生的职业道德。

扩展资料:

张文宏医生的主要成就:

1、科研综述:其主要研究疑难感染性疾病与肝病的诊断与治疗,包括发热待查、疑难感染性疾病的病因诊断、疑难肝病的病因诊断、慢性病毒性肝炎的长期治疗与临床治愈,以及结核性脑膜炎与耐药结核等疑难结核病的诊治等。

2、承担项目:张文宏牵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五攻关、十一五、十二五传染病防治重大专项等重大攻关课题。

3、科研成果奖励:张文宏先后获得中华医学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上海市医学科技奖等多项科技成果奖。

4、学术论著:张文宏曾经发表论文150余篇,在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EID、AIDS、PLoS ONE、JV、IMMUNITY、SCIENCE 等杂志上发表SCI 论文50多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张文宏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