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武大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

武大发表论文

作为博士生,发表论文在核心期刊上是非常重要的成就之一,因为这些期刊具有较高的学术声誉和影响力。而在武汉大学,也有一些被列为“武大核心期刊”的期刊,这些期刊是武汉大学认可的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在这些期刊上的论文也会得到更多的认可和推崇。带名字的发表论文可以更好地突显作者的学术能力和成就,因为在学术界,往往会根据作者的发表成果来评判其学术水平。因此,在武大核心期刊上发表带名字的论文,不仅可以为自己的学术声誉加分,还可以增加自己的竞争力,提高自己在求职、升职等方面的成功率。总之,发表在武大核心期刊上带名字的论文,是博士生在学术上取得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展示自己学术能力和成就的重要窗口。

一、武汉大学博士毕业论文: (1)一篇权威期刊CSSCI、SSCIicon或2篇北大核心。 (2)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必须至少有一篇以第一作者发表在权威期刊上的学术论文或至少有两篇发表在核心期刊icon上的学术论文。二、厦门大学毕业论文: (1)在获得博士学位之前,必须在厦门大学文科最优学术刊物或一类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1篇学术论文; (2)或在厦门大学文科二类核心期刊上发表三篇学术论文,其中可用以第一作者身份与其学位论文相关的专著、教材或学术著作的译著来代替1篇二类核心期刊论文。️现在大多高职院校icon等不够发中文核心的资质,在读博士、研究生等也要导师一作,所以可以选择国际核心Sci、SSCI ,各个方向可以结合投刊。特点其一:正常2个月左右收到录用,4个月上线,6个月检索。核心中的领跑者。其二:性价比高。其三:不用担心因为英文不好,可以润色,最终看的还是你的核心学术。那么申博、保研、毕业、评职、所需了解的【核心期刊】【论文】【专利】【著作】有哪些呢?1.SCI,SSCI,ISTP,EIicon,CSSCI ,C刊,南核,北核、科核 2. 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 3.各专业普刊、学报、核心论文 4.硕论、博论 5.学术专著、教材、独著

据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网站显示:自2000年以来,该院共承担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项,教育部及其他省部级科研项目50余项。2000至2005年,该院已公开出版专著62部,教材51部,译著7部;已发表论文1317篇,其中五大检索刊物35篇,在国际学术会议、刊物上发表120篇,其他论文主要发表在全国性学术会议、省级以上刊物上。该院共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奖4项,省部级社会科学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9项,特别荣誉奖1项。2005年,陈传夫教授等荣获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该院马费成教授中标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数字信息资源的规划、管理与利用研究,这是迄今为止在该领域唯一的一项重大攻关项目。 编著、教材、译著和专著: 书名 作者 种类 出版单位 日期 物流信息系统 查先进 编著或教材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09/20 信息政策与法规 查先进 编著或教材 科学出版社 2004/07/01 电子商务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 董 慧 编著或教材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04/10 Internet免费资源检索与利用指南 何绍华 译 著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06/10 现代组织战略与行为管理 何绍华 编著或教材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09/10 信息服务与用户研究 胡昌平 编著或教材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5/09/20 现代信息管理机制研究 胡昌平 专 著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12/10 数字图书馆原理与技术 黄如花 编著或教材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09/15 出版法规及其应用 黄先蓉 编著或教材 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5/07/15 出版物市场管理概论 黄先蓉 编著或教材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02/10 管理咨询基础 焦玉英 编著或教材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05/10 网络营销教程 李 纲 编著或教材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01/05 文献遗产保护 刘家真 编著或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06/10 “电子文件管理”立体化教学包 刘家真 编著或教材 科学出版社 2005/05/10 拯救数字信息 刘家真 专 著 科学出版社 2004/05/01 档案管理实务 刘家真 专 著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4/05/01 出版学基础 罗紫初 编著或教材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5/08/10 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 罗紫初 编著或教材 崇文书局 2004/05/15 信息经济分析 马费成 编著或教材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5/03/10 目录学教程 彭斐章 编著或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07/01 编辑本论 吴 平 编著或教材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02/10 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颜 海 编著或教材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03/10 图书馆管理教程 袁 琳 编著或教材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07/15 信息咨询理论与方法 詹德优 编著或教材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07/01 网站开发与管理 张李义 编著或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06/01 信息组织的主题语言 张燕飞 编著或教材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11/10 决策支持系统 张玉峰 编著或教材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08/10 图学基础 张煜明 编著或教材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5/10/15 信息管理概论 周黎明 编著或教材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5/01/10 徐志摩图传 周黎明 专 著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5/01/10 信息组织 周 宁 编著或教材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11/01 法规学新论 朱玉媛 编著或教材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11/10 成功出版完全指南 徐丽芳 译 著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4/08/10 图书营销 张美娟 译 著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4/08/10 中外版权贸易比较研究 张美娟 专 著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4/12/01 《四库全书总目》研究 马朝军 专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12/01 现代出版技术悖论 黄凯卿 专 著 山西经济出版社 2004/09/01 网络数据分析 邱均平 专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06/10 图书营销管理 方 卿 专 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04/01 手机应用程序开发 邓仲华 专 著 科学出版社 2004/03/01

武科大论文发表

武汉科技大学教务处入口: 武汉科技大学是省部部共建的地方高水平大学,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入选高校和湖北省“双一流”重点建设高校。办学历史溯源于1898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朝政府批准成立的工艺学堂,历经湖北中等工业学堂、湖北甲种工业学校、汉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武昌高级工业学校、中南钢铁工业学校、武昌钢铁工业学校的传承与发展,1958年组建为武汉钢铁学院,开办本科教育。1995年,隶属于原冶金部的武汉钢铁学院、武汉建筑高等专科学校、武汉冶金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武汉冶金科技大学。1998年,根据国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需要,学校成为第一批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湖北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划转院校。1999年更名为武汉科技大学。 学校现有青山、黄家湖和洪山三个校区,校园总面积170.93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24.07万平方米。固定资产24.56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4.2亿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259.83万册,电子图书350.64万册。全日制普通本科生240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6000余人。校园依湖览江、风景优美,教学设施齐备,办学条件完善,是“湖北省生态园林式学校”“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特色鲜明,构建了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工、理、管、医、文、经、法、哲、艺、教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学科体系。设置有20个教学学院、76个本科专业(75个本科招生专业);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38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6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8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建有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0个省级重点学科,5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2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11个学科位居湖北省属高校第一;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与矿业工程、机械工程等3个学科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材料科学、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学校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现有教职工26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600余人。拥有全职及双聘院士5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创新人才9人、“*”1人、“国家杰青”2人、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5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3人、国家及湖北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入选者30人、湖北省“*”16人、“楚天学者计划”入选者181人、湖北省教学名师7人、湖北名师工作室4个、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33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8人,享受国务院和湖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82人。“海洋工程用钢及应用性能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入选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组织实施的“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 学校坚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先后获批国家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65项,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4项。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保持在94%以上。学生多次荣获德国红点设计大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一等奖、国际网络炼钢挑战赛冠军、FIRA世界杯机器人足球比赛冠军和“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等高水平竞赛大奖。“十三五”以来,学生参加各类学科和科技竞赛,累计获得国际级奖励93项、国家级奖励678项、省部级奖励983项。学校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2018年度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评估结果”中排名第67位,湖北省属高校第一。学校女篮在全国享有盛名,多次获得全国大运会、CUBA和CUBS冠军,培养了10多位国家队、国青队队员。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被湖北省人民政府认定为首批“省级双创示范基地”。 学校科研实力雄厚,建有湖北省属高校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耐火材料与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属高校第一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高温材料与炉衬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湖北省属高校第一个生态环境部重点实验室——“国家环境保护矿冶资源利用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拥有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新型智库、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6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级科技国际合作基地、2个武汉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1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联合)、2个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十三五”以来,学校主持和承担了国家“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装备预研领域基金等国家级项目240余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社科)成果奖70余项,教职工发表的学术论文被SCI、EI、CPCI-S等检索收录2400余篇;2007年以来获得18项国家科技成果奖(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5项),数量均位居湖北省属高校第一。学校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百强高校”,被认定为教育部首批“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学校积极创新校企、校地合作,先后与宝武集团、恒大集团、鞍钢、柳钢、昆钢、中国一冶、中冶南方等30余家大型企业和武汉、宜昌、孝感、黄冈、随州、湛江等省内外有关地市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成立了“中国宝武—武汉科技大学炭材料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武汉科技大学宜兴陶瓷与耐火材料研究院”“武汉科技大学—老河口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武汉科技大学—襄州区科学技术研究院”,与恒大集团共建了“恒大管理学院”“恒大足球学院”;建有1所直属三级甲等附属医院、1所直属二级医院(全国百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7所非直属附属医院;设立了“许家印奖学金”“科力生奖学金”“濮耐奖学金”和“首安创新奖”等12项社会奖助学金。 学校坚持面向世界、开放办学,目前已与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奥地利、日本、韩国、荷兰等国家和地区数十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定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开展了学生交换、师资互访、联合科研等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与德国弗莱贝格工业大学、奥地利莱奥本大学、荷兰阿姆斯特丹大数据中心、英国利兹大学等共建联合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学校与美国桥港大学(University of Bridgeport)合作举办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与澳大利亚迪肯大学(Deakin University)合作举办机械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与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Birmingham City University)合作举办网络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在临床医学、土木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机械工程等本科专业以及在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安全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系统科学与工程等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点招收外国来华留学生。 百余年来,学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各类专门人才20余万人。一大批杰出校友成长为国内外院士、著名专家学者、高级党政领导、大型钢铁企业掌门人,学校被誉为“冶金高层次人才的摇篮”。学校位列2018年中国高校院士校友排行榜第65位,2019中国大学校友捐赠排行榜第36位。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坚持以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秉持“厚德博学、崇实去浮”的校训精神,积极传承“坚韧不拔、勇承重载、崇实求精、表里如一”的钢铁品质,大力弘扬“向上向美、力行力新”的沁湖文化,主动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职责,不断增强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创建国内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而不懈奋斗。 ;

武汉科技大学和武汉大学哪个好武汉科技大学和武汉大学都是湖北省重点高校,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两所学校都拥有先进的教学设施,优秀的师资队伍,以及丰富的学术研究资源。首先,武汉科技大学在科技领域具有非常强大的实力,以其坚实的学术背景和优质的教学质量享誉海内外。此外,学校除了致力于科技创新外,还拥有遍布全国的分校,以及在湖北省内拥有最多的组织机构。另外,武汉大学以其百年历史,传承了悠久的传统,拥有庞大的师资力量,以及国内外著名的学识资源。学校具有广泛的学科结构,拥有多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以及科研成果卓著。综上所述,武汉科技大学和武汉大学都是优秀的高校,两校在教学、科研和学术上都有其独特的优势。无论是武汉科技大学还是武汉大学都是不错的选择,具体要看学生的具体情况,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校。

上。根据武科大硕士研究生网站信息,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需要用知网论文检测,即知网TMLC系统,全称是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

学院是我国材料与冶金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学院重视科学研究及创新。近3年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项,出版专著及教材19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1项,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其中被SCI、EI等收录300余篇。目前承担的科研课题涵盖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及地方政府项目、企业合作项目和自选项目五个大类。

武科大发表论文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不好投。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现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被列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为《剑桥科学文摘》(CSA)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以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现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维普全文数据库和万方全文数据库,投稿以后要经过审核,才能发布,投稿难,需要有一些专业知识才能发布。

简介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7年版(即第8版)揭晓,我校《武汉科技大学学报》再次入选综合性科学技术类核心期刊。这是《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继2015年首次入选中文核心期刊后的再次入选。

本次评审结果显示,全国高校科学技术类学报中排序前112名的学报入选综合性科学技术类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是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及北京十几所高校图书馆众多期刊工作者及相关单位专家参加的研究项目,主要为图书情报部门期刊采购、典藏、导读等工作提供参考,于1992年首次出版,2011年更改为每3年评定一次。

您好,武汉科技大学博士待遇是按照国家规定来定的,博士待遇包括薪酬、福利、职称等多方面。具体来说,博士待遇包括:薪酬:根据国家规定,博士生的月工资为6000元/月,每年可以领取一次奖励,最高可达6000元;福利:博士生可以享受国家规定的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职称:博士生可以获得教授职称,可以担任教师、科研人员等职务。总之,博士待遇是按照国家规定来定的,博士生可以享受较高的薪酬待遇和多方面的福利。

上。根据武科大硕士研究生网站信息,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需要用知网论文检测,即知网TMLC系统,全称是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

武汉大学论文发表

因为该篇研究生论文并没有被知网所收录,如果学生在知网发表研究生论文,需要经过对方工作人员审核通过后才可成功发表,因此研究生论文在知网查不到的情况是因为审核环节没有通过造成的。

您好,武汉大学有些硕士论文在知网上没有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1、论文可能没有及时发表,导致没有被知网收录;2、论文可能没有及时被知网收录,导致没有出现在知网上;3、论文可能没有被知网收录,因为论文内容不符合知网的要求;4、论文可能没有被知网收录,因为论文的发表时间过久,知网已经不再收录这类论文。

2020武大版核心期刊RCCS权威、核心及准核心期刊目录发布者:qks发布时间:2020-12-04浏览次数:32305 《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以下简称《RCCSE》)是邱均平教授团队创立的四大科教评价报告之一,于2009年3月正式推出第1版,后于2011年后连续推出了《RCCSE》第2版、第3版、第4版和第5版。经过十多年的努力,项目组在评价方法、评价指标、评价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方面均取得了重要突破,已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科学评价体系,是国内主流的七大期刊评价体系之一。 《RCCSE》(第六版)研制工作得到权威学术期刊(A+等级)366种,核心期刊(A和A-)1693种,B+等级(准核心期刊)1914种,B等级(一般期刊)1847种,C等级(较差期刊)570种。 现将《RCCSE》(第六版)军事学、社会学、民族学与文化学、新闻学与传播学、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教育学、体育科学、统计学、自然科学综合、医学综合、社会科学综合、人文科学综合学科的权威期刊、核心期刊及准核心期刊目录分享给业界,以便全国期刊业界、学界及相关人员参考。2020年RCCSE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中文学术期刊类:军事学期刊名称水平所在地区期刊总数指挥与控制学报A+_29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A+陕西29后勤工程学院学报A重庆29火力与指挥控制A山西29海军工程大学学报A湖北29装备学院学报A北京29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A北京29军事历史研究A-上海29军事运筹与系统工程A-北京29国防科技A-湖南29武警学院学报B+湖北29空军预警学院学报B+_29中国军事科学B+北京29军事交通学院学报B+天津29制导与引信B+上海29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B+湖北29军事历史B+北京29军械工程学院学报B+河北29国防B+_29中文学术期刊类:社会学期刊名称水平所在地区期刊总数社会学研究A+北京33人口研究A+北京33社会A上海33中国人口科学A北京33人口学刊A吉林33人口与经济A北京33社会保障评论A_33人口与发展A北京33妇女研究论丛A-北京33社会保障研究A-湖北33社会学评论A-北京33西北人口A-甘肃33青年研究A-北京33青年探索B+广东33南方人口B+广东33人口与社会B+江苏33社会工作B+江西33社会建设B+吉林33社会发展研究B+_33当代青年研究B+上海33青少年犯罪问题B+上海33中华女子学院学报B+北京33中文学术期刊类:民族学与文化学期刊名称水平所在地区期刊总数民族研究A+北京33民俗研究A+山东33广西民族研究A广西33贵州民族研究A贵州33文化纵横A_33西北民族研究A甘肃33文化遗产A广东33黑龙江民族丛刊A黑龙江33世界民族A-北京33中原文化研究A-河南33民族学刊A-四川33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A-_33中国名城B+江苏33民间文化论坛B+_33民族论坛B+湖南33中国藏学B+北京33青海民族研究B+青海33文化软实力研究B+湖北33中医药文化B+上海33上海文化B+上海33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B+西藏33回族研究B+宁夏33中文学术期刊类:新闻学与传播学期刊名称水平所在地区期刊总数新闻与传播研究A+北京62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A+北京62国际新闻界A+北京62中国科技期刊研究A+北京62新闻记者A上海62编辑之友A山西62新闻大学A上海62编辑学报A北京62当代传播A新疆62新闻与写作A北京62新闻界A四川62科技与出版A北京62出版发行研究A北京62出版科学A湖北62中国出版A北京62新闻与传播评论A湖北62出版广角A广西62新闻爱好者A河南62现代出版A-北京62中国编辑A-北京62编辑学刊A-上海62科普研究A-北京62青年记者B+山东62传媒B+北京62新闻战线B+北京62未来传播B+浙江62新闻研究导刊B+重庆62教育传媒研究B+_62对外传播B+_62读书B+北京62全球传媒学刊B+北京62新闻知识B+陕西62电视研究B+北京62东南传播B+福建62新闻世界B+安徽62新闻传播B+黑龙江62中国广播电视学刊B+北京62中国图书评论B+辽宁62中国传媒科技B+北京62中国记者B+北京62科技传播B+_62中文学术期刊类: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期刊名称水平所在地区期刊总数中国图书馆学报A+北京69情报学报A+北京69图书情报工作A+北京69图书情报知识A+湖北69情报理论与实践A+北京69情报科学A吉林69大学图书馆学报A北京69情报杂志A陕西69图书与情报A甘肃69情报资料工作A北京69图书馆论坛A广东69图书馆杂志A上海69现代情报A吉林69国家图书馆学刊A北京69图书馆A湖南69档案学研究A北京69档案学通讯A北京69图书馆学研究A-吉林69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A-北京69信息资源管理学报A-湖北69图书馆建设A-黑龙江69图书馆工作与研究A-天津69数字图书馆论坛B+北京69文献B+北京69北京档案B+北京69图书馆理论与实践B+宁夏69情报工程B+_69图书情报导刊B+山西69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B+北京69档案与建设B+江苏69浙江档案B+浙江69情报探索B+福建69新世纪图书馆B+江苏69中国科技资源导刊B+_69高校图书馆工作B+湖南69大学图书情报学刊B+安徽69山西档案B+山西69图书馆学刊B+辽宁69农业图书情报学刊B+北京69图书馆研究B+江西69中国档案B+北京69图书馆研究与工作B+浙江69中文学术期刊类:教育学期刊名称水平所在地区期刊总数教育研究A+北京294远程教育杂志A+浙江294中国电化教育A+北京294电化教育研究A+甘肃294开放教育研究A+上海294现代远程教育研究A+四川294中国高教研究A+北京294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A+上海294高等教育研究A+湖北294课程·教材·教法A+北京294高等工程教育研究A+湖北294现代教育技术A+北京294思想理论教育A+上海294教育发展研究A+上海294全球教育展望A+上海294北京大学教育评论A+北京294思想理论教育导刊A北京294教学与研究A北京294思想教育研究A北京294清华大学教育研究A北京294高校教育管理A江苏294中国教育学刊A北京294比较教育研究A北京294教师教育研究A北京294职教论坛A江西294教育与经济A湖北294中国远程教育A北京294学前教育研究A湖南294现代教育管理A辽宁294重庆高教研究A重庆294数学教育学报A天津294中国职业技术教育A北京294教育与职业A北京294复旦教育论坛A上海294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A湖北294教育学报A北京294中国高等教育A北京294现代远距离教育A黑龙江294教育科学A辽宁294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A北京294外国教育研究A吉林294教育科学研究A北京294中国大学教学A北京294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A河北294教育学术月刊A江西294思想政治教育研究A黑龙江294江苏高教A江苏294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A上海294教育研究与实验A湖北294教育探索A黑龙江294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A湖南294教育理论与实践A山西294教育教学论坛A河北294中国特殊教育A北京294黑龙江高教研究A黑龙江294职业技术教育A吉林294高教探索A广东294学位与研究生教育A北京294当代教育科学A山东294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A-天津294研究生教育研究A-安徽294现代大学教育A-湖南294民族教育研究A-北京294大学教育科学A-湖南294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A-江苏294中国成人教育A-山东294继续教育研究A-黑龙江294当代教育论坛A-湖南294计算机教育A-北京294教育评论A-福建294外国中小学教育A-上海294教育经济评论A-北京294基础教育A-上海294成人教育A-黑龙江294高教发展与评估A-湖北294教育与教学研究A-四川294高等农业教育A-辽宁294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A-江苏294上海教育科研A-上海294高等建筑教育A-四川294中国教育信息化A-北京294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A-浙江294人民教育A-北京294华文教学与研究A-广东294终身教育研究A-江苏294当代教育与文化A-甘肃294当代继续教育A-湖北294高等理科教育A-甘肃294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A-福建294高教论坛B+广西294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B+北京294中小学教师培训B+吉林294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B+河北294职业教育研究B+天津294中国考试B+北京294民族高等教育研究B+内蒙古294创新与创业教育B+湖南294化学教育(中英文)B+_294高教学刊B+黑龙江294数字教育B+_294中国高校科技B+北京294高校辅导员B+山东294高校辅导员学刊B+安徽294药学教育B+江苏294现代教育科学B+吉林294中国校外教育B+北京294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B+内蒙古294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B+北京294教学研究B+河北294现代中小学教育B+吉林294大学教育B+广西294教学与管理B+山西294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B+陕西294教育测量与评价B+湖南294中医教育B+北京294中国林业教育B+北京294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B+湖南294化工高等教育B+上海294职教通讯B+江苏294高等财经教育研究B+山西294青少年学刊B+山东294中国地质教育B+北京294教师教育学报B+重庆294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B+河北294历史教学(上半月)B+天津294中国轻工教育B+天津294机械职业教育B+江苏294中国农业教育B+江苏294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B+湖南294当代教师教育B+陕西294工业和信息化教育B+北京294煤炭高等教育B+江苏294高等教育研究学报B+湖南294科教导刊(中旬刊)B+湖北294高师理科学刊B+黑龙江294航海教育研究B+辽宁294纺织服装教育B+上海294现代教育论丛B+广东294考试研究B+天津294教育文化论坛B+贵州294化学教学B+上海294高等继续教育学报B+湖北294中国教育技术装备B+北京294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B+四川294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B+广东294教育现代化B+北京294英语教师B+天津294上海教育评估研究B+上海294南方职业教育学刊B+广东294中国现代教育装备B+北京294山东高等教育B+山东294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B+辽宁294基础教育研究B+广西294中国冶金教育B+北京294思想政治课研究B+上海294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B+黑龙江294美育学刊B+浙江294河北职业教育B+河北294教育信息技术B+广东294教师教育论坛B+湖北294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B+重庆294辽宁科技学院学报B+辽宁294中文学术期刊类:体育科学期刊名称水平所在地区期刊总数体育科学A+北京46北京体育大学学报A+北京46武汉体育学院学报A+湖北46上海体育学院学报A上海46体育学刊A广东46体育与科学A江苏46成都体育学院学报A四川46首都体育学院学报A北京46西安体育学院学报A陕西46中国体育科技A北京46沈阳体育学院学报A-辽宁46体育学研究A-江苏46体育文化导刊A-北京46山东体育学院学报A-山东46冰雪运动A-黑龙江46天津体育学院学报A-天津46广州体育学院学报B+广东46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B+黑龙江46河北体育学院学报B+河北46南京体育学院学报B+江苏46吉林体育学院学报B+吉林46体育科研B+上海46浙江体育科学B+浙江46当代体育科技B+_46体育科学研究B+福建46山东体育科技B+山东46

武科大发表sci论文

武汉科技大学教务处入口: 武汉科技大学是省部部共建的地方高水平大学,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入选高校和湖北省“双一流”重点建设高校。办学历史溯源于1898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朝政府批准成立的工艺学堂,历经湖北中等工业学堂、湖北甲种工业学校、汉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武昌高级工业学校、中南钢铁工业学校、武昌钢铁工业学校的传承与发展,1958年组建为武汉钢铁学院,开办本科教育。1995年,隶属于原冶金部的武汉钢铁学院、武汉建筑高等专科学校、武汉冶金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武汉冶金科技大学。1998年,根据国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需要,学校成为第一批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湖北省人民政府管理为主”的划转院校。1999年更名为武汉科技大学。 学校现有青山、黄家湖和洪山三个校区,校园总面积170.93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24.07万平方米。固定资产24.56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4.2亿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259.83万册,电子图书350.64万册。全日制普通本科生240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6000余人。校园依湖览江、风景优美,教学设施齐备,办学条件完善,是“湖北省生态园林式学校”“全国绿化模范单位”。 学校学科门类齐全、特色鲜明,构建了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工、理、管、医、文、经、法、哲、艺、教等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学科体系。设置有20个教学学院、76个本科专业(75个本科招生专业);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38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6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8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建有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0个省级重点学科,5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2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群。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11个学科位居湖北省属高校第一;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与矿业工程、机械工程等3个学科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材料科学、工程学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学校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现有教职工26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600余人。拥有全职及双聘院士5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国家“”创新人才9人、“*”1人、“国家杰青”2人、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5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3人、国家及湖北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入选者30人、湖北省“*”16人、“楚天学者计划”入选者181人、湖北省教学名师7人、湖北名师工作室4个、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33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8人,享受国务院和湖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82人。“海洋工程用钢及应用性能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入选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组织实施的“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 学校坚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先后获批国家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65项,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4项。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保持在94%以上。学生多次荣获德国红点设计大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一等奖、国际网络炼钢挑战赛冠军、FIRA世界杯机器人足球比赛冠军和“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等高水平竞赛大奖。“十三五”以来,学生参加各类学科和科技竞赛,累计获得国际级奖励93项、国家级奖励678项、省部级奖励983项。学校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2018年度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评估结果”中排名第67位,湖北省属高校第一。学校女篮在全国享有盛名,多次获得全国大运会、CUBA和CUBS冠军,培养了10多位国家队、国青队队员。学校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被湖北省人民政府认定为首批“省级双创示范基地”。 学校科研实力雄厚,建有湖北省属高校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耐火材料与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属高校第一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高温材料与炉衬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湖北省属高校第一个生态环境部重点实验室——“国家环境保护矿冶资源利用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拥有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级新型智库、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6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级科技国际合作基地、2个武汉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1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联合)、2个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十三五”以来,学校主持和承担了国家“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装备预研领域基金等国家级项目240余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社科)成果奖70余项,教职工发表的学术论文被SCI、EI、CPCI-S等检索收录2400余篇;2007年以来获得18项国家科技成果奖(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5项),数量均位居湖北省属高校第一。学校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百强高校”,被认定为教育部首批“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学校积极创新校企、校地合作,先后与宝武集团、恒大集团、鞍钢、柳钢、昆钢、中国一冶、中冶南方等30余家大型企业和武汉、宜昌、孝感、黄冈、随州、湛江等省内外有关地市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成立了“中国宝武—武汉科技大学炭材料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武汉科技大学宜兴陶瓷与耐火材料研究院”“武汉科技大学—老河口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武汉科技大学—襄州区科学技术研究院”,与恒大集团共建了“恒大管理学院”“恒大足球学院”;建有1所直属三级甲等附属医院、1所直属二级医院(全国百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7所非直属附属医院;设立了“许家印奖学金”“科力生奖学金”“濮耐奖学金”和“首安创新奖”等12项社会奖助学金。 学校坚持面向世界、开放办学,目前已与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奥地利、日本、韩国、荷兰等国家和地区数十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定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开展了学生交换、师资互访、联合科研等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与德国弗莱贝格工业大学、奥地利莱奥本大学、荷兰阿姆斯特丹大数据中心、英国利兹大学等共建联合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学校与美国桥港大学(University of Bridgeport)合作举办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与澳大利亚迪肯大学(Deakin University)合作举办机械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与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Birmingham City University)合作举办网络工程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在临床医学、土木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机械工程等本科专业以及在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安全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系统科学与工程等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点招收外国来华留学生。 百余年来,学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各类专门人才20余万人。一大批杰出校友成长为国内外院士、著名专家学者、高级党政领导、大型钢铁企业掌门人,学校被誉为“冶金高层次人才的摇篮”。学校位列2018年中国高校院士校友排行榜第65位,2019中国大学校友捐赠排行榜第36位。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校将坚持以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秉持“厚德博学、崇实去浮”的校训精神,积极传承“坚韧不拔、勇承重载、崇实求精、表里如一”的钢铁品质,大力弘扬“向上向美、力行力新”的沁湖文化,主动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职责,不断增强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为创建国内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而不懈奋斗。 ;

武汉科技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成立于2008年11月,是由原城市建设学院所属的交通运输系和机械自动化学院所属的车辆工程系合并组建而成。交通运输系的前身是1965年武汉钢铁学校的建筑机械教研室,车辆工程系的前身是1972年武汉钢铁学院的矿山机械教研室。经过几十年的传承与发展,已成为综合实力较强的教学研究型学院。学院现拥有车辆工程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及其工程硕士授权领域,设有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交通运输、交通工程、物流工程五个本科专业,车辆工程学科为湖北省重点学科。学院下设3个系,即汽车工程系、交通工程系、交通运输系;3个实验中心,即汽车工程实验中心、交通工程实验中心、运输与物流工程实验中心;3个研究机构,即交通研究所、车辆工程研究所、物流工程研究所。学院现有教职工64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13(副教授10人,高工3)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1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含在读)19人,博士、硕士学历教师占总教师人数的80%。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富有创新开拓精神的师资队伍。近几年来,学院教师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项目10余项,横向项目20多项,科研经费达421万元。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90多篇,其中SCI、EI、ISTP三大检索论文1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10多部,获省级及校级各类成果奖10余项,获各类国家专利1项。学院在车辆节能及污染控制、汽车新能源、交通系统规划、交通管理与控制、交通信息系统、运输与物流系统规划、绿色生产物流等领域形成了多个特色和优势方向。学院注重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吃苦耐劳、富于创新精神的汽车、交通、物流等方面专业人才。目前,在校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总人数达1300多人。近年来,学院学生先后参加了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物流设计大赛、交通科技大赛、本田节能大赛等专业大赛,获得全国及省级各类竞赛奖20多项,其中首次参加全国物流设计大赛就获得二等奖。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名列学校前茅,毕业生以专业基础扎实、思想和业务素质好、具有创新能力而受到用人单位广泛好评,其中学院有两名应届毕业生以年薪十万元与用人单位签约。学院积极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大型企业开展学术交流与技术合作,先后与美国阿克伦大学、日本国立千叶大学、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东风汽车公司、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武汉公交集团公司等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学院牢固树立“质量立院、人才强院、特色兴院”的发展理念,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围绕国家、地方和行业发展及战略需求,充分利用学校综合学科优势,不断开辟新的前沿学科方向,实现跨越式发展。学院将进一步加强学科专业和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创建国内知名、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的高水平学院而努力奋斗。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