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正丽在武汉担任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新发传染病研究中心主任。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话是子产在饱受争议之时说出来的。在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之时,武汉也出现了一位像子产这样的人物。因为一些谣言她饱受争议,可是,她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责任,反而继续奋斗在一线,为新冠疫情的防控工作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2021年,国家为了表彰她突出的贡献,奉上了“中国科学院先进工作者”的荣誉,而这个人就是石正丽。
1,“不让须眉”石正丽
1964年,石正丽出生在河南西峡,从小她学习就比较优秀,后来考上了武汉大学遗传学专业。大学毕业之后,石正丽选择继续深造,经过了几年的努力,她又拿到了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的硕士研究生文凭。
从武汉研究所毕业后,石正丽便留在了这里工作,一干就是21年。那一年,石正丽从病毒研究所最基层的“实习人员”做起,随后又做到了助理研究员、副研究人员。
工作期间,石正丽尽职尽责,与此同时她也没有放弃自己对知识的追求。1996年,她曾到法国蒙彼利埃第二大学病毒学专业修博士学位,最终以优异的成绩拿到了博士学位。
2000年,石正丽在武汉病毒研究所已经工作了十年,她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武汉病毒研究所分子病毒研究室的主任。在此后的十几年中,石正丽一直在带领着她的团队为“国家新发传染病防控”做研究,通过不懈的努力,他们在蝙蝠身上有了重大的发现。
随后,石正丽及其团队将研究对象放到了“蝙蝠携带的病毒”上,在这个领域获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学发现,为我国的传染病防控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了表彰石正丽的贡献,国家给她颁发了自然科学二等奖,这样的荣誉在国内很有“含金量”。然而,这样一个默默付出的人,却在2020年遭到了谣言的困扰。
2,谣言的可怕
2020年,新冠病毒开始肆虐全球。当年2月份,石正丽发表了一篇与新冠病毒有关的论文,论文的大致意思是:“新冠病毒的来源可能与蝙蝠有关系”。后来,一些“有心人”搜索到了石正丽五年前发布的一篇文章《一个类似SARS的蝙蝠冠状病毒群显示了人类出现的可能性》。
在这之后,“武汉病毒研究所实验室泄露病毒”的谣言便肆虐开来,印度学者就曾在bioRxiv杂志上发过文章表达自己的质疑。对此,石正丽发文称:“新冠是大自然的一种惩罚,与我们实验室没有任何的关系,我敢用生命打包票,造谣的人请闭上你们的嘴巴。”
病毒这种东西的可怕想必很多人都清楚,虽然石正丽已经发文澄清了,但是相信她的人却非常少。因此,三人成虎之下,石正丽被送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之上,备受网友的猜测和质疑。
当时,甚至有传言称:“石正丽已经准备在外逃,她将会带着她的家人和近千份文件向美国方面求助”。网络谣言有多可怕,不言而喻!面对着这些铺天盖地的谣言,石正丽二度在微博上发文澄清:“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都不会叛逃,我相信一定会有水落石出的那一天。”
在那段时间里,石正丽及其研究所可谓是饱受质疑,然而他们并没有放下自己的责任,多说不如多做!新冠疫情肆虐时期,石正丽多次前往华南海鲜市场调查,为的就是能够取到样本做研究,以求尽快找到新冠疫情的解决办法。
当时,石正丽面对媒体的采访表示:“这阵好了一点,前一阵把我们骂死了,因为我们所做的点与他们的所想的点不在一条线上,所以很容易产生误解。”“有时候并不是我们不愿意解释,而是我们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要有数据研究作为基础,没有这些东西我们不能乱说,之前发出那样的言论也是情急之下说的。”对于之前的各种谣言,她依然心有余悸:“我已经领教了,我现在害怕。”
3,守得云开见月明
随着事情的推移,新冠疫情得到了暂时的控制,真相也逐渐浮出了水面。彼时,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表明:“新冠病毒的确与武汉研究所无关,它们的来源是自然界。”
终于,世卫组织还了武汉研究所一个清白。不过,对于这些东西石正丽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在意,她依然在夜以继日地奋战,带领着她的团队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各种实验检测任务。
经过了上百天的奋战,石正丽及其团队终于取得了重大性突破,随后又积极参与到了疫苗研制、试剂研制的工作中去了。2021年1月份,武汉研究所、我国疾控中心、医科院率先向世界卫生组织递交了各种关于新冠病毒的资料,让这个成果实现了全球共享,为全世界新冠疫情的防控工作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守得云开见月明:
回想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之初,石正丽饱受很多人的质疑,甚至有人还造谣她要叛国,如今正如她所说的那样:“守得云开见月明”。
为了表彰石正丽在新冠疫情上做出的突出贡献,2021年,在中科院举行的年度总结大会上,研究员石正丽荣获“中国科学院先进工作者”称号。纵览石正丽在病毒防控方面的研究,她的成绩可用“硕果累累”来形容:900多个国家级项目、国际杂志上发表过近200篇论文……在病毒领域方面,石正丽是一个非常权威的专家,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这个称号绝对是实至名归的,也是对她过去一年工作的高度认可。
正如一句话所说的那样:“那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罢了”。感谢我们拥有像石正丽这样的研究人员,他们承受了不该承受的东西,可是却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值得尊重!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石正丽
男,1943年4月出生,党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1967年7月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即分配于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所工作至今。1979年12月任助理研究员,1990年元月任副研究员,1996年9月任研究员。在所内工作期间,主要从事微生物及其次生代谢产物和生物药物的研究,生产和应用;主持国家、院、省等二十多项科研项目,其中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国家“八五” 、“九五” 、“十五” 科技攻关项目三项,国家新药研究基金一项,省及科学院项目14项,发表论文64篇,著作4本,获得国家、省、院及市成果奖8次。1990年以来曾多次参加全国性生化药物及天然药物研讨会。负责研究PLC项目至今已十多年,基本完成其药物学研究,以及PLC抗血小板功能实验及部分毒理学试验,其研究成果已经中科院高技术产业发展局,中科院上海分院,上海市浦东新区科技局联合主持召开专家鉴定会。其成果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近期几年来,成功研制出微生物发酵法生产β-胡罗卜素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高新技术。前者已建厂生产,后者也正在筹备之中。已获得3项国家专利。1993年获国家政府特殊津贴,1994年获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正在主持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重大项目:抗血小板聚集一类新药PLC的临床前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化合物PLC的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机制研究和国家“十”攻关课题:高产PLC菌的筛选分类及其应用评估等,组织课题实施。
近期,媒体和社交平台上又流传着有关新冠病毒起源的一些猜测,诸如“新冠病毒人造论”“新冠病毒起源于实验室”等。然而,国际权威机构及多数病毒学、免疫学领域学者均表示,这些猜测缺乏科学支持,迄今为止所有证据都表明新冠病毒并非人为制造。首先,现有科学证据已表明新冠病毒的特征是人为操作不可能达到的,只能是自然进化的产物。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等机构参与的国际团队3月17日在英国《自然·医学》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分析比对包括新冠病毒在内的多种冠状病毒基因组数据认为,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受体结合域与人体细胞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受体结合效率之高,是人类基因工程所无法达到的。此外,新冠病毒独有的分子架构也排除了它是实验室合成的可能,因为人们找不到一个类似的已知病毒分子架构来构建这种新病毒。“通过将(新冠病毒)基因组序列数据与(其他)已知的冠状病毒毒株相比较,我们可以确定新冠病毒起源于自然过程。”领衔研究的斯克里普斯研究所副教授克里斯蒂安·安德森在一份公报中说。其次,新冠病毒某些进化特征并非独有,科研人员在自然界可以找到相似进化事件,也进一步支持了它起源于自然的结论。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等机构研究人员3月发布的一篇预印本论文说,新冠病毒刺突蛋白两个蛋白质亚基S1和S2之间的裂解位点有多个氨基酸插入,他们从云南蝙蝠体内所获冠状病毒毒株的S1和S2亚基之间也存在类似插入,这表明自然界完全可能出现此类插入。第三,科学家已在野生动物体内找到了与新冠病毒十分接近的冠状病毒毒株,表明这类病毒存在自然界宿主。迄今已知的与新冠病毒亲缘关系最近的冠状病毒是从云南蝙蝠体内分离的RaTG13毒株,与新冠病毒基因组序列一致性达96%;此外有研究显示,穿山甲携带的冠状病毒与新冠病毒亲缘关系也比较相近,尤其是在帮助病毒入侵细胞的刺突蛋白受体结合域上与新冠病毒相似度高达97.4%,表明穿山甲可能参与了新冠病毒的进化与传播。参与前述国际研究团队的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病毒学研究人员爱德华·霍姆斯日前发表声明说,冠状病毒通常存在于野生动物中,并经常“跃迁”到新的宿主身上,这是对新冠病毒起源最可能的解释。他说,野生动物中冠状病毒的数量、多样性和进化情况均支持新冠病毒是自然进化产物的观点,确定新冠病毒的确切来源需要对自然界中的动物进行大规模采样检测。此外,认为新冠病毒源于实验室的理由也很牵强。法国发展研究所热带病毒学专家埃里克·勒鲁瓦说,法国病毒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吕克·蒙塔尼耶等人认为新冠病毒源于实验室的理由是,新冠病毒基因组的某些片段与艾滋病病毒基因组的片段一样,但实际上某种病毒与其他病毒携有同样的微小基因片段很常见,因为基因组非常庞大。勒鲁瓦介绍,他们通过特定算法对比新冠病毒与其他病毒的基因组后发现,如果所关注的基因片段越微小,就越会发现新冠病毒与关系很远的病毒携有相似的片段。世界卫生组织发言人法德拉·沙伊卜21日说,世卫组织目前正与两种“大流行”斗争,分别是新冠疫情大流行和“虚假信息大流行”。多名专家也强调,要警惕“新冠病毒人造论”“新冠病毒起源于实验室”等谬论背后的政治目的。法国免疫学家、新冠疫情科学委员会负责人让-弗朗索瓦·德尔弗雷西表示,新冠病毒源自实验室的假设是“一种不属于真正科学范畴的阴谋论观点”。澳大利亚乐卓博大学流行病学副教授哈桑·瓦利指出,有些人出于政治目的利用有关谣言,“我们必须小心,不要给谣言生存空间”。俄罗斯联邦消费者权益保护和公益监督局下属“帕斯捷尔”流行病与微生物学科研所副所长亚历山大·谢苗诺夫认为,有些人声称新冠病毒源自人工制造“是为了掩盖其卫生系统的无能或抵御疫情方面的过错”,这类说法实际上欲盖弥彰。
额。。。。我不知道啊啊啊
石正丽在武汉担任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新发传染病研究中心主任。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话是子产在饱受争议之时说出来的。在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之时,武汉也出现了一位像子产这样的人物。因为一些谣言她饱受争议,可是,她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责任,反而继续奋斗在一线,为新冠疫情的防控工作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2021年,国家为了表彰她突出的贡献,奉上了“中国科学院先进工作者”的荣誉,而这个人就是石正丽。
1,“不让须眉”石正丽
1964年,石正丽出生在河南西峡,从小她学习就比较优秀,后来考上了武汉大学遗传学专业。大学毕业之后,石正丽选择继续深造,经过了几年的努力,她又拿到了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的硕士研究生文凭。
从武汉研究所毕业后,石正丽便留在了这里工作,一干就是21年。那一年,石正丽从病毒研究所最基层的“实习人员”做起,随后又做到了助理研究员、副研究人员。
工作期间,石正丽尽职尽责,与此同时她也没有放弃自己对知识的追求。1996年,她曾到法国蒙彼利埃第二大学病毒学专业修博士学位,最终以优异的成绩拿到了博士学位。
2000年,石正丽在武汉病毒研究所已经工作了十年,她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武汉病毒研究所分子病毒研究室的主任。在此后的十几年中,石正丽一直在带领着她的团队为“国家新发传染病防控”做研究,通过不懈的努力,他们在蝙蝠身上有了重大的发现。
随后,石正丽及其团队将研究对象放到了“蝙蝠携带的病毒”上,在这个领域获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学发现,为我国的传染病防控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了表彰石正丽的贡献,国家给她颁发了自然科学二等奖,这样的荣誉在国内很有“含金量”。然而,这样一个默默付出的人,却在2020年遭到了谣言的困扰。
2,谣言的可怕
2020年,新冠病毒开始肆虐全球。当年2月份,石正丽发表了一篇与新冠病毒有关的论文,论文的大致意思是:“新冠病毒的来源可能与蝙蝠有关系”。后来,一些“有心人”搜索到了石正丽五年前发布的一篇文章《一个类似SARS的蝙蝠冠状病毒群显示了人类出现的可能性》。
在这之后,“武汉病毒研究所实验室泄露病毒”的谣言便肆虐开来,印度学者就曾在bioRxiv杂志上发过文章表达自己的质疑。对此,石正丽发文称:“新冠是大自然的一种惩罚,与我们实验室没有任何的关系,我敢用生命打包票,造谣的人请闭上你们的嘴巴。”
病毒这种东西的可怕想必很多人都清楚,虽然石正丽已经发文澄清了,但是相信她的人却非常少。因此,三人成虎之下,石正丽被送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之上,备受网友的猜测和质疑。
当时,甚至有传言称:“石正丽已经准备在外逃,她将会带着她的家人和近千份文件向美国方面求助”。网络谣言有多可怕,不言而喻!面对着这些铺天盖地的谣言,石正丽二度在微博上发文澄清:“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都不会叛逃,我相信一定会有水落石出的那一天。”
在那段时间里,石正丽及其研究所可谓是饱受质疑,然而他们并没有放下自己的责任,多说不如多做!新冠疫情肆虐时期,石正丽多次前往华南海鲜市场调查,为的就是能够取到样本做研究,以求尽快找到新冠疫情的解决办法。
当时,石正丽面对媒体的采访表示:“这阵好了一点,前一阵把我们骂死了,因为我们所做的点与他们的所想的点不在一条线上,所以很容易产生误解。”“有时候并不是我们不愿意解释,而是我们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要有数据研究作为基础,没有这些东西我们不能乱说,之前发出那样的言论也是情急之下说的。”对于之前的各种谣言,她依然心有余悸:“我已经领教了,我现在害怕。”
3,守得云开见月明
随着事情的推移,新冠疫情得到了暂时的控制,真相也逐渐浮出了水面。彼时,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表明:“新冠病毒的确与武汉研究所无关,它们的来源是自然界。”
终于,世卫组织还了武汉研究所一个清白。不过,对于这些东西石正丽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在意,她依然在夜以继日地奋战,带领着她的团队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各种实验检测任务。
经过了上百天的奋战,石正丽及其团队终于取得了重大性突破,随后又积极参与到了疫苗研制、试剂研制的工作中去了。2021年1月份,武汉研究所、我国疾控中心、医科院率先向世界卫生组织递交了各种关于新冠病毒的资料,让这个成果实现了全球共享,为全世界新冠疫情的防控工作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守得云开见月明:
回想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之初,石正丽饱受很多人的质疑,甚至有人还造谣她要叛国,如今正如她所说的那样:“守得云开见月明”。
为了表彰石正丽在新冠疫情上做出的突出贡献,2021年,在中科院举行的年度总结大会上,研究员石正丽荣获“中国科学院先进工作者”称号。纵览石正丽在病毒防控方面的研究,她的成绩可用“硕果累累”来形容:900多个国家级项目、国际杂志上发表过近200篇论文……在病毒领域方面,石正丽是一个非常权威的专家,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这个称号绝对是实至名归的,也是对她过去一年工作的高度认可。
正如一句话所说的那样:“那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罢了”。感谢我们拥有像石正丽这样的研究人员,他们承受了不该承受的东西,可是却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值得尊重!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石正丽
高尚荫 (1909.3.3 ~ 1989) 浙江嘉善人。 病毒学家。1980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35 起任教于武汉大学生物系教授。
就是有效期内随时可以对你执行法律法规!
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通常出现法律文书函告中。一方当事人表达虽然做出了某种行为、行使了其部分权利或原谅了对方当事人的违约,但不想放弃向对方当事人追索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的权利。
多年来,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有数不清的国际学生出境,但他们的感受却参差不齐。令人高兴的是,我们国家的学生已升至新的水平。令人担忧的是,没有几名尚未从海外留学归国的学生。对于中国人来说,更希望他们能从出国留学中回来,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石正丽在武汉担任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新发传染病研究中心主任。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话是子产在饱受争议之时说出来的。在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之时,武汉也出现了一位像子产这样的人物。因为一些谣言她饱受争议,可是,她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责任,反而继续奋斗在一线,为新冠疫情的防控工作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2021年,国家为了表彰她突出的贡献,奉上了“中国科学院先进工作者”的荣誉,而这个人就是石正丽。
1,“不让须眉”石正丽
1964年,石正丽出生在河南西峡,从小她学习就比较优秀,后来考上了武汉大学遗传学专业。大学毕业之后,石正丽选择继续深造,经过了几年的努力,她又拿到了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的硕士研究生文凭。
从武汉研究所毕业后,石正丽便留在了这里工作,一干就是21年。那一年,石正丽从病毒研究所最基层的“实习人员”做起,随后又做到了助理研究员、副研究人员。
工作期间,石正丽尽职尽责,与此同时她也没有放弃自己对知识的追求。1996年,她曾到法国蒙彼利埃第二大学病毒学专业修博士学位,最终以优异的成绩拿到了博士学位。
2000年,石正丽在武汉病毒研究所已经工作了十年,她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武汉病毒研究所分子病毒研究室的主任。在此后的十几年中,石正丽一直在带领着她的团队为“国家新发传染病防控”做研究,通过不懈的努力,他们在蝙蝠身上有了重大的发现。
随后,石正丽及其团队将研究对象放到了“蝙蝠携带的病毒”上,在这个领域获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学发现,为我国的传染病防控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了表彰石正丽的贡献,国家给她颁发了自然科学二等奖,这样的荣誉在国内很有“含金量”。然而,这样一个默默付出的人,却在2020年遭到了谣言的困扰。
2,谣言的可怕
2020年,新冠病毒开始肆虐全球。当年2月份,石正丽发表了一篇与新冠病毒有关的论文,论文的大致意思是:“新冠病毒的来源可能与蝙蝠有关系”。后来,一些“有心人”搜索到了石正丽五年前发布的一篇文章《一个类似SARS的蝙蝠冠状病毒群显示了人类出现的可能性》。
在这之后,“武汉病毒研究所实验室泄露病毒”的谣言便肆虐开来,印度学者就曾在bioRxiv杂志上发过文章表达自己的质疑。对此,石正丽发文称:“新冠是大自然的一种惩罚,与我们实验室没有任何的关系,我敢用生命打包票,造谣的人请闭上你们的嘴巴。”
病毒这种东西的可怕想必很多人都清楚,虽然石正丽已经发文澄清了,但是相信她的人却非常少。因此,三人成虎之下,石正丽被送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之上,备受网友的猜测和质疑。
当时,甚至有传言称:“石正丽已经准备在外逃,她将会带着她的家人和近千份文件向美国方面求助”。网络谣言有多可怕,不言而喻!面对着这些铺天盖地的谣言,石正丽二度在微博上发文澄清:“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都不会叛逃,我相信一定会有水落石出的那一天。”
在那段时间里,石正丽及其研究所可谓是饱受质疑,然而他们并没有放下自己的责任,多说不如多做!新冠疫情肆虐时期,石正丽多次前往华南海鲜市场调查,为的就是能够取到样本做研究,以求尽快找到新冠疫情的解决办法。
当时,石正丽面对媒体的采访表示:“这阵好了一点,前一阵把我们骂死了,因为我们所做的点与他们的所想的点不在一条线上,所以很容易产生误解。”“有时候并不是我们不愿意解释,而是我们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要有数据研究作为基础,没有这些东西我们不能乱说,之前发出那样的言论也是情急之下说的。”对于之前的各种谣言,她依然心有余悸:“我已经领教了,我现在害怕。”
3,守得云开见月明
随着事情的推移,新冠疫情得到了暂时的控制,真相也逐渐浮出了水面。彼时,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表明:“新冠病毒的确与武汉研究所无关,它们的来源是自然界。”
终于,世卫组织还了武汉研究所一个清白。不过,对于这些东西石正丽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在意,她依然在夜以继日地奋战,带领着她的团队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各种实验检测任务。
经过了上百天的奋战,石正丽及其团队终于取得了重大性突破,随后又积极参与到了疫苗研制、试剂研制的工作中去了。2021年1月份,武汉研究所、我国疾控中心、医科院率先向世界卫生组织递交了各种关于新冠病毒的资料,让这个成果实现了全球共享,为全世界新冠疫情的防控工作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守得云开见月明:
回想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之初,石正丽饱受很多人的质疑,甚至有人还造谣她要叛国,如今正如她所说的那样:“守得云开见月明”。
为了表彰石正丽在新冠疫情上做出的突出贡献,2021年,在中科院举行的年度总结大会上,研究员石正丽荣获“中国科学院先进工作者”称号。纵览石正丽在病毒防控方面的研究,她的成绩可用“硕果累累”来形容:900多个国家级项目、国际杂志上发表过近200篇论文……在病毒领域方面,石正丽是一个非常权威的专家,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这个称号绝对是实至名归的,也是对她过去一年工作的高度认可。
正如一句话所说的那样:“那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罢了”。感谢我们拥有像石正丽这样的研究人员,他们承受了不该承受的东西,可是却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值得尊重!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石正丽
张林琦博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毕业后即被英国爱丁堡大学选收为分子遗传学系博士研究生。张林琦博士现任清华大学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病艾滋病研究中心主任,美国艾伦.戴蒙德艾滋病研究中心(Aaron Diamond AIDS Research Center)研究员。目前工作主要集中在加强中美双方在HIV/AIDS领域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合作。张林琦博士二十多年来主要从事AIDS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先后获得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等科研机构的研究资助8项,973项目首席科学家,科技重大专项“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创新型粘膜疫苗”首席科学家。作为第一和第二申请人获得的资助经费达1047万美元。他在国际上率先与何大一教授一起从HIV-1病毒学、宿主免疫学、遗传学(如基因突变和多态性特点)等方面,阐述了HIV-1感染和发病机制,而且建立了动态模型并提出了艾滋病的客观评价指标,对临床疗效和预后的判断作出了重要贡献。1993年起在何大一教授领导的美国艾伦.戴蒙德艾滋病研究中心(Aaron Diamond AIDS Research Center),主要从事 HIV感染者治疗前后体内病毒学基因变异、宿主基因多态性和免疫学特征等课题的研究。首先报道了人体不同细胞中HIV-1协同受体CCR5和CXCR4的分布特点,发现T淋巴细胞群表面协同受体的表达水平最高。同时指出HIV-1病毒亚型与协同受体CCR5和CXCR4之间相互结合的关系,提出了是病毒表型而不是病毒基因型决定了病毒与协同受体CCR5或CXCR4结合。此外他在何大一教授指导下,通过长期观察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体内的静止细胞中储藏的残留HIV的动态过程,提出了病毒复制及其动态变化的模型,为彻底改进抗艾滋病的药物治疗的方针策略提供了科学的依据。研究论文分别发表在临床医学权威杂志New England J. Medicine、Nature等,连续五年被SCI检索为引用频次为国际上最高的前五名论文之列。1998年张林琦博士被洛克菲洛大学校长任命为副教授和高级研究员,承担多项重要研究课题。由于胸腺是体内产生T淋巴细胞的主要器官,对胸腺在HIV感染过程中的研究就显得格外地重要。他和他的同事利用实时PCR的方法,在世界上首次定量出体内胸腺的活性,并对HIV对胸腺活性的影响进行的初步的研究。这个省时、高效、高精确度的定量方法直接可以从病人的血液中得到胸腺活性的指标。更重要的他发明了多种病毒学及免疫学定量指标和方法,特别是通过胸腺细胞中RTEs基因产物的研究,提出了RTEs基因产物减少与艾滋病患者CD4 T细胞降低的速率相关的学说。这些成果为目前广泛推广的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后的免疫重建模式奠定了可靠的定量依据。同时对进一步的开展药物治疗与免疫治疗相结合的治疗方案提供了科学的线索。这些病毒学及免疫学定量方法,对于HIV/AIDS临床治疗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近年来他分别在国际上最著名的杂志(如:Nature Medicine、Nature、J Clin Invest、Lancet、New England J Med, Science和J.Exp.Med)发表论文,被SCI收录83篇。检索其中的31篇在近五年来被引用1891次。影响因子高达293目前,张林琦教授多次被国际会议和国内大学邀请作学术报告和合作研究,是艾滋病领域年富力强的实力派科学家。2008年张林琦博士全职回国,现任清华大学基础医学系主任,清华大学病毒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博士生导师,长江特聘教授。
冠状病毒怕高温,而新冠病毒和SARS的同属冠状病毒属成员,基因序列有85%的相似性。所以这其实反映出人们一种隐隐的期待,希望新冠肺炎疫情也会像17年前的SRAS一样,在夏天到来后逐渐消失。基于对其他冠状病毒的了解和经验,天气变暖有利于发病率下降的确,这种期待有一定依据。据对SARS的研究表明,人冠状病毒对热较为敏感,随着温度升高,人冠状病毒的抵御力会下降。56摄氏度下30分钟可以有效灭活病毒。而在4℃的维持液中,人冠状病毒则能维持中等稳定,在零下60度的环境中,保存时间能达数年。而且多项研究显示,MERS冠状病毒和SARS病毒在高温和潮湿环境下,病毒活性都会显著降低。而在22°C到25°C的温度和40%到50%的相对湿度(即典型的空调环境)下,SARS病毒能在光滑表面上保持5天活性。所以笔者在此提醒一句,平时用空调制热升高环境温度不可能达到灭活病毒的效果,洗热水澡的温度也达不到。2006年WHO出的《SARS这场国际瘟疫是如何被阻止的》一书中把天气回暖看作是SARS消失的原因之一。基于对其他冠状病毒的了解和经验,李兰娟院士、王辰院士、钟南山院士和张文宏主任都曾比较肯定地说,天气变暖有利于发病率下降。对新冠状病毒的直接研究支持高温可能抑制新冠病毒传播2月22日,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王茂团队在论文预印本平台发布了一篇题为《Temperature Significantly Change COVID-19 Transmission in 429 cities》论文,王茂团队在论文中推测,可能存在最适合新冠病毒传播的温度区间。武汉近期平均气温在4.28℃到6.18℃之间,正好在确诊人数上升的温度区间内。因此,武汉气温适宜新冠病毒传播可能是疫情首先在当地暴发的因素之一。作者还推测,随着北半球气温升高,日平均气温超出病毒传播的最佳温度区间后,疫情可能得到相应控制。3月9日,论文预印网站SSRN发表了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人类病毒研究所、全球病毒网络(GVN)卓越中心的一篇论文,指出目前疫情与纬度和温度之间的相关性似乎很强。新冠肺炎社区传播主要沿着东西向展开,中心点均大致沿北纬30~50度分布,平均温度为5℃~11℃,平均湿度在47%~79%。未来北半球升温,疫区更北部风险增加。事实上,疫情后来的进展形势非常符合这篇文章的预测。白色圆圈代表出现显著社区传播的地区。红色等值线划出了气温在5到11摄氏度的地区。相反或谨慎观点:气温非决定因素早在2月份的采访中,明尼苏达大学传染病与政策中心主任迈克尔·奥斯特霍姆对高温抑制病毒这一观点持怀疑态度。他认为,指望天气变暖遏制新型冠状病毒传播还为时过早。“很多人作此判断是因为非典疫情就是在夏天结束的。”他说,“不知是不是巧合。也可能正好在当年夏天,人类控制住了疫情。”他接着指出,2012年人类体内发现的另一种冠状病毒MERS(中东呼吸综合征)就完全没有遵循季节模式。“阿拉伯半岛温度高达约43摄氏度,MERS也仍在传染。”他就此指出,“某些病毒的传播高峰会出现在盛夏。“3月5日举行的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会上,紧急卫生事件项目技术主管玛丽亚·范·科霍夫对气温的影响也持谨慎态度,“我们没有理由相信这种病毒在不同温度下表现不同”,他呼吁每个国家和地区都能采取积极行动,以防止新冠病毒进一步传播。”3月6日世卫组织紧急项目执行主任瑞安在记者会上也表示,目前没有证据显示新冠病毒会在夏季自行消失。美国疾控中心国家免疫和呼吸系统疾病主任南希·梅索尼尔也在一次公开电话会议中表示,现在尚无法断言确诊人数会随着天气变暖而减少,采取各种积极措施是很有必要的,“我们不指望仅仅靠天气回暖来消灭这种病毒。”3月19日,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位学者在预印本平台SSRN发表了题为《夏季冠状病毒流行会减少吗?》的研究论文。结果表明,1月至3月,平均温度高于18℃和绝对湿度大于9g/m3的国家的病例总数实际上少于全球总病例数的6%。这项研究显示了温暖气候抑制病毒传播的可能性,但另一方面也表明,南半球国家出现的本土传播案例,可能意味着新冠病毒比起过去的流感和其他呼吸道病毒,对较高温度更为耐受。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流行病学家马克·利普西奇的发布的一项研究发现,新冠病毒在一定的湿度范围内都可能持续传播,造成感染病例快速增加,无论是寒冷干燥的地区,还是像新加坡这样的热带地区。这项研究说:“如果不实施广泛的公共卫生干预措施,单是天气本身(比如北半球进入春季和夏季时温度和湿度的增高),未必会带来病例数量减少。目前,新加坡、马来西亚、巴西等热带国家的确诊病例数量正在不断攀升似乎也说明了问题的复杂性。3月30日,南京医科大学沈洪兵院士、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王其龙等在国际顶尖医学期刊JAMA子刊JAMA Network Open 发表了一篇论文。该论文报道了江苏省淮安市一个超级传播者在洗浴中心感染了其他8人的簇状传播案例,这一案例表明,新冠病毒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仍能存活,且传播性并未出现减弱的迹象。笔者认为,这篇文章或许能证明单纯的温度湿度不是病毒传播的决定因素,然而气温显然不是单纯的温度,还涉及通风、日照等环境因素。气温的升高伴随着日照的增强,绝对温度虽然达不到杀死病毒,但增强的紫外线应该可以产生叠加效应。多出来晒晒太阳肯定有益无害!唠了半天,有人可能会说,让你说出花来,还是没有得出肯定结论呀。是的,绝大多数人啃着树上掉下来的苹果不见得能像牛顿那样发现牛顿定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世界疫情图的创立者Lauren Gardner教授也说,没想到她弄的东西竟然招来了超过10亿的点击量。她表示,这个项目为学校和团队带来了更多的曝光量,“我确实期待它为我们的团队带来真正令人兴奋的机遇,而且它已经做到了。”NASA已经要资助这个小组研究“季节性和气候”对病毒的影响。”呵呵,这不美国政府都和我想一块儿了。
当前,疫情处于较为严重复杂时期,疫情防控更是处于关键阶段,需要有人能站出来真正担当作为。以下是我给大家整理的2022抗击疫情议论文,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当下,我们每个人最关注的就是疫情。每个人都在不停地刷着手机,看着每天的疫情情况以及有关病毒的一些科普知识和如何防护的信息。同时,也不断有患者治愈、出院的好消息传来。医疗专家团队们也相继开启了对病毒疫苗的研发工作。
当疫情蔓延增长的时候,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恐慌和焦虑。“我会不会被感染?”成了每个人都很担忧的话题和心病。与此同时,官方媒体也在第一时间不断更新发布着“紧急扩散!某某车次,航班发现患者,急寻同行人!”的公告。我们的科研工作者也在加急地进行各种研究。人民日报公众号发布最新消息,“速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患者同行程查询工具来了”。只要输入日期、车次和地区等信息,即可查询到对应行程是否与已披露的确诊患者同行,做到早预防、早隔离、早救治。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防控疫情硬仗中,我们切实体会到了我们国家在医疗科技,社会管理等诸多方面“硬核”攻关的实力,充实资源,保障到位,既全力救治患者,又构筑坚实堤坝,保护民众免受感染。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国在创纪录的短的时间内甄别出病原体并同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国家分享病毒全基因序列信息,迅速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阻止疫情蔓延。中国体制之有力和中国举措之有效,世所罕见,令人敬佩。
此时此刻,虽然我们正处在严峻复杂的疫情之中,正处在疫情防控的紧急关头,但是我们不怕,我们万众一心,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人民日报新媒体推出了MV《武汉加油》,让我们团结一心,共克时艰。有困难我们一起抗。做为一名中国人,心中涌动着莫名的骄傲和自豪。
2020年伊始,春风还未吹遍祖国大地,有一种叫作“新型冠状病毒”的家伙,却猝不及防地来到了我们身边,成了不速之客。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所致的肺炎,起初为发热、乏力、干咳,逐渐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这种病毒之前从未在人体中被发现,它具备人传染人的能力,因此做好自我保护工作非常重要,远离那些有呼吸道症状的感染人群。但是,那些白衣天使却顶风而上,不畏被感染的风险,成为逆行者来到了抗击“新冠肺炎”的最前线,望着他们义无反顾的背影,向他们致敬,愿他们早日打胜这场战役,早日平安回到亲人身边。
炮竹声声辞旧岁,在这辞旧迎新的节日里,本该是亲人团聚,走亲访友的日子,而今年却例外。今年的新春气氛在抗疫的严峻中悄然消失,替而代之的是大家足不出户,不走亲访友,不聚餐。面对疫情我们每个人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响应政府号召,少出门,不聚餐,尽量避免到公共场所和参加集体活动,社会上流传一句:“你来我家我心慌,我去你家你紧张”待在家里也是最大的贡献,以更好地遏制住疫情蔓延的势头。待春暖花开之时,我们脱下口罩走在街上,繁花与共。我们坚信,即便病毒再猖狂,也会在十数亿人民“不串门”、“不扎堆”的铁定决心面前,无法续命,最终崩溃。
面对疫情,那些逆行的白衣天使义无反顾地驰援到这场战疫最前线,他们有的为避免交叉感染、节约穿防护服的时间将长长的头发剪了,有的因为长时间佩戴口罩和护目镜而在他们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勒痕,更有太多的医护工作者睡眠不足仍担负着高负荷的工作,他们在国难当前,义不容辞,默默坚守在他们的岗位上,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夜以继日地奋战在救治工作的第一线,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去和死神较量,用自己的责任守护着我们,他们对健康的守护、对病人的爱护,无一不展现着医者仁心的品质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英雄,此时此刻战斗在一线救死扶伤迎难而上的医护工作者就是伟大的英雄,您们辛苦了!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疫情无情,人间却有情。在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行动中,社会各方团结一心,伸出援手,各大企业、华人华侨等四处募集物资,送往疫区一线。在物资上更有“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这样的感人字眼,我们都相信情暖人间只待春暖花开,待疫情过后,武汉的樱花也会开放得更加灿烂,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5月11日晚,武汉市下发《关于开展全市新冠病毒核酸筛查的紧急通知》,要求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全民核酸检测的“十天大会战”。
通知要求,核酸筛查以各区为主体,采取整区推进的方式进行。要求各区按10天期限,做好本辖区全员核酸筛查计划安排。
此前虽然也一直在持续地进行核酸检测,但到4月底,一共三个多月时间下来,累计覆盖的也只是103万人
当时很多国外媒体还质疑我们,10天内不可能完成1000多万次检测。
而真正的医学检验业内专家,也在担心大规模取样的组织、安全、判读等一系列问题。
毕竟,1000万人口真要10天全部测完,一天就是100万的检测量啊!
这是一次全球前所未见的大型公卫措施。
而在4月19日,湖北新冠疫情防指第78场新闻发布会上,所公布的数据是——武汉市现有53家核酸检测机构,211个核酸检测点,日均检测能力4.6万人次,不到5万。
显然,武汉最新的千万级人口普测要求,与原有检测能力的差距超过了20倍。
根据发稿前(23日傍晚)最新公布的22日检测人数,后端完成的日检测人数已经飙升到1470950人次,接近150万人!
与此同时,22日前端已经完成90%以上人口的采集工作,周末的23、24日两天将完成剩余人口的补采工作。
但是武汉以惊人的速度,在10天内将“不可能的任务” 如期完成。
现在,武汉各小区的业主群里,居民争晒核酸检测结果,几乎刷屏。
从各张图表呈现中,都可以直观发现,尽管核酸筛查量不断加大,但无症状感染者的检出数量和检出率却持续降低,人群中病毒的残存感染和传播越来越弱。
这也是符合病毒传播与疫情消退规律的
人口是一个极其庞大的、超出人作为个体理解的规模。
武汉全民筛查,工程量浩大。若按常规的检测手段,每人依次检测,日均检测量须达到100万才可以,所以常规检测手段近乎不可行。
能够在短短数天内把检测数量飙升20倍,就必须采用本系列文章在3月30日就已经介绍过的——“混样检测”(Pooling of samples,也被称为合并样本、样本集成)方法。
就是把10人乃至20人的咽/鼻拭子样本,混在一起测。
将几人的鼻/咽拭子混在同一采集管里进行取样处理,只需要一人份的核酸检测试剂
若结果为阴性,则判定所有样本都是阴性,一旦检测到阳性,重新对这些人进行二次逐个检测,以予确认。
这样,在感染率很低的情况下,可以大幅提升总体检测效率。
此前,科研人员已经在检验了在新冠病毒检测中,采用混样检测方式的效果与可靠性。
4月6日,斯坦福大学临床病毒学实验室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发表论文,他们在三月份使用这一方法进行回顾性研究,将样本以9个或10个一组合并成“合并样本”,然后测试。
研究团队筛查了292份 “合并样本”(2740个鼻咽样本和148个肺泡灌洗样本,共2888份样本),最后找到2份阳性样品。
但也有1次“合并样本”检测结果为阳性。但在重新测试该组的各份样本时,无法重现。认为可能是假阳性。
当然,假阳性不怕,复检确认即可;令人略担心的是假阴性。
4月28日,德国萨尔大学病毒学研究所在《柳叶刀·传染病》发表的的一篇论文认为,通过“合并样本”的方法,最多可合并30个样本且足以保证检测的准确性。
论文还评估了检测灵敏度——只是略微降低,因为PCR测试本来就要做扩增处理的,被稀释了问题也不大。
但是研究人员在论文中也从提到,如果单个样本本来就处在临界阳性(即病毒量很微弱),就可能会导致漏检。
为了保证检测的敏感度不要降低,实际使用的混样比例应控制在5~10人,最高不应超过20人。
也就是说,最多能把设备检测能力扩增20倍。
另外,这个办法适于低感染率下的超大规模筛查,不太适用于疫情爆发时的就诊病人确诊检测判断。因为感染者比例高,“合并样本”阳性比例也高,实际运作起来难以增效,甚至很可能会降效。
这也就是武汉日监测数据从5万人出头,短期飙升到85万人的方法策略。
但这只是测试环节的技巧,真正的难度,还在于大规模采样,必须要靠人来完成。
最大的难度不在于后端(毕竟可以合并样本倍增效率),而在于必须一一完成的前端。
这次武汉千万核酸检测,真正了不起的,正是那些默默负重的医护人员。
作为长江“三大火炉”的武汉,现在5月份日最高气温已经接近30度了。
近30度的天气,她们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还要接待每一位检测者。
一天当中,她们要把这个流程重复成百上千次,从早上九点到下午五点,人数较多的小区还要加班到深夜。
最近几天,在一些小区,已经有医护人员中暑晕倒的情况。
但正是她们在短短一周内,完成了500万人口的取样任务,未来还要完成剩下500万,最终完成对武汉这座超千万人口城市的全民普测。
没有她们的点滴努力汇集到一起,这个惊人的检测任务不可能完成。
文章内容根据凤凰网唐驳虎的数据进行整理,特此感谢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