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琴学前教育课程思想是他是学前教育思想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学习和继承他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合理内容, 对于我们今天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一)课程应为教育目标服务 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集中地反映人们的教育价值观念。同时, 教育目标又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方向, 它指导着人们的具体教育行为。教育目标是制订课程目标的理论依据, 它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课程的具体实施具有规范和限制作用。对学前教育来说, 也是这样。 学前教育课程是学前教育的支柱。学前教育课程是为学前儿童设计的课程。培养什么样的人, 用什么来培养, 又采用什么方式去培养, 这是学前教育课程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陈鹤琴先生在研究中国二三十年代学前教育课程实际的基础上, 从身体、智力、情感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幼儿教育目标。他人为, 教育目标首先要解决“做怎样的人”的问题。通过教育, 培养出的人应该具有“ 作精神, 同情心和服务他人的精神。”“应有健康的体格, 养成卫生的习惯, 并有相当的运动技能。“应有研究的态度, 充分的知识,表意的能力”“应能欣赏自然美和艺术美, 养成欢天喜地的快乐精神, 消泯惧怕情绪。”由此可见, 在二三十年代, 陈鹤琴就提出了比较符合学前儿童身心特点, 并适应未来社会的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 是难能可贵的。 (二) 课程内容的选择应注重儿童的生活环境, 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 课程内容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支柱。选择什么样的课程内容来实现学前教育的目标呢?又根据什么来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呢?对此, 陈鹤琴先生提出了自己著名的观点,那就是:“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他认为, 学前儿童是在周围的环境中学习的, 应该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组织课程。因为, 学前儿童周围的环境不外乎两个方面:大自然和大社会。自然环境包括动物、植物和各种自然现象,如春天的桃花、杏花、杨花、柳絮, 夏天的雷鸣电闪、蜻蜓荷花, 秋菊冬雪等。 社会环境是人类精神活动的环境, 是人文环境, 对学前儿童的发展具有更大的作用。在与人的相互交往与作用中, 儿童学习和增长与人交往的经验和知识, 并实现着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 习得文化的特征, 进行着对儿童的发展来说更为重要的社会化过程。陈鹤琴先生同样十分重视学前儿童的社会化教育, 注重在社会环境中教育儿童, 发展儿童。因此, 在为学前儿童设计的课程中, 社会环境的学习成为必不可少部分。当然, 为学前儿童准备的社会环境应该适合他们的学习与发展,适应他们兴趣与需要, 适合他们的能力水平。像家庭、集市、节日、庆祝会、教师接待日活动等, 是学前儿童经接触的社会环境, 这些应成为学前儿童课程的重要内容。 由此, 大自然构成的自然环境和大社会构成的社会环境一道组成了学前教育课程的中心内容, 学前儿童应该在这样的环境中获得发展。设计和选择学前教育课程内容, 必须符号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把大自然和大社会作为中心, 这样设计出的课程才是合理的。 (三) 课程结构以“五指活动”为基本成分 课程结构应该具有整体性,应促进学前儿童整体的有机发展。为此,陈鹤琴以人的五个连为一体的手指作比喻,创造性地提出了课程结构的“五指活动”理论。他认为, 五指活动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 健康活动:饮食、睡眠、早操、游戏、户外活动、散步等。 2. 社会活动:朝夕会、周会、纪念日、集会、每天的谈话、政治常识等。 3. 科学活动:栽培植物、饲养动物、研究自然、认识环境等。 4. 艺术活动:音乐(唱歌、节奏、欣赏)、图画、手工等。 5. 语文活动:故事、儿歌、谜语、读法等。 这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 就像人的五个手指, 共同构成了具有整体功能的手掌。学前教育课程的全部内容句包括在这五指活动之中。但是这五个方面是有主次之分的。 陈鹤琴认为, 儿童健康是幼稚园课程第一重要的。强国需先强种, 强种先要强身, 强身先要重视年幼儿童的身体健康。身体强健的儿童, 性格活泼, 反映敏捷,做事容易。为了儿童的现在和将来, 幼稚园的教育应注意儿童的健康。 为了培养儿童健壮的身体, 幼稚园应十分注意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陈鹤琴认为:“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 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 所以幼年时代, 应当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 全集》第二卷, 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117,120) 应带领幼儿多到户外活动。户外活动不仅可以使儿童在接触自然中学到各种经验, 还可以使他们呼吸到新鲜的空气, 沐浴到充足的阳光, 活跃儿童的精神, 强健儿童的体魄, 增加饿的欢乐。户外活动是保证和促进儿童健康的有利措施。 此外, 幼稚园应特别注重音乐, 因为音乐可以陶冶儿童的性情, 鼓励儿童进取。幼稚园应创设音乐环境, 培养儿童对音乐的兴趣, 发展他们欣赏音乐的能力和技能。 (四) 课程实施应采用“整个教学法”、游戏式和小团体式 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确定之后,如何组织实施课程来实现教育目标就成为关键。怎样才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教育效果呢?陈鹤琴先生在对学前儿童心理和教育长期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适合学前儿童发展的课程组织法。这就是“整个教学法”。 何为“整个教学法”?陈鹤琴认为, “ 整个教学法, 就是把儿童所应该学习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去教儿童学。”(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陈鹤琴全集》第二卷, 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115、224页)因为学前儿童的生活是“整个的”,学前儿童的发展也是整个的, 外界环境的作用也是以整体的方式对儿童产生影响的, 所以为儿童设计的课程也必须是整个的、互相联系的, 而不能是相互割裂的。 游戏法是整个教学法的具体化。游戏具有统整作用, 在游戏中, 学前儿童的身体能获得充分锻炼, 展开丰富的想像, 缓解紧张的情, 体验活动的愉悦; 游戏是学前儿童最喜欢的活动。游戏是学前儿童的重要生活。儿童在游戏中, 在活动中学习, 能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前儿童的课程最容易游戏化, 采用游戏化方式组织课程, 有利于学前儿童健康发展。 由于学前儿童都是具有差异的不同个体, 每个儿童都是相对独立的, 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不一, 兴趣不同, 应采用小团体式教学, 使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在相互作用中都获得长进。 (五) 学前教育课程编制的十大原则和三种具体编制法 1951年, 陈鹤琴发表了《幼稚园的课程》一文。在这篇文章中, 他批判了欧美国家所实行的完全从儿童出发, 缺乏系统性的单元教学的课程编制哦模式, 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幼稚园课程编制应遵循的十大原则, 以及三种刻度编制的具体方法。 十大原则是: 1. 课程的民族性:课程应是民族的, 不是欧美的; 2. 课程的科学性:课程应是科学的, 不是封建迷信的; 3. 课程的大众性:课程应是大众的, 不是资产阶级的; 4. 课程的儿童性:课程应是儿童化的,不是成人化的; 5. 课程的连续发展性:课程应是连续发展的, 而不是孤立的; 6. 课程的现实性:课程应符合实际需要, 而不能脱离现实; 7. 课程的适合性:课程应适合儿童身心发展, 促进儿童健康; 8. 课程的教育性:课程应培养儿童五爱国民公德和团结、勇敢等优良品质; 9. 课程的陶冶性:课程是陶冶儿童性情, 培养儿童情感; 10. 课程的言语性:课程应培养儿童说话技能, 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根据以上十大原则, 陈鹤琴修订了原定的教育单元,加入了五爱教育内容, 形成了九项内容构成的课程结构:节日、五爱教育、气候、动物、植物、工业、农业、儿童玩具、儿童卫生。这九项内容构成的课程结构, 与其早些年形成的五指教育结构相比, 增加了50年代一些新的成分,具有时代特色。但是, 这种新课程结构显得比较零碎,整体性较差。 课程编制原则还是比较宏观的, 它的指导性比较强, 但操作性比较差。陈鹤琴还提出了三个具体的课程编制方法:圆周法、直进法和混合法。 1. 圆周法:幼稚园每个年龄班预定的教育单元内容相同, 研究的事物也相同, 但所选教材的难度和分量应根据儿童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各班要求由浅入深。 2. 直进法:就是将儿童生活中接触的事物, 按照事物的性质和内容的深浅而分布在各个不同的年龄班中, 如小班烟具猫和狗, 中班研究羊和牛, 大班研究马和虎。即是说, 不同班的课题和要求都不相同。 3. 混合法:就是在扳指课程的时候,以上两种方法均可采用,即课题和要求有相同或不同。混合法是编制课程时采用最多的一种方法。 以上只是介绍了陈鹤琴学前教育课程思想中的一些主要内容。除此之外, 他还提出了有关幼稚园课程评价、课程实验等方面的主张或观点,也值得我们认真地加以汲取。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 陈鹤琴提出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毕竟具有他那个时代的历史烙印, 毕竟具有他个人教育哲学的局限。因此, 我们对他的课程思想必须辨证地继承, 吸取他思想中对我们今天的学前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有用的容; 不能把他的思想奉为神灵, 不加分析地全盘学习。时代变了. 我们今天的国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我们的学前教育实际也已经发展到新的水平, 我们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同样不同了。我们必须把他的课程思想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 才能看到它的真正价值。
多。据查询陈鹤琴个人简介,显示她一共有10篇毕业论文文献,包括5篇期刊论文和5篇学位论文。陈鹤琴(1892年3月5日-1982年12月30日),浙江省上虞县人,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心理学家,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民国四大教育家之一,被称为中国幼教之父。
我是鹤琴小学的,真的!!!!! 但我不知道。。
学前教育
我觉得南师学前给人及深的印象就是亦师亦友的老师。她们不仅其有极高的学术进诣,也时常关心我们的学习、生活。每一次的大活动,比如校十佳班级的评选,系里老师会到现场为我们加油,甚至参与表演。而且我们是小班化教学,所以几乎每一位老师都能记住所有同学的名字。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南师学前就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每一个人都能够在这里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南师学前本科生的定位是培养研究型的幼儿园老师,因此,在上了美术、舞蹈、钢琴等艺术课程的同时,我们也进行了大量的理论课程的学习,比如学前教育课程、学前教育研究方法等。
课堂上,除了教师讲授这种方式之外,我们还经常进行小组讨论、个人读书分享等。丰富的课堂形式让学前的每一节课都充满了活力。听过的会忘记,看过的会记得,做过的才会理解。对于那些我们做过 presentation ,直到现在还是能够记得清清楚楚。四年的学习,我们丰富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更是邃样思维以及科研方法能力的提高,这些能力时于现在的研究生学习大有裨益。
系里十分重视本科生的国际交流学习机会,已经参访了美国、意大利、日本等多个国家。交流的内容包括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全方位考察与互动、幼儿园环境参观、本科生课堂观摩、教学环境参观等。每天的现场访问结束,师生们利用晚间时间交流研讨一天的收获,并整理成文、发送微信公众号推文,以在更大范助分享学术交流的成果。深入外国学前教育前沿考察,不仅提升了我们的专业素养,更加拓宽了我们的学术视野。
很高兴遇见了南师学前,感谢南师学前的老师们为我们的成长所做的努力。学前教育就像一座美丽的大花园,在南师学前的栽培下,我们终将会成为理想中的花园艺术家。
南京师范大学是知名211师范院校,同时也应知道南师是综合性大学,有众多专业。其中一些专业是南师的王牌专业,下面就来聊一聊这些专业。
首先贴图一张,这是2017年12月出炉的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南师取得傲人成绩,多个专业被评为A、B级,这些都是一个够格的数据参考。现在,就由我对这其中的几个专业进行介绍。它们也是我认为南师最值得就读的专业。不过更重要的还是看个人的兴趣。
1.中国语言文学
南师的中文在学科评估中被评为A-,可见其实力。作为南师文学院的一份子,对这个专业还是颇有了解的。本科的话推荐的是汉语言文学和古典文献学。南师文学院师资力量颇为雄厚,许多老师都是大佬级别,而且学校重视本科教育,稳扎稳打,夯实学生的基础。汉语言文学是一个常见的专业,主要是文学和语言两大块,如果你对语言或者文学感兴趣的话可以考虑一下南师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另外介绍的是古典文献学专业。这个专业本科开设的院校只有七所,南师大就是其中一所。古典文献学特别重视学生的基础,每学期都有经典的导读课,有《论语》导读,《史记》导读等,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如果你喜欢阅读古籍的话,强力推荐古典文献学。
2. 地理学
地理信息科学,简称地信是南师的双一流专业,这也是南师的一大王牌。地信的课程相比别的专业会多,这体现了这个专业的要求之高。地科院是南师有钱的学院之一,在大学期间会有几次外出实地考察,羡煞旁人。双一流专业,所以学校的培养力度也是很大的,如果你对地理感兴趣的话,可以考虑南师的地理相关专业,尤其是推荐地信这一双一流专业。
3. 教育学
南师是师范类院校,而且在省属师范院校排名第一,它的师范专业,教育学专业的实力也是不容小觑的。南师有教育科学学院和教师教育学院两大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的学前教育,小学教育,教育学在全国都是有名的。其余的师范专业无论在报考还是转专业中也是一大热门。这些专业除了基本专业课程,也注重教师技能的教授。如果你以后有志于当老师的话,可以考虑这些专业。
以上的专业都是南师的王牌专业,欢迎报考,绝对不亏。最后贴一张南师大的图,嘿嘿。
南京师范大学虽说现在算比较综合性的大学了,但还是比较偏文的。有一些理工科的专业还是比较弱势,也有许多王牌专业,现在让我来说说南师值得读的专业
●英语、数学师范
作为师范院校出名的,师范专业肯定不会差。录取分数线也是极其的高。而且学校对师范的要求是特别高的,所以南师大出去的老师水平都很好。南师大的英语很强,数学也不懒。能上这些专业的都是学霸
●双外语
南师大外院在社会上的口碑很好,历史也比较久了。除了学师范的外院女孩子也特别多。如果是女孩子不知道学什么专业还是比较推荐学外语的啊!!竞争也十分激烈,有大一的学生对专业不满意可以在大一下参加转专业考试,转最多的就是外院!!每年都爆满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
地科院大家都知道,而且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是南师大唯一的双一流学科。怎么说呢,反正就是强啊。
●法学
南师是江苏省唯一一家拥有全国有13所法学院校有法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之一的院校。学法学的同学大多都没有后悔。
●汉语言文学
南师大是一个文化底蕴很浓厚的一所院校,比较偏文。所以汉语言文学专业肯定不会差,在全国排名15,“设有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是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培养跨世纪中文人才的基地。
陈鹤琴“活教育”理论评介 田景正 发表于1998年第4期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陈鹤琴(1892一1982)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和幼几教育专家。探究他的“活教育”理论及其创建过程,对我们今天的教育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都有很大的启发。一、“活教育”理论在陈鹤琴教育思想体系中的地位陈鹤琴一生在教育上的贡献是多方面的,而“活教育”理论是其中最具亮色的部分。留美五年后的陈鹤琴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从此,他开始了儿童心理和幼儿教育的实验研究。从1920年起,他以长子一鸣为对象,进行儿童心理发展的观察和实验,共808天。他把研究成果与西方儿童心理学研究成果相比照,写成《儿童心理之研究》一书。50年代初,陈鹤琴结合教学完成了《儿童心理学》讲稿,进一步系统地论述了儿童从新生到成长的整个过程所产生的一切变化、。正是由一于他对儿童身心发展进行了镇密的研究,因而为我国儿童教育科学化提供一了坚实的基础。与儿童心理发展相关的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素为我国所重视。家庭教育书籍从最一早的《颜氏家训》起,不乏善本。若论及家庭教育理论的科学化、民士化、艺术化、游戏化,当首推1925商务印书馆出版陈鹤琴著的《家庭教育》陶行知称该书是“中国做父母的必读之书”,并肯定此书“系近今中国出版教育专著中最有价依之著作”。‘价亥书到40年代末已再版10多次,1981年和1995年又重新再版,说明该一书是经得起历史考脸的。陈鹤琴还撰写了好现今幼稚教育之弊病》、(我们的主张》等论文,并在四23年创办鼓楼幼稚园,通过实验城一究有关幼稚园的教育、教学及教材、设备等,有效地探索了中国化幼稚教育的道路由此可夕陈鹤琴对儿童心理研究的中国化,特别是幼几教有中国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正因为如此,.王伦信称他为“中国的福禄培尔”。③长期的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活劝,为他创造“活教育’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除鹤琴就必提及“活教有”理沦。“活教育”理论形成于40年f让可以说该理沦:淤经;鹤交长期的教育科学实验和教育经验的总结,是他长期对中国文化教育的思考和对现代西方教育教学理论中国化探索的结晶。从理论深度看,较之陈鹤琴其他教育思想,“活教育”理一论是系统化的教育理论,它反映了一个教育家对教育规律的深刻认识。“活教一育”理论有自己的哲学基础,有连通一贯的目的论、课程论和方法论。因此,“活教育”理沦集陈鹤茱执期学习、研究、思考之大成。“活教育”理论有强烈的针对性和时代性。“活教育”针贬中国传统“死教育”的那种“死教书、教死书、教书死”的教育形式,欲以“活”的教育培养出能动手动脑,富有创造力,有才一F的新人。这种教育反对“先人为主”,提倡“怀疑”精神,其“做中学”“做“!“求进步”的倾向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在当时,国难深重的中国正费要这种教育培养出敢做敢为独辟新路、振兴中华的人才。我国著名心理学家高觉敷教授称赞他:采用日记法,辛勤观察,为新科学!L;童心理学作贡献;提倡活教育,大声疾呼,给收稿日期:1998一06一12死读书传统训练扣丧钟。③“活教育”理论在陈鹤琴一生的教育贡献中占其半壁,其理论的严密性、时代性、社会影响和作用,使陈鹤琴仅以此称为教育家也当之无愧。二、“活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关于“活教育”理论的产生和形成时间,王伦信在《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中认为,1940年陈鹤琴在江西发表的《什么叫“活教育”》的演讲是其活教育理论最早的表述。1940年10月1日,江西省实验幼稚师范学校的创立是“活教育”实验的开始。1941年《活教育》月刊创立,确立了“活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则是“活教育”理论诞生的标志。到四十年代末,“活教育”形成了一个相当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④其标志是1947年陈鹤琴在编写英文版《活教育》一书中对其创立的“活教育”理论所作的系统归纳。“活教育”理论主要包括活教育目的论、教学论、课程论、师生关系论。1.“活教育”的目的论1944年,陈鹤琴在其发表的《活教育要怎样实施的》一文中提出“活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⑤教育的对象和出发点是人,教育的目的还是人,命题的本身包括了人的发展和完善,包含了对人生理想的设计和追求。陈鹤琴从一般到具体,从不同层次论述了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第一、“做人”“做人”是指做一个一般意义上的人,这是“活教育”的第一个目标层次。“人”,区别于其它动物,但又有与其他动物共同的特征。因此,要做人,就要破除清规戒律,他认为只有率性才能茁壮成长;人思想精神应充满活力,生机勃勃,一个人只有顺应自然成长,才可能保持健康。第二:“做中国人”。“活教育”第二个目标层次是“做中国人”。陈鹤琴说:“今天是我们生在中国,是一个中国人,做一个中国人与一个别的国家的人不同”,⑥他指出生活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度里的人必须了解中国,热爱中国,强调了做人的民族特征。第三:“做现代中国人”。这是第三个目标层次。“活教育”在这个目标层次强调了做人的时代性。他说:“争取民族独立,……建立科学民主,这便是中国人当前的生活内容与意向,而活教育就是要求做这样的中国人,现代的中国人。”⑦1948年,陈鹤琴将“活教育”培养目的表述改为“做人,做中国人,做世界人。”这个改变表明陈鹤琴把视野放得更远大,他注意到要把教育对象培养成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溶人世界的人,不用固定的目标、既有的框架来套住教育对象。可以看出,“活教育”目的论是一个包含人的发展的丰富内涵的教育目的理论体系,它汲取了杜威“生长”、“生活”概念的基本精神,同时又结合中国实际和时代需要,赋予了教育目的民族性、时代性、世界性内涵,从而使其理论体现了中国国情,紧跟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的“活”的鲜明特性。2.‘.活教育”的教学论分科教学,以为分科教学使“教育的统一性被肢解了”。,主张把学校作为整体,把童和研究儿童看作为施教的前提和基础,反复强调,’)L童不是‘小人’,儿童的心理与成人的心理不同,儿童时期不仅作为成人之预备,亦具他的本身的价值”。。要做到“一切为了教育”,教师必须要有较高的理论知识、业务水平,这样,“凡儿童能够学的而又适宜学的,我们就应当教他。’,.总之,陈鹤琴是在杜威的“儿童中心论”的基调上,以儿童教育为立足点,提出了教育教学中的新型师生关系。从而为中国近代科学师生观研究和实践开辟了一条新路。三、“活教育”理论的现实意义鲁迅曾说:“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0近代中国教育家陈鹤琴正是这样的“拿来主义”的实践者。他和陶行知一起从西方“拿来”充满新时代气息的教育思想,结合中国的教育实际,使之“翻了个半个跟斗”,从而形成中国近代改造旧教育和指导中国新教育的“生活教育”和“活教育”理论。目前,如何改变积重难返的应试教育?以什么样的教育理论来支撑教育改革?陈鹤琴创立的“活教育”理论能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活教育”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他要求把僵化死板、压抑学生主动性的教育变为前进的、自动的、有生气的教育,即要求教育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学生。这样的教育才有生气,学校才有活力,学生才有生机。就此看来,“活教育”似乎天然就反对“应试教育”。“活教育”目的论中的“做人,做现代中国人,做现代世界人”是个动态的概念,它要求学校培养出既与时俱进,又热爱祖国,具有现代素质的人才。“五指活动”、“整个教学法”对当今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提供了思路。“活教育”的“活动性原则”和“做中教,做中学”的教学方法论就是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理论范式。“做中学”、“做中求进步”能使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真正得到落实。总之,“只要学校教育中存在着僵死的、空洞的形式主义,……陈鹤琴批判传统学校教育的观点必将具有生命力。”。(作者单位:华中师大教科院)注释:①《陈鹤琴全集》第三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673页。③唐淑、钟昭华主编,《中国学前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玲93年版,第245页。②④00王伦信著,《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00,235一236,2铭,190页。⑤⑧⑨0《陈鹤琴全集》第4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365一359,366,368.366页。⑥⑦⑩《陈鹤琴全集》第5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63,63,72一131页。0《陈鹤琴全集》第1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9页。0《外国教育通史》第5卷,膝大春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09页。0《陈鹤琴教育文集》下卷,北京出版社,1985年版,第111页。0《普迅选集》第4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0页。0张瑞播、王承绪主编,《中外教育比较史纲》第二卷,山末教育出版杜,1997年版第318页。
生态美学,顾名思义,就是生态学和美学相应而形成的一门新型学科。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包括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科,美学是研究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一门哲学学科,然而这两门学科在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问题上却找到了特殊的结合点。生态美学就生长在这个结合点上。 作为一门形成中的学科,它可能向两个不同侧重面发展,一是对人类生存状态进行哲学美学的思考,一是对人类生态环境进行经验美学的探讨。但无论侧重面如何,作为一个美学的分支学科,它都应以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审美关系为研究对象。 生态美学是生态学与美学的有机结合,实际上是从生态学的方向研究美学问题,将生态学的重要观点吸收到美学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崭新的美学理论形态。生态美学从广义上来说包括人与自然、社会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当代存在论美学。它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生态学已取得长足发展并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情况之下。1994年前后,我国学者提出生态美学论题。2000年底,我国学者出版有关生态美学的专著,标志着生态美学在我国进入更加系统和深入的探讨。 生态美学产生于后现代经济与文化背景之下。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部落时代、早期文明的农耕时代、科技理性主导的现代工业时代,信息产业主导的后现代。所谓后现代在经济上以信息产业、知识集成为标志。在文化上又分解构与建构两种。建构的后现代是一种对现代性反思基础之上的超越和建设。对现代社会的反思是利弊同在。所谓利,是现代化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所谓弊,则是现代化的发展出现危及人类生存的严重危机。从工业化初期“异化”现象的出现,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核威胁,到20世纪70年代之后环境危机,再到当前“9.11”为标志的帝国主义膨胀所造成的经济与文化的剧烈冲突。总之,人类生存状态已成为十分紧迫的课题。我国在经济上处于现代化的发展时期,但文化上是现代与后现代共存,已出现后现代现象。这不仅由于国际的影响,而且我国自身也有市场拜物、工具理性泛滥、环境严重污染、心理疾患漫延等等问题。这样的现实呼唤关系到人类生存的生态美学诞生。 生态美学以当代生态存在论哲学为其理论基础。生态学尽管是1866年由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提出,属自然科学范围。1973年,挪威哲学家阿伦·奈斯提出深层生态学,实现了自然科学实征研究与人文科学世界观的探索的结合,形成生态存在论哲学。这种新哲学理论突破主客二元对立机械论世界观,提出系统整体性世界观;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自然——社会”协调统一;反对自然无价值的理论,提出自然具有独立价值的观点。同时,提出环境权问题和可持续生存道德原则。 生态美学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是形成并丰富了当代生态存在论美学观。这种美学观同以萨特为代表的传统存在论美学观相比在“存在”的范围、内部关系、观照“存在”的视角、存在的审美价值内涵等方面均有突破。是一种克服传统存在论美学各种局限和消极方面,并更具整体性和建设性的美学理论。它将各种生态学原则吸收进美学,成为美学理论中著名的“绿色原则”。其次是派生出著名的文学的生态批评方法。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这种生态批评方法得到长足发展。它倡导系统整体观点,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倡导社会责任,反对环境污染;倡导现实主义,反对对自然的扭曲与施虐。成为文学批评的重要视角。再次,促进了生态文学的发展。所谓生态文学即绿色文学,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题材、歌颂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共生共存。最后是有利于继承发扬中国传统的生态美学智慧,主要是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和易学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理论。 当然,生态美学目前尚在形成过程中,只是一种发展中的美学理论形态,还不具备一个学科的特点。面对西方当代的生态存在论哲学也需进一步清理批判。特别是某些理论家将“存在”引向神秘的“上帝”的倾向,以及“世界的返魅”问题、自然的“内在精神”与独立的审美价值问题以及如何正确对待现代化与现代科技问题都需慎重对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对其加以分析清理、批判地继承。
抓到了。2020年8月10日19时许,南宁市公安分局高新分局接到群众报警,相思湖北路某学校宿舍楼发现1男1女夫妻二人已在自家屋内死亡多日。接警后,民警迅速开展现场勘查工作。经侦查发现,受害者亲属黄某阳具有重大作案嫌疑,且已逃往国外。高新分局立即通过国际警务协作开展侦办工作。近日,据柬埔寨警方通报,8月17日在多方合作下逮捕了一名中国籍嫌疑男子。
8月20日,广西民族大学多名教职工告诉记者,一名陈姓教授与丈夫同时遇害。据悉,陈姓教授是文学院研究生导师,其夫姓黄,是广西某知名律师事务所的专职律师。
扩展资料
柬埔寨警方通报
2020年8月17日13:05在多方的合作下逮捕了一名中国公民,这是响应了中国驻柬埔寨大使馆的要求。金边市警察局移民工作计划调查和实施办公室,移民局调查和执法部都参与了此次行动。
中国人是Huang chenyang,男,1998年出生,在中国参与了谋杀活动。他在金边SangkatBoeungProlit的一个酒店被捕。
在此消息下有相关人员的留言。自称是陈丽琴学生的网友“安之海”说,陈丽琴是其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跟她相处写毕业论文那段时间,她为人和蔼可亲,细致认真帮助指导学生写论文。“安之海”感慨,“2007年我见过孩子,还是个9岁的小男孩。”
参考资料来源:新京报官微—广西一大学女教授与丈夫在家遇害,警方回应
1什么是生态美学(ecological aesthetics)?如果将生态美学界定为一种以自然生态为对象的美学研究,那么生态美学就像环境美学、诗歌美学、绘画美学等等一样,是依据研究对象的不同而划分的美学分支学科。如果说诗歌美学是专门研究诗歌这种艺术形式的审美特性、审美价值以及相关审美经验的美学分支学科,生态美学就是专门研究自然生态的审美特性、审美价值以及相关审美经验的美学分支学科。只要我们的审美拓展到一个新的领域,我们就能够相应地建立起一门新的美学分支学科。比如,如果今天的人们倾向于从电视中获得审美经验,我们就应该建立电视美学,对电视节目的审美特性、审美价值以及相关审美经验进行研究,以便对电视审美现象做出美学解释,有效地引导人们的电视审美。如果依据这样一种确立新的美学分支学科的模式,就根本不会有生态美学如何可能的问题,或者说,就不会存在生态美学的合法性的问题。因为生态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自然美的问题,而人们一直就在自然中获得审美经验,历史上也有非常严肃的关于自然审美的美学思考;更重要的是,由于现代艺术无视广大公众的审美要求,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将审美兴趣寄托于自然环境之中,从而导致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环境美学的兴起。总之,尽管在某个历史阶段一些美学家倾向于贬低自然美的价值,但以自然为对象的美学研究,同其他许多新兴的美学分支学科相比,其历史要久远得多,其现状和前景也更加令人乐观。但是,这一切并不能确保生态美学的合法性。如果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的审美特性、审美价值以及相关审美经验,为什么不叫自然美学(aesthetics of nature)?如果是将自然作为我们的生存环境而不是作为像艺术作品之类的优美之物来观赏的话,为什么不叫环境美学(environmental aesthetics)?当一些环境美学家使用环境美学一词的时候,他们主要从两个方面强调它与自然美学的区别:首先是对象的不同,环境美学包括了不同于自然环境的人造环境,如建筑、人造景观等。其次是观念的不同,环境美学强调将自然等环境因素从孤立的、个别的存在物开放为环境,即开放为相互联系甚至与欣赏者本人联系在一起的东西去欣赏,从而有别于传统的自然美学,后者更多地将自然物当作类似于艺术作品之类的孤立之物来看待。严格说来,生态美学一说要取得合法性,就应该一些方面与自然美学和环境美学有所不同。这种不同是存在的,它更多的不是体现在对象上,而是体现在观念上。总之,生态美学研究的是在将自然或其他什么东西看作一种生态系统的时候所产生的美学问题。2生态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应该是生态学和美学各自研究对象的交叉部分,即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3生态美学的产生的意义?首先是形成并丰富了当代生态存在论美学观。这种美学观同以萨特为代表的传统存在论美学观相比在“存在”的范围、内部关系、观照“存在”的视角、存在的审美价值内涵等方面均有突破。是一种克服传统存在论美学各种局限和消极方面,并更具整体性和建设性的美学理论。它将各种生态学原则吸收进美学,成为美学理论中著名的“绿色原则”。其次是派生出著名的文学的生态批评方法。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这种生态批评方法得到长足发展。它倡导系统整体观点,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倡导社会责任,反对环境污染;倡导现实主义,反对对自然的扭曲与施虐。成为文学批评的重要视角。再次,促进了生态文学的发展。所谓生态文学即绿色文学,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题材、歌颂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共生共存。最后是有利于继承发扬中国传统的生态美学智慧,主要是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和易学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理论。3学者有.黄秉生教授 王尔勃副教授 曾繁仁 袁鼎生教授 黄理彪博士 朱慧珍、张泽忠、陈丽琴、张晓芹 邓绍秋教授
什么是生态美学? 生态美学,顾名思义,就是生态学和美学相应而形成的一门新型学科。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包括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科,美学是研究人与现实审美关系的一门哲学学科,然而这两门学科在研究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问题上却找到了特殊的结合点。生态美学就生长在这个结合点上。 作为一门形成中的学科,它可能向两个不同侧重面发展,一是对人类生存状态进行哲学美学的思考,一是对人类生态环境进行经验美学的探讨。但无论侧重面如何,作为一个美学的分支学科,它都应以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审美关系为研究对象。 生态美学是生态学与美学的有机结合,实际上是从生态学的方向研究美学问题,将生态学的重要观点吸收到美学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崭新的美学理论形态。生态美学从广义上来说包括人与自然、社会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当代存在论美学。它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生态学已取得长足发展并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情况之下。1994年前后,我国学者提出生态美学论题。2000年底,我国学者出版有关生态美学的专著,标志着生态美学在我国进入更加系统和深入的探讨。 生态美学产生于后现代经济与文化背景之下。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部落时代、早期文明的农耕时代、科技理性主导的现代工业时代,信息产业主导的后现代。所谓后现代在经济上以信息产业、知识集成为标志。在文化上又分解构与建构两种。建构的后现代是一种对现代性反思基础之上的超越和建设。对现代社会的反思是利弊同在。所谓利,是现代化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所谓弊,则是现代化的发展出现危及人类生存的严重危机。从工业化初期“异化”现象的出现,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核威胁,到20世纪70年代之后环境危机,再到当前“9.11”为标志的帝国主义膨胀所造成的经济与文化的剧烈冲突。总之,人类生存状态已成为十分紧迫的课题。我国在经济上处于现代化的发展时期,但文化上是现代与后现代共存,已出现后现代现象。这不仅由于国际的影响,而且我国自身也有市场拜物、工具理性泛滥、环境严重污染、心理疾患漫延等等问题。这样的现实呼唤关系到人类生存的生态美学诞生。 生态美学以当代生态存在论哲学为其理论基础。生态学尽管是1866年由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提出,属自然科学范围。1973年,挪威哲学家阿伦·奈斯提出深层生态学,实现了自然科学实征研究与人文科学世界观的探索的结合,形成生态存在论哲学。这种新哲学理论突破主客二元对立机械论世界观,提出系统整体性世界观;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主张“人——自然——社会”协调统一;反对自然无价值的理论,提出自然具有独立价值的观点。同时,提出环境权问题和可持续生存道德原则。 生态美学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是形成并丰富了当代生态存在论美学观。这种美学观同以萨特为代表的传统存在论美学观相比在“存在”的范围、内部关系、观照“存在”的视角、存在的审美价值内涵等方面均有突破。是一种克服传统存在论美学各种局限和消极方面,并更具整体性和建设性的美学理论。它将各种生态学原则吸收进美学,成为美学理论中著名的“绿色原则”。其次是派生出著名的文学的生态批评方法。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这种生态批评方法得到长足发展。它倡导系统整体观点,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倡导社会责任,反对环境污染;倡导现实主义,反对对自然的扭曲与施虐。成为文学批评的重要视角。再次,促进了生态文学的发展。所谓生态文学即绿色文学,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题材、歌颂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共生共存。最后是有利于继承发扬中国传统的生态美学智慧,主要是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和易学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理论。 当然,生态美学目前尚在形成过程中,只是一种发展中的美学理论形态,还不具备一个学科的特点。面对西方当代的生态存在论哲学也需进一步清理批判。特别是某些理论家将“存在”引向神秘的“上帝”的倾向,以及“世界的返魅”问题、自然的“内在精神”与独立的审美价值问题以及如何正确对待现代化与现代科技问题都需慎重对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对其加以分析清理、批判地继承。
Qinyichen
Chiyee ChenKiyi ChenTchiyi Chen
中国最伟大的作家------------------鲁迅 鲁迅一生坎坷,到处“碰壁”,所以很自然的有一股怨恨之气,横亘胸中,一吐为快。怨恨的对象是谁呢?礼教,制度,传统,政府,全成了他泄忿的对象。他是绍兴人,也许先天的有一点“刀笔吏”的素质,为文极尖酸刻薄之能事,他的国文的根底在当时一般白话文学作家里当然是出类拔萃的,所以他的作品(尤其是所谓杂感)在当时的确是难能可贵。他的文字,简练而刻毒,作为零星的讽刺来看,是有其价值的。他的主要作品,即是他的一本又一本的杂感集。但是要作为一个文学家,单有一腹牢骚,一腔怨气是不够的,他必须要有一套积极的思想,对人对事都要有一套积极的看法,纵然不必即构成什么体系,至少也要有一个正面的主张。鲁迅不足以语此。他有的只是一个消极的态度,勉强归纳起来,即是一个“不满于现状”的态度。这个态度并不算错。北洋军阀执政若干年,谁又能对现状满意?问题是在,光是不满意又当如何?我们的国家民族,政治文化,真是百孔千疮,怎么办呢?慢慢的寻求一点一滴的改良,不失为一个办法。鲁迅如果不赞成这个办法,也可以,如果以为这办法是消极的妥协的没出息的,也可以,但是你总得提出一个办法,不能单是谩骂,谩骂腐败的对象,谩骂别人的改良的主张,谩骂一切,而自己不提出正面的主张。而鲁迅的最严重的短处,即在于是。我曾经写过一篇文字,逼他摊牌,那篇文章的标题即是“不满于现状”。我记得我说:“你骂倒一切人,你反对一切主张,你把一切主义都褒贬的一文不值,你到底打算怎样呢?请你说出你的正面主张。”我这一逼,大概是搔着他的痒处了。他的回答很妙,首先是袭用他的老战术,先节外生枝的奚落我一番,说我的文字不通,“褒”是“褒”,“贬”是“贬”,如果不作为贬用,贬字之上就不能加褒,(鲁迅大概是忘记了红楼梦里即曾把“褒贬”二字连用,作吹毛求疵解,北方土语至今仍是如此。)随后他声明,有一种主义他并没有骂过。我再追问他,那一种主义是什么主义?是不是共产主义?他不回答了。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1881年9月25日诞生在破落的封建士大夫家庭。7岁启蒙,在私塾和三味书屋接受传统教育。青年时代求学于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和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颇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东渡日本留学,初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两年后进仙台医专习医。1906年毅然弃医从文,以此改变国民精神。在日留学期间,鲁迅加入光复会,坚定地站在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一边,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1909年回国后,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绍兴府中学堂和山会初级师范学堂担任教职,并在故乡参加了伟大的辛亥革命。1912年2月,应邀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人吃人的封建制度进行无情的揭露和猛烈的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期间,参加《新青年》的工作,站在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的最前列,与李大钊等并肩战斗,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1918年至1926年间,创作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和《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充分表现了爱国主义和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和精神,其中1921年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进步学生运动而遭到当局迫害,南下到厦门大学任教。翌年1月赴当时的革命策源地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四·一二”政变后,愤而辞去中大一切职务,也因此纠正了只信进化论的“偏颇”。10月定居上海,系统学习和研究马列主义理论。1930年起,鲁迅相继参加和领导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不顾国民党当局的种种迫害,积极介绍马列主义文艺理论,团结广大革命文艺工作者同形形色色的敌人进行不懈的斗争,粉碎了国民党的反革命文化“围剿”。而作为共产主义者的鲁迅,正是在这一“围剿”中,成了中国文化革命的伟人。晚年,他又热烈拥护和支持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从1927年起,创作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杂文。上海十年的杂文,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地剖析各种社会问题,表现出卓越的政治远见和韧性的战斗精神。这些作品辑入《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和《且介亭杂文末编》等专集。此外,鲁迅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2种)、《莽原》、《奔流》和《译文》等文艺报刊,热情关怀和培养青年,倡导版画艺术,整理了大量古籍,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集》、《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和《小说旧闻钞》等。1936年10月19日,鲁迅病逝于上海,享年56岁。
请问你的邮票卖吗? 我是个集邮爱号者 我的QQ 7276047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留学日本,原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25年积极支持女师大的学生运动。1926年“三·一八”惨案,鲁迅愤而揭露中外杀人者镇压爱国学生的滔天罪行。在参加三月25日女师大的追悼会后,4月1日写下了著名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一说生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卒年不可考。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约在汉武帝元光、元朔年间,向今文家董仲舒学《公羊春秋》,又向古文家孔安国学《古文尚书》。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成为汉武帝的侍卫和扈从,多次随驾西巡,曾出使巴蜀。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而得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以代替由秦沿袭下来的《颛顼历》,新历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此后,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史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还撰有《报任安书》,记述了他下狱受刑的经过和著书的抱负,为历代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