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你查一下
那特贵特贵的,头一次你不带三四千回不来。
杨姓在“百家姓”中排第16。是现时中国第六大姓氏,根据户籍管理部门的“全国公身份信息系统”(NCIIS),杨姓也是第六大姓。1977年中国史学家在《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有关“姓氏”的论文上指出,杨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在做自我介绍时,通常会将“杨”称作“木易杨”;其实这是错的,实际上“杨”字的右边并非“易”,而是“昜”(yáng、音同阳)。杨氏起源主要有四:一、出自姬姓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周人后裔,因此,杨姓的起源要从周。 1世,黄帝:世嗣少典氏。少典氏为诸侯(有熊国君)。母曰附宝,视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有孕,24个月,生帝于轩辕之丘,名号轩辕。国于有熊,故号为有熊氏。纳4妃,生25子。八月既望,帝在位百年崩,葬桥山,年110岁,传子玄嚣。至28世,周侯发:姬昌公子。十有九年十月,王有疾,后崩。葬雍州万年县西南28里毕原上。太子诵立,是为成王。 源于西唐叔虞次子杨杼 1世,杨杼(姬杼):周武王姬发之孙,唐叔虞之次子,晋侯燮父之弟。海南《杨氏宗谱》称其又名平杼,并尊其为杨姓开派之始祖,生于周成王二十年丙辰(前1085年)七月十一日子时 (均为夏历,下同)。周康王六年戊辰封杨侯,食采于杨国,始以杨为姓。卒于周穆王二十三年庚辰(前999年)四月初八日丑时,寿85岁,谥忠廉。葬于弘农西门外金龟形,乾山巽向。 2世,杨伯沃:生于周康王二十三年丙申(前1045年)三月初三日子时,袭杨侯。卒于周孝王元年丁卯(前953年)五月十四日,寿92岁,谥勤简。葬山东武昌府东门外螃蟹形,甲山庚向。 3世,杨庚:生于周穆王元年戊午(前1022年)四月二十日丑时,卒于周懿王十一年乙丑(前954年)十月十六日卯时,寿68岁,谥闵惠。葬山东城南门外虎形,寅山申向。 4世,杨文:生于周穆王二十三年庚辰(前999年)正月初八日酉时,袭杨侯,卒于周夷王二十年丙午(前913年)正月十六日戌时,寿86岁,谥清勤。葬山东城南门外虎形,同父处。5世,杨昭成:生于周恭王元年甲辰(前974年)七月初十日子时,袭杨侯,卒于周夷王二十一年丁巳(前901年)六月初十日卯时,寿73岁,谥密察。葬山东武昌府东门外同母处。 此外尚有三说,且不论哪一说,其源均为黄帝后裔,周朝王室。姬姓杨氏占所有杨氏的主流。 源于西周宣王子尚父说 西周的王位由武王数传至宣王时,已是西周末年,国力已经大不如前。宣王有位小儿子,名尚父,因在宣王时未能获得封爵,直到周幽王时才被封于杨,为侯爵,所以史书也称他为杨侯,建立杨国,后为晋国兼并,原杨国侯族子孙从封邑命姓为杨氏。 源于晋武公子伯侨说 周灭唐(其地约在今山西翼城西)后,周成王把唐地封给他的弟弟唐叔 (唐叔,姬姓,名虞,字子平),并赏给他怀姓九宗。唐叔的儿子燮继位后,改唐国为晋国,这样唐叔就成周代晋国的始祖。晋武公(唐叔虞十一世孙)时封次子伯侨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 源于晋国太傅杨(月八十)说 伯侨生文,文生突,食邑于羊舌,为羊舌大夫,这就成为后世的羊舌氏。羊舌辖有铜(革是)、杨氏、平阳三邑。突生职,职生赤,(月八十)、鲋、虎、季夙。其中第二子(月八十),字叔向,又称叔(月八十),是晋平公时的著名政治家,官居太傅之职,因戴晋有功,被分封于杨氏邑(今山西洪洞东南),其子伯石,字食我,以邑为氏,称杨氏。公元前514年,晋灭强宗祁氏,羊舌氏,食我有子逃于华山仙谷,遂居华阴(今属陕西),称为杨氏。其后开基各地,成为杨氏繁衍发展的主流,史称杨氏正宗。是为山西杨氏。又据《广韵》、 《通志·氏族略》所载,周宣王少子尚父封于杨(今山西省洪洞县东南一带),号曰杨侯,后并于晋,因为氏。二、赐姓转姓1.因功赐姓 因为建树功勋而被统治者赐予大姓,以使其门庭生辉,光宗耀祖,是赐姓中最基本的类型。 隋代杨义臣。杨义臣本姓尉迟氏,尉迟氏属西部鲜卑,为北魏勋臣八姓之一。义臣之父尉迟崇,北周时为定州总管,隋初随行军总管达奚长儒与突厥交战,力战而死。当时义臣年幼,养于宫中,数年后奉诏宿卫宫掖。由于常在隋文帝杨坚左右,不免引起隋文帝对尉迟崇功业的追忆,于是下诏:“赐义臣国姓杨氏,赐钱三万贯,酒三十斛,米麦各百斛,编之属籍,为皇从孙。”不仅赐予皇室姓氏,还确定了义臣在皇族的辈份,这在受赐姓者中,可谓极受恩遇。 2.普通赐姓 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贵州的僚族 分支)后,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 3.从其养主 最普遍的现象,是他姓之人因为养父或主人姓杨而转从其姓。 西晋时候,活跃在武都仇池(今甘肃成县西北)一带的氏族首领百顷氐王杨飞龙,有外甥令狐茂搜,茂搜为飞龙养子,遂从其养主转姓杨氏。后来杨茂搜继飞龙为氐族首领,被晋愍帝封为骠骑将军。 从其养主现象最频繁的时期,为唐末五代。唐代自“安史之乱”后,方镇势力不断膨胀,一些方镇逐渐成为与中央相抗衡的独立王国。或出于政治野心,或为了自保其土,藩帅纷纷招兵买马,一些凶悍勇猛之徒,成为藩帅的义儿假子,转从养主之姓。宫中宦官为扩展自己的势力,也纷纷养他人为己子。从其养主而转姓的风气,一时大盛。 唐代杨思(日助),本姓苏,因为杨家养子,遂从养父姓杨。杨思(日助)是唐玄宗时期人,从史籍看,那时这种转姓现象尚不很多。以后情况就大不同了。杨复光,本姓乔,少时养于内侍杨玄价家,遂转姓杨。唐僖宗时,杨复光因镇压王仙芝起义军有功,被封为弘农郡公,而弘农(治今河南灵宝北)正是杨姓最显赫的郡望。杨守亮,本姓訾名亮,杨复光平定江西黄巢起义军时,得訾亮,养为假子,转姓杨,改名守亮。杨复恭,本姓林,因系宦官杨玄翼养子,遂转姓杨。杨复恭在唐僖宗时任左神策军中尉,后来定策立唐昭宗,权倾一时。 4.改姓 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有代北姓「莫胡芦」氏,后改为汉字单姓「杨」氏。 还有,在中国革命史上,屡有这样的情形,革命者为了工作需要,转改姓名,以后原姓不再起用,所转之姓一直使用下去。 抗日名将杨靖远将军,满族人,原姓赵。1938年,任冀鲁边区抗日武装部队副司令员。次年元月,被伪保安司令孙仲文杀害。 中共党员杨林,朝鲜平安北道人,原姓金名勋。1936年任红15军团75师参谋长,在率先锋营强渡黄河的战斗中负重伤牺牲。 5.回归旧姓 有的杨姓成员因为特殊的原因,改了姓,后来又改回杨姓。如杨老令公——杨业身上。杨业本名崇贵,后避北汉世祖刘崇名讳,改名重贵。杨重贵少年时投身刘崇,刘崇赐其姓刘,改名继业。刘崇之子刘承钧有养子刘继恩、刘继元、刘继忠,杨重贵赐姓名为刘继业,可能是因为刘崇长子刘(斌贝)早死无后,遂以杨重贵为刘继业而为其后嗣。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统兵攻北汉,围太原,北汉主刘继元降宋,而刘继业犹据城苦战。宋太宗喜其忠勇,喻刘继元招降继业。于是继业归宋,复姓杨氏,只名业。”杨业归宋复姓。 贵州台江巫脚乡的苗族杨姓。过去,有一户姓杨的迁到翁慕沟居住,由于那里是欧姓聚居区,这位杨姓苗民不久也改姓欧,以便同欧姓村民亲密相处。后来他的兄弟又恢复杨姓。解放后,他的儿子也改姓杨。三、少数民族杨姓氐族杨氏,氐有杨氏,世居仇池。 白族杨氏,杨氏一直是白族中的主要姓氏,人口最多,唐代杨氏曾成为白族中的第一大姓。杨干贞,五代十国时大义宁国君主,白族,云南宾州人.先世为南诏权贵,大长和国时为剑川节度使,后为大天兴国权臣,1927年灭大天兴国,自立为主,改国号为大义宁国.因为暴虐,被杀,在位8年。元代以后,杨氏仍为白族大姓。杨鼐,白族,云南大理太和县(今云南大理市)人。明弘治二年(土489年)举人,任黄州府(治在今湖北黄冈县)通判,退休后居家四十余年,闭门读书,乡人都称他为长者。今天的云南喜洲地区是杨氏的聚居地。 满族杨氏,满族杨氏的祖先多为汉人。居住在吉林市的杨氏,祖先就居住在云南贵州,后迁居山东登州。康熙年间迁居吉林,耕种官田,因为能提前交纳5年的额粮,被批准入汉军镶黄旗,成为满人。这支杨氏自始祖杨荣至今已传十四世。 纳西族杨氏,杨昌,清代纳西族散文家,云南丽江大研里人。喜庆十二年(1807年)举人,任湖北天门等县知县,疏导江流和修筑大堤很有政绩。他的散文非常出众,著有《四下可斋》集。他还写有许多游记、杂记等,内容包括政治、军事、经济等,深得士林叹服。他有大约三十篇文章被收入云南丛书《滇文丛录》《丽郡文征》等集中。杨元之,清代纳西族诗人,云南丽江大研里人。祖父杨本程,道光十四年(土834年)中顺天乡试举人,任刑部主事。杨元之以善写汉、纳两读的诗出名。 苗族杨氏,杨再成,元代苗族教育家,湖南城步人。大约于元皇庆元年 (1313年)在城步建立儒林书院,对传播汉族文化、教育苗民子弟起过重大作用。杨洪,苗族,六合人,明朝将领。父亲杨(王景),杨洪初从明成祖北征,机警敏捷,以勇著称。正统三年(1438年)任都指挥同知,正统九年,击败兀良哈部,升任左都督,宣府总兵官,景泰二年(1451年)任镇朔大将军。 回族杨氏,杨应奎,明代诗人、书法家,回族,山东益都人,正德年间进士。此外在侗族、朝鲜族、蒙古族中也有杨氏。四、出自姞姓姞姓杨国位于今山西省洪桐县附近。周宣王灭狄,同时灭姞姓杨国尚父为杨侯。晋献公灭杨,后封晋悼公之弟于杨,号杨干。晋平公时,杨又成为叔向的采邑,叔向子羊舌石以邑为氏,改姓杨氏。五、出自扬姓古时杨扬不分,以邑为氏。古时有「扬氏邑」杨姓迁徙史杨姓的发源地,是在今山西省境内,后为晋所灭,其子孙因避乱,远在春秋战国(前770—前221年)时期就有个别杨姓人士自山西迁至江苏和安徽省境内,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至秦汉之际,有的迁居河内,有的迁居冯翊 (今陕西大荔)。杨姓为晋所灭后,便向西发展繁衍,其先迁入陕西,后迁入山西省汾水中游的霍县一带,而后繁衍至今河南境。至汉时杨姓已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杨姓入川也于此时,多由湖北、陕西迁去。早在春秋战国之时,已有杨氏族人迁入江汉地区(今湖北潜江一带),后因楚国势力不断加强,迫使他们再向东南迁至江西。与此同时,又有杨氏族人自山西迁至江苏和安徽,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晋、唐这一时期,是杨姓在南北方繁衍的重要时期,由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和唐玄宗时的“安史之乱”,及宋代的“靖康之乱”,中原社会动荡,许多杨姓子孙为了避乱,大举南迁,其中以福建为迁播中心。隋唐后便逐步向今河北、山东、内蒙、安徽、湖南、浙东、福建、广东、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发展。 至宋代起,杨姓已广布江南广大地区。南宋初有大商人杨垢,随康王南渡,自河南定居宝山白沙,“潜心经商,诚一无伪,商民共信,聚集成市”。宋末,杨荣从上虞迁至上海;另支杨氏,与钟王李三姓被流配到奉贤滨海地区;元代,渤海滨州人杨乘、嘉靖进士杨道亨的先人,相继自杭州和河南迁入青浦;元末,钱塘杨璃迁南汇下沙;著名诗人诸暨杨维桢避乱华亭天马山。明代洪武初年,人们称之为“洪武落业”。据志书记载,在元末明初朱洪武“血洗湖南”的战争中,湖南土著居民遭受了空前浩劫,特别是长沙、岳阳、常德、益阳、湘潭等地区成为一片废墟。朱元璋建国后,为了复苏湖南,采取了“江西填湖广”的政策,因而大批的江西(包括浙江)杨姓宗族,迁往湖广地区。总之,杨姓族人在隋唐以前,除集中于今河南、陕西、山西三省外,还有以甘肃天水为中心的一线,以湖南、江西为中心的一线,直至遍及全国各地。台湾杨氏台南佳里杨氏 台南,即今台南市,是台湾省西南部的历史名城,1661至 1886年间为台湾政治、经济中心。市里有郑成功祠,为著名古迹。随郑成功人台的杨文科就落籍在台南佳里,成为望族。其后有杨文魁,字子伟,号逸齐,奉天人。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以都督佥事调任台湾镇总兵,到任即分布营讯,讲求军务,又立义塾,延聘内地名儒为师,设置学田资膏火,因之大陆去台湾者甚多,对开发台湾起了极大的作用。有一次蓝理入朝,康熙问台湾总兵如何?蓝理对曰:“练兵马,兴学校,洁己奉公,兵民相安无事。自己每日所食惟腐菜。”第二天康熙对荐举文魁的巴泰说:“杨文魁身为封疆大臣,惟食腐菜,可谓廉矣!”当时蓝理奏言台湾实行兵屯,文魁亦疏言以为不可,谓台湾之田皆为民业,若夺为兵田万不可以,况兵皆由内地调来,父母妻子隔洋相望,谁肯举家渡海以事屯田乎?康熙从其言,兵民皆喜。及举军政,被劾者皆无怨言,而所拔将弁,多至镇帅,皆有声。故兵民念其德,绘像立祠以祀之。 台北半线杨氏 康熙三年(1664年),人居台北的杨志申,字燕夫,祖籍福建。为拓建学宫,其父墓另择穴于魁年山麓,平坦如掌,约2.3亩,邑人说此地为“金盘摇珠”。墓毕后有人告之曰:“您素行孝义,子孙必昌,但您当远徙,十年之后可致巨富。”正是那个时候,半线初启,草莱未垦,志申遂往之,居于柴坑子庄,货番田而耕之,督率诸弟(有六兄弟,志申居二),尽力农耕,数年家渐富,辟田亦愈广。遂凿二八圳,引猫罗之水灌溉,润田数百甲,岁人谷万石。又凿福马及深圳,因之线东西两堡之田,皆为杨氏所有。又以余力开垦淡水、佳腊埔及金包里,岁亦人谷数千石,家畜亦多,佃农数千人,锄耕并进,半线景象是以日兴。雍正元年(1723年),台北建县治,志申移居东门街。他好行慈善事业,睦宗族,恤乡里,治桥梁,捐学田,邑人莫不称颂之。茔墓于彰化,后循众议,祀台邑孝悌祠。以长子振文,追封为中宪大夫。杨振文能识大体,人郡庠,捐资为知府衔,赏戴花翎。孙杨应选,亦有盛名。 台中杨氏 台中县杨氏的开基祖为杨琏,字至器,号华堂。祖居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金门金沙镇官澳村下八巷。兄弟两人,至器居第二,其父杨鸿畔之嫡出。自幼抱有大志,嘉庆年间渡台。初时,身中仅有18铜钱,人地生疏,举目无亲,不得已挑水度日,后改作厨司。每日克勤克俭,兼作生理,渐有积蓄,即开办船头行,即现时所称贸易商。他与内地各行店交接生理,店号杨合顺。其从商不但信用可靠,兼对贫民甚多援助,对政府亦多贡献,数十年间置田园数千甲,发大财。当时娶一妻两妾,育8个儿子,即现时8祧房亲,享年63岁。其次子润卿,进秀才及廪生;三子连卿,进秀才及廪生,至考中恩科进士,由吏部任官福建儒学正堂;五子瑶卿,日人时代为参事。其余各房子孙,皆勤俭,继续购有田园数百甲,亦皆昌盛。 台中沙鹿镇杨氏 沙鹿镇人杨清钦,生于1934年2月23日。幼承庭训,受父亲经商影响。长大后,和昆仲合开味精厂,由小而大,逐渐扩大到今日的味丹集团,员工近5000人,工厂动力达3万匹马力,企业计20余家。香港杨氏孙中山先生的两名亲密战友民主革命先驱杨衢云和“四寇堂主人”杨鹤龄 (“四寇”指孙中山、陈少白、尤列和杨鹤龄)都是生活在香港的民族精英。在1997年,香港胜利回归的前夜,以寓居香港的福建各地杨氏为主体自愿结合而成的民间群众团体——香港八闽弘农杨氏宗亲联合会成立了,并推选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现任会长杨金溪,副会长杨友谊、杨慈意,理事长杨丕汉, 秘书长杨思敬。联合会的主要宗旨为:弘扬中华文化,光大杨氏正谊明道、廉洁奉公、清白传家等伦理道德规范;并肩负联络宗谊,增强民族凝聚力,互助互济,加强经济合作,促进闽港文化经贸交流,以及扶危济困,举办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等任务。建会初期,就有会员500多名,包含个人会员与团体会员两种。海外杨姓杨姓向海外比较大范围的移民,是在元末以后,尤其是在明代郑和下西洋以后,这是中国南部特别是福建、浙江、广东等省的杨姓人士向海外迁移的发轫时期。主要是为了避免天灾人祸而向海外谋生的。移居的主要地区是在今天东南亚一带的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斯里兰卡、孟加拉、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家。 在鸦片战争以后直到 20世纪初叶,或因政治避难,或为追求西方科技,或为寻找革命真理,杨姓人士迁居的主要地区则面向西方欧美一带,这也是杨姓人士飘洋过海的第二个重要时期。 马来西亚沙巴州杨氏 这是杨姓人士足迹踏遍东南亚的第一步。据史料记载,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的浙江绍兴人杨云川,曾随军渡海去北婆罗洲,即今马来西亚沙巴州。云川在此长期羁留,而与当地鲁顺族酋长女儿相爱而结婚。公主后因云川遇难而为夫跳海殉节,留下了“寡妇山”这一游览胜地。而后有原籍福建漳州长泰人杨原抄(1858—1925年),于1877年只身南渡,抵达新加坡,寄宿同乡宗亲会馆中,后又移居今马来西亚的沙捞越州,经过艰苦努力,创建立古晋市,成为当地著名的实业家和华侨领袖。目前这里已建立了沙捞越古晋董杨宗亲会。如今马来西亚杨氏最活跃的要数沙捞越第三、六、七省的董杨宗亲会,他们的总顾问是拿督阿玛杨国斯。这个宗亲会成立于1971年,包括沙捞越的民丹莪、泗里街、加帛、加拿逸和诗巫等5个地区的杨姓,其次还有美里杨氏公会和雪龙杨氏公会。 孟加拉杨氏 清乾隆四十五年至四十八年间(1780—1783年),杨姓人士杨阿秋去印度经商,在孟加拉胡格里河畔定居下来,并吸引、接纳中国的侨民,在当时的印度加尔各答建立了“中国城”,从而在印度和孟加拉繁衍生息。 缅甸仰光杨氏 始于清咸丰四年(1854年),至今已146年了。他们为谋团结、敦亲谊,于清光绪元年 (1875年)在仰光建立了“四知总堂”。嗣后,1922年旅缅侨领杨昭固,又倡议新建植德堂于仰光海滨街三若开恒头,门牌 75—76号第三、四楼,1925年冬落成。当时“四知总堂”的会址系租赁,岁时莅止、春秋祭祀,咸感局促。1957年由几位正副理事长倡议筹建会所,推举杨唐豪为建委会主任,着手劝募基金,幸得诸族亲热烈支持,踊跃捐献,数月之间,巨款立就。1958年购地于仰光海域街门牌400号,第二年己亥冬兴工,越三年辛丑告竣。内部雕刻布置,历时经岁,至1962年12月举行落成庆典。目前已在全缅各重镇、市区筹设分堂,宗旨是联系宗亲、加强团结,尽力推行族亲福利,并协助贫穷子弟就学或介绍职业。 菲律宾杨氏 杨姓人士已散布在菲律宾全国各地区。宗亲总会成立于 1950年3月19日,会址设在马尼拉市,下面还有礼智三描分会(礼智市)、宿务分会(宿务市)、三宝颜分会(三宝颜市)、纳卯分会(纳卯市)、班乃西黑人省分会(怡郎市)和美骨区分会及五宝杨氏家族会等。这里的杨姓人士大都来自中国福建的泉州市、厦门市及其附近的晋江、金门、同安、安溪等县。 新加坡杨氏 新加坡有70%以上的华侨,其中杨姓人士占了较大的比重。他们最初去新加坡的具体时间虽然难以考证,但据记载,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在这里就成立了槟城杨氏植德堂公司。嗣后又在这里建立了新加坡杨氏总会及新加坡潮安仙乐杨氏互助社、星洲湖峰社杨氏公会、槟城杨氏公会和新加坡潮州弘农杨氏公会等宗亲会组织。 泰国杨氏 居住在泰国的杨姓人士也不少,他们在这里建立了泰国杨氏宗亲总会。 印度尼西亚杨氏 居住在印尼的杨姓人士建立了印尼杨氏宗亲总会和印尼万隆佛昙杨氏联谊会。后者为以伯侨公为大始祖,直系传下第59世的世隆公,开基于福建漳浦县佛昙镇衍派的子孙居住于万隆市者所组成,会员800余户,达5000余众。还有印尼坤旬杨氏弘农世家,这一家曾于1994年8月组团回河南开封寻根访祖,并参加了新建天波杨府的剪彩活动。 欧美澳洲杨氏 20世纪以来,杨姓子孙在留学或经商的过程中,侨居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欧洲的杨氏很多。这些人在贸易、科学、艺术、工程、政治等多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就,许多人都成了各界精英。有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美国国家工程师学院院士杨祖佑,当年即被布什总统任命为总统技术顾问委员会委员,等众多知名人士
我刚刚就看到了一个一模一样的,不知道是你抄袭他的还是他抄袭你的
问题的提出我们学校有不少同学姓杨,听爸爸妈妈说,姓氏是一种很深奥的文化。于是,我对杨姓的历史和现状做了一次调查。二、 调查方法1. 查阅有关姓氏的书籍,了解杨氏的起源。2. 阅读相关的报刊、教科书,搜集有关杨氏名人的资料。3. 上网浏览有关杨氏人口数量的资料,记录下来。4. 查阅书籍和相关资料,了解杨姓在百家姓中的排名。5. 上网浏览有关于杨姓族谱的资料。6. 上网查阅资料,了解杨姓迁徙史。7. 上网浏览,了解杨姓的地位。三、 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信息渠道涉及的方面具体内容书籍杨姓的起源一、出自姬姓 二、赐姓转姓 三、少数民族杨姓 四、出自姞姓 五、出自扬姓 报刊、教科书历史上的杨姓名人杨纂、杨坚、杨延昭、杨士奇、杨延和、杨慎、杨震、杨振宇、杨利伟……上网杨姓人口杨姓为中国第六大姓氏,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3.08%,约有400万。 书籍资料百家姓排名杨姓在“百家姓”中排第16。上网杨姓宗谱《弘农杨氏重修房谱》、《墨杨氏家乘》、《武林杨氏宗谱》、《杨氏谱书》、《杨氏族谱》、《杨氏谱系》、《杨氏家谱史》……上网杨姓迁徙史台南佳里杨氏 台北半线杨氏 台中杨氏 台中沙鹿镇杨氏 香港杨氏 海外杨姓 马来西亚沙巴州杨氏孟加拉杨氏 缅甸仰光杨氏 菲律宾杨氏 新加坡杨氏 泰国杨氏 印度尼西亚杨氏 欧美澳洲杨氏上网地位是现时中国第六大姓氏,也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四、结论1.我国杨姓源远流长,杨姓的发源也在今山西省汾水中游霍县一带,后来繁衍分布至今河南境内,成为后世杨姓发展的主流。2.在历史长河中杨姓人才辈出。有北宋名将杨震,唐玄宗
杨姓在“百家姓”中排第16。是现时中国第六大姓氏,根据户籍管理部门的“全国公身份信息系统”(NCIIS),杨姓也是第六大姓。1977年中国史学家在《东方杂志》发表的一篇有关“姓氏”的论文上指出,杨姓是全球华人十大姓之一。在做自我介绍时,通常会将“杨”称作“木易杨”;其实这是错的,实际上“杨”字的右边并非“易”,而是“昜”(yáng、音同阳)。杨氏起源主要有四:一、出自姬姓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周人后裔,因此,杨姓的起源要从周。 1世,黄帝:世嗣少典氏。少典氏为诸侯(有熊国君)。母曰附宝,视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有孕,24个月,生帝于轩辕之丘,名号轩辕。国于有熊,故号为有熊氏。纳4妃,生25子。八月既望,帝在位百年崩,葬桥山,年110岁,传子玄嚣。至28世,周侯发:姬昌公子。十有九年十月,王有疾,后崩。葬雍州万年县西南28里毕原上。太子诵立,是为成王。 源于西唐叔虞次子杨杼 1世,杨杼(姬杼):周武王姬发之孙,唐叔虞之次子,晋侯燮父之弟。海南《杨氏宗谱》称其又名平杼,并尊其为杨姓开派之始祖,生于周成王二十年丙辰(前1085年)七月十一日子时 (均为夏历,下同)。周康王六年戊辰封杨侯,食采于杨国,始以杨为姓。卒于周穆王二十三年庚辰(前999年)四月初八日丑时,寿85岁,谥忠廉。葬于弘农西门外金龟形,乾山巽向。 2世,杨伯沃:生于周康王二十三年丙申(前1045年)三月初三日子时,袭杨侯。卒于周孝王元年丁卯(前953年)五月十四日,寿92岁,谥勤简。葬山东武昌府东门外螃蟹形,甲山庚向。 3世,杨庚:生于周穆王元年戊午(前1022年)四月二十日丑时,卒于周懿王十一年乙丑(前954年)十月十六日卯时,寿68岁,谥闵惠。葬山东城南门外虎形,寅山申向。 4世,杨文:生于周穆王二十三年庚辰(前999年)正月初八日酉时,袭杨侯,卒于周夷王二十年丙午(前913年)正月十六日戌时,寿86岁,谥清勤。葬山东城南门外虎形,同父处。5世,杨昭成:生于周恭王元年甲辰(前974年)七月初十日子时,袭杨侯,卒于周夷王二十一年丁巳(前901年)六月初十日卯时,寿73岁,谥密察。葬山东武昌府东门外同母处。 此外尚有三说,且不论哪一说,其源均为黄帝后裔,周朝王室。姬姓杨氏占所有杨氏的主流。 源于西周宣王子尚父说 西周的王位由武王数传至宣王时,已是西周末年,国力已经大不如前。宣王有位小儿子,名尚父,因在宣王时未能获得封爵,直到周幽王时才被封于杨,为侯爵,所以史书也称他为杨侯,建立杨国,后为晋国兼并,原杨国侯族子孙从封邑命姓为杨氏。 源于晋武公子伯侨说 周灭唐(其地约在今山西翼城西)后,周成王把唐地封给他的弟弟唐叔 (唐叔,姬姓,名虞,字子平),并赏给他怀姓九宗。唐叔的儿子燮继位后,改唐国为晋国,这样唐叔就成周代晋国的始祖。晋武公(唐叔虞十一世孙)时封次子伯侨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 源于晋国太傅杨(月八十)说 伯侨生文,文生突,食邑于羊舌,为羊舌大夫,这就成为后世的羊舌氏。羊舌辖有铜(革是)、杨氏、平阳三邑。突生职,职生赤,(月八十)、鲋、虎、季夙。其中第二子(月八十),字叔向,又称叔(月八十),是晋平公时的著名政治家,官居太傅之职,因戴晋有功,被分封于杨氏邑(今山西洪洞东南),其子伯石,字食我,以邑为氏,称杨氏。公元前514年,晋灭强宗祁氏,羊舌氏,食我有子逃于华山仙谷,遂居华阴(今属陕西),称为杨氏。其后开基各地,成为杨氏繁衍发展的主流,史称杨氏正宗。是为山西杨氏。又据《广韵》、 《通志·氏族略》所载,周宣王少子尚父封于杨(今山西省洪洞县东南一带),号曰杨侯,后并于晋,因为氏。二、赐姓转姓1.因功赐姓 因为建树功勋而被统治者赐予大姓,以使其门庭生辉,光宗耀祖,是赐姓中最基本的类型。 隋代杨义臣。杨义臣本姓尉迟氏,尉迟氏属西部鲜卑,为北魏勋臣八姓之一。义臣之父尉迟崇,北周时为定州总管,隋初随行军总管达奚长儒与突厥交战,力战而死。当时义臣年幼,养于宫中,数年后奉诏宿卫宫掖。由于常在隋文帝杨坚左右,不免引起隋文帝对尉迟崇功业的追忆,于是下诏:“赐义臣国姓杨氏,赐钱三万贯,酒三十斛,米麦各百斛,编之属籍,为皇从孙。”不仅赐予皇室姓氏,还确定了义臣在皇族的辈份,这在受赐姓者中,可谓极受恩遇。 2.普通赐姓 三国时,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贵州的僚族 分支)后,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 3.从其养主 最普遍的现象,是他姓之人因为养父或主人姓杨而转从其姓。 西晋时候,活跃在武都仇池(今甘肃成县西北)一带的氏族首领百顷氐王杨飞龙,有外甥令狐茂搜,茂搜为飞龙养子,遂从其养主转姓杨氏。后来杨茂搜继飞龙为氐族首领,被晋愍帝封为骠骑将军。 从其养主现象最频繁的时期,为唐末五代。唐代自“安史之乱”后,方镇势力不断膨胀,一些方镇逐渐成为与中央相抗衡的独立王国。或出于政治野心,或为了自保其土,藩帅纷纷招兵买马,一些凶悍勇猛之徒,成为藩帅的义儿假子,转从养主之姓。宫中宦官为扩展自己的势力,也纷纷养他人为己子。从其养主而转姓的风气,一时大盛。 唐代杨思(日助),本姓苏,因为杨家养子,遂从养父姓杨。杨思(日助)是唐玄宗时期人,从史籍看,那时这种转姓现象尚不很多。以后情况就大不同了。杨复光,本姓乔,少时养于内侍杨玄价家,遂转姓杨。唐僖宗时,杨复光因镇压王仙芝起义军有功,被封为弘农郡公,而弘农(治今河南灵宝北)正是杨姓最显赫的郡望。杨守亮,本姓訾名亮,杨复光平定江西黄巢起义军时,得訾亮,养为假子,转姓杨,改名守亮。杨复恭,本姓林,因系宦官杨玄翼养子,遂转姓杨。杨复恭在唐僖宗时任左神策军中尉,后来定策立唐昭宗,权倾一时。 4.改姓 如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 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有代北姓「莫胡芦」氏,后改为汉字单姓「杨」氏。 还有,在中国革命史上,屡有这样的情形,革命者为了工作需要,转改姓名,以后原姓不再起用,所转之姓一直使用下去。 抗日名将杨靖远将军,满族人,原姓赵。1938年,任冀鲁边区抗日武装部队副司令员。次年元月,被伪保安司令孙仲文杀害。 中共党员杨林,朝鲜平安北道人,原姓金名勋。1936年任红15军团75师参谋长,在率先锋营强渡黄河的战斗中负重伤牺牲。 5.回归旧姓 有的杨姓成员因为特殊的原因,改了姓,后来又改回杨姓。如杨老令公——杨业身上。杨业本名崇贵,后避北汉世祖刘崇名讳,改名重贵。杨重贵少年时投身刘崇,刘崇赐其姓刘,改名继业。刘崇之子刘承钧有养子刘继恩、刘继元、刘继忠,杨重贵赐姓名为刘继业,可能是因为刘崇长子刘(斌贝)早死无后,遂以杨重贵为刘继业而为其后嗣。宋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统兵攻北汉,围太原,北汉主刘继元降宋,而刘继业犹据城苦战。宋太宗喜其忠勇,喻刘继元招降继业。于是继业归宋,复姓杨氏,只名业。”杨业归宋复姓。 贵州台江巫脚乡的苗族杨姓。过去,有一户姓杨的迁到翁慕沟居住,由于那里是欧姓聚居区,这位杨姓苗民不久也改姓欧,以便同欧姓村民亲密相处。后来他的兄弟又恢复杨姓。解放后,他的儿子也改姓杨。三、少数民族杨姓氐族杨氏,氐有杨氏,世居仇池。 白族杨氏,杨氏一直是白族中的主要姓氏,人口最多,唐代杨氏曾成为白族中的第一大姓。杨干贞,五代十国时大义宁国君主,白族,云南宾州人.先世为南诏权贵,大长和国时为剑川节度使,后为大天兴国权臣,1927年灭大天兴国,自立为主,改国号为大义宁国.因为暴虐,被杀,在位8年。元代以后,杨氏仍为白族大姓。杨鼐,白族,云南大理太和县(今云南大理市)人。明弘治二年(土489年)举人,任黄州府(治在今湖北黄冈县)通判,退休后居家四十余年,闭门读书,乡人都称他为长者。今天的云南喜洲地区是杨氏的聚居地。 满族杨氏,满族杨氏的祖先多为汉人。居住在吉林市的杨氏,祖先就居住在云南贵州,后迁居山东登州。康熙年间迁居吉林,耕种官田,因为能提前交纳5年的额粮,被批准入汉军镶黄旗,成为满人。这支杨氏自始祖杨荣至今已传十四世。 纳西族杨氏,杨昌,清代纳西族散文家,云南丽江大研里人。喜庆十二年(1807年)举人,任湖北天门等县知县,疏导江流和修筑大堤很有政绩。他的散文非常出众,著有《四下可斋》集。他还写有许多游记、杂记等,内容包括政治、军事、经济等,深得士林叹服。他有大约三十篇文章被收入云南丛书《滇文丛录》《丽郡文征》等集中。杨元之,清代纳西族诗人,云南丽江大研里人。祖父杨本程,道光十四年(土834年)中顺天乡试举人,任刑部主事。杨元之以善写汉、纳两读的诗出名。 苗族杨氏,杨再成,元代苗族教育家,湖南城步人。大约于元皇庆元年 (1313年)在城步建立儒林书院,对传播汉族文化、教育苗民子弟起过重大作用。杨洪,苗族,六合人,明朝将领。父亲杨(王景),杨洪初从明成祖北征,机警敏捷,以勇著称。正统三年(1438年)任都指挥同知,正统九年,击败兀良哈部,升任左都督,宣府总兵官,景泰二年(1451年)任镇朔大将军。 回族杨氏,杨应奎,明代诗人、书法家,回族,山东益都人,正德年间进士。此外在侗族、朝鲜族、蒙古族中也有杨氏。四、出自姞姓姞姓杨国位于今山西省洪桐县附近。周宣王灭狄,同时灭姞姓杨国尚父为杨侯。晋献公灭杨,后封晋悼公之弟于杨,号杨干。晋平公时,杨又成为叔向的采邑,叔向子羊舌石以邑为氏,改姓杨氏。五、出自扬姓古时杨扬不分,以邑为氏。古时有「扬氏邑」杨姓迁徙史杨姓的发源地,是在今山西省境内,后为晋所灭,其子孙因避乱,远在春秋战国(前770—前221年)时期就有个别杨姓人士自山西迁至江苏和安徽省境内,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至秦汉之际,有的迁居河内,有的迁居冯翊 (今陕西大荔)。杨姓为晋所灭后,便向西发展繁衍,其先迁入陕西,后迁入山西省汾水中游的霍县一带,而后繁衍至今河南境。至汉时杨姓已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杨姓入川也于此时,多由湖北、陕西迁去。早在春秋战国之时,已有杨氏族人迁入江汉地区(今湖北潜江一带),后因楚国势力不断加强,迫使他们再向东南迁至江西。与此同时,又有杨氏族人自山西迁至江苏和安徽,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晋、唐这一时期,是杨姓在南北方繁衍的重要时期,由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和唐玄宗时的“安史之乱”,及宋代的“靖康之乱”,中原社会动荡,许多杨姓子孙为了避乱,大举南迁,其中以福建为迁播中心。隋唐后便逐步向今河北、山东、内蒙、安徽、湖南、浙东、福建、广东、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发展。 至宋代起,杨姓已广布江南广大地区。南宋初有大商人杨垢,随康王南渡,自河南定居宝山白沙,“潜心经商,诚一无伪,商民共信,聚集成市”。宋末,杨荣从上虞迁至上海;另支杨氏,与钟王李三姓被流配到奉贤滨海地区;元代,渤海滨州人杨乘、嘉靖进士杨道亨的先人,相继自杭州和河南迁入青浦;元末,钱塘杨璃迁南汇下沙;著名诗人诸暨杨维桢避乱华亭天马山。明代洪武初年,人们称之为“洪武落业”。据志书记载,在元末明初朱洪武“血洗湖南”的战争中,湖南土著居民遭受了空前浩劫,特别是长沙、岳阳、常德、益阳、湘潭等地区成为一片废墟。朱元璋建国后,为了复苏湖南,采取了“江西填湖广”的政策,因而大批的江西(包括浙江)杨姓宗族,迁往湖广地区。总之,杨姓族人在隋唐以前,除集中于今河南、陕西、山西三省外,还有以甘肃天水为中心的一线,以湖南、江西为中心的一线,直至遍及全国各地。台湾杨氏台南佳里杨氏 台南,即今台南市,是台湾省西南部的历史名城,1661至 1886年间为台湾政治、经济中心。市里有郑成功祠,为著名古迹。随郑成功人台的杨文科就落籍在台南佳里,成为望族。其后有杨文魁,字子伟,号逸齐,奉天人。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以都督佥事调任台湾镇总兵,到任即分布营讯,讲求军务,又立义塾,延聘内地名儒为师,设置学田资膏火,因之大陆去台湾者甚多,对开发台湾起了极大的作用。有一次蓝理入朝,康熙问台湾总兵如何?蓝理对曰:“练兵马,兴学校,洁己奉公,兵民相安无事。自己每日所食惟腐菜。”第二天康熙对荐举文魁的巴泰说:“杨文魁身为封疆大臣,惟食腐菜,可谓廉矣!”当时蓝理奏言台湾实行兵屯,文魁亦疏言以为不可,谓台湾之田皆为民业,若夺为兵田万不可以,况兵皆由内地调来,父母妻子隔洋相望,谁肯举家渡海以事屯田乎?康熙从其言,兵民皆喜。及举军政,被劾者皆无怨言,而所拔将弁,多至镇帅,皆有声。故兵民念其德,绘像立祠以祀之。 台北半线杨氏 康熙三年(1664年),人居台北的杨志申,字燕夫,祖籍福建。为拓建学宫,其父墓另择穴于魁年山麓,平坦如掌,约2.3亩,邑人说此地为“金盘摇珠”。墓毕后有人告之曰:“您素行孝义,子孙必昌,但您当远徙,十年之后可致巨富。”正是那个时候,半线初启,草莱未垦,志申遂往之,居于柴坑子庄,货番田而耕之,督率诸弟(有六兄弟,志申居二),尽力农耕,数年家渐富,辟田亦愈广。遂凿二八圳,引猫罗之水灌溉,润田数百甲,岁人谷万石。又凿福马及深圳,因之线东西两堡之田,皆为杨氏所有。又以余力开垦淡水、佳腊埔及金包里,岁亦人谷数千石,家畜亦多,佃农数千人,锄耕并进,半线景象是以日兴。雍正元年(1723年),台北建县治,志申移居东门街。他好行慈善事业,睦宗族,恤乡里,治桥梁,捐学田,邑人莫不称颂之。茔墓于彰化,后循众议,祀台邑孝悌祠。以长子振文,追封为中宪大夫。杨振文能识大体,人郡庠,捐资为知府衔,赏戴花翎。孙杨应选,亦有盛名。 台中杨氏 台中县杨氏的开基祖为杨琏,字至器,号华堂。祖居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金门金沙镇官澳村下八巷。兄弟两人,至器居第二,其父杨鸿畔之嫡出。自幼抱有大志,嘉庆年间渡台。初时,身中仅有18铜钱,人地生疏,举目无亲,不得已挑水度日,后改作厨司。每日克勤克俭,兼作生理,渐有积蓄,即开办船头行,即现时所称贸易商。他与内地各行店交接生理,店号杨合顺。其从商不但信用可靠,兼对贫民甚多援助,对政府亦多贡献,数十年间置田园数千甲,发大财。当时娶一妻两妾,育8个儿子,即现时8祧房亲,享年63岁。其次子润卿,进秀才及廪生;三子连卿,进秀才及廪生,至考中恩科进士,由吏部任官福建儒学正堂;五子瑶卿,日人时代为参事。其余各房子孙,皆勤俭,继续购有田园数百甲,亦皆昌盛。 台中沙鹿镇杨氏 沙鹿镇人杨清钦,生于1934年2月23日。幼承庭训,受父亲经商影响。长大后,和昆仲合开味精厂,由小而大,逐渐扩大到今日的味丹集团,员工近5000人,工厂动力达3万匹马力,企业计20余家。香港杨氏孙中山先生的两名亲密战友民主革命先驱杨衢云和“四寇堂主人”杨鹤龄 (“四寇”指孙中山、陈少白、尤列和杨鹤龄)都是生活在香港的民族精英。在1997年,香港胜利回归的前夜,以寓居香港的福建各地杨氏为主体自愿结合而成的民间群众团体——香港八闽弘农杨氏宗亲联合会成立了,并推选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现任会长杨金溪,副会长杨友谊、杨慈意,理事长杨丕汉, 秘书长杨思敬。联合会的主要宗旨为:弘扬中华文化,光大杨氏正谊明道、廉洁奉公、清白传家等伦理道德规范;并肩负联络宗谊,增强民族凝聚力,互助互济,加强经济合作,促进闽港文化经贸交流,以及扶危济困,举办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等任务。建会初期,就有会员500多名,包含个人会员与团体会员两种。海外杨姓杨姓向海外比较大范围的移民,是在元末以后,尤其是在明代郑和下西洋以后,这是中国南部特别是福建、浙江、广东等省的杨姓人士向海外迁移的发轫时期。主要是为了避免天灾人祸而向海外谋生的。移居的主要地区是在今天东南亚一带的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斯里兰卡、孟加拉、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家。 在鸦片战争以后直到 20世纪初叶,或因政治避难,或为追求西方科技,或为寻找革命真理,杨姓人士迁居的主要地区则面向西方欧美一带,这也是杨姓人士飘洋过海的第二个重要时期。 马来西亚沙巴州杨氏 这是杨姓人士足迹踏遍东南亚的第一步。据史料记载,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的浙江绍兴人杨云川,曾随军渡海去北婆罗洲,即今马来西亚沙巴州。云川在此长期羁留,而与当地鲁顺族酋长女儿相爱而结婚。公主后因云川遇难而为夫跳海殉节,留下了“寡妇山”这一游览胜地。而后有原籍福建漳州长泰人杨原抄(1858—1925年),于1877年只身南渡,抵达新加坡,寄宿同乡宗亲会馆中,后又移居今马来西亚的沙捞越州,经过艰苦努力,创建立古晋市,成为当地著名的实业家和华侨领袖。目前这里已建立了沙捞越古晋董杨宗亲会。如今马来西亚杨氏最活跃的要数沙捞越第三、六、七省的董杨宗亲会,他们的总顾问是拿督阿玛杨国斯。这个宗亲会成立于1971年,包括沙捞越的民丹莪、泗里街、加帛、加拿逸和诗巫等5个地区的杨姓,其次还有美里杨氏公会和雪龙杨氏公会。 孟加拉杨氏 清乾隆四十五年至四十八年间(1780—1783年),杨姓人士杨阿秋去印度经商,在孟加拉胡格里河畔定居下来,并吸引、接纳中国的侨民,在当时的印度加尔各答建立了“中国城”,从而在印度和孟加拉繁衍生息。 缅甸仰光杨氏 始于清咸丰四年(1854年),至今已146年了。他们为谋团结、敦亲谊,于清光绪元年 (1875年)在仰光建立了“四知总堂”。嗣后,1922年旅缅侨领杨昭固,又倡议新建植德堂于仰光海滨街三若开恒头,门牌 75—76号第三、四楼,1925年冬落成。当时“四知总堂”的会址系租赁,岁时莅止、春秋祭祀,咸感局促。1957年由几位正副理事长倡议筹建会所,推举杨唐豪为建委会主任,着手劝募基金,幸得诸族亲热烈支持,踊跃捐献,数月之间,巨款立就。1958年购地于仰光海域街门牌400号,第二年己亥冬兴工,越三年辛丑告竣。内部雕刻布置,历时经岁,至1962年12月举行落成庆典。目前已在全缅各重镇、市区筹设分堂,宗旨是联系宗亲、加强团结,尽力推行族亲福利,并协助贫穷子弟就学或介绍职业。 菲律宾杨氏 杨姓人士已散布在菲律宾全国各地区。宗亲总会成立于 1950年3月19日,会址设在马尼拉市,下面还有礼智三描分会(礼智市)、宿务分会(宿务市)、三宝颜分会(三宝颜市)、纳卯分会(纳卯市)、班乃西黑人省分会(怡郎市)和美骨区分会及五宝杨氏家族会等。这里的杨姓人士大都来自中国福建的泉州市、厦门市及其附近的晋江、金门、同安、安溪等县。 新加坡杨氏 新加坡有70%以上的华侨,其中杨姓人士占了较大的比重。他们最初去新加坡的具体时间虽然难以考证,但据记载,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在这里就成立了槟城杨氏植德堂公司。嗣后又在这里建立了新加坡杨氏总会及新加坡潮安仙乐杨氏互助社、星洲湖峰社杨氏公会、槟城杨氏公会和新加坡潮州弘农杨氏公会等宗亲会组织。 泰国杨氏 居住在泰国的杨姓人士也不少,他们在这里建立了泰国杨氏宗亲总会。 印度尼西亚杨氏 居住在印尼的杨姓人士建立了印尼杨氏宗亲总会和印尼万隆佛昙杨氏联谊会。后者为以伯侨公为大始祖,直系传下第59世的世隆公,开基于福建漳浦县佛昙镇衍派的子孙居住于万隆市者所组成,会员800余户,达5000余众。还有印尼坤旬杨氏弘农世家,这一家曾于1994年8月组团回河南开封寻根访祖,并参加了新建天波杨府的剪彩活动。 欧美澳洲杨氏 20世纪以来,杨姓子孙在留学或经商的过程中,侨居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欧洲的杨氏很多。这些人在贸易、科学、艺术、工程、政治等多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就,许多人都成了各界精英。有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美国国家工程师学院院士杨祖佑,当年即被布什总统任命为总统技术顾问委员会委员,等众多知名人士。
1. 1990年~1992年,参加了联合国UNDP计划开发署资助的课题《国外高等教育管理人员培训比较研究》,独立完成《印度高等教育管理人员培训研究》子课题。研究成果在教育部直属六所师范大学作内部交流。2. 1995年~1997年,参加了世界银行贷款办资助项目《中国民办教师专题研究》子课题。完成实地考察、问卷整理、数据和表格整理并起草研究报告的部分内容。研究成果已汇总到北京师范大学靳希斌教授任组长的总课题组。3. 1996年~1998年,参加了《贵州省成人高师毕业生教育实习研究》课题,为课题组第三参与人,作了前期资料收集、制作与分析问卷、教学实习追踪调查并撰写部分调查报告。研究成果1999年编辑成书,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更名为《成人高师毕业生教育实习学程》。该成果的研究报告还获得2000年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4. 2000年~2002年主持贵州教育学院院立科研项目《印度师资培养及其教师地位研究》,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2002年第4期的《贵州教育》和2002年第5期的《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等刊物上。5. 2004年5—2006年6月,本人参与了由吴明海博士主持的中央民族大学 “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课题《少数民族教育立法国际比较研究》(该课题也是十五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重点课题,课题编号是GMB010909)。本人为课题第二负责人。鉴定部门分别是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和中央民族大学。该课题已于2006年7月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5. 2004年5—2006年6月,本人参与了由吴明海博士主持的中央民族大学 “十五”“211工程”建设项目课题《少数民族教育立法国际比较研究》(该课题也是十五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重点课题,课题编号是GMB010909)。本人为课题第二负责人。鉴定部门分别是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和中央民族大学。该课题已于2006年7月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编辑出版。6.2005-2006年参加由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马陆亭(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高等教育研究室主任)主持的研究项目《世界主要国家教育投入政策和学生资助政策研究》,本人承担“印度教育投入与学生资助政策研究”,课题编号是教育部财政司预函〔2003〕125号。该课题即将出版成书。7.2007年—2008年主持贵州财经学院院级教改课题《科学研究与学术论文写作训练应用研究》。
(译著或编著)1. 2001.1 试析印度高等教育经费筹措模式 载《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1期,并被 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1 年第6期全文转载。 独著2. 2006-7 中外民族教育政策史纲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15 3. 2004-04-06 转型时期的印度高等教育 科学时报 独著4. 2005-10 我国比较教育研究的立足点 比较教育研究 独著5. 2006-2 美国中学阅读教学一瞥 中学语文教学 独著6. 2006-6 印度弱势群体教育发展与政策研究(博士论文) 北京师范大学独著7. 1992-9 超高速膨胀的印度高等教育 载1992年9月15日《中国教育报》, 并被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1992年第6期全文转载。 独著8. 1992-8 我们的孩子应从性教育中学习什么 《外国中小学教育》1992年第4期 独立 编译9. 2002-1 印度高等教育概述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独著10. 2002-4 印度师资培养 《贵州教育》 独著11. 2002-4 印度宗教之旅 《文史天地》 独著12. 2002-2 印度高校校园活动见闻 《贵州政协报》 独著13. 2001-11 谈民办教育法制化建设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独著14. 1999 印度德里教育管窥 载印度德里大学留学生刊物 SPECTRUM(英语论文) 独著15. 1992-7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66~1982》 海南出版社,1992年7月出版 独译 第四章,约4万字。16. 1991-11 《中国学生教育管理大辞典》 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1年11月出版 合 编,约1万字。17. 2002-9 印度教师地位浅谈 2002年5期《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独著18. 2003 印度校园文化 2003年4期《贵阳文史》 独著19. 2004.4 美国中学写作教学管窥 《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合著
袁隆平,他老人家还在世。
袁隆平 (1930.9.7 -) 籍贯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生于北京。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当代神农”、“米神”等
杂交水稻之父,现在还活着呢,
你是中国人吗?
截至2014年,学校拥有12个省部设置(所、中心、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1个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7个山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 可再生能源建筑利用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省部重点实验室(4个) 结构工程实验室智能建筑技术重点实验室建筑结构鉴定加固与改造重点实验室建筑节能技术重点实验室 省级工程中心(5个) 山东省土木结构诊断改造与抗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数字城市及智能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城市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绿色建筑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城市规划与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十一五”省级强化建设重点实验室(1个) 结构工程实验室 “十二五”期间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4个) 山东建筑大学“十二五”期间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序号 省级重点学科、实验室 类 别 审批部门 审批时间 审批文号 1 工程结构与防灾减灾 省级高校强化建设重点实验室 山东省教育厅 2011年06月 鲁教科字〔2011〕8号 2 道路与交通工程 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 山东省教育厅 2011年06月 鲁教科字〔2011〕8号 3 机械工程创新技术 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 山东省教育厅 2011年06月 鲁教科字〔2011〕8号 4 给水排水综合 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 山东省教育厅 2011年06月 鲁教科字〔2011〕8号 2009年年末由刁乃仁、方肇洪、于明志和曲云霞等四位教授参与完成、校长王崇杰教授主持的“太阳能和浅层地热能在建筑中利用的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项目,荣获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学校的鹿晓阳教授多年来致力于计算结构力学及计算机辅助设计领域的研究,由他主持完成的“等壁厚弯管塑性成型理论及工艺工装设备”研究项目,应用塑性力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具有理论依据的工艺参数设计新方法,并研制了相应的工艺参数CAD软件系统。该成果先后在吉林化建公司、大连全州石化管件厂等单位推广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获得200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张鑫教授领导的课题组长期致力于“建筑物整体平移”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先后完成了国内最大建筑物平移、建筑物原地旋转平移、古建筑保护平移等工程项目。特别是“临沂市国家安全局办公楼整体平移”工程更是创造了国内三个第一,即“高度(35米)最高、路径(171米)最长、速度(3米/小时)最快”。方肇洪教授在地热换热器传热理论方面的创新成果,发表在《国际传热传质》、《国际暖通空调制冷》和《国际热科学》杂志;2001年在国内率先建成了“竖直埋管地源热泵空调系统”;研究开发的地热换热器设计软件、地源热泵系统管件和配件。学校节能研究所与加拿大国际可持续发展中心合作,建成了国内第一座太阳能综合利用学生公寓,2005年被建设部确定为“建筑节能科技示范工程”。学校累计承担国家级(含教育部)科研项目5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98项,获国家级(含教育部)科技奖励7项,省部级科技奖励49项,有22项成果获国家专利(其中6项为国家发明专利),335篇学术论文被SCI、EI收录,还先后出版专著、教材327部,年均科研经费达到了3177.59万元。自2009-2014年,学校拥有主持省部级以上教学改革项目18项。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0项,省级优秀实验教学成果及实验技术奖19项,并有在校学生的科技发明获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学校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420余项,科研经费总额达到3亿余元。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8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教师发表学术论文7000余篇,被SCI、EI、ISTP检索收录635篇,出版专著教材540部,获得国家专利180项。(数据截止到2013年12月底) 截至2014年,学校有教职工2870人,其中专任教师1323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666人,兼职博士生导师26人,硕士生导师314人。拥有双聘院士5人,国家新世纪人才工程人员5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6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3人, “泰山学者”特聘教授4人,海外“泰山学者”特聘专家9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5人,山东省级教学名师8人,山东省优秀教师13人,2个山东省“泰山学者”岗位,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 双聘院士高洁、孙铁珩、李佩成、江亿、吴志强 国家级教学名师崔艳秋 泰山学者特聘教授杨洪兴、张杰、李国强、王崇杰 截止2013年12月,资料来源官网 截至2014年,学校设有9个省级重点学科,拥有57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文学、农学、法学、管理学、艺术学七大学科门类22个一级学科;拥有建筑学、土木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1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有53个硕士学位二级学科授权点,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并具有工程硕士、艺术硕士专业学位和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 有2个山东省“泰山学者”设岗学科,其中城市规划与设计和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2个学科被省委省政府批准设立“泰山学者”岗位,并被确定为“十一五”省级强化建设重点学科。 “十二五”期间省级重点学科 山东建筑大学“十二五”期间省级重点学科一览表序号 省级重点学科 类 别 审批部门 审批时间 审批文号 1 城乡规划学 省级重点学科特色重点学科 山东省教育厅 2011年06月 鲁教研字〔2011〕4号 2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 省级重点学科特色重点学科 山东省教育厅 2011年06月 鲁教研字〔2011〕4号 3 结构工程 省级重点学科 山东省教育厅 2011年06月 鲁教研字〔2011〕4号 4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省级重点学科 山东省教育厅 2011年06月 鲁教研字〔2011〕4号 5 材料加工工程 省级重点学科 山东省教育厅 2011年06月 鲁教研字〔2011〕4号 6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省级重点学科 山东省教育厅 2011年06月 鲁教研字〔2011〕4号 7 机械电子工程 省级重点学科 山东省教育厅 2011年06月 鲁教研字〔2011〕4号 8 管理科学与工程(建设领域) 省级重点学科 山东省教育厅 2011年06月 鲁教研字〔2011〕4号 9 设计艺术学 省级重点学科 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文化厅 2011年06月2011年11月 鲁教研字〔2011〕4号鲁文教〔2011〕12号 博士点:建筑学 一级学科硕士点 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管理工程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热能工程学院: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土木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暖通工程方向)、动力工程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城规学院: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艺术学院:风景园林学、林学、美术学、设计学机电工程学院:力学、机械工程。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商学院:工商管理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理学院:物理学法政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交通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工程力学研究所:力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截至2014年,学校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课程22门、省级教改试点课程3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1门,6个土建类专业全部通过国家专业评估。学校是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高校。 自2009-2014年,学生在“挑战杯”、数模、电子设计等竞赛中,获省级以上奖励340余项。在电子设计、数学建模、“挑战杯”等全国大学生竞赛中,获国家级奖励9项。在由各专业学会举办的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竞赛中,获国家级金奖4项。 国家级精品课程序号年度院部课程名称负责人1 2006建筑城规学院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与设计刘 甦 2 2007建筑城规学院房屋建筑学崔艳秋 3 2009艺术学院环境艺术综合设计周长积 省级精品课程序号年度院部课程名称负责人备注 12004 热能工程学院传热学方肈洪2004年校级22004 理学院高等数学李秀珍2004年校级32005 机电工程学院机械原理张明勤2004年校级42005 土木工程学院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傅日荣2004年校级52007 管理工程学院工程估价陈起俊2005年校级62008 热能工程学院空气调节曲云霞2005年校级72008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电子技术基础王树昆2005年校级82009 土木工程学院钢结构原理周学军2009年校级92009 管理工程学院工程项目管理徐友全2009年校级102011 土木工程学院基础工程设计原理孔 军2011年校级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联合程112011 土木工程学院土力学孔 军2010年校级 122011 土木工程学院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田洪水2011年校级 132011 土木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地质学陈启辉2011年校级 142011 管理工程学院工程造价管理邢莉燕2011年校级 工程造价与管理类联合程152011 管理工程学院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李永福2011年校级 162011 管理工程学院管理信息系统邓晓红2005年校级 172011 建筑城规学院城市设计张建华2007年校级 建筑设计及技术联合课程182011 建筑城规学院建筑技术设计理论与方法崔艳秋2011年校级 192011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工程材料及其成形基础许 斌2007年校级,2010年省级筹建 202012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建筑供配电张桂青2012年校级建筑电气技术联合课程 212012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建筑设备自动化段培永2012年校级222012 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照明工程谢秀颖2009年校级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序号年度院部课程名称负责人备注1 2010商学院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姜阵剑首批山东省双语教学示范课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序号年度院部课程名称负责人备注1 2012建筑城规学院房屋建筑学崔艳秋第二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2 2013建筑城规学院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与设计仝 晖第三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3 2013艺术学院环境艺术综合设计陈华新第三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 省级教改试点课程(3门) 《工程估价》、《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与设计》、《环境艺术综合设计》 省级教改试点专业(1门) 土木工程专业 社会评价 截至2014年,学校先后12次被中宣部、团中央和全国学联授予“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称号。2003年全省首次就业工作评估作为全省示范性单位被评为优秀。2012年学校成为首批山东特色名校工程(共10所)高校。 为左侧穿杆,按尺寸分为1号(2.88米×1.92米)、2号(2.4米×1.6米)、3号(1.9米×1.2米)、4号(1.2米×0.96米)、5号(0.96米×0.64米)。校旗配色方案及元素分布参照右图 “厚德”,犹言大德,高尚的道德。语出《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唐·孔颖达疏:“君子用此地之厚德容载万物。”后用以指道德高尚的人能够承担重大任务。“博学”意为拥有广博的知识;“筑基建业”取自建筑工程施工中只有打好基础,建筑物才能稳定坚固的因果关系,借喻人才培养也要打好基础,注重人文知识、专业技能的培养和锻炼,才有利于学生走向社会后建功立业。“厚德博学”就是“筑基”,有了“厚德博学”,才能“建业”。此条校训是对广大建大学子为学、为人、立世、创业的鞭策和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