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中国发表的vldb论文

发布时间:

中国发表的vldb论文

继去年的钟钊(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秦通(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机器人方向)、左鹏飞(本科和博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今年又有一位90后入选了华为的“天才少年”计划。同样是出自华中科技大学的张霁,而且他5月就已经入职了华为,堪称是刚毕业就收获了年薪201万的offer。

什么是“天才少年”计划呢?2019年,华为任正非宣布:

今年我们将从全世界招进20-30名天才少年,明年我们还想从世界范围招进200-300名。这些天才少年就像‘泥鳅’一样,钻活我们的组织,激活我们的队伍。 华为未来要拖着这个世界往前走,自己要创造标准,只要能做到世界最先进,那我们就是标准,别人就会向我们靠拢

华为招募的“天才少年”,工资都是按年度工资制度发放的,其分为三档,其中最高档次的是201万的年薪。

而要获得这么高的薪酬,难度可不低,一般需要经历七轮左右流程:简历筛选、笔试、初次面试、主管面试、若干部长面试、总裁面试、HR面试。在每一环节中,都会经过严格的考核和筛选,因此也会遇到很多挑战和阻碍,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或表现不佳都有可能失败,难度非常大。

像此前获得过201万年薪的左鹏飞,发表在OSDI'2018和MICRO'2018上的论文分别成为华科历史上首篇计算机操作系统顶级会议(OSDI/SOSP)论文和首篇计算机体系结构顶级会议(ISCA/MICRO/HPCA/ASPLOS)论文,在计算机操作系统和体系结构领域分别实现了华科历史上零的突破;发表在MICRO'2019上的论文实现了在体系结构顶会MICRO上的再次突破。

而钟钊是中国最早一批学习神经架构搜索(NAS)的,NAS属于深度学习领域难度比较高的研究方向,在开发神经网络的过程中,架构工程事关重大,架构先天不足,再怎么训练也难以得到优秀的结果。设计神经网络架构,能称得上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属于机器学习)过程中门槛最高的一项任务了。想要设计出好架构,需要专业的知识技能,还要大量试错。NAS就为了搞定这个费时费力的任务而生。

至于秦通则是国际空中机器人大赛的世界级冠军,从他们的履历你就看出,他们的水平究竟有多强。

张霁出生于1993年,他的27年岁月堪称是一部励志奋斗史,他本科就读于武昌理工学院,这仅仅是一个民办二本,而研究生则是在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2016年成为一名计算机系统结构专业博士研究生,在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继续深造,博士期间在数据库和磁盘故障预测均作出了显著成果。

数据库领域,强化学习数据库调优,发的数据库顶会SIGMOD;数据库查询优化,采用蒙特卡洛树搜索,发的VLDB。磁盘故障预测方面,ATC,DAC都是A类会议,还有ICPP,还发表了顶级期刊TPDS等。像TPDS是中国计算机学会推荐的计算机系统与高性能计算领域的3个A类顶级期刊之一。这个水平,即使在北美体系结构TOP PhD的水平。

由于科研项目比较多,张霁基本上没有刻意去找工作,甚至没有主动投递简历,都是企业或者高校联系他。

博士期间,他就被派往腾讯实习,最牛的是他将学术成果转化为了实际,在工业界落地,很多系统已经上线,为腾讯节省大量成本。实习期间获得国内、国际专利7项,研究成果获得腾讯公司2016、2017年度杰出贡献奖,2019年度卓越运营奖。

除此之外,2019-2020年在纽约大学库朗数学研究所访问。工作之一是在阿姆斯特丹大学INDE Lab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任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AI for System,也就是过一些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的技术来解决以前系统设计中的优化问题。

而张霁参加“天才少年”也是因为上一届学长左鹏飞去年入选了华为“天才少年”,左鹏飞是张霁的榜样,两人互相加了微信,也经常交流。在参加“天才少年”以前,张霁刚拒绝了360万的年薪邀请。

对于外界的夸耀,张霁认为:

“我并不是什么天才少年,要除去天才少年光环,我只是一个普通人。自己现在肩上责任和压力更大,要快速融入这个团队,不仅要把领导分配的事情做好,更要去思考今后该如何做好工作,不负众望。”

其实我觉得从张霁身上最难能可贵的,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起点就局限自己的未来,很多人认为自己中考失利、高考失利,认为自己人生奋斗的终点已经被决定了,其实并没有,人生不应该被自己的过往所局限住,只要你可以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且为之奋斗,其实并没有什么能难倒你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愿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目标,发挥自己的特长,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因为他很厉害。张霁的能力很强,具有很丰富的创造力,所以大家抢着要他。

1978年,组建计算机教研室并开办计算机本科专业;1981年5月,正式成立计算科学系;2001年10月,成立计算机与通信学院;2001年12月,成立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2010年,正式将原计算机与通信学院和软件学院合并成立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14年,以本院计算机科学系教师李睿为第一作者,湖南大学为第一作者单位的科研论文“Fast Range Query Processing with Strong Privacy Protection for Cloud Computing”被国际数据库顶级会议Very Large Data Bases(VLDB2014)接收并发表在PVLDB Volum7上。这是湖南大学教师在国际数据库顶级会议上发表的第一篇科研论文。在VLDB过去的39年历史中,第一作者来自中国大陆的研究论文为数不多,作者分别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微软亚洲研究院、IBM中国研究院等国内著名高校、企业及科研院所。 2014年10月,本院的软件工程学科获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14年10月,湖南大学参与的“高性能计算协同创新中心”入围2014年度国家“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 2014年11月04日,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在湖南大学揭牌并正式运营,这是继天津和深圳之后获批建设的第三家国家级超级计算中心,也是首家完全交由高校运营的国家超算中心,运营后将全面服务于高校科研、公众服务和社会企业。 2014年11月,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总裁兼首席执行官J. Roberto B. de Marca致函湖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李克勤教授因在并行和分布式计算领域的贡献而当选IEEE Fellow。

据初步统计,性艾中心成立以来,以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共计649篇(统计截至2008年11月,其中在国内公开杂志发表论文487篇,在国外杂志其中包括《科学》、《自然》、《柳叶刀》等国际知名发表162篇),出版专著26部,其中: 作为第一作者单位全年共发表论文共31篇,其中有5篇发表在国际杂志上,26篇在国内公开杂志上。“云南省瑞丽市等地HIV感染流行因素和艾滋病传播特点的研究”获得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作为第一作者单位全年共在国际公开杂志上发表论文26篇,国内公开杂志发表论文近20篇。“全国范围艾滋病毒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著作:《艾滋病流行与控制》 吴尊友主编 作为第一作者单位全年共在国外公开杂志上发表论文14篇,国内杂志上发表论文39篇, 十三届国际艾滋病大会口头交流论文2篇,书面交流论文摘要5篇。翻译出版《艾滋病病毒与艾滋病的发病机制》和《2000—2001年HIV感染的医学处理》。由临床病毒学室主要完成的《抗艾滋病药物治疗、护理、培训指南》出版。 作为第一作者单位全年共发表论文52篇。获奖及专利申请情况:“SARS病毒核酸扩增(HIV)荧光检测试剂盒”获新药证书“跨膜型和分泌型HIV Gag抗原编码基因及包含其的艾滋病疫苗”获得专利 出版著作13部,作为第一作者单位全年共发表中文论文90篇,英文论文37篇,发表在《SCIENCE》杂志2篇,《AIDS》杂志2篇。“我国HIV毒株的基因变异和流行特征研究”项目通过中华医学奖评审,并荣获一等奖。 “全国主要HIV毒株的基因变异和流行特征研究及数据库建立”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HIV感染诊断的替代检测策略”获中华预防医学科技奖三等奖。作为第一作者单位全年共发表中文科技论文88篇,英文科技论文48篇,其中在《Lancet》上发表论文一篇。首次在国际影响较大的英文杂志《AIDS》上出版中国专刊1期。 中心共发表第一作者单位论文135篇,其中英文72篇,SCI文章69篇(N Engl J Med 1篇,PLoS Medicine 1篇;Clin infect Dis AIDS 1篇);参编或主编专著3篇;获得专利一项。

vldb发表论文

CS7680著名的9个论述 也是这门课推荐对于分布式系统的一个初步认识 windows live的架构师james总结一系列大型后台服务的设计原则CAP 准确说是一篇blog,很精简,文字也不多,其实文中的图比文字更清晰。cap的理解也经历了一些纠结的过程,这一篇其实是作者多年后的二次理解。所以出错其实没啥问题,这位老板就完全推翻了之前文章里的阐述 也是通俗易懂的入门介绍cap的blog brewer多年以后写的关于cap的一些误解,C和A并不是完全对立的状态 是对上面这片文章的review心得 开始用了两个新名词来阐述A)yield, which is the probability of completing a request .感觉说的就是AB)harvest ,measures the fraction of the data reflected in the response.感觉说的就是C这篇论文对于available提出里两个比较好的方案:1)牺牲harvest换来yield2)应用架构拆分 和 正交机制BASE base一致性的开山鼻祖,首次提出了和acid相反的一种理论,论文中给出了一些单机事务到多机事务的演进过程,并没有觉得很理论,工程很值得借鉴一致性 一致性的模型,高屋建瓴,是一篇blog 概述的文章 先看看sequential consistency lamport大神不用过多的介绍,读他的论文唯一的感受就是智商的差别吧 也是线性一致性的文章 作者在cmu发表的eventual consistency最终一致性的文章首推 aws的cto 讲了一些高可用和一致性之间的trade-off 描述了 最终一致性 和 因果一致性的关系 consistency Bolt-on的架构设计 cops的架构设计 一个causal consistency的db设计与实现从前三篇文章的作者来看,ucb & cmu&priceton 还是很值得一读的最后一篇的年代已经久远,其实发现计算机的一些理论基础其实是很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所以码农其实也可以过的没有那么的有危机感^_^ 这个是最后一篇论文的ppt版本 consistency分布式锁 Google出品的chubby 必属精品 Yahoo的zookeeper分布式kv存储 Google三驾马车之一bigtable,hbase的蓝本 Google三架马车之二gfs,hdfs的蓝本 Google三架马车之三bigtable,hbase的蓝本 现代很多的kv设计或多或少的都参考了先驱dynamo的设计,值得刷10遍以上。读后感 2009年Cassandra设计的论文 ,很多思想借鉴了dynamo,对于一致性哈希的吐槽也高度类似。在replication的过程中,也会通过一个coordinator节点(master节点)来对其他节点进行replicate(这一点和dynamo一样),但是Cassandra提供了一系列的replicate policy可以选择,比如 Rack Unaware, Rack Aware (within a datacenter) and Datacenter Aware. Cassandra也沿用了dynamo里面关于preference list的定义 ucb出的一篇高性能的kv存储,号称比redis快几十倍,使用coordination-free consistency models。虽然说是特别快,但是其实业界的是用并不广泛 时间序列的数据库的一篇介绍 ,介绍了几个应用场景 iot ebay等 ,influxdb的介绍 比较了业界的几种TSDB的异同无论是kv还是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在分布式系统里面无非都会涉及到以下这几方面replication 指出了一种在replication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了解决方案partition&shard分区都逃不了一致性哈希, 被引用度特别高的一篇文章,但是这个版本也是被吐槽最多的,dynamo吐槽过,Cassandra也吐槽了一把1)First, the random position assignment of each node on the ring leads to non-uniform data and load distribution.2)Second, the basic algorithm is oblivious to the heterogeneity in the performance of nodes.解决方案1)One is for nodes to get assigned to multiple positions in the circle (like in Dynamo) dynamo用的就是这种方法2)the second is to analyze load information on the ring and have lightly loaded nodes move on the ring to alleviate heavily loaded nodes 这种方法被Cassandra采用 2)用的方法 也就是这片论文提出的方法memshipfailure detectupdated conflictsimplement关于实现 这篇论文的出镜率特别高,里面的思想被Cassandra和dynamo都采用了 ,作者也是提出cap的大神Eric Brewer(第三作者),值得反复研读 这个是2019年Google提出的一种有状态的kv存储的思路。在工业界的下个请求依赖于上一个请求的情况数据库查询优化器 现在很火的kafa最初设计的论文,细节有些已经被优化,基本的架构还是很值得反复研读。比如In general, Kafka only guarantees at-least-once delivery. Exactly once delivery typically requires two-phase commits and is not necessary for our applications最初kafka只是支持at-least的delivery, 但是不支持exactly once的投递,具体哪个版本开始支持有点记不清了分布式文件系统除了大名鼎鼎的gfs 分布式文件系统已经走过了好几十个年头了 1990年的coda,在很多的论文中出镜率非常高,后面的fs也借鉴了coda的一些思想分布式事务&事务隔离级别 引用率很高的一篇文章 这里面也引用了下面的这篇文章中关于事务隔离级别P0,P1的引用,看之前可以先看下面这篇文章。比如,脏写,脏读,不可重复读&fuzzy读,幻读等读未提交保证了写的串行化,注意只是写的串行化(并不能保证读写的串行化,依然有可能产生脏读),下面这篇论文里面是避免了脏写的操作。如何处理写的冲突呢? 打时间戳或者last write win的方式都是可行的 不管是怎么讲事务隔离级别,最原生的味道是这一篇,其他的文章都是咀嚼过吐出来的其中也参考了 里面阐述了很多隔离级别的标准共识算法 paxos的simple版本,原来的版本太晦涩,lamport大神自己可能发现之前写的太高深了,写了一个通俗易懂的版本 hermes 这个是精简版的raft 里面有些概念如果理解起来吃力可以看下作者的博士毕业论文 里面有download的连接,以下的几篇文章都是raft的推荐 raft 的分析文章 verdi的实现 raft一致性的分析名字服务 zk最初设计的论文,感觉比市面上的一些中文材料好懂,推荐关于consul以及名字服务的实践,medium上面有两篇比较好的文章A Practical Guide to HashiCorp Consul — Part 1 | by Velotio Technologies | Velotio Perspectives | MediumA Practical Guide To HashiCorp Consul — Part 2 | by Velotio Technologies | Velotio Perspectives | Mediumetcd(94) Introduction to etcd v3 - YouTube 一个youtube上的视频比较清楚的介绍了etcd的设计思路etcd保证了强一致性,这一点感觉和consul不太一样高可用性watchable . 这一点和zk比较像,但是consul是使用gossip进行通知的(94) Deep Dive: etcd - Jingyi Hu, Google - YouTube 讲了etcd是如何使用raft来保证一致性的应用在名字服务里面的gossip protocol开始读到这些论文一直不太理解可以应用到那些地方,后面看到consul在使用gossip来进行memship的管理,基本的原理参考了论文:SWIM.pdf (cornell.edu)后来发现如果cpu的负载如果过高,很可能出现误判的情况1707.00788.pdf (arxiv.org) 这篇论文里面比较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分布式工程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科学。所以会出现与其他工科一样的现象就是实践会先于理论。在1960年末被公认为是第一个分布式系统的ARPANET就诞生于美国[1]。在美国50年代到60年受曼哈顿计划的影响,计算机理论迎来了大爆炸的时代。在那个年代发明了我们今天所用到的大部分计算机理论。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当年的科学家大都是刚刚毕业正是壮年。而今他们大多已经是高龄老人,有些科学家则已经离世。在这里向哪些为计算机理论作出贡献的科学家们表示敬意。

张志宇是一位来自中国的年轻科学家,他曾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并在这里进行了关于新能源、材料和光学等领域的研究。然而,他并没有选择留在美国,而是回到了祖国,进入了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在麻省理工学院,张志宇加入了化学系和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联合培养的博士项目,并在导师Moungi G. Bawendi的指导下进行了研究。他的研究重点是纳米材料的合成、表征和应用,尤其是对量子点材料的研究。量子点材料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新型材料,可以应用于光伏、生物成像和荧光标记等领域。张志宇通过利用化学方法制备出具有优异性能的量子点材料,并研究了这些材料的光学和电学性质,为该领域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张志宇在他的博士论文中发表了多篇高水平的论文,并获得了多项研究奖励和荣誉。他的成果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赞誉,也为中国科学家在纳米材料领域的崛起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张志宇麻省毕业去了麻省理工学院(MIT)。张志宇是一位出色的学生,他出生于中国,曾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毕业后,他获得了MIT的计算机科学本科学位,接着又在MIT获得了一个硕士学位。张志宇曾在MIT研究室与知名科学家合作,他在深度学习领域取得了很多成就。他还获得了许多荣誉,如获得“华东师范大学优秀毕业生”、“MIT实习学生优秀奖”、“MIT优秀毕业生”等奖项。张志宇现在正在美国留学,他正在研究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他也是一名讲师,经常在大学和企业演讲。张志宇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曾担任过各种技术职位,他的目标是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行业,从而推动技术创新和社会进步。

怎么在vldb上发表论文

发布式容易发论文的吗?在1979年karger发表的论文中首次使用了一致性哈希的术语。

发vldb什么水平:顶级。VLDB journal是数据库领域的顶级期刊,计算机学会推荐A类,难度极大。VLDB是CCF推荐的A类国际学术会议,是数据库领域顶级学术会议之一,发表的论文水平非常不错。

张志宇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并在之后加入了斯坦福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博士课程。在麻省理工学院,张志宇主修计算机科学专业,并在该校获得了计算机科学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期间,他曾参与过多个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研究项目,拥有丰富的科研经验和扎实的技术功底。在该校期间,他还担任了多个社团和组织的领导职务。随后,张志宇进入了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课程学习,他的博士论文题目为“Graph Processing on GPUs”,主要研究方向是图处理算法及其在GPU上的优化实现。在斯坦福大学,他继续深入研究计算机科学领域,并发表了多篇论文,其中包括在顶级国际会议SIGMOD和VLDB上发表的论文。张志宇通过在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的学习和研究,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同时也建立了广泛的人脉,为他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1997年Karger发表的论文中首次使用了一致性哈希的术语。虽然Teradata公司在1986年开发的分布式数据中已经...

中国人的论文发表在中国

我国24岁天才少年曹原与其导师一天之内连发两篇《Nature》,介绍了魔角石墨烯研究的新突破。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曹原是第一篇论文的第一作者,以及和导师共同为文章通讯作者。在第二篇论文中曹原和其他两位作者并列为第一作者。

在学术圈中,第一作者被认为是对论文做出绝对贡献的人,而通讯作者通常是由教授等课题组长担任,是论文的主要创意贡献者之一。

其实,这并不是曹原第一次获得国际关注,事实上早在2018年3月6日,当时只有21岁的草原就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一天之内连发了两篇《Nature》论文,论文发表之后立即引起整个物理学界的反响,一些报道称其一举解决了困扰世界107年的难题。这里多说一下,一般论文很难登上《nature》,有些科学家一辈子也只能登上1-2篇,而曹原可以在同一天登上两篇,可想而知他的理论有多么重要。

在2018年被英国《自然》周刊评为:2018年度影响世界的十大科学人物,而当时还是学生的曹原位列榜首。

还有一些媒体报道说:诺贝尔奖颁给他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虽然国内国外对曹原的研究赞誉如潮,但还是有些人不理解,为什么是中国人曹原的科研论文,非要去英文期刊发表文章?

其实这个问题非常有含金量,我们可以透过这个问题,了解一下为什么中国人的论文,以发表在英文期刊上为荣。

论文的发表

其实科学家做研究,也需要像明星一样吆喝自己的成果,只不过明星面对的是普通观众,而科学家面向的是其他科学家。

科学家主要研究的工作,都是创新性工作,然而他们研究的成果究竟对不对呢?其实并不能只有作者一个人说了算,比如:我说我研究了一个超导体,那么我把我的研究交给同行审阅的时候,同行通过我的论文来指出我的错误,从而否定我的理论。

当我交给同行审阅时,并不是一个个直接去找同行,而是发表在相应的期刊上,让同样订阅该期刊的同行看到。

但是期刊这么多,我该如何选择要投稿的期刊呢?这里有几个重要标准:相关领域的期刊;受科学家关注度较高的期刊。

如果我把论文投到一个冷门的期刊,该期刊可能只有100人订阅,那就说明我的文章发表在这个期刊上很难引起同行的广泛关注。

如果我把论文投到一个热门的期刊,该期刊会受到全世界大多数科学家的关注,那就说明我的文章能够引起同行热议。

但是,热门期刊并不会随便收录我的文章,一方面是因为该期刊每次可以收录的文章有限,另一方面是该期刊为了保证自己的权威性,会对论文进行筛选。一般创新度不够、实验数据造假、论文与其他重复性较高等文章都会被筛选掉。

但如果通过了这个阶段,也不会被立即发表,杂志的编辑还会提出修改意见,以及调整内容等进行修改,审核等,在此过程中也会有许多文章被筛选掉。一般情况下一篇文章从投稿到最终发表需要3-12个月,当然如果研究的内容非常热门或者成果特别巨大,那么可能只需很短的时间就会被发表出来。

中文研究为什么要发表在英语期刊?

中文研究之所以要选择在英语期刊发表,其实就是因为受科学家关注度较高的期刊几乎都是英文期刊。

评价一个期刊的影响力,可以通过看该期刊的影响因子,影响因子的计算方式是IF(年份)=该期刊最近两年的全部文章在当年被引用的次数/该期刊最近两年的全部文章。

比如:如果该期刊最近两年发表了100篇文章,一共被引用了200次,那么该期刊的影响因子就是2。

从这里你看出来了,影响因子越高的文章,代表着被同行认同率越高,而影响因子每年都会更新一次.

从2019年影响因子我们可以看出,排名靠前的期刊都是英文期刊,比如:《nature》的影响因子是40.137,排名第13。

而中文期刊《cell research》在中文期刊中影响因子为17.848,是中文期刊中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但影响力远不如《nature》。(多说一句,有些中文期刊在国际上影响力也比较大,具体要看期刊的领域)

也就是说,中文期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并不如英文期刊,如果作者发表在中文期刊上,那么该作者的文章只能引起中文圈内的科学家关注,无法获得国际的关注,以至于该作者的成果无法被大众所熟知。这非常不利于科学交流,也不利于我国的科学发展。

总结

其实最开始最受欢迎的国际期刊并不是英文期刊,而是德语,这是因为当时德语有很多顶级科学家,但随着科学中心从德国转移到美国,使得美国科学水平大幅提升,以至于目前主流期刊几乎都是英文期刊。

而我国的科学研究之所以发表在英文期刊上,是因为只有受关注较高的期刊,才能获得更多更专业的同行审阅,才能使自己的研究获得足够的关注。

他是我们国家的骄傲,能够在如此年纪就做出如此大的成就,值得夸奖。

他的确是我们国家的骄傲。他在凝聚态物理领域的新发现引起了科学界的轰动,是一个天才一样的人物。

中国人在Nature发表的第一篇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论文,出现在1930年, 作者是YH Woo。这当然是大名鼎鼎的物理前辈吴有训先生了,时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以系统、精湛的实验为康普顿效应的确立做出了重要贡献,却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而这篇论文所研究的,正是他以此出名的X光散射问题:至此,第一位发表Nature论文的中国学者,就水落石出了。不过既然已经走了这么远,不妨顺便再查一下解放后新中国发表Nature的第一人:这篇论文到1979年才出现,来自邹承鲁先生。而这,是检索出来的自1900年以来来自中国的第24篇Nature论文,包括那些读者来信。而截至2017年,以China为地址检索出来的Nature论文,已经有1231篇:虽然说Nature论文只是一个缩影,从中也也可看出我们走过的百年历程。

中国发表的论文

比如橡胶工业,轮胎工业,饲料工业,中国水产。这些都是国内比较有权威的学术期刊,大家可以免费去查看,值得赞赏这个行为。

我认为这些刊物有企业活力,江海纵横,当代经济管理,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湖北经济学院学报,学生学院学报等等,这些都是不收版面费的,而且里面的知识内容对于我们后续的帮助也是非常大的,可以多看一些这些学术杂志。

数据库中,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读秀学术等。

点开知网主页,左边中间位置找到期刊大全,然后输入刊物名字,找到文章发表的刊期,输入作者名字就可以查询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