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求都是按照学校的具体要求来的,如果你们学校没有出通知,你也可以去找早发表网,他们那里的发的期刊多,一定有你所在学校的师兄师姐发表过,所以你可以先问一问往年的学校要求。但是只做参考哦,毕竟每年的要求都不是一成不变。
复旦大学博士毕业论文要求如下:SCI润色指导-赵编可指导润色:SCI、SSCI、专著、课题、专利等一、复旦大学:2篇北大中文核心。至少在国内核心及以上期刊上发表(含录用)2篇专业学术论文。二、上海交通大学:1篇核心。攻读其它门类的博士学位研究生至少须以第一作者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目录》所列刊物上发表或录用学术论文一篇。列入统计范围的学术论文必须以上海交通大学名义发表,并有研究生署名。‼️注:现在大多高职院校icon等不够发中文核心的资质,在读博士、研究生等也要导师一作,所以可以选择国际核心Sci 或者SSCI,各个方向可以结合投刊。特点其一:正常2个月左右收到录用,4个月上线,6个月检索。核心中的领跑者。其二:性价比高。其三:不用担心因为英文不好,可以润色,最终看的还是你的核心学术。
复旦大学日前出台规定,从2011年入学的三个院系所开始试点,硕士生无须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博士生在核心期刊上发表2篇文章(原为3篇)即可毕业,一改多年来实行的一定要在核心期刊发文章才能毕业的规定。我想就自己十多年从事研究生培养、多年从事《敦煌学辑刊》编辑的经验,对此发表一点看法。编辑不胜其扰我的观点是,首先,最好不要将在校期间是否发表学术论文作为研究生毕业的硬性规定;其次,博士生和硕士生不要用统一尺度要求,博士生可以将发表学术论文作为毕业条件之一,硕士生最好不要求发表论文。硕士生一般研究水平不高,撰写的学术论文多为概论性或者综述性的,很难进入学术圈关于学术前沿问题的探讨,也有许多论文是重复性研究,将他人研究成果进行二次加工后发表者不乏其人。作为期刊编辑不胜其扰。因为,第一,要对很多论文进行甄别,看其是否已经发表过;第二,考察研究成果是否有雷同现象;第三,核查学术观点和论文内容有无抄袭现象。多数人情稿就是从这个层次来的,有些硕士生凑合出一篇论文,害怕发不了,就将导师名字挂上,有些告诉导师,还有很多没有告诉导师,对编辑造成误导,使得他们既担心淹没一个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同时又害怕陷入抄袭门中纠缠不清。学术杂志成博士生培养者目前各个学校对此标准不一,有权威期刊要求,也有核心期刊要求。兰州大学原先要求必须在权威期刊发表,以历史学为例,就是《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考古学报》,后来增加《中国史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世界宗教研究》等,还是解决不了问题,又规定在以上权威期刊发表1篇或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3篇。最近又改为,在CSSCI来源期刊各大类的前60%发表3篇或者前30%发表1篇。我认为这是不合理的,实际上无形中将博士生培养权给了各杂志的编辑们。博士生能否毕业取决于学位论文的撰写水平,而不是发表论文杂志的级别,最好的做法是不要拘泥于级别,在送审博士论文的同时或之前将博士生在校期间的学术成果送审,只要达到标准就可以,甚至一些好的博士学位论文,没有前期发表成果,通过严格的送审程序,照样可以毕业。人才培养是老话题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取决于导师指导水平、博士生的悟性和单位学术氛围。导师指导水平是第一位的,指导水平不是导师的研究水平,很多专家很优秀,却指导不出像样的博士生,当然,没有水平的导师绝对指导不出优秀的博士。另外,理科的实验室模式不能用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文科导师和博士生的关系只能是师生关系,绝不能像理工科那样是老板和员工的关系,成果也不能混在一起署名。导师是博士生进入该领域的引路人,导师将以最短的时间引导博士生进入该学科前沿领域,根据学生的研究水平、能力和知识领域制定一个研究课题。导师要善于发掘博士生的潜质,做到身教、言教一致,鼓励优先,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博士生的悟性和用功程度也是培养关键,没有悟性的博士生很难培养,而有悟性不用功的博士生也培养不出高水平。悟性是博士生创新的基本条件,用功是博士生培养的最低要求。让他们融压力、动力和信心为一体,这样不需要硬性要求,也会产出优秀成果。
解析指纹花纹基因可研究疾病早期识别
解析指纹花纹基因可研究疾病早期识别,关于指纹,有着许多奥秘。我国近日发现肢体发育相关基因在指纹花纹形成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解析指纹花纹基因可研究疾病早期识别。
提到指纹,你会想到什么?是刑侦电影里的取指纹镜头,还是小时候妈妈掰着你的手指头数“斗”和“簸箕”?关于指纹,有着许多奥秘。但一直以来,人们对指纹形成的生物学机制知之甚少。
为解开这一谜团,中科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汪思佳研究员团队,爱丁堡大学丹尼斯·赫顿教授团队,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金力教授团队,联合国内外十余家科研机构对此展开了深入研究。他们在分析人类近百万遗传位点和指纹花纹之间的关系后,发现肢体发育相关基因在指纹花纹形成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有望为通过肤纹表型实现特定疾病的早期识别与筛查提供新思路。
北京时间2022年1月7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细胞》。
【小指相对越长,掌长相对越短,双手斗型花纹越多】
“亚洲人的指纹花纹,斗型多,箕型少。除了这两种比较常见,还有弓型。”汪思佳说,指纹花纹形成于胚胎发育早期,且类型终生不变。
斗型(左)和箕型。黄海华摄
研究人员面向23,000多例个体进行了迄今最大规模的指纹花纹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从中识别出43个与人类指纹花纹相关的遗传基因座。
令人惊讶的是,尽管指纹在皮肤上,但这些基因大量出现在肢体发育功能相关通路,而非皮肤发育相关通路。
基于小鼠动物模型和人胚胎组织的实验观察,团队发现,支持EVI1基因发挥塑造四肢和手指作用的,正是表达于肢体发育期的间充质细胞,而非皮肤发育期的上皮细胞。这进一步印合,指纹相关基因通过调控肢体发育来影响指纹花纹的形成。
该研究亦发现指纹花纹与手指长度比例间紧密相关性,如小指相对越长,掌长相对越短,双手斗型花纹越多;而食指远端指节(指纹形成处)相对越长,斗形花纹则越少。
【肤纹表型可辅助筛查唐氏综合征】
此前,科学界已经发现不同的皮纹表型与许多先天遗传性疾病之间的关联。比如,唐氏综合征患者可能会有断掌、足拇趾弓状球纹等特征;再如,20世纪60年代,曾有研究发现白血病患者的斗型指纹花纹比较多。尽管这并不是一个预测模型,但没有人知道背后的原因。
本次研究为指纹花纹与疾病健康之间的关联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使“看手相识疾病”在未来成为可能。
汪思佳(左三)和论文第一作者李金喜(左二)等研究人员在讨论。戚心茹摄
“我们此前已经获得了‘唐氏综合征肤纹辅助筛查’的发明专利,这也是首个基于肤纹表型的唐氏综合征辅助筛查体系。” 汪思佳介绍,团队正和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等医疗机构合作,希望将相关研究成果尽早运用在新生儿先天性疾病的早期筛查中,实现早诊断、早治疗。
论文第一作者、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张海国介绍,过去一直用油墨收集指纹,研究团队自主研发了电子指纹收集仪。
【“导航图”带来了海量的“问号”】
“这是人类表型组研究的一个经典案例,意义重大。”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人类表型组大科学计划首席科学家金力认为,本项成果不仅首次发现了指纹花纹和肢体表型之间存在强关联,弄清楚了指纹背后的基因,与此同时表明“人类表型组学”的研究思路行之有效,是一种研究策略的突破,是一种研究范式的确立。
如果说基因是一种内在的密码,由基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表型就是密码的外在表达。所谓人类表型组,就是人体所有生物特征的集合。
“为什么每个人的指纹不一样,为什么考拉熊有着与人极为类似的指纹……这些有意思的问题都有待于我们一一去探寻。”论文第一作者、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博士后李金喜说。
复旦大学正和国内外机构大力推动人类表型组大科学计划,将对相当规模的志愿者群体采集表型数据,进而发现并解析表型之间的强关联,尤其是那些科学家还没有注意到的、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的表型间的强关联,最终形成一张由各种强关联组成的“导航图”,为未来的生命健康研究提供新的指引和方向。
目前,基于复旦大学在上海开展的800余人、每人测量近3万个表型的队列研究,来自不同机构的中国科学家团队已经初步绘制了全球首张“人类表型组导航图”,发现了150余万个强关联,其中跨领域强关联占39%,大部分是科学界首次发现。
“上海要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策源地,不仅要解决科学问题,首先要提出新的科学问题。这张‘导航图’带来了海量的‘问号’,正等待着科学家去研究和破解,这也是我们下一步的重要工作之一。”金力说。
指纹是人人都有的皮肤特征,而它与我们的身体发育及健康状况有什么联系吗?日前由复旦大学、中科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牵头的一项研究首次揭示出这个奥秘,确认了人类指纹和肢体发育有高度的基因关联,这项重大成果今天(1月7日)刊发在国际顶级生物学期刊《细胞》杂志2022年第一期上。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指纹只是一种与皮肤有关的遗传特征,2018年我国发起“人类表型组”国际大科学计划,对各种人类生命特征进行更加深入的遗传学研究。复旦大学和中科院相关团队联合国内外十多家科研机构,采集到多种族群体的指纹花纹,分析了近百万遗传位点,最终确认是肢体发育相关基因在指纹花纹表型的形成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复旦大学博士后 李金喜:最终筛选到指纹发育相关,有43个基因座,其实包含着位点也是几千个。我们其实还是比较惊讶,一下找到这么多,并且他们之间还是有非常强的规律性,同时指向肢体发育。
中科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研究员 汪思佳:比如说手指的长度,我们发现斗型花纹越多的人,他的小指就越长,这个就非常有意思。这项研究最有突破性的就是,以前从来没有发现过指纹花纹差异背后到底是什么基因造成的,我们是第一次发现指纹的差异背后是肢体发育相关基因造成的。
首次破解指纹的基因密码,不但是理论成果,也预示着人类表型组研究的长远前景。通过人体外部特征与遗传基因的深入研究,在先天疾病早筛、人体病变预防、职业体质选拔等各领域具有重大价值,目前科研团队已经与医疗机构展开合作,进一步拓展在应用领域的实践研究。
中科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研究员 汪思佳:我们是拿唐氏综合征为例子来看,一个小孩子生下来之后,我拿到了他的指纹特征之后,我可以有98%的准确率可以判断出这个小孩子到底是不是有唐氏综合征,如果你在0岁的时候发现的话,这个干预和两岁时再发现的干预效果是非常不一样的,最后可以导致的就是生活能不能自理的差异。
中科院院士 复旦大学校长 金力:人类表型组是指人体所有的生物特征的集合,我们开展表型组研究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发现基因表型和环境以及宏观和微观表现之间的关联机制,尤其是那些现在科学家还没有注意到的,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的表型间的强关联,也为我们科学界带来了海量的问号,正等待着我们科学家去进一步研究破解。
人的指纹是为数不多的从出生到老去都不会改变的生命特征,也正是因为其恒定性及高遗传性,已成为目前研究最广泛的肤纹类型。人的指纹如何形成?与疾病和人的外表是否有关系?中科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汪思佳团队、爱丁堡大学丹尼斯·海德恩团队和复旦大学金力团队联合国内外十余家科研机构的研究发现,人类肢体发育相关基因而不是皮肤基因在指纹花纹表型的形成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这有望为研究通过肤纹表型实现特定疾病的早期识别与筛查提供新思路。
今天(1月7日)零时,成果以《肢体发育基因构成人类指纹花纹差异的基础》(“Limb development genes underlie variation in human fingerprint patterns”)为题发表于2022年第一期《细胞》(Cell)主刊。
而此次成果的意义不仅在于发现了指纹基因,或者指纹与和手指长度的关系。更是开启了一种新的研究范式。
决定指纹的基因富集于肢体发于的相关通路,而非皮肤发育相关通路
为什么灵长类动物指纹与人不太一样,而考拉和人的指纹却很相似?上世纪60年代就有很多论文提出,白血病患者的斗型指纹比较多,两者之间有关吗?为什么唐氏综合征患者的指纹与普通人相差甚远?……
人类的指纹有三大类,弓形、斗型和箕型,关于指纹有很多有意思的科学问题,而指纹表型与哪种基因密切相关,其背后有怎杨的遗传学机制?
联合研究团队从定位与指纹花纹表型相关的遗传变异入手,面向5个东亚人群,3个欧洲人群共23,000多例个体进行全基因组关联扫描与多群体分析,从中识别出43个与人类指纹花纹相关的遗传基因座。
课题组发现,这些基因显著富集在肢体发育与形成的相关通路,而非皮肤发育相关通路。其中,位于3q26.2区域临近EVI1基因的变异位点与中间三枚手指指纹的复合表型显著相关,从而为上世纪初即被发现的“指纹模块现象”(中间三枚手指指纹高度相关)提供了表型组学和遗传学解释。
不止于此,基于小鼠动物模型和人胚胎组织的实验观察,团队发现,人类胎儿组织从肢体发育到皮纹形成的.系列过程中,支持EVI1基因发挥塑造四肢和手指作用的,正是表达于肢体发育期的间充质细胞,而非皮肤发育期的上皮细胞。这进一步与研究结论相印合:指纹相关基因恰通过调控肢体发育来影响指纹花纹的形成。
通过多表型关联分析,该研究亦发现指纹与手指长度比例紧密相关,两者共有相同遗传基础。如小指相对越长,掌长相对越短,双手斗型花纹越多;而食指远端指节(指纹形成处)相对越长,斗形花纹则越少。
与指纹基因相关的不仅是肢体发育,还有疾病
“肤纹表型是人体外观表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体其它表型与疾病都有密切的联系。通过这项研究,我们揭示了影响指纹花纹形成的是一系列肢体发育相关的重要基因,而这些基因在人体发育中往往起着重要的‘一因多效’作用。”汪思佳表示,有如比邻排列的“多米诺骨牌”,肢体发育基因是指纹的内在影响因素。
顺着这一思路,该项研究为肤纹与人体其它表型与疾病的关联研究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有望打通宏观与微观表型的联系与作用机制,使“看手相识疾病”成为可能。
“例如,科学界已经发现不同的皮纹表型与许多先天遗传性疾病之间的关联,比如唐氏综合征患者可能会有断掌、足拇趾弓状球纹等特征。”汪思佳称,团队根据相关成果研发了首个基于肤纹表型的唐氏综合征辅助筛查体系,准确率98%。目前,这一成果已经申请了专利,正和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等医疗机构合作,希望将相关研究成果尽早运用在新生儿先天性疾病的早期筛查中,实现早诊断、早治疗。再比如,在白血病患者往往斗型指纹更多出现,这与决定这一指纹的基因强相关,目前团队正与医院合作进行研究,期待尽早发现其关联。
研究范式革新,展现人类表型组学创新策源重大意义
“这一成果是人类表型组研究的一个经典案例,很好地体现了人类表型组学作为一种新范式具有创新策源的重大科学意义。”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金力这样评价。他说,本次复旦和中科院团队基于人类表型组计划“测一切之可测”的理念,通过大规模采集相关数据后进行解析研究,首次发现了指纹花纹和肢体表型之间存在强关联,而强关联背后的作用机理,则在于指纹花纹的形成和肢体的发育受到同一个基因EVI1的影响。这是一种典型的人类表型组学的研究范式与方法。
人类表型组,是人体所有生物特征的集合。开展人类表型组研究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发现基因-表型-环境之间以及宏观-微观表型之间的关联机制、尤其是“强关联”及其背后的机制。据悉,复旦大学正和国内外伙伴一起大力推动人类表型组大科学计划,希望解析表型之间的强关联、尤其是那些现在科学家还没有注意到的、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的表型间的强关联,最终形成一张由各种强关联组成的“导航图”,为未来的生命健康研究提供新的指引和方向。
目前,经过来自不同机构的中国科学家团队的通力合作基于复旦在上海开展的800余人、每人测量近3万个表型的队列研究,已经初步绘制了全球首张“人类表型组导航图”,发现了150余万个强关联,其中跨领域强关联占39%,大部分是科学界首次发现。“这张‘导航图’,为我们科学界带来了海量的‘问号’,正等待我们科学家去进一步研究、破解,这也是我们下一步的重要工作之一。”金力说。
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生命科学学院博士后李金喜,爱丁堡大学博士James Glover,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张海国和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博士彭美芳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汪思佳研究员、Denis Headon教授和金力院士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
相关工作得到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上海市科技重大专项“国际人类表型组计划(一期)”、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CAMS医学科学创新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项目,美国国立口腔和颅面研究所、欧盟委员会、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澳大利亚国家健康和医学研究委员会、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威康信托基金、香港卡多里慈善基金会、英国威康信托公司、英国心脏基金会、英国MRC和英国癌症研究中心等中外单位和项目的合同资助。
过得很好。将土地最大化的发挥作用,增加了产量, 同时也尽了孝心。
“乡村教育是我一直以来的心愿,我骨子里就是一个爱土地的读书人。” ——复旦大学博士后陈润华
4年前,45岁的复旦大学博士后陈润华,为了照顾父亲,放弃复旦文学研究员职位,回贵州农村种植半夏、附子等草药。
对于他的选择,许多乡亲们很是不理解,说他在大城市里拥有一份好好的工作,完全可以把父亲接去上海,为什么要回农村种地,种地能致富吗?
据了解,经过几年的艰辛努力,如今陈润华的九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已拥有一支30多人的专业管理团队,累计投入了4000多万元,流转了1.7万亩土地,并带动周边农民种植中药材1.3万余亩,解决了上百名贫困农民的就业问题。
一、从一个农村男孩,变成复旦博士后
陈润华出生于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野马川镇新营村,如今已经49岁了。因为一直想走出农村,所以他学习很努力。
1990年,他考入了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毕业之后,于1997年进入上海师大法商学院,攻读硕士,并于2000年获得法学硕士学位。但是他依然没有停止求学的脚步,于2001年,又在复旦大学中文系继续深造,3年后获得了文学博士。
2006年,陈润华在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从事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发表过多篇论文与评论,出版过小说。此时的他已经在事业、爱情上双丰收,在大上海过上让人羡慕的富有生活。
然而,到了2016年,因为父亲的一场意外变故,改变了他的人生方向。
二、放弃复旦博士后工作,为了照顾父亲,回农村种地
2016年,因为父亲术后需要人照顾,陈润华放弃了上海的工作,带走了87箱近3000本书,回到家乡。
在照顾父亲之余,他也在思考在农村到底能做什么?一次偶然,他看在朋友圈看到有朋友发一些中药材的图片,让他突然有了想法——在农村可以种植中药材啊!
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与查证,陈润华决定了种植中药材。他原本是一个搞学术研究的,对种植一窍不通。为了掌握种植方法,他去向一些种植大户、农户请教。为此,他走遍了当地中药材主产区,写下200万字的记录,共20多本笔记本。
2018年初,陈润华与在北京工作的妻子商量之后,把多年的积蓄拿出来,成立了贵州九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决定种植半夏、附子等草药。
可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乡亲们,动员他们和自己一起干时,遭遇到了冷场。
乡亲们说:“你是博士后,你读书、教书厉害,但你种草药行不行我们不知道。”
为此,陈润华只好挨家挨户去说服村民,跟村民聊种植,谈入药,说前景。那年冬天,在海拔2000多米的双坪乡高明村,天寒地冻,他还在很耐心地劝说大家跟他一块干。
在他的努力下,村民们开始抱着试试的想法,加入他的种植公司。
三、如今怎样?
就这样,陈润华利用复旦大学提供的种植技术作支撑,在赫章县双坪乡发展种植中药材;用自己多年积累的人脉资源拓展市场,完成了从博士后到新农人的角色转变。
经过两年多的发展,他的公司在已经拥有一支30多人的专业管理团队,累计投入了4000多万元,流转了1.7万亩土地,种植半夏、附子等中药材,带动周边的乡亲种植中药材1.3万余亩,解决了上百名贫困群众的就业问题,仅2019年,用工工资就支出了600多万元。
陈润华还注重人才队伍的发展,吸收了不少从赫章农村走出的80后、90后大学生,让他们在家门口就可以干一番作为。
四、结语
虽然经过两年的发展,陈润华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至今还有不少人不理解他当初的选择。
如果非要找一个完美的答案,想来就如他所说一样:“乡村教育是我一直以来的心愿,我骨子里就是一个爱土地的读书人。”
为此,陈润华准备把团队培养更熟练之后,就开始做乡村教育,给村民上课,讲讲传统文化和未来农村的发展之路。
对于陈润华的故事,你有什么看法?欢迎下面留言!
1.博士 林国庆,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福州大学。从事电子电器、PLC技术、电气控制等课程的教学工作。现在复旦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与福建源光亚明电器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合作培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力电子技术、微机检测与控制等,发表论文20多篇。 2.中国台湾地区政治人物 林国庆, 1965年生。台湾省新竹县人。 私立育德工家毕业,台湾中正大学政治学、法学学士班结业。民进党凯达格兰学校第2期“民间领袖与地方发展班”结业。 1998年12月、2002年12月连续当选嘉义县第14、15届县议员,并任嘉义县议会民进党团总召集人,嘉义县议会财政小组召集人。2000年任陈水扁竞选“总统”嘉义县竞选总部副总干事长。2004年担任陈水扁竞选连任“总统”嘉义县竞选总部执行总干事。2004年12月当选第六届区域“立法委员”,并任“立法院国防委员会”委员
复旦大学工科博士是全面发展、知识渊博、实践经验丰富、创新能力强的高端人才。他们在学术研究、科技创新、工程设计等方面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独立开展复杂的研究项目和工程任务。他们的专业知识广泛而深入,掌握了现代工程科技的前沿理论和技术,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学术研究方面,他们能够独立完成科研项目,发表高水平论文,并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在工程设计方面,他们能够独立承担大型工程项目的设计、建设和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总之,复旦大学工科博士是全面发展、知识渊博、实践经验丰富、创新能力强的高端人才。
我觉得壹品优刊不错的,我之前也是在那发表的
复旦大学博士毕业论文要求如下:SCI润色指导-赵编可指导润色:SCI、SSCI、专著、课题、专利等一、复旦大学:2篇北大中文核心。至少在国内核心及以上期刊上发表(含录用)2篇专业学术论文。二、上海交通大学:1篇核心。攻读其它门类的博士学位研究生至少须以第一作者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目录》所列刊物上发表或录用学术论文一篇。列入统计范围的学术论文必须以上海交通大学名义发表,并有研究生署名。‼️注:现在大多高职院校icon等不够发中文核心的资质,在读博士、研究生等也要导师一作,所以可以选择国际核心Sci 或者SSCI,各个方向可以结合投刊。特点其一:正常2个月左右收到录用,4个月上线,6个月检索。核心中的领跑者。其二:性价比高。其三:不用担心因为英文不好,可以润色,最终看的还是你的核心学术。
我觉得壹品优刊不错的,我之前也是在那发表的
313班,现任安徽省地勘局第一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副院长,总工程师。主持或参加的项目主要有:安徽省淮北平原浅层地下水资源评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淮北市隐伏岩水资源管理模型研究(地矿部科技成果四等奖)、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安徽部分)(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一等奖)、江淮分水岭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资源评价(省地矿局科技成果一等奖),安徽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安徽省矿山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安徽省大中型闭坑矿山环境地质问题调查,安徽省西北部地热资源调查评价,1/10万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安徽省辖城市地下水应急水源地潜力评价,合肥市浅层地温能调查评价,安徽省天柱山地质公园申报等。发表的论文主要有:淮北市隐伏岩溶水特征及水资源管理研究(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所文集,1993),淮北、阜阳、宿州、蚌埠四城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问题与对策(安徽地质,1997),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方法讨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0),安徽省地下水资源评价及战略研究(安徽地质,2007),(安徽天柱山地质公园遗迹及其科学价值(安徽地质,2007),安徽省重要城市地下水应急供水水源地现状研究(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0),舒城市东部地区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与污染分析(地下水,2011)等。 王林清 赣州地质学校83级岩矿分析专业604班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学生工作处处长(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1991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毕业后留校工作,在职继续攻读研究生,2002年获硕士学位,2002年12月被评为副研究员,2008年6月获博士学位。王林清博士在作论坛讲座现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副教授,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学生工作处处长(校党委学生工作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兼)。主要社会兼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创新创业教育分会理事、湖北高校学生工作研究会秘书长、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学籍管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湖北省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委员会常务理事。王林清博士长期从事高校教学、科研与学生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教育管理、学生事务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先后主持和参与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学校科研项目10余项,曾获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出版有专著《亲历康博思:大学新生完全手册》(副主编,2004年12月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生工作研究分会评为2008年度全国高校学生工作优秀学术成果特等奖)、《管理经济学》(副主编,2007年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项目质量管理》(副主编,2008年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等书。公开发表论文20多篇,其中《高校招生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被国家教育部高校学生司、中国高校招生研究会评为全国高校招生优秀论文,《构建服务型学生工作新体系的实践与探索》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生工作研究分会评为2008年度全国高校学生工作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2010年获湖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戴世坤(赣州地质学校82级物探专业215班)男,1964年10月生, 博士后,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1991年7月获得中国地质大学硕士学位,1994年7月获得青岛海洋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97年2月于石油大学(北京)完成博士后研究,留校工作至今。研究方向:1、电磁勘探数据处理、数值模拟、反演成像和综合解释;2、震电理论及应用;3、地球物理勘探综合信息处理、反演成像和综合解释;4、计算可视化、人机交互和应用软件开发。讲授课程:1、普通物探(本科);2、地球物理勘探原理(研究生);3、综合地球物理勘探方法与技术(研究生)。发表论文2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3项。著作及论文:1. 戴世坤、罗延钟,1993年,二维地电模型多参数反演方法及其在MT测深中的应用,地球物理学报,36(6);2. 董树文、戴世坤,1993年,大别山碰撞造山带基本结构,科学通报,38(6);3. 戴世坤,1996年,用视模型空间对比进行地球物理反演,地球物理学报,39(4);4. 戴世坤、徐世浙,1997年,MT二维和三维连续介质快速反演,石油地球物理勘探,第四期;5. 戴世坤、牟永光,1998年,双相介质中的震电效应和震电波场传播理论,第二届SEG/BEIJING 年会论文集6. shizhe xu, 戴世坤, 2002.4,Calculation of electrical potentials along a longitudinal section of a 2-D terrain, geophysics,67(2)(进入三大检索);7. 黄临平、戴世坤,2002年,复杂条件下3-D 电磁场有限元计算方法, 地球科学,27(6);8. 杨辉、戴世坤,2002年,综合地球物理反演综述,地球物理学进展,17(2);9. 徐世浙、戴世坤,2002年,起伏地形位场快速延拓新方法,高校地质学报,27(2)完成的主要科研成果:1、 电磁勘探资料可视化、人机交互综合处理、成像和解释软件系统。已在国内各相关单位广泛推广应用,2000年2月,负责人;2、 大地电磁场拟波动变换和成像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0年12月,负责人;3、 大地电磁场拟波动变换和应用技术,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中青年创新基金项目。2000年12月,负责人;4、 双相介质中的震电效应及震电波场传播理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3年1月,负责人。获奖:1、 中国复杂区油气地球物理勘探理论,教育部科技成果一等奖,2001年;2、 油气储层地球物理理论与实验技术,北京市科技成果二等奖,2002年;大别山大地电磁测深研究报告,地矿部科技成果三等奖,1993年。 研究领域高能天体物理(伽玛暴,软重复伽玛暴,TeV blazar, 高能宇宙射线);暗物质间接探测(相关)理论研究教育背景2003.9-2005.9: 紫金山天文台,攻读博士学位(2006.3获博士学位)2000.9-2003.7: 南京大学天文系,攻读硕士学位1996.9-2000.7: 长安大学雁塔校区,测绘工程系学习,获工学学士学位1992.9-1996.7: 南方工业学校,中专出国学习工作2009.12-2010.3: University of Nevada, Las Vegas: 短期访问学者2007.9-2009.11: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独立博士后2005.11-2007.8: Hebrew University: 博士后2004.9-2005.8: University of Nevada, Las Vegas: 访问学者、学生工作经历2010.4-: 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2009.12-2010.3: University of Nevada, Las Vegas, 短期访问学者2007.9-2009.11: University of Copenhagen, 独立博士后2005.11-2007.8: Hebrew University, 博士后专利与奖励2009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2008年中科院优秀博士论文2007.6: 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 new hot paper2004年中科院院长(特别)奖出版信息在“伽玛暴”和“暗物质”间接探测相关领域发表(或已投稿)SCI科研论文、综述40余篇,被他引数百次(ADS)。发表论文代表性工作:(1)于2002年首先发现了GRB 990123的反向激波区域是磁化的 (Fan et al. 2002),为伽玛暴的磁化外流体模型提供了有力的证据。(2)于2005年独立提出滞后内激波(late internal shock)模型来解释GRB余辉中X射线闪耀现象(Fan & Wei 2005)。(3)于2006年中总结出了Swift卫星发现的GRB X射线余辉的代表性图象并给出了理论解释框架(Zhang, Fan & Dyks et al. 2006).(4)于2006年率先指出GRB的X射线余辉和光学余辉的拐折不一致现象不能用主流的能量注入模型甚至任何已知简单模型来解释(Fan & Piran 2006, MNRAS, 369, 197)。该疑难现在得到了一致公认并/但尚待解决。(5)首次指出GRB的正向激波同步辐射而不是通常认为的逆康普顿散射可能成为Fermi卫星LAT探测器的主要光子来源(Zou, Fan & Piran 2009). 该预言得到了现阶段Fermi-LAT观测的支持。科研活动科研项目1. 黑洞以及其它致密天体物理的研究 (-2013), 科技部973项目, 第四课题组骨干成员2..费米卫星时代的伽玛暴外流体的物质组分研究(2011.1-2013.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主持参与会议2004.12以来参加过在美国,以色列,意大利,荷兰,法国,瑞典,以及中国南京,北京等地举办的国际学术会议或研讨班10多次,做口头报告约10次。被邀请成为国际会议Prompt GRB 2011 workshop 的科学委员会成员。合作情况和境外的有共同兴趣的观测/理论同行(如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的Tsvi Piran, 意大利国立天体物理研究所的Stefano Covino, 在英国工作的日本同行Shiho Kobayashi,在美国内华达州立大学任教的Bing Zhang)建立了长期且稳定的合作关系。 一九八七年毕业于赣州地质学校地质专业(127班)现任贵州财经学院经济学院院长。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生导师,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博士后,2008年网易“100名经济学家会诊中国”成员之一,“宁波银行全员造富神话”独家分析人,曾获湖南省第五届青年社会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和复旦大学“光华”奖学金等,贵州省第一任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先后成功地承办了一系列重大学术会议: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8年学术年会、第四届全国马克思主义院长论坛、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第八次学科论坛),现为贵州财经学院经济学院院长,原浙江师范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助理。2009年7月参加国家教育部组织的赴美国考察团,2010年11月应邀赴日本早稻田大学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并作大会发言,2010年12月31日应邀参加第二届贵州省委决策咨询博士高端论坛并作大会发言。先后在《金融研究》、《经济学动态》、《统计研究》、《国际金融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中国高等教育》及《复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0多篇,研究方向为货币理论与政策。主要科研成果1.范方志.西方中央银行独立性理论的发展及其启示[J].金融研究,2005(11)[金融与保险(人大复印资料),2006(08)]. 2.范方志,汤玉刚.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公共财政还是公共选择[J].复旦学报,2007(03) (该文被《新华文摘》引用).3.范方志.美国联邦储备体系的发展与演变[J].金融研究(实务版),2007(05).4.范方志,张耿庆.中国技术创新政府干预的理论依据[J].统计研究,2004(11).5.范方志,张立军.中国地区金融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研究[J].金融研究,2003(11).6.范方志.通货膨胀目标制:理论,实践及其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8(02).7.范方志.2007年我国货币政策述评[J].经济学动态,2008(06).8.范方志,赵大平.人民币汇率变化及其传递对中国外贸平衡影响的实证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02).9.范方志,刘望,陈交辉,郑必清.我国助学贷款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00(23)(该文入编《三湘青年优秀学术论文集》).10.范方志.西方中央银行独立性理论的发展及其启示[J](该文原发表于《金融研究》2005年11期).金融与保险(人大复印资料),2006(08).11.范方志,麻勇爱.旅游消费信贷初探[J].旅游学刊,2006(11).12.范方志,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8年年会综述[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8(5).13.范方志,李璐媚.美国次贷危机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 财经问题研究,2008(9)(被国研网转载).14.范方志,李海海,苏国强.中国中央银行独立性与政治经济周期的实证分析[J].社会科学,2005(11).15.范方志,苏国强.中国中央银行独立性问题研究[J].经济纵横,2005(10).16.范方志.入世,不确定性与居民消费[J].消费经济,2002(06).17.范方志,杨海水.“理性党派信徒”政治经济周期理论及其实证分析——兼论中央银行独立性[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02).18.范方志,加强《资本论》研究,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2008年学术年会综述[J].当代经济研究,2008(10).19.范方志,毛晋生.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注资股改上市和道德风险.社会科学辑刊,2004(06).20.范方志.市场经济呼唤存款保险制度[J].经济纵横,1999(06).21.范方志.完善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制度的对策思考[J].经济纵横,2006(10).22.伍柏麟,范方志.新制度经济学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4(01).23.范方志,汤玉刚,齐行黎.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路径和动力[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04).24.范方志,刘望,陈交辉,郑必清.我国助学贷款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修改稿)[J].经济研究参考,2000(114).25.范方志,毛晋生.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注资股改观点述评[J].国有资产管理,2004(10).26.范方志.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际实践及其启示(被人大复印资料《金融与保险》(2006年第5期)全文转载)[J].投资研究,2008(01).27.范方志.我国小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纵横,1999(06).28.范方志.货币政策制度国际比较与我国货币政策制度完善[J].东南学术,2006(05).(该文题目被列入《新华文摘》(2006年22期)报刊文章篇目辑览)。29.范方志,张立军.以金融结构的优化促进西部产业结构的调整[J].中国国情国力,2004(03).30.范方志,汤玉刚,虞拱辰.反思农村公共品供给制度演变:一个建设性分析框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05).31.范方志.通货膨胀目标制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7(62).32.范方志,谭燕芝,郭英.论跨域消费[J].消费经济,2003(05).33.范方志. 美国次贷危机的发展演变及其启示[J].宁夏社会科学,2008(03).34.范方志,周陈曦.新旧两类农村金融机构比较研究[J].经济纵横,2008(11).35.范方志.亚洲金融危机与中国金融改革[J].开放导报,1999(12).36.范方志,苏国强.美国次级房贷市场危机及其启示[J].中国国情国力,2007(12).37.范方志,汤玉刚,齐行黎.国内外银行业聚集上海动因的实证研究[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4(05).38.范方志,汤玉刚.政府间纵向分权的契约性质:——以浙江强县扩权、强镇扩权为例[J].财经问题研究,2007(11).39.范方志,李海海.中央银行独立性与政治经济周期:中国的实证分析[J].科学.经济.社会,2005(04).40.范方志. 美国次级房贷市场危机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1).41.范方志,周剑.对外直接投资、外部经济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J].东岳论丛,2003(06)(该文被人大复印资料C7《高新技术产业化》2004年1期全文转载).42.范方志,赵明勋.中国金融抑制与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该文被人大复印资料《金融与保险》2004年第8期全文转载).43.范方志.诺德豪斯—麦克雷模型及其实证分析[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7(05)(该文被人大复印资料《理论经济学》2008年第2期全文转载).44.汤玉刚,范方志.财政规模决定:基于经验模型的经济学解释[J].财经研究,2005(10).45.朱波,范方志,汤玉刚.出口退税中央、地方分担机制——运作原理、负面效应与机制优化[J].财经研究,2004(01).46.朱波,范方志.金融危机理论与模型综述[J].世界经济研究,2005(06).47.范方志.基于选举的政治经济周期理论及其实证分析——兼论中央银行独立性[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7(4).48.范方志.我国中央银行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展望——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9(02).49.范方志.金融监管、信息不对称与道德风险[J].宁夏社会科学,2009(06).50.范方志.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贵州财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记实[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1).51.范方志.对美国次贷危机不断恶化的反思[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0(01).52..范方志.我国高校思政理论课部门名称和地位的科学界定[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03).53..范方志.我国高校思政理论课部门名称和地位的科学界定[J]. 马克思主义文摘(人大复印资料),2011(02).54..范方志.房地产价格波动、通货膨胀与收入分配差距[J].青海社会科学,2010(03).55.范方志.我国高房价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03).56.范方志.论通货膨胀[J]. 宁夏社会科学,2011(02).参与课题及专著1.主持2006年度博士后科学基金课题(一等资助5万元,中博基字[2006]15号)《我国农村公共品供给与农村和谐社会建设》[资助编号:20060390108](2006年1月-2007年6月); 2.主持2010年度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四十七批面上二等资助(三万元)课题《城市化、土地供给制度缺陷与我国房地产市场的非理性繁荣》(资助编号:20100470934)(2010年6月-2011年6月);3.主持2006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规划常规性课题《行政级次与经济发展:浙江经验及其超越》[课题编号:06CGYJ24YBX],(2006年9月—2007年6月);4.编著《当代货币政策:理论与实践》,三联出版社,2004年12月,第一作者;5.专著《中央银行独立性:理论与实践》,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5月。
经济学博士论文能发sci级别的。博士通常都要求发表sci论文,最基本的也会要求发表国内核心期刊论文,要求还是比较高,各个高校的具体要求也有所不同。
完成以下三个要求1、在心理学核心期刊以第一作者发表两篇以上论文2、在规定年限内修满所有学分3、没有学术不端记录就可以毕业了
复旦大学日前出台规定,从2011年入学的三个院系所开始试点,硕士生无须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博士生在核心期刊上发表2篇文章(原为3篇)即可毕业,一改多年来实行的一定要在核心期刊发文章才能毕业的规定。我想就自己十多年从事研究生培养、多年从事《敦煌学辑刊》编辑的经验,对此发表一点看法。编辑不胜其扰我的观点是,首先,最好不要将在校期间是否发表学术论文作为研究生毕业的硬性规定;其次,博士生和硕士生不要用统一尺度要求,博士生可以将发表学术论文作为毕业条件之一,硕士生最好不要求发表论文。硕士生一般研究水平不高,撰写的学术论文多为概论性或者综述性的,很难进入学术圈关于学术前沿问题的探讨,也有许多论文是重复性研究,将他人研究成果进行二次加工后发表者不乏其人。作为期刊编辑不胜其扰。因为,第一,要对很多论文进行甄别,看其是否已经发表过;第二,考察研究成果是否有雷同现象;第三,核查学术观点和论文内容有无抄袭现象。多数人情稿就是从这个层次来的,有些硕士生凑合出一篇论文,害怕发不了,就将导师名字挂上,有些告诉导师,还有很多没有告诉导师,对编辑造成误导,使得他们既担心淹没一个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同时又害怕陷入抄袭门中纠缠不清。学术杂志成博士生培养者目前各个学校对此标准不一,有权威期刊要求,也有核心期刊要求。兰州大学原先要求必须在权威期刊发表,以历史学为例,就是《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考古学报》,后来增加《中国史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世界宗教研究》等,还是解决不了问题,又规定在以上权威期刊发表1篇或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3篇。最近又改为,在CSSCI来源期刊各大类的前60%发表3篇或者前30%发表1篇。我认为这是不合理的,实际上无形中将博士生培养权给了各杂志的编辑们。博士生能否毕业取决于学位论文的撰写水平,而不是发表论文杂志的级别,最好的做法是不要拘泥于级别,在送审博士论文的同时或之前将博士生在校期间的学术成果送审,只要达到标准就可以,甚至一些好的博士学位论文,没有前期发表成果,通过严格的送审程序,照样可以毕业。人才培养是老话题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取决于导师指导水平、博士生的悟性和单位学术氛围。导师指导水平是第一位的,指导水平不是导师的研究水平,很多专家很优秀,却指导不出像样的博士生,当然,没有水平的导师绝对指导不出优秀的博士。另外,理科的实验室模式不能用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文科导师和博士生的关系只能是师生关系,绝不能像理工科那样是老板和员工的关系,成果也不能混在一起署名。导师是博士生进入该领域的引路人,导师将以最短的时间引导博士生进入该学科前沿领域,根据学生的研究水平、能力和知识领域制定一个研究课题。导师要善于发掘博士生的潜质,做到身教、言教一致,鼓励优先,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博士生的悟性和用功程度也是培养关键,没有悟性的博士生很难培养,而有悟性不用功的博士生也培养不出高水平。悟性是博士生创新的基本条件,用功是博士生培养的最低要求。让他们融压力、动力和信心为一体,这样不需要硬性要求,也会产出优秀成果。
我觉得壹品优刊不错的,我之前也是在那发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