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一晃而过,我们将带着新的期许奔赴下一个挑战,写好教学计划才不会让我们努力的时候迷失方向哦。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对这个教学计划很是头疼的,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计划范文(通用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学校的工作计划,使本学期的各方面工作能够更好的开展,本人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特制定以下工作计划。
一、思想政治方面
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保持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关心国家大事,经常和老师们共同探讨学习体会,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热爱自己的事业,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让学生把学校看成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把老师看成妈妈一样。对学生一视同仁,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中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2、加强学习交流,提高师德修养
本学期,我将通过网络、刊物等渠道,搜集名师的事迹材料,认真学习体会他人优秀的教育经验,在名师的引领下,进一步用爱心、耐心去呵护每一颗幼小的心灵。在班级工作中如有不懂的地方,及时虚心的向周围的老师请教。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二、教育教学方面
1、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科技知识不断更新,新的理念不断涌现,学习成为我们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从事着教书育人的重要工作,更需要不断学习。在工作中,我会继续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研究学法和教法,研究教材重点与难点,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充实理论,把一些好的教育教学理论方法运用到具体实践中。认真贯彻国家基础工作会议的精神,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契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2、努力提高学生成绩要提高学习成绩,学困生是关键,我准备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多种方式帮助、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
3、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
多与家长沟通,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认真听取家长的意见或建议,满足家长的合理需求,努力缩短家长和老师之间的距离。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学校教育的坚实后盾。建立“家校联系册”,使家、校双方随时了解孩子的表现,以利于对学生进行及时教育。
4、常规业务方面
力争按时完成各项任务,坚持出满勤。认真备课,为40分钟的课堂教学做充分准备。认真上好每一堂课,课后及时认真反思教学中的得与失,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扬长避短。
5、自主学习,开阔视野。
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培训、学习,并做好学习记录。课余时间多阅读些教育教学刊物,摘录些对自身工作、学习等有益处的篇章段落,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教育教研活动。平时多读书,多看报,不断充实自我,提高自身素质和水平。利用网络媒体、报刊杂志、业务专著等,加强学习、研究,及时掌握所教学科教学发展的动态和趋势。
6、专业发展,提高自我
练习“三笔一话”基本功,学习驾驭课程标准和教材,进一步提高掌握、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能力。坚持每天写教师工作日记,及时的记录自己在教育教学方面的点滴收获与想法,借以促进提高。
三、班级管理方面
班集体是学校工作最基本、最重要的组织,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主阵地。要加强班集体建设,因此一定要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和荣誉感。
1、养成教育
要求并引导学生时刻以《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行为规范》的内容为行动准则,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经常提醒学生不要在教室里、走廊内大声喧哗、跑跳、打闹;自制力较强的同学负责监管、带动;规范学生的书写、作业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思想教育
积极带领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比赛和活动,坚持和学生一起参加大课间活动。同时,充分利用升旗、重大节日、班队会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感恩等多方面思想教育。
3、安全教育
警钟长鸣,安全第一。每周至少对学生进行一次交通、游戏、劳动、饮食等方面的安全教育。
4、卫生教育
值日认真彻底,不留死角。本学期,我依然帮、带、指导学生打扫卫生,使他们掌握劳动的技能与方法,还教室一片洁净,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空间。
作为一名经验尚浅的老师,我在教育经验,组织管理等各方面,还有太多的欠缺和不足,需要进一步的完善自己,以更快的速度融入到集体当中。总之,我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己,为学校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愿我们的学校会越来越好! 以上是我制定的个人工作计划,如有不完善之处,请领导批评指正。
教学工作计划内容:
一、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钳工工艺学)的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钳工方面的有关知识,特别是钳工的工范围,培养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在学习(钳工工艺学)当中使学生初步掌握机械零件的看图、加工方法、材料的识别、机械传动、刀具材料与刀具角度、零件的安装与装卡、钳工知识、电气等等知识。
二、选用教材
本课程选用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的《钳工工艺学》主编:胡爱民、王东节、
三、教学方法以及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授课策略:本课程采用示范性讲解、多媒体课件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法组织教学,采用优化教学等方法。
2、作业要求本着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原则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业有两部分构成:一是书面作业,二是实验实训报告。本学期的教学时数是实训与理论教学比例大于1:1,在学习(钳工工艺学)当中使学生初步掌握机械零件的看图、量具的使用、工件的加工方法、金属材料的识别、机械传动、刀具材料与刀具角度、零件的安装与装卡知识等等。同时采用就地取材灵活机动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基本内容
《钳工工艺学》基本内容包括钳工的概念、切削的知识、钻床、刀、量具、夹具、钳工的操作规程、装配工艺知识、设备维修、机械传动等部分组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增加制作维修等实训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成绩考核:
1、平时成绩:50%(表现与态度20%+实训过程和实训内容掌握程度20%+实训报告等内容与文字表达10%)
2、制件考试:50% 。
春花秋月总能引发诗人的感怀,而寒来暑往却能激起老师的惆怅,在你我的教学生涯里,这样的疲惫,迷茫偶尔会悄悄浮上心头,我们不知道“明天”是否还有继续的勇气。
面对教师这种心灵的迷失,帕克,帕尔默在他的《教学勇气》一书里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生物学、心理学、甚至物理学、化学、宗教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的很多观点都给我震撼的感觉,加之字里行间自然流露的对教师人性的充分理解和尊重,让我更加愿意用心去聆听,去体会。帕尔默认为教学的困惑主要来源于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自我认同的分离,而当分离产生后,面对源自内心的恐惧,教师只能在面具后隐藏,与内心隔离、与学生隔离、与学科隔离、与同伴隔离……此刻,教师深感疏离的痛苦,深切渴望“不分离”。所以,帕尔默呼唤让我们重新认识自我,坦然面对恐惧,积极重建联系,在“共同体”中实现真正的教学,也重新找到自我的价值和教学的勇气。
毫无疑问,《教学勇气》正是冥冥中我们所要追寻的答案,更是对我们内心呼唤的回应。读书的过程中,我常常会掩卷沉思,会不自觉地把帕尔默的描述和我的心灵状态或教学状态进行比照,在比照中感慨、顿悟!
1、“当我们把某种认定的方法技术捧上天的时候,就使得采用不同教法的老师感到被贬低,被迫屈从于不属于他们的标准。这时,他们必然会感受到痛苦。”
的确,在现实的教改实践中,时不时会有某种“教学方法”的流行,在流行的季节里,正如大家对“名牌服饰”的追随,不论内心是否真正认同,不论是否真的契合自身特质,大家都会自愿或不自愿的去使用,惟恐自己被排除在潮流之外。这样的使用,效果可想而知。做为一个普通教师,我不敢惶论这种流行的是与非,但我真的感受到“理性消费”的必要。当我们要选择某种“流行”的时候,我们应该先深入的去了解它,也深入的追问自己“这种方法所体现的价值是我所推崇的吗?我有推行这种方法的个性特质和优势吗?”。帕尔默认为“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的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这与我们中国的说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对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当我初遇“尝试教学法”的时候,那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学的乐趣。而当年的激励纳粹“棒、棒、你真棒!”每次在别人的课堂听到就不自在,在自己的课堂使用也觉得羞愧,那时,我也会责备自己的落伍,而今,帕尔默终于令我释然,与其违心地痛苦地“时尚”,不如真实地坦然地放弃!
2、“也许课堂既不应以教师为中心,也不应以学生为中心,而应以主体为中心”。
我们的教学经历了“学科中心说”“教师中心说”,而今已步入“学生中心说”,学生和学习过程比教师和教学过程更重要,教师的角色在促进者、学习同伴和必要的监控机制间转换。而帕尔默认为这几种方式均有启发性和优点,但又未能完全解决问题,要么教师成为权威,要么学生永远不会犯错。他提出应该以“第三事物”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专注这一“伟大事物”,构建复杂互动的真正学习“共同体”。在“共同体”中,没有单方面的教学者,也没有单方面的接受者,更没有单方面的成长者,它就是一个五行相生相克的“相互影响”的系统。在这样的系统里,真正的教学和教师的自我完善也就产生了。读到这里,帕尔默为我们描绘的美好愿景宛如就在眼前,只是,要实现它,真的.还有很远的路要走,不过,我们已经上路了,不是吗?
3、“除了问一个诚实而开放的问题外,‘明确委员会’成员禁止以其他任何方式与焦点人物对话”。
帕尔默认为“要想在实践中成长,一个是达成优质教学的内心世界,一个是由教师同行所组成的共同体。”对于后者,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非常重视,我们通常称其为“同伴互助”,在“同伴互助”中许多老师走出孤独和封闭,在互帮互助中迅速成长起来。但帕尔默的“明确委员会”与我们的“同伴互助”相比,却是别有一番洞天。需要帮助的人被称之为“焦点人物”,“明确委员会”以一种匪夷所思的方式帮助他——“没有忠告、没有过量确认、不会把问题转移给他人,不用提建议。共同体的成员只会提焦点人物诚实而开放的问题(如,这样的事情以前发生过吗?你有什么感觉?)……”
读到这里,我的好奇心被极大的激发——这样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吗?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终于陷入了另一种沉思。帕尔默认为,如果“明确委员会”成员不能走进另一个人的心灵,其实根本无从知道另一个人所问问题的答案。而且除非这个人发自内心的领悟,否则任何的建议也会收效甚微。所以,只问问题好了,需要做的其实只是帮助焦点人物发现内在的智慧。从这一点上,我们不难看出帕尔默不浅的心理学造诣。他的观点甚至对于我们“帮助学生”也有同样的借鉴意义,我们应该真心地充分地聆听学生的声音,在那开放的空间里,接受学生也接受自己。
《教学勇气》如同一位深刻的挚友,让自己在思考与追问中款款掸去满身的浮躁和疲乏!
在这阳光明媚,春暖花开的季节里,我们又迎来了新的学期,这学期我继续担任五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本学期制定工作计划如下:
一、全册教学目标:
1、认识常用汉字200个,累计识字3000;写字150个,累计会写常用汉字2300个。
2、读写由识写字组成的词语;读记由认读字组成的词语。
3、朗读课文,要有感情。默读课文,有初步感受,并有一定的速度(每5分钟不少于300字)。
4、能用多种方法(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利用生活经验等)理解词句,能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词句的表达的效果。
5、阅读叙事性作品,能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理清叙事顺序,领悟表达方法。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阅读说明性文章,能读懂内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6、略读文章,粗知大意。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课外阅读不少于25万字。
7、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比较具体,感情真实。练写书信,表扬稿及简单的研究报告,注意格式。能根据需要分段表述,使用常用标点。40分钟完成约400字的习作。
8、修改习作,做到语句通顺,正确,书写规范。
9、听,能抓住要点;说,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乐于交际,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稍作准备,能当众作简短的发言。
10、积极参与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制订计划、开展活动、进行展示交流中发挥作用。学习运用获取的资料,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二、教学资源分析:
1、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分别是:第一组“走进西部”,第二组“永远的童年”,第三组“语言的艺术”,第四组“他们让我感动”,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之旅”,第六组“走进信息世界”,第七组“作家笔下的人”,第八组“异域风情”。
本册教材还编排了两次综合性学习。第一次是在“语言的艺术”这一组,以课文学习为主,同时安排了一些语文实践活动,我们称之为“小综合”。第二次是在“走进信息世界”第六组,编者突破了以课文为主体的教材结构,改为围绕专题、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形式,我们称之为“大综合”。
除去第六组,全册共有课文28篇,精读和略读各14篇。这七组教材,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在每组课文之后设“词语盘点”。其中“读读写写”的词语,是由会写的字组成的,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的词语,只要求认记,不要求书写。一些课文的后面还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共安排了五次“资料袋”,两次“阅读链接”。
2、全册教学重点、难点:
(一)识字与写字教学
本册识字200个,学生在阅读中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自己查字典解决。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快速浏览,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的意思,以便在手边没有字典、词典的情况下,不妨碍阅读。
(二)阅读教学
1、朗读要求,不仅要做到正确、流利,而且要做到有感情。
提高默读速度。教师在教学时,应该为学生留有充裕的默读时间,并提示相应的方法,引导学生按照要求认真思考,在默读之后要检查学习效果。
2、通过课后的思考练习题,引导学生理解内容,领会表达方法。
3、要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设计和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过程与方法策略。
(三)口语交际教学
要激发兴趣,引起学生交流的欲望。要创设特定的情境。
(四)习作教学
1、作文指导从内容入手,作文讲评重在激励。
2、加强平时练笔的指导。
(五)综合性学习
充分利用阅读材料中的《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神奇的电脑魔术师》《网上呼救》等文章,了解从古代到现代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和不同;另一方面通过自己搜集资料、调查访问、亲身操做。
3、单元重点、难点:
第一单元: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激发热爱西部的情感;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三是引导学生了解文章一些比较简单的、适于他们接受的写作方法,并试着将这些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第二单元: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丰富情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二是通过对比阅读,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式;三是丰富语言积累;四是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
第三单元: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二是通过对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了解不同体裁文章表达方式;三是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语言。
第四单元:引导学生潜心读书,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和表达方法,继续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
第五单元: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第六单元: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信息世界,感受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体会信息在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作用,学习搜集和处理信息,初步学会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第七单元: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第八单元:一是要抓住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增长见识;二是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特点的,学习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三是要注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四是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各自条件,通过多种途径尽可能多地搜集资料,以丰富对异域风情的感受。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39人。其中男生19人,女生20人。大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爱学习,有上进心。从上个学期期末测试结果来看,学生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合格率为97%,50%的学生综合测试达到优秀水平。学生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和语文综合运用能力,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是有个别学生基础较差,缺乏学习热情,家长又疏于督促,还需老师加强辅导。个别学生学习自觉性差,不能按时完成作业,还需要老师好好引导教育。
四、教学方法设计
(一)充分备好课
研究教材,教材是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依据,教师对教材钻研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
1、从整体上把握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把教材所涉及的知识进行归类,掌握各部分知识的结构,确定所教教材在本学科体系中的位置。
2、研究单元教材,掌握重点和难点,对整个单元教材进行加工和处理。
3、钻研本课教材,理解并掌握教材,对教材进行分析,把教材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
4、了解掌握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学生的智力水平、能力水平以及在班上的分类情况;
5、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以及分类情况。备好了学生,再对不同的学生实行分层次教学。
(二)加强积累
我们必须很好地结合平时的课堂教学,侧重于指导学生对积累进行归类整理,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能背诵课本中要求背诵和默写的内容;积累相关的字、词、句、段、篇等;
2、能注意在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材料。
3、能在生活中广泛积累语言材料。
(三)教给方法
1、识字、写字:扎实进行语言训练,本学期着重进行分段的训练,但仍应继续对学生的识字、写字给予重视,帮助他们积累词汇和句式,掌握基本的表达方法。
2、阅读:课堂教学中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朗读、默读和做其他各种练习的时间。要设计有效的方法,扩大训练面,努力让全班学生人人参与训练,保证学生有足够的个体活动时间。教师应严格要求,及时反馈和矫正,讲求实效。
3、习作:课堂教学中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朗读、默读和做其他各种练习的时间。要设计有效的方法,扩大训练面,努力让全班学生人人参与训练,保证学生有足够的个体活动时间。教师应严格要求,及时反馈和矫正,讲求实效。
4、口语交际:注意听说读写的联系。
5、综合性学习: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不随意拔高或降低。
6、其他:落实各单元训练重点,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在阅读教学中,要以训练点为重点组织教学,从内容分析导向支训练目标上来。课文教学时,要着重考虑怎样让学生掌握本单元训练点规定的那项阅读基本技能,避免字、词、句、篇都走一遍,平均使用力量,更不能只抓住内容分析,忽视训练重点。在进行阅读重点训练时,要充分发挥每单元前的“学习提示”的作用,根据课文的特点,适时地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五、教学进度与课时分配:
针对每周六节语文课,我将按课时进度按时完成教学内容,不随意增减课,每课按时做练习,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并对差生单独进行辅导。
作为一名骨干教师,我深深地感到了自己身上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在这新的学期里,我决心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起好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以课改为中心,以科研为导向,注重课堂常规教学,在学习中成长,在反思中进步。结合自身实际,特制订此计划,并在实施中不断修正自己、完善自己,不断提高作为一名市级骨干教师应具有的素质。
1、首先,我要继续认真学习《新时期师德修养》,具备良好的师德。提升自己的素质,做一个师德高尚的教师。
2、养成每学期读一本好书的习惯。广泛阅读有关教育教学的报刊、杂志等,并坚持写好读书笔记。利用互联网收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案例,积极撰写论文,争取公开发表或获奖。第五周在本校承担专题讲座任务。
3、加强和结对教师的交流和切磋,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引领作用,注重培养结对教师各方面的能力并指导上好公开课。
4、平日要多进行互相听课活动,交流思想,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第七周我将承担小片区管理活动中的一节公开课。
5、潜心钻研,打造个性课堂。认真上课,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认真对待自己的每一堂课,每一堂课争取有一个亮点,要逐渐完成从一个合格型教师向特长型教师的转变。提高40分钟的教学效率。
6、在教学中,做到“三反思”:即实践前的反思,实践中的反思,实践后的反思。第十二周在校级教研活动中主持并做好中心发言。
7、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教育理论和新课标学习,以学导行,以学促教,以学提升个人素质。
8、积极参加各类教研培训。结合新课程教学、实践教学需要,参加培训学习,及时了解数学学科的发展动态。使自己的教科研水平逐步提高,教学经验日益丰富。
以上是我本学期的工作计划,相信通过自己不懈地努力,会使自己的文化素养和业务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
一般都是发表在学术期刊上,然后会被各大学术文献网站收录,把论文投过去的过程会是通过互联网,但是最后论文会发表在纸质期刊上,但如果期刊是被收录的,那么在被收录的网站上也能看到和被下载
不发表毕不了业啊,所以要发表
复旦大学日前出台规定,从2011年入学的三个院系所开始试点,硕士生无须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博士生在核心期刊上发表2篇文章(原为3篇)即可毕业,一改多年来实行的一定要在核心期刊发文章才能毕业的规定。我想就自己十多年从事研究生培养、多年从事《敦煌学辑刊》编辑的经验,对此发表一点看法。编辑不胜其扰我的观点是,首先,最好不要将在校期间是否发表学术论文作为研究生毕业的硬性规定;其次,博士生和硕士生不要用统一尺度要求,博士生可以将发表学术论文作为毕业条件之一,硕士生最好不要求发表论文。硕士生一般研究水平不高,撰写的学术论文多为概论性或者综述性的,很难进入学术圈关于学术前沿问题的探讨,也有许多论文是重复性研究,将他人研究成果进行二次加工后发表者不乏其人。作为期刊编辑不胜其扰。因为,第一,要对很多论文进行甄别,看其是否已经发表过;第二,考察研究成果是否有雷同现象;第三,核查学术观点和论文内容有无抄袭现象。多数人情稿就是从这个层次来的,有些硕士生凑合出一篇论文,害怕发不了,就将导师名字挂上,有些告诉导师,还有很多没有告诉导师,对编辑造成误导,使得他们既担心淹没一个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同时又害怕陷入抄袭门中纠缠不清。学术杂志成博士生培养者目前各个学校对此标准不一,有权威期刊要求,也有核心期刊要求。兰州大学原先要求必须在权威期刊发表,以历史学为例,就是《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考古学报》,后来增加《中国史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世界宗教研究》等,还是解决不了问题,又规定在以上权威期刊发表1篇或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3篇。最近又改为,在CSSCI来源期刊各大类的前60%发表3篇或者前30%发表1篇。我认为这是不合理的,实际上无形中将博士生培养权给了各杂志的编辑们。博士生能否毕业取决于学位论文的撰写水平,而不是发表论文杂志的级别,最好的做法是不要拘泥于级别,在送审博士论文的同时或之前将博士生在校期间的学术成果送审,只要达到标准就可以,甚至一些好的博士学位论文,没有前期发表成果,通过严格的送审程序,照样可以毕业。人才培养是老话题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取决于导师指导水平、博士生的悟性和单位学术氛围。导师指导水平是第一位的,指导水平不是导师的研究水平,很多专家很优秀,却指导不出像样的博士生,当然,没有水平的导师绝对指导不出优秀的博士。另外,理科的实验室模式不能用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文科导师和博士生的关系只能是师生关系,绝不能像理工科那样是老板和员工的关系,成果也不能混在一起署名。导师是博士生进入该领域的引路人,导师将以最短的时间引导博士生进入该学科前沿领域,根据学生的研究水平、能力和知识领域制定一个研究课题。导师要善于发掘博士生的潜质,做到身教、言教一致,鼓励优先,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博士生的悟性和用功程度也是培养关键,没有悟性的博士生很难培养,而有悟性不用功的博士生也培养不出高水平。悟性是博士生创新的基本条件,用功是博士生培养的最低要求。让他们融压力、动力和信心为一体,这样不需要硬性要求,也会产出优秀成果。
如果成功地解决了上一个阶段的问题,这一个问题就是水到渠成的了。投递文章要投一级杂志,因为这是要实现解决的问题。博士生被要求在一级杂志上发表论文,否则不能答辩。其它还要在CISSCI目录上的杂志上发表论文若干篇,这些杂志的面要比一级杂志宽一些,难度也要小一些,但也是不太容易的。有人说,现在在杂志上发表论文很难,特别是在一级杂志上,没有熟人是不可能的。因为一级杂志就那么几本,而全国有那么多博士生要发表文章,同时,杂志上发表文章的有许多的是“人情”和“关系”文章,还有名家名流和大官的文章,剩下的版面才比较公平的留给了自由投稿者。
尽管如此,我认为情况还没有想象的那么糟。有些问题是没有办法的,因为学术腐败是当前十分突出的问题。但是,只要文章写得好,即使是一级杂志,发表文章,甚至是发表多篇文章也不是没有可能的。譬如,有的博士生在入学一到二年中就在一级杂志上发表了多篇论文了。当然,他们参加了一些基金类课题也是一个原因。在许多一级杂志上,是鼓励基金类课题的研究论文发表的。所以,同学们应该尽量参予一些基金类纵向课题的研究。另外,有模型的文章也更加容易发表一些。学校要求至少要在一级杂志上发表一篇论文,但是,仅仅是一篇文章还只是刚刚及格,一般要发表两篇以上才会有比较好的效果。五、写作毕业论文在完成了论文发表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之后,就自然进入了毕业论文的写作阶段。实际上,在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本来也是毕业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发表的论文是专题式的,还不是成体系的,需要把不同的专题研究联系起来,链接不同的部分,从而构成一个统一的论证系统。这就是毕业论文的写作。同时,毕业论文还是学校检验学生整体的知识掌握情况的一个方式,所以还不是一个简单的研究问题。因此,除了学术创新之外,毕业论文的写作还对于文字语言的表达,知识面,论文结构组织和逻辑运用等有一定的要求。在写毕业论文的时候,要大力借助于读书笔记。根据前面已经完成的读书笔记,可以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论文中的文献综述部分,基本上就是从读书笔记中来的,或者说是读书笔记的更加系统的整理,深化和扩充而已。 小茶杯论文查重经验分享:论文查重怎么查?如何找到论文查重免费系统?每一个系统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在特定时期选择合适的系统才是硬道理,在确定系统安全的情况下、初稿时期选择性价比高的检测系统、像Paperccb论文查重免费版就是不错的选择, paperccb免费查重系统接近知网相似度,站内还有知网、维普、万方等多版本正品查重,还有自助修改、机器降重、在线报告等,更全面更安全的免费查重系统。百度搜索 paperccb
博士毕业需要至少三篇SCI论文。
各高校博士毕业要求是不一样的,但多数学校要求三篇sci论文,有些985大学要求必须在sci主刊发表论文,有些大学在子刊发表也可以,有些学校的重点学科博士还要求在科学院的一区发表,没有一区论文不能毕业,所以博士发论文压力也是比较大的。
各高校对博士毕业有不同的学术要求,要求的SCI论文数目并不一样。博士生学术水平不同,有的可以发表几十篇,有的只能达到三五篇,一般来说,基本会要求发表3-5篇SCI论文。建议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酌情安排,有能力和时间的情况下最好多准备几篇,这对毕业大有帮助。
不是毕业的难度是非常高的,尤其是在发表论文方面,对于普通的博士来讲,在毕业之前必须发表三篇以上SSCI论文,除此之外,还要完成毕业论文,只有通过毕业论文答辩之后,才能拿到毕业证书,大部分的博士都会延期一年,也就是四年左右的时间毕业
SCI由外国机构创办,是国内外学术交流的`平台之一。但随着SCI论文相关标准“独霸”教育、科研领域各类重要核心评价体系,“科技创新价值追求扭曲、学风浮夸浮躁和急功近利”等弊端日益凸显。
他是清华大学航天学院建院 80 多年来首位获得此荣誉的学者。
1年9个月拿到清华博士学位,一作发表SCI论文27篇,曾在国际大赛击败NASA.
姜宇后来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2012年又考入清华大学宇航学院攻读硕士学位,2014年继续攻读博士学位,并且仅用1年9个月就提前取得了清华大学博士学位。
王子今著《秦汉区域文化研究》以论述秦汉时期的基本文化区及其文化风貌为重点,分别讨论了秦汉时期12个文化区的人文社会面貌和民俗文化构成,分析了当时最主要的有突出代表意义的区域文化的特征,着重探讨了秦汉文化共同的形成及其区域文化传统基因(如乡土意识、文化节奏、儒风流布、人口流动等),还对秦汉时期最高统治集团的区域文化观和区域文化政策进行了认真的历史总结,“作者对秦汉区域文化方面的研究有诸多独到的见解,是一部成功的多有创见的著作”(史念海序)。程民生著《宋代地域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出版)也是一部断代文化地理研究的专著。<中国古代行旅生活>是古代生活大型丛书,是适应社会文化需要的新举措,也是进行学术领域开拓的新尝试。比较系统具体而生动地秒描述了中国古代行旅生活史。全书从“心理准备““行装与旅费”“行旅送别礼俗”“行旅方式”“旅食与旅宿”“行程与行速”“行礼与行具”“行旅的安危”等方面,从社会史的角度评述了行旅在中国古代社会文明成熟,推动历史进步的积极意义,可以更为真切地了解许多生动具体的历史事实,看到一幅幅绚丽多彩的风俗画卷,领略其中隽永幽婉的意趣风致。反映出中国历史文化的若干重要特色。正文之中,往往是引用典故的堆砌,却少有注释,帮助读者阅读;看起来更像是“古代行旅生活考据”一类的文章。不是说这样写不行,而是这样写没有针对丛书的目标读者是谁们,而造成读者的阅读困难。所以,这一本“行旅生活”是看得最慢的。 目录:一 行诱的心理准备 1卜行择吉 2行神祭祀 二 行装与旅费 三 行旅送别礼俗 1灞桥折柳 2饯别形式的演变 四 行旅方式种种 1徒行时代与徒行阶级 2骑乘形式 3篮舆伊轧 4乘车行旅 5舟筏行水 五 旅食与旅宿 1行旅饮食 2宿息 宿泊 3民间行旅食宿服务业的经营 六 行程与行速 1远行的历史记录 2行旅速度:急脚 快马 飞车 3晓行与夜行 七 行李与行具 1行囊与行橐 2行滕与行缠 3其他随身行具 八 行旅的安危 1行旅交通事故 2贫病转零落 故乡不可思 3虎患及其他山林行旅灾难 4旅途盗劫危患 九 行旅生活百昧 1游学行迹: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2游宦生涯:区区牛马走 趋驰名利牵 3游贾事业:周流天下 无所不至 十 旅人的精神寄寓 1家园忘却酒为乡 2弦管笙歌销客愁 3客舟唱咏与驿壁题诗 十一 软脚·洗尘·接风中国古代行旅生活"的书摘……人们平时常常用“衣食住行”,也就是衣服、饮食、住居、出行,来概括社会物质生活的基本内容。“行旅”,一般是指历时较久、历程较远的出行活动。古代中国文明长期以来一直建立在以小农为经营主体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之上,从而导致形成了相对封闭的文化传统,也曾经形成了对“行旅”活动存有某种消极偏见的生活观念。《老子》一书中所描绘的理想社会的蓝图,是以“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种彼此严重隔绝的社会生活为标志的。晋代名士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对于“与外人间隔”的所谓“桑竹垂余荫,菽稷随时艺”的社会生活环境的记述,也寄托着大体类同的梦想。与此相应的淡漠交往,厌畏出行的习尚,似乎久已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生活的重要特色之一。尽管民间行旅在传统中国古代的总体社会生活中居于相对次要的地位,但是行旅促进社会文明成熟,推动历史进步的积极意义仍然是显而易见的。据说民间原本通行以“衣食住”作为主要生活形式的说法,后来孙中山先生有感于近代世界交通与交往作用之重要,力倡加入“行”字,于是始有“衣食住行”之说。其实,早在先秦时代,《荀子·修身》中已经可以看到这样的说法:“食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生疾。”大意是说,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应当遵循“礼”的规范,如此方能和谐有序,否则就会导致祸患。这里所说的“食恢、衣服、居住”,自然也就是“衣食住”,而所谓“动静”,与“行止”涵义大体相近。这可以由《周易·艮(gen亘)》中的一段话得到说明:“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行”和“止”,“动”和“静”,都要合乎时宜,这样才可能接近理想境界的实现。当时人所说的“动”或者“行”的涵义,其实是包括行旅活动的。也就是说,在中国人的传统意识中,行旅生活在社会生活总体内容中的地位,似乎并没有完全受到漠视。
赵志丹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贵阳550002)
高山骆庭川张本仁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化学研究所,武汉430074)
谢鸿森郭捷许祖鸣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贵阳550002)
摘要人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的中、下地壳发现了低速层,并从不同角度来解释它的成因。作者对采自秦岭和华北地区的138个样品进行了高温(达1500℃)和高压(达3GPa)条件下纵波速度的测定结果,探讨了岩石纵波速度的一般特征,并且发现了岩石纵波低速现象。通过对实验产物的矿物组成和结构等的综合研究表明,含水矿物(角闪石或黑云母)的脱水、相变和部分熔融导致岩石出现纵波低速现象。实验结果表明含水矿物脱水熔融可能是引起研究区或世界其他地区出现地壳低速层的重要机制。
关键词地壳低速层岩石纵波速度脱水和相变部分熔融秦岭造山带华北克拉通
1引言
本世纪50年代以来,以地球物理为主的地壳深部探测和对地球深部物质的实验研究使我们对岩石圈,特别是大陆岩石圈不断加深了解。其中地壳低速层就是深部地球物理的重要发现之一,它分布在世界的许多地区,如阿尔卑斯、北美、西藏、华北和秦岭造山带等地区,而且其中的许多地区是具有高热流的构造或地震活动带[2,12,13,14,19]。
人们用多种方式来解释地壳低速层的成因。有人认为它是由流体、大规模的推覆体或韧性剪切带等引起的软层[8,9]。其他学者则从实验室中地壳矿物和岩石的成分及其物理化学性质出发,认为石墨、含盐流体、或者矿物脱水相变及岩石部分熔融导致了低速层的出现[2,4,8,9]。从已有的研究看,迄今尚无一种理想的模式完满解释地壳低速层的成因。本文测定了采自秦岭造山带及其邻区和华北克拉通的138个岩石样品高温高压下的纵波速度,探讨了实验结果并应用实验数据解释研究区内地壳低速层的成因。
2样品和地质背景
研究区包括秦岭造山带及其邻区和华北克拉通(五台山和内蒙古)。系统采集样品的地质单元主要是前寒武纪基底和不同时代的侵入体,其变质程度包括榴辉岩相、麻粒岩相、角闪岩相和绿片岩相岩石,它们可以作为地壳主要岩类的代表(表1)。选取新鲜、肉眼见不到裂隙和无次生变化的岩石进行实验。每个实验样品还配套进行显微观察、密度测定和岩石化学分析。对实验产物还进行了镜下鉴定和电子探针分析。
表1采集实验样品的地质单元
3实验方法
实验是在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地球深部物质实验室完成的。YJ-3000t六面顶静态超高压装置可以在给定的时间内(几分钟至100小时)在腔体内产生高达6.0GPa同时1600℃的温度和压力。实验样品为长33mm、直径12mm的圆柱体,叶蜡石粉压块作为传压介质。圆柱状的样品由3层不锈钢箔加热器包卷置于叶蜡石粉压块中。样品室的温度由已标定的功率—温度工作曲线得出。高温高压条件下样品的波速由弹性波发射和接收装置所获得的数值信号计算得出。实验和计算方法详见谢鸿森等[17]和Xu等[18]。
为模拟研究区地壳和上地幔的实际温度和压力条件,依据各构造单元的不同地温分布曲线给出的压力(P)和温度(T)的对应关系[7],在p、T同步增加的条件下,测出每个样品在一系列p(达3.0GPa)、T(达1500℃)值下的纵波波速Vp值。不锈钢箔加热器在温度上升达到其熔点后会熔断,因此每个样品的加温加压过程即以加热器熔断为终结,每个样品实验终结时的压力和温度各不相同,最高的分别可达3GPa和1500℃,普遍都超过了1000℃和1GPa。取地压增加梯度为0.03GPa/km,将压力p(GPa)换算成深度h(km),获得的大量数据表示于Vp—h图中。
4岩石高温高压实验纵波速一般特征
图1给出了6个样品的Vp—h关系。各类岩石样品的Vp值随深度h增加表现出3段特征,在第一段0~10km深度范围内,Vp值快速增加,表明0.3GPa的压力已使岩石内部裂隙基本闭合。在第二段10~30km深度,Vp值仍随深度增加而增大,但增加的幅度减弱,几乎所有样品都在750~920℃和0.63~0.90GPa(相当于21~30km)范围内达到了最大值Vp.max,第2段的纵波波速特征(dVp/dh和Vp,max的大小)可以代表各类岩石样品的本质特性。第3段,即Vp值达到最大值Vp,max之后的变化呈现两种趋势,第1种是基本上随压力增大,Vp值恒定于Vp,max值附近;第2种是从Vp,max值开始逐渐下降,在1100~1200℃和0.99~1.50GPa(约33~50km),有54个样品显示了这类现象,占总数的1/3以上,我们将这种达到Vp,max值之后又下降的现象称为纵波低速现象。这种现象对解释地壳低速层的成因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图1部分实验样品的Vp—h图
1—大河群基性麻粒岩;2—秦岭群斜长角闪岩;3一秦岭群大理岩;4—甘沟石英闪长岩;5—宽坪群云母石英片岩;6—伏牛山花岗岩
5出现纵波低速现象样品的特征
具有纵波低速现象的54个样品的特征总结在表2中,其中5个样品的Vp—h关系见图2。对实验产物进行了镜下观察和电子探针分析,以求发现导致纵波低速现象的原因。
表2实验岩石纵波低速现象统计表
续表
① 岩石样品所达到的纵波最大值Vp,max及其对应的压力和温度;②岩石样品所达到的纵波最小值Vp,min及其对应的压力和温度;③岩石Vp值下降幅度,ΔVp=Vp,max—Vp,min;④岩石Vp值下降百分率,ΔVp=(△Vp/Vp,max)×100%。
54个出现纵波低速现象的样品,主要是斜长角闪岩、石英闪长岩、麻粒岩、辉长岩、大理岩、云母斜长片岩等。除大理岩等极少数样品外,绝大多数样品含有角闪石或黑云母。若从实验的138个样品来看,含有角闪石的各种岩类都出现了纵波低速现象。
图2出现纵波低速现象的样品的Vp—h图
图例中的样号同表2中序号一致
绝大多数样品在750~920℃、0.63~0.90GPa(约21~30km)范围内达到最大值Vp,max,之后在1100~1200℃、0.99~1.50GPa(约33~50km)范围内降至最小值Vp,min。设下降幅度△Vp=Vp,max—Vp,min,则有7个样品的△Vp值超过1.0km/s(表2),它们是2个斜长角闪岩、2个变基性火山岩、1个辉长岩、1个麻粒岩和1个大理岩。从降低程度来看,Vp,min值比Vp,max值最多降低达到21%(样品号5和37)。三种主要类型岩石的特征描述如下:
含角闪石或黑云母的岩类:全部实验样品中,含有角闪石或黑云母的岩石样品都出现了纵波低速现象;我们可以看到在角闪石或黑云母的边部有熔融玻璃(例如18号样品)。熔融玻璃出现在角闪石(或黑云母)和浅色矿物(斜长石或石英)的边界上,并呈无色、棕色或淡黄色。熔融玻璃约占整个样品的5%~10%。电子探针结果发现了有的角闪石已脱水、相变形成了辉石(例如样品39)[20]。
大理岩:实验样品中的大理岩都出现了纵波低速现象。样品均由原来的浅色或无色变成了绿色或深绿色。有的样品出现了小气孔(小于1mm),这可能是其中的碳酸盐类矿物(方解石或白云石)释放出二氧化碳后的残余结构。镜下颗粒之间出现大量的黑色全消光物质,可能是碳酸盐类矿物相变的产物[20]。
花岗岩:图3是部分花岗岩的Vp—h关系,其中未发现纵波降低现象。花岗岩样品中不含角闪石或只含少量黑云母,实验产物中除了发现有大量裂隙外,无明显变化,而且未发现熔体。我们可以认为在花岗岩类样品中,由于无或只有少量的含水矿物,使得产物中没有出现脱水、相变或部分熔融。
以上讨论可以简单总结为,碳酸盐类矿物的去气作用和相变导致大理岩的纵波低速,并遗留了一些气孔;而在存在含水矿物的岩石中,纵波低速则是由脱水、相变和部分熔融引起的。
图3部分花岗岩样品的Vp—h图
LZ1-3—二朗坪黑云母花岗岩;LZ2-3—满子营黑云母花岗岩;LH-6—老虎沟花岗岩;DL-2—黄陵花岗岩;EL-7—二里坝奥长花岗岩;WJ-1—王家会花岗岩
6讨论
已有的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在室温条件下,岩石的Vp值随外加压力的增大而单调增加或基本恒定在某个值,而在恒压升温实验中,随着温度的增加而降低。因此外加温度无疑是导致岩石波速下降的根本原因[1,4,11]。
许多研究者解释了岩石波速随温度增加而降低的原因,Kern[10]在压力小于0.6GPa条件下实验证实矿物的颗粒边缘的裂隙会因热膨胀而张开;Christensen[1]则认为矿物颗粒边缘的孔隙在1GPa以上对波速的影响很小,即在地壳深处条件下,裂隙的作用不再是重要的。其他的实验结果支持矿物脱水和相变是引起岩石波速下降的重要原因,如石英岩或富硅质的岩石在接近石英α—β相转变的温度范围时岩石波速的急剧下降[10]。本文实验结果进一步证明在富含角闪石或黑云母的岩石中,脱水、相变和部分熔融可以导致整个岩石的波速降低。
本文的实验试图模拟地壳深部的温压状态,即在波速测定过程中,温度和压力同时上升,岩石样品在外加压力逐渐增大的过程中,矿物边缘的热膨胀引起裂隙张开已变得十分困难。138个样品的实验产物中都发现了存在不同规模的裂隙,不仅在出现低速现象的54个样品中,而且在没有出现低速现象的样品(如花岗岩)中裂隙似乎更多,因此裂隙似乎不是引起岩石波速下降的决定性因素。实验中出现低速现象的样品均为含有角闪石或黑云母的(大理岩除外),对实验产物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已出现了角闪石—辉石相变。
脱水对熔融的发生起了促进作用。以本次实验的花岗岩为例,外加的温压条件已处于其液相线之上,但镜下鉴定未发现其产生部分熔融,也没有出现纵波低速现象。由此看来,或者外加水,或者岩石含有饱和水(水以OH-形式存在于含水矿物中)对岩石中熔融的发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出现低速现象的样品除大理岩外,都有含水矿物(角闪石或黑云母),脱水早于部分熔融,并成为后者的先决条件。部分熔融的出现又进一步降低了岩石的波速。地壳中、下部产生部分熔融,或规模不等的岩浆房、岩浆层,从物理性质上也可满足低速高导层的条件。如东非裂谷(肯尼亚)、美国黄石公园等地的地震层析成像所探测到的地壳低速体就被认为是部分熔融物质[15]。
实验岩石的脱水作用的发生,以该岩石最大波速所对应的温压条件作为起始条件,对含角闪石的岩石来说,起始温压多集中在700~800℃、0.6~0.7GPa;降至波速最小值可能对应着矿物脱水程度最高和出现相当数量的部分熔融。
上述讨论表明,矿物脱水相变及由之诱发的部分熔融确实是岩石出现低速现象的原因,另据其他研究者的实验结果[5],矿物脱水相变、岩石部分熔融时其电导率明显增加,这样上述过程可以同时导致岩石低速和高导现象。
秦岭地区和华北内蒙古、五台山地区的中、下地壳物质组成和热状态同本文中出现低速现象的实验条件是可以类比的。研究区的中、下地壳以达到角闪岩相的岩石(如斜长角闪岩、变基性火山岩等)为重要的岩石类型,而且大量存在以角闪石为主的含水矿物[6,16]。已有研究成果揭示出,秦岭和华北地区均为高热流区。地温分布曲线显示[7],中、下地壳可以达到本次实验中角闪石脱水的起始温压条件(约700℃、0.6GPa)。至少有两种可能性存在,一种是部分中地壳本身发生了矿物脱水相变和少量部分熔融,形成低速高导层;另一种可能是类似Etheridge等[3]的研究结果,即矿物脱水相变和部分熔融发生于中地壳的底部或者下地壳,所产生的高温高压水或部分熔融物质上升至中地壳并被上覆的盖层圈闭引起了低速高导层。因此以角闪石为主的脱水相变或由之引起的岩石局部熔融是研究区内产生地壳低速层的重要原因之一。
7结论
对54个实验样品的矿物组成和显微结构的研究表明,矿物脱水相变和由它诱发的部分熔融是岩石出现纵波低速现象的原因。矿物脱水相变或部分熔融是导致秦岭和华北地区,也可能是世界许多地区,存在地壳低速高导层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同时解释低速和高导这两种性质的成因,在下一步工作中需要进行高温高压条件下岩石波速和电导率的综合测量,并进行多次平行实验和多次采集实验产物,以更好地限制实验中相变、熔融等发生的确切过程。
致谢欧阳建平教授、胡以铿、张宏飞、许继峰副教授和周文戈博士提供部分样品,同刘庆生副教授进行了有益的讨论,邓晋福教授和F.Wenzel教授提供了热情帮助,作者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N.I.Christensen.Compressional wave velocities in rocks at high temperatures,critical thermal gradients,and crustal low-velocity zones,J.Geophys.Res.,1979,84(12),6849~6857.
[2]崔作舟,尹周勋,高恩元等.青藏高原速度结构和深部构造.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60~72.
[3]M.A.Etheridge,V.J.Wall,S.F.Cox,et al..The role of the fluid phase during regional metamorphism and deformation.J.Metamorph.Geol.,1983.1,205~226.
[4]D.M.Fountain.The Ivrea-Verbano and Strona-Ceneri zones,northern Italy:A cross section of the continental crust——new evidence from seismic velocities of rock sample.Tectonophysics,1976,33,145~165.
[5]高平,刘若新,马宝林等.绿泥石片岩和斜长角闪岩在高温高压下的物理性质及其应用.地震地质,1994,16(1),83~88.
[6]S.Gao,B.R.Zhang,T.C.Luo,et al..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continental crust in the Qinling Orogenic Belt and its adjacent North China and Yangtze cratons.Geochim.Cosmochim.Acta,1992,56,3933~3950.
[7]高山,张本仁.秦岭造山带及其邻区岩石的放射性与岩石圈的现代热结构和热状态.地球化学,1993,3,241~245.
[8]R.D.Hyndman,L.L.Vanyan,G.Marquis,et al..The origin of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lower continental crust:saline water orgraphite?Phys.Earth Planet.Int.,1993,81,325~344.
[9]姜本鸿,袁登维,吴玉华.壳内低速层与地震活动关系.地质科技情报,1992,11(4),9~21.
[10]H.Kern.The effect of high temperature and high confining pressure on compressional wave velocities in quartz-bearing and quartz-free igneous and metamorphic rocks.Tectonophysics,1978,44,185~203.
[11]H.Kern and V.Schenk.A model of velocity structure beneath Calabria,southern Italy,based on laboratory data.Earth Planet.Sci.Lett.,1988,87.325~337.
[12]S.Mueller and M.Landisman.Seismic studies of the Earth's crust in continents,I,Evidence for a low velocity zone 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lithosphere.Geophys.J.,1966,10,525~538.
[13]D.H.Shurbet and S.E.Cebull.Crustal low-velocity layer and regional extension in Basin and Range Province.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1971,82(11),3241~3243.
[14]孙武城,李松林,罗力雷等.初论华北地区的地壳低速层.地震地质,1987,9(1),17~26.
[15]王学颖,高锐,邓晋福等.国际岩石圈计划(ICP)述评.见:项仁杰、史崇周、冯昭贤主编,地壳和上地幔研究(八十年代进展).北京:地震出版社,1991,14~24.
[16]吴宗絮,邓晋福,赵海玲等.华北大陆地壳—上地幔岩石学结构与演化.岩石矿物学杂志,1994,13(1),106~115.
[17]谢鸿森,张月明,徐惠刚等.高温高压下测量岩石矿物波速的新方法及其意义.中国科学(B辑),1993,23(8),861~864.
[18]J.A.Xu,Y.M.Zhang,W.Hou.H.G.Xu,J.Guo,Z.M.Wang,H.R.Zhao,R.J.Wang,E.Huang and H.S.Xie.Measurements of ultrosonic wave velocities at high temperature and high pressure for window glass,pyrophyllite,and kimberlite up to 1400℃ and 5.5GPa.High Temperatures-high Pressures,1994,26,375~384.
[19]袁学诚.秦岭造山带的深部构造与构造演化.见:叶连俊,钱祥麟,张国伟主编.秦岭造山带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1,174~184.
[20]赵志丹.东秦岭河南伊川—湖北宜昌地学断面地球化学研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博士学位论文,1995.
本学科建设,充分体现了该学科在天津市学科布局中的差异性优势,突出应用性,以产业创新和新熊彼特经济学等前沿理论为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点,强调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直接服务于我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即为建成北方最大的航运中心及国际物流中心服务。刘书瀚等教授的研究成果,特别是服务创新理论的研究已受到学术界关注,相关研究已被评为天津市社科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并被天津市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采用,多位教授直接参与天津市商业圈布局和红桥区商业规划设计,其中一人被留任红桥区经贸委主任,多人被聘为顾问,形成了一支比较稳定的学科创新团队。2、直接服务于我市的产业发展和创新,即为建成现代化制造、研发基地服务自1994年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之初,多名教授就直接参与滨海新区规划与发展建设,为天津的经济建设乃至环渤海的发展献计献策,成为滨海新区不可多得的外围智囊团。将对滨海新区战略研究与天津大手笔的运作互融互通,并运用到发展实践中,形成了延续不断的合作关系,研究成果获天津市社科优秀成果二.三等奖。3、直接服务于我市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张宏武等教授的研究成果获天津市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并被环保部门用于决策参考,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关注,本人被聘为中日、中日韩相关研究项目的中方主持人,充分体现了该学科研究水平和社会价值。 产业经济学研究所 / Research Institute for Industrial Economics现代日本研究所 / Research Institute for Modern JapanWTO研究中心 / WTO Research Center生态文明与现代经济研究所 / Ecocivilization & Modern Economy Research Institute 一、学术团队与产业经济学近5年的主要学术成果1、学术团队产业经济学研究团队共有教授13人,副教授8人,讲师10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25人,具有硕士学位8人。2、主要学术成果近5年来,产业经济学取得了一系列的学术成果:(1)科研项目已完成国家级项目8项;省部级项目24项;横向项目42项。目前在研项目111项,其中,国家及国务院各部门项目10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32项;承担科研项目总经费303万。(2)发表论文与专著发表论文357篇;出版专著1 8 部;译著4部。(3)获奖获得省部级奖项10项,其他类型奖项23项;二、在国内同类学科中的地位产业经济学于 2002 年被确定为天津商学院重点学科, 2006 年被确定为天津市重点学科,目前已经形成门类比较齐全的学科体系。设有产业经济学研究所及与此相关的经济学、金融学、国际贸易等本科专业。硕士研究生层次有产业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国际贸易、金融学、区域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硕士点,为本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过多年努力,本学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果,并凝炼了四个研究方向,即 现代服务业与服务创新;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公用事业的市场化、产业组织与政府规制;产业政策与区域产业发展。 目前, 本学科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天津市处于较为前列的位置,特别是在运用演化与创新经济学等新的产业经济学理论对服务创新的研究方面, 已形成了实力雄厚、结构合理且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研究团队, 处于国内较为领先的地位。我校是中国工业经济学会的常务理事单位,学科带头人 刘书瀚 教授为该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在国内产业经济学界有较大影响。三、我院产业经济学学科具有的优势和特色我院产业经济学具有的优势和特色通过研究方向、研究成果体现。1 、现代服务业与服务创新该研究方向特色 :服务业与服务业竞争力研究方向是当今世界产业经济学研究的新课题,国内学术界对此研究还比较薄弱,特别是应用新的理论和方法对服务创新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我院在本研究方向上侧重于三个特色领域,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 该方向侧重于三个特色研究领域:第一,服务创新体系与服务业竞争力研究;第二,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第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及其在我国传统产业改造中的作用研究。该研究方向的优势 :该研究方向由 10 名研究人员组成,含教授 3 人,副教授 3 人,博士 7 人,在读博士 2 人;学术带头人 刘书瀚 博士教授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天津外国经济学会副会长,西北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天津市优秀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多年从事服务业与服务贸易研究,在国内外同领域确立了一定的学术地位,特别是在服务创新理论研究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研究团队共承担国家级课题 3 项,省部级课题 15 项,出版著作 5 部,在《世界经济》、《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 80 余篇,获省部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共 5 项,体现了较高的学术水平;该方向与日、美、欧学术界保持密切的联系,多次举办“服务经济国际论坛”和“中国产业经济年会”等重要学术会议,在国内外形成了较大的影响。2 、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协调该研究方向特色 :该方向主要从产业发展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观点出发,研究在资源与环境制约条件下产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这是产业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也是我校研究的一个特色,更是我国今后亟待加强研究的一个新兴领域。该方向的优势 :学科带头人 张宏武 教授以及学术骨干 刘泽勤 教授都是留学归 国 博士,多年来一直从事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这一领域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 该研究方向共承担国家级课题 4 项,参加日本文部省课题 3 项,国家教育部课题 1 项,省部级课题 10 项,发表论文 80 余篇,获得省部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两项、三等奖一项。现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产业发展、资源开发与环境关系的研究,主要成果有:参与日本文部省的科研项目,如“环境制约下的区域间、国际间、多部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日本的分区域环境污染排出构造的比较研究”等 3 项,出版日文专著《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能源和环境问题--分部门、分地区的经济分析》和《中国能源产业的地域分析》等 2 部,发表“关于日本和中国的能源消费、经济成长、环境的比较分析”、“中国分地区绿色 GDP 的试算”等论文 40 余篇;二是自然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主要成果包括承担天津市“十五”社科规划项目“加快发展我市循环经济研究”,发表“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与数学模型的建立及其实证分析研究”、“对我国西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探讨”等论文 40 余篇 。3 、公用事业的市场化、产业组织与政府规制该研究方向特色 :在公用事业的产业研究上,我们形成了以下三个具有特色的研究领域:第一,公共物品的垄断和竞争、市场化配置与政府规制研究。第二,公用事业定价及其技术经济评价方法研究。第三,土地开发与公共基础设施的协调发展。在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研究中,目前国内只有“天则公用事业研究中心”一家专门的研究机构,在高校中,我校较早开展了这方面研究。该方向的优势 :学科带头人之一 孙钰 教授是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在 2005 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在 2006 年成为天津市“ 131 创新型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 2006 年荣获天津市劳动模范称号并成为“五一”奖章获得者; 2007 年任天津大学博士生导师。近年来,本研究方向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2 项,教育部“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 1 项,教育部、科技部、建设部和天津市等省部级课题 6 项,局级课题 3 项,发表论文 70 余篇,出版专著 5 部;获得教育部优秀人文社科三等奖 1 项,省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共 4 项。4 、产业政策与区域产业发展该研究方向特色 :①在区域产业发展方面,以重点研究县域产业发展和环渤海产业发展为特色。一是对县域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战略、农村产业与城市产业的交融,县域特色产业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为特色。二是以重点研究环渤海产业发展和产业创新、港口产业和环渤海产业集群、产业布局、产业战略研究为特色。②在产业政策的研究上,以突出考察国家产业政策区域层面的特殊性以及区域产业发展政策、产业关联政策、财政政策的区域效应和金融政策的区域效应为特色。该方向的优势 :学科带头人 刘禹宏 教授于 2007 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并在天津财经大学 任兼职 博士生导师。该方向 先后承担了国家级项目3项,省部级课题13项,出版专著8部,发表论文80多篇,其中被转载 20 余篇。四、为地方经济服务我校产业经济学学科为天津经济服务主要通过各种形式的科研、调研和咨询活动体现出来。1 、相关科研项目和天津经济发展直接相关产业经济学科研项目中,无论是已经结项还是正在进行的科研项目,与天津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占了很大一部分,特别是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天津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方面是重点。这些科研成果为天津市各级政府经济决策提供了直接或者间接的参考,从而转化为巨大的社会效益。2 、参与各种类型的调研并提供咨询产业经济学学科的相关专家参与了市政协、市发改委、市商务委、红桥区政府、市民盟等组织的各种形式的调研,并为相关问题的决策提供直接的咨询。先后有 10 人次在红桥区政府重要经济管理和决策部门挂职 2 年时间,直接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相关专家是滨海新区发展报告是主要撰写人。3 、通过各种横向课题服务天津经济发展产业经济学相关专家主持了和平区大沽南路商业规划;河北区中山路商业规划、新开河休憩景观带规划;红桥区光荣道的商业规划;河东区二号桥都市工业园规划以及参与了东站后广场的整体规划和天津西站地区整体规划。目前,正承担宁河县商贸规划、红桥区大胡同地区物流规划等项目。通过这些项目,为天津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应有的服务。五、研究生培养质量产业经济学硕士点从 2002 年开始招生,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各届毕业生很大一部分都考上了博士研究生。产业经济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硕士点 5 年来共发表论文 150 篇,论文获得各种奖项 12 篇。
一 学科理论研究有新意 尹国蔚《历史地理学科性质评议》(载《史学理论研究》第2期)一文,回顾了中外学者关于历史地理学科性质的历史说、地理说、边缘说等各种观点,比较分析了关于这一理论问题中存在的四种矛盾,即二元性论、边缘与非边缘之争、自然与人文之争、历史地理从属于现代地理的自相牴牾,认为时至今日,对历史地理学科性质的认识不应再囿于传统观念的束缚,不同学科出身的人从事这项工作正好说明历史地理学的博大精深,因而他将历史地理学重新定义为:它利用历史学的方法而非历史、利用地理学的方法而非地理,与历史、地理相关而非介于其间或边缘,它是一门关于有史以来自然与人文地理现象兼包并蓄的独立的综合性学科。这个观点正确与否有待于学术界的检验,但这种勇于探索、对传统观点提出挑战的精神则是值得提倡的。 龚胜生《历史医学地理学刍议》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4辑)一文,提出了创建历史医学地理学的设想。他认为:历史医学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疾病、健康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关系及其空间分布变迁规律的新兴学科;这门学科不仅对地理学、历史学、灾害学等学科理论体系完善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地方病防治、人口优生优育、中药资源开发与保护、环境变化、健康预警等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其主要研究领域有历史疾病地理、历史健康地理、历史药物地理、历史灾害医学地理、历史医学地理学史、历史医学文化地理、历史环境医学地理、历史军事医学地理等;研究方法主要有历史文献分析、野外实地考察、医学地理制图等。 二 历史时期河流海岸研究新见迭出 本年度长江中游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灾害,那么发生洪灾的历史原因又是什么呢?邹逸麟《关于加强对人地关系历史研究的思考》(《光明日报》1998年11月6日)指出:这场洪水向我们敲响了环境失衡的警钟,认为历史上人与水争地、与林争地,将大量荒山湖荡开辟为万顷良田,是以牺牲环境平衡为代价的;因此他呼吁:“现在应该静下心来,实事求是地研究迄今为止的我国全部人地关系发展的历史,分析其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蓝勇也在《光明日报》撰文(见1998年9月25日《历史上长江上游水土流失及其危害》一文)探讨长江水灾的根源,认为宋代以后、尤其是明清以来长江上游地区的水土流失不仅影响了上游的生态环境,还加重了长江中下游的洪涝灾害,上游含沙量急增,促使中游河道日渐淤升,形成悬河,同时上游涵养水源功能削弱,使上游洪水无所阻碍,洪峰增大,造成中游堤防危急。文章特别强调:“在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今天,最大限度地加强长江上游水土保持,既有其必要性,也有其可能性。”刘沛林《历史上人类活动对长江流域水灾的影响》(《北京大学学报》第6期)认为:长江流域水灾频率的增强,基本上是与历史上地区开发的进程同步的,指出:“过度的垦荒引起严重的生态失控,进而导致水土流失,河湖淤塞、加上围湖造田,最终成为引发和加剧流域洪涝灾害的直接原因。”关于长江的研究,中国社科院重点课题《长江三峡历史地理研究》已通过专家鉴定,不久将公开出版。 黄河在东汉以后长期安流800余年,这是谭其骧等老一辈历史地理学家的著名观点。《地理学报》第5期上有赵淑贞、任伯平《关于黄河东汉以后长期安流问题的再探讨》一文,对这一观点提出商榷,认为决溢次数的多寡并不能等同于洪水、泥沙的多寡,对历史上森林、草原恢复的能力也不能估计过高,认为东汉以后黄河河道行洪能力有所提高、水患史料缺失,均是导致“安流”局面的因素。本年度松花江、嫩江流域也发生了特大洪涝灾害,而关于松花江源头的说法,历史上至少有南源(第二松花江)说、北源(嫩江)说和南北二源并存说,这极不利于全流域防洪体系的完善和协调。谢永刚《关于松花江河源问题及其主流认定过程的历史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4辑)一文,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论述了松花江各河段名称的演变和对源头认定的变迁,指出隋唐及其以前嫩江与松花江干流同名难水、难河,江源认定为北源;辽、金时才转为南源说,并一直承续下来;但无论从河流长度、流域面积还是年径流量来说,嫩江应是松花江正源。松花江长度为2309公里,应为我国第三大河。 一般认为,黄浦江水系的吴淞江下游及入海口在明代有过一次人为的摆动。傅林祥《吴淞江下游演变新解》(《学术月刊》第8期)一文全面考察了这一演变过程,认为这是自然演变的结果,并不存在明初的人工改道,明代数次治江只是确认了这个自然发展的结果而已。�上海地区和莱州湾历史海岸变迁研究本年度有显著进展。张修桂《上海地区成陆过程研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历史地理》第14辑)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例如传统认为是唐代海岸线的下沙沙带海岸,他认为不迟于东晋初年时业已形成;下沙捍海塘的位置也不在南汇下沙镇,而是今浦东里护塘故址;里护塘始筑年代也并非传统认为的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而是北宋皇佑年间吴及所筑,对旧捍海塘位置与年代的争鸣也作了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对上海地区成陆过程作了重新概括。王守春《公元初年渤海湾和莱州湾的大海侵》(《地理学报》第5期)根据西汉时期在莱州湾沿岸滨海地带设置的诸县在东汉时被废弃、东汉时渤海西部和南部沿海地区诸郡国的县均人口居全国之首、以及《水经注》中记载的有关事实,揭示和论证了西汉末年不仅在渤海湾,同时也在莱州湾发生的一次大海侵,认为此次海侵持续时间至少在一个半世纪以上,海侵影响范围有可能达到4米等高线甚至更高。 三 自然环境变迁研究继续受到重视 人类只有一个家园,如何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已是一个世界性的共同话题。 邹逸麟《我国古代的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刊《庆祝杨向奎先生教研六十年论文集》)以先秦、西汉时期为例,探讨了我国古代的环境意识、产生这种意识的历史地理背景和不合理的环境行为及其后果,认为古代人民的环境意识是很强的,反映了我国自然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很多地方环境还十分脆弱。李并成《河西走廊汉唐古绿洲沙漠化的调查研究》(载《地理学报》第2期),运用考古学、地理学的方法,实地调查了河西走廊民勤西沙窝、古居延、古阳关等十片汉唐古绿洲沙漠化区域,揭示了它们的分布特点和形态结构特点,认为古绿洲沙漠化主要发生在汉代后期以后,最晚的延及明代中期,沙漠化的主要原因在于人为方面。王建革《马政与明代华北平原的人地关系》(《中国农史》第1期)通过分析人、马、地之间的关系,探讨了明代华北平原农业系统内部生态关系的变化。高俊虎《三百年来承德地区地理环境演变趋势初探》(《干旱区研究》第2期)认为自清朝以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承德地区地理环境演变的趋势是干旱程度逐渐加强,水土流失、植被减少趋势明显。今天对历史上环境恶化过程的研究,并不是一味责备古人,而是了解环境恶化的内在原因,根据今天科技水平去改造和保护我们的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四 历代疆域与政区研究仍是历史地理研究的强项 周振鹤《中国历代行政区划与自然地理区划的关系》(刊《庆祝杨向奎先生教研六十年论文集》),运用政治地理学的一般原则,对从秦到清的最高一级行政区划、统县政区与自然地理区划的关系作了深入探讨,发现秦时两者相符,汉代脱节,隋唐契合,宋代渐离,元朝完全背离,明清渐合,经历了循环往复,并且详细探讨了形成这一过程的原因,认为“如何使行政区划与自然地理环境相一致,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如何求得天时、地利与人和的配合,以创造农业发展的最佳背景,这就是秦代隋唐政区与自然地理区域契合的原因;但是,当政治需要超过经济动机的时候,政区的地理背景就被忽视了,造成元代行省与自然环境的背离”。按照西方科学发展模式,应先有政治地理,而后才有历史政治地理的研究,但是中国现代地理学中的政治地理分支很薄弱,所以作者的中国历史政治地理研究在理论上是超前的。周振鹤著《中华文化通志·地方行政制度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一书则代表了目前历史政治地理研究的最高水平。 1997年3月,中央决定设立重庆直辖市。从历代政区发展规律的角度来衡量设立重庆直辖市合理与否,学术界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王元林《重庆直辖市建置溯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1辑)从自然条件、政区溯源、川东盆西经济差异、巴蜀文化差异四点因素论证了它的合理性。靳润成《从城镇分割到城市自治》(《天津师大学报》第4期)从考察城市型政区逐渐形成的过程入手,认为本世纪初以来城市型政区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是城市近代化的必然产物,是城市得到健康、完善发展的标志,依此规律来衡量我国现行城镇管理体制最突出的缺点是城市型政区的地域化;而重庆设立直辖市后包括八万多平方公里面积,三千多万人口中三分之二是农业人口,是典型的城市型政区地域化,因此他写道:“重庆号称中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一个直辖市,其实更确切的说法应当是一个省”,认为“单纯采用提高城市行政地位、扩大行政辖区的办法,不一定是最佳的选择”。 以往研究政区都注重县级及其以上的政区,傅林祥《清代的次县级政权与辖区》(刊《东北亚历史地理研究》)则选择清代介于县与乡之间的巡检司和分防县丞厅这些次县级政区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它们的辖区、分布、职能和作用,认为总体上呈东部南部地区密、西部北部地区疏的状态。次县级政区研究是个薄弱环节,今后学术界应加强研究。 历代疆域的研究方面,朱玲玲《夏代的疆域》(《史学月刊》第4期)用文献记载与考古材料相结合的方法,揭示出古籍记载中的夏代疆域和考古学上的夏文化及其分布,证明两者分布地域正相吻合,从而加深了对中国文明起源、早期国家形态的认识。钮仲勋《元代“四海测验”中“南海”观测站地理位置考辨》(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第2期)逐一检讨了广州说、林邑说、黄岩岛说和西沙群岛说立论的史料依据,认为前二说不值一驳;黄岩岛位置与史书记载比较接近,但据C14测定该岛年龄为470±95年,也就是说700多年前黄岩岛尚未露出水面,因而郭守敬不可能到该岛测量,所以作者认为西沙群岛说较其它诸说为可取。 历代疆域研究中认为“越古越好”、“越大越有利”的观点,本年度有所抬头。《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第5期上有《西藏载入中国版图始见于〈夏书·禹贡〉》一文,主要根据樊绰、康熙帝、刘逢禄三人文辞这三条晚出的、非原始性的所谓“证据”,把“危”字硬等同于“卫”字,认为《禹贡》中的三危是指三个人口较为密集的中心地区,因而将三危比定为卫、藏、康三地,并以此为出发点推定《禹贡》梁州的黑水为今西藏的那曲(在藏语里“那”是黑、“曲”是河的意思),从而认为早在四千年之前西藏地方已载入中国版图。的确,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神圣领土,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古”到什么时候? 应该实事求是地研究,并非越古越好,更不能违背历史常理将“古”无限地往上延伸。事实上,该文置一系列《禹贡》研究成果于不顾,不要说对学术界关于《禹贡》成书年代的不同说法一无所知,就连对顾颉刚的《禹贡》撰成于战国时期这一著名观点也不了解,而只是说:“《禹贡》所书之事在大禹之时,迄今已逾4000余年”!可见作者对《禹贡》的认识还停留在七十多年前禹贡学会创办之前的水平上。 五 历史军事地理研究进展显著 陈可畏《楚汉战争的垓下究竟在今何处?》(《中国史研究》第2期)否定了垓下在今安徽灵壁县东南的传统说法,指出在今河南鹿邑县东之说也不能成立,认为垓下是一个地区名称而非聚落名,提出垓下在陈县北部即今河南淮阳县的新观点。 辛德勇《巨鹿之战地理新解》(《历史地理》第14辑)重新审视了有关秦末巨鹿之战的一些地理问题,对几个关键性军事地点的方位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看法,如将项羽北上救赵所经过的“安阳”推定在巨野泽以东、无盐的南侧或西南侧(传统认为即今河南安阳市),项羽北渡黄河的地点应是平原津(而非传统认为的白马津),把章邯驻军的棘原拟定在东临黄河、北近洹水同时也在漳河之南的位置(传统认为在今河北巨鹿县城南七里),认为《史记·项羽本纪》中的“污水”可能为“洹水”之讹等等,从而对整个战役进程进行了重新解释。 李万生《河南之地与三国之争——以侯景叛东魏为中心的考察》(《中国史研究》第3期),详细分析了公元547年侯景叛东魏所引起的东魏、西魏、梁共同争夺河南的军事形势及结果,探讨了东魏最终保有河南的三点原因,即梁军缺乏战斗力、西魏和梁没有形成军事同盟、东魏的经济政治军事状况都较好。 胡阿祥《东晋南朝地方州镇略说》(《东北亚历史地理研究》)逐一论述了这一时期荆、扬、雍、江、豫、郢、梁、益等州镇的军事实力及其政治地位,认为这不仅是理解东晋南朝内部斗争的一个关键,也是影响这些朝代疆域变迁的重要因素。 关于战国齐、魏马陵之战战场的今地,向有元城(今河北大名)、鄄城(今山东莘县大张乡)二说,近年又有山东郯城马陵山的新说。徐鸿修等《马陵战址“新说”商榷》(《山东大学学报》第4期)认为,在没有更强的证据足以推翻传统说法以前,马陵战址还是以定在莘县大张乡为好,并且严正指出:“山东郯城县马陵之战研究课题组在坚持和发展《沂州志》误说时所表现的主观片面性和任意添改古书等不正之风,在近年的学术讨论中是罕见的!” 六 历史文化地理研究向纵深发展 古代文化地理的研究,是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近年来逐渐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本年度的成果显示出这一领域有向断代和区域纵深发展的趋势。 王子今著《秦汉区域文化研究》以论述秦汉时期的基本文化区及其文化风貌为重点,分别讨论了秦汉时期12个文化区的人文社会面貌和民俗文化构成,分析了当时最主要的有突出代表意义的区域文化的特征,着重探讨了秦汉文化共同的形成及其区域文化传统基因(如乡土意识、文化节奏、儒风流布、人口流动等),还对秦汉时期最高统治集团的区域文化观和区域文化政策进行了认真的历史总结,“作者对秦汉区域文化方面的研究有诸多独到的见解,是一部成功的多有创见的著作”(史念海序)。程民生著《宋代地域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出版)也是一部断代文化地理研究的专著。 蓝勇所著《西南历史文化地理》,篇幅多达90万字,共分十三章,以西南地区四川(当时含重庆)、云南、贵州三省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历史时期这一地区的人种与民族、汉族移民与文化嬗变、教育、学术、信仰、丧葬、艺文、饮食、服饰、民居、交通等各种文化要求的地理分布及其动态变迁状况,最后一章划分了西南历史文化地理的综合文化区,并且深入探讨了政区沿革、方言、风俗、地理环境、居民气质性格特征与综合文化区划的关系,堪称是一部厚重的历史区域文化地理研究专著;此前,学术界对西南历史文化地理的研究一直较为薄弱,“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考古、教育、学术、信仰、艺术、方言等文化因素上,且对这些因素在历史时期的空间变化上着力并不多;而对大文化因素中的人种、饮食、服饰、居室、交通等空间变化研究就更是十分薄弱了,本书便有意识在这些方面下了更多一些功夫”(作者后记)。 关于唐代宦官的来源地,传统认为是岭南、闽地。杜文玉《唐代宦官的籍贯分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1辑)详细统计了迄今有籍贯可考的唐代宦官籍贯分布状况,认为北方籍宦官远比南方籍要多(比例分别为81%和19%),而仅关内一道宦官即占总数的一半以上(52%),传统说法并不符合历史事实;不过,南方籍的上层宦官在总数中的比例较北方籍为高,加上朝中专权的宦官多系南方籍,因而凭直觉很容易形成宦官中以闽、岭人居多的错误印象。 七 历史城市地理研究势头良好 历史城市地理是历史地理领域中的热门,以往的研究成果蔚为大观,马正林在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编著了《中国城市历史地理》一书,主要概述了城市的起源、城址选择、城市类型、城墙、形状、规模、平面布局、水源、园林、规划等具体内容,并且探讨了历史城市地理学的对象和任务,“此书的出版,标志着城市历史地理这门学科的成熟”(陈桥驿序)。 这一领域的专题论文也颇有深度。韩光辉《〈徐霞客游记〉桂林城市复原研究》(《历史地理》第14辑)揭示了明代桂林城作为省会、府治、县治三位一体行政中心的复合城市的平面布局、建筑设施及其职能与内外交通等问题。他的另一篇论文《中国古代都城户口规模研究的方法与实践》(《中国史研究》第4期)是作者多年从事历史城市与人口地理研究的经验总结,他认为:在中国古代都城市政建置或相当于这种建制的机构出现之后,都城城市户口即由都城自身的行政机构及其所属社会治安机构管理与统计,而不是传统认为的属于附郭之京县;探讨古代都城户口规模及其演变,必须从研究各朝代都城户口的户籍制度及其户籍构成入手;研究古代都城行政管理体制和居民管理系统成为探索各时期都城户口规模的重要方法,而完备的社会治安组织同样为探索有关时期都城户口规模提供了重要资料;结合政治历史背景和社会经济状况进行都城户口规模演变过程的分析,还可以进一步验证不同时期都城户口规模的可信程度。杜瑜《闽粤间对外窗口》(《海交史研究》1997年第2期)着重论述了明清时期漳州、厦门、潮州、汕头、南澳岛港口发展的地理条件,分析了这些港口城市的经济腹地、海外走私贸易及其发展的局限性,认为客观条件限制了它们,使它们难以发展成象广州、泉州那样的对外贸易门户,只能是地方港、中转港,仅仅起到对外窗口的对作用。 八 历史地理典籍与学术史研究成果丰硕 本年度这方面专著有李勇先著《舆地纪胜研究》,深入研究了作者王象之的家世与生平,《舆地纪胜》的成书与流传、在编纂方法上的特点、在校勘与辑佚上的价值、与《方舆胜览》的关系等,并对今本《舆地纪胜》作了辑补(共辑佚文900条)。 本年度这方面有近20篇专题论文,主要集中在对《山海经》、《水经注》、《元和郡县志》、《徐霞客游记》、正史《地理志》的研究上。朱玲玲《从郭璞〈山海经图赞〉说山海经图的性质》(《中国史研究》第3期)把263首郭璞《山海经图赞》的赞文分为八类,详细分析了每类所赞之图的性质,结果认为均非地图,而是一些动植物神怪之类的绘画,从而否定了《山海经图》系指地图的说法。姜福武《盛弘之〈荆州记〉校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第4、5合期)校出曹元忠、陈毅、王谟三种辑本20条24处错讹。王守春《〈水经注〉中〈注〉否〈经〉之考释》(《历史地理》第14辑)对30处注文否定经文情况作了详细的考释。华林甫《论〈水经注〉的地名学贡献》(《地理研究》第2期)对《水经注》的地名学贡献作了重新评价。汪前进《现存最完整的一部唐代地理全图数据集》(《自然科学史研究》第3期)全面分析了《元和郡县志》中的四至八到,发现其中的方向和里程数据是用来绘制地图的,认为整套数据是现在最完整的一份唐代地理全图数据集,其绘图方法是极坐标投影法。孙继民《敦煌所出伯希和文书4648号的写作年代及其研究历史交通地理的资料价值》(《历史地理》第14辑),缜密地考证出该文书写成于后唐长兴三年三月至十一月之间。李孝聪《〈宋史·河渠志〉考证札记》(载《庆祝邓广铭教授九十华诞论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9月)对该志的刊误、史实进行了翔实的考证,对宋代黄河变迁的历史地理进行了探索。胡阿祥《〈徐霞客游记〉中的地名记述与研究》(《南京大学学报》第4期)对本论题也作了深入的研究。吴必虎《徐霞客的生命路径及其区域景观多样性背景》(《北京大学学报》第3期)运用时间地理学中的生命路径(lifepath)理论研究了徐霞客旅程的时空背景,颇有新意。 在这一领域,徐规《〈宋史·地理志〉补正》(《历史地理》第14辑)、冯永谦《〈辽史·地理志〉考补》(《北方文物》第3期)二文堪称传世佳作。前者积数十年治宋史之功,补《宋志》之缺漏、正《宋志》之讹误,共得107处(内6处系谭其骧先已指出、实得101处),诚为不刊之论;同时指出《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六册据《宋志》绘出成都府路的“江原”系“江源”之误。后者根据文献资料,结合多年来的考古调查与研究,补充了《辽志》失载的中京道10州1军、南京道1军、西京道3州1军,以及隶属关系不详的20州、4军名称、政区沿革及其治所状况。 学术界对罗马天主教传教士马国贤(MatteoRipa)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贡献注意不多,李孝聪《马国贤与铜版康熙〈皇舆全览图〉的印制》(台湾《东吴历史学报》第4期)一文根据作者在意大利拿波里的调查,介绍了马国贤制印铜版康熙《皇舆全览图》的经过、目前收藏在意大利的康熙《皇舆全览图》两种铜版印本与马国贤在拿波里创办中国学院有关的中文地图,以及早期中文地图在欧洲的传播与影响,进而指出:是马国贤把欧洲人用硝酸腐蚀铜版法印制地图的技术介绍给中国人,印制出铜版中国全图,并带回欧洲,才孕育出欧洲人新刻制的、更加准确的东方地图。 关于学术史研究,周汝英《中国古代地理方位标志法探索》(《史学月刊》第3期)将古代标志法区分为五行、八卦两种体系。姜道章《论传统中国地图学的特征》(《自然科学史研究》第3期)从与欧洲地图相比较的角度出发,归纳总结了传统中国地图学的十大特征,即:以天圆地方为基础,计里画方的应用,详于画水而略于画山,地图上表示绘图者的思想概念,方向以使用者为中心的地图定位,行政区划变迁地图为历史地图的主流,地图绘制是政府行为而非私人企业,地图上有许多文学注记,手稿地图占极重要的地位,用高度象形图画式符号表示山和建筑物。 综上所述,本年度的历史地理研究取得了不少成绩,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与现实紧密结合是一个突出的特点;同时也应当指出,学风问题应当引起各个方面的普遍重视。
胡凯,男,1961年10月生,江西吉安人,汉族,中共党员,博士,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1980年考入南京大学地质系。1984年、1987年先后获得南京大学学士、硕士学位。1987.9-1990.3攻读博士学位,1990.4—1991.11被国家教委选派留学澳大利亚联邦科学研究院(CSIRO),1992年12月获南京大学与澳大利亚联合培养博士学位。1992年7月留校任助教。1993年10月晋升讲师、硕士生导师。 1995年3月晋升副教授。1998.11—1999.10在德国Tuebingen大学做访问学者。2001年4月晋升教授,2002年3月任博士生导师。1992.7—1994.7兼任地球科学系本科生政治辅导员。1994.9—2001.11任矿床地球化学教研室副主任、党支部书记。2001.12—2006.1任地球科学系系主任,兼任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教学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地质学会副理事长、《高校地质学报》和《石油勘探与开发》编委。(摘录百度百科)
胡凯教授做的研究主要有:数字经济和区块链技术:是国内最早从事区块链技术的研究学者之一,提出并发展了智能合约工程(SCE)、法律代码科技、验证即服务(VaaS)等理论方法,在数字经济与区块链结合、数字经济园区规划和咨询、区块链数字治理、区块链可扩展性、多链互联和区块链形式化验证技术等方面具有深入研究和专利性成果。主持研发了北航区块链(TrustChain)系列产品,包括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各形态区块链系统、浏览器、监控器、部署工具和区块链大数据管理系统(OpenData)。分布式并行计算和网络:长期从事复杂计算环境下的集群计算系统、高性能计算、航空航天电子总线,以及天地一体化网络信息技术研究等,提出和研究了基于狼群的可重组多集群计算理论并应用于实践,研发了多个应用软件系统。形式化设计与验证方法:与法国图卢兹计算机研究所(IRIT)和法国自动化所(INRIA)密切合作,创建中法形式化方法联合研究实验室,研究基于模型驱动的形式化设计与验证方法,提出基于AADL和同步语言Signal的多项创新扩展技术,研发了多个模型转换、验证和自动代码生成工具。近年来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会议上发表SCI/EI检索等论文60余篇,主编《网络计算新技术》(416页,科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合作完成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权威教材《分布式计算系统导论》(490余页,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获校2016年教材一等奖,已被十余所重点大学教材采用)。先后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自然基金、国家重点研发项目、863重大项目、军口863项目、国家核高基项目、航空航天基金,以及多项航空航天领域重要工程项目。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软著等30余项,2015年获航空基金五年成就奖,2018年牵头“天地一体化信息系统设计验证与仿真”获产学研学会二等创新成果奖。
腾格尔1,2胡凯2高长林1高剑锋2
(1.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无锡214151;2.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南京210093)
摘要 本文基于环境控源理论,通过川东—湘鄂西地区下寒武统烃源岩的常量和微量元素的形态分析,结合碳、氧同位素与岩石学分析等,探讨了其发育环境及主控因素。元素的形态分析对古环境恢复提供了更多有效的信息。早寒武世初期,在大庸地区,烃源岩形成于上扬子东南缘被动大陆边缘台地与盆地过渡带即斜坡带上,在海平面上升和温暖潮湿古气候的宏观背景下,受热液活动、上升洋流和生物繁盛等共同引起的高古生产力和缺氧环境控制下,高生物生产力起着主导作用;城口地区处于上扬子被动大陆北缘,与大庸地区具类似的发育环境和主控因素;而咸丰地区属于内陆架,在龙山地区处于台内凹陷,总体水深位于深氧化-还原界面之下,烃源岩发育受高生产力、低能、滞留和还原环境控制,保存条件更为重要。
关键词 川东—湘鄂西 下寒武统烃源岩 发育环境 控制因素 形态分析
A Study of Formation Environment of Marine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on Early Cambrian in the East of Upper Yangtze Plateform
Tenger1,2,HU Kai2,GAO Chang-lin1,GAO Jian-feng2
(1.Wuxi Research lnstitute of Petroleum Geology,SlNOPEC,Wuxi,214151;2.Department of Earth Science,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210093)
Abstract Based on environmental control theory on marine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the chemical speciation of major and trace elements is analyzed.Through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f inorganic and organic geochemistry,petrology,the formation environment of marine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on early Cambrian and its controlling factor are discussed.The chemical speciation analysis provide further primary geochemistry signal for reconstruct past environmental changes from sedimentary organic matter relative to whole rocks.In the early Cambrian,marine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is dominated by high paleo-productivity and anoxic environment probably emphasize particularly on the former,on southern(Dayong area)and northern(Chengkou area)continental margin of upper Yangtze plate.These controlling factors are related to hydrothermal activity,ascending current,and biogenetic derivation with the global sea-level constant rising,seemly climate and tectonization.Xianfeng area is situated in the inner plateform depression,the formation of marine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due to high paleo-productivity,lenitic,and reducing environment,and preservative condition is crucial.
Key words Upper Yangtze marine hydrocarbon source rocks of lower Cambrian formation environmentcontrolling factor speciation analysis
古环境的重建不仅对了解、恢复各地质时期的岩相古地理和地壳地质历史的演变发挥着重要作用,还对指导包括石油、天然气在内的矿产资源勘查预测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因此,在油气勘探领域中烃源岩沉积环境的研究自从20世纪50~60年代开始将查明有机质丰度与利用高价铁、低价铁和二价硫含量及其相应比值来分析所处氧化-还原环境相结合的方法用来评价烃源岩[1]以来,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领域,并大致经历了80年代以有机相研究为主,90年代至今以优质烃源岩、碳酸盐岩烃源岩发育环境及主控因素研究为特色的发展过程,更为深刻地认识到地质环境对海相烃源岩形成和评价的重要性,从不同的角度深入剖析了环境对海相有机质富集和油气源岩发育的控制作用,并建立了相关的沉积模式[2~11],进而在烃源岩发育环境及主控因素等方面取得一定的共识:地质环境既控制有机质丰度,又影响有机质质量,是制约海相烃源岩发育程度和时空分布的重要因素,其中,在合适的区域性乃至全球性构造运动、气候变化、生物演化及地理环境等宏观背景下,生物生产力、底层水的氧含量、沉积速率和水动力条件等是沉积盆地中直接控制烃源岩形成的关键因素,也是重建烃源岩发育环境的重要参数。
经过漫长而复杂的地质历史演化过程,古代沉积环境已不复存在,现在我们面对的只是其所留下的残缺不全的“遗迹”——沉积岩。然而,任何沉积岩都是在地表特定的环境中堆积下来的,都印有沉积环境的标记,烃源岩也不例外,通过沉积岩一系列特征包括岩石、古生物和地球化学的研究,可以恢复其沉积时的环境。地球化学示踪是反映古环境的有效而敏感的手段之一,随着实验测试技术及精度的不断提高,微量元素、稳定同位素和有机地球化学等从常规分析向微量、微区与形态分析拓展,使得它们在环境和海洋学研究中优势更为突出,相关的判识指标日益多样化和定量化,这为把古海洋、古环境示踪原理及研究手段引入烃源岩研究中奠定了基础。本文尝试通过下寒武统烃源岩中常量、微量元素包括稀土元素的形态分析,结合碳、氧同位素和岩石学等特征,综合分析川东—湘鄂西地区早寒武世烃源岩发育环境,探讨海相烃源岩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
1 样品采集及实验测试方法的选取
1.1 样品采集
本次研究中,以上扬子东南缘的大庸(军大坪)、咸丰(龙山)剖面和北缘的城口、南江等4个剖面为代表,对下寒武统海相烃源岩及其邻近层位进行了全岩微量元素、有机与无机碳、氧同位素的系统分析(78个样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选取25个泥质岩和碳酸盐岩样品进行了包括稀土元素在内的常量和微量元素的化学形态分析。
1.2 实验测试方法的选取
有机地球化学、全岩微量元素和碳、氧同位素组成是由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实验研究中心测定的,有机岩石学分析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伍大茂教授完成。常量和微量元素的形态分析,尤其是不同化学形态稀土元素的分析是本次尝试性的研究工作,是在引用现代环境研究中常用的“Tessier五步连续提取法”[12]基础上,在南京大学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高分辨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CP-MS(ELEMENT2,Finnigan MAT)上完成的,针对南方下古生界海相烃源岩的基本地质特点,主要开展了过渡金属、Ba和稀土元素的碳酸盐结合态、有机物结合态(还原态)和残留态元素的提取和测定。
2 下寒武统烃源岩发育环境及主控因素
2.1 沉积岩石学特征
下寒武统烃源岩,在研究区范围内广泛发育,但在不同地区其有机质丰度和规模等明显呈现非均质性。在上扬子东南缘的大庸(张家界)地区军大坪剖面上,厚度大,底部为一套黑色页岩、炭质页岩,最底部可见磷酸盐结核,厚度达150m左右,中部为灰黑色含粉砂质条带泥岩、厚层状泥岩、炭质泥岩,厚度约80m,上部为厚层状灰黑色泥岩、泥灰岩夹薄层状、纹层状灰黑色灰岩,进入中上寒武统灰岩逐渐增多,以中厚层深灰色、灰色灰岩为主,夹有灰黑色含粉砂质炭质页岩、深灰色纹层状含粉砂质灰岩等,此套黑色岩系中产有大量V和Mo等多金属和重晶石及磷矿等矿产。在上扬子北缘的城口、南江剖面上,也有类似的分布,尤其底部的一套黑色页岩、炭质页岩厚度为50~100m,明显污手,其在城口地区产有大量P,Mn,Ba矿,在南江地区底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中也见有两层厚约1m的含磷层,呈米黄色。在咸丰地区的龙山剖面上,同样发育一套黑色页岩系,岩性主要为黑色炭质页岩、粉砂质页岩等,呈水平层理,富含黄铁矿,露头厚度280m左右,多夹有薄层粉砂岩,但缺少金属与非金属矿产。
2.2 有机碳含量及有机岩石学特征
根据研究区下寒武统的系统采样和有机地球化学分析(表1),底部一套黑色页岩或泥岩的有机碳含量普遍较高,平均达2%以上,但纵、横向分布特征上仍存在差异,同一剖面上,大庸地区军大坪剖面最为明显,底部黑色页岩 TOC 高达6%~17%,平均达12%,向上灰黑色泥岩降至0.71%~3.68%,平均达1.78%,其中含一薄层灰岩夹层TOC为0.09%。在城口地区也是类似分布,底部一个样品TOC高达6.25%,其紧邻上部两个样品为3.46%~3.70%,再向上变为0.78%~2.76%,平均为1.76%,相应部位在南江剖面上变化趋势是4.66%~3.05%,平均为1.43%。最近研究表明[13],大庸地区下寒武统烃源岩在横向上沿上扬子东南边缘向西延伸至铜仁、南皋、三都一带均具有相似的有机质丰度和时空分布特征。而进入台内咸丰地区,TOC纵向分布相对稳定,总体变化在0.49%~0.86%之间,平均为0.71%,横向变化也较小,平均在1%左右。有机碳含量沿南北边缘高,向台内变低。据显微镜下观察,有机质总组分含量同样有相似的分布形式,即在有机碳含量高的地段,镜下观察到的总有机质组分含量也高,在大庸地区可以观察到菌藻类呈层状密集分布,低的地段可观察到的有机质含量也少。显微组分鉴定、有机质类型指数和干酪根碳同位素特征均显示,母质类型属于海相腐泥型(Ⅰ型),以水生菌藻类为主。此段详细内容可参阅文献[13~15]。
表1 下寒武统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一览表
注:横线上数据为范围,下为平均数。
2.3 微量元素及碳、氧同位素特征
2.3.1 微量元素特征
表2展示了下寒武统部分全岩和不同形态微量元素的丰度变化范围及平均值,总体上不同元素的含量变化范围较大,同一元素在不同地区也呈非均质性。以Ba元素为例,在大庸地区,底部黑色页岩段全岩Ba变化在2342~2840μg/g范围内,平均值为2590μg/g,富集系数高达17,有机态Ba也达38.93μg/g;而上部泥岩段全岩Ba变化在1604~1865μg/g范围内,平均值为1755μg/g,富集系数为5.3,有机态Ba平均为6.43μg/g。在城口地区,全岩Ba变化为1010~1815 μg/g,平均值为1329μg/g,富集系数为4.1,最高达6.01,有机态Ba平均达20.04μg/g。在咸丰地区,全岩Ba变化为971~1460μg/g,平均值为1303μg/g,富集系数为2.9,有机态Ba为1.92μg/g。从Ba元素的分布特征可看出,全岩Ba含量在区内变化不大,均有富集,显示不出三者有机质富集程度,与有机碳含量之间的相关性也不显著(图1a),而有机态 Ba 含量与有机碳含量相关性良好(γ=0.97),明显反映了3个剖面上同一层位(同时、不同地区)的有机质富集程度(图1b)。
图1 下寒武统Ba元素与有机碳含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a—全岩;b—有机结合态
海洋学研究中常用钡(Ba)丰度来表示生产力变化。近年研究表明[16],Ba在海水中具似营养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Ba积累率与有机碳通量、生物生产力呈正相关,Ba富集指示上层水体的高生产力。大量的重晶石在地中海底部淤泥中富集就是生产力提高的一个显著证据[17]。表层海水的高生产率和缺氧的底部水体是Ba富集的必要条件[18]。
表2 下寒武统部分全岩和不同形态微量元素含量
显然,海相沉积中Ba富集与烃源岩发育条件相似,二者时空分布上必然存在联系,利用 Ba丰度对古生产力的表征可进一步反映烃源岩发育程度[10]。基于此,上述Ba元素的分布特征表明,Ba的行为与生物有机质作用密切相关,Ba富集可视为其沉积时期生物生产力和有机质埋藏量高的一种旁证,也暗示着缺氧沉积环境的存在,V,Mo,Zn等过渡金属元素的高度富集也说明了这一点(表1)。值得指出的是,在上扬子东南缘军大坪剖面和北缘城口剖面上,什么因素使得Ba元素如此高度富集呢?结合当时的构造环境、产有大量磷锰矿和多种金属矿产考虑,应与富含营养盐和各种微量元素的热液活动和上升洋流密切相关,在当时研究区内海底扩张、陆缘坳陷形成[19]和海平面上升[20]等区域性乃至全球性地质背景下,处于低纬度热带—亚热带地区的上扬子被动大陆边缘上升洋流频繁[18,20],沿着慈利-大庸等同生深大断裂热液活动强烈[18,20,21],这些给生物异常繁盛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源,又共同造就了广泛的缺氧事件,进而沿着扬子南北被动大陆边缘形成了著名的金属、非金属成矿带和海相优质烃源岩及古代油气富集带。
2.3.2 稀土元素特征
从上述讨论情况来看,下寒武统烃源岩在大庸、城口地区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与当时最大海侵期相对应,受控于由温暖潮湿气候、热液活动和上升洋流等引起的高古生产力和缺氧环境。如图2(a)所示,军大坪剖面上,底部黑色页岩的自生态(碳酸盐+有机结合态)稀土元素的分配模式也表明,其下寒武统沉积早期是一个深水环境,主要是dy-10样品的稀土元素模式表明中稀土富集,稀土元素的分异强烈,指示沉积速率缓慢[10],且铈元素的显著亏损是海洋深水环境的典型稀土元素分布特征,而向上铈(δCe)元素的亏损消失(dy-17样品),表明环境转化成缺氧环境;进入中寒武统(dy-33 样品,TOC为1.22%),稀土元素的分异程度则明显减弱,呈平缓型分布模式,暗示着沉积速率加快[10],形成了厚层状泥岩、泥灰岩和灰岩,但与Ba元素的富集程度结合考虑,当时的古生产力仍很高,有机质供应量充足,使得现今仍保存有较高的有机碳含量,发育成为好的烃源岩。
图2 军大坪、龙山剖面下寒武统烃源岩自生态稀土元素分布模式
与上述特征相比,咸丰地区的微量元素和碳、氧同位素特征(图2(b))均表明其形成于台内凹陷,受低能、缺氧的滞留或半封闭性环境影响。龙山剖面(图2(b)),下寒武统烃源岩底部和顶部两个样品(xf-01,xf-08样品)的稀土元素分布模式相同,且中稀土富集,铈元素基本呈正常型,表明与军大坪剖面沉积环境有变化相比,该区沉积环境相对稳定,沉积速率缓慢(低能、静水),且环境缺氧,使稀土元素有足够的时间分异,但铈元素未发生选择性分异,这些特征与其地质实际相符。
2.3.3 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特征
碳同位素组成(δ13Ccarb)作为恢复古生产力指标已被众多研究所采用。缺氧条件下,富12C的有机质被大量埋藏,引起δ13Ccarb正偏移,偏移程度受生物量和有机碳含量变化控制,与有机碳的迅速埋藏量呈正相关,故δ13Ccarb正偏移可作为生产力增高的标志[22~24]。实际上,δ13Ccarb的正偏移和高有机质埋藏量都是古生产力和有机质保存条件的综合体现,有机质只有在供应量充足且利于保存条件下才能大量聚集和保存下来,进而引起有机碳与无机碳之间的“储库效应”,发生13C倾向于海水和碳酸盐岩中富集的同位素分馏。因此,δ13Ccarb作为有机质埋藏量的替代指标更为可靠[10]。
在上扬子东南缘军大坪剖面上,下寒武统中、上部均发育有碳酸盐岩,主要以薄层、纹层状夹层分布,其氧同位素组成为-7.29‰~-8.91‰,平均为-7.92‰,表明样品的蚀变程度弱,微量元素和碳同位素等参数基本反映原始的环境性质及演化。碳同位素组成为0.98‰~3.28‰,平均为1.80‰,较上寒武统的浅灰色厚层状灰岩偏重(δ13Ccarb平均为-0.48‰,δ18O平均为-10.52‰),说明底部水体缺氧,有机质埋藏量高,从而进一步验证了Ba及过渡金属富集的地质意义。
3 结论
识别泥质岩和碳酸盐岩古环境时,不同相态微量元素较全岩更具指示意义。过渡金属(如V,Mo),U,Ba和稀土等元素有机结合态(还原态)、碳酸盐态相对丰度和配分模式等能够提供古环境如氧化还原条件、古生产力等方面更多的原始信息,对有效识别海相烃源岩发育环境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川东—湘鄂西地区下寒武统烃源岩,在大庸地区形成于上扬子东南缘被动大陆边缘台地与盆地过渡带即斜坡带上,在全球海平面持续上升和温暖潮湿古气候的宏观背景下,受热液活动、上升洋流和生物繁盛等共同引起的高古生产力和缺氧环境控制,高生物生产力起着主导作用;城口地区处于上扬子被动大陆北缘,与大庸地区具类似的发育环境和主控因素;而咸丰地区属于内陆架,在龙山地区处于台内凹陷,总体水深位于氧化-还原界面之下,烃源岩发育受高生产力、低能、滞留、还原环境控制,其中保存条件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Ronov A B.Organic carbon in sedimentary rocks(in relation to the presence of petroleum)[J].Geochemistry,1958,5:510~536.
[2]Demaison G J,Moore G T.Anoxic environments and oil source bed genesis[J].AAPG,1980,64(8):1179~1209.
[3]Pederson T F,Calvert S E.Anoxia versus productivity:What controls the formation of organic-carbonrich sediments and sedimentary rock?[J].AAPG Bulletin,1990,74:454~466.
[4]Huc A H.Paleogeography,Paleoclimate and Source Rocks[J].AAPG,Studiesin Geology,1995,40.
[5]谢泰俊.海相生烃碎屑岩的沉积环境及有机质的分布[J].沉积学报,1997,15(2):14~18.
[6]梁狄刚,张水昌,张宝民等.从塔里木盆地看中国海相生油问题[J].地学前缘,2000,7(4):534~547.
[7]Lüning S,Craig J,Loydell D K,et al.Lower Silurian‘hot shales’ in North Africa and Arabia:regional distribution and depositional model[J].Earth-Science Reviews,2000,49:121~200.
[8]张水昌,张宝民,边立曾等.中国海相烃源岩发育控制因素,地学前缘,2005,12(3):39~48.
[9]陈践发,张水昌,孙省利等.海相碳酸盐岩优质烃源岩发育的主要影响因素[J].地质学报,2006,80(3):467~472.
[10]腾格尔,刘文汇,徐永昌等.高演化海相碳酸盐烃源岩地球化学综合判识——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J].中国科学(D辑),2006,36(2):167~176.
[11]Jones E J W,Bigg G R,et al.Distribution of deep-sea black shales of Cretaceous age in the eastern Equatorial Atlantic from seismic profiling[J].Palaeogeography,Palaeoclimatology,Palaeoecology,2007.
[12]Tessier A,Campbell P G C,Bisson M.Sequential extraction procedure for the speciation of particulate trace metals[J].Anal.Chem.,1979,51:844~851.
[13]腾格尔,秦建中,郑伦举.黔东南地区二叠系——震旦系海相碳酸盐岩层系优质烃源层的时空分布[J].地质学报,2007,81(9).
[14]腾格尔,胡凯,高长林等.上扬子东南缘下组合优质烃源岩的发育及生烃潜力评价[J].石油实验地质,2006,28(4):359~364.
[15]腾格尔,胡凯,高长林等.上扬子北缘下组合优质烃源岩分布及生烃潜力评价[J].天然气地球科学,2007,18(2):253~259.
[16]陈建芳.古海洋研究中的地球化学新指标[J].地球科学进展,2002,17(3):402~409.
[17]Passier H F,Bosch H J,Nijenhuis I A,et al.Sulphidic Mediterranean surface waters during Pliocene sapropel formation.Nature,1999,397:146~149.
[18]叶连俊.生物有机质成矿作用和成矿背景[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8:335~352.
[19]高长林,黄泽光,叶德燎等.中国早古生代三大古海洋及其对盆地的控制[J].石油实验地质,2005,27(5):439~438.
[20]刘宝珺.中国南方古大陆沉积地壳演化与成矿[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6:335~352.
[21]李胜荣,高振敏.湘黔寒武系底部黑色岩系贵金属元素来源示踪.中国科学,2000,30(2):169~173.
[22]加里莫夫Э М.生物圈碳同位素组成全球变化特点(李红光译自Геохимия1999,(8):787~803)[J].天然气地球化学,2002,13(1~2):1~17.
[23]杨瑞东,王世杰,欧阳自远等.元古宙-寒武纪疑源类的辐射演化、绝灭作用与海洋地球化学演变——兼论扬子区元古宙-奥陶纪疑源类的演化[J].地质地球化学,2001,29(4):65~72.
[24]王大锐,白玉雷,贾承造.塔里木盆地油区石炭系海相碳酸盐岩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J].石油勘探与开发,2001,28(6):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