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油藏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

油藏论文发表

一、科研获奖“气田及凝析气田开发新理论、新技术及其应用”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三(2004年)“复杂气藏高效开发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获2010年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主研排名第三。“凝析气藏油气体系的产状、渗流特征和临界流动饱和度研究”,2002年5月,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有证书,排名第一。“低压低渗低产气藏开发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获2009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主研排名第十。“中低渗透油藏注气提高采收率理论及应用”获2008年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一。“吐哈低渗透油田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开发与应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05年度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七,2006年7月13日。二、出版专著主持和参加编写专著教材13部。李士伦等.天然气工程 [M].第四章.气藏物质平衡、储量计算及采收率.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84-116,3万字,2000.8。(ISBN7-5021-3083-7/TE.2361),四川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奖(教材类)二等奖,2004。李士伦,张正卿,冉新权等.注气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M],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1;参加第三章“注气提高采收率的物理模拟技术”编写66-85,2万字;(ISBN7-5364-4827-9),获第十届西部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由中国版协科技出版工作委员会及西部地区优秀科技图书评选领导小组,2002.10)。李士伦,王鸣华,何江川等,《气田及凝析气田开发》,编写第二章,天然气性质,6万字,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12(ISBN7-5021-4829-9/TE.3388),总64.9万字。获2007年中国版协“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提名奖(省部级奖)”钱治家,郭平译《酸气开发设计指南》,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3.8,25.3万字(ISBN7-5021-4352-1/TE.3044),25.3万字郭平,冉新权,徐艳梅,黄伟岗等编,《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11(ISBN7-5021-4849-3),19.8万字郭平编著,《油气藏流体相态理论与应用》,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12;(ISBN7-5021-4878-7),35.5万字李士伦,孙良田,郭平,孙雷等著,《气田及凝析气田开发新理论、新技术》,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5;(ISBN7-5021-5017-X/TE.3491),30万字郭平,杨学峰,冉新权编著,《油藏注气最小混相压力研究》,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9(ISBN7-5021-5175-3),15万字郭平,刘士鑫,杜建芬编著,《天然气水合物气藏开发》,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8;(ISBN7-5021-5603-8/TE.4267),31万字李士伦等主编,《气田开发方案设计》,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计划,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5(ISBN7-5021-5567-8/TE.4240(课),54万字,作为第2主编;编写3、4及附录5万字李士伦,郭平,王仲林等著,《中低渗透油藏注气提高采收率理论及应用》,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7.12;(ISBN978-7-5021-6308-2),34.4万字李士伦等编著,天然气工程(第二版),副主编(排名第4),第七章.气藏物质平衡、储量计算及采收率.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53-180,3万字2008.8(ISBN978-7-5021-6589-5)。45万字郭平,张茂林,黄全华,刘启国等著,《低渗致密砂岩气藏开发机理研究》,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9.12(42万字)(ISBN:978-7-5021-7344-9)三、发表论文已发表论文200多篇,SCI、EI收录70余篇四、软件著作权PVTOILPVTCOGPVTGAW

1. 郭力,苗天德,张慧,牛永红。Thermodynamic models of heat-moisture migration in saturated freezing soil。岩土工程学报,20(5),1998:87-91。2. 郭力,李微。“基于示踪测试的油藏地层精细描述”。东南大学学报,30(3),2000。3. GuoLi(郭力), Chan T. H. T., Ko J. M., Li Zhao Xiao. Finite Element Modeling of Large SteelBridgefor Fatigue Stress Analysis. Proceeding of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tructural control and Health Monitoring, ShenZhen, 607, 2000.4. L. Guo (郭力), T. H. T. Chan, and Z. X. Li. Analysis of dynamic response of Tsing Ma Bridge under running train by FEM.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s in Structural Dynamics, 505-512. Hong Kong 2000.5. T. H. T. Chan, L. Guo (郭力) and Z. X. Li. Finite element Modeling for Fatigue Stress Analysis of Large Suspension Bridges. 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261(3),2003:443-464。6. 郭力,李兆霞,陈鸿天。基于子结构分析的多重子步模型修正方法。中国工程科学,8(9),2006:42-48。7. X. W. Gao, L. Guo(郭力), Ch. Zhang. Three-step multi-domain BEM solver for nonhomogeneous material problems. Engineering Analysis with Boundary Elements 31(12):965–973,2007.8. 郭力,高效伟。复变量求导法灵敏度分析及弹塑性参数反演。东南大学学报,38(1),2008:141-145。9. L. Guo(郭力), X.W. Gao. Coupling analysis of nonlinear and nonhomogeneous problems with finite element method.Advances in Heterogeneous Materials Mechanics. 2008.6.10. 郭力,李兆霞,高效伟。基于复域灵敏度分析的静力模型修正方法研究。工程力学,27(8),2010:100-106。11. Li Guo(郭力), Tang Chen, Jun Hong, Ling Qiao and Xiaoming Guo. Study on chloride diffusion in concrete with non-homogenous coefficient using meshless boundary element method. Materials Science Forum, 650,2010:38-46。12. 郭力,孙晋博,黄跃平,李兆霞。结构局部应力场全景光弹测量方法研究。实验力学,25(3),2010:239-245。13. 郭力,李兆霞,陈志文。面向结构状态评估的多尺度损伤模型,东南大学学报,40(5),2010:1047-1051。14. L. Guo(郭力), Z.X. Li, T. H.T. Chan. Finite element modeling of long suspension bridge for structural state assessmen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rraspac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2),2010:63-73.15. Guo, L. (郭力),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the ITZ diffusivity by inverse analysis via multiscale computing model, in Mesomechanics2010. 2010: Taipei, Taiwan. p. 351-354.16. 郭力,李兆霞,韩晓林。动力模型拟静力修正方法及误差估计。振动与冲击,30(4),2011:113-118。17. 郭力, 陈堂。非饱和混凝土中氯离子输运问题的边界元算法,中国科学: 物理学力学天文学41(3),2011:309-318。18.Guo L(郭力), et al. Transient meshless boundary element method for prediction of chloride diffusion in concrete with time dependent nonlinear coefficients. Eng Anal Bound Elem (2011), doi:10.1016/j.enganabound.2011.08.005

特种油气藏期刊在期刊之间比较,是算好发表的。《特种油气藏》(双月刊)创刊地1994年,》由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主管,辽河油田分公司主办。《特种油气藏》是国内唯一一份专门报道特种油气藏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动向的国家级科技期刊。“特种油气藏”即“非常规油气藏”,系指稠油、高凝油、低渗秀和岩浆岩、变质岩、裂缝、古潜山及其它一切特殊油气藏。凡是反映与特种油气藏的生成、产状、分布规律、勘探与开发方法、储运加工、生态环境、科技信息、综合论述等有关的科技论文均可向本刊投稿。

油气藏论文发表

目前学术期刊大多都是收费的《科技传播》杂志 详见百度空间

下面这几家期刊都在征稿的,刊登的几率应该比较大一些~《特种油气藏》《安徽化工》 《广东化工》《石油钻探技术》全国知名的化工石油类期刊如下:楼主都可以试试,每家都投一下~多投几个,总有回音的,加油!石油勘探与开发石油学报石油与天然气地质石油化工石油实验地质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改名为: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石油钻采工艺油田化学新疆石油地质西南石油学院学报(改名为: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石油机械钻采工艺石油炼制与化工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油气地质与采收率油气储运石油天然气学报中国海上油气石油钻探技术大庆石油学院学报石油物探油气田地面工程石油学报.石油加工测井技术断块油气田

在复杂油气藏中投稿的关键点如下:1、征稿范围:《复杂油气藏》由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油田分公司和海洋油气分公司主办。《复杂油气藏》系统研究复杂油气藏的成藏机理,经典总结复杂油气藏勘探开发经验,积极探讨勘探开发复杂油气藏的新理论、新方法,推广应用高效、节能环保新技术、新工艺,为科学研究、油气田生产和决策服务。《复杂油气藏》设有石油地质、地球物理勘探、油气田开发、石油工程、生产现场等栏目。《复杂油气藏》的读者和作者群体为国内外从事复杂油气藏勘探开发的战略决策人员、科研人员、现场生产人员和石油高等院校师生。2、来稿切忌一稿两投。请注明真实姓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电子信箱和电话号码等快捷联系方式,以便及时联系。本刊编辑部可对文稿作适当删改。如不可修改,应事先申明。本刊实行不退稿制,半年内未收到录用通知,作者可以自行处理。如有需要,作者可来电查询。投稿者应自行解决有关保密事宜,凡投本刊论文均视为已通过本单位的保密审查,如因论文发表而发生泄密,由作者负责。

发表油藏专业论文

石油企业管理创新之我见 --------------------------------------------------------------------------------网络 ,2005年11月26日,作者:钱锋,编辑:articleserver2,将文章发送到手机上阅读摘 要:管理的新生力量在于不断创新,管理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主题。深入研究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现状,正确处理好石油企业管理创新中的几个问题,处理好几个关系,是目前石油企业管理创新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提高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能力和水平,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企业管理受到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西方管理文化的精粹都以不同的形式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中国企业管理。中国企业管理创新,就是要不断让科学管理的新观念、新方法冲涮。中国企业管理者的小农意识,就是用市场经济的规范取代计划经济的禁锢,就是要在民主、科学、创新的旗帜下调动人的积极性、发挥人的潜能,实施高效、科学、人性化的管理。在知识经济的浪潮中,整合中西管理文化的精华,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企业管理思想和文化十分必要。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继续深化,石油企业正逐步推向市场,面临着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新的发展趋势。如何才能促进石油企业有效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等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其关键是需要研究企业管理创新。 一、中国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现状 转载请标出:论文快车 我国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现状,目前石油企业管理创新活动主要是在具有相对独立的经济核算单位中开展。参与管理创新的人员主要是专职的管理人员,其他技术人员和基层操作人员很少,这反映了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主体狭窄,不利于管理创新的广泛开展。当前石油企业鼓励创新主要集中在管理方式方法及管理模式或在一些局部领域内开展创新活动,而管理制度创新较少。这就是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特点。从创新方法上看,主要是借鉴其他相邻领域知识和技能,独创较少。同西方大石油公司相比,我国石油企业的管理创新活动主要局限于少数专职管理人员,缺乏群众性;同时创新领域狭窄,创新手段有限,整体创新能力水平低下。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石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转载请标出:论文快车 二、石油企业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转载请标出:论文快车 石油企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很多企业经营观念陈旧,企业的管理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存在一些问题:1、国家对企业的有效监督和发挥经营者的积极性没有有效结合;2、已经进行公司化改造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还不规范;3、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劳动人事制度没有建立健全;4、没有完全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5、企业管理组织机构没有完善;6、成立股份公司后企业管理如何转变;7、重组改制后各个公司的关系如何处理。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企业管理创新来逐步解决。转载请标出:论文快车 企业管理创新活动虽受到外部环境影响,但笔者认为企业内部环境是制约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主要因素。1)石油企业的自身特点 石油企业属于矿藏采掘业,同其他工业企业相比,具有高投入、高消耗、高成本、高风险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一是油气资源深埋地下,勘探开发难度大、时间长、成功率低;二是原油生产受自然规律的严重制约,企业生产的成本费用高;三是油气企业工作场地大都在野外,企业办社会负担沉重[1]。石油企业的这些特点决定了石油企业的管理创新约束条件要较普通工业企业要多,而且正是这些特点加大了管理创新的成本,从而使得石油企业很难在管理创新方面有所突破。2)企业创新激励政策导向 企业管理创新极易受到企业内部创新激励政策导向影响。由于国内原油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状态,为提高原油产量,石油企业对技术创新有很强的认知,其投入也很大,而对管理创新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是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积极性不高、成效不大的重要原因。3)企业创新氛围 良好的创新意识,与拥有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密切相关。在一个好的氛围下,人就思想活跃,新点子产生得多而快;不好的氛围则可能导致人思想僵化,思路堵塞。由于石油企业长期处在计划经济中,对市场反映迟钝,缺乏市场压力,难以形成企业创新的氛围。 三、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途径 转载请标出:论文快车 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给企业经营环境带来了根本性变化。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不进行管理创新,以期超越一流,保持不败。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西方企业管理创新是一浪高过一浪,在管理的诸多领域中进行了大胆而又成功的创新。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和世界其他国家的经营关系越来越重要,管理创新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根据我国石油企业的现状和特点,我认为在石油企业管理中需要开展创新活动,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盈利水平。1.组织机构的创新转载请标出:论文快车 组织机构是企业运行赖以支撑的架构,科学的机构设置是管理理论与规律的产物,也与企业实际管理的要求相关。目前石化集团正在进行的重组改制过程,实际上是企业制度创新的过程。在制度创新过程中,组织机构必须有相应的变革与创新,才能适应全新的委托代理关系、集权与分权要求、管理效率的提高等等。因此,开展组织机构创新活动特别重要,否则企业制度创新就不可能真正成功。2.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管理创新的主要形态,是企业发展的根本源泉,它越来越成为决定企业管理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技术创新不仅是技术问题,也是管理问题,因为技术创新从研究开发、形成产业化到市场推广应用,在整个过程中蕴涵着一种新的管理机理和方法。石油企业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科技和追求整体效益的特点,经济效益的提高依赖于技术创新。这种技术创新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目标,以充分利用新工艺、新方法和高效益产出为归宿,推动石油企业发展,从而促进管理方法、管理模式的创新。3.经营理念的创新转载请标出:论文快车 由于企业长期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其价值观及行为存在一种惯性,这种惯性根植于人们的头脑之中,常常会不自觉地在其行为中表现出来。石油企业的这种模式及价值取向很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因此应该在经营理念上进行创新,树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企业特性的经营理念,重新塑造自己的价值观与行为取向。4.管理制度创新转载请标出:论文快车 一些石油企业重组改制后,石油企业主业进入股份公司,成为股份分公司,其它部分为存续公司,保留原有的名称。这是把原来的一个企业分为二个,各自有自己的法人,在经济上、行政上相互独立,但在党群组织上还是一个系统,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进行管理体制创新,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建立新的管理体制。5.管理方式方法的创新转载请标出:论文快车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首的高新技术不断发展,企业之间的交易方式已经发生了一些根本的变革,企业物资、资金流动在不断加速,企业原有游戏规则也随之在不断改变。石油企业只有适应这些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寻求新的管理方式和方法,才能在以后的竞争中取胜。6.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资金、技术、专利等企业生产经营要素都可以相互转让,唯独只有人力资源不能自由转让,因为人力资本将取代金融资本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2]。人力资本的重要性使得过去以财务管理为重心的管理体系必须进行改革,转变为以人为本的管理体系。如何让职工在工作中发挥聪明才智、调动积极性、不断提高知识和技能,是企业的一项迫切任务。因此加强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活动不仅非常必要,而且非常迫切。7.企业流程和信息技术运用创新流程的改革与创新,源于西方企业对传统分工条件下造成的生产经营与管理流程片断化、无人负责整个流程,只追求局部效率优化而使整个流程效率低下的再认识。流程之所以需要不断创新,是因为现代信息技术、电脑技术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原有流程赖以存在的前提条件发生了很大甚至是根本性的变化。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流程创新是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领域。四、需要处理好的关系转载请标出:论文快车 http://www.lun-wen.com1.企业管理创新和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关系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是搞好各项其他工作的重要保证,是前提条件,是企业进行各项重大决策的重要依据,是推行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的重要条件。石油企业若想进一步创新、发展,必须加强企业管理基础工作,必须处理好管理基础工作与管理创新的关系,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在保证基础管理工作正常进行的基础上,充分搞好管理创新,探寻新的发展方法和手段,推动石油企业向前进步。2.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关系引进国外先进管理技术和方法,对推动我国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缩小与发达国家企业管理的差距,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也是加强和改善我国企业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学习、引进、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石油企业自身的特点,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石油企业管理模式和方法。转载请标出:论文快车 创新决不仅仅是知识的发现,更重要的是知识的运用。一个企业的竞争能力并不简单地取决于其科技力量,在某种程度上更取决于企业的管理水平。可以说管理创新也能创造市场,也能弥补技术创新的不足。因此,石油企业在管理创新过程中,除了尽可能地运用技术创新的成果推动管理创新向前发展,更重要的是如何利用管理创新来充分挖掘技术创新的潜力和效率。3.石油企业管理创新与自身特色的关系石油企业独有的特点决定了石油企业所有的管理创新活动都应当围绕如何减少和降低这些因素的影响展开。例如,地下油藏呈上下分布,不同的油藏分布在不同的地段,其平面上相互重叠;反映到地面生产上,不同的油藏其地面生产设施可能在同一区域。油藏分布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油藏地面生产设施不可能以油藏为单元组织,而只能以地面集输系统为单元组织。因此现行油藏原油成本核算以地面集输系统为单元进行成本要素归集,这样的成本归集反映的是同一集输系统内所有油藏的平均开采成本,从而使采油在优化油藏开采方案时缺乏科学的依据。因此,无论是在经营理念创新上,还是在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创新上,都必须建立在石油企业的自身特点之上;否则,所有的创新只能是纸上谈兵。4.管理创新过程与利用信息技术的关系当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原有管理游戏规则,信息技术不仅使实力雄厚的大企业特别是掌握当代前沿技术的大企业控制市场的能力不断加强,同时还极大地提高了资本周转的速度,使他们更容易获得远远高于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这从根本上破坏了利润平均化的机制。由于我国石油企业在开发和运用信息技术方面与西方大石油企业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加上管理创新活动缺乏或滞后,使其竞争力差距不断加大。从这个意义上说,能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适应知识经济的时代潮流,已成为当今石油企业竞争的焦点。因此,石油企业在管理创新过程中,运用先进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现行管理创新的重大影响,是决定企业管理创新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5.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关系转载请标出:论文快车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创新和管理创新存在密切的联系,二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相互保证的,不能把二者的关系割裂开来,更不能对立起来。实质上就是改革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企业制度改革,旨在界定企业与政府、与社会、与投资者(股东)、与员工的关系,奠定企业管理的制度基础,带来企业运行机制的市场化。这是企业现代管理赖以存在的基本前提。如果企业的产权界定不清晰,外部激励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即使内部管理改革取得突破,也是不能持久的。企业管理体制(或组织结构)的改革,目的是实现管理模式的市场化,增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在以产权为核心的制度创新基本完成以后,企业管理创新的任务更艰巨,对企业的竞争力、经营绩效的影响更直接。这两种创新是并行的、相互促进的,都直接影响企业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因此,石油企业必须通过企业重组改制来加强和深化管理,实现企业管理创新,完成市场导向型的管理创新,建立起面向市场的管理模式和决策机制。当前石油企业必须通过企业重组改制来加强和深化管理,实现企业管理创新,完成市场导向型的管理创新,建立起面向市场的管理模式和决策机制。转载请标出:论文快车 综上所述,只有充分认识到我国石油企业管理现状,才能更为深刻地理解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分析现在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新措施,正确处理好和其他相关问题的关系,切实搞好石油企业管理创新工作,把经济搞上去,为我国石油企业在新世纪有更大的发展,为全面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多做贡献。 更多参考.http://d.baidu.com/rs.php?q=%D3%D0%B9%D8%CA%AF%D3%CD%B7%BD%C3%E6%B5%C4%C2%DB%CE%C4%3F&tn=baidusite

何发岐俞仁连云露

(中国石化新星石油公司西北石油局,新疆乌鲁木齐830011)

【关键词】原型;盆地分析;油气藏;二次充注;塔里木

塔里木盆地是一个在古生代克拉通盆地之上叠加了中新生代前陆盆地而形成的大型叠合盆地,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并为十多年的油气勘探实践所证实。它是中国唯一发现海相成因工业性大油田的盆地,唯一以寒武—奥陶系为工业性油气源的盆地,也是唯一既有海相又有陆相两种成因工业性油气田的盆地。

自1984年9月原地矿部西北石油局部署在塔里木盆地北部沙雅隆起上的沙参2井在下古生界奥陶系白云岩中钻遇工业性油气流后,实现了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在盆地内寻找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的重大突破,从而首次实现了塔里木盆地从前陆盆地走向克拉通盆地的重大突破,继而也实现了非背斜领域的重大突破,从而加速了在盆地腹地克拉通领域勘探的步伐。但回顾十多年的历史,至今已经历了几番海陆相转移、浅中深层的跳跃、克拉通与前陆盆地的迂回,只探明17个油气田,且以中型为主;探明石油天然气储量截止2000年上半年才到10×108t油当量。西北石油局1996年底在沙雅隆起中段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中发现了一个亿吨级油田,至今已控制含油面积达700km2,预计可拿到3×108~5×108t探明储量。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在库车前陆盆地西部今年探明了克拉2号大型气田,提交储量200×108m3,似乎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出现了新的契机。但往深里想一想,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地质调查和十多年的油气勘探,为什么塔里木盆地找到的与盆地规模和资源量匹配的大油气田是凤毛麟角且探明程度这么低?这一结果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勘探决策或勘探目标选择方面的失误,还是盆地内客观地质条件的反映?盆地内油气勘探的前景究竟如何?勘探的近期和中远期主攻方向应该在哪里?这都是摆在勘探家面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而要弄清这些问题,就十分有必要在一种比较切合实际的理论指导下,结合盆地油气地质特点,了解盆地的远景,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为勘探工作者指出寻找油气的依据,进而采取科学的部署方案。而正确的勘探思路,来源于对地下成藏规律的深入认识和切合实际的理论指导。

1盆地原型与油气系统

朱夏先生在盆地分析方面所做的贡献在于他提醒大家要重视“历史的、动态的、系统的结构分析”的作用,并在结构分析的基础上给“原型”下了一个定义。这个定义的准确描述为叠加盆地的分析提供了最基本的单元,在塔里木盆地国家重点科技攻关中应用十分广泛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一般认为,塔里木盆地克拉通板块多旋回、多阶段、风格迥异的演化历史是通过两大体制、四大构造阶段及多个板块构造阶段的研究才认识到的。包括后来在塔里木盆地进行的含油气系统分析,其结果都应视为是在“原型”分析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塔里木盆地原型盆地分析和演化历史表明,克拉通盆地和前陆盆地在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并列出现的,从两类盆地原型出现的顺序,结合中国板块活动的特点看,中国大陆古板块较小,塔里木、中朝和扬子3个板块面积之和,仅有北美板块的三分之一。因此,活动性强,在新元占代到晚古生代板块构造发生手风琴式的此张彼合控制的应力场对克拉通盆地产生强烈影响,这是塔里木板块边缘环境的一个特点。在板块内部,塔里木克拉通基地呈破碎的、条块分割的结构,水平应力场的变化使岩石圈产生垂直运动的可能性增加,而且在演化早期正常的热体制环境中塔里木克拉通盆地变形特点主要是形成大型隆坳结构,受壳下流变因素及其不均一性影响和边界活动方式的控制,克拉通内部隆坳结构发生迁移,隆起抬升此强彼弱。从克拉通盆地与前陆盆地分布的空间范围来看,在洋陆板块构造体制下沿克拉通周缘发育分布范围较窄的被动边缘盆地,前陆盆地;而在大陆板内变形体制下前陆盆地由两侧山前快速推进。尤其在燕山早期运动后,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碰撞,塔里木进入前陆盆地阶段,在盆地南部三叠—侏罗纪发育了前陆挠曲和走滑拉分盆地的组合,反映盆地总体处于压扭环境,说明早二叠纪末的海西晚期运动是盆地构造演化史上最重要的事件,在此前后盆地发展的构造体制截然不同。因此,两种体制下形成的盆地风格迥异,资源丰度和结构不一致,所以对两个领域应有不同的勘探思路和勘探方法。

朱先生认为:一个结构单元是一种构造形式,也是一个沉积实体;并且可以按地球动力学的机制来区分、类比的是这类原型,而不是它们的组合——盆地;这些原型或结构单元应被看作是在一定环境下的作用-响应系统(Process-Response System)以及其下的子系统。这个基本单元及系统的概念是先生运用活动论、历史观分析研究盆地不同阶段演化特点的鞭辟入里的结晶,其精髓用“T环境-S作用-M响应”体现后,使中国的盆地原型具有了全球性的可比拟性,并从而突出中国盆地在全球构造环境中的特殊性。这既填补了美国著名石油大地构造学家A.W.Bally(1975)盆地分类的空白,同时也为中国盆地油气系统研究奠定了基础,理清了思路。

自从1972年AAPG年会上Dow提出Oil System这一概念以来,该名词在国外就几经演化,而且这方面的研究在西方文献中又形成了一个新热点。自引进国内后在油气勘探实践中得到广泛重视,许多人将油气系统界于盆地与成藏组合之间来研究。但它不是生、储、盖、运、圈、保研究结果的简单归纳,而是在更高层次上以一种新的思路与方法去剖析这些石油地质条件;它强调了整体的、综合的、动态的及层次性的观点,通过各要素从静态到动态的分析,追溯油气从源岩到圈闭的成因链条件及作用过程。因而,关系的建立及作用过程的恢复是油气系统研究的灵魂。一般认为,含油气系统是一套(?)成熟的烃源岩及与之有关的储集岩、盖层组成的实体。而先生在1980年指出,石油地质工作应从盆地整体考虑,首先要考察的是其全貌。但是一个盆地尤其是大型盆地,总是包含着若干个由不同的地球动力学机制产生的不同结构部分,我们称之为盆地的“原型”。在此之前,先生把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归纳为4个“M”、4个“S”和3个“T”。4个S是作用,4个M是作用的结果。所以,我们认为含油气系统分析与盆地原型分析一致。如果这样机械对等大家认为不是太死板的话,我想先生在石油工业出版社1986年版的《朱夏论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自序中给大家提示了这么几条:

(1)国际的东西要学,新理论、新方法要结合中国国情,尤其是地质理论,因为地质的区域性很强,有特点;

(2)历史的、动态的、系统的结构分析对于探索有复杂运移过程和生储关系的油气藏类型尤为重要。

塔里木盆地是一古生界克拉通盆地和中新生界前陆盆地叠置而成的大型叠合盆地,其演化经历了从洋—陆板块构造体制向大陆板内变形体制的转化,形成海陆相两类油气资源,有克拉通和前陆盆地两类勘探领域。

2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结构和分布

资源结构是涉及到油气勘探部署决策和勘探技术思路、勘探技术方法的大问题。塔里木盆地有多套烃源岩,这些烃源岩的发育、分布及其对油气藏的影响受控于盆地原型及其叠加演化。对其演化和形成的资源结构有许多成果。总的看表现为以下特点。

古生代克拉通盆地发育寒武—奥陶系、石炭—二叠系两套源岩,以寒武—奥陶系为主。下古生界烃源岩主要分布于盆地东部,巴楚隆起靠和田河一带也是一个重要的分布区,他们主要受克拉通被动边缘盆地控制,在盆地中部是克拉通内坳陷盆地,隆坳差异悬殊。它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是一套高成熟的烃源岩。海西早期就成熟,出现了一次生油旺盛期,资源结构以油占绝对优势,此时的盆地结构改变为地势相对平缓。水体较浅的被动、活动陆源盆地与克拉通内坳陷盆地,在盆地北部沙雅隆起发育沙西、阿克库勒、库尔勒3个古凸起,盆地中部也存在由古凸起组成的隆起带,油气向环成熟生油区的古隆起运移。此期形成的是以油为主的油藏,但古凸起顶部的剥蚀使古油藏遭受破坏,形成沥青。至海西晚期,盆地构造运动强烈,沙雅隆起区古生界剥蚀严重,克拉通盆地以寒武—奥陶系为烃源岩的油气系统在隆起再次遭到破坏,斜坡部位保存相对较好,而且推测存在相对较高的异常岩浆活动热体制,寒武—奥陶系源岩演化程度变高,气油比显著上升。到喜马拉雅期进一步成熟,生油气能力大幅下降。计算结果是下古生界烃源岩单提供的资源量约为120×108t,其中早期保存的油气资源量达37×108t,仍古现今盆地总资源量的1/5左右,充分说明早期资源的重要性,是值得重视的目标。比较可能的残存形式是经过后期次生改造,降解或分异的次生油气藏。晚期生成的资源中成熟度高的轻质油——凝析油占较高的比例(顾忆等,1997)。

中新生代前陆盆地主力烃源岩为三叠—侏罗系,它们和石炭—二叠系在喜马拉雅期形成的资源量分别是40.5×108t和25.8×108t,主要分布在塔东北坳陷区56%、塔中隆起区21%、塔西南坳陷区21%。3套烃源岩形成的资源量占盆地总资源量的4/5,资源结构以气为主。

3塔里木盆地油气藏特征和二次成油

前已述及塔里木盆地烃源岩的演化比较复杂,盆地的演化历史决定油气藏的形成也是多期的,流体包裹体分析确定塔里木盆地至少有3期油气运聚过程。以往的勘探区集中在构造活动性较强的隆起地带及山前坳陷区,油气藏绝对大多数是晚期和近期形成的,以克拉2气田为例。克拉2气藏为底水块状干气气藏,甲烷含量高,非烃气体含量低,是典型的优质天然气,天然气的PVT性质表现为异常高压的特征。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克拉2气田为5.0Ma[康村组(Nk)]以来一次性成藏的结果,即气藏形成晚于圈闭形成时间[库车组(N2k)沉积以来],气源来自库车坳陷三叠—侏罗系。据烃源岩潜力指数(SPI)高达50.5t/m2判别,库车前陆盆地油气系统中克拉苏构造带与烃源岩上下叠置,为一个超强充注的含气系统。

但近年来在塔中、塔北、巴楚隆起上克拉通领域发现的油气藏,原油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为早期成藏或多数具有二次充注成藏的特点。以塔河油田为例,从整个阿克库勒凸起看平面上该区受岩性、储层物性、断裂分隔的影响或局部构造的控制形成多个油气藏,纵向上有三叠系、石炭系两套碎屑岩储层和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油源对比表明烃源岩都是寒武系—下奥陶统;圈闭类型三叠系以低幅度构造类型为主,石炭系是在大构造背景基础上叠加岩性因素,奥陶系岩溶储集体以石炭系巴楚组泥岩为盖层形成不整合岩溶圈闭;近年来已累计探明油气地质储量1×108t以上。

根据储层沥青、流体包裹体分析以及饱和压力或露点压力计算资料,塔河油区成藏有4期:海西早期以破坏为主,海西晚期破坏与改造并存,燕山—喜马拉雅早期以油藏的形成与分配为主,喜马拉雅晚期以轻质油和气的充注为主。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流体性质平面分布差别较大,以3区与4、6区最为显著。塔河4、6区只存在重质油,且密度大的多。本区只有塔河3号奥陶系油藏有凝析气顶,往下有轻质油、常规原油和重质油分布;它在海西晚期就已成藏,但以喜马拉雅期为主。原油中高浓度的25—降藿烷系列化合物证明海西晚期有过成藏后的氧化降解(沙61井区),而且北部原油受后期油气充注影响较小。纵向上三层油藏性质也不同,形成时代也有差别。塔河3号石炭系产层原油反映出的成藏期主要为印支—燕山晚期。

通过对盆地中已发现油气藏实际资料的分析,不难发现塔里木盆地油气藏形成具以下总体特征:

(1)整体封闭条件是成藏的首要条件。塔里木地史上每一成藏期无不以整体封闭环境的形成为前提,每一成藏期的破坏又无不以其整体封闭环境受到开启而破坏。而且与整体封闭相联系的区域性盖层的发育层位或发育时间,决定了油气藏的有效成藏时期。

(2)喜马拉雅期是现今油气成藏的重要时期。现今盆地油气的形成分布明显受盆地构造格架控制,有3个相对独立的构造单元,3个有效成藏条件组合,它们决定了现今油气远景的大小和不同的勘探目标方向。在加深对晚期成藏规律的研究的同时,要重视克拉通领域古油藏的探索。

(3)多时代油气,通过长距离跨时代运移和聚集成藏。海相和陆相油气并存、多类型油气藏共存的特点,导致了油气分布的复杂性。但几个大油田与油源的关系明显地反映出大圈闭距离油气源越近越容易形成大的油气聚集。

(4)多期成藏,主要与多个油源在不同阶段分别生成不同性质的油气过程有关。多期形成的油气藏叠加,构成了多个含油系统,油气多相态共存,从而形成了油气藏的动态成藏过程。

(5)一句话,上述特点明显表现出复式油气聚集规律。

4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指导思想和部署原则

从前述盆地地质特点和油气成果看,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的指导思想应是:

(1)立足多目的层的勘探;占领克拉通盆地古隆起及古斜坡,逼近主力烃源岩;以大型圈闭为主攻目标,瞄准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寻找大型原生油气田(藏);兼顾上古生界和中新生界低幅度圈闭群,寻找次生的中小型油田(藏)。

(2)加强前陆盆地的前陆斜坡、逆冲褶皱构造带解剖,以大型圈闭为主攻方向,以中新生界高孔渗碎屑岩储层为目标,寻找大型天然气田。

在上述勘探部署指导思想的指导下,油田公司勘探部署应坚持以下原则:

(1)油气并举,以油为主,支持和发展区域经济,同时为“西气东输”积极推进天然气勘探。

(2)背斜油气藏与非背斜油气藏并重,并注意方法技术系列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3)海相克拉通盆地与陆相前陆盆地两大领域兼顾,评价时各有侧重。

(4)坚持勘探程序,加大勘探的力度,并加快勘探的节奏;同时也充分考虑勘探的物资、资金支撑条件,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

(5)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积极开拓新区、培育勘探后备基地的同时,不间断地开展立足全盆地的选区评价工作。

(6)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新的勘探方法技术系列和理论,不断更新勘探思路,结合油气勘探对象实际特征,进一步完善和创新方法技术系列。

参考文献

[1]朱夏.论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6.

[2]何治亮,毛洪斌,等.塔里木多旋回盆地与复式油气系统[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0,21(3):207~213.

[3]杨克明,龚铭,等.中国新疆塔里木板内变形与油气聚集[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7.

[4]赵文智,何登发,等.石油地质综合研究导论[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

[5]费琪,等.成油体系分析与模拟[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7.

[6]邱中建,龚再升,等.中国油气勘探[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地质出版社,1999.

[7]黄第藩,赵孟军,张水昌.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及勘探方向[J].新疆石油地质,1999,20(3):189~192.

[8]赵孟军,周兴熙,卢双舫.塔里木盆地——富含天然气的盆地[J].天然气工业.1999,19(2):13~18.

[9]何登发,李德生.塔里木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聚集[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6.

[10]叶德胜,王根长,林忠民,等.塔里木盆地北部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油气前景[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

[11]Leslie B Magoon,Wallace G Dow.The Petroleum System-From Sourceto Trap[C].AAPG Memoir 60,1994.

[12]Alan P Heward,Supamittra Chuenbunchom,Gerard Makel,David Marsland Laurent Spring.Nang Nuan oil field,B6/27,Gulf of Thailand:Karst reservoirs of meteoric or deep-burial origin[J]? Petroleum Geoscience,2000.6:15~27.

[13]黄传波.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藏形成条件[J].新疆石油地质,2000,21(3),188~192.

[14]杨海军,李勇,刘胜,李新生,等.塔中地区中上奥陶统划分对比的主要认识[J].新疆石油地质,2000,21(3),208~212.

[15]周兴熙,等.塔里木盆地油气藏[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5.

[16]刘国臣,张一伟,金之钧,李京昌.塔中地区沉积波动过程及其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以塔中一号油藏为例[A].油气藏研究系列丛书编委会.油气藏机理及油气资源评价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

[17]贾承造.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规律[J].新疆石油地质,1999,20(3):177~183.

[18]谢晓安,胡素云,卢华复.探讨塔里木盆地巴楚断隆的正反转构造[J].地质论评,1998,44(1):1~5.

复杂油气藏期刊投稿

在复杂油气藏中投稿的关键点如下:1、征稿范围:《复杂油气藏》由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油田分公司和海洋油气分公司主办。《复杂油气藏》系统研究复杂油气藏的成藏机理,经典总结复杂油气藏勘探开发经验,积极探讨勘探开发复杂油气藏的新理论、新方法,推广应用高效、节能环保新技术、新工艺,为科学研究、油气田生产和决策服务。《复杂油气藏》设有石油地质、地球物理勘探、油气田开发、石油工程、生产现场等栏目。《复杂油气藏》的读者和作者群体为国内外从事复杂油气藏勘探开发的战略决策人员、科研人员、现场生产人员和石油高等院校师生。2、来稿切忌一稿两投。请注明真实姓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电子信箱和电话号码等快捷联系方式,以便及时联系。本刊编辑部可对文稿作适当删改。如不可修改,应事先申明。本刊实行不退稿制,半年内未收到录用通知,作者可以自行处理。如有需要,作者可来电查询。投稿者应自行解决有关保密事宜,凡投本刊论文均视为已通过本单位的保密审查,如因论文发表而发生泄密,由作者负责。

我是《岩性油气藏》的编辑,这个问题我可以很明确地告诉你,通过我们期刊发表文章是不收取版面费用的。欢迎投稿!投稿方式:将稿件以Word格式放在附件里,通过邮件的形式发送至编辑部邮箱,E-mail:

目前学术期刊大多都是收费的《科技传播》杂志 详见百度空间

岩性油气藏期刊投稿

目前学术期刊大多都是收费的《科技传播》杂志 详见百度空间

开展油气成藏条件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的:一是总结研究区具体油气成藏模式及主控因素,抽提研究区评价中应考虑的地质因素,构建符合研究区实际情况的评价模型。二是弄清研究区成藏条件,为评价工作打好扎实的基础。

油气成藏条件研究是一个综合研究课题,要求研究领域全面、系统。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盆地分析:盆地所处大地构造位置、地壳深部结构及盆地基底特征,盆地几何形态,盆地沉积充填及地层详细划分对比、盆地沉降沉积史与热史,主要构造运动期次、性质、方向及产物,局部构造样式、特征、成因及分布,断裂形成机制、性质及分布。

(2)含油气系统研究:主要生油岩空间分布,各生油岩的岩性、有机质丰度、类型、演化程度,有效生油岩分布面积、生油能力及生烃强度分布;主要生油区及供烃方向、运移通道,有利储集相带、储层岩性及其分布,储层物性特征、孔隙结构、次生孔隙发育带及储层非均质性,盖层岩性、分布及连续性,盖层物性及有效封盖能力,生储盖组合类型及特征,含油气系统划分及其综合研究与评价。

(3)圈闭描述:圈闭类型及其特征,各类圈闭分布规律,圈闭形成期,圈闭有效性和捕油能力。

(4)油气田(藏)研究:统计研究区已知油气田(藏)分布层位与部位、储盖层特征、圈闭规模及形成期、油气藏类型及规模、油气藏特征及形成机制,选择不同类型油气藏的典型实例,从成藏条件、成藏机制、保存与破坏各方面进行深入解剖,总结本区成藏模式及主控因素,总结油气藏分布规律。

(5)开展研究区与国内外标型区的对比研究和研究区内部高勘探部位(圈闭)与低勘探部位(圈闭)的对比研究,选择对比参数并进行取值论证。

(6)建立研究区勘探开发历史数据,分析勘探阶段,总结勘探发展规律,分析勘探前景。

当然,所有这些研究的内容很多,工作量很大,不可能均要求在资源评价中从头做起,但应该对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并根据新资料、新勘探成果和认识进行修改与补充,根据评价目的进行高度总结。

由于裂谷盆地岩性、岩相变化迅速,因此岩性尖灭油气藏屡见不鲜,其规模有大有小。现以双河油田和木日格—苏布油藏为例,介绍其特点。

(一)双河油田岩性尖灭油气藏

双河油田位于河南省南部,其构造位置处于南襄盆地泌阳凹陷的西南边部。是一个以砂岩上倾尖灭岩性油气藏为主体的复式油气藏,探明叠加含油面积31.8km2,属亿吨级大油田(王寿庆等,1997)。

1.地层特征

泌阳凹陷钻遇最老地层为新生界古近系。推测基底地层为中新元古界和下古生界;沉积盖层主要为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根据地震资料和区域资料推测存在上白垩统。主要发育有古近系古始新统玉皇顶组和大仓房组,为一套河湖相红色建造,不具备生油条件,厚3000~4000m。下部为棕红色砂砾岩与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互层;上部为棕红色泥岩夹灰色泥岩和泥质白云岩,富含石膏。

古近系渐新统核桃园组,分为三段。核三段为深灰色泥岩与页岩及粉细砂岩、砂岩、砂砾岩,上部夹油页岩和天然碱,厚530~1550m。是区内主要烃源层段。核二段为灰色泥岩、白云质泥岩、泥质白云岩与白云岩互层,夹天然碱及少量砂岩,厚500~800m。核一段为发育一套灰色、灰绿色泥岩夹灰色粉砂岩和褐色劣质油页岩,以及少量粗砂岩,厚度<500m。

古近系渐新统廖庄组,下段为棕红色泥岩、粉砂岩和灰黄、杂色砂砾岩。上段为灰绿色夹棕红色泥岩,含石膏层和石膏脉。厚度<720m。

新近系凤凰镇组,为一套灰黄色、棕黄色泥岩、砂岩和砂砾岩,底部常有一层块状砂砾岩。厚度<200m。其下为不整合接触。

图4-5 双河油田构造图

(据王寿庆等,1997)

2.构造特征

整个双河油田是一个由北西向南东平缓倾伏的鼻状构造,西北抬起为单斜(图4-5)。构造轴向315°~340°,两翼不对称,东北翼缓,3°~7.5°;西南翼稍陡,9°~15°,最大闭合高度450m,构造面积约50km2。构造南翼发育11条规模不大的正断层,其中5 条走向北西,倾向北东;4条走向北东,3条倾向北西,1条倾向南东,2条近东西向走向。长度为0.2~2.75km,落差为4~138m。这些断层对油层有一定的分割作用。

3.储层特征

储层主要为核三段扇三角洲砂体,由东南向西北方向呈扇形展开,减薄直至尖灭。砂体分布范围广,叠加面积较大,可达100km2。储层岩性主要为砂岩及少量砾岩。砂岩多为长石不等粒砂岩、岩屑长石砂岩等,砂岩单层厚度大,一般5~20m,多呈块状。

储集空间类型,主要有粒间残余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裂隙及微孔隙等,其中以次生粒间溶孔为主。

孔隙结构,孔喉半径大,孔喉半径均值为2~28.1 μm,最大连通孔喉半径可达75μm。且孔喉分布的主峰位与渗透率贡献值频率分布的峰位大体一致,表明大多数油层主要是由连通性好的大孔道组成的,具有很高的渗透能力。

储层物性中等,小层平均孔隙度为18.8%,平均渗透率716×10-3μm2,属中孔中高渗储层。由于沉积上的单砂层的厚度大,岩性粗而杂;加之成岩作用过程中的溶蚀、充填、胶结的不均质性等因素,使储层非均质严重,渗透率的级差较大,渗透率变化范围介于0.00001~6 μm2,但小层内变化较小。

4.油气藏特征

(1)油气藏类型:由于本区发育了自东南向西北扇三角洲砂体和由西北向东南倾伏的大型鼻状构造相配置的地质条件,形成以砂岩上倾尖灭圈闭为主体的多种圈闭类型和相应的油气藏类型。

砂岩上倾尖灭油藏占油田总储量的三分之二以上(图4-6)。而鼻状构造倾伏端的断鼻、断块油藏仅占油田总储量的30.4%。砂岩上倾尖灭圈闭的形成有赖于砂岩尖灭线与砂岩顶面构造等深线相交;或侧向断层遮挡;或分流河道间泥质岩形成遮挡;或成岩作用形成的致密带遮挡圈闭及相应的油气藏类型(图4-7,表4-1)。

图4-6 双河油田油藏纵向剖面图

(据王寿庆等,1997)

图4-7 双河油田圈闭类型图

(据王寿庆等,1997)

(2)油气藏压力与温度:原始地层压力高,平均为17.5Mpa,原始饱和压力低,平均为3.07Mpa,地饱压差大,平均为14.43Mpa,原始气油比低,平均为22.8m3/t,属未饱和条件下的特低饱和油藏。边水不活跃,弹性和溶解气驱能量都很弱,天然能量不足。

油藏在原始状态下纵向上属于同一压力系统,压力系数0.97~1.00。地温梯度高,平均为4.56℃/100m。

(3)油气水性质

原油性质在纵向上具有分带性,平面上具有分区性:

表4-1 双河油田油气藏圈闭类型统计表

三角洲平原相:埋藏较浅,原油性质具有六高特点,即含蜡量高,为37%~39%,析蜡温度高,为40~45℃,黏度较高,为10.4~15.6Mpa·s,含硫量较高,为0.10%~0.14%,含胶质沥青较高,为12.2%~14.7%,密度较高,为0.8658~0.8793 g/cm3。

三角洲前缘相:具有原生原油带的特点,含蜡量为25%~30%,凝固点为30~35℃。

边缘相:随着埋深增加,具有一高四低的特点,即轻质馏分高,为40%左右/320℃,密度低,平均为0.8392g/cm3,黏度低,为4Mpa·s,含硫量低,为0.07%,含胶质沥青低,为7%左右。

天然气性质:天然气密度高,为0.8075~0.9909 g/cm3,重烃含量高,为31.73%~45.88%,二氧化碳含量高,为1.04%~3.69%,甲烷含量低,为27.18%~58.75%。

地层水在纵向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矿化度往下增高,由3146mg/L→16624mg/L,Cl-由520mg/L→7122mg/L。属NaHCO3水型。

5.油气藏形成条件

(1)极佳的生、储、盖配合是形成大油田的基础,古近纪渐新世核桃园期是湖盆发育的鼎盛时期,沉积了一套巨厚的烃源岩,有效烃源岩厚达1700m,分布面积500km2以上,占凹陷面积的50%以上。有机质丰度高,有机碳平均为1.66%,氯仿沥青“A”0.25%,总烃921mg/kg;母质类型好,以Ⅱ1型和Ⅰ型干酪根为主;地温梯度高,廖庄期末古地温梯度为4.48℃/100m,成熟门限深度浅,为1500m左右,具有很好的烃源条件,油气资源丰富。

同时,烃源层与储层在空间上有良好的配置关系。烃源层单位厚度为10~25m,砂岩单位厚度为5~10m,二者呈大面积交互式沉积,使烃源层排烃完善程度高。在核三段顶至核二段底发育了厚达100~200m区域性泥岩盖层,为小凹陷形成大油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储、盖条件。

(2)扇三角洲砂体与鼻状构造相匹配和后期构造抬升是砂岩上倾尖灭油藏形成的关键,核三段自平氏入湖的扇三角洲复合砂体呈叠瓦状退复式沉积,形成了一系列自东南向西北方向尖灭的砂体。渐新世廖庄期后期,由于区域抬升,因西北斜坡受唐河凸起的影响抬升幅度最大,致使砂体由下倾尖灭变为上倾尖灭。当岩性尖灭线与鼻状构造等高线、或断层线、或岩性物性变化线在平面上相交形成圈闭,是砂岩上倾尖灭油藏形成的关键。

(3)成油期与成岩阶段次生孔隙发育期的有机配置是油气富集的重要因素,本区储层储集空间以次生粒间溶孔为主,次生孔隙发育带深度在1000~2000m;而生油门限深度为1500m。成油期与次生孔隙发育期的有机配置,使生成的大量油气源源不断地运移到砂岩次生孔隙中,是油气富集的重要因素。

(二)木日格上倾尖灭岩性油藏

木日格上倾尖灭岩性油藏位于二连盆地乌里雅斯太凹陷南洼槽东部缓坡带鼻状构造上。实际上,该油藏是以上倾尖灭岩性油藏为主,包括多种油藏类型的复式油藏。

1.地层特征

本区钻遇地层主要为第四系、第三系、下白垩统赛汉塔拉组、腾格尔组和阿尔善组、中下侏罗统,基底为古生界。其间缺失上白垩统、上侏罗统。其中以下白垩统最发育,腾格尔组和阿尔善组是主要勘探目的层。根据沉积特点,将腾一下亚段划分了5个砂组,阿尔善组划分了4个砂组。

2.构造特征

乌里雅斯太凹陷是一个西断东超的箕状凹陷。分为西部陡坡带、中央洼槽带(包括了南洼槽、中洼槽和北洼槽)和东部缓坡带。在南洼槽东部缓坡带上发育了2个鼻状构造,自北而南依次为苏布和木日格鼻状构造。构造轴向北西西,自东向西倾伏于洼槽中。在缓坡带上发育了多组小规模的断层,断层长度为1~18.5km,断距一般<200m,并且中间断距大,向两端断距变小。断层走向有北北东—近南北向、北东向、北北西向和北西西向。多数为顺倾向断层,少数为反倾向断层。其中北北东向—近南北向断层最发育,这组断层与凹陷的走向相一致(图4-8)。这些断层大部分控制腾二段以下地层沉积,从而形成多级断层坡折带。其中在坡中部位从太45井—太47井—太13井—太25井一线以东发育了一条主要的坡折带,南部表现为断层坡折带,北部表现为侵蚀坡折带,控制了储层的分布和油藏的形成。

3.油藏特征

该油田主要为腾一段湖底扇岩性上倾尖灭油藏(图-9),其次有地层、构造和复合型油藏。控制含油面积24.2km2,控制储量2164×104t,预测含油面积44.5km2,预测储量3008×104t,合计51.4km2,控制+预测储量5172×104t。纵向上油层主要分布在腾一段Ⅲ、Ⅳ、Ⅴ砂组和阿尔善组Ⅱ、Ⅲ、Ⅳ砂组。油层单井最大厚度83.4m,一般12.0~18.2m,最大单层厚度45.4m,一般2.0~6.0m。

该油藏在上倾方向和侧翼均受岩性边界的控制,油层厚度与砂岩厚度不成比例。地层压力为14.61~21.65Mpa,压力系数0.89~1.18;地温梯度3.5~4.0℃/100m,属正常的温压系统。原始气油比26~99m3/t,饱和压力为2.7~10.6Mpa,为边底水不活跃的弱弹性驱低饱和油藏。

地面原油密度0.8290~0.8646 g/cm3,黏度2.33~20.04Mpa·s,凝固点23~35℃,含蜡量12.40%~26.1%,含硫量0.013%~0.147%,胶质沥青质4.2%~18.2%。地层原油密度0.73~0.7813 g/cm3,地层原油黏度1~4.3Mpa·s。

图4-8 乌里雅斯太凹陷南洼槽腾一段IV油组顶面构造图

图4-9 乌里雅斯太凹陷南洼槽木日格岩性油藏剖面图

地层水总矿化度2357~4911mg/L,水型为NaHCO3。

4.油藏形成条件

(1)湖底扇砂砾岩体夹持在生油岩中,油源丰富,腾一段底部为最大湖泛面,发育了一套优质的烃源层,上覆层向斜坡上超覆沉积,腾一段末期第二次湖泛期发育了一套泥岩成为良好的盖层,形成了理想的生储盖组合,为油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坡折带控制了储层的发育和圈闭的形成,在简单的斜坡上发育了断层、褶皱和侵蚀等多种类型的多级坡折带,其中中坡折带对成藏的控制作用最明显。它控制了砂砾岩的发育,在下倾方向砂体发育、厚度大,上倾方向砂体变薄或尖灭,从而为形成岩性尖灭圈闭创造了条件。

(3)湖底扇、扇三角洲分流水道控制油气的富集,扇体内储层存在明显的非均质性。一般粒度较细的粉砂岩或粒度极粗的巨砾岩,分选差,杂基支撑,物性差,含油性极差或不含油。而扇体的主体部位、辫状水道,储层发育,单层厚度大,累计厚度大,岩性以砂砾岩为主,物性好,含油性好,如太43井等;扇体的侧翼岩性细,砂体薄,物性差,含油性差,如太101井等。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