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环境变迁的后果 自然环境变迁的后果——《第七章 泾洛流域自然环境变迁的后果、原因、规律》第一节王元林载《泾洛流域自然环境变迁研究》自然环境从地质时代经过历史时期的变迁而至现今,在这一历史发展过程中,泾洛流域自然环境各因子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今日黄土高原童山秃秃,林草稀少,沟壑多布,侵蚀冲刷严重,出现许多人地矛盾,成为中国二十多个贫困地区之一,这正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下,破坏这一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所造成的。清楚泾洛流域自然环境变迁带来的后果,面对现实,制订相关政策,为当前这一地区的治理服务。 一、泾洛流域自然环境变迁带来的最大恶果是水土流失日益加剧。新石器时代,泾洛流域植被良好,森林茂盛,草地肥美,各种动物栖息其间,这从今天泾洛流域数以千百计的新石器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大量动植物遗存足可证明。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原始农业逐渐发展起来。起初,人们在河谷平原和高原之地小范围开垦,对侵蚀冲刷影响不大。随着人口增多,人们已不仅在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经营,就是生态环境脆弱之地,秦汉时已出现大规模地开垦高潮,陇东、陕北就是其中代表。随后虽然东汉以后长达三百多年这一地区多以游牧民族为主,但农业在一些小的地区仍有经营①。隋唐人口增多,隋代陇东、陕北每县就有上万户,陇东、陕北人口达120多万人,远远超过了西汉。唐天宝时陇东陕北人口近百万。陕北洛水流域近31万人口,是西汉时的近2倍。宋金在陇东、陕北更是驻有大量军队,人口激增。以后各代,这一地区人口一直居高不下。明嘉靖时,虽人口较明初有所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谭其骧:《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现一个长期安流的局面》,《学术月刊》1962年第2期。减少,但仍达近60万,加上逃户,亦有七八十万之多。再加上沿边驻有延绥、固原镇兵,人口亦当超过百万。“土人耕牧,锄山为田”,开荒耕坡,“虽悬崖偏陂,天地不废”。清乾嘉时这一带人口达285万人之多。虽然陕北仅44万人,但开荒已至山坡险岭,即使梁峁之地也不放过(详后)。一般情况下,每增加一人,需增加耕地0.2—0.3顷。陕北、陇东自然还要多些。这样伐林垦荒,带来的结果只能使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加剧。农垦之外,历代在泾洛上游曾置有牧马苑,牧马啃食草根,苑田种植苜蓿或粮食,过度地放牧也会破坏当地植被,加重水土流失,只不过不如垦荒带来的后果严重罢了。一般人对黄土高原垦荒带来的后果认识还不是那样清楚。据调查和推算,黄土高原在有森林覆盖的条件下,土壤年侵蚀模数很小,只有100—200吨/平方公里,而毁林开荒,其年侵蚀模数可达10000—20000吨/平方公里,增加100倍。陇东庆阳、平凉,再加上陇西的定西地区,有面积约7万平方公里以梁状为主的黄土丘陵沟壑区,一般年侵蚀模数在8000吨/平方公里左右①。泾水上游侵蚀模数最强烈,年侵蚀模数可达1万吨/平方公里左右。环县北部丘陵沟壑区年侵蚀模数7769吨/平方公里,庆阳北部丘陵沟壑区7412吨/平方公里,陇东黄土高原沟壑区5746吨/平方公里。而黄龙山、子午岭、关山(六盘山脉)土石山地森林区年侵蚀模数分别是238吨/平方公里、500吨/平方公里、800吨/平方公里②。其间森林起到的作用还是巨大的。陇东陕北间子午岭,在同治回民起义前,垦殖指数高达25%—30%,其侵蚀强度相当于现在延安一带,而年侵蚀模数已达8000—10000吨/平方公里③,水土流失已十分严重了。而今,泾洛流域水土侵蚀仍然十分严重。陇东、陕北大部分市县水土流失面积占到总土地面积的80%以上,环县、庆阳、镇原、泾川竟占到100%,而森林较多的合水(水土流失面积占到总土地面积57.75%)、富县(42.05%)、黄陵(48.36%)、黄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山西大学黄土高原地理研究所:《黄土高原整治研究》,科学出版社,1992年,第13—14页、18页。 ②中国科学院黄土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黄土高原地区综合治理开发分区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1990年,第87页。③唐克丽等:《黄土高原人类活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人民黄河》1994年第2期。(49.14%),水土流失所占总土地面积稍低。陕北历史上人口密度少,开发程度远较陇东低,今森林仍保持不少,水土流失也就自然不如陇东严重,洛水含沙量自然也没有泾水大。就是渭北旱塬一带,长武(92.97%)、彬县(93.84%)、旬邑(84.27%)、淳化(91.60%)、白水(91.63%)等,水土流失在总土地面积中所占的比例仍然巨大①。昔日洛川塬所在洛川县,今水土流失面积150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83%。这里耕地面积较大,占垦殖指数25.6%,耕地中夏粮又占很大比重,夏收后农田休耕,又正值雨季,暴雨易使裸露的地表发生面蚀和沟蚀;沟头延伸,沟道深切,沟坡变陡,又引起土体的崩塌、滑坡等重力侵蚀。朱牛乡的月合沟在1923—1955年的32年间,沟头延伸247米(平均每年7.7米),沟床被切深8.6米,沟道加宽15.4米,共损失塬面耕地19.2亩,流失土壤77.6万立方米。这样的沟壑在黄土高原地区不胜枚举。沟壑的增多,沟道面积增大,使地形更加破碎。今泾洛流域除原外,大量的梁、峁、沟等破碎地形遍地皆是。洛川朱牛乡沟道面积已达48.5平方公里(总土地面积仅有90多平方公里),坡度大于25。的陡坡又占沟道面积的53%②。洛川塬地如此,其他破碎地形沟壑之多,面积之大,就可想而知了。如此大量的土壤表层土被冲刷,土壤肥力自然下降。据统计,被冲刷的土壤中,每吨约含氮肥0.8—1.5公斤,磷肥1.5公斤,钾肥20公斤。黄土高原每年要损失肥分5000万吨,比黄土高原农业年施化肥量多好几倍③。历史时期,包括泾洛流域在内的黄土高原地区毁林开荒,轮荒乱垦,使宋时陇东陕北“腴田”、“肥田”后皆成为瘠田、薄田。志丹人曾流传的这样俗语:“山保安,牛羊山,米粮川”,当地应是富庶;而清咸丰时,保安(今志丹)“瘠贫之区,水土最劣,以耕稼则多不毛”④,水土流失造成的恶果已显露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中国科学院黄土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黄土高原地区资源环境社会经济数据集》,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年,第222—223页。 ②中国科学院黄土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黄土高原地区重点县综合治理与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科学出版社,1991年,第154页。③山西大学黄土高原地理研究所:《黄土高原整治研究》,第18页。④咸丰《保安县志》卷一《地理志》。泾洛流域水土流失,像其他黄土高原地区一样,带来的更大灾难是河流中的泥沙增多,河患频增。今黄河泥沙含量已多达16亿吨,其中陕西省每年输入黄河的泥沙就达8亿吨,占到三门峡以上输沙量的一半。大量的泥沙淤积在下游河道中,使河道淤高,行洪不畅,易发生河患。今黄河下游成为“悬河”,正是历史上泥沙淤积所造成的。而黄河下游洪水灾害不断,其根源正在包括泾洛流域在内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带来的泥沙。历史上黄河下游大约有1575次洪水灾害(包括溢、决、改道),其中先秦时仅发生过7次漫溢,1次改道。西汉时,黄河下游发生3次漫溢,7次决口,2次改道,共发生12次河患。除其他原因外,西汉时由于在包括泾洛上游的黄土高原屯垦,发展农业,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水土流失,河患也随之增多。东汉以后至隋的五百年间,黄河出现了相对安流的局面,这与黄土高原地区多以畜牧为主,水土流失程度大大减轻有关。唐和五代时,黄河河患增多,与唐五代时变牧为农有关①。宋金元时期黄河河患远超以前各代,平均每10年分别发生6.5、5.5、27.3次。元时记载人口虽少,但编户数字并不等于实际数字。明代共发生454次河患,平均每10年发生16.4次。清代发生485次,平均每10年发生17.9次。民国发生103次河患,平均每10年发生41.9次②。河患愈演愈烈,这无疑与人口增多,开垦荒坡沟地,水土流失加重有关。其间水土流失带来的恶果不堪设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郑肇经:《中国水利史》,商务印书馆,1993年影印本,第102—104页。②谭其骧:《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现一个长期安流的局面》。二、引起泾洛流域生态失衡,各种自然灾害日益增多。泾洛上游为黄土高原腹地,生态环境脆弱,历史上人们在这里发展农牧业,大力垦田,轮作荒田。特别是秦汉时移民屯垦,使这一流域农田栽培植被面积扩大。唐宋金时期,这里为边防之地,人口增多,屯田面积大增,森林大为减少。明清民国时期,泾洛流域森林遭到彻底破坏。森林破坏,农地增加,水土流失加重,使这里本来就脆弱的自然环境难以恢复,原来森林被覆土壤,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减少侵蚀的作用也就不复存在。人为干预自然环境能力的增强,无节制地破坏自然,使这一流域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灾害发生的次数增多,发生频率增加。虽然不是呈直线式上升,但灾害日益增多的态势已十分明了。将历史上泾洛流域发生的旱涝、雹灾、霜冻、蝗灾、风沙、地震以及饥荒等灾害作一综合对比可以发现,泾洛流域在公元前2世纪至1世纪上半叶、6世纪下半叶至9世纪末、10世纪末至11世纪初、13世纪下半叶至14世纪初、15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上半叶、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期出现6次灾害多发期。这些灾害常常相伴发生,甚至一年中几种灾害并行,旱涝、旱蝗、旱雹、旱震、旱与风沙等灾相互联系,这些大灾多相连发生,增加了灾害的危害性。大灾之后,又常出现瘟疫、饥荒,这在明清民国时期表现最为明显。6大灾期中,第一灾害多发期发生28次大旱,5次洪涝。第二灾害多发期仅西魏至北周和隋代,就发生17次旱灾,8次雨涝。唐代旱灾年达110次,涝灾65次(其中旱涝同年22次),冰雹30次,霜雪冻48次,蝗灾(包括五代)21次。第三灾害多发期为北宋初期,时间不足五六十年,却发生旱灾20次,雨涝12次,蝗灾9次,雹灾霜冻也发生不少。第四灾害多发期为元代,旱灾25次,涝灾10次,蝗灾7次,雹灾12次,虽第三、四灾害期发生次数不如第二灾害期,但其发生频率仍十分频繁。明清民国时期自然灾害增多,土壤瘠薄,陇东陕北农业难有太大起色,自然环境恶化的兆头已经显露出来。明至1949年泾洛流域共有12次大旱灾期,3次大涝期。这些旱涝灾害常常是毁灭性的。如万历第一大旱期(1582—1583年)的大旱,“人相食”,死尸枕藉。万历第二大旱期(1586—1587年)陕北延安“饥民多死亡”,陇东各县大饥。天启崇祯大旱期(1627—1631年),麦苗尽枯,饥荒尤甚,人死过半,导致了明末大起义。崇祯末(1639—1641年)、康熙末(1720—1721年)、光绪初(1877—1878年)、光绪末(1899—1901年)、民国(1928—1931年)等大旱期亦危害巨大。除气候原因外,明、清、民国泾洛流域少被覆,易发生干旱。明代泾洛流域有63次雹灾记录,清代泾洛流域雹灾记录达247次,而民国则是年年有雹灾记录。霜雪冻灾明代有52次,清代、民国有148次。虽存有记录的失误,但清代、民国霜雪冻灾应高于明代。明代泾洛流域蝗灾达45次,清代26次,民国11次,如此等等。由于泾洛流域大部分地区仰于天泽,灾害发生的多少无疑影响收成的丰歉。水旱之外,泾洛上游即使霜雪雹灾也容易导致饥荒出现。上游陇东、陕北出现饥荒的次数和规模远多于下游关中,与上游自然灾害多,自然环境恶劣有关。明以前泾洛流域饥荒出现的次数少。唐代,关中饥荒出现49次。宋代,泾洛流域发生16次饥荒。金代饥荒3次,元代27次。明代,泾洛流域共出现123次饥荒,全流域的饥荒45次,泾洛下游饥荒28次,上游陇东达30次,陕北洛水上游达20次。清代饥荒发生次数更加频繁,共有167次饥荒,全流域饥荒7次,泾洛下游45次,陇东97次,陕北18次(统计数字不全面)。虽危害程度较明代小,但发生频率无疑是历代最高的。饥荒的出现除了人为原因外,大多与自然灾害有关。明清泾洛流域自然灾害增多,尤以陇东、陕北发生频繁,大量的统计数字和无数事实足以证明,正是明清在泾洛上游锄山为田,开山至顶,肆意毁林开荒,使垦田数增多,水土流失面积亦增大,抵御灾害的能力大大降低。自然灾害增多,饥荒频增,脆弱的生态环境已经恶化。 三、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变迁,不仅使河流水文状况恶化,而且使河湖湮塞,引起水荒。由于历史时期大量砍伐林木,森林植被破坏,植物被覆作用降低,不但加速了水力侵蚀,河流泥沙增多,也使河流洪枯量变化大,暴涨暴落。唐时洛水、华池水等流域经过农业开垦,林木减少,洪水时“漂沙圻岸去,漱壑松柏秃”,水土流失较大,而像苇谷等一些小的支流,碧波荡漾,与洛水、华池水等还是有区别的,这里侵蚀较弱。清代,葫芦河(即华池水)流域的子午岭林区还未遭到破坏,河水清澈,仍可灌溉附近稻田①,河水清浊显而易见。上述元时灵台的达溪河也还清澈,到清时也已浊浪滚滚。明嘉靖时称今汭水还较泾水清澈,今情况虽然仍是汭清泾浊,但汭水已开始变混浊,上游华亭、崇信一带林木减少,农田多辟。历史上称作黑水的诸河(古油水以及今直罗河等)今已难窥其原貌,多已变浑。原来称作宁江的九陵川,清时水色澄碧,今也已变浑浊。不胜枚举的事例足以证明,河流多已变浑,清流已少见。_____________________①道光《鄜州志》卷二《舆地部·水利》。由于森林被覆减少,河流冬枯夏涨、暴涨暴落特点异常显著。甘泉境的洛水支流,“春夏盈而秋冬涸”。即使洛水冬春时仅“水深二三尺,面阔七八丈”,可涉足而过,而夏季暴涨时,河川“一望无涯,浪高一二丈”。泾水流域亦是同样。崇信县各河“旱则河水清盈,汗下欲涓滴”,“潦则汹涌奔腾”,水势浩大,汹涌澎湃,“漫无抑制”,洪涸特征十分明显。暴涨暴落,河患日益增加。历史上泾水支流在平凉、泾川、灵台、镇原、庆阳、环县、宁州、正宁、合水、邠州等县城旁都发生过河患。而且,河道泛滥亦趋亦烈。洛水流域的保安、鄜州、黄陵、同州发生过多次河水侵城的事件。鄜州城不断地内缩,就是受历史上洛水数十次泛滥的影响。就连一些小的支流也在明清时常常为患,平凉城东的浚谷水、泾川的古泾州城和今城外的诸沟水等等皆是如此。河水含沙量大,暴涨暴落,泛滥不断,自然难以航行。西周时,泾水已有航运。此后,“泾河水急石多,深浅不一,商船不致往来”。明清虽曾有试航之举,但由于泾水水浅石多,难以行舟。洛水亦仅可行小船,航行里程仅在大荔以下。形成今天泾洛两河难于航行的根本原因就是由于泾洛流域水文状况恶化。 泾洛流域自然环境的变迁,还使这一流域水资源枯竭,水利工程难以实施,人们生产、生活难以正常进行,出现水荒。人们原来居于原上,随着河流的下切,水源远在深谷之中,往来取水十分不便。包括德靖砦、栲栳砦、金汤寨、凤川寨等宋金时的军寨,虽然修建时就建于高处,以利军事需要;但仍考虑到在河川池泉之旁,以利饮用之便。随着河流下切,饮水已成为军寨生存的主要问题。其后这些军寨大多废弃,除军事原因外,饮水不便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明清泾洛上游居民多向川谷泉池边迁徙,就是考虑到水源问题。宁州城居马莲水、城北河、九龙水之交,而明时,城“内乏井泉”,与数百年来河流下切有关。类似情形在庆阳等处屡见不鲜。笔者去陇东、陕北考察,水窖和池塘遍布各个乡村,吴旗、志丹一带,有些在田间地头,甚至公路两旁,利用地势将雨水汇聚、沉淀,以便使用。在这里,人们把水看作异常珍贵之物,节约用水已成人们的习惯。人们饮水都如此困难,农业生产只有靠降雨来决定丰歉了。建国前,陇东、陕北的水利工程寥寥无几,正与河道下切、难以饮用有关。今泾洛上游一带人们往往打数十丈甚至近百丈的深井,就是因为地表水难以饮用而不得不利用地下水。渭北旱塬一带,“居民每苦地高乏水”,也修地窖以聚雨水。明清泾洛下游掀起打井高潮,与地表水枯竭,流水微小难以满足灌溉需要有关。泾洛流域河流泥沙较多,河患频繁,还使泾洛下游诸湖面积缩小或消失,流域内诸泉湮废。除气候原因外,还因森林减少,泥沙增多,湮塞泉泽。泾洛下游的阳华(华泽、赤岸泽等)及其他诸湖的湮废就是如此。甚至黄河下游的大野等大湖泽的消失,也是包括泾洛流域在内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河道变迁,泥沙淤积的结果。四、历史时期泾洛流域植被和土壤的变化,使这一流域土壤承载力低,三料(燃料、饲料、肥料)短缺,土壤肥力下降,粮食亩产降低,土瘠民贫,农业生产徘徊不前。今天,造成黄土高原贫苦的主要原因就是这里生态环境失衡,水土流失严重,人地矛盾尖锐。大量的林木减少,地表裸露。明时,陇东“山无木兮山顶秃”,“山头但有农驱犊”,濯濯童山之上仍植糜种菽①。清时,陇东土壤“瘠硗”,沟坡之苗多仰天泽,稼穑难成②。历史时期泾洛流域由于人们长期的垦殖开发,致使原来开垦时还较肥沃的土地,开垦二三年后被迫撂荒,自然肥力尽失。这在陇东、陕北各州县都是如此。不断地撂荒轮耕,不断地去开垦新的土地,使泾洛流域农业一方面垦殖面积不断增加,水土流失面积也随之扩大。而另一方面,土壤贫瘠,广种薄收,人民仍然贫困不堪。洛川l县一带民众就流传这样的俗语:“种上万万顷,哪怕一亩打半升”,人们不管收获,“有牛没牛尽管种”③。虽辛苦耕种一年,收获却寥寥无几。正如咸丰时保安县人所言,“荒山容易起风沙”,“不管年荒与岁丰,十年总有九年穷”④。原来是“牛羊山,米粮川”的保安,土地承载力大大降低,已难与昔日相比。道光时卢坤所作《秦疆治略》,几乎陕北和渭北旱塬各州县都是“地瘠民贫”。其实,陇东一带“原以土质肥沃,农产富裕”,故历史时期这里人口密度基本上较洛水流域大。加之这里原面较陕北一带大,自然条件优越,故历代开垦多所致力。由于滥垦滥伐,“垦殖无方”,只知扩大耕地面积,撂荒轮作,粗放式经营,“致使土地利用失调”,表层耕土“受雨水冲蚀而流走”,“良田败坏,沟壑纵横。耕田面积日渐支碎”。虽有施肥,但地力消耗和水土流失,使农业单产降低,经济衰微。昔日茂密森林,今为濯濯童山。昔日良田与草原,今为“不毛之沙漠”⑤。随着建国后这一地区人口的膨胀,人均耕地更少,人地矛盾更为突出。为了解决当地粮食问题,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走原来开荒种地,扩大耕地面积的老路子,使水土流失更为严重。人们越穷越垦,越垦越穷,农业终是恶性循环。传统的粗放农业是今日这一地区积贫积穷的重要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康熙《宁州志》卷一《地理·山川》引(明)李绅《山水歌》。②(清)张澍:《天心篇》,收入《历代咏陇诗选》。③民国《洛川县志》卷二四《方言谣谚志·俗谚》。④咸丰《保安县志》卷八《艺文》,(清)彭瑞麟《保安杂咏》。⑤民国《甘肃乡土志》第七章第八节《水土保持》。泾洛流域森林草原减少,水土流失严重,不但使土壤承载力降低,粮食亩产减少,而且使这一地区像其他黄土高原地区一样,燃料、饲料、肥料等三料出现短缺。长期以来,泾洛上游以林木、树枝草灌和作物的秸杆为燃料,树木烧光,就去刨树根。树根、秸杆烧完,就去刨草皮,挖草根,烧牛马粪。这样,自然使三料短缺,生计难以维持。宁夏、固原地区就是三料严重断缺之地①。甘肃庆阳地区华池县,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开荒种田,特别是建国后人口剧增,大量烧柴用材,使这里的子午岭林区的森林和草原受到严重破坏。到80年代初,除东部几乡在子午岭深林区外,其余全县其他地方已无林可砍,无荒可垦。相应地,水土流失加重。柔远河在上世纪60年代输沙量401.7万吨,70年代增加到456.3万吨。同时,全县大小7700余条沟至70年代末就有6300多条干枯②。农业降产,薪材短缺,饲料、肥料亦成问题,自然环境已恶化。 历史上,受水土流失和人们耕垦的作用,泾洛上游形成沟谷坡地的黄绵土及原地的黑垆土,前者肥力瘠薄,后者成为黄土高原较优良的土壤。而关中受人类长期耕垦和施肥作用,形成耕作性较好的填土。土壤的肥瘠自然影响到农业生产。关中由于自然条件好,地势平坦,土壤肥美,灌溉便利,虽经自然和人类长期作用,但自然环境恶化的程度远较陇东陕北轻,自然灾害也远较陇东陕北少。有些还因人类的参与,而使自然环境更适宜于人类的发展。前言关中出现的塿土,盐碱地改良自然对促进农业生产起到促进作用。同时,还应指出的是,关中泾洛下游森林减少,湖陂大多干枯,地下水位下降,沿山及滨河一带,砾石、沙子多随洪流而淤积散布,洪潦成灾,原来的“淤田”已变成了“淤沙”。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北山旱塬一带地形破碎,“地瘠民贫”,农业生产环境亦受到很大影响。沙苑自然环境恶化,水草减少,湖泉干枯,已多出现风沙和沙徙现象,屯垦田地多为风沙侵占。可见,泾洛下游自然环境的变化,也带来一定的不良后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山西大学黄土高原研究所:《黄土高原整治研究》,第20页。②新编《华池县志》第一编《地理志》。总之,历史时期泾洛流域自然环境的变迁,给这一流域带来了积极和消极的影响。一方面使许多不良的如盐碱土、沙土等土壤得到了改造,培育出了更适宜于农业生产的填土、黑垆土等。历史上关中有“膏壤”、“沃野”、“天府之国”的美誉,对粮食生产,推动社会进步仍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而另一方面,人们毁林垦荒,滥垦滥殖,纵火烧山,锄山为田,使泾洛上游和渭北旱塬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空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形更加破碎。土壤肥力流失,河患增加,甚至对黄河下游河道和湖泽等都带来了严重危害。而同时,由于森林草原植被遭到破坏,泾洛流域自然灾害明显增多,尤以旱灾最易发生,自然环境的免疫力大大降低。河患频仍,暴涨暴落,泥沙含量大,多浑浊不堪,难于通航。湖泉池陂大多湮废,人们生产、生活用水已成问题。由于土壤肥力下降,粮食单产降低,广种薄收,土壤承载力降低,燃料短缺等,农业陷入恶性循环,人们越穷越垦,越垦越穷,使包括泾洛上游在内的黄土高原地区成为中国现今最贫困的地区之一。
第28届中国过程控制会议将于2021年4月17日至2021年4月20日在上海召开,论文集发表日期为2021年4月20日。
第28届中国过程控制会议论文集将于2021年11月26-28日在河北石家庄举行,论文将在会议结束后发表出版。
参看历史地理方面的书籍吧~~
老一辈知名古筝演奏家:曹正、李婉芬、周延甲、周望、项斯华、王昌元、苏宇虹、范上娥、林玲、沙里晶、李炜、焦金海、赵曼琴、李萌、孙文妍中青年知名古筝演奏家:袁莎、王中山、周展、苏畅、吉炜、程皓如、刘乐、任洁、高雁、邱霁、范冉、付娜、王瑶瑶、张璐、吴莉、袁莉、罗小慈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势与政策的论文是怎样写的。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17形势与政策第二学期论文,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2017年,在世界能源需求不断增长、供需矛盾进一步恶化的背景下,西亚北非动荡和日本核事故两大 热点 问题对世界能源形势产生了深远影响。西亚北非局势影响地区能源生产和运输安全,导致国际油价波动,对能源消费国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日本核事故沉重打击了全球核能产业,对世界各国的核电政策造成不同程度影响。从长期看,化石能源的主体地位不可撼动,石油价格仍面临上涨压力,并因此为天然气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核能不会退出历史舞台,但重拾发展信心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相关国家针对南海、北极等潜在能源重要产地的争夺将进一步加剧。
中国能源安全和产业发展也受到上述热点问题困扰。中国严重依赖西亚北非地区的能源供应,动荡引发的油价高涨也使中国面临更严重的输入性通货膨胀。中国尽管未放弃核能发展,但明显放缓了步伐。
一、当前世界能源的总体状况
能源一直是关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民众生活的重要议题。当前,能源消费继续强劲增长,供需矛盾进一步恶化。化石能源在世界能源总体消费中占据主体地位。目前,世界大部分能源仍掌握在西方国家手中。其他能源尤其是新能源发展迅速,但要取得实质性进展尚需时日。国际油价难以回到低位,价格波动对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都造成严峻挑战。
1、能源供需关系总体紧张
进入21世纪后的绝大部分时间里,能源供应趋紧。在这期间,尽管在世界范围内石油供需总体上保持平衡,供略大于求,但这一平衡十分脆弱。往往由于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局部战争、社会动乱、恐怖活动等原因,在某些国家和地区、某些季节或某一时间段、某些石油品种出现断档,致使某些国家和地区不时发生油荒、电荒等能源供应紧张局面。
总体看,能源生产能力增长缓慢,能源消费需求却快速上升。近20年来,在世界范围内新发现的油田越来越少,特别是特大油田。世界现有的四个超级油田中,墨西哥的坎塔雷尔、科威特的布尔干、中国的大庆油田产量早已开始下降,只有沙特阿拉伯的加瓦尔油田还保持高产。未来,俄罗斯位于西西伯利亚的重要油气田的产量也会下滑(
随着世界经济持续发展,尤其是新兴经济体经济迅速增长,石油需求和消费量不断上升,上升幅度超过了产量的增长。尽管2016年经济危机爆发使石油需求自1983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但2016年,石油消费再次转降为升。可见,石油供应的宽松是暂时的,供应紧张才是常态。
全面提速
能源结构走向多元化
在当前国际金融风暴肆虐下,全球经济下行风险加大,外部需求大幅下降。这直接催生出我国能源发展战略与管理体制上的新变化。
调整能源结构,发展核电首当其冲。2016年11月21日,中国第9座核电站 福建福清核电站一期工程开工;12月16日,总投资近700亿元的广东阳江核电站正式动工建设;12月26日,总投资260亿元的秦山核电站扩建项目方家山核电项目开工。
至此,世界上最大的核电规划正在中国渐次展开。据了解,我国2020年前将在核电方面投下4000亿元左右的资金。
其次,2016年12月15日,总投资近400亿元的 宁东大型煤电化基地 正式启动,意味着煤炭资源整合的 前奏 响起。
第三,甘肃河西走廊、苏北沿海和内蒙古等地正在规划建设几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目前,甘肃酒泉地区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已全面启动。
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中国围绕油气领域的对外合作进展不断加快:中国到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的天然气管道开通;中俄之间也确定将修建从俄罗斯西伯利亚通往中国的油气管道。
据透露,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已得到国家核准,不日将全面实施。这一总投资达930亿元的庞大工程,将与中亚天然气管道相连,是中国第一条引进境外天然气的大型管道工程,仅钢材就要400万吨,如考虑到沿线城市内管线改造与建设,共能拉动投资3000亿元。同时,库容达2680万立方米的石油储备二期工程也已规划完毕,成都千万吨级炼油厂不日也将开工建设。
张国宝表示,这些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是应对金融危机的实际举措,也说明中国的能源战略正在一步步实现。我们要加大能源结构调整力度,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大能源企业的整合重组,建设现代、高效、稳定的能源工业体系。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周大地表示,当前形势为中国能源结构调整创造了一个好时机,将来中国的能源结构调整应该走多元化的道路。
节能降耗
开源节流是治本之举
1月13日,纽约原油期货价格收于每桶37、59美元。有人担心,低油价可能致使对新能源的投资放缓。
能源专家指出,不可再生能源的属性决定廉价时代将一去不返,能源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势在必行。
专家表示,对于中国这个耗能大国和人均资源小国来说,开源不节流,多元化的能源战略从长远来看也只是治标之举。能源危机、气候危机,21世纪越来越明显地影响世界社会和经济的两大事件,让世界各国幡然醒悟,解决能源问题和气候问题,治本之策还在于节能降耗。
据估计,中国节能的潜力有60%在工业部门。中国石油利用的经济效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用油设备的效率也低于国外,节油潜力很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电力在能源总体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据了解,2016年,国家将继续对传统煤电项目实施 上大压小 ,计划关停小火电机组1300万千瓦。相关数据显示,到2016年10月,小火电机组累计关停3210万千瓦,已实现 十一五 规划近2/3的目标。
深刻把握国际能源格局变化新形势
能源是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物资。目前国际能源格局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化。
一方面,现有的能源生产消费格局正在发生着历史性的区域变化。从消费上看,能源消费重心正在从西方发达国家向亚太地区转移,尤其是很多发展中国家的能源消费增长迅速。从生产上看,能源生产日益多元化,虽然欧佩克仍掌握着全球石油供给的主动权,但北海、非洲和墨西哥湾的石油勘探和开发也在加速进行中。即便如此,事实和研究结果仍表明国际石油生产的峰值时刻即将来临。
另一方面,新能源开发已展露黎明前的曙光,能源供给结构即将进入下一个能源替代的发展周期。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油砂、重油、煤层气、天然气水合物等非常规油气资源,风能、太阳能、氢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等都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其中,前一个变化来源于国际范围内区域经济增长中心的转移,而后一个变化则来源于现有主导能源供给保障程度的下降和环境保护的压力。
这样一种能源格局的变化导致各国在世界范围内对能源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同时也加快了能源领域的技术开发步伐。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作为新崛起的发展中大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能源需求进入高增长时期,而中国的能源供给结构长期以煤炭为主,不但从总量上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根据Bp公司的能源统计数据,与世界发达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所占比重较世界平均水平高出41、1个百分点,石油和天然气较世界平均水平分别低15、4和20、1个百分点。由于国内优质能源石油、天然气的供给保障能力低,目前我国的原油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已经接近50%。同时,能源消费(主要是煤炭)是导致中国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空气中约70%的二氧化碳排放、90%的二氧化硫排放和67%的氮氧化物排放来自于燃煤。几乎所有的烟尘排放也来源于此,占到总悬浮颗粒无污染(TSp)的一半以上。
这种相对落后的能源消费结构、高度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和能源消费的高污染,不但导致我国资产价值体系溃损,生产和生活成本不断上涨等一系列严重问题,而且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中遇到更大的压力,长期来看,对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也会产生制约作用。因此,千方百计解决国家能源安全这一具有长期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显得尤为紧迫。
在国际能源市场和国家能源供应保障体系中,能源企业的作用是第一位的。能源企业能不能把握住这一格局变化的历史性机遇,不但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而且对一个国家的长期经济增长和国际竞争力起着重要的影响。以Bp、埃克森、壳牌等为代表的国际大石油公司凭借着资源、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不但在过去的近百年中主导着国际能源市场的发展,而且近年来加快了进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步伐。
中国能源企业是国际市场的后来者,在资源获取、技术和管理等方面,与上述大公司相比都有不小的差距,如果再将企业资源投入新能源的开发有可能会更加力不从心。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一格局的变化对于中国能源企业而言不仅仅是风险,更潜伏着巨大机遇。庞大的国内需求为企业提高规模经济效益,提高管理能力和加快技术进步提供了空间,新能源的开发缩小了国内能源企业与国际大公司的差距,因为这一领域处于起步阶段,技术水平差距相对较小,为我国企业在未来竞争中转被动为主动提供了一次难得的机遇。
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历史时刻,被动应对只能意味着放弃发展的主动权,成为跨国能源公司的附庸甚至被淘汰出局,国家的能源安全无从谈起,经济命脉也将落入他人之手。反过来,主动应对则意味着在竞争中牢牢把握发展的机遇,将企业的竞争力建立在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上,这样的竞争力才是有生命力的、可持续的。历史 经验 已经证明,能否主动、敏锐而准确地判断形势,进而作出正确的战略抉择,是抓住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作为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和国家石油公司,中国石油集团提出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战略,正是对所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和新要求的积极回应。这一战略决策提高了企业关注世界能源发展趋势,顺应全球石油石化行业发展规律和趋势的能力,有助于企业实现从传统石油公司向面向未来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能源公司转变,有助于为更好地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这一战略的巨大意义更具体地体现为:
首先,有利于提高中国石油集团的国际竞争力。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战略,包含传统能源的支撑,能源供给结构变化,提高能源开发利用效率,供应能力的价值链开发,能源开发利用全球化和经营管理国际化等方面的内容。由此可见,这一战略以技术进步、管理能力的提高和价值链的构造为手段,既立足于现实,又面向未来,有助于中国石油集团克服劣势,全方位地参与国际竞争。
其次,有利于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地位的提升。能源是企业最基本的投入品,一个清洁、高效、低成本的能源供应体系,有助于中国企业降低提供物品和劳务的成本,这在竞争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对于企业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中国石油集团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战略思路,有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
最后,有助于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一方面体现在有足够的能源可以利用,另一方面体现在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的战略思路,有利于中国石油集团更好地参与传统能源资源和市场的竞争,也有利于新能源与可再生资源的开发,提高能源长期供给结构的弹性。同时,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和新能源的开发,有助于降低由于能源利用带来的环境污染,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
引言: 根据书上记载,社会心态是指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社会成员对社会生活现状的心理感受和情绪反应,具有显著的大众性和弥漫性。因此可看出社会心态是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心理资源与条件,它不仅能够折射出社会变迁过程中的各种社会问题,而且也是了解社情民意、社会热点和社会情绪的重要方面。然而如何塑造科学的社会心态的重要途径在当今社会无疑更重要。
一、为什么我们需要科学的认识社会心态
1、时代需要。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变革的历史进程,我国的社会心态经历了一个非理性因素日益减少、理性因素不断增多的变化过程。改革开放之初,人们由于社会地位、劳动关系、就业方式以及收入形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社会心态中的不适应感、不公平感、困惑感、矛盾感、浮躁焦虑、急功近利等非理性因素比较突出,情绪化现象相当普遍。经过3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后,我国社会成员的心理承受能力普遍增强,社会心态中非理性因素日益减少,理性因素逐渐增多。然而目前我国的社会心态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够理性和平和的因素,因此我们不得不提出科学认识社会心态。
2、人们对社会公平的追求。
社会公平感是社会成员对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实际地位、获得的收入与其他人进行比较时所产生的心理体验。社会公平感除了受个体对社会公平的主观感受和主观评价的影响以外,主要受社会利益分配制度、社会结构和社会阶层等因素
的影响。在我国社会急剧变革的进程中,由于社会利益格局、社会结构、社会阶层的深刻变化,特别是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使部分社会成员产生了相对剥夺感,心理公平感失衡。 因此科学认识社会心态很重要。
3、人们心理压力感的出现。
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因此心理的问题出现了,根据心理学可以知道人们的心理压力感的产生与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关,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随之增加,社会利益的日益多元化、生活风险的增大,进一步造成社会成员心理压力感增大并且多元化。可以看出社会转型时期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多、社会支持系统的缺乏和弱化是导致心理压力感增大是主要的因素。因此如何提高人们科学地认识社会心态很重要。
二、目前社会心态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人民的社会心态有如下几种情况:
1、理智的心态
一个拥有理智心态的人总能用认识、理解、思考和决断的能力,或辨别是非,利害关系以及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这些人群当中有年龄较大、学历较高、收入稳定的。虽然他们属于理智心态,但却多多少少也存在一些问题。就拿学历较高者来说,学历越高越孤独,也就越容易导致这些高学历者出现心理疾病,这些心理疾病不仅在博士出现,还有现在很多的研究生、大学生,他们因为无法承受社会的压力,心理都多多少少出现了问题。接下来我就给大家讲一个病例吧,患者若水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若水是个文学青年,高考时,若水非常幸运地考进了一所大学的中文系,喜欢舞文弄墨的他,又在各类报刊上发表了很多 文章 ,甚至被称为“才子”,可这些没能为若水带来丝毫成功的喜悦。再一次咨询中学历学家若水道出了自己的心里话:“要论才华,我也差不到哪里去,可为什么别人都成功了,而我还在原地踏步,一年连三万元都挣不到!归根到底,还是因为自己无权无势无运气……”由于渴望“成功”,又无法达到,他开始焦虑、失眠,性情
暴躁,免疫力每况愈下。事实上,像若水这般承受着“成功焦虑”的年轻人比比皆是,而且他们大多受过较好的 教育 ,有着高学历,可往往是由于理想离现实有较大差距,于是开始颓丧埋怨、灰心丧气。 2、不理智的心态
拥有不理智心态的人,他们在遇到事情来临时,不是表现出没有责任、没有爱心、盲目对待事情、遇事悲观、就是逃避、似见非见、冷漠......就拿最近的小悦悦事件而言,20xx年x月x日,2岁的小悦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引发网友广泛热议。20xx年x月x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在零时32分离世。无疑18位路人对待小悦悦是冷漠的,因为他们的冷漠,一个从出生还来不及看看这个精彩的世界,就这样就离去了。
三、如何科学发展社会心态
1、国家设计科学合理的政策并实施来调节社会心态。
制度和政策是民众切身利益的根本保障,具有稳定性、可靠性,是促成社会心态转变的重要 措施 。在制度和政策制定上加强,可以深入了解人们的利益需求,细致掌握社会心态状况,这样的决策才能合民意、安民心、顺民气,才能切实体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2、政府要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以党心赢得民心。
要树立人们积极的社会心态,关键是平和人们的心理,消除各种消极腐败现象。尤其是发生在少数领导干部和公务人员身上的腐败案件上,尤其要国家重视起来,因为它对社会心态的形成造成极其恶劣影响,严重损害党的形象,形成大众性的逆反心态,所以能不能反腐倡廉、保持吏治 清明 ,事关民心向背,事关执政党的执政地位。因此国家要始终不渝地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常在细微之处花心思、多在见实效上用功夫,尽可能推进各项社会事务并透明公开,落实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让群众找到“当家作主”的感觉,以“阳光操作”塑造群众的阳光心态。
3、各机关要宣传心理认知调节知识,提高人们奋发进取的积极心态。
因为心理认知不足容易导致情感缺失、错位、扭曲,容易导致感情用事、情感过激。所以我们可以利用情感疏导和调节作为根本目标使得人们更加理性、平和、克制、自律。其中,最现实的 方法 是“换位思考”。原因是换位思考是一种意识,也是一种能力,凡事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己欲立而立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此,只要我们相关机关经过不断实践,人们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就会逐渐确立起来。??
四、结语
总之要想人们能够科学的认知社会心态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建立起来的,它不仅血药相关机关的宣传,需要国家的加强力度管理,更需要人们的配合。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如果我们都做到了科学认识社会心态的话,那么社会在自杀率,就
业率低水平等等状况下,就应该会多多思考我们的正确方向在哪,甚至做到理智。
五、参考文献
[9787509722121]王俊秀,杨宜音 主编.《20xx年中国社会心态研究 报告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xx-5-1.
[9787501956395] (美)阿伦森(Aroson,E.) 等著,侯玉波 等译 《社会心理学(第五版·中文第二版)》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xx-1-1
摘要:当前社会情势下腐败现象的滋生,拖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的步伐,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十分复杂,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严重损害党的形象,各级政府看管不利使得腐败现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推进一带一路发展成为首要任务。在此形势下应该严格惩治贪污腐败官员应当做到两手抓,两手硬,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障和改善民生
人民所向往的美好生活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一、当前社会腐败现象频繁滋生的原因
贪污腐败先是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也是随着历史发展遗留下来的现象。
1.什么是腐败
腐败从基本意义上讲就是人性的扩散。人性中既有博爱、善良的一面,当然也有邪恶、贪婪的一面。俗话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性都是自私的,当然此结果也就造就了因为自己的一点点私立而做出伤害他人危及社会的表现。也正是有这一部分人的存在,才得以看到了当今社会腐败分子的为非作歹。腐败在根本意义上说就是人性的扭曲,从而造成了现在一级压一级,逢官必贪的现象。
2.腐败现象出现的原因
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理,历经艰辛和曲折,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从古时候到现在,贪腐受贿这种事情十分常见,随着时代的变迁,历史的发展,这个问题也就遗留下来,成为了一个通病。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人民的素质得以提升,从封建思想下解脱的人民接受了拜金主义,也从根本意义上动摇了官员们的精神思想,手里掌握着权利的官员们开始不顾他人,自私自利。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一些政府官员自我约束能力的下降也导致了贪污腐败现象的频繁滋生,他们没有正确和比较正确的观点,也因为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法律制度并不完善,导致了这一现象的发生。制度的缺陷是对不法分子、贪官污吏最好的空挡,他们趁此机会危害社会,危害百姓。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亿人口、经济 文化 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发展是极为艰难的,所以反腐败成为了重中之重。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成为了反腐败的首要任务
1.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
亲情是这个世界上最近也是最亲的关系,一个婴儿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就决定了他和这个世界的关系,这些关系是完全不能分割的,然而这也是导致贪污现象发生的原因。血缘关系是这个世界最近的,在社会这个巨大的网格下面,我们为人处世,都要依赖着这层关系,不然我们很难立足于这个弱肉强食的社会中,作为普通人来讲,通常会把人情看得大过一切,所以在法律面前这些都会显得那么的微不足道。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毕竟一个人小时候的教育就深深决定了他未来的发展方向,自此也务必要全面贯彻党的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大力促进教育的公平,要让农村的孩子们受到更高更完善的教育,从而建立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2.维护国家统一,加强对反腐败的斗争意识
从基层开始,从源头杜绝反腐败的发生,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我国上下所有人要充分意识到反腐败斗争的必要性,其过程必然十分困难、艰辛。但是我们也要在这个过程中使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我们必须要把“反腐廉政”作为党分廉政建设行动的首要任务。我们也要严格杜绝以官为本的管文化现象,在这种现象的催化下,使得这种文化在中国的发展中造成了阻碍,也根深蒂固在我国人民的心中,从而让贪官越来越贪,也使得普通民众心理价值观的扭曲,也造成了官场腐败,官员堕落,这与文化教育基础有着密切的联系。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把群众的利益当做首要任务才是第一个要做的事情,要全面从严治党,促进小康社会的发展速度,全面深化改革。也要坚持道德思想和法律基础的结合这样才能从根本意义上杜绝贪污腐败现象的发生。
古筝名家袁莎袁莎 现任教于中央音乐学院,兼任中国民族器乐学会形象大使及常务理事、中国古筝学院院长及教学总监、中国国乐艺术团团长。培养古筝人才近千人,在海内外举办专场古筝音乐会及讲座近百场。出版教材及光盘数十套。与中国爱乐乐团、国家交响乐团、上海交响乐团、荷兰国家交响乐团、维也纳民族歌剧院交响乐团、瑞典皇家爱乐乐团等著名乐团合作。被国外媒体盛赞为“中国古老传统音乐艺术与当代创新音乐艺术出色结合的优秀、动人展现者。”曾参与中央电视台“两岸三地”中秋文艺晚会、中央电视台 2007中国新年音乐会、2007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春节晚会、2008中央电视台元宵晚会、俄罗斯克里姆琳宫“中国年”闭幕式、瑞典谭盾作品专场音乐会、维也纳金色大厅“神州颂·2008中国新春音乐会”、国家大剧院凤凰卫视“世界华人新春音乐会”等重大演出活动。 自幼师从刘媌老师习筝,九岁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师从李萌教授,自此至中央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的十余年间,一直潜心专修古筝专业,获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2002、2003年分别获两大国际及国内古筝专业大赛冠军,多次为国家领导人及国际友人进行表演,为“第29届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千人民族器乐大型演奏”及中央电视台千人古筝齐奏领衔主奏,成功培养筝界知名古筝组合“水晶石”孪生三姐妹、梅兰竹等。代表国家出访30多个国家进行民族音乐交流演出,并为中央电视台录制百期古筝讲座,深受广大电视观众及筝界的好评。并多次获得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肯定及赞扬,是我国杰出的青年古筝演奏家。更多古筝名家信息请查看凡音乐器:
研究所定位于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在PI制的基础上,针对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主要前沿研究方向,围绕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形成了三大研究集群,涵盖五大前沿领域 。三大研究集群 :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中心·上海(筹)五大前沿领域 :基因调控RNA表观遗传学蛋白质科学细胞信号转导细胞与干细胞生物学癌症和其它重大疾病机理公共技术支撑平台 :细胞分析技术平台动物实验技术平台分子生物学技术平台化学生物学技术平台干细胞技术平台斑马鱼技术平台果蝇资源与技术平台在十二五及创新2020期间,研究所将力争在“染色质结构与功能的调控”、“细胞谱系建立和转化的功能调控”、“细胞信号转导对炎症/肿瘤的调控”等三项重大科学问题上取得突破 。 2009-2011年,研究所新增科技部、基金委、中科院及上海市科委竞争性科研项目(课题)共184项,获得竞争性经费3.73亿元 。 重大科研项目(2009-2011年) 上海生化与细胞研究所历史启动的重大科研项目 干细胞战略先导科技专项 “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战略先导科技专项是中科院第一批启动战略先导专项中唯一的生物专项,是“创新2020”实施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期执行期5年(2011-2015),总合成经费9.2亿元 生化与细胞所积极承担专项科研任务,景乃禾研究院担任专项项目一“细胞谱系的建立于发育调控”负责人,13位研究员担任专项一、二、四学术骨干,获得子课题合同经费共计1.07亿元。自2011年初专项启动以来,至2012年,专项取得重大进展,至2012年7月,已发表Cell 1篇,Nature 2篇,Science 1篇,Cell Stem Cell 1篇, Nature Cell Biology 1篇,Developmental Cell 1 篇,Molecular Cell 1 篇 。 SCI论文发表(截止2015.01.31) (生化与细胞所发表文章必为重要科研进展,均为英文文章。 基础研究文章不同于社会科学等文科论文,无灌水抄袭一说,请阅者尊重那些辛勤的科学家)2015年,共计8篇,其中,Nature 1篇。2014年,共计64篇,其中CNS(即Cell 、Nature、Science生命科学领域三大顶尖杂志)及子刊文章共计6篇。2013年,共计66篇,其中CNS 文章5篇。2009-2012年7月,研究所共发表SCI论文388篇 ,其中:* 在国际顶尖期刊发表论文6篇,包括Cell 2篇,Nature 3篇,Science 1篇。* 在国际一流期刊发表论文59篇,包括Cell Stem Cell 2篇,Development Cell 3 篇,Molecular Cell 1篇,Blood 2篇……2001-2011年生化细胞所发表SCI论文篇均影响因子 注:影响因子是表征文章重要程度(质量)高低的一个指标,关于其正确与否存有争论,但需知在中国,影响因子超过5的文章即被认为是极高水平的工作成果,而绝大数发表的SCI文章(包括国内主办的一些杂志)影响因子往往在零点几,甚至无影响因子可言。 2001-2011研究所发表的影响因子>JBC(该杂志2014年影响因子4.60 )文章占全部SCI论文比例 上海生化与细胞研究所2001-2011年所获得的科研荣誉部分 获奖成果(2001-2013) 成果名称获奖时间奖励名称奖励/等级单位/排序DC细胞活化调控与Th细胞分化机制在免疫相关疾病中的研究2013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新的癌症靶向基因-病毒治疗(CTGVT)2013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Nudel蛋白在细胞分裂、迁移和胞内运输中的功能和作用机理2012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上海市青科技杰出贡献奖(李劲松)2012上海市青科技杰出贡献奖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和诊治的基础与临床2011上海市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核糖核酸的结构、功能2009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阿片类药物信号转导新机制及其在成瘾中的作用2009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亮氨酰-tRNA合成酶对底物的识别2008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精子在附睾中成熟的分子基础研究2008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与其它细胞信号通路间的对话机制2007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精子在附睾中成熟的分子基础研究2007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与其它细胞信号通路间的对话机制2006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细胞因子神经调节作用的分子机制2006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三等奖2核糖体失活蛋白与核糖体RNA结构与功能的研究2005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活性多肽毒素结构与功能的研究2005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家蚕生物反应器生产生物制品的方法2004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上海市科技功臣(张永莲)2003上海市科技功臣奖核糖体失活蛋白与核糖体RNA结构与功能的研究2003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重组基因工程药物凝血因子FVIII的研究制与开发2003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空间细胞电融合2003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3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2002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蛋白激酶在阿片类物质介导的信号转导和耐受依赖中的作用2002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2001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蛋白激酶在阿片类物质介导的信号转导和耐受成瘾中的作用2001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抗原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及动物保护效果评估2001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神经功能显像及基因治疗实验研究2001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氨基酰-tRNA合成酶及其与相关tRNA的相互作用2001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 2012年上海生化与细胞研究所申请的专利 授权专利号专利名称授权发明人专利类型200710040600.0蓬乱蛋白和β-连环蛋白之间相互作用的调节剂2012-12-19李林 甘肖菁 王计勇 席莹王伟发明专利200710044543.3胆固醇代谢调节蛋白及其用途2012-11-07宋保亮 曹剑 王江 戚炜缪红华发明专利200910051737.5抗桥骨蛋白OPN单克隆抗体及其应用2012-09-12孙兵 等发明专利200710043800.1一种胆固醇代谢调控药物筛选系统及方法2012-09-12宋保亮 唐静洁发明专利200910055694.8抑制癌细胞侵袭性的方法和试剂2012-09-12金由辛 史毅 赵波涛发明专利200910051760.4CK19单克隆抗体 其制备方法及用途2012-09-12孙兵 潘荣 曹刘丽 季永镛田林发明专利200810202412.8一种利用单层培养技术制备和分离定型内胚层细胞的方法2012-09-12王欣 徐晨欢 吕晓雯发明专利200910045147.1一种抗病毒相关蛋白及其用途2012-09-12王琛 阳凯 石贺欣 刘心义单玉飞发明专利200910198665.715-氧代绣线菊内酯抑制Wnt信号途径的新应用2012-09-12李林 王伟 郝小江 刘海洋发明专利200810042946.9稳定表达细胞周期因子FoxM1的体系及其医药用途2012-08-15王欣 何志颖发明专利200810200483.4一种定型内胚层细胞的制备和分离方法2012-08-15王欣 丁小燕 李福明发明专利200710038085.2α-突触核蛋白在筛选帕金森症药物中的应用2012-08-15胡红雨 谢圆圆 林东海发明专利200410025464.4肝细胞癌相关的蛋白质分子标记异种核糖核蛋白K的筛选及其应用2012-07-25曾嵘 王红阳 夏其昌 李辰谈冶雄发明专利200810207233.3抑制TM4SF4表达的干扰分子及其应用2012-07-25赵慕钧等发明专利200610031028.7一种体外酶催化合成腺苷甲硫胺酸的方法2012-07-18赵辅昆 罗赟星 袁中一发明专利200910051004.1一种固相化SUMO化系统及固相化去SUMO化系统2012-07-18杨淑伟 程夏楷发明专利200810203005.9一种重组表达可溶性转录中介体复合物Med23亚基的方法2012-07-04王纲 黄燕 姚潇 杨冠珍发明专利200410025465.9肝细胞癌相关的蛋白质分子标记原癌蛋白18的筛选及其应用2012-07-04曾嵘 王红阳 夏其昌 李辰谈冶雄发明专利US8193162B2肝再生2012-06-05赵慕钧 刘章武 秦佳 李载平发明专利200810200207.8转基因构建物及其在制备时空可调性肝脏损伤模型中的应用2012-05-02王欣 胡晓发明专利200810033254.8天花粉蛋白诱导的小鼠过敏性哮喘疾病模型2012-05-02孙兵 王媛 毛开睿发明专利200810033086.2非洲爪蟾XPAPC基因启动子及其组织特异性增强子2012-01-11丁小燕 王金虎 娄鑫发明专利200810037362.2抗H5N1来源的血凝素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及其应用2012-01-04孙兵 庄筱筱 季永镛发明专利200810041219.0白念珠菌菌丝发育相关基因及其用途2012-01-04陈江野 逯杨发明专利200510029160.X已酮糖(磷酸)激酶的应用2012-01-04曾嵘 袁新雨 李辰 周晓发明专利200510029165.226S蛋白酶体调节亚基1非ATP酶的应用2012-01-04曾嵘 袁新雨 李辰 周晓发明专利200510029155.9CD59糖蛋白的应用2012-01-04曾嵘 李辰 周晓 袁新雨发明专利国际专利(2009-2011) 上海生化与细胞研究所获得的重大国际专利 一、培养目标 1. 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具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具有较强的事业心,积极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服务。2. 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在科学或专业技术上作出创造性的成果。3. 身心健康。二、培养年限 硕-博连读生学制为5年,学习年限最长不得超过6年半。研究生应在规定的年限内完成学习任务。三、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 培养硕-博连读研究生的一级学科为生物学,学科专业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研究方向形成了以基因表达调控为主要核心,蛋白质科学和表观遗传调控为主线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领域;及以增殖、分化、凋亡和迁移等细胞活动的信号网络为核心,细胞行为与命运决定和干细胞与个体发育为主线的细胞生物学领域。四、培养方式 1. 硕-博连读研究生入学后,经过2-3个实验室轮转学习,进行导师与学生的双向选择,确定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实行导师负责制。2. 研究生进入实验室后,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科研方向,选择研究课题,研究所统一组织开题报告。研究生根据开题报告的评议意见进入论文工作。3. 硕-博连读研究生入学时按照硕士生培养,入学后第二学年第二学期进行转博考核,即博士生资格考核。硕士研究生转为博士研究生培养时,应由本人提出申请,并获得导师推荐,由导师小组在考核前对研究生的课题工作给予指导,研究所组织考核小组根据研究生的在学成绩和研究课题内容进行审核。审核通过者可攻读博士学位;未通过者半年后可以有第二次考核机会。最终没有通过者改作硕士培养或退学处理。4. 硕-博连读生转博后在博士二年级开始时由研究所组织考核小组对其课题工作进展进行考核和指导,即相对标准考核,未通过考核的可以半年后进行第二次考核,仍未通过者建议硕士毕业。5. 研究生在博士三年级按照生科院的要求完成专业综述,以加强对其研究领域的深层次认识。同时研究所组织一次工作进展考核。如果研究生在考核前已达到研究所毕业答辩的发表论文要求的,可以不参加工作进展考核,届时需提出申请并提交已发表的论文。对于考核不通过的学生,建议其硕士毕业或退学。6. 为扩大学生知识面,研究生每学期必须参加各类学术报告不得少于6次,并于每学期末提交每次报告的题目,时间,报告人以及100字左右摘要或体会。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生奖学金 年级硕士研究生硕博连读研究生博生研究生一220022003100二240024003400三260031003800四3400五3800注:1 以上奖学金为研究生所在年级的平均数 2 所有在读研究生部收学费3 自2014年下半年始,奖学金略有提高。4 奖学金由国科大和实验室共同承担,以二年级2500元(2015年)为例,国科大 500元,余下由实验室发给。5 中科院研究生除基本奖学金外,还有诸多竞争性的奖学金和各种福利。
司万平是盐城阜宁县的一名乡村英语老师,16岁从教,三尺讲台一站就是35年。35年里,她对教学认真负责,对学生悉心关爱,从“娃娃老师”变成了学生口中的“老师妈妈”。去年,司万平被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联合授予“江苏最美教师”荣誉称号。
每天早上6点,司万平都准时起床,作为学校唯一的宿舍管理员,她要催促学生们起床洗漱晨读。
等学生们离开宿舍,司万平总是要每个房间检查一遍,将鞋子摆摆整齐,帮忙整整散乱的被子,有时发现学生的裤子破了,还要帮忙补一补。“这些孩子年龄比较小,从来没离开过家,我们多跑跑多说说多做做,让他们在学校里生活的舒服一点,学习更有劲。”从教35年来,司万平不仅长年担任初中三年级的英语老师兼班主任,还是女生宿舍的管理员。
1983年, 16岁的司万平高中毕业,她一心想当一名老师,便时常回到学校,趴在窗外听课。司万平的老师左月华称:“我被她的执着和好学所打动,有时就允许她坐在我的教室后面听课。”
不久,芦蒲中学需要一名英语代课老师,左月华便推荐了这个好学的小姑娘。左月华说:“司爱平本来英语成绩很好,加上她对教师的憧憬,对讲台的向往,当时乡村很缺英语教师,所以我向学校推荐了她。”
终于有机会成为老师,拿起粉笔,站在三尺讲台上,司万平很珍惜这个机会。不过因为岁数小,许多家长对司万平不放心,司万平也知道自己知识不足,便通过自学,先后取得了中师大专、本科文凭。司万平还经常去旁听优秀教师的课,记下别人的教学方法,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司万平也在学习中,获得了家长的信任。
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司万平还积极参与教育科研,随时记录下教育教学的得失与反思,发表的论文曾多次获得国家、省、市级荣誉。
每逢新生入学,司万平会给每个学生发一张纸,记录下父母姓名、联系电话、个人爱好、家庭状况等信息,并整理成册。司万平这样做,是因为刚做班主任时,一次与学生谈话,没能注意一些细节,导致师生交流出现了障碍。 “我说那叫你妈妈下午来一下,他当时眼泪就流了很多很多,后来他告诉我,他妈妈去世了,我后来就后悔,我不知道小孩妈妈的情况。”
司万平说,十四五岁的孩子最敏感,所以对待他们要耐心细心,更要用心。“因为有的人不注意说话方式,就伤害了学生,学生处于青春期,他本身就有叛逆心理,如果有个别老师跟他讲话,讲得不合适的话,他可能自身觉得自尊心伤的更大。”
从那以后,遇到单身家庭、留守儿童以及家庭贫困的特殊学生,她会在信息册上用红笔圈出来。在司万平的口袋里,常揣着一张折叠起来的便条,上面有学生的信息,方便她随时翻看。“有一次整理学生资料的时候,我到凌晨4:40,就反正既然做,就要把它做好,因为有的时候不了解学生情况,假如第二天就碰到这个学生,有特殊情况,当时去翻也来不及。”
司万平喜欢学生,学生也喜欢这位“老师妈妈”。他们爱和司万平聊天,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上的烦恼,总会第一时间告诉司万平,司万平无论多累,也会抽出时间来倾听。司万平的学生苏文雅这样介绍自己的“妈妈老师”:“她很关爱我们,经常帮助家庭有困难的学生,课后有同学向她请教问题,她总是很细心地解答,她就像我们的母亲一样,我们学生都很喜欢她。”
司万平的丈夫在青海工作,半年回家一次,女儿大学毕业后正在找工作,家里的老人需要她照顾。司万平曾经有机会调回县城,但她放弃了,在她看来,芦蒲初级中学的孩子更需要她。“我在这个学校,从十几岁的娃娃教师,到后来开始是老师姐姐,老师妈妈,学生毕业以后给我发消息,都说司妈妈司妈妈,从心理上、情感上都非常近。”
晚上8点多,到了就寝时间,司万平会准时出现在宿舍区,叮嘱孩子们关好门窗,早早入睡。检查完女生宿舍的门、电,回到自己宿舍已经是11点35分。司万平的宿舍门从来不关,她说这样方便学生夜里随时找她。“我生在芦蒲长在芦蒲,一直工作在芦蒲,对芦蒲的地方很有感情,对乡村教育研究的比较多,对那边的留守儿童付出的精力也比较多,我很喜欢农村教育。”
司万平从教30多年来,在平凡的教师岗位上,用宽阔的胸怀、柔弱的肩膀和超人的坚韧,为乡村学生撑起一片蓝天。她像一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了他人的世界。
杨顺国,.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教师观念的转变[J].德阳教育学院学报,2004,(1)
德阳民居文化 建筑样式,有直排扇、钥匙头、三合面、四合面、四水归堂。清代及民国时期,大部分住房为穿斗木结构,低中山区瓦房居多,高山区草房居多。四壁多用木板装成图案形。装推窗或固定窗户,俗称格子;夹壁多用篾编,外糊草泥,富户外用石灰浆粉刷。建新房必建堂屋,称中堂。堂屋左右为正房,挨正房为转角。转角屋顶的风口为燕子口,转角不设燕子口视为庙。三合面的左右直下两竖列称厢房。厢房挨转角一间称小二间。再下为小堂屋,又称横堂屋。再下又称小二间。四合面靠下小二间又是转角,挨下转角一间名下小堂屋。中间便是进门和过廊。房高者,正房后面接房称后房,转角及厢房后面接房称厦子。 室内布局和设置亦有定规。中堂供奉“天地君亲师”位,婚嫁丧祭等仪式全在此举行。中堂再高不设楼层,横梁挂“红”或画太极图。转角设厨灶及火炉。最小的转角称巴壁思,最大的转角为洪门转。横堂屋多为接待室,下小堂屋多为书房。正房长辈居住,小二间及厢房由晚辈居住。 房前有阶沿,堂屋正前阶沿称大阶沿,多有北水柱,宽可逢事设席。厢房前为小阶沿,宽窄不定。阶沿外的院坝,多用长方形石板面成。部分院坝中间不甬道,不高出地面者为暗甬,高出地面者为明甬。明甬高度分官级而定。 德阳民居建筑传承了川北民居特色,以三合面、四合面居多,随着条件改善,旧有的特色民居保存完好的不多。目前,相关部门正在挖掘、整理德阳居住文化,并对部份现存的房屋恢复旧样,形成特色民居建筑群。
在岗教职工243人,专任教师205人。现有特级教师3人、高级教师76人、中级教师84人,全国、省、市劳动模范、优秀教师、师德标兵、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51人。研究生水平毕业、结业或在读共计80人。近两年,教师在省级以上报刊杂志和论文集上发表论文近300篇,在教育、教学、教研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形成了一支“正心尽职、开明亲善、博取精修、乐育善教”的教师队伍,在德阳乃至全川享有较高声誉。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占地1200余亩,在校学生12000余人,教师778人,聘有数十名国内外著名教授、专家为客座教授。学院教师编撰专著及国家规划教材158部,同时还承担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课程建设和教材规划部分课题的研究。学院设有11个教学系部、成人教育学院、培训中心、国际语言中心和4个技术中心(四川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中心、数控技术中心、电气技术中心和焊接技术中心)教学、科研、实训机构。现开设有48个专业或专业方向,在已开设的专业中,学院是全国机械行业“数控”、“焊接”专业的牵头院校,数控技术专业是“国家精品专业”和“国家级教改试点专业”;焊接技术及自动化、电气自动化技术和市场营销三个专业是“省级精品专业”。[2]编辑本段学院设备 学院设备[3]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实验实训条件完善,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按照“实习场所像车间一样、实训教师像工程师一样、实训作品像产品一样”的建设思路,建立了与各专业建设发展相适应的校内实验实训中心(车间、基地)16个,下辖82个专门实验实训室,实验仪器设备总值8000余万元。通过省市共建的新模式,成功地与德阳市共建了设施一流、功能齐备、建筑面积达1.8万平方米的大型图书馆,馆藏图书达82.5万册。[4]编辑本段学院荣誉 全国五一劳动奖[5]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特色受到了国家、省、市各级领导和社会的广泛赞誉,学院先后获得了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四川省文明单位、四川省普通高校就业先进单位、四川省“十五”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先进单位、四川省普通高校园林式校园等荣誉称号。2004年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紧缺人才培训基地”,2005年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中央财政重点支持的“国家综合性职业教育实训大基地”,2006年获“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同年被确定为全国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之一,2007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2008年1月学院院长司徒渝荣获四川省第四届杰出创新人才奖。[6]编辑本段办学思想 校 训 科学民主 求实创新 校 风 知行合一 精益求精 教 风 博学精技 敬业树人 学 风 勤学践行 自主创新 办学理念 体制创新 开放办学 办学方针 以人为本 依法办学 从严治校 精心育人 学生品牌 技能过硬 作风优良 自主创新 身心健康[7]编辑本段学院系部机电工程系 汽车实训中心[8]机电工程系是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办学历史最长的主干专业系部,是全国高校机械学科委员会的委员单位。四川省机械工业数控技术应用培训中心,德阳机械制造业技术研究中心均设在本系。现开设有数控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模具设计与制造、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机电一体化等专业(方向)共11个。其中数控技术专业是国家“精品专业”和国家级教改试点专业,国家首批示范性高等院校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专业,是“全国机械行业数控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单位”。 机电工程系现有专兼职教师120人,其中副教授、高级工程师60人,讲师、实验师36人;博士5人、研究生(硕士)62人,留学归国人员6人;其中2人荣获四川省高校名师。我系设置有机械制图、数控技术、机械制造、模具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计算机辅助设计、数控实训、汽车电气和汽车装饰与维修9个教研室,我们按照“一流的师资、一流的条件、一流的人才培养模式”建有数控生产性实训基地、汽车实训中心及机械基础(机械设计、机械加工)、精密检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实验室;其中数控生产性实训基地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生产、科研和技术服务为一体,建筑面积7000m2,拥有车、铣、刨、磨等各类普通机床60台,德玛吉五轴联动加工中心、米克朗高速加工中心和马扎克车铣复合中心等各类数控机床85台,以及意大利COORD3三坐标测量机、切削状态检测、电动轮廓仪、激光快速成型机等精密检测科研设备15台,校内数控生产性实训基地设备总值6000余万元。汽车实训中心与绵阳丰田公司建设了4s店。 机电工程系有国家机械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委会委员4名。近年来,我系依托四川省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中心、德阳机械制造业技术研究中心、工具研究所,以及德阳市中小企业技术研发基地,校企合作,大力开展科技攻关,数控教学团队成员先后获得1项国家发明专利,完成“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德阳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公共创新设计平台”等科研项目35项;发表科技论文160余篇。 机电工程系现有在校学生4800余名。我系长期注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党支部、团总支、学生分会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发挥了突出作用。学生社团活动丰富,在学院历届文艺、体育活动中均取得了优异成绩。我系学生代表学院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连续两届获得全国三等奖, 2004、2006、2008年我系数控专业学生在全国数控技能大赛中均获大奖,2004年又荣获“第一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西南赛区一等奖,全国三等奖,展现了我系学生优良的作风与素质。 在近50年的办学历程中,机电工程系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不忘母校教诲,兢兢业业,努力拼搏,为祖国奉献着自己的美好年华和聪明才智。 在发展中前进的机电工程系,是祖国现代制造技术人才培养的摇篮。[9]电气信息工程系 电气系代表队再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佳绩[10]电气信息工程系在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已有二十余年的历史,经过多年不懈努力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并摸索出一整套比较科学的培养体系,已为社会输送了5000余名大中专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受到社会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我系现有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汽车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省级教改试点专业)、建筑电气技术、电力系统及自动化、数控设备维修等七个专业,致力于具有较强基础知识、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大学专科层次人才的培养,毕业生广泛分布于信息服务业、产品制造业、政府机关等行业或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与服务、产品设计与制造、运行与管理等工作。绝大多数同学在走上工作岗位后不久,就成为了企业的业务骨干。 电气信息工程系现有专兼职教师近60名,其中教授一人,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十五人。他们有很强的教学能力和较高科研水平。近年来,由我系教师编写的公开出版的教材共20余本,主持或参与省级、市级科研课题10余项,同时和企业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大力投入,形成了结构完整、设备先进的实践教学体系。现有相关专业14个实验、实训室(电工电子技术基础实验室、电机实验室、PHILIPS单片机实验室(二个)、电子创新实验室、计算机控制实验室、通信实验室、电力电子实验室、供配电实验室、专业机房、电子实训室三个等)及近七百平米数控维修技术车间,仪器设备总值约3000万人民币并有一批先进的实验和教学设备。与东方汽轮机厂、东方电机厂、中国二重集团、长虹电气集团等公司建立了6个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11]经济管理系 洛带实习参观[12]经济管理系学习部在系学生会和院学习部的领导下,对学生的晚自习进行相关管理工作,为全校学生和老师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经管系学习部工作都是踏踏实实的,每天晚上都要去查晚自习。在不断学习与锻炼的过程中,成员之间团结合作,积极配合,相互沟通协调,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大家庭。[13]建筑工程系 获得荣誉[14]建筑工程系现下设 5 个教研室(建筑工程教研室、建筑钢结构教研室、工程造价教研室、园林教研室和建筑装饰教研室),开办有四川省首批设置的高职专业:建筑工程(工民建方向、钢结构方向)、工程造价、工程管理、 建筑装饰、园林工程等专业。我系自成立以来毕业生深受四川省建设厅、建筑企业、装饰工程公司及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和欢迎。 建筑工程系现有专兼职教师 35 人 , 其中 , 高级职称 6 人,中级职称 13 人,“双师型”教师 16 人。在专任教师中,国家注册一级结构工程师 1 人、二级结构工程师 2 人,国家注册一级建造师 2 人,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 2 人,国家注册造价师 2 人,建筑高级咨询师 8 人,工种考评员 9 人,学科带头人 1 名,专业带头人 2 名,骨干教师 2 人。教师积极进行教学、科研课题的研究,公开发表论文 30 余篇,完成科研课题 20 余个,成果累计 100 余项。 教学设施完善,拥有建筑与环境艺术工程中心,中心下设力学实验室、建筑材料实验室、土工实验室、园林植物实验室、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土壤实验室、植物病虫害实验室、测量实训室、美术画室、技术服务工作室、建筑与装饰实训基地、园林绿化实训基地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室等。仪器设备固定资产约 785 万元。另外,与四川农业大学林园学院、四川省第七建筑工程公司中心试验室、北京昶辰装饰设计有限责任公司德阳分公司等 9 家单位签定了校外实习实训协议,为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社会就业培训提供了保障。 随着学院的发展与腾飞 , 建筑工程系抓住机遇 , 与时俱进深化改革 , 在狠抓教学质量的同时大力开展订单式教学模式 , 并取得了显著成就。明天 , 建筑工程系一定会更美好。[15]计算机科学技术系 德阳军分区高考填报军校自愿学生心理测试[16]计算机科学技术系前身源于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中心(成立于1996年)。由于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和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广泛需求,2001年以计算机中心和原学院电气工程系计算机教研室为基础组建成立计算机科学技术系。随着全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和四川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2005年4月原四川德阳教育学院整体并入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之相应的信息工程系计算机教研室、IT软件教研室同时并入我系,经过资源整合,成立了新的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技术系。 计算机科学技术系现下设四个教研室即计算机应用教研室、计算机网络教研室、计算机软件教研室、计算机基础教研室。本着“面向社会,按需培养”的办学方针,我系目前设有“计算机网络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制造技术信息化方向)”、“计算机软件技术(可视化程序设计方向)”、“计算机软件技术(数据库管理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IT制造与售后服务方向)” 、“计算机应用技术(文秘与办公自动化方向)”共六个不同的计算机信息类专业。计算机信息专业群从开办至今,毕业生已达1600余名,毕业生因“专业知识牢、动手能力强、适应范围广”而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计算机科学技术系现有教职工45人,其中专职教师 35 人 , 硕士研究生22 人(包括在职在读硕士研究生),副教授以上职称 6 人,工程师、讲师 18 人,学院课程带头人3 人,学院骨干教师 6 人。在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22 人,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督导员 1 人,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1 人,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中级考评员4人。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大力投入,目前已形成了结构完整、设备先进的实践教学体系。现有相关专业不同类别8个实验、实训室,其中计算机网络实验室2个、计算机维修实训室1个;制造业计算机信息化实训室2个、计算机应用实训室1个、计算机软件实训室2个,已有高档次计算机450台左右。另外,计算机科学技术系为计算机维修实训室配置有高品质BGA焊机一台,为教师及学生深入开展计算机硬件实训操作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目前,计算机科学技术系与社会进行广泛合作,已分别建立有2个计算机软、硬件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社会就业培训提供了有效的保障。我系从2004年就开始与ATA长期合作,在开办IT软件新专业的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教学质量和效果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17]材料工程系 工程中心[18]一.现今概况 材料工程系的主要专业是建校之初就开设的专业,而系部的成立只有3年多时间,因此是既专业历史悠久又年轻的系部,但已成长为学院主干系部之一。材料工程系包括焊接技术及自动化、铸造技术、金属材料热处理、理化测试及质检技术、冶金技术、锻压技术六个专业及专业方向,这些专业及专业方向组成了涵盖金属材料成形所有专业、全国高校中专业最全的材料工程类专业群,全系统招在校生规模2千人。 二.历史沿革 1959年建校之初就开办了焊接、铸造、锻压等专业,但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经济形势的变化,“文革”后锻压专业停止招生,2006年恢复开办锻压技术专业,1995年新开办金属材料专业和理化测试及质检技术(质检)专业,2009年新开设冶金技术专业。随着学院的发展,1991年在焊接、铸造专业基础上成立热加工专业科,后来开办的热处理专业和质检专业也归属该科;1999年把管理类专业归入热加工专业科,并成立材料管理系;2001年学院在省内首批成功升级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把材料管理系的材料类专业并入机电工程系;2006年学院又把材料类专业从机电工程系划出,成立材料工程系;2006年后材料工程系得到了极快的发展壮大。 三.专业建设情况 系部成立之后,学院和系部确定了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的系部发展之路,年底适逢我院被财政部和教育部遴选为国家首批28所示范性建设高职院校之一,以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为龙头的材料工程系材料工程类专业群被批准为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专业群。整个专业群建设项目计划三年内总投入1510万元人民币,其中中央财政投入1210万元,省财政投入108万元,学院自筹192万元;其中用于焊接专业建设的资金为1295万元,用于所在专业集群建设的资金为215万元。通过创新思路和做法,依托德阳国家重装基地企业,搭建资源共享的教育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系统设计具有制造业特色、针对毕业生就业和拓展的主要岗位的核心能力、符合国内产业发展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实施系统培养;建设包含现代装备制造业企业生产和管理主要要素,教学环境、设备条件一流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基于产品制造典型工作过程建设精品课程和特色课程;建立专业领军团队把握专业建设方向,校企共建专兼职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推行“双师授课法”实施教学,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考核、评价制度保证教学质量,调控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人才培养的持续改进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功能。 四.取得的主要成果和特色 1.取得的主要成果 1)参与探索并提炼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发展之路的“1221”模式,该模式获得2009年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并在全国推广;基于“1221”模式的“工学结合的高职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院级教学成果一等奖,“高职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铸造方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获院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2)开创性地制订《焊接制造岗位职业标准》、《焊接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要求》、《人才培养方案》,并在教育部材料教指委、机械行业专指委组织的多次会议上公开交流。 3)《典型接头焊条电弧焊实作》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焊接结构制造工艺与实施》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材料成型基础》和《铸造工艺CAE技术》课程被评为“院级精品课程”,其中《铸造工艺CAE技术》课程还被评为材料成形专指委精品课程。 4)建设了实训条件和实训环境国内领先的实训基地。 5)建设了一支优良的师资团队:出版了2本教材,获市级科技进步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焊接专业教学团队2008年被评为四川省“省级教学团队”,取得了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院级教学成果奖,1人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师。 6)焊接专业被评为“四川省精品专业”。 7)招生规模大:从2006年的900余人扩大到2009年的约2000人。 8)就业质量高:历届毕业生供不应求,主要就业单位是大型央企等好企业。 9)社会评价好:毕业生和办学质量获得社会、行业、企业广泛好评,招生志愿报名踊跃。 2.形成的特色 1)专业最齐全:涵盖了金属材料制备、成形、质量检测的所有专业。 2)历史悠久、办学经验丰富、教学质量较高:长期的积累,收集了大量生产、教学资料,有力支持了人才的培养,保证了教学质量。 3)实验实训实施一流:7000多平米的实验实训场地、价值约2000万的近500台套仪器设备,使本系的实验实训实施达到国内高校的一流水平。 五.今后的发展思路 各专业围绕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做细做实,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使各专业培养的人才更适应社会需要,为我国成为制造业强国作为更大贡献。夯实基础、提升教师科研能力,提高各专业为社会、企业开展培训、技术服务的能力,更好地发挥高校服务社会功能。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拓展专业范围,扩大服务社会范围。[19]外语系 外籍老师[20]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是在原德阳教育学院(含成都理工大学德阳分校)整体并入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后,于2007年3月1日由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国际语言培训中心、公共英语教研室、经贸英语教研室与原德阳教育学院英语系(含成都理工大学德阳分校外语系)共同组建而成。 外语系成立以来,乘着学院建设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东风,切实按照国家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更新教育理念,着力加大教学模式、专业结构调整、课程体系和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力度。坚持 “产学结合,校企互动”的办学方针,狠抓制度建设,严格教学管理,加强常规教学;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人才培养理念,大力探索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之路,积极创新适合高职学生外语学习特点的全新教学模式和方法,形成了鲜明的专业特色。除培养学生熟练掌握英语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外,还注重职业技能、职业素养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高水平的师资配备,严谨的教学态度和鲜明的“英语+专业”教学特色使外语系近几届毕业生突破就业瓶颈,大大提升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近几年的一次性就业率均保持在98%以上。 外语系现设有英语专业教研室(ENGLISH MAJOR)、专业英语教研室(ESP)、公共英语教研室(COLLEGE ENGLISH)和国际语言培训中心(INTERNATIONAL LANGUAGE TRAINING CENTER)。常年开设商务英语、旅游英语和应用英语专业,涵盖商务、对外贸易、涉外文秘、导游与涉外酒店管理等多个专业方向。主要培养在外经、外贸、旅游、涉外宾馆、酒店、三资企业、教育等部门,从事翻译、公关、文秘、管理、导游、营销、教学等工作,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等复合型、应用型涉外人才。开设的主干专业课程有:综合英语、语音、英语视听说、英语写作、商务英语、市场营销、商务谈判、电子商务概论、旅游英语、饭店英语、导游业务、日语、服务礼仪、经贸英语基础、外贸单证与函电、国际贸易实务、涉外礼仪等。学生就业方向主要为:国有企事业单位、中外合资企业、私营外贸企业、旅行社、涉外宾馆、酒店、中等职业培训、外事部门等。 外语系拥有一支专业知识过硬,结构合理,双师性素质高,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师团队。全系现有教职工36人,其中专职教师31人,教辅和政工人员5人。专职教师中,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者16人,占总数的52%,中级职称者10人,占总数的32%;具有硕士学位者 8人,占总数的 26%。常年聘有外籍教师2-3名住院执教。在狠抓教学质量、深化教学管理,全面完成英语专业和全院公共英语教学任务的同时,外语系也十分注重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千方百计为教师进修和提高创造条件。全系有4位教师曾到国外进修学习,有13位教师攻读在职硕士学位研究生。近年来,全系教师在国内公开刊物发表专业与教学等科研论文100余篇;承担国家、省、市等各级科研课题6项;主编和参编教材10余部;《汽车英语》《大学英语》、《旅游英语》等课程已经获得或正在创建院级精品课程。 外语系非常重视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重视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开展,努力为学生提供展示专业才干和个性风采的平台。外语系学生参加的“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NECCS)”、“全国高职高专实用英语口语大赛”等多次获得全国奖、省奖,在大学英语等级考试方面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外语系按照学院的统一要求,紧紧围绕“1221”人才培养模式公共基础课程的改革以及专业课程建设的改革,走上了一条超越自我、寻求突破的创新之路,这必将引领外语系跃上又一个崭新的台阶。[21]艺术系 唐谱作品[22]在1997 年创办的广告设计与装潢专业、工艺美术专业和 2000 年创办的服装设计专业的基础上, 2001 年成立了学院艺术设计系,之后,学院又将创办于 1997 年的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育方向)归入本系,于 2004 年正式更名为艺术系。从创办艺术系各专业至今,艺术系全体教职工齐心协力,积极探索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之路,为艺术设计和艺术教育行业培养了 1200 余名合格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历届毕业生就业率近 100% 。在学院成为国家首批高职示范院校的今天,艺术系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的挑战。 艺术系现有艺术设计(广告装潢设计方向)、服装设计、学前教育(艺术方向)三个专业,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充满创新精神的教师团队,专、兼职教师达 39 名,副教授以上高级职称教师 13 人,双师型教师 16 人,相当数量专业教师历经企业挂职锻炼,被相关企业聘请为设计总监或艺术总监等,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我系有省美术家协会、省舞蹈家协会、省音乐家协会、省摄影家协会会员等 15 人,服装设计教研室为四川省服装纺织协会理事会成员,我系各专业有着广泛的行业背景和支持。 我系拥有与各专业教学配套的画室、设计工作室、材料工作室、服装设计室、服装定制车间、练功房、舞蹈排练厅、数码钢琴室、学生琴房等校内实习实训场地,建立了丽江艺术采风实习基地和不同层次的广告装潢、服装生产、幼儿教育等校外实习基地 11 个,保证了我系各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为社会大力培养基础扎实、技能过硬、富有创新精神的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艺术人才。[23]体育工作部 体育工作部成立于2007年3月,是学院最年轻的系部,现设有办公室和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群体活动、场管中心四个教研室,拥有专、兼职教师24人,其中本科毕业24人,占100%;副教授3人,占12.5%;讲师12人,占50%;助教9人,占37.5%,开设的《公共体育》课是省级精品课程。 在学院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推动下,体育工作部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团队意识、敬业精神等不断提高,在运动专业特长、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上不断优化。学院聘请了西华师范大学校长陈宁教授、教育部体育专业委员会专家田忠兴、王树泽副教授,德阳市体育局高级教练刘小凯和杨杰同志等为客座教授,指导教育教学、课程建设、教学研究、运动训练等工作。 在课程设置上,体育工作部结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点,以学生在校的全过程接受体育教育为宗旨,实施 “三自主” 教学模式,即“学生自主选择教学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其中1—2学期为必修课, 2—6学期开设选修课。开设了篮球、足球、排球、网球、软式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武术、健美操、搏击、健美、形体塑造、体育舞蹈、体育游戏等课程,满足了学生不同的体育兴趣爱好。 学院建有篮球场20个,面积8400平方米;排球场地2个,面积为608平方米;足球练习场地1个,面积为21600平方米;标准田径运动场1个,面积为 17100平方米;羽毛球场12个,面积为 3152平方米;网球场地4个,面积为3125平方米;乒乓球活动区两个,面积为 288平方米;体育馆1个,面积4896平方米;艺体中心1个,面积为 528平方米,配备了排球、足球、拔河绳、杠铃、综合健身器械等种类众多的体育消耗器材,充分满足全院体育课堂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 学院学生运动队参加省、市各级比赛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学院争得了荣誉。学生课体育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形成浓郁校园体育文化。 同时,体育工作部全面贯彻实施学院“1221”办学模式,积极为社会搭建公共服务的平台,利用场馆和人才优势,先后承办了德阳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职工运动会、德阳市银监局职工运动会、美丰股份有限公司职工文艺会演和运动会、德阳电业局网球友谊赛等大型比赛;指派教师担任西南石油研究院、德阳电业局、美丰公司、德阳市建设银行等队的篮球教练,帮助其提高篮球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扩大了学院的社会影响力。
我发过《吉林农业》,是在淘宝上找的店铺,安全嘛,呵呵,图书网屋这家店铺发表论文版面费很合适,主要是有信用,我收到杂志后交的钱。没有后顾之忧,加分加分加分
你毕业用,应该不用核心的吧 其他农业方面比较好的《吉林农业》《河南农业》等
在这里问比较渺茫啊,还是去问问农大的老师或者研究生吧!很好问的啊,或者在校内搜个农大的研究生问问
拥有国际最新型超导核磁共振(MR)、数字减影、16层CT、螺旋CT、头颅X线刀、全身立体定向X线刀、流式细胞仪、细胞刀、大型生化检测仪、准分子激光治疗仪等大型医疗设备1980余台(件),总价值达3.6亿元。拥有近1000名科技干部,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249人,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36人,博士后11人,博士6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30人。在国家、军队、省级学术专业委员会任职120余人次,其中副主任委员以上学术任职40余人。2004年被沈阳军区评为人才建设先进单位。医院医、教、研成绩显着,先后获得军地科研成果奖1187项。特别是“九五”以来,获得各类科技成果奖370项,其中获国家、省部级以上科研基金课题151项,获经费资助977万元;获全军“十五”重点课题2项,杰出人才基金2项,重大科研攻关课题1项;获总后卫生部资助经费148.5万元。全院共发表论文3926篇,统计源期刊论文总数连续多年被国家信息部列为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前50名、位居全军医院前10名之内;高档次成果奖在全军同类医院中连续4年排名第一,部分成果在国内外、军内外推广应用,产生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