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嘉兴古建筑论文发表网

发布时间:

嘉兴古建筑论文发表网

中国古建筑的避雷设施有的与世界上近代的避雷针有些相似之处,是世界上近代的避雷针的原型;有的却有着明显的自己民族的文化传统和科学风格。绝缘避雷01我国古代人们从雷电对物质作用时所表现出的导电效果中,已初步获得了一些有关导体和绝缘体的感性认识。一.绝缘避雷人们从对落雷现场的观察中了解到雷电可通过金属,而不能够通过草木漆器,并且雷火遇到水不仅不灭,反而更加猛烈。例如,他们从落雷现场中看到雷火烧裂了寺庙屋顶上的铁刹,熔化了佛象脸上的金粉涂面,而干燥的木制窗户在雷火中保持原样,漆器也没有烧焦。钢质宝刀在皮刀鞘中熔为液体;而皮刀鞘原封未动;大树虽为木质,但由于在雨中打湿了,雷火也把大树撕裂了几处。人们从这些事实中领悟到在修楼建塔时,只要用雷电不能通过的材料,并使地基也难于导电。二.“镇龙”避雷从我国传统的五行、八卦学说解释,八卦中“震”卦为“雷”。八卦与方位相结合时,则有“南离、北坎、东震、西兑”的规定,又有“南属东雀、北属玄武(龟蛇)、东属青龙、西属白虎”的说法,认为“雷从龙”,这样,我国古代人们就把“雷”与“龙”联系起来。为了避免建筑物被雷击,就必须建造避雷设施,就要安装“镇龙”设施。我国古建筑上有许多称为“镇龙”的设施实为避雷装置。这些“镇龙”装置与近代的避雷针的避雷原理相同。我国一些古塔的尖端常徐一层有色金属膜,采用容易导电的材料与直通到地下的塔心柱相连,柱下端又与贮藏金属的“龙窟”相连。还有许多古建筑物的屋顶有着一种叫做龙的装饰物,它的头仰向天空,张着嘴,向上伸出的舌头是一根尖端的金属芯子,另一端和埋藏在地下的金属相连,能让雷电跑到地底下去而不损坏建筑物。另外,在许多古塔与宫殿上设置“鸱尾”,在屋顶上设置动物状的瓦饰,在高大殿宇里常设有所谓“雷公柱”之类的避雷柱。这些设施都与大地相通,形成了良好的导电通道。

提起富兰克林,人们就会联想到雷电,想到他发明了避雷针。大约250年前,他提出了避雷针的设想:在建筑物的高处,安装一根尖锐的金属杆,沿着墙壁引到地下,深埋以后,就能防止雷击。

现在看来,富兰克林的避雷针并不是那么完美,英国的避雷装置,顶部不是一根针,而是一个球,法国人也不用针,而是一个圆锥体。唯有美国人,坚持使用富兰克林最初的设计,仍然使用顶部尖锐的铁杆。

1997年7月13日,美国纽约市遭雷击,5条高压线路被切断,停电一整天。美国人这才想到避雷针不可靠,于是新设计的避雷装置不再是孤零零的一根针,而是2000多条细细的导线,装在一根空心管子上,看上去好像一个鸡毛掸子。

近年来,还出现过一些新型的避雷装置,比如,在金属杆上装一个放射源,或装一个半导体消雷器等等。不过,令人惊奇的是我国古代也有避雷装置,我们先引用一位法国旅行家戴马甘兰的记述;“中国屋宇的屋脊两头,有一个仰起的龙头,龙口吐出曲折的金属舌头伸向天空。舌根连着一根金属丝连通地下。这种奇妙的装置,在发生雷电的时候,电就会从龙舌沿铁丝跑到地下,不会毁坏建筑物。”

这段记述来自《中国札记》,是这位法国人1688年写成的。1688年,比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的1750年早60多年哩!由此可见,我国早就有了避雷装置。这位法国人说的“龙头”,在我国叫作“鸱(chī)尾”。相传,汉代的时候,未央宫遭雷击失火,就有人向汉武帝建议,在宫殿的尾脊上安装能消灭火灾的鸱鱼。于是,后来的宫殿和民房的屋脊两头都有了叫做“鸱吻”或“鸱尾”的金属饰物,形状有龙、鱼和雄鸡等。遗憾的是,这些鸱尾并没有金属线连接大地,而这位法国人却根据自己的观察,描述了这是避雷针似的装置。因此,这件事就成了一个不解之谜。

后来有人分析,鸱尾虽然没有金属线连接大地,暴风雨袭来的时候,淋湿了屋顶和墙壁,也起到了接地的作用。

可是,我国有许多古塔,塔顶尖尖,突出于地面,最容易引雷,最容易遭雷击,却保存完好。不是雷电未曾降临,而是雷电来临时,被消除了。

1960年,浙江杭州的六和塔,在一个雷声隆隆的夜晚,人们看到塔顶尖端连续放光。这是放电现象,放电以后,雷灾消失了。

历史上也有过类似的记载。1611年一个夏夜,浙江嘉兴的东塔放金光,像流星四散。山西河津县城东觉成寺内有一座宝塔,到了风雨夜,塔顶常常会放光。

这些古塔顶部都有一个金属塔刹,目前发现,最古老的金属塔刹出现在三国时代。公元229年建成的保圣寺塔(位于江苏高淳县),塔高31米,塔顶有一装饰,由覆钵、相轮和宝葫芦等组成,大约4米多高。人们常把这铁刹叫做“葫芦串”,这就是一个避雷装置。由于有了它,一两千年内,高塔未遭受雷击。

这样的例子还可列举一些,明代的北京曾有一个广寒殿,建在今天的北海公园内,殿旁竖立着一根铁杆,有数丈高,顶部是3个金葫芦,同时引一根铁链连接大地。虽然文献说,这是为了镇龙,镇北海之龙,而真正的作用却是避雷。

看来,上面介绍的这些古建筑,虽然没有避雷针,却都设有消雷、防雷的设备。这是不是古代工匠有意的安排?如果是,那么发明避雷针的年代就会大大推前;如果不是,为什么类似的装置却不止一两处,许多地方都有发现?

除了金属塔刹是一个谜,砖石结构和木塔也是一个谜。山西应县的木塔,全部是木结构,塔高51米,这是很容易招雷的高建筑,然而,它从建成到今天,已经历了900多个春秋,至今仍高高地耸立着。

有人说,这是木塔,不导电,塔身不导电,地面又干燥,木塔就有了避雷的性能。而另一些人却说,雷电袭来,电压极高,高达几百万伏,电流又特别大,木结构的塔也会成为导体,怎么说能避雷呢?

这也是不清楚的事。

古往今来,历朝历代,上至真命天子,下到州官县府,都喜欢修建楼阁。中国古代的楼阁,或用来纪念大事、或用来宣扬政绩、或用来镇妖伏魔、或用来求神拜佛,其中又以湖北武汉黄鹤楼、湖南岳阳岳阳楼、江西南昌滕王阁最为出名,并称“中国三大名楼”。 中国古代多在临水之地建楼,取凭高远眺,极目无穷之妙。达官显贵墨客骚人登楼一游,或际会四方之客,或酬唱应和之曲,放悲声,抒情怀,低吟浅唱,壮怀激烈,皆可乘兴而来,尽兴而去。故中国历代名楼皆有名诗佳作千古传唱。 三大名楼能够享誉海内外,是和文人墨客、迁客骚人的文化活动分不开的。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勃的“滕王序”、崔颢的“黄鹤楼”在成为千古绝唱的同时,三大文化名楼的盛名也就随之而来了。 除了赫赫有名的“三大文化名楼”外,我国的名楼还有:位于山东烟台的“蓬莱阁”、广西容县境内的“真武阁”、安徽马鞍山的“太白楼”、浙江嘉兴的“烟雨楼”、广州越秀山上的“镇海楼”、贵州贵阳的“甲秀楼”、四川成都的“望江楼”、云南昆明的“大观楼”、山西永济的“鹳雀楼”等等。

嘉兴古建筑论文发表网站

嘉兴市文物保护单位一览表 编号 级别 分类 名称 时代 地址 公布日期 1 国家 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 嘉兴南湖中共"一大"会址 1921年 市区南湖 2001.6.25 2 国家 古文化遗址 马家浜遗址 新石器时代 秀城区南湖乡马家浜村 2001.6.25 3 省级 古建筑 王店曝书亭 清 秀洲区王店镇广平路1号 1981.4.13重新公布 4 省级 古建筑 长虹桥 明清 秀洲区王江泾镇一里街东南京杭运河上 1997.8.29 5 省级 名人史迹 沈钧儒故居 清 市区环城南路南帮岸3号 1997.8.29 6 市级 古文化遗址 吴家浜遗址 新石器时代 秀洲区新塍镇吴家浜村 1981.10.12 7 市级 古文化遗址 双桥遗址 新石器时代 秀洲区王江泾镇双桥村 1981.10.12 8 市级 古文化遗址 雀墓桥遗址 新石器时代 秀城区东栅乡雀墓桥村 1981.10.12 9 市级 古文化遗址 陶墩遗址 新石器时代 秀城区大桥乡陶墩村 1981.10.12 10 市级 古文化遗址 陆家坟遗址 新石器时代 秀城区新丰镇北汤村 1981.10.12 11 市级 古文化遗址 支家桥遗址 新石器时代 秀城区新篁镇支家桥村 1981.10.12 12 市级 古文化遗址 曹墩遗址 新石器时代 秀城区余新镇金星村 1981.10.12 13 市级 古文化遗址 步云遗址 新石器时代 秀城区步云乡步云小学 1981.10.12 14 市级 古墓葬 皇坟山 新石器时代 秀洲区嘉北乡木桥港村 1981.10.12 15 市级 名人墓葬 沈曾植墓 近代 秀洲区王店镇太平桥村 1981.10.12 16 市级 古建筑 国界桥 清 秀洲区洪合镇洪合村 1981.10.12 17 市级 古建筑 秀城桥 明 市区缸甏汇 1981.10.12 18 市级 古建筑 秋泾桥 明 市区闸前街 1981.10.21 19 市级 古建筑 双魁巷 民国 市区光明街 1981.10.21 20 市级 古建筑 金明寺西施妆台 清 市区环城南路198号 1981.10.21 21 市级 古建筑 冷仙亭 清 市区秀州路 1981.10.21 22 市级 古建筑 落帆亭 明清 市区杉青闸 1981.10.21 23 市级 古建筑 仓圣祠 清 市区南湖小瀛州 1981.10.21 24 市级 古建筑 瓶山、项家祠堂井 宋、明 市区中山路69号 1981.10.21 25 市级 古建筑 清真寺 明清 市区大年堂前13号 1981.10.21 26 市级 古建筑 觉海寺 明清 市区斜西街363号 1981.10.21 27 市级 古建筑 血印寺 明清 市区三塔路越秀桥东 1981.10.21 28 市级 古建筑 子城 清 市区府前街4号 1981.10.21 29 市级 名人史迹 沈曾植故居 清末 市区新兴街道姚家埭11号 1992.10.20 30 市级 名人史迹 朱生豪故居 近代 市区南大街东米棚下 1992.10.20 31 市级 古建筑 北溪桥 清 秀洲区虹阳乡东南村 1992.10.20 32 市级 古建筑 鱼池汇桥 清 秀洲区塘汇乡鱼池汇村 1992.10.20 33 市级 古建筑 文星桥 清 秀城区南湖乡南湖村 1992.10.20 34 市级 古建筑 三步两爿桥 明 秀城区凤桥镇北石佛寺 1992.10.20 35 市级 古建筑 塔塘桥 清 秀城区余新镇西南1里 1992.10.20 36 市级 古文化遗址 钟家港遗址 新石器时代 秀洲区王店镇四联村 1992.10.20 37 市级 古文化遗址 姚家村遗址 新石器时代至春秋时期 秀城区新丰镇繁荣村姚家村 1992.10.20 38 市级 古文化遗址 高地遗址 春秋时期 秀城区大桥乡卫国村 1992.10.20 39 市级 古墓葬 严助墓 汉 市区少年路北端 1992.10.20 40 市级 古文化遗址 白坟墩遗址 新石器时代 秀城区凤桥镇永红村 2000.5.30 41 市级 石刻 揽秀园 元至清 市区鸳湖路 2000.5.30 42 市级 古建筑 明伦堂 清 市区少年路72号 2000.5.30 43 市级 近代优秀建筑 文生修道院 1902年 市区光明街159号 2000.5.30 44 市级 近代优秀建筑 秀州中学行政楼、校史楼 1900年 市区秀州路443号 2000.5.30 45 市级 近代优秀建筑 高家洋房 近代 市区紫阳街159号 2000.5.30 46 市级 近代优秀建筑 宏文馆 1928年 市区道前街13号 2000.5.30 47 市级 近代优秀建筑 天主教堂 1917年 市区紫阳街51号 2000.5.30 48 市级 现代重要史迹 金九避难处 1932-1934年 市区梅湾街76号 2000.5.30 49 市级 现代重要史迹 韩国临时政府要员住所 1932-1934年 市区日晖桥17号 2000.5.30 50 市级 现代重要史迹 侵华日军炮楼 1937-1938年 市区火车站 2000.5.30 51 市级 名人史迹 汪胡桢故居 1928年 市区帆落浜39号 2000.5.30 52 市级 名人史迹 唐兰故居 近代 市区秀水兜67号 2000.5.30 为了保护那些历尽风雨沧桑的古代建筑和遗址,嘉兴市专门出台了《嘉兴市文物保护规划》,文物保护工作开展得轰轰烈烈,一些文化积淀深厚的古迹不断掀起“盖头”。罗家角遗址等历史遗迹得到拯救性保护;沈钧儒故居全面修复,成了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沈曾植故居已经整修,其他一大批名人故居也已被列入整修计划…… 城市在不断提升着品位,市民的文明素质也在不断提高。2000年,嘉兴市组织了青年志愿者做“城市管理一日志愿者”,报名非常踊跃,甚至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也参加到“青年志愿者”的队伍中来,现在,这支志愿者队伍已更加壮大。 嘉兴市还把北京、延安、井冈山、遵义、南湖等24个全国影响较大的革命圣地连接在一起,开辟了一条兼及旅游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红色长廊”。因此,去年嘉兴市接待的中外游客大幅度增加,达到714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47亿元,比上一年分别增长80%和71%,增幅均名列全省第一。

林徽因 原名徽音,1904年出生于福建闽侯一个官僚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林长民早年留学日本,是新派人物 。1916年入北京培华女子中学,1920年4-9月随父林长民赴欧洲游历伦敦、巴黎、日内瓦、罗马、法兰克福、柏林、布鲁塞尔等地,同年人伦敦圣玛利女校学习。1921年回国复人培华女中读书。1923年参加新月社活动。1924年留学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选修建筑系课程,1927年毕业,获美术学士学位。同年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在G.P.帕克教授工作室学习舞台美术设计。1928年3月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华结婚,婚后去欧洲考察建筑,同年8月回国。 林徽因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三十年代初,与夫婿梁思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从三十年代初至中日战争爆发,几年间他们走遍了全中国15个省、200多个县,实地勘察了2000余处中国古代建筑遗构。他们的工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并写下有关建筑方面的论文、序跋等二十几篇,另有部分篇什为其与梁思成等合著的建筑论文。在文学方面,她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作品,均属佳作,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此外,1949年以后,林徽因在美术方面曾做过三件大事:第一是参与国徽设计。第二是改造传统景泰蓝。第三是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为民族及国家作出莫大的贡献。只可惜她壮志为酬,在1955年4月1日清晨,经过长达15年与疾病的顽强斗争之后,与世长辞,年仅51岁。

林徽因,原名徽音,1904年出生于福建闽侯一个官僚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林长民早年留学日本,是新派人物。1916年入北京培华女子中学,1920年4-9月随父林长民赴欧洲游历伦敦、巴黎、日内瓦、罗马、法兰克福、柏林、布鲁塞尔等地,同年人伦敦圣玛利女校学习。1921年回国复人培华女中读书。1923年参加新月社活动。1924年留学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选修建筑系课程,1927年毕业,获美术学士学位。同年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在G.P.帕克教授工作室学习舞台美术设计。1928年3月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华结婚,婚后去欧洲考察建筑,同年8月回国。1949年以后,林徽因在美术方面曾做过三件大事:第一是参与国徽设计,第二是改造传统景泰蓝,第三是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为民族及国家作出莫大的贡献。只可惜她壮志为酬,在1955年4月1日清晨,经过长达15年与疾病的顽强斗争之后,与世长辞,年仅51岁。林徽因16岁随赴欧考察的父亲游历欧洲,卜居伦敦一年,受邻居女建筑师的影响,立志将来一定要学建筑。1924年林徽因和梁思成都选择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建筑系,因为当时的宾大建筑系不招女生,林徽因改入该校美术学院,但主修的还是建筑。据《林徽因传》的作者张清平介绍,当年梁思成是因为林徽因喜欢建筑学而学建筑的。建筑学是他们夫妻二人共同的事业,也是情感沟通的基础。从1930年到1945年,他们夫妻二人共同走了中国的15个省,20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00多处古建筑物,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世界、全国的认识,从此加以保护。比如像河北赵州石桥、山西的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也正是由于在山西的数次古建筑考察,使梁思成破解了中国古建筑结构的奥秘,完成了对《营造法式》这部“天书”的解读。有一幅图片两人一同倚坐在北京天坛祈年殿屋顶上,1936年的林自豪地相信自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敢于踏上皇帝祭天宫殿屋顶的女性。16岁时的林徽因她发表有关建筑的论文主要有《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平郊建筑杂录》(与梁思成合著)、《清式营造则例》第一章绪论、《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署名林徽因、梁思成)、《由天宁寺谈到建筑年代的鉴别问题》(署名林徽因、梁思成)、《中国建筑史》(辽、宋部分)、《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与梁思成、莫宗江合著)。 父亲林长民在文学方面,她一生著述甚多,主要有《你是人间四月天》、《谁爱这不息的变幻》、《笑》、《清原》、《一天》、《激昂》、《昼梦》、《瞑想》等诗篇几十首;话剧《梅真同他们》;短篇小说《窘》。《九十九度中》等;散文《窗子以外》、《一片阳光》等。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 在当时,知识分子是社会少数、精神贵族,像林徽因这样受过良好教育才貌出众的女子,更是凤毛麟角。她承认自己是受双文化教育长大的,英语对于她是一种内在思维和表达方式、一种灵感、一个完整的文化世界。中西文化融合造就了一个“文化林徽因”。她是诗人,一生写过几十首诗,在诗歌创作上受徐志摩影响很明显,但又有自己的特点。在林徽因的感情世界里有三个男人,一个是建筑大师梁思成,一个是诗人徐志摩,一个是学界泰斗,为她终身不娶的金岳霖。16岁的林徽因游历欧洲,在英伦期间,结识了当时正在英国游学的徐志摩。当时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情窦初开的林徽因被徐志摩渊博的知识,风雅的谈吐、英俊的外貌所吸引。两位才情横溢的青年热烈地相恋了,徽因深爱着志摩,但志摩的妻子---幼仪的影子在她心中总是拂不去,经过痛苦的思索,和父亲一起提前回国了,而且是与志摩不辞而别....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那首有名的《偶然》诗是这样写的:“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芒。”这是徐志摩对林徽因感情的最好自白,一见倾心而又理智地各走各的方向,这就是世俗所难理解的一种纯情。之后林徽因经过一翻理性的考虑,同意了父亲为她定的一桩婚事,嫁给著名学者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林徽因和梁思成在梁启超的安排下,游学欧美主攻建筑设计。1928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在渥太华梁思成姐夫任总领事的中国总领事馆举行婚礼。婚后梁对林呵护倍至,夫妻二人致力于他们所热爱的建筑事业,林徽因不仅具有诗人的美感与想象力,也具有科学家的细致和踏实精神,他们在山西对古建筑所做的调查和实测工作,不仅对科学研究贡献巨大,也使山西众多埋没在荒野的国宝级的古代建筑开始走向世界,为世人所知。金岳霖,哲学家,逻辑学家。1914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后留学美国、英国,又游学欧洲诸国,回国后主要执教于清华和北大。他终生未娶。一直恋着林徽因。林徽因、梁思成夫妇家里几乎每周都有沙龙聚会,金岳霖始终是梁家沙龙座上常客。他们文化背景相同,志趣相投,交情也深,长期以来,一直是毗邻而居。金岳霖对林徽因人品才华赞羡至极,十分呵护;林徽因对他亦十分钦佩敬爱,他们之间的心灵沟通可谓非同一般。甚至梁思成林徽因吵架,也是找理性冷静的金岳霖仲裁。金岳霖自始至终都以最高的理智驾驭自己的感情,爱了林徽因一生。病后...孩子大了母亲老了人到中年气质依然病中单薄的身子一代才女安息之处你是人间四月天 林徽因 我说你是人间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月风;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 星子在无意中闪, 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 鲜妍百花的冠冕你带着, 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 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 柔嫩喜悦水光中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的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到此结束,谢谢观赏

嘉兴古建筑论文发表

古往今来,历朝历代,上至真命天子,下到州官县府,都喜欢修建楼阁。中国古代的楼阁,或用来纪念大事、或用来宣扬政绩、或用来镇妖伏魔、或用来求神拜佛,其中又以湖北武汉黄鹤楼、湖南岳阳岳阳楼、江西南昌滕王阁最为出名,并称“中国三大名楼”。 中国古代多在临水之地建楼,取凭高远眺,极目无穷之妙。达官显贵墨客骚人登楼一游,或际会四方之客,或酬唱应和之曲,放悲声,抒情怀,低吟浅唱,壮怀激烈,皆可乘兴而来,尽兴而去。故中国历代名楼皆有名诗佳作千古传唱。 三大名楼能够享誉海内外,是和文人墨客、迁客骚人的文化活动分不开的。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勃的“滕王序”、崔颢的“黄鹤楼”在成为千古绝唱的同时,三大文化名楼的盛名也就随之而来了。 除了赫赫有名的“三大文化名楼”外,我国的名楼还有:位于山东烟台的“蓬莱阁”、广西容县境内的“真武阁”、安徽马鞍山的“太白楼”、浙江嘉兴的“烟雨楼”、广州越秀山上的“镇海楼”、贵州贵阳的“甲秀楼”、四川成都的“望江楼”、云南昆明的“大观楼”、山西永济的“鹳雀楼”等等。

岭南建筑是中国建筑艺术的一朵奇葩,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个性特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近年来,关于岭南建筑艺术特征的探索正从各个层面展开,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和日益重视。本文仅就岭南建筑的界定及其人文品格作一管窥蠡测,以期抛砖引玉。 一 岭南建筑的由来与界定 1949年建国以前,直至建国后的头10年,建筑界虽偶有广东建筑的称呼,但尚无岭南建筑的提法。岭南建筑的称呼是伴随着新中国建筑的发展与广东建筑突出成就的取得而逐渐为人们所接受的。建国之初,百业待兴,中国建筑迎来了大发展的良好机遇。50年代中期,当时的建筑界盛行复古主义,刮起一股“大屋顶”之风,产生了“凡建筑须盖大屋顶”的无形规定。面对滚滚而来的复古主义潮流,深受岭南文化熏陶、“敢为天下先”的广东建筑师们并未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他们在行动上表现出灵活的变通性(如由林克明先生设计1956年落成的广东科学馆、由夏昌世先生设计于1954年落成的现华南理工大学二号楼在屋顶形式和斗拱运用上就作了变通处理),在思想上开始有意识地探索广东建筑的地方特色和艺术特征。1959年,时任我国建筑工程部部长的刘秀峰同志在全国建筑艺术座谈会上提出“要创造中国的社会主义的建筑新风格”的要求和倡议。自1960年开始,广东建筑界围绕“新建筑”、“新风格”展开了热烈、认真的讨论。讨论的中心话题是:广东建筑是否应有自己的特色?大家在讨论中一致认为,广东有自己的特点,广东建筑也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即应有岭南建筑的特点。与此同时,广东建筑界也开始尝试着对以往建筑实践进行总结和归纳。 从学理层面上说,正式提出“岭南建筑”的时间是在1957年。其标志是时任华南工学院(1988年更名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教授的夏昌世先生1957年在《建筑学报》上发表了题为《通风、隔热、遮阳》的论文。夏昌世教授指出:岭南建筑应有自己的特点,满足通风、隔热、遮阳的要求。首次论述了岭南建筑(广东新建筑)的特点。这是岭南建筑的学理渊源。此后,岭南建筑渐渐地为人们所知晓、接受和承认,知名于全国建筑界,并成为广东新建筑的代名词。“岭南”本意指地理上的五岭(越城岭、都庞岭、明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之南的广大地区,但“岭南建筑”,从其被提出的学理初衷和被认可的时代背景来看,即指建国以后的广东建筑,或称广东新建筑。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广东古建筑被称为岭南古建筑,1840~1949年的广东近代建筑被称为岭南近代建筑。就广东建筑而言,其重点是广府语系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故此,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建筑成为岭南建筑的最主要内容。 由于广东在地理条件、历史条件、经济条件、人文条件等方面的独特性和优越性,广东建筑在新中国的各个建设时期往往开全国风气之先,如50~60年代的“矿泉别墅”、“广州友谊剧院”,70年代的“广交会”、“白云宾馆”,80年代的“白天鹅宾馆”、“国贸大厦”,几度出现引领全国建筑界的建筑创作的繁荣局面。 随着广东新建筑的创作繁荣和成功实践,国内建筑界一方面对这种实践的成功经验进行学习和总结,另一方面也开始了关于以上述建筑为代表的广东新建筑的地域性、时代性和文化性的理论争鸣和学术探讨。在这场方兴未艾的探讨争鸣中,其中一个最具根本性的问题就是关于岭南建筑的学术界定。对此,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地域论”。这种观点从“岭南”的地理概念出发,认为岭南建筑即建在岭南地区的建筑,包括广东、海南、港澳以及福建南部、广西南部、台湾南部等区域的建筑。二是“风格论”。持此论者认为,岭南建筑即具有独特的岭南文化艺术风格的建筑,这种风格特征主要表现在适合岭南气候地理条件的平立面设计、建筑部件结构与造型以及富于岭南地域文化内涵的建筑装饰。三是“过程论”。与前面两种观点不同,过程论者着眼于建筑艺术的创作主体及其创作实践活动,认为岭南建筑是指在岭南地区这块特定的土地上所开展和进行的求新、求变、不断探索的建筑创作实践活动。换言之,岭南建筑即岭南建筑创作实践活动的简称。 我们认为,上述三种观点都有其相对的合理性和借鉴意义,但也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难以说明岭南建筑丰富的本质内涵。“地域论”强调建筑的地域性,有助于揭示岭南建筑的地域特征和某些方面的技术个性。但是,“岭南建筑,是一个有自己追求和风格的建筑创作流派。正如并不是所有岭南的绘画都可归于‘岭南画派’一样,并不是所有建在岭南地区的建筑都可以称之为‘岭南建筑’”。“风格论”更接近于对岭南建筑的艺术特征的揭示,强调建筑的文化性,有助于把握岭南建筑的文化和艺术本质。然而,为了强调建筑的艺术性而否定建筑的技术个性,不但有悖于建筑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这样一个客观事实,而且也难以真正阐释建筑的风格问题。因为建筑的艺术风格有赖于对建筑材料的技术处理,甚至,建筑的技术水平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建筑风格的形成与演变。“过程论”强调建筑是一种纯粹的创作实践活动,无视建筑的地域性和文化性的理论探索和经验总结,流露出一种“建筑创作无需理论指导”的非理性倾向,无益于岭南建筑创作及发展,不利于岭南建筑的理论研究。鉴此,我们提出“文化地域性格”的新观点来界定岭南建筑,以表示对目前关于岭南建筑“地域论”、“风格论”、“过程论”的学术借鉴和理性鉴别。建筑审美属性的最高标准在于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三者统一。“文化地域性格”论的意义在于对岭南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这三者的综合揭示。“文化地域性格”论诠释了岭南建筑的三大层面的内涵,即岭南建筑的地域技术特征、文化时代精神、人文艺术品格。岭南建筑,作为审美对象而激起人们的审美情思、赋予人们审美享受,往往是以其地域技术特征为表、文化时代精神为里、人文艺术品格为核的。夏昌世和莫伯治二位前辈,作为岭南建筑的先驱者,在论述岭南庭园时指出,岭南地区包括了“广东、闽南和广西南部� 这些地区不但地理环境相近,人民生活习惯也有很多共同之处”。正是岭南地区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环境,影响着岭南建筑的形成和发展�铸塑了岭南建筑的技术个性与人文品格。 二 岭南建筑的人文品格 建筑的人文品格主要是指通过建筑布局、风格造型、空间组合和细部处理等建筑形象要素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哲理、设计思维、文化精神和审美情趣。建筑的人文品格是以建筑的技术个性为基础的。建筑的技术个性指建筑的平面布局、立面造型、空间组织、细部处理等方面的技艺表现手法和特征。而建筑的技艺表现,从建筑的平面布局到立面造型,抑或空间组织和细部处理,都必须遵循建筑的客观适应性原理①。建筑是人为且为人的居住环境,所以,在“人为”即进行建筑的设计建造时,一方面要认真思考当地的气候特点、地形地势来考虑建筑的布局和造型,另一方面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始终不忘建筑为人所用,满足人们的实用和审美需要的双重目的,从而实现“回归自然、回归环境、回归人性”的建筑设计理想,以便显露建筑的技术个性和人文品格。岭南建筑于此有其独到之长,涌现出无数建筑佳作,赢得人们的普遍赞誉。建筑的人文品格是隐性的、间接的、抽象的,而建筑的技术个性是显性的、直观的、形象的。建筑的人文品格和技术个性的有机结合,共同构成建筑美生成的客观条件。 建筑的人文品格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的具体体现,岭南建筑的人文品格也反映了岭南文化的本质特征和基本精神。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兼容并蓄的开放品格。岭南建筑兼容并蓄的开放品格是岭南文化融通性和开放性的一种外在表现。岭南文化本身就是许多不同特质的文化融汇而成的,开放、融通性是其重要的文化机制。岭南文化的形成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交融、一种综合、一种凝炼。尤其是岭南近代文化,“经过对爱国的情感和追求进步的理性之间的冲突进行合理的调适之后,岭南地区的文化精英以开放而健全的心态,在融汇中西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不仅实现了创造性的文化转换和文化重构,而且也完成了由‘得风气之先’向‘开风气之先’的飞跃,孕育了推动中国文化向近代形态转变的岭南近代文化精神。”岭南建筑的兼容并蓄的开放品格在岭南近代的园林、民居等多种建筑类型中得到鲜明的表现。如建于1926年的开平立园,“是旅美华侨谢维立以西洋建筑的特点,结合中国园林优美雅致的风格,按照《红楼梦》中的大观园的布局兴建的。”又如1934年建成的广东梅县白宫镇的联芳楼,是一座中西合璧、富丽堂皇的客家民居建筑。该建筑的平面布局基本维系客家民居“三堂四横”的传统模式,但立面造型则洋气十足,正立面在柱头、柱顶处采用西方的巴洛克、洛可可等风格的浮雕。在装饰内容题材中,既有中国式大鹏展翅、狮子滚绣球之类的题材,又有透露出西方文化气息的内容。现当代岭南建筑以更强的自觉意识融贯中西,以求继承创新,综合发展。

如果你要写的是很重要的论文,还是建议你不要偷懒,去图书馆借书或者买些专业的古建筑方面的图书作为资料库。给你推荐你一套书《中国古都五书》,是目前最新最全最权威的古建筑书籍,作者都是清华的教授,很靠谱。另外,现在微博上也有专门介绍古建筑的,像@雪花中国古建筑就很不错,文字、图片都很精确给力。

嘉兴古建筑论文发表时间

1 国家 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 嘉兴南湖中共"一大"会址 1921年 市区南湖 2001.6.25 2 国家 古文化遗址 马家浜遗址 新石器时代 秀城区南湖乡马家浜村 2001.6.25 3 省级 古建筑 王店曝书亭 清 秀洲区王店镇广平路1号 1981.4.13重新公布 4 省级 古建筑 长虹桥 明清 秀洲区王江泾镇一里街东南京杭运河上 1997.8.29 5 省级 名人史迹 沈钧儒故居 清 市区环城南路南帮岸3号 1997.8.29 6 市级 古文化遗址 吴家浜遗址 新石器时代 秀洲区新塍镇吴家浜村 1981.10.12 7 市级 古文化遗址 双桥遗址 新石器时代 秀洲区王江泾镇双桥村 1981.10.12 8 市级 古文化遗址 雀墓桥遗址 新石器时代 秀城区东栅乡雀墓桥村 1981.10.12 9 市级 古文化遗址 陶墩遗址 新石器时代 秀城区大桥乡陶墩村 1981.10.12 10 市级 古文化遗址 陆家坟遗址 新石器时代 秀城区新丰镇北汤村 1981.10.12 11 市级 古文化遗址 支家桥遗址 新石器时代 秀城区新篁镇支家桥村 1981.10.12 12 市级 古文化遗址 曹墩遗址 新石器时代 秀城区余新镇金星村 1981.10.12 13 市级 古文化遗址 步云遗址 新石器时代 秀城区步云乡步云小学 1981.10.12 14 市级 古墓葬 皇坟山 新石器时代 秀洲区嘉北乡木桥港村 1981.10.12 15 市级 名人墓葬 沈曾植墓 近代 秀洲区王店镇太平桥村 1981.10.12 16 市级 古建筑 国界桥 清 秀洲区洪合镇洪合村 1981.10.12 17 市级 古建筑 秀城桥 明 市区缸甏汇 1981.10.12 18 市级 古建筑 秋泾桥 明 市区闸前街 1981.10.21 19 市级 古建筑 双魁巷 民国 市区光明街 1981.10.21 20 市级 古建筑 金明寺西施妆台 清 市区环城南路198号 1981.10.21 21 市级 古建筑 冷仙亭 清 市区秀州路 1981.10.21 22 市级 古建筑 落帆亭 明清 市区杉青闸 1981.10.21 23 市级 古建筑 仓圣祠 清 市区南湖小瀛州 1981.10.21 24 市级 古建筑 瓶山、项家祠堂井 宋、明 市区中山路69号 1981.10.21 25 市级 古建筑 清真寺 明清 市区大年堂前13号 1981.10.21 26 市级 古建筑 觉海寺 明清 市区斜西街363号 1981.10.21 27 市级 古建筑 血印寺 明清 市区三塔路越秀桥东 1981.10.21 28 市级 古建筑 子城 清 市区府前街4号 1981.10.21 29 市级 名人史迹 沈曾植故居 清末 市区新兴街道姚家埭11号 1992.10.20 30 市级 名人史迹 朱生豪故居 近代 市区南大街东米棚下 1992.10.20 31 市级 古建筑 北溪桥 清 秀洲区虹阳乡东南村 1992.10.20 32 市级 古建筑 鱼池汇桥 清 秀洲区塘汇乡鱼池汇村 1992.10.20 33 市级 古建筑 文星桥 清 秀城区南湖乡南湖村 1992.10.20 34 市级 古建筑 三步两爿桥 明 秀城区凤桥镇北石佛寺 1992.10.20 35 市级 古建筑 塔塘桥 清 秀城区余新镇西南1里 1992.10.20 36 市级 古文化遗址 钟家港遗址 新石器时代 秀洲区王店镇四联村 1992.10.20 37 市级 古文化遗址 姚家村遗址 新石器时代至春秋时期 秀城区新丰镇繁荣村姚家村 1992.10.20 38 市级 古文化遗址 高地遗址 春秋时期 秀城区大桥乡卫国村 1992.10.20 39 市级 古墓葬 严助墓 汉 市区少年路北端 1992.10.20 40 市级 古文化遗址 白坟墩遗址 新石器时代 秀城区凤桥镇永红村 2000.5.30 41 市级 石刻 揽秀园 元至清 市区鸳湖路 2000.5.30 42 市级 古建筑 明伦堂 清 市区少年路72号 2000.5.30 43 市级 近代优秀建筑 文生修道院 1902年 市区光明街159号 2000.5.30 44 市级 近代优秀建筑 秀州中学行政楼、校史楼 1900年 市区秀州路443号 2000.5.30 45 市级 近代优秀建筑 高家洋房 近代 市区紫阳街159号 2000.5.30 46 市级 近代优秀建筑 宏文馆 1928年 市区道前街13号 2000.5.30 47 市级 近代优秀建筑 天主教堂 1917年 市区紫阳街51号 2000.5.30 48 市级 现代重要史迹 金九避难处 1932-1934年 市区梅湾街76号 2000.5.30 49 市级 现代重要史迹 韩国临时政府要员住所 1932-1934年 市区日晖桥17号 2000.5.30 50 市级 现代重要史迹 侵华日军炮楼 1937-1938年 市区火车站 2000.5.30 51 市级 名人史迹 汪胡桢故居 1928年 市区帆落浜39号 2000.5.30 52 市级 名人史迹 唐兰故居 近代 市区秀水兜67号 2000.5.30

普刊两个月,SCI半年,核心一年左右。

主要是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的陶器和玉器遗址,都属于新石器时代文化。大部分属于墓葬和祭祀遗迹,还有小部分的生活群落遗迹。好多好多啊!!上规模的就有30余处啊。还有很多尚未挖掘!有兴趣的可以查查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的《崧泽-良渚文化在嘉兴》。98元一本,还不算太贵。

省级。国家级一到2个月 统计源 北大半年 南大一年

嘉兴古建筑论文发表机构

这年头太多,实在不放心可以去找国淘论文写作。毕业论文正文:包括前言、本论、结论三个部分。前言(引言)是论文的开头部分,主要说明论文写作的目的、现实意义、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并提出论文的中心论点等。前言要写得简明扼要,篇幅不要太长。本论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包括研究内容与方法、实验材料、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等。在本部分要运用各方面的研究方法和实验结果,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论文写作,简单的说,就是大专院校毕业论文的写作,包含着本科生的学士论文,研究生的硕士论文,博士生的博士论文,延伸到了职称论文的写作以及科技论文的写作。一般来说,论文写作,即高校毕业生,科技工作者以及各科研机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依据一定的论文格式和字数要求,对学习和工作的学术总结和创新。

现在网上的信息铺天盖地,论文发表广告层出不穷,如何选择专业权威的期刊论文网,笔者根据多年的学术论文发表经验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希望对各位同仁有所帮助。

1.看网站合作的期刊是否正规。能在新闻出版总署可以查到的期刊都是正规期刊,可以放心发表。

2看网站收录的论文是否原创。论文网站所收录的论文资源要保证是百分百原创的,可以为自己的学术论文提供参考和借鉴,如:进入网站后,随便打开一篇论文,复制论文标题,在百度里搜索下,看看是否为重复论文。

3.不要奢望“免费”。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如果是正规的代写机构代写一篇论文是要收取一定费用的,并且费用标准是统一规定的。如果只想着省钱,耽误了自己毕业或者评职称的大事则得不偿失。

4.关注网站的“发表流程”和“付款方式”,这是检测网站信誉和防止上当的妙招。一般正规网站在首页的明显位置都会注明论文发表的流程和公开的付款方式,在“发表流程”中注明确定合作后作者支付50%定金,文章确定录用后再支付余款,“付款方式”中有明确的收款人和收款地址,确保了买卖双方的共同利益。

10年大事记1995年7月,由国家民政部司局级离退休干部刘毅同志牵头,在建设部部长侯捷、民政部副部长阎明复、民委副主任陈虹以及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单士元、专家罗哲文、郑孝燮等领导和专家的大力支持下,开始组建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1995年底经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民委批准,在民政部登记注册,成立全国性社会团体——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1996年3月22日,在建设部部长侯捷、民政部副部长阎明复支持和主持下,在建设部会议室召开了研究会筹备工作人员会议,研究领导班子人选及召开成立大会等具体事宜。1996年初,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参与组织全国500名民族古建筑专家、学者撰写巨著《中国民族建筑》。这部书是中华民族建筑历史的概括,填补了中华民族建筑史的空白,得到了国家民委和建设部的重视。1999年,该书已出版发行。1996年6月~12月,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与山东云峰古建筑学校合作建立教育培训基地。在国家教委的支持下,经山东省教委批准,将云峰古建筑学校升级为民族建筑培训学院。扩建了校舍,在96年下半年招收在职技术人员,培训两期古建技术人员。1996年7月20日,在黑龙江齐齐哈尔市明月岛召开了研究会学术研讨会。会议主题:“在改革大潮中如何保护城市风貌、民族古建筑、古迹及风景园林”。与会代表70人,会议收到论文34篇,并在全国性刊物 《规划师》上分期发表。1997年 3月25日~29日,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与中国香港地区政府建筑署和香港大学联合召开了第八届中国民族民居学术会议。这是中国香港地区有史以来第一次召开全国性会议。我会刘毅秘书长参加了会议。与会代表120多人,印发论文45篇。香港星岛日报和文汇报均以头版头条报道了这次会议。1997年10月,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在浙江普陀山召开历史文化名城民族古建筑及古迹保护、管理、应用学术研讨会,有近百名专家参会。1997年,参加国务院开展的社团清理整顿工作,完成与社团自检和有关资料申报工作。1998年~2000年期间,由于社团整顿等原因,本会的主要工作均处于基本停顿状态。1998年本会会长临时更换为倪吉昌同志。2000年底,研究会创始人之一刘毅秘书长因病逝世。2000年10月~12月,肖厚忠同志开始具体承接秘书长工作,期间完成了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的社团清理整顿工作和新一届领导班子人选的准备工作,建立了研究会内设机构等,基本理顺了研究会的隶属关系,为下一步研究会工作的开展与运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01年3月,经国家民政部社团清理整顿工作后,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经国家民委批准保留,民政部同意重新登记换证,完成了清理整顿工作,并于2001年7月4日由民政部正式颁发了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2001年3月,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依照研究会章程和国家民委2001年1月16日下发的《国家民委社会团体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了领导班子的调整,形成了新一届研究会的领导班子。经国家民委、民政部审批,新一届领导班子由一位会长、九位副会长组成。2001年9月3日,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开始编辑出版第1期《民族建筑动态》月刊(内部发行),至今已编辑出版有45期。《民族建筑动态》主要报道国家最新有关保护民族建筑的政策法规、民族建筑动态、研究会信息,会员之声信息,免费发给每一个会员和国家机关有关领导和机构,它已成为研究会与会员之间信息沟通的纽带和桥梁。2001年12月,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在北海召开了“会员代表大会暨2001以民族建筑保护发展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会议通过了《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专业委员会管理暂行规定》、《关于组建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古建园林技术专业委员会的决议》、《关于聘请名誉会长的决议》和《关于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常务理事、理事任职资格标准的决议》。会议对2001年工作进行了总结同时对2002年工作的进行了部署。会议通过了2001年—2005年发展规划,明确了研究会的宗旨、任务、指明了研究会的发展方向。2002年5月18日—24日,受国家民委委托,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与国家民委规划财务司在浙江省嘉兴市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嘉兴培训中心举办了国家民委所属单位基本建设干部培训班。国家民委规划财务司副司长乐长虹同志到会发言祝贺,国家建设部领导和专家在培训班授课2002年8月5日至13日,经委港澳台办公室批准,由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主办,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建设厅、民委,新疆城市规划协会协办的“2002年海峡两岸传统民居建筑学术研讨会”在乌鲁木齐市隆重召开。此次会议共有参会代表95人,其中台湾省代表27人、香港特别行政区代表13人。建设部党组成员、中纪委驻部纪检组长姚兵,民政部民间组织服务中心乔申乾主任,国家民委社团办曲扎主任,以及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建设厅甫拉提副厅长、民委何沙木丁副主任等领导参加这次会议。新疆电视台、新疆日报等新闻媒体报道了这次会议。2002年10月,经国家民委批准,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会同建设部城乡规划管理中心、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中国勘察设计协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等单位联合举办“全国人居经典建筑规划设计方案竞赛(2002年)”活动,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颁奖仪式,参加竞赛的单位、获奖单位和十多家新闻媒体参加了颁奖大会。此次活动展现了现代建筑设计及建筑成果,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建筑文化,促进我国人居环境和住宅小区规划建设的发展。2002年12月20日,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网站正式开通,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网站为广大会员服务,及时提供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提供传递研究会信息和活动,介绍民族建筑研究成果和各民族建筑艺术风采。2002年12月21日,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常务理事会会议在北京国谊宾馆召开,会议分别由王景慧、陈震东、王静霞和李先逵等几位会长分别主持,会议内容主要针对研究会2002年工作进行总结,对2003年工作开展部署,在讨论研究会发展方向上,提出的总体工作方针是:“巩固成绩,发展组织,扩大影响,全面推进”。2002年12月28日,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会长王景慧、秘书长肖厚忠及法国法中协会首席代表杨世清等同志,与法国HERITAGE VISION Company 公司总裁夏贝尔先生及其夫人进行了会面。双方在城市规划、世界遗产保护等方面交换了意见,并对法国里昂和中国北京的城市规划等话题进行讨论,并探讨了进一步合作的可能性。2003年3月17日,国家民政部民社登字第89号正式批准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设立《民居建筑专业委员会》和《遗产研究保护专业委员会》。2003年4月17日~4月30日,由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会员组成的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考察团对希腊、埃及、土耳其三国进行了为期14天的考察访问。在考察过程中,考察成员紧紧围绕“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这一主题,针对国内城市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对新时期我国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进行深入探讨。2003年10月25日~10月27日,由研究会主办的“中国古建园林发展研讨会”在江西庐山召开,参会代表、各会员单位的代表及个人会员的代表和部分特邀专家近70人参加了会议。大会代表一致通过关于建立“优秀民族建筑奖”的倡议书,以继承和弘扬中国民族建筑文化,推动中国民族建筑事业的发展。2003年11月5日,《中国建设报》以“建筑快餐”扼杀古建筑灵魂为题目,报道了与会专家就如何继承、保护和发展中国古建园林等问题做的精辟论述。2003年12月,在国家民委的指导下,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受江西省贵溪市樟坪畲族乡政府委托,组织研究会有关专家、学者,对樟坪畲族乡政府所在地的170亩地进行总体规划,对乡民族博物馆、乡办公楼、散居了40多户的畲族居民和民俗风情旅游景点等进行设计。规划此民俗文化村的意义在于一旦建成,将大大提高畲族的民族凝聚力,发扬畲族的民俗文化,扩大畲族这一古老民族文化在世界的影响。2003年9月21日,由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组织的赴台湾“民族建筑及城市建设考察团”顺利成行,并完成考察任务。考察团考察了曼谷、台湾花莲、台东、高雄、阿里山、日月潭、台北和台中等地。代表团实地参观考察了保护较好的传统建筑,研究和学习了曼谷和台湾地区一些保护传统建筑的经验。

发表论文通常只有两种渠道,要么自己投,要么找论文发表机构代投,不管走哪种渠道,最后都是要发表到期刊上的。

期刊,也叫杂志,在上个世纪在出版界曾经是重量级的存在,那个时候互联网还没有兴起,人们阅读文章获取资讯远远没有现在方便,杂志就成为一个很重要的传播媒介。

但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纸媒已经大大没落了,很多期刊被砍掉了,剩下来的大多数不得不自谋出路,学术期刊更是如此,因为这个受众面是很窄的,基本没法盈利,所以只能靠收取版面费来维持,当然,有国家财政拨款的那种不在这个范围。

我们现在发表学术论文,出于严谨性权威性等原因的考虑,还是要发表到纸质期刊上,编辑会用电子邮箱或者内部的系统来收稿,但不会有一个网络平台有发表论文的资质,即使是知网和万方这样的网站,也只是论文数据库,并不是论文发表平台。

所以发表论文的时候,还是要先去选取目标期刊,然后再找到这本期刊的投稿邮箱,或者是找到靠谱的论文发表机构,由代理进行代投,最后都是发表到纸质期刊上的,见刊后一两个月左右被知网收录,就可以检索到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