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谷歌量子霸权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

谷歌发表量子霸权论文

10月24日,谷歌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量子计算的论文。称已经开发出一款54量子比特数(其中有效量子比特53个)的超导量子芯片“Sycamore”。基于该芯片对一个53比特、20深度的电路采样100万次只需200秒,而现在最厉害的经典超级计算机Summit完成这一过程需要10000年,谷歌由此宣称率先实现了“量子霸权”。

尽管这一成果得到了许多赞美之词,但也不乏质疑者。不过谷歌的量子计算能力若真如其所言,那么将可能对人工智能领域产生极大的助力。不只是谷歌,现在全球范围内不少 科技 巨头都在量子计算方面有所动作,并且已经取得了可观的成果。

虽然人工智能的概念早在1956年的达特茅斯会议上就已被提出,但迅速发展却是近几年的事情,其中原因与技术和环境的发展有密切相关。如今再加上量子计算作为助力,人工智能是否会更迅速地进入到“强人工智能”的阶段呢?量子霸权倘若到来又会对其他领域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在量子计算领域深耕多年的IBM表示,自家有一种计算机完成谷歌提出的任务只需2.5天,根本没有10000年那么久。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郭国平也认为,谷歌所谓的10000年是基于量子计算特性“粗暴计算得出的数字”,而未能考虑到如今的超级计算机在网络传输、存储等性能方面的优化。由此看来,谷歌所谓“量子霸权”的说法有误导大众之嫌。

尽管如此,谷歌的这项成果依然值得称道,它不管是对谷歌自身还是一些热门的领域都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而谷歌自己显然也是这么认为的,谷歌CEO桑达尔·皮查伊甚至将此次量子计算研究成果的意义与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相提并论。

相对于传统计算,量子计算优势明显。就拿谷歌看重的人工智能领域来说,其源动力分别为大数据、算法和计算能力。大数据靠积累,而计算能力则由摩尔定律衍生而来。

重点在于,人工智能发展的障碍就是计算能力。如今的设备和技术让大数据的积累呈现爆发式增长,但如何处理海量数据是个大问题,如今生产数据的能力与处理数据的能力已然不能匹配。即使是谷歌引以为傲的AlphaGo,下一盘棋所消耗的能量都比人类多出几十万倍,这就是计算能力不足所致。

此时量子计算的作用就得以凸显,它的进展对人工智能领域或许会产生颠覆性的改变。 科技 大师雷·库兹韦尔曾预言“2045年,奇点来临,人工智能完全超越人类智能,人类 历史 将彻底改变”。

而皮查伊在最近的采访中表示,量子计算与人工智能属于“共生事物”,二者同处早期研究阶段。并且“人工智能可以加速量子计算,量子计算可以加速人工智能”。对于量子计算,皮查伊也是信心满满:“我们认为自己是一家深度计算机科学公司。摩尔定律在它的周期结束时,量子计算是我们将继续在计算领域取得进展的众多因素之一”。

在属于“综合性学科”的人工智能中,量子计算占据着如此关键的位置。并且量子计算不仅可以作用于人工智能领域,而是对当下与未来的不少热门领域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那么量子计算到底是什么?又为何会引得诸多巨头花心思去研究呢?

量子计算,即利用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来加速解决复杂计算的过程。这种计算方式相较于传统计算机,能够更加迅速高效地处理海量的数据。在传统计算中,要靠微芯片材料与晶体管的进步提升算力,大体上就是在微芯片中嵌入电子开关,在0和1之间交替完成信息处理,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与芯片处理电信号的速度成正比,从而完成计算。但量子计算则可以兼容0和1,使得计算速度产生质的飞跃。

1965年,英特尔联合创始人戈登·摩尔提出,微芯片上单位面积内的晶体管数量会一年翻一番,但成本会同时减少一半。也就意味着价格不变,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大概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

这个定律一直对传统计算有着重大意义,但最近几年,依照摩尔定律发展的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正在逐渐减慢,尤其是在人工智能领域,摩尔定律显而易见地逐渐失效,中科院院士杜江峰曾在去年发表言论,称摩尔定律最多还能使用10年。

在这种情况下,量子计算的作用得以发挥。传统计算几十年才能解决的数据问题,量子计算可能只需1秒就搞定。不仅是在计算速度层面,还有在材料、设备等方面的最优选择与最佳组合,这些问题经典计算无法解决,可量子计算统统都能搞定。这就使得量子计算不仅在人工智能,并且可以在金融、医疗、物流、网络安全、基因组学等多个领域发挥重大作用。

在这些领域中,许多都是焦点与风口, 科技 巨头们对此自然极为重视。 包括谷歌、微软、英特尔、IBM、阿里巴巴和百度在内的企业纷纷在量子计算方面加以 探索 。

例如微软在2017年建立了拓扑量子位,可以让设备使用现存的更精细的量子位。微软量子团队主管托德·霍尔姆达尔认为,通过量子计算“有机会解决一系列此前无法解决的问题”,而想靠传统计算机来解决这些问题也许会耗尽“宇宙的生命”。

英特尔从2015年就开始与学术界的一些伙伴联合加速研发量子计算技术,到2017年成功测试了17量子比特超导计算芯片。在CES 2018举办期间,英特尔研发出了首个49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测试芯片。

阿里巴巴旗下的阿里云与中科院携手在2015年建立了“阿里巴巴量子计算实验室”,助攻多领域量子计算应用,如电商、人工智能、数据安全等。2018年,阿里云推出了有11个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云服务。

百度也于2018年成立量子计算研究所,主要研究量子信息理论和量子计算。这对其搜索引擎业务同样能起到推助作用。

这些巨头的主业与计算能力都有关联,更何况量子计算本身就代表着未来的趋势,一旦能够落地使用,将会使多个领域呈现颠覆式变化。如此一来,也就不难理解量子计算为何这么受欢迎了。

在不久的将来,如果还有人想继续从计算能力的指数增长中获益,传统计算已然无法依靠。因为以晶体管为基础的计算方式显然已经不再适合未来,量子计算就是下一个值得追逐的方向。不过量子计算出现的时间也不短了,为何近几年才开始加速?这种加速发展又会给人工智能领域带去何种转变呢?

谷歌在此次研究成果中提到的“量子霸权”,最初是由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家约翰·普瑞斯基尔提出的,大意是现在最强的超级计算机能够完成5到20个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机所做的事情,但当量子比特超过49个,量子计算机的能力就会将超级计算机远远甩在身后。

谷歌如今是否实现了“量子霸权”尚有争议,但我们应该清楚,照现在这种发展速度,量子霸权注定会有实现的一天,而且这天的到来应该不会太迟。因为英特尔交付的49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机芯片,IBM的能处理50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机都已经接近了“量子霸权”的标准。其他的一些研究成果虽未达到这个程度,但进步也是很快的。

量子计算的发展推动了多领域的进步,反之一些领域的发展也成了量子计算技术飞速发展的助力。 近年来,人工智能领域无论是技术还是商用,都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此外,已在加紧布局的5G使得网络传输与单位传输速率大幅提升。这些转变都增强了量子计算的能力,使其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因而量子计算与这些领域相辅相成,共同进步。

在诸多领域中,人工智能与量子计算的关系尤为紧密,人工智能已被 科技 界与学术界公认为是量子计算的重要着力点。 例如,微软就曾经用拓扑量子计算机将其AI助手“小娜”的算法训练时间从一个月缩短到一天。此外,量子计算中自动优化的功能可自行修正人工智能数据系统中的错误,并不断处理新数据。

当前,AI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但如果不断加入量子计算,那么那种传说中的有独立意志、 情感 认知能力的“强人工智能”或许会提早到来。因为量子计算不仅具备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更有自我学习和修正的能力。

有观点认为,将黑猩猩置于人类的语言环境下使其进行学习,训练足够长的时间,也可以使黑猩猩学会人类语言。黑猩猩尚能训练到如此程度,更何况是集人类智慧大成的人工智能与量子计算。经过这种强强联合,人工智能一定会比人类更聪明、更有能力。同理,量子计算会对更多领域产生本质层面的颠覆,甚至会涉及到国与国之间的 科技 方面的竞争。也许在未来某天,我们关于 科技 的那些最激进的想象都能实现,或者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让我们惊讶。

当然想要看到这一天还要继续等待,目前量子计算尚未普及,而且巨头之间关于这一领域也会有激烈的竞争。在这一过程中与之相关的领域会如何发展,巨头之间竞争结果如何,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Google在科学杂志《自然》上发表的一篇新文章中正式宣布已实现“量子霸权” ,这离公司最初泄漏该事件的发生刚好一个月,当时,Google的论文被意外地提前发表。不过,Google现在的正式宣布则意味着这项研究的全部细节都会被公开的,科学界可以更广泛地审查Google所说的成就。

谷歌表示,其54比特Sycamore处理器能够在200秒内完成世界上最强大的超级计算机花费10000年所需的随机数计算量,这让目前所有的非量子计算机相形见绌。

而就在今天,另一家超级计算机公司IBM正在对谷歌的说法提出异议。在周一抢先发表的博客文章中,该公司表示,在传统系统上可以在2.5天之内完成相同的任务,而不是Google声称的10000年。 IBM说,在估算其传统超级计算机执行计算所需的时间时,Google“未能充分考虑大量磁盘存储”的开销。

尽管IBM试图淡化Google的成就,但研究界人士对此消息表示欢迎,《纽约时报》引述科学家的话将Google的突破与莱特兄弟1903年的首次飞机飞行相提并论。

距离量子计算开始逐渐被运用,我们可能还需要数年的时间,但是Google的发现最终可以提供证据,证明量子计算的未来已经有了可能。

谷歌在当地时间周三突然宣称其实现了量子计算领域的重要里程碑——“量子霸权”。谷歌表示,已经设计出一个机器,只需200秒就能解决世界上最快的超级计算机要花一万年才能解决的问题。

谷歌故意让传统计算机“变笨”?

谷歌在一条公开发布的博客中公布了这一震撼计算机界的消息,同时还附上了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科学论文

上个月,谷歌的一篇论文被泄露,该论文声称谷歌已经能够利用一台 53 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机实现传统架构计算机无法完成的任务——在世界第一超算Summit需要计算 1 万年的实验中,谷歌的量子计算机只用了 3 分 20 秒。

谷歌10月23日发表的博客,让这一消息实锤,并成为世界上首个宣称实现“量子霸权”的公司。实现了“量子霸权”意味着量子计算机距离实用又迈进了一大步。

所谓“量子霸权”,是指当量子计算机发展到50个比特时,计算能力将全面超越世界上最快的传统计算机,实现“称霸”。谷歌和IBM都已分别在2017年11月和2018年3月宣称实现了50个和72个量子位的原型机。

但有趣的是,竞争对手IBM第一时间对谷歌的这一“宣称”做出回应,并让谷歌的这一研究结果大打折扣。IBM在一篇博客中表示,谷歌高估了计算项目的难度。IBM称谷歌所宣称的经典计算机需要一万年执行的任务,其实只要2.5天就能完成。

IBM还呼吁业界都引起质疑。“我们敦促业界用质疑的态度来对待这一 历史 上的首次‘宣称’,即量子计算机能够实现经典计算机不能实现的任务。”IBM表示。

为了质疑谷歌,IBM还提出“量子优势”的概念,认为应该在一个真实应用场景,比如金融服务、AI、化学中,来对比量子计算机和经典计算机的工作。

意义堪比第一架飞机试飞

谷歌CEO桑德尔-皮查伊很快予以还击,并把首次实现“量子霸权”的意义与莱特兄弟的首次试飞相提并论。皮查伊表示:“人类的首架飞机飞行时间只有12秒,因此也不可能有实际的应用。但这证明了飞机飞行的可能性。”

如果像IBM所说的,经典计算机需要2.5天解决的问题,量子计算机用了200秒解决,这与谷歌宣称的一万年与200秒的对比,效果上打了不少折扣,也就是说量子计算机的优势并不那么明显。

但由于“量子霸权”并没有对量子计算机比经典计算机快多少做出定义,理论上只要量子计算机被证明快于经典计算机,都能被视为实现“量子霸权”。

对此,麻省理工学院教授Peter Shor认为,量子计算机和经典计算机的速度是很难做比较的。“这就好像无法回答‘火车要比船快多少的问题’。”Shor教授在近期上海举行的一场墨子沙龙上表示,“这不仅仅取决于运输方式,还取决于目的地在哪里。”

Shor指出,公众的一个误区是往往局限于计算机的速度多快,而忽视了它的记忆和储存。他解释道:“量子计算机上的每一步几乎肯定要比传统计算机要复杂,但是量子计算机可以利用量子力学特性的算法,大大减少所需要的部署,从而加快计算的速度,这个是传统计算机所不具备的。”

量子计算机与经典计算机的显著差异在于,传统的计算机存储数据的方式是0或者1,这就好比一个开关,只有“开”和“关”两种状态;而量子计算机存储数据方式是依赖量子比特,可以是介于0和1之间的任何状态,这令其速度更快。

十年内可能无法改变世界

目前谷歌、IBM和英特尔等美国公司都在致力于量子计算机的研发。英特尔量子硬件部门总监Jim Clarke表示:“量子可能是未来100年做重要的计算机技术,就好像宇宙空间科学一样,它的研究可能要通过一代人的努力才能进步一点点。”

正如皮查伊所说的,最初的量子计算机可能还无法马上投入实际使用。甚至在未来十年内,人们都无法看到量子计算机给世界带来实际的改变。但谷歌预测,量子计算机的潜在应用包括飞机和 汽车 轻量化电池的设计以及药物设计等。

谷歌也承认,量子计算机要实现必要的计算能力,还需要工程界和科学界很多年的努力。“但是我们看到了这条路是清晰的,并且会一致朝前走。”谷歌表示。

谷歌还表示,他们将尽快开发一款能够“容忍噪音和错误”的量子计算机。这种量子计算机原则上能够处理任何问题。理论上讲,它们需要更强大的处理器,能够包容更多的量子比特,而且为了达到纠错功能,还需要机器冗余。不过业内预计,要实现这样的技术至少还要等上10年左右。

对于量子计算机的商业化前景,谷歌表示:“对于量子计算的保守估计,投资者预计只能在长期获得回报。尽管如此,我们依然认为,随着小型的量子计算机会在5年内逐渐兴起,短期的回报仍然是有可能的,虽然这些设备无法实现完全的纠错功能。”

但漫长的商业化路径无法阻挡全球科研人员在量子技术领域展现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比如中国发射的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它为 探索 未来空间尺度量子通信应用的可能性做出巨大贡献。

谷歌量子霸权发表论文

前段时间,谷歌在 NASA 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草稿, 宣称“谷歌的 AI Quantum 研究小组的 53 量子比特处理器实现了“量子霸权,目前最强超算需要花费 10000 年的计算在量子计算机上只用 200 秒就够了” 。不过没多久这篇论文就被撤回了。

( 利用可编程超导处理器实现量子优势 )

虽说后来有人解释说是论文还在审查,被 NASA 提早发布了。可不是发了果照再撤回大家就能当没发生过。 又是最强又是霸权的,吃瓜群众早都兴奋了 。

连明年的美国总统候选人 Andrew Yang 都发声:世界上再没有破解不了的代码了。

霸权通常和地位联系在一起,像什么世界霸权,军事霸权,文化霸权什么的,很容易给人一种处在能够操控、压制他人的强势地位的感觉。一听到 XX 霸权这样的词语,总会让我们心头一颤。

那这个“量子霸权”究竟霸了个什么权,对我们又有什么影响呢?

为了不让大家产生什么误解,先告诉大家结论: “量子霸权”和我们所理解的霸权根本不是一回事 ,而且就目前来看, 短时间内也不会对我们带来任何影响 。

“量子霸权”,翻译自 Quantum Supremacy ,最早出现在 《 MIT Technology Review 》( 麻省理工 科技 评论,是由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的杂志 ) 关于谷歌与 IBM 开展量子计算研究竞争的评述中。

他们认为, 当量子计算机发展到 50 量子比特的时候,就能实现 “ 量子霸权 ”,超过世界上任何传统计算机,能够解决传统计算机解决不了的问题 。

如果不是很了解量子的概念,大可以先把量子计算机当成一种先进的电脑,量子比特当成一种特别的比特。

大家都知道传统计算机是靠数字 0 和 1 的二进制进行存储和运算的,一个比特代表一个数,一堆比特就成了数据。量子比特则是可以同时表达 1 和 0 的另类。

我们把小黑胖比作比特,方便大家理解。

小黑胖可以吃鸡腿,也能啃猪蹄,但从常识来说,同一时间他只能吃其中一种。

但量子小黑胖就不一样了, 他能在吃鸡腿的同时也在啃猪蹄 ,如果不掰开他的嘴看看,你永远不知道他吃什么。

于是有人预言,当 50 个量子小黑胖一起吃东西时,就能吃掉不管多少个普通小黑胖都没法在一顿饭的时间里吃掉的肉山。

可谁也不知道那么多量子小黑胖在一起会不会打起来;会不会干脆打起来了麻将,不吃东西了。

于是大家决定, 如果谁成功凑齐这么多量子小黑胖并让他们吃掉那座肉山,就说他实现了“ 量子霸权 ” 。

事情就是这样

相信有差友都开始骂人了, 这是哪门子的“ 霸权 ”啊?

虽然不存在什么量子小黑胖,也没人能一边吃鸡腿同时啃猪蹄,更理解不了为什么掰开嘴之后里边只剩下了一种食物,但“量子霸权”就是这么回事。

谷歌针对某个问题,弄出了这么一台量子计算机。然后证明了在这个问题上最厉害的超算都算不过量子计算机。

不过天见可怜,估计评述的作者也想不到,他只是想感慨量子计算机的算力优势,没想到这个单词在中国朋友这还有这么复杂的意思。

其实让托尼来形容,估计也想不出啥准确的词,或许可以叫 “ 量子牛逼 ” ?

至于它的算力有多强,给大家举个栗子。

0 就像硬币的正面, 1 就像硬币的反面,传统计算机里面,每次抛硬币要么是正面要么是反面。

如果扔两枚硬币,传统计算机要像小孩子一样,同一时刻只能在正正、正反、反正、反反这四种状态中选一种。而量子不做选择,所有状态同时全都要。

可能差友对这种近乎耍赖的行为没什么概念,那我们再换颗实际点的栗子。

大家说好去找万匹丝,路飞坐船从东海出发,你鸣人却用多重影分身分头找。还敢说你鸣本开没开挂!

虽说不管多么复杂的算法,通过不断重复的计算都能得到答案,但是有些问题算起来就是成千上万年,得到答案的时候可能早都不需要了。

为什么现在的人工智能更像个人工智障,为什么人类迟迟破了不了基因的秘密,为什么邮递员的最短路线算不出来。。。 还不是因为算不过来 !

但这些为什么大部分都会在量子计算下被摧枯拉朽地解决。

毫无疑问,现在的密码对上量子计算机的下场只有一个, 输的连裤衩都不剩 。

传统加密方式在挂壁面前毫无意义,个人的、银行的、机关的,就连区块链的秘钥被试出来也就是分分钟的事。。。

现有的加密算法

不过这是“ 现在 ”的密码系统对比有了完善算法的“完全体”量子计算机的情况, 现在真正意义上的量子计算机还没影呢 。

2000 年时 IBM 首席科学家迪文森佐提出了量子计算机应该满足的五条标准, 可现在还没谁能全部达标( 包括谷歌这次 ) ,谷歌这次的算法和密码破解也没一毛钱关系。

算力会进步,加密方式也在变强。

512 位的 RSA 加密算法在 1999 年就被破解了。

768 位的 RSA 加密算法也只撑了 10 年 。

虽然目前广泛采用的 RSA 1024 还好好的,但居安思危,早有人提议启用 RSA 2048 ,甚至是 RSA 4096 。

就连数字证书中常用的 SHA-1 算法,在 2017 年也被谷歌破解。

但,目前为止也没见哪个国家的核弹密匙被盗用。

退一万步 ,量子计算的对手也该是同样开挂的量子加密。

就像矛和盾,铁矛刺穿木盾当然毫不费力,但因此就说矛比盾强,边上的铁盾肯定不乐意。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不过大家肯定还关心: 咱们国家有铁盾了没,厚实不?

虽然量子计算方面各国还是一个你追我赶的状态,但在量子加密领域我国可以说是一骑绝尘。

早在 2016 年,我国就已经把量子卫星“ 墨子号 ”送上天,并在 2017 年通过 “ 墨子号 ” 与奥地利科学家进行了量子加密的视频通话~

除了盾硬,矛也得造。政府的大力扶持, 科技 企业的不断投入, 我国在量子计算领域也稳坐第一梯队 。

阿里巴巴达摩院 2017 年就和中科院合作成立了 “ 中科院阿里巴巴量子计算实验室 ”,与一众 科技 巨头争夺 “ 量子霸权 ”。

华为投入研究量子计算之余,也在提升行业生态和人才基数:华为云提供云量子模拟,沃土计划培养未来量子计算人才。

“ 量子霸权 ”才是个开头呢,后面的 科技 竞争还需要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托尼没这么大本事弄出一大块人才成长的沃土,但有平均水准超高的差友们啊!虽说没谁看这么篇文章就要努力研究量子 科技 去,但多少能让更多人知道量子计算是怎么回事。

哪怕只有一点点, 社会 关于量子 科技 的环境都在变好。

这就值了。

谷歌在当地时间周三突然宣称其实现了量子计算领域的重要里程碑——“量子霸权”。谷歌表示,已经设计出一个机器,只需200秒就能解决世界上最快的超级计算机要花一万年才能解决的问题。

谷歌故意让传统计算机“变笨”?

谷歌在一条公开发布的博客中公布了这一震撼计算机界的消息,同时还附上了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科学论文。

上个月,谷歌的一篇论文被泄露,该论文声称谷歌已经能够利用一台 53 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机实现传统架构计算机无法完成的任务——在世界第一超算Summit需要计算 1 万年的实验中,谷歌的量子计算机只用了 3 分 20 秒。

谷歌10月23日发表的博客,让这一消息实锤,并成为世界上首个宣称实现“量子霸权”的公司。实现了“量子霸权”意味着量子计算机距离实用又迈进了一大步。

所谓“量子霸权”,是指当量子计算机发展到50个比特时,计算能力将全面超越世界上最快的传统计算机,实现“称霸”。谷歌和IBM都已分别在2017年11月和2018年3月宣称实现了50个和72个量子位的原型机。

但有趣的是,竞争对手IBM第一时间对谷歌的这一“宣称”做出回应,并让谷歌的这一研究结果大打折扣。IBM在一篇博客中表示,谷歌高估了计算项目的难度。IBM称谷歌所宣称的经典计算机需要一万年执行的任务,其实只要2.5天就能完成。

IBM还呼吁业界都引起质疑。“我们敦促业界用质疑的态度来对待这一 历史 上的首次‘宣称’,即量子计算机能够实现经典计算机不能实现的任务。”IBM表示。

为了质疑谷歌,IBM还提出“量子优势”的概念,认为应该在一个真实应用场景,比如金融服务、AI、化学中,来对比量子计算机和经典计算机的工作。

意义堪比第一架飞机试飞

谷歌CEO桑德尔-皮查伊很快予以还击,并把首次实现“量子霸权”的意义与莱特兄弟的首次试飞相提并论。皮查伊表示:“人类的首架飞机飞行时间只有12秒,因此也不可能有实际的应用。但这证明了飞机飞行的可能性。”

如果像IBM所说的,经典计算机需要2.5天解决的问题,量子计算机用了200秒解决,这与谷歌宣称的一万年与200秒的对比,效果上打了不少折扣,也就是说量子计算机的优势并不那么明显。

但由于“量子霸权”并没有对量子计算机比经典计算机快多少做出定义,理论上只要量子计算机被证明快于经典计算机,都能被视为实现“量子霸权”。

对此,麻省理工学院教授Peter Shor认为,量子计算机和经典计算机的速度是很难做比较的。“这就好像无法回答‘火车要比船快多少的问题’。”Shor教授在近期上海举行的一场墨子沙龙上表示,“这不仅仅取决于运输方式,还取决于目的地在哪里。”

Shor指出,公众的一个误区是往往局限于计算机的速度多快,而忽视了它的记忆和储存。他解释道:“量子计算机上的每一步几乎肯定要比传统计算机要复杂,但是量子计算机可以利用量子力学特性的算法,大大减少所需要的部署,从而加快计算的速度,这个是传统计算机所不具备的。”

量子计算机与经典计算机的显著差异在于,传统的计算机存储数据的方式是0或者1,这就好比一个开关,只有“开”和“关”两种状态;而量子计算机存储数据方式是依赖量子比特,可以是介于0和1之间的任何状态,这令其速度更快。

十年内可能无法改变世界

目前谷歌、IBM和英特尔等美国公司都在致力于量子计算机的研发。英特尔量子硬件部门总监Jim Clarke表示:“量子可能是未来100年做重要的计算机技术,就好像宇宙空间科学一样,它的研究可能要通过一代人的努力才能进步一点点。”

正如皮查伊所说的,最初的量子计算机可能还无法马上投入实际使用。甚至在未来十年内,人们都无法看到量子计算机给世界带来实际的改变。但谷歌预测,量子计算机的潜在应用包括飞机和 汽车 轻量化电池的设计以及药物设计等。

谷歌也承认,量子计算机要实现必要的计算能力,还需要工程界和科学界很多年的努力。“但是我们看到了这条路是清晰的,并且会一致朝前走。”谷歌表示。

谷歌还表示,他们将尽快开发一款能够“容忍噪音和错误”的量子计算机。这种量子计算机原则上能够处理任何问题。理论上讲,它们需要更强大的处理器,能够包容更多的量子比特,而且为了达到纠错功能,还需要机器冗余。不过业内预计,要实现这样的技术至少还要等上10年左右。

对于量子计算机的商业化前景,谷歌表示:“对于量子计算的保守估计,投资者预计只能在长期获得回报。尽管如此,我们依然认为,随着小型的量子计算机会在5年内逐渐兴起,短期的回报仍然是有可能的,虽然这些设备无法实现完全的纠错功能。”

但漫长的商业化路径无法阻挡全球科研人员在量子技术领域展现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比如中国发射的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它为 探索 未来空间尺度量子通信应用的可能性做出巨大贡献。

10月24日,谷歌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量子计算的论文。称已经开发出一款54量子比特数(其中有效量子比特53个)的超导量子芯片“Sycamore”。基于该芯片对一个53比特、20深度的电路采样100万次只需200秒,而现在最厉害的经典超级计算机Summit完成这一过程需要10000年,谷歌由此宣称率先实现了“量子霸权”。

尽管这一成果得到了许多赞美之词,但也不乏质疑者。不过谷歌的量子计算能力若真如其所言,那么将可能对人工智能领域产生极大的助力。不只是谷歌,现在全球范围内不少 科技 巨头都在量子计算方面有所动作,并且已经取得了可观的成果。

虽然人工智能的概念早在1956年的达特茅斯会议上就已被提出,但迅速发展却是近几年的事情,其中原因与技术和环境的发展有密切相关。如今再加上量子计算作为助力,人工智能是否会更迅速地进入到“强人工智能”的阶段呢?量子霸权倘若到来又会对其他领域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在量子计算领域深耕多年的IBM表示,自家有一种计算机完成谷歌提出的任务只需2.5天,根本没有10000年那么久。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郭国平也认为,谷歌所谓的10000年是基于量子计算特性“粗暴计算得出的数字”,而未能考虑到如今的超级计算机在网络传输、存储等性能方面的优化。由此看来,谷歌所谓“量子霸权”的说法有误导大众之嫌。

尽管如此,谷歌的这项成果依然值得称道,它不管是对谷歌自身还是一些热门的领域都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而谷歌自己显然也是这么认为的,谷歌CEO桑达尔·皮查伊甚至将此次量子计算研究成果的意义与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相提并论。

相对于传统计算,量子计算优势明显。就拿谷歌看重的人工智能领域来说,其源动力分别为大数据、算法和计算能力。大数据靠积累,而计算能力则由摩尔定律衍生而来。

重点在于,人工智能发展的障碍就是计算能力。如今的设备和技术让大数据的积累呈现爆发式增长,但如何处理海量数据是个大问题,如今生产数据的能力与处理数据的能力已然不能匹配。即使是谷歌引以为傲的AlphaGo,下一盘棋所消耗的能量都比人类多出几十万倍,这就是计算能力不足所致。

此时量子计算的作用就得以凸显,它的进展对人工智能领域或许会产生颠覆性的改变。 科技 大师雷·库兹韦尔曾预言“2045年,奇点来临,人工智能完全超越人类智能,人类 历史 将彻底改变”。

而皮查伊在最近的采访中表示,量子计算与人工智能属于“共生事物”,二者同处早期研究阶段。并且“人工智能可以加速量子计算,量子计算可以加速人工智能”。对于量子计算,皮查伊也是信心满满:“我们认为自己是一家深度计算机科学公司。摩尔定律在它的周期结束时,量子计算是我们将继续在计算领域取得进展的众多因素之一”。

在属于“综合性学科”的人工智能中,量子计算占据着如此关键的位置。并且量子计算不仅可以作用于人工智能领域,而是对当下与未来的不少热门领域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那么量子计算到底是什么?又为何会引得诸多巨头花心思去研究呢?

量子计算,即利用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来加速解决复杂计算的过程。这种计算方式相较于传统计算机,能够更加迅速高效地处理海量的数据。在传统计算中,要靠微芯片材料与晶体管的进步提升算力,大体上就是在微芯片中嵌入电子开关,在0和1之间交替完成信息处理,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与芯片处理电信号的速度成正比,从而完成计算。但量子计算则可以兼容0和1,使得计算速度产生质的飞跃。

1965年,英特尔联合创始人戈登·摩尔提出,微芯片上单位面积内的晶体管数量会一年翻一番,但成本会同时减少一半。也就意味着价格不变,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大概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

这个定律一直对传统计算有着重大意义,但最近几年,依照摩尔定律发展的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正在逐渐减慢,尤其是在人工智能领域,摩尔定律显而易见地逐渐失效,中科院院士杜江峰曾在去年发表言论,称摩尔定律最多还能使用10年。

在这种情况下,量子计算的作用得以发挥。传统计算几十年才能解决的数据问题,量子计算可能只需1秒就搞定。不仅是在计算速度层面,还有在材料、设备等方面的最优选择与最佳组合,这些问题经典计算无法解决,可量子计算统统都能搞定。这就使得量子计算不仅在人工智能,并且可以在金融、医疗、物流、网络安全、基因组学等多个领域发挥重大作用。

在这些领域中,许多都是焦点与风口, 科技 巨头们对此自然极为重视。 包括谷歌、微软、英特尔、IBM、阿里巴巴和百度在内的企业纷纷在量子计算方面加以 探索 。

例如微软在2017年建立了拓扑量子位,可以让设备使用现存的更精细的量子位。微软量子团队主管托德·霍尔姆达尔认为,通过量子计算“有机会解决一系列此前无法解决的问题”,而想靠传统计算机来解决这些问题也许会耗尽“宇宙的生命”。

英特尔从2015年就开始与学术界的一些伙伴联合加速研发量子计算技术,到2017年成功测试了17量子比特超导计算芯片。在CES 2018举办期间,英特尔研发出了首个49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测试芯片。

阿里巴巴旗下的阿里云与中科院携手在2015年建立了“阿里巴巴量子计算实验室”,助攻多领域量子计算应用,如电商、人工智能、数据安全等。2018年,阿里云推出了有11个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云服务。

百度也于2018年成立量子计算研究所,主要研究量子信息理论和量子计算。这对其搜索引擎业务同样能起到推助作用。

这些巨头的主业与计算能力都有关联,更何况量子计算本身就代表着未来的趋势,一旦能够落地使用,将会使多个领域呈现颠覆式变化。如此一来,也就不难理解量子计算为何这么受欢迎了。

在不久的将来,如果还有人想继续从计算能力的指数增长中获益,传统计算已然无法依靠。因为以晶体管为基础的计算方式显然已经不再适合未来,量子计算就是下一个值得追逐的方向。不过量子计算出现的时间也不短了,为何近几年才开始加速?这种加速发展又会给人工智能领域带去何种转变呢?

谷歌在此次研究成果中提到的“量子霸权”,最初是由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家约翰·普瑞斯基尔提出的,大意是现在最强的超级计算机能够完成5到20个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机所做的事情,但当量子比特超过49个,量子计算机的能力就会将超级计算机远远甩在身后。

谷歌如今是否实现了“量子霸权”尚有争议,但我们应该清楚,照现在这种发展速度,量子霸权注定会有实现的一天,而且这天的到来应该不会太迟。因为英特尔交付的49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机芯片,IBM的能处理50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机都已经接近了“量子霸权”的标准。其他的一些研究成果虽未达到这个程度,但进步也是很快的。

量子计算的发展推动了多领域的进步,反之一些领域的发展也成了量子计算技术飞速发展的助力。 近年来,人工智能领域无论是技术还是商用,都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此外,已在加紧布局的5G使得网络传输与单位传输速率大幅提升。这些转变都增强了量子计算的能力,使其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因而量子计算与这些领域相辅相成,共同进步。

在诸多领域中,人工智能与量子计算的关系尤为紧密,人工智能已被 科技 界与学术界公认为是量子计算的重要着力点。 例如,微软就曾经用拓扑量子计算机将其AI助手“小娜”的算法训练时间从一个月缩短到一天。此外,量子计算中自动优化的功能可自行修正人工智能数据系统中的错误,并不断处理新数据。

当前,AI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但如果不断加入量子计算,那么那种传说中的有独立意志、 情感 认知能力的“强人工智能”或许会提早到来。因为量子计算不仅具备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更有自我学习和修正的能力。

有观点认为,将黑猩猩置于人类的语言环境下使其进行学习,训练足够长的时间,也可以使黑猩猩学会人类语言。黑猩猩尚能训练到如此程度,更何况是集人类智慧大成的人工智能与量子计算。经过这种强强联合,人工智能一定会比人类更聪明、更有能力。同理,量子计算会对更多领域产生本质层面的颠覆,甚至会涉及到国与国之间的 科技 方面的竞争。也许在未来某天,我们关于 科技 的那些最激进的想象都能实现,或者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让我们惊讶。

当然想要看到这一天还要继续等待,目前量子计算尚未普及,而且巨头之间关于这一领域也会有激烈的竞争。在这一过程中与之相关的领域会如何发展,巨头之间竞争结果如何,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谷歌量子霸权论文发表

谷歌在当地时间周三突然宣称其实现了量子计算领域的重要里程碑——“量子霸权”。谷歌表示,已经设计出一个机器,只需200秒就能解决世界上最快的超级计算机要花一万年才能解决的问题。

谷歌故意让传统计算机“变笨”?

谷歌在一条公开发布的博客中公布了这一震撼计算机界的消息,同时还附上了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的科学论文。

上个月,谷歌的一篇论文被泄露,该论文声称谷歌已经能够利用一台 53 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机实现传统架构计算机无法完成的任务——在世界第一超算Summit需要计算 1 万年的实验中,谷歌的量子计算机只用了 3 分 20 秒。

谷歌10月23日发表的博客,让这一消息实锤,并成为世界上首个宣称实现“量子霸权”的公司。实现了“量子霸权”意味着量子计算机距离实用又迈进了一大步。

所谓“量子霸权”,是指当量子计算机发展到50个比特时,计算能力将全面超越世界上最快的传统计算机,实现“称霸”。谷歌和IBM都已分别在2017年11月和2018年3月宣称实现了50个和72个量子位的原型机。

但有趣的是,竞争对手IBM第一时间对谷歌的这一“宣称”做出回应,并让谷歌的这一研究结果大打折扣。IBM在一篇博客中表示,谷歌高估了计算项目的难度。IBM称谷歌所宣称的经典计算机需要一万年执行的任务,其实只要2.5天就能完成。

IBM还呼吁业界都引起质疑。“我们敦促业界用质疑的态度来对待这一 历史 上的首次‘宣称’,即量子计算机能够实现经典计算机不能实现的任务。”IBM表示。

为了质疑谷歌,IBM还提出“量子优势”的概念,认为应该在一个真实应用场景,比如金融服务、AI、化学中,来对比量子计算机和经典计算机的工作。

意义堪比第一架飞机试飞

谷歌CEO桑德尔-皮查伊很快予以还击,并把首次实现“量子霸权”的意义与莱特兄弟的首次试飞相提并论。皮查伊表示:“人类的首架飞机飞行时间只有12秒,因此也不可能有实际的应用。但这证明了飞机飞行的可能性。”

如果像IBM所说的,经典计算机需要2.5天解决的问题,量子计算机用了200秒解决,这与谷歌宣称的一万年与200秒的对比,效果上打了不少折扣,也就是说量子计算机的优势并不那么明显。

但由于“量子霸权”并没有对量子计算机比经典计算机快多少做出定义,理论上只要量子计算机被证明快于经典计算机,都能被视为实现“量子霸权”。

对此,麻省理工学院教授Peter Shor认为,量子计算机和经典计算机的速度是很难做比较的。“这就好像无法回答‘火车要比船快多少的问题’。”Shor教授在近期上海举行的一场墨子沙龙上表示,“这不仅仅取决于运输方式,还取决于目的地在哪里。”

Shor指出,公众的一个误区是往往局限于计算机的速度多快,而忽视了它的记忆和储存。他解释道:“量子计算机上的每一步几乎肯定要比传统计算机要复杂,但是量子计算机可以利用量子力学特性的算法,大大减少所需要的部署,从而加快计算的速度,这个是传统计算机所不具备的。”

量子计算机与经典计算机的显著差异在于,传统的计算机存储数据的方式是0或者1,这就好比一个开关,只有“开”和“关”两种状态;而量子计算机存储数据方式是依赖量子比特,可以是介于0和1之间的任何状态,这令其速度更快。

十年内可能无法改变世界

目前谷歌、IBM和英特尔等美国公司都在致力于量子计算机的研发。英特尔量子硬件部门总监Jim Clarke表示:“量子可能是未来100年做重要的计算机技术,就好像宇宙空间科学一样,它的研究可能要通过一代人的努力才能进步一点点。”

正如皮查伊所说的,最初的量子计算机可能还无法马上投入实际使用。甚至在未来十年内,人们都无法看到量子计算机给世界带来实际的改变。但谷歌预测,量子计算机的潜在应用包括飞机和 汽车 轻量化电池的设计以及药物设计等。

谷歌也承认,量子计算机要实现必要的计算能力,还需要工程界和科学界很多年的努力。“但是我们看到了这条路是清晰的,并且会一致朝前走。”谷歌表示。

谷歌还表示,他们将尽快开发一款能够“容忍噪音和错误”的量子计算机。这种量子计算机原则上能够处理任何问题。理论上讲,它们需要更强大的处理器,能够包容更多的量子比特,而且为了达到纠错功能,还需要机器冗余。不过业内预计,要实现这样的技术至少还要等上10年左右。

对于量子计算机的商业化前景,谷歌表示:“对于量子计算的保守估计,投资者预计只能在长期获得回报。尽管如此,我们依然认为,随着小型的量子计算机会在5年内逐渐兴起,短期的回报仍然是有可能的,虽然这些设备无法实现完全的纠错功能。”

但漫长的商业化路径无法阻挡全球科研人员在量子技术领域展现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比如中国发射的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它为 探索 未来空间尺度量子通信应用的可能性做出巨大贡献。

量子霸权发表论文

Google在科学杂志《自然》上发表的一篇新文章中正式宣布已实现“量子霸权” ,这离公司最初泄漏该事件的发生刚好一个月,当时,Google的论文被意外地提前发表。不过,Google现在的正式宣布则意味着这项研究的全部细节都会被公开的,科学界可以更广泛地审查Google所说的成就。

谷歌表示,其54比特Sycamore处理器能够在200秒内完成世界上最强大的超级计算机花费10000年所需的随机数计算量,这让目前所有的非量子计算机相形见绌。

而就在今天,另一家超级计算机公司IBM正在对谷歌的说法提出异议。在周一抢先发表的博客文章中,该公司表示,在传统系统上可以在2.5天之内完成相同的任务,而不是Google声称的10000年。 IBM说,在估算其传统超级计算机执行计算所需的时间时,Google“未能充分考虑大量磁盘存储”的开销。

尽管IBM试图淡化Google的成就,但研究界人士对此消息表示欢迎,《纽约时报》引述科学家的话将Google的突破与莱特兄弟1903年的首次飞机飞行相提并论。

距离量子计算开始逐渐被运用,我们可能还需要数年的时间,但是Google的发现最终可以提供证据,证明量子计算的未来已经有了可能。

10月24日,谷歌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量子计算的论文。称已经开发出一款54量子比特数(其中有效量子比特53个)的超导量子芯片“Sycamore”。基于该芯片对一个53比特、20深度的电路采样100万次只需200秒,而现在最厉害的经典超级计算机Summit完成这一过程需要10000年,谷歌由此宣称率先实现了“量子霸权”。

尽管这一成果得到了许多赞美之词,但也不乏质疑者。不过谷歌的量子计算能力若真如其所言,那么将可能对人工智能领域产生极大的助力。不只是谷歌,现在全球范围内不少 科技 巨头都在量子计算方面有所动作,并且已经取得了可观的成果。

虽然人工智能的概念早在1956年的达特茅斯会议上就已被提出,但迅速发展却是近几年的事情,其中原因与技术和环境的发展有密切相关。如今再加上量子计算作为助力,人工智能是否会更迅速地进入到“强人工智能”的阶段呢?量子霸权倘若到来又会对其他领域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在量子计算领域深耕多年的IBM表示,自家有一种计算机完成谷歌提出的任务只需2.5天,根本没有10000年那么久。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郭国平也认为,谷歌所谓的10000年是基于量子计算特性“粗暴计算得出的数字”,而未能考虑到如今的超级计算机在网络传输、存储等性能方面的优化。由此看来,谷歌所谓“量子霸权”的说法有误导大众之嫌。

尽管如此,谷歌的这项成果依然值得称道,它不管是对谷歌自身还是一些热门的领域都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而谷歌自己显然也是这么认为的,谷歌CEO桑达尔·皮查伊甚至将此次量子计算研究成果的意义与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相提并论。

相对于传统计算,量子计算优势明显。就拿谷歌看重的人工智能领域来说,其源动力分别为大数据、算法和计算能力。大数据靠积累,而计算能力则由摩尔定律衍生而来。

重点在于,人工智能发展的障碍就是计算能力。如今的设备和技术让大数据的积累呈现爆发式增长,但如何处理海量数据是个大问题,如今生产数据的能力与处理数据的能力已然不能匹配。即使是谷歌引以为傲的AlphaGo,下一盘棋所消耗的能量都比人类多出几十万倍,这就是计算能力不足所致。

此时量子计算的作用就得以凸显,它的进展对人工智能领域或许会产生颠覆性的改变。 科技 大师雷·库兹韦尔曾预言“2045年,奇点来临,人工智能完全超越人类智能,人类 历史 将彻底改变”。

而皮查伊在最近的采访中表示,量子计算与人工智能属于“共生事物”,二者同处早期研究阶段。并且“人工智能可以加速量子计算,量子计算可以加速人工智能”。对于量子计算,皮查伊也是信心满满:“我们认为自己是一家深度计算机科学公司。摩尔定律在它的周期结束时,量子计算是我们将继续在计算领域取得进展的众多因素之一”。

在属于“综合性学科”的人工智能中,量子计算占据着如此关键的位置。并且量子计算不仅可以作用于人工智能领域,而是对当下与未来的不少热门领域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那么量子计算到底是什么?又为何会引得诸多巨头花心思去研究呢?

量子计算,即利用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来加速解决复杂计算的过程。这种计算方式相较于传统计算机,能够更加迅速高效地处理海量的数据。在传统计算中,要靠微芯片材料与晶体管的进步提升算力,大体上就是在微芯片中嵌入电子开关,在0和1之间交替完成信息处理,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与芯片处理电信号的速度成正比,从而完成计算。但量子计算则可以兼容0和1,使得计算速度产生质的飞跃。

1965年,英特尔联合创始人戈登·摩尔提出,微芯片上单位面积内的晶体管数量会一年翻一番,但成本会同时减少一半。也就意味着价格不变,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大概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

这个定律一直对传统计算有着重大意义,但最近几年,依照摩尔定律发展的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正在逐渐减慢,尤其是在人工智能领域,摩尔定律显而易见地逐渐失效,中科院院士杜江峰曾在去年发表言论,称摩尔定律最多还能使用10年。

在这种情况下,量子计算的作用得以发挥。传统计算几十年才能解决的数据问题,量子计算可能只需1秒就搞定。不仅是在计算速度层面,还有在材料、设备等方面的最优选择与最佳组合,这些问题经典计算无法解决,可量子计算统统都能搞定。这就使得量子计算不仅在人工智能,并且可以在金融、医疗、物流、网络安全、基因组学等多个领域发挥重大作用。

在这些领域中,许多都是焦点与风口, 科技 巨头们对此自然极为重视。 包括谷歌、微软、英特尔、IBM、阿里巴巴和百度在内的企业纷纷在量子计算方面加以 探索 。

例如微软在2017年建立了拓扑量子位,可以让设备使用现存的更精细的量子位。微软量子团队主管托德·霍尔姆达尔认为,通过量子计算“有机会解决一系列此前无法解决的问题”,而想靠传统计算机来解决这些问题也许会耗尽“宇宙的生命”。

英特尔从2015年就开始与学术界的一些伙伴联合加速研发量子计算技术,到2017年成功测试了17量子比特超导计算芯片。在CES 2018举办期间,英特尔研发出了首个49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测试芯片。

阿里巴巴旗下的阿里云与中科院携手在2015年建立了“阿里巴巴量子计算实验室”,助攻多领域量子计算应用,如电商、人工智能、数据安全等。2018年,阿里云推出了有11个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云服务。

百度也于2018年成立量子计算研究所,主要研究量子信息理论和量子计算。这对其搜索引擎业务同样能起到推助作用。

这些巨头的主业与计算能力都有关联,更何况量子计算本身就代表着未来的趋势,一旦能够落地使用,将会使多个领域呈现颠覆式变化。如此一来,也就不难理解量子计算为何这么受欢迎了。

在不久的将来,如果还有人想继续从计算能力的指数增长中获益,传统计算已然无法依靠。因为以晶体管为基础的计算方式显然已经不再适合未来,量子计算就是下一个值得追逐的方向。不过量子计算出现的时间也不短了,为何近几年才开始加速?这种加速发展又会给人工智能领域带去何种转变呢?

谷歌在此次研究成果中提到的“量子霸权”,最初是由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家约翰·普瑞斯基尔提出的,大意是现在最强的超级计算机能够完成5到20个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机所做的事情,但当量子比特超过49个,量子计算机的能力就会将超级计算机远远甩在身后。

谷歌如今是否实现了“量子霸权”尚有争议,但我们应该清楚,照现在这种发展速度,量子霸权注定会有实现的一天,而且这天的到来应该不会太迟。因为英特尔交付的49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机芯片,IBM的能处理50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机都已经接近了“量子霸权”的标准。其他的一些研究成果虽未达到这个程度,但进步也是很快的。

量子计算的发展推动了多领域的进步,反之一些领域的发展也成了量子计算技术飞速发展的助力。 近年来,人工智能领域无论是技术还是商用,都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此外,已在加紧布局的5G使得网络传输与单位传输速率大幅提升。这些转变都增强了量子计算的能力,使其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因而量子计算与这些领域相辅相成,共同进步。

在诸多领域中,人工智能与量子计算的关系尤为紧密,人工智能已被 科技 界与学术界公认为是量子计算的重要着力点。 例如,微软就曾经用拓扑量子计算机将其AI助手“小娜”的算法训练时间从一个月缩短到一天。此外,量子计算中自动优化的功能可自行修正人工智能数据系统中的错误,并不断处理新数据。

当前,AI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但如果不断加入量子计算,那么那种传说中的有独立意志、 情感 认知能力的“强人工智能”或许会提早到来。因为量子计算不仅具备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更有自我学习和修正的能力。

有观点认为,将黑猩猩置于人类的语言环境下使其进行学习,训练足够长的时间,也可以使黑猩猩学会人类语言。黑猩猩尚能训练到如此程度,更何况是集人类智慧大成的人工智能与量子计算。经过这种强强联合,人工智能一定会比人类更聪明、更有能力。同理,量子计算会对更多领域产生本质层面的颠覆,甚至会涉及到国与国之间的 科技 方面的竞争。也许在未来某天,我们关于 科技 的那些最激进的想象都能实现,或者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让我们惊讶。

当然想要看到这一天还要继续等待,目前量子计算尚未普及,而且巨头之间关于这一领域也会有激烈的竞争。在这一过程中与之相关的领域会如何发展,巨头之间竞争结果如何,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谷歌发表量子计算机论文

2020年8月29日,谷歌的量子计算机登上了Science封面,他们成功用12个量子比特模拟了二氮烯的异构化反应。这已经是谷歌量子计算机第二次登上顶级学术期刊封面了。

去年10月,谷歌的量子计算机因为实现了“量子优越性”登上了Nature封面,仅用了200秒就解决了超算需要1万年才能求解的量子电路采样问题。因为分子遵循的是量子力学,用量子计算来模拟也更为合理。只需更少的运算量和信息,就能计算出化学物质的性质。

扩展资料

量子化学还是得用量子计算机

薛定谔方程是量子化学的基础,也是化学分子遵循的基本规律,求出方程的解,就能得到物质的具体化学性质。

但是求解薛定谔方程谈何容易,随着分子里原子数量的增多,解方程的运算量呈指数级增长。就拿化学里比较简单的苯分子(C6H6)来说,它只有12个原子,但是计算维度达到1044,这是任何超级计算机都无法处理的。

为了简化求解过程,早在计算机出现之前,就有了一些近似方法,比如谷歌用到的“哈特里-福克方程”。但即使经过简化,运算量也是巨大的。

更糟糕的是,在化学反应过程中,也就是化学键解离时,分子系统的电子结构会变得更加复杂,在任何超级计算机上都很难进行相关的数值计算。

2018年,有人提出了一种新的量子算法,运算复杂度不再是指数增长,而是呈多项式增长,大大降低了运算难度。

去年谷歌的Sycamore量子处理器实现了53个量子比特的纠缠,所以就用它来模拟几个简单的化学分子试试看。

谷歌先计算6到10个氢原子组成的氢链的结合能。原始方法效果一般,与VQE等算法结合后,量子计算机求得的结果与真实值几乎完全吻合。

参考资料来源:澎湃新闻—谷歌量子计算突破登Science封面,首次对化学反应进行量子模拟

在一篇论文中,谷歌宣称他们旗下53量子位的量子计算机已经实现了量子霸权,即可以解决一般计算机在合理时间内不能解决的运算任务。对于量子计算机领域来说,这是一个重大的里程碑。虽然说这次实验只是在单一程序上进行,并且量子计算机在全面普及商用的路上长路漫漫,但这些都并不阻碍谷歌展示量子计算机的计算速度远远超过目前基于晶体管打造的普通计算机,同时也终于以实验证实量子计算机是可行的。谷歌研究员表示「这是目前已知的只能以量子计算机来进行的运算实验。」在这次实验中,谷歌的53量子位处理器以3分20秒的速度就完成了对量子电路中的样本采样一百万次,而普通超级计算机需要耗时一万年时间才能完成这个运算。这个运算的过程是对「涉及量子现象而形成的特殊场景下产生的随机数字」进行采样。研究员同时预测,量子计算机的运算能力将会以双指数速率增长,第一是源于量子计算机的运算效能比起普通计算机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第二是因为量子处理器的更新迭代。谷歌曾经在NASA网站上刊登过该篇论文,不过随即被下架了。谷歌发言人拒绝就此评论,但有消息指该篇论文是在未经同行评审下意外地发表的。我们总觉得量子计算机是科幻片里的产物,但其实近年来,多家公司都已经公布了了各的量子计算机,包括谷歌、IBM、微软和Intel。在去年,IBM更是在CES上公布了一款商业化的量子计算机IBM Q System One。

1、1958年,中科院计算所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小型电子管通用计算机103机(八一型),标志着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2、1992年,国防科技大学研究出银河-II通用并行巨型机,峰值速度达每秒4亿次浮点运算,为共享主存储器的四处理机向量机,其向量中央处理机是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自行设计的,总体上达到80年代中后期国际先进水平。它主要用于中期天气预报。3、2005年5月1日,联想完成并购IBM PC。联想正式宣布完成对IBM全球PC业务的收购,联想以合并后年收入约130亿美元、个人计算机年销售量约1400万台,一跃成为全球第三大PC制造商。4、2005年8月5日、百度Nasdaq上市暴涨。国内最大搜索引擎百度公司的股票在美国Nasdaq市场挂牌交易,一日之内股价上涨354%,百度也因此成为股价最高的中国公司,并募集到1.09亿美元的资金,比该公司最初预计的数额多出40%。

10月24日,谷歌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量子计算的论文。称已经开发出一款54量子比特数(其中有效量子比特53个)的超导量子芯片“Sycamore”。基于该芯片对一个53比特、20深度的电路采样100万次只需200秒,而现在最厉害的经典超级计算机Summit完成这一过程需要10000年,谷歌由此宣称率先实现了“量子霸权”。

尽管这一成果得到了许多赞美之词,但也不乏质疑者。不过谷歌的量子计算能力若真如其所言,那么将可能对人工智能领域产生极大的助力。不只是谷歌,现在全球范围内不少 科技 巨头都在量子计算方面有所动作,并且已经取得了可观的成果。

虽然人工智能的概念早在1956年的达特茅斯会议上就已被提出,但迅速发展却是近几年的事情,其中原因与技术和环境的发展有密切相关。如今再加上量子计算作为助力,人工智能是否会更迅速地进入到“强人工智能”的阶段呢?量子霸权倘若到来又会对其他领域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在量子计算领域深耕多年的IBM表示,自家有一种计算机完成谷歌提出的任务只需2.5天,根本没有10000年那么久。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郭国平也认为,谷歌所谓的10000年是基于量子计算特性“粗暴计算得出的数字”,而未能考虑到如今的超级计算机在网络传输、存储等性能方面的优化。由此看来,谷歌所谓“量子霸权”的说法有误导大众之嫌。

尽管如此,谷歌的这项成果依然值得称道,它不管是对谷歌自身还是一些热门的领域都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而谷歌自己显然也是这么认为的,谷歌CEO桑达尔·皮查伊甚至将此次量子计算研究成果的意义与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相提并论。

相对于传统计算,量子计算优势明显。就拿谷歌看重的人工智能领域来说,其源动力分别为大数据、算法和计算能力。大数据靠积累,而计算能力则由摩尔定律衍生而来。

重点在于,人工智能发展的障碍就是计算能力。如今的设备和技术让大数据的积累呈现爆发式增长,但如何处理海量数据是个大问题,如今生产数据的能力与处理数据的能力已然不能匹配。即使是谷歌引以为傲的AlphaGo,下一盘棋所消耗的能量都比人类多出几十万倍,这就是计算能力不足所致。

此时量子计算的作用就得以凸显,它的进展对人工智能领域或许会产生颠覆性的改变。 科技 大师雷·库兹韦尔曾预言“2045年,奇点来临,人工智能完全超越人类智能,人类 历史 将彻底改变”。

而皮查伊在最近的采访中表示,量子计算与人工智能属于“共生事物”,二者同处早期研究阶段。并且“人工智能可以加速量子计算,量子计算可以加速人工智能”。对于量子计算,皮查伊也是信心满满:“我们认为自己是一家深度计算机科学公司。摩尔定律在它的周期结束时,量子计算是我们将继续在计算领域取得进展的众多因素之一”。

在属于“综合性学科”的人工智能中,量子计算占据着如此关键的位置。并且量子计算不仅可以作用于人工智能领域,而是对当下与未来的不少热门领域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那么量子计算到底是什么?又为何会引得诸多巨头花心思去研究呢?

量子计算,即利用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来加速解决复杂计算的过程。这种计算方式相较于传统计算机,能够更加迅速高效地处理海量的数据。在传统计算中,要靠微芯片材料与晶体管的进步提升算力,大体上就是在微芯片中嵌入电子开关,在0和1之间交替完成信息处理,芯片上的晶体管数量与芯片处理电信号的速度成正比,从而完成计算。但量子计算则可以兼容0和1,使得计算速度产生质的飞跃。

1965年,英特尔联合创始人戈登·摩尔提出,微芯片上单位面积内的晶体管数量会一年翻一番,但成本会同时减少一半。也就意味着价格不变,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大概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

这个定律一直对传统计算有着重大意义,但最近几年,依照摩尔定律发展的信息技术进步的速度正在逐渐减慢,尤其是在人工智能领域,摩尔定律显而易见地逐渐失效,中科院院士杜江峰曾在去年发表言论,称摩尔定律最多还能使用10年。

在这种情况下,量子计算的作用得以发挥。传统计算几十年才能解决的数据问题,量子计算可能只需1秒就搞定。不仅是在计算速度层面,还有在材料、设备等方面的最优选择与最佳组合,这些问题经典计算无法解决,可量子计算统统都能搞定。这就使得量子计算不仅在人工智能,并且可以在金融、医疗、物流、网络安全、基因组学等多个领域发挥重大作用。

在这些领域中,许多都是焦点与风口, 科技 巨头们对此自然极为重视。 包括谷歌、微软、英特尔、IBM、阿里巴巴和百度在内的企业纷纷在量子计算方面加以 探索 。

例如微软在2017年建立了拓扑量子位,可以让设备使用现存的更精细的量子位。微软量子团队主管托德·霍尔姆达尔认为,通过量子计算“有机会解决一系列此前无法解决的问题”,而想靠传统计算机来解决这些问题也许会耗尽“宇宙的生命”。

英特尔从2015年就开始与学术界的一些伙伴联合加速研发量子计算技术,到2017年成功测试了17量子比特超导计算芯片。在CES 2018举办期间,英特尔研发出了首个49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测试芯片。

阿里巴巴旗下的阿里云与中科院携手在2015年建立了“阿里巴巴量子计算实验室”,助攻多领域量子计算应用,如电商、人工智能、数据安全等。2018年,阿里云推出了有11个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云服务。

百度也于2018年成立量子计算研究所,主要研究量子信息理论和量子计算。这对其搜索引擎业务同样能起到推助作用。

这些巨头的主业与计算能力都有关联,更何况量子计算本身就代表着未来的趋势,一旦能够落地使用,将会使多个领域呈现颠覆式变化。如此一来,也就不难理解量子计算为何这么受欢迎了。

在不久的将来,如果还有人想继续从计算能力的指数增长中获益,传统计算已然无法依靠。因为以晶体管为基础的计算方式显然已经不再适合未来,量子计算就是下一个值得追逐的方向。不过量子计算出现的时间也不短了,为何近几年才开始加速?这种加速发展又会给人工智能领域带去何种转变呢?

谷歌在此次研究成果中提到的“量子霸权”,最初是由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物理学家约翰·普瑞斯基尔提出的,大意是现在最强的超级计算机能够完成5到20个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机所做的事情,但当量子比特超过49个,量子计算机的能力就会将超级计算机远远甩在身后。

谷歌如今是否实现了“量子霸权”尚有争议,但我们应该清楚,照现在这种发展速度,量子霸权注定会有实现的一天,而且这天的到来应该不会太迟。因为英特尔交付的49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机芯片,IBM的能处理50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机都已经接近了“量子霸权”的标准。其他的一些研究成果虽未达到这个程度,但进步也是很快的。

量子计算的发展推动了多领域的进步,反之一些领域的发展也成了量子计算技术飞速发展的助力。 近年来,人工智能领域无论是技术还是商用,都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态势。此外,已在加紧布局的5G使得网络传输与单位传输速率大幅提升。这些转变都增强了量子计算的能力,使其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因而量子计算与这些领域相辅相成,共同进步。

在诸多领域中,人工智能与量子计算的关系尤为紧密,人工智能已被 科技 界与学术界公认为是量子计算的重要着力点。 例如,微软就曾经用拓扑量子计算机将其AI助手“小娜”的算法训练时间从一个月缩短到一天。此外,量子计算中自动优化的功能可自行修正人工智能数据系统中的错误,并不断处理新数据。

当前,AI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但如果不断加入量子计算,那么那种传说中的有独立意志、 情感 认知能力的“强人工智能”或许会提早到来。因为量子计算不仅具备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更有自我学习和修正的能力。

有观点认为,将黑猩猩置于人类的语言环境下使其进行学习,训练足够长的时间,也可以使黑猩猩学会人类语言。黑猩猩尚能训练到如此程度,更何况是集人类智慧大成的人工智能与量子计算。经过这种强强联合,人工智能一定会比人类更聪明、更有能力。同理,量子计算会对更多领域产生本质层面的颠覆,甚至会涉及到国与国之间的 科技 方面的竞争。也许在未来某天,我们关于 科技 的那些最激进的想象都能实现,或者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让我们惊讶。

当然想要看到这一天还要继续等待,目前量子计算尚未普及,而且巨头之间关于这一领域也会有激烈的竞争。在这一过程中与之相关的领域会如何发展,巨头之间竞争结果如何,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