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科技创新与品牌期刊

发布时间:

科技创新与品牌期刊

正规的省级科技类的期刊,知网收录的。我之前在欣启论文发过一篇。还不错。可以去看看。

刚刚帮你在知网上查的,是半月刊,也就是一个月发两期,如有帮助望采纳刊名: 科技与创新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Innovation主办: 山西科技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周期: 半月出版地:山西省太原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2095-6835CN: 14-1369/N邮发代号:22-582历史沿革:现用刊名:科技与创新创刊时间:2014

科技与创新 》月刊,一个月发行一期。国内刊号:CN 41-1319/N国际刊号:ISSN 1671-0037还有《科技视界》《科技创新与应用》《黑龙江科技信息》都可以的——中州期刊联盟

《设施农业土肥实用技术手册》 2010年《平谷土壤资源及高效利用》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18万字) 2010年《北京土壤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地图册》(顺义卷) 2010年《北京土壤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地图册》(平谷卷) 2010年《北京土壤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地图册》(密云卷) 2010年《化肥面源污染防治科学施肥技术手册》 2009年《有机肥加工与施用》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万字) 2008年《爱密挺在农作物上的应用》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30万字) 2008年《北京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导》 (10万字) 2007年《多类型作物营养诊断施肥技术研究》 华北农学报 (15万字) 2003年《京郊中药材规范化栽培科技论文集》 北京农业 (10万字) 2005年 1、浅议农业科技宣传在农技推广中的作用赵永志; 高启臣; 田有国 北京市土肥工作站;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期刊】中国农技推广 2011年第4期2、世界城市建设环境下的耕地土壤低碳化管理对策分析 赵永志;王胜涛;郭宁 北京市土肥工作站; 【期刊】科技创新与品牌 2011年第5期3、做好农业科技宣传工作的创新思考 赵永志; 高启臣 北京市土肥工作站 北京农业 2010-12-054、世界城市建设环境下的耕地土壤低碳化管理对策分析 赵永志; 王胜涛; 郭宁 北京市土肥工作站 【期刊】北京农业 2010-10-095、耕地资源短缺城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对策 赵永志北京市土肥工作站 【期刊】北京农业 2010-10-096、发展低碳农业 土肥技术先行 赵永志; 高启臣; 廖洪 北京市土肥工作站 【期刊】中国农技推广 2010-07-257、发展低碳农业,土肥技术先行 赵永志; 高启臣; 廖洪 北京市土肥工作站 【期刊】北京农业 2010-07-058、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与耕地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探讨 赵永志; 王胜涛 【会议】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 2009-11-019、北京市玉米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研究与完善 曲明山; 贺建德; 廖洪; 赵永志 【会议】2008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 2008-11-0110、施氮量对糯玉米产量及土壤氮动态的影响 吴文强; 贺建德; 赵永志; 赵国龙; 金曼 北京市土肥工作站; 顺义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期刊】华北农学报 2008-10-281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促进土肥工作再上新台阶 赵永志 北京市土肥工作站 【期刊】北京农业 2008-07-2512、不同木酢液对叶菜生长的作用 吴文强; 赵永志; 母军; 贺建德; 吴万军; 金丽华 北京市土肥工作站; 北京市土肥工作站;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市通州区农业技术推广站 【期刊】蔬菜 2008-01-1513、高油115生育规律与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宋慧欣;赵永志; 周春江; 杨培珠; 侯福强; 许永新 北京市土肥工作站; 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北京市土肥工作站;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市土肥工作站 北京 【期刊】玉米科学 2004-12-3014、优质紫花苜蓿需肥规律及施肥管理 王立平; 赵永志 北京市土壤肥料工作站; 北京市土壤肥料工作站 【期刊】农业新技术 2003-08-2015、北京地区四个中药材主栽品种分析 王立平; 赵永志; 尹光红 北京市土肥站; 北京市土肥站; 北京市农业局粮经处 【期刊】北京农业 2003-07-0516、饲草小黑麦的施肥管理 王立平; 北京市土壤肥料工作站 【期刊】农业新技术 2003-06-2017、优质玉米京早13氮、钾肥效的研究 赵永志; 宋慧欣; 周淑玲; 董玉琴; 赵国龙 北京市土壤肥料工作站; 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顺义区农科所; 顺义区农科所 北京 【期刊】中国农学通报 2003-04-3018、葡萄的氮钾配比试验研究 赵永志; 吴文强; 刘学鉴 ; 周淑玲 北京市土肥站; 北京市土肥站; 顺义区农科所 北京 【期刊】中国农学通报 2003-02-2819、《葡萄的氮钾肥配比试验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003年第19卷第一期42-43页20、《施肥对小麦品质的影响试验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2002年第18卷第六期103-105页21、施肥对小麦品质的影响试验初探 赵永志; 王俊英; 王义忠; 张彩月 北京市土肥工作站; 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北京市农业局; 大兴区农科所 北京 【期刊】中国农学通报 2002-12-3022、药用植物黄芪氮磷钾配比试验简报 赵永志; 尹光红; 张海萍 北京市土肥工作站; 北京市农业局; 通州区农技推广站 北京 【期刊】中国农学通报 2002-08-3023、施肥对紫花苜蓿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赵永志; 贺建德; 杨立国; 张志刚 北京市土壤肥料工作站; 北京市土壤肥料工作站; 北京市农业局; 北京平谷县农科所 北京 【期刊】北京农业科学 2002-06-2024、不同基肥对黄芪、甘草产量、品质影响 赵永志; 张海萍; 尹光红 北京市土壤肥料工作站; 北京通州区农技推广站; 北京市农业局 北京 【期刊】北京农业科学 2002-06-2025、葡萄氮、钾肥料合理配施试验 赵永志; 刘宏斌; 董玉琴; 张彩月 北京市土肥工作站; 北京市土肥工作站; 北京顺义区农科所; 北京大兴区农科所 【期刊】北京农业科学 2002-04-2026、施肥对优质玉米京早13号产量品质的影响 赵永志; 常青; 宋惠欣; 周淑玲; 董玉琴 北京市土肥工作站; 北京市土肥工作站; 北京市农技推广站; 北京顺义区农科所; 北京顺义区农科所 北京 【期刊】北京农业科学 2002-04-20

科技创新与品牌刊物

是省级的,现在各行各业评职称都需要在固定的刊物上发表论文教育教学论文是申报教师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业绩条件的主要材料之一),可是大部分朋友都有类似的烦恼,那就是发个论文却是百转千回无回应,等有点眉目的时候机会早就溜走了,为此伤透了脑筋。秋色论文网是一个发表论文的代理机构,我们与很多家编辑部合作,给他们推荐一些稿件,为编辑部与作者提供一个快速便捷的联系渠道。由于我们长期从事论文的投稿,编辑工作,有着丰富的经验,因此文章发表的成功率非常高,也能为杂志社提供很多优秀的稿源。既经济又省事。如今,推荐发表论文符合当前学术交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已经成为论文发表的一种重要方式。

科技创新导报是国家级别期刊。

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曾用刊名:科技咨询导报。

现用刊名:科技创新导报。

主管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宇航出版社、北京合作创新国际科技服务中心。

编辑出版:科技创新导报编辑部。

出刊时间:每月5号、10号、25号。

发行总代理:北京报刊发行局。

刊物级别:国家级。

发行覆盖区域:国内外公开发行。

扩展资料

科技创新导报征稿要求:

1、文稿应具有创造性、科学性、实用性,论点明确,资料可靠,文字精炼,层次清楚,数据准确,书写工整规范,必要时应做统计学处理。

2、文题力求简明、醒目,反映出文章的主题。中文标题不多于20个汉字。

3、文中尽量少用缩略语。必须使用时于首次出现处先叙述其全称,然后括号注出中文缩略语或英文全称及其缩略语,后两者间用“,”分开(如该缩略语已共知,也可不注出其英文全称)。缩略语不得移行。

4、电子稿件必须采用Word格式随邮件的附件发送,题目下须注明作者姓名、单位、邮政编码。文章中要带摘要、关键词和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格式:姓名、出生年、性别、单位、民族(汉族可略)、籍贯、学历、职称、研究方向,所投杂志、联系方式、详细邮寄地址、邮编、邮箱。

5、论文中如有计量单位,须一律用国际标准书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科技创新导报

刊名: 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主管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宇航出版社、北京合作创新国际科技服务中心国家级 旬刊版面费不贵加百度名字咨询哦鼎诺期刊网樊编辑

是的 它是可以在新闻出版总署查到的哦~是科技部主管的 主办单位是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是国家级正规刊物哦 亲

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

二选一的话,建议《科学世界》,是科普和知识性的。《科学之谜》的话,看名字似乎内容里都是没有答案的,还是学点东西选择《科学世界》的好。另外还有《发现》(DISCOVERY),《自然》,《科学》。

报刊代号 报刊名称 全年价2-129 家电科技 288.002-185 工程热物理学报 480.002-193 中国照明电器 120.002-281 自然辩证法通讯 48.002-299 科学新闻 288.002-305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300.002-319 现代电影技术 120.002-440 中国烹饪 180.002-623 新材料产业 216.002-647 电器 180.002-652 世界发明 180.002-663 世界标准信息 144.002-734 科学技术与工程 480.002-781 水利建设与管理 120.002-795 中国质量技术监督 144.002-859 中国工程科学 300.002-862 中国防伪报道 120.002-872 科技导报 360.002-875 汽车之友 240.002-878 中国科技论坛 180.002-933 中国基础科学 90.002-944 国防技术基础 120.002-947 中国科技术语 54.002-972 中国品牌与防伪 192.004-263 世界科学 72.004-324 化学教学 108.004-328 电镀与环保 30.004-362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84.004-386 无线电与电视 96.004-431 建筑施工 96.004-433 华东科技 192.004-464 印刷杂志 84.004-585 工业工程与管理 72.004-598 上海调味品 48.004-599 国际商业技术 90.004-672 噪声与振动控制 72.004-675 粮食与油脂 60.004-685 科技创业 120.004-780 上海世博 180.006-24 针织工业 180.006-42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180.006-122 燃烧科学与技术 60.006-236 消防科学与技术 192.008-15 土壤通报 150.008-19 皮革与化工 120.008-30 真空 60.008-43 色谱 90.008-68 水泵技术 48.008-70 压缩机技术 48.008-71 风机技术 60.008-104 信息与控制 90.008-109 五金科技 36.008-143 科技成果纵横 48.008-145 管道技术与设备 30.008-198 软件工程师 120.008-215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36.008-216 控制工程 90.008-261 低温与特气 90.008-273 材料科学技术(英文版) 588.008-300 非织造布 90.0012-44 物理实验 84.0014-106 材料科学与工艺 120.0014-160 应用科技 69.6014-166 学术交流 192.0014-252 煤炭技术 180.0014-322 测绘工程 60.0016-31 内蒙古科技(蒙) 27.0016-36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汉) 163.2016-72 身边科学(蒙) 54.0018-79 中国新产品新技术 216.0018-118 中国电梯 240.0018-145 电镀与精饰 72.0018-153 勘察科学技术 60.0022-14 测试技术学报 60.0022-53 车用发动机 60.0022-108 山西科技 60.0022-173 辐射防护 60.0024-22 国外铁道车辆 30.0024-30 中国烟草科学 48.0024-57 中国海洋药物 45.0024-72 科技信息 72.0024-105 山东陶瓷 48.0024-112 中国动物检疫 120.0024-132 山东纺织科技 48.0024-136 中华纸业(中国造纸协会会刊) 192.0026-28 治淮 48.0026-71 安徽科技 78.0028-174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96.0028-179 环境科技 48.0028-212 江苏科技信息 180.0028-253 改革与开放 96.0028-302 科技与经济 36.0028-305 江苏电机工程 60.0028-343 面粉通讯 48.0032-23 今日科技 120.0032-55 照相机 96.0032-95 科技通报 60.0036-33 烟草科技 96.0036-175 河南科技·综合版 48.0036-211 创新科技 120.0036-219 全球定位系统 30.0036-260 电波科学学报 180.0036-373 资源导刊 120.0038-58 特种设备安全技术 42.0038-106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72.0038-316 测绘信息与工程 24.0042-15 陶瓷科学与艺术 216.0042-17 机车电传动 36.0042-60 企业技术开发 180.0042-138 家具与室内装饰 240.0042-146 电力机车与城轨车辆 30.0042-180 模糊系统与数学 90.0042-337 大功率变流技术 36.0044-66 科技广场 120.0046-9 养禽与禽病防治 42.0046-11 控制理论与应用 180.0046-39 电子质量 180.0046-57 润滑与密封 120.0046-104 分析测试学报 144.0046-112 深圳特区科技 240.0046-115 音响改装技术 240.0046-120 科技管理研究 96.0046-155 电镀与涂饰 72.0046-158 食经 60.0046-213 数码先锋 120.0046-250 IT时代周刊 240.0046-339 海洋与渔业 60.0046-349 现代食品科技 96.0046-354 日用电器 120.0046-359 南方电网技术 60.0046-361 汽车零部件 144.0048-50 企业科技与发展.上半月 72.0048-64 超硬材料工程 60.0048-94 大众科技 240.0048-134 安全生产与监督 60.0048-158 企业科技与发展.下半月 240.0052-117 情报杂志 180.0052-125 纺织器材 48.0052-126 现代电子技术 360.0052-172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360.0052-174 钛工业进展 120.0052-225 应用化工 180.0052-281 中国材料进展 120.0054-21 遥感技术与应用 180.0054-38 甘肃科技纵横 48.0054-77 甘肃科技 240.0058-15 知识-力量(维) 30.0058-21 石河子科技(汉) 21.0058-165 学习与科普(哈) 12.0062-36 电子元件与材料 120.0062-58 资源开发与市场 180.0062-61 软科学 120.0062-77 机床电器 30.0062-81 电焊机 120.0062-111 纸和造纸 96.0062-125 技术与市场 100.8062-170 建筑电气 144.0062-195 钢管 60.0062-200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90.0062-208 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 180.0062-247 四川食品与发酵 72.0062-287 实验科学与技术 60.0062-300 内江科技 216.0062-304 通信技术 144.0064-13 民营科技 72.0064-20 动物学研究 150.0064-26 红外技术 120.0064-45 蜜蜂杂志 66.0064-63 云南科技管理 48.0064-65 印刷世界 96.0066-56 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54.0074-3 宁夏农林科技 30.0078-70 科学咨询 168.0078-72 移动信息 144.0078-92 内燃机 36.0078-93 材料导报 288.0080-101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64.0080-112 颗粒学报(英文版) 300.0080-126 资源再生 240.0080-139 互联网天地 180.0080-169 演艺设备与科技 60.0080-208 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信息科学 1440.0080-209 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英文版) 1440.0080-213 科学通报 2880.0080-214 科学通报(英文版) 2880.0080-215 自然科学进展 780.0080-216 自然科学进展(英文版) 900.0080-249 中国认证认可 117.6080-294 高分子通报 192.0080-347 中国科技奖励 216.0080-443 中国勘察设计 240.0080-450 中国军转民 144.0080-533 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 216.0080-569 认证技术 180.0080-587 华夏星火 180.0080-609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120.0080-635 科技创新与品牌 192.0080-782 科学时代 240.0080-930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360.0082-17 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 84.0082-48 中国包装工业 103.2082-74 城市发展研究 192.0082-129 国际木业 192.0082-315 科学学研究 168.0082-398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120.0082-415 中国科技信息 768.0082-442 中国科技产业 180.0082-451 中国软科学 264.0082-455 科学观察 1560.0082-526 数码 180.0082-537 全球科技经济了望 96.0082-550 中国发明与专利 120.0082-552 电子产品世界 192.0082-583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90.0082-590 高保真音响 240.0082-592 科学中国人 180.0082-651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120.0082-658 海洋开发与管理 144.0082-675 机器人技术与应用 60.0082-741 高科技与产业化 360.0082-771 玻璃钢/复合材料 54.0082-781 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 60.0082-862 工程力学 630.0082-880 科技中国 192.0082-905 中国科技财富 180.0082-929 中国印刷 180.0082-976 安全 120.0082-979 中国科技投资 216.0082-986 数码印刷 60.0082-988 印刷技术 120.00

世事总是笼罩在扑朔迷离的状态下,人们愈想看清楚就愈会陷入迷茫当中。维基解密如是,气候变暖如是。为什么在全球变暖的趋势下,天气还这么冷?全球变暖趋势是不是真像某些媒体所言是一些国家的阴谋?碳交易与冰冻圈有什么内在联系?大家渴求有一个真正的明白人为我们释疑解惑。为此,《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采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理学家秦大河。秦大河院士长期从事冰川和极地研究,多次组织南、北极和亚洲腹地及青藏高原地区的科学考察,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成果,并从理论上阐明雪的暖型、冷型和交替型密实化过程,建立了定量划分标准。同时,秦大河院士作为国际冰冻圈科学与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著名学者,他还长期组织和参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评估报告的编写。IPCC为人类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此获得了2007年诺贝尔和平奖,秦大河本人也于2008年获得了有“气象诺贝尔奖”之称的第53届国际气象组织奖(IMO奖)。记者:2009年11月份的“气候门”事件使公众对全球变暖的真实性产生了怀疑,您如何看待全球变暖这一事件?秦大河:自从提出气候变化以来,不同领域的专家,都对这个领域的命题非常感兴趣。提出自己的见解,这在科学上是正常的,但是科学答案往往是有选择性的。我谈的观点,代表气候变化的主流观点,即IPCC这样一个科学团体的共同声音。在我看来,全球气候是变暖的,气候在自然因素和人类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自1860年以来,全球的平均温度升高了0.75度。这里有两层意思:第一,全球平均气温增高了0.75度;第二,全球变暖并不表示每一个地方都变暖。就好像我们总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并不代表每个家庭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注意这第二点特别重要,有些人拿某一个单点来驳斥科学数据的结果,那是不科学的。关于“气候门”,我想说,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开幕前,俄罗斯的一个网站,公布了黑客盗取的来自一个气候研究中心的数据和相关方面的科学家私人谈话的记录。而事实是,这个气候研究中心就是英国东英吉利大学的Climatic Research Unit(简称CRU),该组织在全球气候研究中处于领先地位。“气候门”之后,CRU的数据经过了半年多的第三方的调研和听证,被指出结论很科学,没有问题。而一些科学家私人谈话的记录中透露出的一些不支持气候变暖的数据被人为删掉,只是科学家们根据数据筛选的原则,把不合理的筛选掉了。现在大多数气候科学家,依然最喜欢使用CRU的数据。BBC播出的那部《全球变暖大》纪录片,BBC驻上海的领事发布声明正式澄清不代表BBC的观点,不代表科学界的主流观点。那为什么出现“气候门”呢?我在此提示一点,既然哥本哈根会议是一个政治会议,某些国家的利益集团是不大同意的,在这个时候如果能够从最根本上把支持的数据搞垮,那么全球变暖就会变成谎言。也正因为如此,媒体报道才会左右摇摆,当然现在媒体也不大出声了。这个无可非议,我认为记者就是要拿最新研究的新闻,供广大读者来了解。现在人们经常把天气变化和气候变化混为一谈,其实这两者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比如每晚的新闻联播以后,中国气象局中央气象台发布全国的天气预报,而不是发布气候预报。天气是指短时间内发生的一些气象现象,如刮风、下雨、打雷、沙尘暴、台风等等。天气相对气候而言是一个很短的时间尺度和区域性的一个气象过程,时间从短至几秒钟的一个闪电、一个强雷暴到几分钟的龙卷风,到几天的寒潮或台风。气候则是长时间的天气的平均值,这个长时间,世界气象组织明文规定是30年,如以前用的是1961年到1990年,现在已经2010年了,就定义为1981年到2010年。我们现在所说的气候变化一般就是这个时间段。气候变化就是指气候的平均值和离差值出现了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我举个例子,比如说气候本来应当是典型的正态分布,但是会出现极端热或者极端冷的离差值。最近的气候显示有更多的极端热事件,也有极端冷事件仍然会出现,但是极端热事件在增加,而极端冷事件虽然仍然存在,却减少了。这表明虽然全球变暖了,并不等于没有变冷的事件,只不过少了而已。所以当出现一些低温冷冻灾害的时候,一些人惊呼全球变暖破产了,是不对的,因为那是天气变化,不是气候变化。我通常会通俗地讲,气候是天气沿时间坐标运动过程中的一定时间段的平均值,或者统计值,所以它必然和天气事件有一定的关系。

秦大河院士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上

记者:现在我国的气象数据资料在世界上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目前国际上通用的气象数据资料是由哪些组织来整理和发布的,它的权威性如何?秦大河:目前世界上最权威的气象数据应该来自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即IPCC。IPCC是由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于1988年建立的一个政府间机构。它的作用是在全面、客观、公开和透明的基础上,对世界上有关全球气候变化的最好的现有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进行评估。这些评估吸收了世界上所有地区的数百位专家的工作成果。IPCC的报告力求确保平衡地反映现有各种观点,并具有政策相关性,但不具有政策指示性。IPCC设有三个工作组:第一工作组评估气候系统和气候变化的科学问题;第二工作组的工作针对气候变化导致社会经济和自然系统的脆弱性、气候变化的正负两方面后果及其适应方案;第三工作组评估限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减缓气候变化的方案。另外还设立一个国家温室气体清单专题组。每个工作组(专题组)设两名联合主席,其下设一个技术支持组。通俗地来说,第一工作组是搞科学;第二工作组是搞地理,即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第三工作组是经济学、政治学以及世界的环境、外交等等方面的工作。IPCC里的科学家都是经过挑选的,得到国际同行认可的。它要求科学家不但有来自发达国家的,也要有来自于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的,以保持它的地理平衡,实际上是政治平衡,因为气候变化科学太接近于政治了。我本人作为科学家,从2002年到现在,担任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所以我对IPCC的工作流程非常熟悉。IPCC每个工作组选举两名主席,成为Co-Chair,就是联合主席。每组两个联合主席必须是一个来自于发达国家,一个来自于发展中国家。IPCC自1988年成立以来,分别在1990年、1995年、2005年和2007年,发表了四次评估报告。我们第四次评估报告,3个工作组一共6个联合主席,有3个来自于发展中国家,3个来自于发达国家,比如帕乔里主席,就来自于印度。第四次评估报告之所以成功,之所以对发展中国家是有利的,我觉得和这个设置有莫大的关系。IPCC除了科学的人员组成之外,还有明确的规章制度,比如说它的基本的工作原则,第一条就是全面、客观、公开和透明。IPCC的报告必须在尊重政策的基础上,保持中立,不能偏袒,它有一系列的附加条约。报告并不是我们这些科学家写完就完事,这些报告要经过三轮“大考”,第一轮要送给全世界的同行专家,一段一段地让他们审阅、提意见,之后我们召开全体作者会议,由每章的两位负责人,带领完成本章的七八位专家,对提出的问题,不管是刺耳的还是吹捧的,同意的还是反对的,逐条给予答辩。然后修改出第二个版本,送给政府聘请的专家,再来第二遍Review,再逐条答辩一遍。最后,要把报告的主要文件,浓缩成一张三十页的,叫做SPM,就是决策者摘要,拿到联合国,在各国政府代表团会议上,由我们两个联合主席作为负责人答辩。在通过第四次评估报告时,我和工作组的另外一个联合主席,一位美国科学家进行了四天四夜的答辩。我这么棒的身体,能够走过6000公里跨越南极,而在这儿两天之后我就开始发烧。答辩的时候不能出去,连上厕所都没时间,你必须坐着,回答各个有关专家或单位像炮弹一样激烈的提问,这些提问比我们的报纸要激烈得多。可以说,在我的科学生涯当中,IPCC的这种科学管理的真实性和公正性,是我遇到的最好的,最具有权威性的。目前,IPCC的数据大多来自美国、英国和俄罗斯。很遗憾,我们中国由于科学水平所限,没有独立的数据资料。我国现在最好的资料在中国气象局,但这些资料也主要是1880年以来的数据,大部分是1950年以后获得的资料,平均起来也不过六七十年。也有长的个别站点有一百多年的,但是那些站点的资料,有一部分是教会、有一部分是殖民者测的。IPCC第一工作组第四次评估报告,引用了6000多份科学资料,来自中国的只有87份,占总量的1.3%,和2005年第三次评估报告占1.2%相比,没有大的变化。第五次评估报告,我希望中国人能够有更多的文献被引用进来。科学无国界,但是科学家是有国籍的,在气候变化的科学上,无论是想为国家服务,还是想为全人类的福祉服务,必须要有自己的话语权,而话语权就是你的科研成果。

秦大河(右一)院士2009年在气象台站考察

记者:在IPCC看来,目前影响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它的发展趋势是什么样的?秦大河:IPCC谈气候变化的时候不光是有前面提到的时间尺度,它还有空间尺度。我们之前讲过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现在我要谈一谈气候系统,就是气候变化的空间尺度。当今意义上说的气候变化,实际上是指气候系统变化。地球的气候系统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和冰冻圈组成。现在大气圈变暖、冰冻圈缩小,水平面上涨和生物圈、岩石圈的变化都表明全球变暖的趋势。IPCC主要反映的是1750年以后的气候变化。为什么定为1750年呢?IPCC认为人类活动是影响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1750年是人类社会工业化开始的时期,它的标志就是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从那时起,人们砍伐森林,烧掉了大量的木材;之后,人们发现煤和石油是更好的能量来源,于是把大量的化石燃料也挖掘出来用作燃料,所以排放了更多的温室气体。而且IPCC认为,1750年以来,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影响的权重在加大,在90%以上,这也是引起气候变化怀疑论者极为反对的观点之一。他们会说,气候变暖不能全部归咎于人类活动,比如太阳的剧烈活动、火山频繁爆发都能很大程度地影响气候变化。我可以用数据来证明,这些观点是错误的。地球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太阳到达地球表面的能量是每平方米1368瓦,我们把它叫做地球常数。而太阳辐射经过短波入射和温室气体的长波反射,最后真正用来加热地表的能量是每平方米240瓦。从统计的数据来看,太阳常数到现在基本保持不变,这就说明日地关系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温室效应又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地球表面被大气圈包裹,大气圈里面含有一定量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钾、氮和水汽等温室气体。它必须是一定量的,多了不行少了也不行。因为太阳的短波辐射进来,长波辐射出去,其中有一部分长波被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阻断以后反射回来,就产生了增温效应。如果地球没有大气圈,或者大气圈中没有一定量的温室气体,它表面的平均温度是-18℃,有了一定量的温室气体,地球的平均地表温度是15℃,相差33℃。这个温度正好适合于大自然的休养生息和人类的生存繁衍。而人类活动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会导致每平方米240瓦这个数值发生变化,增加了会变热,减少了会变冷。火山活动也会排放温室气体,但是在1750年以来,它对全球变暖的贡献量我们都已经计算出来,它大概是人类活动量影响的1/130,火山活动属于自然变率。澳大利亚科学家在南极凯西站,打了一个深千米的钻洞,获得了过去2000年的冰心。从这个冰心里面的空气中获得的过去2000年以来二氧化碳浓度的一个曲线可以看出,过去2000年以来二氧化碳的浓度在280ppm(ppm是百万分之几,ppm浓度表示每1百万个空气分子中含有多少个二氧化碳分子)左右,到了大概1750年前后出现了拐点,二氧化碳的浓度急剧上升,据世界气象组织2009年11月份获得的数据,这个数字大概达到了388.9ppm。我们来比一比,1750年到现在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的变化。二氧化碳浓度大概增加了三分之一,水汽从3900ppm增加了200个点,也就是增加了5%,甲烷增加得更少。根据蒙特利尔议定书和京都议定书,温室气体当中,二氧化碳的增温效应大概在63%,它是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以上数据都毋庸置疑地表明,人类活动是全球变暖的最主要因素。对于未来气候的发展趋势的预测远远没有天气预报那么可靠,也不如天气预报准确,只能大体上给出一个未来发展趋势的轮廓。科学家的天职就是探索。我认为科学家最好的一种表现就是去不断地探索,不断地修正再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改进,使得我们预估的结果越来越接近于真实,我相信随着科学的发展,会越来越好。

秦大河(左二)院士2009年在气象台站考察

记者:怎样从冰心里面获取大气浓度的数据?这个数据可靠吗?面对全球变暖的趋势,人类应该采取什么方法来应对?秦大河:二氧化碳浓度的数据是可靠的,它是全球36个大气本底站测出来的。过去2000年的大气,科学家就是靠冰心来获取的。在冰冻圈,降雪没有经过相变,直接从雪变成了冰川冰,一层又一层的降雪变成冰川冰,导致冰川冰里面的压力不断增加,密度也不断变大,这样一个过程我们叫密实化过程。这个过程就导致冰川冰里面的气泡随着深度的加大而减少。比较浅的冰,我们还能用肉眼看到气泡,当这个冰到了2000米、3000米深的时候气泡没有了,被压到冰晶体之间的界面上。所以外国的科学家在南极工作的时候,把敲碎的冰放在倒有威士忌的杯子里,发现冰块噼里啪啦作响,这种“会唱歌”的冰引起了他们极大的兴趣,有人意识到这是冰里的高压气体冒出来产生气泡的声音,这气泡肯定是上古大气的气泡,不是现在的。于是就想出在冰层打钻,然后从钻出来的冰心获取上古大气的想法。这也是我现在在冰冻圈所做的主要工作之一。面对全球变暖,我认为人类应该通过节能减排,减缓人类活动对气候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也进一步说明人和自然要和谐相处。我们认为,大气圈中的温室气体产生的效应,其作用时间大概是几百年,这个很重要,这就意味着1750年以来,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还在大气圈里面继续在起作用。而这些温室气体是谁排放的呢,是先发展的国家,也就是现在的发达国家。这就为京都议定书提出的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提供了一个最坚实的科学基础。这就需要各国政府坐下来谈判,共同来减排。我减了你不减,你减了我不减,都会造成全球变暖,怎么办呢,只有共同行动,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这就是为什么有哥本哈根会议,为什么有京都议定书,为什么有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为什么有坎昆会议。我相信,有了全球人类的共同协作,温室气体的排放一定能得到控制,全球变暖的趋势一定能得到缓解。

起于1958年国家建设的明水化肥集团,具有56年丰富的化工经验基础,是一家由化工企业发展起来的实体环保企业,是中国氨法脱硫的创领者。随着近十年明晟人的深入研究,我公司在脱硫脱硝领域已具有领先国内的独特的核心技术。2009年由我公司EPC 总包的原中化平原(现阳煤平原化工)2*220t/h氨法脱硫项目,在杭州举行的“2011年全国氮肥、甲醇行业技术经验交流会”上作为第九项重点成功案例研讨推广,是国家“十二五”重点推广项目;公司多年取得的成绩亦多次被《中国环境报》、《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山东工人报》、中国网等国内、省内媒体专题报道。2014年5月我公司更是凭世界最先进的氨-亚硫酸铵技术以总标的1.5亿元中标山东泉林纸业集团3*520t/h锅炉烟气脱硫项目;2015年我公司更是以第四代技术实现了山东晋煤明水化工SO2超低排放指标,SO2 20mg/NM3,气溶胶、氨逃逸0.1mg/NM3。我公司现具有环境工程设计乙级资质、环境运营甲级资质、压力容器制造资质、压力管道施工资质,拥有庞大的设计管理团队和雄厚的施工运营团队,拥有两家全资子公司,占地150余亩,职工367人,各类专业人才98人,国家专利16项,尤其是在氨法脱硫方面,具有独特的核心技术和丰富的化工经验,从第一代产品升级到第五代产品,彻底解决了氨法脱硫的气溶胶、氨逃逸、高耗能、高腐蚀、易堵塞及硫酸铵产品不能稳定运行生产的问题,实现了节能减排,变废为宝的真正效益。

科技创新与品牌投稿

科技与老字号品牌营销相结合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老字号要生存下去就要依靠新的科学技术手段,让老字号生生不息,焕发青春

2021年8月25日,国内知名定制电脑互联网品牌——武极电脑迎来了7周岁生日。7年前,武极电脑扎根移动互联网,在定制电脑领域默默耕耘,始终坚持以技术创新为驱动,打造极致电竞装备、提升桌面生产力、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硬件解决方案,为美好生活赋能。7年耕耘成就行业类目标杆七年耕耘,从无到有、从有到精、发展壮大的全过程,镌刻武极人乘风破浪、追逐梦想的精彩画卷。同时,不断上升势头,也清晰体现出武极电脑近年来的发展成效,为武极电脑新的飞跃筑造更稳健的“助推器”。2014年,京东武极DIY电脑官方旗舰店上线,武极电脑开始进军电商领域;2015年,武极走进水冷时代,开创多款出色水冷主机;2016年狂欢之路再创佳绩,双11当天武极电脑旗舰店销售额突破3000万,勇夺京东DIY组装电脑类目第一名;2017年是武极战斗全开、极速前进的阶段,惊人的销量增长,是武极实力和品质最好的见证;2018年是武极腾飞的一年,业绩一骑绝尘,精湛工艺、科技品质使武极成为业界佳话;2019年,武极成立五周年。不变的品质保障,不断的突破、创新,只为给客户最安心的体验;2020年,武极电脑积极创新,在产品和服务上探索无限可能,乘风破浪打造行业新标杆,连续5年荣获京东DIY组装电脑类目销售冠军!专注用户体验追求极致感恩同行武极电脑这7年的成长,凭借对数据的精准洞察、对产品的不断探索,对行业的敏锐感知,深得用户与合作伙伴的信任,从而与武极电脑一同追求极致,并肩同行,共同成长。推出的产品一直深受消费者认可,其武极剑星主机热销200000台+当之无愧为京东DIY类目机皇,强劲性能,硬核品质打造行业标杆。目前,玩家的个性化需求以及对于硬件品质的要求在不断的提升,武极电脑始终坚持品质+研发+服务=武极电脑的理念。武极产品均通过“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国家3C认证,52项质检程序,35项出产流程,只为加强产品质量管理保障消费者权益。同时,为用户提供“安心服务”:2小时快速响应,3年质保——全国联保,支持2413个区域快速上门服务。倾力打造周年宠粉日初心不忘宠你而来7年时间,武极电脑与时间赛跑,从零到一搭建产品矩阵,从点到面完善服务体系,努力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及产品;7年时间,武极电脑不断为客户创造价值,为行业变革推波助澜。坚持对行业的专注与深耕,坚持产品与解决方案的聚合与创新,武极电脑所坚持的“生来个性,只为更好”品牌理念正在通过一个个专业且高效的解决方案一一实现。8月25日,武极电脑将迎来7周年店庆,为了回馈7年来用户的支持与喜爱,届时将为广大玩家带来一场空前的优惠盛宴,免单、大额红包、限量定制等惊喜福利送不停。青春滚烫,未来可期,相信在这次7周年店庆中,会有更多的玩家被武极电脑实力圈粉!本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不少广州老字号企业以科技创新、产品创新、营销创新、体制变革推动老字号品牌保持老工艺、老传统、老味道的同时,亦与时俱进—

2023年初,湖北联合东风汽车开启新一轮“最强购车季”,将行业价格战推向了高潮,也折射出产业转型升级、企业优胜略汰最普遍的发展规律。

如果说即将到来的“国六B”是打响这场价格战的导火索,那么以往担当东风汽车销量重任的合资品牌所展现出的疲态,则为这场大火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

如何将自主创新转化为企业发展的新动能?是摆在东风汽车面前最现实的命题。

4月10日,2023东风汽车品牌春季发布会暨第七届科技创新周在武汉开幕,发布了三大科技品牌,东风汽车副总经理、党委常委尤峥表示东风今年开启“转型升级三年行动”:目标是到2024年,东风自主乘用车主力品牌全新车型100%电动化;到2025年,东风自主乘用车与合资品牌的销量比例达到1:1,各20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占自主品牌的50%,占自主品牌乘用车的70%”。

发布三大科技品牌

发布会上,东风汽车发布的东风量子智能电动架构、马赫E新能源动力品牌、“东风氢舟”氢动力技术品牌,是本场活动的重点。

首先,东风量子架构是全数字化、高拓展性的机电一体化架构,可以为产品实现搭积木一样的搭配,纯电、增程、插电动力自由,前驱、后驱、四驱模式自由,小型、中型、大型尺寸自由,轿车、SUV、MPV款式自由。当然,在一些关键数据上也同样抢眼,比如1200公里以上续航、90s完成换电、800V超级快充、5分钟补能300公里、百公里11度电低能耗等。

东风量子架构还配置电池“消防系统”和全栈自研高集成热管理系统,能够做到极端高温情况下不起火或者无惧低温度降温。目前,东风量子架构已完成全系列产品布局,未来将打造16款车型矩阵,达成100万台年产销规模。

其次,东风汽车发布了马赫E新能源动力品牌。“E”代表着电动、高效、节能和环保,主要由电驱、电池、补能三大产品平台组成。随着马赫E的发布,马赫动力已全面覆盖节能动力、混合动力、纯电动力三大领域。

其中,马赫电驱采用碳纤维包覆转子技术电机,转速可达30000转/分。自主开发的SiC控制器,系统最高效率可达94.5%。马赫电池则采用CIS高效成组技术,成组效率超过80%,系统能量密度超过300Wh/Kg,搭载整车CLTC续航里程超过1200公里。这项技术不仅采用了L300标准化硬壳电芯设计,通过了行业严苛20mm深度针刺试验,还可以让电芯温度在1分钟以内降低80℃。在快充方面,可以做到充电5分钟,续航300公里,解决动力电池一直以来的行业痛点。

在换电赛道,东风汽车首创T型旋转换电机构、柔性定位结构与长寿命液冷换电接口,换电仅需90s,且实现10000次以上寿命。另一充电赛道,东风汽车掌握了3+X全域充电技术,包括目前已量产的交流充电、直流充电,超级快充以及正在预研的无线充电、自动充电、V2G、太阳能充电等先进充电技术。

第三,是“东风氢舟”氢动力品牌的发布,同样引发外界强烈关注。据介绍,该技术可为客户低碳出行提供超环保,超高效,超安全,超耐久的全栈式氢能解决方案。这一品牌以应用场景驱动,布局70kW、150kW和350kW三大氢动力平台产品,功率覆盖20kW-350kW,可以满足乘用车、商用车选系列车型的需求。

同时,“东风氢舟”还包含东风氢元燃料电池系统和东风氢芯燃料电池电堆两个子品牌。分开来看,东风氢元自主燃料电池系统由供氢、供气、水热管理等系统构成。采用高集成化开发模式,并搭载了电堆与高压器件驳接、高效能量回收,余热利用、高动态响应技术,形成了气、水、热、电协同控制体系,系统效率63%。在氢循环中,氢气利用率高达98%。

而东风氢芯自主燃料电池电堆则由膜电极、双极板、催化剂等电堆核心部件构成。不仅构建出燃料电池制高点,还攻克极端天气和环境,提升了耐用性和安全性。

历经多年耕耘,东风氢动力技术开创了五大优势:第一,成功开发国内首款全功率燃料电池乘用车;第二,率先完成国内首次70MPa带载碰撞试验;第三,荣获2022年度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第四,获颁中国品牌首张全功率燃料电池乘用车牌照;第五,截至2022年底,氢能领域发明专利累计298项,位列国内主机厂第一。

变革起于两年前

为推动新能源和智能驾驶发展,东风汽车早在2021年发布了“东方风起”计划和科技创新“跃迁行动”。

历经两年时间,东风汽车在平台开发方面,打造了三大电动化平台:M TECH猛士豪华电动越野架构、东风量子智能电动模块化架构、DSMA多能源低碳节能模块化架构。在商用车领域,打造了中重卡、轻卡电动化平台,成为商用车电动化的先锋。

在动力路线设计方面,东风汽车打造出混动、纯电、氢能并进的技术路线。这其中,作为东风汽车打响动力总成领域的重要一环,东风马赫动力品牌为广大用户所熟知,在具备驾驶乐趣的同时,能耗也行业领先。

除此之外,新能源方向的另一条重要技术路线,氢动力也被各大车企所看重。东风汽车打造了“氢舟”技术品牌,覆盖20-300kW,可满足乘、商不同车型的需求,推出了国内首款80kW全功率燃料电池乘用车。东风氢燃料商用车销量已超过3000台,位居行业第一。

面对行业智能化下半场,东风汽车选择从容应对,打造出国内首个全新一代中央集中式SOA电子电气架构。该架构可实现1个中央智慧大脑和4个区域控制器,全域融合、软硬件兼施,可支持L3+级自动驾驶,构建起“车路云网”一体化服务生态。

此外,东风汽车在电机、电控、电池领域均做到自主掌控。今年年底,东风汽车将量产高性能的碳化硅(SiC)功率半导体模块。未来三年,东风将建成90万套电驱总成、100万套电控、100万套IGBT模块、1万套燃料电池生产能力。在产能、新技术层面,东风汽车打算一个不落下,全面提升三电领域实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越来越多车企开始孵化新品牌的热潮下,东风汽车也形成了豪车、高端、主流、小型新能源品牌格局。其中,东风风神全新电动化系列产品,即将在上海车展发布。今年下半年,东风汽车还将发布全新小型电动品牌。

未来三年将投入500亿元发展新能源

对于未来新能源规划,东风汽车表示,未来三年将投入500亿元发展新能源事业,加快建设材料工艺研究院和软件工程研究院,推动新能源动力总成和自主控制器、车规级芯片全面产业化。同时,强化高性能算力数字底座、数字中台和数字云服务,全域赋能科技东风。

同时,东风汽车还将推进现有平台融合,持续推进中央集中式SOA电子电气架构迭代升级,重点打造乘、商兼用的下一代滑板平台,加快研发速度,推出更多个性化、多元化的车型,将投放18款新能源乘用车,22款基础商用车车型,实现多场景产品全覆盖。

本次发布会上,东风汽车与战略合作伙伴达成了三大战略合作,在新能源和智能化等领域构建起智慧出行新生态。

第一、东风汽车与湖北移动、中移智行展开5G技术车联网行业应用、信息安全、智慧园区、自动化办公等领域的技术合作,建立超级智算中心,加强大数据应用研究,组建基于5G面向6G的联合创新中心。

第二、东风汽车与合肥工业大学在汽车产品轻量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等领域的技术合作,将联合成立汽车轻量化技术研究中心,加强在轻量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等领域的技术研究与实车应用合作。

第三、东风汽车与中兴通讯将在A1000基础平台操作系统内核开发项目的技术合作,打造东风自主车用操作系统平台,联合开发4G、5G通讯芯片、计算芯片、智能座舱芯片等。

依托自主创新技术这张底牌,在新的发展阶段和竞争格局之下,东风汽车正在将创新与发展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汽车头条V,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科技创新与品牌综合期刊

科技与创新 》月刊,一个月发行一期。国内刊号:CN 41-1319/N国际刊号:ISSN 1671-0037还有《科技视界》《科技创新与应用》《黑龙江科技信息》都可以的——中州期刊联盟

2022年10月12日。科技创新与实践期刊第十期发表时间是2022年10月12日。科技创新是指工业企业用于科技创新和技术开发方面的具体活动。包括用于企业研究与发展课题活动的直接支出,以及间接用于研究与发展活动的一切支出。

刚刚帮你在知网上查的,是半月刊,也就是一个月发两期,如有帮助望采纳刊名: 科技与创新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Innovation主办: 山西科技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周期: 半月出版地:山西省太原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2095-6835CN: 14-1369/N邮发代号:22-582历史沿革:现用刊名:科技与创新创刊时间:2014

科技创新与应用是省级期刊。

《科技创新与应用》是经中国新闻出版总署备案的、全国发行的省级学术期刊,由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刊发具有一定学术和应用价值的学术文献和反映各学科、各领域的新技术、新成果、新工艺等方面的论述文章。

《科技创新与应用》创刊于2011年,是由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主管、黑龙江省创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主办的期刊 。

截至2017年6月,《科技创新与应用》第一届编委会共有编委5人、英文编委1人 。

简介:

《科技创新与应用》关注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的最新动态,促进研究成果转化与交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突出指导性、实用性,主要发表反映各学科、各领域的科研创新成果方面的文章,以及刊登我国当前科技、经济、管理、工程、交通等各领域的优秀学术论文。

建设“中国期刊方阵”的运作步骤采取分级负责的形式,各省的“双效”期刊由省级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按照规定比例推荐,入选期刊必须是省、部级以上优秀期刊,或有希望成为优秀期刊者“双高”期刊由新闻出版总署、科技部确定。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