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发表时间

发布时间: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发表时间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它体现了学校的个性魅力、校园精神及办学特色。近年来,我校坚持以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为校园文化建设主题,锻造“学校精神”,实现文化育人,打造和谐品牌校园。 一、根植文化 多年来,我校坚持以人文精神为基础,科学精神为指导,建构了五大系列文化主题: 一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争创优质教育”为主题的“办学宗旨系列”。主要分布在校园宣传栏和教学楼、办公楼的醒目之处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让师生时时处处受到熏陶,从而激励全体师生永不懈怠、开拓进取。 二是以“秉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为主题的“书画特色系列”。主要分布在艺术楼、教学楼。“书画见长,和谐发展”八个金铜大字,艺术大师齐白石和书法泰斗王羲之的雕像、主体雕塑“艺海遨翔”鲜明地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艺术楼各层楼的文化长廊中,“活动剪影”展示了师生开展各项活动的情景,“园丁荟萃”聚集了教师的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名家名作”让学生与艺术家零距离接触。无论学生身处校园何方,触目所及的都是艺术。 三是以“播种良好习惯,收获健康人生”为主题的“养成教育系列”。主要分布在教学楼的廊道、宣传栏,有《盐步中心小学日常行为规范》、生活常识、卫生习惯等,还有学生自创的温馨提示语,如“少扔一点,多捡一点,干净一点,高兴一点”“诚实永远时尚”……由于这些提示语均是出自学生,所以更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接受,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是以“普及科学知识,关注科技发展”为主题的“科技教育系列”。主要有小发明、小制作、电脑制作科幻画等,激励学生爱科学、学科学、勇于探索科学。 五是以“营造良好氛围,展现个性特长”为主题的“成功教育系列”。重视班级文化建设,引导师生以书画为载体,设计富有个性的班级文化。师生共同设计的班牌各放异彩,班训各具特色:一(1)班的“努力走好每一步,快乐渡过每一天”,三(5)班的“如蜂采蜜,每天收获多一点”…… 二、书画见长 我校提出“书画见长、和谐发展”的办学特色,就是让每个学生以“我是中国人、写好中国字”的书法精神,去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学校以此为“源”,滋养学生“专注执着、宁静致远”的学习品质,文明有礼、诚实守信的人性品格。我们重视学生研文习字,坚持每周四两节“诵经典、书经典”课,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加深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进而提高其学识修养。在书画教育中我们长期坚持做到“每周一次师生书画培训”“每学期举办一次师生书画比赛”“每学期举办一次书画展览”,并且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努力尝试书画教学与培养审美情趣相结合,书画教学与发展综合素质相结合,书画教学与培养创新能力相结合,书画教学与开发校本课程相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活动育人 我们始终坚持“德育生活化”,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为开展德育的平台和载体,让德育走进学生的课堂和生活。 行为规范教育:强调一个“学”字,我们制定了《盐步中心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印发给学生,通过班队会组织学生,逐条学习理解、掌握;突出一个“严”字,严格要求,定期检查、评比,把检查考核结果作为评选各项先进的重要依据;坚持一个“恒”字,对学生的行为规范经常抓、重点抓,抓成效。 榜样典型教育:提出“我是盐步中心小学人,努力为盐步中心小学争光”的 口号 ,重视“树典型、立新风”。每月开展评选“五小标兵”活动和文明班评比活动,每学期每班评选“礼仪、爱心、诚信、劳动、环保、体育、书画、勤俭、科技、推普”十星。在校园内通过宣传栏、黑板报、有线广播、网站等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使学生学有榜样,做有准则。 兴趣拓展教育:利用每周四下午两节课开展学生的兴趣活动,手工制作、棋类、运动类、古筝、舞蹈、课本剧、朗诵、车模、小记者站、奥林匹克信息技术学等三十多个兴趣活动小组供学生自由选择,不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促进了教师“第二专业”的发展。学校的《广东第二课堂》记者站小记者们经常开展名人采访、“红领巾论坛”等活动,近200名小记者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他们的作品经常在各级刊物上发表。 四、爱的教育 多年来,我校开展了富有爱心教育的“再造资源,共献爱心”“手拉手”“奉献爱心、放飞梦想”等活动,增强学生环保意识,节约资源意识,学会关爱别人,有社会责任感。活动至今共筹得回收资源款12124.38元,用于资助校内特困生和慈善活动。 (作者单位: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盐步中心小学) 本栏责任编辑龙建刚

高校图书馆与校园文化建设论文

摘要: 高校图书馆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从校园文化的内涵、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发挥校高书图馆的教育职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品牌院校来诠释图书馆在提升校园文化质量中的地位。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校园文化文化建设

高校图书馆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校园文化是最能体现高校人文精神的所在。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任重而道远。作为高校文化中心的图书馆集教育、学术、文化等工作于一体,它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责无旁贷,意义非凡。

1校园文化的内涵及作用

校园文化,它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校园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优秀的校园文化能赋予师生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激励师生不断反思、不断超越。大学生生活很多数时间是在图书馆度过的,配合学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努力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帮助大学生提高文化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是高校图书馆当前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心。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化工程,图书馆作为学校的文化中心至关重要。给学生正确的、健康向上的文化,承担着大学校园培养社会建设者的责任。让学生们可以在知识的海洋里汲取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提高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图书馆是高校物质文化文明建设的前沿阵地。高校图书馆工作是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支柱。一个大学生有相当的时间是在图书馆中度过的,图书馆里有丰富的藏书,为大学生提供文化知识,科学技术基础。通过在图书馆里的学习,学生开发潜在的能力,提高了专业知识水平,锻炼了自己实践能力。而且,图书馆还会经常举办专业讲座,聘请著名的专家学者,介绍最前沿的科技信息动态,使学生们了解最新的科技动态,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图书馆可以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图书馆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沿阵地。大学生时期是人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不仅需要知识技能,人格的培养。图书馆图书资源非常丰富,是学生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食粮。图书馆通过开展主题报告会、图书评论等一系列积极的活动,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学习和行为方式准则,对于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理想、提升道德情操、培养优良品格起着积极的作用。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实施,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也在加大。图书馆举办心理健康讲座,能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正确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

图书馆环境舒适,是学生陶冶情操,感受和美,安静学习的最佳选择。图书馆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大百科全书。在图书馆里,大学生可以在知识的海洋里任意遨游,陶冶情操,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营养。图书馆优雅的环境和良好文化氛围,先进的网络设备,为学生学习、教师工作、双方交流创造了最有利条件。良好的环境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享受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愉悦,使学生喜欢图书馆,喜欢学校,更喜欢大学生活。而且,图书馆馆员所具有的良好的团队精神、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职业道德,也强烈的感染者学生,影响着学生。

图书馆有丰富的馆藏资源、有现代化的网络信息资源,正因为这些使图书馆成为大家认可的人才培养基地。大学生通过阅读馆藏的各种纸质文献资料和电子文献资料,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延伸课堂教育,拓宽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学生在图书馆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兴趣爱好、特长和社会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这样学生会更主动的去学习,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图书馆还会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为学生实践兴趣,完善知识结构搭建了平台。图书馆不仅能有效地服务于高校教学、科研,而且能有效地服务于校园文化建设。图书馆是大学生提升文化素质的第二课堂,也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我们要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打造品牌院校。

2发挥校高书图馆的教育职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品牌院校的具体措施

2.1构建科学合理的馆藏结构,科学合理馆藏资源是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高校图书馆的藏书和其他文献资源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知识的获得,影响着大学生的发展。因此,图书馆应该重视所藏文献的学科知识的涵盖面,还应该注重培养大学生道德情操、审美观念等等。在馆藏资源建设上要坚持思想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相统一的原则,定期召开读者座谈会,进行读者需求的统计,有计划、有安排、按比例地采访各种类型、各种载体的信息文献资源,并对文献信息严格把关,提供健康的精神文化食粮及时的供给给大学生,让他们可以随时尽可能的享受文化粮食,更好地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

2.2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类活动,促进校园文化建设。高校图书馆应该充分的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如定期举行读书活动,并召开读者座谈会,馆长接待日和答复读者们提出的建议和问题,根据学校的教学科研安排和校园文化活动计划,采取多种方法、多种途径,利用学校图书馆网站做新书通报进行新书推荐、专题介绍、好书共赏等等;聘请院类外专家学者举办各类专题讲座。邀请文化界、艺术界的名人举办文学、戏剧、音乐、书画等鉴赏性讲座,使学生在本专业之外,能受到多方面文化艺术修养的熏陶。

2.3努力提高馆员素质,更好的为读者服务。在高校图书馆工作需要的是复合型知识结构的馆员,馆员要想在图书馆的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学习新知识,学习新技能,不断地更新原有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业务水平。要系统的学习图书馆专业知识,学习外语知识,学习计算机操作能力,了解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的操作。要提高馆员学历教育,从根本上提馆员的整体素质和文化水平;要进行馆员的岗位培训,聘请馆内外专家讲学;要进行短期的计算机培网络知识培训;要经常组织女性馆员去别的高校图书馆参观、学习。

2.4加强环境文化建设,给读者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图书馆不仅要向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知识资源,还应该给读者创造一种适合他们的文化氛围和阅览环境。创造良好的过刊阅览室环境。建设舒适、方便的室内环境;四季温差较大的地方,很有必要安装冷暖空调。室内要保持良好的卫生状况,做到窗明几净,给读者以清洁、整齐的感觉。为读者营造安静、和谐的阅览氛围。馆舍周边要进行绿化布置,室内布置要格调高雅,装饰美观,营造浓郁的、高层次的文化氛围。大厅、书库、阅览室要张贴名人名言、美术书画等,让大学生置身其中,能感受到时代气息和文化氛围,不仅能潜心治学,还使心灵得到净化。

2.5深化图书馆人性化服务,体现“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服务理念。读者是图书馆的主体,充分认识到“以人为本”是时代的特征,积极推行人性化服务,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图书馆的环境和设备优势,为读者创造赏心悦目的阅览环境,让读者拥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以满足读者的个性需求以及阅读习惯,服务设施应该充分考虑读者在借阅、检索和利用信息过程中方便快捷。不断扩展服务方式和内容,创新服务方式,如网络服务,多媒体服务,自助借还等等,在服务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个性化服务,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

2.6加强图书馆网络文化建设,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在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生活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的一部分,校园网络文化全方位走进了大学生的生活世界,塑造着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同时,网上的文化垃圾也在影响着大学生。因此,图书馆应该充分认识网络资源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和冲击,建立适合高校发展和教学、科研需要的网络信息资源平台,建立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网络信息资源平台,净化校园网络环境。

总之,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文献信息中心,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高校图书馆要充分的发挥其教育职能,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以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创建更高层次的品牌院校,完成素质教育的重大使命。

参考文献:

[1]黄月红.也谈高校图书馆与校园文化建设[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

[2]王美君.浅析高职院校图书馆与校园文化建设[J].网络财富,2010(9)

[3]巩梅.浅谈高校图书馆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5)

[4]周波兰.谈高校图书馆与校园文化建设[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16)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发表

试论研究生校园文化的建设论文

摘要: 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是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生自我教育的主要载体,在营造学术氛围、提高人才培养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汕头大学“研究生文化之旅”活动为实例,在分析和总结该校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讨研究生校园文化体系建设的工作思路。

关键词: 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德育工作

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明确提出要“大力建设校园文化”,高校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因此,加强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的管理是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面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1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的现状

校园文化是一种环境,是一种氛围,它是学生自我教育的主要载体,即通过非强制性的手段,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起着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的作用,并逐步内化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因此,校园文化对人才培养的作用不可小视。2004年中央16号文件明确指出高校要通过精心组织和设计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各高校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尝试,并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大学校园文化。但由于绝大部分高等院校的教育主体是本科生,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心主要围绕本科生群体而展开,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往往得不到重视,似乎处于大学校园文化的边缘。另外,研究生群体具有以科研学术为主、课余活动较少、生源多样化、独立意识强、思想多元化等特点,很多活动未根据研究生群体独有的特点和规律组织和设计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使得研究生群体本身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2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的特点

2007年,北京大学团委对北京大学研究生群体校园文化发展状况进行了一次调查,调研结果显示研究生校园文化生活存在“积极性偏低”、“学术性较强”和“个性不鲜明”3个特点。“学术性较强”和“个性不鲜明”的特点说明了研究生群体除了学术性活动之外,对各种类型的校园文化生活的喜爱程度与本科生相比,大同小异,两者对校园文化生活诉求并无显著不同,造成研究生校园文化生活“积极性偏低”的原因除了研究生科研时间紧外,暴露出了我们在开发和开展符合研究生需求、凸显研究生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上存在严重不足。

3汕头大学在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尝试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同时,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社会的多元化导致了研究生思想多元化,这些对研究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了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解决研究生在学习、科研、就业、生活和情感等方面的疑问和迷茫,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汕头大学针对研究生群体的特点,紧密围绕贯彻落实中央2004年16号文件精神,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连续多年举办以寻找研究生精神家园、丰富研究生精神生活为宗旨的“研究生文化之旅”活动。

“研究生文化之旅”活动以旅程的方式开展,整个旅程设有三个驿站,从第一驿站“学径寻幽”出发,途径第二驿站“彼岸·夏花”,最后达到了终点站——“我们在路上”,整个活动历时近一个月。在名为“学径寻幽”的第一站中,主题是追求学问之道。主办方请来学校文、理、工、医等多个领域颇有建树的知名教授为同学们深入阐述学术研究方法与经验,揭示学术研究真谛,解除学术入门困惑。在随后的以“彼岸·夏花”为题的第二站中,广大研究生们则与学校优秀毕业生、优秀辅导员和心理学、管理学专业的知名教授一起探讨了校园生活、人际关系、个人修养、生命和情感的话题。在最终的“我们在路上”驿站中,则邀请校内或校外多名有着丰富人生经历的教授和学者畅谈他们的求学之路、创业经历和人生起落等,让同学们在他们非凡的人生经历中感悟人生、激励自我、规划未来,并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尽管每个驿站访谈时间仅有两个多小时,但整个“研究生文化之旅”活动涉及的面非常广,从第一站的解决入门之惑,到第二站的校园生活,再到第三站的人生感悟和规划未来,可以说解决了研究生们在校期间遇到的很多代表性问题。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最后一站——“我们在路上”把整个“研究生文化之旅”活动推向了高潮。主办方之所以把这一站命名为“我们在路上”,源于人们常常将人生比喻为一条路,我们每一个人如果想要到达自己梦想的地方,就必须不停歇,一直走下去。而每当我们走到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如何抉择,又或者我们在前行的途中遭遇荆棘和困惑的时候,良师益友们的建议和帮助对我们来说是弥足珍贵的。

4“研究生文化之旅”活动效果和组织工作经验

汕头大学“研究生文化之

旅”通过邀请校内外德高望重的知名学者、专家以及心理专家和优秀毕业生,采用访谈的形式与广大研究生进行交流,内容涉及如何做学问、如何规划人生、如何看待生命和情感,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以及提高道德修养等多方面研究生感兴趣而又难以处理或者说感到困惑的问题,这种形式和内容受到广大研究生的普遍欢迎。在整个“研究生文化之旅”系列活动的举办过程中,每一次活动的结束,都会在研究生内部和BBS上引起热烈的反响,有发表看法的,有提出建议的,也有表示期待的。BBS上的各种讨论、建议以及赞扬之辞给了举办方极大的`信心。更重要的是该活动吸引了不少研究生及本科生加入到旅程当中来,使得整个活动在学校产生了很大影响,对研究生的学习、生活乃至人生规划起到了极大的帮助和启迪作用,切实解决了研究生们在学习、科研、就业、生活和情感等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从整个活动的效果看,汕头大学“研究生文化之旅”系列活动,达到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具备针对性、时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目的,同时也是紧密围绕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深入推进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举措。

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营造学术氛围、提高人才培养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汕头大学开展的“研究生文化之旅”系列活动是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有益尝试,取得了明显成效,积累很好的工作经验:

(1)加强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切实做到贴近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针对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的三大特点,组织和设计活动必须要有一定的学术性内容,同时又不能贪大求全,要注意立足于校园文化活动作为“第二课堂”的特点,重在发挥对研究生教育培养的补充作用。首先,要尊重和突出研究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和调动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为他们创造自我展示、主动学习、相互教育的舞台;其次,要突出活动的交融性、灵活性和包容性,可以将不同专业的同学组织在一起,进行跨领域、跨专业、跨学科的交流;最后,还要着眼于研究生未来的职业倾向,为其提供在第一课堂无法获得的学习和锻炼机会。只有这样,开展的教育活动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欢迎。

(2)随着高校研究生群体所占比例的逐年增大,学校要提高对研究生校园文化的重视,建立健全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的各级组织,首先要加强研究生党、团组织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作用,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作用。其次,应该加强各级研究生会的建设,完善机构设置,明确各自职责,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共同建设研究生校园文化。

(3)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应在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以“横纵结合”模式向前推进。“横”指的是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时间段内,围绕某一主题,整合资源全面推进主题文化建设,如研究生学术论坛活动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在同一时间设立多个分论坛。“纵”指的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围绕文化工作中的某一重要主题,有策划、有步骤、有计划的逐步推进并不断的强化主题内涵,如“研究生文化之旅”活动。“横式”活动较好地满足研究生群体多元的文化需求,短时间内在校园里创造出一种强烈的集中文化氛围,从而实现较大的活动覆盖面和受益面。“纵式”活动,准确把握研究生在某一领域的需求,采取逐步推进的方式,使得活动的影响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扩大,同样增大覆盖面和收益面,增强活动效果。

(4)要积极探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充分利用网络的便捷、迅速等特点,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把德育进网络作为提升其有效性的有利契机,提炼传统德育方法和内容体系,加大对上网群体特征的研究力度,通过富有针对性的内容、有效的载体和丰富多彩的形式,提升德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任新纲,罗伟.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项目管理模式的探索.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J].2007(8):100~103.

[2]王厚庆,艾春安.研究生校园文化现状调查与分析.陕西教育,2009(10):370.

[3]北大团委研究生与青年工作部.北京大学研究生群体发展状况调研报告[J].北大青年研究,2007.3.

[4]韩流.研究生与校园文化:“时代”未至问题犹存——基于北京大学团委最新调研结果的再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08(01):107~109.

[5]刘伟兰,张熠.试论新形势下研究生与校园文化建设[J].2006(1):72~73.

[6]葛蒙.论研究生会在建设研究生校园文化氛围中的作用.http://yc.bjstudent.org.cn.

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论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农村学校的校长,要如何做才能使学校步入良性发展轨道,进入转型跨越的前征程,首先校长要有正确的办学思想,要具备自己的校园文化;学校是教学的场地,如何真正搞好课堂教学是一所学校生死存亡的重中之重,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在教学研究,只有创新教学研究才能使学校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一流的名校。学校要倡行文化搭台,科研唱戏的办学思想,初步达到了和谐发展的境地,具备继续开拓新局面的基本要素。苏霍姆林斯基说:“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作为一所农村学校的校长,要如何做才能使学校步入良性发展轨道,进入转型跨越的前征程,使教师舒心、家长放心、学生乐心?我们认为首先校长要有办学思想,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眼界决定境界”,具备一定办学思想的人就像在茫茫在漠中拥有了指南针,在滔滔大海中找到了灯塔。本文就如何塑造农村校园文化与科研创新,最终达到和谐发展作简要分析: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期分析

1、教师透视按照教师的职业态度,教师可分为三大类。一类是“萎缩型”,他们大多是老教师,年龄大约在45—55之间,对教学工作厌恶,表现为:无心备课,无责任上课。二是“现状型”,他们大多是中青年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热情还没有完全泯灭,但也明显倦怠,表现在不钻研教材,不研究学生,不探索教法,不提高教艺,只是按传统的教学习惯,勉强延续着自己的教学生涯,枯燥而单调,没有工作激情。三是“进取型”,他们大多是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对教学工作充满热情,渴望成功,但由于经验不足,学理不丰,专业素养溃乏,有心而无力,受挫率较高。针对三类教师,校长必须理性分析,抑差扬优,引领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只有参与研究才能撷取自己职业幸福之花。体会到教学中蕴藏的愉悦之感。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的幸福在研究,只有研究才是教师积极向上的精神家园,唤出教师爱教育、善教学的激情,激情创造奇迹。

2、教学理念分析正如卓立教授所讲,我们的教学理念如社会一般急功近利。我们的重点在升学率、拨尖生;我们的课堂教学是“高耗低能”。这就需要我们首先要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质量?改变传统理念,以科学的态度,求真的思想,找到学校自身的合理定位,提炼符合学校发展的办学理念。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为孩子提供一个终身值得回忆的小学教育。教好一生,脱贫一家;办好一校,致富一县,让我们真正用理念指导实践,肩负起振兴农村教育发展的重任。

3、学校管理探讨学校工作重在管理,而管理的方式方法却因人而宜,现阶段农村学校受客观因素困扰,学校硬件设施落后,教师观念陈旧,各小学生源逐年减少,质量逐年下降,形成恶性循环链条,有的小学被迫撤并。管理千头万续,如何使管理不出现“真空”;如何“刚性与人性”刚柔并济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校园文化形成的指导是先进的理念

农村学校教学点分散,每个教学点甚至只有三、五名学生,教师年龄结构呈现老化现象,教学点与教学点距离较远,造成教师只能闭门造车,缺少走出去学习或者与其他教师共同研究、探索教学艺术的客观条件。痛定思痛,痛则必变,现状如此!只有调查研究,提炼出符合实际的'教育理念,锤炼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才能“柳暗花明”。我们的理念是:为学生成长奠基,为教师幸福铺路。在新教育理念支撑下,我校将立足现实,以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为己任,为农村孩子留守儿童筑起成长的摇篮;为人一师,任则幸福,将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激励机制,努力拓宽教师的生涯幸福路,使学校成为教师幸福的家园,快乐工作的乐土。

三、先进理念的执行,在于做好角色定位

1、以人为本,营造闪烁人文精神的学校物质文化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艺术在于,不仅要使人的关系,成人的榜样和语言以及集体里精心保持的种种传统能教育人,而且也要使器物物资和精神财富能起到教育作用”,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校园物质文化不仅影响学生的精神状态、心理状态、学习和生活的质量以及行为,还会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兼顾情理,制定充满人文的制度文化制度文化能促进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发展,是校园文化的框架。2007年以来建立健全了教师考评制度、教研工作制度(实行轮周坐谈教研沙龙,既进行了教研,也沟通了心灵)、常规教学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激励制度。完善了工会工作制度,做到进行教师婚丧嫁娶学校领导必到场慰问,对教师切实关心,为教师营造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的良好互动平台,逐步走上了科学、规范、高效的管理轨道。

3、曲径通幽,经营和谐的学校精神文化作为校长,应如何筑造学校的精神家园?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校长应该有清晰的学校文化观。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学校文化就是管理者的文化。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文化。

2、校长应该改变学校文化建设的根本范式,从人的生命世界和精神生活出发,把人文陶冶看作精神文化建设的根本途径。

3、引导学生经历精神体验。作为校长,不仅应当向师生们提供丰富的文化生活,也更应当通过丰富教师的人文素养,提高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历程的引导能力,这样才能切实的帮助学生进行精神体验。例如开展各种道德实践活动。

4、改进德育模式。学校以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为德育坚实的基础,弘扬纪兰精神,太行精神,编撰以中华传统文化,上党地区特色的校本课程。

四、科学管理,创新理念,达到和谐发展

农村学校教科研的瓶颈在于,重形式不重过程,且无法形成有效互动的开放性大教研,我校确立了“教研转型,网络先行”的教研策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网校,推进网络教研,引领广大教师积极构建高效教研、高效课堂,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我县的基本情兑是:学校规模小,教学点分散;教学方式单一、信息闭塞、教师思想观念落后,受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教学成绩低下,传统的“师师教研”、“校校教研”等方式只能辐射到本校教师,资源只能在小范围内共享,如何使教学研讨跨区域、跨学校,真正达到教师、学生、家长高效的互动、资源无限地放大共享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网络广博的资源,即时性、互动性、共享性等优越性展现在我们面前。后来我校先行先试于中国教育网联合,为学校注册了网校,逐步辐射至全县所有学校,现在取得了良好效果。教师在自己博客上传资源时将同时发表于网校上共享,也可下载网校教学设计、视频、音频等海量资源。网络视频课可占击首页视频资源下的校内资源打开视频,进行观课议课。总之,一个好思想定位一个好校长,一个好校长塑造一所好学校,学校倡行文化搭台,科研唱戏的办学思想,初步达到了和谐发展的境地,具备继续开拓新局面的希望!

论大学校园文化构建

论文关键词: 大学校园文化内涵基本特征问题构建路径

论文摘要: 在条件下,大学品质、大学精神及校园文化经受严峻考验。大学校园文化将把大学精神的科学态度、文明风范、价值观念等带到社会,影响和感染他人。作者根据大学校园文化的概念界定、内涵及特点,分析了大学校园文化存在的问题,并在国外大学校园文化特点的基础上,探讨有效构建我国大学校园文化的有效路径问题。

大学,传播知识和培养人才的摇篮,它孕育着人类社会最具有潜能的资源,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源泉。大学不是建立起来的,而是发展起来的。正如梅贻琦校长曾说:“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支撑起大学蓬勃发展的乃是蕴含哲理的大学精神的大学校园文化。大学校园文化可谓大学之灵魂。但是,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大学校园文化有些浮躁、急功近利,对大学的价值追求缺失的现象,不利于我国和谐社会下的校园文化构建。

一、概念的界定

广义上理解,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在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狭义的理解,文化就是社会的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机构”。[1]校园文化并不仅仅指的是大学校园文化。校园文化还包括中小学校园文化和职高性质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指校园人在校园生活与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校园群体精神及其所附载体。[2]大学校园文化是以社会先进文化为主导,以师生文化活动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底蕴,由校园中所有成员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共同创造而形成的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3]

二、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  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体系的一个分支,它是一种特殊的形态文化。它既包括学校的物质范畴,又包括学校的精神范畴。换言之,大学校园文化是一种,一种氛围,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和学人精神的综合体现。[4]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其核心是大学精神,是大学人所追求的价值观。这种价值理念投射在校园的各个层面,从而形成大学校园文化的外延,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

1.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具体表现为一所学校的教学楼、学生宿舍、活动场馆、学生餐厅、校园道路等景观”。[5]这些以物质形态存在的基础设施,以其独有的校园风格影响着师生员工的思想观念和方式,它们是校园文化的物质基础。现代化的应该拥有种类俱全的书籍,而且拥有丰富的中英文文献资源,为师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

2.校园观念文化,也叫精神文化,是“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精神追求,以及在学校发展过程中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的集中体现,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6]它们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灵魂和精髓。

3.校园制度文化是“一所学校为保障教学工作、工作的顺利开展而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的总和”。[7]大学所特有的校训和校纪校规等,它们对学校健康稳步发展起着规范化作用。

4.校园行为文化是“除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之外的、由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各种形式的活动”。[8]如校园的“文化节”、“体育比赛”、“社团活动”等。

三、大学校园文化的基本特征

校园文化是大学的软实力,是提高大学竞争力的内在推动力。在世界一流大学中,大学校长非常重视本校的校园文化,甚至将其提升到全球战略地位。大学校园文化具有以下特征。

1.规范性和导向性。

规范性是大学校园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特有要求。一方面,大学要规范地建设校园物质环境来规范师生的行为,培养师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无论从基础设施和设备的管理,例如图书馆的机房和实验室的器材规范使用等宏观层面,还是从食堂的菜价管理、校园路的命名和校纪校规制定方面等微观层面,校园文化都要讲究明确性和规范性。另一方面,大学校园文化具有鲜明的导向性。首先,校园文化蕴涵着宝贵、质朴和人文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指引着高校师生,不断完善自我,实现自我和社会价值。校训是大学精神和学生风貌的集中体现,如北京大学校训是“爱国、、科学、创新”,清华大学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训是大学校园文化中的有形的意识形态文化,它成为一代又一代学子为之奋斗的精神源泉。其次,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组织部分,而社会文化的创造者和倡导者大多都是来自学校,来自于那些追求学识和思想活跃的学者和专家。这些学者和专家们提出的一些观点往往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超前性,他们承担着创新大学校园文化的责任,并引领社会文化向更加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

2.性和学术性。

首先,大学校园文化的各个层面无不透射出它对学生的教育。校园的花草树木、优美的.环境教育着师生要热爱自然、关爱自然,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标。校园的各种规章制度教育着学生做事要遵纪守法,学习要尊重学术科学性和严谨性。校园的校训、校徽、校歌、校史乃至学校的校庆活动,这些具有丰富内涵的校园文化都在着学生要热爱母校,以母校为荣,努力学习,磨炼意志,提高人文科学素养,实现远大理想,从而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其次,大学是学术探究的发源地和创新人才的摇篮。高校经常展开校内学术研讨和师生学术报告;此外,大学之间会加强学术交流,举办各类讲座。这一切都使得校园文化永远充满活力和生命力,为学生营造出学术研究的氛围,提高认知水平和研究能力。

3.实践性和服务性。

认识论的内容之一是科学的先进的理论对实践具有和促进作用。学校传播的人文知识和科学理论无不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和指导意义,进而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丰富了更深远的内涵。无论是社会科学专业的学生还是理工科专业的学生,都需要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此外,学校将专家们研究的科研成果与社会企业联合投入生产,产生效益,服务社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校园文化能够影响和辐射到社会各个领域,充分体现了它的实践性与服务性特点。

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大学片面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忽略其精神文化的发展。

当今,一些大学普遍追求高校物质条件的改善。在招生规模扩大的背景下,某些高校扩建校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改善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另一方面,却无形增加了、物力和财力的负担,造成对部分原有教育资源的损失与浪费,此外,在物质条件改善的同时,却没有带来精神文化的发展。大学的任务是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需要人才,人才是需要培养的。大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提升大学生的学识和修养。

2.大学缺少对大学人文精神的提炼和对创新人才的培养的文化氛围。

首先,大学设置课程的标准缺少规范化,课程受的限制,大学课程偏理轻文,造成大学生缺少追求人文科学和提高人文素养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在某种大学理念的支配下,经过所有大学人的努力,长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它是大学生命力的源泉,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核心所在,是对大学的生存起决定性作用的思想导向”。[9]其次,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不够完善。国外著名大学非常注重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剑桥大学注重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哈佛大学注重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独立思考和注重人文。

3.网络文化冲击大学校园文化,影响其健康发展。

网络给学生带来了大量的信息,同时也夹杂着很多不良内容。大学校园主流文化面临着网络文化的威胁并日趋严重。网络文化在带给人类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严重威胁。它的虚拟性特征既给人以创造,又产生虚假;其交互性特征既传播信息文明,又生产信息垃圾;其开放性特征既给人广阔自由,又带来失律失范。[10]大学生易迷失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不能正确吸收其精华部分,影响正确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五、有效构建大学校园文化之路径

1.提升办学的核心价值理念。

办学的核心与宗旨是育人,培养人才。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大学,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在通识教育的前提下,对大学生的道德和人格要有目的、有意识地规范和塑造。大学重在育人,没有健全的人性,就没有健全的社会。

2.完善大学办学体制。

(1)明确大学定位。

不同层次与类型的大学,它们的定位有所不同。进入“985工程”名单的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它们的定位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培养研究创新型人才;某院校,其定位为“以农科为优势,以生命科学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大学”。明确的目标与定位,是建设特色大学,构建特色校外文化的前提。

(2)建立“校长治校、教授治学”办学机制。

目前,高校的教育化趋势日趋凸显。大学教授兼任并忙于学校的行政工作,无暇顾及学术,造成一些“学术造假”、“学术腐朽”等现象。我认为,校长治校与教授治学并不矛盾。校长治校不是专制,同样需要治校。校长任命应由教授民主选举产生,受其监督。如果校长不能履行其职责,大学可以引荐“引咎辞职”制度。好的办学制度比校长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更重要。同时,教授应潜心研究学术,淡泊名利,耐得住学术的寂寞与自由。

3.注重大学校园文化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结合。

(1)坚持大学的科学精神。

大学不仅仅是教学,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和追求知识与真理。哈佛校徽镌刻拉丁语“veritas”,即“真理”。“让真理与你为友”,体现了德国教育家洪堡的思想。此外,科学精神的最重要方面是创新精神。周远清认为:“大学文化精神一方面要秉承传统,另一方面又要具有创新精神,反应时代精神。”[11]创新精神首先要有思想和学术的自由。大学应该给予教师和学生良好的环境,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某大学应聘中科院院士当班主任,这不是作秀,而是真正给学生营造潜心学习和研究科研的氛围。大学生在宽松的中能够去做前人未想和未做的事情,文科生多学点理科知识,理科生多学点文科知识,提高自我综合素质,成为创新人才。

(2)塑造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所谓人文精神,一般说来,应当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或者说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的灵魂。它以追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全面发展、自由、解放和幸福为终极目的。[12]大学精神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促进人的发展与价值理念。要弘扬“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加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其积极性与创造性;改变重理轻文的现象,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让他们懂得关心他人、关爱生命、关切社会,健全人格。教育恰恰就是挖掘各种文化的人文意义的文化,从而以综合的或全方位的文化培育全面发展的人。[13]

4.培养大学生的服务社会精神。

大学的功能之一是服务社会。原来“象牙塔”的大学,日益与社会相联系。教育是公共产品,具有公共性。大学教育资源取之于社会,应回馈于社会。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座右铭是:“为美国的国家利益服务并为所有国家的利益服务。”洪堡认为,国家与大学目标利益是一致的,因为寂寞与自由能促进大学的繁荣,而繁荣的大学及发达的科学正是国家利益所在。大学要服务社会,适应。大学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是不可分离的,而这需要更多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才去服务社会,造福人类。

5.规范和美化校园网络文化环境。

首先,正确对待虚拟的网络世界。校园网络文化冲击着和大学道德。要加强学生在网络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明确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要吸收其精华,摒弃糟粕。大学要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创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其次,要创建良性的网络交流平台,构建平等的对话共同体。通过个人和校内微博,加强校长与教职工间、校长与教师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网络交流,彼此传达真诚的关爱、信任与尊重,达成共同体意识。“正是通过协商,共同体成员形成了共享的目标、信念系统和体现自己规范的集体故事。这些共享的经验建构起了一个集体的知识库,这个知识库通过一次次互动不断继续得以更新”。[14]

六、结语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在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大学的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民生的稳定、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兴旺。大学任重而道远。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大学人共同努力建设。大学人在秉持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应放眼全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协力构建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大学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155-160.

[2]蔡红生.中美大学校园文化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6.

[3]刘敏,杨永青,安宁,刘广生.以大学精神为指引构建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N].科技创新导报,2010,(19):251.

[4]张亚梅.创新人才培养与高品位校园文化[J].松辽学刊,2001,(6):90.

[5]衣俊卿.文化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5):150-159.

[6]袁贵仁.教育—哲学片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200-210.

[7]万新恒.信息化校园:大学的使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6):381-384.

[8]刘德忠.论校园文化建设[D].东北师范大学,2003,(8):4-5.

[9]刘亚敏.大学精神探论[J].未来与发展,2000,(12):61.

[10]刘佳.对高校校园文化的认识及其现状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1,(6):90.

[11]韩庆祥.解读以人为本[J].哲学研究,2004,(4):27-28.

[12]孟建伟.科学与人文精神[J].哲学研究,1996,(8).

[13]孟建伟.教育与人文精神[J].教育研究,2008,(9):17.

[14]任长松.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6.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发表ppt

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论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农村学校的校长,要如何做才能使学校步入良性发展轨道,进入转型跨越的前征程,首先校长要有正确的办学思想,要具备自己的校园文化;学校是教学的场地,如何真正搞好课堂教学是一所学校生死存亡的重中之重,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在教学研究,只有创新教学研究才能使学校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一流的名校。学校要倡行文化搭台,科研唱戏的办学思想,初步达到了和谐发展的境地,具备继续开拓新局面的基本要素。苏霍姆林斯基说:“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作为一所农村学校的校长,要如何做才能使学校步入良性发展轨道,进入转型跨越的前征程,使教师舒心、家长放心、学生乐心?我们认为首先校长要有办学思想,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眼界决定境界”,具备一定办学思想的人就像在茫茫在漠中拥有了指南针,在滔滔大海中找到了灯塔。本文就如何塑造农村校园文化与科研创新,最终达到和谐发展作简要分析: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期分析

1、教师透视按照教师的职业态度,教师可分为三大类。一类是“萎缩型”,他们大多是老教师,年龄大约在45—55之间,对教学工作厌恶,表现为:无心备课,无责任上课。二是“现状型”,他们大多是中青年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热情还没有完全泯灭,但也明显倦怠,表现在不钻研教材,不研究学生,不探索教法,不提高教艺,只是按传统的教学习惯,勉强延续着自己的教学生涯,枯燥而单调,没有工作激情。三是“进取型”,他们大多是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对教学工作充满热情,渴望成功,但由于经验不足,学理不丰,专业素养溃乏,有心而无力,受挫率较高。针对三类教师,校长必须理性分析,抑差扬优,引领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只有参与研究才能撷取自己职业幸福之花。体会到教学中蕴藏的愉悦之感。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的幸福在研究,只有研究才是教师积极向上的精神家园,唤出教师爱教育、善教学的激情,激情创造奇迹。

2、教学理念分析正如卓立教授所讲,我们的教学理念如社会一般急功近利。我们的重点在升学率、拨尖生;我们的课堂教学是“高耗低能”。这就需要我们首先要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质量?改变传统理念,以科学的态度,求真的思想,找到学校自身的合理定位,提炼符合学校发展的办学理念。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为孩子提供一个终身值得回忆的小学教育。教好一生,脱贫一家;办好一校,致富一县,让我们真正用理念指导实践,肩负起振兴农村教育发展的重任。

3、学校管理探讨学校工作重在管理,而管理的方式方法却因人而宜,现阶段农村学校受客观因素困扰,学校硬件设施落后,教师观念陈旧,各小学生源逐年减少,质量逐年下降,形成恶性循环链条,有的小学被迫撤并。管理千头万续,如何使管理不出现“真空”;如何“刚性与人性”刚柔并济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校园文化形成的指导是先进的理念

农村学校教学点分散,每个教学点甚至只有三、五名学生,教师年龄结构呈现老化现象,教学点与教学点距离较远,造成教师只能闭门造车,缺少走出去学习或者与其他教师共同研究、探索教学艺术的客观条件。痛定思痛,痛则必变,现状如此!只有调查研究,提炼出符合实际的'教育理念,锤炼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才能“柳暗花明”。我们的理念是:为学生成长奠基,为教师幸福铺路。在新教育理念支撑下,我校将立足现实,以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为己任,为农村孩子留守儿童筑起成长的摇篮;为人一师,任则幸福,将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激励机制,努力拓宽教师的生涯幸福路,使学校成为教师幸福的家园,快乐工作的乐土。

三、先进理念的执行,在于做好角色定位

1、以人为本,营造闪烁人文精神的学校物质文化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艺术在于,不仅要使人的关系,成人的榜样和语言以及集体里精心保持的种种传统能教育人,而且也要使器物物资和精神财富能起到教育作用”,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校园物质文化不仅影响学生的精神状态、心理状态、学习和生活的质量以及行为,还会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兼顾情理,制定充满人文的制度文化制度文化能促进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发展,是校园文化的框架。2007年以来建立健全了教师考评制度、教研工作制度(实行轮周坐谈教研沙龙,既进行了教研,也沟通了心灵)、常规教学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激励制度。完善了工会工作制度,做到进行教师婚丧嫁娶学校领导必到场慰问,对教师切实关心,为教师营造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的良好互动平台,逐步走上了科学、规范、高效的管理轨道。

3、曲径通幽,经营和谐的学校精神文化作为校长,应如何筑造学校的精神家园?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校长应该有清晰的学校文化观。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学校文化就是管理者的文化。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文化。

2、校长应该改变学校文化建设的根本范式,从人的生命世界和精神生活出发,把人文陶冶看作精神文化建设的根本途径。

3、引导学生经历精神体验。作为校长,不仅应当向师生们提供丰富的文化生活,也更应当通过丰富教师的人文素养,提高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历程的引导能力,这样才能切实的帮助学生进行精神体验。例如开展各种道德实践活动。

4、改进德育模式。学校以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为德育坚实的基础,弘扬纪兰精神,太行精神,编撰以中华传统文化,上党地区特色的校本课程。

四、科学管理,创新理念,达到和谐发展

农村学校教科研的瓶颈在于,重形式不重过程,且无法形成有效互动的开放性大教研,我校确立了“教研转型,网络先行”的教研策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网校,推进网络教研,引领广大教师积极构建高效教研、高效课堂,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我县的基本情兑是:学校规模小,教学点分散;教学方式单一、信息闭塞、教师思想观念落后,受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教学成绩低下,传统的“师师教研”、“校校教研”等方式只能辐射到本校教师,资源只能在小范围内共享,如何使教学研讨跨区域、跨学校,真正达到教师、学生、家长高效的互动、资源无限地放大共享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网络广博的资源,即时性、互动性、共享性等优越性展现在我们面前。后来我校先行先试于中国教育网联合,为学校注册了网校,逐步辐射至全县所有学校,现在取得了良好效果。教师在自己博客上传资源时将同时发表于网校上共享,也可下载网校教学设计、视频、音频等海量资源。网络视频课可占击首页视频资源下的校内资源打开视频,进行观课议课。总之,一个好思想定位一个好校长,一个好校长塑造一所好学校,学校倡行文化搭台,科研唱戏的办学思想,初步达到了和谐发展的境地,具备继续开拓新局面的希望!

论大学校园文化构建

论文关键词: 大学校园文化内涵基本特征问题构建路径

论文摘要: 在条件下,大学品质、大学精神及校园文化经受严峻考验。大学校园文化将把大学精神的科学态度、文明风范、价值观念等带到社会,影响和感染他人。作者根据大学校园文化的概念界定、内涵及特点,分析了大学校园文化存在的问题,并在国外大学校园文化特点的基础上,探讨有效构建我国大学校园文化的有效路径问题。

大学,传播知识和培养人才的摇篮,它孕育着人类社会最具有潜能的资源,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源泉。大学不是建立起来的,而是发展起来的。正如梅贻琦校长曾说:“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支撑起大学蓬勃发展的乃是蕴含哲理的大学精神的大学校园文化。大学校园文化可谓大学之灵魂。但是,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大学校园文化有些浮躁、急功近利,对大学的价值追求缺失的现象,不利于我国和谐社会下的校园文化构建。

一、概念的界定

广义上理解,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在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狭义的理解,文化就是社会的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机构”。[1]校园文化并不仅仅指的是大学校园文化。校园文化还包括中小学校园文化和职高性质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指校园人在校园生活与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校园群体精神及其所附载体。[2]大学校园文化是以社会先进文化为主导,以师生文化活动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底蕴,由校园中所有成员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共同创造而形成的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3]

二、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  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体系的一个分支,它是一种特殊的形态文化。它既包括学校的物质范畴,又包括学校的精神范畴。换言之,大学校园文化是一种,一种氛围,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和学人精神的综合体现。[4]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其核心是大学精神,是大学人所追求的价值观。这种价值理念投射在校园的各个层面,从而形成大学校园文化的外延,即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观念文化。

1.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具体表现为一所学校的教学楼、学生宿舍、活动场馆、学生餐厅、校园道路等景观”。[5]这些以物质形态存在的基础设施,以其独有的校园风格影响着师生员工的思想观念和方式,它们是校园文化的物质基础。现代化的应该拥有种类俱全的书籍,而且拥有丰富的中英文文献资源,为师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

2.校园观念文化,也叫精神文化,是“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精神追求,以及在学校发展过程中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的集中体现,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6]它们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灵魂和精髓。

3.校园制度文化是“一所学校为保障教学工作、工作的顺利开展而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的总和”。[7]大学所特有的校训和校纪校规等,它们对学校健康稳步发展起着规范化作用。

4.校园行为文化是“除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之外的、由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各种形式的活动”。[8]如校园的“文化节”、“体育比赛”、“社团活动”等。

三、大学校园文化的基本特征

校园文化是大学的软实力,是提高大学竞争力的内在推动力。在世界一流大学中,大学校长非常重视本校的校园文化,甚至将其提升到全球战略地位。大学校园文化具有以下特征。

1.规范性和导向性。

规范性是大学校园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特有要求。一方面,大学要规范地建设校园物质环境来规范师生的行为,培养师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无论从基础设施和设备的管理,例如图书馆的机房和实验室的器材规范使用等宏观层面,还是从食堂的菜价管理、校园路的命名和校纪校规制定方面等微观层面,校园文化都要讲究明确性和规范性。另一方面,大学校园文化具有鲜明的导向性。首先,校园文化蕴涵着宝贵、质朴和人文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指引着高校师生,不断完善自我,实现自我和社会价值。校训是大学精神和学生风貌的集中体现,如北京大学校训是“爱国、、科学、创新”,清华大学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训是大学校园文化中的有形的意识形态文化,它成为一代又一代学子为之奋斗的精神源泉。其次,大学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组织部分,而社会文化的创造者和倡导者大多都是来自学校,来自于那些追求学识和思想活跃的学者和专家。这些学者和专家们提出的一些观点往往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和超前性,他们承担着创新大学校园文化的责任,并引领社会文化向更加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

2.性和学术性。

首先,大学校园文化的各个层面无不透射出它对学生的教育。校园的花草树木、优美的.环境教育着师生要热爱自然、关爱自然,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标。校园的各种规章制度教育着学生做事要遵纪守法,学习要尊重学术科学性和严谨性。校园的校训、校徽、校歌、校史乃至学校的校庆活动,这些具有丰富内涵的校园文化都在着学生要热爱母校,以母校为荣,努力学习,磨炼意志,提高人文科学素养,实现远大理想,从而为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其次,大学是学术探究的发源地和创新人才的摇篮。高校经常展开校内学术研讨和师生学术报告;此外,大学之间会加强学术交流,举办各类讲座。这一切都使得校园文化永远充满活力和生命力,为学生营造出学术研究的氛围,提高认知水平和研究能力。

3.实践性和服务性。

认识论的内容之一是科学的先进的理论对实践具有和促进作用。学校传播的人文知识和科学理论无不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和指导意义,进而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丰富了更深远的内涵。无论是社会科学专业的学生还是理工科专业的学生,都需要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此外,学校将专家们研究的科研成果与社会企业联合投入生产,产生效益,服务社会,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校园文化能够影响和辐射到社会各个领域,充分体现了它的实践性与服务性特点。

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大学片面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忽略其精神文化的发展。

当今,一些大学普遍追求高校物质条件的改善。在招生规模扩大的背景下,某些高校扩建校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改善了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另一方面,却无形增加了、物力和财力的负担,造成对部分原有教育资源的损失与浪费,此外,在物质条件改善的同时,却没有带来精神文化的发展。大学的任务是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需要人才,人才是需要培养的。大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提升大学生的学识和修养。

2.大学缺少对大学人文精神的提炼和对创新人才的培养的文化氛围。

首先,大学设置课程的标准缺少规范化,课程受的限制,大学课程偏理轻文,造成大学生缺少追求人文科学和提高人文素养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在某种大学理念的支配下,经过所有大学人的努力,长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它是大学生命力的源泉,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和核心所在,是对大学的生存起决定性作用的思想导向”。[9]其次,大学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不够完善。国外著名大学非常注重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剑桥大学注重培养学生独立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哈佛大学注重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独立思考和注重人文。

3.网络文化冲击大学校园文化,影响其健康发展。

网络给学生带来了大量的信息,同时也夹杂着很多不良内容。大学校园主流文化面临着网络文化的威胁并日趋严重。网络文化在带给人类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严重威胁。它的虚拟性特征既给人以创造,又产生虚假;其交互性特征既传播信息文明,又生产信息垃圾;其开放性特征既给人广阔自由,又带来失律失范。[10]大学生易迷失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不能正确吸收其精华部分,影响正确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五、有效构建大学校园文化之路径

1.提升办学的核心价值理念。

办学的核心与宗旨是育人,培养人才。无论是哪种类型的大学,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在通识教育的前提下,对大学生的道德和人格要有目的、有意识地规范和塑造。大学重在育人,没有健全的人性,就没有健全的社会。

2.完善大学办学体制。

(1)明确大学定位。

不同层次与类型的大学,它们的定位有所不同。进入“985工程”名单的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它们的定位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培养研究创新型人才;某院校,其定位为“以农科为优势,以生命科学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大学”。明确的目标与定位,是建设特色大学,构建特色校外文化的前提。

(2)建立“校长治校、教授治学”办学机制。

目前,高校的教育化趋势日趋凸显。大学教授兼任并忙于学校的行政工作,无暇顾及学术,造成一些“学术造假”、“学术腐朽”等现象。我认为,校长治校与教授治学并不矛盾。校长治校不是专制,同样需要治校。校长任命应由教授民主选举产生,受其监督。如果校长不能履行其职责,大学可以引荐“引咎辞职”制度。好的办学制度比校长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更重要。同时,教授应潜心研究学术,淡泊名利,耐得住学术的寂寞与自由。

3.注重大学校园文化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结合。

(1)坚持大学的科学精神。

大学不仅仅是教学,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和追求知识与真理。哈佛校徽镌刻拉丁语“veritas”,即“真理”。“让真理与你为友”,体现了德国教育家洪堡的思想。此外,科学精神的最重要方面是创新精神。周远清认为:“大学文化精神一方面要秉承传统,另一方面又要具有创新精神,反应时代精神。”[11]创新精神首先要有思想和学术的自由。大学应该给予教师和学生良好的环境,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某大学应聘中科院院士当班主任,这不是作秀,而是真正给学生营造潜心学习和研究科研的氛围。大学生在宽松的中能够去做前人未想和未做的事情,文科生多学点理科知识,理科生多学点文科知识,提高自我综合素质,成为创新人才。

(2)塑造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所谓人文精神,一般说来,应当是整个人类文化所体现的最根本的精神,或者说是整个人类文化生活的内在的灵魂。它以追真善美等崇高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的全面发展、自由、解放和幸福为终极目的。[12]大学精神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促进人的发展与价值理念。要弘扬“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加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其积极性与创造性;改变重理轻文的现象,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让他们懂得关心他人、关爱生命、关切社会,健全人格。教育恰恰就是挖掘各种文化的人文意义的文化,从而以综合的或全方位的文化培育全面发展的人。[13]

4.培养大学生的服务社会精神。

大学的功能之一是服务社会。原来“象牙塔”的大学,日益与社会相联系。教育是公共产品,具有公共性。大学教育资源取之于社会,应回馈于社会。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座右铭是:“为美国的国家利益服务并为所有国家的利益服务。”洪堡认为,国家与大学目标利益是一致的,因为寂寞与自由能促进大学的繁荣,而繁荣的大学及发达的科学正是国家利益所在。大学要服务社会,适应。大学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是不可分离的,而这需要更多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才去服务社会,造福人类。

5.规范和美化校园网络文化环境。

首先,正确对待虚拟的网络世界。校园网络文化冲击着和大学道德。要加强学生在网络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明确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要吸收其精华,摒弃糟粕。大学要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创造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其次,要创建良性的网络交流平台,构建平等的对话共同体。通过个人和校内微博,加强校长与教职工间、校长与教师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网络交流,彼此传达真诚的关爱、信任与尊重,达成共同体意识。“正是通过协商,共同体成员形成了共享的目标、信念系统和体现自己规范的集体故事。这些共享的经验建构起了一个集体的知识库,这个知识库通过一次次互动不断继续得以更新”。[14]

六、结语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在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时,大学的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民生的稳定、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兴旺。大学任重而道远。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大学人共同努力建设。大学人在秉持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应放眼全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协力构建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大学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155-160.

[2]蔡红生.中美大学校园文化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6.

[3]刘敏,杨永青,安宁,刘广生.以大学精神为指引构建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N].科技创新导报,2010,(19):251.

[4]张亚梅.创新人才培养与高品位校园文化[J].松辽学刊,2001,(6):90.

[5]衣俊卿.文化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5):150-159.

[6]袁贵仁.教育—哲学片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200-210.

[7]万新恒.信息化校园:大学的使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6):381-384.

[8]刘德忠.论校园文化建设[D].东北师范大学,2003,(8):4-5.

[9]刘亚敏.大学精神探论[J].未来与发展,2000,(12):61.

[10]刘佳.对高校校园文化的认识及其现状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1,(6):90.

[11]韩庆祥.解读以人为本[J].哲学研究,2004,(4):27-28.

[12]孟建伟.科学与人文精神[J].哲学研究,1996,(8).

[13]孟建伟.教育与人文精神[J].教育研究,2008,(9):17.

[14]任长松.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26.

试论研究生校园文化的建设论文

摘要: 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是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生自我教育的主要载体,在营造学术氛围、提高人才培养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汕头大学“研究生文化之旅”活动为实例,在分析和总结该校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讨研究生校园文化体系建设的工作思路。

关键词: 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德育工作

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明确提出要“大力建设校园文化”,高校要“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因此,加强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的管理是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面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

1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的现状

校园文化是一种环境,是一种氛围,它是学生自我教育的主要载体,即通过非强制性的手段,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起着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的作用,并逐步内化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因此,校园文化对人才培养的作用不可小视。2004年中央16号文件明确指出高校要通过精心组织和设计各类校园文化活动来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各高校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尝试,并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大学校园文化。但由于绝大部分高等院校的教育主体是本科生,校园文化建设的重心主要围绕本科生群体而展开,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往往得不到重视,似乎处于大学校园文化的边缘。另外,研究生群体具有以科研学术为主、课余活动较少、生源多样化、独立意识强、思想多元化等特点,很多活动未根据研究生群体独有的特点和规律组织和设计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使得研究生群体本身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2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的特点

2007年,北京大学团委对北京大学研究生群体校园文化发展状况进行了一次调查,调研结果显示研究生校园文化生活存在“积极性偏低”、“学术性较强”和“个性不鲜明”3个特点。“学术性较强”和“个性不鲜明”的特点说明了研究生群体除了学术性活动之外,对各种类型的校园文化生活的喜爱程度与本科生相比,大同小异,两者对校园文化生活诉求并无显著不同,造成研究生校园文化生活“积极性偏低”的原因除了研究生科研时间紧外,暴露出了我们在开发和开展符合研究生需求、凸显研究生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上存在严重不足。

3汕头大学在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尝试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研究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同时,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社会的多元化导致了研究生思想多元化,这些对研究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了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解决研究生在学习、科研、就业、生活和情感等方面的疑问和迷茫,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汕头大学针对研究生群体的特点,紧密围绕贯彻落实中央2004年16号文件精神,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连续多年举办以寻找研究生精神家园、丰富研究生精神生活为宗旨的“研究生文化之旅”活动。

“研究生文化之旅”活动以旅程的方式开展,整个旅程设有三个驿站,从第一驿站“学径寻幽”出发,途径第二驿站“彼岸·夏花”,最后达到了终点站——“我们在路上”,整个活动历时近一个月。在名为“学径寻幽”的第一站中,主题是追求学问之道。主办方请来学校文、理、工、医等多个领域颇有建树的知名教授为同学们深入阐述学术研究方法与经验,揭示学术研究真谛,解除学术入门困惑。在随后的以“彼岸·夏花”为题的第二站中,广大研究生们则与学校优秀毕业生、优秀辅导员和心理学、管理学专业的知名教授一起探讨了校园生活、人际关系、个人修养、生命和情感的话题。在最终的“我们在路上”驿站中,则邀请校内或校外多名有着丰富人生经历的教授和学者畅谈他们的求学之路、创业经历和人生起落等,让同学们在他们非凡的人生经历中感悟人生、激励自我、规划未来,并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尽管每个驿站访谈时间仅有两个多小时,但整个“研究生文化之旅”活动涉及的面非常广,从第一站的解决入门之惑,到第二站的校园生活,再到第三站的人生感悟和规划未来,可以说解决了研究生们在校期间遇到的很多代表性问题。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最后一站——“我们在路上”把整个“研究生文化之旅”活动推向了高潮。主办方之所以把这一站命名为“我们在路上”,源于人们常常将人生比喻为一条路,我们每一个人如果想要到达自己梦想的地方,就必须不停歇,一直走下去。而每当我们走到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如何抉择,又或者我们在前行的途中遭遇荆棘和困惑的时候,良师益友们的建议和帮助对我们来说是弥足珍贵的。

4“研究生文化之旅”活动效果和组织工作经验

汕头大学“研究生文化之

旅”通过邀请校内外德高望重的知名学者、专家以及心理专家和优秀毕业生,采用访谈的形式与广大研究生进行交流,内容涉及如何做学问、如何规划人生、如何看待生命和情感,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以及提高道德修养等多方面研究生感兴趣而又难以处理或者说感到困惑的问题,这种形式和内容受到广大研究生的普遍欢迎。在整个“研究生文化之旅”系列活动的举办过程中,每一次活动的结束,都会在研究生内部和BBS上引起热烈的反响,有发表看法的,有提出建议的,也有表示期待的。BBS上的各种讨论、建议以及赞扬之辞给了举办方极大的`信心。更重要的是该活动吸引了不少研究生及本科生加入到旅程当中来,使得整个活动在学校产生了很大影响,对研究生的学习、生活乃至人生规划起到了极大的帮助和启迪作用,切实解决了研究生们在学习、科研、就业、生活和情感等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从整个活动的效果看,汕头大学“研究生文化之旅”系列活动,达到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具备针对性、时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目的,同时也是紧密围绕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精神,深入推进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举措。

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营造学术氛围、提高人才培养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汕头大学开展的“研究生文化之旅”系列活动是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有益尝试,取得了明显成效,积累很好的工作经验:

(1)加强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切实做到贴近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针对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的三大特点,组织和设计活动必须要有一定的学术性内容,同时又不能贪大求全,要注意立足于校园文化活动作为“第二课堂”的特点,重在发挥对研究生教育培养的补充作用。首先,要尊重和突出研究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和调动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为他们创造自我展示、主动学习、相互教育的舞台;其次,要突出活动的交融性、灵活性和包容性,可以将不同专业的同学组织在一起,进行跨领域、跨专业、跨学科的交流;最后,还要着眼于研究生未来的职业倾向,为其提供在第一课堂无法获得的学习和锻炼机会。只有这样,开展的教育活动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欢迎。

(2)随着高校研究生群体所占比例的逐年增大,学校要提高对研究生校园文化的重视,建立健全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的各级组织,首先要加强研究生党、团组织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作用,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作用。其次,应该加强各级研究生会的建设,完善机构设置,明确各自职责,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共同建设研究生校园文化。

(3)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应在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以“横纵结合”模式向前推进。“横”指的是在一个相对集中的时间段内,围绕某一主题,整合资源全面推进主题文化建设,如研究生学术论坛活动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在同一时间设立多个分论坛。“纵”指的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围绕文化工作中的某一重要主题,有策划、有步骤、有计划的逐步推进并不断的强化主题内涵,如“研究生文化之旅”活动。“横式”活动较好地满足研究生群体多元的文化需求,短时间内在校园里创造出一种强烈的集中文化氛围,从而实现较大的活动覆盖面和受益面。“纵式”活动,准确把握研究生在某一领域的需求,采取逐步推进的方式,使得活动的影响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扩大,同样增大覆盖面和收益面,增强活动效果。

(4)要积极探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充分利用网络的便捷、迅速等特点,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把德育进网络作为提升其有效性的有利契机,提炼传统德育方法和内容体系,加大对上网群体特征的研究力度,通过富有针对性的内容、有效的载体和丰富多彩的形式,提升德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任新纲,罗伟.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项目管理模式的探索.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J].2007(8):100~103.

[2]王厚庆,艾春安.研究生校园文化现状调查与分析.陕西教育,2009(10):370.

[3]北大团委研究生与青年工作部.北京大学研究生群体发展状况调研报告[J].北大青年研究,2007.3.

[4]韩流.研究生与校园文化:“时代”未至问题犹存——基于北京大学团委最新调研结果的再思考[J].中国青年研究,2008(01):107~109.

[5]刘伟兰,张熠.试论新形势下研究生与校园文化建设[J].2006(1):72~73.

[6]葛蒙.论研究生会在建设研究生校园文化氛围中的作用.http://yc.bjstudent.org.cn.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发表文案

校园文化建设管理论文 把握校园文化特征 践行科学发展观今天,一个学校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高质量的教育教学上,更体现在富有特色和个性的校园文化建设上。校园文化是师生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是在教育教学和管理实践中逐渐创造生成的,不仅彰显着一个学校发展的理念,更彰显着一个学校的发展方向,可以说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发展的内涵式品牌。所以,把握校园文化特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更是提升教育内涵、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一、校园文化的重要性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推动先进文化建设的思想保障,也是加快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行动指南。1、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通过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而且要大力加强文化建设,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进而提升人的素质、协调人际关系、激发创造潜能,这也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内在要求。当今世界,文化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国力的增强取决于经济实力,也取决于文化实力,文化实力既包括知识、技术、教育等方面的力量,也包括理想、信念、道德、价值观、审美观在内的精神力量,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离不开文化的有力支撑。因此,大力推进文化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同时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文化建设,才能实现兴起社会主义建设新高潮,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目标。而肩负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任,则要靠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学校则是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宣传和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2、 校园文化彰显学校发展的独特理念与发展特色。 校园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由于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地方,因而校园文化一般取其精神文化之含义。即学校共同成员在学校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包括学校最高目标、价值观、校风、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在内的精神文化,以及校园建筑、校园景观、绿化美化等物质文化,其中以精神文化为第一要义,因此,校园文化是师生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它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学校发展的独特理念与发展特色,可以说,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品牌。诸如提到百年名校,我们自然回想起它的校训,清华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北师大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北大的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等等,校训恰恰反映了这些名校的发展的历史渊源,独特的理念以及发展的特色。因此,校园文化以其独特魅力贯穿于一个学校的发展始终,它体现了一个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文化氛围和品味格调,特别是提高全体师生的凝聚力,营造优良的校风学风,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育优秀人才,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3、校园文化在信息化的今天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就是以人为本、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校园文化的核心也是人与环境的和谐、人文精神的传承,并以此为基础,推动学校的发展。所以,科学发展观必然是我们今天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面对今天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校园文化依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一、凝聚作用:在长期的群体共生环境下,师生员工对价值观、学校荣誉、理想信念、工作学习方式、行为规范等,都会有逐步的趋同或认可,并由个人的精神情感融为共有的精神灵魂,自觉不自觉地为维护这些精神财富努力。这种共同创造、共同拥有的精神灵魂,也成为了凝聚集体的纽带。优秀的校园文化必然是师生员工对集体产生了归属感、自豪感、依赖感、幸福感,使人们往往更加团结、对集体更加关心更加爱护。第二、约束导向作用:多年传承的文化传统,集体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与之相适应的规章制度,是一种有形和无形的力量,影响或者约束这个集体内的成员。比如校风、学风、规章制度,都让学校的每个成员思考,我们该如何做事、如何做学问、如何做人。优秀的校园文化,推动学校的良性发展,引导师生员工的进步方向。第三、激励作用: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无疑能促进人的创造力、产生工作学习动力、调动师生员工积极性,对师生员工的心理心态产生积极的影响。对于教职工来说,良好文化环境的吸引力往往超过了经济因素对教职工的作用,有事业心有抱负的教职工更愿在良好的环境里做出成就。同样青年学子也更愿意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 第四、社会影响:校园文化对学校周边地区、学校所在地区和与学校有联系的社会群体和个人,都有一定辐射作用。在崇尚文化的社会里,校园的文化也成了社会景观。诸如北大、清华、人大等就成了人们的旅游胜地。总之, 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来引领,注重全体师生的发展,形成一所学校发展的独特风景线。二、校园文化的特性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它既有人文特征,又有教育特征,它是一个学校长期传承下来的思想观念、学术精神、价值观、思维习惯、人文传统、制度建设等精神素质和校园各项物质建设素质的总和。所以学校的教风、学风、科学风气、生活和工作环境,无不是学校校园文化的体现。校园文化大致包含两部分,一是物质文化,一是非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承载着非物质文化的内涵,是非物质文化的载体,非物质文化通过物质文化表现出来。非物质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文化,精神文化通过校园环境、学校的规章制度、师生的日常言行举止、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体现出来。校园文化具有十大特性:1、知识性。校园文化包含并具有传播自然和人文的各种各类知识功能。学校是人类知识的传播场所,校园文化建设必须首先要考虑其知识性特征,选择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和成长的人类知识,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材料。2、艺术性。校园文化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也就是说要通过塑造物化的形象,来展现校园文化的内容,比如通过建筑物的形状、布局,文字材料,音像图片,雕塑景观,园林设计等等,用一些形象具体的物体作为文化符号,赋予其文化意义。3、观赏性。蕴含有一定校园文化意义的艺术形象,要有观赏价值,体现出高品位,既要意境深远,又要能引起观者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从而达到睹物知意,触景生情的效果。4、独有性。校园文化建设最忌千校一面,互相抄袭,照搬雷同。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所学校有自己的历史传统、办学背景条件、师资结构状况、生源素质情况,就决定了不可能有相同的校园文化内容。所以每一所学校必须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确定有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内容和形式,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学校成为众多学校中的"这一个",有自己的个性和风格,有自己的根和魂,才有可持续发展的生命之源,才有存在于世界的价值。5、系统性。任何一种文化都不是孤立单一存在的,一鳞片爪不是文化,文化是一个体系和序列。在进行校园文化知识选择时,要注意把某一科和某一块某一类知识系统的加以整理,完整的表现出来,可以是大致梗概,可以是完整内容,但不要搞得支离破碎,不成系统,让师生不知首尾,形不成深刻印象,起不到教育的效果。6、积淀性。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靠临时张贴几张标语,悬挂几个条幅,粉刷一下墙壁,栽种几棵树木,编写几句口号,打扫一下卫生,学生表演一次节目来体现的。是通过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一点一滴的细节磨练,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有意识的总结提炼升华,又加以反复的实践,最后形成一种稳定的习惯、风格、个性、特征,全体师生一致认同的规则规范、传统价值观、独有的精神风貌和理想追求以及办学思想。这是一个长期的积累沉淀过程。7、渗透性。校园文化对师生的影响和教育作用是无形的,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师生在每天看到本校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在师生互相的一言一行,在每一节课堂,在每一次活动中都在进行着文化的传递传承,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形式建设着校园文化,渗透着校园文化,接受着校园文化的熏染,渗透进自己的灵魂,并内化为自己的习惯,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校园文化,象和熙的春风一样,漂散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渗透在教师、学生、员工的观念、言行、举止之中,渗透在他们的教学、科研、读书、做事的态度和情感中。8、传承性。一个学校的发展历史就是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发展史,社会和时代不断发展变化,学校内部各种元素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校园文化必然要随着发展变化,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是历史规律。所以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内容和形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历史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使自己的校园文化建设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充满旺盛的生命力。校风、教风、学风、学术传统、思维方式的形成,不是一代人,而是几代人或数代人自觉不自觉地缔造的,而且代代相传,相沿成习。似乎有一种遗传因子。任何一种校园文化,一经形成之后,必然传承下去,不因时代、社会制度不同而消失,当然会有所损益。然而其精神实质却是永续的,永生的。9、丰富性。校园文化包含有丰富的的内容并呈现出多样的形式,隐性显性,有形无形;动态静态;古今中外,人文自然,科学艺术,人类社会一切有益的知识,先进的技能,辉煌的成就。世界的民族的国家的地方的校本的,断代的通史的,集体的个体的,等等,只要能够契合本校的实际,都可以为我所用,融为一体,发扬光大,继承发展。10、实践性。校园文化重在建设,建设就是实践,建设就是要让全体师生都参与进来,通过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活动,让师生亲自动手,学习文化,理解文化,掌握文化,运用文化,在体验文化中接受文化的熏陶,在运用文化中创新文化,使校园文化建设真正落到实处,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学校发展中原动力作用。校园文化是学校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的。这里教师的作用,学校领导的作用,即教师的教师作用是关键。领导者的办学理念、办学意识和行为对师生员工的影响不可低估,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是巨大的。校园文化的十大特性,要求我们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要充分把握其特征,真正发挥其在学校发展中的作用。三、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彰显校园文化特性 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彰显着校园文化的特性,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到现代文明的网络文化的传播,从校园内涵文化的建设到校园外显文化的营造,从静态文化的加强到动态文化的生成,校园文化林林总总,五彩缤纷,形成各个学校独特的的发展理念与发展模式。纵观诸多学校的发展,校园文化的建设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 教师专业发展文化教师专业成长是每个学校都要面临的首要问题,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注重教师的专业成长,诸如采取制定教师个人发展计划书、开展校本课题研究、坚持撰写教学反思和进行集体备课等各种措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发掘骨干教师的潜力,注重优秀教师的成果展示,形成富有特色的教师专业发展文化,这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又彰显了校园文化的实践性。(二)班级特色文化班级,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活动的基本场所。有人曾形象地把它比喻成学生磨炼本领、学会生存、创造人生的“驿站”,进行知识信息交流、体验快乐与忧愁、酿造希望与收获的“生活舞台”。班级建设的成效如何,从结果上看,会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影响的成效,关系到学生的个性化与社会化的广度与深度。因此,人们都非常重视班级及其建设对学生成长的作用。打造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就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项重点工程。一方面,我们为可以借鉴北京四中、人大附中、南京一中、杜郎口中学、东庐中学、洋思中学等全国名校经验,另一方面,又派专人到全国各地名校参观学习,与兄弟学校相互交流,在校内进行集体研讨,制定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诸如,要求每个班制定班名、班徽、班歌,在班门口悬挂班级名片,还要求各班定期根据各项活动进展情况认真布置教室,让文化溢满教室,环境无声育人。另外,每个班还专门配备了解说员,架起他人了解本班的桥梁。这体现了校园文化的独有性和艺术性。(三)课堂教改文化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新课程改革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课堂教学是指在课堂这一特定情境中教师教与学生学构成的双边活动。随着新课改的实行,课堂教改焕发出勃勃生机,一方面走出校门参观学习先进教改经验,另一方面结合校情,全员参与探究教改出路,各种课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板块式教学、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教学等等,课堂教改文化体现了校园文化的知识性和系统性。(四)管理文化《逆领导思考》一书的作者罗伯特·凯利说:"说到追随与领导,大多数组织的成功,管理者的贡献平均不超过两成,任何组织和企业的成功,都是靠团队而不是靠个人。"因此,学校的管理要坚持情感管理,注重人文关怀。围绕“为了每一位师生的尊严,为了每一位师生的发展,为了每一位师生的幸福”的办学理念,积极为教职工谋福利,始终把师生冷暖挂在心头,充分发挥师生、家长的积极性、主动性,开展“我为学校科学发展建言献策”活动,坚持科学发展,努力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同时,学校的管理要改变管理模式,打造运行平台,建立校级—→处级—→年级的层级网络化管理体系,使得各科室树立服务意识、反思意识、模板意识等“六种意识”,使各科室真正发挥了为教育教学服务的职能,各个年级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形成一个团结的学校团队 。学校的管理文化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理念,也体现了校园文化的积淀性和传承性。上述种种校园特色文化,处处彰显校园文化的十大特性,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既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校园气氛,创建全面发展的育人环境,又开拓师生的视野,诠释学校发展的理念和特色,践行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论文写作方法===========================

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论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农村学校的校长,要如何做才能使学校步入良性发展轨道,进入转型跨越的前征程,首先校长要有正确的办学思想,要具备自己的校园文化;学校是教学的场地,如何真正搞好课堂教学是一所学校生死存亡的重中之重,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在教学研究,只有创新教学研究才能使学校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一流的名校。学校要倡行文化搭台,科研唱戏的办学思想,初步达到了和谐发展的境地,具备继续开拓新局面的基本要素。苏霍姆林斯基说:“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作为一所农村学校的校长,要如何做才能使学校步入良性发展轨道,进入转型跨越的前征程,使教师舒心、家长放心、学生乐心?我们认为首先校长要有办学思想,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眼界决定境界”,具备一定办学思想的人就像在茫茫在漠中拥有了指南针,在滔滔大海中找到了灯塔。本文就如何塑造农村校园文化与科研创新,最终达到和谐发展作简要分析: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期分析

1、教师透视按照教师的职业态度,教师可分为三大类。一类是“萎缩型”,他们大多是老教师,年龄大约在45—55之间,对教学工作厌恶,表现为:无心备课,无责任上课。二是“现状型”,他们大多是中青年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热情还没有完全泯灭,但也明显倦怠,表现在不钻研教材,不研究学生,不探索教法,不提高教艺,只是按传统的教学习惯,勉强延续着自己的教学生涯,枯燥而单调,没有工作激情。三是“进取型”,他们大多是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对教学工作充满热情,渴望成功,但由于经验不足,学理不丰,专业素养溃乏,有心而无力,受挫率较高。针对三类教师,校长必须理性分析,抑差扬优,引领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只有参与研究才能撷取自己职业幸福之花。体会到教学中蕴藏的愉悦之感。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的幸福在研究,只有研究才是教师积极向上的精神家园,唤出教师爱教育、善教学的激情,激情创造奇迹。

2、教学理念分析正如卓立教授所讲,我们的教学理念如社会一般急功近利。我们的重点在升学率、拨尖生;我们的课堂教学是“高耗低能”。这就需要我们首先要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质量?改变传统理念,以科学的态度,求真的思想,找到学校自身的合理定位,提炼符合学校发展的办学理念。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为孩子提供一个终身值得回忆的小学教育。教好一生,脱贫一家;办好一校,致富一县,让我们真正用理念指导实践,肩负起振兴农村教育发展的重任。

3、学校管理探讨学校工作重在管理,而管理的方式方法却因人而宜,现阶段农村学校受客观因素困扰,学校硬件设施落后,教师观念陈旧,各小学生源逐年减少,质量逐年下降,形成恶性循环链条,有的小学被迫撤并。管理千头万续,如何使管理不出现“真空”;如何“刚性与人性”刚柔并济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校园文化形成的指导是先进的理念

农村学校教学点分散,每个教学点甚至只有三、五名学生,教师年龄结构呈现老化现象,教学点与教学点距离较远,造成教师只能闭门造车,缺少走出去学习或者与其他教师共同研究、探索教学艺术的客观条件。痛定思痛,痛则必变,现状如此!只有调查研究,提炼出符合实际的'教育理念,锤炼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才能“柳暗花明”。我们的理念是:为学生成长奠基,为教师幸福铺路。在新教育理念支撑下,我校将立足现实,以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为己任,为农村孩子留守儿童筑起成长的摇篮;为人一师,任则幸福,将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激励机制,努力拓宽教师的生涯幸福路,使学校成为教师幸福的家园,快乐工作的乐土。

三、先进理念的执行,在于做好角色定位

1、以人为本,营造闪烁人文精神的学校物质文化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艺术在于,不仅要使人的关系,成人的榜样和语言以及集体里精心保持的种种传统能教育人,而且也要使器物物资和精神财富能起到教育作用”,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校园物质文化不仅影响学生的精神状态、心理状态、学习和生活的质量以及行为,还会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兼顾情理,制定充满人文的制度文化制度文化能促进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发展,是校园文化的框架。2007年以来建立健全了教师考评制度、教研工作制度(实行轮周坐谈教研沙龙,既进行了教研,也沟通了心灵)、常规教学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激励制度。完善了工会工作制度,做到进行教师婚丧嫁娶学校领导必到场慰问,对教师切实关心,为教师营造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的良好互动平台,逐步走上了科学、规范、高效的管理轨道。

3、曲径通幽,经营和谐的学校精神文化作为校长,应如何筑造学校的精神家园?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校长应该有清晰的学校文化观。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学校文化就是管理者的文化。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文化。

2、校长应该改变学校文化建设的根本范式,从人的生命世界和精神生活出发,把人文陶冶看作精神文化建设的根本途径。

3、引导学生经历精神体验。作为校长,不仅应当向师生们提供丰富的文化生活,也更应当通过丰富教师的人文素养,提高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历程的引导能力,这样才能切实的帮助学生进行精神体验。例如开展各种道德实践活动。

4、改进德育模式。学校以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为德育坚实的基础,弘扬纪兰精神,太行精神,编撰以中华传统文化,上党地区特色的校本课程。

四、科学管理,创新理念,达到和谐发展

农村学校教科研的瓶颈在于,重形式不重过程,且无法形成有效互动的开放性大教研,我校确立了“教研转型,网络先行”的教研策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网校,推进网络教研,引领广大教师积极构建高效教研、高效课堂,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我县的基本情兑是:学校规模小,教学点分散;教学方式单一、信息闭塞、教师思想观念落后,受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教学成绩低下,传统的“师师教研”、“校校教研”等方式只能辐射到本校教师,资源只能在小范围内共享,如何使教学研讨跨区域、跨学校,真正达到教师、学生、家长高效的互动、资源无限地放大共享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网络广博的资源,即时性、互动性、共享性等优越性展现在我们面前。后来我校先行先试于中国教育网联合,为学校注册了网校,逐步辐射至全县所有学校,现在取得了良好效果。教师在自己博客上传资源时将同时发表于网校上共享,也可下载网校教学设计、视频、音频等海量资源。网络视频课可占击首页视频资源下的校内资源打开视频,进行观课议课。总之,一个好思想定位一个好校长,一个好校长塑造一所好学校,学校倡行文化搭台,科研唱戏的办学思想,初步达到了和谐发展的境地,具备继续开拓新局面的希望!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它体现了学校的个性魅力、校园精神及办学特色。近年来,我校坚持以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为校园文化建设主题,锻造“学校精神”,实现文化育人,打造和谐品牌校园。 一、根植文化 多年来,我校坚持以人文精神为基础,科学精神为指导,建构了五大系列文化主题: 一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争创优质教育”为主题的“办学宗旨系列”。主要分布在校园宣传栏和教学楼、办公楼的醒目之处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让师生时时处处受到熏陶,从而激励全体师生永不懈怠、开拓进取。 二是以“秉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为主题的“书画特色系列”。主要分布在艺术楼、教学楼。“书画见长,和谐发展”八个金铜大字,艺术大师齐白石和书法泰斗王羲之的雕像、主体雕塑“艺海遨翔”鲜明地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艺术楼各层楼的文化长廊中,“活动剪影”展示了师生开展各项活动的情景,“园丁荟萃”聚集了教师的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名家名作”让学生与艺术家零距离接触。无论学生身处校园何方,触目所及的都是艺术。 三是以“播种良好习惯,收获健康人生”为主题的“养成教育系列”。主要分布在教学楼的廊道、宣传栏,有《盐步中心小学日常行为规范》、生活常识、卫生习惯等,还有学生自创的温馨提示语,如“少扔一点,多捡一点,干净一点,高兴一点”“诚实永远时尚”……由于这些提示语均是出自学生,所以更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接受,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是以“普及科学知识,关注科技发展”为主题的“科技教育系列”。主要有小发明、小制作、电脑制作科幻画等,激励学生爱科学、学科学、勇于探索科学。 五是以“营造良好氛围,展现个性特长”为主题的“成功教育系列”。重视班级文化建设,引导师生以书画为载体,设计富有个性的班级文化。师生共同设计的班牌各放异彩,班训各具特色:一(1)班的“努力走好每一步,快乐渡过每一天”,三(5)班的“如蜂采蜜,每天收获多一点”…… 二、书画见长 我校提出“书画见长、和谐发展”的办学特色,就是让每个学生以“我是中国人、写好中国字”的书法精神,去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学校以此为“源”,滋养学生“专注执着、宁静致远”的学习品质,文明有礼、诚实守信的人性品格。我们重视学生研文习字,坚持每周四两节“诵经典、书经典”课,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加深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进而提高其学识修养。在书画教育中我们长期坚持做到“每周一次师生书画培训”“每学期举办一次师生书画比赛”“每学期举办一次书画展览”,并且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努力尝试书画教学与培养审美情趣相结合,书画教学与发展综合素质相结合,书画教学与培养创新能力相结合,书画教学与开发校本课程相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活动育人 我们始终坚持“德育生活化”,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为开展德育的平台和载体,让德育走进学生的课堂和生活。 行为规范教育:强调一个“学”字,我们制定了《盐步中心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印发给学生,通过班队会组织学生,逐条学习理解、掌握;突出一个“严”字,严格要求,定期检查、评比,把检查考核结果作为评选各项先进的重要依据;坚持一个“恒”字,对学生的行为规范经常抓、重点抓,抓成效。 榜样典型教育:提出“我是盐步中心小学人,努力为盐步中心小学争光”的 口号 ,重视“树典型、立新风”。每月开展评选“五小标兵”活动和文明班评比活动,每学期每班评选“礼仪、爱心、诚信、劳动、环保、体育、书画、勤俭、科技、推普”十星。在校园内通过宣传栏、黑板报、有线广播、网站等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使学生学有榜样,做有准则。 兴趣拓展教育:利用每周四下午两节课开展学生的兴趣活动,手工制作、棋类、运动类、古筝、舞蹈、课本剧、朗诵、车模、小记者站、奥林匹克信息技术学等三十多个兴趣活动小组供学生自由选择,不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且促进了教师“第二专业”的发展。学校的《广东第二课堂》记者站小记者们经常开展名人采访、“红领巾论坛”等活动,近200名小记者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他们的作品经常在各级刊物上发表。 四、爱的教育 多年来,我校开展了富有爱心教育的“再造资源,共献爱心”“手拉手”“奉献爱心、放飞梦想”等活动,增强学生环保意识,节约资源意识,学会关爱别人,有社会责任感。活动至今共筹得回收资源款12124.38元,用于资助校内特困生和慈善活动。 (作者单位: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盐步中心小学) 本栏责任编辑龙建刚

校园文化建设论文发表笔记

大学生礼仪需普及与规范 据报载,在人才招聘会上,言谈儒雅、服饰得体、仪表端庄、神态大方、礼仪到位的大学生更能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也就是说,在市场经济大潮之下,社会对大学生的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更加具体的要求。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之下,有必要对大学生礼仪加以普及与规范。 普及大学生礼仪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进程中,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普及大学生礼仪,将直接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文明素质。具体来说,加强礼仪训练,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身修养。普及大学生礼仪,将促使大学生从一点一滴小事着眼,从检点一举一动自身行为着手,逐步提高其自身修养;有助于维护高校的形象。在社会上,大学生个人形象往往与高校形象划等号,所以大学生对个人形象的维护将直接有助于高校形象的维护,甚至有助于对整个高等教育形象的维护;有助于增进人际沟通。大学生想在今后的工作中有所作为,必须注重人际沟通。 在普及大学生礼仪的同时,规范大学生礼仪是大学生精神风貌建设的当务之急。自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将“明礼”列为基本道德规范后,各级政府和高校以及大学生,开始越来越重视礼仪训练。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把各方面对礼仪的重视,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直接联系起来,把规范大学生礼仪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 首先,大学生礼仪自身要求规范化。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礼仪本身的特点之一就是规范化。倘若对大学生礼仪不讲究规范化,而是任凭大学生在具体运用礼仪时自行其是,各搞一套,则大学生不像大学生,而混同于社会一般青年了。 其次,大学生的精神建设要求大学生礼仪规范化。《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的活动,对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着重要的作用。”毋庸置疑,对大学生礼仪的规范,必将直接有助于我国大学生精神风貌的建设。 再次,规范化的大学生礼仪属于大学生行为规范的有机组成部分。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所颁布的《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对大学生提出了“注重个人品德修养。服饰整洁,讲究卫生;诚实守信,谦虚谨慎,说话和气,待人有礼,男女交往,举止得体;尊敬师长,尊重他人;敬老爱幼,乐于助人”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实际上他们涉及法律规范、道德规范与礼仪规范等几大方面。不容忽视的是,礼仪规范是大学生行为规范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规范大学生礼仪,既要令其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相适应,又要坚持科学的态度。要目标明确、循序渐进、切实可行并大力推广。在适宜的时候,建议由教育主管部门制订专门的《大学生礼仪规范》,并正式在全国高校发布推行。 大学生礼仪修养之我见 讲究礼仪,遵从礼仪规范,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与魅力,更好地体现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和尊重程度,从而使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适度、恰当的礼仪不仅能给公众以可亲可敬、可合作、可交往的信任和欲望,而且会使与公众的合作过程充满和谐与成功。 任何一个社会组织,小到一家店铺,大到一个国家,要想广交朋友,广聚信息,想增进相关公众对它的理解、信任、合作与支持,想塑造自身的良好形象,全面实现自己的目的,同样也一刻离不开礼仪。 礼仪不仅可以美化人生,而且可以培养人们的社会性,同时还是社会生活和交往的需要。孟德斯鸠曾说:“我们有礼貌是因为自尊。”“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礼貌招待的人喜悦。”生活中有许多口角、摩擦、矛盾、争斗,都是起因于对小节的不注意。而文雅、宽厚能使人加深友情,增加好感。注重言语礼仪,可以有一个和睦、友好的人际环境,注重行为的礼仪,可以有一个宁静、洁净的生活环境,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也可以美化人生,美化社会,因此礼仪习惯的培养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个知书不达礼,知识水准和道德水准严重不协调的学生,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人才。满意请采纳

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论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你知道论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农村学校的校长,要如何做才能使学校步入良性发展轨道,进入转型跨越的前征程,首先校长要有正确的办学思想,要具备自己的校园文化;学校是教学的场地,如何真正搞好课堂教学是一所学校生死存亡的重中之重,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在教学研究,只有创新教学研究才能使学校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一流的名校。学校要倡行文化搭台,科研唱戏的办学思想,初步达到了和谐发展的境地,具备继续开拓新局面的基本要素。苏霍姆林斯基说:“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作为一所农村学校的校长,要如何做才能使学校步入良性发展轨道,进入转型跨越的前征程,使教师舒心、家长放心、学生乐心?我们认为首先校长要有办学思想,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眼界决定境界”,具备一定办学思想的人就像在茫茫在漠中拥有了指南针,在滔滔大海中找到了灯塔。本文就如何塑造农村校园文化与科研创新,最终达到和谐发展作简要分析: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期分析

1、教师透视按照教师的职业态度,教师可分为三大类。一类是“萎缩型”,他们大多是老教师,年龄大约在45—55之间,对教学工作厌恶,表现为:无心备课,无责任上课。二是“现状型”,他们大多是中青年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热情还没有完全泯灭,但也明显倦怠,表现在不钻研教材,不研究学生,不探索教法,不提高教艺,只是按传统的教学习惯,勉强延续着自己的教学生涯,枯燥而单调,没有工作激情。三是“进取型”,他们大多是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对教学工作充满热情,渴望成功,但由于经验不足,学理不丰,专业素养溃乏,有心而无力,受挫率较高。针对三类教师,校长必须理性分析,抑差扬优,引领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师只有参与研究才能撷取自己职业幸福之花。体会到教学中蕴藏的愉悦之感。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的幸福在研究,只有研究才是教师积极向上的精神家园,唤出教师爱教育、善教学的激情,激情创造奇迹。

2、教学理念分析正如卓立教授所讲,我们的教学理念如社会一般急功近利。我们的重点在升学率、拨尖生;我们的课堂教学是“高耗低能”。这就需要我们首先要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质量?改变传统理念,以科学的态度,求真的思想,找到学校自身的合理定位,提炼符合学校发展的办学理念。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为孩子提供一个终身值得回忆的小学教育。教好一生,脱贫一家;办好一校,致富一县,让我们真正用理念指导实践,肩负起振兴农村教育发展的重任。

3、学校管理探讨学校工作重在管理,而管理的方式方法却因人而宜,现阶段农村学校受客观因素困扰,学校硬件设施落后,教师观念陈旧,各小学生源逐年减少,质量逐年下降,形成恶性循环链条,有的小学被迫撤并。管理千头万续,如何使管理不出现“真空”;如何“刚性与人性”刚柔并济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校园文化形成的指导是先进的理念

农村学校教学点分散,每个教学点甚至只有三、五名学生,教师年龄结构呈现老化现象,教学点与教学点距离较远,造成教师只能闭门造车,缺少走出去学习或者与其他教师共同研究、探索教学艺术的客观条件。痛定思痛,痛则必变,现状如此!只有调查研究,提炼出符合实际的'教育理念,锤炼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才能“柳暗花明”。我们的理念是:为学生成长奠基,为教师幸福铺路。在新教育理念支撑下,我校将立足现实,以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为己任,为农村孩子留守儿童筑起成长的摇篮;为人一师,任则幸福,将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激励机制,努力拓宽教师的生涯幸福路,使学校成为教师幸福的家园,快乐工作的乐土。

三、先进理念的执行,在于做好角色定位

1、以人为本,营造闪烁人文精神的学校物质文化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艺术在于,不仅要使人的关系,成人的榜样和语言以及集体里精心保持的种种传统能教育人,而且也要使器物物资和精神财富能起到教育作用”,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校园物质文化不仅影响学生的精神状态、心理状态、学习和生活的质量以及行为,还会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2、兼顾情理,制定充满人文的制度文化制度文化能促进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发展,是校园文化的框架。2007年以来建立健全了教师考评制度、教研工作制度(实行轮周坐谈教研沙龙,既进行了教研,也沟通了心灵)、常规教学管理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激励制度。完善了工会工作制度,做到进行教师婚丧嫁娶学校领导必到场慰问,对教师切实关心,为教师营造公平竞争、团结协作的良好互动平台,逐步走上了科学、规范、高效的管理轨道。

3、曲径通幽,经营和谐的学校精神文化作为校长,应如何筑造学校的精神家园?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校长应该有清晰的学校文化观。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学校文化就是管理者的文化。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文化。

2、校长应该改变学校文化建设的根本范式,从人的生命世界和精神生活出发,把人文陶冶看作精神文化建设的根本途径。

3、引导学生经历精神体验。作为校长,不仅应当向师生们提供丰富的文化生活,也更应当通过丰富教师的人文素养,提高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历程的引导能力,这样才能切实的帮助学生进行精神体验。例如开展各种道德实践活动。

4、改进德育模式。学校以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为德育坚实的基础,弘扬纪兰精神,太行精神,编撰以中华传统文化,上党地区特色的校本课程。

四、科学管理,创新理念,达到和谐发展

农村学校教科研的瓶颈在于,重形式不重过程,且无法形成有效互动的开放性大教研,我校确立了“教研转型,网络先行”的教研策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网校,推进网络教研,引领广大教师积极构建高效教研、高效课堂,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升,我县的基本情兑是:学校规模小,教学点分散;教学方式单一、信息闭塞、教师思想观念落后,受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教学成绩低下,传统的“师师教研”、“校校教研”等方式只能辐射到本校教师,资源只能在小范围内共享,如何使教学研讨跨区域、跨学校,真正达到教师、学生、家长高效的互动、资源无限地放大共享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网络广博的资源,即时性、互动性、共享性等优越性展现在我们面前。后来我校先行先试于中国教育网联合,为学校注册了网校,逐步辐射至全县所有学校,现在取得了良好效果。教师在自己博客上传资源时将同时发表于网校上共享,也可下载网校教学设计、视频、音频等海量资源。网络视频课可占击首页视频资源下的校内资源打开视频,进行观课议课。总之,一个好思想定位一个好校长,一个好校长塑造一所好学校,学校倡行文化搭台,科研唱戏的办学思想,初步达到了和谐发展的境地,具备继续开拓新局面的希望!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